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锻炼研究论文,本文共1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学生体质健康及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我国学生群体普遍存在身体状况不佳,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这也是学生成长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关系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从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出发,对体育教学在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理念,传授科学体育锻炼方法中的积极作用进行分析,并就如何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理念及体育锻炼行为,提出了有效的方法策略,希望能够保证体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质健康;体育锻炼;方法策略

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与健康教育密切相关,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为健康教育提供有效途径。从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推动学校体育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角度,政府部门制定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使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学生群体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分析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繁重的学习压力导致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从事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是学生本身对于体育锻炼重视不足,将课余时间更多地用于睡觉和上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在身体形态、生理功能和运动能力方面均有体现[1]。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自身。一是个人认知问题,许多学生并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存在参与体育活动不积极、锻炼时间短、锻炼频率低的问题,加上体育锻炼的收效相对缓慢,没有长时间的锻炼无法体现出效果,也使许多学生缺乏足够的耐心去参与体育锻炼。相关调查显示,许多学生宁愿将课余时间花费在睡觉、玩游戏和追剧上,也不愿参与体育锻炼,甚至越是体质差越是以此为借口逃避体育锻炼,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必然会有所下降;二是家庭因素影响,家庭成员的健身观念对于学生存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家庭环境影响下,许多学生认为只要饮食合理,身体素质就能跟上,对于健身运动存在抵制情绪,运动能力的不足体现在体育课程中,就是运动成绩差,自信心的缺乏使学生更加不愿意参与体育运动[2]。

2.体育教师。一方面,体育教师素质偏低,无法满足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缺乏体育健康康复、卫生教育等相关知识,对于体质健康的概念甚至一无所知,创新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在体育教学中投入的经费有限,体育教师没有机会参与培训教育,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很难有所提高。

3.学校方面。一方面,学校体育教学理念落后,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是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目标,对于体育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教学理念落后,一些传统体育项目缺乏创新,无法对学生的运动潜能进行深入挖掘,也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很多时候对于体育教师安排的任务都是持有一种应付的态度;另一方面,体育课程安排过于边缘化,存在比较严重的重教育轻体育的现象,体育课时安排不足,体育运动器材和运动场地不足,也很少开展全校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使体育教学的作用无法充分发挥出来[3]。

二、体育教学在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理念及体育锻炼中的作用

首先,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激发其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个人体育锻炼与遗传因素存在一定关联,身高、体重、体型等都会影响个人体育锻炼行为,很多学生从体制健康理念出发,希望能够通过体育锻炼,改变身材,塑造体型,提升个人身体素质,而通过有效的体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热情,从而增强其体质健康理念;其次,可以提升体制健康与体育锻炼的管理水平。体质健康管理主要是通过监测、分析和评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健康咨询,通过有效的健康指导来促进学生体质提高。以先进的理论知识配合有效的教学策略,学校可以通过体育教学,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指导,也能够实现对于学生体质健康状态的有效监督,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4];再次,能够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增强,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及科学的教学方法,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增强其体质健康理念和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三、体育教学中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理念及体育锻炼的方法策略

1.加强宣传教育。学校是开展体育教学的主体,需要做好体育教学在体质健康方面的积极作用,使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体育健康的重要性,树立起体质健康理念,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热情。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身体素质和个人喜好选择相应的体育锻炼项目,树立科学的体育锻炼目标,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延伸,在增加锻炼频率的同时延长锻炼时间,促进体育健身效果的提高[5]。另外,在体育锻炼过程中,教师应该帮助部分体弱学生克服自卑感,激发其参与体育锻炼的自信心,确保在面对高负荷运动时,学生能够保持意志坚定,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自觉将更多的课外时间用于体育锻炼而非玩游戏或者睡觉,形成科学的健身观。不仅如此,学校还应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鼓励家长与学生共同进行体育锻炼,构建良好的家庭健身环境,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其克服心理障碍[6]。

2.整合教学内容。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学校应该从自身的教学环境出发,突出运动项目在健康方面的贡献,选择一些有助于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项目,如田径项目等,可以增加一些趣味性内容,尤其是户外运动,不能因为其对抗性或者竞技性强,容易出现意外事故而直接取消,而是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如果学生兴趣不高,参与积极性不强,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取消,如果学生对于体育运动项目有较强的参与性,对于学校而言,需要做的不是取消项目,而是做好安全防护工作。同时,应该促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避免出现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的问题[7]。

3.优化教师队伍。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效果,也影响着学生体质健康理念的形成。因此,学校方面应该重视对于教师队伍的优化,促进其专业素质的强化和知识层次的'优化,提升其教学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确保体育教师能够掌握健康教育的知识和理念,将健康教育知识与体育教学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学校应该为体育教师的成长提供机会,通过培训、讲座以及外派学习等方式,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和教学能力的提高。通过严格选拔和专业培训的方式,确保教师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能够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以创新思维开展教学工作,将体制健康水平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8]。

4.创新教学方法。从强化学生体质健康理念及体育锻炼行为的角度,体育教学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前,需要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依照计划开展教学工作,可以将不同的课程教学融合在一起,例如,可以设置“篮球+定向越野”课程,每隔三次篮球课,组织一次定向越野训练,提升学生的耐力、速度等指标,将训练时间控制在30min以内。应该做好体质健康评价及预警工作,通过体质测量设置不同的预警等级,然后利用教学计划做好健康引导,增强学生的健康知识,包括危机感教育、体育锻炼理论知识及体育锻炼认识等,帮助学生丰富体育锻炼理论知识,更好地开展体育锻炼活动。设置健康提升计划,依照体育课程,结合学生体育锻炼的实际情况,对教学计划进行完善,规范学生行为,促进其健康水平的提高[9]。

5.改进评价模式。学校应该对体育教学的评价模式进行改进,对考核标准进行创新,可以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相关要求,设置全新的考核标准,通过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和家长评价等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切实认识到,只有通过经常性体育锻炼,才能提升个人体质健康水平,才能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例如,在对中长跑进行考核时,教师可以设置更加灵活的考核方式,针对不同的距离,设置不同的分值,如10min中,2800m可以得100分,2700m为95分,2600m为90分,依次类推,60分为及格,鼓励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选择。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为了达成自身设置的目标,不仅在体育课时会积极锻炼,课余时间也会通过跑步来提升自身体质,在无形中保证了体育锻炼效果[10]。

四、结语

总而言之,体质健康理念对于学生的体育锻炼有一定影响,通过增强学生体质健康教育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在促进其健康成长方面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从学校的角度,应该做好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增强学生的体制健康理念,使其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徐自升.提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评《学校体育教程》[J].当代体育教学,(20).

[2]陈海燕,杨燕,吴念.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与学校体育应对措施[J].浙江体育科学,,34(4).

[3]王莉莉.石河子大学:加强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健康[J].教育与职业,(1).

[4]杨攀.基于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6(1).

[5]刘军,邢蕾,魏经纬.浅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辽宁省高校体育教学的指导作用及影响[J].体育世界:学术版,(9).

[6]王亚婕.影响高职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以及策略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4).

[7]张根红.中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及体育课程的应对措施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8]陈修敏.高中学生体质健康变化趋势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与思路分析[J].青少年体育,2016(2).

[9]袁旭,赵建林.体育教学质量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的关系研究[J].科教导刊,(10).

[10]马洪波.《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意义[J].当代体育科技,2015,5(5).

大学生体质健康与体育锻炼现状调查论文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是逐年提高,但伴随而来的是国民体质的下降,其中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为最。越来越多的肥胖体质和亚健康体质充斥在小学生之间,同时学生的近视、肺活量低、爆发力不足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此种现象的发生与大学生不良的生活习性和课外体育锻炼的缺失有着直接关系,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对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的不重视。因此,我们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例,对课外体育锻炼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对其提出了改良对策,希望能够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有效指导。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健康;课外体育锻炼

当今世界经济逐步进入了高速期,我国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就对我国的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大学时期的教育尤为关键。作为人才主体的大学生,应该严于律己,不仅要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钻研,更要保证本身的体质健康。但纵观全国大学,能够做到这两点的少之又少。大学生不仅对课外的体育锻炼没有重视,更没有意识到身体才是学习成长、创业发展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学习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全民体质提升的缩影。因此,深入研究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所出现的问题,并针对其问题做出有效的改动措施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

1、大学生对体质健康和课外锻炼的意识较低。大学生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说明了他们并不了解课外体育锻炼对体质健康的重要性,这就直接造成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忽视,也就造成了大学生的身体素质下降。大学阶段课程安排较为稀疏,学生们的课外时间相对较多,但是由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兴趣和意识去做体育锻炼,而将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了其他事情上。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对体质健康重视度不足,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过是为了应对体育考试,仅仅只是为了拿到学分而进行的,这种错误的观念直接将锻炼的本质给覆盖了,体质健康的重要性一度得不到重视。

2、课外体育锻炼的相关设施缺乏。随着我国对高等教育的重视发生改变,各地高校都进行了招生扩张。但由于生源增加,学校硬件设施却有所脱节。其中体育器材缺乏现象尤为严重,这就导致了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跟不上,相应的身体素质也会有所下降。我们从学生们进行课外锻炼的场地进行了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乐意去学校的体育场馆进行课外锻炼。但是这样的锻炼场所却是因为学校建设的制约,存在一些使用上的限制,比如进入收费或是定期开放等。学校体育场所的使用限制导致了学生们的体育锻炼不能跟上脚步,进而影响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

3、课外体育锻炼的发展氛围不够浓郁。因为学校体育设施的缺乏,对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着很大打击,学生的课外锻炼补E有效开展。同时,学校的体育文化和体质健康文化建设不完全,并没有在学校形成良好的强身健体氛围,学生缺乏正确的风气感染,导致的课外体育锻炼的落寞。

4、较大的学习压力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在调查中,较大的学习压力在学生不能够良好进行体育锻炼中占据着原因第一位。学校本就是一个学习的场所,学生会无意识的将学习排在首位,体育锻炼自然会相对薄弱,学生的体质健康也会在这种较大的学习压力下出现恶化现象。因为学习因素而放弃体育锻炼等无关学习成绩的事务在大学生眼中可谓是在正常不过了,因此学习压力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最为巨大。

5、不良生活规律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生活习性杂乱无章,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同时也严重影响到了学生的体质健康。因为学生生活压力较小,熬夜、抽烟、酗酒、网游等等活动充斥的大学生活,学生为身体做出的体育锻炼时间相对很少。在我们调查中得出,所调查的高校学生的熬夜现象达到了90%,单单这一项就能够直接影响的学生的体育锻炼,进而影响到身体素质。

二、强化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措施

1、促进课外体育认识度。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观念,强化学生体质健康意识,不仅仅只是思想层面上的指导,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应该充分发挥“中央七号文件”的精神,结合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基本计划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实际的体育锻炼实施,为学生健体正确科学的体育观念,为学生制定合适的锻炼计划,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进一步保证学生的体质健康。

2、完善体育锻炼设施。体育设施使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基础,因此学校应该加大相关方面的投资力度。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建立相关的体育项目场馆,充分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并且要保证体育场馆的`开放,应该采取定期或长期开放的形式,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同时,要加强对体育场馆的规范管理,使得体育施舍的利用率最大化,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优质的物质保障。

3、建立学校体育文化。建立起完善的学校体育文化体系,对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直接的促进作用。首先,学校应该大力宣传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形成体育锻炼意识,充分认识到体质健康的基础作用;其次,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计划,鼓励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证体魄健硕有活力,并对此计划进行规范和制度安排,保证其能够真实实施;最后,定期举办体育竞赛,通过各个项目的比拼,加强学生素质培养的习惯。从多方面保证学生的体能素质发展。

4、创新教学改革,减轻学习压力。我们可以考虑将学生体质健康也作为考核指标之一,这样学生可以将精力转移至体育锻炼上,在进行体质锻炼的同时减轻学习上的压力。另外,学校可以给予体质健康方面一些政策,例如在体育竞赛中发放奖品等,激励学生进行体质训练。

5、加强学生的生活管理。学生的体质健康离不开正常的作息时间,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生活进行一些合理干预,保证学生的学习、生活、体质锻炼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并要对大学生进行一定的科学指导,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总而言之,高校中的课外体育锻炼对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文章对这之中的问题探究和策略分析,相信学校及其教师都能够有一个大体的认识。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积极的整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刘雪莲.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与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6(03):130-132.

[2]卫国凯.山西省民办高职院校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开展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7.

[3]侯良.大学生体质健康信念和体育锻炼行为意向对体育锻炼等级的影响及策略研究[D].济南:山东体育学院,2017.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跟踪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比较分析、测量等研究方法,对苏州大学商学院级362名大学生体质健康水进行了四年跟踪测试。结果发现:1)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四年中总体上表现为从“高起点”向“低收尾”发展的趋势;2)一、二年级“三自主选项课”的教学改革、将课外俱乐部活动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体育课程考核等措施,客观上满足了学生体育兴趣的需求,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3)到了三、四年级时,课程体育要求过低、学生锻炼时间减少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评分标准过低,客观上造成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4)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不达标”的人群主要由营养不良与肥胖学生组成,所占比例达到75%,而在采用即将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过程中,不迭标人群进一步扩大,由于耐力素质“不达标”而导致体质健康“不迭标”所占比例逐年增加,高达76.56%。

论文关键词:体质;健康;阳光体育

体质健康关系到大学生就业及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也关系到整个社会人才结构的健康况。特别是近年来,学生的体能素质有明显下降趋势,出现“两高两低”的现象,这些现象引起了党中央、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全国亿万学生光体育运动”等一系列活动。本研究对大学生四年体质健康水平进行跟踪研究,以期为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学生自主性体育活动、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标准》推进策略等提供弹论参考。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四年来苏州火学商学院362名大学生(男140人,女222人)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成绩的发展变化走向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查询与本研究有关的专著和论文资料,为本研究提供材料和科学依据。

1.2.2数理统计法:对测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并与全国大学生指标进行显著性比较。

1.2.3测试项目与方法

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苏州大学商学院2004级362名大学生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1000米(男)、800米(女)、坐位体前屈(男)、仰卧起坐(女)进行了测试与评价。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四年来体质健康水平发展变化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在四年中总体上表现为:从“高起点”到“低收尾”的发展变化趋势(见表1、表2)。

“高起点”即在一、二年级时,学生的生理机能(女生)、身体素质处于高于全国指标,并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低收尾”即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开始迅速下滑,而耐力素质从二年级就开始下滑,到了四年级,学生的立定跳远、耐力素质以及男生的生理机能低于全国水平,并具有显著性差异。

2.1.1身体形态变化

身高与体重是反映人体发育的程度、身体匀称度以及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从表1、表2的测试结果来看:①男生的身高平均每年增长0.5厘米,体重增长0.9公斤;而女生两项指标增长缓慢,身体发育趋于平衡,但平均指标都高于全国。②与20全国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进行比较发现:在身高指标方面,学生在一年级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二年级时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到了三、四年级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在体重指标方面,男女生在四年中都高于全国大学生,并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在BIM指数方面,男女生都高于全国大学生,男生四年中都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而女生在一、二年级时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到了三年级时具有显著性差异,到了四年级不具有显著性差异。③四年来发展变化趋势:随着学年的增长,男生的身高、体重、BIM指数稳步增长;女生身高缓慢增长,体重略在下降,使BIM指数逐渐下降。

2.1.2生理机能变化

肺活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重要机能指标之一,容易受到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胸围等因素影响,通常采用肺活量指数来评价人体机能。从表1、表2的测试结果来看:①在肺活量方面,男女生四年的平均肺活量都高于全国指标,除了男生在一年级时不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其他学年中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②在肺活量指数方面,男生在四年中都低于全国水平,并在三、四年级时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女生则相反,高于全国水平,并在一、二年级时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在三年级时具有显著性差异。③四年来发展变化趋势:随着学年的增长,男生的肺活量在二、四年级出现两个小高峰,肺活量指数在二年级出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而女生的肺活量与肺活量指数在二年级出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

2.1.3身体素质变化

从表1、表2的测试结果来看:①在立定跳远项目中,男女生在一、二年级时高于全国水平,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而到了三、四年级时低于全国水平,并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②在耐力跑的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项目中,一、二年级时高于全国水平,且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而到了三、四年级时低于全国水平,也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③在男生的坐位体前屈与女生的仰卧起坐项目中,四年来都高于全国水平,并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④四年来发展变化趋势:在立定跳远、耐力跑中,一、二年级时远远高于全国水平,随着学制的增长,从二年级开始逐渐下降,到了三、四年级时下降到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男生的坐位体前屈与女生的仰卧起坐在二年级达到高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但在四年中都高于全国指标。

2.2对造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高起点、低收尾”的现象分析

2.2.1造成“高起点”现象分析

2.2.1.1“三自主选项课”教学模式的改革,有效增进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根据苏州大学公共体育课程的要求,一、二年级学生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主选择体育课程的项目、上课时间、上课教师。从商学院两次选课的满意度调查情况来看,学生的满意度达到92.54%,“三自主选项课”教学模式有效地满足了学生的体育兴趣需求,客观上促使学生上好体育课,认真参与课外锻炼,以至93.92%的同学在立定跳远、86.74%的同学在耐力跑、62.98%的同学在坐位体前屈与仰卧起坐的“二选一”项目中获得了四年中的最好成绩(见表3),确实增进了学生的健康水平。

2.2.1.2将课外俱乐部活动纳入课程体育考核,有效地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在学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进程中,将课外俱乐部活动作为体育课程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校园一卡通”与“网络管理系统”对课外俱乐部活动进行管理与考核,在考核中,学校制定两个最低标准,即每周至少活动一次,每次至少活动30分钟,如果学生每周没有完成活动的有效记录,缺少一次扣2分,直到扣完20分为止。对2004级商学院学生课外俱乐部活动网络管理系统的查询发现,在一年级时学生每周平均活动次数达到2.45次,到了二年级每周平均活动2.31次,这些记录不包含参加非俱乐部活动,比如参加学校、学院、班级组织的体育竞赛等。学校要实现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就必须经常参加体育运动,“运动参与目标”这一课程难点就会因此而得以解决¨。这表明课外俱乐部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进行课外锻炼,对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终身锻炼习惯具有积极的影响。

2.2.1.3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课程体育考核,促使学校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测量与评价实质上只是一种测定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手段,是对学会业余身体锻炼结果的检验,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形态机能的全面协调发展,身体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激励学生自觉地、经常性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它是通过测试和评价结果来反映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从《标准》和体育课程的关系来看,虽然其内容可以相互渗透,但不能相互代替,更不能以《标准》测试内容代替课程内容和性质。

学校一、二年级的公共体育课程规定“《学体质健康标准》的总分占第二学期体育成绩的3%”,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总分达到良好及以上者,方可参加三好生、奖学金评选”的规定,这些规定客观上促进了学生必须认真上好体育课,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才能够得到高分,获得体育学分,以及获得参加奖学金、三好生评定的机会,享受体育课程带来的附加功能。

2.2.2造成“低收尾”现象分析

2.2.2.1课程体育要求过低

到了三、四年级时,学生的课程体育由课外俱乐部(20%)与体质健康标准(80%)构成,并且每学年只有0.5学分。学生在一学期中,只要完成lO次课外俱乐部活动的有效记录,可以得到20分,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只要获得5O分,课程体育就可以得到6o分,从而课程体育的学分就可以轻松获得。

2.2.2.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项目的标准过低

实施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原本是想激发学生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有由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较低,学生不需要经过努力就能及格,只要参加测试就能够得到最低50分,而正常体重的学生可以得到58分。在男生(坐位体前屈)、女生(仰卧起坐)的测试中,学生平均成绩虽然逐年下降,但在三、四年级仍然高于全国水平,并有35%以上学生达到本人四年来最好成绩(详见表3),这表明学生为了能够顺利达标,也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2.2.2.3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过少

到了三、四年级时,学生由于忙于考研、考证、考公务员、撰写毕业论文以及找工作等,致使俱乐部活动中“代刷卡”、“应付活动”的现象增多,从而使有限课外锻炼的效果打折扣。调查结果显示,到了三年级时学生每周平均锻炼次数只有1.12次,而到了四年级时下降到0.68次,学生课余锻炼时间明显减少,这是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2.3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不达标”现象分析

2.3.1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不达标”现象的分析

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四年过程中,只有8人(女生3人,男生5人)“不达标”,女生是由于体重较低(2人)和营养不良(1人),而男生是由于肥胖(5人),这表明“不达标”的人群主要是身体瘦弱与肥胖学生组成,这与刘成等人在对“体质弱势群体”的研究中发现“大约有5%左右的学生是因为体育课成绩或《标准》成绩未达到相关规定而不能毕业或不能获得学士学位,而这部分学生中8o%以上是体质肥胖或瘦弱者”的结果相一致。

2.3.2在即将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不达标”现象的分析

从表4统计结果来看:①“不达标”的人数逐年增加,一年级的5.52%上升到四年级的41.16%。②在“不达标”人群中,因耐力素质“不达标”人数也逐年增加,由一年级的55%上升到四年级的71.14%。③在“不达标”人群中,身体处于肥胖与超重状态的学生人数也逐年增长,但幅度不大,但是在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处于最好状态的一、二年级时,因肥胖与超重所占比重达44%~65%,而男生高达80%。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虽然增加了选测项目,修改了测试项目的权重,提高了评分标准,对促进学生进行课外锻炼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特别规定了“1000米(男)、800米(女)、台阶试验的得分达不到及格者,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计为不及格,该学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成绩最高为59分,普通高校学生毕业时,《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Ⅲ”的新标准,这给超重与肥胖以及耐力素质比较差的大学生能否“达标”、“毕业”带来严峻考验。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在学年增长的过程中,男生的身高、体重、BIM指数稳步增长;而女生身高缓慢增长,体重略有下降,BIM指数逐渐下降。

3.1.2大学生的生理机能在学年增长的过程中,男生的肺活量在二、四年级出现两个小高峰,肺活量指数在二年级出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而女生的肺活量与肺活量指数均在二年级出现高峰,然后开始下降。

3.1.3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在立定跳远、耐力跑中,由一、二年级时远远高于全国水平,随着学制的增长,从二年级开始逐渐下降,到了三、四年级时下降到远远低于全国水平;男生的坐位体前屈与女生的仰卧起坐在二年级达到高峰,然后开始缓慢下降,但在四年中都高于全国指标。

3.1.4“三自主选项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将课外俱乐部活动以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纳入课程体育考核等措施,客观上满足了学生体育兴趣的需求,对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起到导向作用,有效地促进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增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形成“高起点”现象。而到了三、四年级时,课程体育的要求过低、学生锻炼时间的减少,这是导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大幅度下降,形成“低收尾”现象。

3.1.5在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过程中,“不达标”的人群主要由身体瘦弱与肥胖学生组成。而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评价,“不达标”人数逐年增加,而在“不达标”人群中,由于耐力素质“不达标”导致体质健康“不达标”所占比例在55%以上。

3.2建议

3.2.1在课程体育改革过程中,基于学生到了三、四年级身体素质大幅度下降的事实,进一步加强课外俱乐部管理与考核工作,在考核中提高每周活动次数,由每周一次增加到二次,并将考核周数增加到15周,使课外俱乐部活动制度与开展阳光体育工程相结合,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体育场馆,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改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2.2加强《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宣传工作,针对学生的耐力素质比较差的事实,增加耐力素质的课堂教学时数,督促学生进行课外锻炼;针对“体质弱势群体”开展特殊教育与运动处方研究,确实提高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为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做好准备。

论文摘要:通过研究东北农业大学03级、04级、OS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项的及格率,证实学生步入大学后,学校采用一系列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有力措施,短期内能使学生素质明显提高。但随着学生步入高年级而身体素质则呈下降趋势,特别是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又是逐年下降的,本文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给出了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早在前就有人提出,用牺牲学生的健康去换取文化知识是错误做法,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又违反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是不可取的。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的国民体质监测表明:我国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呈下降趋势,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力量素质、柔韧素质均下降。

一、大学生身体素质呈逐年下降趋势

选取东北农业大学03级、04级、05级本科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来源于本校03级、04级、05级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检测项目;身高、体重、肺活量、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女)、握力(男)、台阶实验。

从表1可以看出,03级学生1一3年级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各项的及格率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总的及格率为一年级是71。7%,二年级是74。6%,三年级是73。1%。这说明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倒V字型的发展态势,即一、二年级是良性发展过程,三年级开始逐渐下降。这是由于大学生步人大学后,学校采用一系列的配套的管理方法和有力措施,短期内能使学生身体素质提高,随着学生步人高年级,对其身体锻炼约束减弱,因此高年级呈现身体素质下降的趋势。

从表二可以看出,03,04,05级学生大学一年级体质健康测试成绩的及格率分别为71。7%,70。9%,69。8%。这说明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是逐年下降的。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一)初高中体育教育的失误

从高中升人大学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这说明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体育锻炼缺乏,是初高中体育教育的失误,体育教学是以身体的活动为基本形式、以身体的完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教育过程,身体的活动是采用某一形式、遵循某一运动规律来完成的',是需要一定技术技能支撑的。简单的游戏只适应于某一年龄段,是不能相伴一生的。中学体育教学应是传授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兴趣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现在的初中、高中,学校只注重升学率,体育课教学名存实亡。据调查,83%的大学生在中学没能掌握应有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也没有经常锻炼的项目。由于家长和教师及周围环境都关心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学生学习压力大,忽视课余体育锻炼,造成了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下降。

(二)健康意识淡漠

青少年时期是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持续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体质状况从个体而言是人生中体格最强壮的时期,身体的各系统发育和机能能力都达到一生的最佳状态。不坚持体育锻炼,短期内机体并无明显反映,但随着健康意识的逐渐淡漠,人们便失去了自觉坚持体育锻炼的原动力,只是根据自己的一时喜好偶尔运动一次,这势必造成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在体内积累,最终产生质的变化,使体质健康状况下降。

(三)体育教育的脱节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现一个倒v字形的发展态势,一、二年级是良性发展过程,这说明大学体育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三年级开始逐渐开始下降,则说明大学体育教育还存在着不足。有些专家认为很多大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是因为体育教学太格式化,太僵化了。我认为这只是学生不喜欢体育课诸多因素之一,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突出健康和素质教育,努力使学生身心愉快地接受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但又有多少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课了呢?体育教育是借助某一运动项目来实现其培养目标的,它需要一定的运动技能来支撑,因此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主要原因是大学体育与中学体育的脱节,中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完成,而大学的培养目标又是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而无法衔接。面对运动技能偏低、培养目标较高的形式我们的教师也很茫然,无论是俱乐部教学模式,还是三自教学模式,都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多层次需要,更无法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培养目标。顾此失彼势必造成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甚至不喜欢运动,造成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倒v字形的发展态势。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高等学校最根本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大学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学龄阶段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大学阶段能否养成终身从事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以及掌握终身体育的理论与方法将对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中心任务,要完成这一任务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健康意识

大学生健康意识淡漠,势必造成坚持体育锻炼的动力不足,要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首先要提高其健康意识,但提高大学生的健康意识单靠讲几次理论课是不够的,应该营造一个具有浓重健康氛围的环境,利用校内广播、宣传栏等大力宣传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知识,并把健康教育贯穿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地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提高健康意识,并积极付诸于行动,为终生体育奠定基础。

(二)大学体育教学应力求务实

1。为中学体育教育补课。从事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要有基本活动能力和基本技能做支撑,任何一堂体育课都是以某一项目为主线而展开教学活动的,如果没有基本技能做支撑,要实现高一层次的培养目标(提高参与意识、养成锻炼习惯、增进身心健康)那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大学体育的首要任务就是为中学体育补课,先完成中学体育培养目标(掌握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兴趣),再去实现大学体育培养目标,这样才符合锻炼习惯形成的规律,由兴趣开始发展至爱好最终形成习惯。

2。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完成《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提出的五项培养目标,结合学生体育素养的具体情况,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就不可能是单一的,必定是多样的、复合的。根据学生对体育的认知程度、技能水平、健康状况、体育素质等情况,设定每个学段的培养目标,如第一学年注重第一学年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使学生都能参与到课余锻炼中来,为其提高运动兴趣、养成锻炼习惯奠定基础。第二学年注重体育道德、团队精神和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的培养,使之成为适应社会的高素质人才,并根据学生体质状况、运动技能水平分层次按不同的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如在传统项目教学选项分班时可同时开二至三个班,在第一次课上按学生的运动技能分成高、中、初三级授课,避免“吃不了”和“吃不饱”的现象出现。只有采用复合式的教学模式,才能实现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实现《纲要》提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教学,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并从中获得快乐,陶冶情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欣赏能力。使学生在意志品质、身心健康、综合素质等方面得到均衡的发展,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

(三)完善体质健康监管机制

为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落到实处,使体质健康检测不再是各项指标简单的测试和数据的统计,而是让学生切实了解自身健康状况并依据所学健身知识、运用多种与健康相关联的运动手段,为自己制定运动处方和健身计划并自觉实施,真正实现对自身健康的维护,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建立监督辅导机制,对学生根据自身健康状况制定的运动处方和健身计划的可行性给予指导,定期对学生制定的健身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结合每年一次的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结果加以评价和调整,使学生具备在人生不同时期都能保持、调节健康状态的能力,维护自身健康,真正拥有健康。

(四)克服惰性养成锻炼习惯

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存有惰性,当你具有自我锻炼的愿望,并具备自我锻炼能力的时候,能否长期坚持自我锻炼并行成习惯,主要看你是否能够克服自身的惰性。据调查有74。8%的大学生平均每天锻炼不足30分钟。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惰性,养成锻炼习惯,有必要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监管力度,做到体育部与学工处、教务处、各院系协调配合,把课外体育锻炼的出勤率与体育课成绩、体质健康标准加分、综合评定,甚至与学分挂钩,使学生重视课外体育锻炼,强制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克服惰性最终形成习惯。为使课外体育锻炼更具实效性,安排教师现场辅导,随时对学生在锻炼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辅助各院、系、班组织小型多样的娱乐性、协作性强的群体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体育锻炼的效果在体内形成良性积累,最终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四、结论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中必须遵循身体机能发展规律和体育意识、运动技能和习惯的形成规律。只有遵循自然规律,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避免好大喜功、追求形式,抓好高校体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使每一环节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才能完成增进学生身心健康这一项系统工程,最终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民族地区中学生体质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分析法等方法对新平县中学生的健康现状和体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学生活动时间不足、健身内容单一、体质表现的个体差异大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并能引起社会、学校、教师、家长的重视,关注中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切实落实阳光体育活动。

关键词:中学生体质健康对策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中学生体质健康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通过清华知网、期刊网等途径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包括书籍、报刊、论文等,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政策、法规及理论依据。

1.2.2测量法:录入的各项数据指标,是各个学校依据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下发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测试方法”的要求测试而来。检测数据指标:本次体质健康数据包括视力、身高、体重、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50m跑等直接数据。

1.2.3问卷调查法:编制的调查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向随机抽样的中学生发出问卷192份,回收190份,回收率98.96%。

1.2.4数理统计法:采用excel软件对原始体质健康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相关的数据。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中学生视力的调查与分析

据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我国中学生近视眼发病率为55.2%,新平县中学生不良近视率为27.45%,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中学生视力处于良好状况。通过对患近视的学生访谈分析,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作业做的太晚,睡眠不足;过度地看电视、玩电脑;学生做眼保健操不认真,动作不规范;学生家长对孩子期望质过高,高中毕业都想升入好的大学;在家学习时间长活动时间少。调查发现中学生的近视率是随着学生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在高,教师应该注意,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要呵护学生的身体健康,提醒他们要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加强眼保健操的日常检查。

2.2中学生肥胖和营养不良的调查与分析

据调查显示,全国中学生肥胖率为11.6%,新平县中学生肥胖率6.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学生肥胖主要原因是平时饮食不规例、缺少体育锻炼。

但是营养不良的学生比例偏高,通过对这部分学生的调查访谈,得出导致部分学生营养不良主要原因是平时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另外,民族地区县乡学校所在地,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生活靠种植业、打零工为主要经济来源,学生家庭生活条件较差,导致营养供给跟不上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饮食上没得到足够的营养,就导致了体型偏瘦、身体发育不良的状况。

2.3学生身体素质检测情况与分析

通过调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一、高二年级组的120人在50米跑项目中良好以上仅69人,占总检测人数的'57.5%,而且有6人不及格,占总检测人数的5%,这表明学生的短跑能力较差,这主要是学生的体育锻炼不足(包括时间和运动强度均不够),其中既有学校场地不足、时间安排以及体育活动内容安排上的问题,也有学生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问题。

在立定跳远项目,高一年级学生良好以上有59人,占总检测人数的49.12%,其中良好以上的比率女生高于男生;而高二、高三年级学生良好以上有111人,占总检测人数的86.72%,其中良好以上的比率则是男生比女生高。统计显示中学生立定跳远的成绩是上升趋势,这表明学生的腿部力量增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新平县中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处于良好水平,其整体好于城市中学生。但是也存在一些一些问题:由于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社会和学校存在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体育课课时得不到很好的保证,致使学生休息和锻炼的时间严重不足。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难以得到保证。

3.2建议

3.2.1学校要严格按照国家对体育课时的规定,保证体育课课时。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利用丰富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编写出趣味性强、健身价值高的地方性教材。同时建立学校高素质体育师资队伍,并按规定配齐体育师资,重视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师资素质水平和业务能力,保障体育教师的合法权益。

3.2.2教师要以新课改下素质教育的思想为目标,强化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切实作好教育教学工作,使学生能够养成自觉锻炼的好习惯,同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品质的培养,为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多作贡献。

3.2.3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不断增加学校体育工作的投入,积极改善学校办学条件,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教会学生正确锻炼的方法、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让学生进行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促进身体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体育总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j].中国学校体育,,21(6):4-6.

【2】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中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m].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9-24.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编委会.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影响论文

摘要:当今的体育教学一直都是按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评,难免由此引发一些思考: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有着怎样的影响,两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文章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要想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必须培养学生体质健康信念,让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质健康信念;影响;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我们每个人都希望的。人们经常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学生作为国家事业的接班人,他们更需要有一个好的身体。因此,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目前体育教学的当务之急。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学生总体的身体状况并不理想,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达不到国家体质健康标准,这与学生的生活习惯、体育锻炼等有很大的关系。本文通过对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要想从根本上增强学生的体质,就要培养学生体质健康信念,促使学生自主进行体育锻炼。

一、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

1.学习任务繁重

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大,除了周一到周五的正常在校学习外,还要参加家长给安排的补课,学习任务繁重,课业繁忙。许多家长存在这样一种观念: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他们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参加各种补课班学习,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快乐成长的时光,也导致学生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

2.学校与体育教师不重视

很多中学没有开设规范、科学的体育课程,一味地重视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身体锻炼。体育课形同虚设,只是表现在课程表上。体育教师即使上体育课也只是列队集合,绕着操场跑圈,随后便让学生自由活动。学生在体育课上就是消耗时间,找不到半点乐趣,也学不到什么专业知识,久而久之,自然消磨掉了他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学生在体育课上没有进行很好的体育锻炼,课余时间就更不愿意进行体育锻炼了。

3.学生自控能力差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自控能力差,禁不住网络游戏的诱惑,大都喜欢玩游戏,所以他们的课余时间一般都会用来玩游戏而不进行体育锻炼。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主要是缺乏体质健康信念。

二、体质健康信念对体育锻炼的影响

1.体质健康信念是体育锻炼的动力和方向

信念对人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没有信念的人生,就如同没有方向和动力的小船,在波浪中四处漂泊,很可能被惊涛骇浪所淹没。体育锻炼也是如此,如果没有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撑,就会失去动力和方向。所以,培养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就相当于是在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兴趣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在兴趣的作用下,学生可以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

2.体质健康信念是体育锻炼的目标和追求

如今,身体健康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学生的体重己远远超标,而体育锻炼作为一个减肥的好方法,为大家所追求。然而,许多学生也只是一时兴起,锻炼一段时间后,就放弃了。因此,培养学生体质健康信念,使其成为体育锻炼的目标和追求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长久的体育锻炼热情,不断增强体质。

3.体质健康信念是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基础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要想改变体育锻炼的被动局面,就要让学生从内心接受体育锻炼,认同体育锻炼,并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然而,如果没有体质健康信念的支撑,学生是不可能长时间坚持体育锻炼的,因此,体质健康信念是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有一次,对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态度调查,教师设置了三个选项:重要,一般,不重要。结果显示,选择重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70%,选择一般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2%,选择不重要的人数占总人数的8%。在关于体育锻炼的动力是什么的调查中,选择应付考试的学生达到39%。很明显,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与“初升高”考试有关。该调查显示,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不热爱,还有相当多的一部分学生是以考试为目的,这说明学生缺乏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

体质健康信念与学生的行为意向及习惯有一定的关联,是直接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因此,培养学生的体质健康信念才是扭转体育锻炼被动局面的关键。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体质健康信念,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教育学生,让学生逐渐爱上体育锻炼。综上所述,培养学生体质健康信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目前体育教学的重点。体育教师要根据健康训练模型理论,利用健康训练量表来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质健康信念,从内心改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要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自主锻炼,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国家事业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董宝林.健康信念和社会支持对青少年体育锻炼影响的调查分析[J].体育学刊,(04).

[2]邓丽鹃.增强体能训练丰富体育课堂[J].江西教育,(03).

[3]谈广喜.发挥体育拓展活动促进初中生健康成长[J].中学教学参考,(01).

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在调查分析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根据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基本规律,提出形成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对策,以期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教学改革

体育锻炼习惯是指人在后天不断重复身体练习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内在需要的、比较稳固的自动化行为模式。简言之,体育锻炼习惯是后天形成的自动化行为。高职体育教学以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作为重要目标。本文以浙江省6所国家示范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探索影响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为培养合格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研究。1.2研究方法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查阅与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有关书籍和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指导。1.2.2访谈法实地到访各所院校,与体育部门的相关领导、教师进行面谈和调研,了解各校体育教学现状,并听取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建议。1.2.3问卷调查法11月10日―12月20日,对6所学校体育教师问卷发放5~25份/校,共90份;学生问卷150份/校,共900份。教师问卷回收90份,有效问卷80份,有效回收率为88.89%。学生问卷回收886份,有效问卷798份,有效回收率为90.07%,经信度、效度检验符合要求。1.2.4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高职院校体育现状

2.1.1体育场馆设施

体育场馆、设施的配套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竞赛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对照《普通高校场地器材配备目录》要求,须有标准400m田径场和风雨操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应在5m2以上。但从调查统计看,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只能基本满足当前体育教学的需要,篮球场地、排球场地和网球场地与规定相距较大。35%的教师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表示一般满意,48.75%的教师对体育场地设施表示不满意,而63.03%的学生认为体育场地设施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普遍反映,目前学生喜欢上室内课,而学校室内场地相当紧张,满足不了选项课的需求。另外,遇到刮风下雨天气,体育课的正常秩序被打破,甚至无法保障体育课教学的进行。走访中得知,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些年高职院校规模的快速扩张,各校近些年虽然注重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投入,但原来的底子薄,学校办学规模扩张过速,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跟不上规模的扩大。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滞后,学校经费困难,学校领导对体育不够重视,都是体育设施建设落后的不辩原因。

2.1.2教学内容满意程度

在对体育教学内容满意度的调查后,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设置态度基本一致,超一半的教师(55%)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接近一半的学生(43.98%)表示非常满意或满意,26.25%的教师和49.75%的学生感到“一般”,有18.75%的教师和4.62%的学生对内容设置表示了不满意,有1.50%的学生表示非常不满意。这些数据说明体育课程内容设置基本能满足师生的.需求,但仍存在问题。高职教育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全日制教育终结性阶段,一旦离开学校就意味着走上工作岗位,所以高职体育教育还承担着“终身体育”习惯养成的任务。因此,构建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内容体系时应更多地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中心位置,不是“要求学生掌握什么体育科学知识”,而是应考虑“通过体育教育学生获得了什么对他现在及将来生活有益的东西”,转变思维方式,改变和扩大课程的项目内容。

2.1.3锻炼目的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以增强体质为首要目的,同时其目的指向呈多元化特征。其排名依次是健康身体(67.79%)、兴趣爱好(56.27%)、娱乐消遣(49.12%)、缓解紧张情绪(37.47%)、丰富文化生活(30.58%)、健美体形(25.06%)、社会交往(19.92%)、通过考试(14.54%)。结果说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发点是正确的、积极健康的。现代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能促进身体健康有着较普遍的认同,生活环境的担忧、就业门槛对身体健康要求的不断提高、体育教学中经常的教育和现实生活的感受,使得高职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有较深刻的认识,高职学生和社会人一样对健康身体有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强身健体也成了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最主要目的。同时,以兴趣爱好、娱乐消遣、缓解紧张情绪、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学生也在1/3以上,也说明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多样性和广泛性的。另外,以健美体形和社会交往为目的的学生也占不少比例,说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多重功能,并逐渐被高职学生接受。但是仍有14.54%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他们通过考试的目的之一,这应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反思。总体来说,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目的是健康、科学、多元性的,同时也说明课外体育活动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2.2锻炼现状的调查

体育锻炼习惯是在特定情境下,通过反复的锻炼实践形成的具有积极的、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定势和思维模式。高职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习惯的判断标准是符合以下3个条件:(1)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低于3次;(2)每次活动时间不低于30min,且具有与自身体质和所从事的体育项目相适应的中等或中等以上负荷(心率大于110次/min);(3)持续时间为1年以上。体育锻炼习惯的调查因素有锻炼频度、锻炼时间、锻炼方式和锻炼选择的项目几个方面。

2.2.1锻炼频度

对锻炼频度的调查后发现,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有93.11%的学生能每周参加体育活动,但锻炼3次/周或以上的学生只有19.42%,大部分的学生(61.65%)是2次/周。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随意性很大,计划几乎没有,锻炼的系统性很差,这必将影响锻炼效果。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度是反映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和习惯养成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需要运用多种途径传输更多的健身知识,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学生提高每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和参加锻炼的质量。

2.2.2锻炼时间

对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的调查统计反映,高职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锻炼时间比较长,30min以上的人数达到80.58%,其中每次活动时间超过90min的人数比例达36.09%。每次锻炼的时间长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锻炼的效果,锻炼时间太短肯定没有促进保质健形的作用,应多鼓励3次/周锻炼的学生加长锻炼时间,以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2.2.3锻炼方式

经调查,浙江省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生有87.62%的是与同伴一起进行课外体育锻炼,与锻炼伙伴一起锻炼优处显而易见,其一是增加了安全性,相互提醒,避免受伤事故的发生,还可以提高锻炼项目的技能;其二是与同伴一起锻炼,可以相互鼓励,营造出了良好的锻炼氛围,更能使锻炼坚持性提高;其三是促进沟通交流的进行,体现社会性提高。

2.2.4锻炼选择的项目调查

了解学生课外锻炼对什么运动项目感兴趣,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选项开设有一定的启示。在对高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统计后发现,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比较喜欢的项目是跑步(49.34%)、篮球(41.25)、乒乓球(39.77%)、羽毛球(38.78%)、健美操(20.79%)、瑜伽(20.18%)、游泳(17.82%)。跑步因其简单易行还是得到喜欢程度排名第一。有些传统项目,如排球、足球、武术的喜欢程度下降,只有10%左右,而足球仅为7.43%,但有些新兴的项目正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喜欢,如器械健身。从前7个喜欢项目的统计来看,学生们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需要得到场地的支持越来越大,并且喜欢室内项目居多,这就需要各校更加重视室内体育场地的建设,以满足更多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锻炼需求。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高职学生普遍对体育锻炼的重要

性有正确的认识,锻炼行为不容乐观,认识和实践上脱节,大部分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未养成。

3.1.2高职学生锻炼目的、兴趣和锻炼

项目选择呈多元性,传统学校体育项目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3.1.3高职院校现有体育锻炼设施和课

程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影响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

3.2建议

3.2.1技能学习和素质练习相结合

体育教学是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深化高职体育教学改革,除了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外,更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强化学生基本身体素质的锻炼,使其积极主动不拘形式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2.2自选性和强制性相结合课堂

教学选项的自主选择与课外锻炼的强制性要求相结合。高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依靠每周1次的体育课教学显然不现实,必须加强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强制规定课外必须完成一定的锻炼内容。使得形成“课堂教学、晨练、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俱乐部(社团)、运动队训练”等“一体化”的“大体育”体系。

3.2.3严肃性和自觉性相结合严肃性

体现在体育教学评价上,严格公开、公平,不容忍体育成绩的随意“放水”,长此以往,增强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养成终身体育素养。

参考文献:

[1]解毅飞.体育锻炼习惯研究概况及展望[J].山东体育科技,(1):42-44.

[2]张金标.高校体育教育经费投入问题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2):1667-1669.

[3]王坤.青少年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模型建构[J].体育学刊,(5):93-96.

[4]莫连芳.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概念的界定[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1-93.

热带地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趋势及其对策研究

王腾,郝文亭

(海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海南 海口 571158)

摘要:儿童和青少年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体质健康水平不仅关系个人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关系整个民族健康素质,关系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是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本研究以海南省汉族学生为主体,针对中小学生(7-18岁)体质健康水平与进行纵向比较分析,进而为以海南省为代表的我国热带地区教育主管部门改进学校体育宏观管理和实施有效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热带地区;海南省;青少年;体质健康;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3)12-0017-04

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位于中国最南端,同时,海南省还是拥有包括汉族在内的数十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省份,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该区域内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状况无疑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20,教育部曾会同有关部委对包括6-22岁学生进行了一次体质健康监测。转眼之间5年过去了,如今我们又完成了新一轮的学生体质健康调研,5年来,海南省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目前海南省学生的体质状况是好是坏?体育、教育、卫生工作者及相关政府部门如何看待和解决上述问题?正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指标

(一)研究对象

以20海南省学生体质调研数据和年海南省学生体质调研数据为研究基础,通过统计整理,比较分析海南省青少年体质状况的变化。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了体质研究相关文件和研究成果。

2.数理统计法 由海南省学生体质测试中心,于年测量并收集数据以及2005年原始数据。采用SPSS18.0与EXCEL处理,并通过2010年与2005年海南省中小学生体质测试结果统计比较加以分析。

3.逻辑分析法对统计结果以及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

(三)测试指标

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及自动生成的身体质量指数指标(BMI)

身体机能指标:肺活量和体重及自动生成的肺活量指数指标

身体素质指标:速度素质(50米)、耐力素质(50*8、1 000米或800米跑)、柔韧素质(坐位体前屈)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身体形态方面

评价身体形态发育水平一般采用的指标是身体质量指数(BMI),通过BMI指标可以大致反映学生的`生长发育水平。

如表1显示所示,9-10 岁城市男生体质指数 2010 年较 2005 年高,8、15、17岁2010年较2005年低;乡村男生除了8、10、12岁以外,其余年龄体质指数 2010 年较 2005 年高;11、16 岁城市女生体质指数 2010 年较 2005 年高; 7、9、11、14岁乡村女生体质指数 2010 年较 2005 年高,经U检验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年龄组差异不具显著性。

(二)身体机能方面

肺活量指数是指单位体重的肺活量,能更确切地反映出机体的肺通气能力,是评价人体呼吸系统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肺活量的大小与身高、体重、胸围等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如表2显示所示,7-12 岁城市男生肺活量指数 2010 年较 2005 年高,13、16、18岁2010年较2005年低;乡村男生7―12、14岁肺活量指数2010年较2005年低;7―15、18 岁城市女生肺活量指数 2010 年较 2005 年高; 乡村女生12―16、18岁肺活量指数 2010 年较 2005 年高,9岁肺活量指数2010年较2005年低,经U检验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年龄组差异不具显著性。

(三)身体素质方面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在运动中表现出来的速度、力量、灵敏、耐力及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一个人身体素质的好坏与遗传有关,但与后天的营养和体育锻炼的关系更为密切,通过正确的方法和适当的锻炼,可以从各个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水平。

1.速度素质

如表3显示所示,7、9、12 岁城市男生50米成绩 2010 年较 2005 年高,18岁则相反;8、10、12、15、18岁乡村男生50米成绩2010年较2005年低,17岁则相反; 7、9、11―12岁城市女生50米成绩 2010 年较 2005 年高,8、17、18则相反; 8、10―11岁乡村女生50米成绩 2010 年较 2005 年低,13、16―17岁则相反,经U检验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年龄组差异不具显著性。

2.耐力素质

如表4显示所示,在7―12岁50米,8和13―18岁男生1 000米和女子800米的指标中,7―8、17-18 岁城市男生耐力素质 2010 年较 2005 年高,12、16岁则相反;7-18岁乡村男生耐力素质2010年较2005年低; 7岁城市女生耐力素质 2010 年较 2005 年高,12岁则相反; 7、9-17岁乡村女生耐力素质 2010 年较 2005 年低,经U检验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年龄组差异不具显著性。

3.柔韧素质

如表5显示所示,在柔韧素质方面,7、9-14 岁城市男生柔韧素质 2010 年较 2005 年高;9、17岁乡村男生柔韧素质2010年较2005年高,13―14、16岁则相反; 9、12、16-18岁城市女生柔韧素质 2010 年较 2005 年高,7岁则相反; 8―12、14-18岁乡村女生柔韧素质 2010 年较 2005 年低,经U检验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余年龄组差异不具显著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 结论

1.身体形态方面,乡村学生2010年较2005年有所好转,特别是男生,而城市学生2010年却明显下降。充分说明了乡村学生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但是城市学生的普遍下降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2.身体机能方面,女生整体明显增高,城市中学男生和乡村小学男生则总体下降,其中乡村小学男生下降明显。学生肺活量指数的下降与缺乏体育锻炼有关,因此要注意增强体育锻炼,促进肺功能发育,防止机能发育滞后现象的发生。

3.身体素质方面,城市学生2010年优于2005年,乡村学生整体低于2005年,其中速度素质方面的乡村男生和耐力素质的乡村男女生以及柔韧素质的乡村女生下降显著。此现象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二)建议

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从2010年海南省学生体质状况分析的结果来看并不尽人意,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1.学生健康体质测试结果尽快反馈于学生,使他们对自己的体质状况有所了解,教师有针对的指导学生自觉锻炼身体,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

2.随着海南省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制约海南省乡村学生生长发育的环境有了不断改善,在此基础上应注意培养科学的膳食观,在饮食结构上适当增强蛋白质和淀粉的摄入量。

3.各级主管教育的部门,应重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特别是加强农村学校的体育卫生工作,针对乡村学生身体素质不太理想的状况,应加强锻炼目的教育,重视体育锻炼。对中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目的教育,是当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核心,应当教育中小学生从思想上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确实有效地保证体育锻炼的质量,从而达到锻炼乡村中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的目的。

4.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建立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学校要对体育教师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培训,对学生加强安全意识教育。加强体育场馆、设施的维护管理,确保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 王政,陶玉流,张宏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跟踪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30(4):90-93.

[2] 郝文亭,齐有伟,张雅玲,何宏伟。不同海拨地域环境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6):90-94.

[3] 何宏伟,徐瑞,郝文亭,胡金祥。热带地区中学生耐力素质测试、调查与统计分析――以海南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1):48-51.

[4] 张世威,郝文亭,张雅玲。我国藏族与塔吉克族学生身体素质比较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2(5):92-99.

[5] 陈猛醒,邱军杰,郝文亭,等。海南7~18岁黎、汉族男生身体形态的对比分析[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46-348.

[6] 宋练,郝文亭,张雅玲,等。海南省7-17岁学生低血红蛋白检出率状况的调查与阳光体育干预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18-25.

[7] 郝文亭,张雅玲,陈汉修。迁移群体锡伯族9~17岁学生身体素质的测试与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331-335.

[8] 郝文亭,张雅玲。海南黎族和汉族小学生身体形态的调查与对比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1):1523-1524,1531.

大学生体育锻炼研究论文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以河北大学医学部2011-级部分在校大学生为访谈对象,其中男生14人,女生18人。

2.研究方法

访谈前根据研究目的,设计访谈提纲谈,采用方便立意抽样专题小组讨论法把32名调查对象按年级分成四个小组进行访谈,访谈小组成员按分工完成相对应的主持、记录、观察与摄影工作,访谈结束后及时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二、结果

1.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特征

从整体调查情况来看,有四分之一的同学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剩余的同学都会进行不同程度的锻炼。

2.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目的

大多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为增强体质,部分人的目的是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减肥健身以及缓解生活学习上的压力。还有个别人的目的是督促自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主观因素方面:一是大部分学生有锻炼的想法,但是毅力不足,易受惰性影响。一部分学生锻炼的意识不强,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二是,新型娱乐项目如手机、电脑游戏在一定程度上也冲击了传统的体育锻炼。客观因素方面:一是本地区严重的空气污染及气温等因素,降低了学生们锻炼的积极性;二是运动设施的缺乏、场地的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们锻炼的多样性;三是缺乏体育锻炼方面专业指导的老师,加之有的体育老师责任心不够,课程安排不合理,体育活动安排较少,学生缺乏进行体育锻炼时间与机会;四是锻炼氛围不浓厚,如有影响力的集体活动较少并且缺乏号召力以及没有一起锻炼的伙伴,影响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三、讨论

个人的体育锻炼易受惰性影响,没有足够的毅力是影响学生锻炼的主要因素,提示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不高,有关部门及学校应多加宣传,加强对学生认知上的引导。学校体育设施缺乏、场地不足、体育方面师资不够、体育课程安排不合理等是影响学生锻炼的重要因素,表明学校对学生体育锻炼重视程度不够。调查结果显示,体育锻炼行为在性别上存在明显差异,大多数女生更偏爱慢跑、健美操、羽毛球等相对强度小的锻炼,而男生最常见的体育活动是篮球和足球等比较剧烈的体育锻炼。这可能和女生天性爱美,更注重身体形象有关,而男生则可能是和他们竞争意识强烈,勇于挑战,体能强等身心方面的特点有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时更喜欢参加群体性活动或是有伙伴陪同的活动,较少有人愿意单独行动,这与吴泽萍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这可能和活动的氛围有关,多人一起锻炼可以互相督促、互相鼓励,从而起到促进作用。锻炼人数与年级增长呈负相关,与章玮、程小虎等人研究结果一致,可能是高年级学生体育课取消,专业课密度增加体育锻炼时间减少所致。体育锻炼目的在年级之间差异很大,低年级学生的主要锻炼目的是因为兴趣爱好,高年级学生的主要目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其原因可能也是高年级学业压力大,想通过体育锻炼确保健康有关。

四、建议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目前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并不乐观,促进其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高大学生身体素质,各高校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以下是笔者给高校提出的几条建议:

1.群体带动个人,个人激励群体充分利用学生组织,通过举办讲座、知识竞赛和小型多样的体育竞赛等方式来加强对体育锻炼的宣传,增强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爱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体育锻炼观。

2.优化本校文体课程的设置劳逸结合,并且结合学生需求开展符合学生特点和兴趣的运动课程。同时加大对体育锻炼的指导力度,指派专业教师对不同体育锻炼进行指导,以方便学生安全、顺利的进行体育锻炼。

3.加强学校室内外公共体育场地的建设增添锻炼设施,对存在问题的设施进行改造和修缮,提高体育场地的利用率,满足学生在锻炼过程中对不同运动项目的需求。

4.完善体育锻炼的奖励制度,做到参与即有奖联合各大高校举办更多影响力大、号召力强的体育活动,吸引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为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关于学生体质健康的一点思考的路径论文

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滑,表明学校体育在很多地方和学校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育部关于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的意见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没有很好的落到实处,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还仅仅流于形式,原本能带给孩子愉悦和快乐的体育,乏味无力。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有家庭的,也有学生本身的,但学校体育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1.调研点校及对象

原国家教委等五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中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研结果和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意见》精神,要求每5年对中国青少年学生进行一次体质健康监测工作。固原市对学生体质健康抽样调研监测工作,分别在固原回中、固原二中、三营一中、三营一小等十所中、小学7-18周岁的在校学生中进行,分回汉、男女、城乡在校学生共4800人的检测量。

2.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固原市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工作按照《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手册》的要求,从抽样学生的身体形态、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三个方面的`身高体重、内科、视力、50米、立定跳远等26个单项逐一检测。

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再次显示,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呈下滑趋势,特别是中、小学生的力量、耐力、柔韧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仍然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仍在增加,尤其是学生视力不良检测率居高不下,小学生视力不良率为28.2%,初中学生视力不良率为53.18%,高中学生视力不良率为83.79%,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女生视力不良率高于男生,城市学生视力不良率高于农村。

3.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

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方式也随之变化,学生将大量的时间用于完成作业、玩电子游戏、浏览互联网、看电视等活动,而运动时间明显减少。学生升学压力加大、精神紧张、睡眠不足、营养过剩、体育锻炼不够,被认为是造成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主要原因,但学校、家庭重智轻体的观念是导致学生体育锻炼不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之一。

一是部分学校和领导“健康第一”的思想淡薄,只重视与升学考试相关知识学科的传授,忽视对学生全面的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被挤占和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时间得不到保证。一些学校和领导认为学生体育锻炼是一项软任务。学生少参加一些体育锻炼不会对学生身体健康产生太大影响,升学率才是学校的生命线;一些学校和体育教师因担心学生安全问题而不敢开展有效的体育活动。二是些家长对学生的健康重视不够,宁愿不惜血本开发孩子的智力,但对增强孩子的体质上舍不得花钱花时,认为学生上一所好学校是最重要的。

4.改善学生体质健康不良现状的有效措施

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遏制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方面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学校体育教学要围绕一个理念、确立二大机制、搭建三个平台、抓好四个结合。

围绕一个理念。就是要牢牢树立“健康第一”这一基本理念,把学生的健康摆在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

确立二大机制。一是建立健全强制健身机制,促使学生参加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而不是学生愿意参加就参加不愿参加就不参加;二是指导学生制定健身计划,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建立定期测评制度。制度在完善中规范,在继承中创新。

搭建三个平台。一是搭建教师培训平台。体育教师是学生科学、合理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指导者、领路人,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主动性;二是搭建环境平台。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器材健身的多功能和体育墙画、标语、黑板报的激励作用,营造良好的健身环境;三是搭建传统优势平台。选择学校便于开展、学生乐于接受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组建班级、学校运动队长期开展活动,培养体育骨干,带动全体学生参与体育活动。

抓好四个结合。一是把《体健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与“二期课堂教学质量工程”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实。既要反对过分追求运动技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严格按竞技化的模式,成人化的招法进行学于练。又要防止技能教学过分随意化,一味的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验和感受,缺乏有效地引导;二是把大课间活动与“2+1”工程结合起来,为学生掌握两项运动技能留有选择的余地和学练的时空;三是把班级俱乐部活动与学校运动会结合起来,定期开展年级、学校体育运动竞赛活动,营造良好的健身氛围;四是把确保学生每天体育活动一小时与学校考核评估结合起来。制度化、经常化,常抓不懈,扭转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持续下降的趋势,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学生体育锻炼调查研究论文

在恢复高考制度多年后的今天,国家政治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把全民的身体素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提出了“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但是,我国中学的应试教育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到了高三,除必考的文化科目外,其余一切课程,都可能为高考让路[1]。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加强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情感和终身体育习惯能力的培养。推进高三学生体育锻炼可持续发展,力求在学校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使高三学生在稳步学习的情况下身体素质也能不断得到提高[2]。

1研究结果与分析

1.1泸县二中高三学生是否正常开展体育课调查。

通过调查泸县二中的老师和学生,了解到泸县二中高三所有班级都能保证正常开展体育课。

1.2泸县二中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项目调查。

通过分析,了解到泸县二中高三学生最主要的体育锻炼项目有篮球、羽毛球、排球、跑步,绝大多数的男生特别喜欢篮球、足球这类运动量较大、身体接触较多的运动,而大多数女生则喜欢排球传垫球和羽毛球这类身体接触较少、运动量稍小的运动。

1.3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指导形式进行调查。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指导形式有问题请教老师,主要是有自主进行活动、练习为主,在授课老师的带领下进行活动为主,自由活动,有无老师在场无所谓和老师不在场,学生自由安排活动等,可以看出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效果不佳。

1.4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进行调查统计。

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进行调查发现学生大部分很喜欢体育锻炼,小部分同学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不难看出高三学生还是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

1.5泸县二中高三学生每天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调查。

根据咨询泸县二中体育组老师了解到,高三学生除星期一升旗仪式外,在其余四天上课期间课间操时间段会进行跑步,绕学校跑步两圈。

2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学校偏重智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在学业上给予学生太大的压力和负担,间接或直接的剥夺了学生很多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学校学生人数和体育场地、设施达不成正比,场地、器材十分受限,影响学生正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多数家长对于高三学生适当的参加体育锻炼是持较支持的态度,只有少数家长反对学生在高三毕业季花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3]。

2.2建议。

2.2.1加强宣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学校在对班主任、家长关于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问题上要加强宣传,使其认识到高三学生适量参加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的重要性[4]。在体育教学中增加科学健身方法的指导,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手段,2.2.2加强重视高三体育,扭转体育被忽视的现状。提高校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校领导的意识形态往往会影响学校各方面工作的开展[5]。校领导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会引起体育教学部、体育社团、学生班集体等部门的重视,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体育运动环境,从而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6]。

2.2.3根据高三学生的特点制订针对高三学生的体育课程计划。

学校可以针对高三学生单独制订体育课程及体育锻炼内容。根据高三学生的身体素质情况、学业情况、课外时间分配情况等,制订一套有针对性的体育课程计划,有效的开展适合高三学生的体育锻炼内容,使高三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序的、有效的体育锻炼[7]。

2.2.4改善课的内容与组织形式。

关于课堂内容,可以结合学生喜好安排体育锻炼,改变固有的、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适量的安排体育游戏类课程或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体育游戏融入到课堂准备活动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课的内容中,还可以从学生无限的创意中拓展出更多元化的体育课程内容和组织形式。

2.2.5合理安排学生的作息时间。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确保高三学生每天足量的体育锻炼,保证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而不要让他们觉得是从学习时间里挤出来的时间[11]。这样他们才能认真、投入、心甘情愿的参加体育锻炼,这样他们才能放松心理和疲惫的身躯,这样让高三学生每天定量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才能真正的达到。

参考文献

[1]杨灿良.浅谈我校高中学生体育锻炼和学习成绩的关系[J].(5):13.

[2]张若为.高三学生体育锻炼现存问题与对策初探[J].体育师友,2007(5):52-53.

[3]李静.从美国的高中到“美国的高考”[N].申江服务导报,2007-10-18.

[4]国家教委办公厅关于转发《当前中小学体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意见》的通知教体厅(1991)3号.

[5]于新华1网.工夫在诗外:英国学校体育调查[N].-4-21.

[6]张松.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5):18.

[7]练光祥.英国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研究[J].(8):1.

[8]赵宝椿.体育锻炼为考生加油[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9):12.

[9]潘绍伟,于可红.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0]龙升远.陕西宝鸡中学浅谈考前体育锻炼对高考学生身心的影响及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版,2007(16):505-506.

[11]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研究论文

1问题提出

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如何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社会各界讨论的热点。体育锻炼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强烈的直接参与性和积累的对抗性,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内容可以促进人际交往[1]。因此,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锻炼身心,建立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且可以扩大人际交往形成一定的价值规范。与此同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自身形体外貌以及体能发生的变化[2],从而提高自信,增强自尊,降低缺陷感,并且能够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知,改善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从而促进体育学习。缺陷感是源于人们对自身的学习能力,社交自信,自尊,体能和外貌五个方面的情感评价。体育锻炼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锻炼活动所持有的认知评价、情感体验和行为意向的综合表现[3]。以往研究主要侧重于体育锻炼态度的重要性以及缺陷感的现状调查上,直接探讨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关于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的研究中,研究者们立足于性别、年级、专业、户口类型等方面对大学生的缺陷感进行了探讨,认为男生缺陷感低于女生、理科生缺陷感低于文科生、城镇户口大学生缺陷感低于农村户口大学生[4-5]。缺陷感高的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明显低于缺陷感低的学生[6],女大学生在缺陷感各个维度上均高于男生,而在体育锻炼态度上,女生体育锻炼得分低于男生[7-8],由此假设,男女大学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与缺陷感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并且大学生缺陷感对其体育锻炼态度具有预测作用。基于此,分析体育锻炼态度各维度与缺陷感之间的关系,以期发现其中的规律,更好的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发展。

2研究方法

2.1研究工具。

2.1.1缺陷感量表。缺陷感量表意在评定自尊,共23项,五级评分,低分值代表缺陷感越强,也就是自尊心较低。Fleming等第二次修订时,为使该量表与Shavelson的“多维自尊模型”相一致,增加了一些项目,形成三个分量表:社交自信、学习能力及自尊,并且采用了七级评分。此后Fleming等(1984)再次修订该量表,使它更加接近Shavelson等人的模型,条目增到33项,并扩展成5个分量表,新加外貌及体能。样本全部来源于高校学生[9]。根据研究需要,采用Janis和Field(1959)编制的《缺陷感量表》中的体能与外貌两个维度对大学生进行实测。经检验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接受。

2.1.2锻炼态度量表。研究采用毛荣建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对大学生进行施测[10]。《锻炼态度量表》由行为态度、目标状态、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主观标准等8个维度构成,共70个题项,各分量表与全量表α系数分别为0.83、0.87、0.73、0.89、0.84、0.86、0.80、0.64,这表明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可以接受。其中,行为态度包括8个条目,分数越高对进行锻炼的行动评价越高;目标态度12个条目,分数越高对锻炼的评价越高;行为认知7个条目,分数越高对锻炼导致的某种结果的认知越高;行为习惯10个条目,分数越高锻炼的自动化程度越高;行为意向8个条目,分数越高越愿意进行锻炼;情感体验10个条目,分数越高对锻炼的情绪体验越深刻、丰富;行为控制感8个条目,分数越高对锻炼的自主控制能力越强;主观标准7个条目,分数越高受到的影响越大[11]。

2.2被试。调查选取了东北大学、郑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600份,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6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3.3%。2.3数理统计法。采用spss21.0统计工具,对问卷调查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线性回归的方法,以大学生缺陷感中的外貌、体能为自变量,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各个维度为因变量,进一步得出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之间的关系。

3结果与分析

3.1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

3.1.1大学生在缺陷感和体育锻炼态度上的总得分比较。统计结果表明(表1),在总得分上,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处于中等水平。女生缺陷感略高于男生,男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略高于女生;大2、大3年级的学生缺陷感得分最高,其体育锻炼态度得分相对其他年级也较低;医科的学生缺陷感得分最高,文科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得分最高。

3.1.2大学生缺陷感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表2),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缺陷感方面存在差异,且在0.001水平上差异达到显著性。另外数据显示,大2学生在缺陷感中的外貌及体能维度上的得分均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表明大2学生的缺陷感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统计结果表明(表4),在专业方面,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缺陷感方面差异不显著。但是医科学生在缺陷感、体能及外貌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

3.1.3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统计结果表明(表5),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方面存在差异,且在0.01水平上差异达到显著性。且男生的均值得分高于女生,表明男生在锻炼中的自动化水平和自主控制力高,且愿意进行锻炼。统计结果表明(表6),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以及主观标准的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行为习惯在0.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性,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大4的学生在锻炼上更容易受到行为习惯的影响,这可能是由于大4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跨度较长,更加容易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3.2大学生缺陷感与其体育锻炼态度的相关性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7),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186,p

3.3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其体育锻炼态度的预测作用。将体育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主观标准、行为认知、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分别作为因变量,缺陷感中的外貌、体能作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大学生缺陷感对其体育锻炼态度具有显著的'预测力,但是对体育锻炼态度维度的预测力上存在差异。结果显示(表8),在缺陷感中的外貌可以有效预测行为态度(在0.01水平上差异达到显著),并且外貌与行为态度程负相关(r=-0.151)。同时数据结果分析表明,在缺陷感中的体能方面,与体育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8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的相关,表明体能对体育锻炼态度有很好的预测力,即大学生的体能越好,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越积极。

4讨论

4.1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群体特征分析。本研究发现,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处于中等水平,且女生缺陷感高于男生,文科学生缺陷感高于理科学生,这也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但是本研究发现在专业、性别方面,大学生的缺陷感不存在显著差异,与以往研究结果不同[12]。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各专业的人才需求加大,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更为包容,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找到自己的价值,而且“重男轻女”的思想减少,社会更加倡导男女平等的价值观,所以不同专业、性别的大学生在缺陷感方面的差异不明显。另一方面,有研究认为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缺陷感方面无显著差异,与本研究的结果不一致[13]。在体育锻炼态度方面,男生体育锻炼态度高于女生,大一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高于其他年级,文科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高于其他学科的学生。男生在体育锻炼态度中的行为习惯和行为控制感方面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表明男生在锻炼中的自动化水平和自主控制力高,且愿意进行锻炼,锻炼的态度更加积极,这也符合男生体育锻炼态度高于女生的相关研究。

4.2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的关系。研究发现,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显著负相关,且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里的行为认知的相关系数最高,表明缺陷感能够影响个体对锻炼结果的认知,验证了缺陷感能够影响体育锻炼态度的假设。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尊自信,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降低学生的缺陷感,从而使其锻炼的自动化水平提高,养成锻炼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14]。

4.3大学生缺陷感对其体育锻炼态度的预测力。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体能和外貌对体育锻炼态度有积极的预测作用,外貌对于体育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和主观标准达到显著性,且对行为态度又有反向预测力(Beta=-0.151),对主观标准有正向预测力(Beta=0.214)。外貌对体育锻炼态度的其他方面的解释力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但是在缺陷感的体能方面,对体育锻炼态度的各个维度都达到显著性,且呈正向预测,这说明体能越好,越能够提高个体体育锻炼参与程度,改善体育锻炼认知,从而改善体育锻炼态度,促进体育学习[15]。

5结论与建议

(1)大学生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缺陷感与体育锻炼态度各个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缺陷感对体育锻炼态度存在显著影响。(3)外貌可以反向预测体育锻炼中的行为态度,同时,体能能够正向预测体育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8个维度。(4)通过提高大学生体能,降低大学生的缺陷感可以改善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促成其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提高其体育学习效果。

作者:葛晶晶 李欣 鲁心灵 刘冯铂 刘宁 单位:郑州大学体育学院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论文

中国体育悄然回归,国家奥运兴旺逐渐消失。在“后奥运时代”,群众运动将高度重视国家和整个社会。随着群众健身健身需求越来越强,国务院8月8日批准了“全民健身日”。要将健康的大众运动精神向大家传达,促进健康生活的理念,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了解济南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现状,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影响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促进其体育锻炼行为的策略,对于帮助济南大学生解决体育锻炼中存在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对“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被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学生中,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不足20min的学生仅为21%,而有79%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长超过20min。这表明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锻炼时间有一个基本的保证,只有少数学生每次锻炼时间过短。而锻炼时间过短的话,体育锻炼是很难到达应有的健身效果,或者说是没有效果的。锻炼的大学学生中,仅有34%的学生是每次都参加体育锻炼的。在被调查的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在60min以上。该数据显示,济南市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长情况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的。在调查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时,参考了国家体育局对中国体育人口的界定,同时考虑到中学生学习任务较重等客观实际情况,没有对其负荷强度做出任何限定。即便如此,仍然只有大约1/3(33.8%)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周3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有13.2%的中学生一次体育锻炼也不进行,有25.1%的中学生一周只进行一两次的体育锻炼,这个结果是不容乐观的,对于大学生来说这样的体育锻炼是难以满足身心发展需要的。济南市大学生所进行的锻炼项目主要在慢跑、散步等项目上。运动强度小,也最简便,对场地要求不高,易于掌握和分配时间。网球对技术和场地要求较高,所以选中率仅为2%。文献法主要是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不仅可以用来研究历史,也能用来研究现状。

本研究文献查阅的类型主要包括各类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专著、研究报告和网站。编写《济南市在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调查问卷》并对在校大学生发放问卷,通过百度贴吧和微信方式共征集到问卷140份。走访了部分领导及体育教师,了解他们对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现状的一些看法。在统计的.140名大学生里,只有4名同学不参加体育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136名同学中79%的学生每次体育锻炼的时长超过20min,33.8%的学生能够达到每周3次以上的锻炼,同学们的体育锻炼场所集中在校内体育场和广场分别占36.1%和36.9%,另外有36.9%的同学认为体育场地设施是影响锻炼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看出,济南市在校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较为纯正,符合当前全民健身体育思想的要求。受调查人群在锻炼场所的选择上主要集中在公园/广场、校内体育场馆,有7.3%选择健身俱乐部等收费活动场所,选择比例最低。选择到健身房等收费的场所进行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低,这一方面说明适合学生消费的体育活动场所太少,现有的经营性场馆收费一般都会较高。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兴趣、态度、身心状况、动机等。调查结果显示,影响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观因素主要是个人兴趣爱好和生理疾病,分别占25%和7.9%;影响在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客观因素不尽相同,主要有:缺乏运动场地器材、课余时间少分别占26.9%和19.8%。学生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闲暇时间和兴趣,运用空闲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养成积极运动的习惯;并每周确保在30~60min内的时间,超过3倍数量强度的最佳运动,并观察身体的健康状况;另外,学校要加强宣传工作,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定期举办健身娱乐活动和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的健康发展和完善。充分认识到校园体育活动氛围对引导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的环境,构建属于自己的校园运动文化特色。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开展。倡导让每个学生掌握1~2项终生锻炼体的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扩大学生的参与面。

充分发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学生没有运动习惯,学校要更加重视学生体育课和体育活动,同时建立一些学生能充分提升体育界的积极性,使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另一方面对于有身体习惯的学生,可以经常组织各种体育比赛,保持学生的积极性。以性别为本的运动,像篮球、足球等激烈对抗的运动,有氧运动、运动舞蹈等。为适应体育场馆学生的需要,学校应适当加强体育设施的改善和维护。针对开设的体育课程,应该定期设立统一标准的课程,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学生课堂表现和考勤等因素。同时应该对不同体育素质和不同兴趣爱好的同学们开设不同的体育课程,促进学生掌握运动的基本方法。充分利用学校媒体,开展体育推广,形成大学生爱运动、锐意进取、积极向上的态度。并根据自己的体育活动经验,找出运动爱好,培养兴趣。充分意识到校园体育气氛引导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学校应考虑校园特殊环境,建立自己的校园体育文化特色。建立体育交流活动,促进健康合理的体育活动。倡导每个学生掌握一两项终身运动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扩大学生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朱家新.群众体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学视角[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4(4):1-3.

[2]肖伟君,何建华.论全民健身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6,27(4):61-63.

[3]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中年人健康与健身[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4]孟春燕,王欢.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活动形式对体育锻炼动机强度的影响[J].体育学刊,,10(4):67-68.

[5]汪素霞.对大学新生健康观念和高中阶段体育锻炼行为特征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28(4):55-57.

[6]周爱玲.普通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特征调查研究[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33(1):121-124.

[7]任建生.中年健康运动处方[M].武汉:武汉出版社,.

[8]卢元镇.全民健身与生活方式[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9]胡晨曦.三峡大学学生体育态度及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

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研究论文

1引言

体育锻炼只有自己亲身体验过才会明白其价值,它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力量,会指引人们探索未知的知识和去了解新的事物,它表现了每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并且充当积极促进的角色。为了让学生们认识到体育锻炼的真正意义,提高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培养其体育锻炼兴趣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途径。高校的体育课程大都是根据大学生的兴趣而开设的,教育过程往往也充满着“趣味性”,这样学生能在尝试各种运动项目时体会到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并最终向“志趣”的方向发展,最后能够形成一个关于体育的终身观念。要让高校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而且能够在他们生命里面留下痕迹,让他们能够形成终身体育观,需要对如何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也正是当下体育教师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2高校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

2.1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分析。对某些事物感兴趣往往就会产生一种学习动机。动机是一种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也客观反映了学生内心的性格特征。深刻了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动机,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学生的心理需要,并以此来制定更符合学生胃口的体育教学活动,进而可以激起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的乐趣和兴趣。经过统计学检测,大部分学生参加体育课学习是被迫的,因为它是一门必修课。培养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前提是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情和学习动机。还有少部分人上体育课的原因是喜欢运动,这种以兴趣为基础的学习动机是积极的,是能够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的,他们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是积极的自觉的。还有一部人自身具备一定的体育特长,也有了良好的兴趣爱好,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只要老师稍加正确的指引即可。

2.2体育课学习态度分析。大学体育课相较于初高中小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由于高校的师资力量更加雄厚,能够提供的体育运动的场地更加丰富,也为学生在大学期间对体育的认识扩大了知识面。大学体育课里面有丰富的教学活动和形式多样的体育锻炼,让学生有了一个开阔的学习体育的平台,由体育课的观念转变为一“玩”的态度学习体育技能,这些会使学生对体育产生巨大的兴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体育有了越来越多的`认识,不同地区的学生对待体育锻炼也有着不同的态度,这使他们在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他们大部分人可能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身心状况和自身发展与体育锻炼之间的联系。这些都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自我体育意识水平和体育智能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知识缺失。

2.3喜爱的运动项目分析。充分地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体育运动感兴趣,这些有帮助于我们在体育教学方面的设计,让我们的安排更适合学生们的口味。而学生表现出来的对某项体育项目的兴趣,也是培养其体育锻炼兴趣的基本要点和基础。现如今,学生们喜爱的项目都是我们大规模开设课程的体育项目,这些更集中在更偏向于团体的球类运动,这说明,学生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集体性的、有竞技性的运动更加容易产生兴趣。因此,学校在开设这些科目时,在场地、器械、经济等条件的允许下都需要仔细考虑这些特点,尽可能地去满足学生的这些需求。

3培养高校学生对体育运动兴趣的方法研究

3.1在教学中培养高校学生对体育锻炼兴趣的途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每个学生因为生长环境、年龄、性别、心理需求、生活实践等的不同,会养成不同的兴趣爱好。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着学生,观察他们的兴趣和变化规律,开发学生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要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体育活动,老师的讲解要生动有趣,要吸引同学们的兴趣,并且要体现出体育的娱乐性和竞争性。在教学实践中,要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新技能。教师可将动作的要领和精要讲解完整,其余可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练习,俗话说,熟能生巧。研究表明,通过体育教学,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可以提高的空间。因此,我们应该更注重低年级的体育锻炼兴趣的培养。如果在高校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活动,可以对开发学生智力提供有效的条件。在体育教学中还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老师的动作,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观察能力,通过对老师正确与错误示范的对比,对学生的想象力和记忆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帮助,在一些体育游戏中,可以锻炼学生的灵活性。所以,通过这些不难看出体育教学对学生智力提升的重要作用,表明校园体育活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3.2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有效途径。

3.2.1在理论知识方面加强培养。第一,要加强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从理性上对体育锻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以此能够激发学生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与向往。通过系统的学习理论知识,让学生对自己的健康状况、锻炼效果都有一定的了解,提高他们对参加锻炼的自信心。也能够让他们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可以很好地去调整自己的锻炼项目、运动时间等。第二,增设体育选项课。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学的和加入的运动项目,这样可以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增强学习主动性。有意义的运动项目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丰富学校生活,这既有趣又有益。

3.2.2在实践基础上培养兴趣。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也参与进来,在实践中提高锻炼兴趣。让学生可以根据人的生理基本规律去锻炼,从而使锻炼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他们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体质等情况,选择合适的锻炼项目,科学地运用体育锻炼原则,让学生自己定制直接的锻炼方案,学生能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自己,也能提高锻炼自我体质,全面的锻炼计划能提高自我运动能力,以便于教师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其次,开设课程可以结合专业特点。比如可以给旅游专业的学生开设攀岩、野外生存训练等教学,就对他们以后从事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也帮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和增加自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教学多样化、娱乐化、生活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乐趣,又符合了学生个体的兴趣和需求,让不一样的体育锻炼加入到了学生的生活中,让它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4结语

培养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是这个时代下体育教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性飞跃。相比较高年级来说,低年级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学习动机更加强大,学习态度也更优。让学生对大多数体育项目感兴趣,也是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一个基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发现和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变化规律,同时还要保护和促进他们兴趣的发展。培养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兴趣,首先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增加设置自己选课。其次,体育教学的过程让学生也能够加入,并且能够在实践中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也是培养体育锻炼兴趣最关键的一部分。这样可以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竞争和团队意识、组织能力及智力都有所提高,还能丰富校园文化,使校园生活更加活跃,更加丰富多彩。树立学生的信心,为将来进入社会工作,完成工作任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1.1小学体育教育先进理念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从培养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角度有效开展素质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提出的主要要求,也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小学体育教育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在知识经济时代,过分重视智育,忽视身体和心理健康,反而会适得其反,两者应当是相辅相成,不能忽视任何一个。随着我国对教育重视程度的逐步加深,转变教育观念,提升青少年整体素质已经成为小学体育教育面临的主要任务,各个小学纷纷转变传统体育教育思想,接受适应我国教育体制的先进教育理念,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奠定了基础。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尽管还深深影响着目前的小学体育教育,但是在改革思想的推动下,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必将转变思路,不断发展和完善学生身心健康教育,为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较高体质健康水平的人才奠定基础。健康的身心是知识和能力得以发挥的重要载体,而小学体育先进教育理念的引入恰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了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2多样化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小学体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是目前小学体育教育的重点,在新课改要求下,小学体育教育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更多地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同时要求教师能够采用多样化的体育教育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小学体育教育应当强调对学生体育锻炼方式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多样化小学体育教育方式下要求师生之间和谐相处,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运动氛围,保障学生能够在体育运动中享受体育运动,同时为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形成有利影响。新一轮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保留了体育课中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增加了体育健康知识传授的内容,要求能够在体育教育中让青少年掌握更多的身体健康知识与科学健身方法,促进他们身体健康。此外,小学体育还应用了一些相关游戏来培养学生对某项体能的.兴趣,这不仅能够吸引青少年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教学当中,还有利于青少年养成体育健身习惯,为他们长久的体质健康奠定思想基础。

1.3积极开展课余体育活动,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若想真正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单纯依靠每周两节的体育课是行不通的,体育课程更多的是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的相关技能技巧,能够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但是不一定能让学生长久地坚持下来。然而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恰恰要求他们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进行培养。因此,注重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并将其列为小学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针对近年来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中存在的不足,教育部已经着手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增加课余体育活动内容,争取保障青少年每天都能坚持1小时的体育活动。具体来讲,小学体育教育开展课余活动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在学生的课间活动中增加一些游戏性体育运动,缓解青少年的学习压力,也让他们认识到体育运动在调节他们自身心情状态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定期举办校园运动会,将不同年级的学生按照不同标准设置比赛项目,比赛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领悟体育运动精神为主,从而让青少年在正确认识体育运动的基础上,增加体育锻炼次数与时间,进而促进他们体质健康发展。

1.4创新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标准,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青少年体质健康评价标准是衡量体质健康状况的量化手段,评价指标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学校体育教育的未来发展情况,也必将对学生的体质健康形成影响。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50m跑和立定跳远,大多数小学体育教育都只是从速度与距离上来衡量和考核学生体质达标情况,而缺少对其灵敏协调等身体能力的考核指标,但是青少年正处于灵敏协调素质培养的关键时期,若缺少了相应的评价指标,必然会在教育中忽视对青少年这方面素质的培养,这十分不利于学生以后运动技能发展,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发展。因此,小学体育教育也在逐步创新教学评价标准,提升小学体育教学指标的倾向性和操作性,以此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5合理规划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调查显示,青少年身体机能与身体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就是学校体育教育相对落后,不符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要求,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结合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体育教育内容,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直接观察询问等方式来了解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尽量在体育教学中能够更多地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及体质健康发展要求。此外,小学体育教育还应重视对抗性运动项目,不能因为这些项目较强的对抗性特征而不开展这部分教学内容,比如户外拓展运动项目等。在课程设置方面要避免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单一性,注意体育教育教学与学校校园文化的结合,科学合理地规划小学体育教育内容,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选择性,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教师则为学生提供运动中的运动技能指导,并记录好不同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会选择的体育运动项目,在多次的总结与分析中制定适合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发现青少年身体健康存在的问题,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1.6优化小学体育教学方式,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首先,坚持以学生兴趣的形成为目标点,以课程的结构为逻辑起点,以课程评价为基本出发点开展小学体育教育。课程是保障青少年体质健康体质形成的重要因素,是小学体育教育开展的最基本条件,所以优化小学体育教学评价方式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同时也是推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其次,以教学模式为实践创新点开展小学体育教育,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在体育教学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的条件下,传统枯燥的教育方式亟待改变,各个学校也纷纷开展了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情感式、范例式等新的教学模式开始出现在不同的小学体育教学课程中,这为新时期的小学体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想与出路。应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安排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内容与课时,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依据,让青少年能够在体育运动中获得乐趣,并能够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在这种乐趣的激励下逐渐形成规律性的体育锻炼习惯,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最后,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来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青少年健康体质的形成是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增强其实践体验才能达到体质健康的目标。但是,这一过程是相对较为复杂的,小学体育教育通过建立科学的分析框架来对这个过程进行监控与监督,并及时改进整个过程中的不足。在这种科学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开展小学体育教育,使得小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

2结语

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与小学体育教育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小学体育教学模式、教育方式及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多方面因素都影响着青少年体质健康的发展,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起到不同程度的作用。在学生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学校体育必须占主导地位,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从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角度,学校体育应树立生命教育,加强学生终身体育思想教育,让小学体育教育成为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发展的主要途径,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小学体育教育与课外体育锻炼,从而有效提升其体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