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鹏山无路可走阅读题答案
- 文档
- 2024-09-18
- 10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收集的鲍鹏山无路可走阅读题答案,本文共11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鲍鹏山无路可走
屈原不好写。我几次动笔都叹口气放下了。屈原的生平留给了我们太多的盲点和疑点。为他做传的司马迁情绪激动,心潮起伏,不能心平气和地记录他的身世行踪,大段的主观抒情议论占据了原本就不长的篇幅。司马迁可能意识到,对于屈原来说,他的精神远比他的生平事功更重要。
我一直觉得,屈原之影响中国历史,不在于他的思想,也不在于他的事功。屈原之影响后代,乃是因为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个性对社会的失败,理想对现实的失败。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有关独特的个人与社会、历史发生冲突并遭致惨痛毁灭的记录。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甚至我们可以把他的作品看成是有关人类自由、幸福的启示录。
他以至善至美的古圣贤作自己立身行事的榜样——天真的屈子并不知道,这些古人的“至善至美”是后人的想象甚至是有意的欺骗,他更不能知道,至善至美往往便不能与现实并存,因为至善至美便不能宽容。聪明的庄子看穿了这种历史骗局,他推倒一切圣贤,把他们通通置于他的戏侮之下;犀利的韩非更是从唯物的角度拆穿儒家的美化,把古人推下神坛。而屈原对这些道德幻象则是真诚地信奉,甚至还把自己看成是古圣人的影子,并把自己当成是古圣人意志的现世体现者。当楚怀王背弃“成言”时,屈原才发现“君可思而不可恃”,这时他感受到了个人在体制中的委屈与孤独,甚至他认定一国之中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举世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渔父》),至此,他就把自己放在整个世界的对立面了,不仅是一个庸君,几个奸臣小人,而是所有人的对立面。在别人眼里,他太固执,太钻牛角尖,不容易对话与沟通。屈原就只能死在孤独之中,死在庸君的昏聩、奸人的险恶以及大众的沉默中了。
屈原也缺少孔墨孟荀等人的达观,以及他们曾经有过的苦难磨炼。
当他二十岁行冠礼做《橘颂》时,他是何等儒雅自信,前途远大。而孔孟等人此时还在社会底层挣扎,受尽白眼与辛酸。因而他们有韧性,他们不像屈原那么高贵,孔孟都干过一些鄙贱之人才干的“鄙事”,当过吹鼓手、委吏、乘田,被人从宴席中赶出来。
而屈原,他纯洁无瑕的贵族血统与心性使他无法面对失败。他掸去灰尘,保持自己的皓皓之白,他凛然地站在邪恶的对立面,与他们剑拔弩张,一点也不含蓄,一点也不躲闪,一点也不讲策略,他怒形于色。他给对方看他的伤口,以便让对方知道他的仇恨。他由此遭到邪恶的更为全面彻底的攻击,邪恶即使仅仅为了自己的活,也要让他死。
而屈原的伟大与可贵也正在这里:
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虚与委蛇,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惨绝人寰的战士。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一个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实的人不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我们的事业!
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宽容:项羽决不宽容秦人。
这两个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液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
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
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很多别的缺点。但我总认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
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孤危自死,社会依然,四语之中,涵深哀焉。”(鲁迅)
屈原死了,我们苍白了。
魂兮归来!
(选自鲍鹏山《天纵圣贤》,有删改)
11.简析“他的失败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永恒的悲剧”的含义。(6分)
答:
12.本文写到了屈原怎样的性格特点?屈原为什么会“无路可走”?(6分)
答:
13.文中写到庄子、韩非以及“孔墨孟荀”等人,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文章结尾将“死”“活”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联系生活谈谈你的感悟。(8分)
答:
11.(6分)屈原个体的失败有普遍意义和深远影响,(2分)独特个体之于社会、历史,美好理想之于社会现实总有矛盾冲突,(2分)且往往前者力量微渺,后者冷酷强悍,(2分)折射出人类追求自由幸福和真理正义的艰难。(2分)(答出其中三点且言之成理可得满分)
12.(6分)真性情,偏激。(2分)①他因太纯洁而心性褊狭,太多情而不稳重,太珍惜而脆弱,过于执著于理想而浮躁(或不容尘俗,缺乏圆通,热心理想)。(2分)②有强烈的政治热情和坚定的政治信念。(2分)③他生活在一个冷酷而虚伪的社会中,他的理想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而他又不肯向现实妥协,因而“无路可走”。(2分)(后面三点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且言之成理可得4分。)
13.(4分)对比,突出屈原追求理想的纯真和执着,表达作者对屈原的激情赞美;(2分)反衬,屈原不达观、缺磨砺的性格弱点是其必然失败的根源,强化其失败的悲壮。(2分)(对比、反衬不能少,言之成理即可。)
14.(8分)作者将屈原的死和有的人的活相比,突出屈原伟岸而不屈的民族性格,(2分)表达作者对屈原的无比敬重和对世俗人追逐功利、颠倒黑白的批判。(2分)
现如今,诗人不再遍访名山寻求创作灵感,学者不再闭门深造研究学问,他们纷纷现身于媒体讲堂,徘徊于社会活动场所,甚至为了博取噱头而虚张声势,谎报成就,以此抬高身价,赢得尊敬。这种哗众取宠、弄虚作假的行为是与学术道德背道而驰的,他们是不配诗人、学者的头衔。这样的社会氛围,少了民族真性情,需要我们反思。(4分)(言之成理即可)
走近鲍鹏山散文阅读
促使我想深入了解鲍鹏山,源于前几天在《读者》上看到他写的《历史,让我们看见》。文章的背景是:春秋末期的赵襄子用计谋将代王和他的僚属杀害后,挥兵吞并了代国,然而代王却是赵襄子的姐夫。襄子派使者去接姐姐归国,途中姐姐拔下发笄自刺而死。使者目睹这世间的冷酷,深感绝望的他也拔剑自刎。文中,鲍鹏山用他深邃的眼光、独到的见解揭示了人性的至真至善和至美。他告诉我们,恶的力量虽然能操纵历史,但道德的力量却能超越生命,它创造着历史的正面价值。虽然一个柔弱女性不能改变历史的进程,但她的血却能唤醒人们的良知,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光荣。这就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真正财富。
其实,第一次在“百家讲坛”听鲍鹏山讲《水浒》,就被他那幽默的语言、温情的讲述所吸引。他一改传统思路,从文学角度,用现代视角来评析《水浒》中的英雄人物,从细节处来揭示英雄背后复杂的人性内涵,揭秘英雄内心深处的难言之隐,颠覆了我们多年来对英雄人物的一贯看法,具有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如很多人认为林冲是个大英雄,但鲍鹏山通过对他形象分析,认为他身上有着许多人性的弱点,如对功名的.不舍和向往,在邪恶面前表现得胆怯和懦弱,见义不为,缺乏正义感等等,从而导致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最后被逼成英雄。虽说林冲是当时那个体制下的产物,然而,我们今人身上不也有着林冲的影子吗?难道我们不可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吗?
今年52岁的鲍鹏山早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现为上海电视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协会员。他写过很多书,内容大多与其所学专业有关。如他写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从“圣人的成长”、“孔子的大学”、“三十而立”等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为广大读者还原了一个鲜活的而不是艺术虚构的孔子。书中同时指出,孔子出身贫寒,原本也是一个草根知识分子,靠自学成才最终成为“万世师表”、万众景仰的“圣人”。他告诉大家,圣人是从凡人炼成的,为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励志”的标杆,尤其对80后出生的人具有教育和启迪作用。另外,鲍鹏山的散文文笔也很优美,思想独特,处处洋溢着人性的光辉。
然而,我对鲍鹏山也有否定的地方,那就是他对庄子过于崇拜。如他在《永恒的乡愁》中,对庄子表现出的近乎是一种完美的膜拜。他在赞美庄子的时候,处处以孔子、孟子等儒家与之对比,突出庄子的伟大境界,表现了作者明显的褒贬倾向。其实,庄子属于道家学派,而孔孟等是儒家学派,两种学派在理想、追求上是无法可比的。鲍鹏山对庄子大加赞美有失偏颇。
虽然我没和鲍鹏山接触过,之所以对其推崇备至,是他倡导人性的真善美,弘扬人世间那至高至纯至美的精神。他的学说中蕴含着伟大的道德与人生智慧,这是最难能可贵的。
《听山》阅读题及答案
①平生与山有缘,生于山城长于山城。后来迁家川北,居于山中,年长日深,不知是爱了山的薰陶和水的浸润,还是于山水于生活有了领悟和兴会,渐渐地滋养出听山的嗜好。
②初次听山,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春雨初霁,林间清幽,山岚逍遥,晚霞如瀑,从对面的山脊泻下,次第地织染着远远凝翠的岑峦和尚含绿滋的林卉;残流漳,迂回曲折,涓涓淙淙,犹无声地吟咏着天籁。整个山间仿佛依然笼罩在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显出一片宁静,如一幅恬淡的没画,又如一位绿装倩然的处子,所能够倾听到的,只有宁谧的大地吮吸昊天甘霖微微的喘息。那时年轻,心高志远,好动喜闹,一次的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位哑然的孤独者,一个寂静的缩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
③学生生活多是平淡、单一,甚至枯燥,又兼远离城市,课余饭后的时日便大多是在山中蹊径的散步中消逝。或许正是如此,才有了那次在雨中听山的偶然的经历和所获。那是一个炎热而郁闷的夏日的午后,与同学步于山径,试图以宁静和清幽来弱化心里的烦闷。盛夏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即变,风和日烈间骤然乌云密布。周围无舍,便索性立于树下。雨酣畅淋漓,倾泻在树叶枝梗、青草绿塘,每一次砸下,山中就有一阵清脆或浊重的回响;大雨携着劲风,风过处,树叶枝梗急速不断地屈身弯腰,舞蹈似的,摩擦着推搡着,浑身鸣叫;空中的鸟儿被风掠来拂去、东奔西突,急切而慌乱地寻找巢穴或可栖之处;从山顶涌下的洪水肆无忌惮地在林间、草丛中奔走,又汇成一股股更大的急流,在沟壑里冲撞喧哗,声如金石相击??风声、雨声、水声、树声,交织相融,有如一首雄壮激越而又无序无节的'音乐。我倾听着,心灵仿佛受到了一次山的如流的歌韵和大自然醇浓之流的洗礼,也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
④听有所获,情有独钟,在“绿树枝头一线红”的清晨,在“人散后,一勾新月在天际”的夜晚,在小园香径,在流水偎依的桥头,或是凄风苦雨、残阳古道,一次次地静坐聆听。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是不寂寞的。你俯身可拾红花绿叶,仰首能得蓝天白云;可以听到花的绽放、叶的吐蕾,群鸟的和鸣、风雨的协奏、雷电的高歌;听到云的轻盈、风的潇洒,日出日落、月降月升的恢宏的壮阔,和它深厚内腹云涌的情潮,以及它们所融汇成的一支高亢而又柔婉、急切而徐缓的旋律。这是一支美的旋律,你珍蕴了它,便珍蕴了大自然;你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
⑤踏着这支旋律的节拍,走入社会,也走入一片新的天地,我依然钟情于听山,依然拥有这支旋律,并矢志不渝地前行。
⑥“蜀汉多奇山,仰望与云平,”这是古人的摹状。但是,你目游其中,会看到它们始终不移地在天际描绘出的浪漫而有致的“五线谱”;你心骋其间,能听到另一支旋律——历史的鼓声与时代的潮音融合的旋律。
⑦据史书记载,汉建安,刘备为了实现其谋臣诸葛老师提出的据益州、复汉室进而逐鹿中原的战略,率精兵驻扎在这里,偏安益州的刘璋也“延至北山”。他们“饮酒乐甚”之余,登山远望,夹江两岸的沃野良田、富庶丰饶尽收眼底,刘备想其不久将为已有,便欢曰:“富哉,今日之乐乎!”他如愿以偿,夺隘取关,进而有了蜀地,建立了蜀汉政权。站在山顶,遥想一千七百多年前:如果没有那一阵阵隆隆的鼓声,或许就没有三国的鼎立和蜀汉的繁荣及富庶,也不会有今天这座据史建造的“松柏茂密,篁秀花明,溪壑清幽,景色迷人”的苑囿。
⑧然而,时代履匆匆地前行,那一阵鼓声早已沉积为一段历史、几行碑文和一丛丛萋萋荒草,代之的是一阵又一阵时代的潮音。10多年前,当第一批建设者来到这里,便种下了第一个希望——给这寂静的荒山秃岭坡上了绿装;接踵而至,第二批、第三批??他们用双手创建了校园、公园、疗养院,也创造了这一方的社会文明、时代梢神。你信步其中,不仅能听到大自然的旋律,而且可以听到时代的潮音,使你满心欢愉,也令你深味沉思。
⑨山如箜篌弹歌奏律,其实,生活在这一片群峦中的蜀人之心莫不是一架架箜篌,他们所弹奏出的旋律,又岂是大自然所能媲美的?(原文有删节)
阅读题:
1.文中写到了两次作者具体的听山经历及感受,请分别加以概述。
2.文章第④段中说:“听山是寂寞的,它不比听城市听海。但听山又不是寂寞的。”作者这样写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3.文章第⑦段写到了蜀汉历史,这一内容在文中起何作用?
4.请从表达和内容两个方面鉴赏文章的最后一段。
参考答案:
1. ①孟春黄昏后听山,以为山孤独、寂静、淡然无味,令人难耐。(2分)
②雨中听山,品出了山的亦静亦动、或柔或刚的性格。(2分)
2.不矛盾。(1分)山没有城市和海的热闹与喧嚣,需要静坐聆听,因而“听山是寂寞的”;(2分)听山能听出自然美的旋律,拥有了它也就拥有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生活或人生,所以“听山又不是寂寞的” 。(2分)
3.是作者听山的进一步拓展,由上文到了山的美的旋律延伸到听到历史的鼓声,增加了文章的历史厚重感,也为引出时代潮音作铺垫。(4分,意思对即可)
4.这段文字运用了比喻、反问等修辞方法,语言形象生动而有力。(2分)赞颂了蜀川人民的创造精神,(1分)他们创造的社会文明、明代精神汇成了时代的潮音,这一潮音远远胜过山的旋律、历史的鼓声。(2分)
《还山宅》阅读题及答案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读chá,指小舟。
⑴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⑵下列诗歌的体裁与本诗相同的两项是(4分)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无名氏《迢迢牵牛星》)
B.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促离弦更转,幽咽水难闻。欲训相思处,山川间白云。(隋·孔绍安《别徐永元秀才》)
C.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唐·张九龄《感遇》)
D.夜寒生酒思,晓雪引诗情。热饮一两盏,冷吟三五声。铺花怜地冻,销玉畏天晴。好拂乌巾出,宜披鹤氅行。梁园应有兴,何不召邹生?(唐·白居易《雪朝乘兴欲诣李司徒留守先以五韵戏之》)
E.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⑶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4分)
⑷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6分)
诗的第二联写“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其中“芳草”“落花”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意象。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① ,② ”之句,范仲淹在《苏幕遮(碧云天)》中写“③,④ ”,陆游的《钗头凤(红酥手)》中也有“⑤ ,⑥ ”的描写。
参考答案
⑴(3分)B(“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
⑵(4分)B、D(A、C古体诗,B、D律诗,E绝句)
【评分参考】答对一项得2分。答案超过两项本题不得分。
⑶(4分)第二联写芳草茂盛,遮蔽了路径,但诗人依旧走入了山中,表明这是诗人曾经熟识的道路,隐含着“还”的意思。第三联写横卧的柳枝挡住了诗人前行的小舟,暗示因诗人太久没有还家,不知道柳枝生长茂盛,已经挡住了水路。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第五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
【评分参考】任选两联,每联2分。意思对即可。
⑷(6分)①芳草鲜美
②落英缤纷
③芳草无情
④更在斜阳外
⑤桃花落
⑥闲池阁
【评分参考】每空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山行刘禹锡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5分)
山 行
(唐)项斯①
青枥林深亦有人,一渠流水数家分。
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
蒸茗②气从茅舍出, 缲丝③声隔竹篱闻。
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
【注释】①项斯:浙江仙居县人,是台州第一位进士,也是台州第一位走向全国的诗人。项斯除做过小官丹徒县尉外,长期身居草野,擅长写山村野景。②蒸茗:炒茶。 ③缲丝:煮蚕抽丝。
小题1:尾联中的“不惜”一词隐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态?(2分)
小题2:颔联“山当日午回峰影,草带泥痕过鹿群”这两句描写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
小题1:诗人愿意跟随卖药材回来的药农遁迹空寂的.云山,“不惜”一词透露出诗人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态。(2分)
小题2:动静结合,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群鹿竞奔、蹄落草掩,写出了山间景色的明丽而富有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从“行逢卖药归来客,不惜相随入岛云”的直抒胸臆中,可看出作者“谢绝仕途而甘隐山林的心态”。
小题2:
试题分析:赏析诗句,可从写法、内容入手,对于写景的往往先说出描绘了什么画面,再答表现了什么情感。如本题,从所描写的事物可把握住“动静结合”的手法,再描述画面“正午群峰影子随日移动,群鹿竞奔、蹄落草掩”,最后说出其表达效果“出了山间景色的明丽而富有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山间景象的喜爱之情”即可。
太朴山阅读题及答案
试题内容:
太朴山 许俊文
越是名山,越懒得去,委实是我的气场太小,又害怕喧闹,故而敬而远之。相反,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倒像走亲戚似的,一去再去。
太朴山就是其一。
我不清楚山名的来历,太朴,也许就是大朴吧?大朴之物,必存大美焉,人工不可为,应是天造地设,又不曾被人染过指的。
太朴山好,不仅仅止于名字。山上山下,沟沟壑壑,我所见到的,无非是一些石头、树木、溪水。然而,当它们被我的目光和心灵摄取之后,觉得那石、那树、那水是太朴山所独有的;你若把它们换一个地方,哪怕稍微挪动一下,就不是原来的味道了。这使我想起城市里那些移栽的树,虽然它们还保持着树木的基本形态,但已然是另一层意义的树了。我就干过一件蠢事。三年前去太朴时,看中了一株紫色杜鹃,实在割舍不下,就将其挖回栽在花盆里。次年春天,花是开了,却显然没有它在山野开得那么浑朴自然,那么耐人寻味。个中原因我虽弄不清楚,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染指了。你想想,那株原生态的杜鹃,吐纳的是太朴山的浑沦之气,而当它一旦脱离了那样的气场,即使活着,那也是苟活。
我避名山而亲太朴,似与那里的石头有关。太朴山虽与江南佛教名山九华山粘粘连连,暗通气脉,但此山的石头却与九华山迥异,一个黑硬、粗砺、峥嵘,构成一座名山的体量和气质;一个圆融、苍润、拙朴,成全了太朴山的简淡与空灵。我说它简淡,是因为那些经岁月打磨的石头,已经熄灭了欲望,磨平了棱角,它们扁也好,圆也好,都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虽栖居幽壑,这里几尊,那里几坨,或坐,或立,或倚,或躺,但姿态和表情都是安详、静谧的',仿佛阅尽云雨风霜的智者,只存一抹淡定在胸。石与石,有的则爱独处,长久地沉溺于冥思,仿如世外高人,任你千呼万唤,任你春光撩人,它一点都不为所动;有的则喜群聚,呼朋唤友,你倚我靠,甚至石上叠石,看上去亲密无间,却又谐者自谐,憨者自憨,不像我们人类,聚在一起总是彼此攻讦,相互挤兑,凭空生出许多是非来,想收拾都难。
多石的太朴山,对树木的生长是一种严酷的限定。然而,恰恰是这种限定,给了树木以意想不到的勇气。盘桓于太朴山中,我没有见到像模像样的大树,更不用说参天了,但你并不能因此而漠视那些树木的精神高度,它们的身躯可以不伟岸,可它们的根脉却表现出罕见的骁勇和顽强。
好山必有好水。太朴山的水是一种精灵的化身,有了它,一座山的气脉就被打通了。我曾缘着一条且歌且舞的溪流寻找过它的源头。那清溪,用九曲十八弯是难以言状的,它既像一条青蛇扭动着柔软的身躯,时而没入榛莽,时而又从石缝中蹿出;又似一道白色的闪电,从悬崖上跌落,迅疾划过细长的石槽;……总之,要想目睹它的完整形态,那是不可能的。大自然就是这样,它会把一些细节隐藏起来,让你在寻寻觅觅中悟道参禅,还心灵一份安静。
想人生在世,杂色浊目,乱象迷心,变化着种种的感觉,究竟能在我们的记忆里保存多久,谁也无法把握。但是,眼过、心过、情过之后,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让我们慢慢品味。
譬如太朴山。
11.文章写太朴山,为什么从名山写起?(3分)
答:
12.文中写到哪些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这样写法的好处。(6分)
答:
13.请简要赏析第五节中画线的句子。(5分)
答:
14. “眼过、心过、情过之后,总会有一些东西留下来,让我们慢慢品味。”作者从太朴山品味出了什么,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答:
试题答案:
11.以对喧闹的名山敬而远之,反衬对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的喜爱,引出下文写太朴山。(3分)
12.(1)①对名山和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山的态度的对比;②一株紫色杜鹃在太朴山中和挖回栽在家中花盆里的状况的对比;③太朴山石头与九华山石头形状、情态的对比;④太朴山石头间亲密无间与人类彼此攻讦,相互挤兑的对比。(4分)
(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突出了太朴山的多个特点,丰富了文章的内蕴。(2分)
13.运用拟人、比喻、排比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太朴山石头的情态;(2分)长短句、整散句结合,句式灵活,富于变化;(2分)语言富有韵味。(1分)
14.①平凡、普通的事物也会耐人寻味;②人们要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善待自然,不要随意改变、改造自然;③要遵循着大道从简、返璞归真的至理,淡定处世,简单做人;④学会与人相处,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⑤面对困境,要保持一份勇敢和顽强;⑥面对人生万象,要保持心灵的安静。(6分)
浣溪沙山行阅读题及答案
【原文】
浣溪沙
[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山行
[宋]叶茵
青山不识我姓字,
我亦不识青山名。
飞来白鸟似相识,
对我对山三两声。
【问题】
10.如果说《浣溪沙》中的主人公是故地重游,那么《山行》中的主人公则是▲,这从“▲”一词可以看出。(2分)
11.两首诗歌的主人公在见到“似相识”的.飞鸟时,流露出的情感有何不同?(3分)
【参考答案】
10.初到此地(初次来到这座青山)
不识
评分标准:共2分,每空1分。第一空意对即可。
11.《浣溪沙》中的主人公看到“似曾相识”的燕子,流露出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怀旧伤今之情;而《山行》的主人公独行山中遇见飞鸟,则流露出惊喜之情。。
评分标准:共3分。答对一首得2分,答对两首得3分。意对即可。
春晚山行阅读题及答案
寂历青山晚,山行趣不稀。野花成子落,江燕引雏飞。
暗草薰苔径,晴杨扫石矶。俗人犹语此,余亦转忘归。
殷遥,天宝间仕为忠王府仓曹参军。与王维结交,同慕禅寂。
(1)中间两联是从哪些角度描写景物的`?请简要分析。(4分)
(2)简要说明诗人“忘归”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
(1)①综合运用多种感官。野花飘落、果实初成,江燕引雏飞,柳枝飘拂等,是从视觉角度写景;“暗草薰苔径”是从嗅觉角度写景。
②动静结合。如“暗草薰苔径,是写静景,“江燕引雏飞”、“晴杨扫石矶”是写动景。(4分,每点2分。如从远近、明暗角度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2)①山中幽静而富有生机,景趣良多。
②诗人向往宁静脱俗的生活。(4分,每点2分)
《鲍子都》阅读原文
(一)
幽州从事温琏,燕人也,以儒学著称,与瀛王冯道幼相善。曾经兵乱,有卖漆灯椸①于市者,琏以为铁也,遂数钱买之。累日,家人用然膏烛,因拂试,乃知银也。大小观之,靡不欣喜。唯琏悯然曰:非义之物,安可宝之。遂访其卖主而还之。彼曰:某自不识珍奇,鬻于街肆。郎中厚加酬直,非强买也,不敢复收。琏固还之,乃拜受而去。别卖四五万,将其半以谢之。琏终不纳,遂施于僧寺,用饰佛像,冀祝琏之寿也。当时远近罔不推服,以其有仁人之行。后官至尚书侍郎卒。(出自《刘氏耳目记》)
(二)
魏鲍子都,暮行于野,见一书生,卒心痛。子都下马,为摩其心。有顷,书生卒。子都视其囊中,有素书②一卷,金十饼。乃卖一饼,具葬书生,其余枕之头下,置素书于腹旁。后数年,子都于道上,有乘骢马者逐之。既及,以子都为盗,固问儿尸所在。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开墓,取儿尸归,见金九饼在头下,素书在腹旁,举家感子都之德义。由是声名大振。(出自《独异志》)
[注]①灯椸:灯架子。②素书:书籍。
《鲍子都》阅读题目
1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既及,以子都为盗(已经) B. 冀祝琏之寿也(希望)
C.见一书生,卒心痛(死亡) D. 琏固还之,乃拜受而去(坚持)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不同的两项是(4分)( )( )
A.以儒学著称固国 不以山溪之险
B.子都视其囊中 其真不知马也
C.遂施于僧寺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D.举家感子都之德义 吾妻之美我者
1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唯琏悯然曰:非义之物,安可宝之。
① 子都具言,于是相随往。
20.温琏、鲍子都皆仁德之人,但在具体表现方面不同,请结合材料分析。(4分)
17.C (3分)
18.B D(4分)
19.①只有温琏同情地说:不义之财,怎么能当做宝贝?(2分)
②鲍子都详细地将当时的情况说了,于是带领那个人一同前往。(2分)
20. 温琏:不贪不义之财;鲍子都:热心助人,不求回报。(材料概括符合文意即可。)
松塔
鲍尔吉·原野
①松树像父亲,它不光有朴厚,还有慈父情怀。松树的孩子住得比谁都好,小松子住在褐色精装修的房子里,一人一个房间,人们管它叫松塔。
②松塔与金字塔的结构相仿,但早于金字塔。人说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是受到了神的启发,而松树早就得到过神的启发。神让它成为松树并为子孙建造出无数房子――松塔。
③在城里的大街上见到松树,觉得它不过是松树。它身上的一切都没有超出树的禀赋。如果到山区――比如危崖百尺的太行山区――峭岩上的树竟全都是松树,才知松树不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凋不凋先不说,只觉得它们每一株都是一位圣贤,气节坚劲,遍览古今。
④或许一粒松子被风吹进了悬崖边上的石缝里,而石缝里凑巧积了一点点土,这一点土和石头的缝隙就成了松树成活五百年的故乡。事实上,被风吹进石缝里的不光有松子,各个种类的树籽和草籽都可能被风吹进来,但活下来的只有松树和青草,而活得卓有风姿的只剩下松树。
⑤松树用根把石缝一点点撑大,让脚下站稳。它悬身高崖,每天都遇到劲风却不会被吹垮。我想过,如果是我,每天手把着悬崖石缝垂悬,第一会被吓死,第二是胳膊酸了松手摔死,第三是没吃的东西饿死,第四是被风成木乃伊。而松树照样有虬枝,有凛凛的松针,还构造出一个个精致的松塔。
⑥松塔成熟之后降落谷底――以太行山为例――降落几百上千米,但松子总有办法长在高崖,否则,那崖上的松树是谁栽的呢?这里面有神明的安排。神明可能是一只鸟、一阵风,让松子重返高山之巅,成为松树,迎日月升降。
⑦每一座松塔里都住着几十个姐妹兄弟。原来他们隔着松塔壳的薄薄的墙壁,彼此听得见对方梦话和打鼾。后来它们天各一方,这座山的松树见到另一座山的兄弟时,中间隔着深谷和白雾。
⑧像童话里说的,松子也有美好的童年。第一是房子好,它们住楼房,这种越层的楼房结构只有西红柿的房间堪与比美。第二气味好,松树家族崇尚香气,它们认为,大凡万物,味道好,品质才会好。于是,它们不断散出清香,像每天洗了许多遍洒精油的热水澡。松子的童年第三好的地方是从小见过大世面。世间最大的世面不是出席宴会,而是观日出。自曦光初露始,太阳红光喷薄,然后冉冉东升。未见其动,光芒已遍照宇宙,山崖草木,无不金光罩面,庄严之极。见这个世面是松树每天的功课,阳气充满,而后劲节正直,不惧雨打风吹。松树于草木间极为质朴,阳气盛大而质朴,正像阴气布体才缠绵。阳气如颜真卿之楷书,丰润却内敛,宽肥却拙朴。松树若操习书法,必也颜体矣。
⑨松塔里垒落着许多房子,父母本意不让兄弟分家,走到哪里,手足都住同一座金字塔形的别墅。但天下哪有不分家的事情?落土之后,兄弟们各自奔走天涯。它们依稀记得童年的房子是一座塔,从外观看如一片片鱼鳞,有点像菠萝,更像金字塔,那是它们的家。小时候,松子记得松树上的常客是松鼠,它仿佛在大尾巴上长出两只黑溜溜的眼睛和两只灵巧的手。松鼠经常捧着松塔跑来跑去。
⑩月光下,松塔“啪”地落地,身上沾满露水。整个树林都听到松塔下地的声音,它们在房子里炸开了,成为松子。从此,松子开始天涯之旅,它们不知自己去哪里,是涧底还是高山,这取决于命运的安排。它们更盼望登上山巅,体味最冷、最热的气温,在大风和贫瘠的土壤里活上五百年,结出一辈一辈的松塔,让它们遍布群山之巅。
1. 第②段中的“人说金字塔的设计和建造是受到了神的启发,而松树早就得到过神的启发”中“神的启发”具体指什么?
2. 第⑨段“落土之后,兄弟们各自奔走天涯”一句,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3. 说说下面两句话各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1)每一座松塔里都住着几十个姐妹兄弟。
(2)阳气如颜真卿之楷书,丰润却内敛,宽肥却拙朴。
4. 文章题为“松塔”,试分析作者在文中表露出对“松塔”有哪些深厚的感情?
参考答案:
1.指松树能为松子建造松塔。
2.松塔落地后,成为松子,它们不知自己去哪里,是涧底还是高山,这取决于命运的安排。但它们更盼望登上山巅。
3.(1)拟人,传神地说明了一颗松塔有许多松子。
(2)比喻,生动地写出了松子阳气盛大而质朴的特点。
4.①对“松塔”的结构充满了热爱之情;②对“松塔”成熟之后能在峭岩上长成树的赞美之情;③对“松塔”落土之后盼望在大风和贫瘠的土壤里生活的钦佩之情。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