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情节》阅读练习及答案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真实情节》阅读练习及答案,本文共11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真实情节》阅读练习及答案

《真实情节》阅读练习及答案

“你能搭载我们一程吗?”“你们要去哪儿?”他问。

“圣路易斯。”金发女子回答。

晚上差不多九点钟的时候,他离开大厦。外面天色已经黑了好些时候,行人稀少。他等了一下,让几辆汽车过去,然后跨过街道到了他那部老爷车停的地方。他打算在回家途中去一下圣路易斯旁边的超市。她们的目的地离他走的路只有几条街。“当然可以,请上车。”

他上车,伸手打开了另一旁的车门。两人相互谦让谁坐到前座,最后两人都挤到前座。金发女子居中,她的双肩看上去非常光滑,左手肘上刺有一只小小的蝴蝶。这个世界变得真快,他记得十七岁那年,当他手臂上刺了一个花纹回家时,父母见此大呼小叫;而现在,女孩子纹身都见怪不怪了。

他发动汽车开上马路。经过两条宽阔的街道后,车驶进一条偏僻的小马路,在那儿开车他放松了许多。他刚要拐弯进入一条黑暗的隧道时,金发女子突然喊道:“停车!”

他刹住车靠在路边。金发女子正抓着一把猎刀,刀尖离他的喉咙大半尺。

“把钱交出来。”她压低了声音,声音有点紧张。

他一时手足无措,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会是人家抢劫的.对象,其他人可能,但不会是他。

“如果我没有钱,我还能活着离开这车子吗?”他问。他问,“告诉你,我刚从监狱出来,你们俩不也刚从那儿出来吗?”

那两个女子互换了一下眼色。“你怎么知道!”黑人女子问。

“那可是最早消除种族隔离的地方,”他说,“除了监狱,哪儿还会不分种族、白人与黑人相互信任呢?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

“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

那两个女子互换了一下眼色。

他说:“这是你们第一次出来试试运气,对不对?”

“你怎么会那样想?”金发女子问。

“因为你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他说,有点自信。

“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

“我什么都知道,内行得很。”他说着脸转向金发女子,“就拿你持刀的方式来说吧,它离我的喉咙大半尺,你应该用力顶住我的喉咙或者是我的腰部,并且你们应坐在车的后座,这样下手时不容易被发现。”

金发女子仍举着刀。“有道理。”

“当然有道理,”他有点得意,“还有两个问题。”

“是吗,说来听听。”黑人女子语气缓和了不少。

“你们俩的衣着不恰当。”“你是什么意思?”金发女子问。

“你们的衣服太薄,颜色太浅。如果你们必须用刀的话,必须离得非常近才行,这样容易沾一身血。你们若非用刀不可,万一碰到对方愚蠢的行为,衣服的颜色暗些容易掩饰血迹。”

“还有呢,”黑人女子问,“你不是说有两个问题吗?”

“是的,另一问题是,你们要的是钱,而不是来找人聊天。你们应尽可能地把钱拿到手而不应和对方废话太多。你们只要刀一顶对方就告诉他,废话少说,否则让他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让他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只要你们做得好,他就会吓得不敢吭声,不敢磨蹭,不敢做一些不该做的事。”

这时黑人女子已经打开车门下车,金发女子也随着滑了下去,并且把刀收进了包里。

“你们准备干什么?”他问。“换衣服。”金发女子说。

他点点头,随之劝诫道:“年轻人,正儿八经做事赚钱,少惹是非。”

“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金发女子回敬了一句。

金发女子一关上车门,他开车一溜烟地跑了。

照原先计划,在超市买完东西后开车回家,当他进家门时,情不自禁地吹起了口哨。

他妻子从厨房里高声问道:“你听起来心情不错,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了?”

“我把最头疼的一部分写完了。”他回答。

妻子从厨房里出来,递给他一杯酒。“是不是半途抢劫的那一章?那一章你总觉得不太符合现实。”

他抿了一口酒,笑着说:“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

(选自《希区柯克悬念故事集》有删改)

13.结合情节,简要分析为什么说两个女子是第一次实施抢劫?(6分)

14.简要概括文中两处划线句子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①“对这种事你又懂什么?”

②“你也一样,别再随便让人搭便车。”

15.简要分析“现在我认为够合乎现实了;实际上,我可以肯定合乎现实”一句的含义。(4分)

16.试探究小说中的“我”是怎样一个人。(6分)

答案:

五、现代文阅读(一)(20分)

13.(6分)两人谦让座位,最后都挤到了前座,没有像惯犯那样分工协作;金发女子用刀顶着他时,声音颤抖,没有惯犯的沉着冷静;凶器刀离他喉咙大半尺,没有惯犯的凶狠威慑力;两人于司机琐碎,没有惯犯的干脆利落;两人穿着太薄太浅,没有惯犯的思维缜密。(每个理由2分,1分为故事相应语段或细节,1分为概括性理由。说出三个理由即可。)

14.(4分)①惊讶、意外;疑惑;不耐烦;(每点1分,共2分)

②恼火、懊恼;不服输、挽回颜面。(每点1分,共2分)

15.(4分)文学创作源于现实,真实的遭遇使“他”一下找到了合乎现实的结尾(2分);抢劫在美国社会是一种真实存在,有一定批判或讽刺意味(2分)。(言之成理即可)

16.(6分)是一个创作投入的家;乐于助人,社会阅历丰富的好人(或面对抢劫,临危不惧,从容应对);可能曾经是和抢劫者有过类似经历的人。(每点2分)

《还原真实的木糖醇》阅读练习及答案

1木糖醇原产于芬兰,是从白桦树、橡树、玉米芯、甘蔗渣等植物中提取出来的一种天然植物甜味剂.在自然界,它的分布范围很广,广泛存在于各种果品、蔬菜、谷类、蘑菇等食物之中.

2 对于我们的身体来说,木糖醇也不是一种“舶来品”,它本就是我们身体正常糖类代谢的中间体.一个健康成年人即使不吃任何含有木糖醇的食物,血液中也存有一定数量的木糖醇.

3木糖醇最大的优点,就是一直被人们所推崇的防龋齿功效,这也是木糖醇最早被我们认识的一个特点.

4木糖醇不仅不会被口腔中的细菌发酵成有害的牙斑,还能抑制链球菌生长,有效地减少齿垢和龋齿的产生.特别是将其制成口香糖,人们在咀嚼时,会接受刺激分泌唾液,唾液多了既可以冲洗口腔、牙齿中的细菌,也可以加大唾液和龋齿斑点处碱性氨基酸及氨浓度,使口腔内PH值下降,将伤害牙齿的酸性物质被中和稀释,抑制了细菌在牙齿表面的吸附,减少了牙齿的酸蚀,从而起到防止龋齿和减少牙斑的作用.

5木糖醇的另一大优势就是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希望.在人体缺少胰岛素的情况下,木糖醇能透过细胞膜被组织吸收利用,能促进肝糖原合成,改善肝功能,是糖尿病和肝炎并发症病人的`理想食物.由于其不增加血糖浓度,且口感一点也不亚于蔗糖,所以在国外被广泛用做糖尿病患者专用糖代用品.而且经临床验证,长期服用后,病人的“三多”病状减轻,口渴与饥饿基本消失,尿糖减少,有效地控制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6另外,木糖醇还有一大特点,就是热量——每克木糖醇仅含有2.4卡路里热量,比其他大多数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少40%,所以它也被应用于各种减肥食品当中,作为高热量白糖的代用品.

7鉴于木糖醇如此多的优点,它大有取代蔗糖成为第一甜味剂的趋势,然而,近期不少因为食用木糖醇造成腹泻或肠胃不适的病例报道给人们浇了一盆冷水,使人们在狂热追捧之余开始冷静思考——木糖醇也不是那么十全十美.

8有研究表明,食用过量的木糖醇后可能导致轻度腹泻.因为从理化性质角度讲,木糖醇是偏凉的,吃多了对肠胃会有一定刺激.而且,木糖醇在体内代谢比较慢,在肠道内吸收率不到20%,容易在肠壁积累,肠胃很难将大量的木糖醇顺利消化吸收.

9 糖尿病患者出于其特殊原因,只能吃木糖醇,而尽可能避免食用其他糖类.但木糖醇在分子组成上与所有其他的糖类都是一样的,含有碳、氢、氧3种元素,最终的分解代谢产物也都一样.在分解的初始阶段,可能不需要胰岛素参与,但随着分解的深入,不能保证胰岛素不会参与发挥作用.而且如果食用过多,还有可能造成血中甘油三酯升高,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⑩ 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群,木糖醇有不同的安全摄入量.从科学研究的结果来看,平均每日摄取木糖醇不超过90克,或平均单次摄取木糖醇不超过50克,应该都没有什么问题.

15.请将本文划分为三个部分(2分)

123456789⑩

16.在文中第五段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要 就 因此 B、不是 而是 所以

C、不仅 而且 所以 D、尽管 并 因而

17.本文介绍了木糖醇的主要优点是:( ) 、( ) 、( )(3分)

18.文章指出,不同的人群食用木糖醇要注意安全摄入量.试从文中举例加以说明(3分).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不能删去,为什么?(4分)

“有研究表明,食用过量的木糖醇后可能导致轻度腹泻.

参考答案:

15.(2分)一 二 / 三 四 五 六 七 / 八 九 ⑩

16.(3分)C

17.(3分)防龋齿的功效 给糖尿病患者带来希望 热量低

18.(3分)示例: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木糖醇,但如果食用过多的木糖醇,胰岛素可能会参与分解,而且还有可能造成血中甘油三酯升高,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9.(4分)“有研究表明”是为了强调说明文中的判断是经过研究的结果,让读者更加信服(2分)“可能”表示猜测,不十分肯定,如果删去就显得绝对化,表达就不准确(2分).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

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 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描写等。

B. 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C. “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条。

D. 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 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作铺垫。

(2)简要分析“二嫂告诉小麦王五生病”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6分)

3)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6分)

(4)小说结尾写“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你认为这样安排结尾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8分)

11.(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 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文章并无“肖像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B项,“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判” E项,“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不恰当。

(2)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某一情节在文章中的作用,往往是推动故事发展,使人物性格更加丰富,形象更加丰满。小麦做汤,朝晖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都是因为这一情节而水到渠成的。这一情节在发展中完成了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为展示人物思想的转变,最终表现一个积极的社会主题提供了契机。

【参考答案】 ①情节方面:这个情节使故事发生了逆转,矛盾冲突走向缓和,引出小麦做汤,朝晖送汤,王五寻鸡、送鸡,小麦宰鸡等一系列故事情节。②人物方面:为小麦、朝晖两人思想的转变提供契机,展现了小麦性格中善良的一面。(6分)

(3) 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小麦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这说明她是一个单纯的人;对她骂阵时的描写,显示她性情温和;当她得知王武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显示了她的心地善良。

【参考答案】① 单纯。简单推测,轻易怀疑王五是偷鸡贼。②性情温和。她“性子绵,不惯骂人”,她骂王五时羞得脸红。③心地善良。当她得知王五因挨骂得病之后,心中愧疚,还亲手做了鸡蛋甜汤,让朝晖送给王五。

(4)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类探究题,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论述合理。可以从肯定的角度来说,也可以从否定的角度论述,但都应联系文本,可以从情节发展、人物塑造、表现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这个情节安排得很精彩。①从情节发展的角度看,前面小麦做汤,朝晖送汤,他们对王五的态度已经发生了转变,王五又找到了这只鸡,因此,“杀鸡待客”既出人意料,也在情理之中。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杀鸡待客”进一步表现了小麦两口子朴实善良、重视乡情的个性。(8分)

示例二:这个情节是一处败笔。①从情节发展角度看,丢鸡一找鸡-得

鸡,已经是一种圆满,费尽周折后失而复得的公鸡,转眼之间又被宰了,虽说是为了“情义”。但还是让人难以理解。②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朴实的小麦夫妇把这只鸡放在重要的位置,前面用大量笔墨渲染这只公鸡是两人的宝贝,现在找到了,理应珍惜才对,所以“杀鸡”的情节不合理。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2题。(4分)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1.诗中的女子,为何会让君子“寤寐思服”?请用自己的话概括。(2分)

22.本诗起句运用“兴”的手法托物寄意。请从学过的其它诗文中选取一例,并加以简析。(2分)

【分析】《关雎》这首短小的诗篇,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此诗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兴”的表现手法。首章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陪君子的联想。以下各章,又以采荇菜这一行为兴起主人公对女子疯狂地相思与追求。全诗语言优美,善于运用双声、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和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生动性。

【解答】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从诗中“窈窕淑女”一句可以知道,她文静、美好,善良。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可以知道,她劳作姿态优美。所以,她会让君子“寤寐思服”。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关雎》中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蒹葭》中“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也是运用了“兴”的手法,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现代诗人贺知章的《回延安》中也大量地运用了“兴”的手法,如:“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答案:

(1)她文静、美好,善良;劳作姿态优美。

(2)“兼葭苍苍,白露为霜”---以芦苇、霜露起兴,引出下文写主人公追寻伊人而不得。示例:“东山的糜子西山的谷”--先说山上的物产,以引起下句“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参考译文】

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摘取。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在船的左右两边去挑选它。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点评】理解诗歌内容:

1.了解诗歌基本意思;

2.结合关键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3.注意重点句子。

风筝

鲁迅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棗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棗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

阅读:

1、全文的感情基调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答:悲哀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文章说的是小时候,“我”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认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3、第一段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此段有何作用?

答: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严冬肃杀的气氛,烘托“我”悲哀的心情。

开篇点题,引出回忆,定下感情基调。

4.作者看到“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惊异”什么?“悲哀”什么?为什么说“就在这空中荡漾了”?

答: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 “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心头不禁悲哀。

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5.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

答:跟“惩罚”一词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谴责,可谓“不幸”。

6.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答:这一幕,是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7.为什么说不许弟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答:“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实在出于儿童天性,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因此不准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天性。

8. 为什么来毫不忆及?

答: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小兄弟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

9. 为什么说心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

答:因为“我”知道还有补过的方法

10.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

答:原来他偷做风筝,自己也并不认为正当,以为兄长该管,因此并不耿耿于怀。

11.“我”懂得游戏的意义后心情沉重,总想补过,说明什么?

答:鲁迅一旦接触科学思想,就认识错误,设法补过,并不因为自己当初的动机是好的就原谅自己,也不因为当初的想法是受了传统的影响而宽恕自己,也不因为时间相隔久远就不了了之,他的心情是那么沉重,可见他是多么严厉的解剖自己,他的为人是多么严肃认真。

12. 为什么“我”的心只得沉重着?为什么小兄弟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文章是不是局限在风筝事件上,有没有更加深广的含义?

答:表达了更深沉的悲哀。小时候,自己对弟弟那样管束,简直是精神的虐杀,而弟弟却并不认为兄长的行为是精神的虐杀,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我也无从补过,无从求得心情的轻松,因而更加悲哀。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使虐杀者横行无忌,这正是旧秩序能够维持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13.末段的语句怎样理解?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为什么说“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答:“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意想不到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也不可能了。

“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宋庆发

等,取“等待”之义。它既不主动求证,又不拒绝演绎;既让过往莫名挠头,又在现实面前坦然露脸;既辐射自然和生命的日光,又聚焦道德和爱的月色。等,是诗一般恣肆凝聚,哲学一样的理性铺陈。

等是一种态度。春花等料峭过后的开放,秋叶等西风紧束之余的飘零,等的是一份自然而然;等米下锅,等菜上桌,等的是一份丰稔期许;等而下之,等闲视之,等的是一份逍遥自在。等量齐观,心存一颗佛心;等因奉此,秉承一业操守。等,其实就是一种和中的积极态度,一种对世界对人生的本源看法和清正做派。

等是一种智慧。姜尚直钩无饵垂钓渭水,等来了明慧天子周文王礼贤下士的相遇;卓文君诗心悱恻坚守空房,等回了浪子司马相如最初的爱恋。这何尝不是一种充分自信、甘于隐忍的智慧?

等是一种境界。苏武持节牧羊北海十九年,须发皆白,只等归汉,心纯如雪;谭嗣同坐等杀头,慷慨悲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以酬圣主、民心与变法;金岳霖情笃林徽因,不因其嫁作梁妇而词语忸怩,不因其声名鹊起而逻辑狷介,不因其早逝而改弦易辙,一等就是终身不娶。此心,此志,此情,天地为证,日月可鉴。

当今社会,物欲横行;当今时代,瞬息万变。但总有云卷云舒间的宠辱皆忘让人去等候,总有花开花落时的去留无意让人去期待。西方谚语道:“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我要停下来,等一等灵魂。”灵魂不开口,就让我们一起“等一等”吧!

等洪荒的旷远诡秘,等原野的缤纷,等文学燃起的希望,等自然唱起的规律,等万物亮出的生命底色。等一等,两个人的爱情便可湿润江南;等一等,一个人的寂寞便可开出花来;等一等,爱默生的自然世界便会呈现:“每个人都会成为诗人,爱将成为主宰,美将处处流露,人与自然将和谐相处。”

(选自《做人与处世》20xx年第24期)

13.结合你对文意的理解,说说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来诠释“等”的内涵的。(3分)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14.文章第4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15.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爱默生的自然世界”的理解。(3分)

参考答案

13.答案:等是一种态度;等是一种智慧;等是一种境界。

14.答案:举例(事实)论证这样更能生动具体地阐明作者“等是一种境界”的观点。评分:共2分。论证方法和作用各1分。意思对即可。

15.答案:人要热爱生活,人与人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关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社会才会进步、发展。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

元行冲,河南人。博学多通,尤善音律及诂训之书。举进士,累转通事舍人,狄仁杰甚重之。行冲性不阿顺,多进规诫,尝谓仁杰曰: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仁杰笑而谓人曰:此吾药笼中物,何可一日无也!行冲以本族出于后魏,而未有编年之史,乃撰《魏典》三十卷,事详文简,为学者所称。初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瑞石有牛继马后之象,魏收旧史以为晋元帝是牛氏之子,冒姓司马,以应石文。行冲推寻事迹,以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受命,考校谣谶,特著论以明之。开元初,自太子詹事出为岐州刺史,又充关内道按察使。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注]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俄复入为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时嗣彭王志暕庶兄志谦被人诬告谋反,考讯自诬,系狱待报,连坐十数人,行冲察其冤滥,并奏原之。四迁大理卿。时扬州长史李杰为侍御史王旭所陷,诏下大理结罪。行冲以杰历政清贞,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修检,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又特令行冲撰御注《孝经》疏义,列于学官。行冲俄又累表请致仕,制许之。十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献。

[注]搏击:督察举发。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B.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D.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膜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和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B.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C.大理寺是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D.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元行冲博学多识,性格耿直。他知识广博,尤其通晓音律和诂训之学;他做人从不阿谀奉承,在通事舍人任上多次对狄仁杰进言劝诫,很受器重。

B.元行冲不从旧说,另立新论。魏收认为牛继马后指的是晋元帝改姓司马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而元行冲通过考证推究,给出了对牛继马后的新解。

C.元行冲秉持正义,断案公正。当时嗣彭王的庶兄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

D.元行冲著述丰富,成就显著。他所著《魏典》事详文简,受到学者称赞;他花费一年多亲自撰写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煚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

7.把原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行冲自以书生不堪搏击之任,固辞按察,乃以宁州刺史崔琬代焉。

(2)不宜枉为谗邪所构,又奏请从轻出之,当时虽不见从,深为时论所美。

参考答案:

4. C(下之事上,亦犹蓄聚以自资也。譬贵家储积,则脯腊膎胰以供滋膳,参术芝桂以防疴疾。伏想门下宾客,堪充旨味者多,愿以小人备一药物。)

5. A(出一般是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

6. D(曲解文意。他花费一年多亲自撰写的《群书四录》经学士毋煚等审核后,受到皇上赞赏错,原文意思是元行冲上奏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历经一年多才修成。并不是元行冲自己亲自撰写了此书,然后由毋煚等加以审核。)

7.(1)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能担负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的职务),(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

[5分;译出大意给2分;以(认为)固(坚决、坚定)补出主语皇上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

[5分;译出大意给2分;构(陷害、构陷、诬陷)见(表被动)美(名词作动词,赞美)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注意:①关键词与大意不重复扣分;②关键词译成近义词也可;③关键词翻译从严,大意翻译从宽。

参考译文:

元行冲,河南人。元行冲博学多识,尤其擅长音律及诂训之学。考中进士,几次改任后做了通事舍人,狄仁杰很器重他。元行冲品性不阿谀奉承,多次进言劝诫,他曾经对狄仁杰说:下人侍奉上人,(对上人来说)也就像积蓄物资以备自己使用。好比富贵人家储备积蓄,用各种肉类以供佳肴,用各种药物来防疾病。我私下想您的门下宾客,可以充当美味的已经很多了,希望您能把我备作一剂药物。狄仁杰笑着对人说:他就是我药笼中的药物,怎可一日没有呢!元行冲因本族出于后魏,而后魏没有编年史,便撰写《魏典》三十卷,记事详细文笔简练,为学者称道。当初在魏明帝时,河西柳谷的瑞石上有牛跟在马后面的图象,魏收的旧史认为晋元帝本是牛氏之子,后改姓司马,来应合瑞石上的图文。元行冲推究探寻晋魏更替的来龙去脉,认为后魏昭成帝名犍,继晋朝而受命,考察校验歌谣谶语,特意著述来说明这点。开元初年,元行冲由太子詹事出任歧州刺史,又充任关内道按察使。元行冲自认为书生不能胜任督察举发的重任,坚决辞去按察使,(皇上)便让宁州刺史崔琬替代了他。

不久又被召入任右散骑常侍、东都副留守。当时嗣彭王李志暕的庶兄李志谦被人诬告谋反,在审讯中被逼迫认罪,关在狱中等待判决,受牵连获罪的有十多人,元行冲查出断案冤枉失实,一并上奏宽免了这些人。元行冲四次升迁后任大理寺卿。当时扬州长史李杰被侍御史王旭诬陷,皇上下诏将此案交付大理寺定罪。元行冲认为李杰治理政务廉洁正直,不应无辜被谗佞奸邪的人陷害,又上奏请求从轻发落,当时虽然没有被皇上听从,却深为当时的舆论所赞美。这之前,秘书监马怀素召集学者续修王俭的《今书七志》,左散骑常侍褚无量在丽正殿校写四部书籍,事情没有完成而马怀素、褚无量去世,(皇上)下诏元行冲总代他们的职务。于是元行冲上表请求通撰古今书目,名叫《群书四录》,命学士毋煚等分部编撰考订,一年多完成,献上此书,皇上很赞赏。皇上又特令元行冲为御注《孝经》撰写疏义,列入学校课程。行冲不久又几次上表请求退休,(皇上)下诏同意了他的请求。开元十七年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叫献。

阅读练习及答案参考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5.请用“/。(每句划一处)

①余闻之也久 ②非复吴下阿蒙

6. 下面加线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忽啼求之 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 窥镜,谓其妻曰

C .蒙辞以军中多务 未尝稍降辞色

D .结友而别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 解释下面加线的词。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 更:

8. 翻译。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5.余闻之也/久 非复/吴下阿蒙

6.B (A 项代词/ 助词,提宾标志 B 项代词C 项推托,借口/ 言语 D 项表顺承/ 表转折)

7. 相当,符合 牵,拉(或 “通‘攀’,牵,引”) 重新

8.⑴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欣赏)的地方。

⑵我哪里想让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啊!(答……吗)

9.示例一:吕蒙读书 乙文主要讲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勉下发愤读书、长进才略的故事。

示例二:鲁肃识人乙文主要是从鲁肃的角度阐释了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的道理。

真实和美阅读答案

阅读理解是我们需要练习的重点,各位,看看下面的真实和美阅读答案,一起阅读吧!

真实和美阅读答案

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音乐,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来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探讨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探讨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得。”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探讨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现象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都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袀不相同。美事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所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前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时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见,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时的美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道:“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表乱少时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你、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顺着它与人凡人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由美的东西存在,在这样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你、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却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和的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清浊高低。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美却不然,你能说美是有哪些物质的因素构成的呢?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2分,多选不给分)

1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

A.从美的本质看,漂亮的姑娘本身就是美。

B.从美和一定物质条件的关系看,人的嗓音好,歌声不一定就美。

C.梅花的美丽与桃花的美丽虽不相同,但都包含着美的规律。

D.在欣赏诗词时,不能用词的婉约美去衡量词的豪放美。

E.斑马身上的墨、白两种颜色决定了它的美。

1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美的概念需要根据美的东西来总结。

B.不能因为某一种东西是美的,就把与之相反的东西当成丑的。

C.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对话并未解决美是什么的问题。

D.美的东西人人都能欣赏,所以没的问题并不复杂。

14.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

15.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想象作简要分析。(4分)

12.【答案】AE

13.【答案】D

14.前一个“味”是指美的物质构成因素和物质条件。后一个“味”是指构成没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15.这个事例说明,(1)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可以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一群学生带着放松的心情看待景物的时候,景物具有原始美。但是当他们迷路而夜幕降临,现实的审美关系发生了变化,原始美在他们眼里变成了恐惧的东西,不再美丽。(2)美也是自相矛盾的。同样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可以是不美的,关键在于人对具体事物的认识。

《鹤顶红》阅读练习及答案

鹤顶红

李碧华

张爱玲《对照记看老照相簿》,由台湾皇冠出版社出版。此批幸存的老照片,不但珍贵,而且颇有味道,是文字以外的余韵。人生的桃花扇撞破了头,血溅到扇子上,就在这上面略加点染成为一枝桃花。小小附注也是故事。

我发觉,集子收入她很多照片,捧在手中一页页地掀,如同乱纹中依稀一个自画像:稚嫩,成长,茂盛,荒凉

我的印象至深,是大部分张的倩影,总是仰镜,镜头自低角度往上拍摄,而她又不自觉(或自觉?)地微仰首,高瞻远瞩,睥睨人间。因为这不断出现的神情,令人有鹤立鸡群之强烈感觉。

一个人的小动作往往介绍了自己,也出卖了自己。即使什么也不说,却说了很多。

张爱玲三个字,当中粉红骇绿,影响大半世纪,是一口任由各界人士四方君子尽情来淘的古井,大方得很,又放心得很再怎么淘,都超越不了。但,各个淘古井的人,却又互相看不起,窃笑人家没有自己真正领略她的好处,不够了解。

对很多读者而言,除了古井,张还是紫禁城里出租的龙袍凤冠,狐假虎威中的虎,藕断丝连中的藕,炼石补天中的石,群蚁附膻中的膻,闻鸡起舞中的鸡,鹤立鸡群中的鹤

鹤,俗称仙鹤。嘴、颈、脚皆特长,身高,翼大,善飞。体白色,眼赤,尾黑。鸣声高朗。鹤之头顶朱红,相传此丹顶有剧毒,食之杀人。

她的书,留传了五十年,直到今天,仍然具备再来的魅力,读者们对她的恋慕并不冤枉,好像爱一个人,没有爱错那么理直气壮。连那些毒,亦甘之如饴。

张的小说是小说,张本身,也是一个小说。

据说,有个男人,因时局变迁,逃至温州避劫。他的女人,竟千里迢迢特为看他来了。斯时,男人面不改容地又有了个女人。正是红啼绿怨,旧爱新欢。因两女同是他的人,不免好看好待。一天,甲看乙,叹道:真是生得美。当下给她画像,男人站在一边看。勾了脸庞眉目,正待画嘴角,忽地停笔。乙去后,甲道: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好不惊动,一阵难受,就再也画不下去了,你还只管问我为何不画下去!言下不胜委屈,她看着他,只觉眼前这个人一刻亦是可惜的。

以上情节,由胡兰成在《民国女子》中披露。张爱玲是什么人?何以被迫如此大气壮阔?提供机会予胡某这等坏分子角色做传,俾他粉向自己脸上擦?虽然张末了去一信: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了的。我是经过一年半长的时间考虑,惟彼时以小劫故,不欲增加你的困难。你亦不要来寻我,即使写信来,我亦是不看了的。回复一点本色。

但,也够委屈吧。

古老照片堆中,有她青春妍丽的岁月,也有在人屋檐下的叹喟。即使不着一字

1950年或51年,大陆解放后不久,不记得是领什么证件,街边人行道上,穿草黄制服的大汉佝偻着伏在桌子上写字,西北口音,似是老八路提干。轮到我,他一抬头见是个老乡妇女,便道:认识字吗?我笑着咕哝了一声认识,心里惊喜交集,不像个知识分子!

红遍上海的作家,半生作文字工作,在工农兵跟前,不很乐意被看出来是知识分子。趋时,惧祸,无奈

记得照片中的人吗?

每以鹤姿仰视,冷静,自信,独立,而且毒辣。我们永远见不着她顶上的朱红。

在这世界上,能叫一个扬眉女子低头,挫其锐气的,只有两样:一爱情,二政治。

后记:张爱玲于1995年中秋前一天,被发现安详地躺在几乎完全没有家具的'美国洛杉矶寓所,享年七十五。寂寞老人常以急冻食物加热充饥。她并无向任何人告别。遗作《小团圆》未写毕,一生最灿烂的作品,在二十五岁之前几已完成。直至今天,不见后来者。

她擅写月亮,却不团圆。

(选自《李碧华随笔集》。有删节)

15.作者以鹤顶红为题,有何作用?(6分)

16.简析文中画线句子张的小说是小说,张本身,也是一个小说的含义。(4分)

17.综观全文,简要概括张爱玲的形象特征。(6分)

18.赏析文章的结尾。(5分)

参考答案

15.(6分)(1)文章以鹤(鹤顶红)喻张爱玲,切合张爱玲的形象、才华。(2)以鹤的形象为线索,贯穿全文,表达了作者对张爱玲的敬佩和同情。(3)想象奇特,意象鲜明,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16.(4分)张的小说是小说赞美张爱玲的小说艺术价值高,影响力大;(2分)张本身,也是一个小说指张爱玲的生平经历也像小说一样曲折坎坷,耐人寻味。(2分)

17.(6分)(1)才华出众。(2)如鹤立鸡群,高瞻远瞩,睥睨人间;(3)冷静,自信,独立,孤标傲世,看透世态人生(文章称之为毒辣)。

18.(5分)与上文遗作《小团圆》未写毕呼应,喻指张爱玲写作才华高但未尽其才,爱情与人生历尽坎坷。(3分)深化中心,强化作者对张爱玲才华的敬慕惋惜和对她曲折人生的同情,余韵悠长。(2分)

春蚕到死丝方尽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国蚕业生产已有七千年的历史。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用蚕丝生产的精美丝绸,就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许多国家,因而人们把我国称为“丝国”。

蚕丝是一种高级纤维,蚕就是生产这种高级纤维的昆虫。它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从养蚕季节来说,有春蚕、夏蚕、秋蚕之分。在我国一般蚕区中,春蚕占的比重最大。

春天,大地苏醒,万木吐绿。这时候,蚕也破卵而出,开始了新的生活。蚕吃的是桑叶,睡的是竹匾,献出却是晶亮闪光的丝。它的一生虽然是短暂的,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直到吐完最后一段丝,才停止自己的奋斗。

蚕刚从卵孵化出来时,跟蚂蚁一般大小,所以又叫“蚁蚕”。吃了几天桑叶以后便迅速长大,有时一夜之间就能长几分。然后就开始“睡眠”。一天后,醒来的小蚕已经蜕去旧皮,换上了新装。接着,它又使劲地吃起桑叶来,逐渐长大,然后又“睡眠”,蜕皮。要这样连续四次,才能发育成熟,人们因蚕吃了睡,睡了吃,把它比作是出生不久的婴儿,亲切地叫它“蚕宝宝”。你不要认为这是蚕在偷懒,在坐享清福,其实,它是在吃吃睡睡的过程中进行自我更新,为以后吐丝、结茧做准备。

蚕的一生四次蜕皮,虽然都是在“睡眠”的时候进行的,但体内并不平静。昆虫学家早已为我们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这时候,蚕的脑激素,脑激素促使体内有关的腺体分泌出保幼激素和蜕皮激素。保幼激素的作用是使蚕蜕皮后尽量保持幼虫的.样子;蜕皮激素的功能却使幼蚕加速成熟。脑激素和这两种激素在蚕的体内互相制约,共同来调节蚕的生长和发育。到了第四次蜕皮之前,蚕的体内保幼激素的分泌大大减少,蜕皮激素的机能又显著加强,这时候,蚕才发育成熟,它的身体已经长到二寸来长了。

蚕的小小的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用的原料是桑叶。桑叶含有水、蛋白质和糖类、脂肪等成分。蚕吃进桑叶,经过消化,吸收了桑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等营养物质,形成绢丝蛋白质,绢丝蛋白质是绢丝腺里的胶状液体。当蚕老熟时,就吐出这种液体,形成细丝。蚕就是用这种细丝围绕身体,结成了茧。所以蚕丝不同于麻纤维,而是一种动物蛋白质,它完全是由蚕的生命化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诗句是蚕的一生生动的写照。一条野蚕可以吐丝一二百米,而一条家蚕却可以吐丝3000米以上。如果把14000条家蚕吐出的丝连接起来,就能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圈儿。你看这小小的蚕,难道不是世界上的一宝吗?当你看到那细致精美、色彩缤纷的绫罗绸缎的时候,你会为这小小的蚕所创造的奇迹发出惊叹,而它们却只是默默无闻地辛苦一辈子,并以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人类作出了出色的贡献。

小题1:本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小题2: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4分)

小题3:文章第四段加点词“有时”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小题4:本文的标题出自李商隐的《无题》,说出用诗句作文章的标题有何作用?(2分)

小题5:蚕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更是奉献的一生,从中你获得什么启示?(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分)逻辑顺序

小题2:(4分)列数字、作比较。作者通过这两种说明方法具体而详细地说明了家蚕吐丝之长,从而赞美了它以自己宝贵生命为人类作贡献的精神。

小题3:(2分)不能删,“有时”表示偶尔的情况,不经常,这里是说蚁蚕吃了几天桑叶后的成长速度之快,而一夜之间长几分的情况只是少数,如果去掉就不符合文意,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4:(2分)用诗句作题目,可以增强说明文的文学色彩,使文章可读性提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更生动,富有感染力。

小题5:略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具体事物的一般用时间或空间顺序,说明抽象事物如本文介绍自然现象解释原理的一般用逻辑顺序,即先摆现象,再分析原因,解释原理。根据本文说明的内容判断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划线句中“野蚕”与“家蚕”是比较说明,结合本段最后一句理解其说明的作用。

小题3:

试题分析:比较辨析有无此词语语意的变化,从而说明此词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从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个角度来概括其特点,要使用评价语“准确说明”。

小题4:

试题分析:阅读本文,即可了解本文为“生动说明”。“生动说明”是指使用修辞方法或生动的语言通过描写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本文有诗句为标题,可从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生动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方面概括。

小题5:

试题分析:由诗句联想,抓住“奉献”这一意义谈感想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