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一件小事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本文共12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件小事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关于一件小事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一件小事

铁 凝

①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②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论是家人或外人。我备齐针具,严格按照程序一次次操作着。一天,有位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我若能为她注射,便可免去她每天跑医院的麻烦。

③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

④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厂谋到了事做,她好像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

⑤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我的病人。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这天我的病人又来了,我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一个小饭盒),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聊着小城的新闻,聊着学生的前途。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⑥有句很诙谐的俗语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叫做“吓出了一脑袋头发”,这形容正好用于我当时的状态。我已意识到我受了很大的惊吓,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⑦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心跳着弄不清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注射的失败是注定的了。这实在是一个大祸临头的时刻,唯有向病人公开宣布我的失败,我才能尽快从失败里得以解脱。我宣布了我的失败,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⑧我的邻居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⑨邻居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

⑩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却准时来到我家,手里还举着两支崭新的针头,她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种号对不对?六号半。”

⑾这次我当然成功了。一个新的六号半,这才是我成功的真正基础。

⑿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因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飘飘然时,每当我面对旁人无意中闯下的“小祸”而忿忿然时,眼前总是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

⒀许多年过去了,我深信她从未向旁人宣布和张扬过我那次的过失。一定是因了她的不张扬,才使我真正学会了注射术,和认真去做一切事。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件小事”。(3分)

16.从记叙顺序看,④段划线部分属哪种顺序?这些介绍与下文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三、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⑤段的“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

事业”一句起什么作用?(4分)

18.为什么我在许多年后“飘飘然”和“忿忿然”时,眼前会“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

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4分)

19.第⒀段可以删去吗?结合文意,简述你的理由。(3分)

5.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件小事”不过,不同态度会有不同结果。读完本文,你

有怎样的感悟? (3分)

参考答案:

15.(3分)“我”因粗心给邻居注射时造成了肉体上的伤害,但邻居依然原谅了我。

16.(3分)⑴插叙。(1分)⑵这些介绍补充说明“我”之所以“心花怒放”的原因,也指出下文“我”犯过失却要“装作没事人似的”的主观原因。(2分,意对即可)

17.(4分)内容上,暗示我过失的原因和结果。结构上,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每点2分)

18.(4分)因为是邻居当年的“微笑”,展现了她的宽容大度和善解人意,她用自己的不张扬保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让我永远感激。“针头”分明是对一个失败者的鼓励与信任。它警示“我”成功时不要飘飘然,面对别人的过失要有宽容之心。(意对即可)

19.(3分)示例1:不能删去。结尾一段拓展和升华了主题,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件小事”对我懂得“认真去做一切事”而获得成功的实际意义和深远影响。示例2:可以删去,因为到⑿段,故事已经叙述完整,主题也可以清晰明白了。

20.(3分)答题大意“一件小事能成就一个人,也会毁灭一个人。

关于一件小事的震动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思维冲浪

一件小事的震动

八月的一天下午,天气很热。我住处的前面有一群孩子正起劲地捉那些五彩缤纷的蝴蝶。这使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件往事。

那时候我住在南卡罗来洲,12岁的我常常把一些野生的活物捉来关到笼子里玩,乐此不疲。我空住在树林边上,每到黄昏很多画眉鸟回到林中休息和唱歌,那歌声悦耳动听,没有一件人间的什么乐器能奏出这么优美的乐曲。我当机立断,决心捉一只小画眉放到我的笼子里,让它为我一个人唱歌。

果然我成功了,那鸟先是不发地拍打着翅膀,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后来就安静下来,承认了这个新家。站在笼子前,我听着小音乐家美妙的歌声,兴高采烈,真是喜从天降。

我把鸟笼放到我家后院。第二天,我发现有一只成年的`画眉在专心致志地喂小画眉,不用说这定是小画眉的母亲,果然在她的呵斥下,小画眉一口一口地吃了很多类似梅子的东西。我高兴极了,因为自己的母亲来照料,肯定比我这个外人要好多了,真不错,我竟找到了一个免费的保姆。

次日,我又去看我的小俘虏在干什么,令我大惊失色的是,小鸟竟死了,怎么会死?小鸟难道浊得到了最精心的照料了吗?我对此迷惑不解。

后来著名鸟类学家阿瑟 威利来看望家父,在我家小住。我找到一个机会,把事情说给人听。他听后作了解释。他说,当一只美洲画眉发现她的孩子被关在笼子里之后,就一定要喂小画眉足以致死的毒梅,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

这话犹如雷鸣似的给我巨大的震动,我好像一下子长大了。原来这小小的生物对自由的理解意是这样的深刻。从此,我再也不把任何活物关进鸟笼,一直到现在,我的孩子也是这样。

(选自8月28日)

10、被捉的小画眉从开始“在笼中飞来扑去十分恐惧”,到后来“安静下来”,并唱出“美妙的歌声”,这说明了什么?

11、为什么成年的画眉要毒死自己的孩子?(用文中的句子回答)这种艰难而痛苦的选择表现了她怎样的人生观?

12、“一件往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涉及的主要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13、文章最后一句在结构安排和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14、有人说:好死不如歹活。他们不赞同画眉妈妈的做法。你是否赞同?为什么?

拓展创新

学校准备给刚成立的文学社征集社名,为此,初二(1)班同学充分酝酿后,召开了一次文学社社名交流主题班会。

15、假如你是初二(1)班的语文课代表,请写一段简明精要的开场白。

16、写出拟好的文学社社名,并简要说明拟写此社名的理由 。

10、说明小画眉认可了笼子这个“新家”,适应了囚徒的生活。

11、“她似乎坚信,孩子死了总比活着做囚徒好些。”她的人生观是:自由比生命更重要。或:宁可失去生命,也不可失去自由。

12、“我”12岁的时候、南卡罗来纳州、“我”决心捉一只小画眉,让它为“我”一个人唱歌、“我”捉住小画眉,把它关进鸟笼,放到后院、小画眉被她的母亲毒死。

13、最后一句文章开头“一群孩子正起劲地捉那些五彩缤纷的蝴蝶”相呼应,交代了这件事对“我”产生的深刻影响,表达了”我“由对画眉殉自由的推崇,推进到对自己心灵和行为的审视和矫正,突出并深化了主题。意思对即可。

14、不管是否赞同,只要言之有理,且观点的价值取向正确合理即可。

15略

16略

一件小事

①15岁那年,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②自从我学会了打针,便开始期盼眼前有病人,不论是家人或外人。我备齐针具,严格按照程序一次次操作着。一天,有位邻居来找我,说她每天都要去医院注射维生素B12,我若能为她注射,便可免去她每天跑医院的麻烦。

③我愉快地接受了她的请求。

④这位邻居本是天津知青,因病没有下乡,大约在天津又找不到工作,才到我们的城市投奔她的姨母,并在一家小厂谋到了事做,她好像是那种心眼儿不坏,但生性高傲的姑娘,学过芭蕾,很惹男性注意。这样的邻居求我,弄得我心花怒放。

⑤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在我家像迎接公主一样迎接我的病人。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这天我的病人又来了,我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一个小饭盒),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聊着小城的新闻,聊着学生的前途。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⑥有句很诙谐的俗语形容人在受了惊吓时的状态,叫做“吓出了一脑袋头发”,这形容正好用于我当时的状态。我已意识到我受了很大的惊吓,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⑦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我被吓出的“一脑袋头发”和这煮干了的针锅,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我一次次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我心跳着弄不清眼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但注射的失败是注定的了。这实在是一个大祸临头的时刻,唯有向病人公开宣布我的失败,我才能尽快从失败里得以解脱。我宣布了我的失败,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⑧我的邻居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⑨邻居走了,我哭得更加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打针了。

⑩但是第二天下午,她却准时来到我家,手里还举着两支崭新的针头,她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一样,微笑着对我说:“你看看这种号对不对?六号半。”

⑾这次我当然成功了。一个新的六号半,这才是我成功的真正基础。

⑿许多年过去了,每当我因为一件小事的成功而飘飘然时,每当我面对旁人无意中闯下的“小祸”而忿忿然时,眼前总是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

⒀许多年过去了,我深信她从未向旁人宣布和张扬过我那次的过失。一定是因了她的不张扬,才使我真正学会了注射术,和认真去做一切事。

1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一件小事”。(3分)

16.从记叙顺序看,④段划线部分属哪种顺序?这些介绍与下文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

三、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第⑤段的“熟能生巧,巧也能使人忘乎所以乃至贻误眼前的事业”一句起什么作用?(4分)

18.为什么我在许多年后“飘飘然”和“忿忿然”时,眼前会“闪现出那位邻居的微笑和她手里举着的两支六号半针头”?(4分)

19.第⒀段可以删去吗?结合文意,简述你的理由。(3分)

5.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会有“一件小事”不过,不同态度会有不同结果。读完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3分)

15.(3分)“我”因粗心给邻居注射时造成了肉体上的伤害,但邻居依然原谅了我。

16.(3分)⑴插叙。(1分)⑵这些介绍补充说明“我”之所以“心花怒放”的原因,也指出下文“我”犯过失却要“装作没事人似的”的主观原因。(2分,意对即可)

17.(4分)内容上,暗示我过失的原因和结果。结构上,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埋下伏笔。(每点2分)

18.(4分)因为是邻居当年的“微笑”,展现了她的宽容大度和善解人意,她用自己的不张扬保护了一个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让我永远感激。“针头”分明是对一个失败者的鼓励与信任。它警示“我”成功时不要飘飘然,面对别人的过失要有宽容之心。(意对即可)

19.(3分)示例1:不能删去。结尾一段拓展和升华了主题,更深刻地反映了“一件小事”对我懂得“认真去做一切事”而获得成功的实际意义和深远影响。示例2:可以删去,因为到⑿段,故事已经叙述完整,主题也可以清晰明白了。

20.(3分)答题大意“一件小事能成就一个人,也会毁灭一个人。

初一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英语学习的要点

1、坚持每天花10―20分钟时间复习和预习

复习要点:(1)重点词汇(四会单词)

(2)重点句子、句型

(3)上课所记笔记

预习要点: (1)读生词、课文

(2)标识出重点词汇和句子

(3)标记出有疑问的.部分

2、课堂认真听讲

(1)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

(2)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一旦碰到不认识的单词,随手翻阅字典查找)

(3)大胆发言,敢于提问

3、课后

(1)独立完成作业并及时订正错误,把错题用红笔做出明显标记,方便小结、归纳和复习

(2)每单元结束后,整理所学知识点,自撰单元小结(若刚开始不会写单元小结,可参考网络单元小结范本)

(3)准备一个笔记本,把易错题、难题、错题记下来,并至少每周拿出来看一遍

4、树立信心,相信自己!

培养好的学习习惯,是成绩稳步上升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培养自我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

小学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在古代文论中,我们常常见到文和质这一对词语。它们被用来评论作家作品,概括一定时代的文学风貌,还被用来说明文学的发展等,因此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十分重要。

文字的本义是指线条交错或者色彩错杂,由此引申出华丽、有文采的意思。而质字,凡事物未经雕饰便叫做质,犹如器物的毛坯、绘画的底子,因此含有质朴、朴素的意思。这一对词语最初不是用于评论文学,而是用来评论人物的。《论语·雍也》记载,孔子曾说过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话。这段话中的文、质,人们一般解释为:质是指诚一类内在的道德,文则是指文化知识一类外在的东西,文和质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其实按孔子原意,这里的文、质是指文华和质朴,都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言谈举止、礼仪节操而言的。一个人若是缺少文化修养,言辞拙朴,不讲礼仪,便如同草野之人;相反,若是过分地文饰言辞,讲究繁文缛礼,就如同那些掌管文辞礼仪的史官了。这里不存在本末内外的关系。

②以文、质二字论文学、论社会政治生活,与用它们来论人物有着密切关系。《韩非子·难言》论述向国君进谏之难:繁于文采,则见以为史。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这句话可能就是本诸《论语》。其中繁于文采即文,以质信言即质,分别指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再后来,东汉班彪说《史记》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很可能也是从《论语》的话而来。质而不俚是说文风质朴而不至于俚俗鄙野。文质相称是说文饰润色恰到好处,无过与不及之弊。魏晋以后文论中用文、质二字,多数情况下也都是指作品的外部风貌而言;只有少数场合可理解为近似于今日所谓的形式和内容。

③总之,古代文论中经常出现的文、质这对词语,大致上具有一以贯之的含义。古代批评家要求文学作品能够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当他们不满于文坛风气过于靡丽时,便强调质的方面;而当文风过于质朴时,又有人出来强调文的方面。文、质这对概念,体现了古人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和他们对文学发展规律的认识。

(摘编自王运熙《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文质论》)

1.列有关文和质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和质这一对概念在评论作家作品、概括时代文学风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准确理解它们的含义。

B.在中国古代,文是华丽有文采之意,质含有质朴、朴素之意,这两个字从一开始就是用来评论人物的。

C.人们一般认为,文质彬彬就是形式和内容互相协调,其中质是指内在的道德,文是指外在的表现。

D.孔子认为,文有文华之意,质是质朴之意,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文华与质朴相配得当才能成为君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这里文和质是就一个人的.文化修养等而言的,野和史也没有本末内外的关系。

B.韩非子说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其中以质信言是指以质朴的语言进谏,鄙则与孔子话中的野意思相同。

C.班彪说《史记》文质相称,这可能是借用了《论语》的意思,从文学角度对《史记》外部风貌作出了高度评价。

D.魏晋以后文论中文、质二字的含义也大都沿用了孔子的意思,只是少数场合可以大体理解为形式和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难言》指出,如果分别采用文或质不同风格,就无法达到向国君进谏的目的。这是文、质涉及社会生活的一个例子。

B.文和质这一对概念的含义,不但在古代文论中大致上是一以贯之的,它跟最初评论人物时的意义也是一脉相承的。

C.从古代文论来看,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

D.当古代批评家不满于文坛风气,要求加强文或质的时候,就意味着当时文坛可能已经过于质朴或过于靡丽了。

答案:

【小题】

B

【小题】

A

【小题】

C 答案解析: 【小题】

C项中,如果人们在文学创作中兼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片面的把质和文的含义理解为语言的风格,缩小了作者所表述的质和文的概念内涵;再有那就会使文学作品呈现出一种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这与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之间不存在途径与结果式的关系,也就是使用华美和质朴的语言不一定产生文质彬彬的动人风貌的结果。在对文中信息的筛选和整合中,可以查出错误的信息。

姜丽

①在我人生的旅途中,现在想来,虽经百事,但留有印象的并不多.,只有一件小事留在记忆里挥之不去。

②,我在泰国工作。那时,我住在一栋带花园的房子里,养着一条漂亮的德国纯种狼狗。一天午后我正在客厅里看报纸,忽然听到狼狗拼命地狂吠。我猜想一定有不速之客来到了。于是我打开房门,来到院子里,隔着白色的铁门向外看去.,先是看到一位穿着破旧衣裳的’中年妇女.,后又看到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我下意识地想他们是来讨钱的,于是心生厌恶地挥挥手正要转身的时候,那位中年妇女轻柔地问我:“夫人,我是收废品的,有旧报纸卖吗?”

③我思索了一下,想起书房里堆有一地的旧报纸,这才喝住了狼狗,打开了院门,请他们进来搬报纸。我站在门边,看着母子俩来回运作,这才注意到中年妇女有点跛,而她身边的小男孩似乎很体谅地抢着搬报纸。我顺口问:“这是你儿子吗?”“我们在一起生活,就算是吧!”我明白了,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却能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望着脸色蜡黄的瘦弱小男孩,我心生怜悯地少收30元泰币,并摆出一副慈善家的面孔送母子俩出了院门。

④过了一会儿,我再次听到狼狗狂吠的声音。当我又.站在白色铁门前时,看到了刚刚走不多时的中年妇女和小男孩。没等她开口,我不耐烦地说:“报纸卖完了,钱也少收了,你们还来干什么?”

⑤那妇女没有说话,缓缓地摊开双手举起来,掌心里托着一条项链。我一怔,细细看去,正是我遗失了的那条金项链。我忙接过来,托在手上,沉甸甸的,像捧回了我的心爱。要知道,这是我和我先生结婚12周年的纪念品。

⑥这时中年妇女轻轻地说:“项链是裹在报纸堆里的,小孩发现了,央我快快地送回来。”⑦我点点头,急忙从口袋中掏出100泰币送给小孩,似乎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一半歉意和一半谢意。⑧母子俩按照泰国人的礼节,双手合十,谢绝了。夕阳下.我望着她一破一玻的步履,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滋味。

1.本文采用的记叙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文章回答:

(1)第②段中“我”为什么会对母子俩“心生厌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我”为什么要“思索了一下”才打开院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段刻画了中年妇女和小男孩什么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倒叙

2.(1)因为“我”以貌取人,富裕的生活使“我”看不起穷人,当“我”看到母子俩衣服破旧,就武断地认定“是来讨钱的”,所以“心生厌恶”。

(2)“我”虽然得知母子俩不是来讨钱的,可是心灵深处看不起劳苦人民的思想使“我”对他们有所防范,但又想处理掉书房里堆着一地的旧报纸,正是这种矛盾的心理促使“我”要“思索了一下”才打开院门。

3.中年妇女:有爱心,能收留没有血缘关系的小男孩;小男孩:知恩图报,多搬报纸,照顾跛脚的“妈妈”。

《一件小事》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今年春节,我正在东京。虽然日本一般人早已不过旧历新年,但我毕竟是中国人,很想在这一天能得到一种过新年的感觉。于是,便邀了两位日本教授一起去富土山。不巧的是,车刚开出东京,就开始下雪了。富士山去不成了。我们只好折道去箱根看看。当年鲁迅留学日本时,也曾到箱根去过。那是日本最著名的风景地之一。

同行的两位日本教授,一位是国学院大学的芦田肇先生,他负责开车。另一位是中央大学的前田利昭先生,他曾在华东师大住过两年,而我们同校竟无缘相识。不过,这次旅途中发生的一件小事,却使我们彼此认识颇深,至少在我是这样。

长途行车是免不了要吃东西的。我们除了停车喝咖啡以外,在车上也吃了一些点心。这是为了节约时间好赶路。东西吃完,免不了会留下一些废弃的纸袋之类。对于这种生活垃圾,日本人一般是在事后丢弃在专门的垃圾袋中。

但这一次前田先生似乎不太愿意这样做。他把几个纸袋捏成一团,摇下车窗,一边把纸团扔向窗外,一边说:“我也学习学习中国人。”

我这个中国人正坐在车上,当时所受到的被侮辱的冲击难以名状。我想我是不能沉默的,便对他说:“你对中国人的批评我是可以接受的,不过现在是在日本,作为一个日本人,你的这种行为恐怕是对日本人的侮辱吧。”大概听出了我的’语气中含有明显的不愉快,芦田先生在一旁赶忙说:“他太失礼了,太失礼了。”

前田先生是中国文学的研究者,我和他既是同行,也算是朋友,经常在一起喝酒谈天。可惜,我们互相之间并不真正了解。倒是通过这一件小事,我这一方面不能不对他有了切实的认识。那天的雪越下越大,但我们终于慢慢地上到了一座山的山顶。举目四望,白茫茫的一片。如果天好,站在这里是可以看到富士山的。现在,一切都被大雪遮蔽了。

日本的气候变化无常,一不小心,就会发生尴尬的事。所以,每次外出总得有遭遇意外的心理准备。

1.对“一件小事”理解不正确的是。

A.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讲卫生的。

B.认识到知人之难,即使是常在一起的同行、朋友也一样。

C.在异国他乡,须时时保持心理戒备。

D.作者不仅谴责那些不友善的日本人对中国人的倨傲态度,也期望中国人能自省、自强。

2.本文在表现人物性格方面运用的主要手法是:()

A.动作描写B.语言描写C.心理描写D.肖像描写

3.概括前田先生的主要表现及其性格特征_____

4.最后一段只是讲天气吗?你如何理解?结合文章中心谈谈。

答案:

1.A

2.B

3.随便扔拉圾,挟枪带棒的讥讽中国人。

4.既指迷蒙的大雪,又指在日本不时会遇到尴尬的事情,因此要时时保持心理戒备。

关于什么是经典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什么是经典?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定义的是说明天、地、人常理的书叫“经”。所谓“经”就是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所谓“经典”,就是承载这种道理和训导的各种典籍。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的道理,不可磨灭的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5月底,在“文化研究语境中文学经典的建构与重构国际学术会议”上,国内外众多学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这一概念进行了阐释。樊星和王化学从普遍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经典”是承载人类普遍的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典籍,因而具有“超时空性”和“永恒性”。

蓝棣之认为经典作品“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要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童庆炳提出经典的普遍性在于“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的问题。

就是说,某些作品被建构为文学经典,主要在于作品本身以真切的体验写出了人的情感,这些情感是人区别于动物之所在,容易引起人的共鸣。” 笔者认为,判断一部作品算不算文学经典,应该考虑以下标准:恒久流传;艺术价值;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

首先,是恒久流传。能不能为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经典的最重要的标准之一。比如《唐诗三百首》,不仅仅在当时广泛流行,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也是200多年来流行最广的一部唐诗选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正是对《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的一个最形象的说法。

再比如《三国演义》,一经问世就引起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多种刻本在民间流行,并且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

《唐吉可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由此可见这部小说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综上所述,能不能为各时代众多读者所普遍接受,这是衡量一部文学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

其次,深刻的艺术价值。这是一部作品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经典的根本所在,能不能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典型,有没有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是不是在作品中描绘出了某些涉及人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艺术价值的构成因素。

一部《红楼梦》,塑造了数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而其中可以称得上是艺术典型的就有二三十个,这决定了《红楼梦》文学经典的地位。

第三,具有巨大的多向阐释空间。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是能否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对文学经典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果一部文字作品的内蕴极为丰富,哲理极为深刻,可供挖掘的内容较多,具有较大的多向阐释的空间,这样的作品就可以被建构为经典。

比如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都能从《哈姆雷特》这部名剧中获得各自不同的收获,这是《哈姆雷特》魅力永存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学经典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能够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这是文学经典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另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选自《时代文学第6期,有删节》)

1.从原文看,下列对“文学经典”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学经典就是承载文学既永恒不变又至高无上道理和不可磨灭训导的各类文学典籍。

B.文学经典写出人的情感,而且这些情感要能做到于动物在情感方面容易引起共鸣。

C.文学经典要有长久甚至永恒的生命力,能够经得起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和阐释。

D.文学经典的普遍性特点反应在作品能写出人类共通的“人性心理结构”和“共同美”。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诗三百首》广受各朝各代读者欢迎,甚至达到“风行海内,几至家置一编”的程度说明文学经典是恒久流传的。

B.塑造典型的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典型,这是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经典的重要因素,扣人心弦又引人深思的故事也是文学经典具备的。

C.《三国演义》被广泛改编成戏曲和说唱文艺在全国各地频频上演的事实证明文学经典是为各个时代众多读者所接受的。

D.《唐吉可德》出版后,上至王宫,下至市井,男女老幼争相传阅,之所以受到如此欢迎,是因为当时的统治者鼓励阅读。

3.下列对原文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是《哈姆雷特》这部作品本身独特,使读者产生幻觉。

B.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一个最显著也是最根本的标准是各个时代的众多读者都能普遍接受它,肯定它。

C.文学作品的内涵是否丰富而多义,给读者以多方面的启发和教益,这是文学经典建构过程中的唯一要素。

D.作者在创作时就想到要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让读者从不同角度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各个层面的解读。

参考答案:

1.B(这些情感正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所在,怎么会与动物容易引起共鸣呢?)

2.D(《堂吉诃德》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是因为作品本身优秀经典,不是统治者鼓励阅读的原因。)

3.B(A项的理解是错误的。读者所在地域、人文环境的差异以及接受教育程度的差异、性格差异,还有当时的文艺思潮的影响都会对作品有不同的欣赏习惯和不同的理解方式,因而会影响到对文艺作品的理解在深度和准确性上产生差异,而主要不是作品本身独特性产生出这种差异。

C项说“唯一要素”太绝对片面了。文章认为衡量文学经典有三个标准。D项的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也不符合创作实际,是“无中生有”。)

关于伤心事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题。(15分)

伤心事

安徒生

我们现在所讲的这个故事实际上分做两部分:头一部分可以删掉,但是它可以告诉我们一些细节——这是很有用的。

我们是住在乡下的一位绅士的邸宅里。恰巧是主人要出去一天。在这同时,有一位太太从邻近的小镇里到来了。她带着一只哈巴狗;据她说,她来的目的是为了要处理她在制革厂的几份股子。她把所有的文件都带来了:我们都忠告她,叫她把这些文件放在一个封套里,在上面写出业主的地址:“作战兵站总监,爵士”等等。

她认真听我们讲,同时拿起笔,沉思了一会儿,于是就要求我们把这意见又慢慢地念一次。我们同意,于是她就写起来。当她写到“作战……总监…… ”的时候,她把笔停住了,长叹了一口气说:“不过我只是一个女人!”

当她在写的时候,她把那只哈巴狗放在地上。它狺狺地叫起来。她是为了它的娱乐和健康才把它带来的,因此人们不应该把它放在地上。它外表的特点是一个朝天的鼻子和一个肥胖的背。

“它并不咬人!”太太说。“它没有牙齿。它是像家里的一个成员,忠心而脾气很坏。不过这是因为我的孙子常常开它的玩笑的缘故:他们做结婚的游戏,要它扮做新娘。可怜的小老头儿,这使它太吃不消了!”

她把她的文件交出去了,于是她便把她的哈巴狗抱在怀里。这就是故事的头一部分,可以删去。

“哈巴狗死掉了!”这是故事的第二部分。

这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情:我们来到城里,在一个客栈里安住下来。

我们的窗子面对着制革厂的院子。院子用木栏栅隔做两部分。一部分里面挂着许多皮革——生皮和制好了的’皮。这儿一切制革的必需器具都有,而且是属于这个寡妇的,哈巴狗在早晨死去了,同时被埋葬在这个院子里。寡妇的孙子们(也就是制革厂老板的未亡人的孙子们,因为哈巴狗从来没有结过婚)掩好了这座坟。它是一座很美的坟——躺在它里面一定是很愉快的。

坟的四周镶了一些花盆的碎片,上面还撒了一些沙子。坟顶上还插了半个啤酒瓶,瓶颈朝上——这并没有什么象征的意义。

孩子们在坟的周围跳舞。他们中间最大的一个孩子——一个很实际的、七岁的小孩子——提议开一个哈巴狗坟墓展览会,让街上所有的人都来看。门票价是一个裤子扣,因为这是每个男孩子都有的东西,而且还可以有多余的来替女孩子买门票。这个提议得到全体一致通过。

街上所有的孩子——甚至后街上的孩子——都涌到这地方来,献出他们的扣子。这天下午人们可以看到许多孩子只有一根背带吊着他们的裤子,但是他们却看到了哈巴狗的坟墓,而这也值得出那么多的代价一看。

不过在制革厂的外面,紧靠着入口的地方,站着一个衣服褴褛的女孩子。她很可爱,她的卷发很美丽,她的眼睛又蓝又亮,使人看到感觉愉快。她一句话也不说,但是她也不哭。每次那个门一打开的时候,她就朝里面怅然地望很久。她没有一个扣子——这点她知道得清清楚楚,因此她就悲哀地呆在外面,一直等到别的孩子们都参观了坟墓、离去了为止。然后她就坐下来,把她那双棕色的小手蒙住自己的眼睛,大哭一场;只有她一个人没有看过哈巴狗的坟墓。就她说来,这是一件伤心事,跟成年人常常所感到的伤心事差不多。

我们在上面看到这情景,而且是高高地在上面观看。这件伤心事,像我们自己和许多别人的伤心事一样,使得我们微笑!这就是整个的故事。任何人如果不了解它,可以到这个寡妇的制革厂去买一份股子。

16.小说的开头说“头一部分可以删掉”,但是又说“它……是很有用的”,这是否矛盾?为什么?(5分)

17.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小女孩的形象特点。(6分)

18.请分析画线句子的含义。(4分)

16.不矛盾。(1分)第一部分与小说主题无多大关联,不影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所以说“头一部分可以删掉”;(2分)但这一部分告诉我们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如写哈巴狗深受宠爱、身份高贵,是孩子们的玩伴,这就为下文狗死建坟和开哈巴狗坟墓展览会作了铺垫。(2分)

17.(1)她穷困,衣衫褴褛,是流落街头的小乞丐;

(2)她美丽可爱,“鬈发很美丽,她的眼睛又蓝又亮”,

(3)她对自己所属的世界充满热望,对那个哈巴狗坟充满了热烈地向往,(或充满了童真);

(4)她很坚强,她一句话也不说,也不哭。“她只能朝里面怅然地望很久”,只有当所有人都离去的时候,她才大哭起来。⑸她富有同情心,她为小狗的死而伤心。(答对1点1分,2点3分,3点5分,4点满分,意思对即可)

18.(1)小女孩的美丽单纯、柔弱又坚强,散发着人性的光辉使得我们微笑。(2)伤心事无论大小,隔着时间的距离来看,总能勾起成年人对年幼生活的美好回忆,为当初的单纯、执着与热情而微笑。(3)小女孩的伤心事,是孩童心灵世界的真实反映,孩童的心,柔软细腻,有和成年人一样的的情感体验。(每点2分,答对任意2点即可,言之成理即可。)

关于优哉游哉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优哉游哉

【德】海因里希·伯尔

在欧洲西海岸的一个码头,一个衣着寒伧的人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

一位穿得很时髦的游客迅速把一卷新的彩色胶卷装进照相机,准备拍下面前这美妙的景色:蔚蓝的天空、碧绿的大海、雪白的浪花、黑色的渔艇、红色的渔帽。咔嚓!再来一下,咔嚓!德国人有句俗语:好事成三。为保险起见,再来个第三下,咔嚓!这清脆但又扰人的声响,把正在闭目养神的渔夫吵醒了。他睡眼惺忪地直起身来,开始找他的烟盒。还没等找到,热情的游客已经把一盒烟递到他跟前,虽说没插到他嘴里,但已放到了他的手上。咔嚓!这第四下“咔嚓”是打火机的响声。于是,殷勤的客套也就结束了。这过分的客套带来了一种尴尬的局面。游客操着一口本地话,想与渔夫攀谈攀谈来缓和一下气氛。

“您今天准会捕到不少鱼吧?”

渔夫摇摇头①。

“不过,听说今天的天气很利于捕鱼。”

渔夫点点头②。

游客激动起来了。显然,他很关注这个衣着寒伧的人的境况,对渔夫错失良机很是惋惜。

“哦,您身体不舒服?”

渔夫终于从只是点头和摇头到开腔说话了。“我的身体挺好,”他说,“我从来没感到这么好。”他站起来,伸展了一下四肢,仿佛要显示一下自己的体魄是多么的强健。“我感到自己好极了!”

游客的表情显得愈加困惑了,他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这疑问简直要使他的心都炸开了:

“那么,为什么您不出海呢?” ks5u

回答是干脆的`:“早上我已经出过海了。”

“捕的鱼多吗?”

“不少,所以也就用不着再出海了。我的鱼篓里已经装了四只龙虾,还捕到差不多两打鲭鱼……”渔夫总算彻底打消了睡意,气氛也随之变得融洽了些。他安慰似地拍拍游客的肩膀,在他看来,游客的担忧虽说多余,却是深切的。

“这些鱼,就是明天和后天也够我吃了。”为了使游客的心情轻松些,他又说:“抽一支我的烟吧?”

“好,谢谢。”

他们把烟放在嘴里,又响起了第五下“咔嚓”。游客摇着头,坐在船帮上。他放下手中的照相机,好腾出两只手来加强他的语气。

“当然,我并不想多管闲事,”他说,“但是,试想一下,要是您今天第二次、第三次,甚至第四次出海,那您就会捕到三打、四打、五打,甚至十打的鲭鱼。您不妨想想看。”

渔夫点点头③。

“要是您,”游客接着说,“要是您不光今天,而且明天,后天,对了,每逢好天都两次、三次,甚至四次出海──您知道那会怎么样?”

渔夫摇摇头④。

“顶多一年,您就能买到一台发动机,两年内就可以再买一条船,用这两条船或者这条机动渔船您也就能捕到更多的鱼──有朝一日,您将会有两条机动渔船,您将会……”他兴奋得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您将可以建一座小小的冷藏库,或者一座熏鱼厂,过一段时间再建一座海鱼腌制厂。您将驾驶着自己的直升飞机在空中盘旋,寻找更多的鱼群,并用无线电指挥您的机动渔船,到别人不能去的地方捕鱼。您还可以开一间鱼餐馆,用不着经过中间商就把龙虾出口到巴黎。然后……”兴奋又一次鲠住了这位游客的喉咙。他摇着头,满心的惋惜把假期的愉快一扫而光。他望着那徐徐而来的海潮和水中欢跳的小鱼。“然后──”他说,但是,激动再一次使他的话噎住了。

渔夫拍着游客的脊背,就像拍着一个卡住了嗓子的孩子。“然后又怎样呢?”他轻声问道。

“然后,”游客定了一下神,“然后,您就可以优哉游哉地坐在码头上,在阳光下闭目养神,再不就眺望那浩瀚的大海。”

“可是,现在我已经这样做了,”渔夫说,“我本来就优哉游哉地在码头上闭目养神,只是您的‘咔嚓’声打扰了我。”

显然,这位游客受到了启发,若有所思地离开了。此时,在他的心里,对这个衣着寒伧的渔夫已没有半点的同情,有的只是一点儿嫉妒了。

(有删改)

11.小说开头写一个衣着寒伧的渔夫“躺在他的渔船里闭目养神”,这有什么作用?(3分)

12.请仔细品味文中加点的短语,简析它们分别表现了渔夫怎样的心理。(4分)

①摇摇头:

②点点头:

③点点头:

④摇摇头:

13.小说描写游客和渔夫时,多处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分)

14.小说中游客满怀热情地开导渔夫,为他描绘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美景,作者为什么不让游客一次性说完呢?(3分)

15.这篇小说带给你哪些生活或人生感悟?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感悟。(6分)

参考答案:

11.①点明题旨,扣住“优哉游哉”;②与下文“游客拍照而吵醒渔夫”的情节相呼应。③为游客的开导埋下伏笔。

12.①否定游客的话,不想被打搅。②敷衍游客,更想闭目养神。③承认游客的话,内心不愿意这样。④不仅否定,更主要是对游客所问的不解,体现渔夫的平淡心态。

13.这篇小说的游客和渔夫两个人物形成了有趣的对比。如游客和渔夫的情态对比,游客热情主动(居高临下),渔夫冷淡疏懒;游客和渔夫的语言对比,游客饶舌不止,渔夫缄默寡言;不同装束的对比,游客穿着时髦,渔夫衣着寒伧;以及破旧的渔船和畅想中的机动渔船的对比。(3分)两人一动一静,一攻一守,游客的汲汲以求和渔夫的平和、淡定(朴素)的性格差异在互相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展现。(1分)

14.采用“延迟”手法,让游客对渔夫的开导在一组组对话中完成。(1分)从而增强小说情节的曲折性,使叙事更加生动;(1分)给人物有充足时间进行表演,从而展现人物性格、心理,在对比中揭示小说主题。(1分)

15.参考要点:①人们在追求理想的人生时,终点就在他的起跑线上。赞扬渔夫追求生活的平淡、恬适,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自得其乐。②过分追求物质财富,是对人性自由的束缚。③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自身的解放,人应该从无止境的物质享受中解脱出来。④生活应该有更高的追求目标,不能永远停留在一种自我满足的状态中。(观点1分,分析2分;回答两点即给满分)

关于殊途同归的语文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殊途同归

尤今

①在一次聚餐会上,远亲珊蒂带来了她刚学走路的女儿。

②长得好似洋娃娃,一步一跌,满头一圈一圈软绵绵的鬈发一晃一晃的,煞是可爱。

③珊蒂在女儿后面,一步一步地跟,一声一声地喊累。

④在喊累的这一刻,她根本没有想到:母女俩能够步伐一致地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实际上是一种很圆、很满、很大的幸福。

⑤这个时期,女儿唯母亲“马首是瞻”,母亲是她的天、她的地、她的一切。她不会置疑、不会反抗,她全心全意地模仿、百分之百地服从。母亲的脚跟着她走,她的心跟着母亲走;母亲说一,她不会说二。

⑥她驯良如绵羊、可爱如天使。

⑦身为母亲的,心里充满了甜蜜的矛盾,一方面希望她一分一分、一寸一寸慢慢慢慢地成长,好充分地享受她成长期间各种逗人的憨态与童趣;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她一尺一尺、一丈一丈快快快快地成长,长成个明白事理的好姑娘,好让母女并肩而坐,掏心地说着悄悄话。

⑧欢喜也好,担忧也罢,孩子“我行我素”地长着、长着,终于,来到了一个成长过程无法避免的岔路口。

⑨在岔路口处,孩子会在一连串的磨擦和冲突中继续挣扎着成长,母亲呢,则得在一连串的磨擦和冲突中寻求适应,为自我的角色寻找新的定位。这是一个双方都极感痛苦的时期——母亲明明白白地看到孩子可能因犯错而跌跤、因跌跤而受苦,所以,想为她放个安全的垫子,可是,她却嫌母亲多事、怨母亲剥夺自由,因而刻意把垫子抽掉、丢掉;母亲当然生气、比生气更甚的,是担心。于是,便与孩子没完没了地掀起了无休无止的’大战和小战。至为矛盾的是:战火的起因是“爱”,双方却又被这熊熊燃烧着的战火烧得遍体鳞伤、声声呼痛。

⑩尽管母亲在前方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拉孩子,可是,叛逆的孩子却总有办法挣脱母亲的手,自行开路,就算另一条路满是荆棘、满是尖石,就算她会被荆棘刺得鲜血淋漓或被石头绊得一跌再跌,然而,只要她能享有“不被母亲拉着鼻子走”的自由,纵使吃再多的苦,她也心甘情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方在不同的道路上走啊走的,走了一长段路后,却在另一个新的路口不期而然地相遇,孩子这才恍然发现:自己绕道走了那么一大段“冤枉路”,原来与父母的人生道路是“殊途同归”的!

这时,双方在对视的目光里,便找到了过去不曾有的谅解与理解、宽容与包容。

事实上,孩子在成长期间的叛逆,就像麻疹和水痘,到了时间,便会蓬蓬勃勃、兴兴旺旺地发作,压也压不了、挡也挡不住。

由它去。

在跌跤中成长的孩子,懂得在摔倒后迅速地爬起来,抹干眼泪、拭去鲜血,寻找新的方向。

永远有着保护垫的孩子,不知道疼痛的滋味;有一天,当守护天使不在时,只要跌一跤,便永远站不起来了。

这么说来,母女俩能在不同的方向走,对母亲而言,实际上也是一种很圆、很满、很大的幸福。

此刻,听到亦步亦趋地跟在女儿后面的珊蒂报怨道:“哟,累死啦!”那声音,竟是满满地蕴含着笑意的。(摘自《读者》2007年第05期)

1、作者借眼前珊蒂的女儿,发挥想象,给珊蒂讲述了一个孩子从蹒跚学步到成人自立的成长过程,每个时期都表现孩子对母亲的教育的不同态度。请根据以下要求完成填空。

(1)童年时代,孩子对母亲的态度是:_________

(2)青少年时代,母女之间的矛盾是:_________

(3)长大成人,母女双方感情的变化:_________

2、第9段画线的句子“想为她放个安全的垫子”中“安全的垫子”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这表达了母亲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6段写出了母亲眼中的孩子童年的形象,而在孩子成长的“岔路口”时却没有概括她的形象。请你根据文章相关内容,模仿第6段的句式,在第段画线处造一个能表现此时孩子特点的句子并把它写在横线上。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作者认为:母女俩不管是朝着同一个方向走,还是朝不同的方向走,对母亲而言,都是一种很圆、很满、很大的幸福?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答:朝同一个方向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不同的方向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在行文上用了很多重叠词,请你选择其中一处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正处在成长岔路口的你如何看待你父母目前的教育方法?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惟母亲马首是瞻,不会置疑,不会反抗”或“全心全意地模仿,百分百地顺从”或“她的心跟着母亲走”或“母亲说一,她不会说二”。答“顺从”或“服从”也可。

(2)“母亲想为孩子放个安全的垫子,可是她嫌母亲多事、怨母亲剥夺自己的自由,因而可以把垫子抽调、丢掉”。或答出“孩子对母亲的教育方法不认同”也可。

(3)多了一分谅解和理解,宽容与包容。

2、“安全的垫子”指母亲希望孩子少犯错误、少跌跤、少受苦而给予的种种忠告、帮助或安排。表达了母亲对孩子的爱。

3、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相同,内容符合文意。示例:倔强如牛犊,可恶如魔鬼。

4、朝同一方向走:说明孩子能听从母亲的规劝,在母亲的帮助下少走弯路,对母亲而言,这是一种幸福。

朝不同的方向走:给孩子自主的权利,自有发展的空间,让孩子有更多的人生体验,在锻炼中成长,这是一种爱的方式,也是一种幸福。

5、示例:“另一方面,却又希望她一尺一尺、一丈一丈快快快快地成长。”“一尺一尺”、“一丈一丈”“快快快快”这几个重叠词使句子富有节奏感,并生动地写出了母亲希望女儿迅速长大地迫切心理。

6、“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