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文化心得体会
- 作文大全
- 2024-07-05
- 10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习文化心得体会,本文共1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一个企业能够傲立商海的根本所在。离开了文化的浇灌,企业便像无源之水,是无法长久的。企业文化发展至今天,大家已普遍认识到,它的实质就是企业所有成员共有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企业文化建设的真正功效在于以优秀的文化教化人、转化人。中国的海尔集团、美国微软公司、日本松下公司等等,他们创造出的奇迹和成功的经验无不告诉我: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不朽之柱,文化建设有着潜在的凝聚力量,它不仅仅能给企业带来一种精神,而且能激发员工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培育企业团队精神,为我们员工作导向,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公司企业文化来谈谈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浅谈对公司企业理念的理解。
作为公司的员工,我们每一位员工都应该秉承公司的优良文化传统,牢记 “创新,高效,责任,共赢”是我们企业和员工共同的核心价值观,创新是我们的第一要任,具有强大核心的竞争力是我们公司共同的目标。诚信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无信不旺,社会无信不稳,因此,诚信是企业理念的基石。诚信:诚,就是忠诚、老实;信,就是守信用、重信誉。诚信作为企业核心价值理念尤为重要,它是我们的传统美德,继承和发扬这一美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特殊而现实的意义。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是企业兴旺的灵魂。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推动理念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各方面工作创新,才能实现新的发展,创造新的辉煌。运用先进管理水平、先进的设计研发水平、先进的工程管理水平,去拼搏,去创造;视质量为企业的生命,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努力打造一流的房地产公司。任何企业文化建设都应该以“创新、高效、责任、共赢”企业价值观为核心,我们要教育每一位员工遵守企业礼仪,形成崇尚诚信,追求完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因为,如果企业的员工能够共有这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内部的沟通和协调就越容易实现,对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提高整个企业的工作效率都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学习传统文化心得体会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进而言之,传统文化,顾名思义,传统是本民族一直以来依赖并延续的生活习俗、人文理念、审美观点等等综合在一起的民族根本性,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是现代人们社会活动的行动指南和道德底线,居家在外接人待物行为处事的准则,人生幸福社会和谐人类进步的保障。
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以工业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学化为重要特征的现代文明,许多的传统文化被逐步淡化了。尤其在中国,在“”对传统文化的清洗和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向钱看”的不良习气之时,发掘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由于近代中国政治经济的畸形,导致在这一段历史上出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次质疑。中体西用?全盘西化?持这些观点的人在历史上不是少数。到了现在,圣诞节,万圣节,这些西方节日甚至要比某些本来重要的传统节日更加隆重。当然这也是商家炒作的结果,但无疑,许多人已经出现了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总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传统文化,也是否定历史,否定民族精神。可以说,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和丰富传统的历史。同样,作为凝聚和激励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传统文化长期熏陶与培育的结果,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一个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无所依托。所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问题,决不单纯是个文化问题,而是一个关系民族命运发展的问题。否定传统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种认为中国现代化只能从异质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图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国传统文化模式的过程称为西化派是错误的从认识论来看,主要是由于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的了解与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像某些人所说,是一堆毫无价值的垃圾,而是有着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它的优良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并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主要体现在这样几方面: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中国文化历来关注现实人生,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并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是这种入世的人生哲学,培育了中华民族敢于向一切自然与社会的危害和不平进行顽强抗争。这种自信自尊的精神是决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观。
三、重视人的精神生活。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人的内在修养与这精神世界,鄙视那种贪婪与粗俗的物欲。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并认为“宝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对人格的根本要求,这种传统美德,对现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贵的。四、有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五、追求真理,勇于奉献的精神。中国传统文化蔑视那种贪生怕死,忘恩负义、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谈到对真理的追求时,认为“朝闻道,夕死可矣“。宣扬”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六、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伦理规范。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的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和谐,才以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是把传统文化与现实对立起来,传统文化并非一潭死水,而是一个动态系统。人类在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创造传统文化,并在实践中革新与丰富传统。否则,就不会变为现实的文化传统。所以不能把传统文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的历史”而应认识到它同时关系着现在与未来。其实,任何现代化只能从现实传统文化出发,否则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且,一旦毁灭了传统,文明也随之消失。”所以对传统文化决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态度,而必须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可见,传统文化对于现在日益浮躁的社会风气有相当强的调节作用。然而,许多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分析仅局限于孔孟之言,缺乏实践精神。对于当今这样一个已经存在道德失范问题的社会而言,传统文化所体现出的修养方法更突显出其必要性。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自觉的以传统文化的要求来约束自己并且努力地去结合实际来更新传统文化,社会的道德水准和道德意识才会得到一个很明显的提升。再审视当前社会,由于人员流动性加大,我们很多时候都处于一个“陌生人社会”,没有熟人,也就缺乏了一种舆论压力,在这样一种社会中很容易养成肆意胡为的习惯。由此可见,在这种情况下,更要重视自身的修养,我们要养成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凭借自己的内心信念,无论身处何处都能依靠传统文化教给我们的做人方法做出最正确的选择并付诸行动。
传统文化对于现代人来说,是一种修养功夫,是一种自律品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对传统文化在道德修养方面的实践,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永远不会因时代变迁而失去现实意义。
推动廉政文化进医院心得体会
医院廉政文化,对于树立典型,弘扬正气,抑制不正之风,营造良好的院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毫无疑问,绝大多数医院职工是把自己的利益、命运同医院的发展紧密相连的,他们自觉维护医院利益,维护患者利益。但是也有个别医务人员,受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收受“红包”、开单提成、乱收费等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损害了群众利益,败环了医院形象。开展廉政文化进医院活动就是要采取廉政文化的教育引导,靠医护人员的严格自律,更要靠规章制度的约束,以实现自我控制,保持良好的职业风范,从而形成团结和谐与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充分运用廉政文化具有的渗透力和教育功能,促使医务人员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利益观,筑起思想道德防线很有必要。
一是要强化廉政意识。意识是实践活动的先导,世界上没有无意识的行为。但是正确的意识才能对正确的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错误的意识往往会将实践活动引向歧途。在医疗行业中,有无廉政意识对医务人员的廉政行为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具体来说,“让人民群众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是医院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目标,这个目标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围绕这个目标,医院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廉洁自律、廉洁行医为准则,以服务人民群众为宗旨,强化勤政廉政意识。通过开展勤政廉政教育,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做到勤政廉政和廉洁行医,切实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素养,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是优化廉政环境。环境是造就一定行为习惯的基础,这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一定的道德行为为习惯离不开一定的优良环境。要让广大医务人员在市场经济大潮面前能够自觉抵制拜金主义,养成患者至上的优良品行,没有廉政环境的影响是不行的。要注意营造廉政氛围,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开展多种方式的廉政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高尚的医学伦理道德理念。把“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的服务理念贯穿于整个医疗服务过程。要注意营造廉洁行医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医院内部的信息、墙报、宣传栏等大力宣传反腐倡廉和加强行风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行业知识分子多和文化底蕴深的优势,开展喜闻乐见的廉政教育活动,通过寓教于文、寓教于理和寓教于乐的形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医疗卫生行业行风建设的方方面面,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思想,陶冶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道德情操,提高医疗卫生行业干部和医务人员队伍的素质。
三是要落实廉政制度。制度是成文的具有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它对一定行来的人员的行为起到规范作用。在医疗卫生单位,大多数医务工作者都面临着金钱、人情的考验。单靠说服教育不行的,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各医疗卫生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反腐倡廉和行风建设的实际,制定符合本单位实际可操作的廉洁行医规定,做到有章可循和违章必纠,真正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规定范围内从事医疗活动。实行廉政责任制和公开承诺制,比如科主任要代表科室与院党组织鉴订廉政责任状,科室医务人员与科室签订廉政责任书和优质服务承诺书,院科两给负责,责任到人,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执行力。建立个人廉洁档案,将其廉洁情况与效益工资和年度考核、职称晋升相挂钩,提高干部职工的自律意识和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四是要树立廉政典型。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告诉医务人员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以此规范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和行为。俗语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边的人和事往往最有说服力,要通过培育廉政典型,使广大医务工作者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还要善于运用对典型案例的剖析,积极开展警示教育,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的滋生漫延。
五是要抓改革,促行业自律。行业作风上出现的问题,反映出在监管体制、机制方面存在问题,必须通过改革和体制创新来解决。医疗机构要引入竞争,建立以岗定员,竞争上岗,逐级聘任的运行机制,强化行业自律。要继续把建立包括行风评议、社会监督在内的工作质量监控体系,作为医院提升服务水平,增强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来抓,同时完善院务公开、价格公示、规范服务、社会监督评价等体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提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医疗卫生工作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如何妥善协调和处理好医患关系,着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无论每一个人,唯有廉洁行医、诚信服务才能无愧于社会和群众的期望和重托,才能无愧于我们这一神圣的职业。
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应做到德才兼备,并且要坚持努力向德艺双馨的方向发展。立德树人,立教圆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立师德,就是树立教师良好的德行,为人师表,做人楷模。
乌申斯基说:“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教师具备怎样的道德品质,不仅仅是教师个人修养的问题,而且关系到熏陶和培育出怎样的人的问题。对于教师,忠心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忠诚于学校,只有当人民教师将“忠心”二内化为对学生的深厚感情,内化为对工作的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形成持久的工作动力。“良心”是道德情感的基本形式,是个人自律的突出体现。
作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骨干老师及班主任,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教学和学生的成长成才。在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后,就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将讲话精神融入思想,化为实践,贯穿于工作的各个方面。
教师应该树立校荣我荣的意识,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心情舒畅;只有同心同德,才能共同击破一个个难题;只有同心同德,才能更好地做好工作,协调一致地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造就素质全面、出类拔萃的人才;只有同心同德,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以德正身堪为人师才称其职。”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他们都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模仿其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板书笔迹等。因此,可以说教师道德素质更为重要。
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催化作用。一个优秀的教师不仅品质高尚,而且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首先,他应满腔热忱,关心爱护学生,不歧视、辱骂、体罚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这样的老师 可敬可亲,学生才会愿意学,也才学得好。其次,他应该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工作总是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这同样会给学生以影响 和感染,使本一心向善的学生更增添了动力,小树才有机会长成参天大树。
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应该取信于自己的学生,用自身的德性折服他们,教师的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自己的言谈举止、衣着仪表、待人接物、诚实守信等一切行动无不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由此可见,教师的行为规范、为人师表是我们做好学生德育工作的前提,离开了这个前提,也就不能把学生教育好。
我不想用哲人那些华丽的辞藻来装点自己的人生,更不敢期望自己以魏书生为目标,在教育事业上开创一片新天地。以此做到“立德树人,立教圆梦”。
戴贵煌最近很忙。他发起的永定县迎接党的书画展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宣传,联络,事情不少。
永定地处闽西,因世界文化遗产永定土楼而闻名于世。戴贵煌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也是当地客家书画院院长。土楼,在他看来,丰富而博大,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记者联系他,因为他是工商系统的书法家。在几十万红盾卫士中,人才济济,藏龙卧虎。
全系统有多少个红盾艺术团?没有准确的统计数字。北京市工商局主办的首都红盾艺术节已连续举办10届,阵容强,水平高,中央电视台文艺频道播出过。然而,如果全系统要文艺“比武”,谁敢说自己是第一?
文化不仅仅是文艺,各地都有特色,难分高低。永定土楼被誉为东方建筑的瑰宝,站在土楼“王子”振成楼前,浑然天成、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令观者震撼、感慨。
这种文化传统,被当代建筑师王澍发扬光大。他在中国山水画中找到崇尚自然的灵感,代表作品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园“美得像从地上生出来的”。
王澍包含中国哲学意境的建筑获得国际最高奖项,他的文化自信来自于传统文化的积累。汉之深沉大气,唐之开阔包容,宋之精致典雅,明之简洁严整,清之浑厚华丽,历代文化传承,形成中华文化兼收并蓄、洋洋大观的特质。
放眼当今世界,文化,日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文化是一种力量,一种情怀,一种影响,更是一种温暖。
我们感受到,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建设。间,文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截至“十一五”末,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83万个服务点覆盖90%的行政村;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实现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我国有7家文化企业在境内A股市场成功上市,4家文化企业借壳上市,5家文化企业成功登陆美国资本市场……
文化建设施惠于每一个追求精神文化享受的公民;文化振兴鼓舞着每一个文化工作者。
10年来,为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各地工商部门发挥职能作用,推进文化与旅游、创意、高新技术等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上档次上水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今年1月20日,中央主要媒体的记者齐聚国家工商总局,就总局出台的支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40条措施进行采访,在业界引起广泛反响。
改革,催生文化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吉林省第一家转企改制文化企业——吉林省曲艺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拿到营业执照后激动地说:“吉林省工商局在政策和放宽审批条件等方面,给予了我们及时的指导。”目前,吉林省形成了以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动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为主的产业布局。
文化强省,方兴未艾。湖南、广东、江苏、陕西等地的文化产业,也在工商部门的扶持下,做强做大,摇曳生姿。
1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工商部门的文化建设同样春风化雨,铸魂育人。理论创新、制度完善、基层工商所规范化达标、工商核心价值观确立……从天山之麓到南海之滨,从马德云到张文峰,我们看到工商人风雨无阻的身影,感受到工商文化催人奋进的力量。“国徽头上戴,责任肩上挑”,红盾卫士弘扬工商精神,砥砺前行。
“神奇美丽彩云之南,养育我们云南工商……”“太行燕山下,海河两岸边,广袤的燕赵大地活跃着工商之剑……”各地《工商之歌》铿锵的旋律,唱出了一份担当,传递着一种信念。
这种信念,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红盾使命,紧密相连。
在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10年前由巾帼红盾发起组建的女子书法家协会,已成为当地文化建设的一张特色名片。“以书会友,以书言志。书法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 这是乌海巾帼红盾的感受,也是乌海作为“中国书法城”的文化追求。
10年,我们在改变,在进步;10年,我们更自信,更坚定。因为,文化的力量,推动变革的中国日新月异;文化的力量,引领红盾书写新的 篇章。
中国有句古话:“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查《辞源》一书,“文治教化”是文化的本意,今天用来代指人类发展历史中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不管是哪种财富,文化的功用都是与严酷的“武功 ”有所不同的。勉强打个比方,文化恰似春风一般,“早在嫩枝无痕迹,拂去寒冬送春归”,凸显的是细雨润物的功效,因此有人说文化常常使人 “身临其境,但似遥不可及;不可触摸,但又切实存在”。任何事物都要经历从无形到有形的过程,或者说都是“形神兼备”的。这其中的“神”就是蕴藏在事物之中的情感、思想,或者说文化的力量。
每家企业都有自己的习惯和传承,每家企业也有自身独特的成员之间约定俗成的认知和经久形成的氛围,这种氛围是上从企业领导,下到普通员工,在制定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的过程中,通过奖惩力度和欣厌取向而形成的。制度程序告诉员工怎么操作,文化氛围影响员工心态,关系着员工是否开心工作,是否具有把工作干得更好的愿望。企业文化教导和化育了员工的心态,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员工的精神世界,与企业能否顺利实现近期和长远目标有着密切的关系。一句话,正确文化的力量不容小觑。
文化固然可以体现在物质载体上,但文化决不是白纸黑字。文化在我们的言谈举止中,在我们大家都默许认可的事物中。既然如此,人可以打造文化,文化也可以塑造人。文化是可以体会的,也能从前后的变化中看到它的力量。这种力量的大小,就在于我们是否能够体会到“心若虚空”的境界。我们近可环顾室内,远则仰视虚空。就民航而言,员工每天都要为成千上万的旅客服务,面对那些或老或少,或富或贫,或善或恶,或赞或毁的旅客,我们都应平等平静地接受。
我们要学会反观自心,要觉照自己在想什么,要觉察是否升起了憎恨心,要觉察体内是否在升腾一股烦闷的热气……如果有这般感受,要意识到这是危险来临的信号,此时就要安静一会儿,体会“心若虚空”的力量:稳定、清晰、空朗。保持这种心态,相信它能够帮助我们超越现前的烦恼之河,管得住愤怒、压抑和胆怯等不良情绪的波浪:忍则众恶无喧,忍住则海阔天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一个人出现烦恼的时候,就像周围的空气受到污染,与之相关的其他人难免不受影响。所以,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辅导员工学习疏导自己心念的诀窍。领导的要求、制度的威慑,对员工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这种作用是外在的,是带有强制的,就像石头压草,但是压制不等于根除,在一定条件下,或者超过了因人而异的忍受限度时,不良情绪还会像野草从石缝中钻出来一样,并可能一发而不可收。因此,要收到斩草除根之效,营造光明、愉悦,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围,还要从人的思维方式入手,持续锻炼和养成向内心观察的思维能力和生活习惯。
文化,看似虚,用却实。正确的文化,像虚空般广大、海洋般深远,拥有化导生命的力量。因为这力量来源于我们的起心动念,表现在身体、语言和思想上,是可以感知和利用的,它影响着我们每日的生活,也必然决定着由一个又一个日子所组成的生命走向。“扩大心量,才有力量”“心存正念,智慧才现”。有了正确文化力量的体验,个体可以有勇气、敢承担,积极地投入到工作生活之中,同时公司则可以“体会大道,利益十方”,终会成为最可信赖的常青企业。本着这样的理念,“只管耕耘,莫问收获”,曲曲折折之中,就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了。
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不过企业文化需要依靠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积累和沉淀需要一个好的载体。“天软时代就是一个好的载体,在天软时代系统中,企业可将发展战略、高层观点、最新动态、企业制度等内容随时展现出来,并在各部门中快速传递,促进员工对企业战略文化的了解,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天软时代CEO表示。
1、企业文化无处不在,增强员工归属感 企业文化是一个公司自上而下共同认可的价值理念、做事原则、行为规范,所以企业文化建设中难免需要利用很多软性的东西去感动、感染员工。比如,员工登陆天软时代系统后,公司的logo、文化标语等都可以轻松显示在办公界面上,无形中强化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感知。管理者还可以随时发布企业最新动态,在第一时间分享企业新鲜事,增强大家对企业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通过企业风采传递生日祝福,贴心为企业员工服务等等,让员工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凝聚力。
2、建立企业制度文化,规范员工行为 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企业运行规则和经营管理制度,能帮助企业构建高效的组织架构,使各项工作衔接紧密,保证企业目标顺利实现。天软时代过将企业的制度和固有的工作流程在系统中体现,建立相关的工作流程,规范员工的行为。如管理者通过天软时代系统发布规章制度,建立奖惩制度,可以告诉大家哪些底线是不可逾越的、什么是值得鼓励的;诸如请假、费用报销等弹性太大不够规范的流程都可以通过系统设置并固化,使审批工作变得井然有序,组织行为更高效。
3、培养企业创新文化,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 创新可以为企业文化注入活力。原来企业的观点想法都是从上往下灌输的管理体制,最上层领导很难了解到基层员工的真实想法。但是在天软时代,员工在平时工作中有好的创意,好的方案可以通过意见分享随时传递上来,公司所有员工、管理者都可以去评估这些方案,认为可行的会采纳推广。当然,这些创新方案是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但积少成多,这些创新方案最终会成为一个企业发展的宝贵的智力财福。
学习包容文化心得体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意思是有了大海有宽广的度量才容纳了成千上百的河流。大海以一种低的姿态,包容了身边所有的河流,成就了自己的宽广。
我们在工作中每个人都是团队中的一份子,作为领导干部,要明确自己工作的目标,在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发现员工的特点,用之所长。每一名员工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领导要肯定员工的工作,认可他,及时的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主动的承担任务,解决问题,切不可一味的批评、指责。在发生分歧后要积极的沟通,充分利用好“民主”的方法,最后由领导统一思路,共同把问题解决。
――五分厂 赵亚洲
如何转变做事理念
1、给下属搭建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便于施展他们的才华;
2、培养下属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好的工作方法,遇到任何问题都能够举一反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3、生产系统潜力可以不断挖掘,工作标准应该越来越高,我们的系统运行只有最后,没有更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同类型企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分厂 孙瑞杰
刘总对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几点指导意见,其实反映了当前干部队伍的一个现状。高层干部需要思想觉悟;中层干部需要勤学苦练;基层员工需要帮助和包容。作为高层干部,首先要做到思想统一,否则下属将无所适从,工作很难推进;其次要明事理、顾大局,有些话该说不该说,作为高层发声必须要谨慎,特别是对外公共场合,不要传递负面信息,更不能为负面信息推波助澜;第三,要当好舵手,团队就是一条船,无论船跑的有多快,只要方向不对,就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包容文化的核心是容忍、容纳,能够容忍他人的缺点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和不适;能够采纳他人的建议和意见,才能做到包罗万象,海纳百川。作为高层干部,必须要有胸怀,这个胸怀就是包容。
――天欣煤矿 张广省
做过长时间管理的人都知道,用什么样的人其实有时候不是自己能够决定的。所以,我们选人的标准并不苛刻,但团队建设的时候却非常的严谨,在我们的团队里,没有高低贵贱的严格区分,我们要求所有的员工都要尊重他人。
被人重视的感觉是人们在工作中最重要的动力因素之一。我们深知这一点,虽然一个企业的分工有轻重之分,但是从整体来说,每一个岗位都是必需的,要明白,没有大家的共同配合,再完美的计划都成空,因此互相尊重、彼此信任是建设高效团队的基础。
――项目管理部 许萍
在提升自身效率方面,遵循要事第一和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把紧急重要的'事情放在第一位。每天睡觉前总结今天的工作和列出明天的工作计划,如有工作未按时完成,及时总结分析自身原因,讲主观不讲客观。
把卓越绩效充分运用到日常工作中,每件事都有提升的空间。从市场和客户角度出发,做好各类服务;在团队建设方面,使团队更有凝聚力,打造狼性团队;在品牌建设方面,把心连心早日建成疆内一流品牌。
――销售部 王林波
包容绝不是纵容和包庇,出现了问题就要承担责任,而不能蒙混过关。没有奖励和惩罚,企业的规章制度就将流于形式,当我们企业广大员工做到了基于职责的信任,做到了有正确性的包容,才能谈起公司建设问题。同样,企业作为一个组织,也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任是员工归属感的重要方面,没有信任也就无从谈起建设,公司对员工的信任,才能让员工殚精竭虑,全力付出。上级对下级的信任才能让下级有足够的空间和资源去处理事情,才能激发下级的创造力,同样,只有下级做好领导交代的任务,不断创新,才能让上级去信任你,把更多更重要的事情放手让你去做。这种彼此之间的信任,才能让企业,上下级,员工之间都能建立起一种和谐的工作人文环境。
――综合管理部 边永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孝”是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孔孟时期,出现了阐发儒家孝道观的经典著作《孝经》。历代儒学之士都大力宣扬“孝道”;封建帝王也利用“孝道”来为自己的统治服务;这二者的合力在民间的影响就是《二十四孝》的产生和流传。邯郸学院听了“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构建和谐邯郸”的讲座之孝道后,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孝”是一棵从人的心灵深处生长出来的道德之树的根,根正才能大树茁壮,根深才能枝叶繁茂,根蒂牢固才能花果飘香。没有这个根,学什么都不会对社会、对人类有益,禽兽不如了,所学所做只能是欺世盗名而已。人之根本在孝,本就是本性,也即是人性。这个根、这个本是情感最原始的生发地,一旦触动,便如闪电一般照亮那个地方,最能“摇其心、动其志、利其行”。也就是说最能帮助人回归本性,回归人性,恢复本善。孝是众德之根,诸善之源,立身之本,齐家之宝,治国之道,是民族认同,民族团结、民族振兴的基础。江泽民提出的以德治国方针,胡锦涛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实则都包涵了中华传统的孝道。
孝关乎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它让人的内心充满温暖,并把人提升到一个庄严和神圣的境界。“百善孝为先”的古训早已成为我们生活中的准则。
今天,孝敬父母不仅要养父母之身,重要的是要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这是行孝的三个含义。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就是说现在的所谓孝子认为能赡养父母,就算尽到了孝道,养狗、养马也同样是养,如果我们仅仅是赡养,而不尊敬父母的话,怎么能够把养父母,和养狗、养马区别开来?
在两千五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很多人对孝的认识仍然还停留在“能养”这个在孝行里面排在最后的层次上,认为只要满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顺父母了。这是我们时代的不幸,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不幸。当然。能够满足父母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处,也算是一种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这个层面的孝也做不到。
养父母之心,首先是不能让父母为你的健康担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就是说,我们身上最小的器官毛发,最表层的皮肤都来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体,怎么敢毁伤呢?
所以今天我们学习《孝经》也好,《论语》也好,《弟子规》也好,就是要把祖先那里的“孝”转化为现代“孝”的智慧,与时俱进,融入到现代生活中,焕发出人性的光辉,把孝化的习俗作为时尚,上升为信仰。孝心不能等,从现在开始;孝心不用说,从做开始。以孝为本,以孝为荣,以孝为乐。跟风就跟行孝风,追星就追贤孝星,成就我们的孝道人生。
刘志总经理在7月28日在销售运输公司月度安全生产视频会议上就配送中心建设、管理、经营三个方面,提出十八项要求,深感刘志总经理这次讲话意义之重大,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基层配送中心工作,如何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如何履行管理责任,加强配送中心建设明确了方向,指明了今后发展方向。
刘志总经理提出的三项重点工作和十八项工作要求,非常实用,可见刘志总经理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通过对刘总讲话学习,深有体会,我们公司是以运输为主的单位,成品油配送遍布全国,为此,作为一名石油运输人我深感自豪。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实现“管理型服务”向“服务型管理”的转变。作为基层管理人员,就是为技能操作员工服务的。刘总在配送中心建设当中提出食堂和宿舍建设,对员工生活上关心,为员工提供一餐热腾腾的饭菜、提供一个舒适的休息环境,这样员工休息好了,心情也就好了,才能有个良好的心情,才能安心的工作,实现安全生产的本质安全。二、发现差距,找准自身问题。通过对刘总讲话,查找自身基层管理存在不足,尤其是刘总在配送中心油料、现场线路和库站管理、学习管理,在工作中,缺乏大局意识和紧迫感,工作方法比较简单,灵活性不够,在与司押人员管理沟通中,缺乏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责任心。在以后工作中以刘总讲话为准则,实现配送中心现场管理、强化油料管控,加强GPS管理和食堂管理,弥补自身不足,多学、多记,把工作作息,树立创新意识,刻苦学习,履行自身职责。
三、树立经打细算意识,实现成本控制。刘总在配送中心经营中提出刘个严格:即严格核算、严格对标、严格考核、严格标准、严格制度、严格奖惩。作为管理人员,要实现配送中心经营,控制配送中心成本,实现配送中心的利润,就要做好各项工作有计划、成本有预算、生产有控制,同时与其他兄弟单位对标管理,学习先进经验,查找自身不足,最终实现利润最大化。
通过对刘总讲话学习,在以后工作中,将以刘总讲话为知道,努力做好卑职工作,做一名充满责任心的运输人,培养强烈的敬业精神和忠诚于自己本职工作的事业心和使命感。
古人语:无规矩不成方圆。合规,就是教我们如何守规,如何照章办事。“合规经营”,不仅体现在经营管理上,更体现在我们每个员工的行为规范上,每一笔业务的具体操作上。“合规经营”不仅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对规范操作行为、遏制违纪违法行为和案件防控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是我行树立诚信,提高经营效益的重要基础。
努力实践“合规经营”,首先应该做到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才能提高认识,知法才能守法。现在我行各项业务正在飞速发展,各项规章制度也在随之变化,省市制定下发的每一项制度办法,通过转发或结合自身实际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及时传达到每一个基层网点,再通过集中学习传达到每一位员工,许多重要的`规章制度,规范的操作流程,制成牌匾悬挂在墙上,或印在小卡片上随身携带,时刻提醒我们真正做到“令行禁止”,学习的过程树立了行为规范,警示了违规行为,增强了我们执行制度的能力和自觉性。
完善业务发展与合理管理并重的绩效考核办法,建立风险防范的监督机制。一是将合规经营落实情况考核纳入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并作为衡量各单位工作绩效的指标之一,使其和领导业绩、员工收入紧密挂钩。二是建立奖罚并重的专项考核激励机制。对合规工作做得好或对举报、抵制违规有贡献者给予保护、表扬或奖励;对履行工作职责中仅有微小偏差或偶然失误、且未造成不良后果的,予以免责或从轻处理;对存在或隐瞒违规问题、造成不良后果者,要按照规定给予处罚,追究责任。
我们的合规的宣传标语是合规建设铸就中原金融安全区;举科学发展之旗,走合规建设之路;巩固提升培育中原合规文化,齐心协力共创银行合规品牌;培育河南金融合规理念,支持中原实体经济发展,助推中部崛起战略实施。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自己合规,所有的一切都合规,这样,我们邮政储蓄雁行才会飞速发展,更上一个新台阶!
20xx年5月15日,在任校长的带领下,我有幸接触了永威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在学习领会中深受启迪,让我感受颇多。
一、对“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认识。
通过听课、听报告、学习,我对永威学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一教学理念有了新的感悟。这种课堂模式的特点是:“准备充实、结构朴实、训练扎实、效果真实”。
“先学”环节。具体到数学课,并不单纯让学生去看书、理解。而是在教师已给出的自学指导下,让学生明确任务,在一定的时控下进行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题。在自学指导中明确了,自学时间、内容、标准、学法、验收办法。并不是几道简单的预习提示题。该环节中教师的“教”是隐含地,给学生留足了自主学习的空间,真正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
“后教”环节。该环节是数学课堂的关键环节,是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方法的主阵地。“后教”不是教师漫无目的地教,是在学生通过先学环节中检测关暴露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首先让大面积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观点,板演不同的结果、答案。将学生的答案、思想、方法完全展示在同学面前,让学生从中类比异同,寻找最好的方法、思路。多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错,使知识得到了细化,学生明白了为什么,便于从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方法。该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优、中、差三层次学生解决问题。凡是他们能讲明白的观点,教师绝不参与,只做补充、更正讲解、总结归纳、拓展延伸讲解,真正实现了“兵教兵”,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又合理利用了优生、中等生资源,克服了教师“一言堂”、“满堂灌”。提高了课堂效率,效果显著。
“当堂训练”环节。该环节是巩固双基,形成能力的主阵地,是建立在教师精心设计训练题的基础上。要求教师每节课必须有一套高质量、有梯度、高强度的综合训练题。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学法指导,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独立完成,像考试一样真实严格。营造有序、紧张的课堂氛围,并要要求学生有错必纠,教师做到有错必改。真正强化了双基,扎扎实实进行训练,达到一定真实检测效果。
二、今后实际中的努力方向。
1、教师要转变观念、解放思想、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学生能做的教师坚决不讲。不能将学生困的过死,对学生总不放心。
2、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教学,要突出一个实字,没有花架子。凡是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教师一律不讲。课堂的讲解灵活地控制在十分钟左右,训练时间努力保证在二十分钟以上。教师不就题讲题,或只对答案,对每个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寻找规律,真正使学生知其所以然。对于每道题多让学生说一说做题方法,教师不多说一点废话。做好学生的引导着、点拨着,为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答疑,当好参谋。让学生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成为课堂主人。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推动课堂效率的提高。
3、重视对知识的落实。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中,我们不难看到,永威人的理念中突出对知识的落实,“四清”工作就是体现。反思平时工作,这一点做的不够好。具体到数学课,结合我们学生实际,关键是落实“堂堂清”、“日日清”。教师要做好练习题数量的控制,质量的提高,测试的真实性。改变过去贪多嚼不烂,最后草草收兵的现象。通过节节课知识点过关,学生就能有效的自主学习,学兴趣不断提高,形成良性循环。
4、重视学法研讨和学法指导。永威课堂上出现最多的语言是“为什么?”和“说说你的方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学法讨论和指导,因为“题是无限的,法是有限的”。特别是现在全面综合复习,掌握一法,胜做千道题。
总之,在学习永威经验中,我们必须不断地反思,及时总结,实践,适时地改进,相信我们的教学水平定会提高。
地理是文科中的理科,相对于历史和政治而言,地理非常注重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解析能力以及读图能力。因而,地理也是一门非常不好学的学科。
我在学习地理的时候,对于人文方面的知识掌握的比较快,也比较好,但是在一些涉及到读图和计算的内容上,如经纬度,时差,地形地貌分析等等上就做的非常的差。下面我主要就图像这方面来谈谈我的感受。
地理文字和图像是地理信息的两大载体。快速、全面、准确地从题目提供的图表材料中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地理解与整合,做到图像信息与文字信息自如转换,既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也是正确地解决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从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可以看到,地理图表题占有很大的比重,很多试题直接或间接地考查读图、用图能力。
学生如何正确阅读地图,首先要掌握读图的基本程序,即引导学生先审图名——抓关键的字,看清楚是关于什么的图;再看图例——有哪些要素,各个要素是用什么来表示的;最后读坐标——要素及数值大小(气温、降水等)、注记以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来确定地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通过长期的观察、分析、理解和记忆地图,学生自然会形成地图的空间感觉和信息分析能力。其次,要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找出地理特征、规律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准确理解图像内涵和得出正确结论。学生掌握了有序、有目的地阅读地图的方法,就为地图分析能力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最后,要引导学生勤用地图,养成经常性运用地图学习地理的习惯。对一些重要的地理界线或地理轮廓很了解,这样遇到地图才能判断所考的地域,根据自己平时对该地域的知识来解答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
文化的发展既有时代的变迁,又有地域的差异。一般而言,研究文化的发生、发展与消亡的历史以及研究文化的传承与变异的原因和规律是文化史的范畴。而探索文化的分布与扩散的格局则是文化地理的任务。但是任何文化现象的历史演变总有地域上的表现相伴,而任何区域的文化面貌又总是特定历史过程的产物,所以文化的全息图景必须由时间与空间这两个坐标轴来表现。换句话说,研究文化地理离不开历史,研究文化史也不能忽视地域间的文化差异。譬如研究现代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如果不从历史背景去探索,而只纯粹从语言学或地理学的角度审视,就无法了解其真谛。地理学的任一分支,都几乎可以只研究当代,而不及于以往,唯独文化地理,若不追索历史,则无从着手。就这个意义而言,文化地理已隐含着历史文化地理的内涵。当然这并不是
说文化地理就等同于历史文化地理,后者有自己的独特的对象与方法,比起前者来,难度更大,范围更宽,线索更长。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文化地理一说,但是类似今天文化地理研究内容的著述却也曾出现过。其中最出色的要算是《汉书?地理志》正文之后朱赣的一篇风俗地理文字。该篇文字因为与刘向的分野说混在一道,而难以见其庐山真面目。拂去分野说的无稽之谈后,我们便发现西汉可以分成三大风俗地带:塞上塞外地带、黄河中上游地带及淮汉以南地带。每个地带又可分为若干风俗区,尤其是黄河中上游地带的十二三个风俗区,呈现出一幅绚烂的文化马赛克图景。当时的“风俗”与今天的含义不同,内涵丰富得多,既包括居住方式的物质文化,如西北六郡的“在其板屋”,又含有人生无常的心态文化,如河东地区的“今我不乐,日月其迈”,因此汉代的所谓风俗,实即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的同义语。相信类似朱赣的论述历代都会有,可惜留下来的不多,也都不如朱赣这篇精彩。这和地理著作在中国长期处于史学的附庸地位有关,直到明代后期王士性和徐霞客出现,写作了《广志绎》与《徐霞客游记》两部辉煌的大著,才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说到中国的文化地理不能不谈到中国历史文化区。文化区的表现方式基本上有两种,一是描述文化特征的分布,二是根据文化特征的分布
情形进一步划出文化区域来。第一种形式比较简单,只要把各种特征表示出来就行。第二种形式比较复杂,必须将有相同性质的文化特征划为一区,以与其他不同的文化特征区别开来。对于同一文化区内部而言,我们近似地认为其文化特征是同质的,而不同文化区之间的文化特征则是异质的,文化区的划分就是文化地域差异的体现。我们通常所说的这里的文化与那里的文化不同,无形中就意味着这里是一个文化区,而那里是另外一个文化区。但是当我们要深究“这里”和“那里”,亦即这个文化区与那个文化区的明确界限时,却往往感到十分棘手。事实上,文化区的划分的确带有某种任意性,由于研究者的视角不同,可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案,例如对于方言区的划分,几乎可以说有十个语言学家就有十种分区的方案。而根据我们的实际经验,方言的变化有时的确是逐渐过渡的,在这个村子与那个村子之间,语言特征并不是一下子面目全非,而是有些特征不同,而有些特征却一样,很难以人为的界限截然分开。因而文化区的边界有时是很模糊的,并不像行政区划那样有明确的人为的界限,常常是一道较宽的带。就像光谱带上很难截然分开红色与紫色、黄色与绿色一样。两种颜色之间一定是一种介乎两色间的过渡带。而且所有的文化区,虽然我们近似地将它们看成是均质的,而实际上却往往有一个核心,区内的文化特征由核心向边界逐渐减弱。就像石头激
起的波浪一样,越往远处涟漪越小,又像一滴墨水滴在纸上晕染开来一样。很少有一个文化区是完全均质的。
要划分历史时期的文化区域,首先要恢复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文化景观有物质方面与非物质方面。物质方面可能是有形的农舍、梯田、寺庙,非物质方面可能是学术水平高低、杰出人物多寡、宗教信仰程度。有形者可以直接看到,无形者要从有关资料去探寻。当代的文化景观比较容易理解,历史时期的文化景观就不大容易复原。有形的已经不存,偶尔可能存在遗迹。
西方兴起文化地理时,先是侧重物质文化领域,20世纪40年代后扩展到精神文化方面,近来各国的文化地理多趋向于以狭义文化为对象。因此语言地理、宗教地理、风俗地理等方面成为研究的重点,这是有道理的。因为最能表现文化特征的首先是语言,语言(方言)的认同有时几乎就是文化的认同。以我国为例,客家人的文化认同,首先就是以客家话为第一要素,而地缘方面的认同却是次要的。但是究其实,语言很难说是精神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的层面,它是超出于一般对文化进行分层的简单化理论之上的。次于语言的重要文化要素一般而言是宗教。无论在东方或在西方,宗教的不同,甚至教派的相异有时就是势同水火的事,因此以宗教的差异来表示文化的区别通常是可行的。宗教以外,
则应以风俗地理的研究最为多姿多彩。风俗包括民间信仰、风气习尚、居住方式、衣食特征等等内容,既有物质层面也有非物质层面。风俗的差异也很直观地体现文化的差异。
语言、宗教与风俗对于划分文化区的这种作用,是就世界范围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我国则情况有些不同。在中国,宗教地理似不如风俗地理重要。因为一方面,中国人宗教观念比较淡薄;另一方面,在历史上政治体制从来就凌驾于宗教组织之上。因而,就国家宗教而言,在我国,区域性并不显著,往往只能就同一宗教的不同特征进行点状的分析。相反,在民间信仰方面,地域差异却是十分明显的,而民间信仰是应归入风俗范畴的。中国古代看风俗至关重要,以为风俗之厚薄,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宋人苏轼说:“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而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道德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于长而存。道德诚浅,风俗诚薄,虽富且强,不救于短而亡。”(《苏东坡集》卷五一《上皇帝书》)因此在中国是视风俗的重要性在宗教之上的。此外,我们重视风俗甚于宗教,也还有一个普遍性的原因,那就是风俗的发生原在宗教意识之前。据达尔文的观察,南美洲最南端火地岛上的土著民族没有任何形式的宗教活动,但却有歌咏、舞蹈等习俗。据说,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的原始民族亦无
宗教意识。因此人类最初的文化是风俗文化而不是宗教文化,一般认为后者是由前者孕育而出的。当然,无论风俗还是宗教都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人类社会心理意识的文化显现,说哪一个比哪一个重要都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的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是有深刻认识的。《左传》襄公十六年载戎子驹支语曰:“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挚币不通,言语不达。”《吕氏春秋?为欲》也说:“蛮夷反舌殊俗异习之国,其衣服冠带、宫室居处、舟车器械、声色滋味皆异,其为欲使一也,三王不能革,不能革而功成者,顺其天也。”这是反映不同民族之间在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方面存在天然的差异。《汉书?地理志》具引《礼记?王制》说:“高山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这又说明不同地理环境中要孕育出现不同性质的文化。
在古代中国,风俗的变化有两方面的推动力,一是官员的教化,二是民众的习染。这就是所谓“鼓舞于上者为之风,习染于下者为之俗。”《后汉书》中记载许多循吏改变边俗之例,虽然其中不乏夸大过甚之词,但他们将中原文化传播到南方与边地的事实是明显存在的。但官员的教化毕竟速度较慢,有大量官员只是等因奉此,不能使中原文化都扩散到所有地区。因此风俗的变迁主要依靠接触传播,即不同文化人群的杂处
来实现。《后汉书?南蛮传》说:“凡交趾所统,虽置郡县,而言语各异,重译乃通……后颇徙中国罪人,使杂居其间,乃稍知言语,渐见礼化。”岭南之化,并非以此为始。在秦始皇开岭南地以后即已初见端倪,当时所派五十万戍军,必将中原文化带入岭南。后世此类事屡见不鲜,如唐初,王勃《广州寺碑》就提到:“扬粤当唐初,北人多以商至,遂家于此。”人是文化的载体,北人南来经商,自然也要带来他们自身的文化,使得岭南固有文化受到影响。在平时,这一影响可能不太大,但在特殊情况下,例如中国历史上三次自北而南的大移民,就必然要使南方风俗与中原渐趋一致。
文学是经由语言文字组成的一门艺术,它开拓了文字的无言之境,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载体。因为不同的文化形态会滋生出不同的文学作品,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两国文学的发展深受两国文化的影响。而文学评论与文学作品的关系又是极其微妙的,它们相伴而生、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因此以文学作品为桥梁,可以建立起不同民族文化与不同文学评价之间的潜在联系。本文从文学评论的概念入手,在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与文学特点进行相应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与探讨了英美文化差异对两国文学评论的影响。
一、文学评论的概念
总体来说,对文学作品进行的所有书面形式的评论都可以称为文学评论。艺术高度与政治高度是文学评价的两个重要标准。具体来说,文学评论是对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文化现象与发展规律进行的研究与探索,其目的是为了给文学创作实践提供参考意见,让文学创作形成“文学作品、文学评论、文学提升”的良性循环机制。其中对文学评价结果的论证过程,是文学评论的核心环节。
文学评论家在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有理有据、合情合理,不能信口雌黄、胡编乱造。他们需要旁征博引许多不同的材料来对自己的评论结果进行论证。但是因为各国文化底蕴的不同,不同文学评论家在进行相同的文学作品的评价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这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弊病所在。相比之下,英国文学评论较为保守,而美国文学评论相对激进。
二、英美文学的发展历程
1、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按照时间发展的脉络,英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中世纪时期的文学作品注重对故事情节画面性的描述,文章结构具有相对的完整性,主题多为劳苦人民对暴政的反抗,代表作品有《贝奥武甫》;
2)、新古典主义时期,英国文学作品体现出启蒙主义的精神,开始了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倾向于私怨的发泄,“反讽”是其主要特征,代表作品有《格利佛游记》;
3)、浪漫主义时期英国文学进入了高速发展期,此时的文学作品更加注重对宗教感情的倾诉,文学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想象力,代表作品有《天真之歌》;
4)、现实主义时期的英国文学作品减弱了想象力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遵循客观、实际的文学创作手法,代表作品有《利己主义者》;
5)、后现实主义时期的文学作品在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有效吸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从对现实生活中个人状态的思考,上升到了对社会政治问题思考的高度,代表作品有《苹果车》。
2、美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按照战争发生的时间,美国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发展阶段:
1)、殖民地时期,此时美国文学的发展深受英国文学的影响,同时呈现出一定的清教思想。代表作品有《受领圣餐自省录》;
2)、独立战争时期,由于政治的独立,美国文学也显示出一定的民族文化倾向,出现了爱国主义文化的启蒙。代表作品有《被驳倒的农夫》;
3)、南北战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美国文学出现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的转化,此阶段文学作品的思想更为自由与乐观,出现了较多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代表作品有《汤姆·索亚历险记》;
4)、二战时期,在动荡的大环境下,美国文学作品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流派,其中以现代派文学与左翼文学最为有名,内容较多的反映当下的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代表作品有《荒原》;
5)、二战以后,美国文学中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大幅增多,出现了对战争的反思,传记体文学发展繁荣。代表作品有《美国人》。
三、英美文学的不同特点
1、英国文学的特点
英国地靠欧洲大陆西北部海岸的岛国,大不列颠岛与爱尔兰岛的东北部是其主要的国土领域。绵延悠长的海岸线与冬暖夏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让英国在依靠海洋战略获得发展同时,也把与海洋一样博大的胸怀与深幽的神秘发展到了文学领域。英国的文学在富含浪漫主义情感的同时,极具包容性。随着经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英国文学在经历文艺复兴以后,出现了人的思想的觉醒,出现了对人与现实社会的歌颂,文学创作逐渐摆脱以往宗教思想的束缚。启蒙运动期间,英国的文学作品主要是为政治革命运动服务,哲理性和政论性是其主要的特征。启蒙运动以后英国的文学走过了浪漫主义时期、现实主义时期以及后现实主义时期的几个重要阶段。
虽然英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久远,演变过程复杂。但是总的来说,英国文学作品的发展因为受经济、社会、宗教、历史等不同人文因素的综合影响,还是呈现出了一定的发展规律,经历了浪漫、写实、实验、批判、多元等多维度的阶段。英国文学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帝国叙事的主要特色,强调民族的自信与自强,文学批评较为深沉与严谨。
2、美国文学的特点
美国是一个濒临两大洋、远离旧大陆的多民族移民国家。由于辽阔海岸线的存在,让美国避免了旧大陆的纷争的战事,获得了较为平稳的社会经济发展空间。美国文学在十九世纪之前,一直都处于对英国文学的依附状态,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文学个性,采用的是英国式的叙事手法与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独立战争以后随着美利坚合众国的成立,美国文学开始逐渐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出现了蕴含本民族文化的文学特色,倡导人权与独立。在本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之中,美国文学独立、自由、多元、开放的文学特征得以突显。
美利坚合众国成立以后,跳脱出英国文学影响的美国文学进步了自己的发速发展期,先后经历了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轨迹,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美国文学形成了与英国文学截然不同的文学特征,美国文学更加注重个人独立意志的抒发,文学批评生动而轻快。
四、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通过前文的论述,我们大致梳理了在英美两国不同的文化积淀下两国文学的发展历程,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情境、社会情况、经济状况、战乱纷争等造成了英美两国迥然有异的文学发展脉络,给英美文学评论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接下来,笔者将从文化语言差异、文化历史差异两个方面,来详细论述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1、文化语言差异的影响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载体,它既是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基础与纽带,也是不同文学评论产生的基础与媒介。语言文字的存在为英美文化的流传与文学评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同的语言代表着不同的文化追求与文化信仰,因此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而衍生出不一样的文学评论特征。虽然英美两国的通用语言都是英语,但是英式英语与美式英语除了在文法与句式上存在不同以外,两者产生的文化背景与传达的文化内涵也截然不同。同样的语言也是文学作品得以出现与发展的重要提前条件,文学作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对特定的文学内容进行描述与表达,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加工、提炼、概括、提取等完成文学形象的塑造与文学寓意的营造,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与文化性。
英国的语言文化,受历史传统影响,一直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同时英国文学也启蒙较早,具有悠久的发展历程,英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代表,其文化沉积较深,经济发展较快,在国内外都具有极大的影响。英式英语借助英国在经济与政治上的优势地位,在国内外的运用也普遍,英式英语成为了世界沟通交流的通用语言。但是也正式因为英语语言较为完善的发展历程与较为重大的国际影响,英国的语言文字更加强调规整与规范,其文学评论也相对的保守,文学评论界一直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少创新与创造。英国文学评论家的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评论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对评论规矩的服从,用词遣句严谨、慎重,个性特征无法得到有效施展,英国文学评论在潜藏对民族语言的敬畏感,也显示出传统、呆板的个性特性。而美国受殖民地文化的影响,其语言文字早期受英国的影响较大,在美国独立以后,受多民族移民文化的影响,它的语言发展也显示出自由、多元的特征。同时由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形成时间较短,国家在获得较快发展速度的过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也较少,文学评论中具有很强的对权威反抗、独立思考的精神,因此在美国的文学评论中充满了创造力与创新力,更加的崇尚自由,更加的张扬个性。
2、文化历史差异的影响
虽然有人说过“英美是一个民族、两个国家”。它们的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同根同源的特征,尤其是早期的美国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对英国文化的复制与照搬,两者具有极强的民族渊源,许多没过重要的城市地名也是来源于英国。如美国的“纽约”,就源自英国的“新约克”。但是后期英美两国的截然不同的历史发展进程,造成了两国文化内涵的差异,同时也给两国的文学评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英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宗教中超脱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神秘力量、崇拜信仰,一直深深的影响着英国文化的发展。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宗教在英国文化中占有着绝对重要的主导权,人们借助宗教来表达对现实的祈愿,求得精神世界的安慰。宗教中神秘的神权主义、严苛的禁欲主义等一直对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文艺复兴以后,人本主义思想逐渐抬头,人们开始产生对人自身发展与需求的关注。文学作品也开始逐渐的朝着理性化与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人本主义思潮成为了英国文学评论界的主流,但是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英国的文学评论还是较为保守与守旧。随着历史的变迁,当前英国文学评论界中也出现了一些反人本主义倾向的思潮,开始反思人本主义对英国文学评论发展的负面影响,如评论形式的单一化,评论创造力的不足等,英国文学评论的正在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美国文学在继承美国文学人本主义思想的过程中,把本国独立、自由的民族理念与其融会贯通,拓展了人本主义的内涵与外延,美国文学评论界对人本主义的解读更为激进,推崇评论观点的创新与自由。
五、结语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经由我们的生产与生活而产生,同时也对我们的生产与生活产生影响。文学作为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的发生与发展,深深的根植于文化这片土地。英美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代表,它是西方意识形态的一种缩影。而英美文学因为英美历史文化的不同,也显示出不同的发展历程与文学特点。语言文化的差异、历史文化的不同,造成了英美文学评论不同的发展走向,我们要正视这些差异的存在,在用“求同存异”的眼光看待英美两国文学评论发展的同时,用更为开阔的视野看待世界文化的发展。
谚语,是人们集体创造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谚语与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价值观紧密相联。掌握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的使用语言。
一、自然环境
1、天气。在英国,天气是人们见面时经常谈到的话题。因为英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地处一个岛国,四面临海,天气多变。此外,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所以人们见面时,谈论天气是最好的选择。由此也就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谚语。
在上面几个与天气有关的谚语中,第二个更好的体现了天气的多变性。最后一个中的“雨”是一个隐喻,比喻困难和挫折。因为每个英国人偶尔都会被雨淋湿,就像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偶尔遇到挫折和困难一样。
2、航海。英国地处西半球,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地理环境使他们长期从事海上活动,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和水的谚语。由于经常接触与海洋有关的事物,这些活动和事物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概念。
以上有关航海的谚语都体现了英国作为一个岛国的文化。
二、风俗习惯
1、动物。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对人类有较大的影响,它们的特征、习性、喜好影响着人们对动物的态度以及人们的思想,久而久之,动物文化也就产生了。正如陈德章写到,“动物的语言在所有语言当中自己的隐含意义,也就是说人们常常把他们的感受、情感或自然现象和各种各样的动物联系起来,许多动物成为了人们思想的一种象征,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①狗和猫。英语谚语中的狗,不仅仅指的是动物本身,而且常常被当作人们忠实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因此用来形容的谚语大多都是褒义,这和汉语文化当中,人们对狗的态度截然不同。除狗以外,猫也是欧洲人喜欢的另外一种动物,也有大量的谚语。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hat cat won’t jump/fight.那种办法行不通。
②牛和马。英国人养牛主要来产奶和肉,偶尔用牛来耕种。而马常常被用来耕种,在古代,他们常常把马当作重要的运输工具。这就产生了与马和牛有关的一些谚语。如:You cannot sell the cow and drink the milk。鱼与熊掌不可兼得;All lay loads on a willing horse.马善人骑,人善人欺。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包含有动物词汇的'谚语,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人类语言文化与动物的关系。
2、食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在英国,小麦、大麦和燕麦是主要谷类作物,小麦主要用来制作面包,大麦主要用来酿酒,燕麦则主要是牲畜的饲料。面包、牛油、果酱和奶酪、布丁都成为家常食品,因而也就产生了许多这方面的谚语。如: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黄油加黄油不成美味),它的比喻意义是千篇 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There’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泼了,哭也没用),比喻为无可挽救的事而忧伤是没有用的。
3、酒。英国人见面,喜欢在酒吧里喝酒。有时候也在家里喝酒。很自然,在他们生活中许多关于酒的言语也就产生了。如:
Wine and wenches empty men’s purses.
Wine is a turncoat,first a friend, then an enemy.
三、宗教
宗教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言与宗教密切相关。而谚语又是语言的精华,故其必然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方人信奉基督教,现代英语中就有不少谚语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如:The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落后者遭殃;Crosses are ladders that lead to heaven.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梯子;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heart.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
在上面的几个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常常用God,Devil,Cross以及Heaven等,表现他们的倾向和爱憎。例如在上面的第四个谚语中,cross一词原指耶稣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
四、历史
历史的发展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比较显著。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在历史的进程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的,‘伟业非一日之功’。
这两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对英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虽然历史事件过去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但是历史的遗迹可以从谚语中找到踪迹。
五、神话传说
在西方,希腊和罗马神话很有名,因此很多谚语都牵扯到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典故。我们要理解言语的深层含义,必须了解相关的神话传说。如:
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
Far from Jupiter,far from thunder.
上面的谚语中,我们如果只从字面上看,就很难理解。例如,理解第一个谚语时,我们要知道Ceres是罗马谷类女神,Bacchus是希腊神话的酒神,而Venus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只有知道这些,我们才能理解这个谚语的真实含义——没有食物和酒,人们发现很难去爱任何一个人。理解第二个谚语时,如果知道Jupiter是罗马神话中的宇斯神,那么理解整个谚语就很容易了。
六、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位于文化的深层结构,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文化的不同。西方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个体主义观念以及他们的时间观念和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等方面。谚语作为民众思想的结晶,必然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的价值观。如:No man is an island.没有人是一座孤岛;Time is the best healer.
在上面的谚语中,前一个体现了西方世界的个人主义色彩。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对时间的珍视程度。以上充分说明谚语鲜明的文化特性,因此,学习谚语是培养文化差异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谚语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文化。英语谚语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价值观念中诞生的。英语谚语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因素, 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使用语言。因而谚语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英美文化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语言技巧与功能的复合型课程,可以令教学课堂充满灵活性,通过交互式多维的教学策略,进行文化知识“读”的输入,“说”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以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开展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
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
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
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
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1、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英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输入的学习,阅读是必经的过程。各种相关的主题,包括国家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文学发展,以及体育活动,外交政策、节日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天罗地网,涉及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进行详尽地阅读,才能系统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质。因此,文化概况教学课堂的阅读训练势在必行,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读方式,还让他们了解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的学习,以及熟练掌握较为典型的短语和句型。倘若光读而不练,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充分地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
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阅读与相关课外文化阅读材料,“以量促学,以量促质。”除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根据课本单元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讲授英国媒体报章单元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报刊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报刊。学习教育体制的同时,可以列出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横向和纵向就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学习文学单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章,从而拓展文化阅读的点、面、线。师生共同面对阅读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联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将收集课外文本材料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要点总结、概要写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分享与反馈,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输入活动转化为一种输出活动。
2、知识输出的训练方法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将所了解的文字内容装载进大脑,并用各种方式将它消化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学,除了阅读学训练之外,还必须有口语训练和写作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活动。
针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个人与团队两种方式的“对话”,“角色扮演”,“口头复述 ”,“主题演说”以及辩论、翻译、演讲、报告、讲解等多种灵活的口语活动,从而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将阅读的输入活动与口语的输出活动合为一体。但除了依托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口语活动,还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功能,通过影视教学来加强这种文化环境与语言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播放适合教学单元环节的影视视频,既能营造语言氛围又能创造出原汁原味风土人情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增进学生对于英美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还能与学生就视频内容结合教学专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展开更多的口语练习。
比如介绍英国皇室时可以通过影片《国王的演讲》、《女王》等视频片段,而学习政体党派单元时可以播放《铁娘子》、以及首相卡梅尔的演讲视频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游戏来进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比如节日单元可以让学生们制作感恩节海报、制作复活节彩蛋甚至万圣节面具,然后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与介绍”,甚至进行表演;又或者让学生们制作国家地区地图,分述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文化特质等内容,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游戏策略来操练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抽签、抢答、选答等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力,促进学生认知的进步与提升,增进学生刨新意识与潜能的发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不仅如此,在完成了所有的口语活动之后达到还可以让学生们将陈述过的主题书写报告或摘要、评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再一次梳理与实践应用。
三、结语
凡是有交际目的、交际需求、交际对象的语言应用都是最有效的语言学习,因此交互式的教学课堂能够令英美文化教与学事半功倍,而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了语言技巧与功能结合的复合型课程,令教学课堂充满了灵活性与变通性,通过“读”的输入,“说”甚至是“写”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再借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影视视频,创造一个浸入式的文化空间,通过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和游戏策略,能够开展出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从而形成一种“教”与“学”。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