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5 Seasons评课稿
- 文档
- 2024-06-16
- 10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5 Seasons评课稿,本文共12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英语评课稿
聆听了王华老师的课感觉非常舒服,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小诗的感情,暂且不说知识的习得,就情感而言学生的情商会获得很大提高:
1、聚类呈现,聚类展示:
譬如在复习四季时,教师呈现一张四季的表格,让学生从name, weather, activity三方面去思考,而不是师生点对点的回答,而是形成块状意识;在语音部分,能够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用几个单词来说说句子,然后再聚类展示,群策群力,共享了集体的智慧。
2、源于文本,高于文本
在make a poem这个环节,教师给予模板:name, colour, weather, activity等方面,学生模仿教师来作诗歌,是有序的`诗歌,比较规规矩矩;而在最后一个环节,在欣赏完四季的诗歌后,再来让学生创作诗歌,学生呈现的新词比较丰富,从有序到无序诗歌,体现了学生的个性。
3、合作中提高,共享中成长
本节课有五个大的group work,增强了学生组内合作的凝聚力,特别是make a season card,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操作能力,而且在此基础上可以分享别人的卡片,互相启发,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学生以后所做的贺卡会更有灵感。
商榷:
1、在语音环节中,最好让学生寻找nice, time, Mike, like等的规律,在适当的拓展一些新词,如:line, bite, rice等。
2、基本每个环节之后教师都有对学生们的评价,但最终没有依托黑板上的激励措施对四个大组进行评价。
英语四年级下册Unit5 Seasons评课稿
今天谢老师抱恙坚持上课,听课的老师们觉得很是舍不得。我的第一印象是她的课堂发生了变化:鲜有中文辅助了,课堂用语是简短、清晰的全英文指令,看得出来老师在努力改变,学生也在接受、适应和配合。很棒,相信只要我们农村的老师们坚持下去,会在课堂上看到效果的。
关于这节课,我的感受如下:
亮点:
1、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频繁有效。
尤其突出在进入文本之前的讨论图画这个环节,通过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Are there any...?等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引领学生逐步靠近本课话题,初步渗透关于季节的词汇和短语,学生在识图过程中初步感知话题的含义。
2、教学辅助手段高效、新颖
初学四季是由欣赏图片导入的,画面精美,播放有序,学生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板书的设计独具匠心,既归纳了文本知识,梳理了结构,又展示了教师的扎实的绘画功底,美感十足,栩栩如生。
建议:
这节课的结构是需要调整的,进入文本前的认知和操练活动整整用了20分钟,学生脱离了情境机械操练对话,教学形式会枯燥,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记忆。建议从Free talk直接进入文本,听或通读确定本课话题,然后进行一系列的任务型活动了解文本,在语境中感知、学习词汇和句型。
在输出阶段,学生根据结构说说自己最爱的季节和相关活动,写就没有必要了,第一课时的输出环节难度要适中。
另外,初学课文,对于词汇的要求主要是关注读音和意思,字形的讲解和操练建议放在后续课时。
听了由谢老师执教的一节英语课。授课内容为译林版四下U5 Seasons (story time)。听后感受如下:
一、紧扣话题,整体教学
Story time板块,作为第五单元的开篇之作,它极好地保留着语篇的独立性。在教学中,谢老师紧扣话题,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完整的情景,教学生学习了完整的语言,成为完整的学习者。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学生们在语篇中感受到四季绚丽多姿的生活画面。当学生们看到语言的整体,便能认识到语言的本质。
二、品悟诗歌,聚焦语用
语言教学应建立在学生的认知特点上,谢老师通过图片、音乐、语言描述的熏陶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篇,使他们加强对朗读语气的揣摩能力,寻找它韵律的美。学语言的用处不仅是为了可以做语言游戏,更是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本节课,谢老师设定了学生能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新旧语言知识,描述不同季节的气候特征以及人们从事的不同活动,并能通过反复品读,初步运用小诗歌的创作技巧进行表达。通过最简单的方式,带领学生还原语言在生活中的真实面目,使学生能够在诗歌的创作中实现真正的语言交流。
陆老师给我们带来的是PEP四年级上Unit 4 My Room Read and Write这一课。这是一堂阅读课,其实小学英语的阅读课对于很多老师而言都是一块心病,因为时间有限,也因为学生对阅读课不够熟悉。陆老师这节阅读课设计得非常巧妙。教学内容上,陆老师融合了听、说、读、写,并且以读与写为重点,通过单复数的练习,把重点句型及时地抛给学生。多次运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来帮助学生巩固练习。
整堂课有两点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对于教材中小短文的处理上,她并没有一下子就出现一篇小短文,而是从学生熟悉的对话开始,再引入到重点陈述句的句型,慢慢形成一篇小短文,这是一个老师带着学生一步一步慢慢熟悉课文掌握课文的过程,并且在最后呈现整片小短文时,我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陆老师PPT上的小短文并不像书本上那样排布,而是一句话一句话分开罗列,这样有助于学生在视觉上产生“这些句子我都会”的感觉,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二是陆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语音语调的培养,比如在说到Where is Chen Jie?中“where is”的连读,“Where are”的连读。无论是对话课还是其他任何课,语音语调的培养都是不容忽视的。
这节课听下来,我最大的感想是:原来阅读课也可以这样上!这节课的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其实比较多,但陆老师对时间把握得很好,每一步都走得尽然有序。作为一名新教师每一次听课都是一次收获,每一次听课都是一次成长。
四年级英语评课稿10
沈老师执教本节课的情景主要是在两个小朋友在公园偶遇,一个小朋友向另一个小朋友介绍自己的叔叔,然后互相打招呼。这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掌握句型This is…,能用Nice to meet to meet you,too.和别人打招呼。并且掌握4个单词uncle、aunt、grandpa、grandma.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沈老师采用了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演示法、交际法、愉快教学法等相结合的方法,以情感培育人,以兴趣吸引人。通过媒体演示展示情景。操练单词、词组时沈老师让学生配上拍手、跺脚、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整体感知,体验语言的真实自然及语言的交际功能。在活跃的气氛下,虽然课堂纪律有些比较难于控制,但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掌握情况也比较好。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这两个句型,只有少数学生的发音和语调存在一定的.错误。
培养他们兴趣的同时,适当扩大知识量,在教授Nice to meet to meet you的时候,将新授句型和How are you?I'm fine,thank you.比较了一下。强调了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且注重适当补充了一点相应的英语背景知识,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文化有积极的情态,才能保持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刻板的情态,不仅会影响其它发展是学好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有部分学生无法理解掌握。
课文中本单元并没有安排歌曲,只有一首小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沈老师自己加入了一首歌曲《Family finger》,这首歌的旋律轻快,速度适中,比较适合一年级的学生。在唱歌的时候,沈老师适当加入了一些动作,并且鼓励学生用新学的单词uncle、aunt、grangpa、grandma来替换歌词内容,学生兴趣高涨,掌握得很好。新授的四个单词掌握的情况很好,只有部分学生分不清uncle和aunt,部分学生对uncle的发音没有掌握。新授的两个句子掌握情况较好,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安排时间给学生做当堂的对话练习来巩固这两个句型。来巩固当场所学内容,也有个别学生没有掌握知识点,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该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嚷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在实际操练中掌握所学内容。
在以后的教学中沈老师还应从基础抓起,不断追求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益。多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四年级英语评课稿11
课堂上,教师节奏控制得当,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没有松懈的机会。整节课教学内容充实,学生学习紧张、明快而且轻松、活泼。学生积极性高,学习很有热情。教师上课节奏清晰、明快,整个课堂有张有弛,学生始终处在高度兴奋、高度思考运转的状态。本节课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愉快的获得知识,尤其是独立填写Write and say的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意识,而且从学生的书写中发现学生书写上存在的问题:小写i有的学生写成印刷体了。出示单词,讨论书写中应注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错误。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尤其是活动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句型的意义及用法,只有理解了才会掌握并运用;二是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适当加大活动的比重,变换各种形式反复来训练句型和对话,以加深句型或对话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再加上做一些练习及进一步的学习,渐渐地学生就能掌握并运用了。
在坐的各位,大家下午好!受叶校长的委托我就梁老师在上周星期三上的《小数点搬家》这节课谈谈个人的一些见解吧!如有说得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首先感谢梁老师给我们献上了一节这么精彩的课。我觉得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抓住了教学重难点,效果是好的。全课通过提供快餐价格的变化,让学生经历了猜想、观察、想象、交流、讨论、归纳等教学活动,利用“小数点是怎样搬家的?小数点搬家后,快餐的价钱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条主线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梁老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现实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从整节课来看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去学习:
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一开始,梁老师就利用“山羊”开餐馆的情境,呈现了“山羊快餐店”通过价格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知识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着让学生讨论前后三次价格中小数点在什么位置,以及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使学生体验到小数点位置不同会引起小数点大小的变化。这样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教材的数学问题变成一个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如总结时,梁老师播放了一则新闻,使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联,达到了“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二、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而教材是静态的,梁老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处理教材。
这节课,梁老师把静态的情境变成了可操作的场景,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了发生发展的过程。比如:梁老师把红色磁铁当作小数点进行移动的这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体现了“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理念。
三、以问题的形成培养了学生问题意识。
这节课梁老师在教学中提出了,如:出示4.13和41.3两个数,让学生比较大小。问:“这两个数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从上面两个数中就可以看出,小数点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小数的大小。那么,小数点的位置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怎样的变化呢?”“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观察到了什么?” “你发现了从4.00元到0.40到0.04元的变化规律了吗?”等具有方向性、探究性的问题,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给学生提供了讨论、合作、交流的平台。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梁老师给学生提供了多次的小组合作交流机会。学生在获取了小数点向左移动时会引起小数缩小的变化规律后,梁老师没有急于教学小数点向右移动时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而是在学生已有了刚才的学习经验与方法基础上,放手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探索出小数向右移动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体现教学详略恰当,扶放合理。
我提二点建议:
1、教学重的难点:“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问题,”所用的力度仍不够,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也是比较抽象的一个问题。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合作时让学生动手移动小数点,或老师写出一个小数,请学生到黑板上来移动小数点,让其他同学去观察、发现、质疑、探究,让学生把小数点“动”起来,这样能促使他们在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突破“位数不够用0来补足”这一教学难点,即:“缺数位要补0,多数位要去掉0的难点。
2、学生遇到困惑时老师应有更多的帮助。有一题是举卡片的选择题,我发现学生给出的答案各不一,但老师只说应选哪个,没有理会出问题的学生。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评课稿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法、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应用这一规律计算相关的'小数乘除法。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注重让学生经历现实的情境,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体现了新课标的相关理念。纵观全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课一开始,教师就利用卡通人物—“山羊”开餐馆的情境,呈现了“山羊快餐店”通过价格变化吸引顾客的故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将知识很好地融入到生活中;接着让学生讨论前后三次价格中小数点在什么位置,以及小数表示的实际价格,使学生体验到小数点位置不同会引起小数点大小的变化。
这样把学生置于现实生活情境中,给学生一个真实的任务去解决,把教材的数学问题变成一个具有挑战性、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做到了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便“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
二、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而教材是静态的,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处理教材。
这节课教师把静态的情境变成了可操作的场景,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了发生发展的过程。如:教师把磁铁当作小数点进行移动和让学生用数字卡片进行小数点位置移动的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体验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通过这些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学习气氛,体现了“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新理念。
三、以问题的形成和培养为抓手。
这节课在教学中提出了如:“你观察到了什么?”“为什么没有顾客?”“你认为怎样才是一个完整的小数?”“你发现了从4·00元到0·04元的变化规律了吗?”等具有方向性、探究性的问题,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以情感激励为导向,关注个性发展。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我们看不到对学生的否定,更没有批评,教师总是以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和平共处。激励性的语言随处可见。如:“真厉害!真聪明!不着急!掌声送给他!”等。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中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
当然,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下面对这节课提两点个人的看法与大家交流:
1、对新知识的处理缺乏足够的探究性。
2、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不明显。教师没有充分的放手。
《小数点的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点的移动“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 ,对小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课的一开始兰淑珍老师先创设看《西游记》的教学大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看例5中的四幅图说一说图中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小数点移动的过程,从0.009米——0.09米——0.9米——9米,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观察板书,按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的不同顺序发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学生能够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的规律。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还是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教师的板书再设计得简洁明了一点让学生从板书中真正法体会到小数变化的规律就更好了。
《小数点的移动》是四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意义以及小数的读写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小数点的移动“这部分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 ,对小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处理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课的一开始张娇老师先创设看《西游记》的教学大纲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让学生看例5中的四幅图说一说图中的内容,借助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小数点移动的过程,从0.009米——0.09米——0.9米——9米,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在探究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时候,老师让学生观察板书,按从上往下再从下往上的不同顺序发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学生能够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这个小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它的十分之一……..”的规律。
这节课创设情境是一大亮点,情境贯穿整个课堂,始终围绕这一情境展开。整个课堂学习氛围浓厚,《西游记》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力。
但是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还是不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如果教师的板书再设计得简洁明了一点让学生从板书中真正法体会到小数变化的规律就更好了。
在引导学生探究时不够深入,主要是学生观察,可能存在学生理解不够充分情况。
今天,听了郑老师执教的三年级下册的《认识小数》一课。“认识小数”是一节和学生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学习内容,虽然学生是第一次接触,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所以大多数孩子还是能理解接受,郑老师在整节课中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本节课是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结合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知识来认识一位小数,并理解小数含义,掌握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运用直观手段,分析归纳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十分之几的一位小数表示,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理解小数含义,把某些分数改写成小数,提高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时通过把十分之几的分数写成一位小数,对学生渗透相互转化的思想教育。 使学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数。
郑老师在教学时能注重引导学生从身边发现小数,学会写小数,应用小数。教学例题时,充分运用直观演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沟通分数与小数的联系,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归纳读写一位小数的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学生愉悦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讲练结合,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体会,有助学生技能的形成。具体表现在:
1、教学气氛比较和谐。课堂上比较有默契,整堂课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比较多,学生比较投入。
2、教学过程比较平实,注重了知识的类比迁移。课堂上,老师尽量大胆地让学生进行了探究活动,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象学生自学例2后,采用了学生提问,学生相互质疑,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关注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例1的教学,引入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例子,生活味比较重。
4、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适当渗透了数学文化。课堂上能大胆鼓励学生,赏识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
5、练习设计形式多样,结合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密度也比较大。大部分的学生掌握较好。
今天向张老师学习了一节课,感受颇深。“通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通分的意义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它用的是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面学习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奠定基础,是比较重要和实用的知识。
通分的方法其实不难,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和通分的方法,为此,张老师将通分与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探讨两个异分母分数的大小的活动,在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理解通分的目的。
在新课之前先安排了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基本性质的复习。这样为新课做好铺垫。然后,出示比较大小题。根据已有知识,学生很容易比较出分子相同和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然后学生质疑,它们分子不相同,分母也不相同,无法进行比较。组织学生研讨明确通分的必要性,进而明确通分的意义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出示练习题,指导学生巩固运用通分的方法。学生们一旦掌握了方法,那么,今天后,再遇到异分母比较大小和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就有的放矢了。
本节课,张老师能够以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身份进行教学活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了良好的探究交流的平台。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学生通过质疑——讨论——交流——明理。领悟通分的意义及方法,预设达成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渔歌子》评课稿
终于得以细细地品赏才华执教的《渔歌子》,窗外,恰是桃花盛开,燕子纷飞的四月。
课是“照眼的好”。一首小令,简简单单,明白如话,他竟能通过层层朗读、补文对比拓出一片天地来。
先说这层层朗读。课的前半段,就是读。
统观,教师对朗读的要求始终清晰明确,而且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从“字字落实”“琅琅上口”到“历历在目”再到“津津有味”,学生的朗读也由浅入深,渐渐读到了词的字里行间,最终得音、得韵、得画、得味,真是越读越会读,越读越爱读。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认为“诗有三要:发窍于音,征色于象,运神于意”。不用说,这种“字音——韵律——画面——主旨”的朗读训练是具有普遍性的,学生经过这样的引导之后,不难举一反三。
细想,这没有贸然拆解、没有生硬分析的声声朗读,恰恰是对诗词这一特殊语言形式的尊重与自觉皈依。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师生对读,词意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里逐渐浮现。王崧舟老师说过:“教诗的最好途径就是不教诗。让‘诗’凭着自己的言语存在说话,让学生直接贴在诗的面颊上感受她的诗意。”“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才情保护‘诗’的存在,使她免于被拆解、被蒸发。……这种保护的最佳策略就是诵读。”没错,“诗”是活在诵读的每个当下的,只有诵读才能保护“诗”的存在,使“诗”幸以为“诗”。
深思,诗作为诗人对人生万物瞬间的了悟,不能诉诸理性,它只存在于直观、直感和直觉之中,所以对诗的理解主要靠阅读者的感觉与体悟。《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时曾言:“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就是所谓的“意会”。才华也深谙这一点,因此在他的课堂里,他着力造境,激活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让学生去“见”,去“悟”,去“领会”。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一种生命唤醒的过程,它抛除了概念与逻辑,明心见性。
如此,只是这层层的“诵读”指导,才华已得古诗词教学的“三味”了。没想到,他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荡开一笔,引入补文,将自己的课堂引入另一番境地,精彩刚刚开始。
补入的是唐诗《江雪》。这样的灵感必定是源于“渔翁”这一艺术形象。“渔翁”在中国文人的笔下往往附着着特殊的.情感色彩,成为一种意象。它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先哲庄子的著作里曾有《渔父》篇,浪漫诗人屈原的辞中也有《渔父》篇。他们笔下的渔翁,被刻画成为逃避世俗的智者、隐士。历史上还有一位著名的渔翁,就是渭水之畔的姜子牙,他直钩垂钓,终得文王重用。
至于《渔歌子》与《江雪》,“渔翁”都是作者精神的自我写照,但意境上却截然不同。《渔歌子》中的“渔翁”是在江南春色里,在桃花流水,斜风细雨间垂钓,钓的是一份陶然自乐,词人张志和也是 “得烟波之浩淼,非关利锁,享物外之超然,总为趣味”,是真的“物我两忘”,得一份“出世”的洒脱与怡然了;而《江雪》中的“蓑笠翁”却是在天寒地冻、荒芜人烟的永州,钓的是满心的孤寂,还有一份不屈服、不畏难的倔强与傲然,正像当时的柳宗元。有学者称《江雪》为“‘教徒’的哲学反串”,流露的仍是作者的“用世之心”。
或许“出世”与“入世”的纠结是“儒释道”兼具的中国文人朝朝代代生生世世难以逃脱的梦魇。
才华大胆,竟把这样的话题摆在四年级的孩子们面前。妙的是,他恰到好处的引导使孩子们微微地窥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境界,却并不再深究,一切适可而止,情思得以开拓,问题却永远地留了下来。
形象大于思想,世界大于概念。
文章至收笔了,天空竟飘起了细细的雨丝。哦,水流花开,斜风细雨,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依然是当初张志和沉醉过的春色吧。
忽然想起谈永康老师曾说“一课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每个老师当下的课都藏着他人生的秘密与生活的境界;每一位老师实施语文课程,都有它独特的色彩与气息。”诗,是“志之所之也”,就是心意欲去的地方,课堂又何尝不是?
这样想着,课末那个问题,若是问一问将二者拿来比较的执教者,答案会是什么呢?
我猜,才华可能会意笑笑,却决不会说出来。
四年级英语《Myday》评课稿
张老师执教的是一节小学四年级英语课。教师以新的课堂教学理念为指导,大胆实践我校“学---展---练---清”的教学模式,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学生扎实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整节课学生参与率高,课堂气氛活跃。
下面我从以下几方面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课标一级目标要求学生喜欢听他人说英语,体现在教师展示自己一日生活时,学生们认真倾听,初步感知了描述一日活动的短语。自主学习时,学生们大声朗读自己会的短语,并通过对子交流,巩固自己所学的短语。在班内展示时,一个学生做动作,其他学生说短语,学生在快乐的玩耍中学会了短语,体现了用英语思维的水平,落实了课标中能根据简单指令做动作的要求。在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短语记录时间时,并进行对话练习时,学生用拍节奏的形式展示自己,思维水平及自学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他人展示,自己倾听时,学生们在用心学,在真正的学习。整节课,学生们在玩中复习了旧知,在玩中学会了新短语;在练习目标句型时,学生们用多种形式来巩固自己的学习,在学习中又有玩耍的快乐。
第二、教师个人素质较高,课堂驾驭能力强。
从课前热身活动开始,教师便以参与者的角色融入课堂中;通过图片及教师自身的一日活动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句型学习中。标准的课堂教学用语,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课堂之间穿插“Areyouready?Go,go,go!”“One,two,three.Three,two,one.”以及激励性评价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设计一日活动的表格及描述一日活动的小练笔,教师将语言学习、信息整理等技能巧妙结合,促进学生多技能发展,也增强了学生对合理安排时间,尊重他人的体验。整节课,张老师很好地贯彻了“在用中学,学中用,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教师的`正确引导在课堂上功不可没。
第三、教学活动多样,教学效果满意。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课中,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应该有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英语课堂的活动应该以语言运用为落脚点。本节课上,从对子练习读短语,到小组做动作,巩固短语;学生们在全身心的投入课堂;再到后面练习目标句型,介绍自己一天生活的小练笔,可以看出课堂效果令人满意。从领读短语,到抽查个别学生单独读短语;从自己介绍不同时间的活动到对子练习目标句型,并当堂展示;从真实介绍自己不同时间的一日活动,转为课本中Kitty的一日生活,感知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句中动词的用法。在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学生不断地在学习和使用语言,学和用每分每秒都和谐地交织在一起。教学目标中的短语及句型从听、读、说、写各方面都得到了练习,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较高。
总得来说,这节课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用心,教学成效显著,是一节成功的课。当然,再成功的课堂也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认为值得探讨的地方:
1、对学生的小组活动需加强指导,所布置的任务不够明确,小组活动合作性不强。本堂课中,张老师在布置任务前或句型操练前,未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导致学生操练时场面有些混乱。
2、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不是很丰富。老师有足够多的input(输入)的时候,学生才能有output(输出)。这需要我们平时多多进行阅读,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纵观全课,在教学设计和组织上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自然,新旧知识连接紧密。良好的开头对一堂课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的作用。本堂课一开始,教师就说:Whatcanyouseeinourclassroom?使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里被激活。紧接着教师利用游戏saytime,在活动中复习了时间的表述,使新旧知识自然有效地连接在一起。
2、关注教学方法,体现了一个活字。教师的教学方法灵活,新单词呈现形式多样。应该说整堂课中,教师在引入新词时,都是比较新颖而又自然,而且具有生活化的。教师还注意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身体语言等作为教学资源,创设讲解、操练和运用英语的情景。张老师能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关注教学过程,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实的去感受知识,体验知识,积极参与,努力实践,在活动中学会用语言表达交流,较好地体现了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整节课的教学自然有效,分散了本课的难点。老师教得容易,学生学的轻松,提高了实效性。
3、教学活动的设计丰富多彩、有效,训练方式多样。有个人活动、对子交流、小组讨论、师生互动、全班交流等,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为了巩固本课的内容,精心设计了多个活动,不但使单词、句型的操练面广,练习次数多,而且还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将热闹的形式与有效的语言实践有机结合。
4、设计练习形式多样,梯度练习由浅入深。读短语,巩固短语,练习目标句型,进行一日活动的小练笔,使学生由易到难地掌握和运用了所学的知识。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很多学生不仅很好地操练了新学知识,也有意地使学生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知识。
课堂上,教师节奏控制得当,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没有松懈的机会。整节课教学内容充实,学生学习紧张、明快而且轻松、活泼。学生积极性高,学习很有热情。教师上课节奏清晰、明快,整个课堂有张有弛,学生始终处在高度兴奋、高度思考运转的状态。本节课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让学生愉快的获得知识,尤其是独立填写Write and say的内容,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意识,而且从学生的书写中发现学生书写上存在的问题:小写i有的学生写成印刷体了。出示单词,讨论书写中应注意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反思自己是否也有同样的错误。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尤其是活动中要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句型的意义及用法,只有理解了才会掌握并运用;二是在设计课堂活动时,要适当加大活动的比重,变换各种形式反复来训练句型和对话,以加深句型或对话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再加上做一些练习及进一步的学习,渐渐地学生就能掌握并运用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