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史薛端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
- 文档
- 2024-07-02
- 114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北史薛端传文言文阅读原文附答案,本文共1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薛端,字仁直,本名沙陀。有志操,遭父忧,居丧合礼。与弟裕励精笃学,不交人事。年十七,司空高乾邕辟为参军。赐爵平阴男。
魏孝武西迁,周文①令大都督薛崇礼据龙门,引端同行。崇礼寻失守,降东魏。东魏遣行台薛修义督乙干贵西度,据杨氏壁。与宗亲及家僮等先在壁中,修义乃令其兵逼端等东度。方欲济河,会日暮,端密与宗室及家僮等叛之。修义亦遣骑追,端且战且驰,遂入石城栅,得免。栅中先有百家,端与并力固守。贵等数来慰喻,知端无降意,遂拔还河东。东魏又遣其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达守杨氏壁。端率其属,并招喻村人,多设奇兵以临之。懿等疑有大军,便东遁,赴船溺死者数千人。端收其器械,复还杨氏壁。
端性强直,每有奏请,不避权贵。周文嘉之,故赐名端,欲令名质相副。自居选曹,先尽贤能,虽贵游子弟,才劣行薄者,未尝升擢之。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乃遣之。
魏帝废,近臣有劝文帝践极,文帝召端告之。端以为三方未一,遽正名号,示天下以不广。请待龛翦僭伪,然后俯顺乐推。文帝抚端背曰:“成我者卿也。卿心既与我同,身岂与我异。”遂脱所著冠带袍裤并以赐之。端久处选曹,雅有人伦之鉴,其所擢用,咸得其才。
周孝闵帝践阼,进爵为公。晋公护②将废帝,召群臣议之。端颇具同异,护不悦,出为蔡州刺史。为政宽惠,人吏爱之。转基州刺史。总管史宁遣司马梁荣催令赴任。蔡州父老诉荣,请留端者千余人。至基州未几,卒。遗诫薄葬,府州赠遗,勿有所受。
(选自《北史薛端传》,有删改)
【注】①周文:周文帝。②护:宇文护。
10.D(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乃遣之。)
11.C.(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爵位等级情况复杂多变)
12.A(“打退了贺兰懿的进攻”不符合文意0
13.(1)薛端一行人正准备渡过黄河,正好遇到天黑的时候,薛端便与宗族及家童等密谋反叛东魏。(得分点:方、济、会各1分,句意2分)
(2)薛端长期担任选官,很有鉴识人才的才能,经他提拔任用的人,都能人尽其才。(得分点:鉴、擢、得各1分,句意2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B.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C.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D.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丧:古代人父母去世后,在家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也称居忧、守丧等。
B.践祚: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指帝王即位。文中指周孝闵帝即位。
C.公: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从周代到清朝,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刺史:自汉设立,本为监察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名称也有变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端忠君爱国,积极抗击敌军。面对敌将的劝诱,他拒不投降;他与民众一起坚守石城栅,打退了贺兰懿的进攻,收复了杨氏壁。
B.薛端为人正直,选人唯才是举。他每次奏请不回避权贵,得到周文帝的嘉奖;他选拔人才不以门第高贵为标准,而是先看德才。
C.薛端敢于直谏,提出不同意见。他劝说文帝不要匆忙登基称帝号;当宇文护要废黜孝闵帝时,他极力反对,结果得罪了宇文护。
D.薛端治政有方,深得别人尊重。他任蔡州刺史,施政宽厚,深得人心;当他改任基州刺史时,蔡州百姓纷纷请求上级让其留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欲济河,会日暮,端密与宗室及家僮等叛之。
(2)端久处选曹,雅有人伦之鉴,其所擢用,咸得其才。
北史·薛端传的阅读和答案
薛端,字仁直,本名沙陀。有志操,遭父忧,居丧合礼。与弟裕励精笃学,不交人事。年十七,司空高乾邕辟为参军。赐爵平阴男。
魏孝武西迁,周文①令大都督薛崇礼据龙门,引端同行。崇礼寻失守,降东魏。东魏遣行台薛修义督乙干贵西度,据杨氏壁。与宗亲及家僮等先在壁中,修义乃令其兵逼端等东度。方欲济河,会日暮,端密与宗室及家僮等叛之。修义亦遣骑追,端且战且驰,遂入石城栅,得免。栅中先有百家,端与并力固守。贵等数来慰喻,知端无降意,遂拔还河东。东魏又遣其将贺兰懿、南汾州刺史薛琰达守杨氏壁。端率其属,并招喻村人,多设奇兵以临之。懿等疑有大军,便东遁,赴船溺死者数千人。端收其器械,复还杨氏壁。
端性强直,每有奏请,不避权贵。周文嘉之,故赐名端,欲令名质相副。自居选曹,先尽贤能,虽贵游子弟,才劣行薄者,未尝升擢之。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乃遣之。
魏帝废,近臣有劝文帝践极,文帝召端告之。端以为三方未一,遽正名号,示天下以不广。请待龛翦僭伪,然后俯顺乐推。文帝抚端背曰:“成我者卿也。卿心既与我同,身岂与我异。”遂脱所著冠带袍裤并以赐之。端久处选曹,雅有人伦之鉴,其所擢用,咸得其才。
周孝闵帝践阼,进爵为公。晋公护②将废帝,召群臣议之。端颇具同异,护不悦,出为蔡州刺史。为政宽惠,人吏爱之。转基州刺史。总管史宁遣司马梁荣催令赴任。蔡州父老诉荣,请留端者千余人。至基州未几,卒。遗诫薄葬,府州赠遗,勿有所受。
(选自《北史薛端传》,有删改)
【注】① 周文:周文帝。②护:宇文护。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 真才也
B.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C.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D.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居丧:古代人父母去世后,在家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也称居忧、守丧等。
B.践祚:指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指帝王即位。文中指周孝闵帝即位。
C.公:爵位,是古代 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从周代到清朝,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D.刺史:自汉设立,本为监察官,后得到进一步发展,由监察官变为地方军事行政长官,名称也有变化。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薛端忠君爱国,积极抗击敌军。面对敌将的劝诱,他拒不投降;他与民众一起坚守石城栅,打退了贺兰懿的.进攻,收复了杨氏壁。
B.薛端为人正直,选人唯才是举。他每次奏请不回避权贵,得到周文帝的嘉奖;他选拔人才不以门第高贵为标准,而是先看德才。
C.薛端敢于直谏,提出不同意见。他劝说文帝不要匆忙登基称帝号;当宇文护要废黜孝闵帝时,他极力反对,结果得罪了宇文护。
D.薛端治政有方,深得别人尊重。他任蔡州刺史,施政宽厚,深得人心;当他改任基州刺史时,蔡州百姓纷纷请求上级让其留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方欲济河,会日暮,端密与宗室及家僮等叛之。
(2)端久处选曹,雅有人伦之鉴,其所擢用,咸得其才。
答案:
10.D(大军东讨,柱国李弼为别道元帅,妙简英寮,数日不定。周文谓弼曰:“为公思得一长史,无过薛端。”弼对曰:“真才也”乃遣之。)
11.C.(周代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后代爵位等级情况复杂多变)
12.A(“打退了贺兰懿的进攻”不符合文意0
13.(1)薛端一行人正准备渡过黄河,正好遇到天黑的时候,薛端便与宗族及家童等密谋反叛东魏。(得分点:方、济、会各1分,句意2分)
(2)薛端长期担任选官,很有鉴识人才的才能,经他提拔任用的人,都能人尽其才。(得分点:鉴、擢、得各1分,句意2分)
罗伦注,字彝正,吉安永丰人。家贫樵牧,挟书诵不辍。及为诸生,志圣贤学,尝曰:举业非能坏人,人自坏之耳。知府张瑄悯其贫,周之粟,谢不受。居父母丧,逾大祥,始食盐酪。成化二年,廷试,对策万余言。直斥时弊,名震都下。擢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逾二月,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伦诣贤沮之,不听。乃上疏曰:臣窃谓贤大臣,起复大事,纲常风化系焉,不可不慎。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疏入,谪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疏救,不报。御史杨琅复申救,帝切责之。尚书王翱以文彦博救唐介事讽贤,贤曰:潞公市恩,归怨朝廷,吾不可以效之。伦至泉,有司率诸生从之。在公余聚众收徒,讲学郡北净真观。时巡抚御使朱公贤奏请迁福之柏衙,制从之。提举罗公伦云:衙门设立自有其地;迁移亦有其数。盖以柏衙僻陋,非可设之地;岁数未穷,非可迁之时。遂寝其事。成化三年,贤卒。明年,以学士商辂言召复原职,改南京。居二年,引疾归,遂不复出。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十四年卒,年四十八。嘉靖初,从御史唐龙请,追赠左春坊谕德,谥文毅。学者称一峰先生。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改净真观地建一峰书院,祀市舶司提举罗文毅公伦。(节选自《明史罗伦传》,有删改)注:罗伦,明代理学家、状元,晚年隐于家乡金牛山授徒讲学,开明代书院会讲之先声。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B.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C.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D.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居父母丧,是指古人在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长辈去世后,子女按礼守丧三年,任官者须离职守丧。
B.成化,是年号。年号是古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纪年的名号,如文中的成化三年、居二年、嘉靖八年等。
C.翰林修撰,是指明、清时期,翰林院设置的修撰官一职,一般在殿试揭晓后,由科考状元担任该职。
D.谥,是谥号。谥号是用来彰善恶,垂劝诫,官员能得到谥号,往往被认为是名垂青史的莫大荣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罗伦家贫好学。他虽以砍柴放牧为生,但随身带着书诵读,从不间断,学业卓然有成。参加殿试,做一万多字的对策,考中状元。
B.罗伦刚正敢言。因明宪宗启用在居丧时的李贤,而上疏指出破例起用李贤会败坏纲常和民风习俗,最终被贬为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史。
C.罗伦实干有为。他来泉州任职,为泉州地方做了两件事:一是反对朝廷准备将福建市舶司迁往付的柏衙;二是在净真观等地讲学,影响很大。
D.罗伦淡泊名利。由于大学士商辂的保荐,他调回南京任职,但因为患病就辞官了。回到家乡永丰县后,著书讲学。去世后,朝廷追赠文毅谥号。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 0分)
(1)大学士李贤奔丧毕,奉诏还朝。伦诣贤沮之,不听。
(2)以金牛山人迹不至,筑室著书其中,四方从学者甚众。
10.C
【解析】在礼,子有父母之丧,君三年不呼其门。愿陛下断自圣衷,许贤归家持服。朝廷端则天下一,大臣法则群臣效,人伦由是明,风俗由是厚矣。
11. B
【解析】居二年不是年号。
12. D
【解析】所举示例不能说明罗伦淡泊名利。
13. (1)大学士李贤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结束,奉皇上诏命回朝。罗伦拜访了李贤,并对李贤不在家守丧的做法进行劝阻,(李贤)没有理睬。
( 译出大意给2分;奔丧沮听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2)因为金牛山人迹罕至,罗伦就在山上建了房屋、著书立说,各处来跟他学习的人很多。
( 译出大意给2分;以其中四方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
罗伦,字蠡正,吉安永丰人。家里穷以砍柴放牧为生,他随身带着书诵读,从不间断。等到入学成为诸生的时候,立志钻研圣贤之学,曾说:科举考试并不能毁坏人,人自我毁坏罢了。知府张瑄可怜他贫困,用粟米周济他,罗伦感谢而不肯接受。为父母服丧,过了两周年,举行大祥祭礼后,才开始吃盐和奶酪。 成化二年,罗伦参加廷试,做对策一万多字。径直痛斥时弊,名声震动京城。被选为进士第一,授官翰林修撰。过了两个月,大学士李贤回去料理长辈亲属的丧事结束,奉皇上诏命回朝。罗伦拜访了李贤,并对李贤不在家守丧的做法进行劝阻,李贤没有理睬。罗伦于是上奏疏说:臣私下认为李贤是大臣,朝廷把服丧期未满的大臣召还任职是大事,纲常风化都与之相关联,不可以不慎重。根据礼法,做儿子的有父母的丧事,君主三年内不去他家门呼唤。愿陛下依自己的本心做作出判断,允许李贤回家服丧。朝廷礼仪端正,那么天下就上下一心,大臣守法制则群臣就会仿效,人伦由此昌明,而风俗也由此淳厚了。奏章送进内宫,罗伦被贬为福建市舶司副提举。御史陈选上疏相救,没有回复。御史杨琅又为他申辩,想解救他,皇上严厉地斥责了杨琅。尚书王翱用宋朝文彦博就唐介的史事暗示李贤出面替罗伦解围。李贤说:潞公收买恩义,把怨气归咎给朝廷,我不可以效仿他。罗伦来到泉州的那天,官员率领许多儒生跟随罗伦(学习)。罗伦在公务之余聚集学生收授徒弟,在城北的净真观讲授理学。当时巡抚御史朱贤上奏朝廷,请求将福建市(泉州)舶司迁移到福州的柏衙,朝廷同意了这件事。提举罗伦说:衙门的设立应该设在他应在的位置上,迁移也应有它的年限。因为柏衙地处偏僻简陋,不是可以设立的地方;福建市舶司年限没有到,不是迁移的时候。于是停止了这件事。成化三年,李贤去世。第二年,因为学士商辂进言,朝廷召还罗伦,恢复原职,但改在南京任官。过了两年,因为患病还乡,就此不在出任官职。因为金牛山人迹罕至,罗伦就在山上建了房屋、著书立说,各处来跟他学习的人很多。成化十四年(1478年),罗伦去世,享年四十八岁。嘉靖初年(15),根据御史唐龙的请求,追赠罗伦为左春坊谕德,谥号是文毅。学生们称他为一峰先生。嘉靖八年,巡按御使聂豹、提学副使郭持平、知府顾可久、通判李文、推官徐炤将当年罗伦讲学的净真观旧址改建为一峰书院,用来纪念他。
北史·孟尝君传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北史孟尝君传
孟尝君,名文,姓田氏。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乃西说秦王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使齐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不可失时也。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临淄、即墨危矣。王何不先秦使之未到,复孟尝君,折秦之谋,而绝其霸强之略。齐王曰:善。王召孟尝君而复其相位,而与其故邑之地,又益以千户。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今赖先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事有固然,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者乎?明旦,侧肩争门而入;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非好朝而恶暮,所期物忘其中。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节录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 诚:实情
B.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 币:钱币
C.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 趣:同趋
D.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 徒:白白地
13. 文中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B.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C.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 事之固然也
D.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尝君被废黜的原因,除了是齐王不满其声名盖过了自己并独揽了齐国的政权,还有就是齐王被秦、楚两国散布的流言蜚语迷惑。
B.众宾客的离去反衬了冯驩的忠诚,西行游说的成功更说明了他的能力。冯驩并不同于那些鸡鸣狗盗之辈。
C.孟尝君有食客三千,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而他复职后准备狠狠地侮辱弃他而去的宾客,又反映了他心胸狭隘,缺乏容人之量。
D.冯驩不仅善于游说,而且善于劝谏。他巧用比喻劝说孟尝君,并真心祝愿他能恢复往日门客盈门的盛况。孟尝君最终接受了他的建议。
15.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及课文原文。(11分)
(1)齐王惑于秦、楚之毁,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之权,遂废孟尝君。(6分)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5分)
参考答案:
12.B
13.B
14.D
15.(1)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2)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做边邑,您知道那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参考译文】
孟尝君姓田名文。齐王受到秦国和楚国毁谤言论的蛊惑,认为孟尝君的名声压倒了自己,独揽齐国大权,终于罢了孟尝君的官。那些宾客看到孟尝君被罢了官,一个个都离开了他。冯欢就乘车向西到了秦国游说秦王说:大王也知道齐国罢了孟尝君的官吧?使齐国受到天下敬重的,就是孟尝君。如今齐国国君听信了毁谤之言而把孟尝君罢免,孟尝君心中无比怨愤,必定背离齐国;他背离齐国进入秦国,那么齐国的国情,朝廷中下至君王下至官吏的状况都将为秦国所掌握。您将得到整个齐国的土地,岂只是称雄呢!您赶快派使者载着礼物暗地里去迎接孟尝君,不能失掉良机啊。秦王听了非常高兴,就派遣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去迎接孟尝君。冯欢告别了秦王而抢在使者前面赶往齐国,到了齐国,劝说齐王道:现在我私下得知秦国已经派遣使者带着十辆马车载着百镒黄金来迎接孟尝君了。孟尝君不西去就罢了,如果西去担任秦国宰相,那么天下将归秦国所有,秦国是强大的雄国,齐国就是软弱无力的雌国,软弱无力,那么临淄、即墨就危在旦夕了。大王为什么不在秦国使者没到达之前,赶快恢复孟尝君的官位并给他增加封邑来向他表示道歉呢?如果这么做了,孟尝君必定高兴而情愿接受。秦国虽是强国,岂能够任意到别的国家迎接人家的宰相呢!要挫败秦国的阴谋,断绝它称强称霸的计划。齐王听后,顿时明白过来说:好。齐王召回孟尝君并且恢复了他的宰相官位,同时还给了他原来封邑的`土地,又给他增加了千户。
自从齐王因受毁谤之言的蛊惑而罢免了孟尝君,那些宾客们都离开了他。后来齐王召回并恢复了孟尝君的官位,冯欢去迎接他。还没到京城的时候,孟尝君深深感叹说:我素常喜好宾客,乐于养士,接待宾客从不敢有任何失礼之处,有食客三千多人,这是先生您所了解的。宾客们看到我一旦被罢官,都背离我而离去,没有一个顾念我的。如今靠着先生得以恢复我的宰相官位,那些离去的宾客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我呢?如果有再见我的,我一定唾他的脸,狠狠地羞辱他。听了这番话后,冯欢收住缰绳,下车而行拜礼。孟尝君也立即下车还礼,说:先生是替那些宾客道歉吗?冯欢说:并不是替宾客道歉,是因为您的话说错了。说来,万物都有其必然的终结,世事都有其常规常理,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孟尝君说:我不明白说的是什么意思。冯欢说:活物一定有死亡的时候,这是活物的必然归结;富贵的人多宾客,贫贱的人少朋友,事情本来就是如此。您难道没看到人们奔向市集吗?天刚亮,人们向市集里拥挤,侧着肩膀争夺入口;日落之后,经过市集的人甩着手臂连头也不回。不是人们喜欢早晨而厌恶傍晚,而是由于所期望得到的东西市中已经没有了。如今您失去了官位,宾客都离去,不能因此怨恨宾客而平白截断他们奔向您的通路。希望您对待宾客像过去一样。孟尝君连续两次下拜说:我恭敬地听从您的指教了。听先生的话,敢不恭敬地接受教导吗。
文言文太史慈传阅读附答案
三国当汉、魏之际,英雄虎争,一时豪杰志义之士,磊磊落落,皆非后人所能冀①,然太史慈者尤为可称。慈少仕东莱本郡为奏曹吏,郡与州有隙,州章劾之,慈以计败其章,而郡得直②。北海相孔融,闻而奇之,数遣人讯问其母,并致饷遗。后孔融在北海为贼所围,慈为求救于平原,突围直出,竟得刘备兵解融之难。后刘繇为扬州刺史,慈往见之,会孙策至,或劝繇以慈为大将军。繇曰:“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但使慈侦视轻重,独与一骑,卒遇策,便前斗,正与策对,得其兜鍪③。及繇奔豫章,慈为策所执,捉其手曰:“宁识神亭时邪?”又称其烈义,为天下智士,释缚用之。后刘繇亡於豫章,士众万余人未有所附,策命慈往抚安焉。左右皆曰:“慈必北去不还。”策曰:“子义舍我,当复与谁?”饯送昌门,把腕别曰:“何时能还?”答曰:“不过六十日。”果如期而反。策命抚安繇之子,经理其家。孙权代策,使为建昌都尉,遂委以南方之事,督治海昏。至卒时,才年四十一,葬于新吴,今洪府奉新县也,邑人立庙敬事。乾道中封灵惠侯,予在西掖当制,其词云:“神早赴孔融,雅谓青州之烈士。晚从孙策,遂为吴国之信臣。立庙至今,作民司命④。揽一同之言状;择二美以建侯,庶几江表之间,尚忆神亭之事。”盖为是也。
(选自洪迈《容斋续笔·卷三·太史慈》略有改动)
太史慈字子义,东莱黄人也。慈长七尺七寸,美须髯,猿臂善射,弦不虚发。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⑤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其妙如此。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孙权统事,以慈能制磐,遂委南方之事。年四十一,建安十一年卒。慈临亡,叹息曰:“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权甚悼惜之。评曰:太史慈信义笃烈,有古人之分。
(节选自《三国志·太史慈传》)
【注释】①冀:比冀,比较。②直:澄清。③兜鍪:头盔。④作民司命:被人们尊敬地奉养。⑤楼棼:城楼上的柱子。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遣人讯问其母 讯问:探访问候
B.慈为求救于平原 求救:请求救兵
C.经理其家 经理:经营管理
D.孙权统事 统事:统领事务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慈以计败其章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B.慈往见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为天下智士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D.果如期而反 吾尝终日而思矣
1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B.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C.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D.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史慈聪颖机智,为人豪侠仗义。他年轻时担任本郡的属吏,用计破坏了州官对郡守的诬告,澄清了郡守的冤屈。
B.太史慈智勇双全,是个孤胆英雄。他为了报答恩情,单骑突围,到平原搬来了刘备的救兵,解了北海郡守孔融的围。
C.太史慈笃守信义,大有名士风范。孙策让他去北方安抚旧主刘繇的儿子,大家都认为他不会回来了,结果他如期回到军营。
D.太史慈志向高远,可谓个大丈夫。他认为应当提着七尺宝剑护卫天子,施展自己的抱负。可惜他正值壮年,抱憾而终。
13.把原文中画线的兔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但使慈侦视轻重,独与一骑,卒遇策,便前斗,正与策对,得其兜鍪。(5分)
(2)曹公闻其名,遗慈书,以箧封之,发省无所道,而但贮当归。(5分)
9.C(根据上下文语境,孙策命令太史慈安抚刘繇的儿子,安排好刘繇家人的生活。经理:安排好生活。)
10.D(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以”是连词,以致。B项第一个“之”,代词,他,指刘繇;第二个“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项第一个“为”,动词,是;第二个“为”,介词,替。D项两个“而”是都连词,表修饰关系。)
11.A(原文:尝从策讨麻保贼,贼於屯里缘楼上行詈,以手持楼棼,慈引弓射之,矢贯手著棼,围外万人莫不称善。释义:他曾经跟从孙策讨伐麻保贼,有一贼在屯里城楼上辱骂孙策军队,并且用手挽着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便拉弓射他,箭矢便贯穿手腕,反牢牢钉在柱子上,围外的一万人没有不叫好的。)
12.C“安抚旧主刘繇的儿子”的事是在他奉命安抚刘繇的士众之后。
13.(1)(刘繇)只是派太史慈侦察(孙策)军队的真伪虚实,只给他一人一马去,突然与孙策相遇,他便上前打斗起来,与孙策恶斗一场,夺得孙策的头盔回来。
(2)曹操听到他的威名,赠送了太史慈一封书信,用箱子封了它,打开看看信上面没有说什么,只是放了少量当归。
评分标准:要求重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每个重点词1分。(1)但:仅,只是。骑:一人一马。卒:突然。对:对打,搏斗。其:他,指孙策。(2)其:他,指太史慈。遗:赠送。以:用。发:打开。省:察看。
【文言文参考译文】
三国时正当汉、魏两朝交替,英雄龙争虎斗,一时有志气的豪杰们,磊磊落落,都是后人比不上的,至于太史慈这人,则尤其应当称颂。他年轻时在他故乡东莱郡(今山东半岛一带)担任奏曹吏,郡守和州官有矛盾,州官上奏章弹劾郡守,太史慈用计破坏了他的诬告,郡守的冤屈才获得澄清。北海(今山东寿光东南)相(相当于太守)孔融听说这件事后,认为太史慈是个奇才,多次派人探访他的母亲,并送给她丰厚的礼物。后来孔融在北海郡被贼寇包围,太史慈为他到平原(今属山东)求救兵,单身冲出包围,终于搬来刘备的兵马,解了孔融的围。后来刘繇当扬州刺史时,太史慈去求见,正好孙策领兵来攻扬州,有人劝刘繇任命太史慈为大将军,抗拒孙策,刘繇说:“我如果用子义(太史慈字)为将,恐怕许子将要笑话我部下无能人。”(刘繇)只是派太史慈侦察(孙策)军队的真伪虚实,只给他一人一马去,突然与孙策相遇,他便上前打起来,与孙策恶斗一场,夺得孙策的头盔回来。后来刘繇失败逃往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史慈被孙策擒获,孙策握着他的手说:“还记得咱二人在神亭时那场恶斗吗?”又称赞太史慈忠义勇烈,是当今天下有才能的人,便为太史慈松绑,任用他为将。后来刘繇死在豫章,他的部下士众一万多人没有人可以依附,孙策便让太史慈前往安抚兵众。孙策左右的人都说:“太史慈一定向北去而不回来了。”孙策却深具信心地说:“子义他舍弃了我,还可以投奔谁呢?”孙策替太史慈饯行送别至昌门,临行把著太史慈的'手腕问:“什么时候能够回来?”太史慈答道:“不过六十日。”果然按照期限返回。孙策让太史慈去安抚刘繇的儿子,安排好刘繇家属的生活。孙权代替孙策在东吴执政后,任使太史慈为建昌(今江西奉新)都尉,遂委派他管理吴国南方的军政事务,设衙门于海昏(今江西永修)。到他去世时,年仅四十一岁,葬他在新吴,就是现在洪府奉新县,当地的人给他盖了庙来祭祀他。宋孝宗乾道年间,皇帝又下诏封太史慈为灵惠侯,被尊敬为神。我当时在朝廷西宫门的办公处担任起草文告的官职,写了祭太史慈庙的祭词,说:“太史慈早年营救孔融,被誉为青州的烈士。晚年随从孙策,成为吴国的信臣。自从建庙祭祀到现在,为人们所尊奉。总揽所言之情状,用封侯建庙二件美善的事来敬奉,为了使长江流域一带的百姓,都记得在神亭大战的壮烈。”就是这个事。
(选自宋·洪迈《容斋续笔·卷三·太史慈》)
太史慈字子义,是东莱郡黄县人。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有很美的胡须,像猿一样的手臂善长射箭,箭不虚发。他曾经跟从孙策讨伐麻保贼,有一贼在屯里城楼上辱骂孙策军队,并且用手挽着城楼上的柱子,太史慈便拉弓射他,箭矢便贯穿手腕,反牢牢钉在柱子上,围外的一万人没有不叫好的。曹操听到他的威名,赠送了太史慈一封书信,用箱子封了它,打开看看信上面没有说什么,只是放了少量当归。后来孙权统领事务,认为太史慈能克制刘磐,于是把南方各个大事托付给他。他在建安十一年卒,享年四十一岁。太史慈临死时,叹息道:“大丈夫生在世上,应当带着三尺长剑,来登到天子的阶堂。如今我的志向没有实现,怎么就要死啊!”孙权知道太史慈死了,非常痛悼惋惜。评论说:太史慈十分守信义诚厚刚正,大有古人的风范。
(节选自《三国志·太史慈传》)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