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集
- 文档
- 2024-06-15
- 105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论文集,本文共1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小学课堂教学过度的方法
文摘: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读读课文”、“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衔接进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是没有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扣,浑然一体。本文作者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过渡的常用方法。关键词:教学过引性衔接性
在平时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可能用过“学完了生字词,接下来我们就来认真文”、“刚才我们学习的是第一段,下面我们接着学习第二段”这一类的话行教学过渡。一节课下来给人感觉整个课堂教学显得断断续续生硬发涩。这其考虑教学过渡的艺术性。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然一体,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密切的关系。也就是的教学过渡,应渗透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
我们做《今天我们如何上公开课》的讲座中提到“教学环节的过渡应该自无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在课堂教学过渡中都努力做到――淡这几年来我也一直在学习并实践收集到的关于教学过渡的方法。
一、串联式过渡。
通过富有艺术情趣的问题的创设,将教学内容用巧妙的过渡串联起来,以教学内容的转换和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我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运用了一系列富有艺术情趣的设问语言,把学生安然地从一个波峰送到另一个时,一堂课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一课教学获得年繁昌县青年教师阅读教学比赛一等奖)。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加粗字体是我的过渡语)
(一)自由读课文3――5自然段,同时思考:
1、小壁虎去向谁借尾巴了?结果怎样?
2、再读想一想,为什么他们都不能把尾巴借给小壁虎,用“因为?所以式说一说。
师过渡:除了你们刚才说的原因外,我想可能是小壁虎借尾巴时不礼貌,不借,是不是呀?(学生:不是)他借尾巴时是怎么说的?找出那几句话来读哪里看出他有礼貌?(指导朗读小壁虎说的话,通过“称呼:您、姐姐、伯伯商量:行吗?”体会)
3、出示小动物们说的话,指导朗读。要读出动物们有礼貌、无奈的语气慢一些。(先自由读,然后同桌互读、再指名读、分组读。)
师过度:老师发现小壁虎除了有礼貌,还有一个优点很值得我们学习,你发现?
4、出示: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小河边??小壁虎爬啊爬,爬到大树上?爬呀爬,爬到房檐下??(通过“爬呀爬”引导学生感悟发现小壁虎遇到困难不放弃)。
(发现课堂纪律不太好。师过渡:小壁虎有这么多的优点,我发现我们班的也有很多优点,你们看(指一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这位同学上课多认真,坐呀!我看谁会比他坐得更端正。)
师过渡:同学们和小壁虎一样棒。那你们看小壁虎从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姨那里没有借到尾巴,因为小动物们的尾巴都有各自的用处。借不到尾巴,多
那你们帮小壁虎想想办法,他该怎么办呢?假如小壁虎还不放弃继续向其它巴,它会来到什么地方,向谁借,怎样借,能借到吗?
5、模仿说话。
模仿课文说一段话,(出示投影字幕)小壁虎爬呀爬,爬到——他看见――?说:“?――?,您把尾巴借给我行吗t”?――?说:“不行啊,我要用尾巴?―(鼓励学生用上“――来――去”说话)
师:尽管小壁虎说话那么有礼貌,又那么不怕困难,不放弃,但由于别的巴都有用,他还是没有借到尾巴。借不到尾巴小壁虎心里很难过,这时候它想(生:妈妈)。可我听说,小壁虎见到妈妈后,发生一件让他特别高兴的事,什
(二)学习第7自然段。(小壁虎的尾巴有再生能力。)
1、指名读第7自然段。想一想:小壁虎高兴地叫起来,应当怎样读?谁能
2、拓展:假如小壁虎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小鱼姐姐、老牛伯伯和燕子阿姨么说?小鱼、老牛、燕子又会怎么说
二、提示性过渡。
阅读课文从形式到内容,在涉及的事物或现象之间,都会有千丝万缕的联有目的地提示课文的某一方面,启发学生作“由此及彼”、“以因求果”、“举地联想,从而在揭示“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使教学从到另一个环节,自然勾连,上下贯通。在听一位老师教学《田忌赛马》一课时堂上突然提出:“假如第二次比赛中,田忌按孙膑的方法去做,但结果不是胜失败了,这可能是什么原因?”这一问题的提出,要求学生联系课文去变更思果去设想原因。经过思考,不少学生认为:很可能是田忌以下等马与齐威王的赛后,齐威王发现了秘密,随即采取了对策,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孙膑的上等马场,再用自己的中等马对孙膑的中等马,再胜一场。这样,齐威王最终还是以胜。这时,我又进一步追问:“难道孙膑没有考虑这种可能性吗?孙膑的胜利然取得的?”至此,学生已豁然开朗,十分肯定地说:“孙膑断定齐威王不会因为他看到的齐威王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趾高气扬,忘乎所以,他认定战胜吹灰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提防的。”师再问:“你从哪里看出齐威王的骄傲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孙膑、齐威王的不同心态,更深人物的内心,感悟了课文中心思想,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悬念式过渡。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下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它利用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过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心情,达到与教师心理同步,从好的教学效果。著名特级教师王燕骅在教学《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在学生深后,给学生一个“空白”:四川省藏龙山上的五彩池十分奇异,这一点通过学经体会到了,可《五彩池》这篇课文的写法也有“奇异”之处,使孩子们感到鲜”。于是,教师留下的这一悬念,激起了学生进一步深究课文的兴趣。
四、迁移性过渡。
利用语言材料之间的内部外部联系,通过联想,类比,进行知识迁移,以衔接作用。特级教师贺诚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安排了这样一段过渡啊,这是一份份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的情意。如果你是被大娘从敌机下救出的果你是被小金花妈妈用生命换来的老王,如果你是吃过大嫂亲手挖来野菜的士,那么在这离别的时刻,还会怎样对这些朝鲜亲人们说?”由此引读四、五运用移情体验,深化题意。
总之,教学过渡是存在于教学过程中的客观现象,是必不可少的的中间环
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掌握常用的过渡方法,不仅有利于对课堂教学的组织而且会大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因为教学有了启承转合,才能成就生气灵动但在处理课堂过渡时值得注意的是:课堂过渡语的导引性和衔接性。因此,在定要注意得体自如,淡而无痕,在“导”与“接”上显能耐。
数学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计算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小学阶段,计算乃是小学数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要想培养学生准确、迅速、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这个问题谈谈在我教学中的方法运用:
一、营造鲜活、和谐的课堂
“课堂是什么?课堂是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生命成长的平台――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平台。”数学课堂亦是如此,在这个演绎人生的平台上,一群鲜活的生命在一起彼此对话、沟通、交融、分享,尽情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师与生要和谐、人与文要和谐、情与理要和谐、思与悟要和谐、知与行要和谐??”作为数学教育工作者,难道我们就不该走进孩子那五彩缤纷、瑰丽神奇的情感生活,去体验、欣赏他们心中的数学世界,去理解、感受他们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吗?如《10以内的减法》的教学片断:
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微笑着问学生:“树上有5只鸟,猎人开枪打死了1只,还有几只?”
“还有4只。”有一个学生说道。(其中有2、3个也附和着)“应该是一只也没有了,因为全都吓跑了。”(其中有94%的学生赞同的点着头)
“还有3只小鸟。”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嘈杂声响起。“怎么会是3只呢?不对,不对。”其他学生纷纷反对。
“你能告诉大家为什么‘还有3只小鸟’吗?”老师用温柔的语调鼓励着。
“因为5只小鸟是一家人,打死了鸟爸爸,吓走了鸟妈妈,还有3只不会飞的鸟宝宝。”
多么精彩的回答啊!老师和全班同学禁不住为他鼓起掌来。亲爱的老师,当孩子的回答不在你的标准答案内时,请轻轻地问声“你是怎么想的呢?”;当孩子的做法出乎你的意料时,请悄悄地说句“你为什么这样做的呀?”。相信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我们才能听到“1001”与《一千零一夜》合奏出的美妙旋律,才能看到“7”与“北斗七星”连缀出的斑斓夜空。也只有在这样的数学课堂里,孩子们才会深刻地铭记住:3只可怜的鸟宝宝,以及它们那被打死的鸟爸爸和被吓走的鸟妈妈。
二、心理方面的因素,对症下药
(一)情感不稳定
小学生在计算时,总希望能很快得到结果。因此,当遇到计算题里的数据较大或算式显得繁时会产生排斥心理,表现为缺乏耐心和信心,不能认真地审题,没有耐心去选择合理算法,从而导致错误出现。
(二)注意力不集中导致抄错
由于计算本身没有情节而且形式简单,容易造成小学生看题、读题、审题、演算过程中急于求成,致使把计算式题中的数字、符号抄错,抄上一行串到下一行等等。当然,计算中抄错了一个小小的数字或符号,那无论你运算顺序怎样正确,解法如何完美,都将竹篮打水一场
空了。
(三)多做导致排斥
计算题本来就枯燥,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又短,天性爱玩又使得他们不能够长时间认真做。如果一下子做几十个,学生做得天昏地暗,错误很多,也体现不出学生计算水平高低,做到后来草草完成。而学生做得少,认真做正确率高,改正的也就少了。因此“,成功是成功之母”说的不无道理。每次计算时8―10题足矣,如果用“拔苗助长”式的练错误多,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思想上就会产生排斥,计算错误也就多了。
不管何种原因造成的计算错误,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注意找出错误的根本和关键,分析错误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错误性质、原因和范围,对症下药。
一、强化口算基本训练
口算是计算的基础,是计算教学的开始阶段,口算能力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口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是要通过每天的训练而慢慢提高的,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形成一定的口算技能,关键是要持之以恒坚持训练,使学生形成熟练的口算技能技巧,达到正确、迅速、灵活的口算目的。
对于一次完成盼整面口算来说,学生也是虎头蛇尾,对于这种情况,一方面,我教育学生应认真、仔细做每―道题;另一方面,不可避免的是学生的注意力先集中后分散的特点,在实践中,我观察过多次学生口算本上的错误,都是后面比前面多。针对这种情况,我让学生在做口算时,
如果时间允许,在第二遍口算验算时,从后往前算,这样找出的错题就多,正确率明显提高。
二、理解算理上多下功夫
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直接导致计算存在很大问题。这是掌握好计算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打好基础,计算能力才有质的飞跃。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
三、重视学生有意注意的培养
在计算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力争算一题,对一题。在“抄错”这个问题上,我曾经请教过一位教低年级的老前辈,就低年级抄错问题上谈谈怎样预防。她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说在平时做题时边轻声读边写。要读出来,当然就得认真看清楚数字了,而由眼睛看到了数字经过大脑分析后说出,就错不了。如果他能读出来后再写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抄错数字。当学生计算时错误很多,老师就急于求成,每次要求学生做很多题来达到练习的目的,而这恰恰相反,导致学生心理上有排斥反应。如果要让学生做20道题,把这20题分二到三次做,每次只有6—10题,少而精地练,细水长流地练,而且采取一定的表扬或鼓励措施,学生就会很高兴地去做,努力去完成每一道题,以这种“短频快”的步子去练,错误明显减少。
计算错误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在作业后必须自我检查、验算的好习惯,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
一、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效课堂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研究方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行为,尤其是要转变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目标,要以“高效课堂的构建”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欲望,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体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激发学习欲望”“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而教师要想达到这种境界,以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就要解决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的问题。
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自己先吃透定义,删繁就简,用准确、易于理解的语言把知识点讲给学生听。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地动脑,大胆地思维,大胆地去展示与交流,进而使数学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教师要关注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学得更好,要真正地、心对心地走近学生的心灵,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的全过程,才能达到高效课堂的教学目的。
二、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很多学生刚开始学习数学的时候还存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但是时间久了,数学的学习兴趣就逐渐消失了。数学虽然具有高度抽象性,但并不神秘,并非天外来物。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可采用直观教学法,将课本上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浅显的、具体形象的事物来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一看就明白,一听就懂。教师还要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把学生引进愉快、积极、自觉、主动的思维境界,这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教师还要在教学中进行“数学美”的渗透,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启迪他们的思维,开阔他们的视野。
三、提问的艺术
问题是教学课堂的引领者,数学课堂也因为有了提问而充满活力。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南,教师要根据教学的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问题,以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与学生平等交谈、平等讨论、平等探索、合作学习。提问要看对象,要坚持面向全体,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教师一定要斟酌好课堂提问的问题,要提在点上,要紧紧围绕重点、难点提问题,要避免无效问题的提出。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要做好第一步的调查工作,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水平、个别差异,做到心中有数,以设计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有了初步结论,教师可进一步加以点拨,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总之,在进行课堂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教师应从多种角度、不同方位提出问题,并且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结语
随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初中数学教师应紧跟改革步伐,更新教学观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师不要一成不变地将讲授法放到首位,而是要采取各种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教师要尊重并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疑问,发表与众不同的观点,并肯定他们的探索、求知欲望,以促进他们的知识得到扩展,使他们的思维得到发展和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
小学语文的教学论文集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之后,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得到了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加之小学生的年龄比较小,所以相对来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还是比较简单的。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之中,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积极响应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本文主要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措施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思维能力
语文是学生进行日常的交流以及学习其他课程的最为基础的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的成绩。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小学语文的教育都是单一枯燥的,也很少的看见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现如今,新课改之后,已经将素质教育变为教育中的重点,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的朝着这方面努力,争取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一大批的创新型人才,满足社会的需要,促进国家发展。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首要条件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够在课堂上跟着你的思路走,然后逐步的养成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置一些比较巧妙的.问题,将学生的身份转变为探索者的身份进行学习。只要教师能够非常良好地运用这些问题,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学习的兴趣就会被大大地激发起来,能够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整节语文课中都保持着比较高的注意力,积极去探索课本中的答案。例如:在进行《草船借箭》这一篇课文中的教学之前,首先我们应该向学生们设置疑问,比如说“草船怎么借箭呢?草船难道不会被箭射穿吗?草船是怎样借箭的呢?”当教师提出草船借箭的时候,学生会感到不可思议,同时这样的问题也能够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大大地提高,对于这一问题的答案充满好奇,这样就能够促进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并且详细的分析,最终找出草船借箭的方法,同时学生还能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进行充分的思考,进行联想,进而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二、鼓励学生进行质疑是必要条件
学生只有敢于质疑才能进一步的进行创新,敢于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所必须的品质。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于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积极地提出来,敢于质疑,这样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求知欲的刺激下培养创新的能力。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质疑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寻找疑问的意识。自信心是进行只要的关键条件,如果学生对于自己不自信,那么他就很难提出质疑,相反如果学生比较自信才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勇敢的质疑。所以教师应该注意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发现学生的进步,并且进行积极地表扬和肯定,逐渐学生的自信心会慢慢地建立起来。学生的自信心建立起来之后,让学生具备一些独立学习以及独立进行思考的能力,这样在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发现疑惑并且对于疑惑进行提出和质疑,然后再学生自信心的帮助下一步步探索最终寻找到正确的答案。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学生寻找疑问的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在整个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时刻的保持一个寻找问题的意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逐渐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对于未知产生兴趣,教会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考,不只是拘泥于一个答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及时评价是关键条件
学生需要进行激励,需要满足他们的成就感,满足他们的表现欲,这样学生才能够将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学生想要自己得到表现的机会,让自己掌握的知识得以发挥,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一点,教师应该积极地去引导学生去对自己的做法以及活动进行评价,或者是教师应该积极的对于学生上课中的状态表现能力进行观察,对于学生一些表现比较好的地方应该毫不吝啬的加以肯定以及表扬。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要好好地保护同学的一些极具想法极具创意的成果,并且热情的肯定学生的想法。学生的有想法有创造力的一些成果中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以及夸奖,学生就会有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这样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会促使学生再次进行具有创造力的想象以及提出一些问题,在这样良性的循环之中,学生就能够在无形中将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进行《坐井观天》的学习中,教师提出“如果青蛙真的从井底跳出来,那么他们会看到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青蛙会看到真正的世界,觉得自己错了”,有的学生说“青蛙看到秋天的景色,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教师应该对学生的想象力进行表扬。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学生新时代下的新要求,另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件耗时非常长的事情,所以教师应该坚持不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思考,勇敢提出质疑,给学生们创造宽松的愉快的学习氛围,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白三月.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华少年,:17.
[2]王秋燕.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03.
[3]都燕.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J].文学爱好者.教育教学版,:05.
一、高中数学教学理念在新课改下的变化
首先应该明确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方式的指导思想就是教学理念,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就会产生相应的教学方式,因此要想在新课改下掌握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就要对其教学理念进行研究.
(1)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相对以往的教学理念更加强调高中数学的基础性.
在新课改下,相应的增加了高中数学的教学内容,高中数学分为必修和选修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所涉及的内容都是高中的数学中的最基础的内容,而不同点是在选修课程中增加了圆锥曲线、参数方程、导数等相关内容.
(2)新课改教学理念更加重视数学的文化价值.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数学的文化价值.在以往的数学教学理念下文化价值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语文教学来达成的,新课改下数学选修课本3或4的课程里,增加了《数学史选讲》、《风险与决策》等新内容.其中《数学史选讲》的内容讲的是数学的来龙去脉,及其发展轨迹.从这方面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改下对数学教学的文化价值更加重视,以期让同学们在数学的学习中培养正确的数学观.
(3)在新课改下对“以人文本”的教学理念更加关注.
新课改下的高中数学课程有了相应的调整,分为两个模块,第一个模块就是高中数学学习必须修学的5个基础知识模块.这体现了对高中数学基础性的重视,在这个模块之外新增加了选修模块,选修模块可以让同学们凭借个人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举例来说,如果有的同学喜欢数学的文化价值,那么它可以在选修模块,选修数学史的课程,以便更好地了解数学的起源及发展历史.如果有人喜欢研究数学,那么可以在选修课程中选择高中数学的延伸课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课程,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4)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中更加关注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都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们会按照教案以及课程安排来进行教学,教学模式很单一.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们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是教学质量倒不是很好.新课改下的教学理念提出,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们,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兴趣爱好,安排课程章节.不仅这些,新课标下高中数学增加了选修内容这些课程,要求教师们也得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同时教师们应该不断地学习有关数学教学的其他学科,比如教学心理学等内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二、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究
新课改的最终目的是,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1.建立教学情境,运用兴趣教学法
新课标下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改变以往以课本为落脚点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数学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落脚点,要求教师总结教学经验,把数学问题尽可能地进行情景演化,从而提高同学们解决实际数学问题的能力.把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转变成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进而提高同学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开发数学学习潜能.
2.新课改下要求对数学内容新增加的选修部分有清晰的理解和准确的定位
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有所增加,这些新增加的内容是新形势下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教师应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仔细的研究,充分的理解,给予高度的重视,要把这些新增加的内容与新课标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实际的情况对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把握,对新增加的数学内容进行精准的定位.以导数为例,要结合新课标下新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对同学们进行教学,同时还要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一定要谨记不要以记公式为数学的教学目的.
3.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习惯的培养
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要注重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多的关注教学成绩,数学教学更是强调对公式的死记硬背,不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其实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用学到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注重教学的实用性,数学教学更要注重数学的实际功能.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运用情景教学法,来展开数学知识的教授.要注重对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努力培养他们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要注重对数学学习思维的培养.
4.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中要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应该把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体,要培养同学们积极主动汲取知识的学习方式,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积极地引导他们主动地对数学问题进行思考,在数学学习中要侧重对数学知识规律的掌握.要把同学们学到的知识结合实际的问题进行创新式的演练与应用,要明确数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工程而不是单纯地对数学公式的死记硬背,要注重同学们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总结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下对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探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探索过程中要依照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需要依靠教师和广大同学们的共同努力,积极地创新探索,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中找到正确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一、高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必要性分析
世界上的任何一种理论都是来自实践,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高于实践,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数学理论也不例外,同样是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又指导作用于实践.数学知识与理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与数学有关的生活实例,此外还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数学知识更广泛地深入到生活中去,感受、学习、掌握和应用“生活中的数学”.
2.可行性分析
高中数学的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与生活紧密相连,改革后的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子比比皆是.这样的教材编排为数学教学生活化提供了基本的保障,完全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慢慢懂得: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比如,苏教版必修153页例5,就是一个与生活中“储蓄”紧密相连的数学内容,其中提及了一个术语“复利”.教材在这里的处理是采用了比较新颖的“旁白”式对这个术语进行了解读:复利是把前一期的利息和本金加在一起作本金,再计算下一期利息的一种计算利息的方法.这样一个实例与解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了“复利”是怎么计算的,而且让学生清楚了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同时又可以为生活服务的学科.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时,会感觉数学离我们很近,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教育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许多从事数学教学的教师在多年的改革中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均做出了创新、改进,尤其是在数学教学生活化方面做出的改变比较大.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与生活实际过于疏离
有一部分数学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即便是教材编排上与生活实际联系很紧密,但是教师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却往往采取简化的手段,把与数学“不相干”的生活内容部分“省略”掉,直接“捞干货”,把生活化的数学“简化”成纯数学题来解答.比如,在进行“苏教版修1第一章集合”教学时,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教学这一环节,便省略了教材中关于“天空中……”、“草原上……”、“海洋里……”以及学生的“自我介绍”部分,而直接由“自然数集”、“有理数集”导入新课.这样过于与生活疏离的处理,使这节课的教学显得格外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达不到理想预期目标.
2.联系生活过于牵强
除上述问题外,还有一小部分教师为了迎合教学改革的需要,对本应该可以通过纯数学教学便能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的章节进行了生拉硬扯的“生活化”处理,他们挖空心思地列举生活中的实例,编写与生活有关的应用题.
3.生活实例过于“扁平”
有部分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处理生活化的问题比较简单,体现在生活实例过于“扁平”化.比如,集合中子集的教学,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时,力求“全面”,人物关系、动物关系、植物关系、材料关系等等,没完没了地纠缠在这些生活实例中,致使原来还是兴趣盎然的学生,对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有心思再继续听下去.像这样过于平化的生活实例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无法让生活化的实例起到应有的效用.
三、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1.教学理念生活化
培根说过:“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只有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将生活化的理念深深地根植于脑海里,才有可能使教学行为加以改变,才有可能把数学教学生活化践行于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仅如此,作为课程改革的实践者与实施者,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一定会垂直作用于学生并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身为数学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内容,并将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把生产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课堂,把课堂上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产、生活当中去,使数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科学地、恰到好处地相互融合.
2.教学内容生活化
首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生活化内容.在苏教版高中数学教材中,许多章节都编排了与生活有关的内容,数学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灵活应用教材而把现实生活中的实践融入数学教学中去.比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中,先介绍的是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教材中有一幅画,画的是跑道上摆放着的跨栏.接着,将这个跨栏与地面抽象出的“线”与“面”画出来,分别讨论这些“线”与“面”的关系,从而得出了直线与平面的三个位置关系结论:有无数个公共点;有一个公共点;没有公共点.其次,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无论是生产生活中,还是学习生活中,我们只要留心,就会发现很多可以利用的数学素材.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学内容需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收集校园里、家庭中和社会上各种场所中的数学素材,并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这些收集到的数学素材加以融合,充分感受数学与我们息息相关,与生活紧密相连,树立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信心,激发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学习变得可触、可见,变得更加生动、具体.
3.教学过程生活化
课堂教学过程一般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教学、巩固练习、课后作业或课外作业.教学过程生活化就是使这几个环节生活化.导入的生活化就是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采用贴近于学生生活的生活化手段.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当学习的内容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比较贴近时,学生容易同化从教师那里接收到的学习信息,接受知识的程度越高,学习效果越好.比如,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中的“空间几何体三视图(正视、侧视、俯视)”这一节,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便可以从让学生画一画放在讲台上的足球、粉笔盒的三视图开始,然后在教师指导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用类似的方法画出一些组合体,比如,将乒乓球放在粉笔盒上;把玻璃杯子放在讲台上等,让学生画出三视图.在此基础上,再进入新课教学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新课教学生活化就是在进行新的数学知识教学时,要采取科学的生活化方法.比如:例题的选择与编写,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尽可能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相联系.比如,在进行指数函数的教学时,有一个有关“复利”的实例,如果用照本宣科的方式去呈现,就不如通过生活小故事引入教学,一步步将问题复杂化效果明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像下面这样将教材中的生活素材加以改造,编一组习题:1.老师存了1万元本金到某银行,每年的利率是3.25%,试计算1年后取得本利和是多少?2年后呢?3年后呢?5年后呢?(只列出算式)2.如果老师存入的本金是a元,每年的利率是3.25%,试计算1年后取得本利和是多少?2年后呢?3年后呢?5年后呢?(只列算式)3.如果老师存入的本金是a元,每年的利率是r,那么x年后的本利和(本金加利息)为y元,请写出本利和y随存期x的变化函数关系式.在学生解答这三个问题之后,再讨论x的取值范围,学生便能够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巩固练习生活化就是在课堂教学新的内容进行巩固时,练习题的编写要尽可能与生活实际相贴近,通过这样的方法培养并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在学习了球的体积与表面积的计算之后,将学生分成小组,各小组分别发放乒乓球、足球、排球和篮球,让学生利用三角板、直尺、桌面等工具,通过测量后利用相关的公式计算出球体及其面积(测量方法可以用口头表述的方式).
4.课外实践生活化
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主要是课堂教学,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数学教学生活化不能仅局限于课内,而是要延伸到课外实践中.比如,可以通过开设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应用、发展数学,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数学素材.比如,在学习了“函数的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之后,可以给学生一个实习的机会,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通过查阅资料或是社会调查的方式,也可以借助于参加书籍和网络,写出一个有关“现实中的函数实例应用”的报告,或是结合新近出台的国家购房及房贷政策,写出一个“家庭房贷优化方案”,分别讨论购买一套住房、两套住房的贷款方案,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结合家庭收入情况.
四、结语
综上所述,身为高中的数学教师,只有在生活化理念的支配下,践行生活化行为,并通过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过程生活化、教学实践生活化这一策略,才能将高中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与学生一道共同收获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恰当融合的甜美果实.使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不再畏惧,不再厌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针对学生的心理波动,激发其学习兴趣
高中生虽然大都已经步入成年阶段,但是对于浮华的社会大环境毕竟接触过少,心如白纸,极易受到某些不良习气的感染,而且正值高中阶段,学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极为明显,特别是心理波动起起伏伏,不易把握.针对学生的种种不利于学习的因素老师都要着眼全局,为学生把关,不被这样或那样的因素而干扰.老师不仅只是教学,还要做学生的心理医生,要尽一切努力提高学生的兴趣.高中数学老师任重道远,一举一动都被学生所关注,老师必须从自身做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兴趣才会更加专注,对数学这门基础学科有所侧重,才会在数学课堂上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从而避免陷入“因兴趣而学习,因学习而无兴趣”的泥沼.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上源于老师的言传身教,老师有所作为则学生争而效仿、老师疲于教学则学生有心无力.因此,在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上,老师要不遗余力,要将理论知识与学生所关心的日常生活话题联系起来,一则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二来将理论知识融入其中,教学娱乐两不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到《高中数学必修二》(人教版)第一章《空间几何体》时就可以和学生的水杯、桌椅等联系起来,另外对男同学喜欢玩的足球篮球、女同学的花盆之类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加以侧重,必然别出新意,学生瞬间就会拉近与数学的距离:原来数学就在生活之中!老师在这方面多加引导,学生就很容易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也就很少出现开小差精力不集中的现象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需要潜移默化,而不能要求立即出成果.老师在数学教学中要耐得住性子,深入浅出地为学生讲解,为学生梳理清晰课程脉络才不会导致学生无心学习的情形,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期工作.
二、引导学生,共建活跃、蓬勃的课堂氛围
高中老师在促进学生积极性发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的作用不可动摇,要从促进老师自身素养方面着手,用自己的行为举止言传身教影响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向学之心.每当学生想放弃的时候,终于做出了点成绩需要人来鼓励的时候,老师的一丝鼓励、欣慰的眼神对学生来说往往意义非凡,所以,在数学课堂上,老师一定不能吝于言辞,要时时鼓励、适时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对学好数学有着坚定不移的信念.老师不再是只在讲台上讲,也不是为应付学校的检查而形式化的与学生交流,而是要观其所需适时而上的解答问询.老师与学生都是平等合作的.课堂的氛围需要和谐需要民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活泼的一面,学生对老师的直观感觉应该是和蔼的、亲切的,老师要主动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不能搞得很陌生.例如在讲到《高中数学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时,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函数与集合的问题,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回答不出,老师就加以安慰鼓励,不能批评学生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批评只能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得不偿失,表扬更容易激发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老师在努力营造活跃、蓬勃课堂气氛的时候,还需注意维持课堂纪律,避免因个别学生违纪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课堂气氛要活而不乱,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活”是否是有目的性的,是否活而不乱,要注意观察学生的“活”是否是有目的性的,是否在围绕学习内容而“活”.而且,教师在上课前应有良好稳定的情绪,尽快进入讲课的角色,才能形成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
三、深化学生主体提高其主观能动性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高中数学老师的教学方式要随之提升,教育部也出台的相关规定对高中数学教学做出具体要求.高中生活对高中生的影响意义重大,对其人生观世界观有莫大影响,而且对以后大学生活进入社会工作也有影响,所以,我们必须把学生放到主体的位置,让他们开始学习自己的做事方式———是他自己的思想,而不是老师帮他想,不是理论教条.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性格促进其积极主动性,这对学生们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积极促进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被动接受的填鸭式教育,学生的自我个性被极大地削弱,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有着严重的支配性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点,如此做法严重违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老师成为课堂的主体,课堂的一切都由老师主导,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枯燥乏味,由此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厌倦,学习的原因是父母逼着学、老师灌输分数对考大学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学生自己对这门课就是感兴趣自己本身就愿意学.这样被动式地学习很难提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面对枯燥的数字也很难提高成绩.因此,老师要全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和代入感,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四、总结
总之,高中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师生互动、问教结合的课堂环境,学生自主学习、老师关注把关的学习模式.善于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一面,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合理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布置作业,全面加强学生学习劲头。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集的内容
小学语文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
一、“实”与“活”语文教学思想的提出
“实”与“活”的教学思想深深扎根于基础教育实践。所谓“实”,则体现了基础教育基础性的根本要求,语文教学的“实”是指教学体现务实的态度,扎实的教风,学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从而使语文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谓“活”,则体现基础教育发展性的时代趋势,语文教学的“活”是指教学要目中有“人”,教学理念不断发展,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在不断地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实”与“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辩证的统一,既不能孤立地追求“实”,也不能片面地追求“活”。应当说,语文学科追求“实”与“活”的教学思想,形成“实”与“活”的教学特色,有着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与较为鲜明的现实针对性。
首先,“实”与“活”的教学思想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与语文学科自身的规律、特点。第一,基础教育的价值追求“实”与“活”的统一。今天,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的教育价值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因此,人的生动发展和人的整体和谐的发展成为我们必须关注的问题。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有尊严的人,他不但需要获得知识、能力、情感等各方面的发展,而且这种发展应该是主动的、生动的。所以,无论是主体教育的研究,还是新基础教育的研究,都一致认识到,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人”的教育,是“活”的教育,是促进每一个“具体人”的发展的教育。
第二,语文课程改革要求“实”与“活”的统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等理念,都要求中小学的语文教学既要把语文的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地落到学生身上去,又要实现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特别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最基本的特点”的论断进一步说明,语文教学是掌握“语文”这一工具的过程,也是人的思想、精神丰富、完善、提升的过程,两个过程是统一在一起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对于语文来讲是浑然一体的,既不能无视人的存在,抽象地进行语言训练,也不能泛化对人文性的认识,搞与工具性对立的语文教学。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努力实现目标、内容、方式的“实”与“活”的统一。
其次,“实”与“活”的语文教学追求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我们在听课和语文研究中,发现存在必须纠正的教学现状:一是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比如,语文教学实践反映出一些教师搞枯燥的、题海战术式的语文训练,教学方式陈旧、僵化,教学上不敢求“活”,认为“活”会降低教学质量。这样的语文教学束缚了师生的'发展。二是教学改革搞形而上学,作“表面文章”。教学价值的追求抛开学生实质性的发展,无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追求形式、方法上的花样翻新和表面的热闹。前者并非真正的“实”,后者也并非真正的“活”。这种把“实”与“活”对立起来,或是将“实”与“活”简单化、形式化的教学实践必然导致低效的教学。因此,我们也努力通过追求“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深化课改,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正因为“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思想有着明确的理论基础和现实针对性,所以,学校语文教师很快形成了共识,并用以自觉指导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二、“实”与“活”语文教学的构建
北京小学在语文学科的建设过程中,在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前提下,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从北京小学的培养目标与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实”与“活”的教学思想,从学科目标、教学方式、教学实践到教学评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整体性的探索。
(一)研究四个“实”,实现学生实质性的发展。
基础教育是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的工程。我们必须潜心研究,怎样通过六年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学生语文素养实质性的提高?所谓实质性的提高,是指学生扎扎实实地实现所处学段的语文素养的发展,特别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兴趣、语文知识、语文习惯等的发展。因此,六年的语文教学必须在“实”字上下功夫。那么,我们的“实”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教学论文集-实与活的语文教学模式
20xx年X月X日X天
老师说数学是一门基础课,我想数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吃饭要数学:一个人能吃下多少饭,就煮多少饭;走路要数学:路有远有近,走哪条路可以最快走到要去的地方等等,所以说生活到处都充满着数学。
有一天,我去叔叔家玩,叔叔给了我一大把一元硬币,没告诉我多少钱,我就开心的数了起来,可是硬币有些多,我一个一个地数太慢了,有什么好办法呢?我想了一想,灵机一动想起了老师教我们的加法和乘法算式,我就2个放一堆,放了9堆还多一个,那不是2乘以9再加上1吗,就是19元,我告诉了叔叔多少钱,叔叔哈哈大笑起来说:我还以为你数不出有多少钱呢!那就把这些钱奖励给你去买东西吧!于是我飞快地跑去超市买了我想要的玩具,然后就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为了顺利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提高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除了认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定期评定学生成绩、优质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外,应采取课内外培优措施,制定培优计划,以高度的责任心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及培优补差工作中,力争取得好成绩。
一、思想方面的培优补差。
1、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经常和学生谈心,关心他们,关爱他们,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重视他们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了解学生们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从而根据学生的思想心态进行相应的辅导。
2、定期与学生家长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思想等各方面的情况。
二、有效培优补差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和晚自习,对各种情况的同学进行辅导、提高,“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具体方法如下:
1、课上差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安排座位时坚持“好差同桌”结为学习对子。即“一帮一”。
3、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也就是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也就是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 也就是拓展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4、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培优补差尽可能“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必要精力”。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备好练习,才能上好课,才能保证培优补差的效果。要精编习题、习题教学要有四度。习题设计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训练要有多样化。
三、在培优补差中注意几点:
1、不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纵容优秀的学生,一视同仁。
2、根据优差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方案,比如优秀生可以给他们一定难度的题目让他们进行练习,学困生则根据他们的程度给与相应的题目进行练习和讲解,已达到循序渐进的目的。
3、经常与家长联系,相互了解学生在家与在校的一些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作业情况,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对学习的信心。
4、对于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要及时地检查,并做出评价。
5、不定期地进行所学知识的小测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抽测。
6、要讲究教法。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研究不同课型的教法。如上复习课时,要把知识进行网络,把知识进行列表比较,把知识系统,便于学生掌握;上习题评讲课时,做到既评又讲,评有代表性的学生答题情况,讲知识的重点、易混点、热点及考点。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优生率。
四、优生名单
王金燕
刘金磊
方瑞雪
曾佳颖后进生名单
崔丽媛
张美玲刘海玉
桑心雨林丽艳罗宝俊王凯琪代永娇盖文健陈
静刘永鑫王亚慧高志新
李学东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教育教学文件,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实验,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着力提高科学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工作重点:
明确实验的目的意义。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建设符合标准;装备综合配套;管理科学规范;使用注重实效。
组织教师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加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研究与讨论,精心组织好公开教学活动,突出专题,保证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
三、具体工作:
对照仪器室布置标准,认真完善仪器室的各种制度,使之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按照仪器配备目录标准,进一步整理、摆放各种仪器,尽量做到合理、科学、规范,并使之与帐卡一致。
严格履行借交手续续。借领仪器时,并做好记载。按时归还,归还时认真检查仪器是否完好。
爱护仪器,妥善保管。严禁把仪器放到教室里落灰落尘,影响其精密度。加强仪器室卫生。做到经常清扫、擦洗,经常通风换气,保障仪器无霉变现象。
做好期末仪器清查、保管工作。
作好相关实验器材的申报,采购,申购等工作。
每周组织学生打扫仪器室,并处理好仪器室的用电、设备、器具的保管、管理、安全工作,以防意外事故发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数学,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思维,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之上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才会有创新和发展。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因此,在课堂上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使他们养成深思善问、勇于探究的学习品质,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敢问”
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于感兴趣的事物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又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知识面较窄,害怕答错、怕羞的心理又使他们不敢提问。那么,学生内心强烈的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将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教学中我努力为孩子们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和孩子们之间构建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满腔热情的鼓励孩子们敢说敢想的积极性:说错了允许重说;说得不完整时可以想好了再补充;即便是提出的问题幼稚可笑,或是漫无边际,甚至离题万里,我们都不可以轻易否定,应耐心的提示孩子换个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宽容,多一些帮助,多一些等待,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大胆的主动提问。
二、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会问”
1、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问”有依托。
教学中,我发现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或信息或是比较丰富,或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是以已有经验为起点,或是较有挑战性时,非常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提出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或是借助挂图,或是讲个故事,或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只为他们提供数据信息,让他们通过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形式,经历搜集信息、感受信息的过程,引导学生想一想:“根据信息,你会解决哪些问题呢?”或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在老师有鼓动性的问题引导下,学生都会提出有各自特点的问题的。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所选择,灵活处理:对于比较简单的或是与本节课的内容无关的老问题,可以让学生自问自答或相互问答,一点即过;对于突出本节课重点、要点、难点的新问题,要把它板书出来,重点讨论解决;对于那种也是新问题,然而与本节内容无关,或是比较复杂然而目前又不学习的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旁边,鼓励孩子们课下研究。这样处理层次清楚,有轻有重,有缓有急,而且既解决了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又培养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同时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心理上获得满足。
2、注重操作,使学生“问”有途径。
在教学中,学生问题的提出有时是在他们计算或是操作中产生的。实践操作是小学生获取感性认识,发现数学方法和数学关系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诱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的除法”这节课时,让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列出算式432÷4,并对算式进行估算。然后让学生用竖式验证,看看估算的结果怎么样。学生在计算时提出“十位上3除以4不够除,怎么办?”“十位上不够商1,怎么写商?”“商该是几?”的问题,这其实正是本节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学生的求知欲与教学内容之间的“不协调”促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问题”,学习时心中有目标,学习的积极主动性随问题油然而生。又如:在“面积单位”的练习课中,学生通过用单位面积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摆大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过程中,提出并验证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的问题,进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的计算方法。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学会了猜想与验证的数学方法。
三、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善问”
要想让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本质的东西,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善于从多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善于从同伴的提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要善于向同伴学习,学习同伴优秀的思维品质,学习同伴敢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态度,使孩子们之间互相受到启发,一同进步,共同发展。这些离不开教师的“两个意识”和“四个策略”。
1、两个意识。如果说在培养学生“会问”的过程中,老师的“民主意识”和“问题意识”很重要的话,在培养学生“善问”的过程中,这两个意识同样重要:只有尊重学生,认真听取学生的发言,与学生平等相处,真诚的和学生交流,心理处于安全状态下的学生才“敢问”、“会问”、“善问”;同样的,老师要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起重视,并能灵活地做出处理,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引领学生走向“善思善问”。
2、四个策略。这里主要是指引导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善问”的目的。
(1)、投石问路,确定教学目标的质疑――质疑课题。例如:教学《年月日》时,由学生谈话引出×年×月×日,进而让学生找出表示时间单位的字来揭题,针对课题指导学生质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知道什么?”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仅能培养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而且学生提的一个个问题还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内驱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2)、加强知识联系,学会研读教材的质疑――质疑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进行质疑,也是一个培养“善问”的方法。引导学生透过简洁文字表述,诱发新邃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明白教材中处处都闪烁着问题的火花,从而提高对教材的研读兴趣,发展数学思考能力和探究兴趣。例如:从观察年历卡2月份的天数发现了平年和闰年的排列规律后,请学生研读教材结语:“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结合教材注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引导学生提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吗?”结果有学生提问“‘通常’和‘一般’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说‘通常’?”“为什么公历年份是整百,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呢?”“有没有更好更快的方法来判断那一年是不是闰年呢?”……一个个问题既激起了学生精读教材、读透教材的欲望,又激起了学生进一步的探究欲,以极大的热情投如到接下来的科普知识介绍中。
(3)、训练思维能力,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质疑――质疑解法(或算法)。教学中,注意更新观念,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更多的关注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又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算法进行反思和质疑,促使学生优化方法,提高思维能力。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一课时,根据场景列出算式:28×1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学生在探究结果“336”的过程中,产生了各种算法:①估算。因为28×10=280,所以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②口算。结合情境有先算半年的28×6=168,168×2=336;有先算一季度的28×3=84,84×4=336;有先算10个月,再加2个月的28×10=280,28×2=56,280+56=336;还有按一份奶30元算,然后再减去多算的30×12=360,2×12=24,360-24=336,③笔算。不同的学生能够列出三种竖式,而且自主探索的结果还都对,只是过程有简有繁。然后让学生展示、交流,质疑、反思:为什么这样算(或写)?这样算(写)的每一步解决的是什么?那种更简便、更清楚?更易于理解和计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而且他们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和流畅性得以体现和。
(4)、学用结合,落实应用意识的质疑――质疑生活。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但是,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物和事,养成质疑提问的习惯。由于小学生生活经历有限,知识积累少,在实际生活中往往会与所学知识产生认知冲突,这也是学生提出问题的一个良机,要适时引导。例如:结合平均数的知识,让学生判断下列说法哪些不合理,为什么?①身高145 cm的小明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池塘游泳,不会有危险。②小力8步走了520cm,平均每步走65cm。③一班和二班足球比赛,结果是4比0,这场比赛平均每班进了2球。④电梯里有8人,他们体重的和是430kg,平均每人的体重大约是54kg。通过这样的练习,不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而且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问题意识和用数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应用意识也得以落实。
总之,每个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决定了他们好问的天性,这正是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先决条件,只要我们有意识的在数学课堂上把时空让给孩子们,让他们自由的提出一些喜欢研究的问题共同探索。那么,“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的现状将会改观。通过这一年多的实验,我所教的两个班的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意识浓了,在部分学生身上还显现了不唯书,不唯师,只唯理的学习品质。
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体会事件的可能性,并进一步体会到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活动,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求知欲,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体验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游戏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不确定的。
教学难点:
理解“可能”“不可能”“一定”,并会用这些词语表达生活的事件。
活动准备:
课件、球、盒子、硬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促学。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小故事,想听吗?(点击课件)请看屏幕:迪尼斯乐园举行比赛,米奇和唐老鸭都决定回去看看,可是只有一张门票,让谁去呢?最后它们决定用抛硬币的方法来做决定。(板书:抛硬币)
师:你们认为谁会去呢?
生1:米奇。
生2:唐老鸭。
师:到底是谁去呀,意见不统一,正好老师这里有一个1元硬币,我们先来认一认硬币的正反面。谁能识别硬币的正面和反面?
师:印有1元字样的这一面是正面,有花的这一面是反面。现在老师想来抛下这枚硬币,正面就由米奇去,反面就由唐老鸭去。怎么样?我请一位同学上来帮忙,谁来?
师:你的任务是老师抛完后要大声告诉同学们你看到的是哪一面,好吗?准备好了吗?(师抛硬币遮住,问学生)
师:同学们猜猜是哪一面朝上?
师:大声告诉大家,哪面朝上?
生:正面。
师:正面朝上,这下米奇可高兴了,因为它可以去观看比赛。(猜对的学生很高兴)
师:如果再抛一次,一定是米奇去吗?
生1:是,一定是米奇去。
生2:不是,也有可能是唐老鸭去。
师:你确定吗?你也上来抛一抛。(再指名生抛硬币)
生:反面朝上。(猜对的学生欢呼)
师:反面朝上,唐老鸭高兴得又蹦又跳。(生回座位)
师:同学们,在刚才的抛硬币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生1:硬币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
生2:米奇和唐老鸭都有可能去观看比赛。
师:同学们可真了不起呀!你们想来试试抛硬币吗?(想)
师:请听游戏规则:(略)
师:(拍手示意学生坐好)同学们刚才通过玩抛硬币的游戏,你们看到硬币落下后是什么情况?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通过游戏我们发现硬币落下后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也就是说正面或反面,这两种可能都有。(板书:可能 也可能)。
组织课堂:请组长收好硬币,放回抽屉。
(设计意图:由抛硬币游戏开始感受事物的不确定性,学生在观察、抛掷、猜测等活动中,初次体会硬币落地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尝试用“可能”、“也可能”等词汇进行数学表达,在知识、情感上为后面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展开活动、自主探究。
1、师:同学们,刚才大家都玩得很开心,接下来我们再来玩个摸球游戏,好吗?师生摸球。
师:(出示盒子)看,这是什么?
师:(指盒上标签)对,里面有三个白球和三个黄球,谁愿意上台和老师一起玩?
(生踊跃举手,一位学生上台)
师:咱们两人这样分工:我摸,你猜我摸出来的是什么颜色的球。
(台下同学聚精会神,饶有兴趣地看。师动作夸张地做出不看盒子的样子,摸出一个球捏在手上)
生:。(白色)
(师展开手掌正好是。台下同学鼓起掌来,猜中了!第二次、第三次过程同上,猜中的学生鼓掌,没猜中的有点失望)
师:你们也想这样摸一摸、猜一猜吗?(想)
2、学生小组合作摸球。(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给每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小袋子,每个袋子里装的都是3个白球和3个黄球。摸球之前,请听好游戏规则: 1、小组其他成员猜会摸到什么颜色的球。2、每人每次只摸一个球,摸球时眼睛不能看,也别让猜的同学看见,每人连续摸两次。3、把摸到的球给大家看,不能争不能抢,更不能让球掉地上,要有团结协作、互相谦让的精神。4、组长负责把每个同学摸球的情况打钩记录下来。5、把球放回袋子里,等组长记录好,换个同学再摸。最后想一想,每次你都猜对了吗?为什么?
(1)请组长拿出袋子和表格
(2)师指导摸球填表格
3、全班交流。
师:同学们摸了这么多次球,也猜了这么多次,我请小组长来告诉老师,你们小组摸球的情况如何?
(1)各小组汇报情况
(2)老师幻灯出示汇总表,根据组长汇报情况填表
师:同学们你们每次都猜对了吗?(生:没有)
师:怎么这么多同学没有全猜对呢?从这张表格中可以看出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师:淘气和笑笑也做了摸球游戏请看(点击课件)笑笑可能从盒子里摸到什么颜色的球? (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齐读一遍
(设计意图:小组内摸球猜球活动,意在使学生体验从袋中摸一个球可能摸到黄球,也可能摸到白球,再次感受这种不确定性现象。学生摸得积极,猜得高兴,较好地体会到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体验不可能
智慧老人给小朋友们带来了小问题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黑球吗? (不可能)齐读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红球吗? (不可能)
可能从这个袋子中摸到除白球和黄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吗?(不可能)
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聪明,因为袋子里只有黄球和白球,所以,我们不可能从中摸到除黄球和白球以外其它颜色的球。(板书:不可能)小结
5、再次摸球。(袋子里都是黄球)(体验一定)
师:老师最近学了一样新本领,无论谁从这个盒子里摸球,我都可能猜到是什么颜色。大家信吗?不信,我们试试。这个盒子里面装的也是6个球。这回我们换一个玩法,我请每个大组里最乖的小朋友来摸球,老师来猜。谁愿意和老师玩?(多次猜黄球)
(教师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是不是有不满。)
师:怎么了,你们想说什么?(里面都是黄球)
师:很多同学都说对了,老师的确知道里面装的都是黄球。所以,摸出一个一定是黄球。
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白球呢?(摸出一个,一定是白球)如果盒子里装的是6个红球呢?(一定是红球)
(板书:一定)
师小结:刚才通过抛硬币和摸球的游戏,我们知道了有的事件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不可能发生,有的事件一定发生。
(设计意图:本小节让学生在动脑思考中体验到事件的确定性,在师生的趣味互动中既学新知又交流感情,调节课堂气氛)
三、促成体悟,拓展延伸。
1、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小朋友们喜欢这样的摸球游戏吗?我们的好朋友淘气、机灵狗和笑笑也来参加了。你们看!数学书第93页的连一连。读题,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本93页
(1)先读题目要求和内容,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师:现在来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聪明不通过实验也能判断正确吗?淘气的盒子中摸出的是什么呢?
生:10个黄球,摸出来的一定是黄球。
师:那会摸到黑球吗?
生:不可能摸到黑球。师:机灵狗的盒子呢?
生:10个白球,摸到的不可能是黄球。
师:那会是什么球?
生:一定是白球。师:那么笑笑的盒子摸出来的球会是什么?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
师:也可能是什么球?
生:也可能是白球。
师:能完整的说一说吗?
生:5个黄球,5个白球,摸出来的可能是黄球,也可能是白球。
2.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
师:接下来,我们来课间休息,再玩个游戏,全体同学请注意,听清老师的要求好吗?我们玩的游戏是听要求起立,看看谁最机灵。准备好了没?有没有信心?(有)
(1)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一定是女同学。
(2)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不可能是男同学。
(3)站起来的同学中老师任意摸到一个同学可能是女同学,也可能是男同学。
师:同学们可真厉害,请给自己一些掌声鼓励吧!
(设计意图:本环节及时对新课知识进行补充和巩固,使学生形成表象。并设计活动应用反馈,既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知识理解,形成一种教学互动)
四、联系生活,内化提高
聪明屋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会有很多事情在发生。现在,老师又要考考聪明的小朋友,你觉得什么事情一定会发生,什么事情可能发生,什么事情不可能发生呢?请看屏幕,这里的题目你会吗?谁来告诉老师。
学生说,老师注意评价。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有关可能性的问题,大家开心吗?小朋友们,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新课标提倡学习生活数学,要求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通过练习对事情发生的情况进行牢固地加深,学生对生活中的确定事件和不确定事件的描述,能进一步掌握用数学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事件的可能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36—37页
教材分析:
“分糖果”是第四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3课,也是第三次“分一分”的活动,分数量比较多的物体。此前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对小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经验。“把20块糖果平均分5个小朋友”,是本节课承上启下的实践活动,通过具体操作及与同伴交流,进一步感受分的策略的多样性、合理性;还要“把你分的过程在表中记录下来”,为“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小组的小朋友”提供分步完成的经验与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数目物品进行平均分的具体操作,感受分法的多样性与合理性。
2.体验用表格记录平均分的过程,获得“试商”的初步经验。
3.经历小组合作的实践活动,培养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具体操作,感受大数目物品平均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
教学难点:
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活动,在实践和交流中,培养优化策略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糖果一袋,糖果图片,小棒若干根,统计表若干根。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复-均分。
1、老师带来了8个糖果,分给两个小朋友,怎样分他俩都高兴?什么是平均分?
2、猜猜我用20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星期天,几位小朋友到乐乐家给乐乐过生日,乐乐拿出了一些糖果与大家分享。可是遇到难题了,他们不知怎么分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这节课我们和乐乐一起分糖果。(课件出示图片)
师:仔细观察图片,从图中发现了那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获取信息。能够发现“有5个小朋友”和“20块糖果”。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出问题,可能会提出“如果把20块糖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也可能是“分一样多,怎么分?”“够分吗?” “能正好分完吗?”等等。
教师接着学生说:“这正是乐乐遇到的难题,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思考:创设情境不但为了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更是为了让学生从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以帮助小朋友分糖果为情境,让学生本能产生互动,同时能让每个学生得到参与。]
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示范分一分并记录。
教师提出,为了帮助大家理解和记忆,可以把分的过程记录下来。(出示表格)
师:现在通过这个表格,你能了解老师分的过程和结果了吗?是不是看上去更方便,更清楚呢?
2、用学具代替糖果小组内分一分。
师:我们就用5个圆片代替5个小朋友, 20个糖果图片代替20糖果。先想想你准备怎样分?然后,动手分一分。
[设计意图:有效的数学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独立思考之上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怎么解决,引发学生思考,使下面的活动为解决问题而进行。同时,用统一的学具代替实物分一分,为脱离一切物质属性,抽象出除法算式打下基础。]
师:同学们都很快地利用学具分一分,可是老师发现你们的分法并不一样,谁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组分的过程?
[设计意图:给每个孩子动手操作的机会。由于存在个体差异,学生分法会不相同,正好可以从中体会分法的多样性及结果的一致性。对于记录这样复杂的活动过程,学生是有困难的。所以,先让学生感受到做记录在活动和交流中的优势。让所有学生试着记录自己的过程,既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枚举法”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打下重要基础。]
3、交流方法,比较、反思。
师:请观察不同分法,哪种方法和你的一样,你能来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分的方法。
师小结:同学们的分法不同,可能分的时候有一次分完的,有多次分完的,你更喜欢哪一种?
预测:更多的学生会喜欢一次分完。理由是简便快捷。也不排除会有喜欢多次分完的,教师要给学生时间,等待学生从下面的大数目的分小棒活动中,自己发现用乘法口诀帮助平均分的好处。
师:那好,你能根据你所喜欢的分法,再分一次数目更大些的吗?
[设计意图: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交流、倾听,体验分法的多样化与结果的一致性。及时表扬利用口诀一次平均分的学生,同时引导学生比较和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提升数学认知,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四、拓展活动,巩固提升。
1.提出问题。
要把40根小棒平均分给你们小组的小朋友,怎么分呢?
2.活动准备。
(1)小组分工,明确要求。
师:一会儿大家要在小组内分一分,并把分的过程记录到这张表格上(出示表格)。
(2)小组商定方法。
师:请各小组先商量一下,想想怎么分,第一次分几块比较合适。每个人都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共同选择一个分法。动手分一分,做好记录。比一比,看哪个小组最先完成任务!
[设计意图:有了分糖果活动的基础,学生会想到用口诀来平均分,但40根小棒相对于20块糖果,是一个大数目。让学生先商量一下分法,能够避免盲目、无效的活动。另外,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历不是很多,缺乏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分工和组织示范。]
3.小组活动
学生小组内分一分。
4.汇报交流。
汇报分的过程和结果,本组的学生做补充,其他组的学生做检查。
[设计意图:展示一些小组的记录,让学生感受分法的多样性,同时,引导学生交流,意在让学生评价一下哪些分法更简便、更合理,给学生反思、调整的机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反思、优化自己的策略。]
五、数学游戏,活动延续。
师明确游戏规则。
抓一抓,分一分,算一算,比一比。
师:这个游戏有趣吗?课后可以和家长、同学继续进行。
[设计意图:此游戏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续进行平均分的活动。也是给学生一个自主经历不定的数目平均分的过程,为以后除法中有效试商打下坚实基础。]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师:这节课我们进行了许多分一分的活动,都是怎样分的?从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师小结:在分糖果和分小棒的活动中,都是平均分的;可以有多种方法,结果却是一致的;可以利用乘法口诀帮助快捷地完成任务;有时会正好分完,也可能会有剩余……
七、布置作业
1、课后找一些大数目的物体分一分,利用表格记录分的过程。
2、回去后和家长继续玩分糖果的游戏,可以自定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本课的活动,说一说收获,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梳理,再次提升。实践性作业是与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联系起来,是对大数目的平均分活动的延伸。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和亲身操作,完全能够获得最终结果,并记录下来,积累平均分的经验,为下节课学习除法奠定基础。]
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教学活动,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谈我的观点与做法:
让数学回归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数学课本材料的实用性
从学生日常的买菜、买学习用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因此,我在备每一节课时都要想到所讲知识与哪些生活的实际例子有联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尤其我们农村小学的孩子,生活中到处与数学联系在一起。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做到不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生活例子,就替代乏味的课本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知识的,就让学生动手操作获取知识;总之,数学教学就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和亲近,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打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课赋予了活力,更为我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图片、实物、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还用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创设平等愉快,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发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片面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和面容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高兴,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今天表现很不错”“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有主见。”对
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感想或遗憾?”“今天的课堂,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观察分析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总之,数学教学中我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时刻记住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教学中的“突然”事例,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我把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次的教学活动中,使所教的小学课堂变为学生善思的场所,提高能力的主阵地。
这天,我偶然地在一本书上见到了这样不可思议的数据:“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之后的厚度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
这个数据无论怎样听都觉得太“荒唐”了一点。毕竟是一张薄薄的纸,透过对折真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只有透过计算,这一切的谜底才能揭晓。
随即,我便把0.01厘米连续乘以2,一共30次,得到10737418.24厘米。之后,我又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转化为884813厘米,透过比较,很明显能够看出对折30次之后的纸张的厚度的确胜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而且还是后者的10多倍。
其实,像这样的惊人的数据在平常的生活中处处存数学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