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o ou iu》优秀教案设计
- 文档
- 2024-06-07
- 10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ao ou iu》优秀教案设计,本文共1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⒈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复韵母“ao ou iu”的发音。了解“iu”的标调。
教学难点:“ao”的发音是难点,口型唇位到位,才能正确发音。
“iu”的教学也是难点。发“iu”时,中间有“o”;“iu和
“ui”的字形相近,学生容易混淆。
一、复习检查
1、认读ɑ o e i u ü。
2、抽读复韵母卡片:ɑi ei ui。
3、指名说说复韵母的一般发音方法。
二、看情境图,教学语境歌,引出新课内容
1、看情境图,说说图的内容。
2、听语境歌,相机出示ɑo ou iu。
三、教学复韵母ɑo ou iu
1、教学复韵母ɑo
(1)学习ɑo的读音。
①孩子们身上穿着什么衣服?(鸭绒袄)
“袄”是第几声?谁回把第三声改为第一声?
指名读。
②板书复韵母ɑo,ɑo由哪两个单韵母组成,读时要注意什么?
③教师范读,学生自由练读。
④指名读,注意纠正读错的音。
(2)学习ɑo的四声。
①ɑo的声调应该标在谁的头上?为什么?
②出示:āo áo āo ào
自由练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
③引导用ɑo的四声组词。
2、教学复韵母ou。
(1)学习ou的读音。
①板书ou,告诉学生ou的读音有点像海鸥的“鸥”。
②教师范读,学生练读。
③比较ɑo和ou的发音不同点。
(2)学习ou的四声。
①指名在ou上标上四声的声调,并说说为什么标在o上。
②自由练读,打乱顺序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3、教学复韵母iu。
(1)学习iu的读音。
①游泳的“游”是第几声?谁会发第一声?
②出示复韵母iu,学生自由练读。
③比较iu和ui。
(2)学习iu的四声。
①提醒学生iu带声调时,调号应标在“u”上,注意iu和ui的区别。(i u都有标在后)
②练读iu的四声。
③练习用iu的四声组词。
4、学习ɑo ou iu的书写。
(1)引导看书上的四线格,说说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练习描红。
5、小结标调规则:有ɑ别放过,没ɑ找o e,i u都有标在后。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
2、做游戏,
[aoouiu(苏教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复韵母ao、ou、iu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习声母与ao、ou、iu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
3、认识8个生字,正确朗读句子、儿歌。
二、教材说明
本课包括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是三个复韵母ao、ou、iu及它们的四声,每个复韵母配有一幅图。第一幅图是奥运会的标志——五环旗,奥运会的“奥”提示ao的音。第二幅图用莲藕的“藕”提示ou的音。第三幅图用游泳的“游”提示iu的音。
第二部分是两拼音节和三拼音节的拼读练习。
第三部分是看图读拼音识字,配有几个句子。使学生在巩固音节、认读汉字的同时,了解一些有关动物的常识。
第四部分是一首儿歌,配有图画。
ao、ou、iu的发音、声母与它们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三、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配合学习ao、ou、iu发音的录音带;字母卡片;带声调ao、ou、iu的抽拉式卡片。
2、本课的生字卡片和挂图。
(二)字母教学
教学ao、ou、iu时,可先从图画入手,并让学生用字母连读的方法试读,教师边讲发音要领边示范,学生边练边体会。教学ao、ou、iu的形,可指导学生用字母组成的方法记忆。iu与ui容易混淆,可指导学生用发音方法、口形变化来区别。
提醒学生注意:ao的声调标在a上,ou的声调标在o上,iu的声调
标在u上。标调方法不要求学生掌握,只需要了解,以帮助正确抄写音节。
(三)拼音教学
声母与ao、ou、iu的拼音练习,要放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自己练习。三拼音练习,要先复习拼音方法,提醒学生不要漏掉介母。在句子和儿歌中
读音节,要指导学生看清带调韵母,准确拼读音节。
(四)认读字词,读句子、儿歌
生字中要注意读准翘舌音“吃”、平舌音“草”、鼻音“牛”。“小”与“水”字形相像,可用顺口溜记一记:“小雨点点,水流弯弯。”有的可出示古文字引发兴趣,加深记忆,如:鱼、牛。认字主要应采用反复见“面”的方法来整体认识,可分以下几步进行。(1)看图说说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在挂图中加上汉字卡片:“马、牛、狗、猫、鱼”,让学生读一读。(2)读句子。学生自己读,同桌相互读,全班交流读,教师指导读好句子。“小马和小牛”后稍加停顿。(3)画出句中的生字,想办法认识它。(4)指导认字。可由学生先说自己认识了哪个字,是怎么认识的,如某同学名字中有“爱”这个字,花园边的木牌上有“草”字,妈妈教过等。(5)巩固认读。
儿歌中有一个要认识的字“好”,可在会读儿歌之后再提出来认识,“女”和“子”合一块为“好”,再连成词“问好”。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公鸡怎样向太阳问好,意在加深对词语的印象,不必在内容上讲解。
(五)扩展活动
1、自制ao、ou、iu的卡片,同桌互相认读。
2、读一读,再用音节口头组词。
bǎo宝宝 lǎo老师 du大豆 tóu头脑
jiù就是 liú河流 hóu猴子 gāo高兴 qiū秋天
3、读读说说。(也可用卡片填空。)
小 gǒu狗 爱 吃 ru肉。
爱吃鱼。和爱吃。
4、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爱吃什么,说给大家听。
(六)课时安排
教学本课可用2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复韵母ao ou iu。
2、能正确认读音节,会读拼音词。
3、会读复韵母ao ou iu的带调音节组成的拼音词。
【教学重点】
学会3个复韵母ao ou iu。
【教学难点】
能正确认读音节,会读拼音词。
【教学准备】
投影片,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复韵母和四声,了解复韵母的组合特点。
2、能够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教学重点】
会读会认ao ou iu。
【教学难点】
能读准四声。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单韵母。
2、认读带调单韵母。
3、做口形操,比较口形大小。
4、认读ao ou iu。打乱顺序抽读单韵母。
二、看情景图,学习复韵母
1、看图,说说图上画了哪些事物?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出示图,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复韵母。
2、学生看图读儿歌。
3、看图说说你看见小朋友穿着什么衣服?
根据教学生读情境歌。身穿绒袄,拍着小手笑,游泳健儿不怕冷,海鸥边飞边叫好。
4、说说ao是由什么字母组成的?板书ao
5、复习发音方法从前一个字母的音向后一个字母的音快速滑动,一气呵成,师范读音。
6、生各种形式认读。
7、给韵母加四声。
学习加声调的规则。有a 标在a 上面,没有a , 找o e ,I u 并列标在后。
8、自由练读四声。
9、选自己会读的上去领读。
10、用四声练习说话或说词。
同法学习ei ui 。学生如读不准,教师要多领学生多读几遍。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或图片来说说。
课间休息。
三、练习书写
1、观察字母在四线格位置。
2、练习描红。师范写。
3、生练习临写。师巡视指导。
四、巩固练习
1、抽读卡片。
2、比较ao ou iu的异同。
3、练习读顺口溜。教学顺口溜。如a 和o ao ao ao。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或直呼音节。
2、能看图认读音节词。
【教学重点】
正确拼读音节。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什么叫复韵母。
2、复习学过的韵母情境歌。
3、复习复韵母及四声。注意口形听音拿卡片看口形练习
4、读ai ei ui ao ou iu的四声。出示复韵母卡片,注意引导学生读准音。
二、学习音节
1、抽读声母。
2、复习直呼音节的方法。出示音节。
3、声母、韵母各是什么?摆好口形,读韵母的音。范读。
4、学生各种形式练习拼读音节。
5、练习直呼音节。
三、看图读带调拼音词
1、练习读da dao
⑴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出示插图。
⑵声母、韵母各是什么?出示音节。
⑶练习直呼。指导学生练习拼读。
2、方法同上,拼读另外几组音节。
四、巩固练习
1、找朋友。
2、练习分解音节。gou —g—xiao—()—()—()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练习看图拼读句子。
【教学重点】
能拼读句子。
【教学难点】
能连贯地读拼音句子。
【教学用具】
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打乱顺序认读复韵母。
2、说说ui 和iu的区别。
3、练习给复韵母加声调。指导学生加声调。
4、练习拼读或直呼音节。
二、看图听故事,练习读句子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哪些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画。
2、看图听故事。听故事。
3、练习读拼音。找出整体认读音节。找出单韵母音节。找出复韵母音节。指导连读拼音词。
4、练习连读拼音词。
5、各种形式练习连读句子。学生对拼音词和拼音句子可能一下子读不好,教师要采用各种形式耐心地多教几遍。
春江花月夜教案设计优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继续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感受诗趣的能力。
4、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的艺术魅力,体味诗歌
意境。
【教学难点】把握水乳交融、优美深邃的画意、哲理、诗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段春江,一处风月,就那么静静的躺在唐诗之中,一千多年过去了,它默默地等待我们的到来,等待我们的感知。如果你的微笑里有春江月夜的光华,有悠悠的白云,有游子思妇的幽怨缠绵……那么,面对变幻无序的人生,面对起伏不定的命运,你会有更多更好的理解,懂得从容,懂得感激。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有位诗人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张若虚笔下的这段春江,这轮明月的光华!
二、课件展示 初步感知
听配乐配图诗歌朗诵,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三、作者介绍 背景提示
(一)学生眼中的作者
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相关资料进行回答,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课前预习中的疑问。
(二)老师眼中的作者
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靠一首《春江花月夜》而成就美名,闻一多评这首诗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课件展示,对学生回答进行补充)
四、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1、齐读诗歌,体会意境。
2、教师正音。
五、合作探究 深化理解
1、齐读: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提问:意象是融合了人类情感的物象,而这首诗又是怎样整合这些意象来展现怎样的诗的优美意境的呢?
明确: 诗人以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为意象,构成一幅恬静优美的水墨彩图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入笔的。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描绘出一幅「春江花月夜」的景象。江潮浩瀚,与大海相连。明月就涌生于这无垠的大海之上,万里的春江,无不在明月朗照之下!江流绕着芳草蔓生的原野;那映照在月色之中的花林,好象铺上雪珠一样。月色如霜,所以霜飞也就无从察觉;洲上的白沙与月色融合,也看不分明了。
( 板书: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
2、师读,生思考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提问:这部分借助意象,包含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明确: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所有的这一切都孕育了一个自然之理,江天一色,皎皎孤月,怎能不引起诗人情不自禁地对宇宙人生的思索。也就自然会有“人生无尽,江月永恒”之慨叹!面对相似的江月,虽有代代人生,然相对于整个广袤、永恒的宇宙,小小的“个体人生”却又是那么的渺小、短暂,无奈的情怀啊!其中蕴涵了多么高深的宇宙意识和人生哲理。
(板书: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
3、男女学生交叉朗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明确:“白云一片去悠悠”到“鱼龙潜跃水成文”为一层,写思妇怀人;
从“昨夜闲潭梦落花”到“落月摇情满江树”为一层,写游子想家。
最后这几句写落月,落花闲潭,春光将老,隐含思妇青春将逝。在这春江花月夜,不
知有几许游人能乘月而归。此时明月西下,游子思妇的一腔离情伴随月影洒在江边的树上。
诗人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在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以良辰美景衬托离别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这首诗固然带着些许伤感和凄凉,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它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宇宙、人生的探索,境界是相当开阔的。
诗题中的五个字:春、江、花、月、夜,全都点到了,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诗歌意境。
小 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板书: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诗情)
六、拓展延伸 体会神韵
明确: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当时的心境,我们也体会了诗歌所带给我们的美感,我们能否用自己的智慧来再现诗歌无穷的艺术魅力?
教师示范,配乐朗诵。
学生的表演形式可以多样,朗诵、演唱、书法展示等都行。(通过这一环节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又可以充分展示个人风采,活跃课堂气氛)
七、作业布置
背诵全诗,以优美的文字再现诗前十句的画意诗情。
【附】板书设计:
春江花月夜
月下之景 春江花月 画意
月下之思 宇宙人生 哲理
月下之情 思妇游子 诗情
丰碑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冰坨、呼啸、恶劣、残酷、袭击、严峻、覆盖、经营、丰碑”等。
2、读懂课文,正确理解“丰碑”的含义。
3、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叙述的方法。
2、理解“丰碑”的真正含义。
教学切入点:“丰碑”的表面意思是什么?真正的含义又是什么?
阅读切入点;文章哪些地方你深深的感动了,说说自己的体会。
教学课时: 2
板书设计
8、丰碑
老军需处长
一心为公 舍己为人
按思想感情发展的变化顺序记叙,抓人物的神态和语言来描写。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上课后老师先板书一个“碑”字,让学生组词。再板书一个“丰”字,让学生据词定义(多,丰富;大;姓)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高大的石碑,高大的纪念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那么这是一座什么样的丰碑,用来纪念谁的?相信同学们通过朗读,自己能够明白。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
2、出示本课生字,读一读。
伍 坨 啸 劣 酷 袭 僵 倚 秃 塑 豹 覆 莹
特别注意:啸 (xiào ) 劣(liè) 塑( sù )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学生纠正读音。
4、谁说说课文所讲的`“丰碑”是什么,课文什么地方点明了?
(课文讲的“丰碑”是一位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
三、理解教材
1、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研究。
(为什么说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把军需处长比作一座丰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2、同样老师相信大家通过阅读思考,互相交流,一定能解决这个难题。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和晶莹的丰碑有什么相似之处?(画批在书旁)
4、请同学们把自己想到的相似之处,按4人小组进行交流。
5、在全班进行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通过读书了解了故事发生在战争时代,一支队伍艰难地行进在白雪皑皑的云中山中。那里狂风呼啸,大雪纷飞。(边说边用简笔画勾勒出一座巍峨的雪山,同时播放北风呼啸的录音)
二、研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快速默读课文,回忆我们上节课质疑的问题。
2、你们认为军需处长和丰碑之间,第一点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一个相似点: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形象)
(1)怎样读,才能把“ 军需处长冻僵时的光辉形象像一座晶莹的丰碑”表现出来?各自练习朗读。
(2)你们觉得第7自然段,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基调?指名读。
(3)谁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请你再读一读。
(4)再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你们认为第二个相似之处是什么?从课文的什么地方读懂的?
第二个相似点: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板书:精神)
从课文7、8、11自然段的联系中,你们看出了什么?
作为军需处长就是负责办理军队所需的给养、被服等物资的领导,然而他却把所有的棉衣分发给战士们,自己却穿着单薄、破旧的衣服,在冬天雪地中冻僵了,所以军需处长具有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像一座晶莹的丰碑。
三、互换角色,体会情感,自由表达。
1、如果你此时身在云中山中,身为军需处长,你会怎样想?
(我可能会犹豫,虽然我从心里也愿意给战士们棉衣,但寒冷的滋味太难受了;我将毫不犹豫的像老战士那样,把棉衣让给别人;我想如果能和战士伙着穿,你穿一会,我穿一会,既可以保全生命,有可以关心战士。)
2、现在你就是军长,面对这样一位衣着单薄的被冻僵的老战士,你能想到什么?会怎么说?朗读描写军长的句子。(让学生置身情境去体会文中的角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四、进一步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
1、课文既然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精神,作者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笔墨写了……这时你们头脑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问题?(课文歌颂的是军需处长一心为公、舍己救人的品质,为什么花了大量的篇幅写将军情感的变化?)
2、请同学们默读画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
3、读一读你们画的句子。
4、在什么情况下,将军的情感发生了这样的变化?我们进行对读。(先师生对读,再生生对读)对读中,你们体会到将军的情感有着怎样的变化?
点拨:起初将军担心这支装备很差的队伍能否禁得住严峻的考验,后来,他为什么变得信心十足,坚定不移?(虽然环境恶劣、装备很差,但是又像军需处长这种一心为公,舍己为人的的精神,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因此将军信心十足,迈着坚定的步伐,大步走进了漫天的风雪之中)把描写军需处长和将军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来体会感情。
五、小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谁说说你在写作方法上学到了什么?背诵你自己喜欢的段落。
边城优秀教案设计
《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那么,《边城》教案应该怎样写?
教学目标
品味小说语言,理解爱情美、亲情美、乡情美的主题,体会小说中流露出的淡淡忧伤。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小说中淡淡的美好
难点:体会小说中淡淡的忧伤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沈从文先生(1902~1988),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琳、休芸芸等。湖南凤凰(今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 192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集《鸭子》,有7O余种作品集,被人称为多产作家。主要代表作有: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以反映湘西下层人民生活的作品最具特色。他的创作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文体不拘常例,故事不拘常格,尝试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成为现代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在文学态度上,沈从文先生一直坚持自由主义立场,坚持文学要超越政治和商业的影响。 1948年沈从文先生受到了左翼文化界猛烈批判,郭沫若斥责沈从文先生:“一直是有意识的作为反动派而活动着”.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二、《边城》解题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的理想的建筑。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三、赏析课文
阅读课文,分析小说节选部分的人物形象和环境美。
1、投影资料
“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象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汪曾祺
布置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归纳小说语言的特点。
提示:自然流畅,明白如话。写景优美舒展,
写人亲切真挚,叙事更是如歌如诵,
和如诗如画的景物配合的非常和谐
2、小说哪些地方体现了人情美
学生筛选有关信息,同桌讨论交流,汇报
提示:《边城》以大量篇幅展开着民性淳朴的风俗画,待人以诚,乐于助人,受人之惠必以物回赠,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就连吊脚楼的妓,升年个千毫年个 也浸润着边民的淳厚等等。这些乡村社会淳朴的民性,是小说社会环境的构成因素。
小说中的人性美和环境美是相得益彰的。表现出中国的一种传统文明。当然传统文明上一一种封闭的农业文明。农业文明中有很多美德需要我们去继承,但农业文明也必然有它的缺陷。那些含蓄、优美、勤劳、淳朴可爱的人们,由于不善表达,不善争取,因此也不免打上孤寂的色彩,这是我们要注意的。
3、分别用一个词概括翠翠、傩送和祖父的形象特征,并说出理由。
《边城》的`生活是真实的,同时又是理想化的,这是一种理想化了的现实。“纯粹的美”和“清洁的灵魂”是这篇小说的人物特征:
翠翠的形象是清纯。十五岁的纯美少女她纯真聪慧、像一只小鹿那样活泼健美。恬静、温柔、纯净、灵动、忠贞,如水滴般明澈清透,又充满青春活力,从外表到内心都姣好无比。这样美的人性的悲剧就更令人伤感和哀婉。她对爱情的追寻却总是在梦境状态,如同期待那每夜都会入梦而来的傩送的歌声。
傩送的形象是勇敢。他是一个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财、责任感强的人。他和翠翠是一见钟情,不走车路,执著地为翠翠唱歌求爱。对王团总陪嫁的碾坊,毫不动心,敢于追求自己的最爱。当知道哥哥闯滩而死的时候,他心怀愧疚,舍弃一切,远走他乡。
祖父的形象是淳朴。他是一位勤劳、善良、坚强、古朴、带点狡猾的老人,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对孙女爱怜备至,为其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其爱情的实现。
(解说理由时必须结合文本,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角度加以阐述。持之有据、能自圆其说即可。)
四、主题升华
不管有多少忧伤,但边城的“美好”不会变。“美好”来自于边城自然环境、风土人情的淳朴,如原始初民一般的本真的人性在这里得到了最大的保持。边城中的人不沾染外界的不幸,得以有幸地保持自己的淳朴、天然。所以这些人之间发生的一些的误解,怎么也难以脱离那份淳朴的美丽。但忧伤仍然是忧伤,谁都没有过失,谁都没有坏心,但只因了人与人关系中的一点龃龉,即使得人生不能圆满,爱情无果,命运弄人,就像小说的结局,天保闯滩而死,傩送不知所终,爷爷因忧心于翠翠的婚事而死去,翠翠一个人在渡口孤独地守候着傩送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在小说里,爱情那样美好,人情那样美好,环境也那样美好,可这些美好的东西最终都走向了毁灭,这正符合了悲剧“把美的东西撕毁给人看”的特点。使作品更有了触动人心的力量,更值得品味的“美”感。
那么,在作者精心营造的世外桃源里为什么要上演这样动人又悲伤的故事呢?作者隐伏在作品中的悲痛还有什么呢?小说题目叫《边城》,显然不是主流的地方,而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兵荒马乱的时代,文中也提到:“中国其他地方正在如何不幸挣扎中的情形,似乎就还不曾为边城人民所感到。”由此可见,边城能否一直保持这份纯净与清新呢?
作者自己说道:“一九三四年的冬天,我因事从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转到家乡凤凰县。去乡已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么都不同了。表面上看来,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极大进步,试仔细注意注意,便见出在变化中堕落趋势。最明显的事,即农村社会所保有的那点正直朴素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的人生观。”可以看出,在作者写作《边城》时(1933-1934),《边城》所写得那种生活已经几乎不复存在。《边城》的创作既是对美好诗意生活的温暖怀念,也有对现实生活中边城美的毁灭的深深忧虑。所以,我们读出了这样一个边城,它有着淡淡的美好,也有着淡淡的忧伤。五、课后作业
课后阅读《边城》全文,写一篇读书报告。可以围绕下面几个问题(也可以自选专题)研读。
1作者写这样一个“世外桃源”式的乡村社会,有怎样的思想背景?他想寻求怎样的理想社会模式?
2边城的人们是那样的善良、纯真,翠翠的爱情为什么会以悲剧结束?
3 小说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主要以景物、风俗描写为主,具有散文化的倾向。探讨一下本文的写作风格。
五、学生总结
要求学生结合课堂讨论的内容,对这篇小说作总体的概括
明确:小说极力讴歌传统文化中残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对于现代传统美德受到破坏,到处充满着物欲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而言的。
作者笔下的小镇,风光秀丽、民风淳朴,人们没有等级功利之争,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外公对孙女的爱怜,翠翠对傩送的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兄弟之间诚挚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在自然的明净之中,更有人情心灵的明净。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隐含了对现实生活古老美德和价值观失落的痛心,是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穷人》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新词。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
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讨论交流,感情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以升华情感。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分析掌握桑娜内心的矛盾,体会桑娜的善良是本文重点。
2.展开想象,续编《穷人》这个故事是难点。
(二)疑点
体现桑娜内心矛盾的重点语句。
(三)解决办法
采用抓重点词语进行品析、指导朗读来解决重难点;启发学生在弄清主要人物性格特点、思想品质及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合理想象。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启发,谈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教师穿插感情描述,感情朗读课文。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自读自悟,勾画重点词句,质疑问难。
2.小组讨论重点问题。
3.感情朗读课文,表现主人公心灵美好。
4.续编《穷人》这个故事。
教具准备:
自制Flash课件、Internet网络、www.think.com平台、提供学生上网帐号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理清文章,感知形象。
1.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
2.初学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用一、二句话说一说。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桑娜和她的丈夫虽然日子过得极其艰难,但仍然收养了西蒙的两个孩子这样一件事。
二、深入课文,读中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写感受、找问题;
2.师巡视,并于个别学生交流。
感受:A、贫穷B、勤劳C、辛苦(危险)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朗读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和桑娜为丈夫担惊受怕的句子。
(出示课件)学生进行练习。
师小结。
三、读悟结合,感受美德。
1.师:你从哪里体会到的,快速默读课文,用曲线画下来。
2.生讨论、交流。
3.指名读课文,师相机作朗读点拨。
4.谁来说说你认为桑娜和渔夫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交流
四、总结升华。
1.小结全文。
2.总结升华。
师:谢谢小老师们,我会读了,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读吧。(出示图标:“我会读”,播放音乐,和学生一起拍手读生字。)
3、播放话外音:小动物们,你们好!我是大树爷爷,(引导学生和大树爷爷打招呼)你们读得可真不错,不过光会读可不行,你们能记住它们吗?那就快开动你们的脑筋想办法吧!
师:伙伴们,我们一起想办法吧!谁想的办法好,我就把大蘑菇奖给他。(出示图标:“我会认”,学生分组讨论识记办法,教师加入其中。)
4、学生做摘蘑菇的游戏,交流自己识字的方法。
5、(课件出示老师预先写好的字“之”和“现”,字形上都有问题。)师:快瞧,这是我写的字,好看吗?(学生给这些字提意见)那你们能比我写得好吗?
学生练写,师指导写字的姿势,写完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你们的字写得真好,我一定要向你们学习!
6、播放话外音:孩子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大树爷爷为你们鼓掌。不过,爷爷这儿还有更难的问题,你们敢尝试吗?谁能读好这些句子?
(课件出示图标:“我能读好”和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
学生练读,老师和学生比赛读。
播放话外音:爷爷真高兴能有你们这样一群聪明、可爱的孩子,继续加油吧!(引导学生谢谢大树爷爷)
三、朗读感悟,体会感情。
1、师:嘘,小伙伴们,告诉你们一个特大的消息,咱们的狮子大王要选新首领了。松鼠妹妹,你干吗这么看着我呀,噢,你不懂什么叫新首领,是吗?谁来帮帮她?(解释“首领”一词)
师(课件出示课文第一段,并拿出狮子的头饰):谁愿意做回威风的狮大王?(学生戴着头饰比赛读,指导他们读出狮子威严、至高无上的语气,给读的最好的学生戴上皇冠。)
2、师:狮子大王的这个命令可引来了不少小动物,走,咱们去看看他们的表现吧!我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后面的课文,看看谁的收获大,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用小问号标出来,好吗?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和他们一起学习。
3、(出示图标:“我的收获”)师:伙伴们,通过朗读你们都知道什么了?别的小动物说的时候,你一定得注意听,如果别人知道的正是你不知道的,你听懂了,就可以把小问号擦掉了。如果大家说完了,你还不懂,就赶快问兔姐姐,好吗?
学生交流自己的收获,讲到课文的哪个自然段,教师就相机引导学生学习哪段。(教学顺序由学生交流顺序来定,下面只按序介绍导读的方法。)
(1)(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课文)师:猫头鹰当上了大王,瞧他多神气!(学生模仿猫头鹰的神态)猫头鹰的话可难读了,谁敢来尝试?(学生戴着头饰读,其他学生评议他读得怎么样。)
师带头议论,让小动物们各抒己见,理解“议论纷纷”的意思。
师:唉,谁叫这是大王的命令呀,只好遵守了。
(课件播放森林日出图)话外音:这一天,森林里的显得格外安静,所有的小动物都在家里,除了猫头鹰,谁也睡不着。
( 课件播放森林日落图) 话外音:太阳落山了,小动物们都出来了,但他们谁都没劲了。
话外音:一个星期下来,小动物们都叫苦连天。〈学生叫苦〉
(2)(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课文)师:袋鼠当上大王,可激动了,谁来表演一下。(学生戴着头饰表演读)师:大王下了命令还不快跳!
师边跳边现场采访:我虽然是兔子,这老跳也受不了呀!我说熊弟弟,你怎么样了?大家做直摇头的动作,练习读这段后面部分。
(3)师:哎,伙伴们,这两个大王可没让我们少受苦,这猴子大王会不会……(课件出示课文第三段学生用担心的语气读。)
学生戴着头饰表演读猴子的话(学生和老师一起表演欢呼的场景)
4、请戴着皇冠的狮子大王、表演猫头鹰、袋鼠、猴子的同学上台,师:狮子大王,你准备把皇冠给谁呀?
学生边读课文最后一段中狮子的话边将王冠戴在猴子头上。
师:伙伴们,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狮子大王吗?(学生采访狮子,让他们明白只有尊重别人的习惯,才能受人喜爱。)
四、创设情境,结束学习。
狮子想找一个动物接替他做“万兽之王”。于是,他宣布:“从现在开始,你们轮流当‘万兽之王’,每个动物当一个星期。谁做得最好,谁就是森林里的新首领。”
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大家听了议论纷纷,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天天熬夜。一个星期下来,动物们都叫苦连天。
第二个星期,轮到袋鼠上任了。他激动地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跳着走路!”听了袋鼠的话,大家直摇头。可是又不得不服从命令,只好苦练跳的本领。
第三个星期,轮到小猴子当“万兽之王”。大家都非常担心:他会不会命令我们从现在开始,都得住在树上,成天抓着藤条荡来荡去?谁知,小猴子只说了一句话:“从现在开始,每个动物都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过日子。”话音刚落,大伙儿立刻欢呼起来。
狮子见了,笑眯眯地说:“不用再往下轮了。我郑重宣布,从现在开始,小猴子就是‘万兽之王’了!”
看了“《从现在开始》优秀教案设计”的还看了:
1.四年级语文下册《绿色的记事本》教案
2.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范文3篇
3.高中生期末考试评语
4.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辅导计划范文3篇
5.半截蜡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实验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选编《再别康桥》,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写给母校--剑桥大学的一曲恋歌,表达了作者在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挚爱和深深的依恋之情。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分析结构,感受诗歌的“建筑美”,细细品味,感受诗歌的“绘画美”。此外,《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通过与其他著名的离别诗的比较,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学生的兴趣点可能会放在首尾两节,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学中应好好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由此切入,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诗歌的语言是含蓄的,所传达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学生很难充分理解诗歌语言的内涵,再加上对作者的了解不够深入,从而产生阅读障碍。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很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韵味。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层面,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多元化去鉴赏诗歌。三、设计思想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大胆创新,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诗歌的欣赏应该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不应仅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经验化的解读,在鉴赏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力求让学生从更深刻更新颖的层面去阅读文本。“以读带讲”一直是诗歌教学奉行的教学准则,而《再别康桥》本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学生对这首诗已经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学生不一定真的能够理解其中的丰富内涵,“以讲带读”或许可以帮助学生真正感悟这首诗的真意。不为教一首诗而教一首诗,应力争通过对一首诗的解读,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基于以上的考虑,在教学中最好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四、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明确诗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们对于诗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情感教育目标: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恰当方式。3.能力培养目标:了解诗歌鉴赏的一般步骤以及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发挥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诗歌的意境;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欣赏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五、教学重点和难点1.《再别康桥》是如何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的?《再别康桥》美在何处?2.《再别康桥》的意象选择非常独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独特之处?这些独特的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3.徐志摩为何对康桥情有独钟,仅仅是学生对母校的情怀吗?有没有其他原因?六、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本人学过多年的语文了,记得最深的还是那些脍炙人口的诗歌作品,比如“一只鹅,两只鹅,扑通扑通跳下河”。(学生笑)(抓住学生笑的时机,请他们谈一谈笑的原因,借此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请学生诵读自己喜欢的诗歌作品)既然同学们都喜欢读诗,那对诗歌一定有自己的认识,请问“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万片无数片”是一首诗吗?(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学生讨论)经过讨论后,学生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一致认为不能算作一首诗,因为实在读不出什么韵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飞入芦花皆不见”)经过讨论,同学们明确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诗歌的韵味,给读者无尽的想象空间,富有诗味。由此可见,诗歌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想象,我们学习诗歌,就是要通过丰富的想象,感悟诗歌的意境。今天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二、背景介绍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10月至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说过: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生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世界上最秀丽的一条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在屏幕上展示这段文字,请学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学生很容易找出来,可继续让学生谈谈对这句话的看法。由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康桥对徐志摩的重要性)康桥对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写了多篇与康桥有关的作品:《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再别康桥》,有人甚至说,在徐志摩身上萦绕着“康桥情结”。三、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离别的情感1.先推选一位同学朗读,请其他同学简单评价;2.再欣赏黄磊的朗诵录音;3.通过朗读,感悟作者在即将离开康桥时的情感。讨论后明确:作者主要表达了对康桥的“殷殷的挚爱,深深的依恋”之情。四、鉴赏诗歌,感受诗歌创设的意境1.诗歌的哪些章节恰当地表达了作者的离别情感?(学生讨论)(1)第一节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一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三个问题展开:①离别时为何要“轻轻的”②“轻轻的”为何要提前③为何不向人作别而向云彩作别)这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作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2)第二~四节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作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彩虹似的梦。”(这几节的鉴赏,可以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独特效果②作者此时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条水草”说明了什么④为何要强调“油油地在水底招摇”)这几节写康河的美景,表达作者对康河的依恋和柔情。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新娘”这个意象尤为恰当,“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形象,不但写出康桥的明丽动人,更写出诗人在即将离别时的记忆犹新的感觉,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现不出的,诗人的难舍离愁可见一斑。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下一页更多精彩“《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有的人》优秀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学习鲁迅的伟大精神,引导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
【课前准备】
课件:毛泽东对鲁迅先生的评价。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同学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珍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倒霉病逝于上海。“赶快收殓,埋掉,拉倒”“忘记我,管自身的生活”是他最后的遗言。然而,人们真的会忘记他吗?事隔 13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有的人》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有的人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同学自由读诗,注意读流畅。
2、指导同学读出节奏。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注意读出感情。
三、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1、选择自身感受最深刻的地方,自主研读。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结合在本单元的学习中对鲁迅的了解以和课外收集的资料,谈谈理解和体会。
(可以谈难理解的诗句,可以说说诗句的深刻含义,也可以点评诗人的斟词酌句艺术,还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示手法 。)
3、集体交流学习心得,鼓励同学勇于发表自身的见解。
4、引导同学采用多种形式,朗读感受深刻的句子。
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1、谈谈自身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2、说说自身还知道哪些像鲁迅先生一样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给了你怎样的教育和启迪?
五、安排作业
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
2、模仿本诗的格式写作两节小诗,写作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类人。
3、根据本单元小课题研究情况,办一期手抄报:“走近鲁迅”。
一、创设情景,落实目标,培养能力
卢雷老师将情境创设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让他们把这些词语连起来说一句完整的话。这样的情景创设,既是让学生对课文整体的感知,又是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在对课题了解、朗读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起到了多重效果。
又如:在学习“零碎小食”这一部分,卢雷老师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当场指导学生细读,让学生在读顺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也为学生的记忆创设了良好的氛围。
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活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使学科知识结构、学生认知结构、学生能力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实现学生在教学中认识主体作用的一次质的转化。
二、加强朗读,体验感悟,激发情感
《扬州茶馆》是一篇的教育经典,但离现在甚远,学生感受。卢雷老师遵循这一特点,关注语言,加强朗读,引领学生层层体验,激发他们的情感。
如:在学习“零碎小食”时,卢雷老师先用示意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接着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朗读,加强指导,乃至复述课文,层层递进,引发激情。这不仅把零碎小食清晰地留在学生的脑海里,而且训练了学生表达的顺序和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学习“烫干丝”时,卢雷老师让学生通过聆听声音,观看自己的手势动作多种形式的朗读,把感官和文本自然、有力地结合,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出感觉,读出内涵,读出激情,使朗读发挥到了及至。这是语言和思想的自然统一,是有效指导和主动学习的有效统一,水到渠成地将“烫干丝”的过程清晰的记在心里。
每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是不同的,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模仿、尝试和实践体验而逐渐习得的。教师们就是要通过创造有利于学生去认识、体会、尝试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茶馆》教学,受到了听课老师的好评,认为这节课为戏剧教学提供了范例。那么这节课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又有什么不足呢?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一谈。
一、取得的成绩
(一)总体构思合理
《茶馆》是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本文教学以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把握文中的主要事件及矛盾冲突,从中品味个性化的语言,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了解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认清旧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使学生获得情感的体验,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的总体构思很合理,为教学的成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过程设计科学
本文人物多,事件繁,学生整体把握不易理出头绪。因此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注意突出重点,即从戏剧冲突中去理解《茶馆》表现的主题;通过表演课本剧来体味剧中精炼而又个性化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真实的见解。本节课的过程设计方便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
(三)相信学生明智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相信学生的能力,合理挖掘学生的潜力,安排学生进行查资料、看电影、谈感受,析事件、体味个性语言,讨论人物形象,尤其是分角色朗读和表演课本剧:领会老舍语言的魅力,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品味作品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从而领悟“作品的内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这些学习实践活动,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学习方式。
(四)导语设计巧妙
我在讲授的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注重导语的设置,注意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如在学生自行设计三个问题之前,都有导语。
1.老舍说:剧中人物对话应该是“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学生由此设计出的问题是:秦仲义、庞太监分别是什么身份,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老舍又说:“从一句话里面看一个世界”,即从一台词一句台词里听出弦外之音。学生设计出这样的问题:这些话语背后有怎样的潜台词?
3.老舍又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大茶馆,小社会”。学生机智地提问:秦庞交锋,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二、存在的问题
《茶馆》这节课上的传统有余,如能加上信息技术在课堂中的不断渗透与应用,会大大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增加课堂的容量,也能让学生在交流中轻松学习,起到传统教学无法代替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本节课的遗憾了。
《跳水》优秀教案设计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孩子为了取回被夺走的帽子,爬上了船的桅杆的顶端,正面临着生命的危险。这是怎么回事呢?结果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这个故事———《跳水》
二、交流预习,以学定教
1、课前同学们已经读了这个故事,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故事是怎样引起的?
2、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你遇到了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者想进一步理解的地方?﹙梳理问题,以学定教。视学生问题的多少决定是否需要小组交流。﹚
三、自主学习,读书感悟
1、刚才,同学们已经说了故事是由于水手拿猴子取乐引起的,课文的第几自然段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2、那事情发生的经过怎样?下面请同学继续读课文二三四自然段,边读边找出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试一试从这些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孩子不顾生命危险爬到了桅杆的顶端?此时处境怎样?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试一试,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吗?
3、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刚才同学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船长为什么用枪逼着孩子跳入水中?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船长当时会怎样想?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
4、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5、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秋天,一家三口去爬山游玩,坐索道时,绳索突然断了。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父母同时想到要救自己的孩子。在绳索快要落地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事?父母双双用手把孩子举了起来,孩子幸存活了下来,而她的父母却永远离开了她。
6、小结: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们内心一定受到很大的震撼吧!当孩子在最危险的时候,父母都会想方设法救他们,能够使本无希望的事情发生转机,出现奇迹。
四、全文回顾,加深认识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全文,想一想,《跳水》这个故事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五、总结拓展
同学们,孩子得救了。那孩子被救上来以后,船长、水手、孩子都会说些什么呢?大家可以想一想,说一说,也可以分小组演一演。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大屏幕,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
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夹竹桃因为叶片像竹,花朵如桃,因此人们给她取了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根、干、枝、叶、花)。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第17课。
二、浏览课文,初知大意:
1、过渡:那么,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袁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花”这个字是课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一个字。)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花的特点暂不讨论。)
6、过渡:咱们六(1)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
(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7、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8、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设置悬念:
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别有一番情趣,让我们下节课再接着去领略她月下的扑朔迷离的风姿吧!
板书设计:
17、夹竹桃
花色——奇妙有趣
花期——韧性可贵
花影——?
《松鼠》优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松鼠的介绍,增长学生的知识,增长学生爱护动物的好品质。
2、练习分段。
教学过程:
1.检查字词,复习引入。
(1)独立准备
(2)检查练习
(3)明确研读目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松鼠的哪些特点?从哪些方面介绍的?
2.研读全文
课文介绍了松鼠的哪些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默读课文,思考。
用'松鼠怎么样的句式交流。
4、板书交流的内容(学生板书)
参考句子:①松鼠四肢很灵活。②松鼠有一对小眼睛。
③夏夜,松鼠在树上追逐。④松鼠喜欢住在树上。
⑤松鼠怕日光。
⑥松鼠直着身子,坐在树枝上捧着吃。
⑦松鼠肉可以吃,尾巴上的毛可以做画笔,皮可以做衣服。
⑧松鼠秋天储藏过冬的食物。……
5.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
A、按课文顺序给上述句子标上序号,并分类。例:
(1)
(一)外形特点
(2)
(1)活动特点
(二)生活习性 (2)居住特点
(3)吃食特点
(三)用处
B、给课文分段(相近意思的段落用以加以合并)标上(一)、(二)、(三)
比较板书与课文可读性
按顺序读板书
比较原文,你愿意读哪种,为什么?]
举例比较异同:
松鼠有一对小眼睛。
松鼠的小面孔上嵌着一对闪闪发光的小眼睛。
(重点体会嵌、闪闪发光两词)
夏夜,松鼠在树上追逐。
晴朗的夏夜,松鼠在树上高兴地跳者叫着,互相追逐。
松鼠喜欢住在树上。
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树上。(体会老树。)
你认为哪些句子也写的好?说说好在哪儿?
美美地读读课文,你觉得松鼠怎样?
6、观看录像,以景促情。
1、观看录像
2、你喜欢松鼠吗?你想对图中的松鼠说些什么?写下来?
要求:
(1)、用书上的语句表达对松鼠的感情。
(2)、有能力的同学用书上没有的、有创造性的语句和松鼠交流。
3、流句子。
4、简单小结。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