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指导:作文选材的方法
- 文档
- 2024-09-20
- 126热度
- 0评论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中考作文指导:作文选材的方法,本文共12篇,供大家参考。
120分的中考语文卷,作文竟然有五十分。阅卷老师通过这50分掌控你的绝大部分“股份”!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做法比较可取:
步骤/方法
1. 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同学老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2. 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因为这些材料也会是别人容易想到的),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
3. 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4. 把陈旧的材料改过来。对于旧材料,可以再次使用。但是,不应该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可以进行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继续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可以转换视角,从叙述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等等。
5. 把想像的情景写下来。人的思想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你要敢于穿越时空隧道,请出历史上的人,请出未来世界里的人,请出文学作品中的人,让他们登台唱戏或你去往他们那里神游一番,也是一种创新之举。
6. 把合适的材料配起来。通过不同材料的搭配、组合,可以形成表现主题的“合力”,取得上佳的表达效果。比如,可以是主辅搭配,展示面广;可以是同类列举,凸现主旨;可以是正反对比,强调差异;等等。注意:搭配时,要考虑各自不同的代表性。
7. 把精华的部分亮出来。材料的精华部分,主要是与主旨紧密勾连的那个部分,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那个部分。对于这些地方,要浓墨重彩,细致描绘;要放在开头、结尾等重要醒目的地方。这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一篇文章中,立意和结构再好,如果没有内容(即材料)去体现,也是水中月、镜中花。所以说文章的选材十分重要,决定着文章的成败,也决定着文章水准的高下。中考时,怎样才能使文章的选材别有洞天呢?
一、撷取时代“浪花”,选材鲜活典型
考生要及时捕捉到那些新生事物,敏锐地撷取时代的“浪花”,选择鲜活典型的素材。考生也可根据对社会的观察,选取具有时代特点的人物事迹,选取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选取不为人知的新鲜事物,选取引人深思的社会现象,使文章内容能牢牢吸引读者的眼球。
二、选取动人镜头,选材真实感人
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真实的情感,最能拨动读者感情的弦,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考生在写作时,要根据写作需要,认真选择那些能震撼人心的精彩瞬间、动人镜头和感人画面。
三、大胆转换视角,选材新颖别致
“干花不如鲜花美。”选材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气息。由于考生生活阅历浅,不是每个考生都能捕捉到新的信息。这时,可以大胆转换视角,弃故纳新。有些内涵丰富的材料,即使不是新的,若能巧妙地转换视角,从新的角度来挖掘,必能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避开人云亦云,选材独特创新
人人皆知的材料,众人都关注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写出来的文章往往是千人一面。考场作文选取的材料越典型越独特,文章就越能产生强大的说服力。考生如何在选材上做到典型独特,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呢?这必须要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选择突出自己体验的材料,经过几轮精心的`筛选,留下那些典型独特的材料,则能使文章在选材上“以一当十”,收到震撼读者的效果。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
请以“我也是一束阳光”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试题解读
绍兴卷作文题的独特之处是将学生视角引向“自我”,发现自我之美,自我之长,抒写自我之价值,这是对引导学生关注外在世界的传统教学思维的一种突破。
从作文题的形式上看,20和一样,回归到命题作文这一传统的考查方式。从命题思路和风格上看,题目贴近学生,引导学生审视自己。而且文学色彩较浓,富有诗意,这也与前几年基本保持一致。
但是,在延续20的形式的基础上,年又有了些许创新,即提示语的使用。前几年的作文题,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基本上是直接出示作文题,而2014年在作文题前增加的一段提示语:“很多时候,我们在自然山水中寻觅阳光,在亲朋好友中寻找阳光,在伟大人物中寻求阳光……但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也可以是一束阳光,照亮自己,照亮他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考生审题的难度。优美雅致的提示语,一定程度上活跃了考生的审题思维,便于考生打开思路,从亲身经历的生活中搜寻和组织写作材料。同时有利于考生克服考试紧张心理,调整考试情绪,使他们渐进作文思维的亢奋状态。
中考作文选材的方法
1、紧扣主者。
主旨是选材的依据。选材时,要从表现文章中心的需要出发,严格区分主次,确定取舍。一方面要善于抓取主要材料,衬以相关的次要材料;另一方面要大胆取舍,一切与文章主旨没有关系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无论多么生动,都要坚决予以舍弃。只有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典型材料,文章才能以少胜多,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2、力求新颖。
选材贵“新”,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材料要新,但不一定全是轰轰烈烈的大事或新鲜事,它也可以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凡人俗事。诸如日常生活中新人新事新风貌,只要它有动人的“闪光点”,也能感染读者,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要发现和挖掘生活中这些新的东西,就要看你是不是有心人,有没有一双能认出新东西的“慧眼”,也就是能不能用心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之美。事实上,普通的闪光之处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巧于选择具有时代气息的材料。
大凡好的文学作品总跳动着时代的脉搏,揭露社会丑恶,歌颂时代新风。有些同学写起作文来,喜欢罗列“光荣榜”、“英烈榜”,举例尽是古人、死人,这样的文章往往缺乏鲜活的时代气息。其实,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当今社会,新鲜事物和先进人物层出不穷,每天都有新信息、新现象、新问题出现,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理想的素材。如辽宁省中考作文以“美景”为话题,某考生在题为《扮靓母亲河》中的选材就是范例。文章先写了五年前的母亲河污染严重,臭气熏天,没有鱼虾,周围的树木不能生长。慢慢地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积极主动地筹集资金整治母亲河,三年后,母亲河重新焕发了生机。作者关注环保这一热点问题,所选材料鲜活,新颖,有特色,得分自然很高。
4、调动积累。考场作文一般只能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与他人交往的经验的记忆中提取有关材料。这要求要善于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迅速调动自己的相关生活积累,由此及彼、由虚及实、由点到面地展开联想,使记忆库中的材料闪电似地复苏并纷至沓来,从中捕捉到与文章中心联系紧密而又能够索取的鲜活材料。
5、善于跳出第一人称。
许多同学写记叙文,之所以选材思路狭窄,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往往局限于第一人称中。围绕自己的生活经历选材,容易给人真实感、亲切感,当然值得提倡。但是,如果能跳出第一人称的窠臼,突破“我”的局限,选材的天地就广阔了。“我”的事,你的事,他的事,亲身经历,所见所闻,都可通过想像进行艺术加工。这一点也是选材上求新求异的一个重要方法。比如面对“换位”这一话题,有一考生独辟蹊径,将想像的触角远距离延伸,跨越围界,停留在白宫——他以一个伊拉克儿童的身份,写下了《给布什总统的一封信》,要求布什与伊拉克人民“换位”、“如果今天您的`国家正饱受战争的蹂躏,您的子民正颠沛流离、无家可归,您会作何感想?……请听听伊拉克儿童的呼声吧!”如泣如诉的文字,反映出作者敏锐的眼光和丰富的想像力。
6、选材要灵活审视。
考场作文审视材料,要在某个明确的题旨或中心的驱使下,讲求必要的选择性和灵活性。一要有所侧重,突现材料某一侧面的特征;二要变换视角,领略材料不同侧面的风采;三要多层次审视,由粗到细、由表入里、从现象到本质,逐步深入地把握材料与中心之间的有机联系。这样有助于避免选材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总之,选材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如何,都要围绕中心选材,为表现中心服务。
〖教你一招〗
秦牧谈选材
选材,对于写好一篇散文是十分重要的。大家都知道,笋尖比笋身好吃,菜心比菜梗好吃;厨房大师傅更是深知“此中三味”。但是,有些人写起文章来,却忘记了这个道理,不去区别什么是生活材料中的笋尖和笋身,菜心和菜梗;捡到一点有些儿光泽、有些儿意义的事情就写,结果就只能写出很平常的作品。
什么是“生活材料中的笋尖”呢?就是指那些“尖端状态突出的,具有较大意义的事物”,也就是有“神晤默契”之妙的材料。有了那种“尖端状态”的好材料,才能写出精悍、透彻、意味隽永的好文章。
中考作文指导:选材与剪裁
经过审题、立意,明确了“任务”、确立了“主旨”和“方向”。下一步应当考虑的就是“行动路线”——文章结构的问题了:写什么、不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怎样开头、怎样结尾……。“写什么、不写什么”用作文的术语来说,就是选材与剪裁。
选材,是指写作时材料的选择;剪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写作中材料的取舍。
我们说,写记叙文必须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然而,文章的主题思想怎样才能表达出来呢?这就要谈到材料了。材料的选择与取舍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和品位,只有平时注意从生活中、从书本中积累材料、作文时又能从丰富的材料中精选出最恰当的来表现主题,文章才能写得好。
怎样选材和剪裁呢?
(一)写有用的,不写没用的。
要围绕中心选择取舍。中心是选材、剪裁的依据,要力求选取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才能有力地突出中心。《人民的勤务员》一文,记叙的是雷锋的事迹,六个平凡的小故事,都是紧紧围绕中心来写的。这些故事虽各有特点,却共同表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二)写典型的,不写一般的.。
要选用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典型材料。这样的材料最有说服力和表现力。魏巍同志创作《谁是最可爱的人》的经历最能说明这一点。他写这篇文章的初稿题目是《自豪吧,祖国》,文中用了二十多个事例来表现志愿军战士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些事例虽然都能围绕中心,但由于“例子堆得太多,好像记流水帐”,所以效果不好。于是作者对材料做了果断取舍,只选取了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例子。这样,笔墨集中、主题突出。《谁是最可爱的人》成为传世佳作。
(三)写新颖生动的,不写陈腐呆板的。
要选用新颖的、有特点的材料。材料不落俗套,才能使读者赏心悦目,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果写学生学习刻苦都以“开夜车”作材料,写老师的奉献精神总是写“带病上课”,那就未免太俗,没有新意。我们在写作中,要力求在选材时多下功夫,做到别人说过的话,我决不鹦鹉学舌;别人用过的材料,我不照搬来用。这样才能避免一般化,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写具体的,不写空洞的。
要选用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材料,而不能选用空洞的、“有影无形”的材料。比如:要写一个人不辨是非,只讲哥们义气,选用朋友说他“够哥们”、“真讲义气”做材料,就比较空洞;而选用一件能反映他这个特点的具体的事件(如帮人打仗被拘留)就比较具体。要记住:具体的小事胜于空洞的大事。
那么,好的材料从哪里来?来自生活,来自读书,来自观察,来自积累。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由于这不是我们辅导的主要问题,所以不做过多的讨论。
选材新而立意深,着眼于新鲜材料,对深化中心效果明显。以后的我为题,全班60名同学,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汽车,住高级
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等等。这显然落入了选材俗的窠臼。有一位同学则以一位水利专家四处为人们寻找淡水而四处奔波从而唤起人们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的危机意识这就深刻多了。选材要新,材料选得好,作文就成功了一半。这里的”选得好”,除了指有意义以外,很大程度上是指新颖。可是,有的同学选材,老是步人后尘,把别人写了又写的陈旧材料拿来写。比如给别人让座,帮人家推车,把拾到的钱包还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为同学补课等等。试想这种材料怎么会给人以新的感受?
选材的要求:思想健康,力避禁区(如思想禁区、道德禁区、恋爱禁区等);新颖典型,力避陈腐;要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慧眼独运,以新制胜”。
选材应遵循的原则:选材要着眼当代,紧贴现实生活,坚持做到:只选新的,不选旧的;只选亲身经历的,不选道听途说的;只选小材料,不选大材料;只选深刻的,不选浅薄的;只选具体的,不选空洞的;只选有趣的,不选平淡的;只选罕见的,不选常见的。
1.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主题上,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仍停留在小学阶段。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够生动,意境不够优美;抒情缺乏真情实感,显得干瘪、牵强;议论也总是蜻蜓点水,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2.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大家熟知的人和事比比皆是。这样的材料就缺乏时代的气息。
3.材料单一化。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往往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4.抄袭或变相抄袭现象严重 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每次考试总不能避免。有的学生平时积累不够,大脑空空,靠考前临时抱佛脚读背上几篇,在写作时就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拼接,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5.选材杂乱,凑字数。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题目要求和写作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够600字。结果造成思路不清,中心不明或不够突出。
首先要积累材料
做生活的有心人,勤观察,多思考。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生活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周围新人、新事、新物、新现象,随处可见。只要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和捕捉,善于思考和剪裁,作文新鲜材料就会滚滚而来。选择材料还必须是自己熟悉的事物,这就要求多去了解,多去认识。只有对事物有了深入的理解,才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关注时事,关注热点,作文选材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踏准时代的节奏,融入自己的真情,才能选出打动人心的材料。当别人趋之若鹜地去选择那些古今中外的离人们遥远的所谓的著名的材料时,不妨选取那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身边的平凡小事。这些事,学生非常熟悉,写起来得心应手,写出来能给人以亲近感。面对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还要引导学生多了解时事。例如某中学晚自习就要求学生多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节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情感,磨练敏锐的观察力,从而使学生们善于从生活中积累一些与时俱进的材料
其次谈如何选材。
选材用材都必须围绕中心开展,努力实现材料充实、典型、真实、新颖的目。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做法比较可取:
1.把熟知的材料选出来。回避陌生、首选熟悉,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这应该是选材的一个原则。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亲耳所闻的,深切感悟的,才是了然于心的,才是真实动人的。只有先感动自己,才有可能感动别人。对于自己不熟悉、不大熟悉的材料,选用时很容易出现漏洞,因此,一定要慎重选用。
2.把独特的材料筛出来。我们的生活看似相似,但是,个人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历程,不同的生活圈子,所以,每个人都会有独特的可写材料。保证选材的独特性,有个很简单的操作方法,那就是将你接到题目后最先想到的两个材料抛弃不用(因为这些材料也会是别人容易想到的),启用第三次想到的材料。
3.把时代的影子照下来。社会在发展,生活在改变,新事物、新话题层出不穷,选材应当与时俱进,作文才具有时代感。平时要关注社会热点,关心时事新闻,这样,就能为文章引入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材料、新景象、新理念。我们不大可能从宏观上去表现这个时代,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折射时代的变迁。
4.把陈旧的材料改过来。对于旧材料,可以再次使用。但是,不应该完全照搬,而是要经过技术化处理,做到常用常新:可以进行延伸拓展,沿着原有的故事继续设想后来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可以逆向解读,撇开一般性的认识观点,从与之相反的角度去审视旧材料;可以转换视角,从叙述主体、切入角度上创新等等。
5.把精华的部分亮出来。材料的精华部分,主要是与主旨紧密勾连的那个部分,具有较强感染力的那个部分。对于这些地方,要浓墨重彩,细致描绘;要放在开头、结尾等重要醒目的地方。这样,才能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1.冲破定势,训练思维的发散性。考生作文为什么会出现众多的雷同现象?这与考生作文时的思维定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在作文时,应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以某一事物为触发点,多角度、全方位引出问题、展开思路、提炼创意的一种思维方式。
(1)同一题目多角度选材。例如,写“我的妈妈”可以从妈妈的性格、脾气、品德、才能、爱好、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选材。
(2)同一中心多种选材。例如,“在学雷锋活动中”这个作文题时,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思考:①可采用对比的手法,选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材料来表现中心;②打破只写一个健全人的思维定势,可以写一个身残志坚的“活雷锋”;③可采用一群人的材料来表现中心;④可通过写一个人的变化来反映这个中心。
(3)同一材料多种立意。如,写“《滥竽充数》读后感”这个作文题,为了突破“滥竽充数”的思维定势,可以另辟蹊径:
①南郭先生很有自知之明,他比那种占着位置不做事的人强;②造成南郭先生得以“充数”多年的根本原用是“大锅饭制度”,说明要发展必须改革;③南郭先生在乐队里“充数”多年,没有一个人举报,这与乐师们普遍存在的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
2.启发相关联想,训练思维的变通性。相关联想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一事物联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关联想,能不断拓宽思维空间。例如,在写“雨”这一自然景观时,可进行正相关联想和反相关联想。
3.充分展示个性,训练思维的独特性。创新思维必定是个性思维。在作文时可“换角度”、运用“批判的眼光”思考,从而获得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
我们在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必然会看到和听到许许多多的事,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作文素材是很多的。我们要从中发现那些新颖的材料。有些现象或变化可能很不起眼,但如果能抓住关键深究下去,就会发掘出新颖的材料来。如以“变化”为题,同学们多以自己家房子住房的改变,餐桌上美味的增加,交通工具的升级等来反映“变化”这就不够新。一位同学留意了爷爷的烟斗的变化:爷爷最先用的是又粗糙又难看的竹蔸做成的烟斗,接着换成了漆得乌黑发亮、看上去很有“派头”的木制烟斗,最后爷爷抽起了“过滤嘴”,烟斗“退休”了。这小而平常的烟斗的一系列变化,不正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巨大变化吗?这就从小处落笔反映大的主题,新颖了很多。假如以“水”为话题作文。同学们可联系《社戏》中“归航偷豆”、《如梦令》中“争渡”的野趣;可联系《听潮》中的海水、《满井游记》中的井水、《小石潭记》中潭水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若以“南水北调”,可见水之有用;“三峡工程”,可见水之有利;“水乃万物之源”,可见水之重要;“保护母亲河”,可见水之污染严重;生活如海洋—既有风平浪静又有波澜壮阔;人生似长河——九曲盘旋而始终向前等等,去选材那就新颖深刻了由“一滴水与大海”的关系想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由“治水要善疏”联想到“治人要善导”等等,这样可以拓宽写作的思路。就会有独特的亮点 。
细节对表现人物思想往往有独特效果。俗语云“细节决定成败”,这话有一定的道理。选材时选择那些突出中心的细节,着意刻画会使人物思想性格更加凹明显。如一篇中考作文《那一声声宝贝》,反映的内容是师之间的真诚的相待。文章字里行间渗透着师生深情,从而深深打动了阅卷教师。该文制胜之处就是选用典型细节表现人物。一是教师对小作者那一声声“宝贝”亲切呼唤,表现出调皮学生的真诚;二是这小作者端上“一碗香喷喷的鸡蛋面”的细节温暖了学生的心房,从而立起了一个理解尊重学生的良师形象。“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作文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个性的空间表现自我的平台,只要平时同学们多尝试,就一定能写出好文章。
一篇文章,立意再好,如果没有材料去体现,也是镜中月,水中花,是虚的。课标指出:写作时要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这是课标对选材提出的要求,我们在作文时一定要认真对待。
1.得分点概述
细读各地中考作文评分标准,我们对“材料”的重要性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比如,重庆市中考评卷标准指出,“选材新颖,最高可多加5分”;湖北黄冈市中考评卷标准补充说明,“选材新颖,有个性可加1~3分”;湖北宜昌市对材料的界定更为明确,“一类文要求材料精当,二类文要求材料具体,材料贫乏者判为三类以下”。材料之于作文评分,显性比重通常占到10%,但其隐性分值却远远不止于此。
2.得分点策略
选鲜活新颖的材料。材料鲜活有下笔引人之效。你可以从熟悉的人物中找到新颖的切入点:写老师“笑里藏刀”,不过,“刀子”里藏的是无言的激励;写同学“冷若冰霜”,不过,“冰霜”后难掩的是深切的关爱;写朋友“疯疯颠颠”,不过,“疯颠”里蕴含的是健康的心态。《快乐存折》、《一滴泪水的体验》、《上帝也困惑》、《走进桃花源》、《让嘴角轻轻上扬》等中考满分作文,透过题目便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其所选材料的非凡活力。
选情感充沛的材料。“文章不是无情物”,只有“情动”才能“辞发”。在考场作文中,情感是连接考生与阅卷老师的'桥梁,考生若能拨动阅卷老师喜怒哀乐的琴弦,溢出感动的泪水,何愁得不到高分?选材以情动人须做到:或对生活、对客观对象充满热情,或用传神的肖像描绘出人物神韵,或用生动的语言展示生活真情,或用形象的景物衬托人物感受,力求做到小巧合理,真实动人。
选底蕴深厚的材料。在写作中如能恰当引用名言警句或诗词典故,必能收到“画龙点睛”、“文采飞扬”之效。如果你有丰富的诗词积累,还可从诗词方面选材。这类材料的特点是写人所未知,以知出新。如写景,不妨引用“一年湖上春如梦,二月江南似水天”,“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等;写勤奋,可以引用“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值得注意的是,要尽量少用陈旧句子,力争以精取胜,以新引人。
3.失分会诊
选材失误主要在于三方面:
一是司空见惯的“大路货”。材料陈旧,无法吸引读者目光。写老师,无非是夜半窗前的灯光,课本衬托下苍白的脸色,放学后循循善诱的促膝深谈;写同学,无非是一件小小的珍贵礼物,一次难以说清的美丽误会,搬家与转学引起的终身遗憾。
二是毫无新意的“陈旧货”。有的材料本身很不错,只是用的人多了,也就失去了材料原有的光彩。《一只小木船》是小学课本里的精美之作,说的是朋友不小心摔坏了自己的小木船,朋友之间因此产生误会,后来朋友要走了,送“我”一只新的小木船。有同学不假思索,将这种构思方法从小学用到初中,从课堂上搬到考场上,依葫芦画瓢,写出了《一把小雨伞》、《一个文具盒》等文章。由于材料缺乏新意,评分往往偏低。
三是简单模仿的“舶来货”。如果过于依赖,,一味简单模仿,容易陷入“抄袭”的误区。如《关于“诚信”条件的实验报告》是前几年的一篇考场满分作文,不少同学只将“关键词”略加改动,其他内容照搬,于是便出现了《关于“责任”条件的实验报告》等让人啼笑皆非的“创新歪篇”。这种邯郸学步的文章,常常被阅卷老师“枪毙”。
4.提升要诀
材料除真实、典型外,还应力求新颖:新人、新事、新情况、新风尚、新观点、新认识、新经验等,让读者耳目一新。
如何在选材上出奇制胜,言他人所未言,选他人所未选呢?这便如同裁缝做衣,选料必要经几关,作文人想选出精巧合适的材料,也必须经过“放弃——选择——再放弃——再选择”的过程,要放弃那些“你有我有大家有”的材料。避免材料“撞车”,方法其实很简单:当你拿到作文题时,马上想到的材料不要写;稍加思索后想到的材料,最好也不要马上写;你应该定下心来自我掂量一下,自己要写的材料别人熟悉不熟悉,有多少是属于自己的,一定要突出自己的体验、自己的发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是刻骨铭心的生活,才是妙趣横生横生的故事,才是震憾心灵的情感。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