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教学片断及反思,本文共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片断与反思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人教版第一册的一篇课文。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做了精心地准备。但在正式讲课时,学生的节外生枝却打乱了我的阵脚。不过,也正是这些意外给我留下了难忘的经历。

课堂上,每个教学环节正如我预料的那样顺利地进行着。这时,我班的智多星钱亦初高高举手了。我想:他的发言肯定精彩,说不定会锦上添花。谁知他站起来说道:老师,我可以问个问题吗?这可不是我预设的教学环节呀,怎么办?让不让他问。让他问,他会问什么?万一可不让他问,会挫伤他的积极性。况且,鼓励学生质疑、解疑不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吗?

我犹豫一下后,微笑着说:当然可以。老师,我知道冬瓜和茄子还有很多不同,燕子妈妈怎么不让小燕子再去观察得仔细一点,为什么只让它去看了三次就笑了,就满意啦?这个小机灵鬼,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还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个多么有价值的问题呀!得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我引导到:孩子们,你们知道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

──小燕子学会观察了,燕子妈妈高兴地笑了!

──小燕子进步了,燕子妈妈才笑的。

──小燕子看得一次比一次仔细,燕子妈妈就笑了。

孩子们小手高举,看来课文内容已经学得不错了。我话锋一转:刚才亦初问得好,冬瓜和茄子还有很多不一样呢,燕子妈妈笑着鼓励了小燕子,她又会怎么对小燕子说呢?小燕子又会怎么做呢?让我们也来当当小作者,编编《一次比一次进步·续集》,好吗?你们先和小伙伴们讨论一下吧。我的话音刚落,孩子们就在位子上议论开啦。看得出来,这是他们喜欢的话题,这是他们发自内心的讨论,很热烈。不一会儿,小手如林。

老师,我先来。是钱亦初,燕子妈妈会说孩子,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妈妈很高兴。可是,你再去菜园里看看,它们还有什么不一样?你要想办法看得更仔细哟?他学着燕子妈妈的语气像模像样地说着,俨然就是燕子妈妈了。

我来,我来!孩子们很喜欢他们的燕子妈妈,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叫着。

──妈妈,我摸到了冬瓜的皮有些粗糙,茄子的皮很光滑。

──妈妈,妈妈,我看到了冬瓜和茄子生长的地方也不一样。

──妈妈,妈妈,我尝到了冬瓜和茄子的味道不一样。

──妈妈,我问到了,冬瓜和茄子里面也不一样

──妈妈,妈妈,我去试过了,冬瓜是重的,茄子是轻的。

一只只小燕子欢快地叫着,议论着,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钱亦初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我这才暗暗松了口气。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提问题的积极性却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争先恐后地问:冬瓜为什么是青的?茄子为什么是紫的?燕子妈妈为什么让小燕子去三次,这样飞来飞去多麻烦,它为什么不教小燕子方法,让它一次就观察好呢?小燕子这样飞来飞去多辛苦呀,燕子妈妈真的爱小燕子吗?

看到孩子们因自己会发现问题而欣喜的笑脸、发亮的眼神和期待的目光,我怎么还能按预定的环节进行教学呢?尽管后面的一些环节正是我精心预设的精彩所在。于是,我毅然放弃了预定的教学设计,顺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针对课文发表意见,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解决问题。由于得到了老师的鼓励、支持和信任,学生有了自主的权利,他们显得异常兴奋,思路也特别开阔。

【课后反思】

这堂课也许没有我原先预设的那么精彩和完美,但它是真实的,它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发展。

这节课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呼声。可扪心自问:我们每个老师都做到了吗?在我们的课堂上还是有很多老师怕听到学生说不,怕学生在课堂上节外生枝。平时,很多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马上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己下不了台,课堂不再在教师胸有成竹的调控之下进行,学生们想提什么问题,会提什么问题,他们的问题老师解决不了怎么办?因此,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蜻蜓点水,有时甚至牵着学生走。

可今天课堂上的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教学的轻松,我很庆幸没有掐断这一根根激起全体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的导火索。是呀,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能听到学生的’声音。有问题才证明在思考,有讨论才证明在探究。教师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去探索他们的思维方式,把学生看成是鲜活的个体,把课堂看成是学生成长的经历,真正理解学生,为他们构建起无过错的课堂氛围,让每个学生得到理解、尊重和信任,让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我这样去做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学生,特别是一年级孩子,提的问题五花八门,然而,这就是学生喜欢的,想要探讨的问题,感兴趣的话题,所以提问积极性高涨,思维火花不断闪现。我想,对于这样一种质疑的积极性,对于这样一种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我们要保护,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但如果要解决这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无疑成了语文课,科学课、思想品德课的大拼盘,似乎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中的教学目标自然不会全部落实。面对着这种矛盾,我常常困惑着。在语文课堂中,要不要教学生学会提问?要不要帮学生梳理问题?学生提的问题与语文知识无关要不要都给予明确的答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说得是如何引导学生学会提问。我想,如果学生的问题是老师引导出来的,这些问题是学生真正感兴趣,想要了解的吗?这样的问题有什么意义?难怪我们的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越来越不会提问。在这样的引导中,他们慢慢地学会和懂得揣摩老师的想法,提问也常常正中老师的下怀,可却越来越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创见。 我们教师不能为学生创设、提供主动提问的条件,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主动提问,都成为阻碍学生问题意识发展的不利因素。

罗杰斯认为,产生创造性创见的外部条件是自由和和安全。当我们放开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问时,他们提出的问题非常古怪,非常幼稚,甚至是极度荒诞时,如果老师委婉地告诉他,你想的问题没有意义,创新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与其妄下断言,不如延时评价。有时,怪念头就是一颗创造的种子,只有在教师的精心呵护和培育下才会开出智慧之花。

我们的语文课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提高学生发现文本和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度。真让学生提问题,让学生提真问题,真帮学生解决问题,这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不懈追求。问题从学生中来,是学生关心的,是他们自己提出的,这样的问题有吸引力,有挑战性。哪怕在这个过程中课堂教学显得不是那么流畅、精美,哪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因为不会而卡脖了,也应该在所不惜。

愿我们的课堂能真正听到学生发自内心的声音,愿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来营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们再读读课文,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几次?

生1: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4次。(老师失望地请他坐下。)

生2: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3次。

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2自然段是写小燕子第一次去菜园,第3自然段是写小燕子第二次去菜园,第4自然段是写小燕子第三次去菜园。

师:请小朋友们好好读读课文2、3、4自然段,看看燕子妈妈是怎么对小燕子说的?三次有什么不一样?

生1:第1次燕子妈妈只是让小燕子去看看,第2次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再去看看,第3次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再去仔细看看。(加点字说得比较重。)

师(追问):你说的不错,你为什么把“再”、“仔细”加重了说呢?你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

生1:?(摇头)

生2:我知道,燕子妈妈让小燕子再去看看,我知道“再”不是第1次,是第2次的意思。

生3:第3次燕子妈妈叫小燕子再去“仔细”看看,就说明它前面两次看得不仔细。

生4:“仔细”看看,就是要看得很认真,要把很细小的地方也要看清楚。

师:请你们再读读这几个自然段,小燕子是怎么回答妈妈的?

生:小燕子第1次跟妈妈说:“冬瓜大,茄子小。”第2次对妈妈说:“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对妈妈说:“我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师(追问):这3次回答一样吗?不一样在哪里?

生:不一样。前面两次回答得很简单,第3次回答得好,冬瓜皮上有细毛,茄子柄上有小刺它都看到了。

师:听了小燕子这样的回答,燕子妈妈笑了,说──(生接)“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燕子妈妈为什么说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呢?

生1:因为小燕子第1次发现冬瓜大,茄子小,第2次发现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第3次发现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师:所以──)燕子妈妈说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生2:因为“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来的,那小燕子一定看得不仔细。后面他发现了“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个一定要仔细看才能发现的。所以说燕子妈妈说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生3:我可以说得更简单些。因为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细,所以燕子妈妈说它“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师:咱们小朋友真会动脑筋,既能详细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又能够说得简单明了。

【教学反思】

一、问题设计宜“小”不宜“大”,具有阶梯性

向学生提问,要正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贴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要深入浅出,体现阶梯性,以点促面设计“线型”问题,帮助学生顺利解决问题。问题设计“大”了,会使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应对老师的问题。上述片断中,我如果直接把“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问题抛给学生,即使有学生回答,也答不好这个问题。为什么呢?这个问题太“大”,学生面对这个问题,根本就不知道该怎样着手回答。于是我就把它分成了一个个阶梯性的小问题: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几次?燕子妈妈是怎么对小燕子说的?小燕子是怎么回答妈妈的?这3个问题都是从小处着眼,但是又紧扣知识点,一步一步地向最后一个问题靠拢,最后“燕子妈妈为什么夸小燕子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这个环节问题的设计,是一步解决一个问题,就好像走楼梯一样,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去,正是以点促面的“线型”问题。

二、注重追问,启发思维

向学生提问,不能停留在问题表面,不论对错与否,都要问个“为什么”。这样,老师才能了解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如果是错的,就知道他错的根源在哪里,对症下药;如果是对的,以他的思维启发其他的学生。来我校讲学的朱德江老师也曾举例,对于答错的学生要问问他是怎么想的,才能帮助他改正错误。

上述片断中,我就追问了3次,分别是针对3个阶梯性问题的回答。第1次追问,我做得不够好,应该在第1个学生回答“小燕子一共去了菜园4次”时,这样我就知道他为什么会错,仅仅是数错了,还是他对问题没有理解到位,等等。由于我没有及时地追问,就错过了“对症下药”的机会,即使他在听了另外小朋友的回答后知道错了,可能也始终不明白为什么错了。第2次的追问是有小朋友回答了“妈妈对小燕子说的话有什么不一样”之后。我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理解“再”、“仔细”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但是我没有这样直接地追问,因为一年级的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往往会只去想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不会去联系句子思考。换成:“你为什么把‘再’、‘仔细’加重了说呢?你知道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学生就容易把词语和句子联系起来思考。虽说是“换汤不换药”,却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第3次追问是问小燕子的3次回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发现3次回答的不同中,进一步去体会小燕子一次比一次看得仔细。这3次追问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一步一步地向“因为小燕子看得一次比一次仔细,所以一次比一次有进步”靠拢。

三、提出问题与朗读感悟相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课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的人文性就是教育学生学习小燕子,做一个仔细观察的有心人。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人文精神,仅仅靠几个问题是不够的,在提问的同时还应该结合朗读感悟。提问在于抓住知识点,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解课文;而朗读感悟则是紧扣教材,在读中思考,理解课文。两者结合运用,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好处。

上述片断中,我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总要求学生读一读课文或相关的段落,让学生在读中思考提出的问题,既抓住了知识点,又紧密结合教材,这样学生的思维就很集中,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人文精神。

总之,问题设计要问在点子上,贴近学生实际;注重追问,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问与朗读相结合,体会人文精神。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细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象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长”“在吃冬瓜的时候要把里面的瓤取出来,而茄子可以整个吃”。这节课大家学得很认真,每一位同学都像是聪明伶俐的小燕子。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列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以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我们师生乘坐“聪明一号列车”去燕子家做客,观看燕子妈妈考小燕子,这样同学们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

但是,我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比如:识字这一环节处理的比较零乱,没能突出重点;学生讨论秩序较乱,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等等。

总之,课改的大潮汹涌澎湃。沐浴课改的阳光,我们的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的学习方式都与以往有所不同。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更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更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学科的整合;注重联系生活调动生活体验等等。作为新课改浪潮下的一名小学老师,我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为更好的适应新课改而努力奋斗。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真是一个好孩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细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象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长”“在吃冬瓜的时候要把里面的瓤取出来,而茄子可以整个吃”……

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列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以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有利条件,更好地去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并没有遵循以往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读读找找,小燕子去菜园看了几次?每次都看到了什么?而是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大家都是可爱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读课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们当“小燕子”来回答妈妈的话时,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读文后的收获。

面对低年级学生,又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在教学中,我注重生活体验,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冬瓜与茄子切开让学生观察,使他们懂得,观察事物不但可以看,还可以摸,可以闻,可以尝。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发现的平台。同时注意对教材的开发、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去观察西红柿与萝卜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在课堂上学,在生活中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去关注生活,将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上第二课时的时候,很多学生带来了他们对萝卜和西红柿不同之处的认识,个个兴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画,有的说,兴趣盎然,相信通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观察事物的这一道理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已经深深地、鲜活地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再不是老师强迫灌输,一遍又一遍地口头复述所带来的书面印象了。

导入,是授课的良好开端,所以在讲解每篇课文时,我尽量都采用能吸引孩子的方式开头。在教学这节课时,我先出示本课的插图,让学生先看图,然后问学生:“孩子们,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图上的内容吗?”我话音刚落,”哗”举起了一片小手。孩子们有的说:有一天,小燕子来到菜园里捉虫子。有的说:有一天,小燕子到菜园里捉虫子,他看到了很多冬瓜和茄子。还有的同学事先读过课文,说:小燕子去观察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去了好几次。听着孩子们稚嫩的话语,我笑着对他们竖起了大拇指,说:“你们观察的很仔细,说的也很棒,这只小燕子也和我们一样聪明,今天我们一起看看发生在他身上的一个故事吧!”然后出示课题,学习课文。因为课文内容就是刚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所以孩子们学起来非常投入。我想,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引导学生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然后,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因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请仔细观察,你还发现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象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长”“在吃冬瓜的时候要把里面的瓤取出来,而茄子可以整个吃”。

可以说,整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中,我重视语言的实际运用,由扶到放,让学生模仿课文进行语言迁移运用,从而完成了由书本语言到自我语言的读书内化的过程。感到不足的是,在教学时,有时我对学生的追问还不够,有时我说话还不够准确,以后我会继续努力改正。

一、激发学生喜欢阅读的兴趣

因为这是第二课时,所以在课的一开始由复习词语导入,而词语的呈现是游戏的形式――“爬楼梯”。通过有趣的课件小兔上楼梯,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也跃跃欲试,同时渗透“学习就像爬楼梯,只要努力就能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复习三个词语后,用儿童化的语言“三个词语宝宝和我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躲到课文中的句子里了,你能找到他们吗?”这样使得主题框架富有童趣,让学生学起来不枯燥,且使课堂程序具有条理性,激发了学生乐于阅读的兴趣。

二、重视学法指导,教给学生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

教给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本课教学设计中,根据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的特点,我是这样处理的:学习第二自然段时边学边步步呈现学习方法(读一读、找一找、演一演);学习第三自然段就依照此方法,逐步扶着学生学习,强化学习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让学生在总结前两段学法的基础上,自主合作学习并反馈。这一由教到扶到放的教学过程,既教给了学生如何学的方法,又培养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的成功体验。

让学生在说与动的快乐气氛中受到教育,尝试成功的喜悦。如,课文内容的扩展我设计了与文本的对话,“小燕子,我想对你说……”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印象,又充分练习了说话。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另一扩展内容――“挑战小燕子”。让学生从三个不同的渠道去挑战,最终认识到:1.认真读课文会有收获。2.仔细观察图画会有收获。3.开动脑筋想办法(用眼睛看,用手摸,用鼻闻,用手掂,甚至切开尝等办法)也能有收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让学生自己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又如,在学生能理解、背诵课文的基础上,再把课文内容表演出来,即让小学生扮演小燕子和燕子妈妈,戴上头饰进行艺术再创造,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在表演中发展了语言,()明白了事理――只要仔细观察,认真学习,一定会不断发现事物的不同特征,一定会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四、注重个性化朗读。

朗读是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理解内容的一种手段。教学中,以读为住,以读代讲,通过各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如分角色读,学习伙伴互相评议读,小组合作读,师生对读等。给学生留有较多时间和空间进行自读自悟,通过朗读,理解内容,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总之,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学习,关注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任,充分体现了我校“三动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程教育理念。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燕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一次比一次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读课文,学生在读中了解了课文所隐含的道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注重生活体验,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冬瓜与茄子切开让学生观察,使他们懂得,观察事物不但可以看,还可以摸,可以闻,可以尝,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发现的平台。同时注意对教材的开发、拓展、延伸,学完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让学生回家后进一步观察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西红柿与萝卜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在生活中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去关注生活,将学生从课内引向到课外。

同学们的发现出乎我的意料啊,大家纷纷说:“冬瓜的花是黄的,茄子的花是紫的”“冬瓜的叶子象手掌,茄子的叶子比较长”“在吃冬瓜的时候要把里面的瓤取出来,而茄子可以整个吃”……很多学生带来了他们对萝卜和西红柿不同之处的认识,个个兴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画,有的说,兴趣盎然。

通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观察事物的这一道理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已经深深地、鲜活地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再不是老师强迫灌输,一遍又一遍地口头复述所带来的书面印象了。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的,课内外相结合的,这样,能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学生的各种能力也会不断地得到提高。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燕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的一次比一次认真,一次比一次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标一标,圈一圈,画一画等方法读课文,学生在读中了解了课文所隐含的道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中,我注重生活体验,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冬瓜与茄子切开让学生观察,使他们懂得,观察事物不但可以看,还可以摸,可以闻,可以尝,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发现的平台。同时注意对教材的开发、拓展、延伸,学完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我让学生回家后进一步观察冬瓜与茄子还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西红柿与萝卜有什么不一样。。。。。。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在生活中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去关注生活,将学生从课内引向到课外。

在《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集体交流了小燕子三次去菜园观察发现冬瓜和茄子的三个不同之处,教案中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是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突然,有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冬瓜和茄子还有不同的地方。”一时,下面就有另外几位小朋友“响应”。说实话,我在备课时没有往这方面想过,十分惊喜学生的发现。于是,我鼓励小朋友们大胆地说,他们兴致勃勃地说出了许许多多课文中没有介绍到的知识,如:“冬瓜的花是淡黄色的,茄子的花是紫色的;冬瓜的叶子像手掌,大大的,茄子的叶子椭圆形,小小的;冬瓜有细细弯弯的藤,而茄子没有;冬瓜的皮硬硬的,茄子的皮软一些,而且很光滑……”我听了兴奋地说:“你们说的这些不同之处小燕子还没来得及发现呢,如果燕子妈妈再让小燕子去观察,实践,它也一定能发现的。”

我就让学生小组讨论,可以仿照文中的对话续编童话故事,喜欢表演的小朋友可以分角色演一演。教师巡回指导,对有困难的小组巧妙地帮扶。后来汇报时,学生说得津津有味,表演得活灵活现。虽然后面的教学任务无法按预定课时完成,但这种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了目标预定的要求,活跃了学生思维,锻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了创造想象力,使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反思以往的语文课堂教学,我大多是按照备课时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步地进行,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学生往往被动地在老师预定的范围内活动,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如今,我们必须转变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要以学生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学,更应该根据学生的现实表现来及时调整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从而发展性地完成教学。

课堂上,教师不应拘泥于备课时设计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需要纳入弹性灵活的成分。教师对学生发表的不同见解,不同体验,不同思考决不能漠然视之,要用相应的对策,创设良好的氛围,诱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

我执教了《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第一课时,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借助拼音读、滚雪球、圈本文生词、词语拉拉手、儿歌等多种活动形式,认识、巩固本文的13个生字,通过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屋檐”、“仔细”等词语。

2、以第一次对话为例,通过教师引导、划线等方式,让学生初步认识对话的形式;同时,在对话的朗读中,结合情境,通过教师的范读、指导让学生体会问句、感叹句朗读的方法;并通过个别读、齐读对话等方式,指导学生多读,从而把第二自然段读准确,读好。

3、通过与象形字的比较,识记“回”,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板书,明白全包围结构的字的书写规律,学会写“回”字;同时,继续规范学生的书写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回顾早上的课,我自认为第一个教学目标落实地比较扎实。虽然由于平时口语习惯的原因,孩子把“什么”、“不一样”这两个词读得还不是很好,特别是在句子里读得时候,偶有读错,但每当学生读错的时候,我都及时进行纠正,进行指导。我相信只要在平时不断地指正,孩子们肯定能把前鼻音读准,把变调读好!

相对而言,第二个教学目标的落实就显得有些粗糙。特别是“你到菜园去,看看冬瓜和茄子有什么不一样?”这句话,孩子们把“去”和后面的“看看”连在一起。在试教的时候,孩子们在指名读课文的时候就暴露了这个现象,所以我针对这个想象,设计了语言:瞧,这里有个逗号,遇到逗号要停一停噢!然后通过范读、比较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可是,今天学生刚开始读课文的时候,把句子读得非常好,我就掉以轻心、得意洋洋了。谁知,在最后指导对话朗读的时候,确发现这个同学不会读,那个同学也读不好,使得我原本就紧张的心情更紧张了,引导的时候也手忙脚乱、语无伦次,自然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纵观本堂课,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识字教学形式多样。

文中的13个生字,“瓜”在《菜园里》一课已经出现,学生较熟悉,这里不再强调,“燕”通过分析字形,和燕子比较加深记忆,其他的生字都以词语的形式出现,其中还以滚雪球的形式读“看看”、“再去看看”、“再去仔细看看”解决了文中的朗读难点,我们都识字教学要不断地复现巩固,从字到词到短语后到一句话,儿歌、给词语拉拉手。生字前后在不同的语境中多次出现。认准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识字、解词、读句、学文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凭借课文语言理解词义,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进行朗读。这滚动式的教学,意在让学生通过多层面的语言实践,理解巩固新学的词、句,读通课文,读懂课文。

2、以读为本,培养学生的语感,读中感受。

低年级的儿童刚刚开始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起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讲,正确的朗读是学生理解课文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所以我的朗读分这么几个层次:1、自由读、检查读。以读通、读准、读正确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话为目的。2、指导朗读,展示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感叹号这次是孩子们第一次接触,所以,我就清楚地告诉孩子们,感叹号喜欢和高兴、兴奋的句子交朋友。今天的课上,问号、感叹号的指导还不是很到位,形式还可以丰富些。

3、注重各种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这课时,我尽可能的把课上得细腻,猜谜语时,培养学生听的习惯;朗读课文时,拍拍学生的背,规范良好的读书姿势;写字时,让孩子们和大屏幕上的小朋友比比谁坐得端正,继续规范写字姿势。总之,我觉得一年级的课,就该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让学生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教学这篇课文,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大家都是可爱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读课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们当“小燕子”来回答妈妈的话时,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读文后的收获。一年级的学生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

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列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下课铃响以后,还有很多孩子嚷嚷着:“老师,我还有发现!”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

在教学中,我还注重生活体验,注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冬瓜与茄子切开让学生观察,使他们懂得,观察事物不但可以看,还可以摸,可以闻,可以尝。提供给学生学习和发现的平台。同时注意对教材的开发、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去观察两种水果或蔬菜的不同之处,学生在课堂上学,在生活中去巩固所学的知识,去关注生活,将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上第二课时的时候,很多学生带来了他们对两种水果或蔬菜的不同之处的认识,个个兴高采烈地要求展示,有的画,有的说,兴趣盎然。相信通过《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的学习,认真观察事物的这一道理和观察事物的方法已经深深地、鲜活地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再不是老师强迫灌输,一遍又一遍地口头复述所带来的书面印象了。

但是,我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首先是教学过程中在进度的把握上显得有些着急,学生紧张起来的时候我应该慢下来,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课堂氛围。其次是识字教学环节设计应由易到难,分好层次,才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以后还要多注意语言的精准,声调的起伏,评价语也要具体、详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改进,真正教出语文味来,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是一篇童话故事。小燕子在妈妈的耐心启发下,它观察得一次比一次认真仔细,每次都有新的发现。终于了解了冬瓜和茄子的不同特点:冬瓜大,茄子小;冬瓜是绿的,茄子是紫的;冬瓜的皮上有细毛,茄子的柄上有小刺。这篇童话将“只有认真观察,才能了解事物的特点”这一道理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

这篇文章浅显易懂,我指导学生用读一读,画一画等方法来读懂课文,了解课文隐含的道理。为了巩固识字效果,我设计了摘茄子的游戏环节,孩子们读准字音,摘到茄子后的兴奋与喜悦弥漫在整个课堂之中。有个没有摘到茄子的孩子还伤心地哭了起来,相信他们是真的想展示自己认识的字,摘到茄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分角色朗读课文,更是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找出小燕子的三次发现后,我对同学们说:“小燕子经过三次仔细观察,发现了冬瓜与茄子的不同点。老师相信你们比小燕子更认真、更仔细。”来进入接下来的读和写环节,孩子们都学的很认真,学习目标达成。

教学这篇课文我抓住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故事,好玩好动的性格特点,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情境:老师就是燕子妈妈,大家都是可爱的小燕子,想要演好小燕子,就必须认真读好课文,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在角色的扮演中读课文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当他们当“小燕子”来回答妈妈的话时,又是那么迫不及待地想展示自己读文后的收获。一年级的学生该如何让他们初步体会课文中角色的情感,并用朗读来表现出来呢?如果只是在老师的指令之下被动地读书,又怎么能读出情感?我通过巧妙地引导发现,用燕子妈妈的口气引导他们感受小燕子发现了许多不同后,心情非常高兴,从而让他们自己体会到应该怎么来读小燕子的话。

面对孩子们积极学习的态度,我更多采取鼓励的方式,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太多发言的孩子,多给他们机会,让他们也来展示自己。在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我也注意到讲评结合,这也是学校一直以来让我们青年教师学习的方向,以后还会继续朝这个方向努力。这一节课,孩子们始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兴高采烈地读,认真地观察,积极地表达,他们的高涨的情绪深深感染了我,我忽然明白,只有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语文课,才是孩子们喜欢的语文课,而有了孩子们的喜爱就意味着获得了成功的一半,这堂课使我内心充满了幸福感。

但是,我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首先是教学过程中在进度的把握上显得有些着急,学生紧张起来的时候我应该慢下来,才能更好的掌控好课堂氛围。其次是识字教学环节设计应由易到难,分好层次,才能更好的达成教学目标。以后还要多注意语言的精准,声调的起伏,评价语也要具体、详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学习,不断改进,突出重点,做到得义得言,根据生情不断发展和变化,真正教出语文味来,使课堂教学更加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