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 文档
- 2024-06-12
- 104热度
- 0评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语文教学反思案例,本文共15篇,希望大家喜欢!
语文教学案例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
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没有分开安排,是整合在一起以自然景观为主题展开的。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在这组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文教学,事先布置学生观察自然奇观或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通过这次交际活动,使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去体验身边的自然美,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丰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习作的要求是写一处自然景观,要写出自然景观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
口语交际的教学可以参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启发谈话。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平时的生活经历,唤起对某一景物的表象。例如,在放学路上,在公园里,在家里的庭院中,你有没有发现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天象……这些你都进行过观察吗?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出旅游时,看到过什么奇特的景象?通过师生之间无拘无束的对话,为口语交际创设宽松的环境,随之鼓励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自然景观介绍给同学。
(2)学生个人准备。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静心回忆一下,有哪些景物让自己感到惊奇,准备怎样和同学交流。
(3)小组内交流。组织小组成员轮流叙说,相互启发,相互提问,相互评价,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到班上交流。
(4)指名试说,教师点评。根据各小组推荐,先让学生上台试说,然后教师根据发言情况作出点评。如,景物的特点说清楚了没有,说的内容是否给大家新奇的感觉,还有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得更具体。
(5)全班交流。要求听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或对说的内容作补充;说的学生能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习作教学可以参考以下教学思路。
(1)作前指导。可在本次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说一说,准备写什么景物,这个景物有什么奇妙的地方,打算分几方面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考虑好习作的内容和顺序。
(2)作中指导。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及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并随机点拨。
(3)作后指导。完稿后,选几名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完成习作后,可以办一期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抓住了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交流: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启发学生发现:他们在对话中谈的是什么内容?接着,让学生像小林和小东那样举例说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教师还可以另外提供一两篇文章,让学生读读,说说读后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日积月累
1教学建议。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阅读对联能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节奏美,体验句子的对称美。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读后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每一副对联的大概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对联中上下联的对偶关系。如:单个字相对,雾―天,锁―连;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对应,绿水―青山,皱面―白头;还有叠词的对应,处处―时时。这些对偶的知识不要进行孤立讲解,而是从欣赏的角度,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在学生有所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三副对联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的特点。
如果有条件,也可以选几则对联,让学生试着填字。如:
风吹杨柳千门绿,______润______万树______。(雨、桃花、红)
冬去山明水秀,______________。(春来鸟语花香)
植树造林绿大地,_______________。(栽花种草美人间)
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后搜集、摘录其他有趣的对联。
2?相关链接。
第一副对联出自福建厦门鼓浪屿,是一副典型的回文联。回文联是楹联中的特殊手法,其特点是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这副对联正读、倒读字序不变,且有对称美。
第二副对联出自浙江宁波天童寺,对联的字面意思是说:绿水本来有何忧愁,只因风一吹,才愁眉苦脸;青山怎么会老,但是雪一下,愁啊愁,愁白了头。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人看来却是含意万千,用拟人手法写景,手法独特,别具一格。
第三副对联出自浙江杭州西湖,是叠字联,也是回文联。联句立意新颖,用字恰切,放在西湖这一特定的景观中,非常贴切、自然。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人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第四副对联是清朝学者俞樾做的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联,用叠字的形式,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丁冬、高下”做了特殊处理,景深语绝,读来余味无穷。
趣味语文
“趣味语文”安排了两项有趣的语文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结合对联的内容,辨析“好”字的读法,将对联的意思表达正确。这副对联是明朝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徐渭晚年所做,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上联说,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下联说,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意在告诫儿孙后辈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因此这副对联的读法应当为: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区别“好”字的不同读音和不同意思。“hǎo”:容易,方便;“hào”:喜欢。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什么时候好(hǎo)读书?什么时候好(hào)读书?可是很多人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呢?让学生据此展开讨论,了解正确的读法,并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体会,明白抓紧少年大好时光、努力发奋的重要性。
第二项趣味活动是读回文句。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回文佳句,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都可以成为一句颇有意趣的话;无论从哪个字读起,都能体会出爱茶人的强烈情感。这是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汉语的奇妙。
按顺时针读这五个字,可以依次读为: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教学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想为什么把这几个字印在茶杯上,再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每一句话的意思,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还有一些类似的回文句,如“清心明目”“不可一日无此君”,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试着读一读,体会体会。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一,四上语文园地一,希望对你有帮助!
[语文教学案例反思]
谈到教育案例,总有一些人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那不过是”小儿科“、”下里巴人“,充其量是”通俗唱法“,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蕴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则则鲜活的教育案例,凝结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慧睿智、文化底蕴、教育情感,更凝结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不仅如此,案例(教育故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领导和同仁们的极大关注,围绕教育故事展开的活动亦日益增多。据此,本文拟从操作的层面上对案例的内涵、结构、价值及其撰写分别进行阐述,以进一步加强对案例的认识,提升”案例活动“(以案例为中心展开的活动)的水平,进一步彰显教育案例所特有的魅力,让教育案例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绽放出更加动人的光彩。
一、什么是教育案例
简单地说,教育案例就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为素材,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体现新时期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典型的记叙性短文(教育故事)。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案例所反映的对象讲,指向一个中心事件和人物。具体说,一个案例往往指的是一件事,也可以说,是个教育故事。
(二)从案例的形成过程看,是精心提炼的过程。
(三)从案例的内容讲,应体现教师专业化素养。
专业化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其中,专业精神是灵魂,专业理念是核心,专业知识和能力是保证。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
(四)从案例的主要特征讲,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案例的典型可从两个方面去分析:
第一、是从案例的内涵看,典型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感人至深。
第二、是教师处理解决问题的典型(主要指教育机智)和教育效果的典型。
(五)从案例题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记叙性短文。也可以说是一则教育故事。
二、教育案例的结构、分类、特征
(一)案例的结构
案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案题、案情、案析。
第一、案题。案题即案例的题目,好的题目能点亮读者的眼睛。案例既然是记叙性短文,它的题目就应该鲜明、生动、形象,不应该是论述式、说理式的题目。
第二、案情。即案例的来龙去脉,案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其结果。如果说案题是案例的眼睛,案情则是案例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案例最具魅力的部分。
第三、案析。案析即对案例的分析。具体地讲,就是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对案例进行分析。案析一要有针对性,二要论点鲜明,三要升华到理论的层面上,文字一般在200—300字左右。
(二)案例的分类。案例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分:
第一,从案例的成功与失败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成功和失败相结合的。
第二、从案例的内容分:可分为教育案例、教学案例、管理案例等。
第三、从案例的写作方法分:有总结法和设计法。所谓总结法,是指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回顾,提炼而成的案例;所谓设计法,是指通过先行设计,然后实践而形成的案例。
第四、从案例的性质分:一是矫正性案例,即从问题出发,着眼于解决问题;二是发展式案例,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三)特征。一般来说,有三个特征。即真实性、典范性、情境性。
三、案例(活动)的意义
(一)典型案例具有示范价值和导向功能
典型的案例一是可以彰显教师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的魅力,二是转变教育观念的示范,三是可以阐释教育的本质。
(二)撰写案例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撰写案例的过程是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过程。一篇典型案例,是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深度。为此,每位教师在酝酿撰写案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的实践。不仅如此,撰写案例的过程还是教育反思的过程,而教育反思是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是教育创新的动力。无疑,撰写案例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过程。
(三)”案例活动“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有力抓手
围绕案例开展的撰写、评比、论坛、结集等系列活动,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它将现代教育理论寓于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它既可以使教师从感人的事例中受到震撼和感染,又能从案例所蕴涵的教育理论中深化理论知识,这两者结合就能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四)教育案例是展示教师教育成果的有效方式
从我们接触到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案例看,除了重视与不重视的因素以外,可以说,教育案例的水平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写作水平的综合反映。
四、教育案例与个案研究报告的比较
教育案例与各案研究报告在写法上容易混淆,现将两者的区别阐释如下:
(一)内涵不同
教育案例是通过对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以体现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法是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它是针对一个特定的个体在较长的时间内,全面、系统、深入、具体地追踪调研、阐明特征、阐明原因、揭示规律。
从研究对象看,案例指的是一个个体,而个案研究指的是特定的个体,这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群体;从研究的方法讲,案例注重描写法、寓意法,而个案研究注重跟踪法、归纳法;从研究的时间看,案例是以一个人、一件事情为对象,时间相对要短,个案研究是对特定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单位、地区)较长时间的跟踪调研,研究周期较长。
(二)研究步骤不同
教育案例是围绕中心人物、事件经反复提炼而成为教育故事。
个案研究的过程是:一是确定对象,二是搜集资料,三是分析诊断,四是揭示规律,五是写出报告。
(三)结构不同
教育案例有案题、案情、案析三部分组成。个案研究报告有五部分组成:一是个案件简介,二是个案诊断,三是个案矫正,四是结果与分析,五是讨论。
(四)写法不同
教育案例主要运用记叙、描写的手法,力求生动、形象、感人;个案研究报告主要运用记叙、议论、说明的方法,力求客观、准确。
语文创造性反思教学案例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科普童话故事。课文以形象化语言描述了小云雀与妈妈旅程中经过沙漠、大河上空以及最后回到森林后的所见、所闻、所言,从中感受到砍伐森林的危害和森林的重要性,进而激发学生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意识。面对这样一篇语言生动、意趣浓厚、主题深刻的课文,我立即想到我们怎么运用好这个文本来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呢?经过深入思考与钻研,特写出本教学设计。现将本设计中的创造性工作简述如下:
一、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理清学生的思路,体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简”。抓住云雀的“心愿”这个词,引导学生从文章结尾拎出学习全文的线索的词,从而“牵一发而动全身”,使每个教学环节都能围绕它来进行。头绪简化,目标集中。少了一些“碎”,多了一些“整”。
为了做到这一点,我紧紧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把握课文的精髓及重点难点,去“枝”留“干”,以“点”带“面”。这篇文章共15个自然段,我却只引导学生精读了两个重点段,即“黄沙漫天”与“洪水泛滥”这两段。后面“森林的重要”由于语言的叙述性强,较好理解,即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动手学习,实现了“长文短教”,收到了把“厚书读薄”的效果。
二、刺激学生多感官交替学习,以学生为本位,以教材为本体,抓住文章重点吃透教材,引发思考,将“薄书读厚”。通过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不同感官,比如脑、眼、手、耳、嘴以至于全身。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亦即披文入境,口、手、心俱到,以文求知,以文得法,以文沐心。
本设计穿插安排了说话、朗读、欣赏声音与画面、动手操作等。通过聚焦“心愿、重新、重要”将问题提出,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的心理趁热打铁,让他们自己去朗读感悟。再以小组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能力,同时又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空间。请学生上台用电子笔在文中标注出重点词语,拎出“沙漠”和“洪水”这两处重难点学习。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说话时,点击电子课本中的按钮,其他同学便身临其境的感受“黄沙漫天飞舞”的情景的基础上,由内想而外看的去深度感知沙漠环境的恶劣。最后让学生画树即间接体验植树。整个课堂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动脑、动眼、动耳、动嘴、动手等,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我们老师,必须谨记:不管语文课堂的声光电如何耀眼,它的根依然还应该牢牢地扎在语言文字的土壤中。
三、通过师生互动、生本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来收获生命的课堂。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在还要加上一个与多媒体教学系统互动的过程。因为它的参与,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本课中,我运用了畅言教学系统中的很多功能,电子课本、电子白板,拖拽、聚焦、插入按钮、一键搜索、语音测评、视频与音频的链接等等。
人机分角色朗读,即语音评测是畅言智能语音教学系统的一大亮点,运用于教学中,实现了生机互动,符合信息化时代的学生对电子信息的渴望和运用,在人机朗读中无形中激发了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与热情,潜移默化地培养了朗读素养。
畅言智能语音教学系统中的“电子课本”非常利于课堂教学。我将上课中需要的视频与音频的链接等各项资源嵌入电子课本中,教学时根据需要随机调整教学,让预设和生成有效结合。有些课堂生成的信息,事先没有预设到,还可以通过“划词搜索”功能,直接搜索到相关的资源,省时便捷。
运用语音系统的“聚焦”功能,聚焦电子课本的重点词句、图片局部,强调突出,突破重难点,将语言文字的运用落到实处。
运用电子笔拖拽植树、电子笔直接在电子白板上画树,节省了时间,间接体验了植树,让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以上各项功能的运用,增强了趣味性,加强了各项互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注意水平,有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落实和发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大的方便了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达到一个人的生命的有效教育。
教材解读:
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环保”为主题,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共15个自然段,以拟人化的`手法,寓环境保护的科学道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便于学生阅读感知。故事情节生动,语言流畅,采用对话的形式,借小云雀和妈妈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述说了伐树毁林造成的危害,从而说明森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小云雀想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特别是其中美好与毁灭、安居与灾难的强烈对比,能唤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
在教学本课之前,学生在前面已学习了几篇和环保有关的课文:如《走我们一起植树》、《沙漠中的绿洲》等。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已培养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篇课文故事性强,再加上前几篇环保课文学习的铺垫,对于环保知识已了解不少,理解情节已不成问题。关键是语文学习决不能上成思品课,也不是科学课,一定要紧扣语言文字扎实培养语文素养。因而,必须通过各种方法创设情境,与生活紧密相联,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让书中生动形象化的重点词句内化为学生心中的语言并呼之而出。而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文中较通俗易理解的句段,则简化教学或不用教学或让学生自学,集中精力突出重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用“可以······也可以······”造句,了解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变化。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运用音乐、绘画、舞蹈、朗读等各方面来刺激学生的各个感官,达到育人的目的。
4.通过文本学习,将文字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并通过过程性学习,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5.体会森林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了解破坏森林给人类带来的灾害,将环保意识无痕的渗透到学生心里。
教学重点:
抓住文中重要词句理解感悟,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中无痕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难点:
环境破坏的后果让学生从心里感受以及对“森林水库”的理解。
教学准备:
畅言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洪水泛滥录像资料做成的课件、今年暑假水灾的资料。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活动设计
活动目标
媒体功能应用及分析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课文
出示课题,学生自读课文,在课文最后找到云雀的心愿是什么
1.在云雀清亮的叫声中出示词语“心愿”,由同学们谈各自的心愿到老师的心愿再引出《云雀的心愿》。板书课题。
1.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理清全文的线索。
1.调出畅言互动教学系统中的资源库,搜出云雀的叫声播放。由生活中学生自己的事导入新课,学生很感兴趣,立即将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
2.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你在书中哪儿找到的?
2.鼓励孩子会学习。
2.课件出示小云雀最后说的那段话。拎出全文学习。
3.抓住这三句话引领课文的学习。
第三句:我的心愿是什么?学生会答出第二句。
第二句:“那片沙漠”是哪片沙漠呢?(小云雀刚飞过的沙漠)原来就是沙漠吗?(重新)。
第一句:为什么有这个心愿?(云雀知道了森林实在太重要了。)
3.牵一发而动全身。
3.运用畅言语音教学系统中的聚焦功能凸显这三个词组,一下子理清了全文的线索,并激起了学生想一探究竟的心理。
二.激发兴趣,自主交流感悟
学生通过默读朗读全文,自由感知,交流表达自己的感悟。
1.想去看看云雀见过的沙漠吗?想了解云雀怎么知道了森林的重要吗?自由读文,自由感受。
1.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的心理趁热打铁,让他们自己去感悟。
2.请学生用自己所体会的情感分段朗读全文。
2.加深对课文整体的把握,并通过读来调动出学生已掌握的语言情愫。
3.按平时方法小组交流。
3.将习惯贯穿于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人交流能力,同时又给予他们表达自己的空间。
三.重点突破,培养语文素养
趁学生在小组交流后跃跃欲试的心理,引导学生抓住“沙漠”与“洪水”这两方面重点语段,去体会感悟表达,融语文素养的培养于学生兴趣学习的无痕教学中。
1.你看到了怎样的沙漠?请学生上台用电子笔在文中标注出重点词语。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说,其他同学便身临其境的感受“黄沙漫天飞舞”的情景。
1.学生上台用电子笔在文中标注出重点词语,拎出“沙漠”和“洪水”这两处重难点学习,其他简单的不要教学。
2.同学们互相补充。
2.学生由内想而外现的去深度感知沙漠环境的恶劣。
2.学生说出一点,便点击电子课本中按钮(事先导入的课件)播放情景动画,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情境之中。
3.这迷眼的沙漠造成了怎样不堪设想的后果?激发学生评读、赛读。
3.师生、生生互动,体会到朗读是自然情感的流露,不是技巧的表达。
3.用系统中聚焦功能出示“只见大河的水位······洪水之中。”这段话,突出重点语段,激发学生评读、赛读。
4.出示“浑黄、脱缰、咆哮、冲垮、淹没”等词的学习。
4.通过动画自然领悟了词语、升华了情感。
4.多媒体出示河水
泛滥的录像画面,利用教学系统中的暂停、快进、回放等功能将“浑黄、脱缰、咆哮、冲垮、淹没”等词的学习理解迎刃而解。
5.谈谈你的心理、感受。
5.通过画面将词语内化为学生的语言。
6.趁学生讲的动情时及时引导朗读,通过朗读来表达情感。
6.这是多么重要的语文素养的熏陶。
7.今年暑假很多地方洪水泛滥的悲惨景象你看到了吗?
7.语文学习联系生活,让学生将刚刚学到的词句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己见到的实例加以强化,并让学生感到这是真的,不是故事。
四.联系生活,理解森林重要
通过引导自读自悟,画画说说了解森林的重要。
1.森林就是森林,怎么说是森林水库呢?小组四人合作上台在电子白板上画一棵大树,含有树冠、树干、树干上苔藓、树下枯枝败叶。
1.学习要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不仅动脑、动眼、动耳、动嘴,还要引导他们动手画画,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用电子笔在电子白板上画画,人机互动,既便捷又激趣还可以保存,练习说话时随时调出。
2.四人共同看着画的图说说森林怎么是一座大水库。再换四人上台说一说。
2.这步重要的是分散了难点,各人负责一项,图文结合学习语言,同时相机指导理解反问句与陈述句的变化。
3.森林每一部分都有用处,生活中很多事物也都有很多用处,比如······
3.引导用“可以······也可以······”说话,知识引申,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4.森林怎么又是巨大的空调器呢?你家空调有什么用?——大森林呢?
4.这里内容简单,语言易学,同桌互说,轻松学过。
五.回到整体,朗读感悟体会
通过以上学习,再次升华朗读全文。
1.同桌分角色加上肢体语言朗读全文。
1.这里引导学生动全身,给学生自己整体感悟体会的时间与机会。
畅言语音评测系统恰到好处的运用,以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朗读的素养。
2.再请学生上台人机分角色朗读,并测评。
2.增强学生朗读的兴趣,提升朗读的素养。
六.价值提升,语文回归生活
间接体验植树,表达胸怀。
1.云雀的心愿能实现吗?
1.请想当小云雀伙伴的同学们上台在那片沙漠上植树,“亲身”体验植树的重要。
学生用电子笔或手指拖动白板上的树到沙漠中,“亲身”体验植树的重要。
2.想想我们人类暑假刚刚经历的恶劣气候,你想说什么?你有什么建议?
2.学习运用文中的语言来描述表达,始终飞扬着语文的灵性,巩固课文所学。又发散学生思维,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将保护环境这一重大问题无痕地渗透到教学中,深深地埋藏到学生的心里。
第一次走入三年级语文教学这个环境中,在教学过程中有很多问题需要去反思,去探究。因为三年级是个过渡时期,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转变,教学目标也有了新的变化。如何来上好三年级的语文课,我在过程中成长与反思。
一、创建趣味、丰富的语文课堂来吸引学生的集中力,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的语文教材,教材内容形式多样化。要想让学生一堂课40分钟全神贯注的听讲确实不易,就算是好同学也很难做到。老师讲课的时候必须让他们把焦点放在老师身上。开始上课的时候常常觉得力不从心,觉得孩子总是不是那么认真的听课,不能那么专心,开小差,常常半路停下来处理课堂纪律问题。反省觉得是自己纪律没抓好。后来看了一位老师的《给我一个班,我就心满意足了》,才有所感悟,这位老师在里面写到“在我们班上课,孩子想开小差都难!”因为她足够的自信自己的课孩子一定愿意听。我开始反思课堂纪律不单是孩子的问题,更多的也是老师的问题,正如所说“我拿什么去吸引你——我的孩子。”我开始注重提高课堂本身的趣味性,更加用心的去好好的备课。你的课有激情,同学们也容易被你的激情所带动,所感染;你的课有意思,同学们才乐意全身心的步入你的课堂,走进乐于学习的世界。所以要用心备课、认真备课,不备好课,不进课堂。
二、依旧要必须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良的学习氛围,同时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更加注重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但如何将它们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却是很难把握的。首先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科组组长的带领下,首先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让学生自主预习的预习要求,让学生做好充足的课前准备,能够在初读的时候学生字,组词,读顺课文,摘抄课文当中的好词好句,做到课前的自主学习。小语修订版大纲认定,“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而,“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孩子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的学习。
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同桌间互读互讲,小组讨论、一些朗读游戏的方式拓宽他们的合作能力。再者多问一些有创建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老师本身在这方面也得下苦功夫去研究,哪些问题是可以问的,如何问?学生会有哪些答案,是否能达到自己想要的教学效果?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籍,同时自己也要多读、多看、多思考。
阅读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鼓励他们多读多看,同时开设小小读书交流会或是让他们写读书笔记。一能培养他们的口语交际的能力,让他们向同伴介绍自己看过的书;二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学好三年级的新增内容——作文,让他们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习惯积累,也当成一种练笔。
另外,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提出“人才只靠人才去培养,能力只能靠能力去培养,才干只有靠才干去培养”的论断。言尽之意就是说“名师出高徒”。当今,是高科技的信息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学生素质的提高对老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新教材的内容更是从古到今,包罗万象,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力争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在学生眼里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要是智慧的化身,无事无物不晓。要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平时应该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多实践、多总结。更要重视新教材中参考资料的学习,因为这与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联系。渊博的知识,是每一位老师教好书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中,我还有很多明显存在的许多不足。比如,课堂开放过度,常常不能调控好;或是合作流于形式;对学生的指导方法还不够技巧等。希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断反省,不断进步。
口语交际
本次口语交际是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继续,话题是谈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学生通过最近一段时间的活动,有了一定的亲身体验,教师应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了解的事例来谈。交流内容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说说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二是说说自己应该怎样爱他们。
话题导入的方式可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可以从课文《可贵的沉默》或《妈妈的账单》导入;可以运用抒情性的语言激情导入;也可以先讲述关于父母之爱的动人小故事,然后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交流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整理自己想说的内容,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注意引导学生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还可以提醒学生口语交际中应注意的问题,如,谈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可以只谈具体的事情,也可以结合感受来谈。学生谈的比较多的可能是生病时的照顾,节日买礼物带来的快乐等,这是一个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父母对自己的爱。谈应该怎样爱自己的父母时,可以谈谈以前是怎样做的,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自己做了哪些关爱父母的事情,有什么感受。如果自己在向父母表达爱时遇到问题或困难,可以提出来,互相交流,大家想办法,出主意。
教师应注意关注情况特殊的孩子,如父母不在了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学生,单亲家庭的学生等,尽量使他们同所有的学生一样感受到亲情和爱。
如果有条件,请父母一起交流,可召开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以帮助学生和家长加强沟通。
习作
习作是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有口语交际课上的交流作为基础,学生比较容易有话可写。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口语交际课上的发言,再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上交流的内容,也可以重新选取素材。
为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或课外阅读中接触的相关文章,想一想这些文章在内容、形式上给自己的启发;还可以尝试运用自己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语句;也可以回想一下口语交际课上其他同学的发言,以拓宽思路。
动笔之前,可以组织学生就自己的想法与同学交流交流;写完后,根据学生习作情况,让学生把自己的习作读给父母听,并请父母提出修改意见。对习作的修改,可以在家长提出建议的基础上,师生合作共同来完成。对本次习作,一要强调表达真情实感,同时对有创意的表达要进行鼓励;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修改作文,引导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改和互改,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习作水平。
口语交际
这部分安排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汉字一字多义的现象,明确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的意义。在第一组的第一个句子里,光是只、单的意思;在第二个句子里,是光线的意思;第三个句子里,是一点儿不剩,全没有了的意思;此外,光还有多个意思,(1)景物:如,风光;(2)光彩;荣誉:为国增光;(3)比喻好处:沾光;(4)敬辞,表示光荣,用于对方来临;(5)明亮;光明;(6)光滑;光溜:这种纸很光;(7)身体露着:光着头。
在第二组的`第一个句子里,抽是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来的意思。在第二个句子里,是(植物)长出的意思;在第三个句子里,是打的意思。此外,抽还有(1)从中取出一部分:抽查;(2)吸:抽烟;(3)收缩:这件衣服刚洗了一次,就抽了不少。
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读读这两组句子,再读读学习伙伴的话,看自己能否发现这些特点。教师可以仿照例子说一些类似的句子,也可以让学生试着说一说,如,第一组:妈妈不光为我做饭洗衣服,还教我读书。明亮的灯光,洒在我的作业本上。我很快就把饭吃光了。第二组:爸爸从书架上抽出了那本他最珍爱的书。小麦抽穗了。他把鞭子挥一挥,猛抽了一下。
日积月累
读读认认目的是归类识字。要求认识的字基本上是带木字的形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进行指导。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要求认识的字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再借助拼音,自己读准字音,同桌互相检查,然后教师抽查本班学生认读情况。桐、桑、棕、橡是后鼻音,桑、棕是平舌音,注意引导学生读准。可以让学生在读韵文的过程中了解一些关于树木的常识。
读读背背栏目中配合本单元专题,选编了乐府诗《游子吟》,诗的大意是,孩子要离开母亲远行,母亲一针一线仔细地为他缝制衣衫,针脚缝得密密的,担心他不能早日归来。母亲的关怀就像春天的阳光,哺育了小草,这样无私的母爱,做子女的如何能报答得尽?可让学生大致了解诗意,然后把全诗背下来。也可以找一些相关的诗词名句让学生积累。
展示台
教材提供了几种展示综合性学习活动成果的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必受示例限制。应根据本班教学实践,灵活选择展示的方法和方式。每个活动小组可以选择自己的方式,教师可在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选择。可以让学生在全班汇报之前进行组内演练,请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参与其中,相机进行指导,让成果展示的同时展现学生的自我风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在展示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还可以跟口语交际和习作结合起来进行,如,可以请学生朗读优秀习作。建议把成果展示与对综合性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反思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回顾本次活动的过程,把活动成果与参与程度、态度、合作意识等各方面结合起来,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教师的评价以鼓励为主,同时巧妙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争取做得更好。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一)
今年,我担任的是高中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在开学初期,我精心准备了开学第一课,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为以后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事实证明我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较为浓厚。开学初期,班上很多学生主动要求购买《现代汉语词典》和《古代汉语词典》,有一半的学生订了《考试指南报》,应该说班上学习语文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一小部分男生,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不会做笔记,老师有板书的就记,没有的就不知道记;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考试时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考试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也有的以课程多应付不过来为理由,不愿在语文上下功夫。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二、成因:
1、态度不端正,认识有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但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课程增加,难度增大,很多学生无法适应,在“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只好舍文抓理。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学习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通过段考前的几次考试,学生发现他们在基础知识方面的严重欠缺,在文言知识的空白,他们有了“我想学,我要学”强烈愿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我每节课前都为他们讲三个成语,在晚读时让他们正确识记一些常见字的读音, 让他们学会积累,懂得语文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文言文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克服畏难心理,学生逐渐对语文有了信心,在积累中找到了语文学习的方法。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
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讲解古典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积极。
3、赏识教育,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高一学生尤为重要。进入高一后,学生情绪波动较大,很多学生容易产生“松一口气”的思想,他们的松懈情绪往往导致学习上的散漫行为,学习一散漫,成绩自然下滑,成绩下滑当然信心就不足。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保持乐观的情绪,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鼓励、表扬。比如高一(27)班潘文良同学,开学初无心向学,进入不了状态,每次考试总是五六十分,我课后找他谈话几次,当他学习态度有所好转时及时在班上表扬,他的学习劲头越来越足,成绩当然稳步上升。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这样学生在老师的赏识中有了收获感、成就感,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他们学习语文的胃口就会增加。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二)
对高一语文作文教学的一点反思
文/王俊老师
高一学生入学已有两周时间,每每让他们口头谈谈对某件热点时政事件的看法,孩子们总是吞吞吐吐,即便能说出点内容的,也流于俗套,很少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了。介于此,我给学生们上了一堂题为《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本课教学重点就是让孩子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挖掘生活中的感动点。
一谈到写作文,大多数学生是出于骨子里的痛苦,正所谓“苦坐苦等苦思苦想苦愁入口苦不堪言,愁纲愁线愁情愁理愁眉苦脸愁断肝肠”。那么学生苦于作文或是文章内容平淡无味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我认为以下这两点“缺乏”尤为重要,即一是缺乏对生活的敏感;二是缺乏一颗感恩的心。但是这两点对于学生来说,是空洞的理论上的说教。因此,我给学生们看了两则素材。一则是发生在贵州麻岭风景区的缆车坠落事件,其中一对年轻的父母举起双手救活了年幼的孩子,而自己却没能醒来。之后,歌手韩红领养了这个孩子,并创作《天亮了》这首歌来纪念这个生命的故事。而另一个故事是发生在青海省的一个极度缺水的沙漠,一头母牛为自己的小牛争取一口活命的水而任由运水的人们的呵斥驱赶,甚至皮开肉绽。
之后让孩子们小组讨论,从中挖掘出感动他们的地方。学生们很容易找到父母对子女的爱。其实孩子们的思维受到了束缚,他们只观察到了人类社会的父母与子女的爱,却忽略了动物界的亲情,所谓“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正是如此。
宋代学者朱熹云“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当学生的写作思维受限时,就需要教师能灵活地带领学生去挖掘“源头活水”,探寻一潭思考的清泉。罗丹亦云“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学生们不是缺少感动的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中感动点的慧眼。
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切忌流于形式,亦不要盲目围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只关注时下貌似套路化的素材,忽略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一心将教师主观的写作方向有意无意地灌输给学生,那么学生无形中就会“先入为主”,围着教师的思维转。这样其实限制了学生的自我感受的表达,暗藏“又一村”的思维灵光可能转瞬即逝,造成千篇 一律的刻板化作文。 所以聪明的教师应首先学会倾听,学会肯定孩子们的想法,说不定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个教学相长的机会。
教师应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指导学生多多观察生活,多从平凡小事撷取思想的浪花,让这独特的视角与大脑中现存的知识积累碰撞出傲人的火花,学会在细节中感知人世间的真、善、美,让自己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三)
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反思
长期以来我们语文老师一直关注着语文的工具性,忽视了语文的人文性。这节课我有意地关注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至少我在进行一种尝试。我认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勇于尝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感受大堰河对作者浓浓的爱,感受大堰河的形象。于是我大刀阔斧对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对文本进行了细致地取舍。教学思路就是通过体会诗歌语言来感受诗歌传达出来的爱。
为了渲染一种母爱的氛围,我用了两节课来上课,第一节我用多媒体给同学们听了小说《疯娘》。小说大约播了25分钟,我和同学们就在静静的听着,不由自主地流泪。从这个小说里我们体会到了一个“疯子”母亲对他的儿子爱到骨髓。大家都沉浸在悲伤之中,同时也都在想着自己的母亲。我知道时机成熟了,这时候可以进行诗歌教学了。于是首先我说“大家眼里噙满的泪水,让我想起了我最早最感动的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世上只有妈妈好,因为妈妈是最善良的,今天我们来学习《大堰河我的保姆》。”
然后请同学们谈感受,谈母爱,谈真情。几位同学分别说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个环节很感人,让在座的各位老师也很感动。
接下来我给大家范读全诗,这个环节很是重要,尤其在诗歌单元,教师范读更是重要,好的范读的确可以设置良好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另外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可以提高教师的威信。最重要的是教师用情地范读可以鼓励学生来读,会起到提高他们阅读能力的效果。韩军老师的新语文理论里面谈到的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诵读,本学期我有意的进行了尝试。自己觉得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本学期同事们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一般都会采用放名家录音的方式,我认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是互动的,教师范读对于节奏的把握,重音的控制,声调的抑扬都能表现出教室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朗读的外部技巧,学生能感受到教师传递的重要信息。哪怕教师的朗读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缺陷都能比录音更好的传情达意。
在范读的时候,我借用了二胡曲《江河水》,曲调低沉悲伤,对于理解诗歌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
在分析鉴赏诗歌的环节,我从语言入手,抓住细节之处的语言进行赏析,引导同学们体会其存在的意义。我对文本进行了选择性地讲解,主要挑选能最有利突出人物形象的语言,另外文章中运用了多处的对比造成反讽,在这里我引出《卖炭翁》里面的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启发学生感知老人的艰苦,完成了既定目标。诗歌中色彩的运用也很有特点,但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深讲,留给大家作为作业。
最后的小结部分,我告诉同学们不要给自己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就这样结束了这堂课,我认为我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我有效地整合了教学资源,兼顾了诗词的诵读,对诗歌语言实行了卓有成效的分析。这就是我上了这节课的收获。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四)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反思
相比较与自己上学期《涉江采芙蓉》的公开教学,和自己近两周以来的诗歌教学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效果,本节赛教课有如下改进和不足:
1、自己能意识到,同事们也曾经给我指出:我的语速比较快,而且有时候吐字也不很清楚。本节课上自己认真注意到这一点,而且在前面的三十分钟也做得比较好,但是在后面十五分钟做得不够好。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多注意、多加强。
2、自己的个性比较急。本节课控制得比较好,课堂进度也比较得当,但是在“示范读音”的时候却抢了五秒钟(大约),在下课时少说了“背诵诗歌,完成课堂练习”这一句话。看来这个问题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认真、细致地加以把握。
3、课堂生成和教师预设二者关系的处理,尤其是在高中段的课堂上,自己历来重视在教学中注意并处理好。但是在本节课中课堂生成没有预想的好。这说明自己在备课时和检查学生的自主预习时,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做实在。但是在破平时的课堂上,学生和教师之间就问题尤其是随机生成的问题的探讨却比本节课要更热烈,这说明自己在赛教课的重压之下没有充分地把自己在平时的课堂上真实的、原生态的东西完全展现出来。这就需要自己平时多总结、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如果可能的话,让学生(尽可能每一名同学)都给自己提提意见。同时,自己通过录像尤其是本节课的录像认真总结。力争在今后的教学尤其是塞教中,把真正的“课堂生成”展示出来。
4、关于板书的思考。在传统教学中,板书是必须的,但由于本节课教学主题明确、步骤清楚、课时总结精当,而且这三点都在幻灯片体现出来了,所以,板书这一块我做了省略。在今后的使用幻灯片的教学中,我会认真注意,一定有言简意赅的板书。
5、关于使用PPT课件的思考。本节课上,自己的主导思想是让PPT课件和幻灯片为教学服务,在实际操作中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和自己以往所学习到的很多名家的教学录像中如何使用PPT课件为教学服务,还有一定的差距。
6、关于对教具、学具的思考。由于自己以前没有使用过翻页笔,所以,本节课出现了两个小故障。今后,在使用翻页笔、电子白板等方面都要加强。
7、在本节课的准备中,先是认真听取名师、专家的指导意见,再是认真学习名家的教学实录和录像,最后是综合自己近年的教学经验。通过反思,我觉得今后更应该多向他人学习,以争取让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出色。
教学不止,反思不息。没有完美的课堂,但要有力求完善的反思。总的来说,目标完成、学生学习能力初步提高、鉴赏借景抒情类诗歌做到有根有据;自己的教学语速、急躁个性的控制、尊重学生并力促课堂生成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改进(相较自己的教学),但也存在一些不足,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语文组的同仁和广大同学的帮助下,去取得更大的进步。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五)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先进的教学理念,探索学生全面发展之路。高中的语文需要在如何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给予更多的思考,拟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案,并有效地落实到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因而,我们所要追寻的应该是也只能是在保证学生对语文有足够重视,并有一定语文基础与写作基础的前提下,怎样有的放矢地传授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大有卑益的教学内容和写作训练方法。以此为基点,高中语文教学迫切需要在教师、教材和学生这最基本的教学三环节中进行认真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不同的教学原则,从而有力地促进高中语文的素质教育。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在新课标下进行语文教学设计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学设计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深化课堂教学。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仍然存在着许多旧的观念,无法摆脱旧的思想、习惯势力、旧的传统的影响,注重45分钟课堂知识的讲授传播,而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语文科的本质属性,就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而语文课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读写、听、说、修辞、逻辑等等,每节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的讲授,只有集中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实效。高中语文教育指向“人的发展”。因此就要求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必须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语文实践,能力训练,要以语文知识为基础,做到切实有效,课内课外有机结合。但我认为,无论课内课外,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两个基本点,也就是围绕“能力训练”这个核心而展开,两个基本点就是课内与课外。课内注重于练习,课外致力于阅读,课内课外相互结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而延伸到课外阅读教材,并穿插一些课外读物,这样课堂教学气氛就比较活跃,对深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好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必须体现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注重了语语知识的传授,始终让学生在课堂上都是被动的接受,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素质,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课堂上有自主的学习与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比如每节课在课堂上我都让一两个学生上台发言演讲,然后再请一两个学生上台针对同学演讲发言,发表评价。还有在自读课文的教学中,尽量以问题形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共同解决。这样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主体参与的感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充满着活跃的气氛,个个踊跃讨论,积极发言。但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让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阅读分析的方法要领,改变旧的学习状态,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掌握和运用知识。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学生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融会贯通,终身受益。
三、教学设计要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
课堂教学中,有时根据教材的特点针对某个环节进行相关的表演,这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思想。但如果不顾文本内容,就是单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把表演当成课堂时尚的道具,那么这种做法就很值得商榷了。在设计课堂表演这个环节中,老师应该先思考这样一些问题:首先想一想让学生表演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为了表演而表演。我个人认为能不表演就不表演,因为表演毕竟一种辅助手段,而且年级越高越要摒弃。如果学生能透过语言文字在头脑里表演岂不是更好?然后要想你如何让学生表演。例如在讲《阿Q正传》时,你想通过表演让学生体会阿Q语言的特点、神态的变化,那么学生的表演能达到这个目的吗?你的学生是专业演员吗?怎样调控才能不会成为一场闹剧?如果学生一想起阿Q的形象就是课堂上滑稽的表演,是不是影响了学生对这个人物形象准确的把握。所以教师课前要认真去准备,不仅是台词、动作,更主要是学生纪律的约束。我认为应该把表演简单化,情景化,语文化,最好是和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起来。课堂表演不是万能的钥匙,过多的课堂表演必然使课堂流于浮华,它更不能代替必要的语文训练。与其课堂上让学生脱离文本浮于表面地演一演,空泛地说一说,走马观花地看一看,到不如为学生多创设一些听、说、读、写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和书面练笔的机会。没有扎扎实实地“双基”训练,怎么能切实地提高语文能力呢?只有少一些空泛的表演,多一些扎实的训练才能使语文学习摆脱表面的浮华热闹,回归本源。
四、教学设计要少一些合作讨论,多一些朗读品味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最重要的变革,于是小组合作、讨论就成了目前语文课堂上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它也许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理念,但有的老师为了追求更“贴近”新课程标准,为了给课堂贴上一个“新课程”的标签,时不时地就来个小组讨论,动不动就来个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讨论的效果,而是追求讨论的形式,做了许多无用功。合作、讨论并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师应该注意的是需要讨论什么内容,怎么去讨论,如何展示和评价讨论合作的效果。由于老师在讨论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导铺垫,缺少对文本必要的朗读品味,在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况下就随意地展开讨论,那么讨论的过程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在这种情况下合作、讨论就演变成了下面的几种情况:1、小组中有一个成员在权威地发言,其他成员洗耳恭听,汇报时当然也是小权威的“高见”。 2、小组成员默不作声,自己想自己的。3、小组成员热热闹闹地在发言,但没围绕主题,时而挤眉弄眼,时而哄堂大笑,你可以想见他们是不是在讨论老师布置的问题,至少不是严肃认真的。表面讨论时气氛热烈异常,却没解决实际问题。我认为合作讨论应该在对文本充分解读,学生自己有独立思考后的前提下来进行,这样的交流讨论才用有一定的效果。语文课堂少不了品读,感悟,玩味,思考,涵泳。语文课“心动”比“形动”更为重要,有时“沉静”比“活跃‘更有效。见问题就讨论,动不动就合作的语文课堂只能是华而不实的泡沫语文课。
传统的语文课,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堂上没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一节语文课讲下来,锻炼了老师,耽误了学生。这些弊端是必须要革除的,但矫枉不能过正,我们不仅要从形式上,更要从思想上走进新课程。
猫语文教学案例反思
这节课教学之后,我深感这种开放式课堂的难以把控。以前的教学模式中老师手中会有一个线,学生也有展示,但不管怎样,课堂总在老师手中掌控。而这种小组展示却不是那么容易被老师牵引。因为展示组参与的学生比较多,他们说的话你很难全记的住,本来你会想到当时哪个学生说的什么可以怎么点拨,但是你不能直接参与,因为还要给学生机会让学生点评,而点评生又会出现一些需要点评的地方,这样的课堂是你跟着学生跑。所以,在众多学生的展示点评后,老师则会很容易地漏掉一些东西。怎样尽量避免这些呢?只有慢慢摸索了!
遗憾的地方远非如此,在“以第三只猫的身份给文中人物说说心里话”一个环节,学生只选了两个诉说对象,而且给黑猫说的.还是埋怨黑猫嫁祸,栽赃陷害,我只顾着提这个,没能其他的几个还可以请学生继续展示的,但是因为时间关系连提都没有提。甚至准备的很好的黑猫的出场作用也没有给学生提一下。
还有就是对主旨的把握上,本来有设计联系写作背景帮孩子理解,但也没有。虽然说教学就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但是这遗憾也太多了!希望以后能尽量避免吧!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一)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重要体现。但对于作文批改究竟采用什么方式,人们莫衷一是。我校近十年来在语文组开展的师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认为学生互动作文批改法,切合了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又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也能把老师从繁重而效微的作文批改中解脱出来,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转变了写作观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发展了学生的人格。传统的写作是被动的写作,是为别人(老师)而写。而传统的作文批改更是一种以成人(老师)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习作,这就多了些世故,少了些天真;多了些功利,少了些淳朴。老师高高在上,审视着一切,主宰着一切,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老师最终的评定。这种作文批改法恰恰是作文教学中的大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对作文批改作过精辟的阐述:“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批改乃修正学生所作意义及字句也。其意义不谬误而尚有不完全者,不必为之增;字句已通顺而尚欠凝练高古者,不必为之改。
一、生活实践
传统作文教学存在许多弊端,生活是写作的泉源,已成为众人的共识。然而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分数这根指挥棒的淫威下,学生们个个埋头于书山题海之中,有如何去接触生活,体验生活!
新课程提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关心生活,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的总目标,这无疑为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语文教师消除了“应试教育”时代留下的一些顾虑。于是我一方面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野游,让学生在活动中观察大自然的一景一物,审视社会的种.种现象,体察各行各业实情。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
只有留心观察生活,发现事物的特点,发现生活中的闪光点、美的所在,才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写出蕴含丰富的文章。
平时,我还注意让学生看影视作品,引导他们懂得看门道,而不是看热闹,让他们懂得看电视也能帮助学习,学到知识,这也就告诉了学生,作文可以是在生活实践中的。
二、阅读积累
“凡作文,须要胸中有万卷书的跟柢”。综观古今中外文学大师,能在文章中纵横捭阖,广征博引,显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博览、勤读。大文豪鲁迅说得好:“文章怎么做,我说不出,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新课程要求广泛阅读各类读物,并加以量化“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书读多了,胸中列书万卷,视野随之开阔,在写作时,就会构思,就会遣词造句,语言就会如“万斛泉水,滔滔汩汩,不择而出”。
为了提高阅读质量,我让每个学生学年初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并及时进行督促和指导;我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学会精读、略读、浏览、诵读;鼓励学生多记,记下名言佳句、精彩片段;指导学生多写,写自己的读书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疑问。
针对学生书籍少的现状,我在班级搞了一个图书箱,让每位同学献出自己喜爱的书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也拿出自己收藏的书。我还通过向学校图书室借等方式,把图书箱搞得小有规模,把读书活动搞的红红火火。
三、兴趣爱好
作文只有作自己感兴趣的,才有话可说,做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才可以打动读者,首先考虑作文是否与自己的喜好有联系,比如,形容某种感受或是经历,某句歌词,某一首歌,或是某一首诗,某一幅画等等,或是某一种体验就如体育项目给人的满足与快感等等都可以用在作文中。
语言方面,只要不违背语法习惯,写自己的语言个性特点。
三、合作交流
“ 合作”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我在作文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我特别重视课前动笔之前的孕育准备阶段。提前公布作文题目及要求,让学生早作准备,积累写作材料。在作文课上,我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将自己的课前观察阅读感受尽情地述说出来,把自己的感悟交流同伴,从而唤起同伴的体验、认可或争辩。在这里,让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地说,自由地说,生与师、生与生的交流,让信息和情感在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从而使学生既有自己的主见,有自己的选择,保留自己的个性,又不闭门造车,实现了优势互补。使他们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思维自由的遨游,从而激发创新潜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二)
长久以来,语文课堂充斥着浅薄,低级,呆板,滥情。给人的感觉是语文课堂就是思想品德课,说到基础知识,就是字词句;语文教师犹如豆腐娘、犹如疱丁大劫八块,作文教学就是样板戏;语文课改,如同”脑筋急转弯“;语文要审美性,那就朗读一下,最好再来点眼泪,到处是滥情……
说实话,在语文教学岗位上也已经有十四五个年头了。见识了太多的墨守成规,见识了太多的矫情造作,见识了太多的陈词滥情,自我总是与现实不够合拍,跟不上形势。有同行问我,你是怎样样上语文课的?其实语文课就是要瞎扯
十几年来,我的语文课总能给学生以不一样的感觉,我的课对传统的课来说其实不能说是课,因为课堂上我喜欢瞎扯,说这说那,东拉四扯,海阔天空,信马无疆,扯到哪儿算哪儿,评课者是很感冒的,谆谆教导我,不能脚踩西瓜皮,溜到哪里算哪里,放开教学,就是要放得开,为什么要收回来呢?其实收不回来是也没有关系的,学生其实在我瞎扯时是最认真的时候,也就是教学效果最佳的时候,他们听着听着,就流哈拉子,一不留神,就下课了。让自我那充满智慧的语言、灵动的语言、个性的语言、幽默的语言、甚至是勇敢的语言,更甚至那些语惊人倒的语言,全都犹如钉子般一个一个地钉进学生的心里,一翻学生作文,写下的全是我慷慨激昂的气势,看到这样的作文,如果我改的卷子,我还有什么理由不给高分呢?所以学生总是对我的课充满着期待,期望我带他们到处神游,好不快活。自我的肚皮“吃”得饱饱的,并富有全面的营养,然后,“大腹便便”地走上课堂。一番神聊海侃,学生就得要领,就得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通通变成亮点,真是事半功倍,挣得满堂悦色。
我常常不把课本当回事,一本语文课本说不定我一个学期只上其中几篇自认为美文的文章,而对自我喜欢的文章说不定一篇文章我要上个个把星期。我上过桂林山水一星期,我上过离别诗二首就用了十天,月光曲一上就上了一星期,对那些自我不感兴趣的文章坚决不上,对那些说教意味甚浓的文章坚决不上,对自我认为不是美文的文章更是坚决不上的。现行课改课本,每单元都是同一题材的文章,教学目标基本相同,我就上一节课就差不多了,关键是要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语文课每课不必须要有教学目标,我们的教学目标为什么不能够是一单元的教学目标呢?如第八册第六整个单元都是讲爱的教育这个主题,主题雷同不说,文章题材都雷同,上了第一课后,还真想不出来上后面三个课文的理由。有人说让他们阅读,看书,其实在小学语文课中,知识和情感储备都还不丰富的学生对单纯的诵读以及很多阅读并不是很感兴趣。所以接下来,不神聊,不瞎扯还能玩什么呢?
语文一节课能到达多少教学目标?异常是高段,一节课下来,他们就有了爱的冲动了?有爱的感觉了?绝对是瞎扯,其实语文的教学目标决不是一节课,几节课所能达成的,就算字词目标,也是不可能在一节课中达成的,学生经过不停的运用,才慢慢理解掌握的,有时虽然你在上课时讲过一下,带过一下,难道学生就能够初步达成思想目标了?不可能吧!有些目标一个学期,几个学期,甚至几年,也是达不成的,有些目标根本就是虚的。一种价值观,一种情感,一种本事,不是靠某一课堂上的某一环节来完成,但我们必须在潜意识里不断的渗透,而后才能到达一种自然而然的效果。
一节课可是四十分钟,根本就来不及讲几个笑话,根本就讲不了一个精彩故事,,根本就来不急一次精彩的辩论,根本就来不及一次朗读比赛,也根本就来不及一次口语比赛。所以以每节课为单位备课上课,是不太科学的。真搞不清楚大语文到底是什么?
课本上自认美文的几篇文章上完以后,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给学生讲些课外的东西,比如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齐来学,学生兴趣昂然,群情激奋,人人陶醉。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啊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讲着讲着,常常会发现正讲在兴头上,学生听的正高兴,下课时间却到了……我认为这才算语文课。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三)
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我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积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实践、反思。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反思。
一、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
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具体问题,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示他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通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内容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
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应该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学新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通过分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哪一组同学表演得最为恰切,最符合文章要表现的思想。学生的兴奋点被激活了,他们在阐述中融入了许多现代汉语词汇和意识,加进了大量肢体语言,对文本进行了再创造。这种轻松愉悦的教学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和情感,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既激起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又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能。
四、转变思路,由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由文章学的思路转向阅读学的思路
教师应注意重视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尊重学生的认识规律和独特体验。只有遵循学生学的思路和阅读学的思路,才能真正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教学中,我采取了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学思路,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谈自己的感受、看法和疑问,然后加以梳理,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再读课文,让学生就这些方面深入讨论,最后我再作总结。整堂课,学生至始至终都处于一种主动的参与状态,学习效果良好。
五、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
培养学生拥有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我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已身气”。
六、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而语文教学就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来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来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又是教学的手段。如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句平常的唠叨……从中感受人与人世间的情感,然后想一想自己诚如何理解他们,感受他们。之后,许多学生在周记中谈了学习后的感想及自己对父母亲的感激之情。学生的思想在此受到了洗礼,感情在此得到了释放。
课改过程中,我不断对自己提出新的要求,转变观念,转变角色,转变行为,丰富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培养学生优化发展、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实现了自己在专业上发展和人生的成长。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四)
紧张忙碌的高三学年即将结束。总结高三一年来语文教学的工作,可用“落实计划不折不扣,备教批考紧然有序,教研讨论热烈有效,取得成绩水到渠成”来概括。以下是我个人反思:
一、作好进度的安排
从20__年的9月份开始,20__届的复习就全面开始。高三年级组认真、有针对性地制定好学期、学年的复习计划。开学之初,备课组就依据学校的具体计划安排,共同研讨制定了这一学年的整体备考思路及计划安排,把一年的时间划阶段、分层次、定目标、定任务。在备考相应阶段,力求每一步备考都有章可循,按时而动,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从而在计划指导下扎扎实实走好每一步,保证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的有效复习,防止盲目低效。
年级组把语文复习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课本为中心,夯实基础,适度向高考考点迁移。一轮后开始第二轮的专题复习,全面扫描知识点。二轮后第三轮则以试卷保温为主,将语文知识点和本事点联成网络,同时查漏补缺,准备最终的冲刺。
我们还把高三语文课的课型分成知识传授课、专题练习课、作文复习课、试卷讲评课等,不一样的课型有着不一样的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和验收标准。我们每进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个考点的复习,都首先经过全组人员的共同研讨,确立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资料的具体安排处理都取得一致,然后才走进课堂,确保学生付出四十分钟的“生命”后能收获到一把钥匙甚至是一剂救命良药。
二、确立了高三学生复习原则与策略
高考复习最关键的一点务求“命中”,求“效益”;否则,前功尽弃。为此,我依据年级组的安排确立了高三学生复习原则与策略。
方向:紧扣《考试说明》
充分领会《考试说明》。备课组对这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作透彻的分析、领会、把握,能够从必须的高度把握高考全局,做到复习点全面、不遗漏、不缺环,帮忙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本事体系;还能够根据各部分题量及赋分情景合理地分配复习精力,安排时间,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提高复习效率。
复习策略
1、用好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试题不直接取材于课本,因而有人对课本的作用产生怀疑,对课文的教学不感兴趣。其实,高考命题虽不取材于课本,但考查的知识大多是课本直接或间接涉及的资料,这一点在文言文考查和名句默写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默写题,只要掌握课本和大纲共同要求背诵的篇目,就能拿满分。所以,在高三我们很抓了六册课本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复习,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逐句翻译课文,经过练习检查督促。要求学生逐一过关,该拿的分数坚决不能丢。
2、突破重点,注重实效。
素质教育要求高考命题由知识立意向本事立意转变,着重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本事和语言表达本事,于是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向语文教学本身要效率。尽可能减少无效的低效的劳动,从而取得“短时、高效、省力、低耗”的最优教学效果。
为提高高三语文的复习实效,我们把那些花时少、见效快的训练点作为重点加以突破。如字音、字形、成语运用等,让学生认真理解记忆便可准确掌握。为此,我利用网络精选了社会上常见常用而学生又常常读错写错用错的汉字、成语,编成三份讲义印发给学生,为他们校音正形释义,学生识记后受益非浅。
3、精选习题,优化训练。
针对高考本事考查的要求越来越高的特点,高三复习加大训练力度,让学生做足够量的练习题,是十分必要的。但训练必须讲求实效,那种不分试题优劣,不顾训练效果,盲目搞题海战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为此,针对二、三轮的试卷,首先做思想工作,让学生认真、真实地训练,然后认真评讲,讲命题依据,讲命题特点,讲命题思路,讲解题技巧,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4、加强阅读,促进写作。
加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不但对解语知题有利,因为命题材料多出自报刊,更重要的是对写作很有帮忙。我们认为,学生写作中的思维僵化、思路闭塞,与平时的不读书、孤陋寡闻密切相关。似乎能够这么说,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阅读量的大小。读的书多了,视野开阔了,既积累了写作素材,也学会了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同时又学到了巧妙的构思、活泼的语言,顿悟了作文之道。
三、加强备课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
在备考工作进行中,我们依据具体情景,及时调整复习思路,修订计划。其次,我们按学校的要求强化了团体备课制度。既充分发挥了团队力量、团体智慧的优势,有挖掘除了个人潜能;另外,在高三阶段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并没有完全按部就班,而是进取探索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重视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三教学时的一个重要方针。我们做到“七个统一”:计划统一,资料统一,进度统一,资料统一,测练题统一,作业统一,讲评统一。由于大家同心协力,资源共享,扬长避短,使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方法、重难点、知识点等得到落实,教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高三语文教学反思(五)
今年的高考已经过去,回顾这一年的高三语文教学,有很多值得总结和深思的地方,
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反思。下面谈一下今年的一些做法和思考。
一、课本梳理。
引导学生对必修一至必修五等课本内容进行复习整理,尤其是文言文,有指导材料,有老师点拨,有学生整理、感悟。帮助了学生对课本素材进行有效复习、思考、整理和吸收。对课本专题有了一个初步的思考和材料积累。但是,在指导过程中没有能指导学生及时回顾复习,强化记忆,学生在第二学期基本上忘记了了先前复习的`内容,这也导致了我们的复习往往事倍功半,在二轮复习是师生往往觉得无事可做,分数难以保持。
二、加强早读晚读的指导与落实。
早晚有系统指导材料,有具体落实检查措施,学生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又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自主性。
三、专题素材积累。
(一)时事评论。利用午间新闻,要求同学边看边有选择地做记录,并且指导同学每周在读书笔记上写至少一篇时事评论,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养成观察、思考、动笔的好习惯,
教学反思《高三语文教学工作反思》。学生在训练中接触了很多新鲜的时事及评论文章,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内容的选择和写作上老师并没有给以具体切实有力的指导,致使学生在记录整理上随意性较强,显得粗浅,写得水平仅让停留在较低水平。
(二)利用早晚读材料对个专题素材进行积累,特别是美文阅读。每次的材料上都精选一篇美文,让学生阅读评鉴。
(三)美文荐读。要求学生每周选自己喜欢的一篇作文,抄录在纸上,并向同学介绍自己选文的优点,学生浏览其他的文章并选出自己喜欢的文章,并作点评。但是往往坚持力度不够,选文随意性较强,有的同学应付了事,老师的指导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可以加强背诵和模仿训练,不断重复、跟进,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真正有所得。
四、是坚持开展有针对性地训练。高考毕竟是一次考试,和平时的考试其实没什么两样,只不过重要性不同罢了。为了让同学们及早地适应这种考试,就必须平时有针对性加以训练,但这种量不宜过多,过犹不及。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重点训练以下几项内容:1、书写清晰规范;
2、审题明白准确;
3、答题科学合理;
4、时间利用得当。
五、是让高三学生拥有成就感。高三学生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我们需要的结果是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大大地有助于存在的问题的发现、思索和解决,有助于富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
六、是阅读思考与解题技巧同等重要。解题技巧的总结和积累在高三复习中是非常重要的,但阅读思考也不容忽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很少思考,成为解题机器,只会按部就班,缺少应变能力。体现在考试中,他们对于新东西新题目,因为缺乏应有的自信、创新能力而失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踏实努力,在给学生的指导上要具体到位有力,尤其要重视检查落实,以期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语文课文教学案例反思
口语交际
1教学建议。
保护文物,既是爱国的表现,也是守法的行为。对“世界遗产”,既要申报,又要宣传,更要保护。安排这次口语交际,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从我做起,从小处做起”的观念。
教材中关于长城的报道,是为了引出口语交际的话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运用多种方式引发学生交际的兴趣,如,让学生自读这段文字,或向学生展示破坏文物的图片实例。
本次口语交际的重点是商量怎样保护,提出保护的建议。可以先分小组商议保护长城的建议,或就“如何做一个文明的游客”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再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后形成建议书或倡议书。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要通过点拨、评议等方式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具体,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如,提建议时,要把意思相近的内容放在一起说。
如果当地有“世界遗产”,或是其他文物古迹,学生可以围绕当地文物保护的现状展开口语交际,而不必拘泥于保护长城的内容。
2?相关链接。
,中国长城学会专门组织了一次长城沿线的抽样调查,行程9 000多公里,调查了近百个地段,发现目前长城保护存在严重问题。早在1984、1985年的时候,中国长城学会就曾组织过长城全线的徒步考察,发现长城只剩下三分之一的地段还存在可以辨认的城墙;三分之一的墙体已经由于各种原因坍塌或毁坏,剩下由大量夯土和石块组成的城墙遗址;另外三分之一则已经完全消失。而这次考察发现,许多在1984、1985年时是城墙的地段现在变成了遗址,而原来是遗址的地段,现在已经完全消失了。如,1984年考察时,张家口万全县狼窝沟原有一段1 000多米的长城遗址,虽然墙体已经不存在了,但大量石块堆积在那里,仍蔚为壮观。现在不但石料被盗走,而且被掘地三尺,连地基都被挖走了,令人十分痛心。而在我国的西北地区,长城沿线的许多地方由于环境恶化,土地沙漠化严重,当地农民找不到可以用来盖房、垒猪圈的黄土,竟然把长城的夯土挪为己用,这样的情况在长城沿线时有发生。
现在虽然已经不再有像20世纪50—70年代那样对长城的大规模破坏,但一种更为可怕的、更难以管理的“蚕食性破坏”每天都在侵蚀着长城的躯体。在这次9 000多公里行程的“中国长城万里行”活动中,专家们发现,除了盗用石料、土料的破坏行为外,过度旅游开发也为长城带来了诸多不应有的磨难。
随着旅游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游览未开发过的长城,而这种旅游又都处在无管理的状态,对长城的保护十分不利。如北京附近的黄花城长城和箭扣长城,本来就已经残旧的城墙还要承受每年至少数万的游人。由于缺乏相关的旅游管理工作,现在不但城墙毁坏严重,而且遍地垃圾,对自然环境也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另外,长城沿线许多地区搞旅游开发,当地政府加大了修缮长城的力度,这虽然是好事,但许多原本有很高文物价值的老城墙被修缮之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这其实也是对长城的一种破坏。
,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古遗址基金会公布了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中国的万里长城因自然破坏、游客过多、破损严重等原因入选其中。北京等地现已制定了有关保护长城的法规,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协作有关方面起草《中华人民共和国长城保护管理条例》。
习作
本次习作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语言和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的语言。学生在这次习作活动中,可以继续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教材中明确提出了习作的内容、要求和步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然后让学生自选内容、自由表达、自主习作。
要提醒学生注意导游词的特点,如,写导游词要根据游人的需要确定重点,选取最有特色或最有价值的内容向大家介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还应根据口语交际讨论的成果,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向旅游者提出“当文明游客”的要求。
在教学时,要把说和写充分结合起来,写好后可以安排模拟导游讲解,给学生创设表达的机会。
在讲评习作时,教师要鼓励表达有个性、有创意的同学。如,图文搭配,表达形式丰富;引用或创编恰当的广告词,调动游客的兴趣;或把题目分为总题目“×××导游词”和小题目“景点风光简介”“××的传说”“请您注意”等。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引导学生发现一种表达的方法:描写事物时,用大家熟知的事物作比照,就会使事物变得十分具体、形象,使读者很容易想象出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几个例句,自己想一想,看能从中发现什么;然后再读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看看他们有什么发现,把自己的发现和他们的发现进行比较;最后,从所学课文中或课外读物中找一找类似的句子,或者自己尝试着写一写。在思考、交流中使学生体会到这样写的好处,并能有意识地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日积月累
1?教学建议。
这次“日积月累”引导学生积累的是几个风景名胜区的有名对联。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读一读,然后通过指名读、范读,纠正字音,指导学生读好对联,接着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对这几副对联的大体理解。教师还可以展示对联所描写的风景名胜的图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景色的美。最后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可以通过背诵竞赛、相互检查、全班抽查等方式予以落实。
2?相关链接。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这是颐和园月波楼的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白天幽径竹阴,下联说的是夜晚月下花影,大意是:小路两边幽竹茂盛,竹丛的影子投下来,路上像是铺满了或浓或淡的云。入夜后,帘纱半卷,月光如泻,四周好像罩上一层薄纱,各种花木的影子印在窗帘上,深深浅浅的,很是好看。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这是青城山真武殿的一副对联,出自唐代诗人杜光庭的《题福唐观二首》。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这是济南大明湖有名的对联,将济南的风光特征概括得恰到好处,来自清朝刘凤诰咏大明湖的诗句。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这是苏州沧浪亭的一副对联,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欧阳修的诗句,下联出自苏舜钦的诗句。这副对联诗意相谐,对仗工整,如出一人,巧妙地把欧阳修和苏舜钦两位历史名人的友谊永远留在沧浪亭中,令人遐思,促人回味。
宽带网
“宽带网”安排学生课外搜集与中国的“世界遗产”有关的图片、诗词、楹联或故事、传说,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并与同学分享信息的习惯。
《看电视》一课是第二组课文中一首短小的诗歌。它生动地描绘了一家四口看电视的感人场面,巧妙的将家庭的温情与尊老爱幼的好风尚融为一体。作者以“奇妙”为线索贯穿全诗,开头、结尾两次提到我家看电视有些奇妙,中间三小节则具体写到我家看电视的奇妙之处:放弃自己爱看的节目,换成别人爱看的频道。教学时我尝试了先由教师指导学习第二小节引导总结出学习方法后再放手让学生自主朗读感悟第三、四小节的“扶──放式朗读感悟法”,结果课堂上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课堂上我由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家看电视的情况入手,让学生对比自己家看电视和本课这一家看电视有什么不同导入新课,接着让看学生看图,训练学生说话,这一家看电视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答案呀就在课文中,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几小节写出了我们家看电视的奇妙之处呀?”学生读后便很快找出是第二、三、四小节。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用心地读读第二小节,看看你又能读懂些什么?这次老师希望你能把自己读懂的内容用一句完整的话说给大家听。”
(学生读后交流)
生1:我读懂了爸爸是个足球迷,奶奶是个京剧迷。 师:好,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知道奶奶是个京剧迷的? 生1:我是从“奶奶听得入了迷”这里知道的。
师:你很会读书。其他同学还读懂了什么?
生2:我读懂了爸爸明明很喜欢看球赛,却为了奶奶,把球赛关掉
换成了奶奶爱看的京剧。
师:这么长的一个句子你能说通顺真不错。同学们,奶奶爱听京剧,听得都入了迷。可是爸爸呢?
生:一点儿都不喜欢,在打盹睡觉呢。
师:明明有爸爸爱看的球赛,为什么爸爸还要换成奶奶爱看自己却一点儿都不喜欢的京剧呢?
生:因为爸爸很孝顺,他想让奶奶看会儿电视。
生:因为爸爸很爱奶奶,他想让奶奶高兴。
师:同学们真的是读懂了,那你能不能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
生:因为爸爸很爱奶奶,他想让奶奶高兴,所以爸爸把球赛关掉换成了奶奶爱看的京剧。
师:同桌之间说一说,如果你的同位说得不通顺请你帮帮他。 (学生同位互说)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这一小节,仔细体会爸爸对奶奶的爱。 (学生动情朗读)
师: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现在让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一小节的.。我们是先读读这一小节,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然后再读,思考谁为什么把电视节目换掉?并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最后再次读课文,用心体会家人间的关爱之情。(师请一位同学重复一遍)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三、四小节,待会儿看看谁的收获最大?
接下来的时间学生们一个个都在认认真真地读书,读完后还主动地与同位互相交流讨论自己读懂的内容,特别是在用“因为??所以??”连起来说一说是谁为什么把电视节目换掉时,很多同学当上了“小老师”教自己的同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所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从未见到过的,他们毕竟只是六、七岁的一年级孩子啊!
反思这次成功的尝试,我的感悟很多:
一、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感悟,许多老师就片面地理解为教师就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学习,致使许多课堂上出现了放任自流、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要知道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是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有机融合的过程。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老师精当的引导,巧妙的点拔。只有充 分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才能学有目的、学有方法、学有所得。
二、阅读教学就要以读为主,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采取不同方法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地、逐渐深入下去地读书。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进行这样的阅读训练,我们的学生就能做到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
三、一年级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我们要相信他们学习的巨大潜能。只要教师正确处理好“导”与“学”的关系,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总结学习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由扶到放的阅读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不断提高。
语文习作教案教学案例反思
文章摘要: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三上语文园地七习作教案_教学案例反思_实录,欢迎您来阅读并提出宝贵意见!
语文园地七习作教学设计
一、讲讲空话故事,初步感知
同学们已经读过了很多童话故事,在这些故事中,哪一篇故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能简单地说说这个故事和你读后的感受么?
教师小结;像我们学过的课文,《丑小鸭》就是通过对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描述,告诉我们既要善待别人,又要正确对待自己;《小鹿的玫瑰花》是通过小鹿栽了一丛玫瑰花的故事,告诉我们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这些童话故事都是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做人、处世的道理,让大家受到教育。一般都把动物、植物等当作人来写。
老师知道,爱读童话的孩子都有一颗好奇、纯真的`心,学写童话则需要有想象力。今天就让我们开动脑筋,拿起笔来编写童话故事吧!
二、说说童话故事,深入体会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1)请同学们先读读习作的要求,然后小组讨论一下,看看这次习作要求有几方面的内容。
(2)你确定的主人公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可以自编、也可以合编一集体创造)
2.教师指导,帮助学生选择材料,确定好内容。
(1)故事的人物不宜选得过多,可以是书上提供的,也可以是自己选择的。
(2)想象的故事要注意说清楚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怎么发生、怎么发展、结果怎样。
(3)你想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一个什么道理,这个道理可以直接写出来,也可以蕴含在故事里面。
(4)老师这里有一篇童话故事,想听吗?(《苍蝇与蜜蜂》模仿也是一种学习,老师愿你们在模仿中有创新。
三、写写童话故事,动笔尝试
下面,你们就开始动笔写吧,老师相信,你们就是最出色的童话大王。但是老师也要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几点:1.写时要有一定的顺序,故事的过程要写清楚,看谁编写得有趣。2.语句要通顺。3.写完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交流童话故事,相互提升
当我们走进了童话世界,感受到了童话的无穷魅力时,真想一吐为快。
1.组内先交流一下自己编写的童话,互相听一听,评一评,看谁编得最有趣。
2.小组长推荐组内同学,读一下自己创编的童话,大家欣赏。
3.教师推荐几篇有代表性的童话故事,和大家交流。(有目的地讲评)
二、演演空话故事,加深感悟
1.小组内推选出剧本。
2.小组集体合作:自编、自导、自演。
附:童话故事
苍蝇与蜜蜂
一天,苍蝇正在垃圾上,看见一只小蜜蜂采蜜回来。苍蝇气愤地对蜜蜂说:这里的人真凶狠,千方百计要害我,用拍子打我,用毒药水喷我我决定搬家了。
蜜蜂说:这儿的人们并不像你讲得那样坏,他们待我很好,还替我造新的房子呢!原因是你不讲卫生,整天停在肮脏的东西上,专门去吃人们的食物,把细菌带到食物上,使人生病。
苍蝇不服气,还想争辩。蜜蜂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你要不改变自己的行为,无论搬到哪里,都会遭到人们的驱逐和攻击。
苍蝇听了这一番话,呆呆地站着,无话可爸说。最后只能无可奈何地、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语文园地一》教学案例及反思
【教学案例】
伴着铃声,我走进教室,这节课准备给孩子们上语文园地一中的“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附“日积月累”附内容:“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由于这几天忙于教室的布置,我并没有精心设计,凭着原有的经验将“日积月累”的教学目标定位于:阅读四组对联,感受到汉语的节奏美,体验句子的对称美;在朗读中去发现上下联的对偶关系,在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积累。整个教学过程在我的“掌控”下一步一步地进行,学生们也逐渐明白了上下联的意思及对偶关系,基本上也会背诵了。正当我准备检测学生背诵并就此结束“日积月累”的教学时,一个学生突然举起了手,我本以为他是主动示意要背诵这四则对联,于是就高兴地请他起来。“老师,读第一则回文联让我想起了我和爸爸去花果山水帘洞旅游,在那里我也见过一则回文联:洞帘水挂水帘洞,山果花开花果山。”这名学生站起来并不是背诵“日积月累”中的对联,他的发言不仅让我为之一震,也让其他同学大吃一惊,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们的兴趣不再是背诵四则对联,转而“研究”起了对联。是继续按既定目标进入下一环节的教学?我犹豫了几秒钟,还是决定改变教学计划,趁着学生对对联的热情未减,引导学生“痛痛快快”地走进对联,感受中华传统文化。
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的话匣一下子就打开了。有的学生将自己平时收集的回文联大声地念给大家听;有的学生根据“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这首对联的形式,仿改了一首“书山本无路,勤奋可攀登;学海原无涯,刻苦能到达”;有的学生由“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首对联想到了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还有的学生决定将对联的内容画成一幅画,并配上一段景物描写……
在充分交流后,我引导学生回到文本中,采用指名读、小组读、齐读、吟诵等方式让学生再次感受对联语言的节律美、意境美,学生个个读得趣味盎然。没想到一个小小的意外,学生竟然有这么浓烈的兴趣,产生了这么多令人称奇的想法及智慧,这意想不到的收获让我惊喜不已。多么可爱的孩子,我庆幸自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才有了如此的精彩!
【我的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教育界逐步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教师要从生命的高度树立起新的教学观,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主张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应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不断相互碰撞,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需求和发展,师生才能感到生命活力的涌动。因此,倡导课堂“生成”就是眷注学生的生命活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我们必须顺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
一、“生成”需要预设
我们强调课堂中的动态生成,那么是否就可以淡化课前的预设呢?不,我们需要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结合,这是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反映教育目的性和人本性的统一。预设是重要的,它是教学过程的基本保证。《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了它的重要性:“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虽然生成可以是偶发事件的智慧处理,但绝不要误以为生成就是随意的。生成既在偶然中又在必然中,精彩是可以预设的。预设的目的是为了生成,如果为预设而预设,教学完全按照预设进行,将严重约束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预设重在引导,正如杜威所说:“虽然我们可以把马引到水边,却不能迫使它饮水”。
预设体现在课前应充分了解学生、研读教材、制定教学目标、思索教学策略、设计教学程序,为教学设计一幅蓝图。同时预设必须是弹性的、灵动的,留有学生自主学习和动态生成的时间。在实施教学时,还要根据教学实际,发挥教师的教育机智和经验积累,充分利用稍纵即逝的生成性教学资源,及时调整、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本课的教学中,教师虽然没有充分地预设,精心地设计,但在课堂出现“生成资源”时,教师并没有继续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教学,而是牢牢地把握住动态生成,使这堂课充满了活力与精彩。
二、“生成”需要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思维是最没有束缚的,最活跃的。当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的意见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加以遏止,要珍视学生,对他们的这种敢于表现自我,积极思考的行为要加以认可甚至鼓励,从而使他们敢说、会说、乐说,课堂中的动态生成才会不断涌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本案例中,教师本是请一位学生背诵并即将结束“日积月累”的教学,没想到一个学生站起来“答非所问”。试想:如果教师此时不顾学生的感受与兴趣,继续下环节的教学,那将会是怎样的一幅情景?这节课之所以迸发出如此令人惊喜的火花,还得益于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对学情的把握,以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讨论、交流,课堂才会这样因动态生成而变得绚丽多姿。
三、“生成”需要引领
教学生成既不是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改变的僵死的计划,也不是学生无目的、随意的、自发需要的满足。它是在师生互动过程中,通过教师对学生需要和感兴趣的资源的价值判断,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更有效学习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建构认识的过程。
生成不是偶然、不是随意,也不是教师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如果真是那样,教学就不叫教学,课程也就不叫课程了。”尼莫早就这样说过。也许有人会问,动态生成不是强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吗?不是强调要为学生的需要服务吗?是的!生成的确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因为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学生的兴趣、需要是有效学习的动力和催化剂。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有效地学习,教育者必须关注学习者,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但强调这一点并不否认教学实践的价值性。教学毕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价值性是教学工作永远抹不掉的特征。因此,教学中的动态生成,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也必须考虑教学工作的价值要求;要满足学生即时的兴趣与需要,也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如果教师一味地跟着学生跑,一味地强调关注学生当时的兴趣,而没有看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更健康地发展,那么,对教学生成的理解就只是形式上的跟从,而没有把握其实质。
语文爬天都峰经典教学案例及反思
课文《爬天都峰》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精读课文,安排在“我们的生活多么快乐”这个单元,是想提示学生:生活是宽广的,我们不光是在学校和家里获得知识,在自然和社会中也能得到很多启发。
课文讲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和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美丽的大自然对孩子来说,总是充满亲和力,他们总想投入其怀抱,去感受它的神奇力量。
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的目的。
[教学过程]
[片断一]
出示语段: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师:老师将你们引到了天都峰脚下,你们会用你们的眼睛,脑袋感受到什么呢?
生自由边读,边看图感悟。
生交流后汇报。
生1:天都峰真高啊!
生2:天都峰真陡啊!
生3:天都峰真悬啊!
生4:天都峰真奇啊!
生5:天都峰真美啊!
……
师:同学们真棒,从作者的文字中读出了天都峰的这么多特点。那么你能用你的语言把它们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指多名学生朗读。
师:生读法极多,各有千秋,天都峰似乎真在我们眼前了。
[教学反思]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 中
受到情感的熏陶……读会让文字里的很多内容跳出来。“跳”出来的便是学生悟到了的,在片段一里我结合图,引导他们想象和感悟。从较为简单的文字里,生却读出了天都峰众多的特点,令人欣慰。我想边读边悟,天都峰的一切也就刻在了学生的脑海了。
[片断二]
分角色朗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两名学生对读,师生对读,男女对读,
师:此时的老爷爷会怎么想呢?(师故作深思状)
生1:这么小的小姑娘都敢爬,我的年岁比她大,该给她做个榜样。
生2:我怎么能输给一个孩子?
生3:这么高的山,我老胳膊老腿的怎么爬得上去?这么小的姑娘都敢爬,我一定得试试。
……
师:是啊,“不爬天都峰,等于一场空”。老爷爷怀疑自己的能力,可眼前的小女孩让他敬佩,他受到了鼓舞。
师:那小朋友心里又会是怎么想的呢?
生4:天啊,这么高的山,我一定爬不上了,老爷爷爬得上去吗?
生5:老爷爷都敢爬,我可不能输给老爷爷,那太丢人了。
师:猜一猜,他们都能爬上去吗?说说你猜测的理由。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课文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我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思考,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片断三]
请两名学生配动作表演读“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师:听了两名同学的对话,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生1:老爷爷本来不敢爬,看到这么小的孩子敢爬天都峰,他才有勇气爬天都峰的。
生2:小朋友开始很害怕,看到年纪这么大的'老爷爷来爬天都峰,受到鼓舞才有勇气爬上天都峰顶的。
师:老爷爷和我本互不相识,能够互相学习,战胜困难,你在生活中遇到了这样的情景吗?
生3:我遇到过,有一次我有一道难题不会做,真想放弃,我看到同桌在认真思考,我觉得我要向他学习,终于做出来了。
生4:有一次,我在田里帮忙做农活,天气真热,我干不下去了,妈妈说:你看人家年纪那么老的人也在做事,我坚持下去了。
生5:有一次,上体育课我有个动作不会做,我看到别的同学在反复练习,我也在他的鼓舞下学会了。
……
师:大家说得多好啊!一个人只要有勇气,相互学习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教学反思]
如何透过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就需要充分的感悟,设身处地地发挥想象,受到文中感情的激励,如从片断中老爷爷和我登上山顶的喜悦中受到感染,去联想自己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事情,从内心感受到战胜困难的喜悦,真正体会感悟和朗读紧密地结合,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体验情感的过程。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与“情感”同时出现,总目标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
著名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提出了“阅读教学要带学生从文章里走个来回”的观点,即首先把语言文字弄清楚,从而进入文章的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走出去,进一步理解语言文字是怎样组织运用的。我引导学生从读中去悟,去思,去自由表达,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以达到善读善悟,让学生欢乐的沉醉于语文的海洋。
[专家点评]
语文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情可以感人,情可以育人。课文《爬天都峰》一文,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相处中,能给人以很多的启迪。因此,徐教师将“体验情感”作为自己此课的重要目标之一,并以读促思,以思促说,以说促情,使学生较自然地将课文主人翁和作者的积极情感化为己有,并将在学生人生之路上刻下深刻的印迹。
言为心声,教师抓住两次对话,以角色体验的方式,通过填补内心空白,让学生透过语言的外衣,洞悉思想的本质。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以真情告白的方式,强化了感受,引起了共鸣,既丰满了角色形象,又丰富了学生的情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为了强化学生“互相鼓励,战胜困难”的情感体验,教师走出文本,走向学生的生活,唤起学生沉睡的记忆,调动学生的切身感受。这样,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学生的情感也在激励中得到巩固和升华!
但是,案例片断一,学生在边读边看图的过程中,感悟天都峰高、陡、悬、奇、美的感受时,教师评价学生从文字中读出了这么多的特点,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体验过程的思维展示,语言文字的训练没有得到落实,因此学生的回答比较空洞,缺少说服力。
语文园地教学案例的反思
语文园地一
口语交际·习作
本次口语交际和习作的内容没有分开安排,是整合在一起以自然景观为主题展开的。
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在这组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文教学,事先布置学生观察自然奇观或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资料。通过这次交际活动,使学生有意识地去发现、去体验身边的自然美,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丰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并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习作的要求是写一处自然景观,要写出自然景观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
口语交际的教学可以参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1)启发谈话。教师启发学生回顾平时的生活经历,唤起对某一景物的表象。例如,在放学路上,在公园里,在家里的庭院中,你有没有发现奇特的花草树木?夜晚的星空,日出日落的景观,下雨时的天象……这些你都进行过观察吗?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出旅游时,看到过什么奇特的景象?通过师生之间无拘无束的对话,为口语交际创设宽松的环境,随之鼓励学生把自己了解的自然景观介绍给同学。
(2)学生个人准备。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静心回忆一下,有哪些景物让自己感到惊奇,准备怎样和同学交流。
(3)小组内交流。组织小组成员轮流叙说,相互启发,相互提问,相互评价,推荐说得好的同学到班上交流。
(4)指名试说,教师点评。根据各小组推荐,先让学生上台试说,然后教师根据发言情况作出点评。如,景物的特点说清楚了没有,说的内容是否给大家新奇的感觉,还有哪些内容需要补充得更具体。
(5)全班交流。要求听的学生能提出问题,或对说的内容作补充;说的学生能解答同学提出的`问题,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习作教学可以参考以下教学思路。
(1)作前指导。可在本次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说一说,准备写什么景物,这个景物有什么奇妙的地方,打算分几方面写,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考虑好习作的内容和顺序。
(2)作中指导。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开拓思路;及时发现共性的问题,并随机点拨。
(3)作后指导。完稿后,选几名学生把习作读给同学听,大家共同评议,然后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完成习作后,可以办一期以“神奇的大自然”为主题的习作展览。
我的发现
这次“我的发现”抓住了这组课文的共同特点,引导学生交流:读书,就要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意境,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小林和小东的对话,启发学生发现:他们在对话中谈的是什么内容?接着,让学生像小林和小东那样举例说说自己读书时想象到的画面。教师还可以另外提供一两篇文章,让学生读读,说说读后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日积月累
1?教学建议。
本次“日积月累”安排的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阅读对联能使学生感受到汉语的节奏美,体验句子的对称美。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熟读,读后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每一副对联的大概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发现对联中上下联的对偶关系。如:单个字相对,雾—天,锁—连;两个字组成的词语对应,绿水—青山,皱面—白头;还有叠词的对应,处处—时时。这些对偶的知识不要进行孤立讲解,而是从欣赏的角度,在朗读指导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在学生有所领悟的基础上熟读、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教学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第一、三副对联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的特点。
如果有条件,也可以选几则对联,让学生试着填字。如:
风吹杨柳千门绿,______润______万树______。(雨、桃花、红)
冬去山明水秀,______________。(春来鸟语花香)
植树造林绿大地,_______________。(栽花种草美人间)
教师还可以建议学生课后搜集、摘录其他有趣的对联。
2?相关链接。
第一副对联出自福建厦门鼓浪屿,是一副典型的回文联。回文联是楹联中的特殊手法,其特点是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倒读。这副对联正读、倒读字序不变,且有对称美。
第二副对联出自浙江宁波天童寺,对联的字面意思是说:绿水本来有何忧愁,只因风一吹,才愁眉苦脸;青山怎么会老,但是雪一下,愁啊愁,愁白了头。大自然的客观规律,在人看来却是含意万千,用拟人手法写景,手法独特,别具一格。
第三副对联出自浙江杭州西湖,是叠字联,也是回文联。联句立意新颖,用字恰切,放在西湖这一特定的景观中,非常贴切、自然。西湖美景如在眼帘,使人陶醉于山光水色之中。
第四副对联是清朝学者俞樾做的杭州西湖九溪十八涧联,用叠字的形式,将四个形容词“重叠、曲环、丁冬、高下”做了特殊处理,景深语绝,读来余味无穷。
趣味语文
“趣味语文”安排了两项有趣的语文活动。
第一项活动是结合对联的内容,辨析“好”字的读法,将对联的意思表达正确。这副对联是明朝著名文学家和书画家徐渭晚年所做,此联妙在一个“好”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上联说,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可惜不知读书的重要,不喜欢读书;下联说,年纪老了,懂得读书的重要,想好好读点书,可是老眼昏花,力不从心,已经不能好好读书了。意在告诫儿孙后辈要珍惜时间,趁早好好读书。因此这副对联的读法应当为:好(hǎo)读书,不好(hào)读书;好(hào)读书,不好(hǎo)读书。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区别“好”字的不同读音和不同意思。“hǎo”:容易,方便;“hào”:喜欢。学生自己试着读一读之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人,什么时候好(hǎo)读书?什么时候好(hào)读书?可是很多人又是怎样对待学习的呢?让学生据此展开讨论,了解正确的读法,并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交流自己的体会,明白抓紧少年大好时光、努力发奋的重要性。
第二项趣味活动是读回文句。这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回文佳句,无论从哪个字开始读,都可以成为一句颇有意趣的话;无论从哪个字读起,都能体会出爱茶人的强烈情感。这是陶瓷文化和茶文化相结合的典范,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汉语的奇妙。
按顺时针读这五个字,可以依次读为:可以清心也,以清心也可,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教学时,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想想为什么把这几个字印在茶杯上,再说说自己体会到的每一句话的意思,以加深对句子的理解。
还有一些类似的回文句,如“清心明目”“不可一日无此君”,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试着读一读,体会体会。
今天结束《一路花香》这篇课文教学。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学生们多数都愿意去阅读此类课文,这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在整个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反复品味人物的对话,抓住关键的词句来理解,从中感受、领悟其中的意思和含义,进而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从而领悟寓意。然后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自读,同时引领学生在精读后提出问题,再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研读,走进文本,组织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多元化理解。
但是,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感悟其蕴含的人生哲理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带领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多媒体手段,和着动人的旋律播放了一段一路鲜花的美丽画面;接着,再让学生观察书上的'插图,试着说一说两只水罐的特点,引导学生从美丑事物的对照中寻找联系感悟蕴含着在深刻道理,打通学生思路,激活感悟之源,让学生产生顿悟豁然开朗。在后面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话题:也许你在班里是个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何感想?打开学生的话匣子,让学生在集体交流中相互启发,相互碰撞产生领悟收到感染,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听、说、悟的基础上,再配上一首小诗《欣赏自己》,旨在使学生在感受课文语言的同时,体会要正确看待自己。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让本来看似说不清道不明的生活哲理,在孩子看来也觉得饶有兴趣了,觉得值得思考可以接受。其实,教学的手段就是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世界,发现自我。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