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 文档
- 2024-06-01
- 128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专业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本文共14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摘要:在论述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园林专业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基础上,明确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园林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并简要说明了搭建虚拟现实教学平台的技术路径和实现效果,经过实践总结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成效。
关键词:园林;虚拟现实;教学
Abstract:ith analysis to the practicabil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VRT(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in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aper confirms the VRT’s function in the teaching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llustrates the technological path and running effect of building the Virtual Reality Teaching Platform and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effect of VRT.
Key ords: landscape; Virtual Reality Technology; education
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园林行业设计、工程等各类项目已越来越多的与计算机等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如园林工程方面的项目管理系统、招投标系统、工程预算造价系统等,园林设计方面的手绘结合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设计制图模式。在本世纪初计算机效果图技术逐步普及,极大提升了设计表现效率并成为设计领域不可缺少的表现手段。随着行业发展,静态的固定视觉效果图已无法满足业主和设计单位的需求,近年来三维漫游动画越来越多的应用在大中型园林设计中。通过相关软件对设计内容进行建模、渲染和后期编辑,形成的漫游动画相较静态效果图更加直观。而近两年随着计算机图形处理能力加速提升以及周边软硬件条件的完善,具有交互参与的漫游技术逐步进入人们视野。相较于传统漫游动画固定路径和单向信息传递的先天缺陷,虚拟现实在交互性和沉浸感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门综合性信息技术,涵盖了多个学科,主要用在计算机仿真领域,该技术的原理是通过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对真实环境进行模拟,用户可以利用专用设备沉浸到模拟环境中,从而实现与该环境的交流与感受。
目前,园林专业教学资源多以教材、意象图片、PPT课件、多媒体动视频等为代表的静态或初级动态的教学资源为主,而教学模式早已由教师主导的单向知识传授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化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但相对落后的教学资源已很难适应教学模式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此外,园林专业教学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教师讲授内容很难全部经由具体实践传授给学生。例如,园林工程教学中涉及大量园林景观和建筑施工,而在现实中很难提供学生逐一参与各类工程实践的机会;园林规划设计课程中教学用设计方案实施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由于以上客观条件所限,教师实现预期教学效果的难度较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可超越时间、空间和资源限制并能重复利用的低成本的教学资源和手段作为园林专业教学和实践的有力补充,而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正好与之相呼应。
3 虚拟现实技术实施领域
3.1 设计类课程理论教学方面
将园林设计初步、园林规划设计、室内设计等设计类课程中抽象的概念、规范、要求和案例通过虚拟现实进行表现。改以往教学文字+图片的平面静态模式为更易理解的三维虚拟动态环境,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的学习体验,进而提升其学习效率和兴趣。
3.2 工程类实践课程教学方面
对园林工程常见各施工项目分类进行虚拟现实,在虚拟环境中再现工程项目各工序从开工到建成的全过程,并引入交互式界面,用可控的动态影像直观表现施工工艺、材料及相关要求和规范等。使以往部分由于时间、空间以及客观条件限制无法开展的教学实践项目得以在虚拟环境中再现,使学生对工程施工的认识更加具象直观。
3.3 园林建筑结构与构造课程教学方面
通过虚拟现实将以往教学中较难理解的建筑结构三维数字化,学生可通过不同视角观察分析建筑构造及其主要施工步骤,不仅可以减轻教师授课强度更能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
3.4 园林及建筑设计方案的虚拟现实分析验证
在学生进行设计实践过程中,从方案场地初步分析到最终成稿的全程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利用接近未来建成实景的虚拟环境分析验证方案。在虚拟环境下,教师与学生置身于—个相对真实的模拟空间,使得园林设计能够突破以往平、立,剖的常规模式,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直观地面对设计对象,更加深入地研究环境中各设计要素及空间关系、比例,设计出更加完美,更加人性化的方案作品。
3.5 虚拟现实资源的网络教学平台
将各类课程虚拟现实资源与相应网络课程结合,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可随时随地学习相关知识。
4 虚拟现实教学平台的`搭建
4.1 虚拟现实平台的选择
近年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与各个具体专业的交叉渗透更加深入和全面。园林专业相关软件也由最初的平面辅助设计软件发展到可全程辅助设计表现。园林专业虚拟现实涉及软件的发展已相当成熟,主要包括:AutoCad,SketchUp、3d Max、Photoshop、Lumion、Premiere、Unity3D等。通过分析对比各虚拟现实平台的性能及扩展性,本研究采用Unity3D作为虚拟现实核心实现平台,Unity3D是一个让开发者轻松创建诸如三维视频游戏、景观可视化、实时三维动画等类型互动内容的多平台的综合型虚拟现实开发工具,是一个全面整合的专业虚拟现实引擎,可完全满足虚拟现实在园林专业的应用。 4.2 技术路径
1)分析并归纳园林专业相关课程可供虚拟化的所有知识点以及相关课程项目作业内容;
2)结合虚拟现实系统软硬件条件,确定各知识点和项目内容的初步场景表现形态,形成该虚拟现实场景构建程序和注意事项;
3)建立各场景基础模型、完成材质烘焙,并分析检查场景内容与虚拟现实平台的兼容性;
4)将场景模型导入虚拟现实平台,根据教学需要进行编程,完成交互操作和模拟动画功能;
5)设计制作系统交互界面;
6)对完成的虚拟现实场景进行检查,并进行后期处理以及添加必要文字、配音等工作;
7)整合进入教学系统,形成园林专业虚拟现实教学资源库;
8)根据网络和浏览器要求,优化教学资源库进行网络发布。
4.3 搭建教学平台
根据预先确定的技术路径进行教学平台的开发,平台使用操作便捷、易于掌握。
5 园林专业教学引入虚拟现实技术的意义
5.1 实现学生为主体的信息双向流动的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视频与一般电影、电视类似,均为信息的单向传递,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动画制作者预先确定的观赏内容。即使采用漫游动画由于其线性播放特点,学生也难以精确地切换场景和控制播放进度。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或喜好,随时移动或跳转至指定场景或位置,增加观赏者与漫游场景之间的有效互动。在此基础上,根据场景实际情况加入互动参与功能,如园林夜景中的感应灯光、喷泉流量控制、展示屏幕显示内容控制等,通过丰富的交互功能构建学生与虚拟现实场景间的良性互动。
5.2 使教学突破空间和时间限制
园林是对物理环境的改造和营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大量积累过往各类园林、建筑及其施工等多方面项目经验。但由于课程教学时间相对固定、项目地域分布不集中,为了解决此矛盾部分学校会在多数专业课结束后开设数周的外出综合实习,为学生提供较为系统的学习参观机会。此类实习虽内容全面但时间短、知识量过大且未与相应课程教学紧密结合,教学目标很难全部实现。特别由于课堂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错过了接受知识的最佳时间段,教学效果不无遗憾。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学习与实践同步进行,学习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彻底打破。设计类课程学习与相应虚拟现实案例紧密结合,可直观的为学生提供形象生动的学习体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工程类课程借助于虚拟现实技术,每一步的施工环节、工艺及材料等清晰可见,从而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5.3 弥补教学条件的不足
园林是人工化的自然环境,是一门基于对实际场地及其空间设计和施工的学科,是对物理及人文环境的营建,因此本专业的教学需要建立在实际环境中。但由于教学场地、设备、经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极少有学校能完全满足园林专业对教学环境和条件的需求。由于条件所限制导致一些课程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态,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亲身体会。通过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极大地弥补这些方面的不足。学生在课堂中便可以直观的体会所学知识,获得与真实环境较为接近的体会,从而增加感性认识,深化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虚拟化案例教学耗费较少、节省实践教学经费,可以反复进行,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教学水平。
5.4 提升学生对空间的认识并提高设计和施工准备工作的效率
园林规划设计不只是对平面区分,更是对空间和行为的设计。初学园林专业的学生乃至有一定工作经验的设计人员对空间的理解常常不到位,很多学生会将全部精力放在平面图及方案构图上,最终导致方案虽然平面构图很漂亮,但空间设计混乱、缺乏实用性。通过鼓励学生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所做方案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模拟方案建成的最终效果、分析方案空间合理性。在虚拟三维环境中对方案进行直观的评价和验证,有利于发现设计中的不足并及时优化设计方案,从而锻炼学生空间思维和对尺度把握的能力。
此外,园林设计对于环境变化的前瞻性和周围景物的关联性要求很高,在动工之前景必须对完工之后的环境有—个明确的,清晰的概念。
6 结束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行业企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升,由此对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高职园林专业教学,可以优化现有教学观念、突破单一授课模式和教学资源,营造出接近现实的动态虚拟环境,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和感受,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形态。在教学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学生可以在计算机模拟环境中开展课程实践,这种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直观的展示设计理论、提供方案和工艺的交互探讨界面,更能显著提升教学效率并扩展学生学习维度。通过近两年教学实践探索,本专业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飞跃,在学生工作室承揽真实园林设计项目和职业技能大赛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观点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 互动式教学 英语教学改革
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导致环境问题出现全球化趋势,这是当代环境问题的重要特点。而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有熟练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英语。
因此,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加强他们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现状,本文从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提高专业英语教师素质
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专业英语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除了学生的英语基础和学习态度以外,还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与一般的英语教师要求不同,专业英语教师不仅要在英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要具有较高水平,更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而且能将专业和英语课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目前,高校专业英语教师一般由英语专业教师和英语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师担任。英语专业教师英语水平高,但缺乏专业知识,授课时会侧重于讲解语法、篇章结构知识,这样仅仅是对基础英语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延伸,不能体现专业英语特色。
而专业教师毕竟没有经过系统的英语教学培训,在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如英语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发音不准确等问题,会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相比而言,笔者认为专业教师与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的教师相比,讲授专业英语时具有更多的专业优势,是专业英语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但对于这部分教师需要加强其英语教学水平培训,从而提高专业英语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是提高教学效率、改进教学效果的基础。目前,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还不够重视,觉得专业英语课仅仅是基础英语课的延续,上课时被动地接收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
1、互动式教学的特点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以现代教学思维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为教师引导、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集讲解、质疑、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手段于一体的合成式教学运作模式。
互动式教学法将师生关系重新定位,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讲为主,以学生练为辅”的状态。这种教学方式的优点主要有: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其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由被动接收知识变为主动学习知识;同时构建出轻松、自由、喻快、和谐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学习。
2、互动式教学的实践情况
结合河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贯彻互动式教学中笔者采取了以下三种方法。
(1)结合教材,充实教学内容。教材方面笔者选用的是华南理工大学钟理老师主编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第二版)。该教材内容涉及面广,难度适宜,但存在着部分文章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当前学科发展状况的问题。教师在讲述课文的同时可以通过检索环境学科国际核心期刊,如《WaterResearch》、《EnvironmentalScience&Technology》、《BioresourceTechnology》、《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等作为教材的补充,这些文章的英语写作技巧高,而且文章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可以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专业英语互动式课堂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因素是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基本动力。而消极的心理体验和状态却会束缚人的能力的发挥,甚至会扼杀人们认知与创造的热情。而缺乏活力、沉闷的课堂气氛不利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为了保证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和教学活动各要素问交流渠道的畅通,使每位学生都能自觉、主动地积极参与和全身心地投入,要求教师努力创设一种宽松、愉快、和谐、公正、平等的教学氛围和情境,调动起学生积极主动的情绪。
为了提高同学们专业英语阅读和翻译能力,在实际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采取的方法是:教师当堂布置任务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快速阅读教材中的指定段落,然后随机指定学生让其当场翻译,翻译完毕让其他同学进行点评、补充或修正其翻译内容,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指出该段重要的知识点和重要的专业词汇。这样,通过课堂上的讨论,让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和认识,并能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自己需要提高的方向。与此同时,教师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于调整授课重点。但对于这种方式,某些英语基础较差、性格羞涩的同学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这就需要老师耐心地教导,不要求全责备,而应该经常性地对其表现予以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成就感,帮助其克服畏难、羞怯等心理障碍,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
(3)专业英语词汇的学习。专业英语词汇的缺乏是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巨大障碍之一。同时,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词汇较复杂,缩略词、派生词和合成词较多。缩略词如: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volatileorganiccompounds词组中各单词首字母的缩写,TOC(总有机碳)是totalorganiccarbon词组的缩写;派生词如:biofiltration生物过滤(作用),是由filtration和前缀bio组成的;合成词如:InhalableParticulateMatter(可吸入的颗粒物质),则由3个单词组成。因此,教师在授课时应该将这些词汇的来龙去脉讲清楚,就可以加深学生对该词汇的记忆与理解。
同时,需要采取一些传统英语教学方法,如适当地抄写与默写对于词汇的学习是有必要的。而且在平时作业和期末考试中需要有意识地增加专业词汇考试内容,促使学生重视对专业词汇的积累。
三、作业形式和考核方式的改革
改变平时作业的形式,如采用大作业的形式给学生们布置一些当前国际环境科学热点研究题目,如:ThecontinuingoilspillintheGulfofMexicoandmarinepollution(墨西哥湾的'持续石油泄漏与海洋污染)。让学生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和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对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翻译后上交。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对传统作业的厌烦情绪,又可以通过专业文献的阅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的阅读水平。
改变单一的卷面考试的考核方式,采取较为灵活有效的考核方式,如:依据出勤率、上课发言的积极性、课堂回答问题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给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50%。减少期末考试的分值比例,而提高平时成绩的分值比例,可以更清晰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期末考试形式方面,传统专业英语考试多采用闭卷考试,即仿照传统英语考试形式,采用选择题、填空题、翻译题等考查学生词汇、语法、阅读理解能力、英译汉能力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考试还可以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如选择一篇难度适中、长短适宜的环境工程英文期刊原文(若期刊过长可以选取其中部分段落),允许学生带上词典等工具书,在考试时间内完成对所选文章的翻译工作。相比闭卷考试,这种开卷考试更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专业英语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是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提高任课教师自身的素质,改革教学方法和作业、考核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切实提高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是每个任课教师光荣的使命和职责。
参考文献:
[1]顾爱军,梁国斌,蒋莉,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4):92―97
[2]缪庭,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互动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52―53
[3]张淑琴,互动式教学法在理工科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理科教育,,(6):119―123
[4]张利云,袁水林,对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艮(高等教育版),,(4):48―49,
[5]李力威,张立莉,谈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俄语“参与型”课型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4):76―77
[6]唐艳葵,张寒冰,冼萍,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初探[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T,(29):133―134
通信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文章针对通信技术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存在的诸多不利因素,阐述了以现代通信原理课程作试点,探索实践教学改革方案,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将计算机仿真融入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有效弥补了以往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对提高教学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
实践教学是高职多媒体技术专业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针对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科特点,从构建完善的.实践性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三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环境工程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几乎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与环境学科联系非常紧密。针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政府环境保护与规划管理部门、工矿企业、环境工程公司、科学研究等单位从事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行管理,技术研究开发与推广等工作,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1.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思路
环境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多学科交叉的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制定符合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优化、突出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使其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熏陶、提升专业的认同感、对环境工程有更充分、具体的认识;同时也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择业的要求,多途径、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保证学生顺利就业。
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通过确立学生就业去向,搞好 专业定位,合理规划课程体系,确立适合各个年级实践技能要求的教学点及教学内容;建立位于学校、社会、企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环境工程产学研基地,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与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互动式的教与学关系;企业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在实践教学中得到充分贯彻和体现;面向就业的毕业实习场所为就业作良好铺垫:学校、院系、教研室、教师间上下一致,良好的办学氛围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贯彻实施的保证。
2.1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基本构成和教学目标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计划系统地安排了专业技能训练课,实践教学内容与专业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各门实践教学课程均有严格的评价考核标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
①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操作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主要课程有《环境监测》、《环境化学》、《化工原理》、《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城市给水管道工程》、《城市排水管道工程》等,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工作能力;
②课程设计是工科学生必须经历的实践教学环节,以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为目的,《泵与风机》、《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控制工程》等课程中都安排课程设计环节,以加强学生对工程、设备的设计能力;
③认识实习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和课程设计来实施,以参观实际工程为主,了解生产中对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与处置方法,使学生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
④毕业实习是学生毕业前的一次综合实践教学,一般根据自己的意向选取1~2个方向实习,包括环境监理、环境执法、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工程设计、污染治理等实际生产工作,以进一步学习和实践环境工程的理论,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实践教学除了完成各门实践课程外,还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专业相关的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实际分析操作技能,另一方面还可以了解最新的科技动态,为环境工程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累经验。
2.2实习基地的建设情况
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保障教学质量的硬件因素之一。我系历来重视实践教学,关于建设和利用好校外实习基地,我系亦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几年来,在校内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我系想方设法,对外拓展,通过多番调查和研究,分别与江门文昌沙水质净化厂、广州绿茵环境工程公司、东莞市塘厦凤凰岗科达水务有限公司塘厦污水处理厂、中山市黄圃食品工业园污水厂、深圳平湖污水处理厂和广州市沥滘污水处理厂等6家单位签订了合作协议,作为我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另外,我系还与广州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广州石油化工总厂、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等10家单位长期合作。通过在实习基地请有丰富经验的现场工程技术人员,介绍现场设备、工艺流程、结构原理和作专题技术讲座等,学生能将在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对专业知识的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也可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与以后的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我系领导、教师非常重视实践教学,每次实习前都认真讨论内容安排,结合基地具体的经营项目,安排学生参与生产经营业务,充分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平台,直接到实际中去实践。同时,还选派教师与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进行跟踪管理,一方面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实习的控制,另一方面有利于获得实践一线的有关资料,便于学校结合企业意见,对专业课程、教学重点等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而且,为加强实践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我系还专门引进了生产第一线的设计施工人员充实教师队伍(现引进教授级高工1名,高级工程师1 名)。
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内的金工实习基地,基本能满足教学计划中的认识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等方面的要求,从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2.3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
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科研能力、设计能力的系统训练,学生可以选择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可以选择环境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方法改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及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毕业设计主要在污(废)水治理、废气治理及噪声控制等方面结合工程项目进行。
教师出的论文题目经学术带头人、教研室的讨论、审阅后再发给学生,从论文题目人手,也就从源头上保证了论文质量。在论文题目确定后,于4年级开学初即向毕业生下达毕业论文(毕业设计)任务书,让学生早作准备,尽快进入角色,开始论文的调查、实验、制图等工作。指导教师每周要对学生的'纪律表现、进度、质量等方面进行
考核,并填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纪录表,作为评定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
3. 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效果
环境工程专业200l~级一直按照这一体系运作进行实践教学工作。从学生及毕业生用人单位反馈回来的情况表明,我系培养出的本科毕业生,不但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具有较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科研能力等方面更胜一筹。总体上讲,教学质量较好。~2007连续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1%以上,最终就业率达到98%以上,三届毕业生无论初次就业率还是最终就业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4.结论
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积累,并通过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中逐步形成、逐步实现的。实践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意义。经过近8年的规划及实践,以就业为导向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体系行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建立了互动式的良好教与学关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通过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使学生得到实际专业技术的训练,对环境工程专业有了充分、具体的认识,使学生得到实惠,保证了学生顺利就业。
参考文献:
[1]李 森等.形成以实践教学为专业特色的一些探索——以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为例[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7(8):92-96.
[2] 方 勇等.高职涉农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和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07(17):187.
[3] 陈晓玲等.草业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农业与技术.,24(4):103-104.
[4]李勇军等.构建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几点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24(9):21-23..
[5]吴平等.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初探[J].中国大学教学.2007(8):46-47
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
摘要:本文从中外合作办学环境下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分析了三年制专科实施双语教学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结合我校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合作办学的实际情况,就双语教学的师资培养、教材选取、教学方法、课堂组织、考核方式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探索,对近年来我们教学研究经验进行总结,有利于双语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对其他合作办学院校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论文关键词:合作办学,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教学研究
1 双语教学的模式选择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2],本文讨论的是除汉语外,使用英语进行的教学活动。目前国内开展的双语教学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3]:(1)沉浸模式:课程资源及教学活动全部用外语进行,让学生沉浸在指定语言环境中;(2)双语过渡模式:保证学生学习领会学科知识的情况下,母语和外语灵活互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语言;(3)保持模式:以母语维持理解和交流过程,强调外语的组织教学,外语学科词汇、概念的渗透。我院开始与加拿大荷兰学院开展计算机信息系统等专业的合作办学。根据合作协议,教学活动全部采用CBE教学模式 [4],专业课程必须按照加方提供的教学大纲要求,达到既定的能力培养目标,所有专业课程全部采用双语教学。
2 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计算机科学的主流技术发源与发展大都集中在美国,经典的计算机教材和专业文献也大都产生于美国。无论是操作系统命令,还是高级程序语言,均是基于英语发展而来的。当前计算机领域最先进的技术与产品也多数产生于美国,大量先进的技术论文等资料都是以英文撰写的。无论是阅读产品资料,还是与国外技术人员或客户打交道,都要求计算机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当的国际交流能力。因此,计算机专业教育中采用双语教学是可行的,也是非常必要的。但在实际的教学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
2.1 双语教学目标定位不清
作为专科层次合作办学的现状是:学生基础较差,外语能力不高;教师的双语授课经验有限;指定的外文教学资源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尤为关键。不能因为合作办学就强力推行全英教学,把专业课当成英语课,课时消耗大,教学目标也不能达到,给学生和教师都带了很大的压力。
2.2 师资的选拔与培训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顺利实施,每学期加方派出2名资深专业教师到我方授课2-3周,要求我方教师参与教学观摩;同时每年我校都将派出4名教师到加方进行3个月的培训学习。参加培训的教师是在学校范围内公开考核,选拔出的英语水平高、责任心和上进心强的专业教师。培训方式包括加方教师来我校培训和外派教师出国培训两种。
2.3 教学大纲领悟不透
根据我校与荷兰学院的合作协议,学生必须完成加方专业体系的所有课程,每门课程的教学必须按照教学大纲(Outline)的要求实施。其教学大纲由IT企业、教育部门、学校等部门组成专门委员会制定或修订,能够反映当前计算机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要求,并通过ISO 9001:质量认证[5]。
2.4 缺乏优秀的教材及教学资源
由于加方课程体系与国内有一定差异,教材选取我们双语教学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在国内找到合适的中文教材或翻译教材也比较困难,而且缺乏配套的教学资源,给教师备课带了很大的困难。
2.5 传统的班级模式制约教学效果
国内一般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严格要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规范性,而且班级人数较多,不便于课堂活动的组织安排,教学效果不佳。尤其是学生层次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不感兴趣,对英语授课排斥,导致专业课变成了专业英语课。
3 教学经验的.初步总结
经过近几年合作办学的开展,我们对三年制专科层次实施双语教学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逐渐解决了办学初期的一些问题,教学经验日益丰富。
3.1 英语运用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并重
目前,我们采用“一年英语基础强化,两年计算机专业技能提升”的培养模式。即在一年级时开设综合英语、口语、听力等多门英语课程,聘请外籍教师授课,强化学生的英语基础,并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建立良好英语授课环境,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二、三年级开设计算机专业课程,强调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能力,以及核心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专业术语的掌握。
3.2 建立完善的教学资源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独立自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我们的课程均准备了中英文双语资源。例如《数据库管理》课程,教学资源包括教材(中文)、教学参考书(英文)、中英文教学PPT、专业术语对照翻译、试题库(中英文)、电子教案、SQL语句练习题目、综合项目实例等。充分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所有教学资源均放到校园网天空教室上面[6],对所有学生开放,保证学生随时学习下载。
3.3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活动的核心,课堂组织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努力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数据库管理》课程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特点,适量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践课时,强化学生理解和使用SQL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开发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能力。
3.4 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
在院系内外开展灵活多样的课外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鼓励学生参加计算机技能大赛、大学生艺术节、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等。针对计算机专业,院内每学期会举办计算机装机大赛、计算机知识抢答赛、个人原创作品大赛、网页制作比赛、文献翻译等竞赛类项目,并给与大范围的奖项和奖励。鼓励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用小型游戏类项目,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5 成绩评定公开透明
双语教学考核目的是检查双语环境下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避免一张期末试卷定分数的弊端。我们的考核方式是按照加方指定教学大纲中成绩评定方法而详细计算机的,不同课程考核方法不同。
4 小结
中外合作办学计算机专业有其独特性,开展双语教学能够使最准确地理解专业知识,理解国外的课程体系及其教学方式,可强化学生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为出国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应该提供丰富优秀的教学资源、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很好地理解双语课程中的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相信在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努力,积极主动探索与实践,总结经验,双语教学的教学效果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 冯晨昱,李桂山,奥喜平. 国际化视野下我国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研究[J]. 高等理科教育,(2):156-159.
[2] 朱瑜.高校双语教学浅析[J].文教资料,(24): 26-27.
[3] 杭波.双语教学在计算机专业中的实[J].高教探索, 2007(6):136-138.
[4] 许学军,吴晓渊,樊为民.CBE教学模式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镇江高专学报,2007(1):100-102
[5] Holland College. Quality Management at Holland College [EB/OL][-09-15]. www.hollandcollege.com/quality.
[6]熊德兰. 数据库管理网上教学[EB/OL].[2010-09-15]. skyclass.xcu.edu.cn/C108/Asp/Root/Index.asp .
浅议牵引供电技术专业岗位技能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由于近年来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铁路高素质知识技能人才需求量日益增大,铁道供电技术专业紧密围绕区域经济的发展,面向轨道交通行业,通过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成融实训实习、技术培训、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多功能于一体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培养从事电气化铁道牵引供电系统的施工、建设、运行维护和牵引变配电运行检测、控制维护和故障处理等高端技能型专业技术岗位人才。
一、岗位人才技能培养必须突出其职业性
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所具备的专业技能应与今后的任职岗位能力达到良好的匹配,专业教学及专业课程究其根本都是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核心)课程也必须根据其职业特点以及职业岗位能力来设定与实施。因此,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强化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专业(核心)课程设定的学习领域和多个学习情境中的具体操作项目及任务都应与实际岗位工作任务尽量贴近。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熟悉职业环境,体验职业特点,累积职业经验,提高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
以专业核心课程《牵引变电所设备运行与维护》为例,为了充分体现职业性特点,专业授课教师通过多次对轨道交通企业的走访与调研,将专业岗位细化为两个大方面:普通技术岗位和高铁技术岗位。普通技术岗位包括电力线路岗位和变配电岗位。高铁技术岗位则包括施工架设、运行监测、变配电设备运行与线路故障处理与维护等。该课程主要涉及的岗位就是高铁技术岗位中的所内设备运行与维护。对专业岗位有了充分的认知与清晰的定位后,围绕岗位工作任务将课程内容进行分解,运用职业教育的理念,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的发展优质,合理配置专业实训资源,最终制定了课程的五个重要学习领域及若干个学习子情境,以各情境中的任务为单位开展教学。学习内容从牵引变电系统的认知到一、二次常用设备维护检修,再到牵引变电所的设计施工以及安全等级与条例逐步深入,使学生在技能训练和知识扩充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和运用,逐步适应未来的职业环境。
二、岗位技能培养应以职业素质为基石,追求“工匠精神”的升华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必须是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求的,这就需要具备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职业环境与行业发展的能力,具有适应能力强、反应速度快等特点,是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理想的高技能人才,更是推动行业发展与企业品质提升的利器。因此,应将职业道德放在一切教育工作的首位,同时突出实践技能培养这个中心。而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多为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尽职尽责等等,而对于我国交通轨道运输行业的发展和国际产业技术创新需求来讲,作为行业专门技术岗位人才来讲,单单满足职业道德还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对职业素质有良好的认识与实践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工匠精神”的这种职业理想的实现,简单概括就是做到从容独立、踏实务实、精益求精、专注严瑾,还要在心里摒弃浮躁,从而具备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要以内在的因素转化为外化的升华,就像鸡蛋一样,“从外面打破是食物,从里面打破是生命。”对于具有良好的职业精神的从业者来说,其自身的竞争力也大大增强,也更容易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三、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应注重课程具体实施的可操作性
专业岗位技能的培养与课程学习情境的开发与落实都要具有可操作性,《牵引变电所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学习领域的整合与设定应与学习领域及情境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专业教师在布置各学习领域学习任务前,应首先对岗位教学目标与项目操作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全面分析与测定,结合职业标准与技术要领,预先给定操作流程,记录实施结果,确保实践过程能按标准训练步骤紧张有序地进行。同时,为了客观全面地检验专业岗位技能培养是否有成效,必须对过程考核评价和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标准,在评价阶段的评价方式主要有,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融合,组内互评与组间互评相融合,最终给出整体的成绩。对于《牵引变电所设备运行与维护》课程来说,根据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将岗位能力细化为岗位技能能力与岗位综合能力,岗位技术能力包括工作准备、操作流程、安全点实施等多个考核点,分配所占项目分值,例如对于变压器检修与拆装项目来说,采用的是与实际岗位统一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作为评分标准,对学生操作程序及安全作业进行打分。
对于岗位综合能力的考核,根据其组内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考核:职业素质与自我管理能力、自我学习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评价方式采用的主要是组内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通过多维度多方面的综合考核评价方式,使专业学生更注重学习过程中的乐趣与自身能力提高所得,进而实现岗位技能培养与综合能力锤炼双提高的目标。
地理教学中信息技术探索与实践论文
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时间和空间跨度大,长期以来依靠挂图、手画图等传统的教育手段进行教育,在突破教学重难点上有其局限性,现代信息技术爆炸性发展为教学手段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整合信息技术,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是改变教学手段的必然选择。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须尝试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来丰富地理课堂。
此前,由于学校条件限制,难以将多媒体教学常态化,这样的背景之下可利用有限的计算机登录各大教育网站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如新的教育理念、优秀教案和试题等。常见网站如:、中国地理课程网初中地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吸取成功的教学经验能更快地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成长。除此之外,通过网络还能及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时事新闻,如美伊战争、巴以冲突、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等,在授课的过程中把这些新闻引入到课堂,不仅能让学生耳目一新,提高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世界时事,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设备日渐普及,教师能更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地理教学服务。借助于信息技术的优势,精心制作教学课件,能够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①创设情境,感知氛围,引起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热情。例如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播放长江三峡的美丽风光视频,配以歌曲《长江之歌》来导入新课,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长江,感受长江的豪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尽快地融入课堂的探究学习状态中。②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形象,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例如,在学习《地球的运动》一节中,地球的公转特点及其地理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由于七年级的学生没有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多媒体演示“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让学生观看地球绕太阳公转,还可以让地球停在公转轨道上的不同位置,清楚看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从而探究和归纳地球公转的现象和四季形成的原因,使得以往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能有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使用最多的PPT课件外,还应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在地理的学习中,时刻离不开地图的阅读和分析,交互式电子白板提供了强大的地图处理能力。交互式电子白板不仅内置有丰富的学科资源供教师使用,而且教师还可以把搜集到的资源(图片、文本、音视频等)分类存储到交互式白板资源库中。比如,在学习《34个省级行政区》时,可把我国行政区图和各省轮廓图放在资源库中,上课时,根据学习的需要放大或突出显示某一个区域,便于分区域学习省级行政区和了解各省的相对位置。甚至学生能够利用提供的各省轮廓进行拼图,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又如,在学习《澳大利亚》一节,分析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的关系时,把澳大利亚农牧业分布图分别和澳大利亚地形图、气候图放在一起,比较起来方便,从而能够分析出澳大利亚农牧业与地形和气候之间的关系。
网络主题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团结协作的`情感态度,适合于主题性的地理知识教学。比如,笔者和学生曾经结合乡土材料,提出了“水乡南通有必要节约水资源吗?”的探究主题,通过南通水资源专题网站建立,学生可自主浏览网页,了解家乡南通水资源的优势和不利方面,学生就这些问题进行讨论甚至是激烈的辩论,并针对别人的意见进行评论,每个人的发言或评论都及时地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看到。主题探究模式有利于学生技能、良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当代人工作和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网络平台与教育同仁交流教学方法,能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新的需求。通过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给地理教学带来的影响必将深入每位地理人的心中。
关于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研究的论文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日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结合现行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构建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现理论与实践、校内实训与国内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论文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赴日研修;教学成果评价机制
,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院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下达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大多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针对实践教学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影响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只有在大量的外语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大学外语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外语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外语实践的机会。
长沙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实践能力,并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化、制度化的日语实践教学环境。希望通过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增加学生的日语实践机会,提高日语综合应用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与研究,并及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今后的日语实践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一、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功能
1.日语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构建形式
目前,日语专业正在使用的校内课程实习基地主要由外语广播电台、外语有线电视台、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标准计算机信息中心等构成。
2.日语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各种形式的主要功能
(1)外语广播电台、外语有线电视台。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感受到日语的实际性和实时性,日语专业建设了卫星天线和有限电视系统。目前,外语系所有教室均已完成电视和广播电台等硬件设施的配置,并积极组织学生收听收看外国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例如,定期收看日本NHK电视台的1套新闻节目,并配有教师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日语听的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2)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在这里,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而课后,实验室又可做普通的语言实验室使用,配有多种教学资料、各级别的考试资料以及内容丰富的外语学习软件,学生可根据需要及实际水平,利用这里的语言实验设备,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语言训练。
(3)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该实验室于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湖南省首创的,集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小型报告厅和文化演习室等多种用途于一身的实验室。内部采用和式房间的装修风格,并配有人形玩偶、和服、茶具等传统日式风格的装饰物。日语口语、日本概况、日本礼仪、语言演习等课程均安排在这里进行。另外,日语专业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承办者——日语学生联合会的组织下,定期在这里播放日文原版电影或专题节目,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真实语言能力的培养和熏陶。而日语角也会在这里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学生可就任何话题用日语交流,并配备一名日籍教师做辅导。
(4)同声传译实验室。为了把翻译理论付诸实践,日语专业已建成同声传译实验室,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实验室是一个具有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语言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演示及制作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室,具有教学、考试、自主学习和会议管理等四大功能。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同声传译设备模拟真实会议场景,让学生进行跟读、概括及口译实战练习,同时可以实时录音,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选词,如何用口语表达等一些口译技巧。可以实现多人同时进行口译和同声传译的考试,节省了时间,实战性更强。在自主学习功能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软硬件资源,进行口译、同声传译和听力等练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还可以模拟真实的国际会议场景,使学生更加熟悉会议的模式。
(5)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这里备有多语言、多种类的外文期刊、报纸,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和爱好,查阅最新印刷版的外文文献,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学习外语的兴趣,提高外语阅读能力。
(6)标准计算机信息中心。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和规定的网址,利用该信息中心现有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以及其他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后网络自主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最真实、最现代、最实用的日语;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独自完成老师规定的日语读、写、译能力的训练。目前,综合日语、日语口语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电子课件、课后习题、试题库等均已上传,可供学生在线或下载使用。
3.日语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形式及主要功能
日语专业一直致力于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先后开辟了国内实习基地6个,海外实习基地21个,在人才培养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建设国内实习基地方面,日语专业拥有日本东芝家用电器制造(南海)有限公司、长沙佳程国际酒店、长沙中国国际旅行社等数个条件优越的实习基地。以东芝公司为例,我们努力探求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和共赢点,此次合作正是对校企合作形式的积极探索。日语专业学生在生产线上实现了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开辟海外实习基地方面,日语专业与日本株式会社JTB公司合作,与日本南紀串本ロイヤルホテル、コガノイベイホテル等21家宾馆、酒店联合建立了实习基地,分批派遣学生赴日,进行为期一年的免费带薪实习,而这种全免费、带薪金赴日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湖南省尚属首例。赴日酒店实习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实习,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更接近于实际就业。它在研修内容及组织、人员选拔方式、赴日保障及安全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均密切结合当前国内日语院校教学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学生就业实习的实际需求,是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职场特点,增强日语能力的海外实习项目。
国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对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必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日语专业学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高度评价,特别是赴日学生在日研修情况受到了中日媒体的广泛关注,多次被日本的新闻媒体和新华社等中国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并取得了重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这些实践研究成果对我国同类型、同层次高校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实践教学方案是确保实习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
日语专业在制订和修改实践教学方案时,充分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方向知识的应用能力,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教学。为此,日语专业在时间上充分保证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国内学生实习期不少于半年,实践性教学环节达到总学分的25%以上。海外实习学生实习期为一年,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 为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日语专业制定了《长沙学院日语专业实践实习工作管理办法》、《日语专业国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海外出国实习学生选拔培训管理办法》、《长沙学院日语专业海外实习基地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报名、培训、选拔、面试到赴日手续办理、赴日前培训以及赴日后信息反馈等,环环相扣,做到科学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日方也制定了《实习制度》,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对每天的日语学习、实习工作和生活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创造实习生安心学习的环境;建立实习日志制度,定期由指导员或日方负责人记录意见,了解实习生的动态,从而达到及时沟通、互相交流的目的。
另外,《外语系实践环节教学管理规定》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必须参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第二课堂等实习活动,并确定了各项实习活动的时间、负责人、实习程序等实施细则。学院教务处每学期按照培养方案将实习活动编入开课计划,由日语专业自行组织实施。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平时学习的薄弱点,锻炼了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效果良好。
三、教学成果评价机制是对日语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佳检验
日语人才培养具有适应行业需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等特点,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不能充分体现这些要求。既有的评价内容多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考查,评价方法仍以纸笔考试为主,很少采用体现多元质量观要求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主体单一化,尚未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评价者积极的反馈与被评价者积极的认同,评价结果反馈的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中国高校力求改变传统的“重学科结构,轻实用性、跨学科、社会导向”的教学模式,希望建立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元化、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崭新的评价机制。纳入用人单位的评价,形成以社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价值取向,这一思路为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日语专业探索和实践了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在学校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任课教师和学生自评的方式。教师在课程考试结束后,须认真填写《考试成绩分析表》,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包括题量是否适中,难易是否适度,成绩是否客观,考试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等,并针对问题和差距提出解决办法。而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一般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种形式是组织学生代表座谈,既要求学生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也要求他们总结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用人单位的参评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和学校需共同参与评价。实习结束时,由实习生填写实习成绩报告表,然后由双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相关考核成绩以及组织纪律、思想政治表现、工作能力等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60%,学校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40%。以海外研修实践教学活动为例,海外实习包括在日本国内的集中培训(实习前研修、实习后研修)、实务性研修(宾馆酒店实习)和学生自修(每日研修日志),最终通过总结研修,得到JNTO和JTB公司的公正评价,对合格者颁发日本企业认可的结业证书。
这种评价方式建立了校企双方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对话机制,将实践能力明确纳入教学评价的考核范围,不仅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更客观的结论,而且为日语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导向和依据,有利于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日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日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建立怎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日语综合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仍是日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已步入成熟期,语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已经从“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构造类型”转型到“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相比之下,我国实践教学水平明显滞后,尽管人们已经改变了“为了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教学观,逐渐把目光转向了语言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它的交际功能上,但对日本的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及其他广义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却不甚理想。在与日本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在恰当场所使用恰当语言的能力,或者不自觉地用中国的文化标准衡量日本的文化,按中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来选择说话方式,因而容易产生跨文化交际摩擦。究其原因,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原则和测试评价等没有针对外语教学的社会人文目标进行描述,只能靠教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在有限的范围内得以实现,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没有为学生提供有利的语言、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原因。
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终极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即以建设国内外实习基地、学生在日语语言环境中实地实习为突破口,带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教学体系的系统变革,将实习环节纳入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积极态度和跨文化接触的适应能力,实现促进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目标。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日语使用的社会环境,为日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实践依据,有助于日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五、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对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和研究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在改革目标上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国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具有真实性的特点。这一体系的建立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系统的变革,体现了改革的系统性,对日语专业教学改革必将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和积极影响。但由于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例如,如何实现海外实习基地与校内以及国内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如何将本专业的国内外实践教学成果和我国同类专业作交流,以达到经验相互参照、资源共享的目的,等等。笔者希望在今后的实践过程中逐步解决这些问题,走出自己的特色,为我国其他同类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参考和借鉴。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在国内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中,动作康复训练作为新生课程,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本文通过回顾和总结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在学校的教学改革,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进行了探索,并从教学内容及分配、实践实训环节探索、课程评价考核改革几方面进行经验分享,为相关院校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特殊教育专业自开设以来,就有两种人才培养取向:一是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为培养定位,以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为主;二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给予特殊教育高度关注,要求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出台,明确提出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体系,要在特殊教育教师中培养康复类专业人员。
在这种政策背景下,众多高校纷纷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并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即使以知识型、研究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北京师范大学也在思考培养出的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教育部新增了教育康复学专业,重点培养能胜任未来特殊教育工作的康复训练人员,成为与特殊教育学平行的专业。一些院校纷纷申请增设此专业。但是,现实情况是,有教育康复学专业的院校仍是少数,绝大部分院校仍是特殊教育专业。这些院校为了适应特殊教育的发展,加强康复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就要增加一些康复类课程。
部分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增开了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以针对有动作障碍的人士开展康复训练为教学目标。医学院校和体育院校也有类似的专业或课程,如运动康复学、物理治疗学等。但是医学、体育院校开设的类似课程因为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教学中难以给师范学校中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提供指导。所以,探索适合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教学实施方案成为当务之急。
一、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目前,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该课程的主要有重庆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昆明学院等少数院校。各院校在课程开设中,课程性质、课时、实验教学、评价考核等各方面都有所不同。如重庆师范大学以课外选修课的形式,利用周五、周六、周日三天时间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一年的学习;理论课时较少,以大量的实践为主。考核注重理论和实践结合。整体来说,这些院校的课程开设,主要以实际情况为依据,相对来说缺乏借鉴性。所以,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教学中主要有以下问题:
(一)可供师范类院校学习的训练方法有限
学校针对动作障碍人士的训练方法有很多种,如针灸、按摩、理疗、运动疗法等。师范类院校的学生由于缺乏医学背景,再加上未来面对的主要是有动作障碍的儿童,所以,在动作训练方法的选择上和医学、体育类院校有较大差别。
(二)师资缺乏
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特殊教育专业都面临康复训练师资缺乏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康复训练人才的培养需要长期进行;而且这类课程的实践性强,需要教师具有大量的临床实践教学经验,而这也是缺少此专业高校教师的原因。加之,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师资的缺乏成为制约课程的一大问题。
(三)重理论,轻实践
由于师资缺乏,而且现有师资的实践能力有限,所以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建设中,存在完全的纯理论教学;或者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安排少量的实践课。这样安排的结果,就是培养了一批“纸上谈兵”的人才,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相去甚远。
二、对动作康复训练课程的思考
(一)对课程的认识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体现“医教结合”的课程设置理念,旨在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康复技能。在课程定位上,学生不能向医学类院校的相关课程看齐。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深厚的医学基础,只是开过一门课――特殊教育医学基础。它主要是介绍和各类特殊儿童有关的医学问题,并没有深入讲解人体的神经、肌肉,以及人体各动作出现的影响要素。其次,教育康复和医学康复有所不同。作为特殊教育专业的学生,立足点和归宿还是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虽然康复机构也成为就业方向之一,但是康复机构的基本要求还是以掌握特殊教育教学,特别是个别化教育为主;医学类康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出路则以医院或医院系统为主。从这两点出发,笔者认为,医学院校教材不能直接拿来用到特殊教育专业中,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借鉴医学院校的动作康复训练课程,进行加工、整合,以适应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教材的选用
目前国内相关课程的教材很多,但多是供有医学基础的医学、体育院校学生使用,对医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师范生来说,这些教材的难度较大;而且相关的教材主要是对运动康复方法的介绍,没有提及运动康复的对象。考虑到课程面向的对象特点及今后的服务对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了陈秀洁主编的《小儿脑性瘫痪的神经发育学治疗法》和金容主编的《动作障碍儿童训练新指引》这两本教材,取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教学内容。这两本教材涉及到的解剖学和运动学的知识较少,较适合师范类院校使用。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分配
根据动作康复训练的课程目标分析,学生至少需要掌握以下内容:动作康复训练的对象――脑瘫儿童的定义、病因、诊断、合并障碍;正常儿童的动作发展和脑瘫儿童异常姿势发育;动作康复训练方法――平衡疗法的基本理论、重要观念;肌张力及其检查;动作障碍的评估;动作训练的技术和方法。如果相关院校的课时较多,还可以加入日常摆位技术和动作训练的其他方法的介绍。对于基本知识以理论讲授为主,方法的操作部分以实践教学为主。
(四)实践实训环节的探索
1、编制实验课教学大纲和学生实训指导手册。与实践课对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实验课教学大纲,明确实验课时数、实验名称、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便于老师开展实践教学;与实验课教学大纲相应,教师教学要制定学生的实训指导手册,主要呈现实验课中的具体操作要求,为学生开展实训提供指导。
2、实验课学时的安排。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下,学校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此,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实验课的安排上,学校应加大课时量。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54课时的总课时量,可以把实验课时数设置在36课时以上。但是学校这样安排还不足以让学生掌握动作康复训练的技能。据了解,重庆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选修动作康复训练的本科生,要在一年的时间,利用周五、六、日这三天,超过580个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学习。到学年结束时,学生才能进行动作的评估、动作训练的设计和具体操作。
3、实践教学形式的探讨。作为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教师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也不能采取单纯的讲授式,教学也不局限在教室里,要选择能调动学生主动性,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方法和形式。以下几种形式,教师从课堂教学中逐渐过渡到实习实践现场,并结合学生的经验反思。
(1)直观演示。本课程很多内容需要老师用各种手段演示给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针对某些内容,如人体各肌肉的介绍、平衡观念的解释、动作评估的方法以及各发展阶段的主要训练方法,可以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教师或学生的直接演示,让学生理解抽象的`观念、掌握评估和训练的主要方法。
(2)案例分析。实践教学中,案例往往被认为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迅速掌握操作方法的手段。针对一些重点内容,如动作障碍的评估,教师提供大量的评估案例,课上与学生一起分析,课下让学生讨论,理解评估表各项目是怎么确定的。通过分析、观察与总结,教师让学生找出评估表中各项目之间的联系,并和教材内容进行对照,深化知识。
(3)实践观摩。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实践观摩则是把学生带进训练现场,让学生亲身经历、观摩康复训练师的操作技巧,与儿童互动的能力。此形式可以看作是学生从课堂进入现场的过渡阶段。
(4)实习操作。笔者所在学院学生的实习恰好安排在动作康复训练课程中期,所以利用一个月的实习期,给学生布置实践内容,让学生把所学变为所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建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适当延长实习时间,让学生多实践、多接触个案,增强实践操作能力。
(5)经验反思。在实践教学中,经验反思贯穿其中。对案例分析反思、对课堂模拟的反思、对现场观摩反思、对实习过程反思,这些不仅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活动,迅速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五)课程评价考核形式的改革
1、增加对章节教学的评价考核。教师对章节教学内容的评价,不仅能知道学生哪个章节有问题,还能促使学生掌握所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积累。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应各章教学,编制章节练习题是评价章节教学效果、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章节练习题在使用时较为灵活,既可以进行章节小测验,又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检查。
2、加入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动作康复训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平时的操作过程,哪里有问题,如何纠正,纠正后的效果怎样,都要在实践环节体现,因此,教学评价对这些内容也要进行系统考查。在课程评价考核中,教师可以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基础上,加入实践课的考核。评价考核形式包括平时成绩、实践课考核和期末考试成绩三个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情况(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回答问题情况、实践课操作情况;实践课考核主要考查学生对个案的评估、训练计划的拟定、案例分析以及操作技术的掌握程度;期末考试成绩则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同时,对这三个部分的权重也可以做适当分配,如平时成绩占5%,实践课考核占25%,期末考试成绩占70%。当然,权重的分配要和学校的具体情况联系,但是一定要突出实践课考核的重要性。
三、总结
动作康复训练课程在医学、体育类院校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但是对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来说,课程的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实施很多方面还需要相关院校作出大量的探索,以丰富教学研究,完善特殊教育师范类院校康复训练课程体系;同时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机构需要更多的动作康复训练师资,以满足特殊儿童的需求。
浅谈机械专业中职本科课程教学衔接的实践与探索论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转型的进一步深入,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对此我国的教育事业机构开始加大改革力度,并注重从中职到本科的教育持续教育,从而有效的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我国是制造业大国,要想提升制造行业的科技水平,就必须要加大该行业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大机械专业的中职本科课程教学的衔接就显得极为重要,本文正是以分析这个重要意义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促进中职本科课程教学衔接的具体实践方案,从而为促进我国机械专业中职本科教学衔接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中职机械专业本科课程衔接的重要意义
应用型本科教育形式是一种在中职和本科教育之间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已经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可是对于应用型本科教育而言,当前并没有完善的制度来促进这种型式的高等教育发展,而且和中职的教育衔接问题同样没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因此为了更好的促进机械专业的中职本科教育的衔接,加强学科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一些学校对此开创性的将原来中职专业可横教学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从而更好的适应机械专业的中职本科衔接。并让中职机械专业课程能够更好的和应用型本科专业课程进行衔接。而且在构建这个课程体系时,这种衔接同样也是机械专业教学的重点。
构建完善的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能够让那些存在着进一步深造需求的中职机械专业类学生能够在专升本或者专插本之后,能够将这类学生在中职期间所学的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机械专业课程的基础。这样就能够更好的让中职学生能够适应机械类专业本科课程的学习,并促进他们理论素养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见,通过加强机械专业中职本科课程教学衔接无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中职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的具体实践分析
当前一些高等院校开始加大机械类专业的建设,这位国内的技术升级和产业转型能够有效提供人才方面的支持。不过从应用的角度来看,中职机械类专业是主流,但是整体技能水平还是相对交叉,因此让中职机械专业的学生向本科领域进行深入学习,这样就能够有效的提升中职机械专业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这些搞笑加大了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的设置,并且结合当地对机械类人才的需求,开始设计相对科学专业的机械类本科课程体系,尽可能的做到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并能够在教学上体现出循序渐进的'原则。在针对机械类专业课程衔接的教学方面,其核心思路就是要对当前现有的人才培养标准以及相应的规格加以改革,并加强实训和实验教育的科学对接。
(一)当前调研课程衔接的发展现状
对机械类专业应用型本科和中职教育衔接的课程和普通高等院校在机械专业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进行对比研究发现,这两个不同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还是存在着显著的区别。而这个区别主要体现在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侧重点和难点等知识点的层面,还有就是两者课程体系下的教学方法,同样存在着显著的不同。因此针对这种现状,要想能够更加科学的实现中职本科在机械类专业方面的衔接,就需要充分的结合这些不同,然后设计相应的衔接点,并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为科学的设计衔接方案提供相应的思路以及前提。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衔接课程体系
不同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机构需要结合相应的调研结果,对当前机械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和机械类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方向加以总结,然后据此提出机械类专业的建设方向以及相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深度。另外还需要正确处理机械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和中职机械类专业的教育的差异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就是要注重以培养机械类专业技术人才作为核心,据此设计出相应的培养方案以及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应用型学科的特点,以理论紧密联系实践的方式来对相应的课程进行设计,同时提出相应的团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的统筹规划,这样才能够构建出完善的衔接体系,实现人才深造的无缝对接。
(三)构建完善的专业课程衔接方案
需要对机械类专业涉及到的诸多课程进行分类,这些分类主要依据以下几点:第一,内容和中职中专机电专业课程的基本一致型。第二,内容比中职中专机械类专业课程的加深型。第三,具有不同行业的主要特点,比如针对模具加工的,轻工业的机械设备,航海等中国重工业的机械设备等。通过这些分类,然后再紧密的结合应用实践,提出对应的专业课程建设方案。并将重点放在中职中专到本科的衔接层面。确保机械类应用型本科能够和中职中专的机械类专业实现对接。此外还需要引入相应的衔接方法,做到整体结构合理,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起到承上启下的效果。
四、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应用型本科教育需求开始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而机械技术则能够为技术升级转型提供重要的支持。所以加强机械类专业的应用本科建设就显得极为重要。另外当前中职中专机械类专业本身具有显著的应用性,为了让这些学生能进一步深造,那么在该专业的应用型本科中,设计相应的衔接方案,就能够在培养这方面的技术人才方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这也能够让中职中专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就能够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同时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更高,从而有助于整个行业技术的持续稳定发展。
微电子封装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论文
以微电子封装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经过3届本科生的实践,形成了“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院微电子封装专业的设立旨在培养能在微电子封装、微电子和材料成型等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创新型人才。根据专业特点,我们构筑了新的专业实验体系,积极开展校企协作,探索出了一条拓宽实践教学领域、开发实践教学资源的新途径,促进了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与提高。
一、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与设置
(一)指导思想
通过与集成电路行业协会、高新技术认定企业紧密联系、相互协作,以“加强实践能力训练,注重创新精神培养”为宗旨,构筑宽阔的实践教学平台,拓宽学生实践领域,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根据培养方案要求,充分利用学院原有的实践教学平台和行业交叉协作的共享资源,构建具有本专业特色的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优化设计综合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方法和管理体制,加大实践队伍培养的力度,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特色鲜明、产学研并举的实践教学体系。
(二)基本原则
1.创新性原则。在实验教学观念、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与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创新性研究,构筑有益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
2.先进性原则。以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主线,购入先进的教学仪器完善充实实验模块,引进高新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充分利用专业实习的平台,优化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3.专业性原则。突出专业特点,结合专业实际和市场需求,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通过校企协作为社会服务和交流形成稳定有效的通道,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二、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与方法
(一)实验教学独立设课
鉴于新专业建设的办学理念及新专业特色,设置综合设计型实验,制定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使学生受到系统完整的基础实验训练。综合实验独立设置课程大纲及要求,配备多名指导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计划、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等实验教学文件。理论学习结束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实践中直接动手,不断进行调整、充实、提高。综合实验结束后,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培养学生分析处理、归纳总结原始数据的能力,综合所学的知识完成实验报告,做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综合实验课程开设在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本结束后、毕业设计前进行,使学生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后续完成毕业设计做好准备工作。
(二)课外开放性实践教学
课外开放性实践教学重点开展课程设计、大学生课外创新实验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学校资源,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多形式创新活动,构建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微电子封装是一个集材料、物理、化学、机械电子等多学科知识的高新技术行业,需要的工程人才必须具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及有创新超越意识能力,为此在课外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开展行业科技讲座和技术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有机会了解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并且提供专业实习的平台。开放实验室也是开放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专业教师积极鼓励本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实验和创新活动,一方面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条件下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另外学生也可以在教师指导下自己申请项目。通过开放实践教学,端正了学生的科研道德观,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了创新科学研究的素质和能力。
(三)产学研相结合强化人才培养
1.强化实习环节,衔接专业资质认证。为了培养具有创新潜力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从2011年对专业实习模式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在秉承学院开放式办学理念的基础上,利用上海市职业培训指导中心集成电路制造公共实训平台,对学生进行《集成电路制造高级工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半导体物理及器件基础、集成电路芯片制造技术、关键工艺原理及设备操作、设备维护与保养、安全操作条例等。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取得专业资质认证,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扎实学生基础知识,对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大有益处。
2.建立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利用本专业与上海凯虹电子有限公司长期以来发展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既能为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实习设计提供便利,强化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创新意识,又为学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了就业的联络平台,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广泛开展科技合作与科研项目,为企业提供科技攻关、人员培训等服务。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效果与成绩
(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多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训练,学生不仅加强了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提高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工程实际的能力。在毕业设计中,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纯粹地重复导师的实验过程或者完全依赖于教师完成毕业论文,学生会主动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主动与指导教师或企业工程师讨论实验方案,积极交流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学生的独立性、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都得到了加强,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二)增强毕业生社会竞争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性强、系统科学并紧密切合企业需求,3届毕业生就业率都达到90%以上。经过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毕业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主要表现为业务基础扎实、工作踏实、适应性强,有良好的合作精神,在科研攻关、重大决策时能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善于分析和思考,作风严谨,思想道德素质高,在工作岗位上责任心强,体现出了工科知识背景下较强的综合素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