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建议论文
- 文档
- 2024-06-28
- 122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建议论文,本文共1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建议论文
摘要: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自我适应社会能力的场所,也是高中教师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素养的场所。而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学生知识获得的多与少、能力的高与低。人才创新、观念创新、教育创新、手段创新是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地理学科需要教师能够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实现教育观念和手段更新,如此课堂效果可大有改观。为此,我们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许多积极而有益的探索。本文希望以地理课堂教学作为突破口,通过采取恰当的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教学手段
地理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如何选择正确途径,为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是摆在每一个高中地理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地理学科以地理事物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自身以及和人类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学习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是与人类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之一。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提高课堂效果的根本
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课堂不能只注意传授给学生知识,而更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另外现代教育思想更关注学生的生活心理世界,打破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无关现状,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从而使教师所教与学生所学、所需能有机结合。所以课堂效果如何,教师的教育观念至关重要。
二、做好教学准备是获得课堂最佳效果的关键
备课要备内容、备材料、备教具、备学生、备方法等,我认为最关键的是备学生、备方法。经过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高中教学,我相信各位教师在地理基本知识方面不会存在大的问题,但是,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一些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只注重备内容的系统化、全面化,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过程,不管学生,不备方法,导致教师讲课、学生学习两层皮,教学效果不好。殊不知我们的学生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我们必须研究我们的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现代教学的要求,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提高地理课堂效果的前提是了解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及学生可能熟悉的生活地理环境,为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做好准备。其次要备学生现有的地理基础知识,知己知彼方能随心所欲地驾驭课堂。
2.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效果的途径是科学教学方法的运用。这就要求全力激发学生上地理课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多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从而失去学习兴趣。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心理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巧设情境,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三、加强科学教育研究
作为高中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地学习国内外教育理论,密切注视教育发展的新动向,认真研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精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上,最大限度地提高每堂课的教学效率,实现轻“负担”、高质量。而且同时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科研水平,把课堂教学当一门科学艺术来研究,改向经验要效率为向教育科研要效率;改向题海战术要质量为向教学改革要质量。
四、课后及时总结
你的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达到的标志是什么?你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你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这次课你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在下次课中你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我们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地解决,在课后要及时地回顾总结,不断地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也正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要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以改革为动力,在新条件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抱着终身学习的态度,努力提高地理课堂教育效果,切实以素质教育为教学重心,有力地促进广大地理教师课堂教学及科研水平的提高
关于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建议论文
摘要: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是有定评的典范之作,大多文质兼美,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现有如下建议:
关键词:渗透 指导 触发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是有定评的典范之作,大多文质兼美,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现有如下建议:
一、渗透知识认识差
有针对性地渗透美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知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必要基础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的知识,有待开发和吸取。例如,同是岳阳楼的湖光山色,为什么“霪水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阴阳景象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什么峻青笔下的《秋色赋》绚丽灿烂,象征着繁荣和昌盛,郁达夫《故都的秋》却漫幽静淡雅于冷色之中,而欧阳修的《秋色赋》则肃杀可怖,凄凉阴沉……这里面蕴含着美学中的“移情说”。教师将“移情说”适当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物暗则已悲,景明则已喜。
反之,人们的审美心境,情趣经验的差异,也会对审美客体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样,从美学角度分析作品的立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指导诵读,感受美
指导诵读,使学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实践。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不添字漏字,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例如,在诵读《白杨礼赞》时,在把握全篇高亢劲拔文调的同时,还要揣摩作者情感变化的波澜。在议论白杨树不是好好,却是伟丈夫时,一抑一扬,诵读的语调由沉稳低缓转为昂扬刚劲。之后的四个“难道”,以排比的句式,反诘的语气,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诵读的语气由较为缓和开始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盘旋上升,愈演愈烈的气势。如果不对诵读加以指导,任其漫读,学生就难以准确地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
三、触发情感,热爱美
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百合花》中,塑造了小通讯员这一美的形象,更描绘了新媳妇这一美的化身。教师通过借被子,两声“氨”、“补衣洞”、“用新被子葬通讯员”等细节描写,逐步展现了新媳妇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引导学生对新媳妇产生敬意,使学生认识到“人美在于心灵”,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真谛。在讲授《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救人的场面,讲授《路标》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和讲授《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五烈士牺牲的悲壮时等,教师都可以通过剖析词句,叩启学生心灵之门,引发学生昂奋动情,自觉地树立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同样,学生也会为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之美、天山景物的壮丽之美、南国风光的旖旎之美而心驰神往,自觉地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学生美的心灵从中铸造,美的行动也由此萌发。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要通过剖析词句,来引发学生昂奋动情,使他们自觉地树立崇高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同样,学生也会为祖国大好河山美,壮丽之美,向往山河之美而心驰神往,自觉地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学生美的心灵从中铸造,美的行动也由此萌发。
关于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建议
陶家莉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是有定评的典范之作,大多文质兼美,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现有如下建议:
一、渗透知识认识差,有针对性地渗透美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知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必要基矗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的知识,有待开发和汲龋例如,同是岳阳楼的湖光山色,为什么“霪水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阴阳景象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什么峻青笔下的《秋色赋》绚丽灿烂,象征着繁荣和昌盛,郁达夫《故都的秋》却漫幽静淡雅于冷色之中,而欧阳修的《秋色赋》则肃杀可怖,凄凉阴沉……这里面蕴含着美学中的“移情说”。教师将“移情说”适当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物暗则已悲,景明则已喜。
反之,人们的审美心境,情趣经验的差异,也会对审美客体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样,从美学角度分析作品的立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指导诵读,感受美。指导诵读,使学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实践。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不添字漏字,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例如,在诵读《白杨礼赞》时,在把握全篇高亢劲拔文调的同时,还要揣摩作者情感变化的波澜。在议论白杨树不是好好,却是伟丈夫时,一抑一扬,诵读的语调由沉稳低缓转为昂扬刚劲。之后的四个“难道”,以排比的句式,反诘的语气,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诵读的语气由较为缓和开始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盘旋上升,愈演愈烈的气势。如果不对诵读加以指导,任其漫读,学生就难以准确地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
三、触发情感,热爱美。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百合花》中,塑了小通讯员这一美的形象,更描绘了新媳妇这一美的化身。教师通过借被子,两声“氨、“补衣洞”、“用新被子葬通讯员”等细节描写,逐步展现了新媳妇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引导学生对新媳妇产生敬意,使学生认识到“人美在于心灵”,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真谛。在讲授《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救人的场面,讲授《路标》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和讲授《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五烈士牺牲的悲壮时等,教师都可以通过剖析词句,叩启学生心灵之门,引发学生昂奋动情,自觉地树立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同样,学生也会为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之美,天山景物的壮丽之美,南国风光的旖旎之美而心驰神往,自觉地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学生美的心灵从中铸造,美的行动也由此萌发。
关于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建议
陶家莉
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是有定评的典范之作,大多文质兼美,有很强的美的感染力。如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现有如下建议:
一、渗透知识认识差,有针对性地渗透美学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知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必要基矗语文教材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美的知识,有待开发和汲龋例如,同是岳阳楼的湖光山色,为什么“霪水霏霏”和“春和景明”两种阴阳景象会使迁客骚人产生忧喜两种览物之情?同是秋天景色,为什么峻青笔下的《秋色赋》绚丽灿烂,象征着繁荣和昌盛,郁达夫《故都的秋》却漫幽静淡雅于冷色之中,而欧阳修的《秋色赋》则肃杀可怖,凄凉阴沉……这里面蕴含着美学中的“移情说”。教师将“移情说”适当地渗透于教学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产生的情感交流,其结果必然是物暗则已悲,景明则已喜。
反之,人们的审美心境,情趣经验的差异,也会对审美客体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样,从美学角度分析作品的立意,无疑会有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指导诵读,感受美。指导诵读,使学生感受到美,是提高审美情趣的重要实践。对课本中的一些短文诗篇,精彩片断、名言佳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乃至背诵。由吐字清晰、准确、朴实、自然,不添字漏字,到辨明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感情色彩;从读出语势的跌宕起伏,语流的快慢疏密,到读出勿容置疑的逻辑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作品的美感也随之流露出来。例如,在诵读《白杨礼赞》时,在把握全篇高亢劲拔文调的同时,还要揣摩作者情感变化的波澜。在议论白杨树不是好好,却是伟丈夫时,一抑一扬,诵读的语调由沉稳低缓转为昂扬刚劲。之后的四个“难道”,以排比的句式,反诘的语气,层层深入地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诵读的语气由较为缓和开始逐渐加强,形成一种盘旋上升,愈演愈烈的气势。如果不对诵读加以指导,任其漫读,学生就难以准确地把握,感受作者寄寓的深意和凝聚着的巨大情感魅力。
三、触发情感,热爱美。在语文教学中,触发学生情感,使学生对文中美的人、美的事、美的物、美的景油然而生发热爱,向往和追求的欲望,是提高审美情趣的一个重手段。教师要根据课文题材,体裁、思路、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方法,调动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如《百合花》中,塑了小通讯员这一美的形象,更描绘了新媳妇这一美的'化身。教师通过借被子,两声“氨、“补衣洞”、“用新被子葬通讯员”等细节描写,逐步展现了新媳妇的美好心灵和崇高品质,引导学生对新媳妇产生敬意,使学生认识到“人美在于心灵”,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的真谛。在讲授《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中救人的场面,讲授《路标》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精神和讲授《为了忘却的纪念》中五烈士牺牲的悲壮时等,教师都可以通过剖析词句,叩启学生心灵之门,引发学生昂奋动情,自觉地树立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和高尚的品德。同样,学生也会为长江三峡的雄奇险峻之美,天山景物的壮丽之美,南国风光的旖旎之美而心驰神往,自觉地产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这样,学生美的心灵从中铸造,美的行动也由此萌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唤起儿童的审美情趣论文
相传,初唐杰出诗人骆宾王七岁时写过一首《咏鹅》诗:“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家鹅戏水很平常,而七岁的骆宾王却能用简练、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画面,禁不住,我们会对小诗人充满情趣的审美感受发出由衷的赞叹。赞叹之余,我们自然会感到,唤起孩子们的审美情趣、培养孩子们的能力很重要。再说,“培养孩子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审美的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是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新时代的育人要求。同时我们也会认识到:美育是培养健全人格不可缺少的教育。
首先要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对美好事物感到惊奇和有趣,这是儿童共有的心理特点。蔚蓝的天空,闪烁的群星,广阔的原野,潺缓的流水,虽然没有生命却是美好的,这些事物对儿童来说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儿童不仅会用惊奇的眼光来看它们,而且会有趣地和它们对话,关心它们的现在和未来。这种对自然美的观察、感受和表达能力,无疑是与他们平日所受的熏陶分不开的。因为动植物是有生命的,在儿童的眼中,它们和人一样重要。
他们关心动植物的生长和各种变化,并为此喜怒哀乐,一朵小小的蒲公英足可以使他们忘掉整个世界,一条蚯蚓也可以使他们感到是最可爱的朋友。这说明,要使儿童真正学会欣赏自然、提高审美能力,在身临其境获得丰富感性认识的同时,还要给予他们必要的知识传授,使他们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
其次是要认识到,审美教育是从美的事物中寻找美。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儿童对艺术美的感受是从婴儿期开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艺术美接触的机会更多了,感受也更深了。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作者围绕小兴安岭森林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的特点,从一个侧面来描写了祖国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山河的多姿多彩,作者抓住两个特点“美丽的大花园”、“巨大的宝库”进行了描写。
再就是要带领儿童走进大自然,让他们在大自然中不断探索。如课文《草原》中,新鲜的空气,明朗的天空,翠色映目,使人惊叹,使人舒畅;如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描写了物产丰富的南疆风光;如课文《火烧云》,描写了瑰丽梦幻的自然气象……儿童总是感到自然界有许多奥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河水为什么会奔流不息?是谁把早晨的天空染红了?诸如此类既是无穷遐想,又那么富有诗意。
一、深入挖掘教材内容
小学语文是一门育人功能非常强的学科,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去感悟文章中所蘊含的人物美、风景美、语言美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讲解《海上日出》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旭日、朝霞的色彩美;在讲解《观潮》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到壮观奔腾的声势美;在讲解《桂林山水》的时候,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到山水中的奇、静、清之美;在讲解《穷人》《一夜的工作》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悟到文章所以表达的情谊美、人性美。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中蕴含了很多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美,这些都值得小学生不断去探索与学习,教师要发挥出自身的引导作用,让学生深层次去探究文章内容,无形之中能够提升小学生的审美情趣,为日后的写作、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积累更多的优秀素材。
二、创设优秀的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好动性比较强,注意力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在一件事物上,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来设定教学方案,为学生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语文课堂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从中真正有所感悟与理解。首先,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把语文知识用图片、声音、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拥有较为深刻的感官体验,仿佛置身于美好的知识海洋世界之中,感受到教材中元含的科学美、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等。同时,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的语文教学艺术,善于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讲解《穷人》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来感受桑娜与渔夫的善良,同时让学生对文章展开续写,不硬性限定标题模式、表达方式、规定题材,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发挥、想象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美,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三、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以往“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是要把语文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有感性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美与语言美,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拥有良好的阅读能力与理解能力。比如,在学习《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来设定不同的朗读方式,在读到“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开始变得凶猛暴烈起来,折腾得两岸百姓叫苦不迭。黄河成了中华民族的忧患”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体会一下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然后让学生投入感情朗读,激发学生保护、热爱大自然之情;在朗读《清平乐·村居》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带领学生感悟其中的诗意与诗情,让学生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来想象诗中的画面,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美、表达美能力。
四、引入实际生活素材
小学语文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最终也会还原于实际生活中去,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开展生活化教学,把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素材联系起来,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比如,在讲解《月光曲》的时候,文章中结合情节描写来呈现出了贝多芬独特的人格魅力,为了让学生拥有更为深刻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多多为学生准备一些课外教辅材料,把贝多芬真实的人生经历、音乐作品搜集起来,让学生充分体会贝多芬独特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心灵。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部分教师还是习惯于采用“题海战术”“灌输式”教学模式来对待学生,导致课堂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小学生只能够机械式、被动地接受语文知识,这样既无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会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抵触、厌学心理,针对以上问题,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语文教学模式与理念,在语文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加深对所学语文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为日后的语文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深化学生的情感、思想,让学生在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在观察中培养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1.结合活动组织观察,发现和感受大自然的美。春天,观察花草树木的生长变化;夏天,观察突变的雷雨、充满情趣的夏夜;秋天,观察丰收的田野:冬天,观察那银装素裹的雪后世界。如让学生写一处秋景的作文时,笔者带领学生去观察家乡的田野。为了提高观察效果,笔者先到实地去观察,从远近不同角度看这片田野,经过反复比较选,设计好了指导学生观察的最佳方案后,再组织学生去观察。先把学生带到距离田野较远的观察点上,从远处进行观察,去感受田野的独特的美:接着又把学生带到田边,让学生从近处观察,欣赏田野里庄稼动态和静态的美。这样的观察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难以忘怀的美感,而且教给了学生怎样通过观察去发现美、感受美,把他们领进审美的园地。久而久之,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作文水平会明显提高。
2.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观察,从中发现和感受事物美的特征。课间活动时,让学生观察比较各人活动中的动作、神态的差异。放学回家的路上,观察行人的不同表现。星期天,到市场或超市观察比较顾客或营业员的举止言行。在家吃饭时,偷偷观察自己家人吃饭时的动作、表情、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就会用眼睛看到生活中的美,用鼻子闻到生活中的美,用心思考生活中的美,用行动回报生活中的美,就养成了随时随地感受生活美、发现美的特征的良好习惯,从中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到写作时就能写出大量的文质优美的作文。
3.结合课外阅读和影视观看,指导学生学会间接观察与想象观察,提高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能力。教师要加强课外阅读和影视观看的指导,为学生选择优秀阅读作品和影视作品,指导学生阅读和观看,并指导学生做资料卡片,做摘录笔记,摘抄书中名言、警句、精彩描写、商有哲理的句段,以便储备信息、积累文字材料,从而巩因记忆,增强理解,提高美的欣赏水平。同时还可进行观察练笔,指导学生根据作品的内容,发挥想象,进行仿写、补写、续写等小练笔,引导学生将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所机累的美的素材进行创造性组合。渐渐地,学生就能在习作中进发出创造性灵感。
二、在习作中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学生养成了经常观察从中感受美的良好习惯,就会激发强烈的表现欲。在学生的作文实践中,教师应该努力唤服学生弄经过多次观察储存于大脑的素材,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和激情,且授之以法,指导学生活取美的内容,确定美的立意。养成讲究美的结构,提炼美的语言,从而写出美的文章。
1.指导美的立意。指导学生立意,关键在于指导学生认真动脑,善于透过生活的表面现象进行大和想象。思得深。想得远,有新意。联想思维立意就是一种重要的指导方法。如学校校园里有一棵雪松。笔者让学生从外形着手。通过写它的样子、颜色体会它的外表美,再引导学生想象在大雪纷飞、百花凋季的时候,它仍不畏严寒,昂首挺立。让学生活受到有松的坚强,对雪松产生热爱、教佩,从而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这种坚强的品格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因此,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最重要的就在于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推陈出新,写出新观的东西,业扬自己的个性,同时要珍惜学生露出来的智慧火花,给学生以创造美的喜悦。
2.讲究美的结构。篇文章中, 结构和语言一样,都是给文章内容以具体形态的东西。文章如何开头,如何结尾,除了在阅读教学中结合指导外,还要帮助学生归类总结,进行训练。习作时,笔者常运用市思想结构”的训练指导法。指导学生看到不同类型的题目就会编报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可能的开头结尾,同时还训练学生学报常用的结构表达法。如开疆点思、篇未点题、首尾呼应、前后照点、承上白下等方法。教学过程中,注意将指导与写作相结合。使学生边学习边强障边实践,不断提高结构表现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也说:“美育是德育的基础。”的确,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再去创造美,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形成健全的人格。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有美的地方就有吸引力,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丁培养学生作文的市美情趣。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一、在美学基础知识的'传授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美的世界缤纷多彩,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对一篇美的文章,如果缺少审美知识,那么他会视珍珠如瓦砾.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论文
摘 要:很多人认为语文学习的是汉字知识,是汉语文化,是口语表达的升华,是文化修养的基础。因此,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语文教学,把希望寄托在语文课堂,希望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全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素质
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在对于文化底蕴的形成和个人气质修养的塑造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在语文课堂上,我觉得如果能够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从而发起他们内心对文学的热爱,以此来提升自己个人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内涵,将会对他们整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产生影响,并会受益终身,是值得提倡的。下面,我阐述一下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帮助学生提高整体素质,培养高质量人才。
一、以趣带学,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初步兴趣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如何能够引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将这个兴趣转化到学习中来,却是一个很发人深省的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其实是对语文有着浓厚的兴趣的。尤其是一些小的设计,会让他们立刻就精神起来,全神贯注地盯着教师,期待教师会给他们带来什么惊喜。这就让我更加信心百倍地设计出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来,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利用学生都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段子,以及野史趣闻。如在学习《出师表》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先问哪位学生看了《三国演义》,有一部分学生举手示意自己看过。我再问,谁看过《三国演义》的原著,这个时候举手的学生就寥寥无几了。我知道他们也许听说过《三国演义》,有的可能是看过一些相关的小故事,有的可能是偶尔看了两集连续剧。这个时候,我就为他们讲了几则关于《三国演义》的小故事,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耳朵,他们都聚精会神地听我在讲,这样不但让他们的好奇心得到激发,也有阅读这本名著的冲动。这样的教学设计,一方面会让学生情绪高涨,吸引他们进入到课堂情境中来,另一方面也会启发他们思考,活跃大脑细胞。所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很浓郁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可谓飞速发展,快的让我们有些跟不上步伐。当然,所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为我所用,各种信息与媒介都可以成为语文课堂的素材,成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和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课堂氛围,知识量更大,更能够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更容易被学生接收。所以有了这么多的好处,语文课堂当然少不了多媒体来助阵。例如,在学习《天净沙秋思》的时候,这首元曲小令是广为人之、广为传颂的千古名篇,可是如果只是单纯地读、念、背诵,以初中生小小的年纪,无法更深刻地理解当时作者的心情和当时的历史大时代背景。这个时候,我就通过多媒体课件来进行展示了。我首先伴着舒缓的背景音乐为学生讲述了宋末元初时期北方的情况:这个时候由于战乱,老百姓过得非常贫瘠,很多青壮年男子都上战场,背井离乡,是一个异常愁苦的年代。背景介绍完毕,让我们来看看作者描绘的是什么样的场景呢?我找到了一幅沙画现场的视频,为学生播放,看看在艺术家的手中,这是什么样的场景。当伴随着朗朗诵读声中逐渐完成的沙画跃然眼前,学生眼前一亮,怎么可以有这么精彩的画面?此情此景,真的是惟妙惟肖,生动异常。这堂课给学生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学习并不是只为了应付考试,知道结果,学习本身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技巧都十分重要,有的学生只会自己硬背,虽然也会取得好成绩,可是这是刻板的笨方式,与那些巧学习、会学习的学生比起来,下的工夫和力气都太过庞大和费劲,因此我们不主张这样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主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式和技巧,注重学习的过程和知识获取的过程,发现问题,找到方法,体验其中的乐趣。我觉得,这样不仅会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一门技能,即终身学习的技能。这样,无论是什么年纪,无论是在哪里,都会成为可用的人才,为自己打下基础,为社会做出贡献。
四、不可忽视课下活动对学生的影响
一些好的活动会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启发,同时也会引导他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例如,我会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播放河北卫视大型诗词节目《中华好诗词》,看看选手们在台上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以此来激发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热爱,也让他们对诗词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都会让学生对于自身素质有强烈的提升欲望,想着让自己也变成那样有才华的人,无形之中就会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也会让他们从中受益,学习、模仿那些成功的人,变得谈吐有方,举止有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们要肩负起教育育人的重担。由于很多原因,学生也许不能够认识到语文的重要性,可是通过我们合理的引导,就会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摸索经验,学习技巧,化为己用,这样能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也会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知程度,提高语文成绩。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和轻松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1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把握诵读,体会节奏美
叶圣陶先生曾创造性地提出了“美读”法,就是强调通过对声音节奏之美的感觉,设身处地,深入课文深层意蕴的情感思想,“与作者心灵相感通”,即神相遇、气相通、心相印、情相融。由此得知,朗读作品时诱导学生产生同步联想,是激发审美情感,从感性直观上升到理性领悟,进行审美的一种切实有效的方法。吟诵的时候,需根据文章的内容及自己的体会采用不同语调,而吟诵的方式则需要根据文章抒发的情感而定。
大体说来,情感低沉、缠绵柔缓的文章,宜采用个别读,从而体会到节奏的阴柔美;而激昂、热烈的文字,则宜采取集体诵读,从而体会节奏的奔放美。例如课文《军神》第7段的朗读指导,如果学生不了解刘伯承作为一名军人,为了革命需要一个清醒的大脑这一背景,教师只从技巧方面指导朗读,是达不到效果的,只有紧紧抓住情感这条线,才能读出刘伯承的精神之美。实践证明,诵读既能让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又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人物的性格特点也就更生动地体现出来了。
放飞想像,品味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给读者广阔的想像空间。要领会意境,就必须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景物,结合作者的情感,联系自己的阅读经验,放飞想像,深入作者所描写的意境之中,这就是想像再造的过程。如教学《草原》一课,课文写到“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到处翠色欲流”。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此情此境,再现草原的绮丽风光,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跟着课文录音作遐想游览,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把想像的画面画一画。学生们就如亲临一碧千里的大草原一样,无拘无束地策马前进了。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意境中,而在感受意境美的同时,学生也会回味欣赏意境美的过程,这就是想像美。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从出色散文中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以初中语文课本为例,像《岳阳楼记》、《最后一课》等篇中的爱国情;《背影》、《散步》篇中的家庭伦理情;《我的老师》、《藤野先生》中的师生情;《春》、《济南的冬天》中对祖国江山的热爱情等等,不一而足。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文章时,通过情感的内化过程,逐步提高学生内心感情体验的素质和水平,分清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形成良好的品德修养,行为习惯,以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一篇课文最好要明确一个激情点,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奋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岳阳楼记》一文可以让学生学习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目标;《祝福》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罪恶;《陋室铭》、《爱莲说》可以培养学生美好的道德情操等等。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走”出课本,让学生与课本的人物交谈、让课文中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去净化学生的灵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得;有的放天地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意识结合起来。
从古典出色作品中,体会作者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学习高中课文《离骚》时,让学生理解屈原忧国忧民的情怀,探究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不要苛求那个时代的屈原,为了国家的前途,为了人民的生活,忧心如焚,奔走呼号,这就是爱国的表现。因为在他心中,楚国就是他的祖国,楚国的人民就是他的同胞,我们不能非议他的爱国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节操。
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善于发现和观察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罗曼罗兰说过:“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我要说:写作文并非难写,而是缺少生活素材,缺少真情实感。比如校园,在一些学生眼里,觉得司空见惯、平淡无奇,而在另一些学生的眼里却又变得色彩缤纷,千姿百态:校园的花坛、小路、教学楼的宣传展示窗、班级的每期宣传板报等都成为了他们的写作素材。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原因就在于一个善于发现美,一个却不能。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中的一花一木,一人一事,用我笔写我语,以我语表我情,以我情去感人。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才能文如泉涌,文章读来才会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写出来的文章才会叩开别人的心扉。
3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一、增加课外阅读。拓展学生视野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单元结束后,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给学生提供拓展视野的机会,也是一种教育模式。比如,我准备两篇课外阅读材料《愚公移山》《三峡工程》,让学生讨论今天我国的三峡,工程。三峡工程能够使“高峡出平湖”,工程难度不亚于“愚公移山”。这项工程并没有神仙相助,都是靠人力和现代科学技术来完成的。时至今日“愚公精神”是否该重新解释,学生讨论热烈,讨论结果众说纷纭。这时教师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给学生主动权,能自读、自评、自解所学内容,而不是武断地下结论。
二、创设课堂情境,让课程生活化
从创设优化的课堂情境入手,让课程与我们的生活和经验更加具体地联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在实践中去学习比用规则学习起来容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这样就能缩短掌握知识的时间,且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课堂教学的设计无需搞得程序太多,而要简单明了,线索清晰,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训练活动为主,突出教学目标,采取生动活泼的、有创造性的、又实在的教学方法即可。任何知识都源于生活,经过归纳提炼最终上升为科学理论知识,现在当我们教授一门理论知识时,就该把知识再一次还原,使之融入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去,让学习者感到亲切,教学越贴近生活,课堂就越有生机。但是从理论知识到生活实践之间,采用什么作为两者“贴近”的媒体,是教学艺术所必须深思的。就如同几何学认识世界是从点开始的,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应从点人手,把知识放进构造好的模型里,牵一发而动全身,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多视角观察,挖掘资料意义
传统教学就如公路上竖立的路碑,在路人眼前一闪即过,而现代教学则应是能让人驻足的购物亭。语文学习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资料的收集过程,我们传递给学生一些原始的资料,但这种资料该如何谋篇布局,如何编排句段,我们却无法教会他们产生灵感,如何充分发挥思维的自由性去捕捉一个新颖的构想,我们给予学生的只是一个表象而不是灵魂。所以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培养一个人有深切敏锐,活跃的洞察力,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和美丽富有生命力的语言艺术,让他们有意识地反复揣摩手中所得的资料,多方位、多视角地观察分析,挖掘资料的内在关系和意义,然后等着豁然开朗的那一刻,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撑起整个天空。
4营造语文课堂良好氛围
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某种程度上讲,课堂气氛的创设基本上是由教师来一手把握的。现实情境下,教师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有自己的交际圈子,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课前,教师可能会遇到种.种或令人兴奋或令人沮丧的事情,但我们教师一走上讲台,就应该把自己的心情归入到具体的教材文本与教室环境之中,不应该受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琐事烦扰。要知道,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虽小,但天性敏感,会随着教师教态的阴晴不定来察言观色,如果教师喜怒无常,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课堂中去,他们就一定会偏离教材文本,把自己的思想重心放在揣摩教师的心理之上,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不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
另外教师的教态在语文学科中的表现就如一位艺术表演家一样,应该随着教材内容文本而或喜或悲,在讲到有关祖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时,就应当气势昂扬,蓬勃向上,透露出对于祖国由衷的热爱与自豪;当讲到相关缅怀革命先烈的时候,教师就应当韵味悠长,余韵无穷,充满对于这些革命先哲的怀念与崇敬;讲到相关屈辱的历史时,我们自然也就应当充满无限的愤懑与感慨,让学生在教师教态的影响下随着课文内容或喜或悲,让他们在文章内容的洗礼之下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升华。
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很多年以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严重桎梏之下,我们的语文课堂逐渐偏离了原本的轨道,变得有些本末倒置,其具体表现之一便是课堂上死气沉沉,学生在语文课上不是写就是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再从学生的年龄规律与认知特点出发,而是施以一味的强硬灌输与反复练习,不是分析主题思想就是概括大意,这样一来,严重影响着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学习兴趣。鉴于这种现状,从小学阶段学生爱玩的天性出发,笔者建议应该在语文教学的课堂上多多引进游戏活动,通过生动活泼的游戏环节来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譬如,在声母与韵母的搭配教学过程中,笔者组织班里的男生充当声母,女生充当韵母,通过在黑板上出示不同的音节,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的搭配组合。这样一来,学生在活跃兴奋的课堂氛围中自然将课堂知识进行了深化,优化了课堂效果,提升了教学的有效性。生字教学中,也同样可以利用这样的办法进行教学,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在利用游戏活跃课堂氛围方面,笔者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有很多教师怕影响了教学成绩,便把所有的课时上成了讲授课,在不断挖掘与反复练习中进行教学。笔者以为,我们大可不必如此,语文学科不同于理科,不能仅靠反复练习来提升教学成绩与学生能力。我们要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教学情境当中,重视口语活动与综合实践课程,这些课程内容由于形式新颖,对于课堂气氛的活跃大有裨益,学生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些活动本身更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极佳途径,让它们与阅读课程配合开来,一定会取得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教学效果。
浅析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基本素质论文
一、注重教材特点,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素质
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和“三爱”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等。例如,结合“圆周率”的教学可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代的数学名著及数学家祖冲之,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渗透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同时,在讲授知识时,教师要把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如通过自然数、分数的产生,揭示数学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关系;通过正比例与反比例、加与减、乘与除的变化,渗透对立统一的观点;通过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认识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从而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适时地进行思想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注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素质
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不是知识传递过程,而是学生的发展过程;不是教师教授过程,而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教会的过程,而是学生学会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法、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等,并让学生运用这些学习方法主动地去学习。如教学正比例与反比例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用分析法和比较法进行学习,通过实例的分析、比较,找出正比例与反比例关系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又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习方法有计划地逐步教给学生。如教学“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明确要找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应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先写出一些能被2整除的数,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征,最后引导学生归纳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能被2整除。教师再通过枚举法,验证能被2整除的数的特征。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还要教会学生”想“的方法和”做“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考虑,理清思路,使问题的解决更快、更合理、更准确。
三、注重教学氛围,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为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优化课堂结构,营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要注重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又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授课时可应用适当的比喻、适度的夸张、风趣的实例、得体的手势、丰富幽默的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同时,通过反馈、矫正,使每一位学生的数学学习能达到教学要求,教师可通过观察交谈、提问分析、课内巡视、课堂演板、作业批改等途径,及时搜集了解教学效果的信息,力争保证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另外,新颖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手段,教师系统、准确、抑扬顿挫的讲解等都可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尽量给学生创造动脑、动手和动口的机会,让学生在动中领悟知识。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时”,我先让学生分别剪出任意大小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一个,再让学生量一量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算出三角形和是多少度。通过量、算,学生初步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这个性质。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用学具操作,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成一个平角,通过剪、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位置如何变,其内角和都是180度。这样,学生至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并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因此,教师应遵循学生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为使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得轻松、学得深刻、学得有创造性,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一些重要因素,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提高。
广东省教育厅教研室9月15日制定的《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施方案》指出:“通过初中语文活动课的设计、实施,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促使每一个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语文的实际运用中丰富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一句话至少包含了以下三点:
①语文活动课的地位:是教学的手段,不是教学的目的;是同课堂教学并行的语文教学的另一翼,不是可有可无的放羊式的课外活动。
②语文活动课的原则:趣味性原则、学科性原则、自主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等。
③语文活动课的目的: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即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好语文的稳固情感;动脑,动口,动手,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构架起丰富的科学合理的语文知识结构,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促进少年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语文活动课教学是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实践。一、遵循趣味性原则,促成乐此不疲的境界一年多的初中语文活动课的教学实践,证明了语文活动教学比语文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语文。主要表现有:
①语文活动形式多样,较适合初中学生的好动、好奇心理。
②语文活动自主性强,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易形成诱发学生要求参与的良好氛围。
③语文活动立竿见影,成功感会使学生增强信心。
④语文活动的适应面广,不管哪一层次的学生都有可做的一点,只要学生参与、思考,就有收获的机会。我们自从开展成语连锁填补、寻找广告错别字、书写比赛、标点趣谈、课外采访等语文活动课后,学生们一直都保持着自主参与的积极性,课前课后,上学放学,你问我答,好不热闹,真是获益匪浅,而且乐此不疲。那么,如何使学生达到乐此不疲的境界呢?笔者认为,语文活动课的设计,一定要新、活、妙、实。新,
一是内容的更新,不能老是采访,老是成语练习或习字活动;二是形式要新,填空、猜谜、演讲、做游戏等等,形式要多样化。活,是指语文活动课要适合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要求和个性爱好。妙,是指语文活动能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启智于趣;也指语文活动课要活而有序,动而不乱。实,是指语文活动,谁都能参加,不能只有一些人在表演,大部分人在“看戏”。语文活动课不能搞形式主义,而要落实语文的教学任务,要实实在在地培养和提高语文素质。
二、遵循学科性原则,促成一箭双雕的境界语文学科的性质,最基本的有两个:基础性和工具性。基础性,一般是指语文的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工具性,一般是指交际功能,具体说,就是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语文活动课要突出学科性原则,至少要包括语文知识的学习和语文知识的应用两个方面。所谓“一箭”就是语文活动课,“双雕”就是指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一箭双雕”,就是通过语文活动课,要学到课堂教学中所学不到的语文知识,扩大知识视野,在身体力行中把从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理解得更准确,更深刻;就是通过语文活动课,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使理论联系实际,发展语文应用能力,提高语文素质。因此,我们必须把语文活动课当作语文教学的一门正式课程,是同语文课堂教学并行的、相辅相成的,不能把它当作可有可无的课外活动课。语文活动课必须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计划等。在语文活动课中,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通过活动,使学生真正学到一些语文知识,掌握一些语文学习技能,发展和提高语文的应用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要把它同语文游园活动区别开来,游园活动是以游乐为主,活动零碎不系统,目的不集中,而语文活动课是以某一知识点为目标,围绕某一语文知识范围开展,重在学习和应用。语文活动课虽然也强调趣味性,但应该是万变不离其宗,寓教于乐,启智于趣的。
三、遵循实践性原则,促成真知灼见的境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早就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强调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我们都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这里强调的无疑是实践性,自己来做,在做中自己学会。语文活动课强调的就是学生的身体力行,强调的就是实践性。要在语文活动课中,使学生有真知灼见,就必须让学生“三动”:动口、动手和动脑。动口,就是让学生亲口说说,在说的实践中学会说话,善于说话,提高说话的能力。在训练学生的说话技能时,要讲究语文活动的多样性、复杂性,以此来培养学生在各种情况下都应付自如的说话能力。调查汇报、答记者问、新闻发布等,可训练学生说话的准确度、简洁度和条理性;讲故事、演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生动性和鼓动性;辩论、答辩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敏捷度、中肯度;口头评讲作文、课文试讲等,可以训练学生说话的组织能力和分析能力。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要有目的性和渐进性。这些可以概括为六个字:顺、准、简、捷、巧、美。顺,即说话有条理、顺序恰当。准,即说话要准确、中肯,中心要突出,观点与材料要一致。简,就是在说话顺、准的情况下,再简洁一点,不拖泥带水,不重复多余。顺、准、简,这是说话基本的要求,达到这三点后,再训练学生说话要捷、要巧、要美。捷,即敏捷,反应迅速,回话快捷。巧,即说话巧妙,恰如其分,适人适事适地。美,即说话生动曲折,引人入胜。动手,就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写写画画,在写写画画中得到真知灼见。语文活动的动手,一般有:写字、、办报、画插图等。在写字比赛活动中,可以在书写与比较中,得到写字的秘诀,了解到写错字的原因;,能掌握各种检字法,懂得字典凡例,探索出一些文字编排的规律;画插图,能进一步理解课文,也能以此推知课文里的其他插图的意义与作用等。总而言之,在语文活动中,学生动手做,是容易得到真知灼见的。动脑,就是让学生动脑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中悟出规律与道理来。在语文活动中,训练学生动脑,一般是结合动口、动手一起搞的.,以形成学生多想的习惯,从中得到真知灼见。例如,在动口训练中,一般先让学生想一想:讲些什么?为什么要讲这些,而别的不用说?从哪儿说起?为什么从这里说起?从别的地方说起是不是更好?怎样才能讲得入情入理,有根有据?为什么这样讲能入情入理,有根有据?怎样才能讲得生动感人?在动口中,学生如果会这样想,一定会悟出一点好的东西来。在动脑训练中,也可单纯训练学生的语文思维(当然也含有动口、动手)能力。如,成语连接,可训练学生的联想能力;课文挑剔,可以训练学生辨认优劣能力;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可以训练学生辩证思维的能力,等等。如果学生在语文活动中,真真正正地亲自动口、动手和动脑,得到的东西一定能理解深刻,运用自如。
四、遵循自主性原则,促成无师自通的境界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中,就应该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起到主体作用。例如,办手抄报,让学生几个为一组,自己组稿,自己编排,自己抄写。这样,有学生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办好后学生就有欣慰感,兴趣就浓。再比如通过比赛,在比赛中对照别人,听老师评说,就会发现自己的优缺点。这样,经过几次实践,在办报中自己总结,自己纠正,自己积累经验和办法,手抄报就会越办越好。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中,还应该让学生“主动发展”,发挥个人专长,发展个性。因为学生个人的专长和突出的个性,往往会使学生善于把某方面的工作做好,善于把某点知识学懂。例如,在演课本剧的时候,我往往让喜欢编剧并且会编剧的学生执笔编写,集体讨论定稿;让会当导演的学生选拔演员、排练;让一些喜欢“评头论足”的学生当演员和评委,让他们来评价剧本和演出,总结经验。这样,学生对课本剧的编、导、演和评的水平,就会不断得到提高。要使学生无师自通,在语文活动课中,教师还应该侧重于授之以渔,导之以法。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并不是说不要教师的教与导,而应该是加强教师的教与导,并在教与导中授之以渔,导之以法。例如采访活动前,教师应该教学生怎样采访,怎样提问,怎样记录,注意些什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采访中自己学会采访。
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首先,语文美育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情趣和活力。
语文教学本应该是充满情趣的,而有时我们的语文课却上得索然无味,这与语文教学中不能挖掘语文自身美的因素有很大关系。如果一个语文教师能够重视语文中的形象和情感因素,把学生带入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一定会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厌学”为“好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是他们能否学好语文的前提。学生一旦充满了学习兴趣,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机。
例如,我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绿》时,带领学生着力挖掘本文的审美情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文所描绘的是梅雨潭的绿之美,是那样奇异、可爱、令人沉醉。它所表现的情趣,如果仅仅从歌颂祖国的山川自然之美去理解,就会空泛平浅,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也是浮而不实的。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从更深层次挖掘作者的审美情趣所在,从审美的角度揭示色彩之美所隐含的情趣。《绿》表现的是一种淡素色调,基本上是绿与白两种主色。瀑布是白色的,“飞花碎玉”般乱溅着,远望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而梅雨潭中的水是绿色的,“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绿色象征着和平、生命、冷静,它与白色搭配形成了一种清新、朴素、安闲、轻快的色调,正表露出作者对安定、平静生活的一种渴望和追求,对当时军阀混战、兵荒马乱的社会现实的不满。语文美育正是通过一篇篇具体形象的文学作品的赏析,唤起学生对美的敏感、向往和追求,逐渐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其次,语文美育也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通过语文美育,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满足和保持这种学习需要,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因此,语文美育便从客观上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基础和动力。如语文教学中为了营造感受美的氛围,常常借助于音乐、美术、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作为教学手段进行教学设计,有时还利用花卉、盆景、手工制作等来设置教学情境;有的借助于投影、录音、录像等电化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欣赏和理解课文;语文美育还使语文教学更多地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欣赏艺术的美、领略大自然的美、体味人性的'美。语文美育使语文教学的方式、方法、手段和活动空间都进入了一个新境地。
我在导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就借助了音乐。本文作者在描写愤怒的大海时表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崇高美,而在描写熟睡的大海时则表现了一种优美。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欣赏前者可以伴之以古典琵琶曲《十里埋伏》,海浪的一次次汹涌,多么像古战场的金鼓齐鸣、刀剑撞击、战马嘶鸣、兵士冲杀!而欣赏熟睡的大海时,可以放一首舒伯特的小夜曲,朦胧的月光,玫瑰的晨雾,飘零的花瓣,恰似此时此刻海的温柔。
再次,语文美育有利于智力开发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学生获取知识,不仅要借助抽象思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凭借形象思维,借助于对事物的直接体验、感受和想象。中学生常常是凭形状、色彩、声音和一般感觉来思考事物的,他们首先是运用形象思维,在此基础上发展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越丰富,抽象思维也就越发达。语文美育对提高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智力水平具有积极的影响。如一首小诗、一幅画、一部交响曲、一座塑像都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审美意识,发展学生的形象和抽象思维。
语文美育不仅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能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的增长,使他们的动机、兴趣、注意力、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都获得全面的发展。
因此,语文美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思维,培养其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川省泸定县一中 王晓燕
【摘 要】语文是一门非常具有美感的学科,但我们的学生却不能感受到,一是因为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挖掘出里面的美,二是我们带领学生去寻找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是给他们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关键词】语文 欣赏 审美
语文内涵丰富,无所不包,既有天文地理、科学奥秘,又有风土人情,音乐绘画。在语文的天地里漫步,随处可以观赏到美景,遇到高尚的人,有趣的事,这些都是极具美感的。如果我们能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去观察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就能把语文教学从分析结构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进入审美的自由天地,培养出具有高尚审美情操和富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把欣赏美作为他们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前段时间,网上疯传的民国时的语文课本就因为他们的美育和素质教育打动了无数网民的心。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应该将把美育贯穿于我们的整个语文教学中。因为美育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课堂教学的需要,学生情感的需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浅谈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揣摩好词句,激发美的感受
词、句是语言的基础建筑材料。我们可以通过对文章中精美的词句赏析,引导学生感受美。语文教师应让“教”和“学”更自然、更科学地结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教学上的美的境界。如果在课堂上只是单纯地分析阐述,甚至还运用一些公式来分析概括,那么学生就会在这种枯燥的'环境中失去应有的弹力和活力,那么学生会在对语文课的学习中产生厌恶感。因此,我在教学中就十分注重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品味好词、好句的精彩,体会美的意境。有的老师认为上了初中,朗读就不重要了,而且时间也少了,就不让学生朗读了,更多的用来给学生分析课文,介绍阅读方法。其实,我觉得这种做法是舍本逐末。为什么我们小时候学的很多课文,我们不但到现在都还会背,还记得它曾经带给我们的美感。那就是老师要求我们朗读的结果。所以,在我的语文课堂中,仍然十分重视学生的朗读。如我在教学《春》时,我就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春天来临时看到春意盎然的景象时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从“春景”入手,通过“轻悄悄”、“软绵绵”、“让”、“闹”、“眨”、等一系列词语,让学生感觉生机勃勃的画面美,同时又让学生体会这个“酝酿”一词感受作者为我们极传神地描绘出的空气中各种香味混合的清新画面。通过这些词语的理解体会,学生对文中的意境和思想感情就有深刻真切的领会了。
二、巧辩修辞,感受语言美
什么是修辞?它就是为了把文章修饰的更美而运用的一种语言,或者说是一种活动。文章如果没有修辞就像一个美女没有化妆,太过于本色而不生动。可以说修辞是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源泉,要培养学生美感就要从了解修辞手法做起。修辞学是一个不小的天地,里面有许多的内容,比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通感、顶针等等,学生掌握了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阅读时就能更好地获得美的享受,阅读教学就变得轻松起来。如《荷塘月色》中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句就是把嗅觉转为听觉的比喻通感。用“歌声”比“荷香”,真切、新奇,还可以启迪读者的想象和联想。“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句是把视觉转换成听觉。用“旋律”比“光与影”把单调的难以描摹的月色写得轻盈荡漾,绘声绘色,写出了月光与月影的和谐。让学生充分想象,就能体会到朱自清先生淡淡的哀愁。
三、精炼语言,创造美
教师语言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一堂的成功与否。语言是教师用来传授知识,进行教学的主要手段。能否掌握语言艺术,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课堂语言的特征首先是精当,即要做到发音正确、语义明确、语速适当、抑扬顿挫,这样才能突出重点、难点,准确而鲜明地传授知识。其次应生动,尤其是作为语文老师,更是应该把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锤炼得更好。做到运用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并善于运用一些幽默口吻和风趣说法,运用一些语言修辞技巧,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最后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还应注意发声传情,声情并茂,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四、寄情于景,体会美
语文教学中,要获得作品给你的美感享受,不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去分析理解作品,也是无法理解作品的美的。如《我的空中楼阁》就是寄情于景的好文章。《我的空中楼阁》中的景物都是作者情志的蕴含者,“山”、“绿树”、“花”、“小屋”、“山路”等,一一现出灵动、娇美的姿色,庄严的尊容。“山如眉黛,小屋恰是眉梢的痣一点。”“山”比做女子描画过的眉毛,“小屋”比做眉梢上的一点“痣”,相映成趣,就是一个美人的面容了。作家这清淡的一笔,使那普通的山、平常的屋顿然生辉,见出了“风致”。小屋是“玲珑”立着的,立着角度是“柔和”的;山的寂寞是被小屋“点破”的;山上的小屋好比“漂过”的风帆,“掠过”的飞雁。其情态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实为出奇制胜,活脱脱地突出了山和屋的那种令人神往、令人陶醉的优美风姿。
五、运用多媒体,展示美
随着我们教育的不断发展,我们教学手段也在不断推陈出新。现阶段,多媒体――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因它的直观性和形象性而在我们课堂中流行。使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投影仪、幻灯片等进行教学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电教媒体的恰当运用,既可节约时间,又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把语文课本里的一些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给我们充分地展现出来,可以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但我们在制作时也要注意,使用的电教媒体要与我们的教学内容相符,不要为了用它而用,要让学生从你使用的电教媒体中感受到美,体会出美。
美是需要我们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用一颗敏感的心去细细体会的。只要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能帮助学生练就这样一双慧眼,激活学生那可好奇而善感的心,就能让学生在教学中受到美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遽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论文
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质——基础工具性,决定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一切素质教育都是从学生的语文学习起步,学生的语文水平常常是学生素质高低的表现。
语文教育的社会性决定语文与生活共存,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都有语文和语文学习。人们就是借助语文来参与生活,进行社会交际,同时在生活、交际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因此,语文教育应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接受全面的语文素质培养和训练。
一、发挥课堂教学的素质教育主渠道作用
教育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是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核心。课堂教学是语文教育的主渠道,语文素质教育的要求,要落实到每节课的教学之中,靠读写听说训练去完成。
1.结合生活教读。语言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又为生活服务的。在教读课中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教材内容,有机联系到校园内外、国内国际,缩千万里于三尺讲台,纳天下事于几方丈教室。途径有二:一是善于捕捉学生所关心的事情,捕捉学生中的热点问题,因势利导,进行语文教读。例如:《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你“为什么读书?”从而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二是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的最佳结合点,使语文走进学生的生活。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谈谈尊老爱幼的事例,理解人与人之间的真诚纯洁的感情。
2.结合生活训练。训练要着眼于学以致用,训练的材料来自生活。例如让学生写春天,就带学生到公园,到郊野,去观察春天里各种事物的情态。在作文训练中,还要提倡写生活、写真情实感,鼓励创新,写“放胆文”。教材上的练习题和训练材料,要挖掘与生活的联系。
3.教给实用的学习方法。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语文教师要教给学生自学语文的方法在自学中提高语文能力。课堂指导学生自读(课文)、自查(字典)、自写(字、词、段意、中心)、自检(检查、修改作文);课外指导学生做知识卡片,写日记,摘抄读物上的名言、警句、优美语句。
4.学语文与学做人结合。语文含有人文因素。学习祖国语言,就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民族传统的接受、认同、形成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达到语文能力与心理品质共同提高。
二、积极开辟语文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
义务大纲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语文课外活动和语文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课内语文学习和课外语文活动必须结合,积极开辟语文教育的第二课堂——语文课外活动,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语文课外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按内容可分为:
①阅读活动。例如实用文体、科技读物、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读书报告会等。
②写作活动。例如课外作文,办墙报、手抄报、写日记、读书笔记等。
③听说活动。例如讲故事、讲演比赛;听广播、听音乐后叙述内容,听新闻广播,抗干扰比赛等。
④书法活动。例如练习毛笔字书法和硬笔书法,举行书法比赛等。
⑤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游览名胜古迹、社会调查、访问英雄人物、搜集民间谚语、故事等。
按形式可分为:
①语文主题活动。例如“我爱家乡”说写主题会,名人名言荟萃等。
②语文智力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力、查字典比赛等。
③语文游戏活动。例如猜谜语、说笑话、对对联等。
④语文说、唱、演活动。例如编演课本剧等。
⑤语文作品展评活动。例如手抄报、读书笔记、书法等作品展评。
三、结合学校生活进行语文素质教育
1.架起各科教学与语文素质教育的桥梁。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语文是各科知识的载体,数学的法则定理,有些就是一个多重复句;理化的实验解说,就是一篇说明文;历史事件的记述就是记叙文;地理风光的描绘,就是生动优美的散文;政治观点的阐述。就是逻辑严密的论文。在进行各科学习的同时,也有意语文学习,把各科教学当做语文素质教育的另一场所。
2.在班级生活中进行语文素质教育。班级是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和组织形式,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场地,在这里既能进行班级建设,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既能进行进行集体教育,又能进行语文训练。例如选举班干部,让学生推荐或上台讲演;班里组织活动,让学生当主持人;学生轮流值日,一分钟讲演评论班级生活,填写班务日志;写会议发言稿,当班会记录人;组织小记者活动,开展宣传报道;新老师上课写欢迎词;组织欣赏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等,使班级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和谐统一。
3.在学校生活中进行语文素质教育。要让学生具备一种在学校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和运用语文的“本能”。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艺术节、义务劳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重大活动后,让学生作文;听领导讲话,专题报道时,边听边做记录,训练提纲擎领的技能,学习生动的语言和优美词语;组建校园电台,开展课余广播;让学生办板报,纠正校园内外的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汉字;开展人人都讲普通话活动,组织语文竞赛等。这样既丰富了学校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把语文教育由课堂扩展到学校生活的天地。
四、在社会生活中接受语文素质教育
全国中语会理事长刘国正同志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好像是一个多面体,有许许多多的‘性’。至少有一个‘性’很有道理,即社会性。社会性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语文学习在整个社会生活中几乎是无所不在的。……”
语文是人们交际的工具,社会这个学习语文的场所是无边无沿的,凡是有人的地方,都要运用语言(口头或书面),只要应用语言,就会给青少年以影响。
中学语文教师要知道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地运用云纹这个工具“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改造社会尽一份的责任。例如所见所闻的城市环保、治安状况、物资交流会、乡镇企业等,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对象。大到社会热点问题的反响,小到对招牌、标语、广告上错别字、不规范用字或有损国格用语的查找、分析认识,都可以达到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