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教育随笔走进孩子的世界
- 文档
- 2024-05-26
- 124热度
- 0评论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班教育随笔走进孩子的世界,本文共13篇,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走进孩子眼中的世界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老师:小朋友都不能上小旗那边去,好孩子应该……
龙龙:我是好孩子,我不上小旗上去,我够不着。(见上文)
谢谢龙龙的老师,把龙龙这句典型地反映幼儿心理的话记录下来。这话让我笑得够呛,也让我浮想联翩。
表面上看,似乎龙龙没听清老师的话,对词组“小旗那边”的语音知觉有了偏差,错会成了“小旗上(边)”。而所谓的“没听清”,有外语学习经验的人都知道,绝大部分的“没听清”实际上是“没听懂”,不是听力问题是理解力问题。龙龙没听懂“小旗那边”是什么意思吗?很可能。有研究资料显示,幼儿理解和掌握词汇的先后顺序是,先名词,后动词,然后形容词,最后才是副词和代词;代词似乎是最难掌握的',“小旗那边”里的代词“那边”,可能有的幼儿要迟至7岁才能真的明白其确切涵义,而“小旗上边”里的“上边”,作为方位名词,无疑排在幼儿最先和最容易掌握的词汇方阵里。
幼儿掌握词汇为什么有如此的先后顺序?2~6岁幼儿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从“感知运动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的“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幼儿思维的最大特点是具体形象性——幼儿的脑海里必须呈现具体的某个事物,画面般的某个景象,他的思维才能进行;他思维的工具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有轮有廓有鼻子有眼的画面般的表象,没有表象就没有思维。很显然,幼儿学习和理解词汇,也受制于此。名词“上边”所唤起的画面当然比代词“那边”生动和清晰许多,一个东西的上边就是上边,可以用手指画出的一块小地方,而一个东西的那边是哪儿呢,“那边”是如此模糊,边界不清,大小不固定,叫人没着没落。关于幼儿思维和掌握词汇鲜明的“画面”特点,本期“童年镜像”栏目岳岳妈妈有生动的回忆(见P50),可互为印证,“那时候很多词语在我脑海里都是活灵活现的图画”真是精辟的总结。
苏州作家车前子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美好经验,“我不求甚解,常常把‘背井离乡’想成一个人能背着口水井离开故乡,这多好玩,你们背剑背琴,猪八戒背媳妇,而他背的是一口井,多不容易。”
教育随笔:走进孩子的心
孩子虽然小,但每个人心里都藏着一个小小的世界,如果教师不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那么和孩子之间就很难沟通。
我们班就有一个叫玉慧的小女孩,这个孩子就特别的内向,而且每天来幼儿园都特别早。这天早上我正要组织孩子准备吃饭呢,忽然就听到了一个孩子的哭喊声,我走到教室门口一看,原来是我班的玉慧小朋友,玉慧一直拉着奶奶的手不让他奶奶走,我好不容易才劝说好了,他奶奶走了以后,我就把玉慧叫到休息室里与他交谈了起来。一开始玉慧一直哭个不停,问什么都不说,我给他分析了几个原因,她却一个劲的直摇头,最后,我忽然想到:她是不是因为来园晚了而哭闹呢?我又问了她一下,她点了点头。我就赶紧安慰她:玉慧,来晚了不要紧的,老师会等着你呀。经过我的劝说以后,孩子的脸上逐渐看到了一点笑容。我就让玉慧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吃饭去了。
从以上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孩子虽然小,但他的.心里也藏着许多的事情,只要我们能了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就可以和孩子亲密无间的相处的更加融洽!
永远追随孩子的世界教育随笔
参加幼儿园工作的第一天,我便惊奇地发现:孩子的世界真是一个多姿多彩、有声有色的天地!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个万花筒,再简单的事物也能像魔方一样变化出无穷的趣味。我渐渐地迷上了这群可爱的孩子,我爱他们,我愿意永远追随他们的目光,去寻找孩子们心中五彩的童心世界。
我爱孩子,因为我能从孩子们的成长中看到教育的力量,感受到教育工作的魅力。记得徐洁小朋友初入园时很是与众不同,她不哭不闹,只是一直呆呆地坐在那儿。从早上直到放学,跟她说话一声不吭,小便也憋着,午餐时愣着不动,喂她饭菜也咬紧牙不张口,任米粒、菜汁洒到身上。对于这样的孩子,只能用无比的耐心和特别的关爱来对待了。我每天陪她去大小便、洗手,帮她穿衣、喂她吃饭,一有空就讲有趣的故事给她听。“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有一天,在课堂上她跟别的孩子一块唱起了歌。我激动地表扬了她一番,在黑板上画了个咧着嘴笑的女孩,告诉小朋友:“这个开心的女孩就是徐洁,你看她笑得多漂亮呀!”这句话成了转变孩子的一个契机。从那以后,她活泼多了,能跟其他小朋友一样生活、游戏,渐渐地,遇到事情也会主动和老师说了。正是我的爱,让孩子融进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也让我和孩子有了一段值得回忆的温馨故事。
追随孩子的世界,重要的是要随时满足孩子的需要,照顾孩子的生活。我参加工作的那个时候,正是农村幼儿园开始起步的阶段,园陈旧,师资紧缺,老师们都是身兼数职,事事亲自动手。班上哪个孩子难入睡,哪个孩子有伤风咳嗽,他们的食量大小、卫生习惯,都要一清二楚。还要分发饭菜、扫地拖地、物品消毒、擦拭门窗橱柜,一刻也不能闲着。有一天午睡时,于小朋友大便在了身上。年轻的我,强忍着恶心,帮他用温水清洗并找来内衣帮他换上。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年轻妈妈的心情:只要孩子健康快乐,做什么都快乐!当于彪妈妈傍晚来接孩子发现了换洗的衣裤而感谢我时,我突然有了自豪的感觉:我是孩子的老师妈妈,虽然我还没有自己的孩子,但我拥有那么多孩子的爱!
从此,我开始随身携带小记事本,随时记录孩子们的点点滴滴:孩子们超可爱的童言稚语,家长们临时叮嘱的宝贝心事,活动时孩子们的出色表现,游戏时孩子们的惊喜发现……所有的这些,又渐渐地变成一个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午睡的时候,就是我和孩子们分享故事的温馨时刻。孩子们喜欢听我讲故事,更喜欢我把他们熟悉的生活编进故事里。而我,也在童话故事的创作中再一次体会到孩子们天真的童心和童稚的快乐。
追随孩子的世界,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以细致认真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从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主题教学素材,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帮助他们积累学习经验,从丰富孩子的感性体验出发组织多种活动……我知道,教育无小事,凡事都必须从孩子的角度多想一想,每一个活动都必须像公开活动一样进行反复的思考和精心的组织……就这样,我赢得了孩子的喜爱和家长的信赖,园领导也给了我许多锻炼与展现的机会,参加市里的说课、赛课、能手评比等活动。我的业务能力提高了,和孩子们贴得更近了。更令我欣喜的是,我终于通过了市教育局、人事局组织的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成为了在编的公办教师。
永远追随孩子的世界,我将永远坚持我的教育理想,永远为孩子们编写属于他们的童话故事,永远为孩子们付出我的挚爱真情。因为,孩子的世界里充满了梦想和希望……
孩子眼中的世界教育随笔
《守株待兔》在我们看来,它是一篇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我们总是要求孩子们按照我们的思路来理解故事,接受农夫的教训,但实际上,我们很少去感受孩子想到的究竟是什么。欣赏故事、回答问题、讲述故事是语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活动中我习惯性的把绘画引进来,让其作为表作为活动的延伸。
活动中孩子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描绘出一幅幅画面:农夫在地里耕地;农夫遇到了撞倒在树上的兔子;农夫把兔子拿回家美餐了一顿;农夫看着一地荒芜的农田很伤心……
然而其中两幅画出乎我的意料:画面一—农夫将兔子放在了滑板上,而且旁边还有很多汽车维护秩序;孩子说:“这样更方便,他还可以很快、很安全的把兔子带回家。”他还告诉我:“妈妈刚刚为他买了滑板车,他玩的时候有点害怕。”原来,孩子把生活里的事情反映在故事延伸的画面中。画面二:填空飘着五颜六色的云朵,蓝色的小鸟在天空飞翔;一棵茂盛的大树下,小兔子和农夫成了好朋友,他们在快乐的玩耍。孩子说:“农夫喜欢兔子,所以就用起死回生药救回了兔子并和它成为好朋友。”孩子还说:“她最喜欢兔子。”就这样,孩子把自己的喜好通过绘画反映了出来。
孩子用绘画描述出来的一切让我很触动,原来在孩子的心中故事真的可以有不同结果,原来孩子就是一个伟大的创编者。
走进孩子的生活幼儿教师教育随笔
刚开学,孩子们在一起学跳集体舞,鞠躬行礼,互相拍手,拉手转圈,交换舞伴……佳宇心不在焉,动作总是跟不上节奏,每做一个动作,嘉怡都要强拉着佳宇去完成。当嘉怡要拉着佳字的手转圈向前行进的时候,佳宇却还停留在前一个拍手动作的状态上,甚至表现出不愿跟随嘉怡变换动作的神情。一时之间,嘉怡显得非常恼火,低头咬了佳宇的手指。顿时,佳宇哭着喊“嘉怡咬我了!”嘉怡恼着说:“佳宇不认真跳舞!我是提醒他!”全班孩子都停下了舞步。
我有些恼火:如此气氛热烈而又情绪愉悦的集体舞蹈活动,居然还会发生这样的纠纷!嘉怡怎么会用这种极端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舞伴?事后还丝毫没有愧疚之心,反而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把嘉怡拉到队伍之外,对佳宇稍加安慰,我继续组织孩子们跳集体舞。显然,嘉怡是因为不懂得处理问题的技巧而犯错,在她看来,提醒佳宇“要认真跳舞”,这是一件充满正义感的事情,是在帮助同伴。但“咬人”是明显的不良行为,嘉怡必须要得到“惩罚”,对“咬人”的行为进行强制性纠正。我该用怎样的方式让嘉怡获得对自身行为的反省,学习到正确的同伴交流技巧?
嘉怡站在旁边,耷拉着脸,鼓着嘴,一副心有不甘的模样,眼睛不时地瞟向正在舞蹈的孩子们。可是,每一个孩子都沉浸在舞蹈的快乐之中,没有人理会嘉怡。很快,我注意到了嘉怡表情的细微变化,身体放松了一些,人也向队伍靠拢了一些,她用眼睛看着我,似乎想得到我的首肯,进入到集体舞的队伍之中。
音乐停了。我征求孩子们的意见:“谁愿意做嘉怡的舞伴?”
没人回答,有的孩子在轻声交流:“嘉怡刚才咬人了!”也有几个平时和嘉怡比较要好的孩子,露出想邀嘉怡做舞伴的表情,却又迟疑着缩回去了。看样子,孩子们还是有自己的是非判断的。我邀请嘉怡的好朋友瑶瑶来说说自己的想法。
瑶瑶说:“嘉怡,你咬人是不对的,如果你能改正,我就请你做我的舞伴。”
“那嘉怡想提醒佳宇,该怎么办呢?”
“可以跟佳宇讲,要认真跳舞。佳宇会听话的。如果佳宇不听话,还可以告诉老师!”
“嘉怡要向佳宇承认错误,说对不起!”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在一旁观察嘉怡的表情变化。在小班的时候,嘉怡是很少主动跟小朋友说话的,而且,稍有不顺心,就会眼睛一红,眼泪汪汪地噘起嘴巴生闷气。可此刻,嘉怡却显得很“坚强”,两只手不停地卷着衣角,牙齿咬着嘴唇,显然,嘉怡心里还是有点不服气。我想,嘉怡的问题,在于她自我意识比较强,还不太懂得同伴之间的交往技巧。换个角度,让嘉怡了解到佳宇的想法,是不是能帮到嘉怡呢?
“佳宇.你是怎么想的?”我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到佳宇身上。
佳宇已经平复了刚才的委屈情绪,他很爽气地跑到嘉怡面前:“嘉怡,我原谅你!我动作做不好,你慢慢教我!”
嘉怡看了看佳宇,觉得不好意思了:“对不起!我以后再也不咬人了!”
我相信嘉怡的这句道歉是由心而发的,佳宇给了她一个很好的榜样,让她知道怎么样面对别人的错误。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是在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孩子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我并不愿意用一个权威者的身份去命令嘉怡承认错误向佳宇道歉,因为我相信嘉怡是有自己的思想的,她能够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因此,我只需要给她冷静思考的时间。
从幼儿生心理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嘉怡咬人的行为可能是出于情绪宣泄的需要,她难以应对集体舞蹈过程中和佳宇动作不和谐的状态,因无能为力而感到烦躁不安,又不会用语言与佳宇进行交流,完好地表达需求,心里就有很大的失落感。我们都知道,处于“口欲期”的婴幼儿,嘴比手指要敏感得多,“咬人”是其探索世界的方法之一,他会用嘴去发现一切,并将任何能够拿到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品尝一下,体验各种物品的软硬度、质地、温度和味道。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咬人的行为会逐渐消失,但也有一些孩子会因语言功能发育迟缓而采用咬人的方式表达需求,嘉怡就是用了这样的一个极端方式来表达她对舞伴的合作需求。我想,如果我及时观察到佳宇在集体舞蹈中的动作表现,及时予以提醒,或许,嘉怡就不会在情急之下去咬佳宇的手指。但这件事情也提醒了我:嘉怡需要关注,必须找到合适的情境帮助她获得正向的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嘉怡需要学习的`,是用语言向同伴表达自己的想法,逐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我设计了一个蒙眼平衡桥游戏,让嘉怡戴上眼罩,由佳宇带着,慢慢地走过两米长的平衡桥。刚开始的时候,嘉怡很害怕,却不说话,几次想用手把眼罩取下来。佳宇很有耐心,一直拉着嘉怡的手安慰他:“你别怕,我拉着你的手,慢慢走……”嘉怡紧紧地攥着佳宇的手一点一点往前走,慢慢地放松下来,走了大概一半,嘉怡说:“佳宇,有没有走到头了?”我很欣喜,嘉怡终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了!等嘉怡在佳宇的指挥和呵护下走下平衡桥,我鼓励他俩互换角色,由嘉怡带着蒙眼的佳宇走平衡桥。这一次,嘉怡很爽快地答应了,她学着佳宇的样子:“佳宇,别怕,慢慢走……”
游戏结束后,我让嘉怡说说自己的游戏感受。嘉怡说:“蒙上眼睛以后,我很害怕,想把眼罩拿下来,佳宇不停地要我向前走,我有点急,又想咬他,老师说咬入不对,不能咬,我就慢慢地往前走,后来就不怕了。佳宇走的时候,我怕佳宇掉下来,所以很小心,等佳宇走到头,我特别开心!”成功的游戏体验,让嘉怡情绪激动,和佳宇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我们时常会碰到这种幼儿间的纠纷和冲突,如何处理,往往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意识和即时心态。我想,作为一个专业的幼儿教师,必须学会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学会尊重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思想。嘉怡咬人了,表面上看,是一个孩子的不良行为,折射出的,却是这个孩子亟须教师关注的社会性发展。当孩子出现类似这种问题的时候,老师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孩子就显得尤为重要。是把自己放在权威者的位置还是放在指导者的位置?是用命令的口气或者高高在上的心态同孩子相处,还是用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孩子的过错?最重要的,是必须把孩子的发展放在工作的首位。还有一点就是,当发现了孩子身上的问题,我们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引导孩子的正向发展?批评,惩罚,抑或是其他方法的运用,我们都要考虑到适合孩子的后续发展。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说,为这些需要纠正不良行为的孩子设计一些量身定做的游戏情境,让孩子在同伴互动的游戏交往中获得支持和帮助,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教育随笔
今天,我和往常一样怀着一份好心情走近了教室,准备开始着一天的工作。看见蒋涵钰一脸苦恼地坐在角落,我忙问:“涵钰,你为什么不高兴啊?”她不理睬我。我拉拉她的小手对她说:“告诉老师,或许我可以帮助你,你不告诉老师,那你会一直不开心下去的。”可她还是无动于衷。后来我向另一位老师了解到蒋涵钰是因为玩桌面游戏时没有找到积木里的轮子才不开心的,其实她因这种情况而不开心也不是一次了。
还记得有次晨间活动:玩沙包。就因为奶奶给她缝的沙包破了而不开心许久,不管老师怎么劝都不愿用被人的沙包进行游戏。孩子往往会认准一样东西或意见事情而不愿妥协,这也是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具有固定性等特点决定的`,但有时对她的过于执著而感到束手无策。她就像一只小乌龟,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学习用“缩头”的方式来逃避,她不予反抗,只是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这样的性格更是我一直最为担心的地方,因为我明白这样的性格不利于孩子健康,主要是心理健康的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说:“走进每个孩子的心灵,太重要了。”是的,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了解孩子的需要。我一直在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为什么不理我呢?”是我缺少亲和力吗?也不会啊,其他孩子和我还是比较亲热的。也许是我仍缺乏关注孩子个体发展、态度、情感上的发展需要。也许是我在引导其对待事物的态度的方式、方法不能再其身上产生作用,只是一方一位地在灌输,却没有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接受、认同。看来要建立一种新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路漫漫其修远,需要时刻提醒我自己在今后的工作中做一名有思想的智慧型教师。
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世界杂文随笔
今天上午,课室里忽然传来了几声呜呜的哭声。经过我们队员的细心询问,两位同学说出了事情的缘由。原来是一位孩子不小心撞倒了另一位同学。在孩子的世界里,哭是表达疼痛,伤心的最直接的方式。我们要细心探索每一次哭泣背后孩子们的话语,并找到与他们沟通的方式。在了解情况之后,我们讲了一段历史故事给他们,让孩子能够知道自己错于哪里,并让孩子诚心道歉。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在新闻报道上看到的一些幼儿园因无法忍受孩子的哭而施虐于孩子的新闻,不愿去理解孩子哭声所表达的语言。无论是老师还是孩子,甚至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情绪表达。情绪的意义就在于表达自身的满足与不满足,并努力寻求属于自己的满足。孩子得到满足了,就会出现正面的.积极的情绪。得不到满足,或满足受阻后,往往会出现负性的消极的情绪。无论孩子出现什么样的负性情绪,一名合格的老师都要接纳它,并在接纳孩子负性情绪的前提下思考:孩子的负性情绪代表着孩子的什么需求没有得到?这种需求是合理的?还是过分的?是必须给予满足的?还是不能给予满足的?是应该给予及时满足的?还是应该延迟满足的?
曾几何时,我们拼命向前奔跑,却忘记自己走了多远;曾几何时,我们埋头苦干,却忘了仰望星空。我们也曾经是孩子,为什么我们不能理解这种情绪吗?换位思考,走进孩子的世界吧!
幼儿园教师中班教育随笔:《童真世界》
幼儿园教师中班教育随笔:《童真世界》
游戏区的孩子正翩翩起舞,积木区里的孩子也搭起了飞机、坦克,咦,只有“娃娃家”里叫声、闹声一片。我走过去一看,娃娃家一塌糊涂,食物倒在地上,锅碗瓢盆东一个,西一个,简直“造反”了。
“怎么这么乱?”我问。娃娃家里的萍萍说:“我们正要打扫卫生,所以有点乱。”一句话说得我哭笑不得。我灵机一动说:“你们正在打扫卫生呀,难怪这么乱。等打扫完后,请老师来做客,请小朋友来参观好不好?”他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打扫完了,就打电话通知你们。”说完,我就离开了娃娃家。
不一会儿,萍萍打“电话”来了。“任老师,我们打扫完了,你们快点来参观吧!”
哇!好漂亮,好整齐呀!整个娃娃家摆放得井井有条,桌子上还摆放了水果、食物。“这是招待客人的。”萍萍介绍说。幼儿的世界是充满想象的,不能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们的活动。只有参与到孩子们的童真世界里,才会常常干。受到一份抑制不住的喜悦。
吃完下午的午餐后,我组织孩子们进行桌面游戏,孩子们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玩具玩了起来,有的孩子在画画,有的孩子在看书,有的孩子在玩耍,但琪琪来到了积木旁边,进行拼搭她,认真的把一块又一块的积木搭起来,然后他抬起头看了看我,我用赞许的目光朝她点点头。她又继续搭起来,一会儿,她完成了自己的“作品”,一座“漂亮的小房子”,对我说:“老师我搭好了你看”,她边说边把搭好的“作品”给我看,“你真棒”,我翘起大拇指对她说。听到我的表扬声,她又拿起另外的积木搭起来。
在孩子不同的区域游戏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关注孩子对活动的兴趣,了解每个孩子对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其次,要在局部上观察幼儿玩什么,怎么玩,然后,教师作适当的隐性指导和帮助。琪琪是个好动的孩子,让她坐在位子上,肯定坐不住,自从玩积木后,她特喜欢玩,于是,我针对她的喜欢,积极鼓励她学习,并经常关注她的后动情况,当她有一点进步时,就给予她一个微笑,一个点头,使她树立起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她的发展水平。
逗蚂蚁,走进孩子的生活教育随笔
“蚂蚁蚂蚁快快来,快快来吃饭。什么饭?黄米饭。什么筷?毛竹筷。什么碗?烂泥碗。吃不了,往回搬,嘿呀嘿呀搬得欢。”看着孩子们兴致盎然地玩语言游戏“逗蚂蚁”,我却忍不住想:逗蚂蚁,这本该是一个特有生活气息、带着科学探究意蕴的活动,难道就只能这样在模拟的语言游戏中让孩子们想象表演吗?早在上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为什么我们不能带孩子们到户外去逗蚂蚁呢?
带上一个小小的饭团,我带领孩子们出发在园内寻找蚂蚁,交给孩子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在我们走过的地方发现蚂蚁。与往常的散步不同,孩子们一个个低着头,步履缓慢,显得异常专注:“哪里有蚂蚁啊?”园内,多是水泥浇筑的平坦大道,确实难以找到蚂蚁的身影。
“看这边!”子杰大声地喊了起来:“这个花坛边边上有一只蚂蚁!”一群孩子凑过去:“哪里呢?”子杰沮丧地说:“它往那里的泥地里爬走了!”
“蚂蚁喜欢待在泥地里!”俊成兴奋起来,像发现了什么新的秘密:“老师,我们到种植园地去找蚂蚁!”
果然,临近种植园地,孩子们在水泥路沿上发现的蚂蚁多了起来,不时有孩子停下来,凑到一起细细地看,还不时跑过来向我报告他们的发现。
“老师,我想用手轻轻地去碰碰蚂蚁,蚂蚁好像是怕人的,还没等我的手伸过去呢,它就很快地爬走了!”
“老师,蚂蚁太小了,我轻轻地一捏,还没用力呢,它就被我捏死了!蚂蚁怎么这么容易就死啊?”
“老师,蚂蚁的家在哪里啊?我们怎么只能找到一只两只蚂蚁呢?”
“蚂蚁怎么那么小啊?它爬得可真快。一会儿就看不到它了!它还会一边爬一边掉转头朝另外一个方向爬,好像在跟谁打招呼呢!”
“老师,你把饭团放在地上,看看是不是真的会吸引到蚂蚁过来。”
“好,你觉得饭团放在哪里才能吸引到蚂蚁?”我请小朋友把饭团分成小份,孩子们把饭团放到了刚才发现蚂蚁的几个地方,然后蹲在旁边盯着饭团看。
很快,孩子们就没有耐心了:“老师。好像蚂蚁不喜欢饭团,怎么到现在也没有蚂蚁过来呢?”耐不住性子的子杰,早就在四周寻找,并抓到了一只蚂蚁:“老师,我抓到一只蚂蚁了,能不能把它带回教室?”
“当然可以了!我们把饭团留在这里,午睡后户外活动,我们再来看看,会不会有蚂蚁来搬饭团。”
回到班级,子杰松开捏得紧紧的小手,发现蚂蚁已经被他捏死了:“唉,蚂蚁又被我捏死了,它怎么这么不经捏啊?”
俊成迅速地从柜子上拿了一个透明的小玻璃瓶:“不急,我用这个瓶子去抓蚂蚁,在阳台的康乃馨种植园里,一定也可以找到蚂蚁。”
没过一会儿,俊成的瓶子里就装进了一只蚂蚁,他想盖好盖子,又担心会把蚂蚁闷死:“老师,你说,要不要把这个盖子给拧紧啊?”孩子们异口同声:“不要盖盖子!蚂蚁会闷死的!”俊成小心地把玻璃瓶放在了钢琴上。
可是,等孩子们午睡起床,蚂蚁不见了!连我都觉得诧异,蚂蚁居然能够沿着光滑的玻璃瓶壁爬出来!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孩子们再次随我去户外寻找蚂蚁的时候,都带上了一个小瓶子,我则准备了一些放大镜,我多么希望,孩子们能像我小时候那样。看到蚂蚁搬家的壮观景象,找到蚂蚁的家,在蚂蚁的家里发现那只硕大的蚁后,看到忙碌的工蚁,发现那些小小的白色的蚁卵和幼蚁……
蚂蚁搬家没看到,期待中的蚂蚁搬饭粒也没看到,却发现了令人惊喜的一幕:食堂后门口,一群小蚂蚁正在搬一小块芒果肉。“蚂蚁最喜欢芒果肉?”子杰最先提出了疑问:“芒果比米饭好吃!芒果是甜的!”“那我们放一颗糖在地上,看看蚂蚁会不会来吃?”“蚂蚁们的家在哪里呢?它们把芒果搬到哪里去?”几个孩子拿着放大镜跟着蚂蚁去探寻了。
可惜的是,孩子们抓到的蚂蚁,没有能够在教室里多存活几天。但在自由活动时间,孩子们已经习惯了拿着放大镜在阳台上观察蚂蚁:“老师,我们不要再抓蚂蚁了,妈妈在电脑上帮我查蚂蚁的知识,蚂蚁是群居动物,它们各自都有自己做的事情,离开了蚁群,它们就活不了了。”区域里,我悄悄地为孩子们提供了蚂蚁的标本、蚁穴的模型以及放大镜,为了增添自然情趣,我特意设计了户外花园的立体墙面场景,让孩子们用放大镜寻找躲在花叶下面的小蚂蚁,用创意泥制作可爱的小蚂蚁并放到小花园里,用绘画剪纸的方式表现出蚂蚁的家……可喜的是,孩子们在美工区里的创意制作,也细致地表现了他们对蚂蚁的观察发现:蚂蚁有六只脚,头上的触角是细细长长的,蚂蚁喜欢生活在泥地里,喜欢在树底下、花叶下爬来爬去……他们还用一次性餐盘做瓢虫、做蝴蝶、做蜻蜒,因为,它们是蚂蚁的好朋友!
在“爬呀爬、飞呀飞”这个有关昆虫世界的主题活动里,我们在班级环境以及教学活动中所呈现给孩子的,大多是对这些可爱动物的艺术再现和联想,真实的昆虫世界是怎样的,只有走进大自然,孩子们才能够获得真切的感知和体验。在被钢筋水泥包围的城市里,在经济日益发展、环境却持续恶化的现实中,我们或许已很难让孩子们看到萤火虫在夜空中四处飞舞的美景,但我们完全可以多创造一些让孩子们在自然中观察的机会,譬如观察蚂蚁,譬如饲养蚕宝宝,譬如在种植园地观察蜜蜂采蜜、蝴蝶翩飞……所幸的是,我们幼儿园右边的水岸新都小区,依然可以在池塘边听到此起彼伏的蛙鸣,甚至可以看到青蛙从草丛里一蹦而出跃向池塘;幼儿园后面的香樟花园小区,花香四溢,随时都能看到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在幼儿园门外的路边草地,只要下雨,就能发现刚露头的野生蘑菇,还能闻到那种蘑菇的自然香气;幼儿园对面的贯庄小区,更有居民们种植的蔬菜以及各种自然生长的'野花野草,让孩子们享受到许多田间的野趣……而在幼儿园内,孩子们随时都能发现在泥地里忙碌松土的蚯蚓,看到草丛下缓慢爬动的蜗牛,看到浅水池塘里的螺蛳,还有各班教室饲养角里的各种小动物。每当我带着孩子们走进这些自然环境之中,孩子们总能发现许多我不能够发现的新奇,这让我再一次认识到:孩子无时无刻不在发现和学习,而大自然,是最贴近孩子的学习场所!
“老师,蚂蚁长大了是不是就会变成西瓜虫?”这是俊成第一次观察蚂蚁时向我提出的问题。我想,孩子们之所以这样问,是因为他们太缺乏在生活中对昆虫的观察与发现了。当俊成抓到了一只蚂蚁装进玻璃瓶的时候,他就马上调整了自己的问题:“我发现蚂蚁就是蚂蚁,西瓜虫就是西瓜虫,它们都有脚,但蚂蚁只有六只脚,西瓜虫有很多细细的脚;它们都会爬,但蚂蚁爬得快,西瓜虫爬得慢;蚂蚁会把头转来转去,西瓜虫会把身体缩成一个团……老师,蚂蚁和西瓜虫吃的东西是不是一样的?”
“老师,蚕宝宝吃了桑叶就会长大,它能不能吃别的树叶?”这是文雨在饲养蚕宝宝时提出的问题。我想,这就是孩子们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我一边鼓励她用一条蚕宝宝做实验,一边竭力地回想儿时随母亲采桑养蚕的点滴记忆,希望能够搜寻到有益的经验。让孩子在实践中感知吧,虽然那条蚕宝宝最终死了,但我相信,这个孩子自己动手的探究过程会让她得到有益的经验。
“老师,我们的园服、小书包上都有小鸟的标记,我们幼儿园内是不是有小鸟会飞过来停在树上唱歌?”这是我们请孩子们设计新园标记时子怡提出的问题。我想,这正是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当那一天我们在教室里听见鸟叫而冲到阳台上,看到屋顶上似乎要在这里筑巢的燕子时,孩子们都欢呼了起来,旋即大家又都放低了声音悄悄地回到教室,我们都怕打扰了燕子,希望燕子能够长久地在这里筑巢,这样,我们就能一直和燕子做邻居了!
我想,孩子们的生活是需要这些小精灵们的陪伴的,天上飞的,地上爬的,这些可爱的小生物将带给孩子们无穷的童年快乐。如果可以,我愿意重回童年,找到曾经玩过的在风中荡秋千的蜱虫、树上粘着的蝉蜕、房屋土墙下的土鳖虫甚至还有泥地里的蜗牛、桑树上的毛毛虫、躲在菜叶背后的菜青虫、挥舞着大刀的螳螂、在墙壁角落里唱歌的纺织娘……若能把它们一一带到孩子们面前,我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惊喜万分!
教育随笔:带着平等走进孩子的游戏
孩子们的世界总会在一个偶尔的时间下让我感到意想不到的有趣和美妙。即便是我这个天天和孩子们在一起的人也不例外。
今天玩角色游戏我看孩子们玩的很带劲,涛涛是点心店的服务员,我每次经过他身边的时候他总是一脸灿烂的邀请我去他们的点心店吃馄饨,说实话,我可真的不想去,因为上次我也经不住诱惑去了一次孩子们的理发店,结果,我的头发简直被理发店的“工作人员”折磨的很惨,因为这个惨痛的经历,我还和孩子们开过一个关于怎样对待前来理发的顾客的感受的会呢。我是不会去点心店的,坚决不去。但是,在涛涛一再灿烂的笑容中,我有点盛情难却了,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决定豁出去了。因此,我很高调的去银行取了十块钱,我在点心店徘徊了一会决定吃韭菜馄饨之后,就在铺有小碎花台布的桌子边坐了下来,这时过了大概十秒涛涛端着一碗彩色的馄饨来了,上面确实有两把很夸张的韭菜,边上玩其他游戏的孩子其实都一直在关注着我,因此我假装很好吃的大口吃了起来,吃完还不忘记夸赞了一番,引得边上游戏的孩子都笑了。这时,涛涛不知怎么很敬业的跑上来给了我一张纸巾(纸巾估计是他自己早上带来的),问我:“王老师,好吃吗?”我又夸了一番。结果他给了我一张紫色的五块钱,我顿时瞪大了眼睛,惊喜的问:“你为什么要给我五块?”涛涛仍旧一脸灿烂的说:“找你的钱呀!你给了我十块,这碗馄饨只要五块。”那么平淡的语气,就像真的一样。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至少目前我可是没强求孩子们一定要懂得在游戏中找钱的,而且十减五等于五,天哪,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并且,我注意到了“这碗馄饨”的碗,量词也用的这么好,最近我们开展了一个“送礼物”的语言活动中,是讲了量词的,他居然掌握的这么好!真是惊喜。
说说我接下来的经历吧,我自从拿到这找来的`五块钱之后,我就决定去超市买一些吃的然后去娃娃家作客,于是我就径直去了超市,花了五块钱选了一瓶饮料,饮料瓶上的字看不太清楚,好像是奶茶之类的。我很高兴,就去了娃娃家,因为我觉得孩子们在看着我怎么做,因此,我是很有礼貌的假装按门铃,然后礼貌的说我给宝宝带了饮料,没想到卿卿一见我手中的饮料就不屑一顾的说:“小孩子是不能喝饮料的!”我被她这么一说,伸出去的手只好又缩了回来。我想卿卿在日常生活中肯定也听妈妈这样说过这样的话,了解到了宝宝喝饮料不好的知识,因此记下了,多么有意思。
我想我是带着平等走进他们的游戏的,也正因为如此,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真实的游戏,他们游戏时是那么的投入,就像真的一样,就像是生活一样。也让我惊讶的发现原来孩子们有很多的地方居然还是我不熟悉的,以前没有了解到的,他们的进步很快,潜力无穷。在游戏中,我更多的了解到了孩子。
没有憎恨,不会记仇,天真烂漫,纯洁如纸,孩子的世界如此这般,让人微微一动。
“锋,认真听!”
“你在干嘛!锋?”
“最近怎么这么爱讲话?锋,你都退步了!”
……
想起锋,我就有点无奈,个子倒是挺高的,可是对学习一点都不上心。有时候任我好说歹说,他就是一脸不在乎,常常让我很生气,所以经常被我叫到办公室。
原以为锋会对我产生看法,可是我错了,并不是。
这天中午,当我走过锋的旁边时,他拿出一个小弹珠,对我说:“王老师,送给你。”
“这是你的吗?”我有点受宠若惊。
“我朋友送给我的?”他有点不好意思。
“那你怎么舍得送给老师呀?”
“因为我觉得老师很好。”
哦,孩子的世界,我不懂。
望着眼前的小弹珠,不,这不仅仅是小弹珠,它带着孩子对我的感情。是呀,我该重新审视一下我对孩子们的看法。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很奇妙,我觉得就像一本书,我会试着读懂他们。即使有时候的我会看不懂,可是我会好好收藏它,等下一个天亮,我会带着期待再去阅读它。
作者:王世忠
公众号:风晚
早在木子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本书畅销海峡两岸,这就是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这本书打开了木子当时还是懵懂的头脑,木子第一次意识到世界是这么大的,地图上的那一个个名字不仅代表一个个不同的地方,还代表不同的风俗习惯。随着木子开始有能力旅行,木子渐渐明白,原来旅行不能是“说走就走”的,充分的准备会让旅途更安全,收获也更精彩。
木子在旅途中还明白,原来“行万里路”也如同“读万卷书”。木子至今还记得二十几年前,年轻的自己第一次站在长城上,看着雄伟的长城如长龙般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头脑里浮现的竟是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当木子来到济南,在趵突泉公园看到趵突泉翻腾的三大泉眼,记忆深处老舍的那篇《趵突泉》也随之涌到嘴边:“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地看三分钟,便觉得自然的伟大,使你再不敢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好像永远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再看看池边的小泉,果真跟老舍描写的一模一样——“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地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地,有姿态地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起挤上来,像一朵攒得很整齐的珠花,雪白;”这样的情景,这样的描写,非身临其境不能感悟其中文字的奥妙。
在国外游日益火爆的今天,木子还是强烈推荐走遍我们美丽祖国的大好河山。原因之一,小学中学的课本选编的大部分还是国内名家名作,带着孩子去走一走这些名山秀水,你不知道孩子头脑里正浮现的是哪篇课文,你不知道孩子的心灵正享受着哪些文字的冲击,单凭这些山水给孩子的熏染就已经足够了。原因之二,旅途能够提高孩子的综合能力和生存技巧。父母在陌生城市里怎样搭地铁、搭公车到达目的地,孩子都看在眼里。也许孩子在数学课本上搞不清东西南北,但是在实际的旅途中,他看到父母的做法,也许头脑中就瞬间知道该怎样分辨方向了。原因之三,旅途还能增进亲子关系。如果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不妨利用假期出去走一趟,适当放手让孩子做一点旅途的规划,提高孩子的家庭归属感和责任感,也是很有益处的。
年轻时的自由行和而今的带孩子出行是很不同的。自由行想去哪就去哪,有时还真的可以“说走就走”;但是,带着孩子就需要考虑孩子的体力还有孩子的兴趣。不少人曾向木子咨询过带孩子出行的旅游攻略,但是木子却真的不敢让大家跟着做。因为木子的旅游攻略一般是十天半个月游览好几座城市,而且孩子的体力也还承受得住这样的行程,对于一些没有自由行旅游经验还带着孩子的家长来说不仅有难度,还有风险。再说,在虫虫年纪尚小时,木子也是跟团出游的,实在是为了安全可靠。
木子后来关注了一些旅游网站,结合自己的旅游经验和行程费用,觉得几条路线还是实惠可行的。因为参加联联旅行只需要购买旅游套票,再报名参加旅游路线的当地团,参团时缴纳一点地接费,便可以享受整个行程了。对于那些带着低年级孩子出发的家长来说就比较轻松,吃住行都由当地旅行社负责,家长不用顾虑重重,孩子在行程中也不会太累。而且这种旅游方式还有一个好处——由于参加的是当地团,所以由出发点到目的地的路程及交通工具是由家长决定的。如果家长比较有时间,则可以像木子一样选择火车高铁这一交通工具,在中途转站转车时稍作停顿,让孩子在另一所城市看一看沿途风景,留有一点模糊的印象也是很好的。如果家长没时间,就直接选择飞机飞往目的地,让孩子感受一下飞机的腾空和降落,感受空姐那口标准流利的英语行程提醒也是一种收获。
公众号:木子说教育
小萨
小萨是一个非常可爱的男孩。他周身散发出的勃勃生机、眼中的星光闪闪、嘴角那晶莹的总也流不完的口水、让你怎么看都看不够。
我是被小萨的口水吸引了去,然后才开始注意到小萨的笑容的,进而,从小萨的笑容起,看到了小萨作为一个整体的儿童的状态。
小萨的笑容非常有感染力,他的嘴角一咧,眼睛里的点点星光一闪一闪,你感到他整个身体的毛孔都在张着嘴笑。
你很难不被这样的笑容感染到,你会发现自己的嘴角也在不知不觉跟着咧。
他就像梵高笔下的向日葵,灿烂、明媚、散发着生命力的美感。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代言着生命的蓬勃与灿烂。他的玩耍是非常具有观赏价值的,常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每当小萨或独自、或和同学拳来脚往、呼喝玩耍时,小美笑着、用轻轻柔柔的声音说:“看,又开始表演打仗了。”
我总是被小萨的动作不自觉就吸引了去,也被他的语言吸引了去。小萨的语言太生动了,还配有表情动作,那叫一个活灵活现。
小美
小美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一头美丽的长发轻轻柔柔散落下来,散发着淡淡的洗发香波的香气。这是一个非常柔软的孩子,柔软得,像小动物一样,身体又是那样的灵活。
小美刚来的时候,对班级还不大熟悉,还没有确定玩伴,不过,她自己会寻找玩伴,邀请玩伴。
她对语言的感觉极好,我常常是讲了一两次,正准备讲第三次时,她就说,知道啦,你上次已经讲过了,我知道要干什么。
或者,她会带点抗议地说:“我学过,我知道什么意思。”再往下,她就开始充当翻译的角色。有一次我连说带比划说明怎样做一个活动,讲完后,停下,看着学生,询问他们是否明白我的意思,学生们睁着眼睛歪着脑袋看着我,似乎不大明白,于是我开始思索该用怎样的办法解释清楚。这时,小美用汉语跟我确认:“Lee,你的意思是不是......”
我点点头。渐渐地,我看到,小美还挺喜欢这么做的。她很乐意为大家充当一个兼职翻译的角色,她喜欢那种自己有用的感觉。
小美身上有一种愿意服务奉献他人的特质哦,有一次,在进行教学总结时,我忽然就冒出了这样的感受。这让我想起另一个具有同样特质的女孩,那是个受伤小动物的守护精灵一样的孩子,她总是能敏感地感应到那些受伤的心灵,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小美和那女孩在这一点上略有不同,那女孩已经要进入青春期了,而小美还处于前运算阶段,需要跟多的来自成人的引导和支持,来帮她确定她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小萨和小美
小萨有一个习惯,每当同学读完一个故事、写完一个字母之后,他都会点评同学做的怎么样。
无论同学写得如何,他的点评几乎都是:“哎哟写得丑死了。哎哟这么简单,都不会读,还要老师教。” 这点评,配上一个微微上扬的小下巴,和一个生动的向下一斜的眼神、再加上一个二郎腿,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是因为小萨的整个身体语言是非常有喜感的,他的语言听起来更像是一个来自于大人的戏谑之语。
就好比一个孩子做得很不错,然而一旁的大人会逗孩子说,哎哟丑死了,哎哟一点也不好看。这大人的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并不一致。
小萨也是这么一个情形,他有时也会点评我写得丑死了,我听完了第一反应不是生气,而是感到好笑。
有一段时间我很纠结,到底是该制止小萨的这种语言呢还是不管他。如果说制止他的这种语言,那么原因何在呢?这就是他的风格,这种风格并没有让我感到不适,我不介意。看看其他同学,他们对小萨的这种语言不十分介意,也没人跟着小萨学。关键是,我的直觉告诉我小萨一点恶意也没有,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好玩,他大概一点也不知道这种语言到底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吧。
那么不制止?可是,如果不制止,小萨就这样说着这些语言,万一哪一天遇到一个新同学或者其他的什么人,就把人给弄不高兴了呢?这不就是一个潜在的人际交往问题吗?
我要未雨绸缪吗?我要防患于未然吗?我要干预一下吗?我不知道,想了又想,最后还是,等。
小美来了。小美非常懂得表达自己的情绪,开心,不开心,她都能够清晰的通过语言表现出来。
小美和小萨有交集了。他们俩凑到一起,那场面就是非常好笑的。小美刚来不久,有一次,小美读课文,读得不十分流利。刚读完,小萨说:“哎哟难听死了,一点也不好。”
我忍住干预的冲动,看看小美自己怎么解决。小美不高兴,那张小脸写满了抗议,但她什么也没说。
下课了,我在走动,一转身,看到小美坐在椅子上,泫然欲泣。
“怎么啦?”我问?
“真讨厌,到哪里都有这样的男孩子。”小美说。
“什么样的男孩子?”
“我都说了不想玩,还跑过来跟我玩。”(小美指小萨和另一个男孩子)
“那你告诉他们,我不想玩,我现在很生气。”
“说了,没有用。”小美开始哭起来。“在幼儿园也是这样,我都说了我要睡午觉,有一个男孩子还是不听,不让我睡午觉。”小美越说越伤心。
“总是遇到这样的男孩子。”小美说。
我被难住了,是呀,总是遇到这样的事,还能怎么办呢?我说:“是哦,我也不知道怎么办,这真让人烦。”我也跟着小美一起发愁了。
我跟小美聊起了小萨。
“小美,我不知道你在幼儿园的那个男同学是怎样的,但我知道小萨。小萨他就是这个性格,他对你这样,对我也是这样,你看有时我写字,他也说我写得不好看。他对谁都这样。”
一旁正在的玩耍的小美眉跑过来了,安慰小美:“没事的,来带你玩。”
这次事情之后,我想,如果小美再次遇到了同样的情形,她会如何应对这些事情呢?
在接下里的几次课里,小美开始尝试熟悉小萨的世界。
小萨和另一个男孩子玩动物大战,玩得不亦乐乎,他们扮演的是非常凶猛的猛兽,张着血盆大口,十足凶恶的模样。有时候,两只猛兽十分凶猛,都要冲到我的面前了,我说:“哎呀呀,这是我们的领地,回到你们的领地去玩儿。”
两只猛兽就立刻回到自己的领地里去了。如此几轮下来,两只猛兽知道要在自己的领地呆着,我偷笑,两个熊孩子,还挺配合的。
小美扮演一只猫咪,面对两只凶猛的怪兽吓得瑟瑟发抖,那蜷缩的身体,那微微颤抖的模样,那颤巍巍的声音,好像她真的被吓坏了。她躲到我的脚下、躲到我的身后、小脸埋在我的双腿前,求安抚。你真的会非常怜惜这只吓坏了的小猫咪。
而那另一个女孩,却并不害怕,她拿出自己的公交卡,当做食物,一飞,飞到男孩的面前说:“给,这是给你们食物。乖,吃食物去。”两只猛兽真的就乖乖吃食物去了。
再过了一周,小猫咪吓得躲到了沙发后面,而那另一个女孩依然是那两只动物的饲养员或者照看者之类的角色。她喂饱两只猛兽,然后,就跑到沙发那边,说:“猫咪,乖,不怕。”这女孩,很能给小美安全感,她也十分享受照顾小美的这个过程。
我看呆了。我承认,我当时,只想好好休息,一点也不想加入这些熊孩子们的打打杀杀、喂食、安抚一类的活动。这女孩,做得这么好,即安顿好了两只猛兽,也安抚了小美,我也能好好休息了。
同时,也在心里暗暗赞叹,这些孩子们,有一种看不见的默契,他们并不商量,你做这个,我做那个,他们就是先玩着,谁说了句什么,大家都说好,谁定了个什么规则,大家都同意,十分的和谐。实际上玩着玩着,规则也就都忘了,不过,玩着玩着也就都熟悉了,谁也不怕谁了。
在经过几次课之后,小美的成长让我感到非常的惊讶,她已经把那个吓得花容失色的小猫咪的角色放在了一边,她很快就熟悉了小萨的风格,并开始调侃小萨了。她调侃小萨的打打杀杀是在演电视剧,调侃小萨那时不时流下的口水,在小萨没来上课时,小美说,真可惜,今天看不到打仗了。我知道,她说的是小萨。
再往后,小美对小萨的那些的语言就并不在意了。不过,我倒是开始提醒小萨,他说的那些诸如“哎哟丑死了,哎哟一点也不好看。” 的语言意味着什么,同学听了可能会有什么反应。并趁机会教一教其他的孩子,哪些语言对方听了会很生气。我们该如何向对方表达自己的不满。
事实上,当小美熟悉了同学,熟悉了我之后,她适应得相当好。她在这个环境里十分安然,她非常善于观察,这一点,跟小萨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小萨不曾观察过小美,但小美在仔细观察小萨。
小美是第一个来了没多久,就开始调侃小萨流口水的孩子。我是等了一段时间之后,才开始注意到小萨的口水的。
小萨对事物更感兴趣,他观察英语怎么说,他能很快记住名字,一个故事,一首歌,听了一两遍,他就会了。那漂亮的发音,都可以拿去录音了。他跟你描述如何吃一种食物,细微到连那动词都描述得形象生动,我是自叹不如的。
公众号:LeeLee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