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
- 文档
- 2024-10-04
- 113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八年级地理水资源教学设计,本文共16篇,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材分析
1.使学生了解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联系我国气候、河流等自然环境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分布特征、原因及影响;了解国我解决水资源的对策。
2.本节课通过学生对我国水资源的了解,让学生树立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学情分析
1.通过提问和作业来了解学生的于知识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课堂内容。
2.通过学生前面所掌握的我国的气候、河流、降水等知识来帮助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3.本节难点在于学生如何结何气候和降水来理解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1、使学生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的现状。
2、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3、如何节约用水。
技能: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掌握一些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我国水资源的现状;2、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3、节约用水。
教学难点:气候、降水对我国水资源的影响。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自然资源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其中水是生命之源,孕育和维持着地球上的一切生命。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清水资源现状,树立合理利用水资源和节约的意识,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出一份力。
2、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资源是有限的,以及我国水资源的现状。
②知道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
③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④培养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资料的搜集、整理、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走访调查,使生活中的地理与书本中的地理知识相结合,从而培养地理学习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我国严重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缺水原因是否相同”,培养质疑、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树立珍惜、合理利用、倡导节约用水的资源观,培养水资源保护意识。
3、重难点的突破
重点:
①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及相应的工程建设。
②树立正确的水资源保护利用意识。
难点:调查、整理资料,表达能力的提高。
突破在于通过活动,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学会学习地理的方法。
二、课前准备活动
1、学生搜集区分有关水资源的名词。
2、学生表述水资源的现状。
3、调查家乡关门水库。
4、学校、家庭用水调查。
三、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师:(组织教学)同学们在课前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调查,有的还准备了表演。现在,先看一个表演,你们会猜到什么呢?
送水者(姚运刚):一学生头戴赵本山式的帽子,走着赵本山式的步子,肩上扛着纯净水桶,从一侧走向另一侧,口喊:“送水、送水、送水喽!”(学生能说出与水有关)
(从生活身边的地理出发,创设情境,引发兴趣,活跃气氛,直奔主题。)
师:看,生活水平提高了,连水都成了商品。水一旦被人类利用了,就成为了资源。本节的.课题就是(板书)水资源。
师:今天就让我们以书中的内容为线索,以我班同学搜集、整理的内容为骨架,说说你们的心中所思、所想。你们准备好了吗?
(给学生适应的时间,作好准备)
生:准备好了。
主题一 水是宝贵的资源
师:现在请第一组同学上场。
冯凯:我们收集了有关水的一些名词。觉得有很多同学可能对本节的课题“水资源”与平时媒体中常谈到的“水能资源”和“水利资源”的区别产生了兴趣。
孙飞:从广义上说,水资源是指包括海水在内的地球水量总体。我们平常所说的水资源主要是指陆地上的淡水。水能资源通常是指河流或潮汐运动产生的能量。它是从能否发电这个角度来说的。水利资源包括江河、湖泊、地下水等,可供人们生产和生活的用水。
本节课重视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的学习小组为基本探究单位,通过教师的引导,要求学生按照探究的规律,获得探究结论,实现了学生间智慧的共享;通过有关黄河断流、城市缺水、我国水紧张的大量学习资源的补充,学生紧密的联系生活,为节水出谋划策,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要求学生通过图表获取地理信息,凸显地理学科特色;通过探究水资源紧张的原因,到提出我国水资源紧张的措施,形成知识的链接,体现了教师建构知识系统的思想。
教材分析
本节课《辽阔的疆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章《从世界看中国》的第一节,本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国士的辽阔和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其分布。本节课的知识基础性非常强,是学生较为全面了解我国自然国情的重要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我国较为全面和基本的认识,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为今后的地理知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既是第一章的基础,也是本册书的基础。
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知识基础性强,加之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所以对本节知识的认识和接受较为容易。本节课的内容是认识、了解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优越性、国士的辽阔和我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名称、简称及其分布,其知识特点表现为较强的记忆性,理解性的知识相对较少。因此,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在于对一些常识性、基础性地理知识的识记上。学习的重点在于迅速识记相关地理知识,在课堂学习中尽可能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做到随堂识记,牢固记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了解我们伟大祖的.优越位置。
2、认识了解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疆域和34个省级行政区的名称、简称及其分布。
能力目标:
1、能通过地球仪,找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并能说出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我国34个省级行政区域名称及其位置。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34个省级行政区域的认识和识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2)学生能够结合相关资料认识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并能举例说明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学生能够运用地形图、地形景观照片等,认识塬、梁、峁、川等多种多样的黄土地貌,说明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并能解释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图表、图文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2)通过活动题,认识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民风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不断地渗透乡土地理知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读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和主要地貌景观。
教学难点:结合图文资料,了解黄土成因和黄土高原地貌特征形成的原因。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读图归纳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理课本、地理填充图册
新课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课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说起黄土高原,人们眼前总浮现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黄土景观,那么黄土的由来和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同时给出黄土高原地表景观的图片和鲸鱼沟及其周边的景观图片)
知识点一、文明的摇篮
文明的摇篮
1、位置和范围
读图6.25,完成下列各题。
在图中圈划出以下地理事物:
(1)黄土高原的范围:太行山、乌鞘岭、内蒙古高原、秦岭。
(2)黄土高原所在的省级行政区:
陕西省、山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甘肃省。
(3)指导学生在图中找到渭河和西安,知道本地区的位置。
1、学生完成以下填空。
填空:黄土高原
东起山脉,西至,北连高原(大致以为界),南抵。
2、学生在图中重点圈出秦岭和渭河以及西安;明确西安(包括灞桥)的位置,知道西安(包括灞桥)也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逐步渗透乡土地理的知识,明确本地区的地理位置。
请学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2.古代文明
(1)在黄土高原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_,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黄土高原土质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这里的'平原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文明。
(3)北京中山公园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位于陕西省黄陵县的,相传是华夏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园。
学生认真阅读课文,自主学习。
2、(1)黄河
(2)疏松、渭河
(3)社稷坛
黄帝陵
培养学生阅读课文,从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活动:3.黄土风情:黄土高原古老的文明和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风民俗。
(1)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是,原因是黄土具有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容易开挖。
(2)富有地方民俗特色的陕北民歌是,其歌腔高亢而悠长,具有浓郁的“黄土风情”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请学生谈谈自己所见到的灞桥周围的窑洞景观,并分析居住窑洞的优点。
学生阅读p25活动题,观察图文资料,完成各题。并分析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结合生活中的地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知识点二、风吹来的黄土
过渡:黄土高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海拔在1000—20xx米,除一些石质山体外,地表覆盖着深厚的黄土。那么,这些黄土是怎么来的呢?对此,科学家提出了许多的假说,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风吹来的黄土
指导学生阅读材料,了解“风成说”的相关内容。
活动:2、运用黄土“风成说”,解释下列现象。
下列现象被认为是支持黄土“风成说”的证据,写出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关于黄土的来历,你还有其他的推测吗?
1、学生阅读文字资料,提取相关信息,得出结论。
2、同时,也可以分析出本地区的黄土来源。
让学生运用地理观点解释地理现象。通过地理分析、推理和判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过渡:黄土高原最突出的地表特征是沟壑纵横。其表现形式是广泛分布的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景观。展示白鹿塬和鲸鱼沟的图片,并结合图6.29和图6.30,试解释这些黄土地貌的特征和形成原因,并体现它们成因上的联系。
探究·展示交流,自主构建
学生通过观看图片,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来领悟这些这些地貌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得出相互关系。
关系:塬--粱--峁
沟谷-----川;
培养学生阅读图文资料,得出结论。分析问题的能力。
练习作业:
板书设计:
第六章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一、文明的摇篮
1、位置与范围
2、古代文明
二、风吹来的黄土
1、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2、黄土地貌的特征及成因分析
教学反思:
略
教学目标
1、了解东北地区人口的分布的主要特点。
2、了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记忆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3、通过阅读闯关东来了解东北地区人口迁移的情况。
4、了解长春市、沈阳、哈尔滨等东北的主要中心城市,掌握它们的工业优势,比如长春市我国汽车工业的“摇篮”等。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
教学难点
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的.分布
教学环节
导入:播放《家在东北》音乐,这首歌激昂欢快,催人奋进,从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东北地区的人口与城市分布》。学生倾听、歌唱《家在东北》欣赏东北地区的图片。
自主学习:自学课本,对课本知识有初步的了解。
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35面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填空。
合作学习
1、鄂伦春族含有“使用驯鹿的人”“山岭上的人”的含义,赫哲含有“下游”和“东方”之意,参照6—6和6—20图,分析导致这两种民族分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举例说明哈尔滨是一个具有“异国情调”魅力的城市;结合有关知识,解释哈尔滨具有这种独特的异国情调的原因。
拓展延伸
地形、气候、交通、经济等是影响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请分析上述因素对东北人口分布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的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读图,简评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东北地区的
气候特征。
4、以长白山植被的垂直变化为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说明区域内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掌握分析、表达一个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的方法;学会分析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影响。
三、教学准备:
有关地图、景观图片、视频材料,自制幻灯片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图分析法、讲授法
板书:1、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
2、面积:土地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3、绝对位置
1)大体位于120°E——135°E、40°N——53°N
2)自南向北跨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主要位于中温带
4、相对位置
1)位于我国东北部,地处东北亚的'核心位置
2)东、北两面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南连河北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5、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二、地形特征
讲述:我们在七年级下册学习过描述大洲地形特征的方法,你还有印象吗?
学生讨论:一个大洲的地形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归纳:平均海拔高度、地形起伏状况、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格局和特色地形。
【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地理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中常见的内容之一。本课内容与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自转和公转紧密相连,与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是并列的内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了太阳直射点一年中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又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引起了同一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时间(季节)发生变化,因此这节课又是前边所讲内容的继续。它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理解黄赤交角存在的地理意义和太阳直射点南北回归运动的规律。还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形成事物之间是联系发展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及其计算方法与应用。
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学生特征分析】
前面学生已掌握了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黄赤交角的概念,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做了铺垫。但还存在空间感和动态感不强以及归纳概括能力不强等方面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由于黄赤交角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地理规律的能力。
过程方法:
运用地球仪,自制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及相应的地理现象,师生互动讨论、辨析疑点和难点。
情感态度: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教具及地球仪,学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课所学,由黄赤交角说开去,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地球在运动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发生变化。
(实验演示)演示地球在不同的公转位置上,用激光笔模拟太阳直射点的位置,让学生初步感知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再通过地球公转Flash的演示,更加准确的观察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并且绘制出太阳直射点运动轨迹图。
1.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是了解地球公转地理意义的基础,利用上图,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直观的判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与移动。例如国际儿童节、今天、元旦等。
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2)太阳高度的大小
(3)正午太阳高度H通过周日视运动图来解析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变化。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高度是两个易混淆的概念,利用周日视运动搞清楚了日出的方位,日落的`方位,正午太阳的位置与高度,学生很容易接受。)
在认识了解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之后,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形式,根据学案中的要点,分析两分两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情况,并且总结归纳正午太阳高度在时空上的分布特点。
【合作探究】
据上图,分析并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日期
直射纬线
H为90°的纬线
H达一年中最大的地区
H达一年中最小的地区
春秋分
夏至日
冬至日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
(2)季节变化规律:
【教师总结】
总结学生最终的讨论结果,并及时纠正,最终用坐标图来说明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特点。
通过对上图的分析,师生得出了如下结论:
(1)纬度分布规律:由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季节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靠近时变大,远离时变小。
3.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用特殊值代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出某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最终得出公式:H=90°-d(d表示直射点和所求点的纬度距离)。并且以上虞(30°N)为例,计算上虞春秋分,冬夏至的正午太阳高度。
4.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太阳高度达一日中最高时,为地方时12点;
(2)确定房屋的朝向;
(3)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
(4)楼间距问题;
(5)太阳能热水器问题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皆为日常生活中的案例。用示意图来解析生活中的正午太阳高度角用光照图来解决确定房屋的朝向、太阳高度与物体影子长短的关系、楼间距问题、太阳能热水器等问题是地球运动常考的知识,通过生活中的案例及相关图示的运用,让学生更为直观,更加容易的去理解应用这个问题,也解决这一常考的知识点。
【随堂练习】
太阳能热水器安装及调整问题,直接考察对正午太阳高度的理解及应用的能力。
【小结】
本堂课我们共同探讨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及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
题学习目标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的构成。
3、我国土地资源的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学习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 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居第 位,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这主要是因为我国 ,因此是我国土地资源的国情。2.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_____、____、_____和建筑用地。3.我国各类土地资源中,_____面积较广,占的比重大,而_____和_____所占比重相对较小。我国______地面积广大,居世界前列,为发展______提供了较好的资源条件4. 我国用世界上 %的土地养活了世界 %的人口。1、中国陆地面积是多少?居世界第几位? 2、中国人口为多少?人均土地面积占世界平均水平的多少?、我国的土地资源类型齐全,课本上介绍了哪些类型?学习目标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土地资源的保护措施。学习过 程自主空间一、导入(复习提问、视频、故事、游戏、创设情景等)
三、自主学习,感受新知(自读教材,独立完成下面问题)
1.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和低缓的地区。北方以为主,南方以为主。
2.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和以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的减少而变化。
3.林地主要集中在、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的山地。东北林区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由于人们不合理的利用,使耕地、林地、草地等遭到哪些方面的破坏,程度如何?
怎样解决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3、我国在土地方面的基本国策是什么?
四、展示引导学习
小组或小组代表在全班展示
小组间质疑或补充
教师点拨
五、评价提升学习。(课堂检测,更正,学生记忆;小结课堂;评选本节课优秀小组和个人)
1.下列地形区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的是( )
A.大兴安岭 B.四川盆地 C.内蒙古高原 D.塔里木盆地
2.我国东部多耕地,西部多草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开发的历史长短不同 B.受生产方式的.影响
C.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D.受生活习惯的影响
3.我国的天然林区主要分布在( )
①东北地区 ②东南丘陵地区 ③西南林区 ④经济发达地区 ⑤人口稠密地区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①③
4.内蒙古高原东部的土地类型主要是( )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荒漠
5.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 )
A.西北内陆盆地边缘 B.湿润和半湿润的平原、盆地、河谷和低缓丘陵地区
C.新疆、东北边缘地区 D.秦岭一淮河以南地区
6.我国人均耕地不足,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你认为应该( )
A.多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 B.科学种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C.把草原、山坡开垦为耕地 D.围湖造田,围海造陆
7.我国把“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作为基本国策,主要原因是( )
A.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B.土地资源不可再生
C.土地资源多种多样 D.人口多,耕地少
8.我国人地关系的突出矛盾是( )
A.国土面积大,耕地总面积很小
B.可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丰富,但开发难度和投入资金很大
C.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越来越少
D.土地的承载量已远远超过其持续发展的极限值我的收获: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八年级共有两个班83人,本届学生基础较,上进心不够,甚至有部分学生厌学。但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较为理想,上学期期末考试参考人数92人,其中67人及格,及格率为72.83%左右;优生只有26人,优生率为28.26%左右,这个成绩相对于同类乡镇来说应该很好了。这期要参加泸州市会考,因此教学内容较为繁重,这学期我将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教学成绩。
二、本学期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共五章内容,针对每章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本章学习是以区域为单位,将中国大致按方位分为四大地理单元,在已学的地形、气候及经济等方面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认识我国四大地理单元各自的特征和不同地理单元之间的差异。在本章的最后设计了综合归纳和比较我国四大地理单元的学习活动,在各大地理单元中,也对认识区域部分未能涉及的一些具有较大意义的地理知识,进行了简介,意图通过这些设计和活动,在整体知识背景和区域学习方法方面为后续认识区域部分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章重难点: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2、能填表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特征。
3、能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第六章、认识不同区域
在学习了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了解中国整体概况之后,本章转入中国分区地理的学习。本章是中国地理“认识区域”部分的主体,课本选择了东北、首都北京、长江流域、西部地区和台湾五个不同内型的区域构成本章的五节内容(另外还有第七章专门讲珠江三角洲地区)。课本选择的区域,纵贯南北,横联东西,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由部分到整体地认识祖国,并学会不同类型区域的学习方法。
本章重难点: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区域产业的结构与空间分布特点”,为本章重点之一。
2、“举例说明区域内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3、“举例说出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为本章重点之一。
第七章、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经济发展创造的奇迹最多的前沿地带,是我国一个富有特色的地理区域。因此,本教材选择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一典型区域作为学生学习区域的基本内容,还同时介绍了与珠江三角洲毗邻并联系密切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
本章重点:
1、“运用地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2、举例说出影响珠江三角洲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
3、举例说明祖国内地对香港、澳门经济繁荣所起的作用。
本章难点:
1、外向型经济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2、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特点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周边地区的联系和影响。
第八章、继往开来的天府之国——四川省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经济、旅游、交通运输等方面认识我们的家乡——四川。本章的学习内容多,但需要记忆的知识并不多。
本章重难点:
1、据历史资料说明四川名称的由来;用地图呈现四川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差异大,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差异巨大的自然环境。
2、在自然环境差异巨大的四川,如何搞好经济建设。
第九章、走向世界
三、教学目标:
通过这一学期的学习,希望这期的地理成绩在全县同类乡镇学校排名中提升两至三名。转变学困生对地理的畏难情绪,让每个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来学习地理。
四、教学措施:
1、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计划。
2、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3、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
4、认真写好教案。
5、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盘绕目标进行。
6、要把基本概念、基本观点,正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
7、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离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8、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9、注意教学要领得当。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斗胆探索,勇于立异。
五、教学进度:
本学期课时为38课时,每周2课时,教学内容及参考课时如下:
第五章、各具特色的四大地理单元
第一节:北方地区——黑土地和黄土地1课时
第二节:南方地区——湿热的红土地1课时
第三节: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1课时
第四节:西北地区——广袤的土地1课时
第五节:青藏地区——高寒的土地1课时
第六章、认识不同区域
第一节:环境独特的地理区域——东北3课时
第二节:首都北京3课时
第三节:长江流域地区3课时
第四节:西部地区3课时
第五节:祖国的宝岛——台湾2课时
第七章、改革开放的前沿——珠江三角洲
第一节:珠江三角洲——黄金三角1课时
第二节:快速发展的经济2课时
第三节: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1课时
第八章、继往开来的天府之国——四川省
第一节:多彩的四川1课时
第二节:崛起的四川1课时
第九章、走向世界2课时
复习初一的会考内容4课时
检测、复习:
八年级地理《矿产资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了解世界石油、煤炭、铁等矿产资源的分布概况,通过人类对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理解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主要讲了“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铁、煤、石油的分布”、“矿产资源的利用”三个问题。
在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主要讲解了两个问题: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深入;人类生产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课文从实例入手,以一个家庭的厨房为例,说明矿产资源与人类生活多么紧密,而又随处可见。而读一读则说明了矿产资源对一个国家经济巨大的影响。
在“煤、铁、石油的分布”一段,通过三幅图,讲解了与现代社会密切相关的`三种矿产资源的分布及石油的运输路线,从中可以看出矿产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对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主要从矿产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现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等方面,说明了合理利用和开发矿产资源的重要性。
教法建议
建议采取谈话法与指导作业方式进行教学。
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的利用部分,建议以学生的活动为主,举例说出矿产资源与人类的关系,得出现代生活离不开矿产资源的结论。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部分,采用指导作业方式。利用课本提供的分布图,提出问题,使学生能够自主完成。对于人类对矿产资源开采、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提供一些录像或其他媒体材料,引起学生的关注,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利用地图分析世界主要矿产资源的分布地区
【教学手段】
挂图:世界政区图
计算机:(1)读图应回答问题(2)矿产资源的开采图片或其它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提问引入)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的是_______?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有什么重要性?
(学生回答)
(总结)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得出人们生活与矿产资源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矿产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它可以是一个国家变富。读书一个小国是如何变富的?(学生看书)
(提问承转)瑙鲁能否长期利用磷矿石致富?为什么?(不能,因为是不可再生资源)人类使用最多的矿产资源是什么?---煤、石油、铁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三种矿产资源在世界上的分布。
(学生做练习)教师课前准备的练习篇子或投影打出题目。
1、读课文世界铁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铁矿的图例是_______;铁矿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家,它们占世界铁矿储量的_______。
2、读课文世界主要煤田分布图回答:
煤炭图例是_______;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国。南半球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等国。
3、读世界石油的产区和输出图回答:
①世界石油集中分布在_______地区,该地区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_______。
②世界上主要生产和出口石油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主要输往_______、_______地区。
③世界其它出产石油较多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④美国东部需要的石油资源主要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西部发展需要的石油资源由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回答问题:
①矿产资源属于_______资源,在人类历史时期_______再生,所以应该更加_______;
②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的问题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
③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人们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利用中存在一些浪费现象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认为应该如何保护本矿区的自然环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通过本节课学习了解了矿产资源的一些相关的知识,希望每个人想一想,保护矿产资源,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设计思想】
矿产资源是学习的几种自然资源中唯一的不可再生资源。所以本节紧紧围绕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主要的能源石油、煤炭和主要的资源铁矿的利用及利用中存在问题展开讨论和学习。为了使同学了解矿产资源的重要性,必须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找出与矿产资源的关系,增加感性知识是必需的。
对于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因为前面已经学习了几节资源的利用保护的内容,所以采取读图作业法,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对其中比较容易出错和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给与指导。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增加学生保护资源意识。
杨雪峰/长沙市岳麓区教师发展中心
一、写作说明
本节教材内容,对于年龄较小的初中学生来说,生活中相关感性知识不多,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尤为突出,这影响到学生对农业相关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创设了开心农场与欢乐牧场PK的教学情境,充分利用地图,从形象思维入手,逐步推进。同时,密切联系生活中与农业相关的地理事象,从已有的知识入手,逐步加深学生对农业地理现象的理解。
二、授课年级
八年级
三、课标解读
课标: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解读:“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这一课程内容可细化为:为什么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有何好处,我国农业在因地制宜方面做了哪些事情,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有何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情况如何等。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不同地区的人们积累的种植经验和技术水平也不相同,不同地区面对的市场需求也不相同,因此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获得较好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农业生产的发展。正因为我国在因地制宜安排农业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国农业才有了长足的进步。科学技术进步,会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改变农产品的消费格局。我国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投入在农业总投入中的比重越来越高,逐渐成为支撑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力量。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够运用资料并联系实际,说明我国农业在地区分布上的差异。
2.通过案例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3.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明确如何才能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教学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通过讨论、感悟,理解农业对于家庭、国家的重要意义,进而阐明农业的重要意义和概念。各种农作物、农业生产部门、牧区分布与自然环境关系密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综合分析专题地图,并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和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让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和科技强农的思想,并为农业发展好好学习,献计献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六、主题结构
七、教学设计
【导入情境】小帅的开心农场PK美美的欢乐牧场
主题一:了解农业的概念和主要的农业生产部门
【问题情境】仔细观察小帅的农场与小美的牧场,比较小帅的农场与小美的牧场的异同。(展示图片)
【读图归纳】请学生自己观察的结果,畅所欲言。
【归纳小结】小帅的农场主要种植农作物,称为种植业;小美的牧场放养动物,称为畜牧业,种植业、畜牧业都是直接利用土地、水、气候资源所从事的生产活动,称为农业农产活动。
【拓展延伸】同学们,除了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业还包括哪些生产部门?
【读图观察】(展示渔业和林业的图片)
【归纳小结】农业主要的生产部门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等物质资料,保证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又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原料和市场,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
主题二:运用地图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
【问题情境】小帅和美美给自己的农场和牧场选了地址,你帮帮他们分析一下选得怎么样?(展示图片)
【问题呈现】美美选择的牧场地址是呼伦贝尔大草原,请分析该地发展畜牧业的有利条件?
【观看视频】降央卓玛演唱的MV《呼伦贝尔大草原》
【归纳概括】学生概括:呼伦贝尔草原草场广阔、水草肥美、地广人稀……
【拓展延伸】除了呼伦贝尔大草原,牧场还可以选择在其它地方吗?
【读图归纳】学生读图,找到我国的四大牧区。(展示中国四大牧区图)
【问题呈现】小帅选择的'农场地址是洞庭湖平原,请分析该地发展种植业的有利条件?
【学生回答】地形平坦、气候适宜、水源充足、肥沃……
【问题情境】小帅的爸爸说:中国七大商品粮基地,都是建农场的好地方。这七大商品粮基地分别是三江平原、松嫩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成都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同学们,我们一起找到这些地方好吗?
【课堂活动】给学生三分钟时间找到对应地区,然后请学生代表上讲台利用课件上的地图,给大家介绍七大商品粮基地的位置。
主题三:常见农产品的地区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不同的农产片图片。
【归纳概括】这些农产品,它们的对应农作物可以分为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
(展示大米、棉花、油菜籽图片)
【问题情境】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是水稻和小麦,同学们,请读图答题:
1.找出小麦和水稻主要分布的地形区。
2.归纳我国粮食作物的分布特点
3.读图,分析“南稻北麦”现象主要原因。(展示水稻、小麦分布图)
【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老师引导点拨,得出答案:
1.小麦: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水稻:长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
2.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南方多水稻,北方多小麦,呈现“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
3.“南稻北麦”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差异造成的。
【问题呈现】同学们,我们归纳了粮食作物分布特点,经济作物又是怎样分布的呢?
【读图归纳】指导学生读图观察得出结论。(展示中国甜菜、甘蔗、棉花分布图)
主题四:通过事例知道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案例介绍】介绍与一些农业相关的高科技,说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主题五:通过案例分析说明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问题情境】观看视频《兴化垛田》,阅读图文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垛田是中国南方沿湖或沿河的沼泽湿地地区,用开挖河湖的淤泥堆积而成的垛状高田。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评定“兴化垛田”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材料2:“兴化垛田”景观图
【问题呈现】
1.请判断“兴化垛田”位于哪一个省级行政区 ( )
A .吉林省 B. 甘肃省 C. 江苏省 D.青海省
2.垛田农业生产的优势?
①土地利用: ;
②抵御自然灾害: ;
③土壤: ;
④特色: .
3.垛田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 .
【合作探究】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探究,利用视频中的信息和图文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及时地进行指导。
【参考答案】
1.请判断兴化垛田位于哪一个省级行政区?(江苏省)
2.垛田农业生产的优势?(①合理地利用了难以利用的湖泊沼泽;②地势较高,便于排水,可抵御洪涝灾害;③垛田由河湖水底淤泥堆积而成,土壤非常肥沃;④风景优美、特色鲜明,可发展旅游业)
3.垛田农业生产的不利条件?(①垛田间有小河间隔,不便行走,须用小船接送;②垛田面较小,不利于机械化作业)
主题六:联系生活,运用因地制宜的观点分析身边的农业生产活动
【问题情境】阅读相关材料,联系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湖南省西部某县是湖南省十大林业强县之一,其中茶叶、水产、板栗、竹木是该县四大特色农业。该县地形复杂,山地总面积占全县的72.7%,是湖南省面积最大的山区县;境内河流众多,人平均有地表水9761立方米,为湖南省人平占有水量的2.5倍;,该县森林覆盖率已达71.71%,活立木蓄积量1709万立方米,湖南省第一。
材料2 :该县旨在打造 “湘西黑猪”特色产业,以“高端生态”为产品定位,以品质提升、品牌创建为基本出发点进行湘西黑猪全产业链开发,将“湘西黑猪”打造成“全国高端生态鲜肉第一品牌”.
【问题呈现】
1.请分析该县的优势农产品为什么不是粮食?
2.根据材料,联系生活,分析该县四大特色农业的有利条件。
3.从生活实际出发,对比该县畜牧业与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差异。
主要畜产品
饲养方式
饲料来源
西北畜牧业
该县畜牧业
【联系生活】材料源自学生生活的县城,提示学生要密切联系身边的地理事物,从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出发,运用因地制宜的理念,科学合理的分析。
【参考答案】
1.根据材料可知,该县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广大,不利于种植粮食作物。
2.茶叶:降水、热量、光照、地形、土壤都很适宜茶树生长
水产:地表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淡水养殖
板栗、竹木:山地面积广大、森林覆盖率高、气候适宜
3.从生活实际出发,对比该县畜牧业与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的差异。
主要畜产品
饲养方式
饲料来源
西北畜牧业
牛、马、羊
放养
天然草场
该县畜牧业
生猪、家禽
圈养
粮食、饲料
【课堂小结】
同学们,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具有生产、生态、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目前我国的谷物、肉类、籽棉、油菜籽、茶叶、水果等农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1位;谷物人均占有量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棉花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约占世界20%的人口,这是举世公认的奇迹,这也是我国农业生产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纳入国家战略,形成“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到了全新的高度,生态文明建设是十四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路和基本方略中的一条。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耕地、水、光、热、生物资源等本身就是构成生态环境的主体,因此农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农业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农业上的具体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国农业生产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灿烂辉煌!
八、教学反思
1.农业虽然是非常常见的生产活动,但是对现在的大部分学生而言,那怕是来自农村的学生,农业对他们来说也是陌生的,很多学生不认识常见的农产品,不了解农业生产方式,更谈不上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所以教师授课时一定要有足够的心里准备,要做好充分的铺垫工作,确保课堂教学能够有效地进行。
2.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教师授课时可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开发生活中的与农业相关的地理课程资源,运用课堂教学,既体现了课标的理念——学习身边的地理,也可以让学生觉得学习地理很亲切,很有用,很好玩。
3.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和特色,创设学习情境,围绕主题来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入]: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讨论有关水的问题,也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节《水资源》。
[板书]:第三节 水资源
[提问]:你在日常生活中都用水做过什么?
(可请多位学生回答)
[转折过渡]:同学们说的都是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水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可请多位学生回答)
[启发提问]:以上我们看到了水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你能不能试着用一句话总结一下水资源的重要意义。
(学生可有多种答案,教师均应予以肯定)
[转折过渡]:水对人类这么重要,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学生回答)
[转折过渡]:这些参加循环的水我们人类目前都能直接利用吗?(图3.16)
[总结]:人类目前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非常有限的。
[板书]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水资源对人类是如此的重要,可水资源又是极为有限的。那我们人类应该如何对待水资源呢?
[提问1]:下面我请同学们看图3.17,请同学们思考人类是如何对待水资源的。
(学生回答:1、人类用水量增加;2、人类污染水资源;3、人类浪费水资源)
[转折过渡1]:水资源本来就非常有限,且分布不均,再加上人类用水的增加、不断的污染和大量的.浪费,必然会导致全球性的水危机。
[活动 ] (全班看书自学76页,请一位学生总结内容)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讨论的是世界的情况,我们中国的水资源状况又如何呢?
[板书]: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引导分析]我们直接利用的淡水主要来源于什么呢?降水
[讲解]降水的时空分布影响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复习提问]降水的季节分配如何?
(学生回答)夏秋多、冬春少
[提问]:看图3.19思考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情况?为什么?
(学生回答)
[提问]如何解决水资源南丰北缺?
[讲解]: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
[转折过渡]:面对世界水危机、中国水危机,我们作为世界的一员、作为中国的公民、作为一名中学生能为水资源做些什么呢?
[讨论]:
1、你在家里如何节约用水?
2、你在家里如何防止水污染?
3、你在学校如何节约用水?
4、你在学校如何防止水污染?
[指导小组学习]:四个讨论题,请各小组任选一题讨论。
[全课总结]]
[板书]:
1、水质污染 2、节约用水 3、使用浪费 4、用水增加 5、人类离不开水 6、分布不均 7、水危机 8、总量有限 9、防止污染。
[布置作业]:84页家庭用水调查表
板书设计
一、水是宝贵的资源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时间:夏秋多、冬春少
2、空间:南丰北缺
3、解决:修水库、跨流域调水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水资源》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八年级地理第三章 “中国的自然资源” 中的第三节.这一节的内容包括:我国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悬殊,时间分配不均和节约每一滴水三个方面.与传统教材结构不同,本教材在讲述中国的水资源时,侧重于资源本身,而将与之想随的水能资源作为调节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手段加以介绍,因此重点更为突出,更注重于知识的实际应用.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建设的大型工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水资源的概念
2,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分布上的特点
3,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措施
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各类地图充分培养学生读图和析图的地理学习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结合家乡重庆的水资源实际状况,进行乡土教育,融合新课程中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的理念;
2,让学生了解我国水资源严重污染和浪费的现象,渗透节约资源,保护资源的教育, 让学生明白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才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根本途径.
教学重点:
1,水资源地区分布悬殊(这要从几个方面进行说明:水资源与降水量有相关性,但又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学习过程中可借用“降水量分布图”进行推导,掌握;水资源供需状况是水资源问题的体质,用读“中国水资源供需现状”图进行认识;重点将黄,淮,海流域用水十分紧张,水土资源配合严重不协调的原因分析清楚.)
2,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可阅读“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图”从以下列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已建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有哪几座,规划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从哪条河调到哪些地区并简要分析其利笔弊).
教学难点:
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主要包括年内的季节分配不均和年际变化大,学生可以通过观察“长江和黄河段的径流量逐月变化图”来认识,但是年际的变化周期长,学生难以理解,学生在学习时可利用“北京的径流量变化柱状图”来引导学生认识).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促进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发展,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1,发挥地理课的特色,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中国降水量分布图”“中国水资源供需状况图”“长江和黄河段的径流量逐月变化图”“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都以多媒体方式程现)引导学生读图分析的出结论;
2,运用以前学过的降水的知识来解释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让学生学会将知识前后联系解决新问题的方法;
3,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
4,联系生活并运用有关资料讨论水资源对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
四,说教学过程
【引入】播放哪吒和夸父追日的动画片片段.
【教师旁白】连夸父这样的神仙都对水有如此的渴求,更何况人类,可见人的生命是离不开水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中国的水资源.
从广义上说水资源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水体,但我们今天要学的水资源是狭义的水资源,那就是陆地上的淡水,主要包括了冰川,河川径流,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四个部分,
【提问】在这其中,人类最常利用的是哪几种 水主要用于哪些方面
介绍:中国的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5位,然后问大家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中国缺水吗 ”请同学们说说自己的观点.
(边说边归纳出“总量多,人均少”“地区分布不均”“时间分配不均”的特点并板书)
下面我们就具体地来看一看这些特点:
【读图思考】通过读中国水资源供需分布图总结出我国水资源在地区分布上哪里多哪里少 (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读图巩固练习】同学们一起看几个具体的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加深对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情况的了解(边读图边填表)
对应的地区
缺水带
少水带
过渡带
多水带
丰水带
【转折提问】为什么我国水资源在空间分布上会出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现状呢
引出水资源的多少与降水有很大关系,并一起来复习一下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
【提问】(展示年降水分布图)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告诉大家我国水资源为什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
【转折】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我国水资源在不同的地区分布是不均匀的,那么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季节我国水资源又有什么特点呢.
由于多年平均径流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水资源多少的主要指标,因此我就用河流的径流量图来展示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配状况.
【读图】让学生读“长江武汉段径流量变化图”和“黄河花园口段径流量变化图”
1,比较一下这两幅图有什么相同之处 (得出多雨和少雨季节相同——夏秋多,冬春少)
2,为什么会有这种特点呢 教师提示让同学们回忆出(我国降水在时间分配上就具有夏秋多,冬春少的特点)
【转折】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水资源是不同的`,那在同一个地区的不同年份水资源分布又有什么特点呢 【读图】“北京地区的多年平均径流量,最多年径流量,最少年径流量柱状图”
让同学们读图告诉老师北京在不同的年份水资源的多少有什么特点 (学生得出有时多,有时少的结论,从而得出水资源还具有年际变化大的特点,丰水年和枯水年可能交替出现,也可能连续出现,大家知道今年重庆是丰水年还是枯水年 )
【转折】通过这样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找出了我国水资源的特点,(提问)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配的这些状况会严重影响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大家能通过你在生活中的体验想一想都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吗
(进行展示:教师在学生的回答中进行归纳:如旱涝灾害,用水紧张,生活不便,经济损失等等)
【拓展提问】请问同学们知道我国用水最紧张的地区在哪里吗
读“我国人均水资源分布状况图”并提出问题:这里并不是我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那为什么会用水紧张呢
老师提供一段有关“缺水的华北” “干渴的都市”的资料和“水污染,浪费水”的图片及资料.
老师引导:同学们根据提供给大家的材料,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出华北地区缺水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可能原因)
教师总结:可见水资源的紧缺程度不仅仅取决于降水,它是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降水等自然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为因素.
【师转折性讲解】(展示)正由于我国水资源的这些特点导致,我国目前土地严重干涸,很多地方人民生活饮水十分困难,黄河源头已经出现了干枯,黄河的水位已经下降到了历史最低,目前黄河平均每年断流18天,在断流了226天之多,由于缺水每年给我国工业造成损失亿元,农业损失1500亿元,据预测我国人口在未来几年十几年将达到16亿之多,届时人均水资源只有1750立方米,图中的画面将会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我国将出现严重的水危机,下面就请同学们想一想,面对这一危机,你都有哪些办法来一一对应地解决这些问题.
【活动】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分别就解决“地区分布不均”“时间分配不均”“污染浪费严重”的办法进行讨论,组长记录,最后分组发言.
讨论完后老师提示:我也想了一些办法,可是我不小心把它的顺序搞乱了,请大家帮忙整理一下,(引入连线题)
【转折】这些措施中很多都是兴修水利工程,我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水利工程的效益是综合的,其中之一就是发电,我国有许多大型的水电站,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读图】“中国主要水电站分布图”
【填表】
所在河流
所属省区
龙羊峡水电站
刘家峡水电站
小浪底水电站
葛洲坝水电站
二滩水电站
【转折】除此外我国还在跨流域调水方面作了许多工作
【读图】“中国跨流域调水工程图”
教师简介“引滦入津”“引滦入唐”“引黄济青”等工程学生看教材上的有关“南水北调工程”的阅读材料
完成“南水北调工程”的填空题(略)
【教师总结并提问】跨流域调水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水从多的地方往少的地方调,咱们重庆是多水区,我们可以大方地支援缺水地区,但是我想问大家一个看似可笑的问题“重庆会缺水吗 ”从而引导出对身边的地理学习.
【活动】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充分讨论(如果认为会——为什么;如果认为不会——为什么),组长把意见收集起来交流发言.
【之后电脑显示图片】事实上,重庆现在正在遭遇坐拥两江却喊渴的尴尬,影响重庆缺水的主要原因是“污染性缺水”和“浪费性缺水”,由于缺乏保护水资源的意识,现在重庆主城区有很多工厂将工业废水直接排入两江,有很多市民和餐厅餐馆将生活垃圾和动植物油排入两江,更有甚者,两江上的大量船舶更是活生生地将两江当作了“马桶”,据环保部门监测,现在两江水质中的重金属,有机污染物,悬浮物全部超标,这些污染物不仅导致生物死亡,还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这样的两江水大家敢直接喝吗 面对这样的两江水你还能说咱们重庆不缺水吗
【总结】可见连重庆这样的城市都出现了水危机,那中国的缺水问题绝非危言耸听,面对人为“污染性缺水”和“浪费性缺水”仅用兴修水利工程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思考得出结论并展示:我们只有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滴水,科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防止水污染)
【教师小结】如果不珍惜水资源,人类看到的最后一滴水将是自己的眼泪,如果不珍惜水资源,最终枯萎的只能是人类自己(展示).
最后,让全班同学一起向全体重庆市民发出倡议,让大家行动起来,节约每一滴水,保护我们的水资源,让我们用自己最真诚的心和最激越的情感,伴着长江之歌的激昂旋律,发出我们的倡议【电脑显示】倡议书(略)
五,教学板书
我的教学板书遵循了:概括性,规范性,及时性,和艺术性等特点;在整个板书造型上采用了“偏正型”中的“张翼型”;在板书内容构成形式上采用了“强调式板书”;在内容设计上运用了“内容再现法”;力求达到美观,大方,实用技术的效果.
指导思想:
新课程标准下的地理教学要求“改变地理学习方式,培养地理学习能力,鼓励积极探究,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看法或解决问题的设想。”基于这一理念,本课时通过学习“欧盟”这一案例,让学生懂得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全球意识,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献计献策。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欧洲西部地区的范围、位置,在地图上找到主要国家及首都,认识本区重要的地理环境特征。
2.学会运用地图、统计图表说明欧盟在本区内的作用以及在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在了解欧盟的基础上,认识到经济上联合的优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教学重点:
欧盟在欧洲西部的作用及在世界经济、政治领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对欧盟的学习,使学生从欧洲西部区域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分组搜集有关“袖珍国”和欧盟的资料。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是“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于月10日在中国拉开帷幕,到7月结束,为期近一年。出示一组幻灯片:故宫午门前音乐会光彩的舞台,法兰西巡逻兵飞行表演,法国印象派画展之阿尔弗莱德·西斯莱《莫瑞桥》,法国艺术、烟火表演等精美图片,让学生认识到中国同法国的密切关系。
法国位于欧洲西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达国家集中的地区──欧洲西部。
课堂活动一:走进欧洲西部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在世界中的位置”,高亮度显示欧洲西部。
学生:查图分析欧洲西部的海陆位置、纬度位置。
欧洲西部位于亚欧大陆西部,西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南隔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与非洲相望。
纬度位置:中纬度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认识欧洲西部海岸线曲折,大陆轮廓破碎,多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
学生:查阅“欧洲西部地形”图;分组查找欧洲西部的主要半岛、岛屿、内海、边缘海和海峡。
学生:派代表点击课件,师生共同点评。
点击“英吉利海峡”位置,
教师:出示“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图片,播放事先录制好的录音。
“英吉利海峡位于英国和法国之间,沟通了北海与大西洋,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之一。为了减轻英吉利海峡的运输负担,英法之间在英吉利海峡最窄处,修建了被誉为‘世纪工程’的英吉利海峡海底隧道。隧道于1994年5月6日正式竣工通车,从此,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英国与欧洲大陆的联系。从伦敦到巴黎的列车,运行时间从原来的5小时(依靠轮渡),缩短为3小时。”
(过渡)欧洲西部总面积约500万平方千米,占欧洲的一半左右,也相当于我国面积的1/2,但这里却分布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世界上国家密度较大的地区之一。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洲西部政区”图,认识欧洲西部的国家。
学生:查找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4国及其首都名称。
教师:点击课件,明确4国的位置及首都名称。
介绍:面积最大的国家是法国,与我国四川省面积差不多;经济最发达的是德国,与我国云南省面积相当;最大岛国英国,与我国陕西省面积差不多等等。
总结:欧洲西部大多数国家面积不大,并且出现了一些神奇的“袖珍国”。
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袖珍国”图片及资料,相互交流。回顾以前学习的世界四大稠密区及发达国家。
小结: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等突出的地理特征。
(过渡)欧洲西部人口稠密,国家众多,经济发达,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使欧洲西部各国之间,贸易往来和人员流动十分频繁,发达国家间的竞争与联合不可避免。在长期的竞争与联合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洲联盟(欧盟)。
课堂活动二:了解欧盟。
教师:出示幻灯片“欧盟成员国”图
学生:对照图册查找欧盟成员国的名称。
教师:点击欧盟会旗。讲解含义:由一块蓝色底上12颗排成圆圈的金星组成。12颗金星代表欧盟最初成立时的12个成员国。
欧盟从1993年最初的12个成员国,到年欧盟成员国已达25个。
为什么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欧盟迅速的成长扩大?
教师:播放录音资料“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一个地方吗?这里,司机开车跨越国境,无需出示任何证明,也无需任何检查;人们可以自由地越境采购、旅游、工作和休憩。旅行时可以享受医疗保健服务;在购买东西时,人们使用统一的货币,减少了兑换货币的麻烦,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如果你想到成员国中的其他国家学习,无需办理签证(少数国家除外),就像我们跨省学习一样简单,并且允许任何成员国的公民在当地政府和欧洲议会的选举中投票,在这里基本实现了商品、人员、资本和服务的自由流通。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里吗?”
教师:这就是欧盟成立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难怪一位法律学者认为根本不应该把欧盟看做一个国际组织,而应看做一个独特的实体。他们有着一致的对外关税,以及一致的对外贸易地位。同时他们用同一种声音在世界舞台上发言,形成同一种势力,成为世界政治、经济领域不可忽视的力量。
课堂活动三:探究欧盟──为我所用
1.探究:从地理角度分析欧盟建立的基础?
地理位置相近,经济基础类似,发展水平基本相当等。
2.请同学们读课本图8.16“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分析欧盟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
(1)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的位次(首位)
(2)欧盟进出口之间的关系(出口>进口)
(3)美国进出口之间的关系(进口>出口)
(4)“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的百分比(19)”图,为什么以轮船图形表示本区进出口比重?
(引导学生从海陆位置和交通条件对本区贸易的影响分析)
3.小组讨论:如果不建立欧盟,欧盟各国以各自的经济能否在世界上具有强大实力?
4.尝试探究:我们亚洲若要建立亚洲联盟,与欧盟相比,有哪些不利因素?(提示:从自然、人文两方面分析。)
5.从“欧盟进出口占世界百分比(年)”图中了解我们进口、出口贸易占世界百分比比重较少。
教师:讲解20“两会”期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4年我们依然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3.65万亿元,比增长9.5%;年GDP增长的目标为8%,显示我国实行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思路。”因此,同学们更应努力学习、积极探究,为“中华的早日腾飞而读书。”
我的收获:
(1)你从欧洲西部区域经济联合发展的成功经验中获得什么启示?(区域经济以集团式发展,可扩大经济市场,降低成本,减少繁琐手续,推动科技发展,并加强了各国在世界政治、外交上的实力。)
(2)若给我国经济建设献计献策,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
小结: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亚洲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为了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各国之间求同存异,排除各种不利因素,走向联合,这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点评:本节课以“中法文化年”作为导入素材,从时事出发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欧洲发达国家风貌,形象生动,真实感强;以欧盟的变化作为知识的拓展,时代感鲜明;以温总理的报告和学生的收获为结束语,贴近生活,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教学新理念。本课略显不足的是课前资料的准备偏离了主题,而应是体现欧洲发达国家的事物、图片,如英法海底隧道、法国艾菲尔铁塔、荷兰拦海大坝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政区划分以及地形河流概况。
能力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学会读图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地图和资料,让学生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培育目标:通过对亚洲自然风貌的学习以及用歌曲强化氛围,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于我们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
教具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
课时1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过程
[引入]
问题抢答:
你知道世界上最大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个吗?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高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世界陆地的最低点在哪吗?在哪一个大洲?
你知道中国在哪一个大洲吗?
──对,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大洲──亚洲。
[新课导入]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学习的对象将由上学期通观全球,转向距离我们周边的世界越来越近的地理环境,从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区,再具体到某一国家。
应从哪里入手来认识一个大洲或地区呢?
[情景提问]比如,我想去某一个同学家拜访,可不认识,你能为我描述以一下你的家庭住址吗?
[归纳、确认]在这里,同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我描述──1.你家门牌号码多少?2.你家周围有什么明显的地物标志?3.你家的房子有什么特征,如:有多大?有多高?
其实,认识一个大洲,也和认识别人的家庭一样,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副板书]在哪里──地理位置
[承转]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其实这和描述同学家的住址也是一样的:亚洲所在的街区就是他在世界半球中的位置;亚洲的的门牌号码就是其经纬度;亚洲的邻居就是他周边的大洲和大洋。
[活动]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教师利用“亚洲地形”挂图进行确认]
[副板书]
① 最北:81°N;最南:11°3′S;
② 最东:169°40′W;最西:26°3′E
3.读图6.2 、6.3 ,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组讨论]
[启发引导]
[size=+0]
1.计算
a. 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 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
c. 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
d. 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3《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
(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板书]
1.跨纬度最大(跨寒、温、热带)
2.东西距离最大
3.面积最大(4400万平方千米)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