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
- 文档
- 2024-06-15
- 103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整理了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探究论文,本文共12篇,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途径研究论文
摘要:语文课堂的美,首先是指课文美的形式,然后是课文美的内容,美的感情和美的文字等,更包括教学过程的美,这是一种流动的美、过程的美、动态的美。
关键词:朗读;品味;感受;审美教育
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是体现美、呼唤美和创造美的学科。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全过程都应该贯穿着美的因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进行审美教育,赋予学生发现美、创造美、传递美的功能,让他们因美而感动愤悱而升华认知水平。语文课堂的美,首先是指课文美的形式,然后是课文美的内容,美的感情和美的文字等,更包括教学过程的美,这是一种流动的美、过程的美、动态的美。如何拓宽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的途径,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尝试。
一、朗读文本,传达文章之美
我们常用“书声琅琅”来形容校园。毋庸置疑,朗读―――通过声音来感受课文之美,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毫不夸张地说,朗读在语文素养的形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朗读质量的高低、朗读量积累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
(一)让学生在美读吟诵中体会美
教育家朱作仁曾经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朗读是用声音来传递作品内蕴、进行情感熏陶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能加深读者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义”“、神”都是读出来的。所以,学生只有通过对课文的“美读吟诵,熟读精思”,才能真正领略文章的内涵,感受课文所特有的美。首先,通过美读吟诵让学生感受文章音韵之美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都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通过美读吟诵,学生能直观地体会到汉字的或铿锵有力、或柔和曼妙的独特魅力,从而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诗,共七个诗节,虽然整体上用韵不一致,但每节用韵,整首诗错落有致,回环往复,学生通过朗读就能自然而然读出一种旋律感,从字里行间中捕捉徐志摩表达的淡淡离别愁绪。再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中描绘春天鲜花盛开:“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均为四字句,句式相同,音节匀称,写红、粉、白的颜色,分别用比喻:像火、像霞、像雪,这样描写不仅色彩艳丽,而且读来整齐悦耳,让人眼前一派春的勃勃生机,蕴含着诗情画意。其次,通过美读吟诵让学生体验文章情感之美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关键,情感教育的基本方式就是对情感的体验。要让学生通过美读吟诵体验情感,首先教师要理解和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让他们通过课堂的美读吟诵实现与生活中经历的情感体验的深刻共鸣,从而加深对文本的情感体验。初一学生很多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寄宿在校,这种情感体验和冰心写小诗《纸船》时的情感是有交叉点的。冰心离别母亲离别故乡,远赴美国独自求学,冷暖自知,所以诗人借纸船来寄母亲。所以在朗读《纸船》中:“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这句诗时,引导学生用稍重而又带微颤的语调读“至爱”、“含着泪”等词语表达的“爱”与“悲哀”复杂交织的情感,课文用心读了,感情的把握也就水到渠成了。欧阳修《醉翁亭记》,最大特点是全文都用相同的句式,每一句都是用语气词“也”结尾,全文共21句,用了21个“也”字断句,借以抒发“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醉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理解基本文句的基础上,用各种方法反复吟诵,直至吟出作者的醉意,在诵读的过程中穿插讲解、评论和研讨,以加深理解和体验,最终理解“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的旨趣与作者“与民同乐”的从政思想。
(二)让学生在自编歌曲中唱出美音乐是流动的文学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说,“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调,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音乐语言、艺术语言。“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情不自禁,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长言之”和“嗟叹之”,这就到了歌唱的境界。语文教学中,音乐的穿插会让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那些在笔端倾泻的文字被自己唱出来,学生的欣喜是难以言表的。海门特级教师俞玉萍老师在讲授《紫藤萝瀑布》之后,要求学生按照《欢乐颂》的曲调结合紫藤的形象填词以表达对课文的理解,并在班级演唱,评出最佳作词奖。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主旨的理解,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使课堂达到了高潮。总之,将音乐融入课堂教学,对营造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拓展学生思维等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愉快,何乐而不为呢?
二、鉴赏文本,品味文章之美
打开语文课本,仿佛置身于一个五彩斑斓的美的世界。对于一篇教材,学生既可以学遣词造句的知识,也可以学谋篇布局的手法,还可以借助文本获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等。教师引领学生品读文本,要学会整体感知并涵泳和鉴赏文字,感受文章美的结构、美的情感和美的文字。
(一)美的结构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欣赏建筑物时,常常为建筑家的匠心独运与建筑物的精美构造而赞叹不已。艺术是相通的,我们在欣赏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时,也同样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折服。对文章结构美的追求,是作者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章布局谋篇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章的内容结构统一之美。我们可以从逻辑思维的程序、层次内容的布局来分析作品完美的结构。说明文、议论文的结构层次因为它内容逻辑的需要,十分清晰,如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说明文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决定的或总分、或并列、或递进的结构等。文学作品中,把握文章的结构能使学生高屋建瓴看文章,领略篇章之妙。《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故事情节生动有趣,设喻说理手法巧妙,语言风趣朴实,而文中隐含的数字“三”更是妙不可言:“三问”、“三答”、“三比”“、三赏”“、三变”,使得文章既紧凑又摇曳多姿。《散步》写的是母亲、“我”、妻子、儿子一家四口一起散步这件生活中的寻常事,课文行文短小精悍,严谨工整,有着整饬之美,文章不少语句也是大致对称的,形式整齐匀称,和谐流畅,强化了所表达的内容,很有特色,如“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再如,“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文句对称,文意对举,强化了亲情以及“我”与妻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美的情感
美的作品蕴涵和流淌着美的情感:亲情、乡情、友情、爱情和爱国情等,不一而足。为了引导学生涵泳和品味各种感情,教师要用一颗审美的心解读教材,与文本里面的人物平等对话,在对话中,触摸作者的文脉,感受文本的魅力,领会深邃的思想。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咏物抒情怀”。同样是关注大自然,从高尔基的“海燕”身上,我们看到了革命先驱者的无畏无惧;从茅盾的《白杨礼赞》中,我们看到了作者对“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的赞美;从郭沫若的“石榴”身上,我们看到了作者对民族气节和高尚的情操的讴歌;从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中,我们看到了关注人生、自我砥砺的积极情怀。只有同中求异,充分挖掘,细加揣摩,语文课堂才能流动丰富热烈的教与学的良性情感,既感染教师又感染学生,从而达成语文教学的审美目标。当然,语文教师要理解“审美”的真正内涵,审美追逐的是一种本真,审美的境界不应该只是粉饰美好,而应直抵人心。审美的'目的就是要去识别什么是美,在认识美的同时也要了解对立的丑,要形成两者均识而不是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比如在《雷雨》的教学中,我们最终的目的是通过品读不同人物的台词来认识人性。我们不能简单地贴标签,说周朴园是“坏人”还是“好人”,在他身上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要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真切地体会到这个人物的复杂性。当我们直面人性时就要走进人物真实的世界,这样才能触动每一颗心灵。审美需要一颗真实的心“,美”也在真实中悄然而现。
(三)美的写法
美的文章表现手法多样:托物言志、对比衬托、欲扬先抑、铺垫渲染等等。当然,我们不能让一节语文课承担太多的任务“,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因为短短的四十分钟,显然不可能兼顾所有知识,面面俱到,否则不仅课堂教学的重点得不到突破,整节课也会支离破碎。教师要在研读中体会本篇课文最重要的写法,一课一得,才能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如,泰格特的《窗》,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了美与丑两种截然不同的心灵,体现了扬善贬恶的道德力量:一个人心中若有一个春天,他的眼中便有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人心中若没有春天,他的眼中就只有一片荒漠。同样运用对比手法的还有《变色龙》、《孔乙己》、《范进中举》等等。语文学习是一个习得的过程,只有多体会写法,学生才能把知识迁移为自己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
三、处理文本,感受过程之美
每堂课时间是一样的,但教师取得的效果迥然有异:有的妙趣横生,学生兴趣盎然;有的平淡无奇,学生兴味索然。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效果,其很大程度取决于执教者教学流程的设计。教学设计是一门学问,一项技术,直接体现了教师的职业素质与教学水平。教师处理文本,设计教学过程,要有师生双边活动的设计。
(一)提升教师教学流程的节奏感
看一个教师处理教材,有如看“解牛”。水平之高下,技艺之精疏,动刀则现,一是看他如何下手,如何选点,如何切入,是“以神遇”还是“以目视”;二是看他如何运刀,是东砍西剁,鸡零狗碎,还是“因其固然”游刃有余。1.教学设计准确巧妙之美。语文教学中,少些平铺直叙,少些按部就班,少些知识贩卖,即使是一个关键词、一个过渡段,或是一个标题,只要设计准确而巧妙,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学生就可以从中咂摸出作者关于内容、结构、语言、手法、主题等的无限意蕴。黄厚江老师教《阿房宫赋》,把文章缩成了一段话: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嗟夫!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读文章需懂“出入法”,读进去,又要跳出来,正是因为黄厚江老师教学时居高临下,统率全局,才有了这样的教学机智―――不是和盘托出,而是留有悬念,其中贯穿了填空的方法、点拨的技巧、齐读收尾的指导。通过填写关键词、再根据关键词摘引文句、改写结尾让学生比较优劣等学习活动,达到了一石三鸟、“四文(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统一的效果。2.课堂语言规范生动之美。课堂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先“讲对”了,才能够“讲好”“、讲美”。因此,语文知识的传授必须科学准确,课堂教学用语要规范。此外,课堂语言还要追求生动活泼,这样才不会让语文课堂味同嚼蜡,学生只是机械地记忆晦涩难懂的术语,反而觉得春风拂面,赏心悦目。生动的教学语言不仅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著名的于漪老师在教学《晋祠》,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稍作停顿,部分学生呼应道:“首屈一指。”于老师又接下去:“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1.说清楚;2.速度。”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玩味的开场白。于老师语言典范,精简扼要,不拖泥带水,给人典雅凝练之感。由于她使用了一系列四字词语,高度概括,节奏明快,言简义丰,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语言信息,而且培养了热爱祖国的自豪感。中间一个简单的停顿,不着痕迹,却与学生的心意相通、心灵交汇,师生之间第一次碰撞就如此和谐生动,这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奠定了温馨美好的基调。
(二)提升学生审美语言的感受力
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是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语文教材,无论是语言文字的表述,还是内涵意义的阐明都充满了美的因素。那么,教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语言的感受力呢?1.创设情境鉴赏语言文字美。作家汪曾祺说,语言不能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语言的美不在单独的一句一句的话,而在于话与话之间的联系。由此可见,文章并不是无情物,而是丰富细腻的情感的表达;但是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只有教师与作品息息相通,学生才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课程与教学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呢?创设情境是个不错的方式。如教学《台阶》一课时,可以播放《父亲》的音乐,让学生随着熟悉的旋律回忆与父亲有关的生活情节,再通过画面的展示,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这样的教学既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又让学生在这一情境中感受到母语的动人与美丽,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了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的双重效果。2.利用板书展示内容结构美。“随着灰尘摇晃的光线曼舞,下课铃声早已隐在粉笔的尘埃中。白白的粉笔染白了老师的头发,老师的青春在这白色尘埃中喊停……”这是描写老师与粉笔的诗句。可见老师与粉笔是息息相关的,教师离不开粉笔,离不开板书。板书图示的基本功能是用简明、醒目的板书、图表和形象,勾勒出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的特点,引导学生完整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进行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的训练,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板书美,不仅强调老师要写得一手好字,还要求老师在板书时必须注意板书的位置、板书的条理。有的老师一节课把黑板写得满满的,写了擦,擦了又写;有些老师却不喜欢板书。前者往往给学生以杂乱的感觉,抓不住重点,后者则给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该板书的要板书,多余的板书则应省略。板书应力求简洁、明了,既要给学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如《我的叔叔于勒》的板书设计可以如下:这一板书以形象直观的形式、不可辩驳的逻辑向人们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价值就是钱的价值。别出心裁的板书,往往以某种奇异感而使学生产生美的愉悦,再如《葡萄架下》的板书,高明的老师设计成四个字:园―――架―――串―――粒虽然仅仅四字,但是四字按字体大小排列,就浓缩了课文的内容提纲:满架的葡萄,一架架,一串串,一粒粒,使得课堂别有韵味。
综上所述,当“美”走进语文课堂,当语文课堂被多样的美所滋润时,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焕发出让人如痴如醉的缤纷光芒。当我们潜入文本,品味并引领学生面朝语文这浩瀚无边的大海,学生在理解、感受美丽的语言文字的魅力时,必将享受春暖花开的美丽,这时的我们将与学生一起尽情享受美妙的语文课堂与语文学习之旅。
辛志伟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我的体会是:
一、重视“读”,感受美
要让学生感受语文教材的美,这就要实施叶圣陶先生所说的“美读”,通过读,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感觉经验,使学生在语言的流动中感受课文各种形式的美,进入作品美的意境。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范读、播放录音,学生默读、齐读、分角色读、指名读,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围绕审美目标,在各个教学环节上施以不同的阅读形式。这里还需特别强调的就是要重视朗读。朗读,可以把文章美的思想感情“原法原味”的美的声韵传达出来,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教师通过朗读,可以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耳濡其情,领着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脉搏与灵魂。
二、适时“导”,鉴赏美
读,已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中,但这才是审美的初级阶段。要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美感,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引导。
语言大师们在塑造人们形象时,对人物“道白”是很下功夫的,学生初读觉得平谈无奇,这时教师就要在无疑处激疑,引导他们深入鉴赏。这种鉴赏给学生带来了更加独特的审美感受。
有时,读一篇好的作品往往叫人忘情其中。而学生在阅读激情正浓时教师顺势把学生的情感推向更深层次,为了使作品的主旨在学生心中进一步升华,教师还可向学生进行场景再现。这就使作品的主题在学生的心中内化为一种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
三、强化“练”,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要强化一个“练”字。 可从两方面强化训练:
1、欣赏性描述 这种描述注重对课文中描写和暗示的人、事、景、物等形象的感情描摹,并携带描述者的情感。还可以作集中性或增补性的描述,这样的描述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语进行,既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欣赏能力,更实际锻炼了语文方面的审美创造能力。
2、作文训练 课文是个例子,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的美的形象、美的心灵 、美的语言、美的表达方式之后,要注重指导学生去观察生活中的人和事,鉴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进而指导学生去写自己认识的人和事,歌颂真、善、美,抨击假、恶、丑。作文训练中,一是要引导学生获取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为语文美的创造做准备。这种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素材首先要是感人的有意义的现实生活材料;其次是这生活材料经过了与主观感受的初步融洽,做到“外观察”与“内体验”的 统一;还要养成边看边记,随看随记的习惯,使生活信息与主观感触及时用语言定位。二是教师具体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美的创造。为引发学生创造美的动机,教师命题和审题必须十分切合学生的生活感受,把学生作文的被动心态转变为渴望自我表现的创造性冲动。
另外,在主题、结构方面不要有硬性规定,而要给予学生创造的自由天地。三是在评价创造成果时,要坚持语文美的标准,重视作文在和谐性、感染力等方面的得失成败,尊重和保护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创造个性。
此外,可以指导学生将文学作品改写成课本剧,然后再由学生充当角色在班上演出,这就更能调动学生进行美的创造的积极性,还可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进行美的创造。
[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育]
语文课堂中的美学教育教育论文
摘要:本文论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文章从理趣美、情感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五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引导学生去学会鉴赏文章。
关键词:语文课堂 美学教育 文质兼美 美学魅力
文学,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历史情感的结晶,与文学相伴,你会感到生活是如此美好。文学作品的魅力在于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欣赏美的能力教育。因此,语文教学要再现出真、善、美的艺术情境。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想象及联想能力,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达到知、情、意的统一,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从而提高欣赏水平和审美素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热爱生活,创造美好生活,达到我们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理趣美、情感美、人格美、语言美、艺术美等,可以说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
一、引导学生体会理趣美
“文以载道”,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富于理趣的文章。教学此类文章,若照本宣科,收效必微,只有深挖含蕴、联系实际,才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序言》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其思想内涵外,还可联系改革开放的形势,让学生认识到,改革的先驱者往往不能为人所了解,常被视为异端,因此我们对于改革者应有一种宽容的态度,并鼓励学生要学习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在教《师说》这一课时,可联系社会上有些人耻于读书的不良风气,引导学生要活到老学到老。
二、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情感美教育是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学作品体现时代精神、民族特征和丰富的生活内涵,最主要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材本身就包含着丰富的情感材料,表现人生观的`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表现社会责任感的如《沁园春长沙》,表现生死观的如《后序》、《五人墓碑记》,表现追求自由的如《逍遥游》、《致大海》,表现热爱大自然的如《故都的秋》,表现反战思想的如《兵车行》,关注妇女命运的则更多如《孔雀东南飞》、《窦娥冤》、《祝福》、《项链》。几乎每一篇都有一种情感倾向,喜、怒、哀、乐、爱、恨,无不具备。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欣赏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作家在作品中灌注的审美体验。
情感美教育,对德育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由审美对象引发的情感体验,直接涉及到审美对象的评判,进而产生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得出道德的判断,审美时由于形式的美丑欣赏必然进入对内容真假善恶的判断,从而避恶从善,去伪存真,由情感上的陶冶上升到道德上的净化,进而达到高尚的人格境界。用柏拉图的话说“融美于心灵”。课文传递给学生的不仅有亲情,也有爱国情、思乡情等,对于这些美的情感,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从文章中体会到人间的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如在学习《纪念刘和珍君》的时候,就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尽力创设一种悼念、悲愤,对敌恨、对友爱的感情,而在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的时候,就用播放配乐朗读的录像,引起同学对沦落天涯的孤独者的同情,体会到共鸣、知音在生活中的难能可贵。
三、引导学生体会人格美
“文学即人学”,学习语文就要从中感受作家的人格力量。如:从不掩饰自己对功名利禄的向往,但又不肯忍受一点人格降低的李白,他的一生侠影萍踪,踏遍天涯,让人向往;“穷年忧黎民”的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之后,依然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对众生的悲悯情怀,更让人景仰;用轮椅走了三十年人生之路的史铁生,如今只能在病床上写下“当我躺着的时候,我怀想坐着的时光”,读着他的《病隙碎笔》,怎能不被他如此悲壮而又坚韧的人生深深感动。
语文课本还为我们提供了众多历久不衰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人物形象,如润土的落后愚昧,林黛玉的多愁善感,诸葛亮的足智多谋,贝多芬的执着顽强,鲁滨孙的积极乐观……这些人物无不以他们的鲜明性格,给人带来情感的震撼,让人领悟人格的魅力,使人得到美的愉悦。教学中,教师应紧扣作品的语言,剖析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引导学生在鉴赏中体验和认识这些艺术形象所蕴含的社会意义,激发他们的爱憎情感。通过对人物人格的鉴赏,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学会鉴别生活中的美丑,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一定积极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正面人物性格的分析中得到美感,也要教会学生从反面人物或中间人物的分析中享受美。因为“丑与美不但可以互转,而且可以由于反衬使美者愈美,丑者愈丑” 。
四、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其语言是经过锤炼的艺术语言,堪称运用语言的典范之作。叶圣陶曾经说过:“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而语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体会、领悟语言美。但在这一方面,学生的认识往往停留于表面,比如《沁园春 雪》中像“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样的语句,学生可能仅仅满足于了解字面意思和掌握修辞方法,并未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蓬勃的生机和不屈的力量。为了让学生读懂其情味,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作品的写作背景来思考:当时的民众读到这些语句时会引发一种怎样的豪情?从而使学生真正读懂这句话,感受到其语言之美和精神之美。在文学鉴赏方面,也由此学会要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文学作品,要去体会文字内在的感染力;在写作方面,学会在描绘景物时,应将自己想要传达的感情融入到描绘的对象之中,使其具有生命力。
五、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
诗情画意的融合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自觉的美学追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清凉、寂寞,“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的悲凉、怅惘,“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简炼深刻。无论是格律诗的齐整押韵,还是散文的参差错落,读来总觉得环珮叮当,怡人耳目。教师应带领学生在艺术的熏陶中,树立学生对艺术的追求。全身心全方位地投入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去,从中获得审美体验。让学生敞开心扉,用自己的心,独立去感受作品带来的震撼,进而唤起无尽的遐想,使他们用自己的情感编织出一幅幅绚丽的画卷,得到心灵的陶冶、智慧的启迪、个性的张扬。
总之,语文学科具有积淀丰厚的美学魅力,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应不断挖掘课文所蕴含的美学因素,以此来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与情感世界。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参考文献:
[1]《叶圣陶文集》(1~8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10月版。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北京。
[3]《史铁生作品集》(选载),东方出版中心。
[4]《文话七十二讲》(教育),(与夏丏尊合著。
[5]席慕容散文,《悲欢之歌》南海出版社 。
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一、在音乐赏析中进行审美教育渗透
众所周知,良好的气息调节能力是优秀唱功的必备要素之一。在唱歌的过程中自如的调节气息是成功的歌唱家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合理的调节气息并不容易。要想真正的学好声乐,就需要通过跑步等方式增加自己的肺活量。但是发声练习的过程冗长枯燥,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选择练习歌曲时,不要故意挑选那些高难度的曲子,从简单的歌曲出发,多多训练。在每次演唱一首新的歌曲之前,必须对这首歌曲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其年代背景、创作动机和整体结构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曲子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非常考验演唱者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引用一些有价值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以这些流行音乐为审美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审美学习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音乐审美观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和艺术方面,它还包括了自然、社会方面。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艺术美依附于现实形式而存在,形式美通过艺术来展现。此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审美观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优秀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作风有利于正确审美观的养成。所以要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美好高尚的情操。
二、在声乐表演中升华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是抽象并且很难准确捕捉的,大多数通过表演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在表演过程中,声音的表现能力很重要,然而乐器的配合也是重中之重。合适的.乐器伴奏衬托歌唱者的声音,也能将整个表演推上高潮。所以乐器教学也是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爱好和特长,引导他们掌握乐器表演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增强自己表演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另外,提高表演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也是培养音乐审美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向学生灌输内外兼修的思想,给他们在艺术修养的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使学生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艺术之美。此外漂亮的服饰搭配也是一场音乐表演成功的前提,所以审美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服饰搭配方面知识的传授。好的声乐表演不仅要从听觉上征服观众,更要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没得感受,这同时也是对艺术本身的尊重,也使歌剧更加深入人心。例如歌剧《图兰朵》,正因为表演者用各种艺术形式完美的演绎了这个故事,才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视听盛宴。
三、结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拘泥于教科书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己要主动的翻阅过去的优秀作品,丰富自身的内涵,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不仅仅从表面上掌握单个乐器表演技巧和声乐知识,而是要学会如何在这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到最后理解美。审美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我们必须将声乐和审美二者有效结合,让学生无形之中学会欣赏声乐之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终成为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新课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素养具有丰富的内涵,其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语文素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从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看,选文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的方式反映人类生活,内容丰富多彩,其教育功能具有多元性。思想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以审美教育是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展示和运用它的“工具性”的同时,应将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
1引导学生从教材中认识美,感受美
在新的语文课本中,有抒写人生感悟,揭示人生真谛与意义,表现人生价值之美;有描写自然世界的壮丽和神秘,反映祖国大自然之美;有刻画人物形象,体现社会生活和人间真情之美;有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生态均衡发展所表现的珍视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之美等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包含着浓厚的审美因素。因此,语文教师就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通过教学互动,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
1.1可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自然景物的描绘,感受大自然之美: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的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景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的春景图。这幅巨大的春景图又由“春草图”、“春花图”等五图构成,它们具有相对独立的特写镜头,但又结构严谨,交相辉映,形成完美的整体,所绘之景充满着生命活力,赋予人们美的享受。写春草,描写它“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初春绿草如茵的草的物点。花儿是美的,春天的花儿更美。在这幅春景图中,“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写出了百花争春的热烈情景。“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突出了花争相斗妍,描绘了春天百花盛开,春意盎然的繁荣景象……通过引导学生对课文景物描写的分析,让学生能感受到春天的意境与神韵,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美、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1.2可引导学生对课文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感受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之美:形象是指课文中人物外在美与内心美的统一与和谐体现。人物形象的感染是无穷的,学生通过美好形象的`感染,便能激活其对人物的爱与恨、美与丑的判断潜力,并诱发他们爱美情感的产生。如在《芦花荡》的教学中,通过老头子人格魅力的剖析,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被他像这“芦花荡一样美的博大的”心灵所感染。又如童话《丑小鸭》,作品通过“丑小鸭”这一形象的刻画和它坎坷经历的叙写,突出了“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地追求,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启迪他们对完美人格的自我向往。再如教学《老王》、《信客》,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去感受人物平等互爱,善良厚道的品格,以及诚信无私而赢得社会尊重与爱戴的完美形象,从而体验到人间的爱与善良的社会之美。
1.3加强对学生语言文字训练,体验语言的艺术之美:从审美角度讲,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体现,它运用语言文字的描写功能来反映客观事物,再现艺术之美。如《桥之美》这是篇采用描写和抒情手法来展现“桥之美”的小品文,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背诵和摘句、析句等训练,品味文中优美句子的情味,理解文章内涵,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
2联系学生生活,引导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体验美
除从教材中认识美和感受美外,还应引导学生从实践活动中发现美和体验美,新的语文课程设置了“综合性学习”的结构板块。所谓综合学习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其特点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其中实践性就强调学生的亲自参与和实践体验。是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更多的来源于社会,来源于自然,来源于学生自身的各种类型的生活之中,因而其学习内容更多的表现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语文与社会的联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发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进行综合性学习,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渐培养发现美的能力,提高审美水平。运用“综哈性学习”实现审美教育,方法多种,形式多样。可指导学生从教材的编排中,针对“综合性学习”的相关内容,开展主题活动,获取美育因素,进行审美体验;可让学生组织春游或秋游活动,到野外观察大自然,摄取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欣赏雄奇壮丽的自然杰作,感爱大自然浓郁的神韵,提高审美情味,增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也可让学生到社区或农村,观察社会体验生活。社会生活是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是学生获得审美教育的活教材。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洞察社会现象,甄别美丑与真伪,锻炼发现美的眼力,吸收美的营养,逐步确立人格形成的价值定位。还可以让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进行专题调查访问。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新生的美好的事物如雨后春笋,构筑了一个广阔的、文明而美好的社会平台。学生通过调查访问,从中获取审美信息,接受美好事物的情感熏陶,感受社会对心灵的呼唤,追寻对美好未来的理想之梦,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达到陶冶美好心灵的教育目的。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设计各种手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培养良好的思想素质,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审美素质是构成社会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科学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等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文化素养体系。语文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以此为先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人格、陶冶情感、发展智力、从而实现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培养方面的整体目标。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呢?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
审美感知力是审美活动的基础,是美感产生的基础,是审美的核心。审美感知力的培养主要是听和看,让学生身临其境领悟生活中的美。
1.要重视朗读。组织朗诵教学是培养审美感知力的重要手段。朗读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朗读是一种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朗读过程便是了解和欣赏的过程,启发培养学生美读,品味其情调,或情绪激昂,或豪放悲壮,或凄切哀婉,或伤感低沉,朗读能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美感。优美的朗读对学生的感觉和知觉有较强的冲击力,朗朗书声之中优美的意境、传神的描绘、美学蕴味往往能充分而酣畅地体现。美读还能创设情
感氛围,领读或教读始终伴随着感悟和理解。
2.在作文教学中,可通过种种活动,让学生走进电视、走进生活、走进自然,体验生活,感知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从而提高其审美感知力。
二、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文学作品在描写社会生活的同时,展示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审美评价、爱憎态度。读者阅读作品产生共鸣,就受到了美感的熏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抓住撼人心灵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的形象,通过鉴赏,使学生感受到心灵之美、自然之美、理趣之美、人格之美。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首先,在传授知识中培养鉴赏力。应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一些文学常识,诸知文学形象、文学典型、意象、意境,诸如作者的风格流派甚至不同文体不同风格的作品鉴赏思路都会有所不同。写景类文章表现的是自然美,蕴含的是意境美。
三、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仅仅培养学生感知美、鉴赏美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才是审美教育的'关键。首先,发挥想象,创造美。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弦外之音与言外之意的过程,即为创造美。我们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把思维过程中的记忆表象经过加工改造成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文学作品是以语言文字来创造形象的,教学中必须将语言形象转换、补充、再创造在头脑中形成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的意思补充完整。这样方能创造性地提示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象作为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其依赖于过去的感知、记忆的表象、抽象思维的参与。其次在构思过程中发现美,在写作过程中创造美。在作文教学中,积极调动学生的审美感知。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美。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增加生活积累,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自然美、人情美,并引导学生发现美并展示美、创造美。
语文课堂中初中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方法论文
众所周知,审美能力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感知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是美的载体,其可以传递世界任何角落的任何美,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力求让学生在审美感的参与下,发挥课本中美的因素,把美与知识传授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德、知、意、行得到全面发展。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培养中学生的审美能力。
一、师生共同诵读,体会文章的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收录了很多古今中外优美的文章,有抒情的、有爱国的、还有批判现实的,它们语言简练,意境深邃,很适合老师和学生一块诵读。当我们在读的时候就会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当时的心情,体会到文章的美,当我们真正体会到诵读的好处时,也就会进入一种不可言喻的审美意境中了。
二、引导学生感受情感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把课文中文章作者的情感直接或间接地表达给学生,让学生在朗读课文的同时接受作者感情。但学生经常会以自己以前的经验去感受作者的感情,去体会文章中优美的诗句,达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作者描绘积极向上的现实生活,来表达对未来美好的向往;有的通过一个故事或一则寓言来抒发作者的情感世界。如《最后一课》中的小弗朗士把热爱祖国的感情都倾注在他的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把爱国主义感情凝聚在他用全身力量写出的“法兰西万岁”这几个大字上。这样的文章,只有让学生去认真听、仔细揣摩、反复推敲,才能使其与作者达到心灵的沟通,使感情得到升华,从而融入境中,而学生自己也会有所收获和有所感悟。
所以,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美,只要语文教师认真备课,带领学生一起寻找文中的美,学生的感知、鉴赏、创造能力就会得到不断提高。
三、将课堂作为创造美的平台。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他们感知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以上所说的都离不开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好的课堂气氛,教师又缺乏对课堂教学之美的挖掘,就不容易让学生参与到审美中去,学生也就没有审美态度和审美心情,就无法达到课堂审美的目的。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以情感为媒介,用潜移默化的'教学方法尝试创造课堂教学美。
(一)创建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达到心灵交流的和谐美。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相互尊重,彼此有亲近感,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建立民主教学,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同时教师也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要有人情味,并通过课堂教学这个平台,建立和学生的伙伴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创造出一种和谐、民主的氛围,来激发学生无意识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较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对学生因材施教,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创造教学方法与教学方式的新奇美。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可以发现,当学生面对已经熟悉的教学内容时,无论教师采取多么丰富、具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很难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教师的教学和正确引导时创建好的学习气氛,以形成学生美感的先决条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都认为中学生的认知要受到自己对自身所处环境思想认识的约束,还要受到自己对客观世界情感认识的约束;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环境对中学生的学习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创设适应中学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学生体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获得美的感受。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也要应人而异,如根据文章中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诵读方法,有些课文,可以让学生采用口述的方式讲解,这样更能增加课堂的气氛,使学生乐于学习,如《皇帝的新装》;而有的课文是口语对白为主,教师为了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可以分角色朗读课文。而有的是一些优美的诗歌和散文,教师就可以配上音乐齐声诵读。但是我们在创造课堂的新奇美时,要以教学为目标,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来区别对待,使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对课文深层次理解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注重言传身教的语言美。
语文除了识字以外,还是要与语言打交道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该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在讲课过程中要能够运用规范的、富有感染力的、言简意赅的言语来打动学生的心灵,叩开学生的心扉,增加学生的审美欲望。如在讲授《七根火柴》的过程中,我就要求学生进入角色,让他们扮演“红军博物馆”解说员的身份,给来参观的人员讲解展台上七根火柴的由来和来历,让学生能够自动进入共产党红军爱国主义的情怀中,并且在讲课过程中,自动引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思考生命价值的一段话:“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时……”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诉求,感情得到升华,教学氛围达到高潮,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极具魅力的,才是学生想要学习的,才是教师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总而言之,在中学语文中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美,语文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美,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阅读兴趣得到激发,感情得到升华,审美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苏霍林斯基。给教育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之中的审美教学进行分析研究,结合其现状得出相应的审美教学意义以及内容和教学方法等等,尝试探索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路径和方法,为我国的审美教育发展做出相应的探索。
关键词:高校体育;审美教育;浅析
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教育的过程之中加入艺术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情操和行美,逐渐成为了现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备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学的现状
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缺少了审美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体育教学之中其主要的内容为竞技体育,而针对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也是以竞技体育为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老师和学生们逐渐认识到了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之中要更多的进行审美学习。所以,在现在的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审美教育得以开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不但要进行竞技体育的学习,同时对于审美方面的学习也要不断的开展,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健身意识等等,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综合发展。
2.教师教学过于公式化影响了审美教育。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传统思想的指导之下的教育往往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比较被动,教学思想难以有效的发挥,教师一味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的接收,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同时针对审美的学习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高校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实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在现代教学过程之中获得不断的提升。
二、高校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1.将审美教育教材相结合进行教学。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所以灵活的体育教育就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所以,现在的体育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之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在现在体育之中,不同的项目所对应的美学特点也是不一样的,田径类的体育项目更多的是展现速度美以及力量美,舞蹈类的体育项目更多的是体现音乐美以及舞姿美。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之中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竞技技术,获得全面的发展。老师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之下,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不断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践活动加深对于审美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为以后在社会之中的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更好的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捉使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随着现在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老师要结合实际的情况,采取灵活多变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体育美,同时能够在加深认识的过程之中不断的提高对审美的创新。在教师的审美教育过程之中,能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其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现阶段,老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以及现实条件,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体育教学的审美,从而能够实现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
3.丰富美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教师也要充分的结合现在的教学内容,对自我进行及时的学习,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识与教学技能,将其与教学过程进行结合,形成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之中,学生是进行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发挥主导作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在教学过程之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文案的编写,使得课堂内容充实,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之中更好的认识美,创新美。
4.系统的掌握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我们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之中对老师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便是其理论知识与教学技巧,尤其是在现在的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教师在现代教育之中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等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理论以及科学的技巧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加深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以及审美学习过程之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也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5.标准的语言讲解与规范的动作示范相结合进行教学。针对审美教育,老师要不断的发挥动作示范的优势以及语言讲解的优势,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语言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采取标准的动作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技巧的渴望,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老师要不断提炼自己的语言,使课堂充满轻松的气氛,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学习,同时采用优美的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总而言之,我国的现代体育教育之中要不断的结合审美教育,使得老师能够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文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于此同时,老师也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理论知识,提升审美水平,通过标准的动作示范以及语言讲解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克雷,孔艳君.高校体育教学的规则教育价值与开展[J].青少年体育,(04).
摘要:该文以瑜伽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题,阐述了瑜伽运动的美学特征,以及瑜伽教学通过培养审美能力、陶冶净化心灵、塑造完美人格等途径进行美育教育,在瑜伽教学中通过培养和强化学生正确审美观念、建立适应于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素质、努力创建优美教学环境等方法实施审美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瑜伽;教学;审美教育
瑜伽一词来自梵文yoga的音译,意为合一、连接和束缚,即集中人的注意力并加以引导。几千年来,瑜伽作为东方最古老的强身术之一,是印度瑜伽修炼者从实践中总结出的修炼法,是印度圣哲先贤在深沉的静和定思考状态下,从直觉感悟生命的认知。瑜伽可以平衡、强化、协调修炼者的身体和灵魂,教授修行者如何将自我的灵魂与神性相结合而获得解脱。瑜伽指明了完美的身体健康和思想控制,以及修炼者的人生观、世界观、自然三者的完美统一的方法。目前,瑜伽在全国广泛流传,成为广受欢迎的体育项目。
1瑜伽的美学特征
1.1形式美
形式美是通过某种特定的形式将身体运动的美表现出来,其审美意义相对独立,在体育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美的事物存在于体育活动过程中,其形式和内容是统一的。人们在创造美和欣赏美时,都要从形式美开始。形式美是修炼者在瑜伽活动中通过视觉直接感受到美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外观感受。形式美主要包括构成形式美的自然物质基础的材料(如形体、色彩、声音)和按照一定的结构规律把自然物质因素进行组合,形成一定的`规律(如对称、均衡、整齐、节奏、比例和谐)两大部分。
1.2内涵美
瑜伽的内涵美表现在变化和精神2个方面。瑜伽美在修炼者的动作中变化,身体持续换位,动作幅度不断增加,在三度空间中将动态变化美体现得淋漓尽致。轻柔的音乐变化为瑜伽动作的起伏创造客观条件,音乐与动作在结构上形成内在联系,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瑜伽动作也随之变化,亦产生韵律美。在整套瑜伽动作中,加入相对有难度的动作,会让学生在练习中融合产生力与身体美、智慧、个性品质美和气质等多种心理品质。练习瑜伽持之以恒,可使修炼者思想开朗、坚毅豁达、精神充沛、身心平衡、充满活力,学会养心、知足、安宁、冷静与无私,能平静地面对悲伤、焦虑等问题,能以淡定之心对待生活,使其精神得到美的享受。瑜伽美在精神指在练习中,学生起初身体习惯原有的动作节奏和生活规律,无法承受动作姿势的能量,身体不断颤抖,进而坚持不懈,用心掌握要诀,进入新的练习体位法状态时,身体就自然、平稳,会变得更加舒适。瑜伽的精神美使学生姿势美、意志自信,同时又带来美的享受和无穷的想象。
2瑜伽教学是学校美育教育途径
通过瑜伽课开展美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瑜伽运动是形式美、内涵美和艺术美等多种美的集合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美育功能,让学生从教学的动作和环节中获得美的熏陶,提升美的素质。作为一项时尚健身项目,瑜伽深受学生的欢迎,这为在瑜伽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奠定了较好的基础。瑜伽课上开展审美教育,即将美育和体育有机结合,通过教学实践实现两者的教育作用。因此,瑜伽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形体动作,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是学校美育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
2.1培养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亦称艺术鉴赏力,是人们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包括审美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等。瑜伽因其运动形式独特,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着美,同时学生也在练习中感受到美的形式和内涵。在瑜伽运动中,悦耳的音乐、优美的体式、优美的服装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美的氛围。学生既达到了塑身健体,也获得了美的享受。在瑜伽审美实践中,学生通过瑜伽动作来展现自身美的同时,也在鉴赏其他同学的美。瑜伽教学中,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审美教育,审美感受力和鉴赏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2.2陶冶净化心灵
瑜伽教学中的美育就是将美学理论借助瑜伽的各种动作,对学生实施美育,愉悦和陶冶学生的性情,使学生在审美过程中,获得精神升华。学生在瑜伽练习中,内心平静,通过有序的呼吸和冥想将注意力集中在自身,进入凝神、忘我的境界,在良好的环境下,伴着音乐进行练习,忘却一切烦恼,陶醉在美的氛围中。通过瑜伽练习,陶冶学生的情感,使其心情舒畅、精神愉快,心灵平静并得到净化。
2.3塑造完美人格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是美育的重要职能。要引导学生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学校阶段是学生个体审美观念建立的时期,在瑜伽运动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练习中接受美的感染和熏陶,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和发展。随着学生动作技能的熟练和运动水平的提高,其审美意识不断增强,并认识到美的真谛,从而激发自身的创造力,使自身的情感和心灵得到提高。同时,同学之间相互支持、理解、合作,共同完成动作,可体验到协作成功所带来的快乐,充分体现和发扬团队精神,学生的体育精神和高尚的品德也得到发扬。
3.1培养和强化学生正确审美观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成熟阶段,对美的事物充满了兴趣和渴望,培养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是体育课一项重要任务。瑜伽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审美观进行引导,向学生教授美学知识,并结合瑜伽运动进行分析,让学生认识美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教师在教授动作过程中进行美的渗透,使学生获得美感,并培养标准的体形和姿态。瑜伽动作中包含着一定的舞蹈元素,造型上展现了舞蹈中婀娜多姿、轻盈灵动、刚柔之美。将瑜伽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舞蹈瑜伽,是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在瑜伽课融入舞蹈,既培养学生的气质和形态,又进一步提高审美意识,强化学生的审美观念。
3.2建立适应于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在瑜伽教学中实施美育教育,必须建立较好体现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去完成规定的体育教学任务。瑜伽运动具有动静结合、内外联系的运动特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和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互动式教学法,有效地提高审美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可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形式,组织学生观看专项技术图片或瑜伽视频,从运动学、美学等角度讲解动作原理,分析动作所具有的美感,使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与理论相结合,多角度地感受艺术的熏陶,并穿插点评和说明。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法可以调剂学生学习情绪,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3不断提升教师素质
在瑜伽教学中,教师作为美的引导者,自身要先能感受美、塑造美,进而引导学生认识美、学习美。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和修养,其综合素质不断提升,才能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所以,教师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通过交流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素养,才能更好地在瑜伽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成为美的传播者。教师要注意自身的仪表风范和言谈举止,示范动作准确优雅,向学生进行美的传递。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认可和鼓励学生,用情感感召学生的心灵,学生的心里产生愉悦感,其审美能力也随之提高。
3.4努力创建优美教学环境
优美舒适的教学环境是影响整个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为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和顺利实施审美教育,必须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学校尽可能为瑜伽课提供专门场馆,专门用于瑜伽教学。良好的教学环境,能让学生心情愉悦,更能激发其练习兴趣和积极性。在瑜伽教学中,布局合理、清洁、舒适的教学环境,富有艺术感染力。学生置身于一个美的环境中,自然美的良性刺激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学习教师教授的瑜伽教学内容。因此,为了保证瑜伽教学以及审美教育的效果,务必要重视教学环境的安排和建设,必须努力创建一个让师生满意的瑜伽教学场馆。
参考文献:
[1]周松峰,房磊.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7):46-47
[2]缪慧梅.浅析瑜伽教育与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J].湖北体育科技,,29(2):164-165
[3]续姜.论高职院校瑜伽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6(3):209-210
[4]黄武平.表象训练在普通高校瑜伽教学中的应用[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3):316-319
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大学语文要重视审美教育,是由这门课本身的性质、内容决定的。“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类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它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内容,文学是诉诸人的情感的一种意识形态,其任务“是使人变得高尚”(高尔基语),其最本质的社会作用是美感作用。大学语文荟萃了诗、词、曲、赋、散文、戏剧、小说等精美作品,不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都具有鲜明的审美特征:美的情感、美的意境、美的语言等等,为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宝贵的素材,可以说,大学语文教学和美育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从美育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看,大学语文应把美育作为根本的教育目的。
文科类大学生由于其独特的专业学科背景,较其他专业学生需要具备更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感知、理解、判断的能力,《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目的更应旨在深化语文智育、德育的基础上,突出语文美育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美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鉴赏美的能力,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此外,从课程设置看,《大学语文》作为文科类大学生一年级的必修基础课,是为提高其文化素养和对美的感知、欣赏能力,并为以后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蕴服务的。因此,在大学语文课的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以优秀的文学作品陶冶学生艺术情操,增强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这样既达到了语文课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也使其作为一门基础课发挥了对专业课相辅相成的作用。
所谓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审美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并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具智慧,既有技能,又具审美意识的新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以其独具的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成为高校实施美育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那么到底应如何实施美育呢?笔者通过在文科类大学生中开设大学语文课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感受。
首先,通过对教材名篇的审美情感分析,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这是实现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的最重要的方面。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景物和谐的融合统一。所以,作品中所描绘的景物或所刻画的人物往往都渗透着作者主观的思想寄托,在欣赏文学作品时应引导学生通过表象去感受作者的内心。如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所塑造的英俊、潇洒的`将军菲比斯与丑陋不堪的卡西莫多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既包含外表,又涵盖内心。俊美的将军让吉普赛女郎喜爱,也会让很多读者向往,而作者恰恰要批判这种华美包装下的狡诈、自私与虚伪,而在卡西莫多丑陋的面孔中,却饱含着作者对纯真、善良的赞美和向往。如辛弃疾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通过对“春”的“怜惜、愁怨、挽留”,表明作者对南宋王朝(祖国)的热爱和眷恋,从中可以使学生得到爱国情感的教育。再比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引导学生去倾听“海上明月共潮生”的人籁,去感受“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的空灵的同时,更应引导学生去领悟理解作者在诗歌中所流露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哀而不伤的情感和其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努力挖掘作品的“情”,由作品的表层进入作品的深层,以获得人生感悟、陶冶性情、纯净心灵尤为重要。
其次,开辟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对大学语文教学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说学生是大学语文教学运转的轴心,那么实践则是大学语文教学开启的关键。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主的艺术美的鉴赏与评论,而一切艺术美都是来自现实生活的。俄国伟大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就是生活。只有深入生活的海洋,才能探求包括文学内在的艺术美的真谛。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必须采取全方位的开放模式,大力开辟第二课堂。要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延伸到对有关的文学、书画、音乐、影视等艺术名作的欣赏。同时指导学生从事文艺创作、演讲与辩论、审美文化研究等创造活动。并且对学生的创造成果给予奖励与宣传。如鲁迅的《伤逝》,内容涉及到个性解放、妇女解放、知识分子的道路、女性人格独立与经济地位、社会制度的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通过讨论,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二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可以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第三,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美育,利用现代传媒资料,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形象性的特点相一致,大学语文教学也要突出其形象性。大学语文形象性的特点主要依赖于教师语言的形象化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大学语文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中最感人的是文学形象。教师讲授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把握这些文学形象,理解这些文学形象,感动于这些艺术形象,从而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提升和审美的愉悦。形象的内容要求形象的形式,教师的语言要力求丰富、生动、形象、富有个性。
教师的课堂词汇应是丰富的,语气要富于变化,语音节奏要与讲述内容和谐一致。另外,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大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可谓得天独厚,因为与之相关的图片、图像资料很多,都可以拿来展示或播放。许多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相关的优美图片,都可以扫描进计算机,再复制到CAI课件中展示给学生。这不仅能增加教学内容的形象性,而且可以突出这门课独有的个性。同时,配合教学播放一些有关名家名作的电影或录像,显然也能增强课程的形象性,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看电影、看录像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文学作品及文学形象。
在形象化的教学内容与形象化的教学方式的结合中,教师还要注重引发学生的美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这种对美的教育是最自然、最生动、最形象、最有效的。比如讲授王维的《汉江临泛》,我们可以制作“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的整体气势的画面,用色彩描绘出“山色明暗交错,连绵不断”的山光水色来,并用动画技巧设计出动态景观:“波涛使得望中的城镇似乎在两岸起伏波动,远方的天空也在腾跃翻卷”,使学生加深理解王维盎然游兴、寄情山水、怡然自乐的情绪。
最后,通过创设作品美的情境,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为了消除学生听课的枯燥感和疲倦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形声并举,音画同步,创设情境,给学生以美的熏陶感染。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戴望舒的《雨巷》,可以让学生先听音乐朗诵,在朗读中感受抑扬顿挫的节奏和优美的诗歌语言,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再如苏轼的《前赤壁赋》,历来对它的评价很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的意境深远。讲授中不仅要引导学生随着文章的波澜起伏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欣赏一幅完整的清风、明月、江水、小舟、歌声、箫声所组成的美妙动人的赤壁夜游图,还要使那些回味思索的余音强化,让学生认识到作者的欢欣情绪、豁达心胸、高尚情操、哲理性的语言,真正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
总之,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文学作品中及教学中相关的美的因素,在课堂上创设美的情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探讨论文
经常听好的音乐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并且给人以各种审美的享受。音乐于学生只有与审美活动一起,才能引起共鸣,在音乐课上只有保持这种状态才能保持良好的教学效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从感受美的角度出发,与小学音乐教学的新课程标准联系起来展开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那么,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才能进行审美教学呢?
一、充分利用直观感知优势加强音乐审美教育
感知是学习音乐的最初阶段,在学习中,可以运用外部形式直观地对音乐做出初步的判断,能听得出是不是自己喜欢的,是不是好听的,特别是在音乐的节奏、旋律方面是不是悦耳动听。我们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把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审美直观性上。在最初阶段学生一旦在音乐的外部表现上打动了心灵,他就会产生了直觉的审美感,从而有了良好的学习开端。
1.选择最好的方式让学生首次接触音乐。人对一个事物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次接触喜欢了就会一直喜欢下去,如果第一次不喜欢以后也就不喜欢了,学生对音乐的第一印象也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老师要把一个曲子或者歌曲从外部形象上吃准吃透,并准确地展示给学生。
2.以直观形象的语言引导学生感知音乐。音乐是形象的艺术,但是小学生因其年龄小的特点与知识结构简单的特性,还不能准确地感知、理解音乐。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将抽象的理论用简单的语言向学生表达,让学生直觉地感知音乐。比如在节奏能力的训练时中,用动物的呼叫声、火车的汽笛声、钟表的滴答声等变化帮助学生感知。
二、以心灵的感化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到了音乐学习的中级阶段,因学生的能力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也发生变化,作品的内容、情节、意境、气韵等要求与学生的心灵感悟交融,从而达到悦心悦意的中级学习目标。此时,音乐对学生的情操陶冶、心灵感化以及人格完善等各个方面产生了潜移默化影响,在此阶段的教学中要把握住这一阶段的教育真谛。
1.发挥音乐作品的美育潜能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在小学的音乐教科书,选择了一些艺术造诣很高的作品,比如,歌曲与大自然美丽景色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美丽,作品中的情景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歌词形象生动、具有很强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情真意切。
2.以不同的评价标准激发学生的审美心理。小学生的心理情况都表现在外部,很容易被老师发现与了解,老师在上课时就要观察学生的审美心理、审美趣味与个性等。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就不能用统一的审美标准来评价学生,而是要引发儿童各自的审美心理潮流。比如,教材中,有些歌曲是歌颂小动物、培养勤劳勇敢的生活品质等,从歌曲中让学生感受到小动物美丽可爱的情感,并产生爱戴这些小动物的`情感。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表现出小动物的活泼淘气,有些学生更能综合地传达出小动物的内在的和外部的复杂情感。作为不同个体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审美体验。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到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不同情趣,当学生获得深入的歌曲理解后,再让学生在歌唱方法上服从于内容的表现需要方面作努力。
三、以对音乐的创造为目标进行音乐审美教育
学生从直观感知音乐到心灵感化音乐再到创造音乐,是一个递进的过程,而到了创造音乐阶段就进入了最高的学习音乐阶段,在些阶段中,学生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有了审美体验的能动性,能准确地把握音乐的内在本质与外在表象,从而达到悦志悦神的高级审美体验。在这个阶段中,学生跨越了直观感受的阶段,从心理上也已经获得了审美情趣,老师也要主动在这一阶段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运用巧妙的方法从各个方面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1.挖掘学生纯真的本能,发挥学生对音乐艺术的感受能力,鼓励学生从内心表达自己的情感,发掘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使学生充分展现对音乐的感受。所以,在教学的一开始,我们就要不能在教学中仅是把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技巧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否则学生的音乐学习就会尽早地固化,从而走进死胡同。而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把教学当成是学生自由成长的蓝天去遨游、去创造。比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的教学中,让学生从这个题目中想一想,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境,能不能用动作表现出来,让他们创造出多种多样的体态动作,给学生一个想象的空间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而更好地得到美的陶冶。老师运用这种教学方法时,就运用科学的组织方式,多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个性审美体验得到充分的发挥。
2.引导学生创造音乐艺术形象。音乐作品都能表达一种情感,作者了作者的心愿。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运用合理的方法同作者对话以产生共鸣,同时让学生在作者的影响下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比如,在三年级进行音乐情绪欣赏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四幅情境不同的画面。先让学生对画面进行观察,再根据画面的不同情景想象要每一幅画面配上什么情绪的音乐最能表达出其表现的意境。接着再挑四首表达不同情绪的音乐,这四首表达了欢快、优美、紧张等,再让学生选择;当然,同一首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配在多幅画中。通过这一教学方法,学生对音乐的形象有了更具体的理解,从而唤起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培养了学生创造新的音乐艺术形象的能力。总之,小学音乐教学是一门艺术,不仅仅是教给学生音乐技术知识,还要通过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引导他们直观感受音乐美,提高他们的审美,鼓励他们进入到审美活动中,多想象、多创造美,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要多方面培养他们的个性,使音乐教学真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