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书记校长访企拓岗工作方案模板

通过走访企业,高校书记和校长能够直接与企业沟通交流,探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和途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提供优质和精准的就业信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2024年书记校长访企拓岗工作方案的内容,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借鉴或帮助!

2024年书记校长访企拓岗工作方案 1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通知》(教学厅函〔2022〕3号)、山东省人社厅等《关于强化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的通知》(鲁人社函〔2022〕39号)及《山东省“百校万企”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进一步健全我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工作体系,强化走访校友、凝聚校友、服务校友工作,经研究,决定开展2024年书记校长访企拓岗暨访聚校友专项行动,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

通过开展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校、院两级领导带头做好毕业生就业和访聚校友工作的示范作用,带动学校全员深度参与毕业生就业和联络校友工作,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助力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进一步强化与校友间工作联络、情感交流、产学研合作,真正使母校与校友成为“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实现互利共赢、相互依存、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组织架构

为全面统筹、科学推进、有序开展访企拓岗暨访聚校友工作,成立学校访企拓岗暨访聚校友专项工作组,由学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分管就业和校友工作的学校领导为副组长,其他学校领导及党委(校长)办公室、合作发展处(校友工作办公室)、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见附件1)

专项工作组设置办公室,设在党委(校长)办公室,负责工作统筹;设置学院走访联络工作小组,由各个联系点学院的学校领导任组长,由各个联系点学院书记、院长任副组长,成员由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系主任、学工办主任、毕业生辅导员共同组成;学校明确1名干部作为工作组联络人,各学院(校区)需明确1名干部作为常态化访企拓岗暨访聚校友行动学院联络人。

三、工作内容

1.深入开展用人需求调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认真分析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形势,共同查找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充分吸收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为学校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招生计划安排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依据,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深入开展产学研供需对接。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各学院(校区)学科专业优势,面向各走访单位,围绕技术需求、科技人才(团队)需求、成果转化需要,开展有组织科研和有组织社会服务,促进学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效融合,反哺和助力学校高质量发展。

3.深入开展访聚校友工作。通过走访,深入了解校友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和发展情况,体现学校的关心关怀,增强校友扎根基层、无私奉献、服务社会、报效祖国的信心;认真听取校友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式方法。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以及在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反馈意见,进一步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4.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各学院(校区)要“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全面调动教学、科研、校友等各方面资源,全面调动系(所)主任、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主动走进园区、走访企业、联络校友,开拓渠道、保障岗位,为毕业生联系更多就业创业资源。各学院(校区)要在实地走访用人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就业基地库”。

四、2024年走访工作具体安排

(一)走访时间

1.春季走访时间:2024年2月-3月

2.暑期走访时间:2024年7月-10月

(二)走访安排

1.确定走访企业名单。各学院(校区)可根据本单位校友、招聘企业地域分布,按照资源、时间相对整合原则,提出走访名单,填写《书记校长访企拓岗暨访聚校友专项行动走访单位汇总表》(附件2),提报专项工作组办公室统筹核定。办公室统筹协调后,发布学校走访企业名单及走访安排。走访单位参考原则包括但不限于:

(1)国家建设急需人才的地区的企业;

(2)近年来本单位毕业生入职人数较多的企业;

(3)与本单位有密切产学研合作,或与我校有进一步开展产学研合作空间的其他单位;

(4)地方组织人社部门;

(5)校友企业。

2.务实高效开展走访工作。青岛市内由各学院(校区)根据专业特点决定;省内市外、省外线路由各学院(校区)兼顾其他学科专业特点,尽量安排共同联系的校领导集中带队一体走访;同时要避免出现同一个单位多个学院走访的情况。学校层面设置专项行动经费,由办公室统筹用于学校领导及部门人员走访;学院层面由各学院(校区)列支专项经费。

3.完成走访调研报告。各学院(校区)在走访完成后,须形成走访调研报告,包括但不限于拓展就业市场情况、联系校友情况、解决实际问题情况、意见建议及下一步打算。

4.完成专项行动电子台账。各学院(校区)在走访结束5个工作日内,登录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https://jy.ncss.cn),完成访企拓岗专项行动电子台账考核备案。

五、工作要求

1.提高政治站位。落实专项行动,做好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保持毕业去向落实率总体稳定,稳中有进。

2.加强组织领导。各学院(校区)要把专项行动纳入学科、教学、科研、社会合作等工作体系中,学院党政一把手要亲自协调、亲自推动、亲自带队,主动寻求各职能部门和各党、团、群组织协助,调动一切可调动的资源,把专项行动落实到位。

3.建立长效机制。各学院(校区)要把走访用人单位、访聚校友作为深化供需对接就业育人的重要内容,建立日常联系互访机制,增强校友联络,不断拓展就业新空间,巩固扩展就业实习基地库,建立用人单位需求台账,找准学校与用人单位合作切入点,实现互惠共赢、共同发展。

4.加强工作宣传。学校将专项行动落实情况作为学院就业工作、校友工作和领导班子个人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之一。各部门、学院要及时总结宣传专项行动开展情况,及时将工作开展情况报送至专项行动工作办公室。

请各学院(校区)认真填写书记校长访企拓岗暨访聚校友专项行动走访单位汇总表(附件2)、常态化访企拓岗暨访聚校友行动联络员信息汇总表(附件3),并于2月19日前将电子版发送至yjs@XXXX.edu.cn。

联系人:

党委(校长)办公室:XX 

合作发展处(校友工作办公室):XX 

学生工作处:王XX

2024年书记校长访企拓岗工作方案 2

一、

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集中到“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开拓岗位,邀请当地产业集聚区企业组团来校招聘。

(一)广泛开拓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在访企拓岗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交流,探讨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途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通过走访,努力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提供更多优质和精准的就业信息;建立一批毕业生就业实习实践基地,为毕业生创造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发掘一批吸纳毕业生稳定就业的优质企业和单位,打造就业先进典型。

(二)深入开展社会需求调查。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认真分析所在行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形势,共同查找学院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就业服务等方面存在的短板,充分吸收用人单位的意见建议,为学院学科专业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招生计划安排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依据,不断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三)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通过走访,深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生活情况和发展情况,体现学校的关心关怀,增强他们扎根基层、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信心;认真听取毕业生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建议,不断改进就业指导服务的方式方法。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以及在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专业能力等方面的反馈意见,推动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积极宣传推介学校。在访企拓岗过程中,积极宣传学校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成效,提升学校在用人单位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优质企业来校招聘人才。

二、工作要求

上一年度初次毕业去向落实率低于本校平均水平的二级学院,原则上院系领导班子成员和专业负责人平均每人走访用人单位不少于10家。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各学院要深刻认识“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重要意义,要充分认清2025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严峻性。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积极落实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的有关要求,千方百计开拓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

(二)明确目标,务求实效。各教学院要根据毕业生专业方向和就业意愿,积极开展校企对接活动,并及时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更新访企拓岗进度,确保专项行动取得实效。走访企业数量要求详见《南阳理工学院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走访企业安排表》(附件)。

(三)广泛动员,全员参与。各学院要广泛动员全体教职工参与专项行动,特别是要发挥专任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为毕业生拓展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塑造全员联动促就业的良好氛围。

三、时间安排

本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自即日起启动,至2025年8月31日底前全面完成。各学院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时间,确保专项行动有序进行。

通过持续深入开展“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我校将进一步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这也将促进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