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倾听的实践研究论文
- 文档
- 2024-08-01
- 114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倾听的实践研究论文,本文共4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小学科学课堂教师倾听的实践研究论文
摘 要:小学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探究活动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学会倾听是教师和学生必须的要求,是科学教学成功的保证。在科学课教学中,我们已非常重视学生倾听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然而教师的倾听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习惯的养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该如何做好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文中从“做好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推测时的倾听、观察中的倾听、讨论时的倾听,关注学生记录的倾听”等方面着手,论述了科学教师在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的倾听实践研究。
关键词:科学教学;教师倾听;探究活动
李政涛先生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中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1]倾听是一种等待,在倾听中交流,在倾听中沟通,在倾听中理解,最终实现教学相长。新课改以来,我们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转向为“平等中的首席”,由于学生模仿性强,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因此,在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做好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推测时的倾听、观察中的倾听、讨论时的倾听、关注学生记录的倾听等,即做好科学课堂探究教学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倾听,真正实现科学探究活动的教育价值。
一、学生提出问题时的倾听实践
在科学的学习活动中,我们经常设置一定的情景现象,希望学生能根据现象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常把这些当成一种形式,没有仔细或认真地“听”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提问也丝毫未影响教学流程,我们的研究活动仍然是按照既定的方案进行。如《米和饭》一课,学生提出很多问题:为什么碘酒碰到米饭会变色呢?米饭碰到碘酒怎么会变成紫色呢?碘酒碰到别的东西会不会变成紫色?碘酒碰到液体会不会变成紫色?等等。如果我们真正认真地倾听了学生的问题,我们就能高效地进行问题整合,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能动性,有目的地进行课内外探究活动。
二、对学生大胆推测(猜想)的倾听实践
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想,我们听后往往是一笑了之。这里有一个典型的例子[2]:在一次现场直播节目采访中,一位主持人问一个想当飞行员的孩子:“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的回答是:“我先告诉飞机上的人系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下去……”现场的观众全部笑得前俯后仰,主持人仍然继续关注这个孩子,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个孩子的回答让在场的人感动:“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这位主持人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能够“听”孩子把话说完,不管现场出现的状况,仍做到倾听者应该具有的亲切、平和、耐心,从而“听”到孩子善良、纯真的心语。作为教师,我们要特别注意倾听学生出人意料的想法,还要认真思考学生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他想法的根源是什么,这样才可能发现学生思维的独到之处,才可能了解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才可能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进行教学,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学生观察活动中的倾听实践观察是科学认识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一,是孩子一生下来就会的。
而教师要为孩子们的观察做好准备,要选择教学内容,要尽量把观察的活动安排在自然条件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在学生的观察活动中,教师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20世纪80年代,兰本达教授执教《蜗牛》一课就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他在组织学生观察蜗牛的活动中,连续15min都没有对学生进行一次统一的讲话,他不停地参与到每个小组的活动中,常常蹲下身来与他们一起观察,眼对眼、面对面一起共同探究,拉近了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做既让学生感到老师不是高高在上地监督他们,又让他们觉得老师是可依赖的“靠山”,需要帮助的时候,还可以请教老师。坚持“蹲”下身来与学生一起活动,才能真正看清他们、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优点。其实,放手让学生独立观察,也不是一味地放任自流,真正需要老师用眼和耳去关注每个孩子的一举一动,要敏锐地观察他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争论什么?如果扯得太远,则需要把他们引回到正题上来。在学生们的观察活动中,不时放几颗水珠在热油锅中,引发孩子们的思维想象,“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你能不能再看看,加以肯定?”这就是兰本达教授在学生观察活动中倾听的具体做法。
四、讨论(争论)、交流展示(汇报)时的倾听实践一位科学教师上课时要求学生在讲台上汇报自己的发现,在汇报之前,要求学生“汇报时声音要响亮,让每个学生都听得见,全体学生都要注意倾听”。
学生在展示平台上逐条介绍自己的发现时,这位教师却在翻看自己的教案……这可能只是一个细节,是一次偶然的个别现象。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在无意间表现出来的行为实际上已经表明自己不重视倾听。其实这样的细节在日常教学中并不少见:在学生交流探究结果时,教师不置可否,不加以引导;学生在发言中出现明显的科学性错误时,教师不及时指出。凡此种种,教师在课堂中的这些“不作为”行为,都充分表现出我们的教师没能认真倾听孩子的汇报,也没有认真倾听孩子汇报的具体举措。如果学生的回答不是教师所预设的答案,教师就打断,“哪位同学来帮帮他”;教师充当的是课堂活动的“捧场人”,无论学生探究过程或探究结果如何,教师总是赞不绝口“你真棒”,即使学生答非所问,教师也依然夸奖一句“你的想法很有创意”。
另一位教师在上《观察我们的身体》[3]一课时,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汇报。学生说:“我观察皮肤上大多有汗毛,而手掌心没有汗毛”,“我知道肌肉里还有骨头,头部的骨感觉象个瓢形,胸部、背部的骨头大多是横着的”,“皮肤比较白,我的同桌比较黑”,“有时候皮肤上会沾脏东西,我想它能保护肌肉”,“我发现腿中的骨比较细也比较长”等。面对学生不同的发言,教师始终耐心倾听,并仔细分析,发现同样是对骨的探究,有的小组是用测量的方法获取数据,得出骨的长度是不同的;有的小组是用摸的方法比较身体各部分骨的形状,结果也是不同的;同样是摸的方法,有的小组发现脊椎骨是由许多骨排成一串构成的,有的小组发现肋骨是一根一根的。这位教师是一位敏感而又耐心的倾听者,他发现学生的探究方法是不同的,有的用摸一摸的方法,有的用看一看的方法,有的用测量的方法。“教师是学生鲜活的榜样,教师耐心、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能给予学生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倾听本身也是一种教育,正如特级教师章鼎儿所说,在学生发言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侧过耳朵,做出一副专心倾听的样子……教师有效的倾听,既能给学生一种关怀,又能给学生有效的激励和帮助,更是精神和方法的传达。
五、评价学生记录时的倾听实践
探究活动是一个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不但要看思维的结果,还要看思维的过程。由于这一过程是在头脑中进行的、是无声的,所以要让学生用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包括文字、图表)把思维的.过程表达出来。作为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探究记录(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定期公开对学生的探究记录进行评价,可以了解学生各自的思维水平,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做出客观的评价,有利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潜能。
六、指导孩子探究过程中的倾听实践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学生、教材之间开展的交流、对话等互动的过程。
作为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首先倾听他们最新的想法,洞察这些想法的由来,并鼓励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活动才会真正有价值。通过倾听学生的实践,教师还可以知道学生经历的探究过程,哪些方法是学生经常用到的,哪些方法是学生不常用甚至不会用的;学生关注哪些方面,忽视哪些方面。这样认真的倾听,不仅是尊重学生的表现,而且掌握了学生的探究情况,对于真正开展落实科学的探究活动,真正发挥探究的价值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课堂上,我们在进行科学探究时,无论学生说得精彩还是糟糕,作为教师,都要专心去倾听,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课余时间与学生交谈时,应关注学生们的“流行”语言,在课堂上进行适当引用,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很关注他们的谈话,从而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用真心换得信任,养成彼此关注对方的发言、相互倾听的习惯。
有人说“不会倾听就是不会学习”,我们说“不会倾听就是不会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如果将“倾听”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处理好“学生倾听教师”、“教师倾听学生”、“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三种“倾听”之间的关系,就会使其发挥功效。这样的教师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倾听者:从外在的听到内在的听,从抽象的听到具体的听,从观念的听到体验的听。我们就能听到学生真实的声音,发现学生的奇思妙想,理解他们的真实意图,展示科学课堂的精彩,这样,科学探究才会留在他们的心灵里。
参考文献:
[1] 李政涛.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7):2-5.[2] 林未延.倾听,你准备好了吗[J].科学课,2009(1):14-16.[3] 孙景杰.走出三大“倾听”误区[N].中国教师报,2003-03-05(B04).
浅谈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随着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虽然给数学课堂带来新的生机,但是仍然存在着各种问题,像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缺少兴趣与主动性、课堂的参与性和合作互动性较低等,因此研究和探索出针对新的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主要介绍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从而创造出高效课堂。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的大体步骤
创造高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营造好的数学教学氛围,引领学生自主探究;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探讨问题,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进行教学,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二、具体实践步骤
1.创造高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创造高效的数学教学情境就是将数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创造生动的数学教学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数学内容上,从而引导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观察、猜想、操作和推理等,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技巧,学会站在数学层次上考察事物、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营造好的数学教学氛围
好的教学氛围不仅可以缓解课堂的气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应当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好奇心转化为志趣、兴趣以及理想。例如在学习“容积单位”和“体积单位”之间的关系时,就可以先编一个小故事,以三个兄弟分别是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为例,他们小名是毫升、升、方,然后叫上三个同学分别扮演三个兄弟,其前面贴着他们的大名,后面贴着他们的小名,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深刻地学习到了教学内容。
3.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要给学生们充足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们自主围绕探索的问题进行探究,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开放地、自由地研究数学内容产生与发展的过程以及数学学习的方法,然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另一方面,老师对于教材中的难点要给学生设置疑点,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重叠问题》的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看情境图,然后再提出问题,学生回答过后,再进行追问,便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究。
4.采取小组合作形式探讨问题
小组合作形式就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针对某一个数学问题进行互相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发言。通过探讨学生们可以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充分调动了大家的学习热情,为学生创造了更多参与课堂的机会,将每个人的思考成果变成了全班的共同成果,提高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例如在对教材中《两步计算试题》进行教学时,老师可以先出示49÷7×3、45-12+10、38+8×2等题目,然后将全班同学分为几个小组,对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5.根据学生差异制定教学方法
由于每个学生都存在着差异性,因此有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比较得心应手,有的学生学起来就比较困难。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和质量就应当时刻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时,知识内容要有递增性,照顾学习困难的学生,使他们能够跟上教学的步伐。例如在学习“乘法”时可以根据学生差异设计模仿、变式、发展三种题型。模仿题型:5.5×70+5.5×30;变式题型:5.5×99+5.5;发展题型:5.5×7.3+5.5×3.7-5.5。
6.采用多媒体等现代技术进行教学
例如在教材中有一题是:所有小数都比1小,是否正确?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教材中就采用了数轴的方法,将小数表示在数轴上,数轴可以无限延伸的性质,也正表明了小数的无限性。但是该种方法是静态的,需要学生自己去想象,不能形象地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习题形象化,把关于小数的.各方面知识有效地融入到数轴中,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初步了解小数与分数、整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更加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7.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为了加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学习的方法,扩宽思维方式,数学练习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最基本的途径,因此要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设计有效习题。在设计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贴近学生生活;
(2)要增添趣味性;
(3)要有对比性;
(4)要层层递进。
总之,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创造出高效的课堂,就必须做好以上几点,利用现代全国推行的先进教学策略,并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创新,充分调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最终培养学生长效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孙莉运用现代教育媒体优化数学课堂教学[N].中国信息报,。
[2]谢洪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点拨”[N].泸州日报,。
[3]韩树花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N].延安日报,2010。
科学课堂以探查促进有效交流的实践研究论文
摘 要:交流是科学课堂教学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交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生活的适应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对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轻负高质的愿景大有裨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查 有效交流
一、课题提出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一线教师积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践行新的教育理念,积极为有效的教学行动着。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因此,交流是课堂教学重要的活动形式,交流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未来生活的适应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以探查促进有效交流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课堂交流的主动性、增进知识理解、提高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对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操作定义
1.探查
探查,原意指侦察、深入查看的意思。从课堂交流的过程看来,探查具有三大性质:
(1)交流伊始,探查体现了诊断性。当前科学课堂往往以“科学概念”为主导展开教学,课始(或称导课)交流应将重点引向对“学生经验、前概念”的关注上,因此探查的特性应体现出诊断性。这样就有利于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有利于把握教学起点,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唤醒学生探究的`欲望。
(2)交流之中,探查体现了思辨性。在课堂交流中,暴露出的核心问题是学生交流中思维含量不足。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关于某一科学概念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把握不住,以致于让学生在交流中挖掘不到概念的本质属性,或是把握不住研讨的重难点。因此在交流活动中,教师应善于通过探查促进学生思辨自己观察、实验所获得的现象,探究科学本质。
(3)交流最后,探查体现了延生性。在课堂上,教师不应满足于学生已得到的研究成果,而应该引导学生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派生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研究后的再研究。因此,教师应善于在交流中通过探查手段引导学生认识到已有结论中的不足,进而引发出新的问题或假设。
2.有效交流
有效交流是指相互传播、交换,并能达到预期目标。针对小学科学课而言,有效交流必须体现以下三大特点:
(1)简约。它是指交流的形式、内容上要体现出简约的特质。简约的交流是不带文学修饰的交流,是运用科学语言进行的交流,是抓住关键点、矛盾点、生长点而进行的交流。它往往能扣准学生的年龄特点而设计语言表达形式,能扣准学生的情感需求而予以引导。这就要求教师对所学科学原理的建立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过程,能把握概念生成的节点,认清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障碍,如此,才能设计出简约的探查方法。
(2)互动。互动是有效交流的另一特质,它是指课堂交流的过程必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即教师使用的过渡语、提问语、评价语要能激起学生注意聆听,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思维上的碰撞。更高境界的互动是通过教师的引导,促进学生相互间互动,特别是在小组中互动交流,在争论、辩论中将交流融为一体,从而提高我们课堂的效率。
(3)求真。小学科学教学中,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体现科学的特点:一是培养孩子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因此,课堂交流应紧紧围绕科学课的三大特点而展开,交流中及交流后都应将“求真”作为最终目标。
3.探查为何能促进课堂交流走向有效
(1)探查的运用能引领学生走出“直观”的交流。学生在交流中往往局限于客观事物的描述,很难在描述中进一步深入。而探查的运用可以引领学生在交流中对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去仔细品味,透过现象看本质,使他们有机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由实践到认识,产生质的飞跃。
(2)探查的运用能引领学生走出“困难”的交流。交流涉及语言的表述,涉及思维的深度参与。一般情况下,小学生只是简单的交流,很难达到对科学本质的挖掘。而教师的探查却能给学生搭建一些语言、思维、情感方面的支架,消除在交流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障碍和一些逆反心理,起到相互启发、鼓励、配合、支持的作用。
(3)探查的运用能引领学生走出“零碎”的交流。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交流是零碎的,这种零碎表现在语言表述、对问题的理解等众多方面。零碎的认识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是有阻碍作用的,因此介入探查则能让学生的交流走向系统化,有利于知识的整理、表达,可以明晰思维活动过程,引发思维、创造,促进大脑皮层的活动与兴奋,激活内驱力,调动和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忠学小学科学前概念和教学.小学科学课程网。
2.新课程标准解读.实践新课程杂志。
3.陈华彬梁玲编著《小学科学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实践研究论文
摘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的教师有效培训策略主要有:立足岗位,全员练兵;突出骨干,倡导选择;团队互助,共同提高;研修一体,解决问题;城乡结对,实战培训;远程培训,资源共享。为保证教师有效培训策略的顺利实施。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建立健全了“四位一体”的培训体制,培训管理机制,并初步建立分层评价机制。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有效培训
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增强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是各级教师培训机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围绕教师“有效培训”开展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一、有效培训的内涵与表征。
(一)有效培训的内涵。
关于有效教学,专家学者早有界定:“有效教学是指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由此,我们不妨采用有效教学的“三有论观点”来描述教师“有效培训”:有效果,指对培训活动结果和预期培训目标的吻合度的评价;有效率。借用经济学的办法,指对培训产出(效果)与培训投入的比率的评价;有效益,指培训活动收益和培训活动价值的实现,即对培训目标和特定的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
(二)有效培训的表征。
1、培训目标有效。
确定具体明确、针对性强、重点突出的培训目标是实现有效培训的首要因素。我们应从以下三个角度把握:第一,培训目标应与国家教育教学以及学校改革目标相一致,并且能促进教育及学校目标和战略的实现;第二,必须和教师个人目标结合起来,只有培训目标和教师个人目标统一,才可能获得教师的最大投入;第三,把培训目标变成可操作性的任务。
2、培训内容有效。
好的培训内容是有效培训的基础保障。内容有效取决于培训需求的分析,培训过程的起始环节决定了培训的目标,它通过收集、分析各种相关信息以判断施训方和受训者的具体情况及对培训的需求,从而为决定培训的内容等作决策参考。需求性和前沿性相结合的培训内容,往往会使培训增效或达到高效。
3、培训方式有效。
培训目标的多层次性、对象的差异性、内容的复杂性、时间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培训模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新课程的实施使传统的“学校教育式”培训方式,专家讲老师听、被动的、接受式的培训方式,都受到挑战和质疑。教师培训必须以教师为主体,只有把培训的自主权还给老师,让教师主动地参与,有效培训的价值取向才能得以实现。
4、培训管理有效。
培训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各种机制对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过程进行有目的地控制的各种职能活动。对于兼有成人教育与在职教育特点的中小学教师培训来说,培训的管理更应体现规范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实践表明,培训体制、制度建设以及弹性化的学时学分管理都是卓有成效的。
5、培训评价有效。
制订专业的评价标准是实施有效培训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一个有效的教师培训评价、反馈系统建构应包括:反应评估,即学员是否喜欢培训内容,培训内容是否有用,学员的课堂反应是否积极;学习结果评估,即学员经过培训学到多少有知识,学员的能力有多大的提高;工作表现评估,即学员的工作表现在培训前后有无变化,变化多大。工作中能多大程度地运用所学的知识;业绩评估,即培训前后教育教学质量业绩是否有所提高;建立学员档案,即采用描述性记录、量化反馈,并深入到实践流程。
二、有效培训的实践策略。
教师“有效培训”需要通过一系列策略和途径加以体现和落实。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主要设计实施了以下有效培训策略。
(一)有效策略之一――立足岗位,全员练兵。
去“情境化”的“空对空”式纯理论培训是不受一线教师欢迎的。如果受训者不能持续有效地将培训中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工作当中,将“所学”转化为“所用”的话,这个培训就是失败的培训,其结果自然也是无效的。
在培训重心下移和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我们理解的培训“情境”,就是将培训立足于学校、扎根于课堂。基于这一点,我们把教师岗位培训的内容定位于专业能力训练与提高上。为此,我们开发、设计了培训新载体――《哈尔滨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大练兵记实手丑盱》,免费发放,人手一本。手册开列了教师岗位专业能力菜单,设立“必练”与“选练”两个模块23项专业能力。“必练”模块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研科研等方面切入,突出教师基本教学能力的训练与提高。“选练”模块从课程建设与资源整合、班主任工作、教育技术、校本研修、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特殊能力以及提升教育智慧等方面着手,强化教师综合能力。主题性栏目“读一读”,让教师了解单项能力的内涵;“想一想”,引发教师思考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议一议”,启发教师对难点、疑点问题的深度思辩;“做―做”,让教师在实践中体验与领悟;“评一评”,让教师对自己及同伴的教学实践有科学的价值判断。学校、教师结合实际确定练兵起点,教师的专业实践力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二)有效策略之二――突出骨干,倡导选择。
哈尔滨市的骨干教师培训突出了选择性,创新了培训模式。选择性就是根据培训规划的要求,使教师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速度、学习形式、学习地点和组织形式的自由。创新培训模式,就是打破传统教师培训一刀切、齐步走的定势。哈尔滨市率先在骨干培训中尝试设置选修课程。根据教师需求,我们设计了“依托高校培训、实践考察、走进名校、名师导学、送教下乡、岗位练兵、任务驱动、研究性学习、课题制培训”等九个模块。模块与模块之间既有独立性,又相互关联,不仅满足了教师普遍性需求,又满足了教师个性化的需要,较好地解决了学员来源、任教科目、教学经历、学校环境等因素不同给教师培训带来的适应性问题。农村骨干教师23人走进了山东杜朗口中学,原汁原味地学到了“教学真经”的个案;城市中学骨干教师61人走进了华东师范大学,零距离地与课程专家接触。培训后,骨干教师各取所需,各有所获。实现了教师培训收益的最大化。
(三)有效策略之三――团队互助。共同提高。
知识传递活动经常发生在“实践社群”的非正式社会组织中,教师的学习是在实践共同体背景中进行的。当新课程的实践中教师面临共性问题与普遍的困惑,团队学习与研究便成为时代的呼唤。
在课改之初,哈尔滨市适时向全市教师发起建设学习型团队的号召,掀起了学习化运动。多年来,教师团队建设始终遵循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本
规律有效运作。至今,全市共确立了百余所试点学校和100个先导实验团队。创建活动中,南马路小学以青年教师理论研究会为依托,通过自主管理、信任授权使教师们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分析现状,选定进取的目标,自我制订改进对策,自己组织实施、检查效果、评定总结。团队中的教师运用共同学习与研讨的方式,启发彼此的思维,积聚大家的智慧,集成最佳的成果。团队建设有效推动了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促使教师从培训走向自主学习,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培训文化。
(四)有效策略之四――研修一体,解决问题。
问题是培训的起点,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也是培训的目标之一。
研修一体,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研”与“修”的整合有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培训模式。研修一体化,不仅要表现出“研”字含有的琢磨、探究的意思,又要蕴含“修”字整治与提高的寓意。研修一方面解决过去“研”与“培”相互分离,导致教师“双重”劳动付出的工学矛盾加剧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际问题解决和提升自我同时,更加凸显出教师的主体地位。如果说,过去的培训是学校教育的方式,教研是活动课程的方式,那么研修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新型方式。它的价值在于:一是这种立足岗位的研修不是别人告诉而是教师自己“悟”出来的;二是这样的研修基于教师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三是这种研修解决的是教师现实问题,研究的结果直接应用于课堂,体现出研修的个人意义。根据新课程好课的标准,这样的研修是真正意义上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的培训。
(五)有效策略之五――城乡结对,实战培训。
教师间、地区学校间的差异是有效培训的重要资源。利用差异有效盘活和合理配置资源,放大培训资源的效益,这就是提高培训的社会效益。
“乡村教师进名校”项目是哈尔滨市注重教师实战演练的原创培训形式。首先,我们在城市名优学校中选定20所基点学校,明确基点学校的责任、义务。要求其将一周的教育教学活动全方位、全过程开放,并组织名优教师全程指导。其次,选拔具有潜质和辐射示范作用的乡村教师,进城跟班学习,明确其学习目标任务,使其成为本校教师专业发展的“火种”。跟班实习教师要和指导教师一起完成“八个一”培训任务,即“完成一个创新教学设计、上一节我的好课、练一项课堂教学技能、学一项网络实用技术、撰写一篇教学叙事、参加一次校本研修活动、编写一份试卷、完成一次课堂教学点评”。我们不仅关注乡村教师的即时学习结果,而且更关注他们对培训所学的应用及其带来的结果。
通过实施“乡村教师进名校”项目培训,哈尔滨市已有400余名农村教师提高了实战能力和实施新课程的水平。跟踪调研时,我们发现培训后的教师有两大“质”的变化:一是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二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转变。教师特别在课程、教学与课堂教学方面变化明显。这种把农村教师“请上来”的体验式培训“乡村教师进名校”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六)有效策略之六――远程培训,资源共享。
网络远程培训使学习者可以在更广阔的领域内形成解决复杂的、共性问题的虚拟团队,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的效率。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建立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导师引领制度;第二,丰富音频、视频、文本三位一体的培训课程资源;第三,建立基于教师成长需要的互动交流平台和监控管理平台。
为了保证教师自主研修的顺利进行,哈尔滨市明确规定,教师“网上学习,不少于各类培训的30%学时”。由此进行政策性引导。目前,远程培训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培训项目的常态模式。
三、有效培训的制度保障。
(一)“四位一体”的培训体制。
哈尔滨市教育研究院始终保持“四位一体”的体制优势,融“培训、教研、科研、电教”为一体,充分发挥区域学习资源中心的作用,形成了优质、高效、良性的教师培训工作机制,减少内耗,提高了工作的效益。
(二)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制。
我们对参训学员实行“三项管理”:一是实行制度管理,用规范性文件进行约束;二是加强过程管理,依靠弹性化的学时学分登记制度和网络化管理系统进行监控;三是跟踪问效,用考核评估推动教师培训后的反思、重构和行动跟进。
(三)初步建立分层评价机制。
在岗位培训中,我们探索建立“三个目标、四项指标、三级评价”的评价系统。“三个目标”,即“区域有特色、学校有风格、教师有专长”;“四项指标”,即基础性指标、过程性指标、成果性指标和特色性指标;“三级评价”,即市评区、区评校、校评师。
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分别从制度建设与运行机制、过程管理与模式方法、练兵指导与成果绩效三个维度评估,依据不同权重比例进行综合评定。不同的评价对象、不同的师资基础归类划片,分组进行。组与组之间横向不比较,组内单位与成员之间纵向看提高。分层评价机制为检验岗位培训的效果立了标杆,解决了培训的“怎么样”和培训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反思探索中小学教师培训有效性的行动,我们深深认识到,达成培训有效性目标的过程就是更新培训理念和创新培训方式的过程。把培训的效果、效率和效益转化为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效能,是教师培训的终极目标。培养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教师也是有效培训的旨归和不懈追求。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