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7-10
- 116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比的认识教学反思,本文共1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给学生学习生活数学提供了一种视野,搭起了一座平台,任何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通过教师的艺术加工都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内容。教学时我队对教材进行重组,创设了生活情境,即学生熟悉的、自己班男生25人,女生17人这一生活情境着手,通过让学生提出能够说明男女生人数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7分之25又可以说成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5比17,让学生初步建立起比的概念,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丰富他们新的经验,又通过解读大量生活中的比,让学生大量的说甲是乙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甲和乙的比是几比几的语言,欣赏了生活中的“黄金比”更深入的了解了比的内涵。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理解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大家在一起相处几年了,彼此之间应该非常熟悉了,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前来,一位是杨逸飞,另一位是盛逸凡,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位同学相比,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刚才杨逸飞和盛逸凡相比,同学们找到了相同点和
不同点,这儿的比是比较的意思,数学上也有比,是什么意思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数学中的比。(板书课题)
二、充分感知 建构意义
1、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出示:杨逸飞今年体重42千克,盛逸凡体重30千克,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同学们提的问题都非常有价值,我们首先看这两个倍数问题,(出示课件)杨逸飞的体重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盛逸凡的体重是杨逸飞体重的几分之几。指生列式。
2、同类量的比
师:42÷30表示杨逸飞是盛逸凡体重的几倍?还可以说成杨逸飞与盛逸凡体重的比是42比30(板书:42比30)
师:谁能向老师这样说一说?你能仿照上面的说法用比盛逸凡和杨逸飞体重他们之间的关系吗?
师:这里的42比30和30比42能不能交换位置?为什么?
3、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赵方涛3分钟走330米,你能用算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生列式)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列的式子?
师:路程和时间相除,我们可以说成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4、比的意义
师:42÷30我们可以说成什么?30比42可以说成什么?330÷3又可以说成什么?
师:什么叫做两个数的比?(指生回答)
师:意思非常接近了,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板书)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说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怎样的关系?
5、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师;关于比还有很多的知识,请同学们自学课本78至79页第一个红点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画下来。
师:通过自学你有什么收获?下面我们以42 比30 为例说说你学会了什么?
师:同学们会求比值了吗?把黑板上剩下的两道题用比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求出比值。集体订正
师:有没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
6、比、分数、除法 之间的关系
出示:5:6=÷()=()/()
师: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反过来两个数的比又能写成除法形式,看来比和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以前学过除法和谁有联系?(分数)比又和谁有联系?比和除法,分数这三者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又有什么区别呢?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这个表格,探究一下这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先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
师:如果a表示比的前项,b表示比的后项,怎样用字母表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判断
(1)我的身高是162cm,儿子的身高是1.3m,我的身高与儿子身高的比是162:1.3。 ( )
(2)把1克盐溶解在20克水中,盐与盐水的比是1:21。( )
2、研究比的后项
出示:在28届乒乓球世界杯决赛中,中国虎将王皓状态神勇,以4:0大胜韩国名将柳承敏,获得冠军。
师:不是比的后项不能为0吗?那么这里的4:0怎么解释的?
3、举例生活中的比
生活中见过比吗,举个例子,判断一下和数学上的比一样吗?出示人体中许多有趣的比
4 拓展应用
福尔摩斯探术
犯罪现场有一个脚印,这个脚印是25cm,你能根据人的脚长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算出犯罪嫌疑人的身高吗?
四 谈收获
1你有什么收获?
2 知识介绍
同学们知道比号的来历吗?出示比号的来历关于比,还有很多知识,课下同学们可以上网查一查。
《比的认识》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比的概念实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倍比关系。任何相关的两个数量的比都可以抽象为两个数的比,既有同类量的比,又有不同类量的比。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十一册“认识比”的起始课,在遵循教材编写原理的基础上,汪老师对教学题材进行了重组,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自学、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除法和分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关于比的基础知识,能够发展学生对除法和分数的认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联系。
课堂教学特色:
关注学习方式,释放出“自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评析: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因此,汪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自学——交流——应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通过看书学习新知,让学生在小组里或班级内交流所学所想,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拓展了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例1的教学首先抓住了两个环节:首先通过已有知识与经验使学生认识到用减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的相差关系,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这里认识的比则专门框定于后一种情况,这样可使教学建立在一个清晰的前提条件下。其次又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比,使学生体会到比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在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后,结合两个比的前后项的“不同”巧妙帮助学生明确比是一个有序的概念,这样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显得层次清晰,条理有序。
例1的学习主要依靠学生的自学,但老师为学生提供了三点学习提示:①果汁和牛奶杯数之间的关系如何用比来表示?②比怎么读?怎么写?③比有哪些组成部分?这些提示为学生的自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要求,提供了保障。可以说这种学习模式是本节课的亮点。
例1之后,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讨论蜂蜜与水体积之间、蜂蜜与蜂蜜水体积之间、水与蜂蜜水体积之间关系的表示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利于后面教学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比的意义的认识。
例2通过教学两个不同类量的比,使学生进一步完善对比的认识。一方面通过独立填写题中的表格,使学生初步体会到速度是路程与时间比较的结果。可贵的是汪老师在描述比的意义时重点强调了比与除法的关系,在通过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互说,共同领悟中使学生对比的意义有一个本质的理解,比与比值是互相联系而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有利于学生对两个概念的的理解和掌握。
汪老师的课堂教学允许学生在交流时的随意和无序,但其中却能更好地看到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例如: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汪老师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来完成的。再如:让学生分析“一场比赛,两个队的比分为3比0”,这个比与我们今天学的比相同吗?它的后项为什么可以是0?让学生从矛盾、冲突中领悟两者的差别,在交流中理解“比的后项不能为0”。
练习的设计层次清楚,形式活泼,沟通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精美的课件展示“黄金比”令人赏心悦目。这个过程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比的意义的理解,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数学思考能力。
建议:教学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时,能否先出示表格,让学生充分地在小组内交流和讨论,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比较,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渗透难点,而且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量。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大量自主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合作、讨论、交流、归纳、分析的过程中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一定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
《比的认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比和比的应用》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比的认识》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和比的应用》这一节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男女生人数的比较”“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三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男女生人数的比较”“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反思:
下面谈谈我的教后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问题归因: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教学重建:
如果我再教学这一内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教学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认识比》是在学生已学过 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这个单元的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牛奶杯数与果汁杯数的比 洗洁液配比路程与时间的比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介绍比的各部分名称,使学生认识比。备课时我反复斟酌:学生初次接触比,难免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要学习比,比在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在1、2两个例题中,比的必要性不容易体现出来,学生可能感觉没必要用到比。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发现,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设计自学、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应该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要善于调动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对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和有关知识点没有深入地思考和预设,有时显得空间过大,使学生的思考失去针对性、方向性;有时又因为没有提得很到位或明确,使得学生在思维的影响下,回答和思考的问题背离本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认识比”这节课,重点是理解比的意义,难点是掌握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内容不是很多,也不算很难,但因为我的原因,课堂不理想。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不透彻,没有真正弄明白。
分析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备课时,钻研教材不够深入,没有吃透教材。比如:长和宽的比是15:10,反问15:10表示什么?粗略地理解为15:10表示长和宽的比。15:10表示长和宽相除的关系可能更好。下面本来设计了举例子,可是讨论备课时删掉了。可惜,如果再举些身边的例子,比如:红花13朵,黄花8朵,红花的朵数和黄花的朵数比是13:8.等,同学们会体会更深,从实例中感悟比的意义。
再如:不同类量的比,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什么?当时讨论时,就很模糊。不知道怎么说?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路程比时间。其实,路程和时间的比表示两种量之间的相除关系。怎么说合适呢?路程比时间表示的是速度。或者路程比时间=速度。(当时考虑到还没有学怎么求比值?所以,速度先不出现。)结果导致迷糊,含义不清楚,没学透。
这些问题让我很受教训:1、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多看课例,多学习,一些问题要提前预想到。2、要勤学好问,请教师傅和同课头老师,吸取经验,弥补自己在教学中的生疏。
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就不会发生学生误解教学内容的问题了。这样,教学也更扎实,时刻记着先入为主的道理,不要课后在补课。防止事倍功半!
(二)、环节不合理,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1、孙书记提的很准确,42252÷90没有必要算出比值。(当时也不想算,可是又添上了。确实利大于弊,导致浪费了2分钟。这2分钟可以用在重难点,也不会拖堂了。
2、处理完不同类量的比,我又回过头来,对比:15×10可以用比表示吗?时机不恰当。 本来设计的是在学习同类量的比,出示算式后比较,由于自己的紧张忘记了。还是自己对教学内容不熟悉,备课不充分,对每个环节没有熟记于心。
总之,行走在路上,会遇到各种问题,关键是遇到挫折不能气馁,要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我尽自己最大能力,先走好脚下的一小步,这才是最踏实的!不是吗?
本课的导入,我是白板展示例1的画面,并要求学生说说果汁和牛奶有什么关系。他们很快就得出“牛奶比果汁多1杯,果汁比牛奶少1杯。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的答案。我告诉他们:果汁的杯数相当于牛奶的2/3,还可以说成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比3。学生心有灵犀的答道:牛奶的杯数相当于果汁的3/2,也可以说成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比2。
然后就是学习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的方法及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授课时有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如比的定义、比的各部分名称;也有直接告之方法的,如求比值的方法;还有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如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
一堂课下来,感觉不足之处还有很多,有些细节地方处理得不是很到位。如在巩固阶段,我出示这么一道题:“在我校乒乓球比赛中,王勇同学以3∶0战胜李明获得冠军。根据这则消息,小红认为比的后项可以是0。你对此有什么看法?”结果很多学生认为比的后项可以为0的,主要原因是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时“比的后项跟除法的除数及分数的分母不能为0”没有讲透。还有数学文化的传递处理得比较粗糙,因为已经下课了。总之,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学习改进。
设计课时,我就如何引入本课的课题很是为难。是直接告诉学生本节课我们要来学习比,还是通过适当的过度,让学生在一种对比中接受这个比呢?权衡之下,我选择了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发现要美观,那么长和宽就要有一个合适的比例关系,从而引出两个数之间还有另一种关系,那就是比。但是细细想来,有这个必要吗?长和宽只要存在一种倍数关系就行了啊,何必绕这么个圈子来引出课题呢?我思考,每节课都有一个引入,到底哪种引入更有效,是为了注重实效,还是为了吸引学生,或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呢?
五年级的孩子虽然思维开始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但是还是偏重形象思维。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比,我想先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的比。我通过向学生介绍我国的国旗法规定:中国的国旗长和宽的比必须是3比2,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比的现实意义;同时,我与生活联系,通过火车提速这个孩子们都知道的事情,让学生求提速前后的速度,通过列示、找关系式等,再向学生介绍其实路程除以速度也可以表示为路程比速度。此处我目的在于让学生初步体会比的意义。
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于是我在新知教学这个过程中设计让学生自学这个环节,只为学生提纲挈领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在问题中看书,在看书中解决问题。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学会如何将知识联系与归纳、比较。但是在实际课堂中这个环节不尽如人意,主要在于学生不会将知识前后联系,同时,合作学习不够,很多学生只是自顾自的,不能将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在讨论中将知识解决。这样的自学也许就只是一种表象,没有深度,这在后面的学生汇报中就得到了体现。到最后,还是要回到老师教,学生学这样的状态中,这是一大遗憾。继续改进方法。
最后,我通过一系列的图片,让学生体会到比在生活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目的在于让学生提高学数学的兴趣,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都说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那每节课中就免不了遗憾,怎么让遗憾最小呢?像这样的认识概念课,除了让学生深刻的理解好概念外,学生的思维又该怎么培养呢?这些都是我所要思考,更是我所要改进的。
在本节课中,学生能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主探索小组合作,较好的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和比的意义,基本上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同时也发现学生的数学语言较弱,有时不能用标准的数学语言进行分析和表述,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让学生来说,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分为两部分,首先要求学生认识比,理解比的意义、比的读写方法 、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在生活中找比;另外还要学生弄清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掌握求比值的方法,会正确求比值;能联系实际应用比的意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归纳的能力,懂得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这节课的知识不难理解,学生在求比值时,存在的问题有:
1、结果不是一个数。
2、喜欢用前项除以后项而导致有些结果是循环小数或近似数,而不是分数,还需熟练。
《认识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第一节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本课的教学设计是 “国旗的长与宽”这个情境中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比,在这样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比的概念,这样处理更能让学生体验比的意义、价值和引入比的必要性,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比例的知识奠定基础。
学生分析
有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或使用过比,并有一些相关的活动经验。但学生对比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形式上。因此,教学力求通过具体的材料帮助学生达成对比的概念的真正理解。学生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的、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借助 “速度与国旗的长与宽”等情境,设计了各种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丰富的学习背景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 教后反思:
一、关注教学环节的设计,创设有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与自己生活环境、已有知识经验密切相关、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在这节课教学中我创设如下情境:“如果把我们班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放在一起比一比,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学生通过探究讨论交流后发现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几分之几,又可以说成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多少,体会同类量的比;再设计了“速度”问题,让学生体验不同类量的比,从而感受比就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最后让学生了解“人体上有趣的比”,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这些情境都是把数学问题融入实际生活情境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产生学习需求,主动去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
主要表现在:第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第二、运用直观操作,分散教学难点。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注意从实际出发,充分运用多媒体来演示,注意数形结合,通过一系列
的情境,使学生对比的认识建立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并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实践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今天的教是为了明天的不教,学生今天的学习是为了将来离开学校在实践中能够自学。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课堂上出现了“球赛的比分是不是比”,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三、关注对学生学习的引导。
学生的学习要有方向,而如何把握这个方向,教师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引导适时、到位,学生就能控制自己,随着学习内容步步深入学习。
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对学生的评价的语言也不够丰富。
问题归因:
出现这些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对这堂课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对学生能出现的一些问题预想得还不全面,不够到位,我的专业知识还不够丰富,这些不足都有待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
教学重建:
如果我再教学这一内容,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应该加强师生、生生之间互动,提高互动的质量,使学生在互动中提高认知水平。其次,教师必须要具备高超的教学艺术水平,敏捷的教学机智,非凡的驾驭课堂和学生的能力,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每一堂课中的思索与积累。 在今后教学中,我会带着批判、审视的目光,结合实践对理论加以检验,并且在反思性检验的过程中,使自身的经验不断得到修正和完善,努力提升驾驭课堂、捕捉信息,资源重组等能力,做一个善于思考、勇于创新、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教材的取舍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谁和A像”“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但在实际中,学生记住“比”概念容易,但要真正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于是,教材没有采取给出几个实例,就直接定义“比”的概念的做法,而是以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备课时,面对着连续呈现的两个情境,如果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则前面的课时因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会显得比较单薄,这样的课很难了解到学生的理解掌握情况。而且一节课设置了太多的情境,必然会使教学环节显得零碎,学生的思维无法深刻。于是我决定把第二个情境和后面的认一认,放给学生自学,让他们先初步感知不同量之间的相除关系也能用比来表示,再结合学生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什么是比!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6单元《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明白比的后项不能为0的道理,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前谈话:同学们,这么多老师来到我们的学校,大家高兴吗?快跟老师们打声招呼吧!谁愿意把我们班介绍给老师们?
学生介绍班级情况
二、充分感知,建构意义
1.情境导入,以旧引新
出示:五年级一班有男生32人,女生23人
师:如果要对男生与女生人数进行比较,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提问题
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课件出示:
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几倍?
师指名列式:32÷23
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指名列式:23÷32
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以前学过的减法、除法对男女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用除法对两个量进行比较时,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比(板书:比)
2.初步感知,建立表象
(1)师:(指着32÷23)男生是女生的几倍,我们还可以说成“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32比23”(课件出示)
师:谁来说一说,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几倍还可以怎么说?
(2)师:那求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怎样用比表示?
生说,师课件出示
(3)师:同样是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较,为什么一个是32比23,一个是23比32呢?
引导学生回答,32比23表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23比32表示女生与男生人数的比。
教师指出:两个数量进行比较,一定要弄清谁和谁比。谁在前谁在后,不能颠倒位置。
(4)不同类量的比
出示:下面每组信息中的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能用比表示吗?如果能,请说出比。
一面国旗,长3米,宽2米。
老师用9元钱买了2瓶果汁。
①引导学生回答。
生:长与宽的比是3比2,宽与长 的比是2比3。
师问:3比2表示什么?2比3表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真不错,不但能用比表示,还知道比表示什么?
②师:你能用算式表示果汁的单价?
生:9÷2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列式的?
生:总价÷数量=单价
师:像“总计÷数量=单价”也可以用比表示总价与数量的关系,谁来说一说?
生说师课件出示:总价与数量的比是9比2。
师:9比2表示什么?
师:在常见的数量关系中,速度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工效可以说成谁和谁的比?为什么?
3.抽象意义,建构模型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想一想,什么是比?可小组内讨论。
交流得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
师:两个数的比就表示两个数之间的什么关系?
4.自主学习,丰富认识
(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比(板书 比的认识),其实,有关比的知识还有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资料卡,自学这一部分内容,可以把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圈一圈、画一画,有疑问的地方打个小问号。
学生自学交流,汇报交流。
师:通过自学,你又有了哪些收获?
师引导学生梳理自学的知识:
9比2写成9:2 9是比的前项,2是比的后项
师:怎样求9比2 的比值?
生 9︰2=9÷2=4.5
师:同学们都会求比值了,那就求下面的比的比值吧。
(2)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
6︰9 12︰4 4.2︰7
生做集体订正
师小结:比值可以是分数、小数、整数。
(3)探讨比、分数、除法之间的关系
出示:5÷8=︰( )=-
师:看来比、分数、除法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请同学们结合这个式子和下面的表格,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三、巩固应用,拓展探究
1.判一判。
(1)爸爸身高178厘米,小明身高1米,爸爸和小明身高的比是178:1。 ( )
(2)比的后项不能为0。 ( )
生说说理由。
师:在体育比赛中常常看到这种情况,出示课件体育比赛中的4︰0,问:这是什么意思?
理解这是体育比赛中的一种计分形式。
2.配制蜂蜜水
出示(1)蜂蜜与水的比是1︰1;(2)蜂蜜与水的比是1︰10;(3)蜂蜜与水的比是1︰100。
师: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吗?
生说比的意思。
师:如果配制蜂蜜水的任务交给你,你打算选哪一种方案,怎样配制?
搅拌均匀后,平均分到10个小杯中,每个小杯中的蜂蜜水一样甜吗?你能用比的知识解释吗?这时,蜂蜜和蜂蜜水的比是几比几?
四、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师:比和分数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除法中有商不变的规律,分数有分数的基本性质,比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课下,请同学们把你这节课的收获和你课下了解到得比的知识,制作一期数学手抄报。
【教学反思】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遵循了新理念下“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这一基本结构模型的框架,即:
(1) 关注了内容呈现上的情景化;如从本班男女生人数的比导入新课,引出同类量之间的比,再引出不同类量之间的比,在此基础上再来概括出比的意义。
(2) 重视知识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3) 强化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
在教学前,根据学情,我课前布置了三个预习作业,复习有关比较的问题,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数量关系。正是有了学生的课前预习,课上学习新知时,学生才能表现的精彩。所以,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课前预习不仅是一种好的学习习惯,还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它使课上的更加顺利、精彩,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学习比的各部分名称及读法、写法时,采用了让学生自学课本的方式,因为自学课本也是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根据高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充分相信学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探索、讨论、总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在学习比和除法以及和分数关系的时候采用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借助图表、式子的有机结合,总结出三者之间的联系,实现了自主学习。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在如何简洁的呈现自己和有效的.引导学生方面作不断的思考,来提高课堂效率,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能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优点:
课前我进行了用心的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做了许多的预设。结合我本人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科学的调整,这种逐层深入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不同的层次,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根据课后练习的特点,我把练习题整合到了一个教学情境中来,先是按比例分配140个桔子,掌握了方法以后按比例分配200个桔子。这基本的联系结束以后,为了增加梯度,我又提出了如果大班分到了90个,那小班会分到多少个?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再增加难度为大班比小班多分了40个桔子,大班和小班分别分到了多少个桔子?可能一些学生会遇到一定的困难,但是提供的不同的学习方式会让他们互补合作的。
整堂课我保持了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们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收获多多。
不足:
1、与学生的交流形式单一,总是一问一答式,这种单调的对话形式容易让学生感觉单调,失去学习的兴趣,没有照顾到集体。
2、本人的语言还需精炼,评价还需要及时有针对性。
3、最后一个练习是三个数的比,脱离了之前的情境,有种很突然的感觉,缺少自然感。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是至关重要。因此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学生熟知但又不太清楚的事物最能引起他们的探究欲望。书本中的例子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范本。在课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重组,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2、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适合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大胆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机会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知0的特殊性。以及数学中的比与比赛中的比分的异同。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的不是恰到好处。
2、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处理不是很到位。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
《比的认识》这节课,由于我过分注重预设之外的生成,想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对教材上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以及教材外的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混合比的化简方法的掌握能一步到位。然而受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时间的限制,适得其反,学生就连教材上常见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也没有掌握到位,真是“小插曲”影响了”主旋律”,最终落了个两败俱伤。试想,如果本节课以教材上的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化简方法为重点,以突出“主旋律”,在学生理解、掌握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化简方法的基础上,把师生互动,动态生成的化简混合比(整数与分数、整数与小数、分数与小数)的方法放在课尾或者课外去让学生探究,也许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感悟如下:
一、大力渲染“主旋律”
预设的学习结果是教学的最基本目标,一堂课能否得到丰富的“预设中的知识达成”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目标意识,时刻注意围绕目标的实现展开教学活动,及时关注预设目标的达成情况,不断调整教学进程,引导课堂向着预期的目标进行。这节课的“主旋律”应该围绕比的基本性质和整数比、分数比以及小数比的化简方法进行。我在教学中对整数比、分数比以及小数比的化简方法的这个“主旋律”渲染得不够,突出得不够。
二、灵活点缀“小插曲”
教学中预设之外的生成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根据生成的内容是否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是否对学生的发展有价值等来灵活处理。抓住师生不期而至的、有价值的问题和观点,丰富教学目标。这节课的“小插曲”可能会是化简整数比、分数比和小数比的多种方法以及化简混合比的方法等等。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自己的可课逐渐成熟起来。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选择生活中的例子揭示课题,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2、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这么多的内容,如果全部由老师教给学生,就会显得多、杂,并且枯燥。考虑到这些内容的难度不大,学生能够通过看书自学解决问题,所以在教学完比的意义后大胆放手,最大限度给学生以自学的机会。在教学比各部分名称,求比值时采用自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让学生在锤子、剪刀、布的游戏中初步体验到为什么生活中比的后项可以为“0”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认识比”这节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教学内容不是很多,也不算很难,但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比”这个概念,不太容易理解,所以这节课没能完成教学内容。在学生作业中,出现了一些共性的问题,我想这可能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把学生讲懂,、真正弄明白的原因。归纳学生的错误,
书中先为我们呈现的是2杯果汁和3杯牛奶,告诉学生可以用比表示两个数量的关系:果汁与牛奶杯数的比是2:3,牛奶与果汁杯数的比是3:2,例2以及课后的练习在表示两个数的比时,因为还没学化简比,都是用具体数量来表示比的。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后来一道题目让我发现了问题,题目是:钢笔与铅笔的支数的比是2:3。我问学生,钢笔与铅笔支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人说:钢笔的支数是铅笔的2/3。这个答案不错。接着我又问:还有吗?有人说:钢笔比铅笔少1支,铅笔比钢笔多1支。听完之后,我知道出问题了,学生把两个数的比当成了就是物体的具体数量。想想这也不能怪学生,因为书中出现的比都是这样。听到这样的答案后,我赶紧向学生说明:两个数的比只是表示两个量的倍数关系,并不表示它们具体的量。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铅笔有2份,钢笔有这样的3份。经过我一番费力的讲解,学生才渐渐明白了,理解了比的含义。这个问题让我很受教训:在设计教案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把一些问题能提前预想到,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就能根据问题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讲解,就不会发生学生误解教学内容的问题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