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音乐优质课件,本文共14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学音乐优质课件

教学内容:歌曲《苗家儿童庆丰收》

教学目的:

1.通过听辨、模仿、学唱、启发、思考等手段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本首歌曲,并用喜庆、热烈的歌声表达、感受苗族人民喜获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2.通过模仿苗寨的赛歌活动,达到复习本册(如时间允许可包含前三册)已学歌曲、寓教于乐之目的。

3.通过观看录像片,学生模仿简单的苗族舞蹈动作、试跳竹竿舞等教学环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使其初步了解苗族的人文环境、感受苗寨风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是重点。

2.用自己的歌声表达出欢快、热烈、喜庆的情绪是难点

3.组织、调动全体学生活而不乱地参加各种活动是难点。

教学用具:

相关音响、音像设备及资料、歌片、竹竿或替代品,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教师手持芦笙,唱着一首苗族人民欢迎远方客人时所唱的歌曲《苗家儿女欢迎你》进入教室。

2.过渡语:老师刚从苗寨回来,带来了苗族人民的问候。临行前苗族的小朋友让我教大家一首他们喜爱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激发学生兴趣。

二、了解歌曲结构、正确演唱歌曲

1.请学生将老师唱的歌曲的节奏拍击出来。

师唱:

2.教师反复演唱上述乐句,任意请学生单独即兴用不同声势敲击相应节奏,且每个人的声势不可重复。

3.请学生自己演唱,然后击掌。教师续唱后两个乐句的歌词。

4.教师重复演唱后两个乐句,请学生听辨出它们的区别。

5.请学生模唱后两个乐句,复述后两句的歌词。

6.请学生从记忆的歌词当中选择一句作为歌曲的名字。

7.教师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并出示歌谱,完整欣赏歌曲演唱录音。

请学生说出这首歌曲的情绪是什么样的?

8.教师弹琴伴奏,请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用自己的歌声试着表达出欢快、热烈、喜庆的情绪。

9.教师请学生对自己的演唱做出恰当评价,并启发培养学生提出改进意见。

生拍:

学生单独即兴用不同声势敲击相应节奏。

学生自己演唱然后击掌。

学生听辨后回答:最后一个音不一样。

学生模唱并复述后两个乐句的歌词:你吹我敲多热闹,年年添幸福吔。

学生思考后回答自己心中的答案。

学生认真听赏后回答: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欢快、热烈、喜庆的。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并用自己的歌声努力表达出欢快、热烈、喜庆的情绪。

学生对刚才的演唱做出评价,并提出改进的想法和建议。

如;可连续演唱两遍。

第一遍由弱到强,表现苗族人民喜获丰收后从四面八方聚拢过来共庆丰收的欢乐场景。

第二遍可一直保护很强的力度和欢快热烈的情绪,并可用打击乐(鼓、钹)来表现节奏部分,以增强喜庆气氛。

也可在演唱形式上提出自己的建议。 培养学生听辨能力,感受歌曲的内在结构。

培养学生注意力、反应及创造性能力。

掌握歌曲前半部分的演唱,对全曲有一个初步印象。

进一步培养学生音乐的听辨能力。培养学生模仿、记忆及专注听讲的能力。

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培养学生认真听赏音乐;感受音乐情感及

语言概括能力。初步培养学生音乐的表现能力。

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

三、了解民族风情

1.过渡语:人们在高兴的时候除了唱歌以外还会做什么?

2.观看苗族人民载歌载舞的风情片。请每个学生从中模仿一至两个苗族舞蹈动作。

3.分组进行简单的舞蹈编创活动,共同反复演唱歌曲,各组轮流展示交流。

4.每组由一名同学为代表就大家认为跳得最好的组的表演进行简单评价。

学生答:还想跳舞。

学生观看、模仿。

教师请到的学生分别模仿苗族舞蹈动作。

学生分组编创、演唱、展示、交流、评价。 考查、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培养观察、模仿及短时记忆能力。组织、协调、合作、创编及艺术评价能力。在各组表演时,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做合格观众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模仿苗寨赛歌会、复习已学歌曲

过渡语:老师在苗寨中还参加了一次赛歌会,可有意思了,现在我们来赛一赛。

1.将全班分成两组,每组选出一名队长。由队长带领大家唱一首歌曲,待歌曲唱完(也可中途停止)队长立即说一声“唰!”(队长也可示意大家共同边说“唰”边伸出双手做推撒状)以此将歌赛“接力棒”抛向另一个队。另一队要在本队队长的带领下迅速唱出另一首歌曲,如此此循环。所唱歌曲均不可重复,且衔接的要紧。最后哪个队不能迅速唱出新歌即输。

2.本课可设计成大家共唱《苗家儿童庆丰收》为该活动的结束。

3.教师可规定学生演唱歌曲的范围(如:只唱本册所学歌曲) 学生分组参加活动,大家积极配合队长想出新的歌曲。队长要迅速做出选择带领大家整齐、准确地演唱。 此活动是苗寨中苗族群众与来访客人举行的一种娱乐活动。旨在活跃气氛,赛出

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巩固已学知识、考查掌握情况。

五、学跳竹竿舞 过渡语:苗寨中还有一种跳竹竿舞的游戏,我们也来模仿一下。

1.两队继续比赛跳竹竿舞,看哪一队被夹脚的人少,哪队即获胜。

2.教师先做“跳法一”示范,可只选用两根“竹竿”用张开、合并的节奏来跳。

3.教师请各队长指派一名学生互做裁判。

跳法一:

第一拍

▲右脚迈入

左脚抬起

第二拍

左脚跳出△右脚抬起

学生依次练习后,双方互派一名代表作裁判,计算比赛成绩。输的队可在赢的队演唱的《苗家儿童庆丰收》的歌声中跳各组所编的舞蹈。为防止竹竿夹脚误伤学生,建议用纸卷成圆筒做替代品。 培养学生的整体节奏感及身体协调能力。全员参与,活跃气氛。

六、课堂小结

欢迎同学们有空到苗寨来做客,苗家儿女永远欢迎你! 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全课。

给学生留下完整美好的印象。

教材分析:

《种玉米》是一首印度尼西亚儿童歌曲,歌曲充满劳动热情,四二拍,音调坚定有力,描绘了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用辛勤的劳动换取丰盛的果实。

教学目标:

1. 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欢快饱满的情绪准确演唱歌曲《种玉米》。

2. 通过节奏练习、模唱、对比等方式唱准歌曲中带有附点节奏的乐句。

3. 通过听唱法学习歌曲,感受歌曲所表现种玉米的劳动热闹场面,培养爱劳动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欢快饱满的情绪准确演唱歌曲《种玉米》

教学难点:

通过节奏练习、模唱、对比等方式唱准歌曲中带有附点节奏的乐句。

教具:

电子琴、多媒体电脑课件、单响筒,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歌

二、发声练习曲《我们一起来唱歌》

三、学唱歌曲《种玉米》

1、导入:

设问:同学们都知道现在是秋天,那秋季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丰收的季节,收获的季节)

师:同学们吃过烤玉米、煮玉米吗?在这个季节里卖烤玉米煮玉米的非常多,现在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玉米的成长过程。

(播放课件)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对歌曲产生兴趣,为学唱歌曲做准备。】

2、初听歌曲录音范唱

师: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印度尼西亚的小朋友在做什么呢?(种玉米)

(课件播放歌曲)(出示课题)

3、复听歌曲

设问:请你仔细听一听孩子们在种玉米时都有哪些劳动动作?你能试着做一下吗?

(除草、施肥、撒种子、浇水)

【设计意图:为能用坚定有力的声音演唱歌曲做铺垫。】

4、教师弹琴范唱歌曲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印度尼西亚儿童歌曲《种玉米》,请同学们打开书到22页,仔细看歌词,用手指指着歌词,在心里跟着老师一起唱一唱。

听后设问:歌曲是几拍子的’?他的节拍特点是什么?请你用拍手的方式告诉大家。

(四二拍、节拍特点强弱)

5、教师按歌曲节奏读歌词。(用单响筒打拍子,边打边读歌词)

师:请同学拿出笔,认真听老师读歌词,如果有不认识的字请你在旁边标好拼音。

6再次复听歌曲录音范唱,请学生用手指指着歌词轻声跟唱。

7节奏小练习:(课件展示)

教师用打击乐器分别击拍两条节奏,让学生分辨是哪一个,然后学生用拍手的方式分别拍出两条节奏,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指导纠正。

设问:第一条节奏是歌曲的哪一句?请你找出来告诉大家。

(学生找出后试着按节奏读出歌词)

设问:第二条节奏歌曲中出现了几次?请你分别找出来,并且按着节奏把歌词读出来。

(教师指导读的不准确的地方,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为解决歌曲中的难点做准备,为了学生能准确演唱歌曲做铺垫】

8、再次复听歌曲,学生轻声跟唱。

设问:找出自己唱的不准确的乐句。

学生唱得不准确的乐句教师弹琴范唱,学生模唱至唱准,(全班齐唱)

【设计意图:解决歌曲的重难点,为能准确演唱歌曲做铺垫。】

9、师生共同练唱歌曲:男女生接唱,小组接唱等方式。

(在学生唱的不准确的乐句教师指导唱准。)

10、教师启发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控制力度以及用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学生可以加入种玉米时的劳动动作表现歌曲。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感受歌曲带来劳动时的快乐,培养热爱劳动的美德】

四、教师小结:

师:同学们,歌曲中的小朋友在劳动时心情是怎么样的?

(开心的)

师:那你们在劳动时心情是怎么样的?为什么呢?

(学生热爱劳动,喜欢劳动,享受劳动)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目标:

1、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用圆润、流畅的歌声表达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3、通过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对自己家乡“三峡 宜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

2、难点是通过活动表达对自己家乡的热爱。

教学准备:

有关大海、三峡的资料,钢琴、绘画用品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一说:形容大海的词语,你想象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的?

2、看一看:大海有关图片。

二、学唱歌曲:

1、师介绍创作背景及作者:

作者:王立平,歌曲是影片《大海在呼唤》的主题音乐,作于1983年。

2、初听歌曲,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3、采用听唱学唱歌曲:

(1)跟录音学唱。

(2)生试唱,老师纠正错误的地方。

(3)指名唱,其他学生点评。

4、讨论:怎样演唱才能更好地表达歌曲的内涵?

5、共同分析,深情演唱,采用多种形式演唱;齐唱;师评价。

三、引导创作:

1、提问:大家对自己家乡了解多少?

2、欣赏有关“三峡”系列景色(图片等)

3、提问:你能用哪些方式表达你对家乡的爱?(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画三峡”、“颂三峡”、“唱三峡”的主题)

4、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主题,进行创作,师作适当指点。

5、分别展示作品,学生老师分别作简单点评。

四、小结,结束新课。

教学反思:能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教学内容:歌曲《小螺号》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欢用快甜美的歌声演唱歌曲《小螺号》,抒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

二、学习和正确运用波音、上滑音,充分发挥其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多变的节奏和大跳音程: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

教具准备:

钢琴、网络资源。 海螺、小螺号、瓶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复习《赶海的小姑娘》

三、引入新课

1、出示海螺,启发学生说出它的名称和生长的环境,介绍海边的人们就地取材,将海螺加工制作成小螺号以及小螺号的用途。(传递信息)

2、放映大海、沙滩、螺号等幻灯片。(接下来请同学们来看幻灯片,看了这些美丽的图画后,你们知道了这节音乐课和什么有关系了吧?)

3、今天我们将要学唱一首新歌,歌名叫“小螺号”。

播放动漫《小螺号》(同学们先欣赏歌曲《小螺号》),感受并说出歌中的“景”是怎样描绘的?歌中的“情”是怎样表达的?

(我仿佛见到了宽阔的沙滩,辽阔的大海,海边还有一个小朋友正在吹小螺号)

4、跟着录音学唱歌曲,轻声地模唱几遍。 好,现在请同学们跟着音乐轻轻地哼唱。

5、讲解波音、上滑音,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波音和上滑音的位置。

6、难点练唱。

(1)大跳音程。 3 2 5 6 6 6

(2)切分音及长音。1 6 1. 1 — 美 吔!

7、逐句教唱(侧重难点)

8、学生跟琴声练唱

9、歌曲处理:

情感要求 :

第一乐段(1~16小节)欢快、跳跃有弹性,表达出螺号声声和孩子们 期盼的心情。

第二乐段(17~28小节)舒展优美、亲切自然。 整体情绪:欢快、活泼、甜美地。

10、分男女生演唱,点唱。

11、学生试吹瓶罐,模仿螺号声,在歌曲合适处加入伴奏(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交换唱奏)

12、分小组唱,奏练习。

13、各组推荐两名学生作唱,奏表演。

三、课堂小结:

这一课的学习,大家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进步很快,还希望你们多利用课余时间练习,一定要背熟歌词。

教学反思: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小学音乐优质课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古诗词创作的歌曲《咏鹅》,感受乐曲中描绘鹅的悠闲自在的音乐形象,体味中国古诗词的韵味。

2.引导学生能用轻松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3.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意识和想象力。

教学重点

体会歌曲中鹅的悠闲自在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用优美的.歌声来表现歌曲,并边唱边演。

教学难点

了解休止符号和反复跳跃记号。

养成教育训练点:锻炼学生能用轻松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

琴、多媒体、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导入部分:

谜语

头 戴红 帽 子,

身 穿白 袍 子,

脚 蹬红 靴 子,

唱 歌伸 脖 子。” 学生猜(谜底——鹅)

(二)讲故事

通过图片配合,讲诉唐代诗人骆宾王在7岁时创作《咏鹅》的故事。引出本首歌曲的歌词。

在唐代贞观年间,有一个聪明的孩子叫骆宾王。他读书很用功,也很努力,在他7岁的时候呢,就显示出了不同凡响的文学才华。7岁的小骆宾王很聪明,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他都是很积极的回答问题,而且答案回答的也很准确,经常受到老师的鼓励和夸奖。有一天放学后,小骆宾王和小伙伴们相约到小河边玩耍。在河面上他们看到了一群鹅,别的小朋友看到鹅后,他们都欢呼雀跃,有的跳了起来,有的学着鹅走路时的样子,有的学着鹅的叫声,有的则伸出手指数着他们到底有多少只。小骆宾王却不同,他认真、仔细的观察了一下鹅,看到了鹅白白的羽毛,红红的脚掌,闪动着水波,在蓝天的照耀下,显得特别好看。洛宾王太喜欢了,于是情不自禁的写下了一首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波清波。

(三)1.朗诵背诵诗歌《咏鹅》。

2.简单讲诉诗歌里面的含义内容。

大白鹅呀大白鹅,你弯曲着脖子仰天欢叫,洁白的身躯漂浮在碧绿的水面上,红红的和脚掌波动着清清的水波。

(四)1.聆听歌曲,使学生初步了解歌曲内容。

2.让学生简单了解休止符和乐曲中的反复跳跃记号。

3.学唱歌曲,由老师领唱学生跟唱。

(五)边唱边演

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边唱边演《咏鹅》。

(六)拓展

欣赏其他音乐家创作的同名歌曲《咏鹅》,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

一、设计思想

本课内容是浙江摄影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四(下)的第11课《端午节》,属于网络应用单元,整个单元主要是学习网上资料的应用,体现一个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过程。而本课侧重于主题性综合运用与练习,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并下载管理。

1、猜词游戏――激趣导入、实用体现、锻炼能力

导入部分教师,采用猜词游戏,要求学生根据端午节的三个习俗猜节日。这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进而掳取学生的学习心。教师精心设计了三个学生相对陌生的习俗,提升猜测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搜索来获取正确答案。一方面由于未知,才需要搜索,为用而学,进一步体现出了信息技术的实用性;另一方面也是关注学生关键词的选择,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搜索能力。

2、主题探究――感受文化、激发思维、自主探索

本课的重点是主题性应用,而主题应源于学生的生活。通过说一说“你了解的端午节”,让学生一起感受身边的端午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再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由学生自主提出希望进一步研究端午节的内容。教师则从由来、习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加以归纳引导,并最终由学生自主选择主题进行探究,充分体现出主体性。

3、竞赛比拼――寓教于乐、合作奋进、显现评价

本着快乐学习的原则,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设计了一个“赛龙舟”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活跃课堂气氛。由于每组主题搜索文件资料的质和量决定着龙舟前进的速度,所以组员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一定会合作奋进,有效地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教师巧用小程序将比赛结果显现展示,有效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得学生评价更为量化,更加显现化。

4、对比体验――落实技能、培养习惯、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体验不同关键词对搜索效率的影响,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关键词提炼的重要性,进一步落实操作技能。同样,通过文件归类前后的不同,让学生充分领会分类保存的重要性,指导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品质。

二、教材分析

《端午节》位于四年级第三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网上资料的应用,共6课,由两个综合任务组成,本课在第一个综合任务中。在教学中,由于整个单元都是有关网上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都要体现一个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加工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过程。

本课侧重主题性综合运用与练习,要求学生能熟练运用搜索引擎查找端午节的资料,并下载保存相关的资料,同时要求资料的保存能进行简单的分类。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侧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使整个学习过程主题明确、步骤清晰、节奏明快。因此在导入部分以猜的形式,自然引入端午节,让学生从了解的端午节知识出发,讨论决定主题研究的方向,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辅助明确研究的几个过程,然后以游戏的方式充分调动小组合作的积极性,开展主题内容的搜索和保存。

搜索的时候可以运用多关键字综合搜索的高级技巧,进一步提高搜索的有效性;对于课后练习,可以结合即将到来的儿童节,也可以根据本地的一些节日开展。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已经近两年了,但由于信息技术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差异性较大;学生家庭中有电脑的,一般都能较好的完成操作,尤其是本单元的网络部分知识,学生感兴趣、也乐意去学,因此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任务能较好的完成;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就靠一周一次的课堂,没有其它时间的练习,因此相对而言掌握的较不充分,对于独立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有一定的困难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建议分小组进行任务的完成,在任务的设计中,为操作较好的学生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并且不影响小组的成绩。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建立分类保存;

技能目标:1.能熟练地运用搜索引擎查找资料,并分类保存;

情感目标:1.感受民族节日的浓郁文化气息;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主题性应用

【教学难点】学生学习方法的养成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教学法、讨论法

七、课前准备

端午节PPT、龙舟赛课积件、电子教室

八、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1、游戏:今天我要考考大家,(出示PPT)这是一个节日的一些习俗,在这个节日里有的人会进行画额,在孩子的额头上用雄黄等画上特殊的符号,达到避邪的目的;有的人会在家里悬挂上钟馗的画像,钟馗是我们古代传说中的鬼王,人们悬挂他的画像也是为了驱魔避邪;有的人呢会用癞蛤蟆皮洗澡,因为据说这样能有效防止夏天长腓子,你知道这是什么节日吗?(有可能、也许、大概是的……)

2、答案真丰富啊,但正确的只有一个,谁能说说利用我们现有的资源,有什么好的方法能快速的揭开迷底呢?

3、学生操作,教师掌握学生操作的情况

4、谁愿意上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是如何查找到的?(学生操作)(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比较补充,主要是关键词的选择上)刚才的查找中,我发现了XX同学也是对XX的查找,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的搜索如怎样操作的,有没有发现两位同学的不同之处?谁能评价一下?

(二)确定探究主题

1、引导学生说一说:端午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早在多年以前…… 能说说你知道关于端午节的哪些知识吗?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继续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欲望:同学们关于端午节了解的比较多,但并不全面,刚才张老师的三个端午节习俗就难倒了很多的同学,端午节作为我们国家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需要我们共同的保护,要保护它,就需要我们全面的了解端午节;今天到场的几百位老师同样的对端午节不是非常的了解,现在由你们来向我们到场的老师介绍端午节,你会选择从哪些方面来介绍端午节?(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引导性归纳:传说、由来、习俗、文化……,省略号千万不要忘记)

3、确定了主题,将资料查找到以后,将它保存下来,方便下次使用,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刚才我们查找了画额,谁能上来向大家展示一下,我们该如何将查找到的资料有条理的保存下来。(要引导学生在保存的过程中创建文件夹)

(三)竞赛比拼

1、让学生确定查找的内容;并且在电脑中建好“端午节”的文件夹:给大家两分钟的时间,首先请各位小组长安排好你们小组关于端午节的这四个主要内容由哪位同学来查找,要确保每个方面至少有一位同学;然后在你的电脑中给将要查找到的资料安个家,建立好端午节的文件夹。

2、龙舟赛: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的比赛,今天的张老师把它带到了我们的课堂上,大家有没有兴趣来赛一回?!但是,比赛之前,请大家仔细阅读比赛规则,就像跑步比赛,违反了规则,跑的再快,也是无效的。(PPT出示规则)

3、准备好了吗?开始!

4、学生进行资料的查找和保存(10分钟)。巡视学生具体操作情况。

5、还有最后两分钟,请大家抓紧将查找到的资料保存到指定的位置。

6、说一说在查找对端午节的新发现:时间到!让我们来看一看,暂时领先的是XX龙舟队;下面我们进行龙舟赛的第二部分,将你查找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新发现介绍给到场的老师,介绍出色有前进一步的奖励。(选择3-4名学生,说一说)

7、今天获胜的是我们XX龙舟队,请获胜的龙舟队上来领取奖品,让我们一起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

(四)总结

1、通过网络搜索,我们对端午节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资料的查找中我们一起感受了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气息;将查找到的资料有条理的保存下来,能为我们以后更深入的研究我们民族节日提供宝贵的资料。

2、同学们可以使用今天课堂上的方法,对其它的节日进行深入的了解;例如:即将到来的六一儿童节会是个很好的题材,同学们将保存下来的资料通过电子邮件可以发给张老师,我们可以继续一起学习、研究。

下课,谢谢大家!跟后面的老师一起说声再见!

九、板书设计

11、端午节

传说

由来 屈原

习俗 粽子、赛龙舟、香囊……

文化

……

十、作业设计

查找“六一”儿童节的资料,并分类保存

十一、教后反思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无论教师有怎样精细的预设,课堂教学永远是不可预测的。在上完课后,我更是体会深刻,涂鸭几笔感受,以和各位同仁一起探讨。

第一,课堂生成永远是最美的。在本课中,让学生保存搜索到的文字信息,虽然是旧知,但是对学生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建立文件夹来保存资料。而课堂中两位学生演示的不同保存操作,正好是一个好的生成点。我马上抓住这个点,通过设问“你们会选择哪位的操作?为什么?”,让学生通过对比体验,感受到建立文件夹的必要性。学生的一句“建立文件夹,可以使得保存的文件查找方便”,使问题解决那么的自然。而这一切都源于课堂的生成。

第二,学生永远不会让你失望。有些细节,我想大家也都关注到了。一位同学在进行复制操作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反复尝试都没有成功,但是我并没有马上中止他的操作,而是耐心地等待了一会,并不断地鼓励他。很多人觉得不应该在这里浪费时间,但是我想,我们对学生的尊重,就要体现在对他的信任上。而且我清楚地发现他的方法其实正确的。过早的中断,只会打击学生的信心。实事上,学生的确没有让人失望。

第三,竞赛形式要与内容统一。“快乐龙舟赛”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促进组内的合作交流,这点不容质疑。但是学生往往会因为求快而忽视质量,可能有老师也和我有同感。所以,我在设计比赛规则中,就要求学生浏览搜索到的资料,并按选择有用信息下载。并在比赛中设置了一个专门的环节,说一说搜集到的资料,以评定学生对质的把握。

第四,文化体验要源于生活。本课中的情感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感受民族节日的浓郁文化气息,而我觉得所有的体验都要源于学生的生活。让学生说说“你了解的端午节”,让学生一起感受身边的端午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提出进一步研究端午节的内容,将情感体验融入于技能操作中,并在交流环节使得情感进一步升化。

同样,这节课也留下了不少遗憾,值得我进一步思考。如在任务的布置的清晰度,还有对环节时间的把握上等等,都有待提高。

一、课题:《喜迎端午》

二、教材分析

这是xx乡土美术教材的一个内容,xx农民画立足本土,吸收传统艺术精华,联系生活实际,把民间味、乡土味、装饰味、现代味融为一体,集写实、变形、意化、夸张、抽象于一炉,采取勾线平涂手法,乡土韵味、风格独特、贴近生活、感染力强。《喜迎端午》是校本教材小学美术第十七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它是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特有的风俗习惯,感受端午节的欢乐气氛,并让学生能用记忆绘画的形式,用简单的线条描绘出节日场面。通过观看图片,模拟表演、欣赏绘画作品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及创造力。本课为第一课时,重点指导学生能学会确定画面主体,学会分析画面构图,学会表达人物的不同动作,让学生了解一些民族传统节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贴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与美术学习的实际水平,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的材料,启发想象,探索各种造型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多媒体课件、卡纸等

2、学生:绘画工具、剪刀等

五、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xx农民画相关知识,了解传统节日,让学生知道端午节的风俗,解我国传统节日的丰富礼仪内容,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创作一幅“喜迎端午”的想象画,将家乡传统风俗呈现在画面上。

3.能抓住端午节特有的风俗习惯,生动地表现人物的造型能力,充分地将它用绘画的方式反映出来,通过这一实践,提高表现社会美的技能、技巧。

教学重点:

引导回忆端午节欢乐的情景,表现生动地人物形象,感受端午节欢乐、祥和的气氛。

教学难点:

创作一幅“喜迎端午”的想象画,做到主体突出,人物造型生动形象。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1.谈话:拿出粽子,让学生说说粽子和端午节的由来。

2.端午节有哪些民俗活动?

3.观看几幅摄影作品

4.引出xx农民画

5.简介农民画

6.评农民画(学生谈感受):

(1) 构图(饱满)

(2)色彩(艳丽)

(3)人物造型(夸张)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谈话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导入新课,同时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了解农民画的特点。)

(二)观察比较 总结特点

引出赛龙舟

1.引导谈话:你看过赛龙舟吗?说说当时的情景

2.龙舟是什么样子的?

3.说当时人们是怎么划船的?人们的表情、动作怎样?

4.摆摆人物的动作,让学生正确领悟人物的划船时的动作和表情。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表演让学生设计出划船时的动作、表情)

(三)示范教学,启发想象:

1.教师示范:

作画步骤:

㈠确定主题

㈡构图

㈢上色

2.学生添画:

(1)你想怎样画?(你想画端午节的哪个方面?)

(2)抓住端午节特有的风俗习惯,如包粽子、吃粽子、划龙舟、挂蒲草……

(3)端午节特有的喜庆场面,欢乐的人们的各种有趣的动态。

(四)展示作品,评价拓展。

1.作品展示:

你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

2.课堂小结

3.拓展延伸:

提示学生:请你留意即将到来的过新年,好好收集素材,画上一幅。

[小学端午节优质课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

2、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影片中路的宽窄、栏杆的疏密、树木的大小等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师:你能用间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学**大远小的透视关系。板书课题:(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透视是绘画中的术语,可以分为形体透视和空气透视,形体透视是根据光学和几何学的原理,在平面上用线条来表示物体的空间位置轮廓和光线投影的科学,按天点的不同分为平行透视和成交透视和斜透视。空气透视研究和表示空间距离。

(2)在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中,绘画中的透视现象由近到远除大小的变化外,还有什么变化?(疏密、色彩)

三、指导学生作画

1、先找到消失点

2、画几条典型的透视线

3、按近疏远密的、近出远细的规律,处理好各条竖线、斜线。

4、将物体的外轮廓简略的表现出来。

四、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五、小结、作业评讲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能发现美术中的比例知识。

2、初步懂得透视中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提高描绘五想的能力,时绘画作品更真实。逐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

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能发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能掌握简单的原理和规律,将透视知识运用到绘画中,使描绘的现象更真实。

教学难点

绘画实践中运用所掌握透视原理和规律,提高儿童绘画的基本技能,逐步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

投影片、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观察书中的范画,你有什么体会?

师:你能用简单的图形在纸上表现这些事物吗?

2、讨论

(1)在纸上表现的事物

(2)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近大远小)

二、新授

宋代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描写了我国陕西一带的风光。山处在画的中央,顶天立地,雄伟壮观。下面的商人赶着驴,显得很小,这就更突出了大山高耸的气势。这幅画成功地运用了山和人物之间的比例关系,是我国山水画中的杰作。《维鲁维斯的人》时达?芬奇在和罗马建筑师维鲁维斯研究人体比例所绘,用以说明人伸张四肢和立正时,应当是圆形和正方形的比例关系。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首都巴黎,建与1163年。它正面每一层的高宽比例是按黄金分割律设计的,富有节奏和韵律感,总体效果协调统一,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的建筑。今天,我们学习美术中的比例关系,它有助于我们探寻美的奥秘,有助于培养我们的创新精神。

小资料:把一条线条分成两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使用1:0.618的比值分割称为黄金分割,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美观而得名。

三、讲评上节课作业

1、透视现象是否正确?

近大远小、近疏远密、近宽远窄的规律是否正确的运用在图画中。

2、说说周围环境中的透视现象

3、这些透视现象你能在绘画中表现出来吗?

4、选择简单、典型的场景通过写生让学生描绘。

5、在绘画上色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近处的色彩颜色亮一点、鲜艳一点,远处的颜色灰暗一些。

四、学生做画老师辅导

五、作业展评

教学目标:

1、这是一节以声乐为主、律动为辅的综合课。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2、为歌曲创编律动。

重点难点:

1、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为歌曲创编律动。

课前准备:《快乐宝贝》歌片、歌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律动

1、初听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动感十足的歌曲,请同学们边听边跟着乐曲的节奏打拍子。

生:听音乐活动。

2、复听

师:同学们的节奏感真强,这一遍我们再听的`时候,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律动。

师生活动:跟着音乐做律动。

二、教唱歌曲

1、范唱

师:同学们的动作非常优美,现在请大家休息休息,听老师把这首歌曲给大家唱一遍(师范唱)。

2、接龙游戏

师:这一遍,我请同学们和老师配合,唱的部分老师来完成,说的部分请同学们来完成(师生接唱)。

3、学唱歌曲

师:请同学们看着歌片,跟着录音自己学唱歌曲。

生:自学歌曲。

4、指导纠正

(1)说的部分切忌大声喊叫。

(2)衬词“噜啦”的咬字要清晰,突出快乐宝贝的得意心情。

(3)第16小节的“宝贝”用气息支持,唱满四拍。

5、巩固新授

师:请同学领唱(1~2名)。

生:通过领唱、齐唱,用自然、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三、创编活动

1、谈话

师:歌曲中唱到的快乐宝贝是谁呀?

生:是我们。

师:谁来说说你的快乐,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生:……

2、创编律动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快乐,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尽情展现我们快乐的生活吧!

生:一边唱《快乐宝贝》,一边即兴表演。

小学人教版音乐课件

第一课时

课题:《快乐宝贝》

教学目标:

1、这是一节以声乐为主、律动为辅的综合课。学生通过自学和教师指导的学习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

2、为歌曲创编律动。

重点难点:

1、用自然、真挚的歌声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2、为歌曲创编律动。

课前准备:《快乐宝贝》歌片、歌曲磁带。

教学过程:

一、律动

1、初听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动感十足的歌曲,请同学们边听边跟着乐曲的节奏打拍子。

生:听音乐活动。

2、复听

师:同学们的节奏感真强,这一遍我们再听的时候,请大家跟我一起做律动。

师生活动:跟着音乐做律动。

二、教唱歌曲

1、范唱

师:同学们的动作非常优美,现在请大家休息休息,听老师把这首歌曲给大家唱一遍(师范唱)。

2、接龙游戏

师:这一遍,我请同学们和老师配合,唱的部分老师来完成,说的部分请同学们来完成(师生接唱)。

3、学唱歌曲

师:请同学们看着歌片,跟着录音自己学唱歌曲。

生:自学歌曲。

4、指导纠正

(1)说的部分切忌大声喊叫。

(2)衬词“噜啦”的咬字要清晰,突出快乐宝贝的得意心情。

(3)第16小节的“宝贝”用气息支持,唱满四拍。

5、巩固新授

师:请同学领唱(1~2名)。

生:通过领唱、齐唱,用自然、和谐的’声音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绪。

三、创编活动

1、谈话

师:歌曲中唱到的快乐宝贝是谁呀?

生:是我们。

师:谁来说说你的快乐,让我们大家一起分享。

生:……

2、创编律动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快乐,让我们唱起来、跳起来,尽情展现我们快乐的生活吧!

生:一边唱《快乐宝贝》,一边即兴表演。

第二课时

课题:《对鲜花》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学习,让学生熟悉对唱的这种形式。

2、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丰富学生的自然科学知识,并能根据自己对花卉知识的了解为歌曲续编歌词。

重点难点:学唱歌曲并能完成一至两段的歌词续编。

课前准备:电影《刘三姐》片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同学们观看电影《刘三姐》对歌的片断,看看影片中人们在做什么?

2、介绍这种一问一答的演唱形式叫“对歌”,大家通过对歌,比谁机智、谁的生活经验丰富。

3、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一首对歌形式的歌曲,名字叫《对鲜花》(出示课题)。

二、教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感受歌曲情绪。

2、跟着录音范唱,用哼鸣小声模唱歌曲旋律。

3、用听唱法学习歌曲。

4、指导、纠正。

三、歌曲处理

1、“什么”两字要加重语气,唱出一定要难倒对方的心情。

2、“瞒不了我”一句要唱出得意之情。

3、结束句的衬词用富有弹性的声音唱出回答上问题后的高兴与得意。

四、创编活动

1、创编歌词

师提示:“什么开花在水里”这个问题谁有和歌曲不一样的答案?

生:荷花、水仙花……

师生接唱:用学生的答案唱第一段。

2、根据自己了解的知识续编歌词。

3、设计演唱形式(分小组对唱、一领众对、男女对唱等),完整演唱歌曲《对鲜花》。

小学音乐课件模版

教学目标:

1、感受并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包括在不同调式下相同的旋律和强弱规律),初步感知旋律创作手法。

2、欣赏民族管弦乐版本《阿细跳月》,积极参与音乐活动。

3、学会《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能用肢体语言表现乐器的音色变化和速度、力度变化。

教学重点:

1、感受并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包括在不同调式下相同的旋律和强弱规律),初步感知旋律创作手法。

2、学会《阿细跳月》的基本舞步,能用肢体语言感受乐器的音色变化和速度、力度变化。

教学难点:1、理解《阿细跳月》五拍子的韵律

2、能够赏析出《阿细跳月》主题旋律和《跳月歌》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准备:

钢琴伴奏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

一、图片介绍和歌曲《彝家娃娃真幸福》导入

1、图片介绍彝族的人文景观,触碰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我国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少数民族。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感受它的古老和神秘”(教师根据图片内容介绍这个少数民族的人文景观,请同学猜答民族)(图片1:这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秀丽迷人的山村;图片2、云南著名的石林就是由这个民族传说中的阿诗玛幻化而成;3、这个民族的服饰以黑色为主,因为这个民族崇尚黑色,也被称为“黑族”;4、这是一个善于酿酒、嗜爱饮酒、形成独特酒文化的民族;5、“火把节”是这个民族最为隆重的.节日。6和7图在“火把节”上这个民族的男女老少都会表演一个让世界瞩目、让中华民族自豪的歌舞节目——《阿细跳月》,由于在表演中习惯使用大三弦进行伴奏,《阿细跳月》也叫《大三弦舞》。你们现在猜出这是哪个少数民族了吗?彝族)

2、复习学生学习过的彝族歌曲,增添学生边律动边演唱的情趣。

①师:“其实彝族离我们很近,不信,大家听。”(欣赏《彝家娃娃真幸福》)

要求:边轻唱边跟着老师律动。

②跟伴奏演唱边律动边演唱《彝家娃娃真幸福》。

③过渡语: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彝族的一首被美国人称为世界十大民族音乐之一的《阿细跳月》

二、赏析民乐版《阿细跳月》

1、学生完整听赏整首乐曲,听后交流感受(教师可从情绪、旋律特点上去引导学生交流)

师:“听完之后,同学们可以从音乐的情绪、旋律的特点、力度速度的变化说说你的感受,同时也可以吧自己的感受用身体动作表现出来,但是必须保持安静)

如果学生没有听出旋律相同的特点,然后问:“同学们,你们能哼出这首曲子的一两句旋律吗?”教师变换调式哼唱旋律,问:“大家是不是一直听到这段旋律?”

2、感受乐曲旋律不变的特征和五拍子的强弱规律

第二遍教师带领学生边听边做身体律动:前三拍高举双手拍手,后两拍拍膝盖。

导入语:“古人说得好,世界上最好的乐器就是人类的歌喉,老师也想来唱一唱,看看老师边唱边做什么动作。”

听后询问:做了哪几个动作(拍手、拍膝盖)拍几下手、拍几下膝盖,一共组成几拍节奏的旋律?(五拍)“五拍子旋律的强拍和次强拍分别在哪一拍上呢?”听老师再来唱一唱、拍一拍。(第一拍和第四拍)

学生拍节奏,教师唱主题旋律。教师总结:五拍子是《阿细跳月》最大的节奏特点。

1、介绍《阿细跳月》曲名和由来:“那么,《阿细跳月》这首乐曲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它是怎么由来的呢?”教师介绍。

探索旋律作曲手法,学唱主题,导入:“我们同学能哼出这首曲子的旋律吗?(学生尝试)教唱歌谱。

教师演唱后,问:“你们听到有哪些音符?(12356)这是典型的中华民族音乐,出现最多的是哪几个音呢?(135)这就是中华民族音乐最大的特点。”再跟着钢琴学唱主题。

2、观看舞蹈视频,要求学生:你们看出《阿细跳月》的舞蹈中脚上的两个基本动作?(前三拍走、后两拍踢腿)

3、教师示范舞蹈,边讲解脚上的动作边示范

② 学生跟着老师练习舞蹈;再听音乐练习。

4、学生安静地听辨《阿细跳月》的乐器和欣赏民乐版的《阿细跳月》视频

①过渡语:“同学们的舞蹈跳得真好,让我们休息一会,来听听这首乐曲都用到哪些民族乐器来演奏的呢?”(学生听赏后交流)

②人们都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今天欣赏的民族乐器合奏的《阿细跳月》不仅为全中国人民所喜爱,更是早就走出国门为世界人民所喜爱。中华民族广播乐团在维也纳金色大厅的专场演出,就是以这所乐曲作为第一首演奏曲目。今天给大家欣赏的同一个乐团是在澳门行政区音乐厅演奏的视频。请同学们边欣赏边模仿乐器演奏,感受乐器音色的变化。”

三、拓展赏析演唱版的《阿细跳月》

导入:“经典的音乐总是被人们用不同的表演形式去演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跳月歌》。”

学唱歌唱版的《跳月歌》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彝族最经典的曲目《阿细跳月》,我们同学有哪些收获呢?”

总结:“《阿细跳月》独特的五拍子的节奏、旋律、舞蹈,让我们感受到了彝族人民的独有音乐文化,体会到了彝族是一个爱跳舞、唱歌的民族,热爱生活的民族。”

教材分析

此课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音乐第七册第二课。根据新课标提出的以审美为核心、兴趣爱好为动力等基本理念和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始终抓住秋天美的意境,采用“说”“奏”“唱”“听”“赏”等直观的教学手段,进行《秋天》的歌曲的学唱和乐曲《秋》的欣赏。用音乐的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和主动的学习音乐。

教学内容

(一) 学唱歌曲《秋天》

(二) 欣赏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秋》第三乐章

教学目标

(一) 情感目标:

利用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对秋天进行联想,并创作歌词,富有热情和有兴趣地参与《秋天》歌曲和乐曲的学唱和欣赏。

(二) 知识目标:

1、从听觉入手,学会歌曲《秋天》的曲谱;

2、能独立用图形和动作表现音乐《秋》第三乐章音乐主题的重复与变化,并能熟练的哼唱音乐主题。

(三) 能力目标:

1、能用自然优美的歌声演唱歌曲《秋天》。

2、能用动作和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听觉中音乐的变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用音乐的手段指导学生学习和表现有关“秋”的歌曲和乐曲,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敏感,提升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审美能力和表现力。解决好歌曲《秋天》中“4217 ︱ 1—︱”的音准问题。

教学准备

录音机、音乐CD、旋律卡片、图谱等。

课时

一课时

课型

综合课

教学过程

(一) 说秋天

1、学生分成四组,手持打击乐(没有乐器的学生可以用手当乐器),在教师的指挥下分声部演奏,如:

2/4

Ⅰ X0︱X0︱00︱00︱

Ⅱ 0X︱00︱00︱00︱

Ⅲ 00︱00︱XX X︱00︱

Ⅳ 00︱00︱00︱XX X︱

2、在手击拍的伴奏下,教师加入“秋天”的语言,引出课题《秋天》,如:

树叶开始︱变黄了0︱变黄了0︱变黄了0︱

片片树叶︱往下掉0︱往下掉0︱往下掉0︱

3、学生用有节奏地语言说出自己心中的秋天。

(二) 唱秋天——学唱歌曲《秋天》

1、听唱秋天曲谱

把旋律卡片随意摆在黑板上,然后在琴上演奏简单旋律“556556 ︱ 5530 ︱”…这一旋律。请一位学生从这些凌乱的卡片中找出这一乐句,模唱出来,接下来全班模唱;用这个方法,直到把所有的旋律卡片按照《秋天》的旋律排列好。

2、学唱歌词

(1) 学生独立唱谱,教师添词。

(2) 聆听录音范唱,请学生评价:我们唱的和录音范唱有什么不同。

(3) 把前面说的有关秋天的语言编成歌词唱一唱。

(4) 边学唱歌曲,边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可以把秋天的到来比喻成秋天迈着轻快的脚步来到我们身边,歌唱时声音要像拍皮球一样轻巧有弹性;对歌曲中强弱的处理,可以想像秋天的脚步由远及近,歌唱时力度要渐强等等。

(5) 巩固歌曲。歌曲经过艺术处理,再让学生完整地演绎,再和录音范唱对比,请学生进行自评。

(三) 赏秋天——小提琴协奏曲《四季》中《秋》第三乐章

1、导入:秋天收获的不仅仅是稻麦和果实,在远古的意大利的猎人们也在收获着猎物,你们听……

2、教师在琴上弹奏《秋》第三乐章表现猎人秋日狩猎的音乐主题。

3、请个别学生用语言和动作表达对这段音乐的理解。

4、模唱音乐主题。

5、初听全曲。当音乐主题出现的时候做动作并模唱,再数一数共出现了几次。

6、有一种猎物,猎人捕获的最多,我们用“0”表示,还有一些不同的.猎物被猎人捕获。当你听到的主题音乐发生变化时,就用不同的图形表示,你能听出多少种不同的音乐,就用多少不同的图形表示。

7、让学生取出椅子下方和黑板上画有相同图形的纸。

8、复听全曲。学生边听边画,教师挑选学生画的有特点的图形,把它“移”到黑板上。

9、再次欣赏全曲——师生互动,用固定音型伴奏及动作来表现音乐。

(四) 忆秋天

1、秋天不仅是金灿灿的,它还是多彩的。这节课你们对音乐的热情,就像枫林尽染的红色秋天;你们的歌声饱满动听,就像这稻麦飘香的金色秋天;你们的动作富有美感,就像这秋高气爽的蓝色秋天。由于你们这些出色的表现,这节课,你们收获了音乐。

2、有表情地再次演唱歌曲《秋天》。

(五)下课。

教材分析

歌曲《野兔饿了》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儿童歌曲,旋律活泼而风趣,配有两段歌词,歌词内容拟人化的手法讲述了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一只野兔饿了,到处找吃的,原想偷吃农场农民伯伯种的粮食,后想这样做不应当,跑出农场继续找,找到路边把天然的青草尝,吃来觉的青草还比稻谷香。讲述了野兔虽然饿了,但它懂得不做不劳而获、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歌曲的旋律上下行走向明显,并在每一句的句尾有一个休止符。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比较活跃,想象力丰富,根据低年级学生喜欢表演性活动的特点,可让学生自行动手动脑表演、自行创作。(根据歌词曲意编排游戏、律动)

教学目标:

1、从语言的朗读中体会音乐节奏中“ 0 ”的停顿。

2、从歌曲旋律的走向,感受上行、下行、同音反复。

3、在歌唱中,尝试用动作表达自己想象中的动物形象,能背唱歌曲《野兔饿了》。

教学重点:

1、有表情地演唱《野兔饿了》。

2、用律动表达自己想象中的动物形象。

教学难点:

1、音乐的走向。

2、音乐中的停顿。

教学基本过程:

1、情景导入

2、教授新课

3、创作拓展

4、小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关键),让学生在活泼、轻松的音乐声中(《唐老伯有个小农场》)进入课堂,师生相互问好。

二、新课教学:

1、师:今天,和我们一起上音乐课的,除了在座的各位同学和老师以外,还有一位朋友正从唐老伯的农场急匆匆地赶过来,让我们听听,它是谁?

2、我们有没有留意,小野兔走来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随教师的导言,思维活跃起来,并结合野兔上下山坡和走平路,感受音乐的上行、下行与同音反复。

引出音乐知识:上行、下行、同音反复。

3、按照音乐节奏读歌词,边学习边做相应的律动。

今天,小野兔除了来跟我们班一起上课以外,它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我们可爱的小野兔到底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你们把歌词朗读一遍好吗?(注意休止符)

师:老师想请同学们对比一下我读的和你们读的有什么不同?(老师的读中加入感情,加入第一拍的重音)

师:让我们合着音乐来一次吧。(学生读歌词)

4、模仿老师做打手号唱旋律的练习,随音乐歌唱,边唱边想边律动。

这个环节的重点是通过聆听、手号、模唱、演唱、律动等一系列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师: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老师来打手号,请你们猜猜老师打的手号是哪一句?

师:下面我们换一下,老师唱一句,你们来打手号,看哪个同学反应的最快,做的最好。

师:刚才我们用打手号的方法演唱了歌曲的旋律,相信大家对这首曲子很熟悉了,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边打手号边唱。

5、音乐故事表演唱

A、随琴视唱教谱。

B、试着跟琴小声唱。

C、处理歌曲。

三、创作拓展

运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自主学习、表演、创编合作活动中,积极思维,共同创造,营造出一个师生互动,学生协作的课堂环境。

四、小结

通过师生共同的总结,帮助学生回忆所学内容,并对学生进行道德和环境教育渗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歌唱中结束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