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分数的应用与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
- 文档
- 2024-06-04
- 105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百分数的应用与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下册),本文共15篇,希望大家喜欢!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5的“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的1至6题。
教学目标:
1.联系实际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 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提高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3.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理清本单元的知识脉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三类百分数应用题的特征及解题规律,并正确进行解答。
教学难点:综合分析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设计理念:通过回顾思考,帮助学生进一步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再通过“练习与应用”帮助学生沟通三类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联系,掌握基本的分析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回顾思考:
1、提问: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谈话:百分数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经常遇到,你能用学到的百分数的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这方面的有关内容。
3、揭示课题,板书:百分数的应用复习学生边回顾边回答
小组讨论:
1、你是怎样理解利率、税率和折扣的?举例说说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有哪些体会和收获?
二、基本练习
(一)复习解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
1.出示15页1题:
(1)让学生尝试练习
(2)集体讲评
提问:这题的每一问是谁与谁比?谁是单位“1”的量?谁与单位“1”的量比?
师强调解决此类题目关键是要找准单位“1”的和与单位“1”比较的量,单位“1”一般作为除数,与单位“1”比较的量一般作为被除数。对照数量关系进行列式。
注意问题:甲比乙多百分之几并不是乙比甲少百分之几,原因是单位“1”量不相同。
2.15页2题
(1)师问:这份表格中原料油的千克数、出油的千克数、出油率这三个量之
学生独立列式
根据老师问题,回答
学生进行正确判断
说出三者之间的关系
间有什么关系?
(2)板书:出油率=出油的千克数÷原料的千克数
根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得到:
原料的千克数×出油率=出油的千克数
出油的千克数÷出油率=原料的千克数在这三个量中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都能求出第三个量。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3)填表计算
(4)核对答案。
(5)小结:通过这题的解答,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三类百分数应用题之间的关系。
(二)复习解决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做15页第3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求5千克番茄中大约含水和糖各多少千克就是求什么?应该怎样列式?
3、师指出:解决这类题目的关键是先找出谁是单位“1”的量,它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一样都是用乘法来解答。
4、让学生独立解答,反馈校对。
(三)复习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做15页第4题
1、读题,理解题意
2、提问:通过关系句的分析,请说说谁是单位“1”的量。你能一句话说出这题的意思吗?数量关系是什么?对照数量关系请你解答。
3、师指出: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单位“1”的是未知的,我们可以把它设为X,对照数量关系进行解答,关键是找准数量关系。
注意结果按题目要求进行保留。
4、独立解答
5、交流总结:当单位“1”已知时,可以直接用乘法求出相关的未知量;当单位“1”未知时,通常用方程解答。
填表计算
核对结果,说出列式
让学生用一句话进行表述
正确找出单位“1”,并能学会画线段图
独立解答
独立审题
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独立分析、解答
检查得数是否进行了保留。
三、实际应用
1.完成16页第5题 学生独立解答后讲评。
(1)先根据题意写出数量关系,比较这两题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请你写出数量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请对照数量关系进行解答。
指出: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养成良好的画图习惯,对照图写出数量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式列式或列方程解答。
2.完成16页第6题
先由学生独立解答,再集体讲评。
重点指导学生会画线段图,并能根据图写出数量关系式。
3.师小结并强调:单位“1”的量已知和未知时的不同处理方法。
抓住关系句,找出单位“1”的量,列出数量关系式,
再比较两题的异同点。
画图
写出数量关系式
四、评价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还有哪些疑问?能用一句话给自己做个评价吗? 学生总结、评价,质疑问难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16“练习与应用”的7~11题。完成“探索与实践”和“评价与反思”活动。
教学目标:1、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和实践,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百分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3、通过评价与反思,激励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进一步巩固用百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考方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增强数感。
设计理念:本课的复习侧重于联系实际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让学生在应用百分数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的能力,发展抽象思维,感受数学价值,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不断增强学数学、用数学的自觉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引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继续应用百分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你们有没有信心?板书课题。
二、练习与应用
1.出示16页第7题
问:91.6%对应的是哪部分人数?与问题之间有什么关系?
2.出示16页第8题
帮助理解题意,适当解释“合金”的意思
明确:一块黄铜的千克数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铜的千克数,另一是锌的千克数。
3.提问:通过解答以上3题,你知道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列算式解答?在什么情况下需要列方程解答吗?
(1)独立解答
(2)交流算法
独立解答
完成第9题,说说自己的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
三、复习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
(一) 纳税。
1. 问;生活中有哪些纳税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什么?
2. 出示16页10题
问:这题提到了哪些税?5%和7%分别是以什么为单位“1”,你能根据关系句写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吗?这题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读题,理解题意。
独立解答
交流算法
3.除了求税收之外,还可能出现哪些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前面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作业题,总结它们的解题方法和规律。
补充:在纳税过程中有一种是分段纳税的,教师举例说明。
小明妈妈收入5000元。根据税收标准,个人月收入1600元以下不收税,超过1600元的按下列标准收税。
不超过500元的 5%
超过500-元的部分 10%
超过2000元-5000元的部分 15%
……
小明妈妈应缴纳个人所得税多少元?
(二)折扣
1.问:什么是折扣?之间有哪些数量关系?
2.出示11题
(1)读题,理解题意,帮助弄清购买行李票的有关规定。
(2)问:第一问应该怎么求呢?数量关系是什么?第二问又应该先求出什
么呢?
3.除了上述类型之外,关于折扣还有可能求什么问题呢?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在折扣问题上出现的一些类型,并引导学生分析解答。
补充;如何比较两类题,如;一个书店按七折优惠,一个书店是买四赠一,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更优惠。
(三)利息
1.在生活中有时要求利息,会有哪些类型呢?指导学生弄清求应得利息,实得利息,之间的区别和求法。
2.补充课本中出现的一些类型。
(1)小东把800元压岁钱存入银行,定期二年,年利率是3.06%,到期后,他实际取回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利息税的税率是5%)
(2)李师傅的一项科技发明,获奖金4000元。按规定,超过800元的部分缴纳14%的个人所得税。李师傅实得奖金多少元?
学生回忆曾经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交流
讨论算法,再进行计算。
说说分段计算的步骤。
说出各条件的意思。
找出其中的关系。
(1)学生独立计算。
(2)交流思路。
(3)比较异同。
四、探索与实践
1.12题 根据自己的体重,算一算自己是否在正常范围内。
2.13题 请同学们课后进行调查。
3.思考题
引导分析:利用倒过来推想的策略。
(1)课前收集爸爸妈妈及自己的体重
(2)根据公式算一算各自的标准体重
(3)根据公式算算实际体重是否属于正常体重
(1)现场调查
(2)分别算出百分数
先算出这件商品打折前的售价是:104×80%=130元
再算出商品的成本价:X+30%X=130,求出X=104元
作出判断
五、评价与反思 师: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感觉怎样?请填写17页的评价与反思表。希望大家实事求是地总结自己在本单元学习中的表现,以及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学生填写评价与反思表。
教学内容:练习四的第10~16题。
教学目标:1.强化学生通过画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灵活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通过对比让学生对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有更深刻的认识,在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能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联系起来思考,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分析。
教学难点:将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并入分数应用题的体系中
设计理念: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本课教者有意将百分数应用题纳入分数应用题的知识体系。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 前面两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了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这节课我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相关的练习,要求通过本节课的练习,我们能达成下列目标:
1.更熟练地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
2.对应用题中的相等关系能找得更准。
二、基本练习1.做练习四的第10题
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
说一说形如 的方程的解法。
2.做练习四的第11题
要求学生画出线段图;
根据画出的线段图找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
根据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要求解出所列方程;
提醒学生检验;
3.做练习四的第12题
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根据数量关系口头列方程;
解出方程并检验
4.做练习四的第13题
要求学生画图后,写出数量关系,再对照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出方程检验方程。
5.小结: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我们已学过的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将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和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结合起来想,认识到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其实也是分数应用题,只是分数呈现的形式不同)
学生独立解答
学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尝试说出题目中的相等关系。
学生列方程
解方程
检验
学生可能得到两种:
一共的-剩下的=运走的
或一共的×(1-30%)=运走的,两种都肯定。
学生口答
学生解方程并检验
学生画图、分析、列方程、解答、检验。
引导学生讨论比较
三、巩固练习1.做练习四的第14题
这道题目中还有百分数吗?
画出线段图,比较两小题的线段图有什么不同?
从线段图(或关键句)中你找到了什么相等的数量关系?
引导学生说出:(1)牛郎星的运行速度×7/13=织女星的运行速度(2)牛郎星的运行速度-比牛郎星慢的速度=织女星的速度
追问:应设谁为
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做练习四的第15题
两个分数各是什么意思?哪个是具体量,哪个是分率?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从线段图中你找到了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设谁为 ?降价部分怎样表示?
你会列方程吗?
提醒学生检验。
3.做练习四的第16题
要求学生画线段图分析。
从线段图中你找到了怎样的对应关系?数量关系式是什么?
你会列方程吗?
提醒学生检验。
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
学生列方程解答并检验
学生画图
说出本题的数量关系
学生列出方程
检验
学生画图,教师适当指导
讨论本题的数量关系
学生列方程解答
检验
四、布置作业 1.先把数量关系式补充完整,再解答。
(1)食堂二月份用煤1.6吨,比一月份节约20%,一月份用煤多少吨?
○ =二月份用煤量
(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108千米,比一辆汽车快35%。这辆汽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 =火车的速度
2.小强的体重比小华重20%
(1)小强的体重是30千克,小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华的体重是30千克,小强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3.媛媛看一本故事书,第一天看了全书的1/3,第二天看了全书的1/4,还剩50页没有看,这本书共多少页?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页的例3,试一试、练一练,练习二的5~8题。
2.结合百分率的知识,运用调查、观察、讨论、分析数量关系等方式,学习利息的计算方法,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重点:利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税后利息的计算。
设计理念:本课除了要让学生掌握利息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结合百分率的知识,通过策划理财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从小培养科学理财的意识。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情境导入
1.提问:你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你们知道为什么要把积余下来的钱存到银行里吗?(明确:人们把钱存入银行或信用社,这叫做存款或者储蓄。这样不仅可以支援国家建设,也使得个人用钱更加安全和有计划,还可以增加一些收入。)
2.关于储蓄方面地知识你还了解多少?
根据学生交流地情况摘其要点板书:
利息 本金 利率
多媒体出示“告诉你”: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取款时银行除了还给本金外,另外付给的钱叫做利息。利息占本金的百分率叫做利率。按年计算的叫做年利率,按月计算的叫做月利率。
出示利率表。(略,同书上第5页利率表)
问:你从这张利率表上能获得哪些信息?
说说年利率2.52%的含义
师:你认为利息与什么有关?
怎样求利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课前布置同学们向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家中暂时用不到的钱怎么处理的)
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地信息。
学生自学。
学生讨论。
二、教学例3
1.出示例3。
读题后明确,二年期的利率应该就是表格中对应的二年存期的利率,不是一年期的利率×2。
要求利息,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你会列式求利息吗?
2.教学试一试
(1)亮亮实际能拿到这么多利息吗?为什么?
教师再说明:这里求得的利息是税前利息,也叫应得利息。但是根据国家税法规定,从11月开始,储蓄所得的利息应缴纳20%的利息税,由储蓄机构代扣。税前利息中扣掉利息税后余下的部分即是自己实际得到的利息,即税后利息,也叫实得利息。购买国家债券、教育储蓄不缴纳利息税。
这里的20%是什么?
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税后利息呢?可以先算什么?用计算器计算亮亮实得利息是多少元?
(2)小结:一般我们从银行取出来的都是税后利息,所以在多数计算中最后要将利息税减掉。
(3)引申:如果问题问亮亮到期一共可取出多少元?这里的“一共”是什么意思,包含哪些内容。(明确可取出多少元:本金+税后利息)这个问题由你来解答。
学生读题。
试着做一做,集体订正。
请了解利息税的同学解释。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讨论。
学生解答。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
应得利息怎样求?
实得利息怎样求?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
实得利息是应得利息的百分之几?
2.做练习二的第5题。
提醒学生教育储蓄不需缴纳营业税。
这里的本金和利息一共多少元是什么意思?
3.理财--我能行
谈话:你们对家中的存款情况了解多少?能说给大家听听吗?当然该保密的就不要说了。
学生交流后出示下面题目(同时出示利率表)
(1)张明家有5000元计划存入银行三年,张明的妈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帮助算一算,是存定期三年合算?还是存定期一年,然后连本带息再转存合算呢?
(2)如果你有1000元,根据你家的实际情况,你打算怎样投资?请你设计一个理财方案。
学生列式解答。
学生列式解答。
组织学生讨论。
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学生交流
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有意识地养成勤俭节约,计划消费的习惯,并能把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发挥其价值。
五、布置作业 1.到银行存压岁钱;
2.找一份存折或存单,看懂上面的每一栏,并从上面找到本金、利率、时间,能计算到期后这份存折(存单)一共可取出多少元? 两道实践题让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银行去储蓄,从实践中认识储蓄。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的例2、试一试、练一练及练习二的1~4题
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在现实的应用题情境中知道税率的意义,理解 求纳税额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解决相关的纳税问题;
2.使学生正确认识到依法纳税可以支援国家建设,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教学重点:税率的意义以及求纳税额的方法
教学难点:个人所得税的教学
设计理念: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本课安排的内容正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税收这种生活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个人所得税的教学还要突出探索性和开放性。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
出示扬州火车站、双博馆、国展中心的照片,问学生:你知道建造扬州火车站、双博馆、国展中心一共花了多少钱吗?这么多钱哪来呀?
由此引出税收和纳税。
你知道税收是怎么回事吗?
师:税收都是根据国家税法的规定,按照一定的税率,把收入的一部分缴纳给国家。
为什么要纳税呢?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看完这段录像,你知道了什么?
师生小结:看来,依法纳税可以支援国家建设,税收真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学生讨论。(学生可能会说错,教师应利用好他们的这个知识盲点对学生进行依法纳税的思想教育)
学生讨论并举手回答。
二、教学例2
三、巩固练习1. (过渡)在税收中也有许多百分数问
题,一起来看纳税中的百分数问题,出示例2。
学生读题后让学生思考:关键句中的5%是以谁作为单位“1”的?
师:这里的5%就是税率,是指应纳税额占收入总数的百分之几,就叫做税率。
你认为怎样列式求纳税额呢?用什么方法计算?
2.怎样计算60×5%呢?(引导学生把百分数化成分数或小数来计算)
按自己的想法计算出结果。
3.追问:如果十二月份的营业额是80万元呢,应缴纳税款多少元?要求学生口答列式。
4.小结:怎样求纳税额?
1.读题后明确:买车一共要花的钱应包括车的价格和车辆购置税。
要求最后的问题应该先求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可以先算出要缴纳的车辆购置税是多少元)
题目中的10%指的是什么?以谁作为单位“1”?怎样列式解答?
2.完成练一练的题目。
3.师:刚才我们研究的是怎样缴纳营业税。税收还有很多种,比如说增值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等。不同的税种有不同的税率,请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查阅有关资料。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学生列出算式。
学生讨论。
学生计算,集体订正。
指名学生口答。
学生说说求纳税额的方法以及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学生列式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解答,集体订正。
四、巩固练习1.做练习二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提问:这里的税率是多少?以谁作为单位“1”?要求应缴纳营业税多少万元,就是求什么?选用什么方法列式?
2.做练习二的第2题。
“应缴纳17%的增值税”是什么意思?谁是单位“1”的量?你会做吗?
3.做练习二的第3题。
读题后讲解什么是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为了调节个人收入差距,由税法规定的按个人收入一定的比率征收的税目。
问题求实际得到奖金多少元首先要求什么?实际得到奖金怎样求?(明确实际收入=应得收入-纳税额)
学生回答后列式。
学生回答后列式。
根据分析列出算式,集体订正。
五、指导练习
1.向学生详细讲解个人所得税征收的目的。(调节个人收入差距,让较高收入者为社会作更多的贡献)
2.自学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
3.理解“月收入超过1600元,超过部分按下面的标准征税”这句话的意义。
举例说明哪些情况不交税,哪些情况要交税。
解读超过1600元不足500元的部分是什么意思;解读超过1600元500元~元的部分是什么意思;解读超过1600元2000元~5000元的部分是什么意思;
4.试着让学生分解李明的妈妈月收入1800元。
要求自己试着列式。
5.阅读书上第7页的《你知道吗》。
学生自学第4题的标准部分。
学生讨论1800元应分成几部分,哪一部分要交税,交税部分的税率是多少?汇报后教师及时纠正错误的认识。
学生列式,集体订正。
六、全课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与同学们分享?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4、练一练、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联系百分数的意义认识“折扣”的含义,体会以及折扣和分数、百分数的关系,加深对查分数的数量关系的理解;
2.了解打折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联系对“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已有认识,学会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题型,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感受数学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现价、原价、折扣三量关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设计理念:数学最终是要为生活服务的,回归生活的数学才是有用的数学。本课内容和日常生活密切联系,学了就可以学以致用,可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开门见山,
1.教学例4,认识折扣
谈话:我们在购物时,常常在商店里遇到把商品打折出售的情况。
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提问:你知道“所有图书一律打八折销售”是什么意思吗?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指出:把商品减价出售,通常称作“打折”。打“八折”就是按原价的80%出售,打“八三折”就是按原价的83%出售。
强调:原价是单位“1”,原价×折扣=现价,区别降价多少元。
学生观察场景图。
二、探索解法
1.提出例4中的问题:《趣味数学》原价多少元?
启发:图中的小朋友花几元买了一本《趣味数学》?这里的12元是《趣味数学》的现价还是原价?在这道题中,一本书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
追问:“现价是原价的80%”,这个条件中的80%是哪两个量比较的结果?比较时要以哪个量作为单位“1”?这本书的原价知道吗?你打算怎样解答这个问题?
进一步启发:根据刚才的讨论,你能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原价×80%=实际售价
提出要求:你会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吗?
请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2.引导检验,沟通联系:算出的结果是不是正确?
启以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检验:可以求实际售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看结果是不是80%;也可以用15元乘以80%,看结果是不是12元。
学生讨论。
学生先说出自己的想法。
学生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在全班交流。
学生尝试列出方程。
学生独立验算,再交流检验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 先让学生说说《成语故事》的现价与原价有什么关系,知道了现价怎样求原价。再让学生根据例题中小洪的话列方程解答。
学生解答后再解读方程:你是怎样列方程的?列方程时依据了怎样的数量关系?你又是怎样检验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列方程解答。
四、拓展提高 1.做练习三的第1题
学生读题后,先要求学生说出每种商品打折的含义,再让学生各自解答。
学生解答后追问:根据原价和相应的折扣求实际售价时,可以怎样想?
2.做练习三的第2题。
先学生独立解答,再对学生解答的情况加以点评。
3.做练习三的第3题。
先在小组里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学生回答。
4.做练习三的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学生先相互说一说,再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学生小组交流。
学生独立解答。
五、全课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商品的原价、现价、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 课后抽时间到附近的商场或超市去看一看,收集一些有关商品打折的信息,并自己计算商品的现价或原价。
数学 课程教案
6年级: 主备者: 马国霖 备课时间:10-9-3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2)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8页 “练习与应用”第5~10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巩固练习:
1、练习二、5
启发学生回忆三角形和长方形面积以及周长公式。
第二题根据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列出“2X+1.5×2=9”,也可以列出“X+1.5=9÷2”)
2、练习二、6
小组讨论题目中数量的相等关系。指名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地铁一号线地上部分长度×2-0.7千米=地下部分的长度。
3、练习二、7
生独立解决,集体核对时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并请学生口答检验过程
4、练习二、8
出示第8题,生独立解决后根据数据说说感想。
5、练习二、9和10
重点强调数量关系等以及如何解方程的。
6、思考题
启发:取了若干次后,红球正好取完,白球还有10个,说明什么?
说明取出的红球总数多10个。由此,可列出方程6X-4X=10。
作
业 练习二1--5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周次 2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3)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教材第9页 “探索与实践”,“评价与反思”,完成第11~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正确分析数量关系,灵活解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第11题
组织学生小组活动的形式开展“探索与实践”第11题。
2、第12题
实物投影出示。
操作完成后让同组同学互相测量分成的两段的长度,以检验各人操作是否正确。
3、第13题
可以提示学生课前在学校的跑道上或者其他已知长度的路上,按照正常的步行速度走一段距离,并记录好时间,反复2-3次后借助计算器算出平均每分钟大约步行多少米。
二、评价与反思
活动时,要引导学生根据评价指标回顾相关的学习情况,举例说说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怎么样,有哪些成功的经验,还存在什么不足。然后实事求是地给自己作出评价。同时,要提醒学生针对自己本单元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明确努力方向。
三、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教学内容:
教科书练习十三的第9~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
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关系。
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
3.进一步感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弄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量的意义
教学难点:
找生活中成正、反比例量的实例xkb1.com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回顾整理
1、师: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这节课,我们练习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有关知识。(板书课题)
2、回忆正、反比例意义。
提问:什么叫做正比例关系,什么叫做反比例关系?用字母的式子怎样表示正、反比例的关系?
二、比较分析,区分特征
1、出示练习十三第9题
观察两张表格并思考回答书中第69页的问题。(表略)
2、全班交流
3、引导比较、总结正、反比例的特点(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讨论: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不成正比例或者反比例关系的关键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感知应用
1、出示练习十三第11题
先填一填、想一想,再组织讨论和交流。
要求学生完整地说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练习十三第10题
看图填表。
根据题中的图像,你能说出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成什么比例?为什么?
在这幅地图上,量得甲、乙两地的图上距离是12厘米,两地的实际距离是多少米?你是怎样想的?
3、练习十三第12题
先独立判断,再交流判断理由
4、A、B、C三种量的关系是:A×B=C。
如果A一定,那么B和C成( )比例
如果B一定,那么A和C成( )比例
如果C一定,那么A和B成( )比例
5、判断
(1) 两种相关联的量,不成正比例就成反比例。( )
(2) 在一定的距离内,车轮周长和它转动的圈数成反比例。( )
(3) X和Y表示两种变化的相关联的量,同时5X-7Y=0,X和Y不成比例。( )
6、练习十三第13题
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的实例,用表格表示出来。
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评价
通过学习你有何收获?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测试
板书设计:
成反比例的量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一)
教学基本
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66的整理与练习T1-7。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体验自己的学习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沟通分数除法与乘法的关系,形成相应的计算技能。
3、通过练习,提高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明晰本单元的学习内容,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
1、回顾: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小组讨论:
(1)怎样计算分数除法?
(2)列方程解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时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二、基本练习
1、完成整理与练习T1
(1)学生先在书上完成,完成后校对。
(2)将做错的展示在黑板上,讨论做错的原因。
(3)让学生说一说,做分数除法要注意些什么?
2、完成整理与练习T2
(1)分组练习,并指名板演。
(2)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典型的错误,引导学生分析错因。
三、提高练习
1、对比练习
(1)出示第4题
(2)比一比,这三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分别怎样解答?
2、分析数量关系
(1)分别画出第5、6、7三题的关键句,并相互说一说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式。
(2)第5题可以怎么解答?第6题呢?
(3)第7题可以先求什么?还可以先求什么?
作
业 整理与练习T5-7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周次 8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3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二)
教学基本
内容 第十一册P58例4和练习十一T9-14。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引导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或通过画线段图进一步探索、体会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合理性,培养学生创造性。
2、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反思本单元的学习情况,并能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恰当的评价。
教学重点
及难点 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让学生经历知识梳理的过程,培养分析、比较、评价、反思等能力,增强数感,发展数学思考。
学法指导
学生仔细审题并积极解答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完成书本练习的内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探索与实践
1、提问: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什么?
你能举个这样的例子吗?
2、探索:你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
3、实践:分析讨论第9题。
(1)出示第9题
(2)讨论:怎么判断他们各买的是什么水果呢?
①能算出各人各买了多少千克水果吗?
②每人买水果都用的多少元钱?
能算出所买水果的单价吗?
③根据算出的单价,能判断出各人买的是什么水果吗?
4、小结。
二、评价与反思
1、在学习分数除法这个单元的知识时,你--
(1)能积极探索计算方法,并和同学交流吗?
(2)能正确计算吗?
(3)能联系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吗?
(4)能正确、有条理地说明解题的思考过程吗?
2、你认为自己在上面的这几个方面中,哪些方面比较好,哪些地方还需要努力?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
作
业 写一份本单元的反思小结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1~5题。
教学目标:
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
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
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
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
3、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
请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什么?
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4、根据学生的复习整理,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
图形 特征 计算公式
圆柱 1、上下粗细一样
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S底=πr
S侧=ch
=πdh
=2πrh
S底=2s底+s侧
V柱=sh
=πr h
圆锥 1、有一个顶点
2、底面是一个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 S底=πr
V锥=1/3sh
=1/3πr h
5、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质疑: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
(1)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判断圆柱和圆锥。
(2)针对有关条件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进行有关的逆运算。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
二、巩固练习
1、相关概念分得清。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通常得到一个(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当圆柱的( )和( )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2、有关计算算得准。
(1)完成填表
学生独立完成,师生集体评议。
(2)完成第2题
学生交流、分析
(3)完成第3、4、5题
学生思考分析,共同交流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完成“练习与应用”的第6、7题,“拓展与实践”,“评价反思”等。
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理解这些
体积公式之间的内在联系。
2、熟练地针对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的公式进行计算,使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进一步的提高。
3、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提问,引导学生讨论: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公式各是什么?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它们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3)小结,板书关系.
2、基本练习:
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最大的圆柱体木料、圆柱体与正方体有那些相等的关系?如果将一个正方体木料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木料、正方体木料和圆锥体木料又有那些相等的关系?
通过上述两题的比较,让学生理解底面积相等、高相等与底面直径相等高相等之间的区别。
3、公式推导的深化理解。
(1)提问:在圆柱体的推导过程中,圆柱体分成若干等份后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和圆柱体的表面积相比是如何变化的?如果圆柱体的高为4分米、拼成长方体以后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分米,原来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2)学生交流发言。
(3)教师引导:回忆推导过程,有什么收获?
二、实践应用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与数学知识的合理搭配。
(1)一个圆柱体的罐头盒外面贴商标纸,求商标纸的面积是求什么?你还知道生活中有那些地方是求物体的侧面积的?
(2)要做一个圆柱底面油桶现在已经有了一块长25.12分米,宽5分米的铁皮,现在要给它配上合适的底和盖,需要边长几分米的正方形几块?做成的圆柱体的容积是多少?
2、先实际测量,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计算。
分小组测量并计算。
(1)每组先出示一个茶杯,量出有关的数据,算出茶杯的容积。
(2)给每组提供一个土豆,利用刚才的茶杯让学生想办法测量出土豆的体积。
3、解决问题。
讨论解决第6题。
根据学生的解答教师质疑:
除了题目中画图的摆的方法外有没有其它方法?你能算一算其他方法摆时纸箱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吗?
题目中所用的方法是不是用的硬纸板最少?
学生交流
讨论解决第7题。
评议、交流
4、完成探索与实践
探讨、交流
三、小结
你有何收获?评价反思
学生交流
四、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整理与练习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P33、34
教学目标:1、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掌握其特点,能借助图形说出公式推导过程,式形结合,构建体积计算公式系统,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2、熟练地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系统掌握体积公式的转化与推导过程,形成牢固的知识网络。
教学难点:灵活地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设计理念: 本节课让学生在梳理和交流中有所收获,并形成一定的知识网络。通过自我整理、自我提高,有效地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情景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正确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整理知识、形成网络。 1、谈话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复习圆柱和圆锥的有关知识,请各位同学把自己整理好的知识向大家展示一下。
2、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特征?请同学们完整地表述一下。
3、强化公式的推导过程。
圆柱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请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圆锥体体积公式是什么?说一说它的转化和推导过程?
4、根据学生的复习整理,让学生把下表填写完整。
图形 特征 计算公式
圆柱 1、上下粗细一样
2、底面是两个相等的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S底=πr
S侧=ch
=πdh
=2πrh
S底=2s底+s侧
V柱=sh
=πr h
圆锥 1、有一个顶点
2、底面是一个圆
3、侧面是一个曲面,沿母线展开是一个扇形 S底=πr
V锥=1/3sh
=1/3πr h
5、根据学生填写的表格教师质疑: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解决什么问题?运用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的讨论得出:
(1) 根据圆柱和圆锥的特征判断圆柱和圆锥。
(2) 针对有关条件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并进行有关的逆运算。
(3) 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有关体积和容积的实际问题。 学生先互相交流一下自己整理的结果。
学生填写表格,并互相提问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学生分组讨论。
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相关概念分得清。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后通常得到一个( ),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宽就是圆柱的( ),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柱的( ),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当圆柱的( )和( )相等时,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正方形。 (2)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1厘米,高是 2厘米。它的侧面积是 ( )平方厘米。
(3)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差16立方米,这个圆柱的体积是( )立方米,圆锥的体积是( )立方米。
(4)一个圆柱形水箱,从里面量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3米,它最多能装( )立方米水。
(5)一个圆锥形机器零件,体积是125.6立方厘米,底面半径是2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 )厘米。
2、有关计算算得准。
(1)、一个圆柱形铁皮盒,底面半径2分米,
高5分米。
①如果沿着这个铁皮盒的侧面贴一圈商标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纸?
②某工厂做这样的铁皮盒100个,需要多少铁皮?
③如果用这个铁皮盒盛食品,最多能盛多少升?
(2)、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直径8米,高3米,这个沙堆占地多少平方米?如果每立方米沙重15千克,这堆沙一共重多少千克?
3、解决问题用得妙。
(1)、一个长9分米的圆柱形木材,底面半径是4分米。如果将它加工成一个最大的圆锥,这个圆锥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
(2)、一个压路机的滚筒的横截面直径是1米,它的长是2米。如果滚筒每分钟转动8周,5分钟能压路多少平方米?
(3)、一个圆柱形钢块,底面半径和高都是6分米,把它熔铸成一个等高的圆锥,这个圆锥的底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学生说一说求容积为什么要从里面量。
学生讨论一下每一个问题各是求什么
三、综合运用、提高能力。
1、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1)在一个直径是20厘米的圆柱形容器里,放入一个底面半径3厘米的圆锥形铁块,全部浸没在水中,这时水面上升0.3厘米。圆锥形铁块的高是多少厘米?
(2)一根圆柱形木料,底面直径20厘米,长40厘米,现需要沿直径把它对半锯开,锯开后每根木料的表面积和体积是多少?”
2、总结复习,畅谈收获。
3、作业:34页3、4
学生分组讨论。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4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5-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数的读写、改写和大小比较,进一步明确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的联系与区别,加深整数及其性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掌握数的读写、改写和大小比较,进一步明确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的联系与区别,加深整数及其性质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多位数
1、复习数的读写:出示第84页上第6题,要求学生写出这些数。
补充:一个数由3个千万、4个百、5个一组成,这个数是( ),读作( )
2、复习数的改写
说明:一个比较大的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请你将上面这些数分别用“万”和“亿”作单位进行改写。
学生独立改写,集体校对,回忆改写方法。
3、复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说明:有时根据需要,还可以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请你将上面这些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2)练习:把199163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精确到亿位是(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
(3)第85页上的第9题:先读题,理解要求,再按要求完成,指名回答。
(4)第85页上的第8题:先读题,理解要求,思考怎样算每户的拥有量,再口算,并将结果按要求取近似值填入表中。指名回答。
二、复习奇数等概念。
1、将1、2、19、30、75、368、100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学生复习认识:(1)将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
(2)将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成1、素数和合数三类。 2、口答:最小的素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20以内的素数有哪些?合数呢?2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的有(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有( )。
3、将24分解质因数( )
4、练习:第85页上第10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
补充练习
1. 35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2. A=3×5×7;B=2×3×7,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 有一蓝苹果,如果2个2个数,还多1个,如果3个3个数,也多1个,这蓝苹果至少有几个?
4. 有3段钢材分别长30分米、35分米、50分米,要将它截成一小段一小段而没有多余,至少可以截成几小段? 5.一个三位数2□□,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三位数的末两位可以是哪些数? 6.某市汽车站1路公交车每隔6分钟发一次车,3路车每隔10分钟发一次车。早晨6时,1路、3路公交车同时发车,问经过多长时间1路、3路公交车又同时发车? 7.王老师的小灵通号码是一个八位数,如果从左往右数,第三位上的数是最大的一位数,第四位上的数是最小的合数,第六位上的数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其余各位上的数都是偶素数。你知道这个电话号码吗? 8.把一张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没有剩余,至少可以裁多少个? 9.求出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8和24 30和45 21、28和42
周次 1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整理与练习(1)
教学基本
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7页“回顾与整理”,完成“练习与应用”第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如ax±b=c、ax±bx=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尝试与教师一同解决问题,积极思考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9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www.xkb1.com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回顾与整理
组织小组讨论:
实物投影出示小组讨论内容:
1、像3.4X+1.8=8.6、5X-X=24这样的方程各应怎样解?
2、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怎样找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举例说明。
二、练习与应用
1、解方程
追问:在解“180+6X=330”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解“27X+31X=145”这样的方程时,我们首先要做什么?在得出方程的解后,我们还需要做什么?
指名读题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提问:武汉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的长度之间有什么关系?武汉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与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的长度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三题图。
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提问:小树从3月1日到9月1日共经过了几个月?长高了多少?
启发:你能找出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吗?
板书:小树原来的高度+6个月长的高度=现在的高度
4、列方程解实际问题
提问:印制画册用去的总钱数是由几部分组成的?
板书:制版费、印刷费
三、评价总结。
谁愿意总结一下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哪些知识?你们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作
业 课堂作业
练习二第7题二、巩固练习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11月10日
课题:整理与练习(2)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9课时,本课第8 课时 个人复备栏
蔡丽霞
教学目标:
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深对百分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的理解。
重点难点:
加深对百分数意义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方法的理解。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情况
1、收集生活中百分数的情况。
2、调查自己家或亲戚朋友家食品支出的情况。
二、探索与实践
1、你从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中收集到哪些百分数?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xkb1.com
(1)在小组中交流。 (2)小组中推荐出有代表性的百分数在全班交流。
2、算出自己喜欢的科目的课时数占总课时数的百分比。
(1)你喜欢上哪些课?
(2)出示周课程表,在表中分别数出它们的周课时数。然后分别算出它们的课时数占一周总课时数的百分比,填在书中的表格里。
3、用计算器操作。
(1)在计算器键盘上找出%键,想想它有什么功能?
(2)如果要把3÷8的结果用百分数表示,你认为可以怎样操作?自己试试。
(3)交流方法。
(4)用计算器计算:36÷80=( )% 118÷97≈( )%
4、算家庭中的恩格尔系数。
(1)汇报:你调查的家庭中,一个月食品支出的金额及总支出的金额大约各是多少元?
(2)介绍恩格尔系数:家庭食品支出/家庭总支出
(3)用计算器计算出恩格尔系数。
(4)引入“你知道吗”内容。
三、评价与反思
自己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做出公正的评价。
四、课后作业:第13题。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李荣华 刘青 査虹兰 蔡丽霞
开发区小学 六 年级 数学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备课时间:09年11月10日
课题:算出它们的普及率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9课时,本课第 9课时 个人复备栏
蔡丽霞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表和交流的过程中理解普及率的含义,领悟普及率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有序开展调查活动,用合适的方法整理数据,进而获得统计结果,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
重点难点:
启发学生根据统计结果进行讨论,体会统计结果是否具有相应的代表性,进一步明确其意义。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阅读统计表:
1、出示~全国电话普及率统计表。
(1)电话普及率是什么意思?
(2)各年份某种电话普及率是多少?
(3)你发现了什么呢?
2、出示~全国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电脑情况统计表。
(1)理解“每百户拥有电脑”是意思,相当与什么?
(2)各年份中每百户拥有电脑多少台?普及率分别是多少?
(3)看了这些数据,你想到了什么?
二、开展调查活动:新 课标第 一 网
1、我们班同学家庭中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是多少呢?我们一起来调查。
2、讨论:我们可以设计怎样的调查表呢?
3、分小组调查,注意合理分工,认真做好相应的纪录。
4、对各小组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出全班已经装电话的家庭和已经购电脑的家庭数。
5、算一算:拥有电话和电脑的家庭数各占全班同学家庭总数的百分之几?
6、讨论:
(1)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率哪一个高些?我们调查统计的结果能反映我们县城电话和电脑的普及状况吗?为什么?
(2)通过这次调查活动,你有哪些体会?
(3)我们还可以进行哪些有意义的调查统计活动?
三、作业:
选择一个项目,小组合作去调查和统计。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ww w.x kb1.c om
参加备课人员 徐攀华 吴玉珠 吴玉桃 郭同林 李荣华 刘青 査虹兰 蔡丽霞
第1课时 (总第24课时)
一、教材分析
【复习内容】
教科书p118--119“住房的变化”
【知识要点】
1、复式统计表。
2、折线统计图的制作及分析。
3、求平均数的应用问题。
4、综合实践--社会调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方法,感受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统计图表和统计量所呈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思考,增强数据分析意识、发展统计观念。
2、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作用的体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二、教学建议
【新旧教材差异】.
住房的变化是教材新增的实践活动内容,教材以现实生活材料为载体,着力组织学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统计方面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作用的体验,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通过观察、比较、分析1996年至2000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及了解自己家庭、同学家庭1998年至2006年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变化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到我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编排。
教材首先提供了1996年--2000年人均居住面积的变化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分析图中的数据,并解决相关的问题,同时启发学生结合数据分析的过程思考“人均居住面积9平方米”的意义--有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超过9平方米,有的城市人均居住面积不足9平方米。在次基础上要求学生调查了解自己家庭1998年、2002年和2006年底住宅建筑的总面积和当时的人口数,算出这三年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并填写表格。在学生各自调查、统计的基础,进一步要求学生把全班同学调查得到的数据回总在一起,算出这三年全班同学家庭的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并制成折线统计图。教材通过“全班的数据怎样汇总可以更快一些”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统计表和统计图后,教材还要求学生进一步交流参与调查统计活动的体会,帮助学生总结经验、体会成功、升华认识。最后教材安排了一则“你知道吗?”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人均居住面积”与“人均建筑面积”的含义,介绍我国在住宅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
【策略提示】
1、课前准备。
提前通知学生了解自己家庭在1998年、2002年和2006年底的住宅建筑总面积和当时的人口数,并作相应的记录。
2、适当复习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启发学生说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体验统计图的应用价值。
3、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的过程,经历求平均数、制作统计图表的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提升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生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4、结合数据的分析和实际生活中相关事物的比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爱家乡的情感。
三、知识链接
1、复式统计表 教科书
2、折线统计图 教科书
四、教学过程
1、复习。
出示复习题。
下面是北京市2004年4月分一周(4--10日)每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记录,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北京市2004年4月4~10日最高和最低气温统计图
年 月
(1)这一周中。哪天的温差最大,哪天的温差最小?
(2)这几天的最高气温是怎样变化的?最低气温呢?
说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绘制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的问题。
2、观察统计图、回答问题。
(1) 出示课本118页说说是一幅什么图,反映的是什么情况,让学生说说什么是“人均居住面积”。
( 2) 学生独立解答第1题,计算后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的。求“这几年平均每年增加多少平方米”怎样列式?是怎样想的?
(3)思考第2题,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再在全班交流。在交流时启发学生回答:1999年我国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多少?这个数据是从多少个城市中统计得来的?猜一猜这个数据是怎样算出来的?9.78平方米是669个城市人均居住面积,是不是每一个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都大于9.78平方米?会不会有些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少于9.78平方米?
3、填表。组织学生把课前了解到的自己家1998年、2002年、2006年人均居住面积和口情况填在118页的统计表中,并算出自己家里人均建筑面积。
4、汇总、统计。指导学生把全班同学调查得到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并完成119页的统计表。(统计时提示学生先分小组用计算器算出本小组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的和,在把各小组住宅建筑面积的和与人口数的和分别相加,从而算出全班同学家庭住宅建筑面积的总和与人口数的总和。并算出相关年份的人均住宅建筑面积。
5、完成统计图。要求学生先思考画怎么样的统计图,然后动手画一画。
6、组织交流。让学生说说参加本次活动的的收获和体会。
7、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的“你知道吗”,并交流对其中一些问题的理解。
习 题 精 编
小明一家3口人2006年四月季度用水量如下:
第一季度25吨 第二季度35吨
第三季度50吨 第四季度30吨
(1)根据上面数据把图补充完整。
小明家2006年用水情况统计图
2007年1月
(2)平均每月用水约 吨。(保留整吨数)
(3)发现:
建议:
过 关 测 试
1、利民商场今年1~6月份销售空调的台数如下面的统计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
①从()月到()月,空调销售量一直呈上升趋势;
②从()月到()月上升幅度最大;
③如果每台空调可获利润60元,这家商场空调业务今年上半年平均每月盈利()元;
④如果你是这家商场的经理,你将决定为7月份进货()台空调。理由是 。
2、银山科技有限公司2000年-2003年电脑销售和售后服务两方面的利润如下表。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下面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
银山科技有限公司电脑销售和售后服务利润统计图
(2000年-2003年)
从图上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3、红光机床厂2002年机床产量如下:第一季度生产1000台,第二季度生产1500台,第三季度生产2500台,第四季度生产4000台。请绘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完成以下填空。
红光机床厂2002年生产机床情况统计图
(1)全年平均每个季度生产( )台。
(2)第( )季度的产量增长最快。
(3)第四季度比第三季度增长(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