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 文档
- 2024-06-01
- 114热度
- 0评论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了杨修之死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本文共20篇,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三国演义》和罗贯中,掌握课文内容和叙述顺序。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
过程方法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
2、学会刻画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学重点:
1、理清文章脉络,能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能用自己的要点,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
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请大家先欣赏几幅图片,你知道他们是哪部作品,哪些人物的相关故事情节吗?(《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情节,分别是桃园三结义、望梅止渴、和青梅煮酒论英雄)其实《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今天我们就再来了解一位三国中的人物杨修,看看他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资料
1、《三国演义》和罗贯中
罗贯中:生于1330年,卒于14。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三国志》,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在创造,以史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 。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它借述魏、蜀、吴三国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抨击,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具有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
与《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并称为我国古典四大名著。
2、背景和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操兵退斜谷”。 从战争发展的角度上看,当时三国交战,曹操率大军攻打蜀国,兵败;蜀军追击,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退兵驻守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
三、朗读感知
1、疏解字音
肋 号令 数 讫 绰
2、解释词义
适 忌 晓 然 但 即
3、翻译重要语句
①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②(曹)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③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④但曹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题解
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疑问?带着问题朗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答案。
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杨修死的直接原因:惑乱军心 直接事件:鸡肋事件
四、思考
1、除了鸡肋事件,文中还写了杨修数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每件事发生时,曹操有什么心理反应?你能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这些事吗?
2、这几件事的类型一样吗?在叙述上运用了什么顺序?有什么作用?
3、通过这几件事,你认为杨修是个怎样的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
1、历史上的曹操 2、《三国演义》中对杨修的评价讨论
六、讨论
杨修的死,有人认为是杨修自己造成的,有人认为是曹操的原因,你认为呢?
谈谈你的启示
七、作业
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1、以《从杨修之死想到》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谈谈自己的认识。
2、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写出你心目中的曹操形象。
李玲
[杨修之死 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杨修之死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十八课 杨修之死
☆课文导读
《杨修之死》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主旨是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思想作风,也揭示了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鸡肋(lèi) 沉吟(yín) 屯兵(tún) 禀请(bǐn溃 庖官(páo)
夏侯(dūn) 主簿(bù) 褒贬(bāo biǎn) 簏(lù) 伺(sì)
谮害(zèn) 曹丕(pī) 邺城(yè) 讫(qì) 麾军(huī)
高阜(fù) 绰刀(chāo) 辕门(yuán) 佯怒(yán溃 阜(fù)
二、词语释义
禀请:禀告请示。
辕门:旧时称军营的门。
佯怒:假装发怒。
不日:不久。
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号令:处刑后示众。
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不置褒贬:不评价好坏。
终夜不息:一整夜都不停止。
谮害:诬陷,中伤。
绰刀:取刀,拿刀。
高阜:高高的土山。
三、语句解读
1.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
起笔不凡,写出了曹操的困难处境和矛盾心理,同时也为下文的“曹操心乱,不能稳睡”,及次日的进军遭挫埋下伏笔,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用“原来”一词领起,将文章宕开一笔,总起下文的内容,是插叙部分的总说句。“数犯”一词暗示下文将列举杨修致斩的原因。
3.修知其事,径来告操。
写出杨修聪明机敏,却办事不严密的特点,“径来”一词,将得意洋洋的杨修写得栩栩如生。随意与轻狂的杨修的形象跃然纸上。
4.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亦欲斩之。
夏侯是大将,曹操是绝对不会斩的,“欲斩”不过是做戏给众人看,掩盖因妒才而杀杨修的歹恶用心。寥寥几言,便使曹操奸诈狡猾的个性呼之欲出。
5.方忆杨修之言,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故事的结尾。与杨修所言相照应,也呼应了文章开头。极有讽刺性,前后有两处“厚葬”,不过是惺惺作态,作给活人看,收买人心罢了。
四、作家作品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宗岗加以修改,使小说的文字内容更加完整,称为“第一才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120回本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它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一直写到西晋的统一,描绘了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统治阶级的凶狠残暴以及人民的流离饥苦。小说展现了许多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揭示许多战争规律,给人以有益的启示。小说还通过错综复杂的斗争,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不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三国演义》也存在一些缺陷,书中不仅诬蔑黄巾起义,而且拥刘反曹的鲜明政治倾向贯穿始终,表现出浓厚的封建正统观念,这些都是应该批判的。
五、背景探视
西山一战,蜀国老将黄忠手斩夏侯渊,曹操一怒之下出兵为夏侯渊报仇,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曹操屡屡受挫,但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关,以待时机,终因蜀兵防守积极,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六、文体浅谈
“历史演义”,是用通俗的语言,将历史上兴废争战、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体裁。它的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一显身手
一、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庖官( ) 食讫( ) 佯惊( ) 伺查( )
谮害( ) 诈败( ) 麾军( ) 绰刀( )
2.对下面各组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②欲要进兵/适庖官进鸡汤
③故先收拾行装/操问其故
④欲立植为世子/立斩之
A.①相同,②③④不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
C.①②③相同,④不相同 D.①②③④都不相同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适庖官进鸡汤
⑵数犯曹操之忌
⑶人皆不晓其意
⑷丕如其言
⑸植然其言
⑹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喝刀斧手推出斩之
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
以今夜号令
以大簏载绢入
急回帐召问其故
人皆不晓其意
操方麾军回战马超
方忆杨修之言
5.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
--当天晚上曹操心烦意乱,睡不踏实,于是手里提了一把钢斧,围绕着营寨,暗暗地巡逻。
B.(操)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
--曹操吃惊地问道:“什么人杀了我的贴身侍卫?”
C.随将修尸收回厚葬,就令班师。
--随即将杨修的尸体收回进行厚葬,并且下令回朝。
D.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
--丞相不是在梦中,您(被杀的人)才是在梦中呀!
6.仿照示例,写出含有加点字及意义的成语。
例:修以鸡肋之意对 对答如流
⑴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 ) ⑵急回帐召问其故 ( )
⑶杨修为人恃才放旷 ( ) ⑷在此无益,不如早归 ( )
二、整体感知
1.填空。
《杨修之死》作者________,________(时代)小说家。本文节选自《_________》, 这部小说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描写了________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的斗争。
2.关于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下面几种分析,你认为最恰当、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杨修卖弄聪明,违反了军纪,所以被杀。
B.曹操忌妒杨修的聪明才智,所以杀了他。
C.杨修多次揭穿曹操的心事,令他恼怒,所以被杀。
D.杨修插手曹家兄弟的继位之争,又欺骗过曹操,所以被杀。
3.叙事的方式有:A.顺叙 B.倒叙 C.插叙 D.补叙 本文属于哪一种? ( )
4.本课的主要意图是( )
A.表现杨修的聪明才智
B.表现曹操难容贤良,滥杀无辜
C.表现曹操借除杨修以消除隐患
D.表现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5.你认为曹操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内阅读
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终夜不息。操与众商议,欲立植为世子。曹丕知之,密请朝歌长吴质入内府商议;因恐有人知觉,乃用大簏藏吴质于中,只说是绢匹在内,载入府中。修知其事,径来告操。操令人于丕府门伺察之。丕慌告吴质。质曰:“无忧也。明日用大簏装绢,再入以惑之。”丕如其言,以大簏载绢入。使者搜看簏中,果绢也,回报曹操。操因疑修谮害曹丕,愈恶之。
操欲试曹丕、曹植之才干。一日,令各出邺城门;却密使人分付门吏,令勿放出。曹丕先至,门吏阻之,丕只得退回。植闻之,问于修。修曰:“君奉王命而出,如有阻当者,竟斩之可也。”植然其言。及至门,门吏阻住。植叱曰:“吾奉王命,谁敢阻当!”立斩之。于是曹操以植为能。后有人告操曰:“此乃杨修之所教也。”操大怒,因此亦不喜植。
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操每以军国之事问植,植对答如流。操心中甚疑。后曹丕暗买植左右,偷答教来告操。操见了大怒曰:“匹夫安敢欺我耶!”此时已有杀修之心。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修死年三十四岁。
1.用一句话概括文章所叙的三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文中一句话说明曹植与杨修意气相投的原因和亲密程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已有“杀修之心”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的三件事情的排列顺序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今乃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之”中的“借”字里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能从积极的角度为杨修想出一条避免杀身之祸的计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阅读
(一)
不过杨修又当别论,他介入宫廷的最高层次的权力分配的斗争旋涡中去了,这才是杨修真正的杀身之祸。
他实际是那种不聪明的聪明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三子曹植,他就成为植党。曹植有才,他也有才,惺惺相惜,亲密得以至曹植一天不见他,连饭都吃不香。其实,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每当接触到实际的继承人问题时,所谓的“才”,决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这个政权,才是第一位的选择标准。“才”包括才干、才能、才智、才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来说,无才,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而有才,则必须施展,而施展,好和坏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杨修太看重“才”,曹操当然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到江山大业,大文学家曹操就得让位于大政治家曹操,他必须得把王位传给曹丕,这就是必然的选择。
当曹操征求贾诩意见时,这位谋士提醒他袁本初废长立幼的教训时,杨修的头,从那一刻起,就不在他的脖子上了。
──摘自《聪明反被聪明误》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修依附曹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
4.谈一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于碑背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彘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彘臼,受辛也,于字为‘辞’。所谓‘绝妙好辞’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及卿,乃觉三十里。”
1.这是《世说新语》中关于杨修的一则故事,文中表现了杨修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的“魏武”指谁?表现了他什么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你的认识,谈谈应如何对待人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考回眸
(武威卷)8.下面的对联分别出自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哪部章回体小说?请分别写在括号里。(4分)
⑴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__________________》)
⑵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__________________》)
⑶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__________________》)
⑷及时雨会神行太保,黑旋风斗浪里白条。(《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三国演义》⑵《西游记》⑶《红楼梦》⑷《水浒传》
☆写作小练笔
用现代汉语改写文中的一件事,要发挥想像,运用过去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
☆作文素材
时下,经典作品稍路不佳,有些书店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放在打最低折扣的专卖区。同时,肆意改编经典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西游》被“大话”,《三国》被“水煮”。这样的改编实际上是把内涵丰富的“文学大餐”变成了“速食快餐”,往往使经典不再“经典”。然而,阅读这种改编的名著在不少青少年中成了一种时尚,他们说:“那种很正经的文学名著,书太厚,文字太多,我们没时间也没兴趣读。而这种书有图画,又搞笑,要有意思得多。”
(摘自《新京报》)
18 杨修之死
一、1.páo qì yán sì zèn zhà huīchāo 2.D(①中的第一个“号令”是指军队中的命令,第二个是指处刑后示众。②中的第一个“进”是指军队向前移动,第二个是指从外面到里面。③中的第一个“故”是“因此”的意思,第二个是“原因”的意思。④中的第一个“立”是指确定继承地位,第二个是指马上。) 3.⑴恰逢;⑵屡次;⑶明白;⑷按照;⑸认为……是对的;⑹只要;立即。4.A(代词,都指代杨修。B项:凭借/用。C项:其中的/他的。D项:正/才。) 5.B(“佯”为“吃惊”的意思。) 6.例:⑴知己知彼;⑵无缘无故;⑶恃才傲物;⑷归心似箭。二、1.罗贯中,元末明初,《三国演义》,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 2.D 3.C 4.D 5.虚伪而奸诈。三、1.杨修介入到曹植与曹丕的继承权斗争的旋涡中去了(或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2.操第三子曹植,爱修之才,常邀修谈论,经夜不息。3.修又尝为曹植作答教十余条。4.以曹操厌恶杨修的情绪逐步升级为顺序。5.同情杨修,不满曹操的奸诈。6.略 四、(一)1.杨修之死的必然原因。2.杨修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三子曹植。3.议论4.在写诗作赋时,曹操是个大文学家;在处理国事时曹操是个大政治家。(二)1.表现了杨修见多识广,聪颖过人。2.指曹操;表现了他既能够承认自己才能不及别人,同时又非常嫉妒的意思(开放性题目)。3.对于人才,应该人尽其能,人尽其才,给他们施展才能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陈丽敏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言:
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
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
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
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1、概括事件要注意谁、干了什么、怎么样(也就是结果如何)的原则。
2、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生填表,里面难概括的师适当填三两个,以节约时间,保证一堂课完成。
杨修弄清曹操意图,改造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分食曹操一合酥。 虽喜笑,心恶之
杨修揭露曹操梦中杀人之事。 愈恶
杨修告曹丕与吴质密谈,结果吴质设计让搜查者扑了空。 愈恶
杨修教曹植出门。 大怒
杨修替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 大怒
思考: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掐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事件相关的事件,这种叙述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插叙。文章为什么要插入这些事件,不插叙行不行?请大家删除4——9节,再读全文。
大家这样读有什么感觉?
讨论明确:插叙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事件更完整、使中心思想更鲜明。
让我们再来看这几件事,发现曹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你有哪些发现?
讨论:这几件事的安排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安排的,曹操的态度由嫉妒到大怒,到有“杀修之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师可试着补充涉及了曹家的根本利益,曹操怕杨修以后左右曹家的命运,大权旁落。他也是为他的孩子扫清了障碍!)
下面,请大家速读文章的后三节,曹操杀了杨修之后,杨修的预言怎样了呢?曹操为什么又厚葬杨修呢?
讨论明确:足见杨修的聪明、曹操的狡诈。
结:一代英才杨修就这样死去了,不知杨修之死给了你怎样的感触?你认为杨修之死该怨谁呢?
生可以自由辩论。
四、师总结:大丈夫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的是性格决定命运。你能否为死了的杨修的墓碑上写几句话。
老师有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聪明因才误,放旷是根苗,明智有范蠡,大智莫若愚!
[教学设想]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本文故事情节完整,人物形象鲜明。这是培养学生欣赏小说作品能力的良好教材。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词。
能正确找出文中顺叙与补叙部分,并能具体分析补叙的作用。
评析曹操和杨修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之后,让学生一起背诵曹操的《龟虽寿》和《观沧海》,拉近与曹操的距离。再找同学讲几个关于曹操的故事,初步感受曹操的性格。
2、学习生字词
3、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问:通过阅读你发现课文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结构、思想内容等方面都可分析。学生回答后,根据学生的分析,制定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如果老师事先预想的目标学生没有提到,老师可适当补充。
4、学习目标确定后,进行分组讨论。每四个同学组成一个课题攻关小组,每人都是研究员。每个学习目标就是一个课题,课题攻关小组任意选择,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课题。所选课题,可以是一个,也可是多个。所选课题研究完了,还有剩余时间,再去研究其他课题。
二、一、作者和《三国演义》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但时局**,政治fu败,才人志士流落荒野。罗贯中郁郁不得志,转而编著《三国演义》,以古鉴今,抨击时政。是继施耐庵之后,又一个以小说创作流芳百世的小说家。他广泛搜求了有关平话、戏剧和传说,参考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再创造;以史实为基础,融合大胆而合理的想像和虚构,创作了“七实三虚”的历史小说巨著《三国演义》。罗贯中在这部巨著里,借叙述魏蜀吴三国征战的历史故事,对暴政作了愤怒的抨击,提出了自己的鲜明政治理想──仁政。这个观点形成全书鲜明的拥刘反曹倾向,使曹操和刘备两个艺术形象鲜明对比,互相衬托,以强烈谴责暴政,热烈颂扬仁政。
三、1、本文语言简洁凝练。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文中所写的6个故事。(答案参见指导书。)
杨修卖弄聪明 1.破字 忌
2.分酥 恶
杨修揭穿曹的心思 3.破梦 愈恶
杨修参与曹的家事 4.吴质事件 愈恶
5.教植出门 怒
6.教植作答 杀修之心
2、这七个故事各表现出曹操和杨修的什么性格特点?(答案参见教师用书。)
曹操的复杂性格:即十分奸诈,又有深谋远虑。阴险虚伪、狡诈奸猾。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
3、画出表现曹操对杨修态度变化的词语。
明确:忌——恶——愈恶——愈恶——怒——有杀修之心
4、记叙的顺序有哪些?(顺叙、插叙、补叙、并叙等)本文运用了什么记叙顺序?(顺叙、补叙)找出补叙部分并思考补叙的作用。(与顺叙相结合,层层深入,揭示杨修之死的原因,使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极具吸引力。) *第二部分从记叙的顺序看属于哪一种?本部分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明确:补叙 目的在于说明杨修之死的深层原因,揭示杨修之死是曹、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5、根据课文的记叙顺序可把文章分为几部分?
明确:三部分——1至3段为第一部分,写杨修被曹操所杀。4至9段为第二部分,写杨修和曹操之间矛盾的发展过程。10至12段为第三部分,写曹操兵败班师。
由这个分析,我们还可看出本文补叙在结构上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明。
6、曹操杀杨修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思考课后第三题来解决这个问题。
7、曹操强行进兵,结果惨败,写这个情节与杨修之死有什么关系?
明确:有关系。写此情节,意在证明杨修死前的分析和预见是非常正确的,从而揭露了曹操杀杨修是忌才,“惑乱军心”只是借口。
8、假如你是曹操,你会不会杀死杨修?理由是什么?如果不会,你要如何安置这个锋芒毕露的不大听话的人物?
这个问题,不要求有统一答案,学生可畅所欲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假如你是杨修,你会如何与曹操相处?
也不要求答案统一。
10、《大回》一文中有句话:“能人全都死在能耐上。”学了本文后,你对这句话有没有更深的理解。
畅所欲言。
四、拓展阅读。
阅读教学用书P83《曹操为什么杀杨修》,了解曹操杀杨修的其他原因。若没有时间,老师可将材料印发,让学生课下阅读。或者将其内容概括如下:
孔融、弥衡因不肯依附与曹操,先后被杀。杨修与其二人气味相投,算是一派,他虽身归曹操,心却不依附。这早被曹操看在眼里,恨在心里。
杨修之父杨彪曾任汉献帝太尉,被曹操诬陷入狱,后经孔融申辩,方才放出,回家闲居。可见曹杨两家早有芥蒂,这也是杨修死因之一。
五、总结
老师概括这节课所学内容,表扬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谈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有哪些收获。
六、布置作业:
阅读〈〈三国演义〉〉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推荐度: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推荐度:教学设计 推荐度: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推荐度:律动教学设计 推荐度: 相关推荐
九年级《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时: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言:
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
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
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
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1、概括事件要注意谁、干了什么、怎么样(也就是结果如何)的原则。
2、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生填表,里面难概括的师适当填三两个,以节约时间,保证一堂课完成。
杨修弄清曹操意图,改造园门。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分食曹操一合酥。虽喜笑,心恶之
杨修揭露曹操梦中杀人之事。愈恶
杨修告曹丕与吴质密谈,结果吴质设计让搜查者扑了空。愈恶
杨修教曹植出门。大怒
杨修替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大怒
思考:文章在叙述过程中,掐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事件相关的事件,这种叙述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插叙。文章为什么要插入这些事件,不插叙行不行?请大家删除4——9节,再读全文。
大家这样读有什么感觉?
讨论明确:插叙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事件更完整、使中心思想更鲜明。
让我们再来看这几件事,发现曹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你有哪些发现?
讨论:这几件事的安排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安排的,曹操的态度由嫉妒到大怒,到有“杀修之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师可试着补充涉及了曹家的根本利益,曹操怕杨修以后左右曹家的命运,大权旁落。他也是为他的孩子扫清了障碍!)
下面,请大家速读文章的后三节,曹操杀了杨修之后,杨修的预言怎样了呢?曹操为什么又厚葬杨修呢?
讨论明确:足见杨修的聪明、曹操的狡诈。
结:一代英才杨修就这样死去了,不知杨修之死给了你怎样的感触?你认为杨修之死该怨谁呢?
生可以自由辩论。
四、师总结:大丈夫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的是性格决定命运。你能否为死了的杨修的墓碑上写几句话。
老师有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聪明因才误,放旷是根苗,明智有范蠡,大智莫若愚!
学习目标
1.能写会说明义课文中的词语。
2.能概括故事内容拟出小标题。
3.能抓住细节来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独学
1.把下面这首诗用正楷字
书写在右边格子里。
三国演义杨修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2.给课文中的词语注音。
庖( )官 鸡肋( ) 夏侯惇( ) 禀( )请 主簿( ) 大簏( )
恃( )才放旷( ) 分食讫( ) 伺( )察 谮( )害 叱( )退
麾( )军 高阜( ) 拈( )弓 绰( )刀
3.解释词语和句子。
[班师]
[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之忌]
[植然其言]
[对答如流]
4.课文选自《 》,这一回的目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合作探究群学
1.齐读或自由读合学段落。
2.个人或小组内拟出六个插叙的故事的小标题,并用原文写出每件事情后曹操的反应。
教师示例:杨修鸡肋传令,曹操大怒斩杨修。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曹操的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形象探究
仿照事例分析人物。
例句:①.行军主薄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军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一个“便”字写出杨修自作主张的个性。)
②.曹操既杀杨修,佯怒夏侯惇,亦欲斩之。(“佯怒”二字写出曹操虚伪奸诈)
③我所写的句子:
我的分析:
三、拓展延伸
1.写对联,补充内容
写杨修
上联:聪慧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下联:________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写曹操
上联:深谋远虑建霸业;下联:嫉贤妒能_____________。
2.真实的曹操:默写出《龟虽寿》《观沧海》《对酒当歌》中的一首诗歌。从诗中可以看出曹操与小说中的不一样的曹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检测达标
1.文化常识的积累。
庖官-- 主簿--
2.词语解释
(1)适庖官进鸡汤( ) (2)数犯曹操之忌( )
(3)人皆不晓其意( ) (4)丕如其意( )
(5)植然其言( ) (6)但曹有问( )
3.归纳杨修和曹操的形象
杨修:
曹操:
五、我的收获或心得(20字以上)
老师的心得:
论杨修
斯人世代继簪缨,博学能文舌辩精。
心算帏筹屡次准,龙飞凤舞墨毫行。
花园门阔阿瞒忌,一合酥分孟德惊。
身死并非鸡肋祸,智高莫进魏曹营。
杨承财
[《杨修之死》导学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九年级《杨修之死》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时:一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言:
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
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
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请大家再次速读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
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1、概括事件要注意谁、干了什么、怎么样(也就是结果如何)的原则。
2、师可以设计一个表格,让生填表,里面难概括的师适当填三两个,以节约时间,保证一堂课完成。
杨修弄清曹操意图,改造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杨修分食曹操一合酥。 虽喜笑,心恶之
杨修揭露曹操梦中杀人之事。 愈恶
杨修告曹丕与吴质密谈,结果吴质设计让搜查者扑了空。 愈恶
杨修教曹植出门。 大怒
杨修替曹植作答教,被曹操得知。 大怒
思考:在叙述过程中,掐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事件相关的事件,这种叙述方法,我们把它叫做插叙。为什么要插入这些事件,不插叙行不行?请大家删除4——9节,再读全文。
大家这样读有什么感觉?
讨论明确:插叙起到补充、衬托的作用,使事件更完整、使中心思想更鲜明。
让我们再来看这几件事,发现曹操的态度有什么变化?你有哪些发现?
讨论:这几件事的安排是从小到大的顺序安排的,曹操的态度由嫉妒到大怒,到有“杀修之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质变是量变的最终结果。(师可试着补充涉及了曹家的`根本利益,曹操怕杨修以后左右曹家的命运,大权旁落。他也是为他的孩子扫清了障碍!)
下面,请大家速读的后三节,曹操杀了杨修之后,杨修的预言怎样了呢?曹操为什么又厚葬杨修呢?
讨论明确:足见杨修的聪明、曹操的狡诈。
结:一代英才杨修就这样死去了,不知杨修之死给了你怎样的感触?你认为杨修之死该怨谁呢?
生可以自由辩论。
四、师总结:大丈夫相时而动,识时务者为俊杰。真正的是性格决定命运。你能否为死了的杨修的墓碑上写几句话。
老师有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聪明因才误,放旷是根苗,明智有范蠡,大智莫若愚!
杨修之死(人教版九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科:语文 九年级 班 主备人:张金凤
课题 杨修之死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过程与方法目标: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
重点
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教学
难点
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
用具 教学
方法 朗读、讨论、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二
教学活动设计
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但也有狭隘与偏见……
二、根据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指导学生利用诠释自读课文(做书后练习一)
鸡肋(lèi) 沉吟(yín) 庖启(páo) 夏侯(dūn) 主簿(bù)
褒贬(bāo)(biǎn) 酥(sū) 簏(lù) 伺(sì) 谮(zèn) 曹丕(pī)
邺城(yè) 麾军(huī) 高阜(fù) 绰刀(chāo)
三、阅读课文,课文中一共讲了几件事?(七件)
(1)嫌门阔 (2)一盒酥 (3)杀近侍
(4)告发丕 (5)斩门吏 (6)作教
(7)鸡肋
四、复述故事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
(1)嫌门阔 忌之
(2)一盒酥 恶之
(3)杀近侍 愈恶之
(4)告发丕 愈恶之
(5)斩门吏 大怒
(6)作教 杀心
(7)鸡肋 杀
二、内容探讨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
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
师: 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 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 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
师: 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
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
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附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原因
┌───────┴───────┐
杨修 曹操
┌──┴──┐ ┌─┴─┐
恃 狂 好 虚 老
才 妄 耍 伪 谋
放 轻 小 残 深
旷 率 聪 诈 算
明
六、总结
1、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布置作业:完成配练
补充资料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年轻时就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四十多年,打了不少仗,杀了许多人。只要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格杀勿论,这是有史可查的。当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有些是非杀不可的,但他也错杀了不少无辜者,特别是他统一了北方之后,连他的一些功臣也不能幸免。
《三国演义》对曹操杀人的种种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写。曹操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为历史上所罕见。这对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证据。
亲自出马,消灭异己。董承等人策划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各家大小七百余人,全部杀光。有的人先是截指割舌,继而枭首弃尸,惨不忍睹。他又亲自入宫,捕杀董妃。献帝求情说:“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可怜。”曹操不准。伏皇后要求待董妃分娩后才杀,也不行。他当场把董妃勒死。后来,伏皇后也被乱棍打死,家族二百多人被弃市。这种株连家族、祸及胎儿的杀法,为封建社会所特有。
纵兵滥杀,报仇泄怨。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的部属所杀。他为报父仇,发兵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弄得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借刀杀人,掩人耳目。名士祢衡,赤身露体,当众骂了曹操。曹操恼羞成怒,本想立即杀他。但又怕因此失掉人心,于是就假惺惺地把祢衡荐给刘表。刘表深知其用心,便把祢衡送给黄祖,结果祢衡为黄祖所杀。曹操既达到杀人目的,又让别人代担罪名。这真是狡猾之至!
“梦中”杀人,故作惊讶。一个近侍在曹操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复盖上,他就“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这完全是骗人的把戏。在埋葬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簿杨修指着尸体感叹地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
先纵后杀,嫁祸于人。军中缺粮,一时无法解决。曹操先是叫管粮官王厘逐日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及至军队生怨,曹操知道军粮快要运到,于是,就一刀把王厘的脑袋割下,向全军宣布王厘克扣军粮的“罪状”,以稳定军心。
巧立罪名,然后杀之。他的主簿杨修很忠于他,只是因为时时卖弄聪明,揭穿曹操所设的一些骗局,使他恼火。就给杨修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处死。孔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也被以反叛之名除去,杀他时,连他的两个刚懂世事的孩子也不能幸免。许攸、荀、华佗等许多人,也都被安上种种的罪名后,加以杀害。
这些描写,充分揭示出曹操的暴虐本质和狡诈的性格。“一将功成万骨枯”。封建统治者总是在白骨堆上建立自己的宝座。曹操的杀人行径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艺术典型,仅就杀人手段这一点,也很够资格的了。
课后反思
审阅人签字
年 月 日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
②“改修花园”;
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
②“簏中物”;
③“斩吏出门”;
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
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
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则是插叙。
3、请找出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
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媒体:略
教学步骤:
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但也有狭隘与偏见……
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
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师:归纳小结。(在劫难逃)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
曹操: 杨修:
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
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
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
师: 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生: 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
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
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
师: 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
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
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生:交流表达
师:不管怎么说,杨修死了不可复生。有人给华山杨修墓题了一幅挽联,现展示给大家,请大家在课后玩味。在未来的生活里一路走好。
生:齐读对联。
五、教师小结后下课 注: 板书略 教学流程略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年轻时就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四十多年,打了不少仗,杀了许多人。只要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格杀勿论,这是有史可查的。当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有些是非杀不可的,但他也错杀了不少无辜者,特别是他统一了北方之后,连他的一些功臣也不能幸免。
《三国演义》对曹操杀人的种种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写。曹操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为历史上所罕见。这对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证据。
亲自出马,消灭异己。董承等人策划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各家大小七百余人,全部杀光。有的人先是截指割舌,继而枭首弃尸,惨不忍睹。他又亲自入宫,捕杀董妃。献帝求情说:“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可怜。”曹操不准。伏皇后要求待董妃分娩后才杀,也不行。他当场把董妃勒死。后来,伏皇后也被乱棍打死,家族二百多人被弃市。这种株连家族、祸及胎儿的杀法,为封建社会所特有。
纵兵滥杀,报仇泄怨。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的部属所杀。他为报父仇,发兵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弄得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借刀杀人,掩人耳目。名士祢衡,赤身露体,当众骂了曹操。曹操恼羞成怒,本想立即杀他。但又怕因此失掉人心,于是就假惺惺地把祢衡荐给刘表。刘表深知其用心,便把祢衡送给黄祖,结果祢衡为黄祖所杀。曹操既达到杀人目的`,又让别人代担罪名。这真是狡猾之至!
“梦中”杀人,故作惊讶。一个近侍在曹操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复盖上,他就“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这完全是骗人的把戏。在埋葬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簿杨修指着尸体感叹地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
先纵后杀,嫁祸于人。军中缺粮,一时无法解决。曹操先是叫管粮官王厘逐日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及至军队生怨,曹操知道军粮快要运到,于是,就一刀把王厘的脑袋割下,向全军宣布王厘克扣军粮的“罪状”,以稳定军心。
巧立罪名,然后杀之。他的主簿杨修很忠于他,只是因为时时卖弄聪明,揭穿曹操所设的一些骗局,使他恼火。就给杨修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处死。孔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也被以反叛之名除去,杀他时,连他的两个刚懂世事的孩子也不能幸免。许攸、荀、华佗等许多人,也都被安上种种的罪名后,加以杀害。
这些描写,充分揭示出曹操的暴虐本质和狡诈的性格。“一将功成万骨枯”。封建统治者总是在白骨堆上建立自己的宝座。曹操的杀人行径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他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艺术典型,仅就杀人手段这一点,也很够资格的了。
曹操为什么杀杨修
汉末魏初,在文学上是一个暂时繁盛的时期。所谓建安七子,便是那时候有名的文人。曹操自己也写诗文,加以他善于笼络一班有才名的文人,所以他把许多文人(其中也有方士)都拉拢到自己的身边,为他效劳。建安七子除孔融之外,都是依附于曹操的。
曹操一方面把许多文士拉到他身边,但同时,对于那些有傲气、不讲他好话的文人,却很不放心。从他先杀孔融,后杀杨修,便充分说明曹操对敢于反对他的文人的忌恨。
孔融依仗自己是孔子后代,当时又很负盛名,他不大把曹操看在眼里。而且,看来他也不大看得起依附曹操的一班文人。这一点,从祢衡口里可以知道。祢衡经常推许孔融和杨修,说“余子碌碌,莫足数也。”这不用说是包括王粲、陈琳等在内的。祢衡同孔融关系很好,他的话当然也反映孔融的观点。
孔融比祢衡、杨修大十多岁……他们三人,在当时的文人中算是一派,即,不肯阿谀曹操的一派。祢衡虽年轻,但才气很大,曹操想侮辱他,叫他充当“鼓吏”,结果祢衡把衣服剥光打鼓,反而侮慢了曹操。曹操叫人去找他来,他便拿着一根大棒,坐在曹操军营门前大骂。曹操虽然很火,骂他为“竖子”,并说“孤杀之犹鼠雀耳”,但碍于他的文名,竟不敢杀他,后来送给了刘表,刘表又假黄祖之手把他杀掉。
杨修年龄跟祢衡不相上下,但祢衡是个平民,杨修则是洛阳的第一二名的世家,他的父亲、祖父、曾祖父、高祖父四代都任过太尉。(东汉时,太尉是相当于宰相的官衔)而且,都是有名的忠于汉室的名臣。他父亲杨彪在董卓作乱的时候,为了保护汉献帝,几乎死难。杨修很早就负文名,除了祢衡推崇他的话可证之外,还有曹植写给他的信,也把他同六子并列(孔融除外),说六人都不过著声名于一方,而杨修则是“高视于上京”,可见杨修在洛阳的影响有过于六子。对于这样的人才,不用说,曹操是要罗致的。所以,在建安中,曹操就任他为主簿,那时正是曹操南征北战、戎马倥偬的时候,据说杨修“总知内外”,总是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那么,杨修是很愿意替曹操办事的吗?他对曹操的态度怎样呢?我们不妨分析一下。
当时,杨修的父亲杨彪还健在;曹操在汉献帝迁都许昌,公卿宴会时,看见杨彪脸上有怒气,便连宴会也不敢参加,悄悄溜掉了。后来以杨彪跟袁术通姻为罪名,诬彪有阴谋,下狱。是孔融极力为之申辩,曹操才不得不释放他。此后,杨彪十多年一直称脚挛,不任事,闲居家中。这些事,杨修会忘记吗?当然不会的。不久,孔融便被曹操杀掉,祢衡也被杀,这在杨修心中,会没有很深的感触吗?当然不可能没有。从这两点看来,杨修虽为曹操办事,不见得内心是尊敬他的;正因为这样,才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露才”,好像有意告诉曹操,你的本领也不过如此,什么事也瞒不过我。像“鸡肋”那桩公案,就是在这种心理下弄出来的。他有时外出,甚至告诉值班的人,曹操会来查问些什么,怎么回答。结果,曹操所查问的果然不出他所料。这样时间长了,曹操就看穿他内心的隐秘,从而产生恼恨之心。他本人是否预料到这样的后果呢?应该说也可能是预料到了,不过,他到底是一个很有点傲气的人,同孔融、祢衡是气味相投的,因而压抑不住心中的不满罢了。……杨修对于自己的命运并不感到意外,因为他的知己朋友孔融、祢衡早已死在他前面了。
杨修被杀后,有一天,曹操碰到杨彪,问道:“杨公为何瘦得成这个样子?”杨彪回答说:“愧无日先见之明,犹怀老牛舐犊之爱。”意思是说,我惭愧没有金日那样的远见,(金日的儿子,为汉武帝所喜欢,称为弄儿;后来渐渐长大了,有一天,金日遇见弄儿在殿里同宫女戏耍,他怕将来连累自己,便把弄儿杀死了。)而又还有老牛舐犊的爱子之心呀。曹操听了,很有点下不了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讨论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2、了解课文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探究杨修之死的原因,培养根据文本内容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分析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导读法、自主探究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先来欣赏一首小诗:(小黑板出示)
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是评价历史人物杨修的,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那么杨修到底因何而死?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走进第18课《杨修之死》。
二、探讨新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概括一下这篇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2、围绕着曹操、杨修之间的矛盾冲突,选文讲了七个小故事,下面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再读一遍课文,然后给每个小故事拟一个小标题,再选择你喜欢的小故事到台前用自己的话复述。
3、指名分别复述故事。要求:复述简洁完整,要讲清杨修的表现和曹操的态度。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1)鸡肋事件(2)园门阔事件(3)一盒酥事件(4)梦中杀人事件(5)藏吴质事件(6)试才干事件(7)作答教事件
4、在这七件事中,第一件事“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与其它六件事之间有什么关系?
明确:“鸡肋事件”写的是杨修被斩,而其它六件事则写杨修被杀的原因,即“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5、那么本文从全篇来看属于哪种叙事方式呢?
师明确:本文先写杨修被杀,然后插入杨修以前数犯曹操之忌的六件事,最后再接上开头,写杨修被杀后曹操兵败及厚葬杨修的事。这种记叙的顺序叫插叙。这样安排记叙顺序比直叙更引人入胜,曲折多姿,这是本文的写作特色之一。
6、通过刚才同学们讲的这几个小故事,我们来总结一下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点。根据学生的总结板书:
曹操:虚伪奸诈,老谋深算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
师总结:一个人的性格往往是通过他所做的事表现出来的,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往往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这是本文的又一写作特色。用典型的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形象也是小说表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三、拓展反思
1、你认为杨修之死的原因有哪些?可以从不同角度找答案。学生讨论交流后全班交流。
2、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呢?
3、杨修之死令人感叹,如果让你为杨修的墓碑题写两句对仗整齐的碑文,你怎样写?
示例1:一张巧嘴,道破天机两片薄唇,招来横祸
示例2: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四、总结全课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插叙手法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人性的丑陋,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同学们课外阅读《三国演义》搜集有关曹操的材料,以“曹操形象之所见”为题,写一篇文章。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复述事件
2、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3、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4、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复述事件
②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三、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二)、信息快递
1、注音:
鸡肋 主簿 恃才放旷 谮害
绰刀 夏侯 讫 曹丕
2、简介常识知识
《三国演义》作者 , (朝代)小说家。它是我国第一部 小说,描写了 的历史故事,集中体现了统治集团之间政治和军事斗争。全书鲜明的反映了 的思想。
3、背景简介: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故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等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三)、文本探究
读课广文思考
1、杨修被杀的直接导火线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件事,杨修会被杀吗?从哪些段落可以看出来?属于什么记叙顺序?
导火线:“鸡肋”事件,扰乱军心。
知识精点:
记叙的顺序包括:顺叙、倒叙、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2、用四字短语,概括文中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几件事,并从原文勾画出每一次犯忌,曹操的心理反应。
事件
曹操的态度
3、探究杨修死因
一是杨修摸透曹操心思,曹操既嫉妒其才能,又考虑到他会终成祸患;
二是杨修恃才放旷,置军纪于不顾;
三是杨修卷入统治集团核心的斗争之中。
4、小说将曹杨二人置于矛盾冲突中,鲜明地展现了两人的性格,请结合原文简要加以分析。
杨修:才思敏捷 曹操:虚伪奸诈
恃才放旷 残忍多疑
卖弄聪明 妒贤嫉能
轻率大意 老谋深算
4、质疑交流。
(四)、课后拓展
1、杨修的遭遇对你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可从曹、杨角度考虑)
2、三国中的曹操阴险狡诈、老谋深算,除去文中的事情,你还知道名著中哪些事情能体现他的这一特点。
(五)、命题练笔
《我眼中的曹操》
要求:采用记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清小说脉络,概括文中典型事件。
2、赏读语言,品味关键词,分析人物性格。
过程与方法
朗读,体会语气,分析人物性格,抓住关键词分析杨修曹操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杨修之死得到启发:如何才是真正的智慧;热爱传统文学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读体会语气分析人物性格,通过对关键词的品析深入分析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 探究杨修死因。
●教学课时 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
(1)庖官( ) (2)食讫( ) (3)佯惊( )(4)伺查( )
2、解释关键词
数犯曹操之忌( )( )
适庖官进鸡汤( )
二、授新课【导入】
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看看杨修究竟是怎样一个人,他的死因是什么。
活动一:三国故事会
活动1:任选文中的七个故事中的一个表演课本剧。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主动举手上台任选一幅图表演。
活动二:大话三国人物
示范:以鸡肋事件为例。请大家找出杨修说的话,以及夏侯和曹操看到军士收拾行装后的表情。
由鸡肋事件,可见杨修胸无城府,一介书生,卖弄聪明而不知死活,不知收敛,不懂政治。
一盒酥
修入见之,竟取匙与众分食讫。
活动三:三国人物之杨修论死因
学生认为杨修死因:
其一:杨修之死,过在自己。
其二: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其三:主要缘于政治斗争。
小结:我们通过杨修之死,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智慧,对我们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一个很好的借鉴。
杨修之死因归纳
一、学生从故事中作者的倾向里读出的死因是杨修之死原因在己。
二、学生分析每个故事曹操的表里不一虚伪狡诈的反应,认为死因在曹操狡诈凶残。
三、老师补充材料,辅助学生真正理解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他卷入曹操立世子的政治斗争。
板书设计:
1.杨修被杀
插2.改建园门
3.分食酥饼 杨修恃才放旷 学会与人相处
4.语破奸心 曹操老谋深算
5.轻视吴质
6.教植斩吏
叙 7.巧作答教
8.失利葬修
作业布置:
以“你想对杨修说些什么”为题写一篇200字的小短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引导学生自读本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① 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②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让学生保持心理健康、完善健全人格。
②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①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 能用自己的语言,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方法:
1、激趣法
2、点评法
3、激励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以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片头曲)导入。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自学检查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把握课文故事情节,给每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二)根据已学知识,了解情节及层次结构。
五、研读课文,感知形象
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在这些事中,杨修表现如何?曹操态度怎样?分析他们的性格。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2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 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 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 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 ) ②操因疑修zèn( ) 害曹丕。③延弃弓cao( ) 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 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曹操杀人手段多
曹操年轻时就登上政治舞台,从政、治军四十多年,打了不少仗,杀了许多人。只要他认为于己不利的人,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平民百姓,都格杀勿论,这是有史可查的。当然,为了巩固他的统治,有些是非杀不可的,但他也错杀了不少无辜者,特别是他统一了北方之后,连他的一些功臣也不能幸免。
《三国演义》对曹操杀人的种种行径,有许多具体的描写。曹操杀人手段之多样,场面之残忍,为历史上所罕见。这对人们认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本质,提供了具体的证据。
亲自出马,消灭异己。董承等人策划的“衣带诏”事发,曹操以闪电般的行动,把董承、吉平等各家大小七百余人,全部杀光。有的人先是截指割舌,继而枭首弃尸,惨不忍睹。他又亲自入宫,捕杀董妃。献帝求情说:“董妃有五月身孕,望丞相可怜。”曹操不准。伏皇后要求待董妃分娩后才杀,也不行。他当场把董妃勒死。后来,伏皇后也被乱棍打死,家族二百多人被弃市。这种株连家族、祸及胎儿的杀法,为封建社会所特有。
纵兵滥杀,报仇泄怨。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徐州附近被陶谦的部属所杀。他为报父仇,发兵打徐州,命令士兵“但得城池,将城中百姓,尽行屠戮”。于是,“大军所到之处,杀戮人民,发掘坟墓”,弄得尸横遍野,泗水为之不流。
借刀杀人,掩人耳目。名士祢衡,赤身露体,当众骂了曹操。曹操恼羞成怒,本想立即杀他。但又怕因此失掉人心,于是就假惺惺地把祢衡荐给刘表。刘表深知其用心,便把祢衡送给黄祖,结果祢衡为黄祖所杀。曹操既达到杀人目的,又让别人代担罪名。这真是狡猾之至!
“梦中”杀人,故作惊讶。一个近侍在曹操午睡时,将他掉落在地上的被子拉起复盖上,他就“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这完全是骗人的把戏。在埋葬这个冤死的近侍时,主簿杨修指着尸体感叹地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一语道破曹操“梦中”杀人的骗局。
先纵后杀,嫁祸于人。军中缺粮,一时无法解决。曹操先是叫管粮官王厘逐日克扣军粮,以救燃眉之急。及至军队生怨,曹操知道军粮快要运到,于是,就一刀把王厘的脑袋割下,向全军宣布王厘克扣军粮的“罪状”,以稳定军心。
巧立罪名,然后杀之。他的主簿杨修很忠于他,只是因为时时卖弄聪明,揭穿曹操所设的一些骗局,使他恼火。就给杨修一个“惑乱军心”的罪名,把他处死。孔融倚老卖老,自以为是,也被以反叛之名除去,杀他时,连他的两个刚懂世事的孩子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小组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教学重点】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分析语言,分析概括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性格。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媒体】
多媒体。
【教学要点】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资料助读,了解背景;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并简要复述、概括故事情节;分析杨修的死因,明确人物的性格特征;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开拓延伸,借助网络了解《三国》;联系实际,反观自我,知得失、明方向,谱写人生新篇章。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请欣赏下面这首诗:
杨修之死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身死因才误 非关欲退兵
这首诗评价了历史人物杨修,认为杨修才能卓著,最终招致杀身之祸。杨修到底因何而死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走进《杨修之死》。
二、出示教学目标
1、理清小说情节,整体感知,概括人物性格。
2、讨论、分析杨修死因。
3、学会谦逊做人,保持健康心理,完善健全人格。
三、资料助读
展示相关背景资料:(说一说)
罗贯中,名本,别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先用全力从事小说创作的作家。
罗贯中的古典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描述了从东汉中平元年的黄巾起义,到西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这部著作深刻揭露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在国外,他的《三国演义》被称之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人民性的杰作”,而《大英百科全书》则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
四、基础知识检测(考一考)
1、解释加线的词:
⑴ 适疱官进鸡汤 适:恰巧
⑵ 数犯曹操之忌 忌:忌讳
⑶ 人皆不晓其意 晓:明白
⑷ 丕如其意 如:按照
⑸ 植然其言 然:认为……是对的
⑹ 但操有问,植即依条答之 但:只 即:就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并解释:
⑴ 鸡肋 肋:(lèi)胸部的侧面
⑵ 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号令:(hào lìng)处刑后示众
⑶ 数犯曹操之忌 数:(shuò)屡次
⑷ 竟取匙与众食讫 讫:(qì)完毕
⑸ 操因疑修谮害曹丕 谮:(zèn)诬陷、中伤
⑹ 延弃弓绰刀 绰:(chāo)抓取
五、分析课文
1、想一想:
是什么原因直接导致杨修的死?杨修的死是一次偶然吗?
2、试一试:
“数犯曹操之忌”犯了几次?请按照课文的写作顺序,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一件事。
⑴ 鸡肋事件
⑵ 改建园门
⑶ 分食酥饼
⑷ 梦中杀人
⑸ 告密被疑
⑹ 教植斩吏
⑺ 为植答教
⑻ 失利葬修
3、文章的叙事方式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本文属哪种方式?
4、找一找:
标注出表现曹操心理活动的词语,并根据这些判断曹操对杨修态度的变化。
事件 曹操的态度 改建园门 虽称美,心甚忌之 分食酥饼 虽喜笑,而心恶之 梦中杀人 闻而愈恶之 告密被疑 愈恶之 教植斩吏 大怒 为植答教 大怒,有杀修之心 鸡肋事件 大怒,推出斩之
5、概括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杨修:才思敏捷 恃才放旷
曹操:
巩固扩展(析一析)
结合以下材料,讨论曹操的性格:
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世说新语·容止》
明确:虚伪奸诈 老谋深算 “古来第一奸雄”
6、议一议:
这部分写曹操兵败,这和杨修之死有关系吗?
明确:有,目的在于进一步揭露曹操杀杨修是忌才。
7、讨论杨修之死的原因:
明确:
原因之一:杨修(恃才放旷、卖弄聪明、轻率大意……)
由于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原因之二: 曹操 (老谋深算、虚伪狡诈、暗藏祸心……)
由于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嫉妒他的才能,故杀之以除心腹之患;
原因之三:政治原因
杨修已深深卷入了曹丕与曹植争夺接班人的斗争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曹操为身后接班人的安危,社稷稳定考虑,必定会杀掉杨修。
六、课堂训练(练一练)
用总结的方法,写一幅对联(内容相对或相关,形式上是对偶句),客观评价杨修。
曹操:深谋远虑建霸业 嫉贤妒能留恶名
杨修:
七、延伸拓展,联系实际,深刻反思(想一想)
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
分析:(一个人有才,还得会用才方可施展才华,远祸避害;做人要谦逊,不可锋芒太露;要了解自我,接纳他人,正视现实;学会与人相处……)
明确:应有健全的人格,要有健康的心理。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
1、了解自我、接纳自我,能体现自我存在的价值;
2、正视现实,接纳他人;
3、协调、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4、有积极向上、现实的人生目标;
5、对社会有责任心;
6、心地善良,有爱心;
7、有独立自主的意识。
八、课堂小结
《杨修之死》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悟,如:选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插叙的成功运用;历史的无情、政权相争的残酷;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三国演义》如甘露琼浆,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请大家课外选读《三国演义》。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内因
杨修之死
曹操→外因
教学目的:
1.指导学生自读,了解课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分析能力。
2.使学生了解课文故事情节,从而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突出人物性格的写法和恰当地运用插叙的结构方法。
3.使学生知道《三国演义》是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
教学方法:
本文的语言属浅近文言文,不太难懂,阅读中难懂的词句可让学生靠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自己解决,必要时教师辅导。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介绍有关背景与情节:
本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72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杨修之死》即后半回“曹阿瞒兵退斜谷”的主要内容。原回目是从战争发展的进程着眼,反映三国交战情况,曹操遣大军去蜀,兵败;蜀兵渡汉水,曹操退守阳平关,再败;复兵退斜谷,此时,曹操心中进退犹豫不决,课文节选由此开始。节选部分着力叙写曹操杀杨修的前因后果,改题为“杨修之死”是耐人寻味的。
杨修,确有其人《三国志》《后汉书》资治通鉴等历史书上,都有杨修事迹的记载,杨修(175―219),字德祖,弘发人(问南灵宝)出身于一门四世三公的士族官僚家庭,其父杨彪曾任太尉,始终跟着被曹操挟持的汉帝,杨修则当了丞相主簿,杨修聪颖过人,史有传载。《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辑的七则故事中关于杨修的就占了四则。
根据自读提示和课后练习指导学生利用诠释自读课文(做书后练习一)
鸡肋(lèi)沉吟(yín)庖启(páo)夏侯(dūn)主簿(bù)
褒贬(bāo)(biǎn)酥(sū)簏(lù)伺(sì)谮(zèn)曹丕(pī)
邺城(yè)麾军(huī)高阜(fù)绰刀(chāo)
给课文划分段落(见书)
阅读课文,课文中一共讲了几件事?(七件)
(1)“鸡肋事件”(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修)
第二课时
按教参细讲课文内容
讨论书后练习三、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关键字词,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做人要谦逊自持,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如何与他人相处。
【教学重点】
1.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教学难点】
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课前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一、营氛围,揭课题――引“真知”
1.师由音乐导入:一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以其特有的雄浑和古朴为我们翻开了三国的历史画卷,作为欣赏者的我们,仿佛又被带到了金戈铁马的古战场。经受了一番刀光剑影的洗礼。人们常说:三国看智,水浒看勇。三国有无数的智者,其中有被重用的幸运者,也有屈死却不知死因的不幸者,杨修就是这样的不幸者。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杨修之死》。
2、课前大家已预习过课文,对于杨修之死,你想说点儿什么?请用这样的句式(PPT):唉(哼,嗨),杨修你太――
3、的确,杨修聪明过人,连曹操的得力干将夏侯也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文中有一句话,是他对杨修的高度赞扬,请找出来――
公真知魏王肺腑也!(幻灯展示)
4、这句话的意思是?朗读时应读出什么样的语气?重音落在哪个词?(板书――真知,并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该句)
二、读课文,知大意――明“真知”
1、杨修的“真知”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请默读全文,思考:(板书:真知)
(1) 解“活”字――“人皆不晓其意”
(2) 解梦中杀人――“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众人皆迷,惟修独知)
(3) 解一盒酥
(4) 解“鸡肋”口令
(5) 破解操试才干
(6) 破解操问军国大事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设疑)
2、小结:杨修既能猜心事、又有洞悉才,可谓聪明过人、料问如神,有诗为证(PPT):
聪明杨德祖 世代继簪缨
笔下龙蛇走 胸中锦绣成
开谈惊四座 捷对冠群英
难怪夏侯感叹――公真知魏王肺腑也!
三、析性格,探死因――疑“真知”
过渡:如此聪明过人的杨修屈死却不知何因,他真的聪明吗?(板书:真知?)
生再读课文,思考:
1、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杨修有何性格?(恃才放旷)什么意思?
(PPT)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追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杨修的“恃才放旷”?
(引导学生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字词,从别人所不经意处去读,通过字义与朗读,充分理解杨修恃才放旷、目中无人、骄傲自负、擅作主张、行事草率的性格)如:
(1 “便叫随行军士,收拾行李,各收拾行装,准备起程”中的“便”字
(2)“竟取匙与众人分食讫”中的“竟”字
(3)“修知其事,竟来告操”中的“径”字
(4)“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梦中耳”中的.“指而叹”
2、正当杨修洋洋自得之时,死神却一步步向他走来。杨修的恃才放旷招来了曹操怎样的态度?请完成下表格。(PPT)
杨修的表现
曹操的态度
破解门内“活”
分食“盒”中酥
破梦中杀人真相
告发吴质事件
教植斩杀门吏
教曹植作答教
破解“鸡肋”口令
小结:杨修曾慨叹曹操的近侍是“梦中人”,想不到他自己也成了“梦中人”。表面上杨修是“真知魏王肺腑也”,其实是“真不知魏王肺腑也”。原来性格不仅决定命运,还能决定生死啊。
3、有人说鸡肋事件只是一个借口,一条导火线,杨修之死曹操要负全部责任;也有人认为杨修之死是咎由自取。同学们,你怎么看?
生可畅所欲言,并引导学生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
4、总结:恃才放旷的杨修碰到阴险狡诈的曹操,等待他的只有断头台。关于杨修的死因,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请看:(PPT)
“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明李贽
“太祖(曹操)既虑始终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袁绍)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陈寿《三国志》
“祢衡之死,是因为他太不了解人;杨修之死,则因为他太了解人。而且,他们又都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人与人之间究竟应如何相处。”―― 易中天《品人录》
四、做假设、谈启示――赞“真知”
1、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2、杨修因才受赏,也因才而丧命。我们从杨修的遭遇中得到哪些做人的启示呢?
3、小结:同学们,你们不仅能参透杨修和曹操,还能悟出这么多有益的处世哲学,真乃“真知”也!(板书:真知!)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让“才”与“智”同行,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或张扬个性、但不张狂行事,于个人、于国家,那都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啊!
五、结课堂、力推荐――崇“真知”
1.(播放《三国演义》片尾曲)杨修死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他扬起的尘土注视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品书香一缕,读人生百味。希望大家能多读名著,用书来装扮自己,用书来充实智慧,用书来丰富人生,努力崇尚真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真知”人!(板书:真知......)
2.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或《后汉书》、《晋书》,比较文学作品里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的区别。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故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掌握一些重点字词
3、初步认识分析事物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唯物辩证法观点。
课时安排:
2
教学重点:
1、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有关的文学常识。
二、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解决学生的质疑。
三、处理字词
四、布置预习题
1、为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作准备。
2、为辩论准备材料,男同学持“思考和练习”中的第一个观点,女同学持第二个观点。
第二课时
一、复述故事(10分钟)
1、女同学的代表复述前三个故事:
①“鸡肋”的故事;②“改修花园”;③“一盒酥”。
2、男同学的代表复述后四个故事:
①“梦中杀人”;②“簏中物”;③“斩吏出门”;④“代作答教”。
二、完成必答题(抽签选作答的.学生)(5分钟)
1、(男)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鸡肋()②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③数犯曹操三忌()
2、(女)按拼音填汉字并解释其意义(用幻灯投影)。
①竟取匙与众食qí()②操因疑修zèn()害曹丕。③延弃弓cao()刀。
三、完成抢答题(为避免滥答,答错者倒扣10分)(5分钟)
1、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抢答后教师明确答案:“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2、叙事的方式有:①顺序、②倒叙、③插叙、④补叙。本文属哪一种方式?
明确:本文的回忆部分是补叙,若放回《水浒传》中,本文则是插叙。
3、请找出本文的三个通假字,并指出各与哪个字通假。
明确:“当”通“挡”、“分”通“吩”、“付”通“咐”。
四、展开辩论(20分钟)
男女同学各选出四个同学分别任主辩、第一副辩、第二副辩、第三副辩。要求提出自己的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并说明对方观点是不能成立的。
(男)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女)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
五、在辩论的基础上,总结人物性格特征。
(男)总结杨修的性格特征。
(女)总结曹操的性格特征。
(然后教师明确答案并板书)
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好耍小聪明
曹操:虚伪残诈、老谋深算
六、总结(5分钟)(教师完成)
1、分出胜负方。
2、明确杨修之死的原因有两点:既是由于杨修恃才放旷,终于招致杀身之祸,也是由于曹操借违反军纪之名处死杨修,以消除隐患,两者缺一不可。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应该说:前者,即男同学所持观点是内因;后者,即女同学所持观点是外因,两者导致了杨修之死。
七、宣布结束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