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株的生长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10-04
- 128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植株的生长教学反思,本文共14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1,本节课的亮点在于对于实验过程细致入微的步步追踪和多处实物的展示环节。实验过程的详细追踪,试图培养学生在未做实验之前,对实验的整体过程理出一条清晰而明确的思路。多处的实物展示则能帮助学生对于相关的知识有一个更形象生动的印象,在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学习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有了实物的展示,也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在演示在根尖划出四条线的那幅图中,应该用根尖的实物图来做演示,而不应该用根尖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3,在提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去提一些学生需要稍加思考或者经过仔细观察等行为才能回答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脱口而出的问题以及学生半天都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是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提问的,太简单,学生基本上都没有怎么思考,留不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太难的问题会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使学生感到疲劳而没有收获,整个课堂的气氛会比较沉闷,导致最后只剩下教师一个人在台子上唱独角戏,教学效果一定不好。
4,在实物展示结束之后,应及时地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展示,让学生能在兴奋之余,搞清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提高上课的效率。
5,本节课所有的探究试验都可以由实验小组的学生来做,提前一个周进行,到上课时,让做过实验的学生来对本实验进行提问和展示。
6,“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以及“无土栽培技术”这两块内容可以周六周日让学生回去自己查资料,最后留上5-7分钟的时间让学生们来将这部分的内容进行展示和讲解。
教学建议:
本课较注重实验技能的培养问题,使用者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用课件中实验步骤中的引导内容;在使用本课件以前,请提前准备好要展示的植物材料。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植株的生长教学反思
今天我有幸参加了市优质课评比的初选,与市直学校的其他三位老师一起相互切磋、相互学习。我抽到的课题是《第二节植株的生长》。讲完之后对于自己的后半节课比较满意,前半节课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反思下本节课的成功与不足。
成功之处:
我觉得本节课我上的还是比较顺手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不在我,而在于35中的'学生们,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互动都非常好,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小组成员之间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及表达能力较强,给这样一群学生们上课感觉是一种幸福。
本节课一个亮点我感觉就在于让学生作为植物医生诊断土壤种植和水培的吊兰生长状况为什么差异较大,接着小组内设计对照实验。这一部分我通过出示提示:可配制培养液培育幼苗,如土壤浸出液、蒸馏水,并展示自制的土壤浸出液实物和购买的蒸馏水,将实验设计的难度降低,学生设计和表达的非常好!
我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大蒜幼苗虽然培育时间短,但是依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看到老师培育的实物很兴奋,也能清楚的知道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开展后面的学习。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由于准备的时间较紧张,买来的玉米、菜豆种子一直没有萌发,中途又从老家带了小麦种子、玉米种和大蒜进行培育,培育时间较短,所以导致根尖较小、根毛较短,影响了学生的观察效果。如果能多培育两天效果肯定要好。我开始时想用试管培育玉米根尖,每组一个,用试管培育根系的好处是根系都漂浮起来,非常清晰,便于学生观察。但因为后来买的玉米种完全没有萌发,老家的玉米种晒得很干萌发的非常慢,所以最后放弃了。如果能让学生亲自看到试管中生长的植物根系效果一定提升很多,感觉很遗憾。
2、在组织学生观察根尖的结构时,考虑到学生细胞、组织等内容可能没学到,我在设计实施过程中没能放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个别同学可能对于显微镜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观察,我想在操作之前,应该对于显微镜的操作有个简单的回顾或者提示,可以出示在屏幕上。
3、对于学生的实验指导不到位。我在学生之间转的时候看到基本都看到了清晰地物象,加上有些紧张,可能没有注意到有些小组并没有观察到。
一、教学目标
1、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
2、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3、运用调查的方法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4、引导学生讨论出合理施肥的重要性,以此教育学生树立环保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学会观察实验现象、收集、记录实验数据的方法
2、根尖的结构
三、教学难点
1、芽是怎样发育成枝条的
2、通过合理施肥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意识的教育。
四、教学方法
讲述法 讨论法
五、教学用具
根尖结构模型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导入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种子的萌发,回忆种子萌发的过程,种子的胚根长成根,根向下生长,而胚芽长成茎和叶,向上生长。种子萌发后形成幼苗,幼苗如何发育成为植物体的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植株的生长,请同学们把书翻到96页。
第二环节 新课讲授
1、幼根的生长
通过实验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请同学们阅读3分钟,回答以下问题:采取什么办法找出根生长最快的部位?选择什么样的根合适?注意哪些事项以减少实验误差?同学们可以根据这样的探究方法课后自己动手测定,看看你的结果是怎样的。通过分析观察记录我们发现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伸长区。为什么是伸长区呢? 伸长区位于哪个部位?
我们先来认识下根尖的结构,出示根尖结构模型,对照课本66页的.结构图。根尖是指根的最尖端到生有根毛的一段,包括四部分,由顶端向上依次是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这四部分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确的分工。接下来我们逐一看这四部分有什么特点?
根冠:属于保护组织,有保护作用
分生区:分生组织,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产生大量新细胞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成熟区:产生根毛和导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观察根尖的纵切片你会发现伸长区下部细胞较小,越往上细胞越大,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伸长区的细胞来自分生区,分生区的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不断补充伸长区的细胞数量。伸长区的细胞不断长大,长成为成熟区的细胞。可见,幼根生长的原因就是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所以根的生长与根尖的哪些结构有关?分生区使细胞增多,伸长区使细胞体积增大,主要是这两个区使根不断生长。
2、枝条是芽发育而成的
一棵植物向下生长的是根,向上生长的是茎和叶,茎和叶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其实万千枝条及其绿叶都是由芽发育成的。芽根据着生位置不同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根据发育结果不同可以分为枝芽、花芽和混合芽。所以枝条确切的说是由枝芽发育而来,那么枝芽的各部分别发育成枝条的哪些部分呢? 芽中也有分生组织位于生长点。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枝条包括幼嫩的茎、叶和芽。芽的叶原基发育成幼叶、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
3、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
不论是细胞数量的增多,还是细胞体积的增大,都需要从外界不断地吸收营养物质。植物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无机盐。有机物等。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我们先来探讨植株生长与无机盐的关系。
在自然情况下,土壤中所含的无机盐量有限,于是在种庄稼、养花、种草时都需要施肥,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那么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无机盐呢?其中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和含钾的无机盐,如果缺少某种无机盐,植株就不能正常生长,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分析图片中的现象并说明这三种无机盐分别在植株生长中的作用。除了上述这三类无机盐以外,植物还需要许多类无机盐。虽然对有些无机盐的需要量甚微,但它们对植物的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像人体需要一些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同样的道理。在农业上为了避免出现症状,就要施肥,不同作物施的肥一样吗?同一种作物在不同生长时期所需要的肥料一样吗?施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同学们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答案。
因此,在农业生产上,应根据植物的所需合理科学的施肥,并且施肥时要以农家肥料为主,配施化肥,避免化肥对环境的影响。
4、无土栽培
植物一定要在土壤中生长吗?利用现代化的农业技术,人们可以无土栽培一些花卉、蔬菜等,请学生自学并比较无土栽培和有土栽培的不同点,说出它们之间的优缺点。
第三环节 课堂练习
完成课后练习。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中本节内容。
教学反思
优点:
① 可以积极地把信息与他们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对信息的处理过程主动深入,因此学习效果较好;
② 有助于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以及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③学生自己可以激发起学生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学习策略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等。
不足:
① 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
② 学习的成功依赖于学生先前已具有的知识和学习策略的广度。
③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有待提高!
成功之处:
我觉得本节课我上的还是比较顺手的,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我觉得最大的成功不在我,而在于35中的学生们,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和互动都非常好,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小组成员之间有较强的合作意识,动手操作能力及表达能力较强,给这样一群学生们上课感觉是一种幸福。
本节课一个亮点我感觉就在于让学生作为植物医生诊断土壤种植和水培的吊兰生长状况为什么差异较大,接着小组内设计对照实验。这一部分我通过出示提示:可配制培养液培育幼苗,如土壤浸出液、蒸馏水,并展示自制的土壤浸出液实物和购买的蒸馏水,将实验设计的难度降低,学生设计和表达的非常好!
我用蒸馏水和土壤浸出液培养的大蒜幼苗虽然培育时间短,但是依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看到老师培育的实物很兴奋,也能清楚的知道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需要的营养物质,有利于开展后面的学习。
不足之处:
1.本节课由于准备的时间较紧张,买来的玉米、菜豆种子一直没有萌发,中途又从老家带了小麦种子、玉米种和大蒜进行培育,培育时间较短,所以导致根尖较小、根毛较短,影响了学生的观察效果。如果能多培育两天效果肯定要好。我开始时想用试管培育玉米根尖,每组一个,用试管培育根系的好处是根系都漂浮起来,非常清晰,便于学生观察。但因为后来买的玉米种完全没有萌发,老家的玉米种晒得很干萌发的非常慢,所以最后放弃了。如果能让学生亲自看到试管中生长的植物根系效果一定提升很多,感觉很遗憾。
2.在组织学生观察根尖的结构时,考虑到学生细胞、组织等内容可能没学到,我在设计实施过程中没能放开,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个别同学可能对于显微镜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了观察,我想在操作之前,应该对于显微镜的操作有个简单的回顾或者提示,可以出示在屏幕上。
3.对于学生的实验指导不到位。我在学生之间转的时候看到基本都看到了清晰地物象,加上有些紧张,可能没有注意到有些小组并没有观察到。
《植物生长素与植物生长》 教学反思
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本课以“设计探究实验”为情境,通过师生的“协作”、“会话”,完成“意义建构”。
1.意义建构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本课从20xx年开始尝试,经过多节课的修改实施。从几节课的情况来看,学生的思维确实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踊跃发言。教师设定的探究任务之一,“生长部位是胚芽鞘尖端下一段”,并未提出尖端可能是生长部位或是生长部位之一,在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尖端以及尖端下一段”都有可能是生长部位,这表明学生真正在思考问题。在设计实验中,出现在胚芽鞘尖端及尖端下一段的区域上划均等的线段的方法,来研究生长部位,与科学家研究根尖生长部位的方法相同,对于学生来说,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设计出此方案,是很有创造性的。
反思本节课建构概念的过程发现,往往有一部分学生对植物生理知识不感兴趣,或兴趣不高,使相关的知识基础较薄弱,或影响其探究的积极性。今后应思考如何在探究前充分了解学生的状况,为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作好相应的铺垫。
2.时间与思维空间的矛盾
本课虽然采用“产婆术”,教师只起“助产”的作用,但教师需在一节课内完成“任务”,故在实际教学中,在学生遇到困难需要时间时,往往存在急于解决问题的'情况。如在设计“产生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的实验方案中,学生感到困难。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与讨论,而是将解决的思路分解成趋向解决问题的几个小问题,再插入介绍琼脂,将学生引向即定方向。这影响了学生思维的质量,使建构的过程打了折扣。这也是探究性学习一般所面临的“时间与思维空间”的矛盾问题。“现在的思路是,如何既切去尖端,又不失去生长素,而且这里的生长素必须来自尖端。”这个思路,我的本意是要学生讲出来,但怕花费太多的时间,使一节课的中心主线不清晰,仍然由教师讲出,这一来,留给学生的更多是在解答问题,使思维的质下降。
也许可以通过增加课时,或课前布置,课内外结合解决这一矛盾。但探究性学习需花费大量的时间,使课内探究不能成为家常课。这也许是为什么上海二期课改的课程分为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三类课程的原因。学生自主探究的功能主要由研究型课程来实现。
3.探究如何面向全体学生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一般只能有一半的学生积极参与。积极参与讨论的学生反应快,往往会带来“学生都掌握了”的假相,掩盖了可能其他学生还未很好理解的问题,这也是教学无法面对全体学生的缺憾。新的教学形式呼唤减少班级人数。
《植物生长的秘密》的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良好品德、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植物生长的秘密》这一课的内容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为一体,体现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设计上我充分地体现了这几点:1、课前收集一些果实和种子,让学生亲自动手做浸泡种子,观察其发芽的生长过程的试验,并写好观察记录;课上,让学生通过现场切开果实“寻找种子”游戏等自主探究活动和小组交流试验观察记录等方式,探索、发现种子和果实间的秘密,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收集能力,也激发了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好奇心和探索的'兴趣,充分体现了教学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2、用“向日葵的自述”表演,并配以向日葵生长过程的分解图片,以此探究植物生长的一般规律――由种子到果实的变化,再以此理论知识去体验、观察其它植物生长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其探究性、活动性和开放性。3、课中、课后穿插演唱并律动《小雨沙沙》,感受种子“强烈要求”出土、发芽、生长,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里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也体现了教学的活动性。
植物生长的秘密,对于儿童而言是很神秘的,尤其是没有种植经历的孩子,了解起来很抽象,幸好在本单元的前两个主题中,学生参与了秋天的收获,了解了粮食的生产过程,对植物的生长过程有所了解,再加上今节课以实际的例子为基础展开活动,配以生动、直观的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植物生长的全过程。而今节课也为下一个主题――《我们这里的农产品》做了很好的铺垫。
纵观整节课,在“活动延伸:回家播种植物种子,并坚持做好植物的生长记录”这一环节上,我觉得课后教者还需注意给予学生持续的鼓励和指导,并在观察方法、记录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具体指导,因为植物的生长有一个过程,有些学生可能会半途而废或难以坚持进行观察与记录。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是学生基于发芽的绿豆芽的基础上进行的,前两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知道绿豆没有水不能发芽。这节课主要探究绿豆芽的生长与哪些因素有关?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我让学生自由选择,几乎所有组的同学都选择探究“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颜色等。
课上探究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觉得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少数同学觉得不需要阳光,因为放黑暗中的绿豆芽长得比阳光中的高,我顺势让学生观察比较阳光下和黑暗中的绿豆芽的不同之处。不难看出,阳光下的绿豆芽长得比较粗壮,茎是红色的叶是绿色的,黑暗中的绿豆芽长得比较纤细,茎是乳白色叶是嫩绿色,有点病态。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它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
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把它放在完全黑暗的地方。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
开始上课前,让学生汇报自己做的绿豆发芽的实验情况。有些学生的绿豆全部发芽,有些学生的绿豆因为缺水等原因没有发芽。再一次向学生明确绿豆发芽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引出探究内容,绿豆发芽不需要阳光,那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
绿豆发芽实验是把绿豆放纸巾上,而绿豆芽生长实验是把已经发芽的绿豆移植到土壤里,学生可能是因为上节课把绿豆发芽实验和绿豆芽生长实验弄混了。这样就有一小部分学生实验出现了问题。有些时候老师认为交代得很清楚,到了学生那里就可能会变复杂了。所以,一定要向学生明确实验步骤,语言必须简练精确。
对于这节课,我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两盆绿豆芽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见光的绿豆芽茎粗壮、叶子绿。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黄。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
所以,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在以后的实验中,教师更应该做好预实验,掌握好实验成功的条件和关键,提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节课的探究目标是绿豆芽在生长时需要哪些条件?教材安排了阳光和水两个实验。但我觉得水这个实验没有再做的价值,因为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没有水分绿豆苗不能活。而阳光这个实验我觉得是有实验探究价值的',因为学生对前面种子发芽需不需要阳光的实验,很多同学是认为需要阳光,而实验结果却是种子发芽可以不要阳光。那发芽以后的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呢?学生肯定很疑惑。我想这时提出这个探究实验应该正是时机。所以我很详细地指导了这个实验,包括实验计划的制定,实验具体该怎么做以及课后怎么观察和记录等。绿豆芽生长是否需要阳光这个对比实验做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我布置学生利用双休日回家做这个实验。引导学生要仔细观察比较它们茎的粗细,颜色,高度,叶子的大小、颜色等。
但是在交流实验结果时,很多学生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但有个别同学却发现:绿豆芽的生长不需要阳光。于是,我进一步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这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拿出两盆已经长得比较高的绿豆芽,理直气壮地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外面阳光下的,一盆我放在屋里没有阳光的,他们长得差不多,所以我觉得绿豆芽生长不需要阳光。”话音刚落,班里有几个同学也纷纷举手赞同他的观点。我接过这位同学手中的两盆绿豆芽,一看,果然长得都很茁壮,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因为以前在教学中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就追问他:“你说这两盆绿豆芽一盆是放在阳光下的,一盆没有放在阳光下,那具体分别放在什么地方?”他告诉我,一盆放在屋外场上,一盆放在屋里阴凉的墙角里。听了他的回答后,我让其他学生思考,他的变量有没有控制好,分析是哪里出错了。有同学马上站起来说了:其实,他的两盆绿豆苗都有阳光照射到的。只不过屋外的阳光强,屋内阳光弱而已。听了这位同学的分析,原来还一脸不服的学生都不好意思的伸了伸舌头低下了头,还轻声说道:想错了。于是,我顺势引导,同学们在实验时一定要严格控制好变量,不能得到阳光就是一点也照不到阳光,所以做实验时一定要在它上面罩一个不透明的东西。好多学生都以为室内的光不是阳光,这可能是学生的意识偏差吧。当然也不否认设计实验计划时指导得还不够到位,(虽然我做了强调,但总有个别学生做错)学生对于如何让对比组的绿豆芽得不到阳光并不是很清楚,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在让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对于如何实验一定要指导到位,最好老师能做个示范。
绿豆芽生长的需求实验,由于以前失败过,所以现在上这课时,我在课前也做了充分准备,自己亲自实验,选了几盆绿豆苗长势状况对比非常明显的。学生通过观察,一下就比较出浇水、见光的绿豆芽粗壮、葱绿。见光、不浇水的绿豆芽出苗的棵数不全,而且茎短、细,叶小、枯。浇水、不见光的绿豆苗虽然长的也较高,但整体颜色呈白色,叶小而淡绿。三盆对比强烈的绿豆苗为实验结论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很好的前提保证。由此更深切地体会到,实验教学中,教师的前期准备工作对于实验的成功,对于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是多么的重要。
一直以来,孩子们接触到的科学类绘本非常少,这可能是因为我们老师以及家长在选择图书时,更倾向于让孩子阅读故事类图画书、诗歌和散文类图画书。但事实上,科学知识图画书能给幼儿提供丰富的体验,创设很大的想象空间,而且书中所包含的语言学习的机会,对于孩子未来的学业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特别是大班的孩子,他们爱学、好问,对自然界的一切都有着极强的兴趣,并渴望得到科学的答案。
绘本《胡椒生长在哪里?》就是一本知识类图画书,书中前前后后一共有8个问题,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答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而且,每个错误的答案都是经过精心构思的,非常符合大班幼儿的思维方式与生活经验,能引发他们好奇、爱探究的欲望。
为此,我把目标定位在以下几方面:
1、在观察、猜测、验证中初步理解绘本内容,并感知绘本“提问—猜测—揭示答案”的'结构。
2、通过自主阅读和游戏,大胆表达自己所理解的知识。
3、在绘本的引导下,有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师幼共读,在这一环节中,重点通过问题引领的方式,让幼儿在看看、说说、猜猜中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并由此总结出这本书的结构:提问—猜测—揭晓答案,为后面更好地阅读和理解绘本内容作铺垫。第二个环节是自主阅读,幼儿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氛围中运用前面所总结出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边讨论,从而了解书中的科学知识。在第三个环节中,我设计了一个游戏“大考验”,把学习知识变为一场游戏,不仅顺应了幼儿积极思考的特点,更让他们感受到了挑战和成功的喜悦。
由此看来,知识图画书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学到一个个科学知识,而且能帮助他们从小养成科学探究的`兴趣。
胡椒是调味品,那种辛辣的味道让大家印象深刻。但是孩子们对胡椒并不熟悉,大概是因为他们不太接触这种辛辣的味道的原因。“胡椒生长在哪里”这个问题自然是难住了他们,他们的答案也和封面上小伙伴的答案一样稀奇古怪!
除了封面和扉页的内容和胡椒相关之外,后面的内容只是套用了前面的问答模式——一个问题,一个异想天开的答案,一个对答案的判断,最后出示一个合理的答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尝试着想想每个问题可能的答案,他们在异想天开的猜测着,有些答案让人忍俊不禁,有些答案又觉得颇有道理。就是这样的过程,孩子们打开了想象的翅膀,让整个课堂充满了欢乐的笑声。在后面让他们小组交流,每个人提出自己的问题时,他们非常活跃。有些同学想出一些高深的问题,难住了大家;有些同学想的都是些简单问题;还有的同学会装模作样的给出一些奇怪的答案,博大家一笑。
最重要的事,孩子们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交流,已经能够像图画书一样仿照着写一段故事,有问有答,这种上课模式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
我们对于事物的认识都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层到深层的顺序,层层递进去研究,挖掘。但,今天我却打破了这种正常的认知顺序,巧妙地调整后,却调出了一份好心情。
蚕其貌不扬的外表,甚至说看见它那笨拙的的样子会有一种令人生厌的感觉,可它却有一种默默无闻,一心吐丝造福人类的可贵品质。人们的记忆中早已没有了那其丑无比的笨笨虫的形象,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被美化的,可爱的小生命。
今天,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大部分学生都把脸转到一边,并不住地说:“真恶心。”个别几个学生虽没有做出那么强烈的反应。但也只是为了免遭老师的批评。我当时确实很气愤,可转念一想,如果换成我,不了解蚕吐丝的本领,看到这样一个面目可憎的小生命,也会有恶心的感觉。要想深刻地了解剖析一种事物,需要建立在对它良好的第一印象的基础上。于是,我马上想到调整教学顺序。先从后面的内容入手,我向学生生动地讲解了蚕这么小的生命,却能吐出那么多的蚕丝,人们用这些蚕丝织成了许多精美的'丝织品…学生的心理在一点点变化,由厌恶到惊叹到喜爱,我抓住这个契机,问同学们:“你们喜欢蚕吗?”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那么我们就带着喜欢之情再去观察这个小生命,研究一下它身体结构的特点。学生都愉快地投入其中,其乐融融。最初的厌恶之感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教师不是书本的简单复制者,而应该努力使自己成为书本的升华再造者,活人教活书。
《生长的植物》一课是浙美版教材上的一课,本课很多人上过,我个人觉得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写生的方法表现事物的能力。于是,我的课堂也是朝这两个方向努力。在没上这课之前觉得很简单,但真正研究后才发现,上好这课不容易。
问题1:生长的植物,植物包括草本,木本,藤本等等,这么多植物下手。问题2:作业是用写生的方式完成。四年纪的孩子还不是太明白写生的概念,学生一画就容易加进固有的'概念,而缺少细节的变化。
从哪个点进去,用什么教学手段让学生能主动自觉地去产生的观察的意识,并能生动地表现出物体细节的变化似乎成了本课的难点,也成了一直萦绕我的问题。四年级上的孩子,对事物的描绘还是处于想象和概念的层次。如何引导他们成了关键,我找到了一个点,通过植物连连看,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绿色植物,让学生观察叶片特征说一说,画一画,紧接着我采用了植物线描写生的方式进行示范。这样的好处是一开始给学生降低了难度,解决了有的学生无从下手的困境。同时,也能让孩子们更仔细地去观察植物的细节。比如:叶子的整体造型不同,有的是细长的,有的是很多小叶子根据一定的排列组合在一起,有的叶子的边缘是流畅的,有的有锯齿边等等。
第一次试教,总得来说还算顺利,可也有很多的问题。
1、教师的演示时对于构图的安排偏小,应该在简单的示范后出示一幅完整的作品让学生观察欣赏更为全面。
2、画家作品欣赏部分,我的引导不够明确,学生也说不出什么来,时间花了但却没什么实际的效果,接下来得多找些资料先对作品有了解才能指导学生欣赏。3、评价的语言也过于平淡,应多以鼓励为主。
《蚕的生长变化》一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体各方面都会发生变化。通过观察,认识到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蜕皮后蚕会长大。继而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在进行蚕的身体结构认识的教学环节中,当我把一幅栩栩如生的蚕的图片出示在学生面前时,有部分学生都露出厌恶的神情,确实我很是理解他们。在没有接触到《科学》教学之前,对于像蚕这样的肉虫系列,我也是很反感的。看着那些白白的,小小的虫子在桑叶上扭动着它们的身躯,我就有种莫名的厌恶。想以想它们在我手上爬行,我都会打冷颤。直到担任科学教学工作后,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也是壮着胆子硬着头皮动手捉了几次蚕,才逐渐克服了恐惧心理。
我理解他们,但是我又必须让他们也克服这样的恐惧心理,因此我在课堂上并没有批评他们,而是课后单独留下一些同学,带着他们一起养蚕,并且鼓励他们亲自动手给蚕宝宝换桑叶,打扫蚕舍得卫生,在我的鼓励下,学生很快不怕蚕了,我感到很欣慰。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