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论文
- 文档
- 2024-06-17
- 102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论文,本文共12篇,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若干思考论文
一、加大政府扶持,保证私立园教师心理健康
办园体制决定着幼儿园的政治方向,也决定了幼儿园出资者、管理者的性质和关系。目前,我国幼儿园不同办园体制主要是:教育部门办园、其他政府机关办园、国有企业办园、集体或民营企业办园、事业单位办园、部队办园、居委会或村委会办园、社会团体或民间团体办园、公民个人办园[3]。根据不同的办园体制,我们可以将幼儿园分为公有制幼儿园,其特点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另一类为非公有制幼儿园,即由公民个人、私人企业和民间组织自筹资金开办的幼儿园和承包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改制园,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以非公有制为基础。以下我们简称为“公立园”与“私立园”。
已有研究表明我国教师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在其对8699名教师进行的调查研究中,有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较大,部分教师甚至有跳巢的意向[4]。而在对公立园以及私立园的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公立园的幼儿教师生存状态明显高于私立园教师生存状态,并且在教师的健康状态、社会地位、工作状况、人际关系、待遇状况以及自我实现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公立园教师优于私立园教师[5]。
这主要是私立园缺乏政府或企业的资金扶持,办园所需的所有资金均来自办园投资者,投资者为了回笼资金,尽快盈利,往往会降低幼儿教师待遇、减少幼儿教师职业培训、提高教师工作量,忽视教师心理、职业成长。提高私立园办园质量是保证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发挥其政策引导、资金扶持、人才培养的有效力量,缩减公立园与私立园在硬件设施及软实力的差距,有效维护私立园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二、实行同工同酬,确保幼儿教师公平正义
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的不同身份也会影响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有研究表明编制问题间接影响着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度,编制外幼儿教师整体职业认同度低于编制内幼儿教师职业认同度[6];不同级别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也存在一定差异,在束从敏的研究中表明不同级别幼儿园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不仅来自于物质方面,同时更多的来至于组织文化资源的差异,同时该研究也表明民办园中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显著低于公办园教师[7]。
在我国,由于体制相对不健全,导致很多幼儿园教师虽然与在编教师在工作性质、工作强度、工作时间上一致,但在工作待遇上却存在一定差异。以东胜区为例:在公立园中在编在岗教师工资待遇是非在编教师的两倍,甚至有个别园中已超出两倍;公立园中在编在岗教师的工资待遇同时也优于私立园正式教师;公立园中的在编教师享受更好的薪资水平、更优的生活环境以及更有保障的未来,而非在编教师以及私立园教师不仅在工资水平上低于在编教师,同时,他们对没有保障的未来更加担忧(东胜区的很多私立幼儿园教师不享受五险一金待遇)。这是导致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又一成因。实现幼儿教师同工同酬不仅体现公平正义,更是确保非在编教师心理健康的有力保证。
三、加强在职培训,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幼儿教师的工作压力中的自我期望、工作条件、工作负荷以及幼儿和家长的评价能够有效预测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8]。另一研究表明幼儿教师的心理弹性水平偏低,社会支持较低,一般自我效能感不佳,低于理论中值[9]。而在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的研究中也表明,民办幼儿教师的情绪衰竭相对较严重,成就感低,教师职业倦怠低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较低[10]。
究其原因,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受到自身心理免疫力和调节能力的影响。如何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免疫力及调试能力是维护幼儿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对幼儿教师的职业培训我们并不少见,但如何提高幼儿教师心理能量的培训我们却不常见,加大对幼儿教师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加强对幼儿教师心理调试技能的培训刻不容缓。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个人的健康,更加关系到我们教师队伍的建设、幼儿的成长发展。只有拥有一支身心健康的教师队伍,才能培育出身心健康的下一代。相信在社会、教育相关部门、幼儿园以及幼儿教师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会有进一步的提高,“幼师虐童”事件也会越来越少。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我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的子课题
参考文献:
[1]庞丽娟.学前教育的地位http://jy.100xuexi.com/view/otdetail/0623/0439A980-F056-4537-8F39-429108B259F3.html
[2]袁爱玲,曹晓刚.如何承受难以承受之重[J].幼儿教育,,(10A)
[3][5]秦旭芳,孙雁飞,谭雪青.不同办园体制下幼儿园教师的生存状态[J].学前教育研究,,10(202):28-33
[4]李超平.教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教师生存状况分析http://edu.sina.com.cn/l/2005-09-09/1653126581.html
[6]文雅.编制外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7]束从敏.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8]卢长娥球,韩艳玲.幼儿教师工作压力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J].学前教育研究,(7)
[9]贾普君.幼儿教师心理弹性与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的现状及其关系[D].河南大学,2011
[10]左瑞军.民办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与其生存状态、职业倦怠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
来源:亚太教育 28期
作者简介:安乐乐(1987.10-),女,汉,呼和浩特人,中级,硕士,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
近年来,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为了对此问题有充分的认识,通过一份调查问卷对昆山市102名一线教师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好。因此,通过本研究,让广大幼儿教师了解自身的真实情况,并为提高幼儿教师心理素质提供参考意见,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一、研究意义及方法
(一)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对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展开研究,能够丰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理论,为幼儿教师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并在原有的理论基础上加以补充和概括,使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理论更完善。为了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我们首先就要了解、解剖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
2.实践意义。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研究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从以往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许多幼儿教师都有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因此,本研究的实践意义之一是通过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找到缓解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方法,以此促进幼儿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人际交往和谐,以及幼儿教师幸福指数的提高。另外,还有利于幼儿园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自身而言,对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对于即将成为幼儿教师也有一定的帮助和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1.访谈法。与幼儿教师的访谈:访谈幼儿教师,了解他们对工作的态度及是否有职业压力。
2.问卷法。由所选幼儿园的.幼儿教师填写,主要针对幼儿教师当前心理健康状况提出相关问题。如是否觉得受到社会尊重、是否实现个人价值等问题的提出,旨在了解当前一线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真实情况。
3.文献检索法。借助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阅各类幼教专业书籍和杂志,获取关于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资料。
二、调查结果和分析
(一)调查结果
通过对昆山市102名一线教师的调查、采访,研究者做了一定的归纳总结,对问卷设计中的13个问题,回答“是”的占比情况如下:1.是否觉得教师职业的社会意义重大,占65.69%;2.是否感到没有受到社会的尊重,占72.55%;3.是否感到社会、幼儿家长、幼儿园的要求过多,占60.78%;4.是否感到付出太多,所得报偿太少,占87.25%;5.是否感到社会地位低下,难以找到自信,占50.98%;6.是否觉得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占6.86%;7.是否感到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占50%;8.工作最大愿望是否是受到尊重和重视,有归属感,占70.44%;9.是否感到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56.86%;10.是否对从事幼儿教育职业曾经后悔或一直后悔,50.9%;11.是否希望得到进修机会,98.04%;12.是否感到进修机会很少或总是轮不到自己,90.20%;13.平均日工作时间是否在八小时以上,占80.39%。
(二)结果分析
第一项结果显示,65.69%的幼儿教师认为这一职业社会意义重大,而与此同时感到没有受到社会尊重的竟有72.55%,两项比例都如此之高的主要原因就是一方面认为从事的职业社会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却得不到社会给予的足够肯定,这一落差造成幼儿教师心理上的极度不平衡,从而产生不自信感。在第6项“教师应该多奉献少索取”这一点上仅有6.86%的人同意,由此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师也在不断追求个人价值的体现。同比第一项,这表明绝大本部分幼儿教师在追求个人价值的同时,渴望自身社会价值的实现,以至于造成第9项有56.86%的教师认为这一职业无法充分体现个人价值。对比第11、12项希望得到进修机会和认为平时进修机会很少轮不到自己的比例竟如此之高,都高达90%以上。这“两高”的出现,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部分幼儿教师都认识到了职后进修的重要性,也渴望获得进修深造的机会。而第7项50%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与实践热点变化过快,正是因为职后教育的严重缺乏。
三、思考与对策
(一)造成原因
从上面的调查结果与分析不难看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确实非常严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种多样,例如工作落差大、工作压力大、工作太过琐碎、幼儿园内男女比例不当,等等。种种原因使幼儿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感到乏力,继而成为心理压力。
(二)研究对策
对此现状,研究者为提高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供了三条参考意见:
1.转变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法国著名作家、教育家罗曼罗兰曾说:“要播散阳光到别人心里,首先自己心里要有阳光。”作为幼儿教师,首先自己应怀揣着一颗爱孩子的心出发来教育孩子。幼儿园在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给教师布置任务的同时,可采用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方式提出,使教师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烦琐的工作。
2.分享好办法,高效完成工作。在幼儿园中,各个教师的教学水平、业务水平是各不相同的,但工作量却相差不大。这时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就显得至关重要。除去自身的能力以外,好方法也十分重要。幼儿园可经常组织老师们交流、分享工作中的一些好方法、小技巧等,共同提升工作效率。
3.给予机会,达到自我实现。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要多为教师们增强多方面的自我实现的机会,让教师们的自信得以提升。在评价的过程中同样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多一点鼓励、多一点机会,给教师充分表达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刘漪.154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5(9).
[2]朱晓红.幼儿教师心理健康促进策略的阐释[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12(6).
[3]杨凯红.幼儿教师心理调适刍议[J].早期教育,.
摘要: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移动学习已经成为幼儿教师学习的重要形式。通过问卷调查法和SWOT分析法对幼儿教师移动学习的现状展开调查、分析和讨论。调查发现:移动学习具有为幼儿教师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等优势,但也存在资源参差不齐、技术条件不够完善等劣势;大数据在线教育的时代背景和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积极接受的态度为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带来了发展的机遇;然而,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仍然面临着其学习能力不容乐观、缺乏外部支持等内外部挑战。
关键词:
幼儿教师;移动学习;问卷调查;SWOT分析
一、引言
幼儿教师学习是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幼儿教师职业特点的内在需求,有效的学习是促进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1]。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一种新的学习形式―――移动学习正在影响着幼儿教师的学习和生活。移动学习是指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无线移动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ipad等)获取教育信息、教育资源和教育服务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2]。它具有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设备便携等特点,能够有效弥补传统的幼儿教师学习存在的不足,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重要途径,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始关注这种学习方式。目前关于教师移动学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移动学习的策略、应用模式、态度与需求等方面,研究的对象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教师,而对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缺乏相应的关照。那么,移动学习对幼儿教师有哪些影响?幼儿教师开展移动学习的现状怎样?需求有哪些?如何进一步促进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以更好的为其专业发展服务等问题都需要深入调研与分析。借鉴学者们的经验,笔者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并分析幼儿教师开展移动学习的态度、现状和需求等方面的数据,然后结合调查结果,采用SWOT分析法对幼儿教师移动学习的优势、劣势、所面临的机会和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幼儿教师开展移动学习的相关建议,以期为幼儿教师移动培训资源与平台的建设与实施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视角。
二、问卷调查
(一)问卷的设计与修订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本问卷主要从SWOT的四个因素出发进行编制,内容包括移动智能设备的使用情况,对移动学习的态度和倾向,移动学习的具体行为,对移动学习资源的态度与需求四个方面,共25个单项、多项和量表题。问卷的信度检验采用内部一致性验证,即对同一内容在问卷的不同位置从不同方面进行再检测;效度检验主要是请专家同行审查问卷的问题设置,对表述不正确、设置不合理的问题进行修正,最后形成正式问卷。为避免出现研究对象对“移动学习”的曲解现象,笔者在问卷中给出了“移动学习”的定义,以确保问卷调查的顺利开展。
(二)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问卷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利用问卷星平台完成问卷的终端输出,并通过QQ群、邮箱、微信群等社交平台向泉州市区7所公办幼儿园的273名教师发放问卷链接,回收264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253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2.7%,问卷回收后采用问卷星平台上的统计与分析功能和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本次参与调查的幼儿教师教龄分布情况如表1。由表1可知,参与调查的幼儿教师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年轻教师所占的比例较大,这与近几年国家对幼儿教师的需求和考编政策有关,也体现了幼儿园教师的年轻化特色。
三、幼儿教师移动学习的SWOT分析
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已经具备移动学习的物质基础,所有被调查者都持有移动学习设备,其中54.9%的幼儿教师同时拥有两种及以上的移动学习设备,包括智能手机、ipad等;69.9%的幼儿教师表示经常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25.2%选择“偶尔”,4.9%表示从未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可见,幼儿教师群体中,使用智能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已经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SWOT分析是对研究对象内部存在的优劣势因素和外部相关的机会因素、威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得出结论,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对策。笔者在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统计的基础上,从SWOT分析的视角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归纳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具有哪些优势、劣势、机会和挑战,并通过SWOT分析矩阵例举出。
(一)优势分析
1.及时的学习支持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发展与应用,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用户接纳,而它的优势也日益凸显。70.4%的幼儿教师表示移动学习能够帮助他们随时随地及时地获取相关信息,65.2%的幼儿教师认为移动学习能够及时地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碰到的问题。由于当前的智能移动设备具有小巧灵活、方便携带的特点,幼儿教师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很容易地获得教育教学知识,他们把这些设备当作支持性的学习工具来使用。
2.学习的碎片化
移动学习以其独有的学习碎片性特点,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知识的便利。71.5%的幼儿教师认为移动学习可以帮助他们更加充分地利用空闲时间。移动学习通过对学习内容或学习时间进行分割,学习者得以对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的学习,在分割学习内容后,每个碎片的学习时间变得可控,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利用碎片化的业余时间。
3.需求的个性化满足
移动学习的个性化资源推送服务可以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为其推送相应的资源信息,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己控制学习进度、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调查显示超过半数(65.2%)的幼儿教师认为移动学习能够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同时,移动学习的交互性可以实现信息及时的双向流通,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交流沟通能力,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发展学习者的个性。
(二)劣势分析
1.学习资源参差不齐
移动学习资源是影响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调查结果显示,60.9%的幼儿教师认为“当前的移动学习资源比较多,但娱乐资源过多”,62.8%的幼儿教师认为目前影响移动学习普及的主要因素是“学习资源的限制”,对学习资源现状满意度均值是3.35,明显低于5所对应的“满意”值。可见,移动学习资源虽然数量多,范围广,但质量参差不齐,幼儿教师对目前移动学习资源的满意度不高。那么,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资源有哪些需求呢?调查显示,幼儿教师对课程教学类资源的需求量最大,占54.5%,其次是行业动态,占42.3%,生活百科类资源占30%,说明幼儿教师还是比较希望学习和关注与工作相关的内容,学习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但是专业培训类资源的需求只占24.1%,这与目前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导致其对专业培训的低预期态度有关;另外,从笔者对幼儿教师的个别访谈得知:目前泉州地区的培训机构还没能为幼儿教师提供专业的移动培训平台,移动培训平台资源的建设很不成熟。
2.技术服务有待健全完善
技术服务在驱动移动学习发展的同时也困扰着移动学习的推广和普及。已有的文献分析表明,设备屏幕的大小、键盘操作的难易、上网速度的快慢和移动学习的费用等是影响用户移动学习的主要技术因素[3]。为了了解幼儿教师对目前技术服务的满意程度,问卷采用里克特六级量表的方法来编制此题,六个选项分别赋值6、5、4、3、2、1,幼儿教师对设备屏幕大小和上网速度的满意度不高,对移动学习的费用和设备易操作性两个选项的均值较高,接近比较满意。需要提到的是,虽然本次调查的7所公办幼儿园全部提供免费无线WIFI服务,但幼儿教师对上网速度的满意度均值只有3.61,满意度不高。可见,尽管当前的3G/4G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但移动技术在幼儿教师学习领域的应用仍处于探索阶段,若要提高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效果,需不断完善技术服务。
(三)机遇分析
1.“大数据”和在线教育
近年来,“大数据”的概念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线教育大数据分析的研究成果表明:大数据分析将促进个性化教育的学习的平台实现;大数据分析结果将为在线学习教学设计提供证据支持;大数据分析将促进在线教学的学习支持服务水平提升[4]。通过对在线教育的大数据分析,教育资源得以进行数据整合和优化配置,并通过移动互联网共享和分配到各个领域,向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精准的教育资源,更好地适应学习者对移动学习的个性化需求。先进的移动技术和优质的学习资源及学习支持服务将推动移动学习进一步发展。目前,在线教育的大数据分析研究正在推动移动学习向更多领域拓展,如企业领域的移动培训,教育领域的移动教育联盟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必将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于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的态度和倾向的题目在问卷中同样采用六点量表进行编制,包含“非常同意”“比较同意”“有点同意”“有点不同意”“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六个选项,对每个回答给出相应的分数,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给6、5、4、3、2、1分。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的态度选项中,成就价值的均值是4.53分、绩效期望的均值是4.42分、社会影响的均值是4.84分、使用经验的均值是4.92分,以上四项的平均得分都比较高,接近“比较同意(5分)”的值,表明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还是普遍接受的,这不仅与移动学习本身的优势和大环境的推动有关,同时与前文提到的幼儿教师群体年轻化的特点也有一定关系,年轻教师对新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容易接纳新事物。
(四)挑战分析
1.学习能力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及教师培养体制的改革,原本属于精英教育范畴的幼儿教师培养体制全面解体,各幼儿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远不如前[5]74;从幼儿教师的'学历分布来看(见表6),参与本次调查的幼儿教师第一学历以大专学历为主,只有11.5%的幼儿教师第一学历是本科,尽管79.4%的幼儿教师通过自考获取本科学历,但整体来看,该行业的准入学历偏低;同时,由于幼儿教师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们要扮演多重社会角色,生活、工作压力大,其工作场所又相对封闭等。诸多因素导致幼儿教师在工作之余主动学习的能力比较欠缺,其学习能力不容乐观[5]75。
2.外部支持
外部支持包括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幼儿园)对“互联网+”时代移动教育的重视、相应资金的投入、激励制度的建设和持续的服务等。调查显示,目前幼儿园并没有对移动学习进行相关的政策鼓励,也未能提供移动学习的支持服务,教师的移动学习多处于自发和个人行为阶段,在回答“如果学校有提供相应的政策激励,移动学习的质量和效果会大大提高”问题时,34.8%的幼儿教师选择“非常同意”,52.6%选择“比较同意”,12.6%选择“有点同意”,“有点不同意”“比较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所占比例均为0%。可见,所有的被调查者都认为学校“自上而下”的关注对其移动学习会起到有利的推动作用。
四、思考与建议
从以上的调查结果及SOWT分析得知:移动学习可以为幼儿教师提供及时的学习支持及个性化的学习服务,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的态度是积极和接受的。然而,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资源和技术服务方面的满意度较低,移动学习资源和移动学习技术方面的服务有待改善;幼儿教师的移动学习面临学习能力不容乐观、缺乏外部支持等挑战,相关政策的激励和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幼儿教师移动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笔者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整合现有网络学习资源
调查显示,尽管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持积极和接受的态度,但目前针对幼儿教师在职学习的移动学习资源仍然比较缺乏。因此开发系列有针对性、满足幼儿教师学习需求和专业发展的移动学习资源和专业免费APP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为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可以与社会上专业的网络公司合作,在现有丰富的网络幼教学习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通过相关技术将网络学习资源整合成支持移动学习设备远程访问、浏览、检索、下载的,内容少而精、交互方式灵活多样的移动学习资源,多提供课程教学类、行业动态等幼儿教师需求的资源,满足教师的个性化学习需求[6]。从表5的数据得知,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的愉悦性”认可度较低(均值为3.32),所以,开发移动学习资源时,必须要考虑学习内容的趣味性和APP平台的易用性设计,还要重视设计适合碎片式学习的学习策略,如整合学习和娱乐的策略,让学习者在学习中得到激励和乐趣,弥补移动学习易受干扰的不足,促使学习者学得更快,更有效率。
(二)开展移动学习专题活动
考虑到目前幼儿教师学习能力不容乐观的问题,除了开发满足幼儿教师学习需求的移动学习资源外,开展相关移动学习活动也显得尤为重要。学习活动的开展能促进学习资源地有效利用,提高移动学习的质量。幼儿园可以将移动学习与幼儿教师的在职培训整合,通过移动学习的平台来辅助幼儿教师的园本培训,并实行量化评估;也可以开展以“移动学习”为专题的园本教研,定期开展移动学习教研活动,撰写移动学习心得,评选移动学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等,形成“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校园文化;还可以以学校为单位参与省市级、国家级移动学习项目的研究与实践等,让幼儿教师在丰富的移动学习活动中提高学习能力,实现专业成长。
(三)提供积极的外部支持
调查发现,幼儿教师对移动学习的外部支持这一方面有较高的期待值。虽说幼儿教师可以自发地进行移动学习,其态度和动机也比较积极,但若要保证移动学习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政策保障等支持必不可少。移动学习资源的建设和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等都需要学校各方面的资金支持和人力物力的投入,教师开展移动学习的时间保障、考核制度、学习支持服务等都需要幼儿园制定相关政策。外部支持不但能为幼儿教师营造支持性的外部环境,同时也能激发幼儿教师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其学习能力的提升。关于技术服务问题,虽然幼儿教师对目前移动智能设备的屏幕大小和上网速度的满意度较低,但随着移动技术的继续发展,这一问题终将得到解决。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的日渐成熟,移动学习使幼儿教师的在职学习变得更加自由,作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它的发展将对教师的专业发展理论与实践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使终身学习的理念得以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幼儿教师要尝试合理、有效地运用移动学习,使移动学习成为自身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梁伟焱.移动学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应用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10):50.
[2]刘建设,李青,刘金梅.移动学习研究现状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07(7):21.
[3]曾勇.研究生移动学习现状调查和需求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17.
[4]马小婷.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变革[EB/OL].
[5]吴振东.幼儿教师学习与专业发展[M].合肥: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6]朱立华.移动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整合网络学习资源[EB/OL].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论文模板
情绪稳定与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肌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破碎,做事杂乱无章,就应该进行心理调节。
第1篇:情绪管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的意义
摘要:识别、承认、接纳、理解和用各种手段处理情绪及感受,是处理自己情绪的主要方法和途径;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察言观色,表达出对对方情绪的理解,是处理他人情绪的秘诀。
关键词:情商;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发展,危机干预、心理咨询和职业咨询的工作范畴变得更加明晰。
危机干预主要是在人的本能层面工作,心理咨询主要在情绪层面进行干预,职业咨询主要是在来访者的理性层面工作。
情绪管理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团队在反复的学习和践行中逐渐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情绪管理和疏导的方法和途径。
一、关于情商和情绪管理
人们常把影响人成功的因素分为智商、情商、挫商等,换句话说就是成不成功和人聪不聪明、会不会管理情绪、是否有着极强的抗打击等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情商就是本文要探讨的情绪管理。
在探讨情绪管理之前,先简单了解什么是情绪。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这种体验表现为喜欢、愤怒、哀伤、恐惧、厌恶、惊讶等情绪,情绪能够在人的外在行为上表现出来。
比情绪还深入与丰富的是人的感受、感觉,会通过外在情绪表达出来。
情绪是股巨大的能量,是人生命和活力的展现。
关于情绪管理方面的论述,在心理学发展的一百多年来,对此论述不胜枚举。
1995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教授戈尔曼(Goleman)提出了情绪智力概念,情绪智力就是情商。
戈尔曼把情绪智力分为五个方面:认识、管理、激励自己的情绪的能力,认识、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
从情商的定义来看,情绪管理涉及到管理自己情绪和影响他人情绪两个方面,一个人想要高情商处理问题,必须兼顾管理自己情绪和他人情绪两个方面,其中管理自己的情绪是关键,只有体验过并很好地处理过自己的情绪,才能识别理解他人情绪,进而对人际间情绪进行管理。
二、情绪管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情绪管理对所有人都很重要,因为积极愉悦的情绪和个人幸福感紧密相连。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感受,没有积极愉悦的情绪感受,幸福感就无从谈起。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幸福感的重要来源,想要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没有良好的情绪管理和沟通能力是无法达成的。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后期、青年早期的人生阶段,培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至关重要,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如果能很好地识别和管理学生情绪,将对大学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具体体现在:
(一)有利于识别需要帮助的学生
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1],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
大学生能否在大多数情况下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富有年轻人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希望,憧憬未来,善于调控情绪,能克制并采用合理的方式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情绪表达能兼顾自身需求和社会要求,面对困难和挫折,能够及时调整,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等。
年轻大学生正面临学业、友情、爱情、职业选择等挑战,充满了变数和不确定性,面对变化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帮大学生顺利度过人生的挑战。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学生负面情绪和感受是心理健康工作的起点,积极、正向、愉悦、平静的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归宿点,尽管中间要经历曲折的努力才能达成。
所以学生情绪状态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工作切入点。
(二)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感受能极好地促进师生感情
因为情绪和感受、感觉紧密相连,丰富的感受、感觉最终都要通过情绪得以展现,但感受、感觉远比情绪表达要复杂更接近心灵深处,管理情绪,必须要关注感受、感觉,所以下文中笔者有时会将情绪和感受、感觉联合起来应用,以强调情绪和感受、感觉关系之密切。
情绪和感受、感觉是最贴近人心灵的部分,教师对学生这方面的关心和关注特别容易温暖学生,走进学生心灵、获得学生信任,进而亲其师信其道,使心理健康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学生因为与教师建立了关系,收获了更好的成长和支持资源,更有利于积极健康地度过大学生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三)教授学生情绪管理的知识和技巧能切实
促进学生情绪管理能力的提高每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结束时,要求学生写出上完课的感受和收获是这门课结课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让学生反馈教学,以便于教师在教学方面做出适当地调整。
很多学生在作业里反映,自己收获最大的是情绪管理章节的学习,通过学习让自己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知道了如何管理自己情绪,如何理解、管理他人的情绪。
三、情绪管理的应用
情绪管理的学习过程是尝试用理性的手段和方法处理感性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情绪管理学习的过程既是语言传达描述的理性过程,也是体验、理解的感性过程。
(一)如何管理自己情绪
如果想要游刃有余地管理人际间的情绪,前提是能够比较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能够让自己至少处于比较平静的情绪状态,让内心有空间去管理他人的情绪。
你在管理自己情绪的过程中,知道了当自己情绪来的时候,需要被怎么对待,然后推己及人,尝试把最好的情绪处理方式用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
学习情绪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白,情绪管理不是对情绪的控制和打压。
虽然情绪有正面和负面之分,但所有的情绪都有意义和价值,无所谓好坏,情绪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管理它。
管理正面情绪时,如果希望它更持久些时,可以让正面情绪来得更缓慢些,这样它持续的时间会更长久一些,因为情绪是流动的,正面情绪会来也会走,负面情绪也是如此。
本文主要探讨管理负面情绪的方法和步骤。
管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常用以下几个步骤:
1.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情绪章节,请学生分享此时此刻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是什么。
在此过程有的学生情绪是正向的,有的学生情绪是负向的;有的学生能说出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有的学生说自己虽然有情绪和感受、感觉,但不知道怎么表达;还有少部分学生说自己没有情绪和感受、感觉。
在这个过程中怎么回答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经历了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去体验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并尝试识别它们的过程。
识别情绪和感受感觉的过程心理学叫觉察,当一个人觉察到了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并且识别出来了,他心里就有了初步的空间和安全感去管理它。
这是情绪管理的第一步,没有这一步,情绪管理就无从谈起。
2.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当学生说出了他们的情绪和感受、感觉时,教师会模拟一种情境来强化承认和接纳情绪和感受、感觉这个过程。
教师将讲桌猛地一拍,学生为此震惊,然后教师用一种不屑的、高亢而严厉地语气说:“你怎么能有这种感觉呢?你应该这样反应……”说完之后,让学生谈谈感受。
学生反映教师的话让他们非常愤怒和不爽,仔细体验那份愤怒和不爽,最终感觉是老师很霸道,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被否定和不被允许让人十分愤怒。
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就是不评价自己此刻的情绪和感觉、感受,允许情绪和感受、感觉自由流经自己,自己可以好奇这份情绪和感受、感觉从哪里来的,但不能不允许它的存在。
承认和接纳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感觉在情绪管理中十分重要,没有承认和接纳,就没有自己和负面情绪的和解,不能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和解,它就有着极大的力量影响人的工作和生活。
很多人知道如何管理情绪的方法和步骤,但是总是做不到,很多时候就是卡到了接纳这一关。
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思考论文
心理健康对于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特征如下:1.智力正常:这是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劳动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融合机制分析
摘要采用专家访谈法、文献综述法等方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分析,并对体育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综合分析,指出体育教学常规职能外,还承担着重要的心理教育职能,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通过研究得出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传统项目,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促进二者的融合,对于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教育;融合机制
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高文化、高素质等特征,大学生年龄普遍在18~23岁,属于青春发育后期,身体各部分机能成长状态基本稳定,身体健康素质水平普遍较高。
相比于身体健康,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素质仍有待加强。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代表,有义务努力提高自身心理教育水平,实际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传统项目,在心理教育方面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促进二者的融合,对于扩展高校心理教育渠道,提高高校心理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内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现状分析
就当前国内高校体育教育而言,尚未形成有效的心理健康融合机制,仍习惯于利用传统的体育教育模式开展教学,侧重于对于学生圣体素质的提升,客观上对于教学的统一性、结果导向性、技术达标、以及竞技达标要求较高,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缺乏有效的关注,多停留在认识发展的初级阶段。
总的来说,当代高校体育教育,主要以学生身体健康教育为主,侧重于运动知识技能的传授,以及学生竞技成绩的达标考察,在心理教育方面,内容缺失较为严重。
现代社会对于健康的定义,是一种立体的三维定义,除身体健康、无疾病影响外,还需满足心理状态、社会适应力等要求,才能称为健康状态。
体育教育在当代高校中,仍被普遍认为是促进学生身体活动的教育手段,教学评价方式也仅参考学生身体素质达标情况,过于追求体育教学的成绩提升,相对忽略了对其教育性,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关注。
同时,传统高校体育教育对于学生教学主体地位,也缺乏有效关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限制了学生社会综合能力的提升。
此外,当代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关注重点,多以运动的竞技性为主,对于体育教学中蕴含的心理教育,多与体育竞技有关,如如何消除赛前紧张情绪等。
综上所述,当代高校体育教育,相对缺乏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心理健康教育手段较为匮乏、教育水平相对较低,较难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提升。
2体育教学对于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水平的促进作用分析
2.1排解心理压力及延缓衰老作用分析
随着社会竞争愈发激烈,当代大学生群体承受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并影响了自身心理健康,进而影响学生的个体行为。
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0%的学生表示,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心理放松,心理压力在运动中不断排解,并重新获得前进的动力;约有65%的学生认为,保持长期规律的运动习惯,不仅可以缓解心理压力,还可以有效延缓心理衰老,强化个体的精神世界。
人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能量被快速损耗,身体各项生理机能为满足个体运动需求,会逐渐上升并根据个体的运动状态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这一过程可以看做心理释放过程,个体压力得到有效的释放,就会感到放松,同时超越身体极限,也会不断强化个体意志,给予其更坚定的意志和更强大的动力。
此外,在一定量的运动锻炼后,人体会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会使人感到愉悦。
2.2促进社会能力发展及协调人际关系作用分析
社会能力和人际关系能力是当代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两种能力,与人交流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以及相应的人际交往意识。
多数体育运动需要与队员及对手进行交流,客观要求个体关注团队合作意识,通过与队友不断的沟通交流,达到最终的团队获胜目的,提高团队成绩。
根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约有60%的学生认为体育运动具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协调作用;约有55%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对于提高社会能力具有较大的帮助。
在大学环境中,人与人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自身的交际圈子,以篮球运动为例,在大学篮球场中,相互不认识的人以篮球为纽带,临时决定进行友好的互动切磋,是很平常的事。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处理更为复杂的人际关系,从而获得能力的提升。
这种能力的提升更多表现为意识层面的提升,体育运动交际仅能视作为社会交际的简化缩影,但具有这种经历和意识,当学生步入社会时,就可以快速地习惯并融入社会环境中。
2.3磨练意志及培养自信作用分析
每一项体育运动,不论技巧简单或复杂,均具备一定的难度和强度,在不断挑战超越自己的过程中,学生个体的意志和自信均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和培养。
依据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得到了自信心的增强;约有65%的学生认同参与体育运动可以磨炼自身意志。
无论是建立自信心还是磨炼意志,均是一个长期的累积过程,只有这样形成的自信和意志,才能经受住事实的考验。
就体育运动而言,学生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由定制运动目标,以篮球运动为例,每掌握一种技巧、每一次比赛对抗、每一次成功的进球,均会使人感受到付出的回报和能力的肯定,
并且比赛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无数的实例表明,只有坚持到最后,你才能最终确定比赛结果,这对学生的意志力是极大的锻炼,这也是体育精神的现实表现。
2.4促进学生个体心理调节作用分析
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因各种因素影响,而产生不同的消极情绪,只要学生掌握科学的消极情绪调节技巧,及时进行排解就不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7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是一种有效的调节方式;约有50%的学生认为,参与体育运动具有健全人格的重要作用。
每一种体育运动都有其参与目标,例如跑步运动是为了更快、篮球是为了得分等,这些目标虽然片面,但是当运动者集中注意参与到运动中时,就可以忘记心理的消极情绪,并在运动过程中,对自己进行不断的评价和重新认识,在发泄消极情绪的同时,促使大学生增强自我概念、提高自我认识。
通过参与体育运动,学生可进一步控制自己的实际需要,促进自我个性的成熟发展。
2.5心理健康促进作用分析
依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0%的学生认可体育运动对于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心理健康状态涉及内容较多,不能仅使用简单定义去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体育运动及体育运动精神同样是多元化的,2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对于如何建立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机制,发挥体育教育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仍需相关人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
3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3.1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重要性分析
高校体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融合,既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体育教育内容完善的主观要求,同时也是高校扩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背景下,强调教育的全面性,提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身心健康发展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是指从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生理发展特点出发,通过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素质水平;高校体育教育具体是指,通过科学有效地体育教育活动,
传授学生基础的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以及相应的体育运动技巧,促进学生整体身体素质的提升,并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以及心理素质教育的教育过程。
两种教育工作均以学生作为主体,目的均是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盲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论文
一、个案基本情况
个案背景:A,女,14岁,盲生,小学五年级。该生因早产致视力残疾,家人因此心怀歉疚,对其十分溺爱。在校表现虚荣心较强,渴望被人注意和夸奖,由于成绩中下,待人骄傲,难以与同学融洽相处,性格渐趋孤僻,听不得一句批评,经常与家长、老师发生冲突。家庭背景:父母初中文化,在家务农。有一哥哥高中在读,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心理问题的表现:在一次学校组织的与大学生联谊活动中,她主动要求参加两人绑腿跑游戏,却在刚出发不久昏倒在地。脸色苍白,唇无血色,牙关紧咬,翻白眼,呼吸急促,清醒后有挣扎大喊的现象。周围人越多,症状越强烈。在家休息一周后,回校上课,见到同学,再次发病。以致每天都要犯一次,不能正常上课。于是我携A来找心理医生。
二、原因分析
经心理医生诊断分析,这应属于癔病。A性格狭隘,渴望成为任何场合的主角,被人关注。发病时意识清醒,但有歇斯底里症状。针对此症状,可以先采取药物治疗,再进行心理疏导。
三、干预策略及过程
(一)预设的目标
经过一年左右的时间,通过个别谈心,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及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对她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同时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给予指导,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但决不是溺爱。从而达到该生能正视自己生理上的缺陷,悦纳自己,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相处融洽,关系和谐,培养其健全心理与人格。第一阶段:由心理医生进行治疗。第二阶段:由我对A进行心理疏导,主要采取谈话、暗示、引导等方法。第三阶段:帮助A学会正确分析、评价自己及理智地对待胜败得失。
(二)具体干预措施
根据医生的建议以及我预设的目标,我将A的干预策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心理医生进行治疗。使A在能够接受治疗的基础上,放松情绪,逐渐消除恐惧心理。同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正确的呼吸方法,进一步使A淡化对病情的关注。第二阶段:由我对A进行心理疏导,主要采取谈话、暗示、引导等方法。在A第一次发病的半个月后,班里正好开庆六一的联欢会。我从A爱表现的心理入手,鼓励她来做主持人。开始她恐怕同学会笑她,有些迟疑。于是我告诉她,只要抛开顾虑,凭她的气质和言语表达能力,一定能胜任。她又提出,害怕在会上“犯病”。我一笑置之,说:“怎么会呢?只要你准备充分,就不会很紧张,况且,有我在,就是有什么小问题,我也会帮你处理的。别怕!”A的脸上露出了羞怯却又十分坚定的笑容。联欢会当天,我暗地里嘱咐班级同学要用掌声多配合她。那天,A换上了一条新裙子,专心致志,信心十足地作了下联欢会的主持人。当近两小时的主持结束的时候,她对我说:“老师,我觉得我能行!”可见,这次做主持人的经历,给了她治好病的信心。我以此为契机着手下一步的工作,即指导她自己控制“病情”。课余时间遇到A时,我总要随意说一句:“脸色好多啦!”A又一次在课堂上犯了病,我扶着她回到宿舍,边走边指导呼吸的要领,并不断提醒她不要惊慌。几次之后,A已能在课堂上控制住自己,表现也没从前那般强烈了。一天在课外活动的操场上,A和几个同学有说有笑地玩着,我默默地看着她,心想:一定要让她的病除根。同时,我将改善A与其母亲的关系提到了首位。我主动与A的母亲保持着联系,帮助其家人改变对待孩子的方式,增加关心,减少溺爱,增加信任,减少娇纵,使A感到家庭中每个成员都是平等的。同时提醒她有意识地放手让A管理自己的日常生活,还要为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第二次深谈,是在暑假后,因为A的.母亲一到秋天就有关节痛,其父又常年在南方打工,问A有没有困难需要帮助,A说没有。我又说:“妈妈身体不好,还要为你担心,她可真够难的。”A说:“我现在好多了,自己能照顾自己,基本不用妈妈操心。”“太好了!妈妈的身体怎么样了?你有病时,她对你那么好,又带你看病、买药,还要安慰你,你父亲又不在身边,没人帮她……”“老师,我懂!我要尽力做个好女儿。”“我相信你,有什么困难就来找我!”“您可别小看我!”一周之后,她母亲来校和我联系时,高兴地说:“她每天陪在我身边,是个能干的小帮手,跟从前比像是懂事了不少。”此后,A的心情开朗了许多,也能够体谅他人的过失,和同学的矛盾逐渐减少。第三阶段:帮助A学会正确分析、评价自己及理智地对待胜败得失。治疗到第三阶段时,难关已基本度过,但要帮她克服以后生活中的难关,任务还相当繁重。那是最后一次长谈,我从A的童年与现在的对比入手,和A讨论什么是得意与失意,什么是所得与所失,什么是成功与失败。引导A从混乱与误解中走出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并给自己确定一个切实的人生方向。当又一个暑假来到的时候,A与我在电话中相见,她首先告诉我的是她拿到了南京盲人学校中学部的录取通知书,并感谢老师们帮她克服了心理上的那道难关。
四、回顾与总结
针对上面学生的案例,我想工作中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
(1)个别谈心。经常与其个别谈心,以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问题行为产生的心理原因。
(2)注意多鼓励、多引导。赞扬可以对儿童产生奇迹,过多批评则塑造自卑、怯懦的“绵羊”;尤其是在对待生理上有残疾的孩子,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们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
(3)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家长的教育态度给予指导,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但决不是溺爱。正视自己孩子生理上的缺陷。教育孩子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想孩子成材,必须先培养孩子成人。老师和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发现问题及时教育、疏导,使他们成长为具有健康人格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马洪路.回归———残疾人与社会的相思.华夏出版社,1993.
[3]段继承,段培蓓.21世纪青少年健康管理.河南大学出版社,.
目前幼儿教师队伍的整体心理状况不佳已经不是某一个幼儿园的个别现象,实际上这种状态已经辐射到整个幼教行业领域。我们都知道,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情况是整个幼教行业发展的基础。那么导致幼儿教师整体心理健康状况不佳、职业倦怠情况频发的原因有哪些呢?
1.职业性质决定了责任大
幼儿园阶段的幼儿一般年龄都在3-6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孩子基本上还不具备自我保护的能力。且不说外界的伤害,即使幼儿本身也可能造成对自身的伤害,例如:“吞咽了细小的异物”,“自己跑跳过程中磕碰”,这些看似很意外的事件,其实在一线教师的工作日常中却是时常发生的事情,并且一旦发生此类事件,后果往往比较严重,处理起来工作难度相当大。这就决定了一线幼儿教师在上班时段必须精神高度紧张,时间长了就会造成精神压力过大,身心疲惫。
2.工作时间长
幼儿教师一般来说上班时间都较其它行业早,因为要赶在幼儿父母上班前就把孩子接手过来。下班比其它行业晚,要等幼儿全部接走之后,再准备好离园前的安全检查工作,甚至还要加班备好明天的课才能下班。再加之平日的工作内容琐碎、工作量过大等原因,从而产生职业厌恶感。
3.普遍收入偏低
就目前幼教行业的整体薪金待遇來看,是普遍偏低的。即使是一些公立的幼儿园,工资水平也仅仅处于当地社会整体收入水平的中等偏下,就别提一些民办、私立的幼儿园了。于是,劳动强度与付出与所得回报的不成正比,包括社会主流媒体的不理解与错误的舆论导向,加剧了这个行业的整体职业倦怠现象。以至于很多幼师专业出来的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并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
那么如何帮助调节现阶段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恢复其美好的心境、稳定的情绪,从而拥有一个积极的工作态度呢?
(1)给予尊重。首先要呼吁整个社会给予幼儿教师应有的尊重,毕竟媒体报道的个别伤害幼儿的教师是极少数现象,不能以偏概全,一棍子打翻整船人。心态良好、人性善良的一线教师毕竟是大多数,特别是自己有了孩子的教师,一般来说,心态还是比较良好的。而社会方面,应当积极提高幼师行业的工资待遇水平,提高福利,给予其与劳动付出相对等的劳动报酬,稳定幼师队伍,减少其负面情绪。
(2)加强自身的学习。常言道,越努力越幸运。首先要把教育教学放在第一,认真对待教学的担当和重要性,要集思广益,达到共同学习的意识,不断的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严于律己,要求自己,保持清醒理智的头脑,从思想上,生活中全面了解幼儿,爱护幼儿,懂得怎样的教育与呵护,才能让幼儿健康快乐的成长,并给幼儿良好的示范教育。
热爱教学,诲人不倦是教师履行教育使命的传统美德,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平的主要标志。首先热爱自己的工作,喜欢爱护幼儿,用自己丰富的'思想与感情,培育幼儿潜在的能力,加备对幼儿的关爱与呵护,倾注全部的爱,寻找他们生活中的亮点,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拉进与幼儿心灵上的距离,使孩子感受到母爱般的温暖,飞跃成长。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树立幼儿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教师必须具备敬业精神,忠诚党的教育工作,兢兢业业,激发对工作的热爱,把这种爱倾注到对幼儿的教育中去,献身使命,是教师道德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是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前提。
一个好的教师,要具备渊博的知识,要有高尚的道德,和崇高的精神,注重个人素质,要以自身的行为做表率,展现自身人格的魅力,为人师表,礼貌待人,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教育幼儿,诲人不倦。
以德育人,教育思想,树立幼儿学习的观点,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新形势。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目前的幼教行业中,更多的是注重幼儿教师理论及专业性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其心理健康的培养。幼儿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淡化功利,接受现实,通过自身的心态调节,适应现阶段不能立刻改变的社会整体现状。毕竟心态决定人生。每一朵花都有属于它的美,每一个角度决定每一处人生的风景。
总之,幼儿教师行业整体的心理健康调适,需要社会、单位及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建设,要整个社会改变观念,不要已消极的情绪针对她们,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我们要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有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从方方面面入手,采取各种积极有效的措施,增进与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改善幼儿教师的心理现状。
参考文献: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价值分析论文
每一个人都会或多或少具有一些心理障碍,只是严重程度和影响学习生活的程度不同而己。幼儿教师尤为特殊,尤其是现代充满竞争的社会,对幼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教师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可能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幼儿问题,轻则影响师幼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幼儿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幼儿,幼儿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会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平时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
研究教师工作满意度,是维护教师工作满意度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教师管理主要集中在对教师的选聘、任用、培训与考核等以任务为中心的方面,而教师在工作中的焦虑、紧张、抑郁等负性情绪却很少受到关注,而当这些负性情绪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所以,研究教师工作满意度,可以及时了解教师在工作中的心理感受,进而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关注和疏导,从而预防教师心理疾病的产生,切实维护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我国关于教师的工作满意度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86年,从1986年以来,出现了一些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专题研究,由于研究样本、研究工具和参照点的不同,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也较差,这次,仔细分析了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问卷结果后发现:问题1的结果表明幼儿园教师心理压力依次来自幼儿园管理、孩子的安全、教育教学其次为教科研、继续教育和家庭社会方面。问题2的结果表明教学压力依次:为评估考核、文案多、幼儿兴趣、领导听课,家长方面及教学观摩压力较小。这两个问题结果说明教师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园内的幼儿教师教育工作本身的专业化水平对老师形成的压力。这就需要教师帮助自己有效地调适应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及内心冲突所带来的困扰。正确认识自我,包括自己的个性、兴趣、优缺点、工作能力及所负担的角色,能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少教师在工作中有压力时对自己缺乏了解,教学工作不能从实际需要出发,目标定得太高或者过于理想化,最终难以避免挫败,导致付出与收获不相符,就会使心理失去平衡,造成新的心理问题。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优势,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扬长避短。问题3的结果表明教师在面对困难与问题时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智与客观的,对于不知所措、经常生气的现象还是比较少。当然,这种现象与家长素质、教师教育水平、沟通交往艺术等方面有很大关系。问题4的结果表明幼儿教师一天的工作量在身心上的负担还是比较大的,需适当的调整身心进行减压。问题5的结果表明。教师对同行评先进,评职称还是表示支持和高兴的也有事不关己、无关痛痒的心理。问题6的结果表明。教师在工作幸福度方面还是较乐观的。
问题7的结果表明。幼儿教师幸福度来自多方面,依次为幼儿、家长、领导。对老师的认可度。而问题8的结果表明。没有幸福感的原因也来自多方面,主要为工作烦琐机械、很少获得成就感及家长的不理解等。问题9的结果表明教师自身对自己在幼儿园的位置定位及认识情况,大部分教师能够比较自信客观认识自身的工作价值。一部分教师需要提高对自身工作价值的认可度。问题9的.结果直接正面影响着问题10的结果。以上结果表明:教师在工作性质、职业投入感及人际关系上的满意度较高,而在薪水、领导管理、进修提升和物理条件等因素上满意度较低,工作强度方面的满意度较低,对自我实现方面的满意度较高,总体上而言,教师对工作基本满意,教师的工作满意度有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的趋势,与教师对教学、园长、同事、晋升认可的满意度有显著正相关,与教师对工作收入的满意度相关不显著;满意度与教师的年龄、教龄存在着显著差异,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工作报酬满意方面显著高于教龄长的教师,年龄与工作满意的关系是一种“U”形关系,不同婚姻状况、不同教龄、不同年龄、不同学历、不同职称的教师工作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教师职业的特殊性给教师心理带来了种种压力,这种压力一方面要依靠教师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提供自我支持,能在新形势下走出不必要的“神坛”带来的心灵束缚。另一方面还有待于社会各界对教师的关心与支持,让教师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使教师在“传道、解惑”的教学活动中传给幼儿正面映像。这不单单是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健康人格形成的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中全社会对教师的一种期盼。所以,对如何缓解教师的压力,特别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教师的压力,应成为目前教育界中重点关注的问题。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探析论文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形成正确三观,不断提升心理素质、提升应对社会变化的能力而实施的重要教育手段。如何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通过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够不断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措施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有他们自己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恋爱中的心理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当中的重要一项,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提升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而心理健康教育也逐渐被各级学校所重视,高校为此专门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内容。高校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原因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当前高校管理当中的重要工作。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大学时代,大学生们开始谋划和构建自己独立的生活方式和心理世界。在这一人生急剧变化的'时期,大学生面临很多重要的人生发展课题,也必然会遇到各种困惑和矛盾。据调查,在大学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感到困惑和迷茫,有的甚至发展为心理障碍。同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学生易受到外界影响,使得学生原本建立的三观易受到冲击,加上当今社会竞争非常激烈,使得学生在高校学习过程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各种新媒体在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拓展学生视野的优势的同时,其中掺杂的负面信息也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需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来应对外界的变化,从而为学生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当今社会,由于未来就业、人际关系等影响,大学生面临的心理问题很多,心理压力很大,呈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非常多样化的。一是学业问题。学生在新进入大学后,往往对大学里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内容不适应,学生有了更多自己支配的时间,但也会产生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压力过大或是学习方法不当等问题,导致出现考试成绩不理想等结果,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较大的冲击。二是人际关系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它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乃至身心健康。大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有着很大的差异,同住一个宿舍有时候难免会产生一些冲突和矛盾,影响了人际关系,如何去处理和解决这些问题,也是辅导员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三是恋爱问题。大学生生理上基本成熟,对于情感恋爱的需求日益增强,但由于社会经验比较缺乏,在恋爱上往往会走向偏执,尤其是失恋对学生的打击是非常大的,错误的归因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在泥潭里越陷越深”,甚至走向极端。这就需要辅导员作为学生的朋友来帮助其走出情感困境,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
二、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应对措施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相应的理论研究支持,因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对于推进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很多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相关理论学习中都会形成自己的观点,对于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在当前的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会出现很多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因而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有强大的理论来支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以便能够应对当前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要定期进行教师之间的总结和交流,以便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经验和新方法。
(二)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对于辅导员来说,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和成长管理都是他们的重要工作,辅导员应该充分发挥自己职位的优势,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异常和情绪波动,从而及时给予学生相应的心理帮助和辅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当然辅导员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素质,掌握心理健康辅导技巧,这样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真正帮助学生走出心理上的困境,因而辅导员平时要注意学习心理辅导方面的知识,参加各种培训来强化心理辅导技巧。另一方面辅导员只有在对学生进行全面了解之后,才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生入学后,辅导员应该联合校内的心理咨询教师一起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活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并为每个学生建立相应的心理健康档案,了解学生在哪些方面存在着困扰,在平时工作中有意识地来帮助学生解决。同时要加强和各班班长、生活委员、任课老师之间的沟通,增强对学生其他方面的了解,包括家庭背景、学习情况等等,并将其都记录在案且随时进行更新,从而能够帮助辅导员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通过网络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如今,网络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面,辅导员应该积极挖掘网络文化中积极的一面,在网络环境下实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是加强网站建设,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开设有特色的心理网站,让学生有心理困扰时能够通过对网站求助来及时获得心理辅导;二是可以在网上开设心理论坛,不断丰富论坛内容,包括心理学知识讲座、心理健康宣传视频和图片等等,让学生能够从网络上获取相应的心理学知识。三是网上在线调查,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及心理健康教育满意度方面的调查,及时发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这样才能够不断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步。
(四)开展多姿多彩的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集体活动能够减少学生的孤独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交往,让大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感受集体带来的力量和温暖。因而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多组织集体活动,比如与其他学院或是班级开展球赛活动、室外拓展训练等等,让学生能够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感,创造出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来,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安全,增强学生的心理安全感,有利于学生健康的成长。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文化思想百花齐放、价值观念缤纷多元、新媒体舆论全方位冲击、社会形势瞬息万变的时代,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未来的人才都可能在某一时刻出现心理危机。在这样的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因此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帮助大学生形成基本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律、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推动大学生走上正确道路的关键,因而高校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推动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思简.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视角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课程化研究[J].科学中国人,(8X):258.
[2]彭丹,秦喆.两岸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商工作的比较研究[J].太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66-70.
[3]刘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契合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4):118.
[4]董国义,龙晓闽,张洁.高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突发心理问题处理的案例与分析[J].亚太教育,2016(30):203.
[5]刘珍珍.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要求———专业化、普及化、精细化[J].祖国,2016(18):159.
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相关论文精选
【摘要】在新课改实施过程中,中学教育已经逐步由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成绩到对心理成长的关注,学习成绩不达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以弥补,而心理方面一旦出现问题则会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造成致命的打击。本文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浅要的分析,旨在为初中生提供健康成长的必要因素,让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 校园环境 师生关系
学生是未来的新星,是民族的希望。在新课标实施进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学习和成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又何谈为祖国、为社会效力呢?学生心理健康不仅需要学生自己的调节,更需要教师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和策略引导。
一、全方位了解学生状况
初中三年是学生身体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短短三年的时间内,学生的身体机能便能逐步的趋于成熟化,生理上的成熟促使学生对心理成长产生了迫切的期望,他们对生理上的成熟一方面存在隐隐的不安和好奇,另一方面又希望获得迈向成熟道路上所拥有的承认权利,由此使得学生的生理和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很多时候初中生是成熟与幼稚、内向与外向、开放与自闭、自信与自卑的结合体。教师需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发展达到了怎样的一个层次,又存在怎样的问题,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二、打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初中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里度过的,所以说校园环境如何将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难以想象一个校风恶劣、环境肮脏、人心冷漠的校园环境会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更不用说学生是否可以健康成长了。良好的校园环境体现在多个方面,学校应该从多方面出发为学生打造全方位良好的校园环境。在校风建设上应该设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并通过完整的实施和反馈体系促使校园规章制度的实施。在环境建设上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绿色舒适的学习环境,如可以扩大校园绿色植物的种植,并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加入到绿色校园建设上来,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植树和植物修剪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为绿色校园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在精神文明建设上应该在校园组显眼的地方挂一些文明标语,或是在校园板报上留出心理健康引导的专栏,尽可能为学生打造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文明氛围,引导学生朝着健康愉悦的方向成长。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校生活占中学生日常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都可以向教师请教,然而我们发现很多学生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后不会选择与教师交流,久而久之当困难积累成了难以逾越的鸿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就会大大的降低。因此教师要努力通过各种方式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首先,教师应该放下身段,站在同一高度与学生交流,由此避免不平等带来的隔阂。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心理健康状况,从而使得学生的问题在出现之前得到预防,在出现过程中得到扼杀,在出现之后得到挽救。其次,在情感中拉进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学生情感的付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在平时要避免一些粗俗的语言,避免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冷嘲热讽的态度,应该以和蔼的态度面对学生,对于学生在学习上的表现也应该以肯定为主。尤其是那些学习滞后的学生,除了学习上的辅导,更要在心理上给予特别的关注和引导,进而让学生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健康成长。
四、正确对待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逐渐引起了广大教师们的关注,而对于如何处理学生已经出现的心理问题,我认为教师应该以正确的态度加以对待。一方面教师要足够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一些教师忽视和淡漠学生已经产生的心理问题,教师的忽视和淡化让学生的心理问题极度的恶化,很多时候一些可以再一开始就得以遏制的心理问题在教师的“默许”下开始泛滥,等到问题出现进一步恶化,教师的补救便显得无济于事。因而只有做到重视并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是解决的良策。另一方面教师要理解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学生之所以产生不健康的心理问题一定是存在着某种引导的诱因,教师需要在了解诱因之后给予学生真诚的关怀,在理解中包容学生、爱护学生,从而与学生成为学习和生活上的良师益友,这样教师的理解才能更好的促使学生健康的发展。
五、开展心理健康辅导活动
对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重在心理辅导。很多中学为了节省出更多文化课时间,忽视了心理辅导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性。所以学校每星期至少要安排一至两节心理辅导课程,让觉生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必要的时候可以以考核方式检验对学生心理辅导结果。此外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心理辅导讲座,通过邀请心理辅导方面的权威专家为觉生做心理健康测试,并引导中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最后针对部分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老师要尽量通过一对一辅导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例如有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学习阶段,由于受到来自中考的压力以及其它各方的压力,极容易出现各种阻碍学生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这时教师一方面要给学生一对一的指导,另一方面要在平时教学中给这些学生特别的关照,如多让他们回答问题,多鼓励,多肯定,由此帮助学生逐步解决心理问题。综上所述,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是全体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在新课改实施进程中,我们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各种各样的学科知识,更要在对其心理健康方面作出正确的指导,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杨捷.心理健康教育是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的亮点[J].考试周刊,2010(33).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