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新课程理念下班级建设和管理初探论文,本文共11篇,希望您能喜欢!

新课程理念下班级建设和管理初探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班级建设和管理初探论文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其建设质量的好坏,对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对完成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各项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理论把班主任定义为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领导者,对于前二者,应该说不存在什么疑议,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对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学习和理解,对于班主任“领导者”这一角色,我产生了一些困惑。作为“领导者”,与学生之间形成的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样,在班级建设中,无疑容易形成师权至上,导致师生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容易使教师忽略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在班级建设中从经验出发,给班级建设抹上浓浓的个人色彩,从而扼杀学生的个性,这是有悖于新课程理念的,因为缺乏个性的学生同样缺乏创造力。

我觉得,在新时代班主任更应该是班集体成长过程中的建议者、导师、带路人管理平台的搭建者。近一年的时间里,在班级建设方面,依据新课程理念,我对班级建设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一、班级建设

1、班级结构:我所带的是初中一年级的一个班,全班63人,来自两所小学,经过了两三周的相互熟悉之后,由学生自荐、互荐的形式确定了九名小组长,然后按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情况进行搭配,每组包括组长在内共七名学生,使班级中形成了九个小团队,班干部只设一名常务班长,负责处理好班级的一些常规性的事务。

2、制定好一个班级规范:班级规范的制定应该民主,充分的让学生参与,内容上可以根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结合班集体的目标以及班级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提出要求,同时,班级规范的内容应该包括对学生的和对老师的要求,以体现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在具体条文上应该以提倡为主,惩罚性措施为辅。在形式上采用小组讨论,班长汇总,班主任润色。班级规范一经制定,即须严格执行,体现班规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这也是为了培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观。在班级规范的遵守上,班主任更应该以身作则。记得有一次,我上课时忘了佩带工作证,上课之后,一名学生站起来指出我违反了班规,按班规应加入卫生值日小组负责公区卫生,我当场表扬了这位同学,下午我自觉的拿起扫帚,加入了打扫公区的行列。这件事对全班学生产生很大的触动,使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班规面前人人平等。

3、小组内部管理: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小团队,由小组成员经过讨论,民主协商,明确每名同学在小组管理中的职责,每周轮换,这样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到管理之中,每周体验一种新的责任和义务,并且学生可以在前任工作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地观察、体验、思考,进行扬弃,使各项管理工作稳步提高并富有学生的个性色彩,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就在学习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了出来;在学习过程中,小组内部成员分工协作,课前搜集整理学习材料并进行整合,课堂上积极展开讨论,交流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新发现,课后督促小组成员完成学习任务。乐于与他人打交道,是培养人的亲和力的基础和责任感,通过强化这种小组的内部管理,让学生不再感到自己是孤立的学习者,而是愿意与同伴一起合作学习,与人分享学习与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品质,增强了他们对工作对学习的责任感。

4、小组竞争评比制度:每月进行一次小组之间的竞争评比,设立学习之星、卫生之星、纪律之星等等(可以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班级目标灵活设定)。由小组推荐一人上台进行演讲,实事求是地总结本小组在一个月里的各方面的情况,各小组根据演讲,综合打分,评出本月最佳,给予奖励。这种制度实际上是把班级每个组、每个人推进了一个竞争的氛围里。小组与小组在竞争,同桌在竞争,每个人都在竞争。在竞争中,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团结、合作、互助了,整个班集体的凝聚力也增强了。

4、小组值周制度:每周由一个小组值周,称为 “值周班长组”,负责全班的管理工作,特别是班级规范的严格执行,小组成员进行内部分工,每名成员负责班级常规管理的一个方面,由小组长做好每天的值周记录。班级常规管理工作繁杂、琐碎,而由小组每名同学负责一个方面,更能够落到实处。

5、开好班会课:班会课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机会,使他们能够在一个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氛围里参入到集体中来彼此交换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意见,班会课应该是让学生从事鼓励、聆听、独立思考、共同决策、制定行动计划、实施评价等实践活动的一个自主空间;也应该是学生之间享受彼此的陪伴、分但彼此的忧愁以及彼此的快乐的空间。

班会的主持人为值周小组,小组推荐一人在班会课上做好一周的总结性发言,对班集体中好的现象进行表扬,不足之处也要列举出来,班级其余成员要对值周小组的同学进行感谢和鼓励。然后是学生自由发言时间,让学生找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解决的方案,或者是对班级管理提出建议。对于解决方案,也应该进行讨论,分析各种方案的利弊,在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最佳的`决绝方案,并作好班会记录,未解决的问题也应该记录下来,留待下次班会课时处理。在班会结束时,主持人要对每个人的倾听和参与表示感谢。

二、班主任的角色

在新形势下,班主任应尽快完成角色的转换。班主任不再是班级的领导者,应当具有甘为人梯的幕后策划者的意识。在班级建设之初应该是班级管理模式的设计者,当班级管理基本成型之后,就应当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班长、小组长的培养上去,这时,班主任就应当是导师、大朋友,应该用自己的人生阅历,指导他们如何进行管理,特别是如何协调人际关系。其次,对于小组成员在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协调,这时班主任又应该是协调员。再次,是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让他们重新回到集体前进的道路上,这时班主任又应该是孩子王。

保姆似的管理不再适应当今的社会,放权于孩子,相信他们的能力,让他们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成长,这是现代教育新观念的体现。经过近一年的探索,在这种较为松散的管理下,这个班集体的凝聚力大大增强,班级的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投入到班级管理中,为班集体的建设出谋划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们的自觉性也大大增强,即使班主任不在,班级的各项工作也能够井然有序地进行。

班级管理工作千头万绪,工作方法千差万别,形势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对于这种缺少权力中心的管理模式的尝试,还处于初级阶段,虽说已初见成效,但是相信还有许许多多不可预测的情况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让我们在实践中去探索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使班级管理工作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实验室的建设管理初探论文

摘 要:本文汇总了笔者多年的实验室建设运行和管理实践经验,总结概括了高中生物实验室在实验教学中的部分有益经验,这对以后的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和学生实验素养的提升具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 生物实验室 建设管理

生物实验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对培养学生获取生物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生物实验基本技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全面施行,生物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必须也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为指导,遵循和落实它的方针和精神。通过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可知,生物实验室给学生练习和掌握生物实验基本技能提供了重要场所。通过生物实验的顺利高效开展,能促进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兴趣的发展,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科学实证精神和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在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与时俱进地通过实验室的建设管理改革,能提高实验室的功能,落实生物科学教育教学的素养目标。

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星期,我校生物实验室全体工作人员会认真细致地通过调查问卷咨询所有的生物学教师和部分学生,详细了解他们对生物实验教学和生物实验室管理的看法、建议,从实验室在学生实验态度、实验学习能力、实验兴趣等方面的发展作用,来了解高中学生对实验室的看法建议。通过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结果分析改进实验室建设管理,形成了如下的经验总结:

一、建立和推动开放性实验室的效能

。在完成正常教学教研任务的前提下,要利用现有的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在实验内容和时间上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同时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开放性实验室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了一整套较完整的开放性实验室工作流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课题实验。如利用晚上、双修日和节假日等合理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充分利用校园QQ群对实验进行预约和查询,建立了通畅及时的相互交流渠道。从宏观上指导实验室的开放,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负担。经过两年多的实践,该项措施已经基本切合学校实际正常运行,也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室各种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要使实验中心工作达到标准化、规范化,将实验室的设备管理、仪器管理、耗材管理、人员管理细化,各在其位,各尽其职。如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填写《仪器借用登记记录》、《危险品领用记录》、更新《仪器设备明细账记录》等。

实验员每学期应对实验仪器设备老化更新情况仔细盘点,并按轻重缓急列举出未来半年的实验室硬件建设采购计划上报后勤采购部门。合理地登记选购设备和药品,保证了实验教学及时有效的开展。

三、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加强实验教学和管理的形象、高效、流畅性。

要改革传统的填鸭式实验教学方式,利用计算机大储存量、多端口适时共享等特点,建立实验室信息动态管理系统。如实验器材设备、实验药品的储存消耗量、各种申请登记表格等都有实时更新,并有完整记录和备份。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体系,实验教学的观念能快捷地流通、渗透、互相影响,更好地协调各教师的实验教学行为。实验室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实验教师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无线网络体系和终端设备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给实验教育教学的开展带来了很多便利。 四、积极参加和推进相关的`教师实验技能业务培训。要不断提升实验室建设管理业务素养和建设管理水平,促使生物实验室教师重视非学历性培训和教学性培训。每年实验室教师都有机会参加全国或全疆范围内的实验教育教学活动,接触到最新的实验操作技能、操作方法,从而使生物实验教育教学的观念和技术能及时转变,紧跟时代发展的变化。

调查分析发现,通过实行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生物实验室管理改革,有更多的学生学习参与生物实验的态度由原先单纯应付考试向提高自身的能力与应付考试并重转变,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在实验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方面有所增强。学生认为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有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收集资料和处理数据的能力、运用正确的生物术语进行表达的能力以及实验设计能力和将知识迁移到实验中的能力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为全面落实生物新课程目标,与时俱进地有针对性地对实验室进行建设管理改革,不断完善实验教育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观察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实验设计迁移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发展。如何将实验从过多地为高考服务,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等方面,实验室的建设和改革等还有很多要继续探索实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期。

2.孙晓权实验室开放的探讨与实践.《科技资讯》,8月。

3.周晓莉如何利用高中生物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学仪器与实验》,,第2期。

4.陈招炎等开放实验室教学与管理模式探究与实践.《实验技术与管理》,205月。

5.洪钢铁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2期。

6.吴光华问题解决法初探.《中学生物学教学》,,第12期。

摘要: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小学学生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学校要根据新的教育规范,以及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制定新的教育管理目标。传统的中小学教育管理模式虽然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已经不能完全符合时代发展对中小学教学管理提出的要求。教学教育管理防范和手段必须及时的进行改革和创新,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新课程理念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意义,以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改革的对策,旨在为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课程;教育管理;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教育工作,从事教育管理的工作人员在具体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掌握有效的方式方法,与学生之间展开良性的沟通,总结与学生交流的经验与技巧,在不断自我反省的过程中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新的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理念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基本前提,学会运用管理艺术,秉持着“为人师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但是现在很多中小学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没有时代意义的管理新理念,制约了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需要及时的采取相关的措施创新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保障。

1教育教学管理的意义

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环境,教育教学管理者要学会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学生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积极主动的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以班主任为例,班主任是学校班级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与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班主任要承担起学生思想教育的工作。现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者不仅是学生的管理者,还担任着课程的教学工作,所以双重的教学管理任务使得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辛苦且又复杂。并且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没有一个既定的标准进行评估,没有激励教育教学管理者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机制,所以很大程度上对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必须尽快建立教育管理工作激励制度,保证其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在教育管理实践中,学校的教师、学生等都能逐渐的学会履行义务、承担责任、尊重他人等思想理念。尤其教育管理者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得到自身价值的体现,实现精神等深化,在校园中构建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氛围,最大程度的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推动教学职业的发展,以及学生健康的成长[1]。

2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的现状

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者多为校长和相关代课教师,所以就对校长的管理能力做出了很高的要求,校长不仅要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发挥自身决策的作用,还要对教育管理的目标进行深入的研究。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的对象主要是广大的学生,学生也是学校各校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目前我国教育管理者素质水平还存在很大程度的欠缺,具体的教育管理实践容易被简单化和程序化,管理内容也容易庸俗化。所以我国中小学教育管理需要基于社会环境分析中小学管理实际,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提高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2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2.1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理念落后:

现在我国很多中小学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很难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做出有效的教育改革。虽然已对学校硬性的进行教育方式的改革,但是并不能有效的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精髓,不能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没有起到切实的作用。很多教师依然只注重学生在考试中取得的成绩,忽略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很多学校也经常以学生的成绩来作为评判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长期在这种教育教学的环境中,会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新的课程标准渐行渐远。

2.2.2管理师资力量和师资水平较低:

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教学工作者结合学生实际发展的情况以及新课程的要求,进行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调整和更新。但是现在的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者基本都是由任课教师兼职管理,任课教师并没有专业的教学管理工作经验,所以造成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改革和创新的难度加大。

2.2.3教育教学管理目标不明确:

虽然我国新课程标准已经开始实施很长的时间了,但是大部分学校仍然处于新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摸索阶段,没有明确的教学管理目标,导致在具体实施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工作效率低下,甚至有很多教育教学管理者盲目的进行工作方式的改革,不但没有创新管理工作的机制,反而引起了管理的反作用,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了不利的影响。

3.1提高教育教学的责任心:

学校管理工作的有效展开,以及各种活动实施的`有效性都与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领导和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小学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独立的个性特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管理者要针对个别性格问题突出的学生,利用特别的情境进行熏陶。例如,有的学生比较好动,行为举止有时候过于偏激,如果教育教学管理者进行说教或者批评,不见得会有很好的效果。其可以用隐射的方式,促使该类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对不同性格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其次,管理者要提高自己的责任心,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日常动态,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积极的引导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保证学生思想价值观念与社会主流价值观保持高度的一致性[2]。让学生逐渐学会自我的管理。现在很多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时候选择惩罚式管理或者放任式管理都是错误的管理方式,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把握管理尺度,不能过度干涉学生学习的自由,也不能对学生不闻不问。所以教育教学管理者要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充分体现自己的责任心,对学生实施科学性有效性的管理。

3.2坚持“科研兴校”为主驱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科研兴校”,能够发挥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引领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学校教育管理共同体[3]。首先,学校的领导阶层、党员等要起到带头师范的作用,站在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审视各项教学工作,并进行教学、管理等反思,实现学校教育管理制度、活动等创新,积极促进教师不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技术技能。其次,学校要组织教师和各个参与教育管理的实践者,共同协商制定教育的管理规划,规划的实施要始终与学生的发展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在学科落实和相关课题落实的过程中渗入具体化的教育管理实践,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教育管理体系。

3.3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

在新课程理念下,创新是实现教育管理效能提升,优化管理手段的重要指导。所以学校首先要树立创新管理的思路,对学校现有的教育管理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发掘管理资源中的积极因素,展现自己教育管理的优势,与学校管理工作发展方向,以及社会整体发展的方向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开展具有独特特色的教育管理。其次,要创新管理的方式,教育管理人员始终要在管理实践的过程中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对学生展开积极正面的思想灌输,做好示范和引导,为学生提供多层面,多角度的服务。最后,就是要创新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利用现在的新媒体技术,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信息化平台,积极转化传统单一的书面和口头的思想传播,与现代网络平台相结合,例如,QQ群组、微信公众平台等,不仅可以节约教育管理的资源成本,还能提高学生参与教育管理实践的积极性,最大程度的促进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效率。

3.4尊重学生,培养荣誉感:

教师是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所以在日常校园生活中,相互尊重是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有效互动和积极交往的基本条件,教师在日常管理、教学的过程中一定做到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尊重,保证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教育管理工作。尊重学生具体表现在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理解学生的真实感受,能够积极地应对班级日常中的各种突发状况。并且面对较大的管理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采纳学生的建议,不能一意孤行,这样才能保证积极促进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其次,教师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以集体荣誉感为重点,最大程度的满足学生的学习实践需求,激发学生的聪明才智。并且集体荣誉感是学生和教师之间建立沟通联系的最有效的因素,实现学生成长和发展,同时,教育教学管理者的工作非常的复杂和辛苦,为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其管理压力,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应该配合班级班主任积极地引导班干部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班主任在引导班干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要对班干部的工作进行肯定,促使班干部更加积极地参与班级管理工作。班主任也可以通过班干部及时的对班级的动态进行了解,针对班级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班会进行解决,充分展示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民主性[4]。最后,班主任要对班干部的管理工作做出客观的评价,但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握语言组织,不能过度褒奖,让其他学生对班干部产生抵触的心理,同时也不能否认班干部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打击班干部的管理积极性。要保证做到评价的恰到好处,促使整个班级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最终对整个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发挥积极的作用。

3.5加强“家、校、生”三方面的沟通:

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能够仅仅局限在学校日常管理,学校应该将教育管理的视野延伸大到学生的校外生活。积极的与学生的家长展开沟通,积极争取家长的配合,与家长共同研究学生生活与学习的问题。体现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管理,将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渗透到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形成学校、班级、家长团结合作,多位一体的目标管理,实现管理效能的深化。例如,班级开展家长会促进教学管理者与家长积极展开沟通和交流。;也可以针对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进行家访,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让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减少教育的盲目性,最大程度的提高教育效果,明确教学的目标。

3.6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

传统的教育管理多以学生的成绩,来作为评价教育管理水平的评价标准。造成很多教育管理者,尤其是班主任单一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所以在新的课程的标准下,学校应该制定一套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及学生成长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考核评测体系,教育管理者也要在考核机制的约束下,不断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同时教育管理者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的宣传与推广,让师生明确新课程改革的综合理念,促使学校转变教师执教能力评价的标准。例如,学校可以让教育管理者和学生对相关教学工作共同进行监督和评价,促使任课教师及时的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的进行解决。最后,要对学校教育机制中与新课程标准存在冲突的地方进行修改,为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树立明确的目标,保证中小学教育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4结语

综上所述,教育教学管理是一项长期细致的教育工作,教育管理者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学生的综合发展作为基本前提,提高教育教学的责任心,坚持“科研兴校”为主,创新教育管理理念,实现教育管理科学化,加强“家、校、生”三方面的沟通,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秉持着“为人师表”和“以人为本”的原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典范。有效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孙玉丽.理解和诠释教育管理审美价值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实践诠释学美学思想和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同构理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2]赵坤.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实践探讨[J].求知导刊,2015,(10).

[3]李海龙.以人为本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中的实践探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31).

[4]罗玲.浅析对小学教育管理的思考和实践[J].新一代(下半月),2016(04).

新课改理念下班级管理探究论文

摘要:信息时代来临,社会经济发展日益迅速,决定着教育教学必须进行重大的改革,即:教育观念创新。班级管理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创新的发展轨迹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关键词:新课改;班级管理;柔性管理

班级管理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以及创新教育的开展情况。就目前的教育情况而言,还存在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硬性的班级管理等情况,片面追求成绩、追求升学率,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因此,各个学校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环境,重视班级管理。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谈谈新课改理念下的班级管理。

一、秉承柔性、开放管理理念

班级管理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单位,因此,想要真正意义上开展新课改下的班级管理理念,其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教学观等必须从根本上进行改变。传统班级管理的任何事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围绕教师开展的,学生是被动的执行者,这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在于以生为本,注重对学生主体性的凸现,教师也应以学生的思想为转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为目标来构建教育方案,以学生的综合技能、综合素质培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真正以服务学生为基础来管理班级,借鉴柔性的管理方式,凸现柔性的管理理念。这里所说的“柔性”指的是:价值的导向功能、信念的支持功能、情感凝聚功能。同时,开放性的教育环境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阔,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新课改的实施需要依附学校的开放环境,即:学校对外开放、对学校内部管理组成部分开放、对学生开放等。力争构建开放式的管理、课程教学、课程评价等,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班级管理作为推动学校教育有效发展的动力和“标杆”,必须关注、了解、认知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动向,进而调整、完善班级管理理念,确保学校教育工作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

二、开展创新教育理念、工作方式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引导者,是学校领导者的得力助手,是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学校与社会、家长与教师之间的桥梁,在班级管理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传统教学理念中,班主任一般都是以教学为主,同时管理班级的日常事务。其职能单一,主要以“管”为核心,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就某些学校而言,班级的综合成绩与班主任的绩效工资考核挂钩,迫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严厉、硬性地约束学生的行为,强化学生的学习结果。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开展创新的班级管理,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以“三维一体化”来创新班级管理。即:采取学校、教师、家长集中管理学生的方式,诸如:定期开展“家长、教师”交流会,便于教师和家长交换意见或建议,进而能够让家长和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有助于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管理形成统一、一致的管理方案。再如:成立家长中心,涉及到哪个年级,哪个班级的班主任做接待,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使家长对学生充满信任,进而更好地配合学校完善学生的管理形式,调动学生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再如:制定家长邮箱,学校可以为有信息技术条件的家长提供便捷的交流平台,运用高科技、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家校沟通,有利于家校合作管理学生的持续发展。对于没有网络的家庭来说,可以让家长以书面表达的形式与教师进行沟通,这两种形式可以将家庭和学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为班级管理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三、实施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模式

(一)构建人本思想的班级目标

班级目标是学生奋斗的方向,是班级成员的纽带,是推动班级发展的有效动力。同时班级目标是班级管理操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班级建设中有着一定的作用,对学生也有着激励的作用。因此,构建班级目标应结合人本思想,即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状况、个性特征等实际情况,力争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心理效应:这是我的目标,我一定要完成。对此,班级目标在构建时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进而制定合理的、每位学生都能“跳一跳,够得着”的可行性目标,激励学生。

(二)构建人本思想的班级制度

“无规矩不成方圆”,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规章制度。实施人文教育理念的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应倡导发扬民主、凸现学生礼仪、映射人文关怀的准则,为学生构建最理想的班级制度。其内容应以人文化为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师生共同构思内容,共同研究决定制度条约,进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在此,应注意的是:第一,班级制度的内容涉及不能太绝对,允许学生发生“意外事件”,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实践、探究;第二,制度的规定、内容等要以“导”为主,“约束”为辅,引导学生对于错误行为进行改正,重视对学生人格、信念、道德规范等的引导,凸现柔性的班级制度,以尊重为基础,以理解、沟通、引导为途径,以育人为目的,力求建立团结、和谐向上的班集体。总的来说,随着新课改的全面实施和发展,教育改革需要一个创新的、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和体系来支撑和确保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其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是实现新课改的关键之一。学生是教育的主要对象,班级也是由不同学生组成的。班级管理作为教育管理的子系统,实际上是“生—生”管理,作为教师应清楚地认知到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中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新课改理念来管理班级,从根本上强化班级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岩,王萍.班主任与班级管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55-70.

[2]李太平.班级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100-120.

新课程改革下班级管理的几点体会的论文

摘要:“班不好带,学生管理难”已成为众多班主任面临的普遍难题,在新课程改革逐步深入的形势下,要想有效地搞好班级管理工作,就要以创新意识和爱心教育来优化班级管理。

关键词:创新意识;爱心教育;班级管理

作为班主任,每天面对的是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每天接触的是几十颗等待滋润的心灵。如何让这一双双的眼睛充满智慧之光?怎样使这一颗颗心灵健康成长?这不仅需要班主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更需要班主任学会优化班级管理,在新课程理念指引下,用创新意识和爱心教育去引领学生。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一点工作实际和对新课程改革的一些理解,谈一谈班级管理的一些做法和对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以人为本,实行民主管理

几年前,笔者曾深刻地反思了自己“保姆式”的班级管理模式,觉得这种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当今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笔者在近几年班级管理工作中,适时地转变观念,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对班级实行民主管理。

为了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做到以人为本,人尽其才,笔者把班级管理的各项工作分成两条线,一条线为班级主管;一条线为共青团组。然后将上述管理进行分解,之后,要求全班学生根据自己特长认领管理内容,这样上至班长,下至寝室长、值日组长等职务都被认领下去,经过笔者的协调后都落实到人,并分别进行了指导,逐步展开各项管理工作。

一年来,全班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格局,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全体学生既自我约束,又互相督促,特别是一些学困生参与管理,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管理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制力。

二、创新教育方法,进行养成教育

刚接手一个班级的时候,学生的认识水平和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一味的对学生讲一些长篇大论的大道理,用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规范他们,学生肯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为了更好的做好学生的养成教育工作,笔者大胆的创新教育方法。做了如下的尝试:

首先笔者组织学生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他们的日常行为指明方向。不久之后,个别同学还常犯错,当笔者询问具体情况时,他们总是说:“我一定改正错误,作一个好学生”,其实,具体该怎么做,他们也不知道。为了使日常行为规范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导,笔者便组织学生讨论编写了《日常行为规范歌》。这些都成了规范学生行为的活教材,学生常把这些话带到嘴边,自律能力也就明显提高,良好的班风也很快形成。

后来,笔者又根据农村学生不善于交流和表达,更不善于和教师沟通这一特征,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笔者大胆创新,一方面要求学生见到师长要主动问好,并对表现好的大力鼓励,一方面要求自己见到学生也主动的和他们打招呼,以此拉近师生关系,引领学生养成见到师长能主动问好的好习惯,并以此来推动学生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

三、构建活动平台,做好思想工作

青少年学生大都不太喜欢教条的说教教育,而对参加各种活动却十分感兴趣,笔者便因势利导组织学生搞好以下活动。

1.主题班会活动

班级管理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笔者适时地组织学生召开主题班会,让学生在班会上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白怎样做一个优秀的中学生。

通过这些主题班会的开展,学生懂得了宽容,知道了父母的艰辛,也有了拼搏的动力,为以后的班级管理奠定了思想基础。

2.“学做小老师”的活动

所谓的“学做小老师”活动就是为了鼓励学生大胆把学到的知识通过向自己、同学、教师讲解,达到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知识的目的,在同学之间建立友好互助的和谐关系。为了这项活动的顺利开展,笔者做了如下的工作:

首先,为了打消学生们有为别人讲解是浪费自己学习的时间的想法,笔者为学生读了一篇有关学习方法的’文章。

文中的教师曾经带过一个九年级以前数学从未及过格的学生,找这位教师辅导。这位老师只是让学生每周讲一次课,让他把课堂上学的东西讲给老师听,直到老师满意为止。几年下来,他的成绩突飞猛进,参加高考时,数学取得了149分的优异成绩。通过这个案例,笔者告诉学生:什么叫会什么叫真正懂了,会了是能把这个问题对自己能讲明白,对别人也能讲明白,否则就不能叫会、叫懂。为其他人讲解是一种转换,把学到的东西真正转化为自己的,无形中也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之后,相互讲解的热情高了,课堂上听讲也认真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习氛围也变得浓厚了,后来笔者又因势利导,每周拿出一节自习课,让学生主动到黑板上为学生讲解例题,这又为学生规范的书写和规范的表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他作为小老师的优越感又增强了他的信心。

这个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交流意识和协作能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互助和谐的学习氛围。期末统考,笔者班的数学平均分高出了其他平行班5~10分。

3.“送你一句话”活动

“送你一句话”活动就是班主任为了缓解个别内向学生被冷落的心理压力、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动向、反思自己工作得失、密切师生关系,并以小纸条的形式与学生沟通的一种方式。为了做好各项工作,笔者经常在班上开展“送你一句话”活动。

笔者欣喜地看到,学生收到笔者这一特殊的礼物之后,有的惊喜,有的沉思,有的暗下决心,有的同学还将它贴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其心动,其行动必变。

四、以身作则,引导学生

班主任是学生的榜样,我们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平时,笔者会时刻注意自身对学生的影响,处处以身作则,上班从不迟到早退,只有早出晚归,甚至有病也坚持上课。初中学生,年龄还小,对班主任有着一种特殊的信任和依赖情感。班主任的自身素质,道德修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形之中会成为全班几十个同学的榜样。笔者曾经在一次班会上课上郑重地向全班同学承诺:“同学们,向我看齐!”在教师和班干部的带动下,班级面貌日益完善:班风正、学风浓,同学们团结互助,自然就形成了一个朝气蓬勃的班集体。

五、真诚的爱,感动学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几年来,笔者努力做到于细微处见真情,真诚的关心学生,热心的帮助学生。笔者深信,爱是一种传递,当教师真诚的付出爱时,收获的必定是孩子更多的爱!感受孩子们的心灵之语,便是笔者最快乐的一件事!

笔者班的何某某同学自我约束能力差,爱演独角戏,课堂上喜欢抢话,经常造成课堂秩序混乱。严厉的批评后,看着他满脸的委屈,笔者是又气又心疼!一次语文课上,笔者又发现他在激情演绎,怪声地抢话说,于是笔者悄悄走到他面前,摸着他的头,对他说:“别急,老师在等你!”一节课下来,他表现出奇的好!事后,笔者又表扬了他。晚上笔者查看同学们的自我教育日记的时候,他在自我教育日记上这样写道:“老师,我上课只顾抢话,你不让我说,我还使劲嚷嚷,您今天没有批评我,还摸了我的头,说要等我,我特别高兴,我想你一定有点喜欢我,老师,我也喜欢你,以后我再也不抢话了。”捧着孩子的一颗心,笔者久久不能平静。笔者认为只要我们送出的是真情,收获的就会是更多的真心回报。

六、心理健康,关爱学生

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发现,绝大部分初中生心理健康方面不存在大的问题,有问题的主要是极个别的,由于多种原因长期造成的。作为班主任,从开学的第一天起,就必须认真全面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有关情况,通过日常的观察,初步确定出重点的教育对象,在作进一步深入了解后,要制定出教育计划、方案和措施,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和辅导。对初中生来说,心理健康问题多数与关爱、理解、信任等缺乏有关。因此,要搞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求教师必须用平等的态度、关爱的精神去教育学生、感化学生,而不能搞成思想品德般的说教或者心理卫生知识的讲解。

参考文献:

[1]郑晓光.对初中学生进行“自我管理”的教育[j].普教研究,(3).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3]袁运开.班级管理与学生心理[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

[4]孙灿成.对班级管理民主化的管见[j].中学教育,(4).

[5]林冬桂.论班级教育管理的科学运作过程[j].教育导刊,(4).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也好了,家长有“望子成龙”的心情,希望子女能够受到更好的教育。现在一些学生负担很重,结果形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还有一些学校和地方,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和学校的设施建设抓得比较紧,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对学生在校外活动的情况,抓得比较松。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普遍现象。不利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有些学生在社会上接受了不良影响,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对学生的教育工作特别是思想品德教育、纪律法制教育,校内校外,课内课外,都要抓紧,一点放松不得。以下我就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德育教育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1)要过好师德关。师德主要从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显示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为人师表”、“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是教师良好人格的品格特征的体现。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就要特别强调教师的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具体地说,教师的作用在于“教育”学生,教会学生做人的根本,形成学生高尚的人格。可以说师德才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人格特征的直接体现。

(2)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学校与家庭要求青少年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是对的,不经过艰苦的学习和锻炼,年轻人是很难成长起来的,但一定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我所带的班在学习上从高二到现在,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成绩都处于全年级六个文科班的领头羊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班级良好的学习气氛和竞争环境。在班级理念上,我积极主张这样一个理念:爱拼才会赢。并且给学生这样的启发:只要你努力了,你就有收获。课堂上我强调学生要大胆提问,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因为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一定要关注学习成绩不好的同学,帮助他们分析考不好的原因,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失败了要爬起来,决不能放弃。从而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纪律上我积极主张 “先专政后民主”。一个班级必须要有铁的纪律,一切行动听指挥,班级利益高于个人利益,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凡是违反纪律的学生一定要受到纪律处分,而且班主任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原则,一旦有一次你没有遵守你自己的原则,那么你将变成一个没有原则的人。在你处理违纪的过程中,必然会有少数学生对于处理不满意,那么班主任在这个时候应该马上进行心理上的疏导工作,给学生讲道理,让学生知道自己哪里错了。由于学生理解了老师的苦衷,全班同学齐心协力,我班在年段的规范评比中荣获第一,在校艺术节上勇夺年段优秀革命歌曲大合唱第一的宝座……。

(3)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

刚开始做班主任的时候,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但效果并不理想,这样做班主任的效率是不是太低了。难道做班主任一定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没有很好的培养一支高效率的班干部队伍。班干部的`工作是一种很容易得罪人的工作。所以首先班主任要给班干部强有力的支持,鼓励他们通过接受挑战,达到提高自己在管理方面的素质,为以后走出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要化解同学对班干部的抵触情绪,让他们知道班干部的管理决不是针对个人的,而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有同学违反纪律,班干部不用直接与其发生冲突,而只需如实将情况向我反映,让我利用早自修时间来处理即可。

第二、课改呼唤着班主任不断反思,更新教育理念

(1)新课程改革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这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是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领导者,他的思想道德面貌,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对教育的信念与追求,他对学生的期望,他对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认同与取舍等,无不渗透在他对班级管理之中。所以班主任必须学会反思,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这样,我们才能号准时代的脉搏,着眼未来,采取科学的方式方法,构建良好的班级集体。

(2)树立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内“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改革潮流,提出了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的目标。发展个性的理论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而赋予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新课程要求教师重新思考学生,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来看待,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差异,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人格。班主任应该注意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有许多优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鼓励、激励学生成才。没有不合格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教师。每个学生都有某些方面的优势和爱好,珍惜这些特点,发展每个学生的优势,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承认学生的智力差异。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意义是促进全体儿童、少年的全面、和谐发展。

(3)新理念促使班主任不断审视,转换自身角色

班主任角色由权威型向对话型转换。传统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便是教师为中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拥有绝对权威,学生对班主任必须绝对服从。权威型班主任培养出来的学生固然守纪、顺从,但他们亦步亦趋,依赖性强,独立性差,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更谈不上具备时代所要求的创新精神。时代呼唤一种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班主任抛弃原来绝对权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对话者”、“引导者”角色,提高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自主性与参与程度,树立起新时代“生活导师”的形象。

第三、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关注社会时兴的一些不良现象,并加以正确引导。

时下,“六和彩”问题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听说有的小学生都会玩“六和彩”游戏。我专门利用班会时间,介绍“六和彩”与“福利彩票”、“体育彩票”的区别。通过一些新闻媒体收集材料,以活生生的例子揭示“六和彩”对老百姓的危害。再从数学概率的角度分析参与者的结局会如何,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六和彩”的兴起其实是因为时下重经济建设,轻思想建设,使得许多人产生“贪”和“赌”的心理,想不劳而获而掉如陷阱的。希望通过学生辐射到一些家庭,是许多人能迷途知返。

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只要他们胸怀祖国,就一定能够成长为有用之才。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新方法论文

摘 要: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真正使政治课成为学生的最爱,只有讲“活”政治课,才是政治课教学的唯一出路,也只有“活”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主体地位;创新意识;政治课

传统的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于是,讲活政治课便成为摆在每位政治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活用资源,深研教材,鼓励创新就是讲活政治课的必要条件。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要讲活政治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变“指挥者”为“引导者”.比如,在讲“银行”“消费”等内容时,先让学生去某个银行实地考察,做好记录,让学生去市场买东西,记录好购买地点、商品名称、数量、单价、购买过程、心理体验等相关内容。上课时,利用学生的调查,有关记录,结合教材知识共同探讨、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求知欲和好奇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更强烈,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结论和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试图发现新问题,作出新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比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三、注重巧用时事教学,讲活政治课

在我对学生的一项“我喜欢怎样的政治课”的调查中发现,80%都提到喜欢教师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这个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时政热点比较感兴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恰当运用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实现科学教学与时事教育有机结合,这样做不仅体现了政治课的时效性与实践性的两大特征,同时,也使政治课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与问题,随时把热点引入课堂,使其成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我在讲“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把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引入了课堂,由于当时“神舟六号”刚刚发射不久,学生都很感兴趣,这个新鲜事例,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载人航天精神,更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讲活政治课

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无味的弊端,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直观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我在讲《走进世界贸易组织》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插入了有关中国入世的图片、录音和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完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进入了相关问题的讨论,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五、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活动的客观要求。教材中的探究与实践课,它实现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通过自主的、创造性的体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身心得以和谐的发展。为此,我认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探究与实践”等栏目,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培养学生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比如,讲到《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对学校周边的环境、校园内的环境进行调查,给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环境的具体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活动中,学生给学校提出建议,建议学校在每个垃圾站多设几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贴上垃圾分类标签,每一个学生都按标签投放不同的垃圾。

总之,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实现角色的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课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阎立钦,创新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国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新思考.教育前沿,(6)。

摘要: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前提,对于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以及儿童的自制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学前教育承载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国民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

因此,学前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学前教育;重要性;开展

儿童早期教育是父母一直关心的话题,加强和改进学前教育,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儿童期是培养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而学前教育又是促进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

因此,我们要有一双慧眼,准确把握学前教育的本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从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我们要想推进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就必须重视一切教育的基础——学前教育。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已被广大的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认可。

儿童期是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最为迅速的关键时期,在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学前教育是每个人终身教育的起点,对于每个人的心理素质、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的初步形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应为儿童创设适宜的心理环境,支持和引导儿童的经验建构,从而促进儿童心智的健康成长。

一、学前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学前教育对于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

学前教育作为我国系统学制教育的第一环节,作为终身教育的开端,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持续不断的影响。

首先,学前教育可以让儿童掌握语文、数学等科目的一些基本知识,从而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学前教育中的音乐、舞蹈、手工等多种艺术教育,可以让儿童从小就受到各种艺术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儿童良好的审美情趣。

同时,通过各种艺术教育,儿童也可以更加准确地了解自身的兴趣所在,从而为学生以后的艺术道路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借鉴。

再次,学前教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健康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都是学生以后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

并且,儿童通过与教师以及其他儿童的交往,也可以提升自身的交际能力,懂得一些社会生存的法则,从而使儿童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的标准,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总之,学前教育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二、突出学前教育的特色

学前教育不是为小学服务的预备性教育,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出学前教育的特色。

在学前教育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应注重对儿童成长过程的记录,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记录下每个儿童的成长情况和性格特点,从而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

同时,我们还应对学生的家庭情况及其所生活的社区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从而全面了解学生的情况,提高学前教育的科学性。

另外,我们应该根据儿童、家长等的反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据此对我们的教学行为进行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前教育始终保持“学前性”的特征。

而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应认识到,随着学前教育的逐渐普及,幼儿教师在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我们因注重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教学技能,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发展做好表率。

在学前教育中,我们应注重加强与儿童的情感交流。

教师应满怀爱心地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来和学生交谈,从而缩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教育者必须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儿童的情绪和情感需要、儿童的选择和判断的权利,把自己摆在与儿童平等的位置上,努力加强与儿童心理上的沟通,并在终身教育观的指导下,积极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全身心地为儿童的健康发展而奋斗。

三、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投入体制

我们应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协同发展的学前教育发展方针,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导、多渠道投入相结合、家庭合理分担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

建立完善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是学前教育长远健康发展的基础,所以我们应整合各方面的力量,加强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

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对学前教育领域的监管力度,从而促进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学前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

开创学前教育的新局面,推动学前教育的大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功的学前教育能对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

学前教育工作是繁重而光荣的,涉及的方面也非常广泛,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研究,协调儿童、家长、幼儿园等各方面的关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全身心地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儿童而奋斗。

作为学前教育的基层工作者,我们要紧紧抓住当前的大好发展机遇,突出学前教育的特色,创新多种教学手段,为儿童的健康茁壮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孙碧华.信息技术对幼儿园礼仪课程的影响[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2).

2.潘日文,侯桂兰.儿童教育心理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3.金日勋.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表现、原因及解决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03).

4.李波,赵岩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课程体系建构对策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22).

5.王薇.对终身教育和学前教育一体化的研究[J].金色年华,2010(06).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论文

一、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平台

在“传授—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是教师独白的舞台,教师是知识的权威统治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角色,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和行为按预设的方案运行,绝不允许有“脱轨”现象的发生,知识的传递是单向的、封闭的,即使有走马灯式的师生问答环节,看似热闹,但形式化的对话只是将教师的思想借学生之口转述,并不是来自学生思想深处的真实声音。教师应将教学视为师生社会活动的组成部分,将学生视为平等的`对话主体,学会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创设民主和谐的对话氛围,在知识传递过程中渗透情感的交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高超的教学艺术,温馨的人文关怀,给学生以陶冶和感染,创设情境使之好奇,设置疑问使之困惑,启发诱导使之顿悟,热情评价使之愉悦。学习过程中的民主氛围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为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对话创设了条件,彼此敞开心扉,自由探究,自发讨论,在课堂这个平台上,结合各自的生活经历、对知识的独特理解,展开持续的思想交流,经验共享,精神相融,以沟通合作的方式完成知识的建构,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二、课堂是问题解决与生成的统一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维系教学活动的纽带,问题解决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习过程应该是问题产生与解决的对立统一,是一个“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问题”的开放循环过程,当然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在循环过程中,知识结构不断完善,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提升。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和完善,学生发展中必然会产生新的困惑,从而促使新问题的产生,这是知识迁移的正常规律,是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的反映,是下一轮学习活动的起点,是值得褒扬和充分利用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具有知识再生的问题,鼓励学生自由探究,进行研究性学习,运用“留白”的教学艺术,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新问题的产生提供沃土,使课堂的外延不断扩大。例如,在讲“椭圆”时,结合机电专业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一道思考题:工厂里通常用一个直径1cm和一个直径2cm的标准圆柱来检测一个直径为3cm的圆柱。你认为,能否进一步改进这个检测方法,从而提高检测质量,提出你的设计方案,并绘制图纸。课后,学生俨然成了小工程师,主动请教机械、制图等教师,综合运用了许多知识,提出了较好的方案。如,在两边插入两个直径67cm的标准圆柱,这是任何纯数学题目都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课堂是知识与生活的融合

课堂小社会,社会大课堂,理论知识是人类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又反作用于人类的实践活动,课本知识必然会在现实中找到它的渊源和归宿。中学数学教学不是培养数学的研究者,给学生呈现“学术形态的数学”,而是经过教师加工过的“教育形态的数学”,将知识和相应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化“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在情境化的问题中,融入了个体特定的生活经验和心理体验,这样的知识对学习者是熟悉、生动、鲜活的,建立了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不仅乐于参与,而且能对知识进行灵活高效的迁移运用,从而为解决问题和建构知识搭起了“脚手架”,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知识的应用意识。

四、总结

观念的变化不可能“忽如一夜春风来”,需有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新课程改革“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需有一个孕育的时期。只要教师身体力行,辛勤耕耘,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