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小英雄于连教学反思,本文共18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英雄于连教学反思

用“乱七八糟”这个成语来形容美国教室的秩序,恐怕并不为过。然而,虽然学生们坐无坐相,但思维却极为活跃,课堂上常常有“如果人是猴子变的,为什么现在猴子还是猴子,人还是人?”之类的反问。其实,胡思乱想,爱问为什么,这本是孩子们的天性。古往今来,有多少创造发明就是在“胡思乱想”中萌芽的,随之开花、结果的。因此我们应尊重学生的“胡思乱想”,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发问,这也应该是孩子们学习时应有的权利。

课堂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学生突然发问。这些发问有些是教师备课中没有预料到的,有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问题,弄得教师不知如何处理。但是,学生在课堂上的突然发问,往往是课堂的闪光之点,是学生思维活跃的表现。如果充分利用这些突然的提问,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往往会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成为难以忘怀的精彩瞬间。

如教学《小英雄于连》一文时,学生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于连为什么不穿衣服,难道他到街上玩也是光着身子吗?我不喜欢他这种不文明的样子。”这是一个令人思考的声音。我并没有预设答案,并没有忽视学生有个性的见解――“不喜欢小英雄于连。”而是在学生的疑问上生成新的问题:你们认为铜像为什么要塑造一个光着身子的于连吗?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热烈地讨论,使学生在互动中不断地形成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课堂上抓住时机,利用这一活的资源,使阅读教学在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整堂课也充满了活力,充满了生命的气息。

由此可见,教师如何面对学生的发问,并如何现场引导解疑,这是向教师的智慧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引导得法,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异精神得到积极发挥,而且可以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耀眼的亮点。

《小英雄于连》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比利时小英雄于连用智慧拯救城市、拯救老百姓的故事,赞扬了于连勇敢、机智的品质。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形象。

在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说说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然后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来认识一位外国的小英雄,他的名字叫于连,并板书课题。由于于连是比利时人,于连铜像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也是一个著名的景点,而学生并不了解比利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于连的祖国和现在的于连铜像有个感性的认识,我课前就布置学生搜集了相关资料,我也准备了一些资料。课上通过这些资料和图片向学生展示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风光,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文的热情,为后面学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让学生带着兴趣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自己通过读课文了解文中的故事。

接下来的重点就是感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形象。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划:你认为于连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知道的?把它划下来,并和小组同学说说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学生读的很认真,我也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阅读和交流。由于学生读的充分,理解的很到位。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于连的机智勇敢,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如果你是于连,当你看到连着炸药库的导火线闪着火花,眼看这里就要爆炸时,你会怎么办?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理由。当学生自由畅谈后,再回到课文中看看于连是怎么做的,想想他为什么会这样做?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于连勇敢、机智的品质。再通过对描写于连一开始想办法的句子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在危急的时刻,于连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撒尿,把火花灭了,然后我让学生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导火线的火花灭掉。再把学生想的办法和于连撒尿的办法对比,体会于连撒尿办法的绝妙,从而让学生再次体会到了于连的勇敢、机智。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在朗读中深刻地感悟人物的品质。

《一座铜像》讲述了5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炸毁布鲁塞尔市时,急中生智用自己小便把导火索浇灭,保住布鲁塞尔城的故事。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和分析,结合本单元的训练目标: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我抓住重点词语“急中生智”,先让学生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读读第3小节,找出当时情况危急的语句:“他忽然闻到一股浓烈的火药味,发现院子里火花在夺目地迸跳着,只见又粗又长的导火索??地燃烧着……” 通过这些语句和词语,通过指导朗读,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让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危险正笼罩在整个城市的上空。而于连面对危险又是那样的机智和勇敢。引导学生找找小于连当时是怎样做得的句子,体会于连的机智、灵活。

因为,抓住了课文的中心词展开教学,从课文中去体会“急”“智”的具体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取得教好的教学效果。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小英雄于连》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冀教版语文实验教科书第三册第七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篇课文叙述了五百多年前,比利时小英雄于连发现敌人妄想通过点燃地下火药库,而炸毁布鲁塞尔市时,他机智地用自己的小便扑灭了导火线,保住了城市,保护了全城的百姓,受到了人们的称颂,并为他建立了一座铜像的故事。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通过朗读感悟小英雄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乐于并且能够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过程与方法:

(1) 展开小组讨论,说一说于连是个怎样的孩子?

(2) 通过介绍铜像的来历,讲故事等形式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于连,感受他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与机智勇敢的精神。

(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机智勇敢的良好心理品质。

3、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勇敢。并且能够把这个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文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特点,我注重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采取以问促读方式,同时借助小组讨论,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英雄于连的形象;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适当的迁移拓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发表自己的见解。

附:板书设计

24 小英雄于连

急中生智 救了全城

《小英雄于连》教学反思

《小英雄于连》这篇课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形象。在教学本课时,重点就是感悟理解课文,体会人物的形象。

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体会到于连的机智勇敢,在教学中,我抓住“导火线又粗又长”这句话,让学生谈自己的看法。从而引导学生体会到了于连勇敢、机智的品质。再通过对描写于连一开始想办法的句子的朗读让学生感悟到当时情况的危急,在危急的时刻,于连想到了一个绝妙的办法――撒尿,把火花灭了。从而 让学生再次体会到了于连的勇敢、机智。然后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在朗读中深刻地感悟人物的品质。

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小导游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枯燥的复述课文变得活跃起来,不再是简单的复述甚至是背诵课文了,也锻炼了他们口语交际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勇敢的站在大家面前把自己像说的话说出来,敢于表现自己,虽然这次只有两名学生来当这个“导游”,但是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我认为这样长期培养下去会得到很好的效果。

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是一个重要的语文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只有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有意义地参与教学活动,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从这个问题中,我发现我在平时的备课中没有把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在平时上课,只关注有多少学生举手了,问题有没有回答对,结果使学生的倾听能力得不到培养,学生也不能倾听同伴的发言,更不能对同伴的发言进行思考、整理。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以上就是我关于《小英雄于连》这篇课文的说课内容和课后反思,我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对我的教学过程提出宝贵的意见,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和提高,谢谢大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比利时人民为小男孩于连立铜像的原因,通过朗读体会小英雄机智勇敢、遇事果断的优秀品质。乐于并且能够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3)正确认读本课16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8八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 讨论,说一说于连是个怎样的孩子?

(2) 通过介绍铜像的来历,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的`情感。

(3) 引导学生进行查阅资料,了解于连和布鲁塞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于连,感受他热爱祖国的高贵品质与机智勇敢的精神。

(2)培养学生乐观向上,机智勇敢的良好心理品质。

课前准备: 课件、搜集有关于连和布鲁塞尔的故事。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习本课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体会小于连的机智勇敢。

并且能够把这个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城市,今天,我们就到一座美丽的城市布鲁塞尔去看一看。(出示布鲁塞尔风光)大家知道吗?这么美的一座城市,在五百多年前,差一点被残暴的敌人偷偷地炸毁。

你们猜,是谁救了她?是一个还不到十岁的小男孩。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8课(板书课题:小英雄于连),认识词语“英雄”。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段落,圈出生字。把自己认为难读或不理解的词用曲线勾出。

2、师:小于连究竟做了什么,使人们将他称为英雄?

3、听老师范读,初步感知故事情节。(完成填空。)

4、同桌互读生字,读准音。

5、巡视检查生字学习情况,相机指导。

6、在故事中,你觉得哪儿最有意思?你觉得哪个环节最危险?

指导学生用直线勾画出最吸引自己的句子,好好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流利。

7、指名读句子。读得好,让其他学生进行表扬,读得不好,请其他学生帮助指导读。适时板书,小于连热爱祖国、勇敢机智、遇事沉着。

三、识字教学

1、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

首都、竖立、铜像、卷发、撒尿、庆祝、大街小巷、

炸药库、导火线、哎呀、附近、可恶

师:大家的课文读得不错,下面开动我们的词语火车吧。

2、怎样记住它们呢?同桌合作识记生字。

3、交流方法,解决难记生字。

4、选词说话。

四、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在具体环境中认读理解生字: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3、仔细观察,怎样写好生字。

4、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怎么记住这个字?

5、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6、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采用在语言环境中认读和以各种方式和生字“打招呼”两种形式进行生字认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指导学生写字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

五、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学习了课文以后,你觉得小于连可爱吗?比利时人民为什么要塑造铜像纪念他?

因为于连勇敢、机智地拯救了全城的老百姓,人们为他塑造铜像,就是歌颂小英雄,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小英雄于连。

2、我们应该向他学习什么呢?(热爱祖国、机智勇敢、遇事果断)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将《小英雄于连》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练写本课生字。

板书设计

8 小英雄于连

勇敢、机智、遇事沉着

今天,我教出了《小英雄于连》。在这节课的最后,我安排了小导游这样一个教学环节。我想:教师应参与学生当中,还应让学生多数参与。于是,我自己也参与到其中,再找几个同学和自己一起当游客,又选了一名小导游。表演中孩子表现出的积极性超出了我的预料,游览过程中孩子的表现也给了我一份意外的惊喜。

课后,我反思自己设计的这一教学环节。有两点体会:

1、新课程设置的目标是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在这节课中,我当游客就是运用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学生当小导游,把以前的知识积累应用于这节课是充分利用了学生的资源。开发学生资源与开发教师资源要统一起来,就能让课堂双主互动。

2、学生有潜力,需要环境、条件去开发。就像种子发芽,需要阳光、雨露去滋润一样。教师在教学中安排个人学习、小组学习、角色转变这些形式其实就是在为学生创造条件,寻找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

教学目标:

认识、会写“尿、载、舞、侵、略、敌、政、府、导、慌、耍、惊”12个生字,辨析多音字“泊”;理解“面如土色、冷汗淋漓”等词语。

教学重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3、通过学习课文,了解小于连的英雄行为,学习他那种勇敢机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美好品质。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引出课题。

1、导语激趣: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有一位最老资格的长寿市民,被当地的市民称为“第一市民”。小朋友们,你们猜一猜他有多大年纪,他在布鲁塞尔的市中心站了五百多年,却依然是个只有两英尺高的小孩,你们想认识他吗?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中的小男孩是什么样子的吗?

(这个小男孩有一头卷发,一个翘起的鼻子,显得很调皮。他光着身子,正在那儿撒尿呢。)

教师补充(这是一座小男孩的铜像,有着可爱笑容的`小男孩叉腰挺肚,旁若无人地撒尿,只不过撒出的可是洁净的自来水,还有每年狂欢节中的一天,撒出的不是水,而是最上等的啤酒,大家在这一天都会争先恐后地争饮小童撒出的啤酒。为了怕这个活泼可爱的小男孩在冬天着凉,还有世界各国致赠的精美服装,现在都保存在当地博物馆当中。这个孩子叫于连,是比利时人。在比利时,人们都称他为小英雄。)

板书课题:小英雄于连

3、齐读课题。

(二)质疑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归纳学生的疑问,老师课件演示。

为什么称于连为小英雄?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自己出声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遇到不会的字,查看生字表的读音。

标出课文的自然段。(8个)

指名读课文,纠正字音。

全班齐读,检查字音。

说一说,通过初读课文,你了解了哪些问题?

(两个问题:于连的样子和人们为什么要造这座铜像。)

(四)深入了解,解决疑问

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己读第一自然段,把描写小男孩于连样子的语句用“——”画出来。

汇报。

电脑演示图片。

指导朗读。(读出小男孩调皮的感觉。)

学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过渡:人们为什么要造这座铜像呢?我们接着学习。

指名接龙读这个故事,把描写当时情况很紧急的句子找出来或自己总结出来。

介绍比利时布鲁塞尔这个城市的大概情况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这时,于连看到了,有什么想法,又是怎样做的请用“~~~”画出来。

指导朗读。(读出表现于连品质的语气。)(课件演示,在一些重点词语下加重音符号。

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提问:人们为什么要感谢于连为什么要称他为小英雄

(因为是他的机智,勇敢保住了城市,救了全城的人,救了整个布鲁塞尔,所以人们感谢他,称他为小英雄。)

两人一组,互相讲讲这个故事。

(抓住要点:当时的情况——敌人点燃——于连发现——想办法——得救。)

总结

质疑。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吗

总结。

你应该向小英雄学习什么(学习他机智,勇敢,果断的品质)

3.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的名字或关于他们的故事(王二小草原小姐妹)

《小英雄于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以及两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讲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

今天我们又来认识一位外国的小英雄,他的名字叫于连。

揭示课题:8小英雄于连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不认识字的读音。

2、小组合作,快速识字。

分组做“生字妈妈找宝宝”的游戏。看哪个小组最快。

3、教师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说一说识字方法。

4、学生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5、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评价。

6、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7、指名说说。

三、感悟课文。

1、创设情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城市,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吸引着各地的游客,今天我们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布鲁塞尔去游览观光。

(2)出示图片。

看到这个撒尿的小男孩,你有什么话想说,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自主发言。

(3)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知道这个孩子是谁吗?找出描写这个铜像的句子?

指名读句子。

(4)知道朗读。

2、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学生质疑解难,教师讲解,指导朗读。

3、读最后一段,联系全文,体会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语。

2、读课文。

二、语文实践。

请你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于连的铜像。

1、自由练习。

2、分组说。

3、全班反馈。

三、总结。

你从于连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给生字交朋友。

3、观察生字的位置。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1、写字。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小英雄于连》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十六个生字,能写好八个字。

2、了解“残暴、聚集、欢庆、急中生智、表彰”等词语的意思。

3、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悟于连机智、勇敢的精神。乐于并且能够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悟于连机智、勇敢的精神,乐于并且能够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谈话导入。

1、师:说到英雄,什么样的人我们称为英雄?(生回答)

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有一位最老资格的长寿市民,被当地的市民称为“第一市民”。同学们,你们猜一猜他有多大年纪?

他在布鲁塞尔的市中心站了五百多年,却依然是个只有两英尺高的小孩,你们想认识他吗

2、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

你能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图中的小男孩是什么样子的吗?(生回答)

3、板书课题:小英雄于连

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本课。

开放性问题的提出让学生畅所欲言,从整体上感知本课。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自读读课文,让学生边读边标出生字,画出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义,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分段朗读课文。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读生字。

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学生认字,激发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三、品味课文,感悟课文。

(一)轻声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试着说一说。

(二)1、出示课件:于连铜像。请你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这座铜像的句子来。

2、指名读有关句子。

理解“栩栩如生”。出示课件,说说你看到这座铜像后的感觉。把铜像塑造的像真的一样,用书上的一个词叫――?(栩栩如生)再读,品味词句。

3、这座铜像是什么时候塑造的?为什么塑造它?请小组成员一起读课文,读后交流。

4、集体交流。

(1)时间:五百多年前。

(2)塑造的`原因:

于连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现燃烧的导火线的?采取什么办法解决的问题?

除了这种办法,当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于连都想了哪些办法?为什么不用这些办法?

(3)仔细品读写于连心理过程的这一段话,深入了解于连的内心世界,明白于连是个反应很快的孩子。

(4)再读这一段,读后你觉得于连是个什么样的孩子?哪几句话最能体现他的这种品质?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表彰”是什么意思?把它换成“表扬”行不行?为什么?

看课件,联系课文内容,读课文最后一句,体会它的意思。

(三)说一说于连是个怎样的小孩?

总体把握课文内容,使学生脑海中出现事件的脉络。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实现多种评价形式相结合。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深入剖析,充分理解课文,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

三、拓展延伸,训练口语交际能力。

1、美丽的布鲁塞尔市迎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现在你就是这里的小导游,请你给客人们介绍一下于连铜像的来历,你准备怎么说?

自己练习练习,可以列个提纲,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老师提供于连的相关资料。)

2、组内练习说,推选优秀。

3、请小代表在班内说,评选优秀小导游。

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探究欲望,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机会,通过师生间的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作业。

将于连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或其他朋友听。

加深并巩固对课文的理解,并同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及”是独体字,笔画不多,但不容易写美观。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注意到第一笔的起笔位置靠近竖中线;第二笔中“撇”的部分与第一笔大致平行;第三笔的起笔在第一笔与横中线的交汇处。

“忽、然、导”三个字都是上下结构的字,前两个要写上大下小,第三个字上、下两部分比较均衡。

“败、庆、及、灭”四个字的最后一笔都是“捺”,一是要注意与“撇”画的穿插或呼应,二是要注意“捺”要“出脚”,高度上略低于“撇”画,看起来才舒展、稳固。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交流记字方法,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并及时提醒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

教学要求: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感悟于连机智、勇敢的精神。乐于并且能够把故事讲述给别人听。

3、正确认读本课十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八个生字。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急中生智”、“栩栩如生”“干涸”等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感悟于连机智、勇敢的精神。

学习方式:围绕“急中生智”一词,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的“干涸”、“又窄又深”、“又长又粗”等重点词,谈谈于连为什么“急”,并相应指导朗读。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故事激趣

师: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都听过哪些故事?从哪里听到的?

(对于通过自己读书了解故事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激发其他学生的读书热情。)

师:今天老师也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小故事,想听吗?故事的名字叫做:小英雄于连(板书课题)

师:看到这个题目,请你们猜猜这个故事会是什么样的。

(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小”和“英雄”进行猜测,模糊感知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倾听的欲望,培养学生倾听能力。)

教师讲述小英雄于连的故事。(从“五百多年前……显然已经来不及了。)

(教师讲述到情节高潮处戛然而止,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够很快的进入阅读状态。)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初步感知故事情节。

2、师:读完故事,你觉得哪儿最有意思?

(检验学生初步感知能力,培养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故事大意的能力。)

3、指导学生用直线勾画出最吸引自己的句子,好好读一读。做到读准字音,读流利。

4、指名读句子。读得好,让其他学生进行表扬,读得不好,请其他学生帮助指导读。

(实现评价体系中的学生互评原则)

5、师:再读课文,把自己认为难读或不理解的词用曲线勾出。争取在小组内解决,如果组内解决不了,可以在全班交流时提出。

6、小组活动。教师巡视,相应指导。

7、各组推选代表,汇报交流结果。

(初读环节,分成三步走:

1、粗知大意——浏览读;

2、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评价读;

3、小组合作读难读的句子——攻读。完成在读中误字、进一步感知故事情节的任务)

三、识字教学

出示生词(生字用红笔书写):打败、残暴、聚集、欢庆、胜利、火药味、导火线、燃烧、又窄又深、急中生智、尿、浇灭、表彰

师:大家的课文读得不错,老师把课文中的这些新朋友请了出来。你们认识哪个朋友,就读哪个,并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新朋友。

学生读,介绍。

(因为有了前面的读书基础,学生对这些生字不会很陌生,以介绍朋友的方式出现,既可以调动学生的读识兴趣,又可以使学生通过介绍生词自主识字,增强记忆力。)

第二课时

一、回忆讲述

1、出示:于连闻到( ),发现( ),他想( ),于连急中生智( )。为了表彰于连( )。

2、让学生根据提示回忆复述课文。(为创造性复述课文奠定基础)

二、研读阶段

1、师:提示中有一个成语,是什么?(急中生智)谁能解释一下?(不管学生能解释,还是不能,都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进一步了解)

2、师:请同学们读课文,找一找,看看于连因什么而“急”。最好做上记号。准备和组内同学交流。(指导学生边读边做记号的读书方法。)

3、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参加全班交流。交流中,要相应指导学生朗读。

(在全班交流中,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又粗又长”、“干涸”、“又窄又深”等词加以理解。)

4、师:再读,再找,于连生的是什么样的“智”?

指名读有关语句,教师出示:于连急中生智……全城的人。

5、师:你们觉得于连的这个办法怎么样,作用有多大?

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

6、师:如果这位小英雄就站在你们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今后自己遇到危险的事情,你准备怎么做?

(利用小主人公的英雄事迹,让学生懂得在危急时刻学会冷静、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7、全城的人不会忘记这个十岁的小男孩,人们是怎么做的。

出示最后一段,指名读。

8、能为“表彰”选一个同意词吗?(表扬)你觉得这里用哪个词更准确?

生小组讨论后,派代表回答。(指导朗读)

9、想亲眼看一看这个“栩栩如生”的铜像吗?

(播放铜像图片)

10、师:说一说,你见到的“栩栩如生”的铜像是什么样的?

(引导学生体会“栩栩如生”一词)

(研读阶段主要抓住“急中生智”这个承上启下的中心词展开研读,使学生对主人公的研读思路清晰,有条理,更有利于学生对人物的感悟。)

三、复述课文

出示铜像画面,教师:布鲁赛尔每年都会迎来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如果请你做那里的小导游,你会怎样为他们介绍小英雄于连铜像的来历呢?

先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然后请学生到屏幕前向大家介绍。

(创设导游情境,培养学生有创造性的复述课文的能力)

四、课外拓展

了解抗震纪念碑浮雕内容反映的历史以及这一历史事件给唐山发展带来的重大影响。

第三课时

一、指导写字

着重为学生讲述“然”字的来历,并指导学生用“然”字组词。

二、积累运用

又窄又深 又( )又( ) 又( )又( ) 又( )又( )

(指导学生写在采蜜集上)

板书设计:

又长又粗

干涸

又窄又深救了全城

用尿浇灭

教学目标

1、认识14个字,以及两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熟读课文,练习讲故事。

教学重点:

1、认识14个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讲故事。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哪些小英雄的故事?

今天我们又来认识一位外国的小英雄,他的名字叫于连。

揭示课题:8小英雄于连

学生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读文,注意不认识字的读音。

2、小组合作,快速识字。

分组做“生字妈妈找宝宝”的游戏。看哪个小组最快。

3、教师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说一说识字方法。

4、学生读一读带有生字的句子。

5、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评价。

6、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7、指名说说。

三、感悟课文。

1、创设情景,学习第一自然段。

(1)世界上有许多美丽的城市,那里有许多名胜古迹吸引着各地的游客,今天我们到一个美丽的城市布鲁塞尔去游览观光。

(2)出示图片。

看到这个撒尿的小男孩,你有什么话想说,有什么想问的吗?

学生自主发言。

(3)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你知道这个孩子是谁吗?找出描写这个铜像的句子?

指名读句子。

(4)知道朗读。

2、学习课文2—4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学生质疑解难,教师讲解,指导朗读。

3、读最后一段,联系全文,体会意思。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抽读生字词语。

2、读课文。

二、语文实践。

请你当小导游,向游客介绍于连的铜像。

1、自由练习。

2、分组说。

3、全班反馈。

三、总结。

你从于连身上学到了什么?

四、指导写字。

1、出示会写字,读一读。

2、同桌说一说识字方法,给生字交朋友。

3、观察生字的位置。

4、教师范写。

5、学生练写,教师个别指导。

作业:

1、写字。

2、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2、过程与方法:

A、用自读的方式了解铜像的来历

B、知道为什么称于连为小英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文的学习中,明白体会于连是个聪明机灵的小英雄。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于连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1、讨论英雄:小朋友们,什么样的人称为英雄?(厉害、聪明、勇敢、不怕牺牲)

2、你们知道哪些英雄?(.雷锋、刘胡兰、王二小、张嘎等)

3、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外国的小英雄,他的名字叫于连)

4、板书课题:

5、小英雄于连(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创设情境,学习第一自然段

A、于连的祖国是比利时,现在我们就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这座美丽的城市去游览一下。

(课件出示布鲁塞尔风光图,最后定格于于连铜像)

小朋友们,聪明的你知道这座撒尿的小孩铜像是谁吗?(于连)

他就是我们今天要来认识的主人公小英雄于连。看到这座铜像,你有什么想说的话,想问的问题吗?(铜像有趣、很调皮,很有意思,很好玩,为什么他要撒尿等等)

请一位小朋友来描述一下这座铜像的样子。

B、课文中也描写了这座铜像的样子。下面就请小朋友们打开课本,翻到31面,把第8课轻声读一遍,想想: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描写了这座铜像?是怎样描写的?

(学生读完课文后反馈:第一自然段)(学生找出描写铜像样子的句子)

C、指导朗读:这座铜像真有趣,这一段该怎样朗读呢?(要读得有趣)谁来读一读?

(指名朗读,评价,再齐读。)

2、学习课文第二到第四自然段

A、人们为什么要造这样一座有趣的铜像呢?课文的第二个自然段也提出了这个问题,你能把这个问题读好吗?(指名读)这是一个什么句?读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问的语气)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个问句。(生齐读)

B、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人们造这座铜像的原因?(3、4自然段)

下面就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读完之后和旁边的同学讨论:人们为什么要造这座铜像呢?

(学生读第三、四自然段,然后互相讨论)

C、学生反馈讨论结果(因为于连撒了一泡尿浇灭了导火线的火花,拯救了全城的人们)

D、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五百多年前的一个晚上)

当时美丽的布鲁塞尔正在做什么呢?“侵略者”指的是什么?(想要占领比利时的人,他们是比利时的敌人。比利时人民对他们非常憎恨。所以当比利时的人民打败了可恶的敌人后,大家非常高兴,整座城市都在欢庆胜利。)(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句子回答后,课件出示庆祝图)

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齐读这个句子(大街小巷灯火通明,欢声雷动)。结合这幅图,说说你对灯火通明、欢声雷动这两个词语的理解。

(指名说“灯火通明”和“欢声雷动”的意思)

师:人们正在欢庆胜利,谁也没有想到敌人不甘心失败,竟会在这个时候来搞破坏,敌人想干什么呢?敌人做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反馈)这根导火线可是连着炸药库的,想想导火线点燃后会怎么样呢?(生自由发言)

就在这个时候,敌人的诡计被于连发现了。他看见了导火线上闪着火花,正在咝咝地燃烧着。小朋友,如果是你看到了导火线闪着火花,你会怎样做?(吓得赶快逃命,很慌张)

为什么?(从这里我们也看到了火是很危险的,所以小朋友在平时不要去玩火,要注意安全。)

E、于连看见导火线闪着火花时,他是怎样做的?(板书:想用水浇灭想通知大人)

于连看见导火线闪着火花,并没有自己赶快逃命,而是积极想办法。他知不知道这里很危险?你从哪句话看出于连知道这里很危险?(“哎呀,不得了”)

这里已经是不得了的危险,他为什么还不赶快逃命呢?(生畅所欲言)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于连是个怎样的孩子?(遇到事情不慌张,勇敢)(所以小朋友如果是你看到了火花,逃跑是不对的,不要慌张,应该要积极地想办法。)勇敢的于连看见了正在燃烧的导火线,马上就想到了用水浇灭和通知大人这两个办法,而这两个办法行不行呢?为什么?(板书:附近没有水时间来不及)说明这时候的情况怎样?(非常危急)这句话该怎样朗读呢?(要读得着急)(生读句子)这时如果再想不出办法会怎样?

F、在这危急时刻,于连想到了一个什么办法来解决问题呢?(板书:撒一泡尿)

G、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来回答吗?(课件出示句子。)大家一起来读一读。“可恶”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根导火线是可恶的?

“灵机一动”是什么意思?(突然想到了一个好办法)

这个办法好不好?好在哪里?

(板书:方便)这个句子要怎样读才好呢?(语速要读得快一些,因为要赶快把火花浇灭)(请小朋友读这个句子)小朋友,你还有什么办法吗?(引导学生明白撒尿是最好的办法,体会小于连的机灵)于连朝着导火线撒了一泡尿后,结果怎样?(课件出示句子)(我们真为美丽的布鲁塞尔得救了而感到高兴。)请大家用高兴的语气读这句话。

H、从这件事情当中,你们觉得于连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机灵勇敢)

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于连是个机灵勇敢的孩子?(课件出示相关句子)

J、请小朋友们再一次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注意语气和语速。

3、于连用自己的智慧保住了布鲁塞尔,救了布鲁塞尔的人民,当人们知道后,人们是怎样感谢于连呢?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A、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B、人们造了一座撒尿的小男孩铜像来表示对小于连的感谢,如果你是布鲁塞尔的市长,你会对小于连说什么呢?(小于连,谢谢你救了整座城市)

如果你是布鲁塞尔的一位老奶奶,你会对小于连说什么呢?(小于连,你真是个好孩子!)

如果你是布鲁塞尔的一位小朋友,你会对小于连说什么呢?(于连,你真聪明,我佩服你!)

三、讨论小于连是否英雄?

师:英雄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字眼,与之相关的往往是要付出流血甚至牺牲的代价。回顾我们前面所提到的英雄,我们所熟知的有冒死把日本鬼子带到八路军包围圈里的王二小,有为了保守党的机密而牺牲在敌人铡刀之下的刘胡兰。还有为人民做了无数好事的雷锋。他们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于连不过是撒了一泡尿,又没有费多大的力气,他可以称为英雄吗?

生:于连当然是英雄,他救了一座城市。

师:他是不是靠了一点运气救了这一座城市呢?生:不是,于连他很勇敢。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如果是我,看到敌人点燃了导入线,就会吓得逃跑了。

生:于连很聪明,他才想得出这样的好办法。

师:是呀,如果于连当时吓得掉头就跑,城市能保住吗?生:不能。

师:如果于连当时想不到撒尿浇灭火花的办法,城市能保住吗?生:不能!

师:于连以自己的机智和勇敢救了一座城市,救了全城百姓,他无愧于这个小英雄的称号!来,让我们再一次齐读课题--小英雄于连。

四、拓展延伸

1、小于连撒尿的样子被人们用铜像塑造了出来,并竖立在大街上,你能不能也像他一样在大街上撒尿呢?(不能)为什么?(小于连撒尿是为了救全城的人,人们是为了纪念他才造了这样一座撒尿的铜像,但我们不能随地大小便,那样不文明。)

(小朋友们知道吗?小于连的这座铜像撒出的可不是尿,而是自来水,到了狂欢节,他撒出的还是啤酒,人们还会争抢着去喝呢!)

2、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机灵勇敢的小英雄于连,我们要向他学习什么呢?如果你将来长大了,有机会去比利时,去布鲁塞尔,有机会去看小于连,你会给他带点什么礼物呢?

生:我会给他带一顶帽子,给他挡阳光。生:我会给他带一把伞,可能挡雨呢。

生:我会给他带一套衣服。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于连是光着身子的。

师:除了你,世界上还有很多人跟你一样的想法。几百年来,于连不断地收到全世界各地人民送来的衣服。我们中国也送了一套汉服给于连。你们猜猜,小于连现在有多少套衣服?有700多套呢!现在专门有一个博物馆收藏着这些衣服。大家来看看穿上了衣服的小于连。(课件出示穿上了衣服的于连图)

五、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机灵勇敢的小英雄于连,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于连一样遇到事情不慌张,做一个机灵勇敢的好孩子,请小朋友们在家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抗战小英雄》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进行教学,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充满乐趣的情景,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积极投入的进行了自练自悟、合作探究。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身心真正“活动”了起来。

课堂的设计形式新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识能力的练习比赛,学生往往会情绪激昂,乐此不疲。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投掷能力得到了锻炼、提高。上课前我大概给冲当敌人的同学讲解了一下闯关的程序,然后让他们自己发挥,虽然中间出现了很多的小状况,但是它们都能把交代给他们的任务坚持完成,不管同学们的炮打攻击,坚持保卫自己的阵地,同学都为他们的这种品质送上了掌声,在游戏中观察、成长才是最好的教育。

课前我比较担心是器材和安全问题,由于纸球材质比较轻会不会直接影响到投掷的高度和远度,我怕同学们因此失去乐趣,怕影响到学生对正确投掷动作的体验和掌握。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纸球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投掷效果的展示,但在经过自练自悟和师生共同探究之后,绝大多数学生对正确的投掷动作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相同的投掷动作投出不同的高度和远度相反还激起了部分同学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课后他们拉住我询问原因,在鼓励和肯定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后我就投掷的一些弊端跟他们作了解释,同时鼓励他们去摸索更好的方法让去投掷争取以后投的更高更远。事后我在该班的课上以此为例,鼓励学生向这些同学学习,努力在学习中养成探究的好习惯。一段时间后,我惊喜地发现该班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探究意识发生了可喜的进步。这节课的投掷弊端在一定程度上反倒成了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触发点,看来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与学生交流,做有心人,往往无心“插柳”也会取得“柳成荫”的效果。

在比赛过程中将正确和错误的示范、指导放在学生练习、感悟之后,不但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坚持、总结的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评议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自我评议和相互评议,很多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交流自己的感想,尚显幼稚的话语也分明指出了小组、同伴和自己的得与失。我想,如果可以尽可能多的创设学生自行探索、体验、感悟、评议的空间的话,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主动寻找快乐、成功的能力一定会得到逐步的增强和提高。

《小英雄雨来》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边区抗日小英雄雨来机智勇敢,冒着生命危险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在鬼子面前宁死不屈、英勇抗争的动人故事。

今天用了两个课时的时间学习了略读课文《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第一课时,我主要是教给孩子学习默读的方法,让孩子提高阅读的速度。作为四年级的孩子了,但是我发现许多孩子的学习习惯不好,布置预习任务,有一部分孩子没有完成。于是我决定用一节课的时间进行默读的练习。经过计时默读,学生的默读有所提高。至少他们懂得了如何进行默读。四年级的课文篇幅较长,如果课前预习不到位就会出现课堂上上课进度慢,跟不上节拍,老师也很难流畅的将课讲完。所以我感觉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比赶进度会更有效。

第二课时学习时,我抓住“小雨来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这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然后交流,对于引导雨来上夜校读书时,我拓展了文中两次提到“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这一句话,他们有什么联系吗?从而了解雨来掩护李大叔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是因为夜校的学习做的铺垫。于是这时,我突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学习语文是为了什么?大部分孩子听后一言不发,愣了大约半分钟,才有部分孩子,说学语文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是为了考上大学”等等,站起来的孩子的回答不外乎就是这些答案。居然没有一个孩子表达出对语文的热爱。我们从出生就接触语言,到了四年级了还每天都在学语文,但是孩子们就认为学习语文是必须学的内容,却从没有一个知道为什么学语文,只知道学习好就可以,不知道学习语文到底作用有多大。这就是教育的失败,老师只是教知识,并没有“育”孩子的灵魂。这也是我所欠缺的。

这是一个红色故事,讲述了小英雄雨来为掩护交通员李大叔,与鬼子展开机智勇敢的对抗,由于自身良好的水性幸免于难的故事。虽是略读课文,但篇幅较长,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因此也要用两个课时的时间来进行上课。并且该篇课文存在大量的生字词,因此在阅读起来存在着非常大的困难。真为小宋这个文弱的姑娘你饿了把汗。

较上次上课相比,小宋对于课堂的把握成熟了很多。而且,在课堂上,真正把自己摆在了一个教师的角色之中,沉浸在身为教师的快乐中。上课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进行较为准确的引导,而且可以对于学生表现出的错误不断地纠正。这可以让整节课堂看起来更加的完整。

本节课,小宋接受了第一次上课的教训,将课文的讲授归结到阅读上来。在上课过程中她不仅用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来阅读课文,而且注意到了美读教育,即摘录文章中写的好的句子进行朗读示范,并且传授朗读技巧,试图使学生能够读出句子的韵味,把握文章句子的美感,从而在日后的阅读与写作中掌握一种语感,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朗读能力,还有利于学生在日后的习作中进行借鉴。

但是,在美读示范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明显,学生的积极性不高,没能及时对他们进行更加鼓励与引导。当问“老师读得好不好”时,他们没有进行及时的回应。如果,他们回答“不好”,那么就称赞他们比老师更强,如果他们回答“好”,则对他们进行鼓励,相信他们日后可以做的比老师还要好。这一点是本节课的一个遗憾点。并且,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要提前出示阅读要求,在讲授第二部分的时候,忘记了让他们带着问题去读书,这不利于他们的阅读效率与目的性。

《小英雄雨来》选自管桦的同名中篇小说,有改动。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这篇小说,不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很值得小学生读。教学之后有以下几点反思:

1、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内容通俗易懂,故事性强。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教学时,我将“英雄”一词贯穿全课,围绕英雄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从哪些地方体会出雨来的英雄气概?第二、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英雄气概?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思路很清晰。

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日本鬼子做斗争的部分,引导学生找到雨来被敌人四次逼问时的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深入课文了解心目中的小英雄,并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他的机智勇敢、爱国精神。学生也是乐此不疲。

讨论第二个问题,则围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体会雨来的爱国情操,这正是他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其次,抓住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提示学生从景物的描写,体会到:这如花的家乡,岂能让敌人践踏?这也是雨来坚定信念的原因。

2、让学生广泛收集课文外的其他英雄故事,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到:雨来是一个英雄,但不仅仅是一个人。让英雄的故事激励孩子们奋发向上。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3、这篇课文在突出人物形象方面是很值得学生效仿的。周立波先生曾评价说:这篇文章写得有骨头有肉,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我在课堂上,为了让学生能很好地领悟这个写作方法,引用了周立波先生的这句话。但在分析,理解课文的同时,这个写作特点的渗透不够,感觉没有水到渠成的效果。怎样在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自然而又有效地渗透写作指导,将是我以后的教学中值得探究的一个方向。

一看到这个题目,内心就会有一种暖暖的感觉,雨来的故事,在我的童年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它伴随着我走过小学,走过童年的时光。今天,又重拾雨来的故事,内心有一种久别重逢的喜悦。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儿童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日本鬼子勇敢斗争的故事,歌颂了抗日根据地儿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地和敌人斗争的优秀品质。

不过,站在学生的角度,望着如此“冗长”的文章,头还是有些大的。如果只是从讲故事的角度,是很容易把握的,可我们的课堂不仅仅只是这点要求,于是,我只能重新坐下来思考,如何实现教学目标中的重难点这是关键。于是,我再次静下心来默读全文,觉得体会雨来的英雄形象是本课必须完成的一个教学重点。教学时,我将“英雄”一词贯穿全课,围绕英雄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从哪些地方体会出雨来的英雄气概?第二、他小小年纪,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英雄气概?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教学内容比较集中,教学思路很清晰。

在讨论第一个问题时,我引导学生注意抓住一些关键句子,让学生想,让学生谈。如“雨来没理他,脚下像踩着风,一直朝后院跑去”一句,可让学生想象:雨来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想象后讨论: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与日本鬼子做斗争的部分,引导学生找到雨来被敌人四次逼问时的表现的句子,以及敌人引诱不成,恼羞成怒,动手责打雨来部分,边找边读,边读边体会,让学生深入课文了解心目中的小英雄,并结合课文插图,体会他的机智勇敢、爱国精神。学生的情绪一直被文章精彩的情节所牵引着,他们时而紧张,时而愤怒,不光读得好,体会得也很不错。

讨论第二个问题,则围绕“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体会雨来的爱国情操,这正是他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其次,抓住文章中写景的句子,提示学生从景物的描写体会到:这如花的家乡,岂能让敌人践踏?这也是雨来坚定信念的原因。除此之外,这篇文章中其他几处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容小觑,我也引导学生去读,在读中去体会当时人物的心情,并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不管学生以后能不能在写作中适当地运用,我想就这节课而言,学生应该是有所收获的,我觉得足矣。

课文上完了,虽然自我感觉课堂效果还不错,但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如: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长长的文字背后,我背负了一点压力,生怕学生理解不了,还是扶得比较多,整整用了两节课的时间才完成教学任务;其次,由于文章确实很长,有些精彩的地方还未品味得到,等等,这些方面都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去积淀底蕴,努力去克服。我想尽力就一定会有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