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无痕润物无声教学论文
- 文档
- 2024-08-03
- 107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真爱无痕润物无声教学论文,本文共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真爱无痕润物无声教学论文
与学生的相处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时而激动;时而欣喜;时而懊恼;时而令我回味无穷我做为他们的朋友兼数学老师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然而,似乎每一节课都有一些新的东西在涌现。据了解四(5)班的数学老师几乎是每学年都换,我算是第四任了吧。同学们面对初来乍到的我好像有一丝的新鲜与好奇感,而更多的是来自学生和家长发自内心的观望与担忧,这个老师能喜欢我们么?这个老师到底怎么样呢?我作为孩子们的老师,真心的爱着他们,从而也体会到了这种矛盾的心情。因此,我便从两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首先,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我上课的时候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使用简洁鲜明的教具,随时注意动静结合,时时将游戏贯穿其中,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趣味盎然,而且也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其次,采取激励的方式。头几节课我把提问设计得十分简单,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12次机会发言。每一个同学说完我都会以好!
很好!
太好了!
棒极了!一系列的词表扬他,还时不时的摸摸学生的头,对着学生翘起大拇指。特别是对平时不爱回答问题的迟慧生,更是大加赞赏。一节课下来,几乎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几次表扬。而且,我还郑重地对学生说:我们的共同学习刚刚开始,哪位同学以前学习不理想,哪哪位同学是优秀生我都不知道,希望大家都好好的表现,让张老师认识一个优秀的你。同学们听了我这番发自内心的话之后,对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兴趣,都把数学堂课当成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数学课上,每个学生都信心十足,特别是得到老师的鼓励,他们更是欣喜若狂。在一次数学练习课上,班干部领来崭新的'数学练习本发给大家。本子发完后,竟然有一个女同学没有得到本子。那个女同学坐在后几排,穿得干干净净,长得眉目清秀,只是一脸的调皮像。她也着急的说:老师,我没有本子,我也要写。这时,发本子的小干部说话了:老师,不发本子给她,她最懒了,从来不做作业,就连语文和英语作业也不愿意做。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原来是小干部认为她反正不做作业,发本子给出她也没有用的。面对这种情况,我马上轻声地对那位女同学说:你想改变同学们对你的印象吗?你愿意好好的完成作业吗?她红着脸使劲地点点头。于是,我又叫小干部去给她领来一本练习本,她拿到本子后,脸上呈现出无限的满足,写练习的时候小心翼翼的,一个数字没写好马上用橡皮擦了又擦,最后终于写出了一份工工整整的作业,我顺势大大的表扬了她一番。以后的课上,她也慢慢地变成了一个爱回答问题的学生。看到她的转变我再一次体会到激励的重要性。有一次下课铃响了,有几个同学竟然恋恋不舍的说:怎么这么快就下课了。一句无心的话听得我感动了好久,我觉得作为一名老师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真的好满足。在这段时间的教学中,我由衷的体会到:要想教好学生,就应该付出自己真正的爱,用这种无私的真爱去鼓励他们,让这种爱的激励延伸到他们的学习中,自在而轻松地学习。我相信,在老师充满爱的激励中,不仅能够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更能够塑造出具有健康人格的人。
唐小平
自古以来,我国就有“一生为师,三生为父”“师徒如父子”的古训,把老师的地位看的高高在上,而老师也就堂而皇之心安理得地安享着人们的尊重,尤其是学生的顶礼膜拜,容不得学生任何的不尊和挑衅。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师的这种观念越来越受到挑战,老师的困惑越来越多:现在是怎么了?怎么学生都变成这样了,怎么教了几十年越来越不会当老师了,我想这样的问题在很多老师的脑海萦绕过,深思之余,我们是否有了答案呢?我们该如何处好新时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关系呢?
我想:面对当前形势,面对现代学生,我们的教育工作者也更应该进入反思时期,新的要求,新的理念也已渐渐的深入人心,作为教师的我们,传统的观念是否落后了,是否有距离 ,是否还在一成不变的.墨守成规?是否有被时代淘汰的危险?有被学生“下课”的可能?“我变,故我在”,这是时代的要求。
现在已进入二十一世纪,独生子女已茁壮成长起来,家庭的溺爱,社会的包容,媒体的引导,使他们成为一批注重自我,张扬个性的群体,也不乏娇生惯养自私狭隘的一面。他们柔弱,敏感,易受伤害。他们是温室里的花草,没有经受过风吹雨打,别说百炼成钢,连坚强的躯体都没有。面对如此学生,你还是急风暴雨直言呵斥,他能受的了么?受不了,当然要顶撞。顶撞了,就会造成更大的冲突。如此这般,师生关系的紧张就不足为奇了。作为一名现代老师,我们要做的就是放下架子,以平等心待学生。
其实,现在的学生很不易,时代的要求,将来生存的压力,家长的期望,老师的要求,已经剥夺了很多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诸如爱好,个性,玩耍等等,他们柔嫩的双肩撑起很多本不该属于他们的重担。他们焦躁,苦闷,心力交瘁,少年老成看破红尘,甚至离家出走,有的还走上轻生的极端……当然,这并不都是老师的错。但老师如果以自己的爱心滋润学生的心田,主动的充当他们的发泄对象,倾吐对象,充当压力与摩擦的润滑油,教育的效果是不是会大大的改观?所以,老师要爱学生。
特别是初中学生,十四五的年龄,正处于一个叛逆期 ,青春的萌动,使他们处于焦躁不安,稍触即发的阶段,如果他们遇到一个视他们为朋友,对他们平等相待,想他们所想,思他们所思,和他们打成一片,了解他们疾苦的老师,他们是否会少出许多问题,少走许多弯路,在求学路途中,心情是否会更舒畅,效果是否会更佳,成材率是否会更高?“润物细无声”的感觉,难道他们会不铭记心间?所以学生在校即使有万般压力,老师都应该成为减压阀,而不应成为压力器。老师要走进学生的心间,成为他们的朋友。
我们是老师,我们铸就的是人的灵魂,是健康的人格。产品坏了,还能回炉,如果一批人,乃至于一代人在你手里毁了,我们怎么挽回这个损失?我们选择了这一职业,就选择了这一责任,我们责无旁贷。要不人们会把“红烛”“天底下最光辉的事业”这些崇高而伟大的称号送给我们?要想不误人子弟,业务精良,驾熟就轻固然重要。但用我们正确的人生观去影响他们,引他们沿健康之路成长,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说,会教课的老师,并不算一个优秀的老师,能成为学生良师益友,让学生热爱的老师才是优秀的。
在这方面,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以及李镇西老师,都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只要我们多看一些,多学一些,更细心些,更尽心些,谁说我们不能成为教育上的大师?不能真正的桃李满天下?祝愿我们的老师都能成为育人的能手,学生的朋友。 --这也是我对新型的师生关系的粗浅认识,是我对新型师生关系的认知和希望。尽我朝朝暮暮心,唯期收获但耕耘。……。扶抱丝竹谁赏月,芳菲桃李独知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我愿我们的老师都能用一颗爱心去沐浴学生,去探索一条新时期师生关系的正确之路
福建泉州●王宝华
摘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是我们所有人类共同的呼声。环境保护,教育为本,所以对小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责无旁贷,而小学的语文课教学为环保教育搭建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因此,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是认真贯彻和深刻体会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真实体会,更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重大工程”。
关键词:小学语文;环境教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文以载道”“文道合一”是语文的重要特征,这些都决定了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学生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学习关于环境的知识,可以从文学作品中感悟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研究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一、通过朗读渗透环境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有许多文章描写的正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在学习课文时,我带领学生理解好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中,我把这种美集中体现在朗读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悟小兴安岭的美,激发他们对小兴安岭的向往。在教学小兴安岭的春天时,课堂环节是这样的:(1)读中找景,用“○”圈出自己看到了小兴安岭的哪些美景,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初步感知美。(2)读中找特点,用“———”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小鹿的这个句子,因为这句话把小鹿写得太美了,太可爱了。”(教学论文 )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小溪的句子,因为我似乎听到了流水声。”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句子,加上动作读读句子,加上流水声读读句子,使学生心中对美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在读中感悟了小兴安岭的美,感受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这种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我想是当今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之一。记得有人曾经这样说过:“终身受益的东西从来是看不见的,是学生内在的情感态度和人格。”就这节课而言,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于言而动之情,这种油然而生的对自然美、语言美的感悟,是学生终身受益的。
二、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卢梭说:“千万不要干巴巴地同儿童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所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与其进行一百次生硬的说教,不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接受教育又增长知识。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多媒体课件渗透环境教育利用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让学生欣赏、想象、对比。学生通过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内化为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依恋,继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比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进行多媒体教学,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美丽的插图在学生中所唤起的感觉,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沉淀为有益的营养,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此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还有沟壑纵横的田野、熙熙攘攘的城镇、马达轰鸣的工厂和矿山……他们会由衷地感叹:古老、慈爱的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宽容、忍耐,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身边事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2.抓住重点课文和重点语句,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章短小,语言朴实,然而其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结合重点语句,说体会,谈感受,加深理解。如文中的“拎”字表达了人们的一种非常随意的心态,它把人们那种把砍树没当做一回事的心态淋漓尽致地勾画了出来。表达这种随意心态的还有“一棵一棵”,突出了人们没有将砍树当做一回事。“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锋利的斧头”,不仅仅指的是人们砍伐树木的工具,还包括人们的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行为。
《只有一个地球》中,“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教师可以抓住这个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可爱”“破碎”“同时”,联系全课,让学生说说地球的“可爱”表现在哪里,容易“破碎”又表现在哪里,为什么要强调“同时”。学习的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如果“不加节制”“随意毁坏”资源,可爱的地球就可能走向“破碎”;如果精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可爱的地球就会更加可爱。
3.课外拓展延伸,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可以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紧紧联系现实生活,将环境教育向课外延伸。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知识技能的同时,接受环境知识、环境道德的教育,深入思考,拓展视野,蕴蓄情感,逐渐增
强环境意识并动手动脑,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完后,老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的理解动笔写写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学生写道:“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保护地球=热爱妈妈,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请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废水。”写到这,我想学生们的心肯定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幼小的心灵里油然而生出一个想法:保护地球吧!那是我们的家啊!
三、通过作文教学,有机渗透环境教育《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广大的中小学生进行环境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使国家未来建设者树立起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因此,在指导学生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有机地将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这学期,我在鲤城区“习作(写话)专题研讨”活动中执教的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中的想象作文《假如我是……》,重点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换位想象,表达自己心中的美好想象和愿望。在指导时,我有意识地诱导学生写环境方面的内容,比如有一位同学写《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引导她从当前山林毁坏严重、森林火灾繁多、人们为谋私利乱砍滥伐等现象入手,道出大树希望受到人们的正确对待。还有一位同学的题目是《假如我是环保专家》,其中写道:“以前天是湛蓝的,水是清澈的;现在天是灰蒙蒙的,水是浑浊浊的,许多飞鸟走兽不现其踪迹,鱼虾之类少得可怜。假如我是环保专家,我首先处理的是那些成堆成堆的垃圾,一个城市一天要埋掉数以千吨的垃圾,一些垃圾能腐烂,而白色污染几千年都烂不掉。我想要发明一种药水,滴上一些就能使垃圾自动分解,对土壤有利的埋在土里,而烂不掉的呢?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变成人类需要的氧气,还给大家天之蓝、水之清,让飞鸟走兽能和人类协调共处。”
通过这次的习作教学,让学生产生了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作文中表达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在语文活动中正确渗透环境教育
1.结合各种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3月12日是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节水日,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12月29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有选择性地利用这些绿色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就能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2.利用各种语文活动正确渗透环保教育
如组织学生查找有关环保的资料并进行阅读、开展各种宣传口号和绿化环境的设计等语文活动,让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验。这不仅渗透了环保教育,而且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与人合作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利用新闻报道进行环境教育
当今新闻媒体的快速发展和其图、文、声、色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及时了解环境信息提供了方便。我们在培养学生关心新闻的习惯时,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了解那些近在咫尺、触目惊心的环境破坏导致的恶果,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适时进行讨论。这样既考验了学生捕捉信息的敏锐程度,又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让他们在嘴唇的上下翻飞中锻炼了口才。与此同时,我们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的目的也得到了落实。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作为一位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是语文学科不可推卸的责任。只要我们心中时刻装着环境教育这一理念,寓环境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不断挖掘语文素材,不断找准渗透点,一定能让环境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开出美丽的花,结出丰硕的果,使小学语文成为环保教育的沃土。
以德育人润物无声师德论文
以德育人,是指教育者以身作则,用自己的美德、高尚的品质、良好的思想素质去熏陶学生、感化学生,进而达到教育培养学生的目的。这里的“德”,即美德,指教师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思想素质等。作为传播精神文明的使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的是非常神圣的职责,我们不仅仅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教学生如何做人,我们要为社会各界输送合格人才。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一不体现着自身素质的高低,而且无时无刻不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此,我想谈一下我的几点想法。
一、正人正己,德高为范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获得学生信任、尊重的前提,“师爱生,生则尊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首先努力地做到,“正人先正己”嘛。“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为《教工》杂志的封面题词时写到:“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人之模范也。”陶行知先生也说:“要人敬已,必先自敬。”老师教育学生的过程其实就是师生之间心灵的相互碰撞,老师的道德观念,思想品质通过教育学生可以转移到学生的身上,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教师的高尚的道德观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并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了塑造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观,教师首先应当先塑自身,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公正无私,严于律己,热爱学生等。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一定要首先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一定禁止,否则就不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良好的品质是无声的命令,是潜移默化的精神力量,是维护学生身心健康的血液。试想一个随地吐痰脏话连篇,举手打人的教师,怎么可能培养出彬彬有礼的学生?一个经常丢三落四上课迟到的老师,怎么能教育出严谨守时的学生?所以,教师注意自身的形象是非常必要的。我的`身边有这样一位同事,他知识丰富、讲课幽默,很受学生欢迎。但他有一个毛病,总爱随地吐痰。这就引起了学生们的反感,他在学生中的形象大打折扣,真是“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啊。一个小小的恶习就破坏了你的整体形象。因此,我们教师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不以恶小而为之,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做出榜样。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正是这个道理。
二、严爱结合,张弛有度
青少年时期正是学生身心迅速成长的阶段,他们思想观、道德观念都处于半明白半糊涂状态,一言一行可塑性都非常大。此时,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严格教育,要高标准,严要求。要注意情感的渗透,要讲究语言艺术。对于学生错误的言行,不能放任不管,更不能姑息迁就,要严格管理,严格把关。当然严并不意味着板起面孔训人,动辄发火指责,而是严中有爱,严爱结合。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教师的语言一定要有感染力。要耐心细致地传授正确的思想道德观,传授科学的文化知识,讲解中学生文明礼仪等。教师要善于使用情感化的语言,要善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因为只有通情才能达理。
正确引导,严谨治学,既注意课堂上知识的准确传授,也要注重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要察言观色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教师应热爱学生,因为只有真诚地去爱学生,他们才愿意自觉地接受教育,这是思想教育工作能否对学生产生积极的、良好作用的前提条件。课下多和学生一起活动,多给学生一些微笑,宽容和理解。使学生心情放松,乐于和老师在一起,和老师说心里话。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爱他们的,在爱的前提下,“严格”就有了鲜活的色彩,就不再是令人难以接受的“紧箍咒”。
三、脚踏实地,积极进取
脚踏实地的作风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教师务实的工作作风体现在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细致工作。在教学工作中,要有严谨治学的态度,要认真上好每一节课,讲好每句话,写好每个字。对知识讲解,要全盘掌握,条理清晰,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由浅入深,对细节部分要处理到位。
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要心中有数,对学生的作业要及时批改。在处理学生之间的矛盾时,要公正无私,不偏袒,不护短,耐心地进行思想教育,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其实,教师的这种积极努力,本身就是一种引导,一种鼓励,一种美德。这样做,不但树立了自身的形象,也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教育,使学生也养成了严谨治学,公正无私的人生态度。教师的积极进取是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源泉。教师勤奋上进,有强烈的进取心并付诸实际行动,这就直接感染着并鼓舞着学生,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正确人生观。班级就会呈现出团结一致,蓬勃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这样的班集体无论在学习,工作等方面都是无往而不胜的。
历史在前进,世界在瞩目,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以德育人,润物无声,让“朽木”可雕,让“枯枝”发芽,让“顽石”低头,让“铁树”开花。让我们广大教师立足本职工作,以德为本潜心育人,以人格的力量担负起历史的重任,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教师教学感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经常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什么:是优美的语言?是广博的知识?还是丰富的教学经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发现: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有优美流畅的语言、广博的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最重要的是要有爱心。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心就不可能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更不可能使我们成为合格的、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教师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自从踏上教育岗位,我一直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身为教师。我们都知道班里总会有几个特别调皮捣蛋的'学生,他们不仅不学习,而且经常扰乱课堂秩序,违反纪律,顶撞老师。多次批评教育依然我行我素,没有任何改变。这样的学生不仅老师头疼,家长也无可奈何。我们班的赵××就是这样的学生,他的家庭比较有钱,有两个姐姐,他是家里最小的,可谓一家宠爱于一身,这样也造就了他性格偏激、自私自利、目中无人的性格特征。刚开学不久就与同桌发生矛盾,大打出手,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严厉批评,他大声说“我没错”还不服气。我让他站那先想一想,也是为了让他的心情平和些。同时也找其他学生了解事情原因,原来是同桌把他的书本碰到地上,而地上刚好有水渍,把书本弄得脏兮兮的。了解到情况后,我找到他,先给他搬个凳子让他坐下,看到他脸上一脸的吃惊,我笑笑说:“坐下,我们聊聊。”他看我一改原先的态度还是一脸不信,我把他摁倒凳子上说:“我看过你的成绩,语文和数学还不错,比其他学科要好些。”他还是一声不吭,我说“听说你很聪明,在小学还获过奖能说说吗?”,他开始有点局促,我又说:“能说说你是在哪些方面获得奖吗?听说你挺擅长体育和唱歌。”这个话题引起了他的兴趣,他看着我期待的眼神终于开始说话,经过一番谈话,他终于承认今天打架事的不对,我也紧接着提出对他的期望。第二天课堂上我提问他背书,他居然背下来了(虽然不熟练),我投去一个鼓励的眼神,并让同学们把掌声送给他。此后他开始慢慢转变,逐渐改变了以往的坏习惯,成绩也稳步提升,其实只要我们的爱心找对切入点,就能够触动他们内心深处敏感的神经,唤醒他们的良知,获得他们的认可,取得他们的信任。
教育是润物无声渐染,是春风化雨的感化,是顺其自然的发展。教书育人是爱的事业,关爱每一位学生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因此,在这条道路上,我愿将青春融化在教育的沃土中,用爱心播种希望,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青春和热血谱写师德的新篇章!
本周三,在太和五中我连续听了七节课,但丝毫没有疲惫之感,因为每一节课都让我收获颇丰。
进入决赛的老师都有自己的优势,有的对教材把握很深刻,设计新颖,有创意;有的课堂真正做到了求真务实,围绕目标进行教学;也有老师抓住“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个原则,运用多种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质疑,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目标明确
杨付军老师尝试让学生自己课前定学习目标,并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时刻抓住这个目标;王莉老师让学生齐读并识记本节课的目标;张允老师设计的目标,不仅体现本节课的任务,还帮助学生明确了以后的自读课应该把握的知识点和学习方法。
这几位注重目标教学的老师,都在目标中体现学生自读的方法:圈点勾画、朗读批注。目标教学的巧妙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接受新的知识。以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教学,可以更好的体现教师“导”,学生“学”的作用。
二、课堂精彩
长期以来,教师主宰课堂,掌握着课堂教学的“方向盘”,从目标到内容,从材料到程序均依照事前的预设进行,无需调整和修正,严重抑制了课堂主体(师生双方)的创造性。这次听的七节课,老师都做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教”,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学生真正当成一个个具有鲜活生命、独特个性的人对待,让语文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有的老师抓住了文章的题眼进行设计,切入点找的准确,课堂教学自然就变的异彩纷呈了。如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设计:杨付军老师设计了“走进文本,读出美丽――自读自悟,感受美丽――学习写法,探究美丽――走进生活,寻找美丽”的课堂流程;王莉老师“仰望美丽的颜色――聚焦美丽的颜色――回顾美丽的颜色――体会美丽的颜色――对话美丽的颜色”的教学环节,都抓住了《美丽的颜色》中的“美丽”一词进行课堂教学。
还有的老师以“读”的方式设计教学。如:马心芳老师的设计:“初读――再读――三读”;李山晓老师设计的“默读课文――精读课文――品读课文”,都以“读”贯穿整节课,使课堂流程更加清晰。
作为新语文教师的代表,张允老师的设计有着自己的特色,“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自学指导二探究质疑――自学指导三总结自学方法”更好的诠释了自读课真谛:要紧紧围绕“选材”、“语言”、“情感”对学生进行自读指导,利用在教读课中学到的方法分析自读课文。
三、拓展适度。
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要注重跨越领域的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在一节课中,适度的“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因为每一个知识点都不是绝对独立的,我们不能让学生仅仅满足于课本,教学设计要把学习延伸到课堂以外,让学生从多角度去考虑。
这几个老师的拓展环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颇受启发。闫惠芳老师在设计《昆明的雨》这一课时,就注重了向课外拓展延伸。“自由读文整体感知——细读课文品味赏析——拓展延伸品味生活——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教学设计层次清晰,教学流程环节紧凑。还有杨付军老师的拓展环节“走进生活,寻找美丽”,马心芳老师设计的“颁奖词”等,都可以帮助学生从“走进文本”到“走进生活”,达到了“有教无痕,润物无声”的效果。
但毕竟是刚接触部编教材,很多老师对“教读课”、“自读课”的界定还是不够明确,存在一些瑕疵,如:自读课留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不多,问题刚出,提问就开始了;“满堂说”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教师的语言不够凝练;教学中没有引导独立学生思考,有自己的见解,更多是课件出示教师的预设答案,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以体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还有点欠缺,一节课没有朗读的声音、没有字词的积累……
部编初中语文新教材刚刚开始使用,“教读”和“自读”是阅读教学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型,二者有着不同的教学功能。我个人认为,部编教材呈现的这两种课型,是在力图改变以下三种状况:强调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精读、略读不分;强调由单篇文章阅读到更多同类文章或整部作品阅读的拓展,改变过于强调单篇阅读的状况,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
我想,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通过说课、赛课等不同方式,不断的探索,不断的实践,一定能深入理解两种课型的内涵,上出符合新教材教学要求的课来!
润物无声-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语文教师虽不是专门的德育工作者,但语文学科应是德育最好的伙伴.在教学过程中,语文形式的学习必然和语文内容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工具的掌握同思想的提高一致起来.语文教师则可通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各个环节彰显、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提升自己的品德,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新的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作为基础学科的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与思想品德课中的教育大不相同,不能简单采用正面说理的形式,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讲究教育方法,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怎样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点儿粗浅认识。
一、充分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教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思想品德教学内涵十分丰富,教材中有许多情景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德育影响,并不需要老师刻意教育和引导,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会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如在对“年、月、日”的教学时,我根据教材提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北京申奥成功、植树节、儿童节等有意义日子的图片,首先让学生说呈现的是什么情景,看到这些情景,你有什么感想?学生看到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兴奋不已,然后我结合学生的回答针对“北京申奥成功的画面,”讲述:7月13日,这是一个值得让所有中国人骄傲的日子,,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我国体育键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中国人民实现了百年梦想。针对“开国大典”图片,我向学生介绍,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每年的10月1日定为国庆节,国庆节这一天,举国欢庆,共同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然后问学生:“今年是祖国几周年华诞?我们学校准备搞哪些活动庆祝祖国妈妈的生日呢?”在教“植树节”图片时,结合学校搞的“认养绿地”活动,对学生进行“植树造林 爱护环境”的教育,这些有意义日子的图片,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感受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再如:在教学小数的加减法时,结合教材呈现的雅典奥运会女子双人4米跳台决赛画面,我问学生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好多学生都想到了20北京奥运会,然后我对学生说,在20雅典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年北京奥运会上更是成绩辉煌,我国取得的奖牌总数全世界第二,金牌总数全世界第一,我国的体育成绩进步是神速的,在国际上影响很大,我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感到无比的光荣,你们应该努力学习,像运动员那样为国争光,学生受到很大鼓舞,内心深处的爱国热情瞬间爆发,民族自豪感增强了,学习劲头更大了。在教学“比多少”时,教材呈现了“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画面,通过让学生观察图中的情景,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帮助别人的教育。当然,课堂教学中运用这些显性的德育素材进行德育教育要有针对性、趣味性,讲究实效,不要搞形式,喧宾夺主。
二、 创设德育情景,深化德育教育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并不一定根据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有时结合教学内容、教学过程随时可以渗透,教材中许多情景,粗看只是问题情景,编排目的也是为了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我们在进行分析时,却可以自然而然地、不经意地渗透德育,使学生无形中受到德育熏陶。如在学习“有关0的除法”时,根据书上的情景图,提出问题:猪八戒分西瓜,当猪八戒把西瓜全吃光了,其他三人还能分到西瓜吗?引起学生的情感碰撞,适时对学生进行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在教“时、分、秒”时,学生初步建立了时、分、秒的概念后,通过让学生数心跳,读书,写字,拍皮球等,让学生感受1分、1秒有多长,到底可做多少事情,一节课40分钟里有多少个一分钟,从而适时地教育学生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元、角、分”时,教育学生人民币是国家的财产,代表着国家的尊严,我们应该爱护人民币。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时也可以结合习题渗透德育,如三年级上册习题上有一道“---家庭电脑拥有量统计图”,我首先让学生看统计图说出发现哪些信息?当学生说出1999----20家庭电脑拥有量逐年增多时,我又引导学生说电冰箱、轿车、空调、摩托等拥有量是不是也逐年增加呢?这说明了什么?这样既联系了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听到经济飞速发展的心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三、注重课堂的即时评价,发挥育人功能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某些思想教育挈机,如果教师能及时抓住这些德育生成点巧妙而又不失时机地给予教育,就能产生极好的德育效果,教师在不经意中对学生的教育,其效益胜出师生的一次长谈,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还以教“年、月、日”为例,当学生认识完“年、月、日”后,我让学生在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学生的兴趣很高,一会儿就圈完了,我接下来说:“老师想知道,你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吗?知道的请举手”这时,只有两三个同学举起了手,我抓住时机,声情并茂地说:“同学们,每一位爸爸妈妈都知道自己孩子的生日,但并不是每一位孩子都知道自己爸爸妈妈的生日,”这时教室里鸦雀无声,都陷入了沉思,我继续说:“不知道的,回家问一下爸爸妈妈,当爸爸妈妈过生日的时候,为自己的爸爸妈妈送上一份祝福。”同学们都使劲地点了点头,好像一下子长大了许多,不像刚才那么兴奋了,我知道,是我对他们爱的教育拨动了他们心中那根弦。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热爱家庭、热爱父母的教育。再如:我在讲完“商的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时,出了这样一道习题:“算一算,哪家旅行社最便宜?天马旅行社:龙庆峡一日游3人330元 飞马旅行社:龙庆峡一日游2人208元 王马旅行社:一日游4人412元” 一位同学算完后站起来说:“老师,王马旅行社最便宜,比飞马旅行社便宜一元钱。”这时又一位同学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不就便宜了一元钱吗?那也叫便宜?还不如不算呢?”我一看这是平常爱花钱的同学,我没有批评他,微笑着说“这便宜一元钱是几个人便宜一元?”他说:“一人,”我接着说:“一人便宜一元,10人便宜多少钱?100人、1000人呢?便宜的这些钱如果用到灾区儿童身上,用到贫困地区孩子身上会起多大作用?同学们知道吗?300元钱就能资助一个贫困地区孩子一学期的上学费用,我们把这些钱用到他们身手,就是为社会做了多大的贡献呀!”这时学生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像这样随时抓住机会,有意强化德肓,学生不仅掌握和灵活运用了有关数学知识,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四、利用数学实践活动内容,加强思想教肓。
数学教学中的德肓渗透,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堂教学有其任务和时间的局限性,因而我们可以把德肓教肓延伸到课外,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肓相结合,让学生在生活的体验中感受德肓,如我在教“统计”这一内容时,让学生统计自已家庭每天使用垃圾袋的数量,一周要扔多少个?一个月要扔多少个?然后通过计算一个班级所有家庭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使用垃圾袋的数量,结合垃圾袋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爱护环境的教肓,这样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肓。当然,也可以让学生开展一些其它数学活动,如找一些数学方面的史料,讲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收集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等,对学生都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肓,要根据教学内容及其要求适时地、恰当地、有机地将德肓渗透在学科的知识载体中,做到自然妥贴,使学科内容与德肓内容做到和谐统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肓教肓,恰如随风潜入夜的春雨,润物无声。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及时把握时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有机渗透,最终会达到教书肓人的目的。
教书育人 润物无声-浅谈中职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特点以及语文学科贯穿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决定,语文教学工作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更要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本文从教师修养的提高,教学因素的利用,教学方式方法的正确三方面入手谈论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切实有效的进行德育渗透,起到“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