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6-07
- 130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本文共16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节课主要利用了做游戏和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学习得数是6、7的加减法,学生在一种活泼、开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达到了设计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在课一开始,创设情境引入游戏,学生都觉得非常有趣,气氛相当活跃,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可以集中起来,进行下面的游戏。同时我还体会到不仅要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还要设法保持住他们的学习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本课时的题目就有两道题都是开放性的,答案不唯一,只要学生能够做出合理的说明,就应肯定并且鼓励学生作出不同的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放手给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主体,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放飞思维的舞台。
不足之处:
内容比较多,有游戏、有故事、有习题,所以在处理各部分时间的问题上把握得不是很好,有的部分用的时间应该再长一些,而有的就应该短一些,所以在处理课堂用时方面还要多花心思。
这节课后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数学来源于生活但与生活又有本质的区别,数学是对生活现象的理性思考和提升。做老师的必须引导学生明确这一点,并且让学生应用所学的数学思维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今天我主要教学例8。例8有两个目标就是让学生理解有两种情况用到减法:一是求找回的钱就是用付出的钱减去花掉的钱,二是比较两种价钱贵和便宜也用减法。计算人民币减法也和加法一样先统一单位然后再计算。我本想例8无非就是把加法变成减法,学生应该也是迎刃而解。可是真正教学时我才意识到自己高估了学生,自己又一次犯了自以为是的错。学生能理解找回多少钱,但不明白找回的钱就是花掉后还剩的钱。“找回”两个字和他们所学的加和减的含义好象脱节。可见我平时的教学不够灵活,在教学加减法的意义时,我应该给学生提前渗透花钱的时候,花掉就是去掉,找回就是还剩,求找回的钱就是用付出的钱减去花掉的钱。
在我教学例8的时,学生能够理解题目的意思,就是要买一个皮球6元,付出10元,应该找回多少钱,学生几乎异口同声马上就能说出是4元,但让他们用算式表达他们的思考过程,他们却只有少数能说出。这出乎我的意料。看来他们的生活经验远远高于他们的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啊。于是我又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开始引导。如果你要买一根5角钱的雪糕,你给了售货员1元,他应该找你多少钱呢?他们说是5角。怎么列算式呢?他们意识到是用1元减去5角等于5角。我再次引导为什么用减法呢?因为这5角钱是买雪糕花掉的,而且是从1元里花掉的,花掉就是减去,要找的钱就是你自己还剩多少钱。当找回多少钱和还剩联系起来时,他们好象又有很多人理解了。到是计算方法上还比较顺利。
我现在想,应该可以把教学指导思想放开些,不要拘泥于例题。而是设计“购买游戏”,我当顾客,学生当售货员。当我把钱付给学生的时候,激发学生探求“找钱”的欲望,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要找的钱”要用我付给学生的钱减去物品的价钱,或者小组内活动,组长当售货员,同学们当顾客让每个学生参与计算“找钱”的过程,细化算理,巩固算法。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统计》初步知识内容不算很难,但有时比较繁琐,很多都要同学之间的合作,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需多合作,而在学生看图表回答问题时,就要求学生要独立思考。在例2的教学中,先让学生思考:你想用哪种方法来记录?在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最方便?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你最喜欢用哪种方法?让同学们回答了以后,再引导学生看统计图和统计表,并与例1的统计图比较,说说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最后再进行小结。
本节课在教学上有一些特点:
1、教学用“正”字进行统计时,充分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如,开始,我让孩子们一起用手进行书写正字,说出“正”字是5笔。然后,让四名学生上台,每个学生代表不同的运动项目,其余学生玩接龙游戏,说出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而且完成的很漂亮,学生们从玩中掌握了用“正”字进行统计的方法。
2、在活动中能充分运用激励性评价。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评价方式是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体现。在这节课中,我非常注重运用激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评价中,我不仅经常运用激励性语言,还注重给学生象征性的鼓励。如,在让学生上台用“正”字进行统计时,有个学生把正字写错了,少写了一笔,可是在自己座位上他却能写对,说明孩子是紧张了,而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感谢他的上台“服务”,让他以后上台不要紧张,并送给他一个小粘贴,那孩子脸上马上露出了笑容,学生们都自发的给他掌声。
3、在巩固练习环节,设计了一个拓展题,学生们积极性很高。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小组合作。而且小组合作的很好,每隔学生都参与进来了,都争着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成员说。
本节课的不足:
1、时间掌握上没有把握好,以致于超时了。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深入的把握教材,以便使课堂时间安排更合理更有效更深入。
2、一年级的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还没有真正掌握,自己在教学中有时会没给学生思考时间,或很少的思考时间,而是自己就说出答案来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学生学会更多的学习方法。
这是我踏入教师队伍以来的第一次公开课,心里难免有些紧张。虽然平时校长、行政、指导老师经常会来听课,被听课也从手足无措到“见怪不怪”了。但是公开课毕竟和被听课不一样,这真真正正的让我了解了一节公开课从头到尾是一个怎么样的流程。
先说备课:从开始备课到最终确定自己的教案初稿,一共用了两个礼拜的时间。在这两个礼拜中,我不断地专研教材,认真的研读网上有关的《认识钟表》的资料,不断地思索自己应该怎么去设计这节课的流程。终于在两星期后,初稿终于出来了。这真正的让我体会到备课的不易。
教具准备:根据自己的初稿,开始准备这节课所需要的教具。纸张,练习,课件,实物钟,钟表的图片等等,也花去了我不少的时间。尤其是课件的制作,一遍一遍的反复修改着自己的课件。
可以说基本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做好了,但是这也是我做的最不足的地方,没有及时的找自己的指导老师点评自己的教案,这是我犯的最大的失误,今后在这个方面自己也应该好好的反省与改正。
经过备课后,经历了两次试上这节课。试上的时候,备课组的大部分老师都来听我的这节课。虽然自己上下来还是挺顺的,但是课后我去找各个老师评课,他们都给我提出了许许多多的宝贵意见。根据这些宝贵的意见,我又一次认真的修改着自己的教案与课件,虽然大体上思路没变,但也修改了许多的小细节。
终于到了这节公开课课,可能是自己太过重视这节课,也给了学生太高的压力,这天的这节课,原本活力四射的孩子们到了陌生的环境视乎一个个都显得相当的木那,包括那些平时机灵的孩子都失去了他们平时机灵可爱的天性,这一时间也让我慌乱失措。经过一节课的战斗自己也是相当的疲劳,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备的这节课到了最后尽然还是失败了。经过了这节课,我也找了指导老师和几位教师评了我这节课,进过他们的点评,自己的总结反思,我悟出了以下的几点:
1、无论是上什么课,都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也不要给学生太大的压力,毕竟他们还是孩子,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只会适得其反。要让自己随时都不紧张,有最好的状态也不太可能,但是即使是有紧张的心态,也不要显现出来,否者孩子们也会跟着你不自然。
2、上课自己的激情:我找了好多老师评课,他们都说我上课激情不够,声音不够抑扬顿挫,整堂课下来也比较平缓,没有高潮的地方。激情、激励、激发,我的指导老师对我提出的建议常常环绕在我的耳边。我也慢慢领悟到,要上一节好课,也要像一部电影一样,有铺垫,有过程,有高潮,有结尾,而且还需要有好的导演和剧本,这都是老师应该完成的分内工作。
3、课堂问题的提出:这节课自己有一个很大的失误就是有一个地方没能引好,反而被学生越带越歪,是这节课的一大败笔。在一个问题上一直的绕,这就是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没能做到。今后的备课中,提问的问题应该直接明了,不应含糊不清。
4、课堂的教学常规:这是年轻教师上课出错最平凡的地方,也是自己没做到的不好的方面,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在这个方面应该更加的努力加强。
经过了这一节课,希望自己今后会有更大的进步。
今天我讲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是在前面所学知识:一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加法、整十数加整十数的加法的基础上进行引入迁移的。
这几课的学习目标是: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2、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我先是让孩子们知道看到图书馆,首先想到的什么?“图书”。孩子们齐声回答。这样在引导的时候就有故事情境了:在图书馆里,隐藏了很多知识,现在就让老师带大家一起看看吧,看有哪些知识。出示主题图,让孩子们根据图中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这时有很多孩子都举起了手,有一部分孩子的思维停留在我们以前的基础上,提的问题在解决方面有很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我进行引导。
有的孩子问题是这样的。比如:
1、这些图书一共有多少本?(这个问题比较难,虽然孩子们提出来了,我建议孩子会提这样的问题,不要求他们会解答。)
2、童话故事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多少本?(易解)
3、童话故事比丛林世界多多少本?(易解)
4、丛林世界再添上多少本就和童话故事一样多?(易解)
5、童话故事和海底世界加起来比丛林世界和物理学院加起来多多少本?(这个问题有点难理解,当然也比较难解答)
。。。。。。
孩子们的问题很多,这样孩子们能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可以让孩子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建议孩子们多去图书馆看看书。由于时间关系,我就选择了两个问题进行解答。
问题一:童话故事和丛林世界一共有多少本?
分析:先让孩子们找到关键词,然后确定运算,在进行计算的时候以数学模型探索计算方法。
(一)用小棒进行计算:
(1)8+4=12(本)------这一环节孩子们根据平时讲的知识直接想到个位加个位。
20+12=32(本)----在用结果加上十位上的数。
28+4=32(本)------最后得出最后结果。让孩子们理解每一步的意义。最简单的理解是拆分法,即是拆28,把28分成20和8,然后分别进行计算。
(2)28+2=30(本)----这种方法是我们经常用到的凑十法。
30+2=32(本)----再加上余下的2,就是最后结果。
28+4=32(本)----完整算式。这种方法可以理解成把4拆成2和2,利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二)用计数器计算。有助于孩子们列竖式。
这一环节要求孩子们记住一句话:从个位算起,满十进一。在孩子们列竖式的时候,让他们注意以下几点:1. 计算时数位要对齐;
2. 个位上的数相加后“满十进一”;
3. “满十进一”的“一”要加在十位上;
4. 十位上的数相加,写在十位上。
特别帮助孩子们理解满十进一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解决第二个问题。
问题二:童话故事和海底世界一共有多少本?
分析:解决这道题和问题一方法一样,让孩子们自己去探讨,孩子们都很认真。为了检测孩子们是否都完成,我出示四道算式进行小组比赛,这下孩子们可感兴趣了,不但短时间内完成了本组的算式笔算,而且也完成了其他组的笔算,由于孩子们的程度不一样,所以在接触知识方面有点慢,这需要会去以后,在家多多练习。
这节课孩子们的表现太好了,特别是这些需要孩子们配合回答的计算算理及方法,有很多孩子都积极举起了手,从孩子们提出的数学问题,可见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只要孩子们掌握住了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这说明这节课我上得有价值。在教学中,我要多融入练习及演板,给孩子们更多的空间去展示自己。
《整理房间》是小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分类的第一课时。在“整理房间”的情境活动中,主要通过学生对房间里物品的整理过程,体会分类需要标准。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小学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已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我就将他们的生活经验和生活体验与数学实践进行了很好的整合。本节课我以“以图图的妈妈出差”为教学线索,来组织展开教学活动。教后,我对整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深刻的反思。
成功之处:
1、营造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
上课一开始,我先问学生:“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位老朋友,快来看看是谁啊!”引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图图,然后设计情境,置于图图妈妈出差这样一个情境中,营造了一种和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不但习得知识技能,更获得了良好的情感体验,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效地融为一体。
2、教学注重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通过帮图图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分铅笔、教室的人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到实际生活中,往往需要把一些物体按某种标准分类。在让学生学会分类方法的同时,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注意把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
在总结的时候,我让学生把目光转向生活,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安排一个实践活动,利用课余时间整理自己的房间,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不足之处:
1、合作学习没有落实到位。
帮图图整理房间这个环节,我本来是安排一个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想怎样帮图图整理房间。但是我说完没多久,很多学生就举手说,他已经想好了。我迫于无奈,也急于求成,马上请同学起来说。没有花一定的时间让同学讨论。
2、评价单一。
没有让学生互相评价,只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这样就造成评价比较枯燥、乏味。
3、学生良好习惯还未养成。
在课堂上,我发现学生的倾听力和注意力的持久性欠佳,还有待于以后的教学中慢慢培养。
面对一年级的教材,我真有点不知怎么教。数学《比多少》一课的内容太简单了,而且孩子们在幼儿园大班学过这些内容,该教些什么呢?比谁多谁少是没问题,可是为什么5比4多呢?对,就将重点定为“通过例题,训练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算理。 为了训练孩子们说话有理有据,我引导学生用上“因为……所以……”这个句式说。开始,几乎大部分学生几乎都说不好,我不厌其烦地指导着孩子们说。一个说不好,继续找第二个孩子、第三个……慢慢地,做过了几道题之后,孩子们大部分都会用因为所以说算理了。很高兴看到孩子们的进步。
也许他们并不是很清楚因为所以是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也许他们也不是很清楚为什么这样回答,但我清楚这样做的目的:数学,不能只培养做题的机器,既要知道题怎么做,还要知道这样做的道理。慢慢地,学生的思维能力才会有所提高。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反思
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学习方式单一,表现为以教为中心,以教案为本,学围绕着教,就是你讲我听,你问我答,课堂气氛较沉闷。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更重要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抓住学生活动的兴奋点,按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欢听的,喜欢看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比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自主探索的欲望,发现问题,自主学习。如教学12—9,由具体情景引入后,先让学生想,想不出来,就拿出学具来摆,摆明白之后再互相交流,在比较,吸收的基础上完善自己的想法,学会计算方法。在练习的初始阶段,也要强调多摆,多圈,多说,以表象来支持学生的思维。这样让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伴随学生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主学习的需要。数学是充满乐趣的“学问”,在情境中学数学,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是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二、创设情景,营造与人合作的学习氛围。
合作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学会共同学习、生活,培养在人类活动中的参与合作精神是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的一环。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建立合作学习机制,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改变传统单一的交流形式,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使学生感到自由,轻松,学生成为交流的主体。
教学片段:得数是10的加法
师:同学们想不想分苹果比赛?
教师提要求:
A、每4个人一组(每组一捆“小棒”)同学之间要合作,一个同学负责分,两个同学分别说怎样分两堆,一个负责记录。
B、把10个苹果分成两堆,有几种方法?
师:请同学们按小组汇报的情况。
52431
58679
师:我们把10个苹果分成9和1,你想到什么算式?10分成8和2,你想到了什么算式?
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一说。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尊重,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可以自己发表见解,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的同学,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如:上述学生在小组讨论时,有的学生说我想到了:9+1=10,10—9=1。马上有学生补充说:还有1+9=10,10—1=9;接着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想到:8+2=10,2+8=10。老师接着问通过这些算式,你还想到什么算式?学生说:想到10+0=10,又有学生说,想到10—10=0,还有0+10=10。这种合作学习,增加了信息交流量,丰富了自己的见解。被同伴认可,一次认可就是一次成功。成功可使学生产生自信,学生获得自信,自我肯定等一系列的情感体验。这种良好的情感体验的不断实现,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力。
三、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发挥的前提,根据一年级学生正处于学习启蒙阶段的特点,我在教学时有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
教学片段:操场上(一)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吗?你最喜欢什么运动?
生:我喜欢羽毛球;我喜欢体操;我喜欢跑步;我喜欢足球。
师:同学们的兴趣爱好真广泛,现在我们到操场上去看一看,这些同学在干什么?
(出示场景图,并揭示课题:“操场上”)
师:根据这幅图,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A男生有人;B女生有()人;C一共有()人;D男生比女生多()人;E女生比男生少()人;F是女生多还是男生多?G带帽子比不带帽子的少()人……
没有牛顿对落地苹果观察和发现,如何产生“万有引力”定律,没有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的体验和发现,也不会有对浮力的认识。这些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他们想提的问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式。
四、以人的发展为本,给学生留下学习与探索的时空
阳光雨露禾苗壮。就像生命离不开水,离不开阳光和空气,学生的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留足思维的时空,让学生自由的发展,想象就能张开翅膀,在学习的蓝天翱翔。课堂教学不该由教师主宰,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直观的背景材料,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如教学片段:操场上(二)
师: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你们会解答吗?你是怎样解答的?把你的方法在小组里跟同学说一说。
师:一共有()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一共有10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们这组是把男生的人数和女生的人数加起来的8+2=10。
师:男生比女生多()人,这个问题哪个小组来回答?
生:男生比女生多6人。
师:你们是怎样想的?能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吗?
生:我们是一个男生对一个女生,剩下的就是多的。
生:从图中这两个男生和这两个女生一比,剩下就是6个男生。
生:我们是算出来的,男生有8人,女生有2人,8—2=6。
生:我们是比出来的,8比2多6个。
生:女生人数只有男生中的一部分,一看就知道男生比女生多6人。
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对知识而言,把学习和探索的时空留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乐趣,同学,教师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在课堂上,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小组合作,简单数据调查和游戏活动等多种形式,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这是相当可喜的。但是,认真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有一些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1、学习方式提倡“探究式”,还要不要“接受式”
我们知道,学习方式的选择应用,要受到教学内容,学生水平,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让学生通过探究去解决,“探究式”适合智力好,主动性强的学生,而学生的智力发展,知识水平不平衡是客观现实,如果一味地追求“探究”,就会严重脱离一些学生的实际,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个性不同,所以,“探究”也好,“接受”也罢,适合学生个体特点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如果我们教师不顾实际,对于明明是简单而不需探究的,或者学生没有能力探究的的那些知识,也去搞形式,追求探究的“时髦”,那可能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
2、教学注重“过程”,还要不要“结果”
教学“重过程”也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随之而来,又一种声音似乎越来越流行,认为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当做的是改变过去轻“过程”甚至无“过程”的现象,不仅使学生“孤零零地掌握,记忆,再现”知识,而且是学生弄清知识发生过程的“来龙去脉”,促使学生深入地“理解,重构,质疑,批判”知识。“结果”与“过程”并非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3、追求“民主”,“开放”,还要不要“次序”、“规则”
民主教学氛围的创设,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精神的前提,有利于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相处,有利于为学生创造一种心理放松,敢于质疑的空间,是学生真正享受生命成长的自由与快乐。但是,追求民主,开放,许多教师又走入了一个两难境地,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一旦兴奋起来,争着发言,几乎吵做一团,不少学生为了凑热闹,只顾自我表现,根本不管他人意见。这时,教师如果板起面孔管一下,压制这样热烈的气氛,甚至会戴上教学不民主,违背新课程的精神帽子;如果听之任之,不予阻止,教室里就会乱成“一锅粥”,次序混乱,效率低下,有时根本不能完成教学任务。
我认为,教学的民主,开放是以课堂次序、规则为基础的,是离不开课堂管理的。没有有效的课堂管理,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要在民主,开放与次序,规则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知识,追求真理的朋友,还要与学生共同建立发言,讨论,争辩的新规则,养成尊重,理解他人,善于倾听,接纳他人意见的习惯,使课堂教学高效,有序地开展。
参考文献:
1、《走进新课程》
2、《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3、《云南教育》
作为新教师,首次面对的就是教学一年级的新生。教学经验上的不足使我有了很多的困惑和徘徊,这期间我灰心过,气馁过,但是更多的是鼓起勇气、重拾起对教学的热情向前进,一学期过去了,有必要对这一学期进行下总结。
一、做得较好的方面。
1、不局限于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适当重组教材,做到能对教材进行灵活运用。例如:在教学“第几”时,我抛开教材中静止的画面,利用教室中活生生的资源,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参与活动,学生兴趣很浓厚。先让学生一起准备好,我说:“第一排”。那么第一排的学生就迅速的站起来。在说第几排的时候,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把“第”字拖长声),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充分体会第几的概念.
2、要信任学生,一年级的学生一样具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只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造潜能是无限的。如教学“6的组成”时,学生不仅能总结出5种组成方法,还会把5种方法并成3种。又如,在教学完0~10这11个数字,我让学生编一套操来形象的展示这11个数。可以用身体,手等。在第二天的汇报交流时,我惊喜的发现了学生巨大的创造能力,每个数字在学生的深动演绎下变得活灵活现。
3、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分类”时,学生通过对房间里的东西进行分类,发现可以按颜色分、按大小分、按用途分、按形状分、按材料分等。同时,学生又对分好类的东西放在哪里有各自不同的见解。分鞋子时,学生把皮鞋放一层,凉鞋放一层,并能说出人按高矮来排队时,矮在前,高在后。学生把分类思想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充分体验了分类的用途、好处和分类带来的方便。
二、不足与困惑
1、我虽然在师范的学习中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也看了较多的课改书籍,理论上明白该怎样做,但在实施中往往还会变样,很多在书上介绍的教学方法照搬到现实教学中并不适用。虽然思想开放,也大胆尝试新的教法,但在课堂组织方面显得有点无力,秩序不是那么好,学生一声高于一声,做什么的都有,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无法实施。在本学期我试过用严厉的教学态度,也试过用温柔可亲的教学态度。但效果都不持久,在下学期,我也许应该运用“严”和“松”并重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但何时“严”何时“松”是我作为新教师要在今后几年里好好探索和把握的。
2、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还不够,我希望是在一年级能用到课件的课都用课件演示生动的教学过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样,课堂纪律也会好很多,但是由于时间的问题,我所做的课件都比较简单,无法真实再现生动的画面,再者,从网上以及和各位老师交流课件还不够,这是我在下学期要努力的方向。
3、一年级学生起点不同是令老师们头疼的问题。在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好生“吃不饱”,差生“撑不了”的局面。特别是我教学的一个班级,程度好的学生对于难题点拨以下就能自己理解和明白,但是程度较差的学生说了三、四遍也不是很消化。如何对不同程度的孩子因材施教呢?这又是一个头疼的问题。
总之,这一学期的数学教学给了我很多需要反思的方向和提高的建议。希望下学期我会有所进步。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9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20以内进位加法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且它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9加几》作为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性和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我设计了“9加几”这节课,目的在于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方法,学会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同时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
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设的要求,完成了教学目标,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
1.探索新知。其中有一个环节,我在黑板上贴出了左边9个,右边6个的彩色小圆点,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本意是想利用直观的物体,通过移一移或圈一圈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凑十的过程,但是课堂上我竟然把这环节漏了。
2.巩固新知,寻找规律。我出示了“9+□=1□”,让学生说一说□里可以填哪些数。这里应该可以让学生说的更多一些,说出每种可能性,同时是对9加几的练习,然后将学生的回答进行整理,整理成有序的算式,从而让学生观察、发现规律。而课堂上,我却只让学生随便说了几种可能性,就直接将答案用课件显示了出来。
3.应用新知,解决问题。其中一道练习题我设计了套圈游戏,在介绍游戏规则时,我假定了每种动物只能套一次,这其实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很不利。本身套圈游戏就该关注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能不能想到同种东西可以套两次,而我却直接将学生的思维定住了。
记得指导老师说过,一节课的教案至少需要修改三次,第一次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备课,第二次和参考资料对比后修改,第三次修改则是在课上完之后,发现课堂中的不足后再次修改教案。如果每节课能做到这样,那新教师一定能进步的非常快。我想我会不断努力,勤思考、勤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多年教一年级数学的经验告诉我,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这就是所谓的“乐学之下无负担”。下面,我谈谈自己在激趣方面的几点体会。
一、数学起源生活,在实际中解决数学问题。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因此,在教学中,我经常设计一些情境,让学生在玩中轻松学习。例如:教《跳绳》时,在主题图讲完后,我请8个同学上台,问:“苹果和香蕉,你最喜欢哪种,喜欢苹果的站在左边,喜欢香蕉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8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还可以问:玩具车和冰淇淋,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8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教育。
二、以估计为动力,引导学生猜方法,探索数学的奥秘。
众所周知,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三、培养竞争意识,在比赛中增长信心。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在小组中可以进行“夺红旗”比赛,在个人中可以比一比谁做得又对又快,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数学课其实是思维训练的场所。老一辈人常常认为数学学得好的人往往比较聪明,这并不无道理。因为数学学科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重任,一套好的数学教材不在于它的封面设计得多么美丽,也不在于设计得多么新颖,关键是是否能给学生们广阔的思维训练空间。在加减法(一)5的加减法一课中,小鸡吃米的数学故
事是这样设计的:5只小鸡吃米,有两个盘子都装有米,同学们猜猜看,小鸡吃米时会出现什么情况?和以往的教材"5可以分成几和几"相比,无疑前者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与教材的新思想靠拢,在上《前后》一课时,我让学生们装扮成不同的小动物,依次是小熊、乌龟、公鸡、兔子、大象、小狗。请他们说说大象现在排在第几?如果我想让大象排在第二,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呢?当然学生们的方法不一定都很好,但是实现了数学课的价值,进行了思维的锻炼。
小于、等于、大于是一组数学符号,主要用来表示自然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对于一年级小朋友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学习《小于、等于、大于》前,已经学过了比较。能够很好的掌握两种物体之间的数量比较。而且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比较的结果。这些都是学习新本领的基础。《小于、等于、大于》就是把直观的比较用抽象的数学符号表达出来。
这节课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开始,是铅笔比长短。这里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件引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而且比长短也是对前一节课比较知识的复习,其形式也相似于后面的计算条比长短,所以也是后继学习中学生能力与知识的起点。
要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好办法来记忆。我编了一首儿歌来记住这这两个符号“大口对着大的数,尖尖对着小的数,向左开口是大于,向右开口是小于”。
整堂课的教学我以课本为基础,试图从日常生活入手,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并以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符号。在丰富学生数学知识的同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不足:学习过程中有学生会受前面知识的影响,看一幅图画写出两个不等式。这里要和学生讲清一般我们在看图比较时,总是从左往右比。
原来上好一堂真的好不容易!这需要经过精心的备课,要把每个环节学生会出现什么要的反应都要考虑周到;还要准备各种教具学具,特别是新课程,老师需要准备的东西特别的多。今天将我的教学设计与大家共同探讨,教学设计是这样的:最喜欢的水果统计
(一)、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
2、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二)教学重点:象形统计图的如何形成。难点: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你们喜欢笑脸吗?笑脸说了:只要小朋友们上课表现好的话(老师示意做端正),她就会跑到那个小组里去哦!(适时先贴几张笑脸给表现好的小组)。
二、情境导入
1、师:看来我们一(1)班的小朋友真的好棒哦!于是老师想给小朋友准备一些水果做为见面礼,你们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
生:我最喜欢苹果、我最喜欢吃西瓜。……
2、师:小朋友都有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我们现在就一起大声的说“我最喜欢……”给所有的同学听。(这需在学生积极性很高的时候才使用)
生:说一说
三、做中学、学中得(此环节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1、学会如何去贴这个统计图,为接下来的练习做铺垫。2、认识象形统计图、统计表,学会如何正确的填统计表)。
1、师:老师也到水果店里去调查了一下,发现在这个季节里苹果、梨、橘子、香蕉这四样水果又便宜又好吃,所以老师买了这四种(出示水果图)。
师:在这四种里面你又最喜欢哪种呢?
生:苹果、……
2、师:老师已经悄悄地把水果们请进了我们的教室,请组长拿出1号信封,将水果倒出来,每个小朋友选一种你最最喜欢的水果拿在手上,选好后可别在随便的换了哦,不然她会伤心的哦!
生:选好自己的水果图片
3、师:请举起你喜欢的水果,让其他的老师和小朋友看看!
生:举一举
4、师:你们这样老师根本不知道喜欢每样的有哪多少人。谁能帮老师想想办法呢?
生:议一议
生:把喜欢吃苹果的排成一队,把喜欢吃橘子的排成一队……
5、(1)师:这位小朋友的办法真不错,那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来试一试。在排队之前老师还要选几位水果妈妈(爸爸),谁愿意呢?他做我们的梨爸爸(苹果妈妈、橘子妈妈、香蕉爸爸。)给四位小朋友戴上头饰。(并站在四个位置。)“请你们和我们的老师、小朋友打个招呼”
(2)现在请我们的苹果宝宝们到你们的苹果妈妈那排好队(各种水果依次进行)
(3)整理队伍
6、师:小朋友动作可真快,这么快就帮老师解决了一个难题,可现在老师又遇到难题了,想请我们小朋友帮忙。老师想把你们的队伍搬到黑板上来,让后面的老师看的更加清楚,怎么办好呢?
生:说一说,师适时点拨:刚才大家手中的
水果宝宝悄悄的告诉我,让他们来代表我们的小朋友,只要把他们像我们一样,在黑板上排好队就可以了!那我们就帮他们排一排吧!
师:每个小朋友先将宝宝后面的胶布撕开,然后我们一个家族一个家族的贴,先请苹果家族,其他几个家族帮忙数,他们贴一个我们数一个。贴好了之后就安静的回到你的位置坐好,那样我们的笑脸才会喜欢你哦!
生依次贴,其他小朋友数。(师:贴的时候要从下往上的贴,还要把队伍排齐了。)
8、师:在全班小朋友的共同努力帮助下,我们就完成了这幅图。根据这幅图我们一起来填一填这个表格。(师生共同填)
9、这个表我们给他取名——统计表。看图或是表格你能发现什么吗?
生看图说一说。(喜欢吃什么的最多,一样多,最少等。)
四、做中得,得中悟(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巩固前面的内容,及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1.师:老师不仅给大家带了美味可口的水果,还准备了好多五颜六色的花朵来装扮我们一(1)班教室。
2.师:(实物投影出示一堆的花朵),可是我不知道每种颜色的都有多少,还要我们班的小朋友统计一下,那样我们就可以更好的装扮教室了!
3、生说一说如何统计,师示范统计的过程
(1)首先我们要将每种颜色的花分一分
(2)数一数每种颜色个有几个
(3)然后将花朵像我们的贴水果宝宝一样贴到我们的统计图上。
(4)最后填一填统计表
(5)发现数学问题
4、布置任务要求
(1).组长将2号信封里的花朵拿出。大家一起把每种颜色分一分,数一数
(2).小朋友有顺序的将花朵后面的胶布撕掉,组长负责把图片贴到统计图上。
(3).大家谈论无何将统计表完成,由记录员填写,并讨论你组所发现的数学问题
(4).组长要把组里的发现的数学问题告诉给所有的老师和小朋友
5、生活动,教师帮助有困难的小组
6、组长汇报、说一说自己组里的花朵情况及数学问题等。
五、拓展应用,回归生活(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要解决难点如何提数学问题)。
1、师:我们班的小朋友既聪明又可爱,都是爱学习的好宝宝。看!小朋友们为自己组争得了那么多的笑脸。其实这也是一个简单统计图,一个统计每个小组笑脸章多少的统计图。
2、师:在这个统计图上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来考考大家吗?
生思考提出数学问题
六、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了统计,你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教学反思:
在这堂课中我觉得有这么几个方面做得还好的:如整堂课中我使用了笑脸来作为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或是维持纪律的一种有效的手段,特别针对一年级的小朋友。在这堂课上她为我上课帮了一个很大的忙。我所设计的情境都是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活动,富有童真童趣。40分钟下来学生并没感觉到累,而是在快乐的学习。在学生的全体参与活动中学到了。
做得不够的有很多,如:这虽然是一堂新课程的课,但也不能忘了最根本的理论。在这堂课上我对什么叫统计,什么是统计图、统计表,我没有做到很好的指点,他们真的能区别这是统计图、统计表了吗?这些关键的数学概念性的东西还是需要老师点到的!在如何引导提数学问题方面,一直都是我的弱点,怎样很好的去引导呢?如:学生知道了喜欢吃苹果的比喜欢吃香蕉的多5个人!老师把5人遮住,问:这个5人不知道的时候,怎样问呢?我想还好需要多让学生去说,尽量的提。老师在做一些总结。多说、多想对学生都是有帮助的。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去研究的!
一年级小朋友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学习抽象数的大小时有一定困难,教学时我先复习1――5各数,故意打乱数序,然后请学生上台来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以建立学生初步的数感,让学生独立地将摆放凌乱的水果图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出谁多谁少。
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引导学生比较两个抽象数的大小的方法。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
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这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数物体。
比如数人时可以先数女同学有几个,再数背书包的女同学有几个,再数扎辫子的女同学有几个等等,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