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
- 作文大全
- 2024-07-13
- 104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论文,本文共12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小学生作文教学【1】
写作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生活方式,是促进自我发展的重要手段。
小学生作文是运用书面语物综合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学生的习作水平基本代表他的语文能力。
作文本应该顺其自然,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悉心体味,“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
但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本来最富有个性的作文变成虚假的、机械的,应训练习。
学生作文千人一面,缺乏童真童趣真话真情。
如何开掘学生的写作源泉,使学生做到作文“主之有物”,谈真话,抒真情。
这里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留心生活 捕捉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这就自诉我们作文的素材问题。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小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来自现实生活。
如果学生生活丰富,接触事物多,见识广,视野开阔,感受就会深刻,写起作文来就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小学生的生活内容极为丰富多彩。
在学校里,有多种多样的活动,如学习、文体、课余兴趣等活动;在家里,有生活、家务等各种形式活动;在社会上,正逢盛世,气象万千,繁荣的市场经济,奇异的家乡变等,这些都充满着时代特色的新鲜材料,要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必须借于对周围事物的仔细观察。
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随时记录下来,因为作文教学不光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要培养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观察是说话的前提,是思维的基础,没有细致的观察,学生是不能把话说清楚,把文章写具体的。
因此,老师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用自己的眼睛留心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用耳朵听取大众语言,听取生活中种种声响,用心去感受生活脉搏,训练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认识世界,
从客观世界中摄取多种营养,不断充实,丰富知识,陶冶情操。
这就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学生捕捉素材,开启学生的写作源泉。
小学生“墙角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智能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意志的内控力弱,我们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先指导定向观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并创造性表达的欲望。
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演讲比赛中,鼓励学生写日记、读后感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尝到写作的乐趣。
在班级中定期举行信息交流会,让学生将个人收集的材料、写的感受进行交流,以扩充活动效果,使每个个体都江堰市能获得全体的信息量,从而使他们感谢受到“处处留心皆文章”,写出了生活气息浓厚、描写细致、富有真实感的习作来。
这时老师需要写下醒目赞语,当众宣读,表示赞赏,激发学生对留心观察的深层的兴趣促进乐写不疲的内驱力。
在此基础上,老师还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广阔的生活天地,随时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有意义的、有趣的事物。
学生一旦养成了随时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捕捉生活素材的能力就会不断增强,从而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写作文时便会“文思泉涌、得心应手”。
二、学好语文 积累素材
语文教材选入的文章,文质兼美,典范性强,是我们用于指导学生写作的最好范文。
老师充分利用这些课文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表述思想的方法。
要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广泛阅读,该背的课文要背诵如流,该记的内容要滚瓜子烂熟,让学生在阅读中享受“美文”熏陶,体会谋篇布局,达到善于借鉴运用自如的目睥。
同时要把作文训练贯穿于日常教学活动中。
要求学生随课堂积累优美词句。
因为,要使文章精彩,首先是文章圾优美的语言和词语。
这些内容从哪里来呢?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要求每个学生备有一个优美词句本,每学完一课,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摘抄在本子上,并互相交流,有些词有达意语还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练习写话。
这样日积月累使学生获益匪。
如教《翠鸟》一文后,我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从静态到动态,又从颜色到形体等描写翠鸟的外形,使学生认识到作者是这样抓住羽毛鲜艳及形体玲珑这两个特点,细致观察,才能写得具体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教《小摄影师》、《我不会失信》等课文后,就要训练学生通过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的特点来描写表现刻画人物,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以及内心世界等。
总之,要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观察方法,表达方式,积累词汇,积累素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外阅读 扩大素材
广泛阅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小学生语言积累明显不足,写出起文章来,就难免“入不敷出”。
因此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但是单从课文中学生知识,积累素材,是远远不够的。
老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文外,还要要求学生多读课外书籍、报刊、杂志,扩大知识面,充实写作材料。
老师要从实际出发,向学生推荐一些童话、寓言、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科幻小说以及中外名作名篇的编写普及本等。
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强调学生要自备笔记本,随时摘抄词佳句,精彩片段,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书是前人的经验、智慧的结晶。
在不同作者的笔下,同一事物是千差万别、绚丽多彩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世界的方法,自己的风格和语言。
那些动人的画面,精彩的描绘,形象的比喻等到优美词句、语段、表达方法都要取之精华的作文基本功。
老师要引导学生将外物转为内物,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为自己的文章增色生辉。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也是说多读是提高学生作文的基础。
小学生活泼好动,真正让他坐上数分钟,读一篇长文章,他是没有耐心的。
即使让他读作文范例,他往往也是蜻蜓点水式的读法,不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技巧。
这就要求老师要与他们一起欣赏好作文。
可根据不同内容的文章,采取不同的读法。
写景的文章可读得山清水秀、心旷神怡,有一种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之感;记事的文章,可读出欢蹦乱跳、活灵活现。
让学生了解文章的精句妙设,并和自己一起去读,久而久之,学生对阅读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不同的阅读方式中,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成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下笔才能洋洋洒洒。
四、勤动笔写 用好素材
有了素材,不等于就能写出好文章。
勤能补拙,练能生巧。
素材丰富了,就要引导学生用好素材,提高写作水平。
好文章是写出来的,但仅仅依靠作文课堂上学生冥思苦想,“闭门造车”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
指导学生写日记,是一种简便、有效的写作训练方法,日记可以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随时记下来,内容不拘,可长可短,非常灵活。
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仅能大大增加练笔的机会,而且能使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更加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当然,引导学生写日记,关键是激发兴趣,启发自觉,一般不宜把日记作为必须完成的作业来布置。
要使日记成为学生生活上的.乐事,让学生想写、爱写。
这样学生不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练笔的热情就能经久不衰,习惯成自然了。
学习习惯了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做到专心致志,开动脑筋,选择有意义的、感受深刻的记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样写作的素材也就丰富了,写作技巧也就会逐渐提高起来。
小学教育语文教学论文
一、关于小学教育语文教学问题的有益探索
1.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
我国的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在祖先留下的历史文化中充分的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及艺术造诣,语文知识的学习,除了要对作者的艺术手法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与学习古人的先进的情感认知能力,这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尤其是小学阶段的语文学习,学生各方面的认知能力还很欠缺,学生的性格特点还没有完全的定型,这时候加强学生的情感认知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采用的情感认知培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可以根据课本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效的情感扩展,下面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予以说明。小学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反应爱国精神的课文,在此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课本内容予以适当的扩展、引导,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深切爱国情怀,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意识及爱国精神,这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是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的。虽然小学阶段是学生的语言能力学习的打基础阶段,但是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中,对学生的文学修养进行适当的培养也是非常必要的,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相关语言知识的学习中,积极创造意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学习过程中字、词、句的延伸意义的理解与掌握,为后续的复杂的语言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创新包含着多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培养目标的改革创新等,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任何存在于社会大环境的事物,要想跟上社会的前进步伐,就需要不断的革新与进步,小学语文教学也一样。正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中存在种种的弊端,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体系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首先从教学内容上说,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很多事物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需要在语文教材中的实例的选择时,应该选用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接近的事例,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其次是教学方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对于基础的字、词、义、音的掌握,很多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进行相关内容的反复抄写,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大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具有很低的教学效率,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要加强小学语文教学教学方式的创新,变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学生的学习予以正确的引导,采用各种高效的`基础知识的教学、学习方法,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完成基础知识的识、记,不仅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还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最后,小学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应该进行适当的改革,除了要让学生牢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还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情感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培养能容,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内容,积极组织一些有意义的课外教学,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自主的学习、探索所学知识,最终将所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当中,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真正得到锻炼。另外,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也应该积极的组织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所学的新知识,在课堂上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与领悟,这对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牢固掌握是非常必要的。
二、结语
小学阶段是各方面基础知识掌握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各方面认知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就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针对其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建议,教学模式的模式的改革、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情感认知能力的正确引导,对于小学教育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教育论文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课本中,收录了部分根据历史题材或小说编写的课文,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一课便是对小说《三国演义》草船借箭章节的改写,这类课文的教学效果往往受限于教师对于历史或历史题材小说理解是否全面而深刻。教学中很多教师把讲读的重点只是停留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的讲解上,忽略了小说中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深入刻画,没能抓住人物的特点进行分析,这样的教学往往会显得流于文章表面而苍白无力。
语文教参中叙述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掌握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对于这三个目标,表面看较简单,也比较容易达到,因为这篇课文的故事梗概大家也都耳熟能详,甚至连我们五年级甚至更低年级的学生也是一样,对于三国里的故事,特别是对三国里诸葛亮的事迹了解得最为全面。但细细品味这一课的目标,就感觉并不能简单处理,试想学生只了解故事情节梗概,而不了解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对话语境对于人物刻画的作用,就不可能有感情的把课文读好,也不可能真正深入了解这个故事把故事讲好。
作为语文老师,带领学生从文章的表面走向文章的背后是我们的责任,因此教师在讲解这篇课文的时候,大可不必再拘泥于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讲解,虽然是五年级课文,课文也极简单,教参也没有刻意要求体会人物特点,但我认为教师还是要把教材“讲厚”,不妨从人物分析的不同方法和角度审视这篇文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研究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文章的兴趣,点燃学生对名著的阅读渴求,真正发挥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促进作用,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以更好的体现。
一、人物背景分析
文中共有四个人物,其中按照主次顺序和文中的分量来说,应该是诸葛亮、周瑜、鲁肃和曹操。
这时的诸葛亮是在刘备三顾茅庐出山后,作为刘备的军师仅仅指挥并取得几次较小规模战斗的胜利,在刘备军中的威信还没有真正确立,又在实力不强的情况下新败于曹操,迫切需要一次大的胜利来确立地位的情况下,劝说刘备联吴抗曹得到应允才来到江东,想借东吴之力与曹操抗衡,为实现三足鼎立打下基础。而诸葛亮清楚的知道周瑜定会在大势已定的情况下有加害之心,因此,表面亲如一家,私下里早已周全安排,巧妙应对,处处提防。
周瑜是当时东吴主战派中武官中的实力派人物,掌管东吴军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二十几岁任都督,心高气盛、桀骜不驯,开始时从心底里瞧不起诸葛亮,但诸葛亮舌战群儒、主张火攻等情况又不得不使其叹服,并想杀之而后快,但迫于孙刘两家结盟,要害诸葛亮必须有两全之策,否则有破坏结盟之嫌。因此,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形成了藏在内心里的鲜明的矛盾斗争,周瑜始终在谋划加害诸葛亮之策。
鲁肃在文中的分量虽不多,但起着异常关键的作用。在东吴的文官中,鲁肃是坚决的极少数的主战派,受到孙权的重用,起着孙刘联合使者的作用。一方面为维护东吴的利益,不得不帮助或胁从周瑜做陷害诸葛亮之事,比如把诸葛亮的行踪、话语传递给周瑜等等,另一方面,又出于联合刘备抗曹的大义出发,暗中为葛亮传递消息,还为诸葛亮提供草船借箭所需,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在赤壁之战的成功中,鲁肃之功不可磨灭。而且鲁肃为人也并非只是表面上的诺诺之人,其实此人胸怀广阔,审时度势,对后势的判断相当准确,这也是后来周瑜死后,它能够接替都督一职的原因。
曹操在三国里是一个有着雄材伟略的军事家,却在草船借箭这一故事里表现为生性多疑,不肯冒险,学生初读会感觉他很愚蠢,其实不然,曹操身上具备的`军事才能在三国中只有少数人可以企及,在大雾天不肯出兵,恰恰反映出军事家的品质,这一点从他后来败走华容道几次大笑诸葛亮不会用兵,但都中了埋伏这件事上能够看出来,其对地形、排兵布阵的老道与诸葛亮还有一比。其实,诸葛亮也是非常了解曹操的性格和才能,才敢于冒险,不然遇到个愣头青,诸葛亮在草船借箭之时便被活捉了。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读懂文中的人物,了解人物的背景,有些内容虽文中未提及,但教师要给学生以准确的、全面的信息,不能只从情节和文章表面理解人物,要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立体的人物形象。
二、人物性格分析
诸葛亮在三国中的地位异常突出,也被后世奉为智慧的化身。其智慧一方面表现为知识渊博,上通天文,下晓地理,知晓阴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在来东吴之前,便已经算计好联吴必然成功、必用火攻,哪天大雾、哪天东风、哪天火攻、何时接应自己。因此,在东吴的事态变化中,诸葛亮始终能够处之若泰,从容面对,收放自如。另一方面,他在识人方面有着深厚功力,在此文中,他就巧妙地利用了鲁肃周旋于周瑜之间、利用曹操的心理取得了十万支雕翎,利用草船借箭以及后面的借东风打击了周瑜的气焰,真可谓古代的心理学家。
周瑜在教参中定义为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之人,我认为这一定义过于片面。周瑜相对于诸葛亮确实略显被动,每一项计策都被诸葛亮事先察觉,一一化解,周瑜只能见招拆招,始终落后一步。但试想周瑜一定要想方设法除掉诸葛亮,其原因只是因为他心胸狭窄,嫉贤妒能吗?我想,作为周瑜年轻好胜,永不服输的性格确实表现的很突出,但仅凭与此,便说其心胸狭窄,这样分析周瑜确实有冤枉之嫌。周瑜曾不止一次对鲁肃讲“诸葛亮不除,早晚为东吴大患”,这说明,周瑜想除掉诸葛亮还是从东吴的将来长远出发的。再者,试问一个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都督能够指挥好千军万马吗?能够有黄盖、甘宁等大英雄甘心为之效力吗?因此说,周瑜也并非常人所说的心胸狭窄之辈。只是,他认为留下诸葛亮为东吴留下祸患比连刘抗曹更重要罢了。
鲁肃在教参中定义为忠厚守信之人,但我觉得只是这样理解略显片面。我认为,鲁肃相比周瑜,便是一个更加深谋远虑之人了。首先,鲁肃周旋于周瑜和诸葛亮之间,传递信息并非是被迫之举,相反多是主动为之,表面看是为化解诸葛亮和周瑜的矛盾,从他为诸葛亮提供一切借箭之需可以看出,其实是在维护联刘抗曹的大计。是不是鲁肃看不出留下诸葛亮将来会有后患呢?我想并不是这样的,而是鲁肃深知赤壁之后曹操的根基仍然深厚,杀掉诸葛亮后,东吴必然只能独自面对曹操,那时并没有十足把握保全东吴,而留下孙刘联盟,鼎足之势必成,可更好地保护东吴。因此说,鲁肃的角色在文中的作用是突出的,而并不只是被动的唯唯诺诺之人。
曹操的心理特征在文中没有突出体现,教参里只是定义为谨慎多疑,在不知道敌人虚实,又是大雾天气的时候,谨小慎微,只是让弓箭手逼停敌人不让其靠近。实际上,曹操并非是愚钝之人,二十条战船即便有再多的战鼓能打出百条战船的声势吗?而且要突袭何必擂鼓呢?曹操不可能不想到这点,曹操定然知道是小股敌人在虚张声势,借大雾来探听军情,根本没把这件事放在眼里。因此,曹操在这件事中并非只是谨慎多疑,应该还有自满持重吧。
因此,我觉得教师解读文章不能停留于表面,也不能唯教参为“真理”,要有深入的理解和思考,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虽然是五年级学生,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但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尤其是学会多角度思考。
三、对话理解分析
记叙文中的对话最能反映出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因此,教师不能只停留于对故事发展过程的描述,而要抓住对话中反映出的人物心理变化体会人物性格特点。这篇文章中,通过对话,人物心理变化和性格特点表现最突出的当属周瑜了。
文章第二自然段讲到,周瑜请诸葛亮议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当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时,周瑜说:“对,先生和我想的一样……”,这说明这是周瑜早就设计好的计策,在周瑜问诸葛亮用什么兵器最好时,他的心里是忐忑的,担心诸葛亮会不会顺着自己的圈套走下去,结果不出所料,在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时,周瑜应该几乎是脱口而出“先生和我想的一样”,随后又抛出了“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退却”的咄咄逼人的计策。当诸葛亮说“当然照办”时,周瑜一定得意的认为诸葛亮已然上当,当诸葛亮提出三日内可以造完时,周瑜应该是既惊讶又蔑视,惊讶诸葛亮竟然会提出用三天完成,蔑视其不懂是计,自取灭亡。当诸葛亮签下军令状时,周瑜定然沾沾自喜计策得逞。在诸葛亮走后,他对鲁肃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显示了他很为自己的计策得意,同时他又让鲁肃去探听虚实,说明其还是为诸葛亮会那么容易上钩而疑惑。后来听鲁肃说诸葛亮不要造箭之物时,心里变得更加疑惑,但仍然坚定的认为自己的计策万无一失。只有对这些心理变化真正的理解,在文章最后才能体会到周瑜自己原本认为很得意的计策,原来都在诸葛亮的掌握之中而怅然若失,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最后一句“周瑜长叹一声”中周瑜长叹时的心情。
读书要读懂人物,读懂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用语言表达人物心理变化和人物特点的方法,对于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升具有很高的价值。
四、人物对比分析
在此篇文中,教师可以创设人物矛盾情境,激发学生讨论的热情,对于学生多角度的理解文章和人物特点有突出的作用。比如,讨论文中的四个人物,哪一个最聪明,为什么?绝大多数学生一定认为诸葛亮最聪明,那么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体会诸葛亮的聪明之处,尤其要体会他是在来东吴前就设计好了一切,起码是准备好了一切,而且他借助鲁肃和曹操的特点为己所用,从而体会三国是一部讲究智慧和谋略的书籍,激发学生进一步读书的兴趣。并且还要适时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周瑜、鲁肃、曹操有没有聪明之处,各是什么?从而多角度的分析人物的特点,不至于片面的理解和分析人物。
综上所述,教师是学生读书的引路人,这条路应该是思想之路,因此,教师要先行一步,深入的读懂教材,能够客观、正确、全面的体会教材的人物特点和性格特征,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开阔学生读书的视野和思考的深度,才能少出书呆子,培养出思维活跃、多元发展的学生。
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一、前言
语文教学的实质性改革一直是当今课改的重点,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跳出传统的语文教语文的模式又是课改的关键。小学语文具有基础性强、实践性多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多元化课堂的开展,能够把语文作为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丰富知识的良好平台。当然,在跳出语文教语文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还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二、当前语文教语文的教学现状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的教学效果比较低效。教师在教学当中不能有效的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学习的平台,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语文的实际价值,枯燥无味,导致小学语文教学遇到极大的瓶颈。
(一)教师在教学当中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随着课改的发展,小学语文在课程设计上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这就使得习惯了传统教学的教师难以适应,对新课标的教材吃得 不透。在实际的教案编写过程中,教学目标不明确,一味的借鉴与形式化课改下的教学要求。而且,小学语文教师缺乏自身的知识扩展,总以为小学语文很简单,不需要在进行相关教育着作的研读,进而出现教师实质性的教育理念的缺乏。
(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总是以“牵引”式的教学法把知识点直白的灌输给学生,使得学生感觉枯燥。而且教学上缺失实践交流的活动课,没有实质性的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做到充足的巩固。诸如教师在对于汉语拼音字母的教学中,教师对字母的发音不够准确,在教学中总是用不够标准的字母发单去教学生,而且课堂上缺乏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学生不能自主进行字母发音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
(三)口语、阅读、写作的教学过于形式化,缺乏实质性的创新。小学语文的课程应该非常重视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而教师只是依据考试的要求,缺失学生口语能力的教学;在阅读上宽泛,没有实质性的阅读价值,而且往往在阅读上出现以“教师阅读为主,学生阅读为辅”的现象;在写作上,对学生的要求和约束过于应试化,学生在写作上要依据教师的模板和考试的要求去写一些“四平八稳”的.形式化作文,使得学生写作思维的创新能力丧失。
三、跳出语文教语文的教学模式
语文作为小学中的一门主要课程,具有充足的教学时间。而且其课程也要求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性教学的要求,同时这也是跳出传统语文教语文的有效教学方法。当然,要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真正的跳出这种模式,还需要更加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考试制度做有力的保障。
(一)加强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教学要求上更加的注重教师的实践性教学。而教师在教学理念上还比较的传统,教学理念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忽视课改的要求。加之,在当前的考试制度下,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观念同样可以达到考试的要求,使得教师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改变这沿袭了多年的教学模式。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要加大对教师的新理念的教育,让教师充分吃透课改的实质内涵,同时做到在制度上约束,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不能形式化,应该加强具体的教学考察,考察教师的实际教学模式,避免教师“滥竽充数”。
(二)重视教材的主导地位,立足教材开展多元化的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要突出教材的实际地位,立足好教材进而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教师在对学生知识的传输时,不能完全根据实际的考试制度来实施教学。诸如在教材中重视学生课外能力的拓展,而该部分在考试中不作要求,但教师仍然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资料,并且组织有效的课外阅读,为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以便于学生查阅。这种重视教材主导地位的方式,可以既做到了立足教材的要求,有利于教师的课程开拓,而且又培养了学生自我阅读和思维的能力。
(三)在教学上,做到有计划、有目标的开展教学。我国的小学教育还是以集体的教学形式开展,而且往往人数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明确的教学计划和目标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展,可以做到对学生学习问题的及时发现,进而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的,来适应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教学需求。诸如,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男同学的写作能力比较的缺乏,进而可以依据有效的计划,有步骤的加强部分男同学的写作培养,同时教师可以在不占用学生课外活动的前提下,对其进行课外辅导,来加强其写作能力;如果发现部分的女同学的阅读分析能力比较的缺乏,教师就需要制定有效的加强阅读锻炼的计划,计划如何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阅读材料的选择。然后,按照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实施。这样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诸多领域的学习缺陷,而且有利于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的创新设计,使得课改下的教学模式多元化和具体化。
(四)根据小学生的个性发展,有效的课堂设计与组织。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遵循“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进行有效的课堂设计,以维持教学效果的长久性。教师应该注重语文教学的情景设置,能够做到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案例放置到语文课堂的教学之中,让学生感觉到语文的魅力,进而拉近学生与语文的距离。同时,在对情景课程的开展中,增加学生动手训练的环节。例如,在对一篇文章的阅读理解时,教师根据在学生的生活进行有效的问题创设,通过实际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在课堂中,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提问和发言的空间,这种做法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个性特点,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在对待语文上,做到“想学”、“去学”、“乐学”、“好学”。
(五)立足于语文课程,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展。在课改中,要求语文教学更加联系实际。在组织教学时,教师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还可以开展更多的实践课。把对知识的讲解放到实践活动当中,让学生在活动课中不知不觉地巩固知识。例如,教师在对学生写实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时,不能光在课堂上强调写作的要领,如何去感受实际的生活,进而对作为展开组织和写作,而应该把课堂放置到实践活动课中,让学生在实践课程感觉到实际的生活到底是如何的,当融入自然时的感觉是怎样的,这些真实的感受都是作为素材的最好来源,让学生在写作时,不再空洞,而是更多地从生活中提炼素材。
四、结语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课改的逐渐具体化中,开展有效的语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传统的“语文教语文”的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制约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既是培养现代人才的需要,也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
摘要: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可使他们有获得美、感受美、体会美、享受美的美好感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从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及情感教育的激发来论述。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作用;激发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定位为“培养高尚的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感悟人生、升华精神境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作用
(一)调控作用
情感教育可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良好的情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二)熏陶作用
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等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三)审美作用
情感教育可使学生获得美、感受美、享受美,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
二、情感教育的激发
(一)适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因此,语文教师饱含激情地创设适当的情感教学,学生才能兴致盎然地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处于最佳状态。学生心情愉悦,注意力集中,师生才能有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和情感交流。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适时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良好的“情感场”,引导学生进入最佳学习情境,优化教学效果。
(二)深入品析文本,引导学生体味情感
1.关键字词,让学生获得美
从文中找到抒发感情的关键字词,如“喜”“哭”“雀跃”“悲伤欲绝”“欢蹦乱跳”“喜极而泣”等,,带领学生用内心去感受这些情感,进入文章中的情感,才能真正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2.品味佳句,使学生感受美
如,在学习《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时,作者通过围绕“梦幻般的湖”这个中心句,介绍青海湖美景的特点,使学生想象自己身在青海湖美景之间,就如身临其境一般,细细感受青海湖的美景。
3.从文到图,让学生表达美
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等特点,图文并茂,看图结合课文,让学生表达他们的感想,这样既可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培养他们观察、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
4.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体会美
学生大声地朗读,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口才,又可以使学生表达出美,体会到美。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指导,帮助学生采用正确的语调,掌握好停顿点等,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信赖感、自信感、合群感和求知感,使学生真正地体会到美感。
(三)拓展延伸阅读,加深体验情感
只用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是杯水车薪。因此,语文教师应在学生掌握好课本课文后,再引入多篇课本外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充实学生的阅读时间,增加知识量,丰富学生的情感,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交流应寓于情感之中。学生运用良好的心理状态、合适的情感态度进入学习中,既可以愉悦地完成学习,又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达到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济生.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0).
[2]郑永静.浅谈小学语文中的情感教育[J].都市家教:上半月,(04).
[3]印宏伟.在小学阅读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途径[J].广西教育,2012(09).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教育论文
众所周知,小学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教学重点。因而,如何写好作文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关键点。作为一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的,在笔者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有一些对作文教学的个人看法,希望能够与大家一起分享。
1、教师要实现作文与生活相结合
“真正的学校应当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就告诉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这是因为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只有在“思维”中获取灵感,才能做到思如泉涌、下笔有神、笔奕生辉。例如,教师要带领我们的小学生走入广阔的生活,以拓展思维领域。法国雕塑家罗丹语曾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些学生的作文,往往千人一面,百景一样,写不出新意来,就是因为缺少细致的观察、发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沉默”的思维。由于生活面比较窄,圈子又小,出了家门就进校门,缺少社会实践,视野不开阔,活动领域不宽广,导致对周围生活了解非常少。根据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地带领学生走入生活,不仅是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广泛接触社会,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学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方法。事实证明,往往是参加了社会生活实践活动后,写出的作文要好多了,具有文采,也显生动、有形。以就是说,教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思维的起点。
2、教师要将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漫谈文艺创作》)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
3、教师要及时修改作文,加快思想交流
学生辛辛苦苦写好作文后,总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赞许,在很短的时间内,印象很深,应给予及时的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很容易接受,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别人的,或轮流交换互阅等。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修改作文的目标,要求学生能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用通顺的语句、清楚的层次、鲜明的观点,恰如其分地记叙见闻、写景状物、说明事物、发表意见,此时,若再重新习作一次,就能上一个等级,这无疑提高了作文水平。
4、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改作文的能力
丁有宽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是以培养和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中心,以培养自学自得、自作自改的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大面积提高小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为目的。这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体现,指出了作文的能力培训的一条途径。、“自改”作文,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在多年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一直尝试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学生把自己的作文看几遍,通读几遍后,看它是否顺口,以发现错漏之处,并自己进行修改,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布鲁诺说过,“使一个学生对一个学科感兴趣的最好办法,是使这个学科值得学习”。头痛于作文的学生,则是作文还提不起他们的兴趣。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作文教学要取得一定成效,语文教师必须千方百计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变被动学写为主动学写,逐步使他们乐写。
以上的只是笔者个人的一点教学经历,每为教师对于作文教学都有自己的见解,以上的只是个人的偏见。但是无论如何,我们语文教师都要全面提高我们的作文教学水平,培养我们学生良好的写作能力,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我县“大读写”工程的要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关键词]课外、阅读、拓展、大语文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语言文字的积累,其途径是听和读;语言文字的表达,其形式是说和写。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去引导学生在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开展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一、激发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并利用早读、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听故事录音,还经常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不同的阅读方式也是使学生对阅读感兴趣的关键之一。在组织课外阅读活动时,我不仅采用了指名读、互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读的形式,还采用了游戏、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理解能力和认识水平,从而增强阅读的兴趣。
二、推荐材料。
1、学生合适的课外书。
当学生读自己喜欢读的书时,他会读得津津有味,完全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和书里的人物同喜同悲。当学生读自己不喜欢读的书时,会感到枯燥无味,不知所云。因此,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就要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推荐时课外书要考虑以下几点:
(1)要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
比如《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假日行动》等,这些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文章的语言很容易与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联系。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什么重要的活动或不良的思想倾向时,我就找些相关的书籍进行思想教育动员。例如:广播操比赛快到了,结体训练,选择《长征故事》、《卧薪尝胆》这样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便全身心投入。学校举行“献爱心”活动、参加大队委竞选等等,适时选择一些动人篇章让学生阅读,学生就会热情高涨。如果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的话,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而且有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2)要与学生的心灵世界息息相通。
小孩子天生爱幻想,这就决定了他们爱读带有幻想的故事。童话故事具有幻想性,故事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环境是假设的,情节、事件也不是生活中实有的,但幻想中却往往寄托了孩子们的希望和理想,折射出他们内心的精神追求,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具有很大的魅力。科幻小说不仅具有幻想性,而且还带有一定的科学性,是人们美好愿望的一种体现,和童话比起来,更具有现实意义。人们想战胜死亡,渴望生存,古往今来的童话里便出现了不老的仙人、不灭的生灵;而科幻小说里则出现了神奇的新药,发明了新的医疗器械。这一切都是孩子们所希望的,所以他们喜欢读科幻故事。好奇是孩子们的又一天性。孩子们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总想问个“为什么”。他们喜欢读一些探险和科幻的书籍,就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所以像《太空历险记》、《阿童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鲁滨逊漂流记》等作品都能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值得推荐。
另外,儿童诗反映了孩子们纯洁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语言精练形象,读起来音韵和谐、节奏明快、琅琅上口,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粮。
(3)读物的语言水平要略高于学生。
结合学校开展的“读千古美文、做当代君子”活动,让学生广泛涉猎千古传诵的经典范文,此类文章文辞优美,能直通学生的精神世界,学生读这样的文章,语言和精神的修养都会得到提高。如:“名家名句”,“唐诗宋词”等,要让学生多读。
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和较高的使用频率。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诗句与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心灵世界很接近,容易产生共鸣,应多选一些含有这些语言的文章让学生阅读。
2、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
学写人的文章,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相关的其他文章来读,从而对这个人有更深更广的了解。也可以选择与这个人物相似的其他写人的文章来读,让学生在比较阅读中获得更多的语言,获得对人物更深更广的认识。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课前,我组织学生查阅和鲁迅生平相关的文章。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前,发动学生广泛阅读《西游记》中的故事。这些拓展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灵空间,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语句,领悟内容提供了经验支撑。
学写景的文章,可以选择其他写景的文章来读。如:学习《桂林山水》时,可以选择朱自清在我们温州写的《梅雨潭》来读,也可以选择我们当地写景的文章来读。如:《玉苍山》、《碗窑三折瀑》等文章,使学生有一种亲却感,学生的认识空间不断扩大,探索的欲望和能力不断增强。同时,这样的阅读,由课文这个“点”扩散成一个较大的“面”,学生的语言积累不断增加,领悟力也不断提高。
3、拓展课外阅读的渠道。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信息时代,应让学生明白要通过各种媒介接受大量信息,我们的课外阅读也不能限于书本。除了班级图书角里的书籍和学生订阅的杂志以外,还可以学会用各种途径进行广泛阅读。虽然没有上网阅读的条件,电视中一些优秀的栏目等也是获取知识的好渠道。
三、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四、开展读书评比。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我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很好的贯彻了我县“大读写”工程的要求,拓展了语文教学的空间,开创了一个开放式的大语文学习氛围,同时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为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湖北出版社
3、《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出版社第二期
4、张志伟《农村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实践与研究》浙江教育科学第6期。
【内容提要】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有:朗读的时间不足;朗读的目的不够明确;朗重读轻阅,只读不思。为此可以采用下列对策: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阐明朗读意义,让学生愿读;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指导朗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对策农村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从篇章中领会文章的主旨、思想、意蕴,既受到了熏陶感染,又锻炼了用语音描摹事物、表情达意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朗读可以检验学生对文章的掌握程度,感情倾向和认识水平。但是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朗读的时间不足。
教师往往怕完不成教学任务,以讲代读。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不足5分钟,朗读训练往往是如雁掠过,许多教师在学生还未彻底读完、读通的情形下,就匆匆进入下一教学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种外在形式。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二)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有些课堂上教师让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学生读了女学生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三)重读轻阅,只读不思
阅读情感是建立在读者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在“以读为本”的强势介入下,语文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阅读量也大了,但不知不觉又陷入一种新的误区:重读轻阅,只读不思,力求课堂亮点的生成。教师常常不遗余力,采用个别读、轻读、对读、轮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种方式,唯独缺少对文本内容的咀嚼、敲打。因此,学生的读书仅是在语言文字表面滑行,游离于文本之外,难以切近语言,治静于文本深处,朗读自然成了一种摆设,抑或是包装课堂的一种行头。
二、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保证朗读时间,让学生多读。
“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且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且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华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二)阐明朗读意义,让学生愿读。
首先让学生知道,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积累——模仿——创造”是学习语言的基本规律。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地体现出来。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读者理解得深透并受到感染,就如同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替作者说这番话一样。因此,文章一旦被高声诵读,就会变得好懂和易解,这就是所谓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还可以使我们了解词句的各种结构,掌握词句的节奏。一篇词汇丰富、语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复朗读,达到琅琅上口,熟读成诵,书本的语言就会变成自己的话的语言,成为自己的储备和财富。一旦用到某些词汇、句式、表达方式时,就会涌上笔端,运用语言的能力自然会大大提高。不读书或读得不熟就很难把作者的语言学到手。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对朗读的态度得到了端正,积极性也会慢慢地提高。
(三)激发朗读兴趣,让学生乐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有的学生本身具备了读好课文的能力,但由于他们怕羞,不敢放开胆子去读,觉得投入地读、有感情地读是一件挺滑稽的事。有的学生则担心自己读不好,招来同学们的笑而不敢读。为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老师就要努力在班里营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大张旗鼓地表扬那些敢于尽情朗读的学生。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指导朗读的时候,可根据课文特点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如集体读、分小组读、指名读、领读、分角色读、表演朗读、比赛朗读、配乐朗读、想象朗读、展示朗读等,让学生乐读、争着读。当然,朗读要求和朗读评价都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总之,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加深学生学习的记忆力,提高学习兴趣。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虽然存在着朗读时间不足、朗读目的不够明确、朗读对象不广、朗读指导方式单调等一系列问题,但是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多读、愿读、乐读、会读,朗读教学一定会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出艺术魅力!
关于小学语文开放式教育教学初探的论文
【内容摘要】新课堂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堂讲或满堂问仅仅是教师的单边活动,是以教师的口代替学生的口和脑,达不到培养学生发现与创造能力的目的。作为一个参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师,教学《石拱桥》、《富饶的西沙群岛》、《荷花》等语文课时,我努力地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组织。实施开放式教学。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正确表现自我建设良好的班风。
【关键词】开放式教学、班级管理、自主
开放的语文课堂,就是说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教学时,我紧扣新课标理念,重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广泛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在学习上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一、开放语文课堂,让语文教学充满活动
传统的语文课堂充斥着师道尊严,教师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为学生安排一切学习内容,自身满足于已有的水平,因循守旧。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一味满堂灌,忽视对学生的启发,根本不考虑学生懂了多少,更谈不上创新。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水平,才可能具备灵活的驾驭能力。这无疑会促进教师的发展。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也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学习空间。
(一)开放教学的空间
语文学习的内容不仅仅限于课本,它更多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必须通过传统课堂这个封闭、狭小的圈子,根植于生活这片沃土,将语文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语文真正成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学习应当充分利用好课程资源即课本。课文的插图,可使教材增辉添彩,不仅能帮助师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插图用好,可以教活语文课。运用插图导入课文,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由于学生从未见过历史悠久,外形优美,结构坚固的赵州桥,不知大拱两肩上那两小拱空间位置究竟如何。我就出示挂图或指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将古老的赵州桥变作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大大增加了,又如:从大众传媒上开发利用。大众传媒是指报刊、书籍、电视、电影、互联网等。从活动场所上开发利用,活动场所有图书室、生物角等。从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上开发利用。这样的教学,让我感受到随地都是课堂,生活即是语文,语文是各生活联系在一直的'。我们只要积极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创造性地处理好教材,将语文教学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语文教学必将面目一新,发挥更为强大的功能。我们的学生置身于这样的教学中,也必将受益匪浅,获益终身。
在社会生活精彩纷呈的今天,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可谓琳琅满目,数不胜数。语文教学除扎扎实实抓好每一堂课的教学,还应把关注的视角引向课外,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品味、感悟,积累更多语言素材,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那些流传千古的诗歌、词文,更要带领学生抑扬顿挫地去朗读、背诵,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欣赏人类文化的精华,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开放教学内容
从内容设计上说,要回归儿童的生活。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际上语课文中的内容反映的无非是自然中或社会中的人文内容,因此学习课文时不能孤立地处理课文内容,必须尽量把自然中、社会中的人文性内容引入课堂中来,尽量联系生活实际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这可以通过实物或表达、图片、录像、课件等再现自然或社会内容,或通过引导学生表情朗读、联想、想象、表达、表演等表现课文情境。一直以来,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深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抓住生活的点点滴滴,眼里有资源,心理有教育,课程资源就无处不在。
让孩子感受到开放的内容,还应该与其他学科融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互相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如教学《家》一课时,体会诗的第二句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包含的意思,是理解诗句的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我进行了如下设计:昨天老师已经布置小朋友回去画自己的家了,谁来介绍一下你的家?(学生上台实物投影下介绍)其实呀,我们小朋友也有一个共同的家,它的名字叫――中国。(课件出示盛开着朵朵鲜花的中国地形图)这就是我们的中国地形图,看!这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多美呀!我们小朋友的张张笑脸多么像这朵朵鲜花呀!我们可以在祖国的大花园里幸福健康地成长,你看,他们多快乐呀!(课件出示一幅幅学生的学习生活画面,配乐:娃哈哈)来吧,就让我们一起快乐的唱起来吧!(学生齐唱娃哈哈)我们能生活在祖国的大花园里,是多么得幸福啊!所以说:(课件出示: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在此将美术、音乐有机地结合到语文学习中,让各个学科的教学资源与学生的情感有效地结合。这说明语文虽然姓语,但语文决不单是语文,必须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融合。
(三)开放教学过程
从过程设计上说,我鼓励学生对教科书多元的个性化的解读,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阅读,《课标》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即允许学生个性化的多元解读,同时要求教师少一点理性化的分析,少一点无谓的文字游戏,以重点精读带动全文浏览;多一点熏陶、多给学生一点揣摩、感悟的机会,着力于阅读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在教《月光曲》一文中时,文中讲到听了贝多芬的曲子,盲姑娘激动地问道: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吗?可贝多芬没有回答。此处就这样设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请多角度进行思考。我就提示学生从性格人品、心理感受、特定氛围、触发灵感、进入创作情境等方面进行思考。这类发问激发了学生在理解语言上发表一些新颖、独特的见解。
(四)开放教学方法
传统的学习方法方式单一、被动,学生缺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往往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教师也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和实践来获得知识。因此,我们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他们很少有自己的见解,不敢发表独特的思想,创新意识不够,这与当今时代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习惯了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老一套教学模式。新课程的实施对课堂教学提出了严峻挑战和更高要求,为了适应新课程的变化,我凭着创新教学原则,开放教学方法。如在教学《荷花》、《富饶的西沙群岛》等一类文笔优美、感染力强的课文,我引导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去感受课文情节与内容,进而被它感动、感染,从而感悟出其中的思想感情。而在阅读过程中,不强加给学生自己的主观理解,告诉学生应该读什么,应该怎么读。试着放放手,对学生说:你喜欢哪一节、哪一句?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你觉得怎么好读就怎么读!学生感到自己的想法受到尊重,主体意识得到张扬,学习的积极性自然空前高涨。
我们倡导自主学习,让学生从生活、书本等资源中获取知识;我们倡导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和交流互动,因而教学过程远远超越了本身,它变成了师生交往、创新的过程。学生可以在活动、讨论中学得知识,可以通过采访、写报告等共同解决问题,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无疑是大有帮助的;我们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有益的。
总之,在具体操作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确定和设计开放水平。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设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开放的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不仅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开放课堂教学,创新教法,在课堂教育工作中,我也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育。因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集体,他们都有独特的感情和个性,只有发挥并培养其个性,引导他们正确表现自我,才能使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有困难得到帮助,有错误得到纠正,有烦脑就得到化解,有成绩得到鼓励,有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个性才能得以充分发展,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
二、开放教育方法,树立良好班风
从去年开始,我担任五年级班主任。五年级的学生自意识较强,他们对生活充满好奇,努力介入生活,希望自己的才干得到老师同学的认同,渴望获得成功。因此,我在工作中特别注意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位学生在各个方面有成就感。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激励学生奋发进取,提高班级学习水平
学风是班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必须把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向学习上引导。那么,怎样才能使人人都有学习的进取心,进而坚持不懈地刻苦学习呢?首先确定好班级班训。它要求学生学习要保持充沛、旺盛的精力,心态积极,勤勤恳恳地做好每一件事,朝着自己的目标一步一脚印地迈进。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要求先自我纵向横向比较,自己跟自己比,然后再与班内同学进行横向比较,营造人人有进步、人人争先进的氛围。开学初,我将上学期各科成绩制成一个表格,发给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在表中适当位置填上自己的各科与最高分相比的差值,并与班级平均分作比较,然后制订出本学期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在班会上,大家踊跃发言,相互交流,形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良好风气。同时,进行今天和昨天比、现在和刚才比。班中每天的口号是:我能成功,我们能成功。这一年,无论是全班整体水平,还是在尖子生的培养方面都有较大进步。
(二)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做班级的主人
好的班风与良好的班级管理密切相关。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记住你的管教目的应该是养成一个能够自治的人,而不是一个要让来管理的人。在班级管理上,我从以下三点着手:(1)、让学生参与制定班级工作计划。每学期我先吃透学校政教处的工作计划,领会其精神实质,然后根据本班学生实际,确定班级工作思路,把班级工作计划复印给每位班干部,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任务制定出自己的计划。我再根据班干部上交的计书,整理出班主任工作计划。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生反映很好。(2)实行班干部轮换制。班干部定期轮换,体现班级的民主性,使每位学生都有为他人服务的机会。我对每位班干部的工作总是给予热情的指导和帮助,努力培养他们处事及应变能力;由于学生干部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而且任职时间又不长,因此工作热情高,干劲足,能得到其他同学的尊重、支持和配合。(3)尝试按学号顺序轮,每位学生都要担任临时班主任一天,负责早操,课间操、自修情况的监督及处理当天的突发事件,让他们体验班主任工作的苦乐。通过实践,干部们自我管理能力逐日提高,其他同学更明确自律的重要性。此办法实行一年以来,班风正,学风浓,班级集体凝聚力强。
(三)充分发挥学生特长,使每位学生有用武之地
好的班风能够为学生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一般而言,学习好的学生,以自己的优良成绩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得到表现自己的机会,这会促使他们更加勤奋上进;成绩差的学生,表现的欲望未能实现,则易出现消极情绪,作为班主任,一定要全面了解,善于发现,把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来,促使他们全面进步。如一位同学经常上课打瞌睡,作业往往没完成。有一次,还拿了我放在课室杂物间的一支钢笔。一天放学后留下这位同学,请她帮我清理讲台的抽屉和杂物间。她做完后,我表扬她卫生搞得好,人又能干。在我的感化下,她告诉我曾拿了老师的钢笔,已弄坏了一点。我没有批评她,还表扬她是个诚实的孩子。从此,她觉得自己在老师的眼里并不很差,慢慢改掉了上课打瞌睡的毛病,作业也按时完成,各科成绩渐渐有了进步,很快得到大家的认同。
一年来,班级的优良习惯占了上风,学生你追我赶,人人争做小主人,呈现一片可喜的景象。我想,只要老师小心扶植,大胆放手,当好参谋长,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集体荣誉感,让学生学会监督自己,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成功地表现自己,不断取得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四川教育出版社
8月第1版)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5月版)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4月版)
4、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7月第1版
5、郑慧琦、胡兴宏:《教师成为研究者》(上海教育出版社6月第2版)
小学语文拼音教学思路教育论文
【摘要】当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时,学习才更为有效。在汉语拼音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情、激情,将师生情感融于学生的认知活动全过程,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促其较快地掌握汉语拼音。针对儿童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在教学中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法,寓拼音教学于儿歌、故事、音乐、游戏、表演之中,让儿童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拼音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汉语拼音可以辅助学生识字、正确地读出汉字的音调,为以后学习普通话奠定良好的基础。汉语拼音不仅能够让学生认识汉字,帮助正确地读写,而且在儿童语言的发展、早期儿童智力开发方面都有很大的帮助。现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育在汉语拼音方面有了创新,不再以单纯地识字为中心进行教学,而是更加注重儿童语言能力的全面培养。
一、运用插图法读准音节,帮助学生理解拼音
在小学语文汉语拼音教学中,教材通常会对那些比较难的音节、音节词配备插图,小学生可以观察这些插图,从而理解拼音所要表达的意思。学生通过看图发音,会慢慢地领悟音节的内涵,学会标准的读音。汉语拼音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工具,更是教师重要的教学工具,看图学话是最好的教学方法,从插图入手展开教学,能够实现低幼儿认知到小学阶段学习的顺利衔接,教师要利用多种方法为学生奠定拼音基础,为学生今后理解和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创造条件。
二、读拼音要做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
读是汉语拼音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读得好,记得牢,才能顺利通过识字这一环,为学好语文学科及其他学科打下坚实基础。教学中可借助图画让学生感悟字母的发音,如教学单音母a时,先出示图画,让学生说说图上的'内容,使学生理解a的音是小姑娘张大嘴巴,从喉咙里发生出来的。教师示范读a,请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口型,然后再体会发音要领,最后师生表演医生给小姑娘看病,同桌相互扮演医生看病练习发a的音。这样,教师借助自然、逼真和恰到好处的表情和姿态手势等体态语言,来加强表现力,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三、创设情境法,让学生直观感知
由于低年级学生具有自制能力差,思维形象具体化,无意注意又占据优势的特点。只有注重教学内容的具体性和直观性,才能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语言、插图、演示教具、表情等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从而使学生在一个愉悦、宽松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方法。比如在教u的四声时,运用教具演示,边演示边模拟汽车开动的声音发u的四声,学生们看到后感到很有趣,也会跟着做手握方向盘的姿势,并且边开车边发音。随后,教师向学生总结规律:“一声道路平又直,二声就像上山坡,三声下坡又上坡,四声就像下山坡。”这样让学生的脑、眼、手、口多种感官协调活动,化难为易,学生学得特别轻松愉快。儿歌是一种将所学内容本身转化为音乐智慧的最便捷、最直观的形式,而这种形式对于爱说爱唱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尤为喜欢。在拼音教学中,无论是教字母的发音,还是规范字母的形式,我都运用了大量的儿歌,有的是传统的儿歌。”
四、巧记音形
怎样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呢?让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同桌讨论编顺口溜,记得准,记得牢。如“鲤鱼跳跃t、t、t,拐杖倒放t、t、t,一枝铅笔l、l、l,像个1字l、l、l”。教学声母f时,可让学生想办法记住音形,在投影的启示下,引导他们编出这样的顺口溜:“一尊佛像f、f、f”、“伞柄朝上f、f、f”、“像根拐杖f、f、f”。这样通过学生动脑、讨论而编出的顺口溜,不仅学生容易记忆,而且极大地培养了学生学习拼音的成就感。儿歌是儿童最喜欢的歌谣,唱起来琅琅上口,一个个摇头晃脑,好不得意。
五、自主创新法
古人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方为终生受用。”因此,教学应注重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其终生受用。例如:在教学拼音c时,我问学生:“谁能想个办法记住这个字母?”有的同学弯下腰说:“同学们看我现在像不像c?”还有的伸出左手用拇指和其他四指,摆成c状,说:“我这才叫像呢!”学生们兴趣高涨,并由此一发不可收拾,有的说:“c好像是一个月饼,被人咬了一口。”还有的用手摆成弯月状,说:“老师,这不是一个月牙吗?”同学们为了证明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想出了许多方法,竞相发言,学生的创造之门由此被打开。再如,在教“o”拼音时,可启发学生思考:“怎样用你的肢体动作来展示o的样子?”于是,一番热烈的讨论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张开,拢成一个圆形;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围成一个圆形;还有的孩子把两只手臂团成一个圆形……各式各样的“o”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可见他们小小的躯体里潜藏着非常丰富的知识表现力,只要教师善于引领、挖掘,孩子的肢体运作智慧就会得到非常完美的体现。有的是我为了教学需要,自编的儿歌。再如在教“ei”这个复韵母时,我就编了这样一首儿歌:“小兔飞飞,爱喝咖啡。e前i后,喝了一杯。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拼音教学是一个难点,更是一个重点,学生只有学好了拼音,才能够对语文课堂感兴趣,才能爱上学习语文。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群策群力,积极研究提升拼音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完善教学方案设计,调动学生们参与拼音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扎实掌握拼音知识。
探索小学语文教学新思路教育论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堂教学要创新,创新才能使教师教好语文、学生学好语文。尤其是我们农村小学,由于经济不发达,各种教学设备远远落后于城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满堂灌,同学们学习没有兴趣。那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创新?下面我就多年的教学经验与大家探讨一下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一、巧妙利用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生成性资源
所谓生成性资源,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伴随着教学过程而产生的能推动教学进程的教学因素与教学条件。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常会有节外生枝的情况。比如我在教学《让我们荡起双桨》这一课时,正在向学生们介绍“北海”,学生突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北海是海吗?”鉴于这个问题具有一定的价值,我就没有将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挖掘问题的价值。我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那么北海到底是不是海呢?大家可以从文章中找出线索和依据。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探寻答案吧!”这样将一个问题巧妙地转化成有效的引导,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要了解文章、分析文章。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有效发挥了生成性资源的促进作用,学生既了解了文章,又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在培养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的同时,也认识到了人类语言中很多“名不符实”的情况,实现了对语文教材的二度开发。
二、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只有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才能发挥最大效率。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有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身心处于放松、愉悦的状态,有利于师生双方相互理解、彼此认同,实现情感上的共同交融,使得课堂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因此,在教学伊始,我们一定要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为与学生顺利沟通奠定基础。比如,我在教授《掌声》这一课时,先问学生:“如果今天有几位新朋友来参观我们的学校,你们应该怎样表示欢迎呢?”学生们说:“鼓掌欢迎。”然后我又问:“你们想得到别人的掌声吗?怎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掌声呢?”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积极地回答着我提出的问题。于是我趁热打铁说:“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掌声》。”在整个的课堂教学中,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我们都报以热烈的掌声,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都敞开了心扉,认真倾听与接纳对方,将课堂与文章融为一体,学生完全地走进了文章,并与课文产生了共鸣,情感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得到了升华。
三、提出具有启智性质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对于《哪吒闹海》这一课的学习,无非就是先让学生了解一下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自己复述一下哪吒闹海的故事就可以了。我在教学中采用了这样的手法:先让学生大体了解一下文章内容,进行简要的讲述之后,再让学生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不同人物来转述这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走向文章深处。比如,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是:从此,龙王父子再也不敢胡作非为了,老百姓又过上了太平日子。根据这一句话问学生:“如果你是龙王,你会就此善罢甘休吗?怎样才能让李靖相信哪吒错了呢?”然后再问:“如果你是哪吒,在父亲面前会怎样解释这件事情呢?”学生们的热情瞬间高涨起来,纷纷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最后我不失时机地说:“正因为每个人所站的立场不一样,所以目的不一样,看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那么作者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的这篇文章?”在学生回答之后,我接着问:“假如现在有两位同学站在你面前说一件事情,一个这样说,另一个那样说,那么你该听谁的?”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但明白了文章惩恶扬善的主题思想,还学会了换位思考的思想方法。因此,在教学中,仅仅关注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挖掘其中的思想内涵。从我国目前动态教学的结果来看,大部分教师只是带领学生分角色演绎了文章,仅仅浮游于文章表面,学生很难深层次了解文章本质。新课标倡导:语文教学中应将训练学生的语言和思维作为教学重点,以提升学生深层次的思维能力。
四、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动态化社会活动
学生在动态化社会活动中,可以自主领悟、自主体验,充分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活动之前,可以让学生自己看一下需要哪几个角色,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自由结合成小组进行表演。首先确定小组的核心人物――导演,由导演给小组其他成员分配任务,并准备好各自所需要的道具。小组的参与者有自主选择权,这样可以根据需要随时组合或者解散。学生通过这一动态化的社会活动,不仅锻炼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还培养了团结合作的精神。如在教学《蒲公英》一课时,同一篇文章由不同的小组演绎成了不同的版本,有的用小手制作头饰,有的将太阳公公的胡须画得有半尺长,学生们在欢乐洋溢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能力,发挥了智慧。
总而言之,面对新课程改革标准给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将“学生跟着老师走”的教学观念改为“老师围绕学生思维进行教学”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增强课堂应变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实现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而努力。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需求论文
内容摘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影响下,教师的教学模式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因此结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影响,十分有必要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合理化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建议,希望可以明确小学语文教师培养方向,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使其能转变成为卓越教师。
关键词:卓越教师;小学教育;语文教学;教学需求
2014年,我国教育部在统筹分析当前教师培养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了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建议,认为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培养一批师德高尚、教育教学能力强、自我发展能力突出、专业基础扎实的中小学教师,希望能够改善我国中小学教师队伍情况,为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确保中小学教育质量得到不断的提高。在此情况下,为了能够让中小学教师逐渐迈入到卓越教师的队伍,就要结合各学科情况对教师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化的教育改革方案,凸显教师培育工作的综合效果。在对小学语文教师实施教育培养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对教育教学需求的重视,并从多角度进行分析和探索,争取能够全面提高教师培育工作的质量,打造高效卓越教师队伍。
一、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特征
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下形成的卓越小学语文教师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并且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特征从多方面得到适当的体现,要想对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首要工作就是对教师的专业特征加以明确,联系教师的专业特征对教育教学需求进行解析,为教师培养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指导[1]。一般情况下,受到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特征主要从共同特征和专业核心特征两个层次得到相应的体现。首先,从教师的共同专业特征看,卓越语文教师要具备强烈的职业动力、独特的个人魅力、先进的教育理念、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行为、高效的教学管理能力,并且在组织开展教学指导活动的过程中,要注意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和探究;构建复合性较强的知识结构,能够将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作为核心,对学生实施多层次教学指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自觉参与到科学研究活动中,通过科学探索对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发展需求、发展趋势等形成更为明确的认识,进而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组织规划体系。其次,从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专业特征看,具体特色从精湛的教学指导能力角度表现出来,对其进行具体的研究,则可以发现,卓越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具备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能够按照教学需求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指导,突出教学优势;教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处理,增强教学过程的诗意化程度,使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作用得到全面系统的发挥;要注意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全面教学评价,客观认识学生的学习状态并对学生实施专业性教学指导。对于卓越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只有全面彰显出专业化教学特征,才能使卓越教师更好的为小学语文教育服务,促进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优化开展提供有效的支持[2]。
二、卓越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需求
在对卓越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特征形成初步认识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为教师提供教学指导,全面凸显教学组织活动的'综合效果,就要对卓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争取形成对教师教育教学发展方向的正确认识,全面推进教学改革活动的优化开展,切实彰显教育实效[3]。下面就对卓越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的需求进行系统研究,明确小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
(一)教师需要践行先进的教育理念
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基于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促进自身专业教育组织效能的提高,更好的为小学生群体提供语文教学指导服务,就要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加以把握,并按照语文学科学生核心素养培养需求对教育实践活动加以调整,确保可以全面凸显教学组织活动的综合效果。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要对高效课堂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等进行分析,并结合教学组织活动的现实需求将先进教育理念融入到课堂组织活动中,把握教育活动的本质、语文学科教学活动的本质,对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形成更为科学明确的认识,进而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在拥有先进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小学语文教师要想成为卓越教师,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和培育教育理念,确保能将教学实践活动与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机结合在一起,对学生实施更为科学的教学指导,确保可以发挥出小学语文学科的育人功用,深化学生群体的思想认识,全面提高教学组织活动的效果[4]。唯有如此,在卓越教师培养工作中使小学语文教师学习和践行先进教育理念的需求得到满足,才能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和谐统一,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优势也会逐步呈现,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发展以及小学生培养工作的深入贯彻落实起到促进作用。
(二)教师需要提高教学组织能力
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下对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发现教学组织能力的强化是教育教学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组织能力,才能为其成为卓越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要对教师教学组织能力进行分析,并探索相应的措施使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需求得到满足,切实增强教师专业发展效能[5]。其一,要引导教师进行反思,主动反思教学现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复验证,确保能够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彰显教师的自主性、自律性以及自发性,能够不断发现自身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调整,在不断改进中形成个性化的教学组织风格,向着卓越教师队伍迈进。其二,教师要主动向同行学习,与同行共同针对小学语文教学经验加以分享,并学习他人在组织开展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面的优势,弥补自身不足,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使小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的提高。在此过程中,普通小学语文教师能吸收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全面发展,教师的卓越教育指导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教师要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参与科研活动是新时期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重要需求,只有不断参与科研活动,提升自身专业素养,才能更好的服务于教育教学工作,进而向着卓越教师队伍迈进。同时,科学研究的自觉性也是卓越小学语文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只有教师能结合自身专业发展需求不断参与到科研探索中,才能掌握最先进的教育思想,深入理解全新的教育模式,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进行系统革新[6]。因此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影响下,应该为教师积极参与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在引导教师走向卓越的实践探索活动中,使教师对科研工作行程全新的认识,不断针对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做出实践探索,促进教师实现内涵式发展,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育对小学阶段学生的成长发育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生成长发育方面的引导作用也较为突出,因此应该正确认识小学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在组织开展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过程中,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需求进行分析,进而制定更加科学的教师培养方案,确保教师可以更好的为小学生提供教育指导服务,凸显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永菊。践行“师退生进”的卓越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J]。科学咨询,2016(51):102—103。
[2]赵海红。卓越小学教师职前教育语文方向系列课程的构建与实施——以绵阳师范学院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36(3):77—80。
[3]秦艳。调控教学节奏成就卓越课堂——浅谈小学语文调控课堂教学节奏的策略[J]。新课程(上),2016(6):67—67。
[4]张建英。需求分析教学改进学校发展——记重庆第二十三中学校本研修之路[J]。重庆与世界,2017(33):72—73。
[5]徐兆洋。追求卓越的职前小学教师实践教学的变革[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5):104—108。
[6]陈茜,张艺。卓越小学教师艺术素养教育需求及发展路径[J]。艺术教育,2017(2):281—282。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