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赵嘏齐安早秋》阅读题及答案,本文共10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赵嘏《齐安早秋》阅读题及答案

赵嘏齐安早秋》阅读题及答案

齐安早秋

赵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2分)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1)秋风乍起,候鸟高飞

(2)堪惜、堪惊,直抒胸臆,凸现主观感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3)对时光流逝的哀伤痛惜,对家乡的.思念,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对前程的迷惘。

齐安早秋,齐安早秋赵嘏,齐安早秋的意思,齐安早秋赏析 -诗词大全

作者:赵嘏  朝代:唐  体裁:七律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赵嘏

流年堪惜又堪惊,砧杵风来满郡城。

高鸟过时秋色动,征帆落处暮云平。

思家正叹江南景,听角仍含塞北情。

此日沾襟念歧路,不知何处是前程。

(1)诗中哪些内容写出了早秋的特点?(2分)

(2)前人认为流年堪惜又堪惊一句发语挺拔,力振全篇,请简要分析。(4分)

(3)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参考答案

(1)秋风乍起,候鸟高飞

(2)堪惜、堪惊,直抒胸臆,凸现主观感受;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3)对时光流逝的哀伤痛惜,对家乡的思念,对塞北行迹的追怀感慨,对前程的迷惘。

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是什么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速度也要质量。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阅读理解试题作答注意事项

1.审题

(1)做阅读理解的时候最好读三遍,避免答非所问.第二遍开始带着问题去读

(2)抓关键词,找到突破口

2.锁定区间

根据问题,找到相应段落中相应的词语、句子,进行分析,尽量从原文捕捉到答题线索。

3.结合上下文

不要只孤立的思考题干或者只抓住一个词语、一个句子;抓住段落核心内容或者文章中心

4.分析词语、句子、段落,往往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着手,从写法特点分析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好语文的阅读理解题。

5.保证文本读两遍以上。

第一遍:通读全篇语文阅读理解,大致了解。先整体粗略阅读全文,大致感知文章大意即可;阅读时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可以稍快

第二遍:审清语文阅读理解题意,回读原文。看一遍题目,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结合试题(顺藤)找到相关的段、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找出或归纳出答案(摘瓜)。宜慢,仔细,并回读检查

最后:理清语文阅读理解要点,认真答题。根据答题要求,加工改造,概括提炼。(尽可能利用原文中的关键性文字答题)

杜牧

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

【注】①呜轧(yà):拟声词。②亭: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

⑴齐安:唐郡名。天宝元年(742年)改黄州置,治黄冈县(今湖北武汉市新洲区)。辖境相当今湖北省武汉市北部,红安、麻城、黄冈等县市地。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黄州。

⑵呜轧(yà):象声词,形容号角吹响时的声音。古时在城楼吹号角以报时。一作“呜咽”。江楼:指黄州城楼。

⑶微阳:黄昏时光线微弱的太阳。晋潘尼《上巳日帝会天渊池诗》:“谷风散凝,微阳戒始。”,潋(liàn)潋:波光闪烁的样子。这里借指阳光。汀(tīng):水边平地。

⑷凭阑 :即“凭栏”,身倚栏杆。

⑸故乡:指长安。长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故亦称“ 十里长亭 ”。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为送别之处。

(1)请说说你对第二句中“寒”的理解。

(2)古人评价杜牧的诗“好用数目”,“颇妙”。你认为本诗“故乡七十五长亭”中的“七十五”有什么作用?

(3)诗中第二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参考答案

(1)“寒”既写出了水中汀州在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场景(1分),也暗示了诗人的凄凉心境(2分)。【评分要点及说明】“表现场景清冷”,给1分,“暗示心境凄凉”给2分。意对即可。

(2)“七十五”以较大的数目写出了诗人家乡的遥远(1分),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因思乡而产生的惆怅(或落寞、失落、怅惆等)之情(2分)【评分要点及说明】写出“家乡遥远”给1分,写出“思乡之情”给2分。意对即可。

(3)描写了一幅水中汀州在黯淡无光的`夕阳照射下的清冷景象。

唐时每州都有一个郡名(因公元6唐高祖改隋郡为州,公元742年唐玄宗又改州为郡,唐肃宗时复改为州,所以有这种情况),“齐安”则是黄州的郡名。诗当作于武宗会昌(841-846)初作者出守黄州期间。

这首宦游思乡之作,赞许者几乎异口同声地称引其末句。明人杨慎说:“大抵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升菴诗话》)清王渔洋更说:“唐诗如‘故乡七十五长亭’、‘红阑四百九十桥’,皆妙,虽‘算博士’何妨!……高手驱使自不觉也。”(《带经堂诗话》)说它数字运用颇妙,确不乏见地;兹再予伸论如下。

此诗首句“呜轧(一作呜咽)江楼角一声”,“一声”两字很可玩味。本是暮角声声,断而复连,只写“一声”也就是第一声,是强调它对诗中人影响甚著。他一直高踞城楼,俯临大江,凭栏回首,远眺通向乡关之路。正出神之际,忽然一声角鸣,使他不由蓦然惊醒,这才发现天色已晚,夕阳已沉没水天之际。这就写出一种“苦回首”的情态。象声词“呜轧”,用在句首,正造成似晴空一声雷的感觉。

由于写“一声”就产生一个特殊的情节,与“吹角当城片月孤”一类写景抒情诗句同中有异。呜咽的角声又造成一种凄凉气氛,那“潋潋”的江水,黯淡无光的夕阳,水中的汀洲,也都带有几分寒意。“微”、“寒”等字均著感情色彩,写出了望乡人的主观感受。

暮色苍茫,最易牵惹乡思离情。诗人的故家在长安杜陵,长安在黄州西北。“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宋张舜民《卖花声》)“微阳潋潋落寒汀”,正是西望景色。而三句却作转语说:“不用凭栏苦回首”,似是自我劝解,因为“故乡七十五长亭”,即使回首也不能望尽这迢递关山。这是否定的语势,实际上形成唱叹,起着强化诗情的作用。

按唐时计量,黄州距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通典》卷一八三),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古时三十里一驿,每驿有亭)。但这里的数字垛积还别有妙处,它以较大数目写出“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的家山遥远的情景,修辞别致;而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从音节(顿)方面看,由于运用数字,使末句形成“二三二”的特殊节奏(通常应为“二二三”),声音的拗折传达出凭栏者情绪的不平静,又是一层妙用。

唐代有的诗人也喜堆垛数字,如骆宾王,却不免被讥为“算博士”。考其原因,乃因其数字的运用多是为了属对方便,过露痕迹,用得又太多太滥,也就容易惹人生厌。而此诗数字之设,则出于表达情感的需要,是艺术上的别出心裁,所以驱使而令人不觉,真可夸口“虽‘算博士’何妨”。

齐王者问赵威后①,书未发②,威后问使者曰:“岁③亦无恙④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选自刘向《战国策·齐策》

【注释】①赵威后:赵恵王妻。②发:拆封。③岁:年成,收成。④无恙:平安无事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齐王使使问赵威后使:(2)舍本而问末者耶舍:

2.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译文:

3.结合文章内容,在“先问君”还是“先问民”的问题上,你同意谁的.看法,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

1.(2分)(1)使:派;(2)舍(丢下,舍弃)

2.(2分)难道把卑贱的放在前面,尊贵的却放在后面吗?(意思对即可)

3.(2分)示例:同意。因为老百姓像“水”,君王像“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如果君王推行暴政,把老百姓逼上梁山,老百姓可以通过起义推翻君王,所以,老百姓“平安无事”,君王才能“平安无事”!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8分)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鲈鱼正美①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①鲈鱼正美:典出《世说新语》,秋风起时,张翰(字,季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这首诗的第二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分)

答:

(2)“鲈鱼正美不归去”与“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同一典故表达诗人志趣,请分析它们所表达志趣的异同。(5分)

答:

答案:

13.(1)天空中残留着稀稀落落的几点星光,(1分)空中一行秋雁越过关塞朝南飞去,(1分)远处传来的一声长笛,传入了倚着栏杆的游子耳中,引出无际的乡愁。(1分)

(2)相同点:两首诗(词)用张翰的典故,都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2分)

不同点:赵诗用张翰的典故还表达出归隐之心。而辛词反其意用这典故,表达出了耻于辞官归隐、一心报效国家的.壮志雄心;更表达出了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图恢复的激愤之情。(3分)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①凄凉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②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③。

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注】①云物:云雾。②鲈鱼正美:吴郡人张翰秋风起就想起家乡的鲈鱼、莼菜,辞职而归。③“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⑴ 赵嘏《长安秋望》之“秋”体现在何处?(2分)

答:

⑵ 杜牧《长安秋望》中“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是怎样描写秋色的?(2分)

答:

⑶ 两首诗都写了秋望长安之景,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4分)

答:

参考答案:

13.(8分)

⑴ 拂晓云雾凄清,雁阵南归,紫菊半开,红莲凋谢,鲈鱼正美。(答4点即可,2分 )

⑵ 诗人将“南山”和“秋色”相提并论,以具体有形的’南山形容抽象虚泛的秋色,别出心裁地衬托出秋色之浓重。(2分)

⑶ 赵诗抒发了诗人孤寂怅惘的愁思,表达了思乡之情和退隐之思。 (2分)

杜诗写诗人秋日登高远望,抒发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2分)

云物凄清拂曙流, 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 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 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①,空戴南冠学楚囚②。

注释:①“鲈鱼正美”:典出《晋书·张翰传》,张翰思念故乡的鲈鱼,便辞官回家。

②“南冠”、“楚囚”:典出《左传》,为囚徒的代称。

14.从体裁来看,本诗属于七言 (1分)

15. 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颔联中的“残”、“雁”呼应了首联的“凄清”一词。

B. 颈联中“菊”取意于“采菊东篱下”,示有归隐之念。

C.“红衣落尽渚莲愁”一句诗人采用了移情的.手法。

D.“鲈鱼”用了典故,同时也是诗人回乡的动因。

16.杜牧称赞赵嘏为“赵倚楼”。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14.律诗(1分)

15.D(3分)

16.“长笛一声人倚楼”作为传世之句从听觉、视觉来展现情景,富有画面感,人与景融合,意境动人,且点出了诗题“秋望”之意,抒发了诗人秋日寂寥之情和欲归而不得的心情。(4分)

要点:“倚楼”所看到的景物(从听觉、视觉来展现情景)(2分)特征:寂寥、凄凉、凄清等(1分)抒发了诗人思归、思乡之情(1分)

《齐安郡中偶题》与《暮热游荷池上》阅读比较及答案

【甲】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乙】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①: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2分)

②: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5分)

答案:

①傍晚 西风

②拟人表现手法。(1分)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2分)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