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经典民间故事,本文共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经典民间故事

在女山湖北十余里,有一座山,三峰相连向北延绵十余里,远远看去,形似“山”字,气势雄伟,林木茂盛,草场广阔,四周村民常年在此放牧。

传说当年杨二朗担山撵太阳,最后一个瘸腿的太阳因奔跑不动,躲在这山下,由此被称作“避阳山”。山上盛产一种叫“紫柴胡”的中草药,每年夏秋之际,各地药农中有人叫它“紫阳山”,顺口又好记,久而久之,紫阳山就这么被叫开了。

紫阳山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相传至今。

淮河两岸农家有大清早拾粪的习惯。这年初冬的一天清早,天刚蒙蒙亮,紫阳山下小朱庄的朱老汉背着粪箕、挟着粪铲和往常一样庄前庄后的拾粪。忽然,看见紫阳山半山腰不断闪着金光,远远看去像是有位女子在赶驴推磨。朱老汉纳闷,这一大清早谁家女子在半山腰推磨呢?不由向闪光处走去。走了好大一会,才近得跟前。原来是一位貌若天仙的年轻女子赶着一头晕身闪为光的大马拉磨,磨眼上一小堆黄豆。朱老汉在一旁看得眼发花,那女子见朱老汉盯着磨盘傻看,没有吱声,只是朝老汉笑了笑,算是打了招呼,便顺手舀了一瓢黄豆给朱老汉。朱老汉忙撩起长袍接着,顺手将长袍一角掖在腰带上。那女子继续埋头干活,再不搭理朱老汉。朱老汉谢了一身,转身回村去了。

回到家,他把刚才见到的奇事和家里人一说,谁也不相信,认为他是编故事逗大家。朱老汉急了,生气地说:“不信,你们看我兜里的黄豆。”朱老汉拽下掖在腰带上的长袍一看,里面还剩有几粒,因为朱老汉一开始就没把黄豆当一回事,一路走来基本上掉光了。儿媳眼尖手快伸手抓了一粒,一看黄豆金光闪闪,惊叫起来:“妈呀,是金豆子!”这一叫,全家人都围了过来看,齐说:“是金豆子。”于是都弯下身在地上找豆子来,找了半天,一共只有八烂豆子。儿子问老汉:“那仙女给你多少豆子?”朱老汉说:“给了一瓢,”“我的天哪,都掉在跑上了。”老伴和儿媳同时叫了起来:“快回去找。”

朱老汉全家一齐出动,睁大眼睛弯着腰顺着朱老汉回家的路找起了金豆子。村里人不知朱老汉一家发什么神经病,一问才知找金豆子,也都一同跟着找。可是这么多人从村口一直找到山上也没找着一粒金豆子,也没看见仙女拉金马磨金豆子。大家都怀疑朱老汉讲的事是假的,可是朱老汉确实有八粒金豆子。以朱老汉的家底子哪能有什么金豆子呢?

朱老汉遇着仙女得了金豆子的故事,不胫而走,传遍了十乡八镇。从那时起,每天天不亮就有很多人往紫阳山上跑,但谁也没有再遇上仙女拉金马磨金豆子的美事。

紫阳山下的紫阳镇有个姓范的老财主,贪得无厌,听到这金豆子的事,就一心想得到金马、金磨、金豆子。他派人昼夜看守山间,不准任何人上山,连放牧的牧童也不准上山,还常常亲自在山上看守。

一天,正当这范老财亲自守山,半夜里,忽然乌云翻滚,雷电交加,大雨滂沱,他躲在一道山崖下。他的眼圆睁睁注视着周围,忽然一道闪电照亮夜空,半山腰现出一个一丈见方的大洞,洞中金光闪闪,一个美貌的女子端坐在金磨前,一匹高大的金马拉磨,磨着金豆子。范老财顿时来了精神,不顾一切拼命向山洞奔去。冲进洞里伸手去拉那匹金马。这时一声巨响,山动地摇,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而降,堵住洞口。从此,人们再也没见到范老财。

民国时期,统帅奉系的东北军阀张作霖虽然在公开场合常常被人们尊称为“张大帅”,可是在暗地里,人们却对这位土匪出身的“土皇帝”颇不以为然。尤其是那些文人墨客们更是认为张作霖根本不懂得一点知识、礼仪,凭借槍杆子闯世界,也就是在当时的乱世中才偶然得势。对于别人的这些背地里的不敬,张作霖实际上心知肚明,但是他并不以之为耻,相反却一向我行我素,并且还经常以“不懂文化”的人自居。

虽然人们对张作霖的生平事迹多有议论,但是他在对日本人的态度上,人们却不得不竖起大拇指大声称好。张作霖对付日本人有他自己的一套。虽然他没有大义凛然、文采飞扬的抗日誓词,但是日本人却对他又怕又恨。

作为奉系军阀的统帅,张作霖经常受邀参加各种各样的宴席,大多数时候,张作霖会派自己的弟弟张作相或其他部属代自己参加这些宴席,但是如果邀请之人身份特殊,或者宴席的主题事关重大之时,张作霖必定要亲自赴宴。

有一次,张作霖出席由当地一位社会名流组织的宴席,正在他与席上的几位朋友互相敬酒致意之时,有几个同来参加宴席的日本人突然声称:“久闻张大帅文武双全,请即席赏幅字画。”

其实但凡对张作霖有一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张作霖哪里懂得什么字画,他不但不会写字作画,就连看恐怕也看不懂。席间的人都看出来日本人是在故意刁难他,张作霖虽然性情粗犷,可却是个明白人,他早已洞悉日本人的不怀好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如果不给日本人点颜色看看,他们必定会百般刁难,最后不但自己骑虎难下,而且还要大失颜面。于是张作霖同样用自己在交际场合中学来的一些文词回答:“在下虽然不才,但是无奈盛情难却,那我就在众位面前献丑了。”说完就吩咐笔墨侍候。

一阵张罗之后,笔墨纸砚全部摆齐。只见张作霖大步跨到桌前,在铺好的宣纸上大笔一挥写了个“虚”字,然后得意地落款:“张作霖手黑。”

此时,不仅几个日本人摸不着头脑,就连在场的许多中国人同样面面相觑,不解其中意思。还是跟随张作霖多年的秘书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连忙贴近张作霖耳边低语:“您写的‘墨’下面少了个‘土’,‘手墨’变成了‘手黑’。”

张作霖立即反应过来。这时人群中的很多中国人也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但不知道一向善出怪招的张作霖此次将如何当众收场。只见他不慌不忙地拍了一下秘书的肩膀,然后大声训斥秘书:“我还不晓得这‘墨’字下边有个‘土’?知道我为什么少写一个‘土’字吗?因为这是日本人要的东西。我这叫寸土不让。”话音刚落,满堂喝彩,那几个等着看张作霖出丑的日本人反而被他的一番话捉弄得无所适从,最后不得不匆匆地离开了。

人类的始祖女娲造人之后,一向太平无事。

忽然有一天,天地大冲撞,天上崩开一条巨大的裂口,地面也爆裂塌陷,烈焰从地心迸发,焚毁森林;洪水从渊底喷涌,漂走山岭;妖魔鬼怪,恶禽猛兽,趁机肆虐,人类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女娲听到人类的求助声,她先杀死妖魔鬼怪和恶禽猛兽,然后平息了水患,接下来进行伟大的补天工程。

女娲到各个地方收集芦柴,搬运到天的裂口处,堆积得与天一样高,接着去寻找与天一样颜色的青石,由于地上没那么多,只好再拣些白石、黄石、红石和黑石,放在柴堆上面。趁从地心迸发的大火还没有全部熄灭,她用一棵大树点燃芦柴,火焰忽地窜起,照亮了整个宇宙,五色石都被烧得通红。慢慢地,石块熔化了,象糖浆似的流淌在天的裂缝中。等芦柴快烧完的时候,天上的大裂口被补好了。

尽管残破的天地被女娲修好了,但并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西北方向的天空略有点倾斜,所以太阳、月亮都不自觉地往那边跑;东南方向的大地,陷下去一个深坑,所以大川小河里的水,也都不由自主地朝东南方向流,大量的水积在那里,就形成了海洋。

在渤海的东边,有一个深不见底的大深沟,名叫“归墟”。无论是地上的水,还是海里的水,都往这里流。“归墟”里的水,却总保持同样的状态,既不会增加,也不减少。因此不会溢出来淹没人类。

“归墟”里面有五座神山,就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蓬莱”,每座神山高三万里,山与山之间是七万里。山上有黄金打造的宫殿,玉石雕刻的栏杆,许多神仙住在这里。

神山上的所有飞禽走兽都是白色的,山上还有许多奇特的树,这些树结的果实是美玉和珍珠,味道非常好,凡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神仙们都穿洁白的衣服,背上长有小小的翅膀。平时这些神仙们在大海上、碧空下,象鸟一样自由地飞翔,往还于五座神山之间,探望他们的亲戚朋友。神仙们的生活快乐而幸福。

但在快乐幸福的生活中,也有一件小小的烦恼。原来这五座神山都是漂浮在大海中的,下面没有生根,一遇有大风,便会漂流不定,这给神仙们来来往往造成不便。于是他们派代表向天帝去诉苦。天帝也害怕几座神山漂到天边去,诸神无家可归。于是吩咐海神“禺强”派十五只大乌龟,去把五座神山用背驮起来。每座神山由一只大乌龟驮着,其余的两只守候在旁边,六万年轮流一次。这样一来,神山稳定了,住在山上的神仙们都欢天喜地。

不料有一年,巨人国“龙伯国”的一个巨人来到归墟钓鱼。巨人的身子象神山一样高大,他举起钓竿,接二连三地,从海底钓上来六只大乌龟。这六只大乌龟恰好是背驮神山的乌龟。巨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背着乌龟回家了。失去乌龟的两座神山“岱舆”、“员峤”被风吹到了北极,沉到海里去了。住在这两座神山的神仙们,都慌慌张张地搬家,带着东西在天空中飞来飞去,累得满头大汗。

天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大发脾气,便把“龙伯国”的人的身体缩短,以免他们再出去惹事。剩下的三座神山因为有大龟背着,一直没有出什么事,至今还矗立在中国的东部沿海。

很久很久以前,铁棺峡出口宽谷地带,土地肥袄,有几十户乡民在这勤劳耕种,过着不愁吃喝的安定生活。

峡谷东岸的山洞中,盘踞着一条黄龙,它历经了三百多年的修炼,和附近乡民相处和善,见难相助,有救必应,当地黎民对他十分敬仰。每逢天旱,人们便成群结队的来到洞前求雨。黄龙为了满足乡民需要,便从洞中吐出一股股紫雾,紫雾冉冉上升到天空,很快凝成一一团一一团一乌云。倾刻,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使峡谷庄稼五谷丰登。乡民为了感激黄龙神恩,便在黄龙洞前,立庙祭祀。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西岸山洞中,住进了一条乌龙。它经过百余年修炼,开始有了一些道法,见黄龙洞前香火很旺,祭品繁多,不禁眼馋起来。心里暗想:哼!黄龙有多大的本事,你们那么尊重它,不把我看在眼里,好嘛,让我施展法术给你们看看,那时你们就会来求我了。于是,乌龙开始作威起来。这时,刚巧遇上天旱,它就乘机火上加油、口吐火焰,使田干地裂,庄稼枯黄,人畜因热而生病的不少。黄龙得知此事,忙布雨解危,使乌龙的一陰一谋未能得逞。就这样反复几次较量,都是黄龙化险为夷。乌龙见黄龙处处与它作对,十分气恼。

一天,乌龙来到黄龙洞外威胁黄龙说:“你快把洞府让出,不然叫你葬身洞窟,后悔莫及!”面对乌龙的无理威胁,黄龙以好言相助:‘修炼便民’是我们的正本,你这样作恶害人是不对的。骄横无理的乌龙大吼:“少说废话,今天让你看看我的厉害!”话刚落音,乌龙就口喷一一团一红光,随着一声巨响,顿时庙宇倒塌,连整个洞府也晃动起来。黄龙被激怒了,从洞中冲出,与乌龙厮杀起来。两龙腾空,相互伸长龙爪,你抓我咬,各自施展绝招。好一场恶斗,只杀得天昏地暗,经过九九八十一个回合,乌龙由于修练功夫不如黄龙,渐渐不支,且战且退,鳞甲被打落得满峡谷都是。至今人们看到宁河中的五彩石,传说就是两龙相斗时掉下的鳞甲变成的。

正当乌龙战败被擒,连连呼救求饶的时候,恰巧观音大士云游到此,问明了原固,训斥了乌龙,劝阻黄龙手下留情,要两龙合好,同住一个洞中,共同修炼仙道,为民除害。

乡民们见黄龙一心为民施云布雨,乌龙也改邪归正了,又集资重新修起了庙宇,取名“双龙庙”,两龙逢旱施雨;遇涝放晴。乡民们把峡谷耕耘得青翠欲滴,庄稼喜人,生活一天天的好起来。

明朝文学家杨慎(号升庵),路过三峡时,听到乡民们纷纷称颂双龙利民功绩,欣然挥毫留下了“护峡佑民”四个大字。人们把这四个字做成一块金匾,悬挂于双龙庙中,以表彰二龙。为此,这段峡谷也叫“双龙峡”。

明万历年间,神宗朱翊钧在位,那时,神宗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孩子,因此,国家的一切大权全交给了他的老师、内阁首辅张居正处理,张居正不愧为一代名臣,励精图治,实施变法,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也都安居乐业。

转眼间,张居正已年满五旬,五十大寿可得好好庆祝一番,便邀请了朝中三品以上官员前来祝寿。张居正位极人臣,朝中那些官员早想巴结一番,这次祝寿正好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祝寿那天,大小官员都把家中的奇珍异宝拿出来,用礼盒装好,附上礼单,在拜寿之时呈送到张居正府中,张府安排了管家张安专门负责收受礼物。

都是同朝为官的大员,大家见了不免寒暄一阵,不久便各自落座。奇怪的是张府安排的座位并未按等级划分,而是将各级别的官员打散,分坐到各张桌子周边。

有的官员注意到了桌上已布置好的凉菜,不禁吃了一惊,那些凉菜形态各异,但十分陌生,似鸡非鸡,似兽非兽,哪怕是吃过各种山珍海味的官员,也未曾见过此等菜肴。

众人正议论着,张居正身着便衣,坐在太师椅上,见百官坐齐了,便开始说话,百官顿时鸦雀无声,只听得张居正大声说:“感谢各位同僚对张某的厚爱,张某不胜感激,张某在此设宴以示感谢,但今日之宴与平常诸位所吃的宴席有所不同,名日:百鼠宴。”

“百鼠宴”这个词语大家都是头一回听说,便低声议论起来。

张居正继续说:“今日是本爵五十大寿,子日:五十而知天命,我自奢望可长命百岁,前些日子去道观算得一卦,说我生肖与鼠犯冲,此生克星为鼠,但有一法可以化解此灾,即我以鼠为食,便可消灾。今日请大家赴宴,也是图大家共同为我消消灾祸,张某在此谢过大家了。所谓百鼠宴,顾名思义,即宴席中各种佳肴,均以老鼠为原料制成。”

百官一听“老鼠”二字,不由得大吃了一惊,老鼠为害人间,一贯被视为肮脏之物,岂可用于菜肴?再看桌上摆好的凉菜,莫非真是鼠肉不成?

张居正接着说:“其实鼠肉细而不腻,肉质鲜美,实乃食中美味。很多番夷之地,皆以此为食,为此番寿宴,特地派多名厨师到各个食鼠的地区学习烹鼠之技,今日之百鼠宴,想必能让大家满意。并且张巢可以提前告诉大家,今日之宴席,大家绝非白来,酒过三巡,上最后一道菜时,大家必有惊喜。”说罢,宣布开席。

不少人猜测着最后的惊喜是什么,有人说莫非是有赏钱,还有人说今天祝寿的都会官升一级,话音一落便有人反驳,说什么的都有。

既然是宴席,还是要吃,大家一动筷子,却发现鼠肉竟然如此鲜美细嫩,比起山珍海味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家吃得兴起,推杯换盏间,均夸这鼠肉味美,首辅这次宴席真是别具匠心。

这时,数十名仆人手持小碟子向餐桌走来,碟子中乃是一只全鼠,老远便散发出阵阵香气,想必味道一定很好,仆人站在桌边,碟子却未放下。

张居正忽然大声说:“这便是最后一道菜,刚才告诉过大家,最后一道菜上来时大家有惊喜,此道菜乃为本宴之核心,名为:‘孺鼠夹珍’。”

“如数家珍?”众人大惑不解。

张居正笑道:“鼠是老鼠的鼠,孺鼠既是幼鼠也,孺鼠夹珍者,即幼鼠里面夹着珍宝。”众人心中明白了几分,却也有几分疑惑,幼鼠里边如何夹得了珍宝?

张居正却突然话锋一转,说:“今日张某寿辰,承蒙百官厚爱,送来不少礼物,皆为奇珍异宝,价值连城,张某非贪财之人,不想借贺寿之际收受财物,若逐个回礼,又有所不妥,诸位送的珍宝,价值不明,如何回礼不能把握;若退回不收,又驳了大家面子。因此,思前想后,想出一个方法,今日所请百官,一共238人,每人一份,共238样,我今日将此宝物返还到你们238人手中,但并非原物返还,乃为错位拿取,至于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宝物,全凭各位运气了。”

各官员顿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个方法好,也有的说这个方法全凭运气了,最后的结果必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张居正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政治家,他出身平民,从秀才、举人一直到进士,最终位极人臣官至内阁大学士。在其担任宰相的十年里,他凭借自己非凡的魄力和智慧,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凭此赫赫功绩,他与商鞅、王安石并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最具盛名的三大改革家。他也因此巨大的历史功绩被明末清初学者李贽誉为“宰相之杰”。

张居正年幼时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赋。十二岁那年,小神童张居正报考生员,并顺利取得秀才名号,时人纷纷称奇。第二年,他从荆州到武昌应乡试,这次一旦考取,便是举人了。

事实上,单凭当时张居正的才华、年龄和声名,中举是很有希望的,但张居正是个幸运儿,在他成长的关键时期遇到了真正良师指点,这个人就是湖广巡抚顾璘。顾璘是当时有名的才子,重才爱才,对于神童张居正,他却有较理性的看法,他认为十三岁的孩子就中举人,以后难免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气消磨,这对张居正并不利,因此,他主张趁此给张居正一些挫折教育,使他更能奋发。

因此,顾璘就对当时负责监试的御使说:“张居正是个大才,早些发达,原也没什么不可,不过,最好是让他迟几年,等到他才具老练了,将来的发展则更是没有限量。

这是御史的事情,一切请斟酌吧。”而张居正的考卷很受湖广按俭事陈束的欣赏。他极力主张录取张居正,可御使因为顾璘的吩咐,竭力拒绝,张居正终于被落榜了。

后来,张居正知道这件事情,不但没有记恨顾璘,甚至因此一辈子感激使他落榜的顾璘,对当初顾璘的远见和良苦用心始终念念不忘。走上明朝政治权力中心的张居正在回忆这件事时说:“仆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然心感公之知,恩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赵大福是个古董收藏家,虽然有钱,却把享乐看得很淡,喜欢风尘仆仆地四处奔波,享受寻宝带来的乐趣。

前段时间,赵大福听到一个消息,有人在大西北某座山里捡到了商代的古董。赵大福心动了,也跑了过去,想碰碰运气。

在山里转悠了好几天,赵大福没挖到啥宝贝。眼见水和食物都快没了,赵大福决定下山回家。

在路过一处陡峭的山崖时,赵大福一脚踩空,情急之下,他抓住一棵裸露的树根,这才没掉下去。可右脚却严重扭伤,水壶也掉进了崖底。赵大福不禁发愁了,这里特别干旱,想找到水,难啊!

手机一格信号都没有,想打电话找人帮忙也不行。赵大福只能硬着头皮往山下赶,脚脖子越来越肿,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痛。赵大福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削了根树枝当拐杖,艰难地挪了两天,一个人影也没见着。到第三天中午,赵大福实在挪不动了,他躺倒在地,天上一朵云也没有,太阳很是刺眼。赵大福绝望地闭上眼睛,陷入了昏迷状态。

不知过了多久,昏昏沉沉中,赵大福感到有一股清凉的水流进了嘴里。原来,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路过这里,用手里不多的水救了赵大福。青年住在山下,他见赵大福苏醒了,就把赵大福背了回去。

到了家,青年给赵大福弄来一碗盐开水,叮嘱赵大福慢慢喝。在赵大福喝盐开水的时候,青年又给他整了一些饭菜。

赵大福很感动,一再表示感谢。不过,青年虽然不停地忙前忙后,面孔却一直板着。赵大福小心地问青年为啥不开心,青年叹口气,说:“老婆嫌我穷,要和我离婚。”

这下,赵大福没辙了。鉴别古董是他的强项,可安慰人的本领,他还真没有,只能盯着手里的饭碗直发呆。忽然,赵大福惊奇地叫了一声,问青年,这碗是哪来的。青年说,这碗是长辈传下来的。赵大福将碗翻来覆去地查看了好几遍,兴奋地一拍大腿,说:“你这可是个好东西啊,是古董!”

青年难以置信地说:“不会吧,这么普通的一个碗会是古董?”

赵大福说:“你不懂。”当下,赵大福将碗的形状、瓷质、花纹等特征分析了一番。青年一听,来了兴趣,凑过来问:“您既然对古董这么了解,那您看,这碗大概能值多少钱?”

赵大福笑着说:“我就靠这行吃饭,能估个八九不离十。你这只碗,据我看,起码值这个数!”说着,赵大福伸出了两个指头。

青年人问:“两百?”赵大福摇摇头。青年又问:“两千?”赵大福又摇摇头。青年睁大了眼睛:“难道这破碗值两万?”赵大福还是笑着直摇头。见青年人一脸狐疑,赵大福这才说:“这碗能卖到二十万。”

青年惊讶得叫出了声。见青年不信,赵大福说:“你要不信,把这碗卖给我。我先给你两千块钱作定金,余下的,我回家给你拿来。”说着,赵大福掏出了两千块钱。

青年犹疑着直搓手,却不接赵大福的钱,嘴里一个劲嘟囔着:“真值二十万?”

赵大福看出了青年的心思,笑着说:“这样,如果你能找到更好的买家,我原价退还。”

一听赵大福这么说,青年这才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定金。

回家后,过了些日子,赵大福带上钱,再次来到那个青年的家。出来迎接赵大福的,除了青年,还有青年的老婆。原来,青年的老婆听说家里那只破碗能值二十万,不闹离婚了。

赵大福把钱给了青年,宝贝一样把那只碗带回了家。

听说赵大福花二十万买了只古董碗,朋友们都很好奇,纷纷跑来看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古董碗。

赵大福却不让看。赵大福越不让看,朋友们就越想看。最后,有个朋友请他吃饭,他这才答应了。

几个朋友围成一桌,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赵大福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精致的匣子。打开匣子,又揭了几层绸布,一只粗瓷大碗终于亮相了。

赵大福的朋友也都是古董界行家里手,当下,大家一见瓷碗,不由傻眼了。这分明是一只近代的普通粗瓷大碗,这种碗可以说毫无价值。可大家想,他赵大福是何许人,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于是大家又轮流捧着,细细地看了一遍。看完,大家都瞪大眼睛望着赵大福,一脸不解的神情。

赵大福哈哈一笑,说:“实话说,这根本就不是古董,可这碗对我来说比古董还要金贵!”原来,那天赵大福被那青年救回一条命,心里十分感激,却又不知如何报答。

当时青年说,老婆嫌他穷,看上了邻村一个会手艺的木匠,要和他闹离婚,赵大福一听是钱的事,不由眼前一亮,钱他有啊。赵大福怕直接拿钱,青年会不好意思收,所以就编了一个买古董的理由。

末了,赵大福说:“这只碗的主人救了我的命,你们说,它值不值二十万?”朋友们一听,都鼓起掌来。

过了几个月,赵大福碰巧路过那个青年所在的县,就决定绕点路,去一趟青年家,看看他们夫妻俩过得好不好。

让赵大福没想到的是,等他到那一看,发现那个青年和他老婆还是离婚了。不过,这次不是青年的老婆要离,而是那青年自己要离。原来,那青年有了二十万后,很快和村里另一个年轻的姑娘好上了。

赵大福听了,眼前不由一阵茫然。回到家,赵大福拿出那只粗瓷碗,“啪”的一下,摔得粉碎。

乞丐仙人铁拐李

铁拐李本名李玄,他原是一个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读书人。后因考场腐败,多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从此他灰心丧气,看破红尘,离家出走,去学道访仙。

李玄学道心切,在深山幽谷中寻找茅庵道舍。经历数月的风餐露宿、涉水登山,他终于在一个山林幽僻的岩洞里居住下来。几年过去了,李玄自感收效甚微,便直奔华山,想拜太上老君为师,学习得道之法。他一路上吃尽苦头,终于来到华山,登上莲花峰。李玄正想休息一会,忽然前面走来两个道童对他说:“你是李玄吗?”

李玄觉得很奇怪,便问道:“两位道兄怎么知道我的姓名?”两个童子微笑着说:“你不是千里迢迢到华山来寻访太上老君的吗?我们是太上老君派来接你的。”李玄听了又惊又喜,立刻随童子来到太上老君隐居的草堂。只见太上老君端坐堂上,身旁还 坐着另一位仙人。李玄上前拜见,老君问明来意之后说:“学道没有老师,没有天生缘份,而是要靠自己。你只管专心去修行,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李玄聆听太上老君的教诲,叩别两位仙祖,回到原处,潜心研修道家经典。

他经常一打坐就是一天,还 时时到高旷之处呼吸,吐故纳新,久而久之到了形神分离的境地。

一日李玄修炼已毕,在山上漫步游赏,骤听仙乐嘹亮,抬头一看,空中祥云缥缈,霞光万丈,原来是太上老君和宛丘两位仙祖来了,铁拐李慌忙跪拜。老君说:“你的道术大有长进,实属不易,我和宛丘要到各地出游,想带你同去,你在十天后神驰我处,不可失约。”言罢,驾仙鹤而去。

转眼十天已到,李玄对徒弟杨子说:“为师赴师祖之约,神魂离去,肉身留在这里,你要悉心看护,过了七天不见我的神魂归来,你就将我的肉身焚化。以七天为期,千万记住!”说完李玄盘膝而坐,运转丹田气,神灵出窍,飘然而去。

杨子寸步不离地看着他的肉体,到了第六天,杨子的叔叔来说他的母亲病重,想见他最后一面。

杨子恸哭不已,经叔叔再三催促,他指着李玄的肉体说:“师父的神魂已出游,临行叮嘱我小心看护,限期七天,如今已到六天,我现在走了谁来看护?”叔叔觉得他胡说八道,有谁死了六天,还 能还 魂的,一把拉着他就走。杨子不敢轻易离开,叔叔很生气,不由分说,搬来柴草就将李玄的尸体火化了。

待李玄神游回来,与老君话别时,老君赠他一偈:“辟谷不辟麦,车轻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李玄哪知偈中的奥秘。回到洞中,不见自己的肉身,李玄大吃一惊,出洞寻找,来到山坡,见焚烧遗体处幽烟寂寂,明白自己的肉身已被火化了。神魂无处归宿,仙路断绝,正在心胆俱裂时,忽然发现不远处有一具乞丐的尸体,便不顾一切地投魂,等起来到河边一照,发现自己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袒腹跛足,手拄拐杖,从此以后铁拐李便是这副乞丐的模样。

沉香劈山救妈妈

汉代有个书生叫刘向,他上京赶考时,顺道登华山一游。华山上有一座神庙,庙神华岳三娘是一位美丽善良的仙女,自从被王母派遣到华山后,一直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走进大殿的刘向,一眼就看到了三娘的塑像,刘向被三娘深深吸引住了,心想要是能娶她做妻子该多幸福啊!刘向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取出笔墨,深情地在墙上抒写了自己对三娘的爱慕之情。

三娘也被刘向深深吸引,她思之再三,终于决定不顾天条禁令,要与刘向结为夫妻。于是,三娘便化为一民间女子,追上刘向,向他道出了真情,从此二人两情依依,结为伉俪。刘向考期将临,三娘已有孕在身,惜别之时,刘向赠给三娘一块祖传沉香,说日后生子可以“沉香”为名。

刘向在京城一举中榜,被任命为扬州府巡按。就在他走马上任之时,正值王母娘娘生日,天宫大办蟠桃会,三娘有孕在身,便推脱染病而留在华山。谁知,三娘的哥哥二郎神发现了这个秘密,他勃然大怒,责怪妹妹私嫁凡人,触犯天条律令,要捉她上天受惩罚。三娘随身有一件王母赠的宝物——宝莲灯,此物是三娘的镇山之宝,二郎神自知不敌,就令啸天犬乘三娘休息之际,偷去了宝莲灯。结果,可怜的三娘被二郎神压在华山下的黑云洞中。三娘在洞中生下了儿子沉香,为防不测,她偷偷恳求夜 叉,将儿子送到扬州,留在其父刘向身边。

沉香八岁那年便独自离家,去找妈妈。吃尽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华山。可是妈妈在哪里呢?沉香不知所措,放声大哭起来。哭喊声惊动了路过此地的霹雳大仙。好心的大仙将沉香带回自己的住所。沉香在大仙的指点下,认真刻苦地学本领,渐渐学会了六韬三略、百般武艺、七十三般变化。十六岁生日那天,沉香向师父辞行,要去华山救妈妈。大仙赠给他一柄萱花开山神斧。

沉香腾云驾雾,来到华山黑云洞前。他大声呼唤妈妈,声音穿透重重岩层,传入三娘耳中。三娘便叫沉香去向舅舅二郎神求情。

沉香飞身来到二郎庙,向二郎神苦苦哀求。谁知二郎神铁石心肠,不但不肯放出三娘,反而舞起三尖两刃刀,要向沉香下手。沉香怒不可遏,抡起神斧,与他打起来。两人直杀得山摇地动,江翻海倒,天昏地暗。这件事惊动了太白金星,他派遣四位大仙去看个究竟。四位大仙觉得二郎神身为舅舅,如此凶狠地对待自己的外甥,太无情无义了。于是暗中助了沉香一臂之力。二郎神招架不住,只得落荒而逃,宝莲灯也落入了沉香之手。

沉香立即飞回华山,举起萱花开山神斧,奋力猛劈。只听得“轰隆”一声巨响,地动山摇,华山裂开了。沉香急忙找到黑云洞,救出了妈妈。

后来,二郎神也向三娘、沉香认了错,沉香也被玉帝敕封了仙职。从此,三娘、刘向和他们英勇的儿子沉香一家团圆,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亲爱的宝宝,我们来读一首童谣吧:

金瓜瓜,银瓜瓜,瓜瓜落下来,打着小娃娃。娃娃叫妈妈,妈妈抱娃娃。娃娃怪瓜瓜,瓜瓜笑娃娃。

巫山神女瑶姬

神女瑶姬是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她心地纯洁,相貌美丽。王母娘娘特别疼爱她。可是瑶姬在天宫住得实在腻烦了,有一天便趁王母娘娘不注意偷偷跑到人间游玩。

恰好她来到巫山下,碰上很多人哭哭啼啼逃难。正想上前打听,忽见上空乌云滚滚,狂风呼啸,原来有十二条孽龙正在兴风作浪。它们一瞪眼,就是一道闪电,使人的眼睛发花,站不住脚;一声吼叫,就是一声炸雷, 使 房倒屋塌,村庄成了废墟;一个翻身,就是一阵大暴雨,使山洪暴发,淹没了田地,打翻了行船。瑶姬见了很气愤,心想:这不都是东海龙王的属下吗?怎么能这样猖狂,随便害人!

瑶姬赶紧驾云,靠近那些孽龙,好言好语,劝说它们回东海里去。

那些孽龙不但不听,反而闹腾得更凶了。

瑶姬再也忍不住了,从头上轻轻拔下了一支碧玉簪,朝着十二条孽龙一挥,一道闪光之后,立刻风停雨住,云散天开,十二条孽龙全死了。

可是孽龙死后还 害人,它们的尸体变成了十二座高山,就是巫山,挡住东去的江水,这里便成了一片汪洋大海。百姓们还 是不能安居乐业。瑶姬看到百姓受苦,不忍离开他们,便留下来了。

后来,大禹到这里来劈山开峡。瑶姬知道了,便交给他一本《黄绫宝卷》,教他用锤、钎凿石,造车、船运土。大禹在她的帮助下,带领众人,凿石运土,辛苦了好多年,终于把三峡开通了,使江水流进了大海。据说现在巫山城外的授书台,就是当年瑶姬授书给大禹的地方。

再说王母娘娘知道瑶姬偷偷跑下人间后,又气又恨;听说她留在荒山野谷,又很心疼。于是,她派其余二十二个女儿去巫山把妹妹找回来。

二十二个姑娘便乘云驾雾来到巫山,找到了瑶姬。姐妹们久别重逢,又是喜,又是悲。姐姐们都劝瑶姬回到天宫。瑶姬摇头不答应,情愿留在人间照顾百姓。

姐姐们埋怨说:“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你怎么不爱天宫,偏要呆在这荒山野谷里呢?”

“姐姐,你们看,百姓在受苦,我怎能忍心走开不管他们呀!”瑶姬说。

姐姐们觉得瑶姬的话也有道理,都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觉得应该帮助百姓,愿意陪着瑶姬留下来;也有的不赞成。瑶姬数了数,一边十一个,正好是对半。她说:“姐姐们就一半回天上,一半留人间吧。”

于是,大家高高兴兴地分了手。留下来的是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风、圣泉、登龙和瑶姬自己。后来,她们变成了巫山十二峰。

紧临着长江,耸入蓝天的是望霞峰,又叫神女峰。透过缭绕的烟云,可以看到那峰顶上有一个俊秀美丽的影子,若隐若现,像石头又像人,在天上又在人间,那就是神女瑶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