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应试技巧和策略优质范文
- 心得体会
- 30天前
- 118热度
- 0评论
中考作文是语文考试的关键部分,掌握有效的应试策略极为重要。“中考作文应试策略”,首先要精准审题,紧扣题目关键词确定写作方向。积累丰富素材,无论是名人故事、生活事例还是优美语句,以便信手拈来。注重开头结尾的精心设计,吸引阅卷老师目光。合理安排文章结构,条理清晰地展开论述或叙述。书写工整规范,展现良好卷面形象。运用这些策略,能在中考作文中脱颖而出。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中考作文应试策略 篇1
写文章是一种综合性的实践活动,不但需要有一定的读写知识做基础,有具体的写作方法做指导,还需要有正确的思想观点,需要掌握丰富的事实材料。
因此,要想写好作文,重要的在于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能急躁,不能马虎,经过坚持不懈的勤学苦练,日积月累,必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假如你在语文课上认真地学习了,假如你仔细看过我们介绍的写作知识,那么,面对中考,你应当是胸有成竹了。
在这里,我们还想谈谈拿到作文考题后应当注意的问题,希望能帮助你顺利应考,取得理想的成绩。
一、周密审题
审题是作文过程的第一步,这一步工作的好坏,将决定全篇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构思能否按正确方向展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中考时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文不对题的情况屡见不鲜。而在作文基本功较好的情况下,只要文章符合题意,一般能保证二类文的成绩。
那么如何审清题意呢?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辨明文体
可以写成多种文体的考题是比较少的,一般情况下,一个文题只有一种适合它的文体。审题的第一步是判断文体。判断文体应注意以下规律:
(1)记叙文文题的字面一般对记叙文的六要素有所涉及。如《国庆之夜》涉及了时间,《放学路上》涉及了地点,《我家来了客人》涉及到了地点、人物、事件,《家乡变了》涉及到事物的发展和结局。题目当中直接带有“人"、“事"、“记"等字样,就更是记叙文的标志了。
(2)议论文文题中经常会有“议"、“论"、“谈"、“辩"等字眼,也有的由“......的启示”、“从......想到的”、“由......说起”等短语构成。有的议论文题目本身就是一个表明观点的句子,如《小事不可小视》、《不要惧怕困难》,判断起来就更加容易了。
(3)中考考查说明文的情况很少,即使有,一般也对文体有所提示。应用文试题则明确要求写通知、启事、书信等等。
2.要看清题目要求
一般中考作文题都在“要求”一项里对文体、字数、表达方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必须把“要求”这项内容搞清楚,并且严格执行不能遗忘。
例如 (1992年北京中考试题)
题目:在阳光下成长
要求:(1)写成记叙文,适当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姓名和校名; (3)字数500~800,不足500或超过800的,每25个字扣0.5分。
以上要求应该说是很具体的、明确的,但在实际考试中仍会有少数考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一定要注意的。
3.注意题目中的隐含内容
考题中明确提出的要求是一望而知的,必须照办无误,但有些要求是隐含在表面文字背后的,需要考生自己悟出来。比如《在阳光下成长》中的阳光,当然不是指自然界的阳光,应理解为党的关怀、集体的温暖、家人朋友间的亲情等等。《我的脚印》一题也决不是要描写真实的脚印,而应当写成长道路上、进步过程中的有意义的事件。对一些给材料作文题目中提供的材料,更应当注意运用概括、引申、类比等方法,加以认真分析,理解题目的比喻或象征意义。
二、妥善立意
审题完毕,就要根据题目要求妥善立意了。所谓立意,就是文章的中心、主旨。在记叙文中,“立意”是文章通过写人记事所要表述的中心思想;在议论文中,“立意”指的就是确立文章的中心论点。
对立意的要求主要有三点:一是要鲜明。文章歌颂什么,批评什么,主张什么,反对什么,应旗帜鲜明,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二是要正确。中考作文评级标准中对立意的要求是:记叙文要“思想感情健康”,议论文要“观点正确”,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切实做到。 三是要力求新颖、深刻。这是在前二者基础上更高一些的要求。文章要力争写出新意,写出深度,不要过多重复别人已说过多次的话题,不要就事论事、浅尝辄止。还要注意立意的时代性和针对性。
三、编写提纲
在文章的中心确定下来之后,就要考虑选用哪些材料,怎样组织材料,怎样结构全文了。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是编写提纲。就像盖房子之前要画好图纸一样,写作之前要先给文章搭个架子,把审题、立意、构思中落实下来的东西用文字条列出来。所以说,编写提纲的过程实际就是清理思路、安排材料,组织结构的过程。
提纲要确实反映自己的思路,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简明扼要,突出文章每一部分的要点。至于文章细部的安排,可在写作过程中进一步落实。在写作过程中,发现提纲有不当之处,还可进一步修改。
编写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由于文体的不同,提纲的写法也应有所区别。如:记叙文可以按时间、空间的顺序或事件发展的过程来编写;议论文一般可以按照引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搭起架子,并体现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说明文则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按空间、或时间、或逻辑顺序编写。
下面是两篇不同文体作文的写作提纲:
记叙文: 《不寻常的考试》(1991年浙江省宁波市中考题)
题目要求: (1)写一篇记叙文,要有适当的议论。(2)字数不得少于600。(3)凡涉及校名、人名、地点时,一律用代替。
提纲:
(一)开头: 议论点题,人生路上有各种各样的考试,我经历过两种不寻常的考试。
(二)主体部分:1.刻苦练功——准备参加芭蕾舞学校招生考试
2.雨夜助人——考试前一天晚上发生的事
3.意外遭遇——途中扭伤了脚
4.考试失败——脚伤造成的结果
(三)结尾: 对这件事的看法——舞蹈考试失败了,做人的考试中交了正确答卷。
议论文 : 《不要拒绝做小事》
提纲:
(一)引论: 引出话题,提出论点——不要拒绝做小事。
(二)本论:
A .阐述论点:
1.不要轻视小事,“小事"是“大业"的基础 。
(1) 老子的名言——分析
(2) 刘备的话——分析
2.伟大的成就是由点滴努力积累而成
(1) 苏联昆虫家柳比歇夫的事例
(2) 巴甫洛夫的论述
(3) 中国女排的事迹
B .联系实际:
青少年要重视小事
(三)结论:重申论点。
(四) 沉着行文
列好写作提纲后,就要落笔行文了。行文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语言表达
一篇文章有了明确的中心和合理的思路之后,最终的成败要取决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于语言的基本要求是,“通顺,没有病句”。北京地区中考评分标准中语言一项明确规定,文中有1至3个病句尚可评为二类,有4至6个病句就属于三类了。因此,语言的通顺与否是极为重要的。各类不同文体对语言的要求我们在前面分体指导中都有具体说明,这里不再重复。不论哪一种文体,语言的准确和简洁都是必须要做到的。
2.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文章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标点使用不准确,可能会导致文字的歧义;标点使用不规范,会影响全篇文章的表达效果。因此,行文中应给予足够重视。使用标点要注意规则,如:句号、问号、感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统称“点号”)都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半部分不能放在一行的末尾,后半部分不能放在一行的开头;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应占两格,一个破折号或省略号不能分处两行。省略号要点足6个点等等。
3.书写清楚工整,不写错别字。
考试作文的书写情况,直接影响阅卷老师的总体印象,也就影响着作文成绩。对这一点,考生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北京地区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规定,错别字每2个字扣0.5分,最多扣3分;全文书写极其潦草使人难以辩认的,扣2分,文中书写潦草或格式不正确的扣1分。不要小看这1分、2分,有时候,这小小的分数之差可能直接影响你升学的最终结果。书写的工整规范不是一日之功,应当在平时严格要求、自觉训练。
4.注意掌握时间,限制字数。
一般地说,在整个作文过程中要注意三次时间。一次在开始作文前,看一看可利用的作文时间共有多少,根据总时间决定行文的速度;一次在初步构思完成时,看用于正式行文的时间有多少;第三次在正文写下一 半时,看还有多少时间,从而决定是否按计划展开全文,是否需要压缩调整、简化内容。对作文的字数,考题一般都有明确规定,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规定上限,如“不得超过多少字”、“在多少字以内”;二是规定下限,如“不少于多少字”。这两种情况必须严格执行限制字数。三是上下限都有规定,如“左右”,“之间”等,其左右的幅度要看中间数字本身:一般地说100至200字的,各不宜大于10字;300至500字的,各不宜大于20字;600至800字的,各不宜大于30字。(标点符号应计算在内)
作文的字数,在总体布局时应心中有数。一般来说,命题作文主体部分应占全文的70%,开头和结尾各占15%;给材料作文,开头要引述材料的,开头部分可增加到25%~30%,主体部分至少要保证65%,结尾可适当缩减。
五、检查与修改
文章写完以后,一定要检查修改。修改文章,原则上应从思想内容、结构、语言三方面进行,但考试作文在写完后不可能有时间做大的调整、改动,所以,修改的重点应是文面上的问题。对漏字、错字、别字、病句等毛病,要及时纠正,使其减少到最低限度,以期避免不应有的损失。修改的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就是“默读”。逐字逐句读下去,发现问题随时修改。临场答卷是在有限时间内进行的,但答卷质量的高低取决于考前的长时间的努力,反映着考生平时语文学习的功底。因此,要想临场答卷取得满意的效果,功在平时。如果说作文有“秘诀”的话,那就是鲁迅先生所讲过的:“要多看、多想、多读、多写。”
中考作文应试策略 篇2
一.把握考点, 明确方向
古诗考查的内容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揣摩作者情感、赏析表达技巧为主。常见考点有:“理解诗意, 感知形象, 品味语言, 分析技巧。”
二.注重积累, 聚沙成塔
语文学习离不开积累, 古诗阅读尤其需要积累。只有大量诵读积累才能聚沙成塔。
1、了解作者, 奠定赏析之基
知人论世, 对不同时代、不同流派的杰出诗人, 要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如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沉郁顿挫”是其主要风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他经历了“安史之乱”,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 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 人格高尚。其代表作有“三吏”和“三别”。杜甫的诗对后世影响深远。其他的如超脱自然陶渊明;飘逸洒脱李白;平易自然白乐天;诗中有画王维;豪放大气苏东坡;雄壮畅快辛弃疾;婉约含蓄李清照等, 我们也要知道作者生平经历, 对其创作风格也要了然于心。对不熟悉的诗人则要借助诗下注释, 了解作者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 为赏析铺下基石。
2、明确背景, 把握诗歌之调
诗言志, 读诗要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样才能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如唐朝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诗人杜甫主要生活在这一时期。而宋朝的抗金、抗元也是重要的历史, 整个民族都渴望收复失地, 统一中原, 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主要生活在这时期。其作品流露出中华儿女强烈的爱国情感。遇到生疏的诗歌要善于利用诗下的注释, 从中捕捉时代信息。只有明白时代旋律, 才能把握诗歌情感基调。
3、把握意象, 领悟诗歌之旨
诗言志, 把握意象, 可领悟诗歌之旨, “意象”指的是诗歌中寄寓着作者情感的物象, 联系着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它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和固定性, 不同的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含义, 在诗歌中往往显示着大致相同的主旨。如古人常通过游子、折柳、天涯、家书、归雁、秋、落叶等意象表达思乡思亲之情。古诗常见意象:杨柳-惜别;菊花-高雅;莲花-高洁;月光-思念;秋雨-忧愁;鸿雁-思乡怀亲;大漠-苍凉;梅花-冰清玉洁, 坚强清高、敢为人先;杜鹃-哀怨、凄凉、思归等。
4、掌握手法, 品味诗歌之妙
诗歌常用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来增强艺术效果。如“比喻、比拟、对偶、互文、双关、夸张、反复”等;“用典、对比、象征、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比兴、渲染、铺垫、抑扬”等。此外, 还需了解五种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叙述、说明。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一句就运用了典故, 诗人以魏尚自比, 希望朝廷能像派遣魏尚赦免冯唐那样重新重用自己。通过对写作手法的把握, 才能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三.抓关键词, 握住赏析之匙
阅读古诗要培养学生抓关键词的习惯, 有些关键词就是题眼, 这样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就能准确解读诗歌。
1、从标题中找关键词、看题眼,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分析:题眼是“送”, 送朋友出使安西, 安西地处偏远, 因而举杯相送, 依依惜别。
2、从诗句中找关键词, 关键词也能帮助我们理解诗歌意境。, 如《泊秦淮》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对“烟、笼、月、水、沙”等词的分析, 可知画面的朦胧 (迷蒙) ;“寒”则透出了画面的冷寂。
3、在鉴赏诗歌时, 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形容词。如“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见”是无意中看到的意思, 更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在东篱下采菊时的悠然闲适和恬静的心境。
抓住了关键词, 就是握住了解读诗歌的金钥匙, 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此外, 我们还可从诗词的题材入手, 把握诗词的主要内容, 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1、山水、田园诗;2、思乡诗;3、送别;4、边塞诗;5、怀古;6、爱国;7、写景、咏物诗。这类诗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离愁别恨、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