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足”应“知书趣”阅读练习及答案
- 文档
- 2024-06-03
- 115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衣食足”应“知书趣”阅读练习及答案,本文共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李景阳
①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他逛西湖,发感慨说:“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这“书香”景色,其实我也亲见。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
②看今日,文化手段先进多了,何需木石上的凿子功夫,什么信息都可“实时”。单说电视,在家看,出了家门在手机上看,一抬头,公共场所到处挂着这玩意儿,不看也得看。不过请原谅我说句泼冷水的话:科技上去了,趣味下来了!或客气一点说: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就说公交车上的电视罢,原先还有些杂耍,渐渐成了商家的别动队,一水儿的广告,随时提醒你往钱眼里钻,生怕你忘了做物质的奴隶,论文化氛围,我们的确有点“不古”了。
③这倒不能怨传播工具,好像都是先进科技惹的祸。荧屏上玩点“诗意”,实在并不费劲。关键还是“国民心态”。你搞高雅文化,只怕没人买账。不能说满大街没一个“雅士”,但看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须声明,我的批评不含“弱势群体”,他们奔的是一碗饭,别苛求人家。但吃饱肚子的,还是得有点“超然物外”的想头。当然话又说回来,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以我的经历说,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于是恍然大悟,这“阳春白雪”的东西越发成了稀有动物,爱好者别在大街上傻转,顶好拔脚到它们龟缩的大森林里去寻踪。
④刚才那句孟子的话,其实还剩一半:“……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未敢说完全,怕有骂人之嫌,虽则是借古人的嘴。终于还是将话补齐,但我想恩格斯可为我打圆场。他前面的话记不清了,“使人最终脱离动物界”,这话记得清楚。照我的领会,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⑤我在此只是思考一个问题: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闹饥荒的时候,“人肉以相食”的事都不新鲜,当然谈不上礼节。但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喽”“拜拜”之类,还是不够。因此笔者想“发展”一下管子,曰:“衣食足”应“知书趣”。但我用“应”而不敢用“则”,因为现状告诉我:衣食足未必知书趣。这是个好大的悖论,我也始料未及。因此,姑且用“应”字来一回“鼓与呼”罢!
⑥最后需做注解的是,“书趣”,与为“黄金屋”或为“颜如玉”的读书不是一回事。我说的书趣,是境界。目下我们缺的`,正是境界。(《人*日报》xx年3月15日,有删改)
1.选文开头说:“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异”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文按照议论文“提出同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结构。开头先提出“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的问题并举例论证,然后围绕“国民心态”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文章的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连“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古代到处是“书香”景色,乡间商业中心也不例外,文化氛围浓厚。今日虽然科技发达了,但多数是为商家服务的;国民更重视对物质的追求,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意思对即可)
2.一是搞高雅文化也没人买账;二是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中心论点:“衣食足”应“知书趣”。
3.如果仅仅是吃喝玩乐,那么人与动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真正意义上的人还应该“知书趣”,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意思对即可)
“衣食足”应“知书趣”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问题。(共12分)
①偶读丰子恺《读书》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他逛西湖,发感慨说:“西湖上发表着的文字非常之多,皇帝的御笔,名人士大夫的联额,或勒石,或刻木,冠冕堂皇地、金碧辉煌地,装点在到处的寺院台榭中。”这“书香”景色,其实我也亲见。曾游江浙一带古镇,周庄、乌镇,都算是乡间商业中心,但水城之上,石桥林立,桥头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好像缺了这东西就难见人面似的。
②看今日,文化手段先进多了,何需木石上的凿子功夫,什么信息都可“实时”。单说电视,在家看,出了家门在手机上看,一抬头,公共场所到处挂着这玩意儿,不看也得看。不过请原谅我说句泼冷水的话:科技上去了,趣味下来了!或客气一点说: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就说公交车上的电视罢,原先还有些杂耍,渐渐成了商家的别动队,一水儿的广告,随时提醒你往钱眼里钻,生怕你忘了做物质的奴隶,论文化氛围,我们的确有点“不古”了。
③这倒不能怨传播工具,好像都是先进科技惹的祸。荧屏上玩点“诗意”,实在并不费劲。关键还是“国民心态”。你搞高雅文化,只怕没人买账。不能说满大街没一个“雅士”,但看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实在到处打头碰脸。须声明,我的批评不含“弱势群体”,他们奔的'是一碗饭,别苛求人家。但吃饱肚子的,还是得有点“超然物外”的想头。当然话又说回来,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以我的经历说,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于是恍然大悟,这“阳春白雪”的东西越发成了稀有动物,爱好者别在大街上傻转,顶好拔脚到它们龟缩的大森林里去寻踪。
④刚才那句孟子的话,其实还剩一半:“……而无教,则近于禽兽”。我未敢说完全,怕有骂人之嫌,虽则是借古人的嘴。终于还是将话补齐,但我想恩格斯可为我打圆场。他前面的话记不清了,“使人最终脱离动物界”,这话记得清楚。照我的领会,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⑤我在此只是思考一个问题:衣食不愁了,精神怎么上台阶?管子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闹饥荒的时候,“人肉以相食”的事都不新鲜,当然谈不上礼节。但经济条件好了,单晓得了礼节,晓得剔牙以餐巾遮口或见面说“哈喽”“拜拜”之类,还是不够。因此笔者想“发展”一下管子,曰:“衣食足”应“知书趣”。但我用“应”而不敢用“则”,因为现状告诉我:衣食足未必知书趣。这是个好大的悖论,我也始料未及。因此,姑且用“应”字来一回“鼓与呼”罢!
⑥最后需做注解的是,“书趣”,与为“黄金屋”或为“颜如玉”的读书不是一回事。我说的书趣,是境界。目下我们缺的,正是境界。
小题1:选文开头说:“偶读丰子恺《读书》 一文,才晓得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结合选文内容谈谈“异”在何处。(2 分)
小题2:选文按照议论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结构。开头先提出“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的问题并举例论证,然后围绕“国民心态”分析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即文章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3 分)
小题3:第③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3 分)
人要是光吃光睡,的确就界定在“动物”圈内出不来了,连“高级动物”的雅号都配不上。多一个“玩”字,就“高级”了?未必。动物,也会玩的.只是不进歌厅而已。
参考答案:
小题1:古代到处是“书香”景色,乡间商业中心也不例外,文化氛围浓厚。今日虽然科技发达了,但多数是为商家服务的;国民更重视对物质的追求,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2 分。“古代”1 分,“今日”l 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一是搞高雅文化也没人买账;二是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中心论点:“衣食足”应“知书趣”。(3分。每空1分)。
小题1:事例论证,(2分)具体论证了在高雅文化缺失的今天,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从而证明我们应该“知书趣”。(2分)
小题1:如果仅仅是吃喝玩乐,那么人与动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1分)真正意义上的人还应该“知书趣”,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2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1:试题分析: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可以从文中的前三小节的内容中概况出来。古人在饭后茶余一边游山玩水,一边留下流传千古的诗文、对联、名句等,让人感到到处是“书香”景色,一些乡间商业中心,水城之上,桥石上也总要刻几句雅诗,居户的门楣,商铺的门脸儿,也时常能见到那些文人雅士的墨笔,显示出浓厚的文化氛围;今日科技上去了,趣味没跟上。眼前的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我” 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摊主均告“无”,理由是“上货,也卖不出几本”。甚至去邮局订,也听得抱怨:“一个区才一两份,不好送”。这些都说明人们更重视对物质的追求,忽视了精神境界的提高,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
小题1:试题分析:造成“古代的人文风景与今日大异”的原因是由于当今国民心态发生了变化:当今社会,实在浑然是一派“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忙忙碌碌景象。孟子所言的“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者,在现实生活中也到处打头碰脸。这些都说明一些人想搞高雅文化也没人买账;另外,有些吃饱肚子的,想“超然物外”去报亭、邮局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等也不能如愿,一些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书籍已越发成了稀有动物了。
文章的中心论点可以从文题和文章解决问题部分归纳到:“衣食足”应“知书趣”。
小题1:试题分析:第③段划线句子,以我屡次去报亭寻摸“沉思”味道的散文、杂文、随笔类杂志均无果的实例论证了在高雅文化缺失的今天,你想“超然”,也未必能实现,从而证明我们应该“知书趣”。划线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小题1:试题分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运用假设和类比的方法说明,如果人只知道吃喝玩乐,而没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那么人与动物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从历史的方面来说: 人类与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能不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作者在此基础上将人与动物的区别又上升到一个高度: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除了吃喝玩乐之外,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衣食足”应“知书趣”。
赵州
①眼下的中国,不守规矩、不讲道德的现象并不罕见。要是批评多了,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中国人现在还不富嘛!”
②管仲的名言竞成了不讲文明的挡箭牌。事实上,有很多例子证明,不必一定“仓廪实”,人们就可以“知礼节”。比如,二战后德国一片废墟,国家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1945年冬天十分寒冷,又没有暖气。于是,大家上山砍柴用来烧火取暖做饭。有人提议保护小树并做上记号,不要砍。结果.虽然没有人监督,做了记号的小树都留了下来。按道理,人都快冻死饿坏了,还管什么小树大树,烧了再说吧。可是德国人没有。在德 国街头,有时也会发现乞讨者。他们往往不是简单伸手讨要。笔者在德国曾见到这样的乞讨者,他们在面前的地上放着一张纸,上面写着:“请留下您的生日日期和电话,我会在您过生日的时候送来祝福的。”这些做法似乎都证明了,不一定衣食足也可以知礼节吧?
③当下中国,从整体看来,人均国民年收入已超过一千美元,不少人的“仓廪”更是明显超过殷实阶段,但却常常让人看到“衣食足”而不“知礼节”的行为。开着豪华的车,着喇叭抢行人的先行权;西装革履衣着光鲜,闯红灯无所顾忌;吃着山珍海味,对着服务员劈头盖脸大声喝叫;出国旅行时常把随地吐痰这样的陋习带出国门。这样的情形,怕不在少数吧。管子的话,放在眼下的中国,不知道会不会改成“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了。
④可见,物质基础并不是国民修养提高的充分条件。
⑤德国人那种做法,当然有之前一定程度上仓廪实的基础,但根本还是来自长期的民族文化精神的培养。自律、秩序等优良价值观的教育,早在17世纪普鲁士王朝时期就开始了。教育代代相传,进入了国民的血脉之中.甚至形成了德国国民习惯的一部分。歌德当年说:“假如不是通过一种光辉的民族文化均衡地流灌到全国各地,德国如何能伟大呢?遍布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剧院,作为支持和促进民族文化教养提高的力量,是绝不应被忽视的。”
⑥笔者认为,管子的话,应该是在说一般的社会现象,并没有说衣食不很富足,人们就一定不可能懂一些礼节。还记得小时候,生活十分拮据,就常听到父母对后辈作出 “人穷不能志短”这样的教导,但是这样的话现在好像很难听到了。
⑦其实,中国的文化积淀中也不缺乏这种无论身处何种情形都能保持良好修养和品恪操守的'精神。孔子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孟子主张“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还有人民解放军当年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自己再冷再饿,不会侵犯老百姓一丝一毫。如果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对被抛弃的精神宝藏多一些“认领”,那么中国人“知礼节”的进程,恐怕要快很多吧 。
1.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章,有破有立。请问:文中对方的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思维严密,批驳有力,请按照提示梳理第②、③两段的论证思路。
第②段通过____现象,证明____分论点。
第③段通过____现象,证明____分论点。
3.第⑦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⑦段中加粗的词语“认领”如果换成“认同”就没有此效果,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对方论点: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作者论点:物质基础并不是国民修养提高的充分条件。
2.第②段:二战后德国不砍做记号的小树,乞讨者怀感恩之心不一定衣食足才可以知礼节
第③段:国人“衣食足”而不“知礼节”的行为仓廪实未必知礼节,衣食足未必知荣辱
3.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文化积淀中也不缺乏这种无论身处何种情形都能保持良好修养和品格操守的精神。
4.认领有领回的意思,表明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现在丢失了,幽默,准确。认同没有这层含义。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百姓以从己之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先天元,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帝)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开元三卒,六十九。宋?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所荐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皆有闻于时。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迫逼,令其转徙
卒:通“猝”,突然B.太府之帛为殚
殚:竭尽C.帝嘉其直
嘉:赞赏D.从猎渭川,献诗以讽
讽:讽刺
2.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①为政养人之本也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①陛下欲何方以赈之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C.①宋?闻而叹曰
②王笑而不言D.①后皆有闻于时
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知古忠直进谏的一组是①不作无益害有益
②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③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
④从猎渭川,献诗以讽⑤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
⑥兼之者其魏公乎
A.①②③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等官职。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适逢造观,劳民伤财,他为此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魏知古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在担任侍中期间,他多次受到封地和财物的赏赐。又因主持东都吏部选事,赐衣一套。此后皇帝待他恩意更厚。
D.魏知古品格高尚,能推举贤能。他之前推荐的很多官员,后来都名噪一时。开元三去世,宋?听说后感叹他是正直和仁爱兼而有之的典范。
答案:
1. D
2.B
3.A
译文: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即位,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臣听说‘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因此说‘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又说‘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欲望’。这都是兴化立治、施政养民的根本。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怨声载道。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群心动摇,众说纷扰。陛下为民父母,想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疏奏不被皇帝采纳。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认为朝廷有了新政。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粮不能供给。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如今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春天,必定严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呢?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先天元,魏知古担任侍中。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赐物五十段。第二,封梁国公。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这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开元三魏知古去世,终六十九岁。宋?听说后感叹道:“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范,兼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魏知古所推荐的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来都名噪一时。
《新唐书魏知古传》阅读练习及答案附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12分,每题3分)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方直有雅才,擢进士第。以著作郎修国史,累迁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立,以故属拜黄门侍郎,兼修国史。
会造金仙、玉真观,虽盛夏,工程严促,知古谏曰:“臣闻‘古之君人,必时视人之所勤,人勤于食则百事废’故曰‘不作无益害有益’。又曰‘罔虬傩找源蛹褐欲’。此皆兴化立治、为政养人之本也。今为公主造观,将以树功祈福,而地皆百姓所宅,卒然迫逼,令其转徙,扶老携幼,剔瓦,呼嗟道路。乖人事,违天时,起无用之作,崇不急之务,群心震摇,众口藉藉。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收之桑榆,其失不远。”不纳。复谏曰:“自陛下戡翦凶逆,保定大器,苍生JJ以谓朝有新政。今风教颓替日益甚,府藏空屈,吏员浸增,诸司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赢二千,太府之帛为殚,太仓之米不支。臣前请停金仙、玉真,讫亦未止。今前水后旱,五谷不立,繇兹向春,必甚饥馑,陛下欲何方以赈之?又突厥于中国为患自久,虽遣使请婚,恐豺狼之心,弱则顺伏,强则骄逆,若乘中国饥虚,窥犯亭鄣,复何以防之?”帝嘉其直,以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为侍中。从猎渭川,献诗以讽,(帝)手制褒答,并赐物五十段。明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怀贞诛,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恨前赏薄,手敕更加百户,旌其著节。是冬,诏知东都吏部选事,以称职闻,优诏赐衣一副。自是恩意尤渥,由黄门监改紫微令。开元三年卒,年六十九。宋Z闻而叹曰:“叔向古遗直,子产古遗爱,兼之者其魏公乎!”赠幽州都督,谥曰忠。
所荐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皆有闻于时。
(节选自《新唐书魏知古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然迫逼,令其转徙卒:通“猝”,突然
B.太府之帛为殚殚:竭尽
C.帝嘉其直嘉:赞赏
D.从猎渭川,献诗以讽讽:讽刺
10.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为政养人之本也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①陛下欲何方以赈之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C.①宋Z闻而叹曰②王笑而不言
D.①后皆有闻于时②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魏知古忠直进谏的一组是
①不作无益害有益②陛下为人父母,欲何以安之
③愿下明诏,顺人欲,除功役④从猎渭川,献诗以讽
⑤窦怀贞等诡谋乱国,知古密发其奸⑥兼之者其魏公乎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③⑥D.④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知古才能卓著,仕途顺利。他考中进士后,多次升迁历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等官职。曾先后以著作郎和黄门侍郎的身份编修国史。
B.魏知古为人耿直,敢于直言进谏。适逢造观,劳民伤财,他为此两次进谏。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时,献诗婉言规劝,但也称颂了皇帝的政绩。
C.魏知古曾多次受到皇帝嘉奖。在担任侍中期间,他多次受到封地和财物的.赏赐。又因主持东都吏部选事,赐衣一套。此后皇帝待他恩意更厚。
D.魏知古品格高尚,能推举贤能。他之前推荐的很多官员,后来都名噪一时。开元三年去世,宋Z听说后感叹他是正直和仁爱兼而有之的典范。
答案:
9. D
10.B
11.A
12.B【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
译文:
魏知古,深州陆泽人。正直有才能,考中进士。以著作郎的身份编修国史,几次升任卫尉少卿,检校相王府司马。睿宗即位,因为他是旧属吏而授任黄门侍郎,兼修国史。适逢建造金仙、玉真观,虽然正值盛夏,工程紧迫,魏知古进谏说:“臣听说‘古代的君主统治百姓,一定会时时注意百姓忧虑的事情,如果百姓忧虑食物就废除百事’。因此说‘不做以无益害有益的事’。又说‘不要违背百姓而放纵自己的欲望’。这都是兴化立治、施政养民的根本。如今为公主建造道观,将以此树立功德祈求福佑,然而造观的地方都是百姓的住宅,忽然逼迫,令他们转移搬迁,扶老携幼,拆椽除瓦,怨声载道。违背人事和天时,兴起无用的劳作,注重不急的事务,群心动摇,众说纷扰。陛下为民父母,想要凭什么安定他们呢?希望颁下明诏,顺从人愿,停止劳役,赢得美名,这样过失还不算太多。”疏奏不被皇帝采纳。魏知古又进谏说“自从陛下剪除凶逆,继承帝位,百姓仰慕,认为朝廷有了新政。如今风俗教化衰败日益严重,府库空虚,官员日增,各部门试补、员外、检校官已超过两千,太府的布帛为此用尽,太仓的米粮不能供给。臣先前请求停止营造金仙、玉真二观,到现在还未停止。如今前遭水患后遇旱灾,五谷不熟,因此到来年春天,必定严重饥荒,陛下想要如何救济呢?另外突厥对中原为患已久,虽然派遣使者请求婚娶,恐怕豺狼之心,弱小时就顺服,强大时就骄逆,乘中原饥荒,窥犯边塞,又如何防备呢?”皇帝赞赏他耿直,让他担任左散骑常侍同中书门下三品。
先天元年,魏知古担任侍中。随从皇帝在渭川打猎,献诗婉言规劝,皇帝亲笔下诏答复给予表扬,并赐物五十段。第二年,封梁国公。窦怀贞等阴谋乱国,魏知古秘密揭发他们的阴谋,窦怀贞被杀,赐封二百户,物五百段。玄宗遗憾先前的赏赐少,亲笔下诏又增加一百户,表彰他显著的节操。这年冬天,诏令魏知古主持东都吏部选事,他以称职而闻名,皇帝下诏称赞并赐衣一套。从此皇帝待他恩意更厚,他由黄门监改任紫微令。开元三年魏知古去世,终年六十九岁。宋Z听说后感叹道:“叔向是古代流传的正直的典范,子产是古代流传的仁爱的典范,兼而有之者就是魏公啊!”追赠魏知古为幽州都督,谥号忠。魏知古所推荐的洹水令吕太一、蒲州司功参军齐浣、右内率骑曹参军柳泽、密尉宋遥、左补阙袁晖、右补阙封希颜、伊阙尉陈希烈,后来都名噪一时。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