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职教体系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论文,本文共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教体系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论文

关于职教体系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的论文

一、当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校园文化与在职教育体系衔接不畅

在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中的一项重要门类,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快,现有职业人才知识和技能继续通过在职教育这种形式提升。在职教育人员数量急速增长,而且在这种职业教育体系中学生的成长对他们的影响也将更加重要。但是高职校园文化中却与在职教育的对接不畅。校园文化没有体现在职人员的主体地位,而仅仅是针对在校学生。在职人员在参与职业培训中没有归属感。这对在职培训的效率效果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且,这些职业教育的效果对在职人员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对在职教育的基本属性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害。

2.校园文化与时代环境对应性不强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当积极引入时代因素,体现时代特点,顺应时代环境。只有这样培养出的’职业人才才能符合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因为市场中的企业和岗位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但是目前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因素成为影响这些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原因。对此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时代因素对高职教育带来的巨大推动作用。当前的校园文化创新性不足,大都是在高职院校成立初期建立起来的文化体系,这在高职院校建设当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推进作用,这对学校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3.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不足

所谓内涵不足就是指校园文化当中的价值观影响力不足。学生的价值观没有受到校园文化的熏陶而发生变化。校园文化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精神文化,二是制度文化,三是物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也就是高职院校总体的价值取向,也是对学生价值观产生作用的重要途径。但是这一层面的校园文化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比较欠缺。目前我们所看到的高职校园文化到大多为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

二、建设适应在职教育体系的校园文化对策

1.在校园文化中引入在职教育元素

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当向在职教育倾斜,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仅仅针对在校学生,但是这种教育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当前声势浩大的在职教育体系。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在职人员重新培训和教育的频次也会增加。高职的在职教育功能需要充分强化和体现出来。为此我们应当尽快建立适应在职教育体系的校园文化。在校园文化当中引入在职教育因素,体现在职人员地位和作用,使其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中的参与者。

2.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时代感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时代感不强是非常不利的一个倾向。有的校风校训还是制定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这些校园文化不能体现当前我国如火如荼的市场经济建设。为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当根据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以当前的人才需求为基本目标。注重人才能力培养、职业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时代内容。

3.注重提升校园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内涵不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利方面。为此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我们应当注重校园文化当中的精神文化建设,塑造体现自身特色的价值观,能够对学生的成长和人生道路提供有益的指导。在具体的工作中应当对本校发展历史和曾经出现的先进人物事迹进行系统的整理,按照确定的校园精神文化对其进行统筹编排,并以此为核心在教师培训、学生管理等工作中推广这些曾经代表院校荣耀的,体现了本校特色的高尚品格和典型人物。

作者:周淑敏 单位:河北省廊坊卫生职业学院

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初探论文

一、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当前在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

(一)校园文化建设目标不清,不能达到高职教育的要求。大多数高职院校往往是从中专院校和中职院校升格而成,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沿袭老路,没有达到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高度和内涵;二是走上翻版的普通本科院校之路,过多地模仿,缺乏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建设过程中往往脱离实际。

(二)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正确认知,不能达到以人为本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师生。不少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对建设主体认识不清,认为校园文化的建设是某个具体部门的工作,或者仅仅认为就是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认为活动数量多了就是校园文化繁荣。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过多反映的是学校一些具体部门的要求,或者学院工作的配合,不能真正体现学校师生的需求,更不能很好地实现师生的意愿。校园文化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

(三)校园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保障,不能达到学校发展战略的要求。一些高职院校在制定学校发展战略的过程中,片面强调学校基础建设、招生就业和科技创新,对于校园文化这种软实力缺乏必要的保障,往往在组织支持、人员配置、政策保障和经费投入上相对缺乏,使校园文化成为空谈。

(四)校园文化建设不重视新媒体建设,不能达到校园文化信息化的要求。工业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与人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网络、手机报、QQ、飞信、微信和手机网络客户端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不使用新兴媒体这一工作载体是不符合时代要求的。

二、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要解决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不足,就必须清晰地认识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把不足内化为动力,并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践中加以改进。加强高职教育校园文化的建设,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使师生具备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以及艺术审美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养。推动校园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使之成为师生共同拥有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品质,这些对于高职教育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是通过潜移默化去实现的,符合教育的一般规律。相同和相近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养成了与他们专业背景相匹配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新时期高职教育正是要努力改变这种与素质教育要求不协调的育人方式和育人环境,使大学生获得与个人身心发展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使大学生逐渐完成了个人社会化的转变,并从校园文化活动活动中完善了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升华和完善,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学生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的时候,校园精神的作用以及校园文化行为的后续力量使得走出校园的大学生能够作用于社会主流文化,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

(二)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校园文化的约束作用主要反映在它的文化制度建设上。主要反映在,第一,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形成优良学风、教风以及建设制度对学生产生了必要的约束机制。良好的校风学风、严格的规章制度和行为准则,能够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素质教育,这种约束作用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对社会、学校、他人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正确选择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提高道德生活的自觉性和勇于担当的意识。第二,校园文化还是矛盾的调节器和中和器,它通过舆论评价、习俗、道德观念等形式,调节师生的行为认知和个人评价。第三,校园文化有很强的评价重要,它弃恶扬善,对周围的事件有明显“善”与“恶”判别,从而使大学生个人认知和评价得到加强。

(三)校园文化的凝聚作用。优良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可以使学生的价值取向和校园主流价值观凝聚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尽管在校园中师生个体的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现象,但校园主流价值观仍然影响着个体价值观,并使之趋于一致,这其中校园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有着独特的作用。它主要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行为习惯、心理发展等来实现,具有较为鲜明的教育性、发展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素质教育内在的补充和发展,在更高面使学生成为文化人、智慧人、社会人。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方式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它的育人作用。从无意识地形成校园文化,到有意识地营造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不断积淀使师生的个人发展和道德评价得到加强。同时,人文艺术类学科的体验性、教化性和评价性的统一,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灵得到升华。校园文化的育人作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和取代的。校园文化在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具有重要意义,也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强大的育人作用,才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充实和完善。

三、结语

总之,新时期高职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关乎社会和谐和民族复兴。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论文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高职校园文化备受学校、社会、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其内容包含高职校园环境中围绕师生工作学习活动的服务机构、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载体,还包含全部物质载体实现过程中涉及到的高职院校整体形象的软件内容,是高职院校文化建设和整个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高职校园文化,有利于高职院校本身的发展和高职院校品牌的树立,有利于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进行,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构建。高职校园文化通常被分为高职校园精神文化、高职校园物质文化和高职校园制度文化三个层面。其中,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心脏;高职校园物质文化是外在形象,是基础保障;高职校园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桥梁,是纽带,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高职校园精神文化是高职院校的灵魂所在,是整个高职校园文化的最高境界,主要通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体现出来,比如学术讲座、道德讲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各类竞赛、体育活动、文艺演出等;高职校园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环境文化,比如高职校园整体规划、整体识别系统、公共设施、园林景观等内容;高职院校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整体的办学思想、办学特色、师生整体精神状态、专业设置等方面。现阶段,我国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都取得了可喜成绩,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多彩,但还存在着过分追求物质层面建设、模仿普通高校建设学术型校园氛围、资源缺少有机整合、校园文化建设特色不够凸显、高职办学特色不明显等多方面的不足之处,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目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通过学校引进企业、工学结合、校企互动、订单式培养等途径来实现,这几种有效的办学模式都将企业的各种资源强制性拉入学校,将企业的优秀技术人员聘到学校,将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融入到学校,同时,也需要高职生对于企业的背景、文化、理念等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而当前大多数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涉及到企业部分的内容较少,对于校企合作模式的宣传内容不足,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没有建立起来,个别走在前列的高职院校也仅仅是对校企合作实践场地内部进行了文化建设,范围并没有延伸到整个高职校园,也没有深入到整个高职院校师生的日常生活中。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

当前,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依旧停留在单一追求物质建设、单一宣传学院本身、单一依靠个别教师和学生这个层面上。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将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纳入到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来,不仅是高职教育特色的外在表现和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氛围营造的主要手段,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强化了企业的精神文化,是高职教育健康发展和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需要,也是对高职学生就业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锻炼和熏陶。常见的可以融入到高职校园文化体系中的企业文化内容主要包含企业责任文化、企业竞争文化、企业合作文化、企业忧患文化、企业诚信文化、企业吃苦文化、企业服务文化、企业创新文化、企业可持续发展文化等内容。在企业文化进校园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和企业都应该充分认识到校企文化融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建立健全相关的激励机制,高度重视两种文化的融合,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联合活动,搭建多种途径的校企合作平台,积极探索两种文化的融合途径和方法,丰富高职校园文化内容的同时,提高高职学生企业文化意识,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其次,现阶段多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手段陈旧,大多都简单模仿和沿袭传统高等院校或中专教育的学术型校园建设方式,没有体现高职教育本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等内容。从根本上说,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围绕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来制定行之有效的计划,应将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教学特色、办学成果等内容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在构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体现不同系部、不同专业的特色;强调高职教育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独特性;强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学模式的差异性,突出高职教育实施过程中的企业化、行业化和实践性;响应国家号召,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创业教育,营造创业氛围,创新高职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同时将高职教育的教学成果展示出来,对在校高职生起到激励和鼓舞作用。再次,鲜明的职业特色是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应该放在突出高职教育职业特色上来,重点突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过程中,鲜明的职业特色一方面依靠校园物质文化来体现,比如相关的实训室、实验室、教学环境的布置、行业企业发展信息的体现等,另一方面需要全体师生和企业员工的共同努力,比如把多个教学环节和教学过程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起来,对全体师生不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组织师生深入到企业、工厂、生产一线进行职业认知教育,邀请相关企业人员、行业专家对师生进行专题讲座、成功经验介绍等。校企合作模式下独具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随着学校和企业的深入合作,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也应伴随双方深度合作的步伐,探索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为凸显高职教育特色和打造高职教育新名片而不懈努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高职教师专业化研究论文

本文以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与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背景、内涵、发展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从发展目标、培养体系、保障制度三方面探讨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对策。

教师是推进人类文明的重要力量,教师的素质决定着一国文化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则是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经济“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的转变,职业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现代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全体劳动者可持续职业发展的教育类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这对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笔者以专业化为主线,对高职教师专业化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在明确我国现阶段教师专业化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对策,旨在为高职院校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参考。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提出的背景

“教师专业化”这一理念最早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之后,国际教育大会于1999年明确了“专业化是提高教师地位最有前途的中长期策略”。进入21世纪后,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教育界、产业界的共识。但就发展情况来看,职业教育质量仍不高,制约其质量提升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教师素质问题,这已成为阻碍中国职教事业发展的“瓶颈”。国家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提出了“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标,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理念从国家战略的层面提出来。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一)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职业化的过程

职业教育同职业工作密不可分,职业的内涵不仅规范了职业工作的维度,同时也规范了职业教育的标准。对于高职教师而言,要掌握一定的岗位专业知识。这一方面需要修正教师培训的目标、内容,融入一些必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制定新的教师执业标准,引导教师向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社会化的’过程

教师社会化首先是选用的社会化。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就是教师成为专业人才的过程,教师除了要持有职业教师资格证,在专业方面还要有国家、行业颁发的专业资质方面的证明。教师社会化其次是教师职业特性的社会化。同普通教师相比,职业教师同企业、行业部门交流更广,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师具有更广泛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高职教师专业化是教师管理和培训制度化的过程

高职教师专业化一方面需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合理的教师职业准入标准,建立科学的职业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提升高职教师专业能力的认可度;另一方面需要国家与社会建立高职教师培训专门机构,从政策层面上支持教师参与专业技能提升。

三、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一)高职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教师数量相对不足。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扩大,教师紧缺问题也日益严重。近十年来,高职院校持续扩招,师生比呈现不断扩大趋势。《2016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指出:部分院校生师比超过20∶1,个别院校竟然达到40∶1,专任教师年教学工作量超过500学时,影响了企业实践的开展和专业素质的提升,不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龄结构上,青年教师比重较大,他们大多缺乏一线实践经验,无法成为科研骨干;学历结构方面,教师大多只持有中专学历,拥有硕士及博士学历的教师较为缺乏;职称结构上,新设置专业及实践课的任课教师数量较少,非专任教师职称偏低。

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不合理。从企业调入高职院校的“双师型”教师所占比例不到10%;文化基础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师比例均大于40%。此外,我国高职教育师资力量主要以高校毕业生为主,其缺乏一线生产经验,直接导致教学同实际联系不紧密,难以胜任实训教学。

队伍不适应产业发展要求。《2012中国高等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中提到:“国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迫切需要高等职业教育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能力,但目前师资状况很难满足产业发展要求。”就目前来看,我国高职教师大多缺乏科研服务和攻关能力,对产业发展的贡献极为有限,不利于学生从教师方面获得更为全面的职业信息与行业信息。

(二)高职教师专业化的问题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上的问题。一是重学历达标,轻教师综合素质。学历达标指标清楚,易操作,但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考察不够完善。二是重行政管理轻教师专业发展。高职院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从行政角度出发,侧重对教师评聘、晋升等方面的考察,忽略了教师专业化能力的发展。

教师来源上的问题。一是缺乏规范的准入程序,高职教师主要从高校毕业生中吸纳,对于企业选调、企业兼职教师聘请等来源渠道的准入机制尚未规范,妨碍了高职院校吸引优质教师资源。二是缺乏严格的准入标准。教师在上岗之前除了教师资格考试并未经过专业性质的职业测评,缺乏严格的考核标准与实践技能训练。

高职教师培训的问题。一是培养目标不到位,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学术性、教育性、职业性的统一,但就目前来看,大部分教师的职业性较差,缺乏专业技能等方面的专门培训。二是培养模式不科学。教师无法到实际工作场景中完成培训,培训完毕又缺乏贴近专业实际的考核方式,教师的培训效果不佳。

四、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一)“双师型”教师:高职教育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目标

从外延上看,“双师型”教师的发展目标同教师专业化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是一致的;从形式上讲,“双师型”教师指同时持有职业技能等级和教师资格证的教师,这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认定标准是一致的。具体来讲,要做到“双师型”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是培养行业职业基本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教师要学习同自己专业相关的行业职业知识,具备将专业知识融入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相关工种的技能要求,注重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传授。二是要了解企业行业管理规律。教师要深入一线生产中,了解企业对专业工种的管理方式、管理标准,组织同专业相关的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社会活动等。三是树立市场观、质量观、效益观、产业观。教师要站在宏观角度审视自己的专业和职业,多带领学生深入社会、走向市场,接触更多行业内精英,培养学生的职业交往与协调能力。四是与时俱进,提升自己。“双师型”教师要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信息,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