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背景下地理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 文档
- 2024-09-06
- 112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自媒体背景下地理教学策略探究论文,本文共19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自媒体背景下地理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一、自媒体时代深刻影响现代教学
自媒体形成以来,国内产生了众多用户,其传播形式也各式各样。自媒体能对传统媒体或者主流媒体产生如此巨大的冲击力,从本质上看,就在于其传播主体的大众化、多样化和个性化。自媒体的优势是交互强、传播快、无约束。但是缺乏信息监管,没有经过科学论证,自媒体信息的真伪性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问题。显然,现代学校已经受到了自媒体的深刻影响。教师和学生都可能会通过自媒体将各类信息引入课堂,这会冲击着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正确的自媒体信息可以丰富师生的见闻感悟,同时,虚假的自媒体信息则可能误导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自媒体平台经常会产生的“食用碘盐可以防辐射,引起各地盐荒”等信息,曾在学生之间传播,歪曲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因此,教师必须正确有效利用自媒体,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激发学生快乐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地理人才。
二、自媒体背景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
现阶段,很多地理教师在进行教研讨论,或开展教学培训的时候,大家交流的主要内容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原来的“教师‘教什么’,‘怎么教’”逐步向现在的“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转变。正因如此,地理教师应当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思维,将自媒体的全新理念融入到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融汇在日常的备课、说课、上课等教学行为中。教育教学理论是在不断积累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完善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指南。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素养,坚持将教学的基本理论与校园的特色文化氛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自媒体背景下,教师应当实时“充电”,可以多读些教学理论著作,如《教学导论》、《课程文化》等,还要充分的利用网络信息平台,积极主动地链接一些类似于李镇西的博客、还有朱永新等教育名家的微博,从中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理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三、自媒体背景下地理教学策略
(一)自媒体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
首先,现代学校都在推进网络教学。教师可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在线学习。因为在线学习有着独特教学优势,它能够打破时间、地点、人员的限制。只要学生有互联网络手机或电脑,他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典型的在线网络,如“江苏在线学习”,其学习内容比较新颖,还可实时更新,产生网络互动,学生能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网络学习的平台使用方式比较容易,只要在网站上进行实名认证后,学生就可以直接登录在线学习。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地理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更新教学案例等。典型的网络学习的平台为“人教网地理”教学平台。在该平台上,教师能学习到最新的教学理念,查找到丰富的教学资源,对教学工作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该平台中设置了教学园地、教学资源、教材培训和专题探讨等多个栏目,内容极其丰富,提供了地理知识的.相关资源和链接,有利于提升地理教师的科学素养。第三,每名教师由于受教育程度不同,教学经历不同,因而其对知识理解也不尽相同。部分优秀的地理教师已开始利用网络建立了自己的网页和博客,把日常教学实践中所做、所思、所想,通过网络的形式传达给网友,与同行共享教学所得。教师只要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以自媒体信息的形式汇入网络之海,经过与众多同行网友的沟通,就可以快速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比较有名的是李万龙地理名师工作室,改编“小苹果、大中国”的温江地理老师罗春,常熟名师大侠沈国明等等,他们在地理教学实践中都有着超凡的洞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是全国地理教师的模范。通过对这些教师的工作室进行访问,地理教师们可以进一步瞻仰名师的风采,他们以自己优秀的地理理念感悟和现实行动,引领着青年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专业化地成长。
(二)自媒体背景下的交互式教学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一个麦克风,是一个教学者,是信息的传播者。自媒体以其自身强交互性和自主性的特征,显著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网络上很多教师通过写博客、建立相关的微信群、做在线课堂等形式进行公益教育,旨在为一切参与地理教学的师生指引方向,也提供教与学的对策。就师生而言,自媒体一方面是学习的平台,学生能够补充很多课堂中学不到的知识,另一方面,自媒体还是展示平台,广大网友以地理为内容进行思想碰撞。它让我们清楚的认识自己的优势和缺陷,也让师生或生生之间更深入地互相了解,并以那些优秀者做榜样,促进自身的发展。在平台上,教师对每一节课的相关内容可以进行集体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各种网络资源的共享。比如说,当前地理课程普遍使用新教材,如果教师钻研新教材中遇到疑难问题,那么教师就在平台上实时交互,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教师还可根据地理教学的不同形式,制定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案例,并请其他教师对这些案例进行补充,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形成与自身条件相适应的地理教学风格。
(三)自媒体背景下的实践性教学
在自媒体背景下,教师应当注重实践性教学。教师可以设定相关的微博、QQ群,并将学生设定为群成员,借此类平台发布有关地理知识、布置课后习题,并引导学生日常的自主学习,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应当建立相关的讨论组,如果学生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不能解决,或是总结了相关的经验,他就可以在微博和QQ群中发布,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各种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通过自媒体平台进行交流,努力找到答案。教师可关注整个过程,适时提出实践性指导和建议。陈国祥老师在蓝月亮中学地理教研的YY频道上与其他青年教师进行交流时,他就将自己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所用到一些先进的教学方法、先进的教学理念告诉他们,并深入指导他们进行实践。白絮飞教授运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广大青年教师实现有效的教学设计。这些例子都说明了在自媒体背景下采用实践性教学方式的优点。
(四)自媒体背景下的课题式教学
受限制的地理课时,经常会影响教师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建一些相关的研究课题,例如“二氧化碳对气温变化的贡献有多大”、“为什么南昌是长江上的四大火炉”等讨论主题,并要求学生通过网络等自媒体手段,单独地或合作地查找相应的资料,完成课题。钻研课题,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体会地理研究的乐趣;另一方面,钻研课题也能够使学生参与地理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感悟知识。总的来说,这种课题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每年7―10月是台风普遍来袭的时间,教师可以以此为课题,引导学生运用网络手段,了解为什么台风要扎堆来袭的问题。学生在广泛查阅相关资料以后,会发现历史上亚太地区10天内多次台风登录的现象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近几年来台风生成的高峰期都集中7―8月份也是一个事实,所以不用过于奇怪。学生利用周末实践和假期时间,由教师组织进行有计划的QQ或微信聊天,进行课题研究与交流,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教师自身专业优势为基础的自媒体教学,给当前的地理教学改革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也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地能为了兴趣而主动学习,不是为了学习而被动学习。如果学生能够完成这个转变,其成绩就会有突飞猛进的提高。对于教师来说,自媒体背景下的地理教学能够不断的促进教学向个性化、全天候、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教师要充分地利用网络资源平台,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地理教学的发展。
试析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快速发展,网络文化也掀起了自媒体文化的浪潮。面对自媒体的草根化、自主性强、发展快、应用广、作用大和管理难等特点,针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提升他们信息辨析和处理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势在必行。为此,在深入分析自媒体特点及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从社会、传媒界和高校三者共同协作,构建全面立体的教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自媒体;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途径
当今信息社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互联网文化也掀起了信息传播平民化的浪潮。博客、播客、晒客、掘客,甚至个人电子杂志等被称为自媒体的主要代表应运而生,他们的传播和影响与日俱增,并正改变着信息传播的格局。大学生是追新的一族,他们好奇心强烈,更愿意尝试新鲜事物,自媒体亦是当代大学生与外界沟通的重要工具之一。但是,年轻的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较浅,信息的筛选、辨析能力较弱,他们更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随着当前媒体环境的变化,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尤为重要,针对大学生有效地开展媒体素养教育,旨在提升他们信息辨析和处理的能力,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及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一、自媒体的定义和特点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ShayneBowman)与克里斯・威理斯(ChrisWillis)两人联合提出的自媒体研究报告,在该报告中,两人对于“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
自媒体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渠道,并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信息传者与受众角色由传统的点对面的传播模式转变为点到点的传播模式。传统媒体中,信息传播与否、传播时间、地点、途径等都是由媒体组织决定的。而自媒体信息的传播完全由个人掌握,自由度大大增加,为此,自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具有其独自的特点。
1.草根化
美国学者丹・吉尔默(DANGILLMOR)的专著《自媒体(WETHEMEDIA)》的副标题是“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GRASSROOTSGOURNLISM,BYTHEPEOPLE,FORTHEPEOPLE)”。,美国《时代》周刊年度人物评选封面上没有摆放任何名人的照片,而是出现了一个大大的“You”和一台PC。《时代》周刊对此解释说,社会正从机构向个人过渡,个人正在成为“新数字时代民主社会”的公民。20的年度人物就是“你”,是互联网上信息的所有使用者和创造者。每个平民都可以拥有一份自己的媒体,并且可以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自主性强
传统新闻的传播模式是自上而下的由点到面的传播模式,而自媒体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信息传者与受众角色的点到点的传播方式。正如我国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喻国明将其概括为“全民DIY”,“简单来说,DIY就是自己动手制作,没有专业的限制,想做就做,每个人都可以利用DIY作出一份表达自我的‘产品’来”,凸显了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普通大众对于信息的提供和分享。
3.发展快
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自媒体的载体也日新月异,论坛、电子邮件和个人主页等较“老”的自媒体改善了大众公开表达民意的被动局面。当下,贴吧、网盘、博客、播客、手机媒体更是拓展了自媒体的传播渠道。据资料显示,就中国而言,当前QQ最高在线人数是1亿多人,腾讯现在有将近3亿的活跃用户。
4.应用广
自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全面融合了传统媒体的方方面面,而且,提升了应用范畴,如即时通讯早已由文字交流发展到了语音、可视化交流;博客已经发展到利用语音甚至图像传播信息了;手机媒体更是快速融合所有传统媒体的功能。
5.作用大
自媒体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之后,20非典事件、5月12日汶川地震、7月23日温州动车事件等,自媒体的信息传播无不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上海、北京、辽宁等地还建立了手机短信预警机制,如209月27日上海地铁10号线追尾事件之后,相关部门及时通过手机短信传递地铁运营情况,提供市民出行交通出行的资讯。
6.管理难
由于自媒体草根化的特性,也导致自媒体的质量良莠不齐,大众发布信息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随意性。同时,网络的隐匿性、免责性及追求高点击率,使自媒体传播信息的可信度降低,导致在海量信息中对舆情的把握和分析管理大大地增加了难度。
二、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教育体系不健全
西方的媒体素养研究已有70年的历史,而我国对媒体素养教育的关注起步于。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在媒体素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上都有一定的积累,但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上区分度欠妥。由于高校专业化学习的思想影响,对媒体素养教育更多针对于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对他们而言,完整的专业培养体系教育为他们提供了媒体素养教育的专业知识体系,使他们具有较高的媒体素养。但对大部分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大多是通过选修课和公开讲座等形式接受媒体素养教育的,这种间断性、不成教育体系的模式只能让更多的非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的媒体素养处在较低层次。 2.重基础理论教育,轻媒体实践应变能力教育
当前国内高校媒体素养教育以理论教育居多,即大学生们一般都具有信息传播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大众传播的手段、目的、方法、技巧,并掌握基本的信息识别和分析能力。但在如今信息爆炸年代,对于瞬息万变、层出不穷的海量信息,除了理论知识外,更多地要依赖媒体信息理性分析能力和应变能力。
3.媒体素养教育主体意识淡薄
媒体素养的内涵包括解读媒体信息(认知信息)、对大众媒体的批判意识(形成态度)和正确使用大众传媒(采取行动)。可见,高校媒体素养教育成果最后是以学生的媒体行为作为评判标准的。在现实教育过程中,往往直接给学生一套评判体系,忽略学生对信息的认知、分析和应对能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教育过程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知和分析,给出自己的评价与态度,而不是直接给他们一套评判的模式并将他们的思维固化到这种模式上来。
三、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
自媒体背景下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尤其是传媒界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构建全面立体的媒体素养教育体系。
1.政府要建章立制,建立健全媒体相关法规制度
自媒体的文化影响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为此,政府首先要建立健全各种相关的法规政策,规范约束媒体的传播行为,保证健康有序的媒体传播环境。其次,由于媒体素养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所以,政府应该与教育、文化等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组织建立督导和协调机制,推动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尤其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媒体素养的提高,对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和整个民族的未来意义深远。为此,政府更应着力于同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制定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管理制度。
2.社会媒体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履行社会教育责任
社会媒体组织不仅是信息生产的机构,而且是信息教育机构,对大学生的媒体素养教育同样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社会媒体应主动参与到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过程中来。社会媒体组织利用自身资源的优势,将自己的信息传播平台向大学生提供自媒体服务,同时应加强引导和监管。在“博客中国”、“中国博客网”、“博客网”等网站上开辟有专门的大学生博客板块;在“新浪”、“搜狐”等综合性网站上也设立有教育类博客、播客及拍客,为高校师生服务;在“中国大学生在线”网站上,也开辟有大学生博客、播客空间;“大学生博客网”、“中国博客大学网”是专供大学生开办和写作博客的网站。
3.高校要发挥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导性,体现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高校是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应发挥教育的主导性,加大实施系统化的媒体素养教育,积极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提升大学生的媒体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其一,建立媒体素养教育多元化评估体系,完善媒体素养教育培养模式。
媒体素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学科多领域,同时它也是一个开放性、动态的发展体系。作为教育的主体大学生而言,需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中进行信息辨析和信息处理,并能根据自身需求有效地利用媒体信息资源。对实施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而言,确立和完善评估体系,也就是明确学生的媒体认知导向,使媒体素养教育落到实处,通过制定和执行具体的媒体素养教育计划,结合定期的检查、评估和反馈,做到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为此,建立符合高校实际情况、贴近大学生实际的媒体素养教育的评估体系和大学生素养的评价体系,还需要高校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和完善媒体素养教育的培养模式。
其二,注重媒体素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校注重专业教育的特点,目前高校实施媒体教育的教师多是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对于培养新闻传播学的专业人才提供了师资保障。但是,如前文所述,在当前自媒体背景下,需要向学校全体学生开展媒体素养普及教育,仅仅依靠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这部分师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此,高校应加大对人文社科类教师进行媒体素养教育的相关培训,拓展专业领域,共同承担对大学生开展媒体素养的普及教育。
其三,善于积累媒体素养教育的教学科研成果。
高校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立足实际,对当前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分析,汲取优良的教育经验,形成适合高校发展的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理论和科研成果,并充分利用实践平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地推动高校媒体素养教育的发展,建立一些媒体素养的学科点的教育和研究的主阵地。
其四,主动联系社会媒体,为大学生创造媒体素养实践教育的平台。
高校应主动联系社会媒体,与社会媒体建立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的产学研合作联盟,通过社会媒体提供的媒体实践基地的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具体地了解现代信息传播的流程,也可以通过媒体沙龙的形式定期开展媒体技能培训,可以增强学生正确运用话语权的能力和恰当运用自媒体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
四、结语
总之,在自媒体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应在深入分析自媒体特点及大学生媒体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需要社会、传媒界和高校三者共同协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立足于大学生媒体素养的提高,构建全面立体的教育模式。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教材的普及与推广、教育理念的深入人心,中学语文课堂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但是中学语文新课程的改革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仍需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创新,笔者就通过对比新旧课程中的冲突,来探讨一下新课程下中学语文的教学策略。
一、新课程改革中的新旧冲突
1.新课程改革存在一定的困难
新课程的改革增加了老师的教学压力,因为他们要改变已经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探索新课程的新模式,还要面对家长和同事的质疑。并且很多家长的观念还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只关注考试结果,对新课程改革缺乏应有的信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思想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改革的进度。
2.冷静看待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要求老师转变以往传统教学模式中侧重于知识传授的倾向,要将学生的健全人格、综合素质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升学率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意义,但新课程就要求淡化升学取向。不过老师还要看教学效果是否最好和教学内容是否合适。
3.适合自身发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一般老师会局限于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即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自主性学习只有对话和提问才是最新的教学方法。其实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要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选择探索、接受、体验或者模仿等多种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因此老师要辨证地看待学习方式的改善。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1.教学过程简单化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内容纷繁复杂。但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却并不复杂,只需让其多多参与、多多实践。即多读、多说、多写。写多了自然就会越写越精彩,说多了自然也就出口成章。以往老师所做的专题讲解、题海战术只是老师一厢情愿的做法。其实语文学习不外是阅读、写作和说话,通过点滴积累、日有小进来达到学习的最终目标。
2.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
语文新课程的一个全新理念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其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宽容和尊重,鼓励学生进行创新,甚至不过激的标新立异,充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3.课程改革要求实
作为语文老师要经常性地看一些语文教学改革的相关文献或文章,不断为自身充电,学习同行的先进经验,专家的理论知识,脱离语文教参的约束,追求创新与博大。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新的契机,作为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门课程,语文的教学也要从思想上、行为上进行全新的转变,从而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俊伟.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误区及其对策[J].考试周刊,(29).
[2]刘盛玉.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的教学反思[J].新课程学习,2009(11).
1.企业营销活动的新媒体背景
新媒体背景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针对新媒体背景进行的企业营销活动探讨已经有很多,大部分研究都对新媒体背景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进行了探索和分析,将前人研究进行总结我们不难发现,新媒体的产生和发展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包括了营销环境、营销的内容以及营销价值三个方面。首先,新媒体使得企业营销能够从现实营销转为网络营销,不仅企业的广告发布渠道以及售后服务渠道从电视、售后服务部转到了网络、零售商服务,企业也获得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往按照企业规模和地域划分的营销环境越来越模糊。营销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有利也有弊,企业能够在更加复杂的环境下开展更多的营销活动,但同时竞争对手也增多了;其次,企业营销活动的内容也有变化。传统的传媒渠道使得企业的产品只能展示出其固有的使用价值,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能够和消费者取得更多的联系,对消费者需求更加清楚,营销内容也从产品营销扩展到服务营销方面,例如儿童动画片的爆红带动了玩具销售,实际上就是在文化营销基础上实现了娱乐营销服务;最后,新媒体背景使企业营销活动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企业的销售行为除了能够为企业盈利之外,还帮助企业进行形象建设,例如,肯德基的“一元微公益”活动,就是营销意义发展之表现。
2.新媒体背景下企业营销的发展
2.1企业营销的基本状况
借由网络发展起来的新媒体环境,在互联网覆盖之初就形成了,很多企业都在互联网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注意到新媒体环境对企业营销的积极意义,并开始着手利用网络和新媒体开展营销活动。淘宝销售平台的建立以及很多企业都在天猫商城中设立网络旗舰店的行为,实际上都是企业营销对新媒体环境的利用;微信沟通时代开启后,大多数企业都在商品包装中附加“二维码”,邀请用户通过扫码参与企业举办的一些网络抽奖、赢大礼等活动,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营销的一种形式;新媒体环境能够提供给企业更多的信息发布空间和渠道,使更多消费者直接与企业联系,在同一城市拥有客户群体较多的企业,如房地产公司和汽车销售公司也开始举办更多的现场活动,实现其营销目的。
2.2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企业对新媒体环境的利用固然达成了很多营销目的,也促进了企业产品销售额的提高,使企业的利润率提高、刺激了市场消费。但是,观察这些企业的营销活动,却不难发现这其中存在着两个问题:第一,企业的产品是在不断更新当中的,每当有新产品发布,企业总要设计不同的营销活动,可见企业的营销活动是按照某一营销项目制定的营销计划进行的,营销活动本身并没有体现出新媒体背景下企业营销的连贯性,也不能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连贯性,甚至有些营销活动推行一段时间就戛然而止,使客户群体对企业营销产品的印象并不深刻,企业也没有达到在消费者群体中树立企业形象的目的。例如,很多企业都参与了公益活动,使用“购买商品即捐赠相应的产品价格给贫困儿童”的方法促进消费者购买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起企业的公益形象,但这种营销活动往往由于连续性不强、宣传不足,很难引起消费者注意;第二,大多数企业对新媒体的应用还仅限于进行大规模的产品宣传,却很少注意到新媒体引发的消费者心理的变化,这使得企业的营销活动缺乏重点,营销效果并不是很好。例如,很多文化产业倾向于举办动漫节等营销活动,有些动漫产品面对的是青年,大多数的青年都能够通过网络购买周边产品,对特殊定制和限量版的产品消费能力比较低,一场动漫节下来,企业所得的结果往往是:参与广泛但成交量少。
2.3探讨新媒体背景下企业营销活动创新的意义
新媒体背景已然成为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必须注意到的一个因素,但企业对新媒体的利用还存在问题,因此,进行营销活动创新是十分必要的。营销活动创新首先能够提高营销成功率,使企业获得更多利润;其次,有计划的创新能够协助企业进行营销管理,呈现出成系统性的营销活动规划;最后,企业在创新营销活动中势必要引进人才、调动企业各部门的资源,这有助于企业招贤纳士、评价组织成员和组织结构的价值,从侧面上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创新。
3.新媒体背景下企业营销活动创新策略
3.1进行市场分析,精确营销定位
确定企业营销的目标,并根据目标打开市场,是企业营销活动的基础,也是最有必要进行创新的营销活动。在企业运用新型媒体和网络进行营销活动的过程中,对企业生产的产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对应的消费者本身的差别巨大,消费者的社会角色不同、年龄不同,对同种消费品的态度和认知完全不一样,就算企业在网络中进行产品和服务宣传,所得到的消费者支持度也是不一样的。建议企业利用新媒体的便利条件创新市场分析的过程,将营销活动精确定位,以实现企业营销活动的连贯性,使整个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营销活动都能在消费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首先,企业应对庞大的新媒体和网络用户,按照年龄、性别、社会层次以及使用者的行为等方面的差异,确定企业营销所面向的主要群体;其次,在确定消费群体的基础上,根据其群体消费心理特征和分布特征,确定企业营销的侧重点和关注点;再次,进而选用合适的新媒体营销渠道,设计具体的营销方案。如此,通过系统性细致的市场划分和媒体受众群的确定,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企业品牌和产品策略,以实现精准化营销的目标,而最大限度提升了企业营销活动的效果。例如,洗化用品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时,可以先将产品所要面对的消费者进行消费者特征区分,将消费者分为彩妆消费群体、家庭洗化消费群体、保养消费群体。根据消费者特征,以消费者以往消费渠道为基础决定每一类产品的最优消费渠道。这样企业能够发现,中低档水平的彩妆在国内网络销售中的销售额最高,而高档彩妆在门店销售和“海淘”类网络销售中的销售额度最高,普通细化和保养品则在大型超市中的销售额度最高,企业将中低档彩妆的价位在淘宝、京东、天猫等网络平台上的销售价格稍微下调,而提高门店销售和“海淘”渠道产品的价格,并在国内连锁超市进行促销,这样的营销活动必然能够取得高额的销售利润。
3.2设计体验营销活动,与用户互动
在新媒体背景下,企业的营销活动不仅为消费者展示企业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还能够为消费者提供与品牌忠诚度相对应的销售服务,这些销售服务的实现渠道不仅限于企业的销售现场,还能够借由新媒体传播开,形成广泛的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从而使企业营销的效果从“创造利润”提升为“创造产品价值”,这种极具创意的营销效果,需要靠极具创意的体验营销活动达成。首先,企业需要根据所出售产品的特点进行体验营销环境设计,产品展示厅的空间装修、灯光以及消费者参观体验区和休息区的设计都应该与销售的商品相对应,并且应与企业实现投放在市场中的产品广告相对应;其次,企业需要根据体验式营销活动的预计效果设计营销活动的环节,在各个环节当中都力求能够使消费者参与进来而不引起消费者的疲惫感;第三,企业应该在体验式营销之后请参与营销活动的消费者表达自己的情绪体会和感受,并在发表当下公布到媒体上去,使消费者在参与营销活动中获得的感受和心理活动得以强化;第四,企业要在消费者离开体验式营销现场后,通过消费者留下的联系方式实施进一步的营销宣传,激起消费者的“感觉剥夺”体验,实现营销目的。例如,在企业销售企业的营销活动中设计这样的营销活动:请消费者参与一场汽车驾驶教学课程,将营销现场布置成汽车赛场,在参与的消费者拥有熟练的驾驶技术基础上,现场的教练教消费者学会怎样精准入库、在城市车流中快速行进,或者教消费者一些汽车比赛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必须与企业所销售的汽车产品性能相匹配,并且是独特的。消费者参与汽车驾驶教学课程后,与企业原来的老客户进行一场友谊赛并合影留念,参加企业的课程纪念签名仪式。企业对整个体验营销活动的过程进行拍照和摄像,在活动结束后两周之内,将每个客户在活动中的精彩表现视频和纪念照片通过邮箱发给客户。这种营销活动实现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并且通过互动,使潜在的消费者对企业的汽车销售服务有所期待,他们更容易因为丰富的销售服务而选择企业的产品。
3.3整合渠道,实现整体营销
在新媒体背景下,要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需要合理安排各种营销方式和渠道的组合;而进行整合营销加强了各个渠道间的协作,形成了系统化的影响配合。整合营销不仅要求新媒体营销的各种渠道和方式的合理组合,而且包括传统营销方式和新媒体营销方式的有效配合。在此过程中,可以在进行搜索引擎推广的同时,配合新媒体广告的植入以及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的话题讨论和活动开展,进行企业品牌、形象和产品的营销,以发挥新媒体背景下各种网络营销方式整合的作用,从而充分实现企业营销效果的最优化目标;在进行新媒体营销方式间整合的同时,也可以将诸如电视等传统媒介的广告投放与网络广告植入以及社交网站和电子杂志营销等新媒体宣传推广有效地进行配合,从而获得更多的消费者的关注,并形成更加广泛的认同感。当然,在进行整合营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各种营销方式所对应的客户群的关注程度,从而保证其作用和效力最大化目标和营销方式及平台的最有效组合。以服装营销为例,同年龄层的人对服装消费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和解释,出生于60年代的人群,因为儿童时期没有十分丰富的物质资源,必须勤俭,因此这个年龄层的大众人群对服装消费的基本心理是“够用就好”,这些消费者对服装的材质要求很高,因为结实耐用的服装材料能够减少他们在服装这一项上的花销;而对于出生于70年代和80年代的人群来说,服装不仅仅是衣服,更是他们社会地位和职业的象征,因此,这个年龄层的人对服装消费的基本心理是“符合我的社会形象”,他们很难接受标新立异的服装,又对服装有着较高的审美要求。服装企业要想使秋冬潮流服装营销与每个年龄段消费者的消费心理相符合,不仅要在时尚类杂志,还要在公交、地铁广告方面为服装所代表的简约、大气、时尚等“潮流”造势,还应该对企业所生产的服装的特殊性能如科技保温面料、耐磨面料等特点进行网络宣传,拍摄不同服装面料的摩擦损毁实验视频,并邀请购买过的消费者对视频进行评论以提高营销宣传的效果,都是新颖具有整合性质的营销活动。
3.4设计公关活动,应对营销危机
在新媒体背景下,企业营销活动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企业应对危机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的加速,消费者能更快地了解突发的危机事件,并形成关于企业品牌及形象的一般态度。在这种新媒体营销活动的背景下,需要构建积极的企业营销危机公关机制,以维护和塑造企业品牌和形象,这不仅是企业必须要重视的营销活动,也是营销活动创新的突破口。首先,企业应该建立营销危机的事前预防机制,企业要通过消费者消费渠道分析和消费心理分析找出企业品牌形象建立的基本路径,进行企业品牌和形象的引导与塑造;另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营销问卷的方法及时了解消费者对产品的反馈意见,形成即时的信息检测预警机制,实时了解企业营销的动态,方便企业迅速处理危机。其次,建立以企业态度和沟通为主导的危机控制机制,借助新媒体的信息传递和观念引导的作用,将真诚、负责、承诺等正确企业态度进行轰炸式的宣传,并就相关危机事件的内容和消费者进行沟通,从而尽可能避免企业品牌形象的恶化。此外,建立事后品牌和形象的重塑机制,通过消费者群体对企业的认可和正面的媒体宣传来再次树立企业的形象。例如,某企业以软件设计和销售为主要经营项目,企业在每一份软件的销售包装中都印发了对客户的特别提醒,其中包括软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途径,并在软件安装结束之后弹出“用户调查”问卷,邀请客户填写问卷名上传到企业管理邮箱当中;在程序升级的过程中,客户会受到来自于企业的升级提醒短信,并在短信后面附加“用户使用反馈”问卷,再次就产品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在企业推行新软件上市之前,邀请客户参与新产品发布会,并就以往产品出现的问题进行解释,邀请客户发表他们对企业产品事件处理的感受并将产品发布会撰写成网络新闻报道和软文发表。这一系列公关活动表面看似与营销无关,但实际上,这些公关活动的结果无一不是指向企业产品的售后保障的,也是不断维护企业形象的一种方式,公关活动不仅能够化解营销危机,也能够使企业的营销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
4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背景使得企业营销活动获得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活动形式也更加多样化,同时也使得企业营销活动对企业的意义更加深远。随着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企业营销活动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之中,但大多数企业营销都存在着对新媒体环境控制不力的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新媒体环境下企业营销的效果,而创新营销活动则是从企业经营的整体角度,不断使企业产品和服务在消费者心中价值提升的必要手段。建议企业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消费者需要分析,使营销定位更加精确,并且采用体验式营销和整合营销渠道的方式,使营销活动与消费者心理相匹配,设计公关活动,应对营销危机也是十分必要的。相信通过新媒体环境的有效利用,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一定能够打开一个新的局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论文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小学数学改革具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对于提高教学效率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需要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以形成一套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使其能够对教学实践进行有效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快乐的学习中体验收获知识的成就感。
一、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理念
1.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教师在保证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实现学生的理想发展水平,要使学生在三维目标基础上得到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加强师生互动、合作学习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2.注重教学教益
教师不能单纯地只注重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多少,要以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作为标准来衡量教学质量,即教学效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学习和掌握,这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具体表现,学习过程主要是学生的自主能动学习,教师要善于运用教学策略以保障教学的有效性。
3.注重对教学的反思和创新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提升自身教学水平的主要途径,通过反思认识到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通过改进积极主动探索以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以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又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教学理念的反思、教学策略的反思以及教学实施过程的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使教学活动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使学生能够在有效教学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教学策略
1.从教学准备入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教师要能够灵活地把握和运用教学内容,以更好地实现其育人功能,并能够将教学中的内容与实际需求相结合,并结合科学的教学手段以保证教学活动的可行性。在正确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定位后,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设计出个性化的教案,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作用,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2.保证教学具有明确的目的
在新课改中提出了一个新名词———“三维目标”,是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要求,这也使教学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所以,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围绕三维目标展开教学,真正落实三维目标,使三维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通过对亲身体验去探索,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还要保证学生在学习中拥有积极乐观的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3.通过情境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灵活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对抽象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更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老师要能够采取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未知欲,并通过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通过情感体验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在情境创设时,教师要考虑要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需求、心理发展特征等特点,有计划地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情感能够被激发,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具有生动、形象、趣味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帮助教师实现巧设情境的作……通过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为学生创设出更逼真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通过体验在情境发现问题,并提取其中有效的数学知识与自身的认知结构相结合,通过积极的思考、探索解决问题,最终掌握知识点。这是促进有效教学实现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1.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效教学注重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要想实现有效的交流和互动,教师要和学生以平等关系相处,才能处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敢于提出问题,能够大胆地假设,以达到教学目标认知过程。师生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所以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注重师生关系的构建,与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平等关系,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面对学生的错误不能急于否认,而是以引导帮助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同时,还要不断优化师生间的沟通策略,运用换位思考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求,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
2.灵活运用教学评价策略
有效的教学评价具有针对性,要求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化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要注重评价激励和鼓舞作用,有效的教学评价具有激励作用。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更强调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变化,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评价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性和竞争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让学生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数学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目前的教育工作倡导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所以要通过有效的教学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保证教学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成为每个教育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优化教学策略、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论文
【论文关键词】网络化 信息技术教学 信息技术课堂
【论文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逐步深化与发展,网络不仅在生活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网络化背景下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趋向于多样化的发展方向,这不仅保证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促进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完成。本文旨在论述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化、创新化。
网络化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开辟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新途径,同时也丰富了教学课堂的多样性,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背景下的教学策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不仅是一个突破,同时也是一种新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待于更新,以便实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课堂的有效性。其中,网络化背景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适时利用网络系统,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不仅是信息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计算机的实际操作。在网络化的背景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设置思考题,然后通过网络发送到学生的计算机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加强了学生探索能力的提高。教师还可以提供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网站,这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了很多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的现象。针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课堂练习,在无形中增加大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例如,在学习“Window98绘图工具”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演练操作的步骤,并对菜单栏、工具栏、颜料盒等组成部分进行简要分析,让学生简单了解窗口工具的主要功能。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制定出相关的试题,让学生独自完成所要求绘画的具体步骤,通过实际操作的过程,学生可以及时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难点,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性。
二适时采用网络设备,实现教学内容的生动性
在初中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适时采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所要讲述的知识通过网络技术播放在屏幕上,还可以借助控制机随时更换屏幕上的课件,可见,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清晰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同时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新鲜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积极性。与教材上的文字相比,屏幕上的课件更具有生动性,从而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跃元素,从而也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的发展简史”时,教师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课件上的内容进行合理编排,对于每一代计算机出现的时间以及特点做出详细的分析,最后总结出计算机的发展趋势,同时,屏幕上应出现每个时代计算机的图面,这样,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过程,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算机发展简史的理解。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学生的自我检测效率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自我检测是评价学生学习标准的有效环节,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进行自我检测,这样不但可以加强学生熟练掌握知识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在进行自我检测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这样就会及时发现自身对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并通过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经过CAI软件检测出的结果不仅所用时间短,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因此,这样可以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况。 例如,在学习“资源管理器”时,学生可以通过CAI软件检测自身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包括文件夹的复制、移动和删除等,学生通过反复的实际操作,可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相关知识。
四适时创设网络情境,加强学生的协作能力
在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更重要的是创设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情境,这样,不仅能充分发挥了网络系统的功能,同时也能给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良好的气氛。教师通过创设网络情境,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课堂的实践中,不仅促使学生形成了高度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于网络具有自身的特征,教师可利用网络将全体学生连接在一起,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探讨的平台,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可见,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加强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制作演示文稿”时,教师通过对演示文稿主题、素材库以及搜集多媒体素材的讲解,可以让学生通过相互协作制作演示文稿,经过相互探讨提高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
五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化不仅给信息教学课堂注入了活跃的元素,而且也给师生之间的沟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可以更好地驾驭信息技术课堂,这样,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课堂的多样性,同时也提高了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质量,可见,在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网络化”的注入有着深远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陈肖生.网络教育与学习适应性研究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03)
[2]陈琳.中国教育信息化优化发展之战略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01)
[3]杜树杰等.高校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原则与课程体系构建[J].高等理科教育,(01)
浅议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策略刍议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策略 新课程 价值观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只有运用新课程理念,加强化学教学策略的研究,才能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才能全面提高化学教学质量。只有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才能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自身优势,将探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获得化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充分发挥化学学科的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使学生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
一、教学策略的内涵意义
教学策略的科学内涵,目前主要有两类看法:一是将教学策略视为教和学的策略,认为二者是一致的,在概念使用上也不加区别;二是将教学策略视为教的策略,认为学的策略虽然与教的策略有目标上的一致性,但二者的侧重点不一样,使用时应加以区分。
教学策略的含义,目前主要有四类看法。一是把教学策略看作是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实施的综合性方案;二是把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思想的体现,认为教学策略可以看作是一种教学观念或原则,通过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得以实现;三是认为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含义相同;四是把教学策略看作是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教学方式和行为。
二、影响教学策略的因素
教学策略包括对教学过程、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步骤、组织形式的选择。由于这些因素的组合方式多种多样,这就决定了教学策略的复杂多样性。一般认为影响教学策略制定或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师自身和教学环境等几个方面。
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观念,因为教学策略是观念与实践间的桥梁和中介,制定与选择教学策略的'任何环节都要受教学观念的制约,这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读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在正确理解和把握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把新课程理念更好的贯彻到实际的教学中去。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教学策略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制约教学策略选择的决定性因素。教学策略运用得恰当与否也要看目标的达成情况。新颁布的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将化学教学目标划分分为三个领域,即知识与技能领域、过程与方法领域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同一教学内容可能同时涉及这三个领域。在正确的目标的指导下,就可以制定和运用教学策略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三、教学策略的分类
1、从教学经验的角度分类
美国教育家史密斯提出了以经验为基础的两种教学策略,即内容限制性策略和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内容限制性策略注重人与教学内容的关系。重点分析师生的语言行为,认为教学本质上是口头、笔头和符号表达等语言活动。非内容限制性策略包括课堂教学策略、课堂管理策略以及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合作策略。 2、从教学策略构成要素的角度分类
根据教学策略的构成要素分为内容型策略、形式型策略、方法型策略和综合型策略。内容型策略又分强调知识结构和追求知识发生过程两个类别,即结构化策略、问题化策略。形式型策略又有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之分。方法型策略是以教学方法和技术为中心的策略。综合型策略是内容、形式、方法三种类型策略的综合。
3、从教学环节的角度分类
根据教学环节来分,可将教学策略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监控策略。教学准备策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要求,钻研教材,组织教法,分析自我和学生,制订教学计划的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策略,它是综合考虑影响因素而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教学策略。教学监控评价策略是指教师为保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对教学过程实行主动的计划、反馈、控制、评价和调节等采取的策略。
4、从教学内容的角度分类
根据教学内容来分,就化学这门学科而言,主要分为:化学事实性知识,即反映物质的性质、存在、制法和用途等多方面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以及化学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际联系的知识;化学理论性知识,即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化学技能性知识,即与化学概念、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知识相关的化学用语、化学实验、化学计算等技能形成和发展的知识内容。化学知识的类型不同,其相应的教学策略也有所不同。
四、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策略
教材作为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要求的内容载体,必须全面体现课程标准的特点和内容要求,将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转化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科书内容。在新课程教学策略方面,可以大概有教学的情境化策略、教学的人文化策略、教学的先行组织者策略以及教学的探究化策略等。然而化学知识的类型不同,其相应的教学策略也有所差异。
根据初中化学知识的特点,可以分别以新课程理念下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概念、化学计算等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增加教学过程的直观性,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和主动参与,通过丰富多彩的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同时结合具体内容贯彻和实施教学情境化策略、人文化策略、“先行组织者”策略和探究化策略。
综上所述,化学教学策略研究是一个范围很广、内容很多、融合了化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性的研究领域。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有效途径;教师对教材的合理使用,认真细致地组织课堂教学,不但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同时也能提高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只要真正地关心爱护他们,并给予切实有效地帮助和指导,他们是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的。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化学课程标准解读与教学改革研究》
[3]孙晓春《初中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及对策探究》
[4]王荣军《新课程形势下如何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能力》
新课改背景下的地理课堂教学论文
王光辉
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河南 新密 452370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于中学地理教育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时代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下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是创造性活动中特有的思维过程,它是人类创新能力的基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1.运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青少年学生善于模仿和学习,常常以最尊敬、敬佩的人为榜样。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力。在教学中有机地介绍一些地理科学家立志创造,从事创造活动,取得科学成就的感人事迹,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兴趣。
2.借助学科规律的揭示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面对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地理现象,从幼年起,学生们就怀着好奇心和神秘感,总想解开这一个个谜。我们就可以此为契机,激发他们去创新。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们提倡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就应该从培养质疑能力开始。科学发明与创造正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的。大胆质疑是一种非常宝贵的品质。
我认为学生咨询老师的形式是培养质疑品质的良方。学生咨询老师,改变了传统教育中“教师问,学生答”的习惯,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发挥“初生牛犊不畏虎”的创新精神,大胆向老师质疑。教学中,我把学生的质疑作为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无论课前,讲课过程中,或讲完课后,我都鼓励学生质疑,启发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畅叙己见。(地理教学论文 )同时,鼓励学生破除迷信,活读书,敢于对课本、对参考书提出疑问,“吹毛求疵”,列举课本、参考书中的缺点,进行批判;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各抒己见,陈述矛盾,揭露弊病;组织学生相互批改作业、评阅试卷,发现问题,改正错误。学生经常提出问题、探讨问题,不仅可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而且也使其说话能力得到提高,胆量得到锻炼,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训练学生突破思维定势
1.训练学生善于反向思考。许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反向思考”的奇才,许多科学发明、发现都得益于反向思考,反向思考――“逆向思维”充分展现了人的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能力,更要注重训练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提高逆向思维能力。如应用“试错教学法”,引导学生分析正误探索缘由。如针对有关问题训练学生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反向思考:讲寒潮、台风、火山爆发是自然灾害时,就可发问它们对人类是否有有利的一面呢?人类能否利用自然灾害呢?
2.以探讨“扩散性问题”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扩散思维、多向思维等)。发散思维能就某一事物寻求出众多设想和方案,因此发散思维在创造思维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有的创造学家甚至认为,人与人之间创造性的差别,主要取决于发散思维水平的高低。我认为在备课时,针对一些知识点设计“扩散性问题”,在课堂上以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探讨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活其发散思维,诱发其创新潜能。例如:在学习有关环境问题时,设计如下几个“扩散性问题”:人类破坏森林,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影响?近年来,根据若干科学家的测算,现在全球气温有明显变暖的趋向,这种趋向会给地球带来哪些影响呢?怎样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学生充分展开思路,先不考虑想出来的合不合实际,可不可行。只有这样,思维才可望得到较大程度的`发散,许多暂时不为人理解的有价值的智慧的火花,才不致被湮灭。
3.启迪学生假想,发展其想象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有关问题启迪学生假想。假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思考方式,它可以冲破人们的习惯思维,打破常规,摆脱守旧的思维习惯,开拓创新的设想。
总之,新课改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多开展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地理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留心观察自然和社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追踪观察、了解,动脑筋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提出自己的看法,动手写一写小论文。这是一条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好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论文
一、关于地理教学方法的推广
(一)引导学生高效识图的教学方法
1.由大到小识图法
所谓由大到小识图法,就是学生首先要以全图的大致形状为基础,然后再慢慢减小看图范围。简言之,先整体,后局部;从外到里,层层深入。例如,当教师在讲解中学地理课程“七大洲四大洋”的时候,教师会告诉学生首先要运用由大到小识图法进行看图,让学生们在较短时间内了解七大洲、四大洋。基于此,学生们在做类似题目时就能很快确定位置,并合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实际的应用结果来看,这种由大到小识图法也有利于学生们对其他领域的整体认识。
2.单元式识图法
单元式识图法是一个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升学生对于地图整体把握的重要学习方法。单元式识图法就是把区域特点一致的区域划分到同一类单元,便于教师对这些单元逐一研究。简单地说,就是将地图分类,归类,总结规律。例如,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讲到“我国行政区划”这一部分时,首先,要向学生讲解如何运用单元式识图法进行看图,把我国行政区划大致分为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七个地理划分单元。其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对七个地理划分单元进行逐一分析。单元式识图法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学生将某一地域的某一特征加以概括总结,这样有利于通过局部比较来更好地对整体地域的特征进行把握。
3.要素识图法
要素识图法是一种重要的识图方法。该识图方法就是以某一个地理要素为基准去研究。例如,在中学地理课程进行到阅读世界气候类型区分布图时,教师要依据某一个气候类型为认知目标,它可以是热带气候类型或者是寒带气候类型、也可以是温带气候类型等。然后,学生们要依据教师的引导对气候类型进行探究。这种要素的识图方法,有利于学生把握一些地理特征的分布规律,有助于举一反三,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地理教师要根据自身所在班级的情况,将识图方法进行有效的总结、提炼、融会贯通,进而使学生把这些识图方法真正应用到实际生活里。
(二)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教材的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学生学习地理课程的高效学习方法,也是近年来较为推崇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该方法最大的好处是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活跃地理课堂气氛。地理学本身是一门多学科领域交叉进行的一门比较复杂的学科。情境教学就是为了将地理教材中一些抽象化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情境教学可以将地图、实物教具融入其中,让学生们亲自去体验教材中所提到的许多概念。例如,在讲授“天体”时,教师可将学生们带到天象馆中去亲自观察太阳、月亮、地球等天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又如,讲到“地质构造”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们去看地质模型,通过声、光、电来激发学生们的思维,培养学生们的立体思维,并使学生们能够尽快地掌握好所学内容,提高他们的.识图、判断等综合素质。
2.编写提纲法
由于中学地理课时安排较少,而地理课内容又较多,有时候上课所讲内容又较难。因而,学生们往往不能当堂消化教师所讲的所有内容,因此对地理课产生抵触,渐渐失去了学习地理的兴趣与信心。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教师应在学生已听懂的知识的框架上,理出一些主要知识点。这就要求学生们首先要预习并大致理解下节课所讲知识的结构,因此,在预习此类知识点的时侯,学生所采用编写提纲法是一种非常高效的学习方法。比如,在讲授“天气系统”时,教师为学生提供自学提纲(学案):北半球气旋与反气旋的形成及其天气图。学生们可以根据以下天气系统提纲进行自主预习,便于了解下节课老师所讲的气候学知识,让学生有目标地去思考,做到游刃有余的去学习。
3.推理总结法
推理总结法是指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运用推理总结的方法去学习地理教材上面的知识。此种方法是所有阅读方法中最行之有效的阅读地理教材的策略,同时,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最具挑战性的。但在使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地理课文,要归纳出所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这种阅读方法也适合通过划分小组来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小组内部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最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正确率很高。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引导和教育学生。
二、对于中学地理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让学生们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正确的对生活有用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中学地理教师要学会引起学生们学习地理的需要,唤起学生们的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
(二)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联系
中学地理教学要加强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们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完善认知结构。地理这门学科是中学课程体系中一门兼容并包的课程。地理与许多其他学科之间联系密切,如与地理学联系非常紧密的历史学课程。俗话说“史地不分家”,还有“文史哲不分家”,这些都是非常有道理的,说明学科之间的关系有时候是非常紧密的。
(三)通过区域文化拓宽地理视野
中学地理教学还要多关注区域文化,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动力,拓展他们的视野。区域文化是人文地理和乡土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来源。区域文化往往能很快将学生带入课堂状态。因为它关系到学生们对自己家乡的认同感,可以激发学生们对地理课堂的兴趣。例如,对于山西省区域的学生来说,教师可以从当地的乡土地理“五台山、云冈石窟、壶口瀑布等自然及人文景观和各地的风俗习惯”入手。让学生通过对自己家乡的方方面面进行全方位研究,然后以分小组的方式,将大家汇集起来的资料供全班同学分享。
(四)拓宽全球视野
中学地理教学还要有全球视野,帮助学生形成全局思想,培养创新能力。全球视野能让多种文化互通有无,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课堂知识,并且通过课外学到的许多地理学知识来促进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与延伸。例如,“全球一些地区近几年出现了许多极端气候现象。请你用所学的地理学知识来分析这种特殊的气候问题。”诸如此类问题如何巧妙地解答,对于只关注书本问题的学习和教学方式是万万不行的。所以,教师就要加强对学生的全球化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平时多多关注这些全球性的重大事件,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学以致用。不管中学地理教师采取哪些教学方法,最终都是以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目的的,以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多学会一些重要的学习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学习独立性的目的。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地理课程,掌握学习地理所必需的种种技能,从而培养学生将来在更多领域去探索众多地理知识的积极性。
当前,由于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对相应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出现了根本性转变,基于此,播音专业教学中应勇于创新,进一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革发展,符合新时代的媒体发展趋势,满足播音人才的岗位需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水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1-2]。对于从事播音专业教学的教师来说,则应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实现培养目标的明确化,以保障融媒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融媒体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意义
1.1融媒体概念
所谓融媒体,主要是通过相关电视、广播、报纸等平台,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共同之处,能够优化相应资源,实现预期经济效益的共同发展,达到相互融合以求共同发展的目标。一般来说,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融媒体被视为全新的媒介发展观念,这样不仅有利于相关媒体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尽可能最大化发挥优势,以达到媒体企业的发展要求。由此可以看出,融媒体并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通过相应的多媒体技术融合的传播方式,具有良好的运行效果,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媒体产业正在朝着多样化、全面化以及网络化方向发展。
1.2融媒体意义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不同媒体之间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在此过程中,主要涉及广播、电视、报纸和相关通信技术、网络技术、智能设备等的相互融合发展,通过媒体融合体现了社会进步,对于社会的整体和谐稳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实现多层次、不同信息的阅读需求,便于人们根据自身需要选择合适的节目。另外,融媒体的发展,能够实现媒体之间的协作,进一步改善传统媒体存在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实现不同社会群体的相关需求。可以看出,通过融媒体,能有效实现媒体的创新发展,在结构和内容方面有新的突破,同时还有利于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有利于实现媒体行业整体质量的提升[3]。
对于播音主持专业来说,实践性是最突出的特点。播音专业学生在理论学习方面并不存在难度,尽管理解相关专业知识,但难以牢固掌握。当前,随着快速更新的电视台、电台等的发展,人们所接触的节目内容也越来越多,存在多样化的传播方式,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遇到了新挑战[4]。从我国当前的高校专业化教育来看,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基于融媒体时代背景的播音主持教学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改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当前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难以满足融媒体发展的要求,缺乏创新性。教师依旧则是教学主体,通过机械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构建高效的播音专业教学课堂。在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学生面临工作岗位的要求,由于基本功较差,难以达到脱稿“说”的要求,更别提多种类型的播音主持栏目了。二是教材内容难以满足实际发展需求。随着快速发展的融媒体的要求越来越高,一线教师应充分重视不断更新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学内容,以满足时代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学内容和一线媒体岗位的需求偏离较多,难以找到合适的教材内容。大部分高校的教材存在理论性滞后、内容陈旧的问题,自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利于培养学习主动性。三是教师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部分高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这样就会聘请非播音主持专业的教师,这样情况下,那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自然难以开始系统化的理论知识教学。另外,部分高校还从实践角度,聘请相关广播电视台的播音员、主持人进行课程教学,这些专业人员尽管有丰富的播音主持实践经验,但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在专业化基础理论知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难以实现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教师对于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及素质能力不过关,自然会造成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困难。四是部分高校还存在教学场地有限、资金不足以及相关教学设备仪器不够用等问题,难以落实相关教学活动的开展,难以构建与一线媒体相似的教学情景,学生实践操作机会非常少,这样往往无法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学生并不能有效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所以,从总体上看,在课堂教学、实践训练以及实际工作技术方面,三者存在严重脱节的问题。由此可见,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正是这些问题使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不利于提升播音主持整体教学质量。所以,结合融媒体时代的发展特色,应重视深入开展高校播音主持实践教学改革工作。
4.1播音专业教师应积极拓展播音教学内容
在融媒体背景下,播音专业教师也应结合自身相关专业水平,不断进行教学内容优化调整,进一步加强相关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拓宽学生知识面,以符合时代发展需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势,借鉴站的优秀资源,对相关教学案例进行整合,保证提升教学效果。例如,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将语言文学、新闻传播、新闻编导、广播专业等内容加入教学内容中,积极开展教学,做好媒体视频编辑、播音发言稿创作、学生采访等教学工作。同时,应结合实际针对未来就业方向进行教学改革,积极开展相关选修课安排,重视专业选修课程教学,教学过程中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的优秀播音专业人才。
4.2进一步加强学生的融媒语言训练
所谓语言训练,是播音员主持人能从节目方向出发,能够就相关的节目性质、中心内容进行良好表达,能够深入地进行相关信息内容传达,使节目主旨以及特点在播音语态、语气以及表情中得到充分重视,并相互融为一体而更具感染力。结合融媒体背景发展,应重视学生的融媒语言训练工作,让学生掌握相应的专业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践活动的相关要求,实现重新编排自我语言,结合播音的具体内容可以增添相关热点网络词汇,更好地反映真实场景,充分体现融媒体的新时代特征。比如,应积极利用具有明显特征的语言,让播音更具特色,“少给别人找麻烦的办法,就是将麻烦在自己的手里解决掉”等,通过上述有特征的语言,能够显示出一定的人生哲理,更符合人们的表达习惯。
4.3从播音实践角度来积极搭建专业化实践平台
考虑到播音专业的实践性要求,应积极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搭建学生的实践教学活动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如何有效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中,在实践教学活动中提升自我水平。可以看出,实践活动是进行培养人才的重要环节,播音专业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利用相关资源丰富教学实践活动,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外力配合,实现学生专业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参加社会中相关播音主持实践,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竞争意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通过院校合作等方式,能有效增加学生参加实践的机会,了解自身所学知识存在的不足,能够有效帮助相关电视台、广播台找到所需要的人才,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使企业播音工作团队进一步发展壮大。为此,学校应从实际情况出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校内播音专业实践基地建设,并结合实际提出长期合作框架,能够为学生实践教学打下良好基础。同时,鼓励学生去企业中见习,更好感受到实际的工作场景,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满足未来工作岗位的多方面要求。所以,通过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地锻炼播音专业的学生,培养素质高的专业化人才。
5结语
由此可见,在融媒体发展背景下,应重视媒体行业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反映网络时代的发展变化。所以,开展高效的专业化播音教学,应要求广大一线教师充分认识到当前媒体的变化形势,采用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制定相关教学方案,进一步深刻体会快速发展的融媒体的深刻内涵。结合新形势要求,教师还应不断扩展学科内容,丰富教学实践,有效提升融媒体时代播音专业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参考文献:
[1]赵佳园.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的艺术性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1).
[2]王欢.互联网时代播音主持教育的创新[J].新闻爱好者,(10).
[3]李冬云.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语言艺术探析[J].新媒体研究,2017(13).[4]缪靖.新媒体时代播音主持变革研究[J].新媒体研究,2017(2).
3.1播音教学信息内容过于繁杂
在融媒体背景下,存在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这样会使相关内容有所增加,造成整体系统纷繁杂乱的问题,内容质量时好时坏,表现为相关内容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播音工作人员的信息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这些都会对大众的行为和思想产生较深远影响。所以,对于播音人员来说,应充分重视信息内容质量的控制,要求内容符合时代背景要求,并严格挑选相关播报信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稳定发展空间,传播正确的思想观念。对于广大播音专业教师来说,则应重视进行基础理论知识传授,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播音专业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能够快速捕捉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内容。
3.2学生自我专业化水平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融媒体背景下,考虑到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影响,形成了媒体发展互融的新格局。通过新媒体,能表现出更丰富的内容,进一步加大知识覆盖领域,有效促进各个媒体之间信息的相互融合与发展。这对于播音教学发展则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在具体播音专业教学发展过程中,应考虑积极实现各个学科相互融合发展,积极用相关网络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新闻等方面的专业课程相互联系,鼓励不断扩展学生视野,将边缘学科知识融入播音教学内容中。同时,还应从实际出发,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播音专业术语表达水平以及人际交流水平,开展网络采访、信息直播等活动,满足学生在多方面媒体活动中所具备的能力,实现自我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便更好地融入到社会发展中,满足社会发展需要。
3.3播音主持教学中缺乏媒体技术的支持
网络技术优势能够有效促进媒体行业发展,随着新数字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各媒体相互之间的融合发展速度越来越快,融媒体正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所产生的结果,科学技术也是推动融媒体不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下,融媒体具有更好的融合模式,应用多种渠道进行信息传播,能够实现自由变换。当前,播音主持教学中并没有获得媒体技术的大力支持,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播音专业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操作能力,这样能够基本了解媒体运行模式,全面掌握相关工具、器材设备以及技术支持平台等,满足融媒体时代发展要求,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职业发展渠道,具备更强的综合素质能力。
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综合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而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思想保证,是提升学校层级和学校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博客、微信等网络社区迅速崛起,自媒体时代应运而生,高校校园文化经历了长期的沉淀,它在整合学校历史文化发展的基础上,呈现出了崭新的发展态势。
一、自媒体的基本概念
“自媒体”一词最早由美国硅谷著名IT专栏作家丹吉尔默在底提出。次年,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撰写的WEMEDIA研究报告中指出:“自媒体为普通大众提供、分享他们真实想法、自身新闻的途径”。现阶段,自媒体包括博客、微博、空间、微信、BBS等,具有开放性、互动性、交互性、即时性和海量性,它与其他媒体的不同点在于自媒体的传播方式不再是点对面进行传播,而是由普通大众主导,自主实现信息的交互传播。
二、自媒体新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的新发展
(一)校园文化逐渐向虚拟文化空间拓展
现阶段,大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有形的校园现实空间,而是把校园文化延伸至网络虚拟空间。交互发展的自媒体载体不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观念、道德理念、行为方式、心理特征和价值取向,使得校园内部所营造的网络人文环境,乃至校园实体人文氛围得到充实发展。大学中具有虚拟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交流方式、生活形态以及由大学生参与评论、分享的校园文化,对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培育“四有”新人,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校纪,提高师生员工凝聚力,树立大学生对高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盈校园人文气息和文化底蕴,促进校园文化稳步向前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校园文化的自主能动性增强
随着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任何社会组织都应该把人作为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如何激发人的创造性、积极性,如何把存在于人个体中的知识显性化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任何组织人力资源开发无可回避的重要事情。团中央书记处陆昊通知在全国学联第二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闭幕式暨中国大学生骨干培养学校第三期开班式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学联章程指出,学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同学的桥梁和纽带,要在维护国家和全国人民整体利益的同时,表达和维护同学的具体利益;要倡导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媒体环境下,形成一股自主创立、自主管理、自主教育、自主服务、自主监督的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运用新媒介对社会各类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自发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突出个人特色,在自媒体环境下与人交友,共同进步。
(三)校园文化进入交互式的双向传播模式
自媒体是一个极大的新闻发布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一方面,高校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可以随时对所接收到的各种信息做出评论和反馈。在搜索信息、发出教育、引导信息时,可以及时地获取大量的正能量信息,为有效地调整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引导方向提供了条件,从而激发高校大学生热爱国家、热爱社会、热爱学校、热爱生活的理想道德情操,引导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促进校园文化兼容并蓄发展。
三、结语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应在各大高校中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着力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精心构建素质教育体系,不断与时俱进,紧握时代的脉搏,跟随时代发展的方向,以坚持服务学生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创新校园文化的形式,科学地规划校园文化互动活动,推进校园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情境学习背景下的成人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情境学习对成人的有效学习起着重要作用。在成人教学中应该更多的关照成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现实情境,在教学中尽可能的为成人学习者创设一种真实的、本真的情境,为成人的“学”提供多方面的服务,以使成人真正的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成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成人教学质量,实现成人教育价值。
[关键词]情境学习;成人;教学
一、情境学习符合成人认知学习的特点
成人作为负有社会责任的群体,成人学习有别于儿童学习,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如下:
1.以经验为基础
成人从事任何事情都是以自身经验为基础的,这是成人学习者与青少年学生的重要区别。成人学习者大都已参加工作,他们在工作和生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人无论学习什么样的内容,采取什么样的学习方式,以及对自己的学习结果如何评价,都以其已有的经验作为前提和参照。成人的学习是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经验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源,成人善于学习与他们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关的新的知识、技能,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2.以实用为目的
成人对学习的实用性的关注度很高,成人的学习内容受社会变化发展的制约,其学习是为了当前的使用。大多数成人学习者是在职学习,他们参加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工作中急需的知识或者技能,学习动机是按照工作与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和变化着的,这种实用性的学习,不仅为成人学习者当前从事的实际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还能够不断提高其职业能力,满足社会发展的竞争需要。一般来说,成人对与现实联系密切的知识或信息较易引起注意,他们更愿意学习现实迫切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重视应用及成效,要求即学即用。
3.以问题为中心
成人学习者的学习总是和他们面临的现实需要相联系,与生活和职业的实际需求相联系。因此,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取向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要与他们的生活情境有关,与当前需要有关。
二、情境学习对成人实践能力的提高的意义
成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成为高素质的实用人才,通过在学习过程中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来达到工作上的要求,实践能力的提高对成人学习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情境学习的特点正符合了成人这一需求。情境学习鼓励学习者动手去实践而不仅仅是记忆一些事实性的信息,鼓励学习者运用思维技能进行思考,同情境学习也提供了一个更加真实的方法,将独特的情境概念化。
三、阻碍成人情境学习的教学问题
3.1教学目标追求“唯智主义”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的成人教学广泛存在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的现象,教学的着力点只放在让学员掌握现有的知识上,对学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方面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
3.2教学过程脱离成人生活实践
知识大多数是以默会的形式存在于一定的情景或文化传统之中,无法通过直接的教授而掌握。明确的知识往往传达的是一些显性的社会规范,而支配人们实际行为的往往是那些深深根植于社会文化传统的“潜规则”,只有在这种生活实践中共同分享其中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才能掌握这种以默会知识形式存在的真正规则。 3.3教学活动共同体意识淡薄
共同体意识淡薄是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们一直习惯于根据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课堂气氛沉闷,教学之间师生、生生互动较少,基本上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教学,这种方式严重阻碍了成人的自主性学习,同时也影响了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其次,教学内容和活动大多由教师安排,成人学习者参与主体性选择的机会较少,成人在实践共同体中没有参与权和话语权,就难以形成身份建构参与整个共同体活动。在远程教育方面,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为成人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成人学习者摆脱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实现了随时随地的学习。
四、基于情境学习的成人教学策略
4.1树立全面的教学目标
全面的教学目标是以成人的`终身发展为旨归,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综合培养和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的渗透和训练),让成人学会学习。“英语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累积和机械记忆,而是其存在的每一部分都会与自己的学习经验、知识、文化相互贯穿,并导致自己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精神世界乃至整个人格发生变化”。全面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成人学习者的知识、技能和情意素养三方面。
4.2建立民主的教学氛围
成人学习者与青少年相比,具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明确的价值取向,他们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化要求也就更为强烈,因此教师要尊重成人学习者的格和尊严,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成人学习者。成人教学中应该重视他们作为主体参与者和创造者的地位,尊重他们多年积累起来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发挥成人理解力强、实际操作能力强的优势,使他们没有压力,学得轻松愉快。同时在教学管理上,教师要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吸引成人学习者而不是借助纪律对其进行约束。同时应多征求成人学习者的意见,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这样,教学氛围民主、师生关系融洽、互相密切配合,就能充分激发成人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4.3运用相宜的方法原则
只要是能够符合成人情境学习的需要、促进成人知识能力获得的,任何一种方法都是可以被利用的。目前成人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自学指导、辅导答疑、实验、实习、练习、讨论等方法。成人教学经验表明,多种方法的综合渗透和交叉使用,是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员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多种教学方法的选用,可以使学习者及时反馈,教学更有针对性,起到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作用,从而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玉民,范天成.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能力的培养与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李如密.现代教学理论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3]柳士彬.基于回归生活世界的成人教育变革[J].教育学术月刊,(12)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教育论文
摘要: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作者通过实践得出了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应为:明确目标,实施全程调控策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策略;基于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策略;小组合作,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追求课堂效益或效率往往就是让学生牢记各知识点,会做化学题,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就是分数。虽然就掌握化学知识和掌握化学基本技能这样的课堂教学也许是有效的,但却忽视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仔细审视当下的课堂满堂灌、填鸭式、高耗低效,甚至无效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课堂失去了生机,课堂氛围是死气沉沉;有的课堂的确很“活跃”,但只是形式上追求“热闹”,实际上学习目标并不明确,时间观念不强,而且对教学内容的处理随意性也很大,导致学生根本学不到真正的东西。这些现象或做法不仅造成了课堂教学的无效或低效,而且漠视学生成长和健康发展,同时也不利于教师自身的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
“有效教学”概念自17世纪大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大教学论》始,就寄希望于通过“班级教学”和扩大教学规模来提高教学效益,从而实现以“一个教师可以教很多学生”。直至目前,人们仍然希望通过“有效教学”来追求教学的高效益、高效率和高质量。显然,不同的时期人们追求教学有效性的着眼点不同,但总体上看,有效教学研究的着重点仍然是由教师如何有效地传授知识向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开展有效学习转变。
根据新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了数位优秀化学教师的教学经验,笔者将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概括为五个维度,15个指标,具体内容20条。
根据以上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和化学学科特点,我们提出了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一、明确目标,实施全程调控策略
实施这一策略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表述课堂教学目标;
(2)确保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3)有效实施教学调控策略。如笔者设计根据以上策略制定的《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三维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电解的基本规律;
(2)电解池中电极反应的书写;
(3)掌握电解原理的重要应用,如电镀、金属的电解精炼、氯碱工业等。
过程与方法: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电解实验培养观察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的关系,领悟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有效实施教学调控策略由其重要,教师发挥积极调控的有效性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我调控,可以根据课堂上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目标。二是细节调控。三是教师要灵活调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教师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时,要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才能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策略
教学中,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关键是教师要为精心创设学生学习情境。学习情境通常包括问题情境和心理情境两方面。
首先是问题情境的创设。如笔者在讲《沉淀溶解平衡》这节课时,在网上下载了溶洞的形成的录像,从声、图等,根据课程的需要进行了修改,课堂上录像的播出,明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抛出了问题“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浓盐酸现象是什么?”从实验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想要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又设计了问题:
(1)硬水中含有较多量的ca(hco3)2、mg(hco3)2,加热后,得到的锅垢的成分是caco3、mg(oh)2,可以用什么试剂将水垢除去?
(2)吃糖为何会出现龋齿?等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开展思维活动。
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时需要注意:
(1)应具有真实性,最好是日常生活中所能接触或感受过的,具有一定的趣味性。
(2)具有针对性,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态度。
(3)具有一定的思考性,要通过情境刺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的活动。
其次是课堂心理情境的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情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将产生重要而长远的影响。构建良好的课堂心理情境通常需要教师有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教学情感、恰当得体的语言、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等,并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展有效的学习。
三、基于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策略
探究式学习是新课程主要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基于问题的学习”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探究,而学生的探究又是基于问题的',这是一个教学策略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教师应:
(1)努力为学生创设探究式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
(2)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增强学生探究的信心,使学生对探究活动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训练学生掌握探究方法。科学方法是科学探究的核心,它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平台。
(4)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究精神。学生的探究式学习的结果和目的并不是要解决什么科学难题和有什么重要的科学发现,重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究学习的机会,培养探究、创新的意识和科学探究精神,为其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
基于以上策略,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的时候应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1)问题探究。教师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如:“如何除去自来水中的余氯,以适合养金鱼”的问题,从学生比较熟悉的自来水不能养鱼这个生活常识入手,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计学习情境,显得自然、真实,使学生感到亲切并产生兴趣,他会思考如何能为小鱼创造一个比较舒适的生活环境,然后通过各种途径来解决问题。
(2)方法探究。教师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设法找到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对燃烧条件的探究”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从实验来探究燃烧条件;从生活中的实例来探究;可以从网上下载些图片引导学生来探究等方法。
(3)实践探究。如课题“中国各地区水污染情况分析”,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收集、阅读、讨论、实验等活动,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完成课题。
(4)实验探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实验仪器、开放实验室,让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出独特的解决办法来。
(5)合作探究。教师设计任务,鼓励学生在同伴的协助下完成任务。
四、小组合作,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克服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只有竞争没有合作的弊端,通过学生之间积极的人际交往,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沟通,并以集体促进个体进步,这样,课堂教学成为一个既有集体生活、又有个人自由表达,既有相互协作又有个人自主探索的“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整体提高。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了广大教师在课堂上普遍采用的学习方式。在学习小组的组建上,大家采用的策略基本上都是依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实行分层搭配。教师这样划分学习小组的初衷,是希望小组成员之间能够实现团结合作,优势互补,最终实现各小组之间的均衡发展。如我们可以在每个小组中选出化学成绩较好或较喜欢化学的学生,为“化学代言人”,在遇到较难化学问题时为本小组发言。从而可以增加小组同学的自信,也可以促进不同小组间的竞争。
我们所提出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是为了建立合适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学生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方式和参与效果,提高学生化学学习成绩,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刘知新.化学学习论[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自媒体冲击下全媒体管理模式的实践论文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民众获取、发布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诸如微信、微博、论坛等。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扩张,也使得社会进入了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自媒体”时代,传媒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舆论引导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适应这一变化,有效强化舆论阵地建设,我区积极深化新闻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区新闻中心为实施主体,通过探索“全媒体”管理模式来应对“自媒体”的冲击。
一、“自媒体”的概念及其特点
对于自媒体的定义,目前比较公认的是 年 7 月,美国新闻协会媒体中心出版有关“自媒体”报告中的阐述:自媒体(WeMedia) 是一个普通市民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提供并分享他们的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从定义上便可看出,“自媒体”的发迹与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自媒体”具备着网络传播的各种特点和属性:
一是主体庞大。近年来,互联网发展迅猛,网民数量也呈现井喷之势。由于每个网民都有在网上表达话语的权利,因此在逻辑上,有多少网民就有多少“草根记者”,而且随着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普网工程”等一系列工作的推进,网民数量还在快速增长中,“自媒体”依然处于膨胀期。
二是门槛低浅。相比较传统媒体近乎严苛的审核准入机制,“自媒体”可以说是“零门槛”.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高度发展的时代,平民大众可以随时随地成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媒体”,比如微博、博客等。网民只需要通过简单的注册,在服务商所提供的网络空间利用管理工具,发布文字、音乐、图片、视频等信息,创建具有个性化的“媒体”,无需任何成本,也不要求有任何的专业技术知识,这种“低门槛准入”也是“自媒体”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是形式多元。与传统媒体一样,“自媒体”也有其信息的承载体,不过与传统媒体单一的发布渠道不同,“自媒体”的信息传播形式可以多样化,如博客、社区、论坛等,同时,像 QQ、MSN 等即时对话平台,也是“自媒体”的传播媒介。而随着网络社交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信息的发布获取渠道进一步拓展,比如当前最为炙手可热的“微博”,已经成为“草根记者”表达意见最主要的手段。
四是传播迅速。依托网络技术,传播者摆脱了空间和时间的束缚,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布各类讯息,其时效性要大大超过传统媒体。尤其是微博的出现更是将“自媒体”快速传播的特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网民甚至无需通过电脑,只要在手机上登陆微博,便可对事件做到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发布,而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新近发布的信息进行即时反馈,在短时间内使事件成为舆论的焦点。
五是内容丰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媒体”所能承载的信息内容也越来越丰富。此前,传播者主要在论坛、博客等一些平台上发布文字和图片来播报资讯,而随着网络的提速以及后台容量的扩大,各种传播平台已经可以发布视频、音频等更加形象生动的信息内容,甚至网民可以利用电脑以及手机的视频功能,进行“现场直播”.
二、“自媒体”发展的随意化倾向给主流舆论引导所造成的负能量
目前,我国的“自媒体”尚处于起步阶段,但是发展速度却十分迅猛,这主要是基于公众对意见表达的一种心理渴求。在“自媒体”的影响下,传媒进入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记者”的时代,新闻资讯的内容更加丰富且时效性更强。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自媒体”的参与主体存在素质良莠不齐的现象,由此引发的问题也是日益凸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信息发布趋于“随心所欲”,表达倾向渐渐从“有话要说”转变为“自说自话”,干扰了舆论环境,甚至使公众丧失了理性的判断,给社会的安全稳定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一是加速不实言论传播。正如前文所言,“自媒体”具有“零准入门槛”的特点,其参与主体也没有专业技能的限制,因此,“自媒体”的专业素养要远远低于正规媒体,这也导致了其在信息的获取把握上存在着先天的不足,基本是以“拿来主义”的态度来发布,不会对其真实性作过多的考证,成为谣言的“二传手”.除此之外“,自媒体”的传播完全体现的是个人意志,传播者在信息处理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添加主观臆断成分,背离了新闻传播“客观、真实、准确”的原则,甚至一些发布者为了赚取关注度,以杜撰事实、断章取义的方法包装信息内容,以此博取公众眼球,严重扰乱了舆论环境。
二是形成网络民意暴力。“自媒体”的快速发展是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话语发力点。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监管,过度自由的言论表达使得“自媒体”普遍存在话语权滥用的现象,由此带来的后果便是大量“民意暴力”行为的发生,严重违背了社会伦理,践踏了个人隐私,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三是滋生舆论操纵团队。随着“自媒体”扩张步伐的不断加快,部分群体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团队化操作,使“自媒体”从“散兵游勇”成为“专业团队”,其信息的发布和传播也更加注重“策划和包装”.相比较传统媒体,这种“自媒体”不再视“信息”为立业之本,更加看重用户的数量,“用户就是生产力”是其所秉持的运作理念。这些团队通过培植粉丝来大打舆论战,为各自的利益集团造势,并以此牟利,一般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在商业领域。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舆论操纵手法,会对公众的判断造成严重的干扰,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将对社会的安定团结构成极大的威胁。
三、以“全媒体”管理模式应对“自媒体”冲击的具体实践当前,微博之类的社交媒体
在某些问题上承担了太多“报道”的功能,既导致了假新闻的泛滥,也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严重干扰了舆论引导工作的有效推进。为有效强化主流舆论阵地建设,我区结合现代传媒发展趋势,对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传媒资源进行整合,成立区新闻中心,探索县级媒体“全媒体”发展模式,致力形成大新闻管理体制,在新的形势下保障舆论引导工作的持续有效推进。
(一)优化机制,着力提高舆论引导力度
1.实施全媒策划。当前传统媒体面临的一个最重要问题就是策划力量的散状化分布,报纸归报纸策划、电视归电视策划,一旦“自媒体”发起阶段性的热点议题进行炒作,很难把力量集中起来进行引导。而实施全媒管理模式之后,区新闻中心很好地破解了这个问题,通过对宣传报道实行统筹策划,根据各媒体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部署,使媒体之间密切配合开展“立体式”、“集团化”的宣传,不仅有效避免了媒体之间出现口径不一等问题,而且还可以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舆论声势,可以迅速在热点出现后将舆论引导工作落实到位。
2.实施全媒育才。随着各类通讯工具、网络社交平台在功能上日益丰富,每个民众都可以成为“全媒体记者”,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新闻人才培养还是局限于某一领域,就很难与“草根记者”在争取受众中占得先机。比如遇到突发事件,单一的文字记者因为无法操作摄像设备,就只能以文字报道的`形式呈现给读者,而“自媒体”可以通过手机、DV 等设备,图文并茂进行播报,其吸引力自然强于传统媒体。所以针对这一形势,区新1培育,在内部开展“全媒体”技巧培训,要求新闻工作者至少掌握两种采编技能,同时,与浙江传媒学院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办培训班,在理论上进一步巩固。通过这种“岗位上练、学校里学”的方式,目前,已有不少记者已掌握了平面媒体和广电媒体采编技术。
3.实施全媒管理。由于传统媒体具有严格的播出流程,因此在时效上无法与“自媒体”相比,这也迫使传统媒体必须要提高宣传质量,以质取胜,这就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编审团队作为支撑。而区新闻中心在,传媒资源整合之后,便将富余的采编力量流入到编审部门,使这一环节的力量得到了大大的加强,而且这些编审人员均来自不同的新闻岗位,使得报道的把关具备了全媒视野,有利于生产出各具特色的新闻产品,为扩大宣传的覆盖面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二)发挥优势,着力增强舆论引导实效
1.集中力量深度报道。“自媒体”的兴起丰富了新闻资讯的内容,但是网上许多资讯缺乏深度的解读,或者是没有根据地乱解读,造成了舆论的干扰,这时,就需要传统主流媒体做好深度报道,消除杂音,弘扬社会主流旋律。但是在当前一些媒体单位中,采编人员实行的是分线制,从事时政主题宣传的人员可能还要兼顾其他领域的宣传报道,这在一定程度上牵扯了采编人员的精力,尤其是在“计件式”考核的压力下,采编人员往往为了“跑量”,在报道上浅尝辄止,缺乏力度。为此,区新闻中心以资源整合为契机,专门打造一支队伍,专业从事重大主题类宣传报道,使党委政府的主张能准确传递到百姓群众中去,使群众深刻感受到党委政府在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改善人民生活中做出的具体工作以及取得的显着成效,进一步凝聚人心。通过专业队伍的打造,今年以来,区新闻中心在“践行三思三创、实施六大战略”、“实现镇海经济新跨越”、“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等主题专栏中共播主题宣传报道达到5760 篇次,形成了强大的主流舆论声势。
2.加大民生热点关注。“自媒体”时代,新闻资讯的供应渠道不断拓宽,受众的选择面更加广泛,要巩固舆论阵地,传统媒体就要在内容上博得“票房”,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民生宣传报道上多做文章。正如前文所言,在“全媒体”管理模式作用下,区新闻中心的时政报道领域率先实现了一体化运作,这使得各媒体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民生宣传报道中,为深入有效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奠定了现实基础。根据这一有利条件,区新闻中心相继开展“五进四交四联系”、“母亲河纪行”等基层行活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深入基层一线,挖掘鲜活报道,提高受众的认可度。
3.拓展网络舆论阵地。“自媒体”的主要传播阵地在于网络,而受限于单一的传播形态,许多媒体机构无法对网络信息进行有效的回应,致使网络成为舆论引导的软肋。而在“全媒体”管理模式下,我区舆论引导覆盖面有效延伸至网络阵地,同时,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资源的整合,也有效破解网络舆论引导中官方网媒势单力孤的窘境。利用现实资源优势,区新闻中心在全国成立首个以“问效”名义开办的网络平台---网络问效平台,为群众与政府之间加强对话互通搭建了桥梁。
(三)注重特色,着力丰富舆论引导形式
1.培育品牌栏目。在“自媒体”时代下,要强化舆论阵地建设,关键是要增强受众对媒体的认同,而提高认同的关键是在于媒体品牌的打造。为此,区新闻中心大力实施全媒品牌战略,在各媒体分别培育 1-2 个知名品牌栏目,切实提高镇海官方媒体的知名度。目前,镇海电台FM104.7 私家车音乐频道经过多年的运作,受众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已经成为宁波广播市场收听率最高的频率,有效传递了广播正能量;镇海电视台党员教育先锋频道通过改版,内容和功能上不断优化,电视远程教育的优势进一步显现,中组部电教中心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今日镇海》积极将文化服务延伸至新镇海人群体,推出《新镇海人专版》,为外来务工人员打造了精神家园,该专版被授予“十一五”区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创新奖;镇海网络问效平台推出官方微博,在全国率先开展“微博问效”工作,进一步净化网络声音,传递百姓呼声,成为全市最具影响力的官方微博之一。
2.开展特色活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地位受到了明显的冲击,再加上长期以来,受众的信息需求与媒体的信息供给一直呈现不对称的现象,难免使部分群众对传统媒体存在着负面的看法,所以新形势下,传统媒体要巩固舆论阵地,就必须要在扩大社会影响上做筹谋。为此,根据不同媒体的功能定位和受众人群的特点,区新闻中心全媒齐动积极组织开展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扩大影响力。继 年承办首届网络文化节并获成功后,镇海新闻网今年又开展了“网络文化大篷车”、“网民走进机关部门企业”等活动,有力地唱响了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镇海电视台策划组织“文明礼仪电视大赛”、“职场文明礼仪电视大赛”、“家庭文明礼仪电视大赛”、“镇海青少年儿童广播电视艺术团选拔赛”等系列活动,为群众展现自我提供了舞台;《今日镇海》建立了一支外来务工人员通讯员队伍,邀请新镇海人担当专版特约记者,丰富了外来务工群体的业余文化生活;镇海电台组织开展“广播进基层”活动,一方面组织开展听友会等活动,拉近媒体与受众的距离,另一方面为社会群体开展文化节庆提供专业技术力量,进一步推广了公益媒体的形象。这些活动的推出,不仅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了和谐文明良好氛围,更使官方媒体的美誉度显着提升。
3.建立舆情队伍。之所以“自媒体”在眼下强势崛起,除了网络技术的发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众渴望改变信息传播中被动接受的地位,因此,要巩固舆论阵地,就要在调动受众积极性上做文章。为此,区新闻中心致力推进舆情队伍的建立,不断拉近新闻与群众之间的距离,实现开门办媒体。目前,《市民桥》等部分民生栏目均已建立了社情民意播报员队伍。此外,中心还组建了一支由 15 名社会阅评员构成的媒体评议队伍,广泛征求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批评和建议,切实提高群众在新闻工作中的主体地位。
四、在“自媒体”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发挥“全媒体”优势,巩固主流舆论阵地的思考
作为县域“全媒体”的先行地区,我区已经在新闻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上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是在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要继续巩固并扩大主流舆论阵地,依然需要在如何进一步发挥“全媒体”优势上做文章,使资源整合的成果得到最大化的体现,切实提升媒体的实力,打好“自媒体”时代的舆论攻坚战。
一是深化“全媒体”的机制优势,提高运转水平。在新时期要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关键是要做到与时俱进,切实深化新闻生产方式、运行方式的转变。要在现有媒体资源整合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全媒融合式”发展,不断建立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变“一次利用”为“多次发布”、“多次利用”,使一次信息采集以最低成本产生最大效益。要积极探索“新闻资源共享”向“新闻层级开发”转变,根据媒体的不同定位和不同需求,对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侧面的离析与整合,形成不同定位、不同个性、不同特色的新闻信息产品,满足不同读者群体的需求,提高新闻产品的有效覆盖率。
二是深化“全媒体”的集约优势,增强应变能力。“自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要提高“新闻智慧”,不能被网络上的众声喧哗弄混了头脑。而增长“新闻智慧”的关键还是在于深入基层一线。因此,要利用“全媒体”整合后,基层报道力量得到增强这一现实条件,进一步强化新闻工作者自觉扎根基层的意识,采取建立基层驻点等方式,实现采编力量的常态化下放,有效拓宽采编人员的视野,增强对题材的分析和把握能力,以免被泥沙俱下的网络信息迷失了报道的方向。除了要增长“媒体智慧”,还要打造“智慧媒体”,要充分发挥“全媒体”技术大平台的优势,应用新科技,占领新载体,不断推进现代传播技术的创新发展,充分运用互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不断拓展新闻宣传工作的渠道和空间,进一步扩大优质新闻作品的受众覆盖面,推动新闻工作取得更大的实效。
三是深化“全媒体”的资源优势,延伸阵地触角。“自媒体”虽紧紧追随传统媒体脚步,却并不是作为其“阴影”形式存在,相反,“自媒体”是传统媒体的一种有益补充,尤其是对已经将网络纳入了主流舆论阵地版图的“全媒体”来说,更要利用好这一现实优势,将舆论引导工作渗透到微博、空间等“自媒体”形态中,主动设置议题,策划微直播、微征文、微访谈等互动活动,深入阐释回应群众的关切,增进社会共识。同时,搭建新闻实时在线互动平台,使广大“草根记者”成为传统媒体的通讯员,在扩大新闻线索来源的同时使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由单向接受向双向沟通转变。
自媒体环境下学生管理的对策的论文
一、自媒体的内涵及特点
自媒体,我们也经常将其称为“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具体来说,它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和自主化的传播者,通过现代化、电子化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比较熟悉的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信、BBS、百度官方贴吧、微博以及论坛等。
自媒体具有其明显的特征,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其一,个性化、平民化。自媒体的突出特征就在于“自”,这个“自”指的就是个人,就是平民,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结合自己的阅历、喜好,个体可以发布文字信息、图片信息等,改变以往单纯的阅读者的身份,变成新闻信息的发布者,且信息体现出较为强烈的个性色彩。其二,信息交互性强。互联网具有即时性的特征,故而传播信息不受时空的局限,当个体发布信息的时候,他的生活以及朋友圈子就能在第一时间看到,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自媒体信息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传播速度更加迅速。其三,操作比较简易。如今的生活充满了科学技术,记住一定的工具,我们可以在一些媒体平台上发布文字、图片或者视频,比较典型的如博客、微信等,这和传统媒体有很大的区别,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二、自媒体时代学生管理的对策
我们对自媒体的内涵及特点有了更为深刻地了解,为了在自媒体时代下更好地进行学生管理,高校学生管理者就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
1. 善用应时的语言
自媒体彰显的是个性化、公共化、平等化的精神,个性、平等是学生的期盼,也是学生的自由。高校学生管理者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时候,要做到尊重学生,多运用应时应景的`语言,只有抓准语言环境,采取学生有所共鸣的语言,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效用。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中新鲜词层出不穷,而高校学生管理者要做到的就是使自己的语言“接地气”,将枯燥的说教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几乎都熟悉网络,熟悉网络用语,并乐于在网络以及生活中使用这些新鲜词汇。
要想打入学生当中,提高自身语言的份量,彰显出自身语言的价值,高校管理者就需要加强对网络的了解,搜集时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加以了解,在实际的管理中灵活加以应用。诸如高校管理者可以发布微博、博客等,在其中使用一些新词汇,诸如“人艰不拆”“累感不爱”“喜大普奔”等,这样能迅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形成一种管理上的幽默。
2. 及时了解学生信息
要正确引导学生,就需要即使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在自媒体时代,要了解学生的动态、心理,首先要做的就是占领网络阵地,将思想教育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正向引导。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关注学生的原创微博、签名档和微信等信息,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及时将其中的思想异动者寻找出来,趁早将问题解决。为了深入了解学生,高校学生管理者还应该多举办主题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学会质疑,善于质疑,提高学生的自我生活能力。诸如高校学生管理者可以针对信息诈骗问题举行一个案例讲演主题活动,搜集相关的案例,宣传普及相关法律规定、甄别手段和规避对策等,增强学生的防骗能力。完成主题活动之后,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发言对主题活动进行总结,并将其放在网站、博客等上面,持续吸引学生的关注。只有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学生的信息,才能更好地制定思想教育对策,才能提升学生管理的效果。
3. 开辟管理新阵地
自媒体时代的管理有别于传统的管理,其建立在媒体“个性化”“平民化”的基础上,其有更为迅捷的交流和沟通,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还是坚守在传统的课堂、办公室等“阵地”,很难满足学生的“被管理”需求。学生也是渴望被理解的,当别人尊重他们、关爱他们和帮助他们的时候,他们更愿意去接受管理,或者说是愿意接受这份“爱”.一旦高校学生管理者与大学生产生代沟、隔阂,生活方式迥然不同的时候,那么这样的管理也就失去了基础,其结果也定然不会理想。
故而,高校学生管理者要积极建设自己的自媒体,诸如微信、微博及博客等,站在学生的角度,采取幽默诙谐的语言发布信息,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开展工作,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创新自己的工作思路和思维方式,订阅相关管理期刊,关注一些比较优秀的教育网站,并与学生分享,开拓和巩固自媒体管理新阵地,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对学生加以正向引导。
三、结语
我们正处于自媒体时代中,传媒对人们的思想变化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高校的学生是传媒主要的受众和关注群体,对自媒体使用的活跃程度一直处于前列。为此,高校学生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站在时代的大前提下抓好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管理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马锦辉。如何提升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水平[J].学园,(30)。
[2] 杨友松 . 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 [J]. 中国职工教育 ,(12)。
浅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作文教学策略论文
一、联系实际,激励评价,培养学生习作兴趣
兴趣是习作的不竭动力。当学生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有了表达的欲望时,就能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写作,习作过程也就成了一种快乐的劳动过程和抒发情感的过程。因而,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该成为小学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我们要联系学生实际,以学生情感为导引指导学生写作。例如:某教师在指导学生写《××,我想对你说……》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包括长辈、同伴、亲人、朋友,甚至虚拟的人物,或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植物,甚至玩具。学生的习作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同学甚至写出了《唐僧,我想对你说……》,为孙悟空抱不平,让人觉得可笑又有趣。第二方面,教师要巧妙利用激励评价这个武器,改革作文评价机制,让激励评价使学生的习作兴趣之花悄然绽放。我们应该认识到,评价的作用主要是激励和校正,其目的是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正面评价,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我们讲改变作文评价机制,首先要改变作文评价标准,主张使用不拘一格的评价尺度。文如其人,千人千面,不能主观地用一个固定不变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学生的作文。评价学生作文。一要着力找到学生作文中最富个性的那一点,肯定他,让他尝到甜头,让他有一种成功的心理体验;二要改变评价方式,变单纯的教师评为师评、自评及学生互评相结合。此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发表机会(如向刊物投稿、办班级作文小报、开设学习园地、出学习习作板报等)。这也是一种评价,而且是更具激励作用的评价。另外,学生习作的好坏从来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差,教师不能抱着一种追求完美的心态去看待学生的习作。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学生达到了该次习作的基本要求,就应该给予好成绩。习作训练后要及时评阅,评阅中要根据孩子习作水平的不同分门别类地进行表扬,多肯定、多鼓励、多激励、多称赞、多建议,多挖掘“闪光点”,尽量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品尝到“丰收果实”,这样便能持续激励孩子们的进取意识,使他们一天天爱上作文,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二、提倡“五多”,厚积薄发,帮助学生打好习作底子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为此,在日常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强调“五多”,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习作训练,为他们写好作文打下坚实的“底子”。一是多读书:通过多读书积累写作的素材。学生大量阅读才能增加知识,才能学会怎样描述事物,也才能有“物”可写、有话可说。如果学生阅读量不足,当他们看到某些事物或某些现象时就很难进行准确的语言表达,只一味地感叹“好美呵”或“真美呵”,写好作文也只能是空话一句了。二是多观察:观察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前提条件。学生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对写的'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获得自己的发现,并在习作中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进行独特的表述。有鉴于此,教师应多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自己准备记叙的对象,并将阅读中积累的好词佳句找出来并恰当地为自己写作之用。只有多观察,学生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发现,并反映在习作中。三是多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把看到的事物先经过大脑的思考、加工,变成有自己个性特征的东西,然后再写下来,这样才有可能写出好的习作。四是多练笔:习作能力的提高要靠大量的写作实践。因而,教师应经常让学生写一写身边发生的事,写一写自己熟悉的人(哪怕以日记、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好)。这样,学生的写作能力才会逐步提高。五是多修改:某种程度上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所以,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多修改习作:改错别字,改用得不恰当的词语、标点,改不通顺、不完整、表达不准确的句子。既可以是同桌互改,也可以小组一起讨论着改,还可以请家长帮助改。总之,直到学生把习作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三、关注现实,感受生活,拓展学生写作背景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小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每天都发生丰富多彩的事。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将习作内容与校园生活相结合,与日常生活相结合,与社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写,在生活中学会习作。如:在写春天景色的习作时,教师可以不必让学生拿到题马上就写,而是先组织学生展开寻找春天的活动:让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古诗的学生收集描写春天的古词古诗、佳作名篇,让他们去野外观赏明媚的春色,增加他们对大自然的直接感受。接着结合《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孩子们诵春诗、赏春景、品春趣、表春情,促进学生对春天亲身体验的内化。最后进行写作。这样,学生的习作背景就得到有效拓展,动起笔来就会有情可表、有话可写,充满生活气息。
四、淡化形式,自由表达,放开学生作文手脚
以往,作文教学的形式化倾向十分严重,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偏重于技巧、构思、次序、结构等方面的指导,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怎样结尾。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个性化就会逐步被湮没。我们认为,作文教学应淡化形式(并非不要形式),顺应学生的天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摆脱束缚,力求习作构思“与众不同”。使具有不同阅历、不同思维特点的个体选择能很好地在学生习作中得到彰显。这正是语文课程标准中“重内容,轻形式”理念的生动体现。
淡化形式有利于学生自由地、表情达意地泼洒写作内容,张扬独特个性。学生动笔之前,如果先给他个框框――硬性地规定写作内容,这也不能写,那也不能写,习作就不是学生自由倾吐的乐事,而成为应付教师的苦事。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完成文本习作训练内容的同时,应允许并鼓励学生依照单元的训练重点,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一定要“有意义”、“记忆深刻”。哪怕是一件细微的小事、一个小小的微笑、一丝淡淡的心绪都可以在笔下表现出来。另外,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心灵世界。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达出来,“心里想什么,笔下就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只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头脑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地画在纸上”(著名文学家冰心语录),切莫引导学生说那些没有真情实感、真实体验的空话、套话,特别是不要强加给学生高于生活、远离现实的所谓“深刻立意”的价值倾向,让学生成为自己思想感情的主宰,成为习作的主人。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