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老师优秀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08-16
- 103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走近老师优秀教学设计,本文共1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教学目标
1.了解李清照的生平
2. 品读李清照的诗词
3.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济南涵养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灵性生命。她有着“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温柔娇媚,也有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倜傥豪放。她就是宋朝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在那个唯男子独尊的年代,她无疑是万绿丛中一点红,她的词自成一家。语言清丽而不萎靡,情调感伤而不空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李清照,品读李清照。
二、认识李清照
1学生谈自己有关李清照的知识积累
2幻灯总结:
李清照,宋代著名女词人,号 易安 居士。李清照婚前婚后都生活在书香世家。其父是苏轼的学生,其夫赵明诚是著名金石考据家。夫妇俩志同道合,幸福美满。1127年靖康之乱,李清照随家颠簸南下,国破,家亡,财散,再嫁,离婚,无子嗣,所有的厄运相继降临到她身上,最后她孑然一身,郁郁终老。
李清照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最高的还是词。她的词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被称为“李易安体”,把婉约词推向了高峰。有《漱玉词》、《李清照集》。
总结:凭着遗留下的区区的七八十篇作品 ,李清照居然能够和作品上千,甚至上万的李白,杜甫,陆游等男性的大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平起平坐,她以一个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创作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而且甚至成为太阳系当中一道亮丽而独特的风景。为什么这么说呢,1987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了水星上面的15座环形山,用15个世界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它们,李清照就是其中一座环形山的名字。我想,这大概应该是在外太空惟一一个用中国古代女性的名字命名的天体了。这是很大的荣耀,这体现了李清照在人们内心世界里边的一种价值。
三、品读李清照
(一)师:走进李清照,品读李清照,我们先来学会品读她的作品。如何品读诗词呢?
(投影:“品读诗词”和“品读诗词的方法”两张幻灯片)
1品读些什么,看幻灯片
(1) 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诗词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2怎么品读(幻灯片)
(1) 结合作者的生平及时代背景
(2) 要特别注意对字词的推敲,对意象的品味
(3) 用联想和想象去填补作者留下的空白
(二)过渡:李清照在词作有如此高的造诣,得益于其家庭。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你看,这位活泼潇洒的少女正向我们飘然走来。——欣赏李清照的《如梦令》
1、让学生朗读,揣摩本词所表现的情感。(表达了作者郊游以后无限愉悦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引导学生揣摩重点字词
(“沉醉”二字流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和朋友比赛谁划得快,箭一样地栽到藕花的深处,然后“惊起一滩鸥鹭”,扑啦啦的,一群的水鸟从一望无际的田田的荷叶当中飞起来。 )
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同时,也让我们看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无忧无虑,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
3李清照是幸运的,她没有被束缚在“三从四德”的狭窄空间,青春的脚步渐渐地把她变成了一位敏感多情的妙龄女子,那么,除了与伙伴们无忧无虑游玩的乐趣之外,李清照还有着怎样一种不一样的情思呢?书香少女李清照的生活还有着怎样的另一面呢?
略读《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点拨:为什么关心“红瘦”?
因为海棠花就象征着她的青春,海棠花就象征着少女对青春,对时光的憧憬,是珍惜青春年少的一种反映。
4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之后,李清照于18岁时适赵明诚。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杰出才俊,两人是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这个美妙的爱情故事,经李清照妙笔生花的深情润色,成了中国人千余年来的精神享受。且看《醉花阴?重阳》:
(1)、讲述有关的故事:这是夫婿赵明诚在外地时,李清照给他的一首相思词。彻骨的爱恋,痴痴的思念,借秋风黄花表现得淋漓尽致。史载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先为情所感,后为词的艺术所激,发誓要写一首超过妻子的词。他闭门谢客,三日得词五十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
(2) 要求学生试将“黄花”换成别的意象,看看是否妥当。
前面她曾经说“绿肥红瘦”,她把花形容得像人一样很消瘦,很憔悴,要人比这花都瘦的话,情感上应该是很感伤的,所以再比喻成别的,那就没有美感了。
(3) 自己挖掘词作中的闪光之处。
5 李清照也很善于用平常的、很通俗的生活化的语言,来表现细微的情感变化,譬如《一剪梅》。
找出该词中最寻常的语言:“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人的瞬间的感情和表情的变化,捕捉得非常准确。
6时代的巨变打破了李清照闲适恬静的生活。国破,家亡,财散,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她南渡后辗转流离、历经坎坷,心中郁积的哀恸不言而喻。《武陵春》就形象的表现了这种心绪。
思考:该词哪些地方是表现自己的愁绪?
……
“闻说”、“也拟”、“只恐”:闻说”二句宕开一笔,写自已有意泛舟双溪,观赏春光,精神似稍振起。但“只恐”二句复又折回,跌衬出更趋深重的愁情。这六字前后勾连,揭示了作者内心活动的传神笔墨。
7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她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浪中无助地飘摇。可是,这还不是李清照最伤最痛、最孤最独的。已渐入暮年的李清照再嫁张汝舟,这个张汝舟,却是个衣冠君子,为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终于撕下文人的面纱,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无奈之际,李清照走上一条鱼死网破的道路,旋即离异。她一个人孤苦伶仃。时常感到自己像是落在四面不着边际的深渊里,一种可怕的孤独向她袭来,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读懂她的心。她一个人孤寂茫然地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和全身心痛楚的,也确立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的《声声慢》。
学生说说这首词的奇妙之处。
A连续十四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这是一种大胆的写法,也是一种天才的写法。
B每一句都很寻常,但又好像不寻常,每一个字用得都非常地明白,但是好像又经过了千锤百炼
C意象丰富
“满地黄花堆积,”中的黄花与前面提到的花有什么区别?
梧桐、黄昏、细雨又起到什么作用?
四结束语
最后,李清照在孤独、寂寞、甚至在有些人的嘲讽和中伤当中走完了一生。李清照这一生啊,应该(说)留下了太多的遗憾,但是我觉得,现在,她不必再感到遗憾了,为什么呢?因为她写的词,她写的诗和文,早已经深入人心,广为传颂。李清照曾经为她没有子嗣、没有后代而感到痛苦,但是现在,当我们在李清照的优秀的词作面前而被深深地打动的时候,当我们在李清照的墓碑前深深地叹息的时候,我想,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李清照没有辜负“不徙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板书)这样的评价,她的文学正绵绵不绝、繁衍生长着,永远永远流传下去,在我们的心中成为永恒的一道风景。这就是我们所了解的李清照。
五作业
根据李清照早晚期词的创作特点,比较鉴赏《醉花阴》和《声声慢》蕴含的感情和营造的意境的异同点。
走近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学会和老师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重点
怎样和老师更好的沟通
三、教学难点
学会换位思考,理解老师
四、教学过程
导入: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成人感越来越强,但是情绪调节能力发展还未成熟,对人对事的态度往往以自己一时的好恶为转移,容易出现片面性。所以,在对待老师的态度上就容易走极端。那么中学生应该如何处理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呢?
1、信任和理解老师。作为学生,希望老师尊重自己的心情可以理解,期望老师公正地对待自己的要求也很正常。但当老师的工作态度、工作方式与我们的希望不太一致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看到老师那颗隐藏在令我们不满的言行后面“恨铁不成钢”的拳拳之心。老师对我们过多的限制,也是为了我们能够记住并遵守社会公认的行为规范。要知道,一个对学生的一切都不闻不问、放任自流的老师并不是一个好老师。
2、恰当归因,换位思考。事情的发生总有一定的原因,我们在对老师的做法产生不满的情绪时,应该先回忆一下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扪心自问:“我自己的行为是不是无可指责,在这件事中,我的行为是否影响了其他同学或者影响了自己?是否影响了老师?”然后,再站在老师的角度去考虑:“假如我是老师,会如何处理这件事?”尽量全方位地去看待问题,体谅老师。
3、主动沟通。当我们与老师之间出现矛盾时,要主动地与老师交流、沟通,这是师生间建立信任感的前提与基础。交流、沟通的方法很多,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可以与老师面谈。如果你觉得与老师面谈会过于紧张,那你可以给老师写封信,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相信老师会给你一个令你满意的答复。
4、注意方法。面对老师的批评,不少同学会采用消极的办法来对待,这很容易使矛盾加深。而实际上,只要你态度诚恳,注意策略,你会真正地得到老师的尊重、信任与理解。比如:当你做了错事老师批评你时,你应该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当老师误解并指责你的.时候,你不要在大庭广众之下顶撞老师,而应抱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去对待,事后,再找个适当时机向老师说明情况。等老师明白事情的原委以后,他不仅会向你道歉,而且还会对你心存感激和信任。下次再碰到类似的事情,他也会吸取教训,用更合适、稳妥的办法去处理问题。
课堂活动
1、师爱助我成长
请同学们回顾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说老师给予了你哪些具体的帮助。
2、案例分析
学生甲:我对老师总有敬畏之感,所以对老师总是敬而远之。
学生乙:我对创建良好的班集体有好的建议,可就是不敢对老师说。
学生丙:升入初中后,我在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有许多困惑,但我不愿请求老师的帮助。
思考并回答:以上同学的做法可能会产生什么结果,你认为应该怎样做?
3、案例分析
这节课是吴老师的数学课,他今天不但迟到,而且在讲课时还出现了错误。看着吴老师严肃的表情,同学们不知是没有发现还是不敢说出来,该怎么办呢?
说说你对此种情况的看法和如何去处理。
4、老师的烦恼
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烦恼,老师也不例外。站在你的角度,你认为哪些事情会引起老师的烦恼?
五、作业
1、我心目中的老师
请全面思考后,写出你心目中理想的老师形象。
①我心目中理想老师的形象是:
②他不会:
2、给xx老师的一封信
试着给一位你平时不愿意交往或者有过冲突的老师写封信,说说你的心里话。
《走近陆游》教学设计
一、汇报交流 ,了解陆游
激情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南宋文坛上活跃着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阅读,你对陆游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陆游的信息。
二、走近年轻时的陆游
1.(出示历史背景资料):公元1126年(陆游出生的第2年),北方的金兵入侵中原,攻破北宋的京都汴梁,北宋灭亡。
2.幼小的陆游跟着父亲和很多百姓一起南下,一路颠沛流离,返回到浙江绍兴老家。祖国山河的支离破碎,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再加上父辈的爱国情感熏陶,使陆游从小就立下忧国忧民的志向,年轻的时候,他就在诗中这样表达:
3.出示诗句,领读感悟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太息》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夜读兵书》
三、品读诗篇,感知陆游
过渡:40多岁时,他来到四川,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心力主抗金的陆游遭到了朝廷投降派的打击,即使这样,陆游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志向也没有动摇。65岁时,陆游再次被罢官,回到绍兴老家,平静的农村生活并没有让这位爱国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在剩下的20多年里,陆游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指名读、齐读。
(2)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河是什么河?岳又是什么岳?
奔腾不息的黄河,高耸入云的华山,多么壮丽。试着读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3)指导朗读三、四句
这大好河山,如今却落入金人之手。中原的百姓他们过得如何呢?读出悲惨的遭遇。
创作这首诗时,诗人已经六十八岁了,眼看同胞受苦受难却无能为力,他是多么无奈啊。读出作者的无奈。
(4)国土沦陷,百姓辈受奴役之时,南宋的统治者又在做什么呢?陆游在他的另一首诗《关山月》中这样写道: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出示诗句,指导读)
(5)南宋统治者正醉生梦死于西湖之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请再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出你的愤怒。
2.《诉衷情》
祖国沦陷60多年了,陆游也曾发誓:“少年志欲扫胡尘” ——《书叹》 无奈朝廷的昏庸,奸佞小人的横行.让陆游的愿望一次次破灭。他的满腔热血只能化作一行行灵动的文字在梦中流淌。
出示《诉衷情》
(1)齐读。
(2)陆游的梦是什么?这个梦实现了吗?
(3)陆游为什么流泪?你觉得他是为谁流泪呢?
(4)年近七十,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吟诵这首词.用心体会陆游那种“鬓先秋”之酸楚, “泪空流”之无奈!
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时间的流逝,会不会消磨诗人内心的报国之志呢?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抽生读。
(2)病入膏肓的陆游,心里依然想的是什么?
(3)沙场杀敌的愿望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在无尽的夜里,伴着风声雨声,让铁马冰河在梦中一次次出现。再读诗句。
(4)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让我们再次读出陆游的豪情壮志!
4.《示儿》
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心,陆游走到了人生的尽头,86岁的陆游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把儿子们叫到床前,写下了他的绝笔之作。出示《示儿》
(1)抽生读。
(2)哪个字写出了他临终的心情?他悲的是什么?
(3)他有什么遗嘱?
(4)这种深沉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怎能不让我们动容,请大家动情的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无论是“遗民泪尽胡尘里”的悲壮,还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无论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无奈,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信心,这一切,都是因为陆游,他发自内心的,深深的爱国情怀。(板书)
陆游报效国家,誓死恢复中原的一片孤忠,在生前虽然遭到统治者的冷遇,但是,在身后却赢得了千千万万人的理解和尊敬,千秋万代,传诵不已。课后,让我们去诵读陆游的其他诗作,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他的心路历程。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自然界随手中的材料进行造型游戏。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走近自然,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的材料的特性。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1、沙雕。它是一种以沙和海水为基本材料的雕塑艺术,通过堆、挖、雕、掏等手段塑成各种造型。不用任何化学粘合剂。作品完成后经过外表喷洒特定胶水加固,在正常情况下一般可以保持几个月。沙雕是一门边缘艺术,融合雕塑、绘画、建筑、体育、户外娱乐等各大元素。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做。
2、冰雕是一种用天然的冰加工而成的艺术品。它是1740年俄国人首创的。
三、欣赏评述
1、说一说这些作品是用什么做成的?你发现了什么材料,组成什么图案?
2、你还可以组成什么图案?
3、说说你最喜欢哪件作品?
4、用冰块怎样制作各种造型?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大家一起来交流。
1.《走近鲁迅》教学设计
2.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3.《走近剪纸》教学设计
4.走近京剧教学设计
5.走近鲁迅教学设计
6.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7.感受大自然之美教学设计
8.大自然的奇迹教学设计
9.有关于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10.关于大自然的启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敬畏法律的观念;认同法律的重要作用,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遵守规则、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提升辩证思维能力,初步形成通过比较厘清概念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知道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知道法律的特征。
2.难点: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三、教学策略
“规则”存在于学生生活的方法面面。但是,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听从和接受家长、老师关于遵守规则的要求,没有形成遵守规则的观念和主动性。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规则,学生对法律的认识停留于抽象的直观感受层面,对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缺乏清晰地认识和理性的思考。此外,学生多从个人角度看待法律的作用,缺乏审视法律的社会视角。
因此,课堂教学依托社会情景,从现存的社会现象中引发问题和思考,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日常生活经验感知规则对个人自由和社会秩序的保障作用。再由规则引出法律,通过案例分析和观点争鸣,引发学生思考,通过概念对比,厘清和理解法律的特征,体会法律倡导的平等价值,感受法律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观念。
四、教学过程
【教学线索一】
出示PPT材料,导入新课。
教师: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仅是地震这一自然灾害,近两年内就频频出现,这些灾难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那些突如其来的灾难,除了为那些生命的陨落感叹,为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垂泪,为生者祈福,我们也应以理性的眼光去回顾地震中的那些人那些事。今天,我们就聚焦地震中的这样一个群体──灾区记者。
不同的国籍,不同的肤色,他们出现在灾难救助的第一线,出现在伤者家属的身边,出现在灾后的废墟上,为我们带来了生动的照片,及时的消息。以四川雅安地震为例,国内外媒介纷纷进入灾区,记者的采访自由得到充分的实现。政府、军方、包括受灾民众都对记者采访大开方便之门。
但是,这样一个群体在救灾现场的出现也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当紧急救援队火急火燎进入灾区赶去救援,却被一些记者要求停下来摆好姿势拍合影;当医生正准备给伤员动手术,记者却在没有消毒的情况下进入灾区临时医院,导致医疗设备被污染;个别没有通行证的记者试图突破抗震救灾指挥部划定的警戒线,进入灾后被封闭的地区,拍摄更加生动的照片;个别记者在直升机匆忙运送物资去灾区期间,试图采取各种方法搭载直升机同往。
依据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1.你赞同这些记者的行为吗,为什么?
2.如果禁止记者行使进入灾区采访的自由,可以吗?
3.如何既保障记者的采访自由,又不妨碍救援秩序?
(学生:思考、举手并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个人在行使自由的时候,有可能会损害到他人的自由,甚至是他人的生命,也可能会妨碍公共秩序。记者的采访自由应当受到保护,但是,记者在行使采访自由的同时要意识到自己担负的公共服务责任、对于他人生命的责任、对社会秩序的责任,制定规则、遵守规则可以既保障自由,又维持秩序。
今天,我们就从身边的规则说起。
出示本课第一环节:我们身边的规则。
(设计意图:从社会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关于规则的思考,导入新课。)
教师: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哪些?
(给学生一些思考时间,请学生准备至少3个具体规则。在学生作答过程中,教师将学生列举的规则分别归入道德、纪律、法律的范畴,通过副板书分列呈现,引发学生思考,提炼总结出规则的类型,写在正板书位置,为下一步的概念对比打下基础。)
总结提炼规则的大致类型:道德、纪律、法律,进行PPT展示。
教师:我们刚才列举了很多规则,那么,如果没有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会怎样?有了这些规则,我们又获得了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
教师:如果没有规则对于个人自由的适当限制,那么自由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根基,无从谈起。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遵守规则,便是为自己行使自由创造条件,也使整个社会井然有序。如果没有规则,大家各行其是,社会就会混乱不堪,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
引出本课第一个要点: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突出重点)
(设计意图: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规则,结合具体生活情景,理解遵守规则对行使自由的重要意义,体会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学线索二】
PPT出示关于地震的网络谣言
(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体会和生成法律的显著特征)
四川雅安地震发生4小时后,自称为地震局内部人员的网民李某在网上发布了这样一条消息:“4月20日雅安芦山7级地震只是前震,成都将于4月22日发生9.2级地震。”此条消息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影响甚广,引起很多网民的惶恐,纷纷回帖咨询。
事后证明,该消息发布人是位无固定职业者,为了提高自己帖子的点击率,赢得经验值,再将经验值卖给他人,故意散播谣言。
A.单位纪律 B.社会道德 C.相关法律
教师:针对这种行为,你认为以上哪种规则约束最有效,为什么?
(学生:思考、讨论,表达看法)
教师:网民李某不从属于任何单位,纪律只是在局部范围内有约束力;李某为了个人利益而散播谣言,道德劝说和舆论压力的约束成都有限,他可能根本不在意。而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普遍约束力,且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因此,对于李某的行为,法律约束较为有效。法律因其强制力和普遍的使用范围,成为约束这种行为的最有效规则。而正是因为法律的强制性和普遍适用性,法律的制定不是个人行为,更不是随意行为,而是由国家经过严格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出示法律的特征: 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具有强制性。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针对法律的特征进一步拓展,帮助学生深化认识法律的特征,突出重点)
PPT出示网民李某散播谣言行为处理
教师:从网民李某该行为的处理中,请同学们对法律的特征做进一步思考:
1.“国家”制定或认可,具体指哪些国家和机构?
2.国家强制力有谁来保证实施?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并作答)
(结合教材P86表格,在道德、规则与法律的相关对比中,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法律的特征。)
解读:
1.纪律由特定的单位、机构或组织制定;道德是约定俗成的,可能是传承下来的传统,可能是长久以来形成的习惯;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纪律靠相关组织力量发挥作用;道德依靠舆论、习惯、信念的力量发挥作用;法律靠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保障实施。
教师:李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这不仅使同学们,也使其他社会成员感受到了法律的力量,我们对于法律的严惩感到快慰,也警示了那些有不良意念的潜在违法者。我们要尊重法律、敬畏法律。
PPT出示明星、高官违法案例
教师:网民李某是无固定职业的普通社会一员,违反了法律,就要受到国家强制力的约束。那么,这些社会公众人物违反法律,又当如何处理?
学生:思考并作答。
教师:任何人不论职位高低、功劳大小,都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一旦触犯了国家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不允许任何人超越于法律之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难点突破)
(设计意图:通过法律与其他规则类型的对比,明确法律的特殊性,通过对法律特征的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法律的神圣性,初步树立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观念。体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延伸:PPT出示灾后捐赠
地震后,受灾者失去家园,虽然在灾难中幸存,但他们灾后的基本生存受到威胁。对于这些受灾者来说,一瓶解渴的水,一碗充饥果腹的米饭,一顶遮风挡雨的帐篷,就得以维持他们在灾难中幸存的生命,燃起他们在满目疮痍中生的希望。而这些救灾物资,除了政府的专项供给,大多来自于社会各界的慈善捐赠。这样的慈善举动不含有任何功利的目的,慈善捐助也是一个公民责任意识的体现,是一个社会最高的善。
于是,一位人大代表提议:每个人的工资必须要有一笔钱做慈善,就像现在纳税一样,要按照法律的程序。
教师:你赞同他的提议吗,为什么?
如果把所有的道德都变成法律,可以吗?
(学生:思考、讨论并作答)
解读:
1.道德标准是因人而异的,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为人们构架了理想的善。
2.慈善捐助要视个人经济状况而定,有善心但是力所不及的,不应做强制。
3.如果捐赠立法,就变成了一个公民必须尽到的法律义务,那么慈善也就丧失了道德美感。
教师: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法律是人们的行为底线,道德和法律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法律与道德的互补,两者各自发挥了自己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道德与法律的社会作用的对比,提升学生对法律特征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引出法律的作用。)
【教学线索三】
PPT出示关于税收的法律规定。
教师:那么,法律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我们以刚才提到的税收的相关法律为例。
思考:法律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观点)
教师:法律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法律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准绳。法律具有规范作用。
PPT出示灾后重建
教师:为什么教育事业成为灾后重建的重中之重?
(学生: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教师小结:教育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公民的受教育权受到法律保护。法律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教师:如果纳税、受教育不立法会怎样?
(学生:思考作答)
教师小结:法律对我们的行为有规范作用,对我们的合法权益有保护作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我们应该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设计意图:通过法律条款和社会实例,引导学生体会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体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本课以中国频发的地震灾害为背景和线索,围绕这一背景下的一系列社会现象引发学生思考,立足这一背景下的社会观点激发讨论,整堂课既有现实性、又具连贯性,将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相对枯燥的法律知识蕴含于生动丰富的社会情境中,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
依托情境设计的问题有层次、有梯度,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得到了非常好的训练。学生在情境问题中充分进行观点交锋和观点澄清,通过现实情境中法律与道德、纪律适用性的对比,自主生成结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提升,从法理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法律存在的意义、法律的特征和法律所倡导的价值,做到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从而对法律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尊重与敬畏。
目前,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经验有限,在日常生活中学法、用法的经历相对较少。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借助教育契机,引导学生将本课学到的理论和经验运用于日常生活实践中,真正做到知法、守法、护法、用法。
教学目的:
(1)初步了解Internet的应用。
(2)认识浏览器。
(3)掌握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上网浏览的基本操作;
(2)难点:浏览器的基本操作,上网实践的条件。
教学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或多媒体网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第一次走近因特网,你一定会被它的神奇与博大所震撼,它是一个浩瀚无边的的信息宝库,在因特网上,地球就像是一个小小的村庄,来去方便、快捷,如今在我们身边,到处都能看到网络的身影,你知道哪些设备能够上网浏览这个信息宝库呢?对的,大家知道的可不少呢。那怎样才算是网络呢?网络就是每台计算机与世界各地的计算机相互连接在一起。现在我们来试一下组成一个网络。书本P41试一试,连连。
二、认真讲解
过度:网络已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上网是一个非常流行的话题,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在因特网可以做哪些事呢?
1、认识浏览器
提出:什么是浏览器?
2、讲解什么是浏览器。
A、标题栏
B、工具栏
C、地址栏
D、内容区
E、状态栏
3、认识网址
4、上网浏览
A、讲解如何上网浏览。
B、学生交流。
C、学生操作,汇报、交流。
三、分享感受
四、总结
只要我们轻点鼠标,就可以了解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甚至可以游遍世界;可以通过因特网收发电子信件,相互传送文件,交流思想;可以通过因特网上传下载有许多的文字、图片、声音等,用户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信息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中,这就是文件传输;还可以打网络电话和实时聊天、网上实时广播、看电影电视等;还有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跟网络另一头的认识的和不认识人进行在线游戏等等。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因特网对现代生活、文化、科技的影响
(2)了解因特网所提供的服务功能,掌握因特网的一些基本常识
(3)培养学生应用网络、维护网上文明、遵守网络道德法规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方法
教师演示上网,同时与实际相结合,诱导学生的自己思考。
三、教学环境
机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前面我们已经了解了因特网的基础知识,对因特网有了一定的认识,那么因特网对于我们来说究竟有哪些实际的用处呢?请大家思考。(学生回答)
(二)新课:刚刚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我们将具体地来看一下因特网的作用。因特网出现之后,使得“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这样一个神话般的说法成为现实。这是因为网上可知天下事,这就是因特网的第一个应用――获取信息
(a)获取信息
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非常丰富,各个网站上都凝聚着大量信息,有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本地新闻,有关于学习方面的资源,有文学、音乐,无论你在世界的哪个角落,有因特网的地方就可以浏览到世界各地的最新消息。网上可以查阅到很多有用的资料,例如查找网址、电子邮件地址、搜寻各种详细资料等。通过因特网还可以得到免费软件或共享软件,很多FTP网站提供免费下载的软件。
(b)交流信息
可以通过因特网收发电子信件,相互传送文件,交流思想。在因特网上有成千上万个学术讨论组或新闻组,可以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讨论组的成员可以参与专题讨论,发表意见等。
这里的电子邮件是因特网最常用的服务功能之一。那么大家能不能思考一下电子邮件与普通邮件相比,有哪些优点呢?(学生回答)
电子邮件使用起来具有操作简单、投递迅速、收费低廉等优点。它的主要特点有:
(1)能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将信件从一台计算机上发送到世界各地的若干个电子信箱,收件人可以随时读取信件。
(2)能发送比常规信件的内容更为丰富的信息
(3)能够通过电子邮件订阅各种电子新闻杂志等。
因特网上有许多的文字、图片、声音,用户可以按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信息存到自己的计算机中,这就是文件传输。文件和数据的传输是通过文件传输协议来实现的。
随着网络运行速度的提高,网上信息交流的形式也迅速发展,如网络电话、网络电视、网络传真、网络会议、网络学校、网络游戏、网上证券交易等等。
(c)发布信息
每个单位、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在因特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发布信息。可以在网上介绍产品和求购商品,向世界各地招募人才,告知物品的需求,请求紧急救助等等。比如说我们常说的电子商务,就是指通过网络进行商务数据交换和开展商务活动,包括经营管理、电子数据交换、电子资金转账等活动。现在的公司很多都有自己的网站,在网站上发布一些商业信息,便于客户了解公司的产品。另外,如果我们遇上了某方面的困难时,可以在网上发布信息,寻求支援。比如我们书上介绍的:1995年,有一位女大学生得了一种“怪病”,昏迷不醒,由于无法诊断病因,虽经治疗,但病情未见好转。她的同学通过因特网向世界各地的名医求助,在很短的几天内就收到了大量的的信息,最后终于被确诊为铊中毒。这就是因特网在医学上的作用。另外,如果我们在学习上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通过因特网向一些专家学者请教,由专家学者来解决我们的问题。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因特网的应用将会涉及越来越多的领域。
我们上网应该要遵守网络文明公约(见书P111信息卡)
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
(20xx年11月22日)
要善于网上学习不浏览不良信息
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
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意约会网友
要维护网络安全不破坏网络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虚拟时空
(三)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介绍了因特网的应用,了解了因特网一些的基本常识。下面将请同学自己上网去进行网上冲浪,到网上去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在网上与别人交流思想。
【学习内容】
《“音乐之父”巴赫》《颜真卿求学》《程砚秋逸事》3篇文章
【学习目标】
快速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艺术家不屈不挠等优秀品质。 学习作者“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
【学习流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魅力。本节课,我们将共同阅读几篇文章(出示学习单),从不同的艺术领域走近艺术家,体会他们优秀的品质。板书:走进艺术家
二、阅读丛书
1.出示阅读提示
(1)快速默读丛书中的3篇文章,根据要求填写学习单。
(2)思考:文中用哪些事例表现了艺术家们的优秀品质?分别是什么?(请用简短的话概括)
《走近艺术家》学习单1
组内交流讨论。 2.学生自主学习,默读填写学习单。
三、展示汇报
1.指名汇报学习单前3项内容(连词成话,概括内容)
如:《“音乐之父”巴赫》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音乐家巴赫坚强自立、刻苦好学的事。
2.请说说你是从哪些事例中体会到艺术大师们的优秀品质的?
《走近艺术家》学习单2
四、学习表达
1.师生共同总结:这几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这几篇文章都是“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不同:有的只用了1件事;有的用了2件、3件事……
2.讨论:在选取典型事例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是否事例越多越好?
事例间有时是并列、有时是递进的关系,甚至有时是对比关系。不论是什么关系,它们都是为文章的中心表达服务的。需要注意的是:是并列关系的时候,从不同的方面叙述,更能表现出人物多方面的品质。
五、学以致用
小练笔:
同学们,读了这3篇文章,你是否想到了自己的艺术之路?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回想自己与艺术有关的.故事,展现出你对艺术的热爱或学艺之中的酸甜苦辣吧!
温馨提示:运用典型事例刻画人物形象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文中这些艺术大师们不仅技艺精湛,更重要的是它们身上都散发着耀眼的人性光辉。也可以说,正是这些优秀品质成就了他们伟大的事业。当我们膜拜他们艺术成就的同时,他们身上的优秀品质更是值得我们虚心学习的。
艺术的形式是多样的,艺术的魅力是无穷的。有关艺术家们的故事还很多,希望同学们以书为友,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成就自己的不凡人生!
一、设计思路: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能否达到辅导目标取决于:课前,辅导教师是否把握了学生的身心问题。课中,环节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课后,延伸活动是否能渗透于生活。若要实现目标,就要遵循“发现―改善―提高”三步走的步骤。
(一)抓准问题――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针对性
在课前,我们心教组的老师从实际出发,抓准问题,确定具有针对性的辅导目标,并通过观察、访谈、问卷等形式了解到的目前中高年级的学生和家长在沟通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到辅导的重点和突破口,才能在此基础上设定一个具体、明确、可操作性较强的辅导目标。
(二)设计精巧――提高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情境性
活动设计是实现心理辅导课目标的灵魂,学生的体验依托于情境设计的巧妙。每个环节的设计都应该为实现辅导目标而服务。
环节一:热身活动。
A、活动课前的师生沟通――贴花瓣。目的在于消除师生之间的陌生感,也为后面的活动环节做铺垫。
B、体验紧张的心理游戏。这个环节是让学生通过体验心理紧张的感觉,学会释放紧张的情绪,懂得松弛之道。
环节二:亲子游戏。
通过身体的接触,感受与父母的交流。
环节三:心有灵犀。
通过填写问卷,收集关于父母的基本信息,加深对父母的了解。这个环节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孩子对父母的了解不及父母对孩子的了解。激发学生想去走近父母,了解父母的愿望。
环节四:心灵解密(观点汇集)。
我们收到过很多学生的来信,反映得较多的就是和父母的沟通问题;我们也对不同年段的学生进行过问卷调查,从中选取了比较突出的几个现象,和学生进行分析、探讨,引导学生透过这些现象去思考,父母的做法是否包含着他们的良苦用心。
环节五:心灵独白――《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通过配乐朗诵一封母亲的信,引领孩子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认识了解父母;引导孩子寻找自身的共同点,引起情感共鸣。
环节六:亲身体验,心理透析。
从平凡琐事感悟父母的辛苦,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环节七:真情互动,情感升华。
通过背景音乐来渲染气氛,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的感激和爱。
[目标]
1.通过本次辅导,使学生了解父母的辛苦,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父母爱的无私、伟大、纯洁,激发学生爱的情感。
2.让学生真正理解父母的爱,珍惜父母的爱,让孩子和父母间架起一座“理解和爱”的心桥。
3.引导学生学会怎样走近父母,感恩父母,并把感恩的.意识融入平常的学习、生活中。
4.通过活动,使学生获得心理和谐的发展,潜能的充分发挥,以及人格的健康塑造。
[准备]
1.邀请学生家长
2.背景音乐:《命运》、《风的气息》、《仙境》、《秋日私语》、《妈妈格桑拉》、《广陵散》古筝曲……《给妈妈洗脚》短片。
3.白纸、感恩卡
4.多媒体、课件
[对象]
初中生
[时间]
45分钟
[形式]
音乐、故事、游戏活动、家长代表与学生互动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感动篇
教学步骤
教师的教与导
学生的思与行
导入:同学们,是谁把我们带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是谁在危机来临时愿意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守护我们平安幸福?
多媒体显示:父母
倾听
思考
引导:父母,这是一个永远也说不完的话题那就让我们从一个故事说起吧。
老师动情地讲述一个故事
《遗憾》
(背景音乐:《秋日私语》)
倾听
思考
提问:听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感动、遗憾)
思考
回答
教师引导:同学们,为了不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这样终身无法弥补的遗憾,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走近父母,感恩父母(多媒体显示)
二、引导反思、触动感化――感化篇
教学步骤
教师的教与导
学生的思与行
(背景音乐:《命运》)
引导:同学们,走近父母,感恩父母,让我们先从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开始吧。
提问:有谁知道,父母对我们的爱到底有多深?这还得从一个故事说起。
教师讲述故事《地震中的母爱》。
多媒体显示:汶川地震中关于母爱的感人图片。
倾听
感悟
引导:如果说这是一种用生命来诠释的伟大的爱,那么,老师要告诉大家,还有一种用“平凡”来诠释的爱,这种爱同样荡气回肠,催人泪下,那就是我们每个人身上曾经或正在发生的故事。
同学们,你和你至亲至爱的父母间一定发生过无数感人的故事,你是否愿和大家一起分享?
多媒体显示:我与父母的故事
(背景音乐:《风的气息》)
总结:听了同学们温馨的故事,老师感觉到,其实,父母 对子女喜笑怒骂皆是爱,这平凡的爱,虽没有轰轰烈烈,却点点滴滴,如涓涓细流,我们相信,无长地久,这点点滴滴,将汇聚成爱的汪洋大海,融入我们生命的底色,滋润我们健康成长。(背景音乐:《风的气息》)
回忆并讲一个自己与父母间发生的最让你感动的故事。
引导:母爱如歌,父爱如山,父母对我们付出如此无私的爱,是否希望我们的回报?
请家长代表发言,谈家长的心声。
(背景音乐:《妈妈格桑拉》)
家长代表与学生互动
引导:虽然家长不要我们回报,我们能否不回报?说起回报,咱们真是问心有愧,看看我们都是如何“回报”自己至亲至爱,生你养你的父母的?(多媒体显示:自我反思)
(多媒体显示:看看你是否有如下行为和思想:1.不顾父母劝阻,长时间上网,荒废功课,甚至逃学。
2.放学迟迟不愿回家、贪玩。
3.长时间看电视
4.和父母吵架。
5.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6.抽烟、酗酒。
1、了解不同人的身板缺陷,用真诚的心体验人生活中的
未便和她们为克服自身缺陷而付出的努力。
2、收集涉及个人生命残志坚,自强不息的可作例子的事。
3、同情、理解、关注,在须要时愿意努力,并采取适宜的
方法帮忙她们。
教学重难点:
1、体验感受生活中的未便,了解她们的自立、自强,并为
之敬佩。
2、体会对“理解、尊重、平等”的渴望。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残疾人自强不息的故事,了解的社团和设
施。
2、多媒体课件:①部门残疾名人故事;②残奥会片断;③舞蹈《千
手观音》;④音乐《爱的奉献》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体验残疾人的坚苦,同情残疾人的不幸运
(一)游戏一:贴鼻子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贴鼻子,谁知道这个游戏有什么法则?(必须把秋水蒙起来。要把鼻子贴正确才为胜利。)
1、请三名学生上台玩游戏。
2、提问:
①鼻子为什么会被贴歪呢?
②倘使你的秋水看不见东西了,你有什么感觉?
③要是让你闭着秋水回到自己的坐位上,你觉得如何?想试试吗?
学生闭上秋水回到坐位,体验盲人生活。
④此刻这几位同学因秋水看不见而遇到坚苦,你们说该怎么办呢?
请同桌上前帮忙她们。
(二)游戏二:穿衣服
这次游戏的内部实质意义是--穿衣服比赛。本游戏的`法则是:请按老师的口令进行游戏,请听口令!
(1)请同学们以最快的速度脱下你们的上衣,谈谈双手脱外套的感受。
(2)请女同学用一只手将外套穿上,再谈谈感受。
(3)男同学在不用手的前提下,试穿外套。请女生上前帮忙她们。
请男生谈谈这次穿衣的感受。
(三)认识各种残疾人
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做这个游戏吗?(体会残疾人的艰难。)在我们的身边就有一部门残疾人,她们由于身板的某一部门有了残疾,生活起来很不方便,你们在生活中见到过什么样的残疾人?你能想像他在生活中会遇到什么坚苦吗?
学生发言…
孩子们,从你们的谈话中,老师仿佛看见了你们那颗金子般的善良的心。老师路程经过过程查找资料,了解到我国大约有6000万残疾人,有肢体残疾的残疾人,有双眼失明的盲人,也有听觉障碍、言语障碍的聋哑人,另有智力障碍、精神障碍的残疾人等。她们是由于先天或后天造成身板或心理出缺陷的特殊群体,这些生活中的不幸运者,她们多么希望得到我们的关注与帮忙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她们,去了解她们的生活。
板书:走近残疾人
二、交流资料,体会残疾人的自强不息,尊重残疾人
你们知道残疾人是如何生活的吗?
1、学生路程经过过程实物投影展示,讲评自己收集的残疾人自强不息的可作例子的事。
2、师哄骗多媒体补充展示贝多芬、海伦.凯勒的故事。
3、多媒体播放残奥会片断。
小结:这些生活中的不幸运者,她们要比我们健全人承受更多的痛苦和坚苦。在她们中心,有许许多多的人都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自强不息,成为生活的强者,甚至做出了超出我们常人想像的创举。
4、多媒体出示《千手观音》图片,介绍邰丽华事迹。
多媒体播放舞蹈《千手观音》,生欣赏。
看到这些,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学生畅所欲言,表达对残疾人的敬佩之情。)
三、了解社会助残行动,激起助残关爱之心
社会十分关心残疾人。你知道哪些专门为残疾人服务的社团与设施呢?
1、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2、多媒体展示涉及资料:
(1)专为盲人过马路设计的能发出声音的红绿灯。
(2)专为残疾人设计的无障碍坡道。
(3)残疾人停车位。
3、你知道“”是哪一天吗?我国的“全国助残日”又是哪一天呢?
小结:从以上的活动中,我们体验了残疾人生活的坚苦,感受了残疾人的自强不息,了解了全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浓浓关爱之心。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身边的残疾人呢?(关心、尊重、帮忙她们。)
四、助残行动你我他,浓浓关爱之心暖八方
1、说说你平时是如何对待身边的残疾人的?
学生先在小组内发言,之后推举代表在全班发言。
老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赐与评价:对的行为赐与赞扬;对做得不好但敢于认错的赐与肯定,鼓励她们今后做得更好。
2、我们都去帮帮他。
多媒体出示几个残疾人的片断:
(1)一盲人在街边拉二胡乞讨,一青年不但不捐款,反而将盲人推倒在地,恶语谩骂。
(2)一拄着拐的大叔背着行李,面对眼前长长的台阶坡道叹气。
(3)一聋哑人走在马路上,后面一辆失控的货车越来越近,他却毫不知情。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关爱之心和行动去帮忙她们。
小结:残疾人她们是不幸运的,但你们真诚的关爱给了她们阳光和温暖,她们又是幸福的。我替她们谢谢你们!
五、结束新课
多媒体播放音乐《爱的奉献》。
同学们,残疾人因她们身板残疾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在精神上毫不差于健全人。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关心和帮忙残疾人,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成为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愿我们都来做关爱之心永恒的人,努力与残疾上下团结谐相处,联袂共进,共同创造夸姣的明天!
板书设计:
走进残疾人
残疾人:生活坚苦同情
自强不息尊重
全社会:无私关爱帮忙
历史上的今天:
精管、优效、求质、保品牌-01-02广州亚洲残疾人运动会闭幕式2011-01-02残疾证的等级分类及优惠政策2011-01-02美女如云的大结局2011-01-02关爱残疾儿童,携手一起成长2011-01-02
课前准备:
通过报纸和网络搜集有关老虎伤人及机动车乱停放的新闻图片及文字材料。
教学目标
知道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懂得法律的含义、作用,本质,树立法律意识。
教学重点:
规则的种类、法律的特征。
教学难点:
法律的作用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讲透练实;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思考,自己联系实际,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同学们展示课前搜集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展示私家车占道停车等图片谈谈我们生活的规则有哪些?今天我们重点学习其中的一个规范,那就是法律———感受法律的尊严。
二、中考说明(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学有依据,有的放矢,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展示20xx年中考考试说明对这一块的要求。
1、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4、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
5、个人生活和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
三、回归教材,夯实基础(设计意图:先学后教,学生自学,教师引导,自己总结的东西理解更深刻。)
(一)教师依据考试说明引导学生共同梳理第七课对应的知识点。
1、为什么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2、社会生活中有哪些规则?
3、法律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4、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5、法律的本质是什么
(二)、学生记忆背诵以上内容
1——50号全背
51号以后背1、3、4题
(三)、教师抽查提问
规则有哪些、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等。
四、学习方法点拨(设计意图:贯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理念,提高学生学会用法律知识与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法律的特征及法律的作用是中考高频考点,要能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
该专题内容,知识点比较专业。复习时,一方面要学会将此部分内容与其他法律的有关内容练习起来,另一方面注意将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与具体案例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五、中考预测(设计意图:训练学生思维,自己自主学习,自己总结,并思考中考对这一块知识的考试重点。)
创新题试做:(课件展示该题)老虎伤人事件。
1、说明公民缺乏哪些意识?
2、给我们公民的启示?
七、分层作业(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有层次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自学得有获得感,愉悦感、成就感。)
火线100天:26-27页,13-17题。1-60号,全做,61号以后,只做13,14题。
结语:(设计意图:号召同学们,学以致用。)
让我们深入领会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等内容,切实增强法律意识和自觉守法观念,做一个合格公民。
板书(设计意图:提示思路,概括要点,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获得相关学习成果。)
知识专题:感受法律的尊严
一、规则
二、法律的特征
三、法律的本质
四、法律的作用
《走近陆游》教学设计
一、汇报交流,了解陆游
激情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南宋文坛上活跃着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阅读,你对陆游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陆游的信息。
二、走近年轻时的陆游
1.(出示历史背景资料):公元1126年(陆游出生的第2年),北方的金兵入侵中原,攻破北宋的京都汴梁,北宋灭亡。
2.幼小的陆游跟着父亲和很多百姓一起南下,一路颠沛流离,返回到浙江绍兴老家。祖国山河的支离破碎,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再加上父辈的爱国情感熏陶,使陆游从小就立下忧国忧民的志向,年轻的时候,他就在诗中这样表达:
3.出示诗句,领读感悟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观大散关图有感》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
三、品读诗篇,感知陆游
过渡:40多岁时,他来到四川,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心力主抗金的陆游遭到了朝廷投降派的打击,即使这样,陆游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志向也没有动摇。65岁时,陆游再次被罢官,回到绍兴老家,平静的农村生活并没有让这位爱国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在剩下的20多年里,陆游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指名读、齐读。
(2)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河是什么河?岳又是什么岳?
奔腾不息的黄河,高耸入云的华山,多么壮丽。试着读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3)指导朗读三、四句
这大好河山,如今却落入金人之手。中原的百姓他们过得如何呢?读出悲惨的遭遇。
创作这首诗时,诗人已经六十八岁了,眼看同胞受苦受难却无能为力,他是多么无奈啊。读出作者的无奈。
(4)国土沦陷,百姓辈受奴役之时,南宋的统治者又在做什么呢?陆游在他的另一首诗《关山月》中这样写道: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出示诗句,指导读)
(5)南宋统治者正醉生梦死于西湖之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请再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出你的愤怒。
2.《诉衷情》
祖国沦陷60多年了,陆游也曾发誓:“少年志欲扫胡尘”——《书叹》无奈朝廷的昏庸,奸佞小人的横行.让陆游的愿望一次次破灭。他的满腔热血只能化作一行行灵动的文字在梦中流淌。
出示《诉衷情》
(1)齐读。
(2)陆游的梦是什么?这个梦实现了吗?
(3)陆游为什么流泪?你觉得他是为谁流泪呢?
(4)年近七十,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吟诵这首词.用心体会陆游那种“鬓先秋”之酸楚,“泪空流”之无奈!
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时间的流逝,会不会消磨诗人内心的报国之志呢?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抽生读。
(2)病入膏肓的陆游,心里依然想的是什么?
(3)沙场杀敌的愿望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在无尽的夜里,伴着风声雨声,让铁马冰河在梦中一次次出现。再读诗句。
(4)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让我们再次读出陆游的豪情壮志!
4.《示儿》
怀着强烈的报国之心,陆游走到了人生的尽头,86岁的陆游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把儿子们叫到床前,写下了他的绝笔之作。出示《示儿》
(1)抽生读。
(2)哪个字写出了他临终的心情?他悲的是什么?
(3)他有什么遗嘱?
(4)这种深沉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怎能不让我们动容,请大家动情的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无论是“遗民泪尽胡尘里”的悲壮,还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无论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无奈,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信心,这一切,都是因为陆游,他发自内心的,深深的爱国情怀。(板书)
陆游报效国家,誓死恢复中原的一片孤忠,在生前虽然遭到统治者的冷遇,但是,在身后却赢得了千千万万人的理解和尊敬,千秋万代,传诵不已。课后,让我们去诵读陆游的其他诗作,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他的心路历程。
陆游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著名爱国诗人,一生勤学不息,写下不少教育子女的美丽诗篇,有着爱国的赤子之心。他出身于一个由“贫居苦学”而仕进的世宦家庭。陆游的高祖是宋仁宗时太傅陆轸,祖父陆佃,父亲陆宰。当时正值宋朝腐败不振、屡遭金国(女真族)进犯的年代。出生次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京,他于襁褓中即随家人颠沛流离,因受社会及家庭环境影响,自幼即立志杀胡(金兵)救国。
封建家庭虽带给陆游良好的文化薰陶,尤其是爱国教育,但也带来婚姻上的不幸。他20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夫妻感情甚笃,可是其母却不喜欢唐氏,硬逼他们夫妻离散,唐氏改嫁赵士程,陆游亦另娶王氏为妻。离婚后陆游非常伤痛,绍兴二十五年31岁游经沈园时,偶见唐琬夫妇,陆游在沈园墙上写了〈钗头凤〉词以寄深情,此后屡次赋诗怀念,直至75岁时还写了有名的爱情诗《沈园》。唐氏读了陆游的钗头凤后悲痛欲绝,和了一首钗头凤,不久便去世了。
陆游“年十二能诗文”,学剑,并钻研兵书。29岁赴临安省试,名列第一。次年参加礼部考试,因名次居于主和派权臣秦桧的孙子之前,又因不忘国耻“喜论恢复”,要求“赋之事宜先富室,征税事宜覆大商”,为秦桧所黜。桧死,绍兴二十八年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绍兴三十年,召除敕令所删定官。孝宗继位,赐进士出身。后因力劝张浚北伐,发生部下将领不合的情况,再加上主和派阻饶,朝廷立即动摇,而陆游亦被冠上“交结台谏,鼓唱是非,例说张浚用兵”之罪名而遭免职。六年,起通判夔州。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战将领王炎聘陆游至幕中襄理军务,使陆游的生活发生很大的变化。军旅生活使他的怀抱不禁为之一开,写出了许多热情奔放的爱国诗篇。“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可说是他这一时期生活和心情的写照。虽然陆游满怀报国赤诚,但因朝廷腐败,只求苟安无意进取,他复国的壮志一直无法得到伸展的机会。
淳熙二年(1175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淳熙五年,提举福建路常平茶盐。淳熙六年,改提举江南西路[7]。淳熙十三年,知严州[8]。淳熙十五年,担任军器少监。
之后历经多次升降官职,在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之后的二十余年,长期蛰伏在山阴老家农村,家居时“眼明身健何妨老,饭白茶甘不觉贫。”因为养生有术,嗜食薏米和木耳,到了晚年,依然耳聪目明。期间虽仍有向朝廷提出抗敌作战的主张,但始终遭受非议。最后于在嘉定二年(12)十二月二十九日(阴历日期,阳历为公元121月26日)抱着未见国土收复的遗恨与世长辞,享年86岁。
一、学情分析
师生关系是初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处理的重要关系之一,对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促进其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现实生活中,由于身心发展特点等原因,学生一面具有向师性,一面可能存在着这样一些困境:
1.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增强,获取信息的多元化,对老师的权威产生“质疑”。
2.“恋旧”情绪。七年级学生刚刚离开朝夕相伴的小学老师,心理上一时难以接受和适应“新教师”,难免感到陌生,不敢与老师亲近。
3.心智尚不成熟,不能理性看待不同风格老师。
4.教学调整,教师调整对学生的影响。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的需求,也是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材分析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说教材,分别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在第一单元《成长的节拍》和第二单元《友谊天空》的基础上,围绕着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引导学生深入地认识和理解身边的教师,学会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与老师交往、沟通的意识和能力,增进与教师的感情,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共度教育好时光。本课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二)教学目标
目标是灵魂、目标是方向。是“教什么”问题。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教师职业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培养尊敬老师的道德品质;
(2)主动增进与老师的感情,尊敬老师、理解老师、体谅老师。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接纳不同风格的老师;
(2)自主探究、创新、协作能力:敢说、敢想、敢评、善合作、勇探究。
3.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理解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2)知道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风格。
4.教学目标确立依据
一是,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学目标确立的必要依据:
1.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哪些可以自己学,哪些需要老师教)――教学有的放矢。
2.学生的特征和学习风格――选择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已有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学的必要条件)。
4.可能的认知误区,不正确的价值观表现(教学的目的)。
二是,教学目标确立与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一致:
1.道德与法治课,不知不觉中实现了对核心素养的培养。
2.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尊敬老师,责任担当。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重点:承认、接纳、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
2.教学难点:理解老师、体谅老师、主动培养尊敬老师的道德品质。
三、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
1.直观演示法:图片、音频、视频,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
2.情境教学法: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体验提升。
3.案例分析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明辨是非,培养理性精神。
(二)学法:
1.合作探究法:在探究材料的基础上,以自主、合作多形式,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动口,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创造性,以及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
2.体验法、感情交流法:通过自身生活体验和交流,使学生认同观点,从而主动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融入到实践中,有助于实现知、行、信的合一。
四、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设计了“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合作探究――拓展延伸,巩固应用――总结全文,情感升华”五个环节,达到实现三维整合,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一)图片、趣味链接导入。导入是教学环节的一部分,不为了导入而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展示图片――春蚕、园丁、人梯、蜡烛。提出问题:它们被用来比喻谁?(学生观看图画,讨论与交流画面内容,大胆猜想,积极发言。)
趣味链接:“师”前面为什么加“老”呢?(引出中华民族尊师的传统)
――有两种释义:一是表明老师是历史最悠久的职业;二是对老师的尊敬和爱戴,因为老的词义解释其中之一是“敬词”。因此“老师”的称谓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二)板书课题, 讲授新课
【环节一】了解教师职业
活动一:感知不易:录制、播放《老师的一天》,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视频内容为:上课、备课、批阅作业、辅导学生、管理班级、培训学习等。
观看视频后,设置问题,组织讨论。
1. 谈一谈,你的感受?(观看视频后谈感受,自主展示表达)
2.说一说,教师的工作包含哪些内容?尝试概括教师 的职业特点(合作研究)。
3.你觉得合格的老师应具备哪些素养呢?(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出示的问题。)
(设计意图:1.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教学素材选择来源于生活的“真实” 视频,引导学生去观察教师生活,感知教师职业生活;2.通过问题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要求,认识到教师工作内容的多元性和工作时间的多面性。3.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从了解老师到理解老师的不易。统一三维目标。)
活动二:情感升华
请你给他们的微信“朋友圈”评论?
准备教学素材
教师微信学生的生活记录,四条朋友圈
回复评论,敢于分享。活动体悟,情感升华。
素养是个体与情境在长期互动中逐渐生成的。在体验中实现知识能力、道德情感的统一,在体验中感受生命的涌动与价值的提升。
【环节二】风格不同的老师
活动三:课堂调查“我喜欢的老师”
引导学生形成调查结论:
1.老师有不同风格
2.每个人喜欢的风格也有不同
合作探究问题:
1.为什么不同老师风格不同?
2.作为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风格不同的老师?
本活动设计意图:自主完成调查,真实感受,敢于分享;在教师引导下,形成调查结论;合作探究,完成提问。
1.课堂调查,听学生的“心声”
2.合作探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解决生活困惑的方法和技能
活动四:出谋划策
1.我就喜欢语文老师讲课,他幽默风趣,总是让我们开心。我就不喜欢数学老师,他的课真无趣,除了做题就是做题。喜欢老师就喜欢哪一学科,怎么办?
2.小学毕业已经两个多月了,可我还是怀念原来的老师们,总想回到原来的班级,每天到学校都很不开心,我该怎么办?
3.喜欢的英语老师调走外校了,换来一另一个数学老师,原来最爱上的是英语课,现在……这次考试一落千丈,我该怎么办?
如何让敞开他的心门,走出误区?请同学们给他出主意,想办法。小组合作探究、分享,提出合理化建议。
通过以上三个情境,降低难度,落实教学重点“承认、接受、尊重不同风格的老师”,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理”越辩越明,提升学生的理性精神。
(三)实践探究,课堂小结
欣赏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之后,引出下面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表达自己对老师的亲近感,如何拉近师生间的距离?给老师写一封信(可以是道歉,可以是感谢,或是其他)。
引导学生思考、总结、反思、创造。
设计思路:“教育是课后或者走入生活依旧可以带走的东西”。强化重点,运用新知,指导生活实践,主动走近老师,培养尊敬老师的情感,主动创造道德生活,提高核心素养。
五、说板书设计
走近老师
一、教师的含义
1.文明的传承者
2.专业人员
3.教书育人(育人塑德)
二、合格的老师(四有)要求
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三、不同风格产生的原因
年龄、学识、阅历、性格、情感与思维方式
四、面对不同风格老师的态度
1.承认老师的差别
2.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3.了解老师教育行为的目的
4. 主动交往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体现教学目标
六、说设计反思
课题――走近老师
目标――核心素养发展目标(尊敬老师,责任担当),考试评价达成目标
实施――主要教学策略,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评价――核心素养发展目标评价,生活道德表现,阶段检测
知识目标:感知老师的外在相貌和个性特征,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思考和感受、体验生活的能力;
初步学会与老师交往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老师的苦与乐,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学会尊敬和感激老师。
教学重点:
感知老师的外在相貌和个性特征,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
怎样让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老师的内心世界?
怎样正确对待老师的?
学会尊敬和感激老师。
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活动体验法、归纳法
教学准备:
1、认真预习第六课第一框和第二框内容
2、小组分工合作:1、2组收集“同学心目中科任老师(10位)的特别之处”。
3、4组采访科任老师并记录
组代表在课堂上发言汇报小组合作成果。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播放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问:这首歌因为歌词优美、旋律动听而被人们传唱,你知道歌曲歌颂的是谁?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教给我们文化知识,也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怎样对待老师?怎样与老师沟通、相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近老师”。
第六课走近老师(板书)
新课教学(35分钟)
踏入中学校园,我们又遇到了很多新老师。各位老师有自己的个性、教学风格和特点,那老师们都有些什么特别之处呢?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有怎样的体会和想法呢?首先,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我们的老师很特别”。
2.6.1我们的老师很特别(板书)
一、阅读58页《不老先生》,找出作者对“先生”的相貌、性格描写。
二、描述我们的科任老师的特别之处。
知识点归纳:1、我们的老师很特别,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的个性。但也有他们的共性:清贫、不辞辛劳、无私奉献、诲人不倦、忠于职守等。
在我们眼里,老师很特别。老师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老师们的心里话吧。
三、阅读60页《幸福,是一种感觉》,说说云梦老师的辛苦和幸福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采访我们的任课老师,听听他们的心里话。
知识点归纳:2、我们应该虚心听取老师的教诲,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指导,对老师礼貌、热情、关心、体贴。
我们应该学会感激老师,因为老师给予我们了太多。
知识点归纳:3、是老师,把我们从懵懂引向成熟,使我们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是老师,领着我们看到了天有多高,地有多广,梦想可以有多大。
除了我们,整个社会都非常尊敬老师。下面我们收集一下,社会对老师的高度赞美和尊敬。
知识点归纳:4、课本61页+老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是成长的引路人,是心灵的保健医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和榜样,是我们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老师甘为人梯,为人师表,诲人不倦;老师像燃烧的蜡烛……
在生活中,很多同学认为我们与老师有代沟,有距离。那么,我们究竟离我们的老师有多远呢?
2.6.2我们离老师有多远?(板书)
一、阅读62页《“家访”》,回答下列问题:
1、对老师的恐惧来源于什么?
2、许岚为什么会消除了对老师的恐惧?
3、你最害怕的老师是谁?为什么?怎么办?
知识点归纳:1、只有了解熟悉老师,才能和老师和睦相处。只有走近老师、熟悉老师,与老师交流,才能消除对老师的恐惧。
二、与老师相处,有时我们会挨老师的批评。请大家说说:
1、老师的批评会拉开我们与老师之间的距离吗?
2、怎样看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知识点归纳:2、怎样看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
①表扬好比加油站,要再接再厉。老师的表扬是一种肯定,是一种鼓励,同时也是期待,希望我们再接再厉。表扬,是老师对我们的关爱。
②批评好比防疫站或急诊室,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对待老师的批评要做到信任、理解、尊敬老师;客观分析,正确归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得理让人,无理认错;换位思考,主动沟通,消除误会。批评,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护。
练兵场:(4分钟)
1、我们的老师很特别,这里特别是指
A、相貌B、年龄
C、个性D、星座
2、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我们()
A、知师、爱师、敬师B、和老师做义气哥们
C、与老师无话不谈D、不招惹、不接触老师
3、一些学生把老师称作是“警察”,把师生关系比作是“猫和老鼠”的关系。这种说法()
A、是对师生关系的形象比喻
B、是对师生关系的真实反映
C、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的隔阂,影响师生关系的交往
D、是对老师的不信任
《走近法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材分析】
本框内容主要讲了我们身边种种规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其中突显法律在生活中的规范、保护作用。本单元为起始课是后面所学法律知识的基础。
【 学情分析】
正处在青春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开始有主见,但往往过激、偏面,缺乏对“规矩”、“法律”准确的心理定位。往往只看到其约束自己的一面,而较少认识“规矩”、“法律”对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的必要性,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感,抵触心态,不能自觉遵规守法,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
【设计理念】
以宏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以激发学生法制观念为目的,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主动式地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自身感悟,内化学生心理品质,强化学生法制观念,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 : 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体验、思考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
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
【教学难点】
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对法律规范、保护作用的理解。
活动内容设计意图
活动一:小故事:撑杆、《十字路口》漫画的启示
板书:社会需要社会规则用故事和漫画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走入课题。
活动二:集思广益:道德、纪律、法律规则大比拼
板书:法律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
法律的三个显著特征。老师带着学生共同完成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知识。
活动三:案例分析
分析:法律的作用学以致用,巩固知识
活动四:知识总结总结归纳,知识升华
【教学反思】
本节课所授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尊严》的第一框《走近法律》,我主要从身边的规则入手,让学生能正确区分道德、规章、纪律和法律的区别,体会法律的特征及法律的`规范作用和保护作用。教育学生明确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更离不开法律,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意识,积极的学法、爱法。整节课结构清楚,精心设计过渡语言和设问,环环相扣,教学设计完整;注重对学生读写理解能力表达能力的培养;注重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设问,体现了学习生活化,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结合案例和学案资料思考讨论,有利增强学生体验感,培养学生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同时讲练结合,升华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思想价值观。
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表现在三方面。在教学时间把握上,对于法律的三大特点,用时过多,删除其中重复的环节,比如看教材插图的环节就可省略。相对,教学重点:法律的作用,这一环节用时少了些,应该让学生多交流发表他们的见解看法,或让他们再举其他案例来说明他们自己的观点。在教师的语态方面,我对学生的鼓励语言过多,在学生思考阅读时,启发语言也过多。这些失误启示我在教学中要把握教学“快﹑慢﹑动﹑静”的节奏,辨证处理好教学中“动”与“静”的关系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