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社的实习报告
- 文档
- 2024-08-21
- 12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杂志社的实习报告,本文共16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习鉴定报告
终于在最后一个暑假的最后半个月,去了心仪已久的文新集团旗下的一个杂志社实习,实习鉴定报告。
深深感谢老主编对我的厚爱,神交了六年,只见过两次面,却可以这样为我尽心,除了感激,还能说什么
编辑部一共四人。主任编辑是女的,精明能干,时髦而不风尘。她曾经做过十一年的幼儿园老师,之后应聘去了《解放日报》,辗转已是主编。另外两位男编辑都是退休以后杂志社又反聘的老作家,刘老师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朱老师是作协的会员。第四位是个只比我大两岁的女孩CANDIES,复旦中文系毕业,单纯,爱幻想,做事容易走神,字很漂亮,六月份刚来这里,现在是正式的编制人员了。
我帮忙做了九月份杂志的三校审读,主任说很厉害,发现了老编辑没有发现的错误。只能说,找错别字一向是我的强项,汗~`
之后就一直是很琐碎的事情,给来稿的学生回信,看稿改稿,送校……
大事件是,为了发行量而举办的上海百所中学课堂作文比赛,光忙个数据我就头大了,。可是看主任头更大,领导就是事情多,编辑么看书写稿改稿就好了,而办公室那些行政工作还真是要命的。
主任说,你做一期主持人吧,也算实习的一个书面回报。又被感动了,教育报社的果然还是比较像老师,还拿实习生当自己的学生看待,能多给次机会就不会浪费。我说,好好,十一月份我会好好做的。
新闻发布会,在气派不小的文新集团的大楼,第一次去,感觉很干净,很惬意。虽然忙了个半死,开心的是居然还碰上了母校高中的老师。更欣喜的是,她还记得我,对我说,你是我们校报的小记者吧,以前头发很长很长的那个女孩。其实这个老师并没有教过我一次课,但是却记得那么清楚,只能说……我真是个好小孩~`哈哈
结束后,CANDIES和我逛了下淮海路,她请我喝了星巴克的咖啡,又请我吃了COCO的日式咖喱。和她聊了很多,我们有不少的共同语言,至少在文学上是可以聊得起来的人。但其他,毕竟还是相处不久的陌生人。她说,如果她是男生,一定会娶我。我笑笑,当作了笑话而已。很多事,并不只是说说那么简单的。
最后那天,主任上午就把实习证明写好敲好章给我,拿那张纸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一片飘忽的羽毛,没有重量。
我知道,其实并没有结束。
她说,我们还是做朋友吧,虽然并不是她所想的。我觉得很烦,很累,也没必要。于是,还是漠然地走开了。不是我狠心,只是已经习惯了。
在这个丑陋的世界里,这种爱情是不存在的。
我不断告诉自己,快乐都是暂时的,那就很好了。
这样清醒到疼的凌晨,我还能有什么奢望?真想放肆一次,就算没有后路。
《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
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育儿》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育儿》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
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
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内容简介:xx年7月7日至8月7日,我在北京《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杂志社实习毕业报告。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而且当初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强烈兴趣,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许多东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经验与知识,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本文来葱人创意网
《家庭育儿》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简单图示如下: 公司 办公室 健康导报 健康必读 科教文汇 畜禽养殖 家庭育儿 幸福宠物 广告部 外联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发行部 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实习报告《杂志社实习毕业报告》。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
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育儿》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育儿》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
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有关杂志社实习实践的报告
经过高三的努力,终于考上了大学,现在回忆一下,仍感到幸福。选择中文这个专业,是因为我对写作的爱好和对文学的爱好。随着时间的流逝,这宝贵的大学生活就要走到尽头了。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选择继续求学,但这并不代表我的学习之路就走到尽头了。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吗,在自己的身边,总会有一些东西自己从未接触过,总有一些东西需要自己从头学起。
像编辑这一职位,对于一个文科出身的学生而言,是很诱人的。编辑的工作也总是透露了那么一丝神秘。既然不再读书,当然要面临工作。对工作,处出茅庐的我还真是不知怎样选择。只是觉得,自己毕竟是学文的,在自己手中已经掌握了一些文学知识语言知识。所以,将来的工作最好还是能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有关,能进一步发展自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掌握。 所以自然而然,编辑工作就成了我的首选工作。
在徐老师的帮助之下,我顺利地进入了《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实习。这是一家报道中小学生动手动脑、开发智力,积极开展小发明、小创造、小实验、小制作活动的刊物。单位很小,但从社长到社员都很友善。能走进这家杂志社实习,能有机会让我近距离接触文化传媒工作,让我很兴奋,也很珍惜。
这次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充分了解一套刊物,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全过程。充分了解杂志社各项工作的操作,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实际操作知识,以期达到或是说基本具有编辑的能力。
二、实习过程
第一次走出校门,来到工作岗位,这对于我来说什么都是全新的,都是让人兴奋的。整个实习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一)学习过程
最初的一段时间,我都处于学习阶段。这种学习,包括对刊物的了解,对刊物运行的了解,对本杂志社的了解和对编辑的一些基本知识的了解。
我用了三天的时间,阅读本杂志社的刊物。它包括中学版与小学版。在充分了解杂志的内部结构后,杨社长又为我讲解了杂志从约稿到出版发行的所经程序。并为我请来了本杂志社的主编翁永良翁老师,为我讲解什么是编辑、什么是编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编辑的具体工作等问题。
(二)约稿过程
在进行完初步的学习阶段后,就要进行实际的操作训练了。我的主要工作即实习内容便是约稿。
在了解刊物的主要方向后,根据自己所负责的“中学版·发明展示台”和“中学版·探索”版块的特点,进行有选择的约稿。
(三)编辑阶段
在约来一定数量的稿件后,在翁老师的指导与鼓励下,我开始进入编辑阶段。因为约稿得来的稿件,大部分是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时的参赛稿件,在内容、长度、趣味性等方面都不太适合直接刊登,都要经过编辑、更改后才可以使用。
在经过几次尝试后,我所编辑的几篇稿件,都顺利通过了审核,被刊登了出来。
三、实习内容
杂志的发行,第一步当然是约稿。没有一定量的供稿,一本杂志是没办法发行的,一个杂志社也是办不起来的。之后才能对约来的稿件进行分类处理,进行编辑。再经过排版、绘图、彩编等才被最终发行。因此,我的第一项工作,即第一个实习项目便是约稿。
(一)约稿
约稿的工作并不难,或可说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上却很繁琐,需要相当的耐心与细心,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在网上查询全国的各种青少年科技大赛,并将获奖名单打印下来,以便约稿时使用。因为这本杂志主要是介绍全国青少年的小发明,小创作的,因此,那些在科技大赛中获了奖的便成为了我们主要的稿件来源。
2、对获奖名单进行筛选。保留下获过奖但其发明创造尚未被刊登的。将小学与中学区分开来。我的具体操作是将小学的名单记录在一个本子上,将高中的名单记录在一个本子上,以便操作。
3、查询电话。我的查询方式很原始,就是拨打全国各地的电话查询服务台114,再具体查询某个地区,某个学校,某个老师的电话,以此来联系有发明创造的小学生。这一步工作量较大,而且还要做好记录,哪个打通了,哪个没打通;哪个有老师电话,哪个留邮箱了,哪个发稿了,都要有详细的记录。
4、约稿。在约稿时,要向各地老师详细介绍杂志社的情况和供稿的酬劳,方式等问题。
5、回访。即在收到稿件后对供稿者的回复;在稿件被录用后对供稿者的通知,寄稿费等工作。
约稿的工作顺利完成后,我便进入了下一个实习项目,即编辑。
(二)编辑
这项工作,不再像约稿那样繁琐,但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相应高许多。一件稿件在手,先要筛选,看它合不合适运用。如合适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工作。
处理即编辑,它的主要内容是:将篇幅长度编辑成所需的长度;词语的应用、文章的趣味性等方面也要附和刊物的特色。之后,细细校正文章格式、错字标点等。如有需要,添加“教师评语”。
这是我在杂志社的最后一项实习内容,也是较难的一项实习内容。这些具体工作说起来容易,可实际操作起来却不太简单。在编辑过程中,我也曾出现过一些错误,但在翁老师的帮助下,都已一一改正,并顺利完成编辑任务,在此过程中也学习许多知识。
四、实习收获
通过在学校期间的实习,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实践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把学到的理论与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过程中我了解到许多关于约稿,编辑,校对,排版,彩编等方面的知识,逐渐熟悉了文化传媒方面的一些知识,并进一步知晓青少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想法。我学会了怎样同单位的其他同事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在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收到良好的经济效果。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也强烈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编辑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素质,不仅要有广博得知识,高超的技能,较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较高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而且要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精神。
这次实习虽不是我的正式工作,但却为我即将开始的工作生活积累了不少工作经验。很感激学校为我们安排的实习机会,很感激徐老师对我的帮助,同时,也很感激《少年发明与创造》杂志社对我的培养。在将来的日子里,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不辜负学校,老师,杂志社对我的培养。
张开爱心翅膀,放飞一片希望
——爱心捐书活动
摘要:1.此次活动我为发起人和策划人,协办人为我的中学同学—其他几所大学的大学生。
2.活动时间为x月xx日至x月xx日的11天,包括前期策划书的撰写,联系社区单位寻求帮助,联系活动协办人以及正式捐书活动。
3.活动获得了社区群众捐赠的近200本旧书,部分送给社区家庭贫困的学生,剩下一部分用于补充社区公共图书馆。
4.这次活动帮助了贫困家庭,丰富了社区藏书,促进了社区和谐,而我也从这次活动中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思想得到进一步提升,个人能力也有所加强。
5.由于是第一次策划发起这样的活动,没有任何经验的我走了一些弯路也遇到一些困难,但在同学朋友(活动协办人)的帮助下,活动比较成功的结束了。
内容
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而且在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又加入了世贸,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前天才刚学到的知识可能在今天就已经被淘汰掉了,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在现今社会,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毕竟身在学校,接触社会的机会很少,所以要让自己面对更多的各种各样的人,增加自己的阅历,因为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需要有更多的体验,更多的经历。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在暑假前拿到社会实践表格时,我就萌发了策划一场爱心捐书活动的想法,那时我信心十足,觉得这只是一场小小的捐书活动,程序再简单不过了,写策划书时我想到在我生活的城南社区中,仍有部分家庭生活在贫困中,这些家庭的孩子正忍受着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双重匮乏,把书捐给他们,从身边小小的爱心活动做起,同样可以带给人们温暖。
确定了活动主题和目的后,我开始联系中学同学,因为我从未搞过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这类的活动经验。我联系了十几个分别在不同大学读书的同学,他们欣然表示协助我,并给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他们的话语让正在迷茫中不知所措的我有了很多信心和勇气,而他们告诉我的很多实践活动经验,注意事项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我再走更多弯路。
活动策划书几经修改,前后共写了四份才敲定了比较满意的一份。当我拿着策划书去居委会盖章,遇到种种困难。那时的我真的心急如焚,几乎想放弃了,没想到一个看似简单的活动,它的准备工作却是如此繁琐而累人,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状况都要考虑到。
我终于在x月xx日那天盖到了同意活动的'章,同时,居委会主动表示向我们提供活动所需的长桌、椅子等物品,并会在活动结束后负责将得来的旧书分送给社区家庭贫困的学生,解决了所有我们担心的问题。“万事具备,只欠海报”,由于第二天就要正式举行捐书活动了,25号下午我抱着两摞海报纸去同学家,从来没有过出海报经验的我们俩折腾了整整一个下午才终于出好了两张海报。
x月xx日活动当日,除了我之外来自那七所大学的我的十名同学过来协助现场活动,其中四名男生,六名女生;活动正式开始的时间是上午九点半,但我们从八点半就到达了活动现场——我们城南新村中心晨练中心的大转盘。男生负责去居委会搬长桌和椅子,我们女生则在现场张贴海报,进行活动前的宣传。九点半活动正式开始后,忽然有城管人员过来,我们拿出居委会盖了同意印章的策划书给他看,他才没说什么,转身走了。我们在放心之余又学到一些活动经验,那就是活动一定要得到相关部门的书面同意,比如盖章什么的,否则随时都有可能被当作非法活动处理掉。
那天驻足的群众很多,但很多人竟把我们当成是大学生卖旧书的活动,我们仔细看了一下海报,才发现海报上忘了把最重要的活动信息“捐赠旧书”写上去,真是忙中出错。修改海报肯定是来不及了,结果那天我们十个人站在活动现场口干舌燥的向每一个前来询问的居民一遍遍解释,一直到下午一点半,心里直犯晕。
那天我们收到近200本捐赠的旧书,虽然数量不多,但活动过程中发生了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年龄最小的捐赠者是一个三岁的小男孩,由他八岁的表姐领过来,当他很郑重的把一本连环画交到我们手中时,他脸上那认真而自豪的表情让我们无比感动;还有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妈妈,一下子捐了三十几本书,我们恳请她留下姓名时,她只是摆摆手微笑着走了……很多很多事情,现在一想起来我的心里还是暖暖的。
这次活动算是比较圆满而成功的完成了。活动前期繁重的准备工作让我认识到无论做什么,说是一回事,真正实行起来又是另一回事,没有什么是简简单单就可以完成的,必须要全心付出;在活动的过程中总是会碰到困难,会出现错误,我们都要坦然而正确勇敢的面对,切不可半途而废;个人能力有限,所以应该具有团结合作的精神,必要时积极而诚恳的向他人寻求帮助。这次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组织和策划能力,增强了我的自信心,给我原本空白的实践经验经历填上了重要的一笔,而且捐赠所得的旧书送给了需要它的贫困学生,更让我的心灵得到教育和洗礼,让作为大学生的我开始一步步承担起对这个社会应尽的责任,在社会实践中证明和实现自我价值!作为一名新世纪的大学生,应该懂得与社会上各方面的人交往,处理社会上所发生的各方面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学生要注意到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必不可少。毕竟,1年之后,我已经不再是一名大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要与社会交流,为社会做贡献。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及的,以后的人生旅途是漫长的,为了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人的一生中,校园并不是永远的学校,真正的学校只有一个,那就是社会。一个月的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悟到了很多东西,而这些东西也将让我终身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情感,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体现,为将来打下坚实基础。我会不断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得真知。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会更加努力,端正思想,明确方向,在不断完善中求发展。也知道了:不要抱怨这个社会是如何如何的黑暗,哪里哪里的人是不对的。因为这个社会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改变的。不是让社会来适应自己,只有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才行!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我们的独立处世的能力。让我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对我们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让我们面对社会更加自信。希望以后学校多开展一些这样的活动,从各方面锻炼我们!
在华北电力大学校团委的统一部署下,赴甘肃暑期社会实践团在团委赵军伟老师带队下,组成了包括两名电力专业研究生、一名电力系本科生、一名动力系本科生和四名相关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团队,奔赴甘肃,参观了750kv兰州东变电站。
炎炎七月,烈日当头,我们带着黄色安全帽走进了中国最高电压等级的变电站——750变电站参观,变电站技术人员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并在带领我们参观完变电站后与我们亲切座谈,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对西部电网、国家电网都具有深刻意义的750kv兰州东变电站。
现将此次实践收获总结如下:
一、我国电网现状
我国电网有三个基本网级,高压、超高压和特高压。目前我国普遍运行的500kv等级电网和此次建成的750kv等级电网为超高压电网。特高压为最高电压等级,是指由1000kv级交流和±800kv级直流系统构成的高压电网,具备跨区域、大容量、远距离、低损耗输送等特点,我国目前正处于研究开发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电源建设保持了相对较快的发展速度。截至底,我国电力装机总容量已达5.0841亿千瓦,预计到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约4.6万亿千瓦时。而我国现有的以500kv交流和±500kv直流系统为主的输电网,其输送能力与规模不能满足需要,电网与电源建设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电网的输电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建设百万伏特高压电网势在必行。
二、西北电网发展750kv电压的必要性、紧迫性
西北发展750kv电压是西北电网内部电力输送和功率交换的需要。随着西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西北电网西电东送容量增大。西北主网的交换功率在甘~青间将达到326万千瓦,但现有330kv电网输送容量已趋饱和,尤其是甘~青断面,330kv线路已达6回,线路走廊十分紧张,且继续增加回路数后,送电能力却不成比例增加。随着黄河上游公伯峡、拉西瓦、积石峡等几个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的建成投运,黄河上游水电装机容量超过800万千瓦,外送电距离长达800—1000公里,远远超过了330kv线路的经济输送范围。从西北网内水火互济、潮流交换的需要来看,以330kv电网作为主网架已不能满足西北电网长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和功率交换的要求。同时,到西北330kv电网局部短路电流将接近开关遮断容量,给设备制造和电网安全运行带来困难,电网线损也将大幅度提高。从远近结合、统筹安排的角度,西北电网采用750kv高一级电压已是十分必要的。西北发展750kv电压是实施“西电东送”和推进“全国联网”的需要。西北具有较强的电力资源优势。西北地区的水电资源丰富。西北电网四省(区)水力资源可开发容量为3340万千瓦,占全国可开发容量的8.8%。特别是黄河上游龙羊峡到青铜峡段可开发容量1800多万千瓦,目前仅开发544万千瓦。开发条件得天独厚,是全国少有的“富矿”:调节性能好,龙羊峡水库可储存黄河一年的来水,调节库容为193.5亿立方米,可实行多年调节;建坝条件好,淹没土地少,移民数量少;工程造价低,电站竞价上网能力强;加之上游龙头水库已经建成,给下游电站施工、蓄水创造了条件;综合利用效益大。比如,今年公伯峡水电站三月二十日截流,因为上游龙羊峡和李家峡水电站的联合调度,公伯峡成功实现无水截流,大大降低了工程费用,压缩了施工工期。同时,四省(区)还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资源探明储量3030亿吨,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35%,而且陕北、宁夏煤炭基地的煤质好、含硫量低,煤价低,水源可靠,环保容量相对大,且均为坑口电站,发电成本低,有着明显的上网竞价优势。
加快开发黄河上游的水电和陕北、宁夏等煤电基地的项目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支撑点。开发建设公伯峡、拉西瓦、积石峡、黑山峡等水电站,优化建设陕北神木、府谷、榆林电厂和宁夏大坝电厂三期等火电项目,水火打捆,实现电力外送。按照国家计委的要求,“十五”期间初步形成陕北地区火电和黄河上游水电向华北的输电通道,实现“十一五”向华北送电的目标。这样才是变西北能源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最佳选择。同时,北京申办奥运成功,西电东送北部通道的打通对于确保京津唐电网电力供应,减轻华北发达地区的环保压力,实现全国更大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现西北向区外的“西电东送”,打通北部通道,需要750kv网架的坚强支撑,以形成西北电网电力外送的骨干网架。750kv电压是西北电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西电东送、全国联网目标的需要。
西北发展750kv电压将以公伯峡水电站送出工程为依托,其立项、决策已十分紧迫。装机150万千瓦的公伯峡水电站8月8日已正式开工建设,3月20日成功实现截流,计划两台机组投产发电,20全部建成。综合考虑近期公伯峡以及后期拉西瓦、积石峡水电站电力的送出要求,远近结合,尽快决策在技术和经济上有明显优势的750kv电压送出方案已迫在眉睫。
三、西北电网750kv示范工程
国家电网公司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是我国第1个750kv电压等级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也是国内电压等级最高、世界上相同电压等级海拔最高的输变电工程。该示范工程对于发挥西部地区能源资源优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于加快建设以特高压电网为核心的坚强国家电网,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工程建设从始至终贯彻自主创新的原则,坚持走国产化道路,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取得了多项超高压电网科技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设备国产化率达到了90%以上。
该示范工程的建设可满足公伯峡电力、电量送出,并综合考虑了公伯峡以及后期拉西瓦、积石峡等水电站电力的送出需要。示范工程建成后,国家电网公司在西北将大力发展750kv电网,把潜在的地区能源资源优势转变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加快黄河上游水电和新疆、宁夏、陕北火电“打捆外送”,推进“西电东送”北通道的建设,带动西北电力和地区经济的大发展。
该工程投资概算10.9036亿元,由国家电网公司独立出资建设。工程包括青海官亭和甘肃兰州东750kv变电站2座,750kv官亭-兰州东输电线路1条。官亭变电站主变容量为1×1500mvar,750kv出线1回,750kv高压电抗器1×300mvar,330kv出线8回;兰州东变电站主变容量为1×1500mvar,750km出线1回,330kv出线5回;官亭-兰州东输电线路全线为单回路架设,全长140.708km,共有铁塔263基,导线为6lgj-400╱50钢芯铝绞线和6lgjk-300╱50钢芯铝绞线(扩径导线)。
四、750kv示范工程取得的成就
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是我国目前最高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在世界上同级工程中海拔最高。它的建成投产,不仅加快了“西电东送”的建设步伐,有力地促进了西部大开发,而且标志着我国电网及设备制造技术跨入世界先进水平。
国家电网公司将西北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付诸实践时,在国内尚属首例。西北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不仅涵盖专业多、跨度大、技术复杂,而且在其关键技术研究中,子项目相互嵌套,互为前提。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工程位于西北海拔超过m的重污秽、地质复杂、冻土广布的地区,在如此恶劣环境条件下,国际上同样没有建设这一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的先例。
(一)西北电网750kv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成果
750kv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的一整套科研成果,重点解决了20多项影响中国电网发展的重大技术难题,并全面应用于示范工程的设计、设备选型、设备制造、施工、调试、运行等各个方面,填补了我国空白。
-研究确定了750kv系统最高运行电压。只有在系统最高运行电压确定之后,系统设备的选取及制造、系统运行规范的制定等才能够进行。同时,该课题是其它750kv输变电工程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
-在消化吸收国外成熟技术的基础上,重点结合我国西北高海拔的特点开展线路和变电设备外绝缘特性的研究,确定了外绝缘特性及海拔修正系数。
-研究确定了750kv输电线路电晕特性及海拔修正系数。在西北高海拔气象条件下,这一研究没有国外资料可以借鉴,基本依靠我国科研人员自主研究。其成果对750kv输电线路导线选型有重大意义,为线路导线设计提供依据。
-研究确定了我国750kv输电线路电磁环境标准。
-研究确定了高海拔区750kv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水平。根据绝缘子的耐污闪电压的能力,选择高海拔区750kv输变电设备的外绝缘水平,是750kv输变电系统设计的关键和核心问题。
-研制出750kv输电线路扩径导线。这一研究成果,可以大大减少导线的使用重量,减少了铁塔荷载和结构重量,从而大大降低了线路投资,由此给线路设计和工程投资带来极大的优越性。
(二)西北电网750kv输变电工程走向设备国产化
早在750kv示范工程立项之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周孝信就在一次专家级会议上呼吁:关于750kv输变电设备,建议国家采取切实可行的步骤,以尽快满足工程应用为原则,通过自主开发研制或引进消化,逐步实现国产化。
为了促进750kv输变电设备的国产化,全面提升国内机械制造行业的水平,从750kv示范工程立项开始,国家发改委就确定了走设备国产化之路的建设方针,并于投资1亿多元支持国内机械制造业提升750kv输变电设备制造及试验能力。
12月,国家机械局以国机管[2000]582号文件《关于西北地区750kv电网建设的初步意见》批复同意:我国输变电设备制造行业已经掌握了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制造技术,特别经过近十几年的引进技术、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造,已经基本具备了生产交流750kv设备的能力和水平。此后,在国家电网公司主持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配合管理下,全国26个企业迅速开始了该项目的研究工作,总共支持开展了32个项目的研究及研制工作,其中包括:750kv变压器、电抗器、罐式断路器、全封闭电器(gis)、隔离开关、避雷器等关键设备。与此同时,以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为依托,包括西变、保变、特变电工等在内多个国内电工制造厂家,抓住这一提升我国设备制造能力的机会,以极大的热情开始进行设备国产化研制。我国超高压输变电设备的主要厂家,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尤其是经过“七五”“八五”和“九五”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科研攻关和推广应用,逐步将国外技术转化为自有技术。目前已经掌握了750kv交流设备的设计制造技术,在超高压设备设计制造技术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通过消化吸收引进国外先进设计制造技术,全面掌握750kv超高压大容量并联电抗器的设计技术,表明中国在这一设备的制造能力上已跻身世界前列。其中,西安变压器厂生产的750kv并联电抗器技术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国内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750kv并联电抗器。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基于以太网的、采用领先技术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其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同类产品国际领先水平,充分体现我国超高压变电站的自动化技术水平,并可向国外相同电压等级及输变电工程提供成套保护产品。
(三)西北电网750kv输变电工程科技创新
在科研创新的沃土上,以科技手段为先导,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硕果累累,出现了多个“最大”,多个“第一”,显示出鲜明的示范特点,成为我国超高压电网建设及特高压电网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采用先进的empt电力系统仿真计算程序,进行变电工程雷电侵入波计算,对750kv配电装置特别是750kvgis设备避雷器配置方案进行优化设计,改变以往工程依靠经验和过分依赖设计规程的状况。
采用空间结构计算方法,进行变电构架结构设计。这种方法使结构受力更接近于其实际受力状态,从而提高了整个结构的安全度,而且可以优化结构、节省钢材、降低工程造价,改变了传统的平面分析方法中无法精确反映构件的真实受力状态而带来的不良后果。 -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进行750kvgis设备基础设计。750kvgis设备基础设计是目前国内体量最大的设备基础,施工精度要求极高。以有限元计算方式,将整个750kvgis设备基础离散成若干有限元进行分析,综合各种因素确定基础底板厚度和配筋,同时控制整个750kvgis设备基础的沉降,满足技术要求。
输电线路工程中,采用国内先进的海拉瓦优化选线技术和技术领先的地址遥感技术进行路径优化。海拉瓦技术是采用数字化的航片实现数字化路径优选的技术手段,地址遥感是采用遥感技术分析并发现诸如滑坡等地址危害的技术手段,这两种技术相结合,可以确保路径方案最优、安全可靠性最高,推广价值巨大。
(四)五个重要成果
1在超高压电网建设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线路外绝缘、防污秽和防覆冰等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特高压电网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2设备国产化率达到较高水平,超过了90%。国产设备的性能稳定,技术指标符合设计标准和规范要求。
3自主设计能力显著提高,成功解决了高原环境条件带来的各种难题。
4在工程建设中全面采用环保技术,满足了各项环保要求。
5通过严格管理,在工程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控制、投资控制等方面达到国家优质工程标准。
(五)十个第一
1它是我国目前最高电压等级的输变电工程,填补了我国500kv 以上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的空白。
2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750kv 输变电工程。世界上其他国家的750kv 工程海拔一般都在1500m以下,而我国的西北750kv 输变电示范工程的平均海拔高度达2268m,具有的空气间隙和外绝缘水平相当于海拔较低地区百万伏特高压的水平。整个工程处于高海拔、时有沙尘暴、强紫外线、昼夜温差大的环境下,加上湿陷性黄土等不利地质条件,建设难度很大。
3它是我国立足自主创新,自主科研,自己第一次设计、第一次施工建设、第一次设备制造、第一次调试运行管理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超高压输变电工程。
4工程关键技术研究的29 个子项目,来源于工程,应用和服务于工程,并且直接接受工程实践检验。这些科研项目,全部为我国独立自主完成,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取得的科研成果为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建设、调试、运行等提供了技术保证。
5我国第一次制定了750kv 输变电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施工及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规范、规定和标准近20 项,全部被列入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并指导工程的实施,填补了我国750kv 电压等级标准的空白。
6工程建设工期短、效率高。短短数年时间,高质量地完成了750kv 输变电示范工程的科研、设计、设备研制和试验、工程建设管理等一系列工作,创造了国际同类工程建设工期的最短纪录。
7工程质量好,工艺精湛。750kv 输变电示范工程的质量总体达到评定规程的优良级标准,线路工程本体总体实现零缺陷目标。作为我国自主建设的目前世界上投入商业化运营的最高电压等级输变电工程,其建成投运也标志着我国在超高压工程设计及建设管理、设备制造和试验、系统运行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8我国第一次进行750kv 电压等级系统过电压、高海拔设备外绝缘及电晕特性等试验。在工程系统调试中,系统计算、设备参数和性能指标等与现场试验数据结果完全一致,设备伏安特性、噪声、局部放电等主要技术指标均符合标准要求,各类设备运行正常,达到了设计标准,说明我国已掌握了750kv 电压等级的关键技术。
9我国第一次自己研制生产了750kv 变压器、电抗器、隔离开关、避雷器、互感器、控制和保护系统、铁塔、导线、金具、绝缘子等,国产化率达到90.2%标志着我国输变电制造业跻身世界先进水平,是输变电制造业发展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
10我国首次在750kv 输变电工程中采用了六分裂扩径导线、拉线门型塔、q420 高强钢材、42t大吨位绝缘子、联合钢管格构式变电构架等,标志着我国线路工程建设跨上新台阶。
五、结束语
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的建成投产,将推动西北电网的快速发展,促进西北地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更好地为西部经济发展服务。同时,将有效地促进西部水、火电基地的开发与建设,不仅满足西部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实现向东部负荷中心大规模送电,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短缺的矛盾。根据规划,在“十一五”期间,西北电网将新增750kv线路4590公里,变电容量1020万kva。到,西北地区将建成覆盖陕、甘、宁、青、新五省(区)的750kv骨干网架,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显著增强。
国家电网公司750kv输变电示范工程,在我国电力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标志著我国电网技朮、电压等级和电工制造技术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工程揭开了西北地区建设750kv电网的序幕,后续将开工建设多个750kv输变电工程,形成我国包括新疆在内的整个西北地区的主干输电网架,推动黄河上游水电基地和陕北、宁东、哈密等火电基地的建设及开发,将西北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增强跨区送电、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全社会综合效益。同时,通过建设750kv示范工程,锻炼了建设队伍,培养了超高压、特高压电网技朮人才,提高了国内企业输变电装备制造能力,为国家电网发展、建设1000kv交流和±800kv直流特高压电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而这次社会实践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次宝贵的经历,使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投身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去,同时在在实践中很好的凸显了华电学科特点,发挥了学生专业优势,对在校大学生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中成长成才具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杂志社记者的实习报告例文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杂志社实习生毕业报告范例
内容简介:0xx年x月x日至8月x日,我在北京《家庭xx》杂志情感版编辑部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实践。相对来说,这是一次专业不对口的社会实践,因为就编辑部的工作性质来说更适合中文专业的同学。而且当初我也正是因为怀着对中文的强烈兴趣,自己找到杂志社的主编谷禾先生,以求锻炼自己的交往能力和文字能力。我在编辑部的这一个月时间里,我跟随身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的谷禾、艾龙、王淑红三位老师看到、学到、体会到许多东西。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文字功底、写作水平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也从这个专业不对口的实践岗位上学到不少我们公共管理专业内的经验与知识,对我来说真可谓受益匪浅。而这些是在书本上很难学到的。
《家庭xx》杂志情感版与《健康必读》、《科教文汇》、《畜禽养殖》、《幸福宠物》、《健康导报》同属一家公司,各份杂志(报纸)都有自己独立的编辑部与发行部,但是有统一的办公室、广告与外联部门,受公司的统一领导。五报一刊虽然分属天津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医药促进会、中老年保健专业委员会三个实体,但是交由一家公司来办可以大大地减少办报成本,一定程度上共享客户、代理、广告等资源,提高运行效率,增加效益。简单图示如下: 公司 办公室 健康导报 健康必读 科教文汇 畜禽养殖 家庭xx 幸福宠物 广告部 外联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编辑部 发行部 发行部 从上图可以看到,由若干份报刊杂志子统统构成的公司是一个完整的、层次分明的系统。其中,各报刊杂志相对独立,而与广告、外联等部门又存在很强的联系性,相关性。各个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权限,同时各份杂志报刊都有独立的利益。这样一来,在公司充分授权的情况下,各份报刊杂志在职人员的经济利益便于报刊的经营业绩挂钩,广告、外联也与其本身的广告赞助分额挂钩,这样便可很大限度的调动公司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公司的办公室综合调度、处理各单位的经营,这就大大减少了公司经营的成本,而对广告、外联的共享更可以增加公司的收入。当然,在管理的各种目的中,效益是最根本的目的,对于杂志社这个经济实体来说亦是如此。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是杂志社发展的最根本动力。对我实习所在的《家庭xx》情感版杂志来说,国内还有好几份类似的'杂志,比如《知音》、《婚姻与家庭》、《爱人》等等。因此在这块蛋糕上也存在着很激烈的竞争。众所周知,《知音》、《婚姻与家庭》等杂志都是创办了几十年的老杂志,常年的经营已经使这些杂志有了很好的名声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而《家庭xx》情感版还处于上升期。本杂志的做法是,一方面提高杂志稿件的总体质量,我所在的编辑部不但从众多的来稿中精挑细选真情、感人、文笔优美的稿件,还要经过各位编辑认真反复地编辑和校对。
而美编也一直努力地改进杂志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公司的客户资源搞好发行工作。这也的确收到了很好的效益。 杂志社的管理工作对我影响颇深,而自我管理方面的实践体会也让我深有感触。上班的时间是每周一至周五的上午九点到下午五点。杂志社的地址在朝阳区的安贞桥附近,我必须挤以拥挤闻名中青院的300路车上下班。大约一个小时的路程。平时在学校,如果早上没课总要睡个懒觉,很晚才起床。现在却必须每天都要早早起床,早早去挤公交车。虽然九点钟上班,时间看似来得及。但这必须忽略堵车的因素,我应该有更加充分的时间,以免吃到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对我的时间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仅是早上的起床时间。比如何时吃饭,何时睡觉都要有新的安排。周一到周五的上班,对自己洗衣服、运动等事项的时间也有很大的影响。平时的课表随着学期的结束作废,考试表也跟着作废,我重新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时间表。早上六点钟起床,半小时洗漱、放松、整理,六点半吃早饭,七点钟等公交车(等车大约十五分钟,坐车一个小时),八点半左右到单位,十五分钟清理办公室卫生然后开始工作,十二点钟吃午饭,午休半小时,一点半上班,五点下班,六点半吃晚饭,七点半跑步半小时,九点钟上网两小时,十一点睡觉。开始时虽然实习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兴奋感,但是这种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给自己带来很大的不适应。另外,周六周日的安排也有了新的改变。总体说来,由于上班的时间比较固定,所以时间的安排也比较固定;自己专心致志的进行自己的时间活动,没有了那么多的社会、社团活动打乱自己的时间安排。 时间管理只是自我管理的一个方面。
结束后,CANDIES和我逛了下淮海路,她请我喝了星巴克的咖啡,又请我吃了COCO的日式咖喱。和她聊了很多,我们有不少的共同语言,至少在文学上是可以聊得起来的人。但其他,毕竟还是相处不久的陌生人。
最后那天,主任上午就把实习证明写好敲好章给我,拿那张纸的时候,感觉就像是一片飘忽的羽毛,没有重量。
深深感谢老主编对我的厚爱,神交了六年,只见过两次面,却可以这样为我尽心,除了感激,还能说什么。
热门阅读文章:
行政实习自我鉴定
师范专业实习生实习鉴定
警官学院实习鉴定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热门阅读文章:
师范专业实习总结
新闻专业学生实习总结
物流专业实习总结
杂志社实习总结
我来到了xx日报社进行我的毕业实习,决定考研的我选择了分散实习,以前总是听学长学姐说集中实习是大学四年中最刻苦铭心的回忆。在还没有来到报社进行实习之前,在我的心中已经想过很多有关实习的内容,甚至对没有选择集中实习而感到后悔,但是经过了这次实习,证实了我的选择是没有错的,我获得了很多很多。
此次短短一个月的实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专业的知识,更多的是了解了社会、了解了社会各个层次的人、关注了以前从未关心过的事情,增长了关于专业关于社会各个方面的知识。在这次实习期间,我更进一步的真真切切的感受了做新闻的氛围和记者这份职业的特色。比起前两次寒暑假的实习有了新的体会,新的感想。
此次实习过程中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我的指导老师彭老师对于新闻的敏感性以及他对于报纸的热爱,对于记者这份职业的喜爱。指导老师的专业水准和新闻素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成为我在实习期间不断前进不断努力的动力。
实习对于我们这些即将四年大学生活,即将走入社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是一次毕业之前最为重要的励炼。
习惯了四年从教室到食堂再到宿舍,“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习惯了最为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习惯了简单快乐;习惯了简单的悲伤;习惯了校园中的一切……而这时,我们要离开所有这些我们所熟悉的事物,离开这一切平静的。毕业了,我们,必须去独自面对外面世界的喧嚣。
我的理想,可能说是幻想,是有一天可以成为一名战地记者。在xx年参加首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的时候,我也为自己规划这样的职业。记得我当时把我的5年职业发展路径定为3个阶段,而这第一个阶段就是成为一名国内新闻的编译。本网原创范文乐园
值得庆幸的是,我的实习工作做是一名产经新闻的实习记者、实习编辑。这样的实习工作虽然让我的英语专业无从用起,虽然,之前的我对产经新闻几乎“闻所不闻,看所不看”,但是,我依然珍惜我的实习机会。因为我相信,任何一件工作,都可以让我们从中学到我们在校园不曾接触的东西;任何一位在单位的前辈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学习的亮点。
在3月9日上午结束了我大学期间最后一次,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次考试——英语专业8级的`考试之后,我只身来到了北京,来到了这个我的很多同学都向往的,都渴求可以今后工作的地方,来到了这个人多车多,我一直并不喜欢的地方。站在拥挤的公交车上,看着车窗外熙熙攘攘的人群,我告诉自己:有一种新的生活即将开始。
第二天一早,我来到了我的实习单位《消费日报》社。这是中国轻工业协会下属的一家政府性报纸,我们的文章不是给老百姓看的,是给政府部门、给相关轻工企业看的,我们任务是给他们提供最新的产品信息,提出产业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后来和我同在一个办公室,与我背靠背坐的姐姐告诉我的。
指导老师是90年代初文学专业的学生,在新闻媒体单位工作已近XX年,在报社也可以说是主笔记者了。他主要负责每个星期《财智时代》的撰写和编辑工作,是这份特刊的主编。这份特刊主要是报道经济方面的新闻,主要采访的就是各大银行、信用社、政府税收部门以及各种经济报告会。与这些单位和部门打交道需要对国家经济政策非常了解,还要掌握各大银行的办行原则以及他们的借贷款方针政策,更主要的是要把我他们对xx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做出贡献。对于一个大四的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真是个难题,因为这里面关于经济专业方面的知识非常多。
第一天去报社,听完老师的介绍我整个人都蒙住了,这是以前完全没有关注过的方面,并且我对经济这块非常的不敏感,虽说对国家重大的经济政策会有所掌握,但是真正要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脑海中还是一片空白。老师说给我一个星期的时间去关注经济、了解经济并且学会看经济新闻,掌握经济新闻,培养对经济的敏感。要求我每天向他汇报自己关注过的新闻。就是经过老师这样的指导和教育,我开始去琢磨去研究经济领域,慢慢的我对经济新闻越来越敏感。
虽然实习的时间很短,我可以想象初彭老师当初刚进军经济领域时的样子,他肯定付出了很多,做了很多我不知道也不懂得的努力,他肯定读了很多关于经济的书籍,看了许多经济报纸,浏览了无数的财经网页。只有他有这样深厚的功底才可以教育在这么段的时间内对经济领域有全新的了解和认识。与此同时,他似乎时刻保持着新闻的敏感性,时刻关注重大事件的发生。这是我在他身上学到的重要知识,这将对我以后工作或者学习才产生重大作用。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一、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二、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三、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杂志社实习总结》
每个应届毕业生在学校毕业前都需要进行毕业实习,以下是由中国人才网归纳总结的一篇实习鉴定范文,提供给写实习鉴定时参考所用。更多实习材料尽在www.cnrencai.com/shixi/
终于在最后一个暑假的最后半个月,去了心仪已久的文新集团旗下的一个杂志社实习。
《新读写》,xxxx年起办,当年我还是高中生的时候,做过校对和策划。这次去,正遇上他们三年大总结,的发行量是16万的高位,这是上级的措辞。但据我所知,《萌芽》已有50万左右的发行量。只能说,有些效应是无法估量的。
编辑部一共四人。主任编辑是女的,精明能干,时髦而不风尘。她曾经做过十一年的幼儿园老师,之后应聘去了《解放日报》,辗转已是主编。另外两位男编辑都是退休以后杂志社又反聘的老作家,刘老师是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朱老师是作协的会员。第四位是个只比我大两岁的女孩CANDIES,复旦中文系毕业,单纯,爱幻想,做事容易走神,字很漂亮,六月份刚来这里,现在是正式的编制人员了。
我帮忙做了九月份杂志的三校审读,主任说很厉害,发现了老编辑没有发现的错误。只能说,找错别字一向是我的强项,汗~`
之后就一直是很琐碎的事情,给来稿的学生回信,看稿改稿,送校……
大事件是,为了发行量而举办的上海百所中学课堂作文比赛,光忙个数据我就头大了。可是看主任头更大,领导就是事情多,编辑么看书写稿改稿就好了,而办公室那些行政工作还真是要命的。
主任说,你做一期主持人吧,也算实习的一个书面回报。又被感动了,教育报社的果然还是比较像老师,还拿实习生当自己的学生看待,能多给次机会就不会浪费。我说,好好,十一月份我会好好做的。
新闻发布会,在气派不小的文新集团的大楼,第一次去,感觉很干净,很惬意。虽然忙了个半死,开心的是居然还碰上了母校高中的老师。更欣喜的是,她还记得我,对我说,你是我们校报的小记者吧,以前头发很长很长的那个女孩。其实这个老师并没有教过我一次课,但是却记得那么清楚,只能说……我真是个好小孩~`哈哈
每个应届毕业生在学校毕业前都需要进行毕业实习,以下是由中国人才网提供一篇实习总结范文,提供给应届毕业生写总结时参考所用。更多实习材料尽在www.cnrencai.com/shixi/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记者实习总结
中学教育实习总结
社区综治实习总结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访、面谈还是网络.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每个应届毕业生在学校毕业前都需要进行毕业实习,以下是由中国人才网提供一篇实习总结范文,提供给应届毕业生写总结时参考所用。更多实习材料尽在shixi/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
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
做记者采访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
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
杂志社记者实习总结-大学实习
能进自己早前就向往的媒体实习我感到十分幸运,这次的经历也让我收获良多。在这里不敢说给大家介绍经验,只是对自己实习到现阶段以来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可以获得大家的共鸣和互勉。
实习不完全等于坐冷板凳,但坐冷板凳一定是实习的一部分。在没有实习之前就有所耳闻:实习无非就是做做卫生端端水,如果进报社就是看报纸看新闻。这并不完全正确,首先,服务产业发展到现在,卫生已经不需要实习生代为操劳,其次,看新闻不仅是实习记者的事,每位记者编辑在开始一天的工作前也要浏览新闻,那不同的是什么呢?我想应该是做这些事时的角色定位和心态。比如看新闻,职业记者看的不是新闻,更不是寂寞,而是新闻后的新闻。我实习的媒体是杂志,因此更注重记者思考事件的角度与深度。
我们实习生,资历浅经历少,思维的厚度也够不上老记者。再者,一个体制的固有状态不可能被一个新来的实习生打破,因此刚开始做冷板凳也是必然的过程。为此我也没少心里不平衡过,但是当后来忙碌的时候反而回过来羡慕冷板凳时光了呢!呵呵。
新人第一次采访,碰一鼻子灰反而是收获。做是家常便饭,不管是电话采访、面谈还是网络采访。我在这次的杂志社实习中并没有经常涉及采访,但多多少少还是有些经历和体会。
首先是预约采访,其实挺难的,因为我第一次帮老师预约采访是联系一家京城著名的.高级健身中心,由于事先准备不足加上那边的人员又特别盛气凌人,(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健身房的人个个都是能说会道)几次下来我已经失去了信心,大规模的企业部门间又存在断层,我的电话时常就被一转再转,到后来我也不知道与我对话的人是什么部门什么职务了。第一次的预约采访失败告终,还好老师并没有过多责怪我,而表现出一种师长特有的语重心长。
接着是外出采访,次数也不多,但第一次印象十分深刻。为了不因“学生像”被怠慢而因此“扮演”一个成熟记者,我穿上了高跟鞋。又由于采访地点距离估计错误,我一路走了过去,到了那边就发现脚底两个水泡。这个故事教育人们,出门采访前一定要估算好需要移动的距离,不在双脚支撑范围之类就不要选择步行,而所有会发生的可能性都要考虑到。
意外的收获只给有准备的人。我进杂志社之初并没有“带的老师”这一说,这点可能比较报社、电视台有所不同,因为周刊的性质所致,关注的事件没有那么繁多和平白,编辑们有自己明确的分工,记者也都很少到单位,各自跑着各自的选题,每周选题会的那天是单位里上座率最高的时候。后来总编仁慈地给我介绍了一个老师,于是才有了一些记者可以做的工作。
但是,天上掉的机会往往是很罕见的,因此有时间多和记者编辑说说话就是机会垂青于你的前期保证了,当然不能在人家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凑上去,那只会适得其反。
其次,“准备”不单单只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哦,踏实的专业能力和知识储备才是老师器重你,放心你交给你任务的最终保证。
以上一点点经历不够借鉴,我也只是暑期实习生这个浩荡人群中的一小份子,班级博客是同学、同志间的互相学习、交流感触的好平台,真心希望所有人都有所收获、有所成长,这才是真是的快乐与充实,加油!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