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年级《位置教学反思,本文共19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位置》教学反思

数学教材中确定位置的方法是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详细讲是自下而上、自左向右来观察,而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是自上而下、自左向右来,所以有人提出了疑问:在上下方向上数学中位置的确定方法与生活中的相反?按行、定物体的位置学生在生活中经常遇到,如教室里的位置、电影院的座位等等,

本节课“位置”的教学,教材只要求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从两个维度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 。这节课我本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教学中通过设计让学生描述自己的位置、根据老师的描述找位置、根据同学的描述“猜猜他是谁”等一系列活动,使学生感受到从两个维度描述就可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学生能准确而熟练地确定自己的位置之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和前后左右的同学的位置,并从中找出规律,看看前后的两个同学和左右的两个同学和自己的位置有什么关系,从而让他们发现:左右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排,前后的同学和自己在同一组。因此,要让学生进行思考,确定物体的位置就是数学上规定的一种方法,不一定非和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一样。

图形和植物是按我们观察到的上下左右分,人和动物怎么办?这是个难解决的问题,经过讨论让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一样不分左右,与我们人观察的左右为准。人物就与人物在图中的左右为准。让学生明确这个道理和学习的方法,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位置》这节课根据新课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下面是我对《位置》的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教学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捉迷藏”,“发散思维找朋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认知个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在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点。

课堂实录:

1、初步感知左和右

师:小朋友,我们昨天认识了上、下,下面我们一起做个反动作练习的小游戏,你们喜欢吗?喜欢的小朋友请举手,

学生举手。

师:我看到大家都喜欢做游戏,谁愿意告诉我你举的是哪只手?和他一样的同学请你举起左手,那其余的同学举的是哪只手呢?

生:右手。

师:对,我们都有两只手,左手和右手。大家说说我们在生活中常用左手和右手做哪些事情?

生:右手写字。

生:右手画画。

……

师:小朋友可真聪明!左右手可是一对好朋友,你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别的好朋友吗?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眼、右眼,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2、通过同桌间的座位关系,进一步理解左右相对的位置关系。

小朋友,人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

生:有。

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和小红,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生:能。

师:有小朋友说“小明坐在左边”,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生:(有些不敢确定)不对。

讨论思考,交流。

生:不行。只说谁在左边或右边我们就不知道在谁的左边。

明确: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边或右边。

3、联系自己

我们已经认清了画面上的位置关系,那你能不能说说你的左右各是谁吗?

生自由说。

4、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师:现在你和你的好朋友握手,请一、三、两排得小朋友向后转,全体起立,伸出你的右手握一握,你发现了什么?

生:好像有点不一样。

师:为什么?

学生讨论得出:原来我们握手时面对面,所以看上去不一样。

……

自我反思:

新制定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指出“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通过感知和操作,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能力,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教学左右时,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进入,找自己身体中的左手和右手,围绕学生身体的某些部位(如左手、右手,左眼、右眼,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行教学,使学生身不由己地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使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

围绕学生间座位关系的讨论,使学生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所以在描述两个物体位置时,应说清谁在谁的左边(右边)。再通过学生相对而立,伸出右手握一握,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对面的同学与自己的方向不一样。初步感知对面同学的左右方向和自己的左右相反。进一步体会左、右的相对性。这样的组织教学联系实际,操作性强,能够充分地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发展空间观念。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教学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对“上下”、“前后”并不陌生,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捉迷藏”,“发散思维找朋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认知个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在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点。

数学教材中确定位置的方法是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详细讲是自下而上、自左向右来观察,而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是自上而下、自左向右来,所以有人提出了疑问:在上下方向上数学中位置的确定方法与生活中的相反?我在教学这个问题时,也曾产生过这一疑问,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束手无策,但是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现在就说说自己的方法供老师们参考。

当学生提出质疑后,我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统计图(第一册教材中就出现了)进行思考,统计图的画法也是自下向上来涂的,这与位置的确定方法是一样的。再让学生进行思考,有学生能够进行解释了,自下而上来观察、确定物体的位置就是数学上规定的一种方法,不一定非和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一样。图形和植物是按我们观察到的上下左右分,人和动物怎么办?这是个难解决的问题,经过讨论让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一样不分左右,与我们人观察的左右为准。人物就与人物在图中的左右为准。让学生明确这个道理,我反复让学生演示直到熟练。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能力。初三数学教学反思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四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教材中确定位置的方法是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详细讲是自下而上、自左向右来观察,而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是自上而下、自左向右来,所以有人提出了疑问:在上下方向上数学中位置的确定方法与生活中的相反?我在教学这个问题时,也曾产生过这一疑问,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束手无策,但是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现在就说说自己的方法供老师们参考。

当学生提出质疑后,我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统计图(第一册教材中就出现了)进行思考,统计图的画法也是自下向上来涂的,这与位置的确定方法是一样的。再让学生进行思考,有学生能够进行解释了,自下而上来观察、确定物体的位置就是数学上规定的一种方法,不一定非和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一样。图形和植物是按我们观察到的上下左右分,人和动物怎么办?这是个难解决的问题,经过讨论让学生说明动物和植物一样不分左右,与我们人观察的左右为准。人物就与人物在图中的左右为准。让学生明确这个道理,我反复让学生演示直到熟练。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本单元要让学生学习行、列时,既要明确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还要弄清数数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数,综合性比较强,这就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进一步体会和领会。本单元的教学让我体会到:

1、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引入部分,我分别采用了观察班中几名同学排队顺序变化和观察几张以班级其中一个小朋友为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新课教学时,我还用了学生非常喜欢喝的饮料瓶子,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顺序是不同的”,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

2、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上、下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反口令拍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拍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设计,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1、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利用现有的生活经验,认识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在此基础上认识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能用方位名词去形容物体的位置。一年级学生新课的设计情境很重要,可以很快吸引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为了方便认识和实践操作,我选用了书本的教室情境图,结合实际教室一同用作材料,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操作。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先教一个方位,学生跟着做、练习、说一说的方式进行。教师的教占小部分,学生的练、说占大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跟上节奏,一起说一说、练一练。少数学生对于左、右方位分辨存在困难。

3、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正措施:

1 六个方位中学生分辨困难的是“左、右”,教了方法:吃饭、写字的手是右手,听到“右”,就想到吃饭写字的手那边。但是有的学生反映还是有点慢,后面还需要再多问、多练。

2 学生能说出物体的位置关系,但是对于题目中要求全出正确的答案就有困难了,学生对于表示方位的这几个字,认识不到位,知道答案是“左“,但不知道哪个字是“左”。所以对于方位的词,之后还要加强认识一下。

3 对于两个物体的位置的相对性掌握不好,“谁在谁的哪边”,有学生分不清楚谁是主体,像这类题还需要多练习,对于个别学生要个别指导。

一年级学生有个别注意力特别不集中的,就可以选用单独辅导,平时还是要多做练习,多说一说。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前,我似乎觉得“上、下”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接触,应该都懂了,但后来我想: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肯定只是表面的感知,一种比较浅显的理解。因此,我精心设计了教学活动内容,让学生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谈一谈等,在设计过程中,我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积极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经过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学生对“上、下”的位置关系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事实证明,教师对任何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设计,都不能掉以轻心,要持严谨的态度对待。

我在教学这个问题时,也曾产生过这一疑问,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束手无策,但是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现在就说说自己的方法供老师们参考。

当学生提出质疑后,我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统计图(第一册教材中就出现了)进行思考,统计图的画法也是自下向上来涂的,这与位置的确定方法是一样的。再让学生进行思考,有学生能够进行解释了,自下而上来观察、确定物体的位置就是数学上规定的一种方法,不一定非和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一样。这时,我表扬了学生的观点,并明确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学习数学的方法,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前后左右”这个内容比较抽象,在完成我的第一次课堂教学后,有如下感悟:

1、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参与兴趣。

为了让简单的东西吸引人,遵循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静态教材动态化,学生能用多种感官去感悟这样一个情景、多种感官来参与这样一个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交流学习数学,理解、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培养实践能力。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师生教与学的中介,但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实践、丰富、完善。教学中才发现,对于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记忆起来比较简单,

3、联系生活,玩中学,学中乐,突破教学难点。

这节课的第一、第二个目标就是要学生学会用“前后”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要学生体会出前后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相对位置可以发生变化,它不是绝对的。前后位置的改变应该有两层意思:

1、是比较对象的不一样。兔子在松鼠的后面,在乌龟的’前面。

2、是方向变化。

在教学中我不是靠自己的讲解来达到目的,而是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把观察和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谁”作标准来确定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如,在学生发现大屏幕在教室前面后,提问“老师觉得在我后面,为什么?”学生自然发现位置方向不同,又问“要屏幕在老师前面怎么办?”这时让学生们指挥老师向后转,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悟,在游戏中学会了知识,亲身体验了前后的相对性。

4、课堂是遗憾的美。

一年级的学生很小,掌握的知识还不多表达能力不太强,为完成教学进度,齐答太多。以后教学时要尽量减少齐答,齐答时有些同学会跟着喊,不太认真考虑问题。对于小孩子,从小就要培养有根有据地清清楚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完整的话。教学的评价手段也应多样化,以鼓励、赞扬为主。其实看似简单的课,往往是我们教师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去分析。俯下身去,换个角度你会发现要把原有的经验转化为较为规范的数学知识真不容易。我们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并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多学习,多锻炼,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标准》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景化。

低年级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低年级的数学教学的课堂上,我注重用游戏,活动、操作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探究、形成过程。注意选择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了《位置》一单元的内容时,我考虑到学生在学前的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要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和理解,从他们熟悉的生活中挖掘活动的素材,通过学生的动一动、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加深对位置的理解,使他们在游戏、活动、表演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生活魅力。而且在这一单元后,设计了一些生活实践活动,例如: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让学生上下楼梯、猜一猜我在哪里、看看他跑了第几名……让学生在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从课堂的反馈来看,学生对游戏、活动、操作等等比较感兴趣,参与性强,有强烈的参与欲望;情感体验积极,都像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感受与小朋友和老师分享,对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完成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水平参差不齐,不够一致,甚至差别很大,甚至个别的学生在活动中处于旁观者,还需适时点拨、提醒、帮助他们,但在课堂上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难免有时注意不到,因此在提倡个体化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今天,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发展,仍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位置》这一节是让学生学习行和列,既要让学生明确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还要弄清数数的顺序:是从左往右数,还是下或

从下往上数,还是从前往后数,综合性比较强,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去进一步体会和领会,在本单元的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学习让我体会到;

1、利用生活中的数学会带给学生无尽兴趣

在指导学习“上、下,前、后,左、右”时,我分别采用了让学生观察班中几名同学排队顺序变化和观察几张以班级其中一个小朋友为不同位置拍下的照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以学生自己为主体建立自己的“上边是头,下边是脚,前面是脸,后面是背,左面是左手,右面是右手”的基本概念。我还用了学生非常喜欢喝的饮料瓶子,让学生小组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理解“同一物体,在不同位置观察到的顺序是不同的”,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生动活泼、具有生命力的教学情景。

2、增加游戏活动带给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进行“上、下;左、右”的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听反口令拍手或伸手的游戏活动,当看到自己伸的和别人一致时,他们的笑容是那样的灿烂,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增加成功感。假如发现自己“上当”的同时,他们就会赶紧纠正。如此进行教学设计,

不仅注重学生认知上的需求,更重视学生学习情感上的满足,使学生心中充满激动与挑战,获得内心的充实和满足。

数学教材中确定位置的方法是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方法,详细讲是自下而上、自左向右来观察,而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是自上而下、自左向右来,所以有人提出了疑问:在上下方向上数学中位置的确定方法与生活中的相反?

我在教学这个问题时,也曾产生过这一疑问,对学生提出的质疑束手无策,但是最终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现在就说说自己的方法供老师们参考。

当学生提出质疑后,我让学生联系学过的统计图(第一册教材中就出现了)进行思考,统计图的画法也是自下向上来涂的,这与位置的确定方法是一样的。再让学生进行思考,有学生能够进行解释了,自下而上来观察、确定物体的位置就是数学上规定的一种方法,不一定非和生活中常用的方法一样。这时,我表扬了学生的观点,并明确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学习数学的方法,能够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提高能力。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位置》的教学反思

《位置》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让学生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手操作、用心思考的小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下面是我对《位置》的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同时,正是通过生活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在教学这节课时,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已熟悉,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所以我设计了“捉迷藏”,“找朋友”等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认知水平,展示自己的认知个性,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学生主动学习打下基础。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课堂教学中,在设计、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当有意识地体现探索的’内容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结论等,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把课堂作为数学活动的舞台,让学生在自由、活跃的氛围中学习,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变的有趣。但是我发现,这样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接受,有个别同学对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探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都有所欠缺,这说明我这节课的设计还存在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改进。在这方面,我会更加努力,希望各位老师多加指点。

《确定位置》一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

1、在教学时我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比如:在电影院找座位。通过活动学生很快明白了要找到自己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排和号。接着提问问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还有哪些确定位置的方法?凭经验学生说出了由经度和纬度可以确定位置等,由学生的思路展示了书上的随堂练习和例一。效果都很好,学生的热情也很高。书中的“议一议”这种确定位置的方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在此我设计了一个游戏,游戏体现学生的一个分工合作精神,完成了此游戏,“议一议”也就迎刃而解了。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最**。

2、整节课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知识的引导者,组织者,并且气氛一直都很热烈,每个学生都充分的参与进来了。效果很好。通过一环一环的活动,学生都明白了要确定一个位置:至少需要两个条件。并且确定位置的方法有很多种。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巩固练习中我设计了一系列与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题,同时注意学生语言描述的准确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在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巩固已学的数学的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本节课由于内容比较简单,在教学的时候注意了小组活动的组织,不使小组活动流于形式。在应该探讨的地方适当安排了时间,整节课下来平时基础很差的同学都掌握的很好,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一年级《认位置》的课后教学反思

对于一年级的学生,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清楚的加以辨认上下、前后,但不少同学对左右往往不太容易分清。

本节课首先是分辨自己的右手和左手,通过不停的强调“要发言的请举右手”,“写字的手是右手”既是对学生的常规教育,也让学生记住自己的右手。接着以“练习本在数学书的左面”“数学书在练习本的右面”为例,让学生看图说说其他物体间的位置关系,加深学生对右边的印象。

在学生说的时候,一定让学生用“在哪面”这样的语言进行表达;要求一定要说完整。之后再让另一个学生反过来说,加深学生的记忆。当然,说出图中的前后关系也是可以的。

一年级学生辨别左右的时候,大多数都要先想一想自己的左手、右手,才能作出判断,这是学生年龄、心理发展特征的表现。为了能让学生加深记忆,我请班上的几位学生分别指出自己的左手边的`同学是谁、右手边的同学是谁。这样不但加深了印象,也可以提高学生的活动兴趣,使学生能更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游戏中来。

“想想做做”第1题遵循这个规律设计游戏活动,先是握拳头,记住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再拍手,体会左手那边是左边,右手那边是右边;最后是摸耳,从左手摸右耳,

右手摸左耳,感受左右是相对的。这些游戏都是学生喜欢的,要反复进行,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想想做做”第2、4题涉及左右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先想自己的左手与右手,分清左面与右面,然后回答问题和操作活动。即使发生错误,也要联系左手和右手认识错误,从而改正。

在课的结束时,我给学生画了一个图“左←?→右”,以帮助学生记忆。同时让学生新学会“左”、“右”两个字,进而加深印象。同时在练习中也可以认识并运用到这两个字。

最后,记住,表达语言是多样的,学生喜欢怎样说就怎样说,只要求表达正确完整即可,不要求用统一模式的语言,让学生充分发挥,展示自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关键。

《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四章第二节,这一节分为两个部分(即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外接圆、外心),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在理解圆的定义的基础上展开了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通过圆的定义得到了圆内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小于半径,圆上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圆外点到圆心的距离都大于半径,每一个圆都把平面上的点分成三部分:圆内的点、圆上的点和圆外的点。学生理解透彻,掌握较好。

反思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让学生通过自己归纳,、总结,并且主动的研究,从而学会知识。学生先学,先练,老师后讲,后教,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效果较为理想。

反思目标完成情况:

目标1:学生能够清楚的口述点和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相对应的点到圆心的距离和半径的大小关系。

目标2:通过动手探究,知道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圆。但有十个同学因动手作图能力差,最后实在别人的帮助下完成的自学任务,还有三个同学竟然没有作图工具。

目标3:掌握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外心概念,都能准确的找见三角形的外心并作出三角形的外接圆。

反思教学设计:

每个环节缺少相对应的练习题是这节课最大的失败之处,因为课前考虑到学生的动手探究能力差,耗时,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没有设置相应的练习题。特别是在“探究1”环节,学生虽对点与圆的位置关系掌握较好,但在一般的习题中,多考查由“点到圆心的距离”推出“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反推得难度相对于顺推稍高,所以恐学生解决问题存有困难,且解题过程的书写存有问题,在课后辅导中要进行训练。

“确定位置”,学生已在低年级时有所接触,会用“第几”“第几排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这些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

基于此,在课堂一开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描述小红在座位图中的位置。之后,引出一种大家都认同并熟知的位置描述“第几列第几行”,并细致的讲解“列”与“行”的定义,然后再让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来描述小军的位置,并说一说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之后,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听写“第*列第*行”,从而引发一种更简单明了的描述位置的方法:用数对表示位置。经过细致的介绍数对的写法、读法后,组织学生用数对表示自己和自己朋友的位置,通过多个学生的回答,了解学生对数对的掌握情况。

然后的教学就跳出了教室的范围,来到学校会议室,观察瓷砖的不同,并用数对表示特殊花色的瓷砖,学生的回答能基本正确,之后出示答案,组织学生观察瓷砖对应的数对,联系瓷砖的位置,说说发现,这里通过多位学生的补充,最后得出“同一列(或行)的位置,它们的数对中第一(或二)个数都相同”。这一环节虽然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但让学生完整的经历探索发现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相信是一次不错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