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名家范文
- 文档
- 2024-06-26
- 127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议论文名家范文,本文共3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孟子的这些话,虽然是在多年以前说的,但直到现在,还有它积极的意义。当然我们无产阶级有自己的英雄气概,有自己的骨气,这就是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为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建设的胜利,我们一定能够克服任何困难,奋勇前进!
(写于1961年)
3.说“勤” (林家箴)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唐朝大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这就是说,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
勤,对好学上进的人来说,是一种美德。我们所说的勤,就是要人们善于珍惜时间,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探索,勤于实践,勤于总结。看古今中外,凡有建树者,在其历史的每一页上,无不都用辛勤的汗水写着一个闪光的大字DD“勤”。
勤出成果。马克思写《资本论》,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了四十年,阅读了数量惊人的书籍和刊物,其中做过笔记的就有一千五百种以上;我国历史巨著《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漫游生活,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为《史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德国伟大诗人、小说家和戏剧家歌德,前后花了五十八年的时间。搜集了大量的材料,写出了对世界文学和思想界产生很大影响的诗剧《浮士德》;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攀登数学高峰的道路上,翻阅了国内外的有关上千本资料,通宵达旦地看书学习,取得了震惊世界的成就;上海女知识青年曹南薇,坚持自学十年如一日,终于考上了高能物理研究生。可见,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是与勤奋分不开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勤出聪慧。传说古希腊有一个叫德摩斯梯尼的演说家,因小时口吃,登台演讲时,声音浑浊,发音不准,常常被雄辩的对手所压倒。但是,他气不馁,心不灰,为克服这个弱点,战胜雄辩的对手,便每天口含石子,面对大海朗诵,不管春夏秋冬,雨雪风霜,坚持五十年如一日,连爬山、跑步也边走边做演说,终于成为全希腊最有名气的演说家。我国宋代学者朱熹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福州有一个叫陈正元的人,一篇小文章也要读一、二百遍才能读熟。可是他不懒不怠,勤学苦练,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天长日久,知与日惧增,后来终于“无书不读”,成了一个博学之士。这说明,即使有些天资比较差、反映比较迟钝的人,只要有勤奋好学的精神,同样也是可以弃拙为巧,变拙为灵的。
实践证明,勤奋是点燃智慧的火把。一个人的知识多寡,关键在于勤奋的程度如何。懒惰者,永远不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永远不会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唯有勤奋者,才能在知识海洋里猎取到真智实才,才能不断地开拓知识领域,获得知识的酬报,使自己变得聪明起来。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这就是说,只要我们不怠于勤,善求于勤,就一定能在艰苦的劳动中赢得事业上的巨大成就。我想每一个渴望能得到真知灼见的人,是一定能够体会到“勤”的深刻含意的。
捍卫母语,迫在眉睫
近些年来, 外来文化的冲击已经波及汉语, 于是有知道莎士比亚而不知道汤显祖的, 有见面就“哈罗”而不知说“您好”的, 有懂得镭射而不知何谓激光的……母语, 迫切需要我们捍卫了。
捍卫母语, 珍爱母语, 是我们的责任。有人说: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的确, 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 一旦丧失, 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它的强大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汉语之于我们, 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它连接起中华民族, 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面对国内高校重英语轻汉语的怪现象, 不少专家人士表示忧虑。而国外逐渐兴起的汉学热, 只能让我们深刻反思。一个没有语言的民族是不幸的, 而一个有语言却弄丢了的民族是可悲的。
发展国语, 净化母语, 是我们的使命。毋庸置疑, 汉语必然而且应该与时俱进。汉语只有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 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才能永葆生机。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掌握汉语发展方向的问题。徐寿当年引进西方科学, 特别是引进化学的时候, 系统地整理出一套元素命名, 至今仍使我们受益无穷。相比之下, 当代科学界则逊色得多。时常可见科学文献中出现连串的英文字母, 而在日常生活中放着“电视”不用而要用“TV”的就更加令人发指。所谓“恐龙”、“粉丝”、“PK”,其实只是幼稚与浅薄, 而非时尚 。这是对汉语的亵渎。捍卫母语 ,必须从还母语纯洁开始。
弘扬母语, 传承母语, 是我们的荣耀。汉语要在世界语林立足, 需要华人的共同努力。在这一点上, 坚持讲汉语的杨振宁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最近吵得沸沸扬扬的韩国江陵端午申遗事件已经凸现中国传统文化流失之严重, 不知下一场文化侵略的矛头是否会指向汉语?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汉语从远古之河一路流来, 浸入我们的血液里。昨夜梦魂里有诗人吟唱, 血脉里翻滚着长江黄河的波涛。
品名家,传文化-议论文800字
扬文化之帆,驶向未来!品名家,传文化。
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国之灿烂文化需人传承,中国之历史沉淀需人品味。而清华附小学生开展的了解苏轼的活动不正是品味、传承之举吗。因此,我想说:“悠悠璀璨历史文化,由我少年来佳承”。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梁启超先生曾言,少年强则国强。作为这源头活水的清华附小学生们不正是强国之希望吧?所以,我为他们点赞。清华附小的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还完成了《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苏轼的朋友圈等带有专业色彩的论文。学生成了“网红”这引起了人们的热议。
或许你认为小学生写论文而成网红会加大孩童的功利性心理。但我却要说这还是传承文化的正确举措。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耀眼光辉需我们去继承,去发扬,而苏轼、杜甫等古代才子则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如此,我们时常呼吁:好的习惯要从孩童开始培养。可是呢?当学生们用心地去了解,解读苏轼时却被人冠以功利性的头衔。诚然,网红在当下确是颇具功利性,但我认为清华附小的学生们之所以被人称为网红,是因为他们对文化的热爱,他们的.用心之深得到了人们的赞同。所以,请别让这希望的萌芽枯萎。
我们都曾遨游在名家的思想海洋之中。我们赞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敬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家国情恩;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绵绵悠长……
品名家,传文化。我们都应从清华附小的苏轼热中得到启迪。一群年幼无知,懵懵懂懂的小学生尚且能够做到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用心至深,而我们呢?少年,青年,壮年,又有何理由去批驳他们呢?连静坐下来品读名家诗词、国粹经典的勇力都没有,又怎能眼高手低地去批判热爱文化的小学生呢?此时此刻,清华附小的小学们正在蜕变。名家的精神浸润他们的心灵,文化的幽香指引着他们前进。这应是我们所推崇的。我们应怀着期望,看他们破茧成蝶,华丽地飞舞于世界丛林之中。
悠悠文化情,点点名家心。情的交融,心的沟通,在清华附小绽放光芒,在少年青春之躯中流淌,这便是那源头的活水啊!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