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猫》教学设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编版《猫》教学设计,本文共16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部编版《猫》教学设计

【教学构想】

戏剧,高考一般不设题考查。因为高考不考,所以戏剧教习就可以“玩一玩”。过去,比如《雷雨》教学,讲讲剧情,分角色读读课文,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处理处理课后习题,有条件放一放《雷雨》电影,如此而已!教学时如何指导学生欣赏戏剧,教师如何教的有“戏味”,教了十几年,似乎未深究。其实,学生乐于表演,尤其时下演艺追风的热潮。有的学校也热衷排演课本剧。人物的台词与小说的语言有何区别,戏剧的台词有自己什么样的鲜明特色,学生有获知的热情!曹禺有幸就读于富有戏剧传统的南开中学,爱看戏,爱演戏,爱写戏,所以就有23岁时的处女作《雷雨》,并且震惊文坛。在教学中,尝试点燃阅读戏剧的热情,激发兴趣、促发潜力,也许今日的教学尝试就会促成另一个“曹禺”的诞生,于是就是抱着这样的奢望,我开始了戏剧知识及作品的研读。

我的导师赵杰老师一直对我强调“文体意识”,我知道他一直在尝试,在践行。从《长亭送别》的古典戏曲的教学到《别了,不列颠尼亚》,他一直在关注“文体”教学。芜湖“名师大讲坛”倾听即教学“的教学理念也让我耳目一新。如何扣住戏剧的特色,如何弯下身子倾听学生是我备课重点思考的问题。

几番思量,我确定了“台词”这个教学的核心,通过精选语言片段,尝试从品味台词的针对性、个性化、内蕴性为教学重点,感受戏剧台词对营造戏剧冲突、塑造舞台形象、形成潜台词的独特魅力,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戏剧氛围、角色意识,通过品读精彩台词、分角色表演台词、尝试改编“宝玉摔玉”等活动努力体现戏剧教学的“实演性”独特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参与到戏剧学习的热潮中,且各有所获。努力实现课堂解读由语言到形象、由情节到内蕴、由表层到深层的课堂解读框架,由《雷雨》小世界到戏剧大世界的拓展!

【教学目的】

1、通过指导学生品味戏剧台词,体会戏剧语言的针对性对营造戏剧冲突的作用;

2、通过深入挖掘个性化和包蕴性的对话,感受人物复杂心理与人物的鲜明个性;

3、通过对必修课文的指导研读,从欣赏戏剧语言入手,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戏剧知识与能力,为提高学生对戏剧的兴趣以及独立学习选修课程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

立足文本,品析语言,了解戏剧台词对营造冲突、塑造人物等方面的独特魅力。

【教学方法】

朗读品味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文字图片投影,电影片断欣赏等)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望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同学们,《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以日本作家拜访曹禺设疑激趣。)

二、初步感知:

话剧是舶来品,中国古代只有戏曲。戏剧是舞台的艺术,剧本是舞台表演的依据。文学有四种样式:小说、戏剧、诗歌、散文。

问:你觉得与其他三种文学样式相比,剧本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明确:语言的构成,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戏剧是台词的艺术。剧本由人物对话和像“午饭后,天气更阴沉―――”的舞台说明构成。

简要介绍: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景、环境、人物上下场等等。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台词走近《雷雨》世界,感受话剧给予我们的别样感受。

(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抓蛇握七寸,开门见山明确本课教学重点,以台词的解读切入文本与感受舞台人物形象)

三、品味语言环节一:感受台词的针对性对营造戏剧冲突推动情节的作用。

依据人物的变更与出场一幕戏可分为若干“场”,请同学概括第二幕的主要矛盾冲突:第一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冲突、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的冲突。

认真预习的同学知道,其实第一场戏非常关键,它的出现预示着全剧的悲剧性不可避免了,就像天边飘来的一片乌云一样,它预示着一场暴风雨的到来。请同学概述一下第二幕第一场的剧情。

指导看课下注释1:周鲁二人的相遇带出了30年前不堪往事(戏剧的“前情”),透露了有关血缘的惊天秘密,但这一段紧张的情节在剧本中绝不能像注释1那样平静地叙述,因为剧本是排斥作者冷静叙述的。那么30年前的旧事是怎样呈现出来的呢?戏剧的冲突又是如何展开并一步步激化的?让我们一起品读有关30年前旧事的语言片段。

(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对剧本内容进行有效取舍。因第二场戏人物众多,矛盾冲突更多呈现为外在的冲突即劳资冲突。而第一场更多深蕴于人物内心,耐品耐读,心理变化丰富,人物性格呈现立体化)

品读语言片段一:1、先默读以下对话

周朴园梅家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不敢说。

周朴园哦。

鲁侍萍我倒认识一个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惠,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他生前不规矩的。

周朴园(苦痛)哦!

鲁侍萍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份。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她了。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的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2、请一位同学品读加粗线的部分。思考:你觉得哪些词需要重读,为什么?

简析:比如“下等人”“不很守本分”“有点不清白“才”“突然”“年三十”等词语的品味,感受人物的心理与性格。注意与之前周朴园的台词形成比较。体会借助富有冲突性的台词使得情感的冲突戏剧的尖矛盾逐步走向深入与激烈。认真倾听并鼓励同学读出个人创见。

小结过渡:《雷雨》中,曹禺总是能够根据行动中人物性格,针对冲突双方,表达出特定情境下人物必然要说的话。而这交锋的双方按自己鲜明意向的表达则更使戏剧具有了针对性、冲突性。这样就把一个贯穿了三十多年的情感纠葛爱恨情仇在周公馆的一间客厅一个闷热的午后得以呈现,这既是舞台演出的需要,也同时使戏剧冲突更集中更尖锐。而人物的复杂心理活动便在这不断冲突的戏剧情节中得以显现。

(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有目的地指导同学寻找富有冲突性的台词。人物语言的交流与交锋形成了台词的针对性,通过体会重点词语,从而明白暗含冲突的台词是怎样不断掀起情感的涡流,从而更为有力地推动剧情向纵深发展,增强了戏剧的冲突性)

四、品味语言环节二:感受台词的个性化与包蕴性对外显人物的复杂心理活动与塑造鲜明个性的作用

高尔基曾说过:“剧本(悲剧和喜剧)是最难应用的一种文学形式,其所以难,是因为剧本要求每个剧中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自己的特征,而不用作者提示。”

(一)品读语言片段二:

结合上下文和舞台说明,读出下列四句话的意味语气,思考人物此时内心情感变化。

1、P15:周朴园你――你贵姓?

2、P17:周朴园(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3、P17:周朴园(突然立起)你是谁?

4、P18: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请同学认真体会语气语调,揣摩周朴园的瞬间心理变化,提倡合情合理又有个性的体会。

(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撷取人物最具个性化的语言是体现台词个性化的最佳途径,让人物自己表演,让同学细致体会,回归语境。同是询问身份却在不同情境下摇曳百般姿态,的确为曹老生花之笔)

小结过渡:人们常说“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总要有激烈的冲突,大起大落的人物命运,否则不足以显示戏剧的魅力,也就没有了戏剧性(传统戏剧一贯特征)。而精心设置一个“突发事件”是取得良好戏剧冲突的重要手段。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事件都可以造成戏剧冲突。只有当事件能引爆人物的意志性格冲突时,事件才有戏剧性的意义。

周鲁30年的意外相逢并相认这一事件便是一个很好的引爆人物性格意志的“炸弹”。

(二)分角色朗读台词片段三:请男女两位同学朗读,从“(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到“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结束。

请同学听读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周鲁两个人的鲜明个性了吗?同学的读出你的“味”了吗?

读后请两位同学解读个人所读角色的性格特征,并展开互评。再请其他同学补充。注意紧扣文本,抓住属于人物的个性语言,概括出周鲁二人的性格。其间,教师相机点拨。

(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戏剧教学“实演性”独特的教学方法在努力营造课堂教学的戏剧氛围、角色意识方面教学效果显著。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台词参与到戏剧学习的热潮中,使得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各有所获)

(三)欣赏电影片段《周朴园惊见鲁侍萍》,加深印象。

(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一为调整课堂节奏,通过音像再次调动学生欣赏戏剧的积极性;二为有志表演的同学提供优秀摹本,达到更高层次欣赏水平与阅读心理的满足)

五、课堂练习读出“潜台词”

对电影的小结:真是听其声知其人,其实在读戏剧或者在看戏剧时,不仅要听其音,悟其意,还要善听“言外之言”“意中之意”“弦外之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潜台词”。潜台词对于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更具个性的人物形象有更重要的作用。

品读语言片段四:面对侍萍要见见儿子周萍的要求,周朴园的话可谓句句弦外之音,处处设尽机关:

请同学细加品味重点词语,讲出你所听到的话外音。

周朴园他现在在楼上陪着他的母亲看病。我叫他,他就可以下来见你。不过是――(顿)他很大了,――(顿)并且他以为他的母亲早就死了。

(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读话外音,丰富对周朴园舞台形象的理解。也为课下自读体会第二场戏中部分重要的潜台词奠定基础)

六、课后作业:

将小说《林黛玉进贾府》中“宝玉摔玉”一节改写成一个戏剧场景,注意人物对话的针对性、个性化与包蕴性(潜台词)。

(此教学环节设计目的:体会小说中叙述人语言、人物语言与戏剧中舞台说明、台词的不同,这既是戏剧教学“实演性”教法的体现,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更是本课教学重点的实践检验阶段)

七、总结

1、走近文学大师,呼应开头的设疑。

23岁的曹禺处女作《雷雨》的成功,以及《原野》《日出》等为他赢得了“中国话剧第一人”“二十世纪中国成就最大的剧作家”“曹禺是一个至今没有被人超越的中国现代戏剧的高峰”诸如此类的盛誉,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可以说曹禺的成功首先就是语言上的成功。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而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炼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

―――――――钱谷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欣赏答问录》雷雨>

2、走进无限的戏剧世界

我希望这节课我能够成为一个不错的引路人,引领大家进入一个更大的令人憧憬与痴迷的艺术境界,那里有古希腊俄狄浦斯王反抗“杀父娶母”的命运而终被命运捉弄的悲剧;有罗密欧忘记生命危险跳进凯普莱特家族的花园里,同美丽的朱丽叶谱写的一曲“月夜幽会”爱情神曲;有“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人世至情。在那里,你会结识成为伪君子代名词的达尔杜弗,勇敢走出玩偶之家的娜拉,曹禺笔下心灵最美的女性愫方……有志于表演艺术有志于文学创作有志于提高自身素养的同学不可不读!

板书设计:戏剧冲突

针对性

台词

包蕴性个性化

潜台词舞台形象

课后反思:

实际教学环境中,由于我教学目标明确,戏剧体裁特征凸显,尤其以“台词“作为切入口,可谓抓住剧本阅读的“要害”,巧设问题,细读文本,课堂的角色意识与舞台场景感营造较好,学生参与面广,读者动情,听者有味。有许多课堂的即兴生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学生与文本间对话畅通、深入,获得听课者的一致好评。

有感于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主题的确定,通过这堂课的备课与课堂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1、文学教学内容的确定,一定要抓住“文体特征”。诗歌侧重于景与情、意与象、声与韵。小说重点落在人物、情节、环境上。散文自然为形与神、材料与主旨。戏剧要抓戏剧冲突、舞台形象与潜台词等。不同的文体有其独具的特质:序言、葬词、奏章等,教学内容的选择一定要体现各自的“味”!

2、文学教学内容确定下来以后,要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口,一个抓手,牵一发而动全身。比如戏剧教学品读“台词”,读出台词的针对性、个性化、包蕴性,像一把钥匙打开魔盒,戏剧冲突及其复杂的形成过程、舞台形象的丰富性与差异性呈现出来。同样是“读”,诗歌则从读节奏到读形象到读情感到读人世,“意象”是翘起诗歌丰富世界的一个杠杆!

3、文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更要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口容易,乐于教师的引领,有深入的好奇心,有个性解读的空间与视野,更要有进一步发展的心理需求。

当然由于个人对戏剧认识尚很肤浅,尽管为了上好这节课,事先我把戏剧选修教材《中外戏剧名作欣赏》以及《莎士比亚悲喜剧集》都虔诚拜读,但仍显底气不足,尤其在处理讲解课后作业《宝玉摔玉》时,更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也愈加佩服曹禺先生的天才创作!当然在做这一切的时候心中还有一丝侥幸,假如,有幸,一位同学由此课的学习而燃起戏剧创作的渴望,挖掘潜力而出现另一个“曹禺”也未可知!仅以此为后记。

【教学要求】

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世界闻名”、“创举”、“雄伟”、“雕刻”、“遗产”等词语。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字、词的理解是基本的要求,也是理解课文的保障。)

第二能力目标。运用“参加”、“既……又……”造句;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和句子;了解句与句的联系,有感情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造句,使他们能够联系实际做到会用。加强学生理解能力的锻炼。)

第三思想品德目标:从闻名世界的赵州桥设计与建造及其在造桥史上的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及爱国情愫。

(设计意图:本单元主旨就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感到骄傲是本文的中心意图。)

【教学重点】

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不能直接领悟文章主题,所以只有通过让学生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及设计上的特点的方式让学生领悟到课文在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通过让学生深刻理解语言文字,用幻灯片展示,有感情朗读课文来使学生掌握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以达到预设目标。)

【教学难点】

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的写作特点。

(设计意图:围绕一个中心思想把内容写具体是本文的写作特点。例如课文在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时,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然后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法具体说明。这样便使描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三年级的学生初步接触写作,因此,对于这种写作手法还不能轻易理解。通过让他们读课文,思考每一句话的意思来自己探索发现,一个自然段里的句子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展开写作的,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发现问题既实现了我的预设目标又能让学生深刻记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教学法、读书指导法

(设计意图: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完全自己理解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以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引导。对于较低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利用幻灯片图片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搞活课堂气氛。)

【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提问导入

(设计意图: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不仅可以自然导入新课,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充分运用电教设施,利用幻灯片展现赵州桥风采。

(设计意图: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范读时给学生留有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避免学生不认真听讲讲。)

三、再读课文,仔细品读

1、此环节充分利用电教手段。

(设计意图:以使课堂变得活跃、新颖、吸引学生。)

2、巧妙提出问题,如:赵州桥的别名一问题采用赵州桥有问题想考考大家的方式提出。

(设计意图:令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在猜谜中学习的。用不同的方式将问题巧妙的提出可避免语文教学中的枯燥感,真正实现轻松学习)

3、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注重在全班同学面前强调以引起学生重视。

(设计意图:引起学生重视、并有利于学生牢记。)

4、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手法的教导,如:第二自然段总写句的运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经验。)

5、使学生通过读的练习从语言的实践中来体会“既……又……”这一对关联词语的并列关系。

(设计意图:避免讲语法术语,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利用幻灯片将“既”和“又”后面内容的位置交换进行读的训练恰到好处。真正做到在读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并让学生用这对关联词说句子,使他们做到会用。)

6、同样通过让学生读来突破对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承上启下作用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思考我加以引导,以加深学生的记忆。)

7、利用幻灯片以不同顺序翻出描绘龙的句子让学生朗读,并要求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而理解分号在句子中的作用。

(设计意图:这样既使学生了解赵州桥外表的建筑美,又使学生懂得在书面表达中如何正确使用标点。)

四、回顾总结

(设计意图:在学生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一些简单的文章结构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知识探索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知识面、着重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六、升华主题

(设计意图: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使他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

(设计意图:丰富积累。)

2、画出自己心目中美丽的赵州桥。

(设计意图:综合学科间的相关性。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动手绘画能力。)

【板书】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吩咐、茅亭、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掌握分清文章的主次,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主次分明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理解“父亲”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

如何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由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二、理清段落,概括段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听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四、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二、学习重点,理解话语,明白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把三姐妹说的花生的好处用上关联词说上一句话。

2、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1)读一读第一处议论,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学习小组讨论。

(2)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四人小组讨论。

(3)学生交流。

适时理解:

A花生好,桃子、石榴、苹果不好。

B凡是埋在地里的东西都是好的,高高挂在枝头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C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果实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D父亲认为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花生最可贵的一点是什么?你能用一个简单的词来概括吗?(板书:藏而不露)

(4)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读父亲的话。

(5)父亲向我们讲花生藏而不露的品质是为了什么?出示父亲的第二句话。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父亲的话是不是说不需要外表美?(父亲强调的是人要实用,要有内在的美。)父亲的'话我们明白了吗?

出示“我”的话: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了。”

理解“体面”、“讲体面”“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是怎样的人。

(6)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三、《落花生》一文借物喻理,包含了深刻的做人道理。但这些道理的领悟要得法地引导,从而使学生大胆思维,各抒己见。

四、提供辩题练口才

1、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

2、在充分辩议的基础上完成练习。

以“我要做那样的人”为题写一二段话,要求实话实说,有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掌握一个多音字。

2、积累本课词语,能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练习复述课文。

3、能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中感悟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积累本课词语。

2、能在读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否则会把事情弄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揠、转、费”,会写“转、拔、疲、费、枯”这5个字,掌握一个多音字“转”。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本课词语。

3、喜欢学习寓言故事,初步感悟寓意。

教学重、难点:

运用喜欢的方法识记本课生字,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悟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寓言故事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趣的寓言故事。(板书课题:揠苗助长)同学们认识这几个字吗?谁能试着读一读?(指名读课题)一齐读课题。看了这个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揠苗助长”是什么意思?

生:“揠苗助长”是谁写的?

(教师先将学生的问题记录下来,部分问题下节课再解决。)

同学们真善于思考,你们提的这些问题等我们学完课文以后就会弄明白了。

二、读文识字

1、随机学习“揠”字,你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这个字?

生:我用部件组合法记住了这个字,左边是------

师:同学们真聪明,在《揠苗助长》这一课里还有几个字需要我们记住,还有很多知识需要我们了解,现在请同学们看自学提示:(屏幕出示)

(一)自由读课文,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你有那些疑问,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2、学生按自学提示读课文、认识生字。(师巡视指导)

3、汇报学习成果(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适时指导)

生:“揠苗助长”就是“拔苗助长”的意思,“揠”的意思就是“拔”。

生:转是一个多音字,它在本课的读音是zhuàn,组词:转动、转圈、转向;另一个读音是zhuǎn,组词:转身、转告。

教师板书:

zhuàn(转向)

zhuǎn(转告)

指导写“转”,注意字右半部分的第三笔是“竖折折”。

生:“费”和“废”是同音字,要注意区分,本课的“费”可以组成费用、学费、浪费,而广字头的废可以组成废纸、废物等。

指导写费,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生:“拔”和“拨”字形很像。

生:“拔”的右边第一笔是“横”,而“拨”的右边第一笔是“竖折”。

生:“拔”可以组成拔河、挺拔;“拨”可以组成点拨、拨灯心。

师:你们的办法真好。

指导写“拔”、“枯”。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你们还解决了什么问题?

生:我知道了这个农夫是个急性子的人。

生:我知道了农夫的禾苗都枯死了。

三、练习朗读

1、同学们知道的真多,现在,我们再来读课文,把你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多读几遍,想想为什么这样读,然后读给你周围的同学听。

2、学生练习朗读课文。

3、检查、欣赏、指导朗读。

四、巩固练习

1、开火车读词语,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转动拔河疲劳干枯巴望渴望

枯木逢春自言自语筋疲力尽焦急浪费

2、辨字组词

转拔()疲()费()

传()拨()披()佛()

五、作业设计

用喜欢的方式搜集有关《揠苗助长》的资料。

板书设计:揠苗助长

揠---拔费枯疲zhuàn(转向)

拨zhuǎn(转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课文,巩固生字词的识记与书写。

2、边读边想,读懂故事,了解寓意,能够复述课文。

3、喜欢学习寓言故事,能在有感情地朗读中感悟寓意: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摘苹果游戏

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摘苹果游戏,有兴趣参加吗?(有!)如果你能准确地读出苹果上的'词语,就能顺利闯关,到时候我们可以欣赏一个动画短片,一定要加油啊!

屏幕出示苹果词语卡

学生开火车摘苹果。

2、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我们现在就来看这个有趣的小短片。(播放《揠苗助长》的动画视频)你能给短片起个名字吗?

生:《愚蠢的农夫》。

生:《揠苗助长》。

同学们可真聪明!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揠苗助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昨天呀,同学们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些小问号。现在让我们小组合作解决好不好?

小组合作交流自己的想法或收集到的有关文字资料。

集体汇报、了解:

1、寓言是一种文章的体裁。“寓”是寄托的意思。“言”是话,比喻故事,寓言就是以比喻的手法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用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使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2、《揠苗助长》这则寓言选自《孟子・公孙丑上》一书。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战国时邹国人(现山东省邹县),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师。我们大致的了解一下原文。教师适时出示原文。

现在,同学们心中的小问号都解决了,我们来深入学习一下这个有趣的小故事吧!

二、读文感悟

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种田人为什么要拔苗助长?(板书:起因)从哪些词语看出他很焦急?请学生带着问题默读第1自然段,标画出有关词句。

自由交流:

生:“巴望”是盼望的意思,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急切,所以他“天天到田边去看”。

师:你们认为怎样读,才能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呢?(生读)“巴望”刚刚咱们了解了它的意思,是很希望,希望的不得了,这一段中还有那些地方表现出他很希望?再读读看。(板书:巴望)

生:“天天”也能看出农夫很心急。

师:农夫觉得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到底长高了没有?(长高了)农夫为什么觉得一点也没有长高呢?(太着急了)读一读。

生:从“焦急”、“转来转去”、“自言自语”这几个词语还能看出农夫心急。(师板书:焦急)

师:你试着读一读,好吗?谁再来读?(指名朗读)说说你仿佛看到了农夫怎样?仿佛还听到了什么?(生交流)谁愿意把这个人的着急演一演?(生表演)

齐读第一自然段。

2、农夫究竟想到了什么好办法呢?读一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觉得他这个方法怎么样?(板书:经过)

生:农夫把禾苗拔高了。(教师相机板书:拔高禾苗)

生:农夫干了一天,筋疲力尽。(板书:筋疲力尽)

情境体验:学生做拔秧苗的动作,感受“筋疲力尽”的意思。怎么读“筋疲力尽”呢?(生读)你为什么这样筋疲力尽呀?(因为着急禾苗快点长,这个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这个人真太着急了,想出了这么个办法。虽然拔苗很累,农夫的心情怎样?(高兴着呢!)怎么体会到的?

生:从“终于”、“急忙”可以看出农夫急切、兴奋的心情。

生:想着禾苗马上要长高,心里高兴。

师: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指名读)

同桌之间练习朗读,看看谁读得好?(指导朗读)

同学们,农夫为什么会筋疲力尽呢?那么,从中午一直忙到到太阳落山,农夫都忙了些什么?被农夫拔高的禾苗会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尽情地发挥想象,演一演。

(学生戴上准备好的头饰进行情景表演。)

3.在第三自然段里,农夫又有哪些表现呢?

学生朗读课文(喘气、很累的样子)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干了一天的活太累了。

师:农夫很累,心情怎样呢?

生:很高兴、很得意

师:带着这种又累、又高兴的心情读读这段吧!

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

小组里试着表演一下。指名到前面表演。

4.农夫这样心急,结果怎样呢?(板书:结果)谁来读一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学生读后交流:禾苗枯死了。(板书:禾苗枯死)

师: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儿子看到枯死的禾苗会对农夫说什么?如果你是农夫的邻居,看到这种情景,你会对他说什么?

生:农夫,你太性急了。

生:农夫,你白干了一天活。(教师相机板书:白费力气)

生:儿子会说:‘爸爸,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我会对农夫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禾苗要慢慢地长大,是你把禾苗害死的,以后可千万别这样心急了。

是啊!如果急于求成,不但办不好事,而且会受到惩罚的。(教师相机板书: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在我们的生活中,你看到过“揠苗助长”这样的事吗?

(生自由交流)

5.感悟寓意

通过学习,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生:我明白了禾苗的生长要靠自己的力量。人们希望它长得快些,应该采取合理施肥,浇水,适时锄草,灭虫等办法。

生:如果硬是把禾苗拔高,损伤了禾苗的根,禾苗自然会枯死。这是事物自身的发展规律。

生:我知道了做事情要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急于求成。

三、练习复述课文

师:同学们的确是认真思考了,这个故事带给了你这么多启示。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它记住,讲给身边的人听呢?

先在小组里试着完整地讲讲这个故事。

学生练习复述故事。

指名讲述故事。(适时给予鼓励、评价)

四、作业设计:

1、回到家里,把揠苗助长这则寓言讲给亲友听。

2、多搜集寓言故事,准备参加讲故事比赛。

板书设计:揠苗助长

(起因)――(经过)――(结果)

巴望拔高禾苗禾苗枯死

焦急筋疲力尽白费力气

教科书分析:

1、课文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我”看到天上的彩虹后产生了三个美好的愿望,表达了其爱爸爸、妈妈和哥哥的美好心愿。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二、三、四自然段以向爸爸、妈妈和哥哥询问的口吻分别呈现这三个美好愿望。

2、“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课标要求),同时一年级的课文是识字的文本,因此要注意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精力,突出“识字与写字”这个教学重点。

3、一年级下学期,会写字的学习已经进入以写合体字为主的学习阶段,记认字形,尤其是记认字形的细部,以及形近字的区别是保证掌握会写字的关键,因此,一下在写字指导环节,要设计关注关键笔画和形近字区别的学习步骤,通过学生记字方法的运用,结合音形义,认记会写的字。

4、教科书采用知识能力点和主题内容双线索结构单元,因此,教学该课文要注意主题内容线索,树立单元整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对课文主题内容的感悟。

学情分析:

虽然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课堂常规、课堂纪律已初步形成,但是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要保持长时间的注意及学习还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仍有必要在学习过程融入一定的激励和趣味活动中,例如“奖励大拇指”(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奖励一个“大拇指”,课堂教学结束后统计并给予优胜者奖励)“闯关”“登高峰”(完成一个学习任务,就闯过一关或登上一级,完成所有学习,就闯关成功或登上顶峰)“小组比赛”(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后,评出最佳小组)等活动,寓教于乐,以唤起注意,维持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借助汉语拼音,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能正确朗读课文。

2、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说说“我”围绕彩虹产生哪三个美好的愿望,感悟“我”善良、美好的心愿。

3、认识偏旁衣字旁,能正确认读“虹”等12个生字,读记“彩虹”等10个词语,归类积累“×来×去”类词语,尝试说这样的词。

4、能正确读写“着”等7个字,注意部件和笔画在田字格的位置,努力按照书写要求,以正确的执笔姿势和写字姿势书写汉字。

教学重点:

1、能读好长句,正确朗读课文。

2、能正确认读“虹”等12个生字新词,正确读写“着”等7个字。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句子意思,了解课文内容,感悟“我”善良、美好的心愿。

教学准备:

教师:“虹”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着”等7个会写字的田字格字卡;课文图画PPT。

学生:每人一套“虹”等12个会认读字字卡(不注音的)。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1、用读问句的形式复习生字。

(1)导语:在学习新的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读读这几个带“?”的句子,句子中蓝色的字和这一课中要求会认或者会写的几个字很像,红色的字是我们已经会认读的、这一课要求会写的字。请自由朗读这些句子。

PPT出示句子:我可以坐到你旁边(biān)吗?

你看到那边的红点了吗?

你见过什么桥呢?

(2)反馈指导:指名读,相机正音(重点:坐zuò)。齐读。

(3)小结:这些蓝色的字和我们今天要认或者要写的几个生字长得很像;这些红色的字体的字,我们学完课文,就要求能正确写了;读好问句对我们学习今天的新课文很有用哦!

2、复习激趣导入,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1)导语: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学习了《静夜思》和《夜色》,你还记得这两篇课文围绕“家人”分别讲了什么事情呢?

(2)学生反馈:《静夜思》讲诗人李白看到明月思念故乡和家人;《夜色》讲妈妈给“我”讲勇敢的故事,爸爸晚上带“我”去散步,让“我”从此不再怕黑夜,说明爸爸妈妈很爱“我”。

(3)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篇有关“家人”的故事。老师适机板书题目:11彩虹。(“虹”注音)

(4)出示任务:自己借助拼音读准题目。

(5)反馈指导:指名拼读“虹”后读题目;正音后全班齐读课题。

(6)释题,明确主要学习目标。

设问:读了题目,你们知道课文通过什么来讲关于“家人”的故事的呢?(预设:彩虹)

过渡语: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彩虹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关于“家人”的故事,表现了家人间的什么呢?我们学习了这课的生字新词,把课文读准确通顺了,就能知道了。

(二)学习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尝试朗读课文,学习会认的字。

(1)出示任务:

①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拼读一下字上的音节,努力将课文朗读下来。

②读完课文后,把课文中这一课需要认读的字圈画出来,然后借助拼音读准这些字宝宝。

(2)反馈指导:

①订正会认的字的圈画。

②出示会认的字字卡(注音),指名拼读(学习速度中等的2—3个学生),相机指导。

③自由拼读、全班齐拼读。

④指名拼读(学习较慢的1—2个学生),再次相机指导。

2、朗读课文,继续学习会认读字。

(1)导语:会认读的字宝宝我们都读准了,现在让字宝宝重新回到课文,你能读准这些字宝宝吗?

(2)出示任务: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

(3)反馈指导:

①分自然段指名朗读,提示其他学生集中注意认真听,在同学读错的会认读的字下面点上圆点。

②指名朗读后,学生就读错的会认读的字进行评议和纠正,小结后再次自由读该自然段。

3、学习会认读的字音难字,能读准课文。

(1)导语:(小结读准课文活动情况后)请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真的能读准课文了,读的同学要注意读准会认读字的读音,听的同学要集中注意认真听,在同桌读错了的会认读字下面做个记号,同桌读完后,帮助他纠正。

(2)出示任务:同位互读课文,注意读准会认读的字;如果同桌读错了,在他读完后帮助其纠正。

(3)反馈指导:

①提问:您帮助同桌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或:同桌帮助你纠正了哪个字的读音?

②预设:后鼻韵母:兴、镜;平舌音:座、洒;翘舌音:照。

③正音后,单字开火车检查、巩固(直呼)。

(4)自由练习读准课文,再指名朗读,并反馈指导,重点指导认读字的读音。

4、认识偏旁衣字旁。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偏旁,也知道偏旁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助我们学习生字。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个新的偏旁,请同学们在双横线中会认读字里找一找,我们要通过哪个字学习什么新偏旁?它们分明表示什么意思呢?

(2)反馈指导:裙(“衣”“君”)衣字旁、表示一种服装

(3)小结讲解:同学们找得真准,说得也很好!“裙”字的“衣字旁”,以“衣字旁”取义的字,多与衣服、布匹有关,如“裤”“衬衫”。(一边讲解,一边通过PPT演示。)

(4)PPT出示,并齐读:“裙”字——“衣”,衣字旁

(5)小结:今天我们又交了以个偏旁新朋友:衣字边。这些偏旁朋友作用可大了,他们表示一定范围的意义,能帮我们牢记字宝宝,还可以帮助我们认识更多的字宝宝。

5、读通顺课文和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1)导语:刚才我们读准了会认读字的读音,学习了新的偏旁,接下来我们学习把课文读通顺,继续学习会认读的字。

(2)出示任务:在读准音的基础上,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句子中间的停顿,读完后给会认读字找朋友,用横线标注出来。(提示:一般情况下连在一起读的是它们的好朋友,有些字在课文中是单音节词,不用硬给它们找朋友,可留待口头组词找朋友。)

(3)反馈指导:

①反馈订正画词情况,相机强调“连在一起读的才是好朋友”。

②PPT出示课文词语:“彩虹”“一座”“提着”“浇花”“洒下来”“挑水”“高兴”“拿着”“镜子”“秋千”“花裙子”。(会认读的字注音,直呼读字读词,方式如:“虹、虹、虹,彩虹的虹”。)齐读,自由读。

(4)给“虹、座、提、浇、洒、挑、兴、拿、镜、照、千、裙”口头组词(“照”在课文中为单音节词,通过组双音节词或多音节词,理解该单音节词的词义以及该字字义;“座”是量词,通过说“一座”,进一步理解意思,并运用。)

①(贴出会认读字的字卡后)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字在生活中,它们会和哪个字宝宝组成词语的呢?同桌说一说。

②反馈指导:逐一反馈,学生组词正确的,就以字卡为中心板书成词语;如学生用同音字组词的,则把这个词语板书在副板书位置,以示区别和纠正。如果学生组的词语是常用词语,可相机让学生口头用词语说一句话。(注意说话数量的把控,不要喧宾夺主。)让学生说说:“一座()”。将学生组的词语带读一、两遍。

③小结:同学们真用心,能在生活中积累那么多词语,其实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生活认识很多字,知道很多词语。

(5)学习读通顺课文。

①导语:通过课文的词语和我们组的词语,我们了解了会认读字的意思,在这个基础上有信心把课文读好吗?我们读课文的时候,要注意长句子的停顿,不要把会认读的字宝宝的好朋友拆散了。

②出示任务: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和长句子中间的停顿。

③反馈指导:

通过分自然段个别指名读检查,注意指导读好下面句子的停顿和问句的语气:

爸爸,如果我提着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不是我在下雨了吗?

妈妈,如果我拿着你梳头用的那面圆圆的镜子,走到桥上去,天上不是多了一个月亮吗?

哥哥,如果我把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拿去挂在彩虹上,我坐着秋千荡来荡去的时候,我的花裙子不就成了一朵彩云飘来飘去了吗?

④自由朗读、齐读全文。

(5)总结:通过努力,我们能读好长句子的停顿,并能读好问句的语气,真不错。

6、会认读字的认字初步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并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

(三)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品读语句,感悟课文主题。

导语:我们学习了会认读的字,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了,下面我们结合课文的图画,学习课文,看看课文中的“我”有哪三个和“彩虹”有关的愿望。

1、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及心愿。

(1)看图说话。

①PPT示课文图画,出示任务:观察课文的这两幅图画,想一想,图画上的小女孩是课文中的谁?她分别在彩虹上干什么?

②反馈指导:预设:图画上的小女孩是“我”;第一幅图“我”在彩虹上给田地里的蔬菜浇水,第二幅图“我”在彩虹上荡秋千。

(2)图文结合,了解课文内容。

①出示任务1:朗读课文,给课文的自然段标上序号;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在每一幅图画旁标上对应自然段的序号;你是怎么知道的,在课文中用横线划出相关的句子。

②反馈指导:(采用汇报一幅,朗读该句子、自然段的方法进行。)

PPT出示课文图画,指名同学朗读与图片相对应的自然段。师生共同评议。

预设:第一幅图对应第2自然段,第二幅图对应4自然段。

出示句子并正确朗读: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

哥哥,你系在门前树上的秋千呢?如果我把它挂在彩虹桥上,坐着秋千荡来荡去,花裙子飘啊飘的`,不就成了一朵彩云吗?

③反馈订正后,出示任务2:你发现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没有图画?在这个自然段前画一个△,再读一读;然后想一想:如果让你来给它们画一幅画,你会画什么呢?

④反馈指导:(采用汇报一幅,朗读该自然段的方法进行。)

预设:第一自然段:在天空中画一条彩虹;

第三自然段:画“我”拿着镜子坐在彩虹上给妈妈照镜子梳头。

⑤小结过渡:课文讲了小女孩希望拿着水壶到彩虹上帮爸爸给田地浇水,希望拿着镜子到彩虹上给妈妈照镜子梳头,希望穿着花裙在彩虹上荡秋千给哥哥看。

2、关注小女孩的美好愿望,品读语句,感悟主题。

导语:我们通过图文结合,了解了课文内容,知道了小女孩想做的三件事情,那么,你觉得这个小女孩希望家人怎么样?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

(1)出示任务:朗读课文,想一想,你觉得小女孩希望家人怎么样?你是从那些句子中知道的?用横线画出这些句子。

(2)反馈指导。

预设:

1、希望爸爸不再那么辛苦。句子: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你高兴吗?

2、希望妈妈变得更美。句子:我拿着圆圆的月亮照着你梳头,你高兴吗?

3、希望哥哥高兴。句子:你看见了,高兴吗?

找到一个句子就指导感情朗读这个句子,以感情朗读表示理解。

追问:从三个表达小女孩美好愿望的句子中,你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预设:是一个爱家人的小女孩。)

感情朗读这三个句子。

(3)小结:课文通过彩虹,讲了一个小女孩的故事,通过她的三个美好的愿望,让我们看到一个深爱家人的小女孩。你能通过朗读,把小女孩美好的心愿、深爱家人的心读出来吗?

4、朗读全文

(1)自由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指名感情朗读,师生评议。

(3)全班齐读课文。

(四)了解“×来×去”四字词语的表达效果。

1、出示任务:再次朗读第4自然段,找出“×来×去”这样的四字词语读一读,然后读一读课后的“读一读,说一说”?

2、反馈读词后出示任务:比较这两组词语,你觉得“荡来荡去”比“荡”多了些什么意思?“飘来飘去”呢?

荡荡来荡去飘飘来来飘去

3、反馈指导:预设:“×来×去”有来来回回的意思。

4、你还能说说“×来×去”的词语吗?

预设:飞来飞去、跳来跳去、蹦来蹦去、走来走去??(板书)

通过朗读积累“×来×去”词语。

(五)会认读字的认字再次评价。

1、同桌打乱字卡顺序相互检查纠正。

2、游戏认字(注:所出示的字脱音节,关注学习慢的学生。)。

3、换个语境认字

(1)出示任务:生字宝宝跑到了另外的句子中,你还认识它们吗?

PPT出示句子:

我看见一座美丽的彩虹桥。

爸爸挑水到菜园里,给小苗浇水。

妈妈拿着镜子照来照去。

我穿着花裙子荡秋千。

(2)反馈指导: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六)写字指导。

1、字形教学。

①读一读含有会写字的句子。

PPT出示:我拿着那把水壶到花园里给花儿浇水。

我在花园里荡秋千,高兴极了。

我的花裙子成了一朵彩云。

②出示要写的生字,同桌互相说说自己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然后班级交流。

③根据结构给这些会写字分类。独体字:千、成;上下结构:着、高、兴;左右结构:到、那。

2、指导书写。

(1)指导“到”“那”的书写。

①观察并说说“到”“那”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

②范写“到”“那”,提示:两个字都要做到左宽右窄、左低右高;“到”的提左边舒展,右边退让,“那”右耳旁的竖要写成悬针竖。

③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2)指导书写“着”“高”“兴”。

①观察并说说“着”“高”“兴”各部件的占位和书写要注意的笔画和笔顺。

②范写“着”“高”“兴”,分别提示:“着”和“看”的区别,八字头点低撇高,六个横笔间隔要均匀,第三横最长;“高”上窄下宽,点从竖中线起,所有横笔间隔均匀;“兴”横笔舒展,上面的点、点、撇位置逐渐提高一点,最后一笔是点。

③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3)指导书写“千”“成”。

①指名说说“成”的笔画顺序,订正后全体一起书空说笔画笔顺。

②观察并说说“千”“成”各笔画起止位置和田字格占格。

③范写“千”“成”,分别提示“千”第一笔是横撇;“成”的横折钩要退让,撇和斜勾要舒展。

④学生在教科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反馈纠正后改错,写另一个。

(七)总结:

今天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不但认识了会认字,会书写会写字,而且读好了课文,认识了一位善良可爱的女孩子。

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部编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坐井观天》是一则寓言故事,根据《庄子。秋水》改写。课文通过简短而传神的对话,讲述了一个有趣且寓意深刻的故事:小鸟飞到井边喝水,与青蛙发生了争论。青蛙整天坐在井底,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小鸟却说天空无边无际。小鸟很无奈,只能请青蛙自己跳出来看一看。寓言揭示了一个道理:认识事物,看待事物,站得高才能看的全面。“坐井观天”也是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眼界狭窄、所见有限;井底之蛙则比喻那些见识狭窄、目光短浅,而又盲目自大的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并能按笔顺规则描写“观、”1个字。

(2)知道什么是“对话”。

2、过程与方法:

(1)能结合课文理解“井沿”“一百多里”“大话”“无边无际”等词语的意思。

(2)巩固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故事所包含的寓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拓展,练习说话,能展开想象续编故事。

教学准备:

音频、视频、电子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

1、音频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歌《一只井底的小青蛙》。请同学们仔细听,歌中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一只孤独的小青蛙)。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进一步的了解这只青蛙。

2、出示课题《坐井观天》。

3、学生观察“观”字,并指导书写,提醒学生注意,“又”第二笔是长点,“见”第一笔竖紧贴竖中线,下端过横中线。右边是“见”而不是“贝”,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学生通过书写理解课题中“观天”即为“看天”。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坐在井里看天空)

4、介绍寓言特点。

小结: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到底什么是寓言故事呢?寓言就是通过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坐井观天》又是通过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一看。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联系字形,正确使用生字。同时,学生在学习之处明确了阅读目标,思考其中的道理。】

二、结合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进行初步朗读指导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

(2)检查朗读情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它们在争论天有多大)

2、出示生字词,检查预习情况。

(1)理解“井沿”

小鸟和青蛙在哪里争论?谁能准确地贴出它们的位置并告诉大家这是井的哪一部分?(井的边上)

井的边上叫井沿,碗的边上叫什么?(碗沿)河的边上叫什么?(河沿)床的边上叫什么?(床沿),那么“沿”就是“边”的意思。

(2)理解“大话”

什么样的话是大话呢?(吹牛、夸张、不切实际)(撒谎的话是谎话)请你们判断一下老师说的哪一句是谎话?哪一句是大话?

例如:a、我的作业没有写,却给老师说我没有带;(谎话)

B、我一只手就能把火车推动;(大话)

(3)理解“无边无际”

小鸟认为天是无边无际的(贴图),谁能告诉老师,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天是无边无际的,我们还可以说什么是无边无际的?(出示草原、沙漠、大海的图片)

3、了解什么是“对话”

它们之间的争论非常激烈,请同学们默读2—7自然段,用“__”画出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数一数它们之间有几次对话?(有问有答算一次对话,共有3次对话)谁能给我们读一读它们之间的第一次对话?(出示课件)谁来读青蛙的话?(相机指导朗读)这是一个什么句?(问句)问句应该怎么读?

小鸟又是怎么回答的呢?(指名读)听了小鸟的话你知道了什么?

4、理解“一百多里”,感受天之大。

(1)一百多里有多远啊?(一里等于100米,一百里就等于五万米,相当于在400米的跑道上转125圈)

试着把一百多里的感觉读出来。(指名读,评价)

请同桌两人分角色朗读(指名读,评价,老师范读,再指名读)

(2)飞了一百多里,你觉得小鸟飞过了什么地方呢?

用“小鸟可能飞过了……”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出示图片高山、草原、大海、沙漠)

小结:小鸟飞了这么远的'路,看见了这么多东西,所以它见多识广!可是,青蛙相信小鸟说的话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明确这是第二次对话)谁能读读青蛙的话。

过渡:青蛙和小鸟都坚持自己是对的,谁也不让谁,于是,就有了接下来的第三次对话。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它们谁说的对?为什么?(因为小鸟飞过了……还没有看到天的边)青蛙错在哪里?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吧!看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

请同学把书卷成圆筒状,对着黑板看,告诉老师你都看到了什么?(强调“一部分”,你只看到了一部分,那小青蛙会看到什么呢?天的一部分)井壁挡住了青蛙的视线,所以它只看到天的一部分,就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揭示寓意:同学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的全面,不然就会像这只青蛙一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就是坐井观天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全班一起读)

6、分角色朗读。

让我们再回顾一下青蛙和小鸟之间的3次对话。

(1)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2)请同学上台戴上头饰分角色朗读。

三、拓展

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有一天,青蛙听了小鸟的话,跳出了水井,它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呢?(注意把话说完整)

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井口,看见了,于是对小鸟说:“_____________。”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一些寓言成语故事,然后到班上来一起交流分享。五、板书设计:

五、板书设计

坐井观天

青蛙:天——井口大

小鸟:天——无边无际

教材分析:

《彩虹》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作者用富有童趣的语言,写了“我”看到雨停后天中美丽的彩虹,把它想象成座桥,然后思维一路发散,联想到自己可以到彩虹上提着爸的水壶浇水,拿着妈妈的圆镜子为妈妈照着月亮梳头,甚至把哥哥的秋千系在彩虹上喜来荡去。本文以对话的语气,通过6个问句巧妙串联,呈现了一个纯真烂漫的想象世界,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开头就用一个巧妙的比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随后的3个自然段结构相似:都以亲切的称谓开始,爸爸、妈妈、哥哥,用反问句的方式呈现了3个奇妙的想法,每一个反问句之后紧接着又是一个问句加强语气“你高兴吗?”这摄文字想象奇特,富有趣,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

教学目标:

1、认识“虹、座”等12个生字和衣字旁1个偏旁;会写“着、到"等7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多个分个句组成的长句子,注意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

3、感受纯真的想象世界,体会关心家人的美好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诗歌导人,引出课文

1、有这样一朵淘气的云,有时候它躺在蓝天里,一躺就躺一下午,有时候又跑去跟月亮玩捉迷藏,一玩就是一整夜,有时候它又跑去找雷公爷爷,哎呀这样的云可真够淘气的啊,想看看这朵淘气的家伙吗?出示金子美铃的《云》。

2、彩虹图片

可是呀,这会儿,这朵云又不想做云了,它想做一道彩虹,来看看吧!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学生用词语、词组或句子描述彩虹。比如“彩虹、一道彩虹、一道美丽的彩虹、这是一道美丽的彩虹”,板书,并识字“虹”为什么是虫字旁?讲述“虹”的字理,从虫从工,用小故事帮助学生识记。

(“虹”总是出现在雨后,古人就认为“虹”是一种能呼风唤雨的“大虫”,在雨后下来喝水。古文中就有“虹饮于河”的说法,意思是说:一条大虫悬挂于天空,弓着身子,头伸进黄河里喝水。所以,古人造字时,用“虫”作了偏旁。)

(设计意图:以小故事的形式,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虹”这个字为什么是“虫”字旁,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文中的小姑娘“我”看到这座美丽的彩虹桥,小脑袋里冒出了很多奇妙的想法,请同学们先听读,看看哪些地方需要停顿,待会儿各自来读读。

1、听读、指名读,评价、再次指名读。

2、识记生字“座”,平舌音。词语“一座房子”“一座山”,掌握“座”的量词用法。

三、再读课文,突破难点

(一)练长句,读通读懂

1、我们发现这篇课文中有很多特别长又难读的句子,其实之前已经学过不少长句子。

(1)出示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学生朗读。

(2)出示“爸爸,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呢?”

①引读短语:

“浇花用的水壶”

“那把浇花用的水壶”

“你那把浇花用的水壶”

让学生明白“我”想要的是爸爸那把浇花用的水壶。

②小练习浇花用的水壶

用的铅笔

()用的()(设计意图:长句子朗读是本课的难点,应该建构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本课教学作为巩固、提升,在这一课的读好长句子的同时,应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

2、出示一个长句子,比较反问句与陈述句。

“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去,把水洒下来,那不是我在下雨吗?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不就是我在下雨吗?如果我提着它,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那就是我在下雨。

(1)你觉得是改过后的句子好还是原句好?为什么?

(2)“我”真的提着那把爸爸的水壶吗?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指导学生关注“如果”,表明这是“我”的想法,只是一种假设,不是真的在做。

(3)读出问句的语气。如果……就……练习说话

(二)练长句,读出想象,读出感情

同学们,你们想想,“我”在彩虹上下雨,有没有可能这雨会变色呢?你认为可能会变成怎样的颜色?

(1)幻灯片出示彩虹雨,生反复读,读出想象。

(2)幻灯片出示,生反复读,读出感情。

(3)出示“你就不用挑水去浇田了,你高兴吗?”

(4)情境朗读,读出疑问的语气。在评价中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体会“我”体贴懂事,关心家人。

(5)幻灯片出示整段,生反复读,读出感情。

(6)引导学生关注“提、酒、挑、浇”几个动词很有特点:

①左右结构。

②都可以跟“水”组成词语:提水、洒水、挑水、烧水。(设计意图:用“小步子”的方法,先读准生字和词语,再读通每一个部分,最后把个各部分连起来,长句也就不难了,同时又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为后面创编儿童诗打下了基础。)

那么后来,“我”又有了怎样的奇特想法呢?后面的部分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这节课就先学到这,我们再来看一下两个生字。

四、观察生字,书写指导

(一)出示生字“到、那”,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1、指导学生先从三方面观察“到”。

(1)观察生字结构,偏旁在右边,左宽右窄。

(2)关键笔画标成红色,教师示范书写。指导学生关注“撇折在横中线转弯”“点朝着交叉点的方向”“提比横长一点”“每坚靠近竖中线”“长竖比左边部分高点”。

(3)观察整个字是否在田字格的中间,写得是否端正。

2、学生练习书写,描红一个,书写一个。

3、反馈书写,让学生按照上述三力面进行评价。

4、再写个,发现自己哪些地方有进步。

(二)观察“那”

1、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三方面说该如何书写。

2、教师在评价中肯定学生的发现,示范书马。

3、学生描红一个,书写一个。

4、同桌相互评价。

5、根据评价,自己再写一个。

五、课堂小结

出示自己创编的《彩虹》,配抖音视频。

彩虹李子木像一座桥,为什么总在雨中悬挂?

似一弯月,又为什么总在雨后绽放?

哦!

原来她要把美丽,

捧在每个人脸上,

兜进每个人心里!

“我”是个很会想象小姑娘。“我”想,有一天可以提着爸爸浇花用的水壶,走到桥上,把水洒下来,不是在下雨了吗?她的奇思妙想还有有很多,咱们下节课接着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成语,积累成语的兴趣。

初步按触文言文,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4、培养学生学习成语故事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及模仿写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会成语故事的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自相矛盾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积累成语,揭示课题。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还有一些有趣的故事。你能说几个以自开头的成语吗?(幻灯片)

1、同学们,大家说了这么多“自”字开头的成语,老师今天也给大家带来了许多这样的成语。

2、齐读成语。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自相矛盾”这则成语。

板书课题:自相矛盾

二、初读《自相矛盾》,了解课文

1、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幻灯片)

2、同桌互读,把每个句子读通顺。(幻灯片)

4、试一试:()盾()矛锐利的()(幻灯片)

5、谁能说一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矛戳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三、理解课文内容:

(一)、品读夸口话,理解矛盾之缘由

1、齐读全文

2、师:推销自己的产品,要尽可能展示产品的优点,本文商人卖什么产品?他是怎么推销的?

3、师:你了解矛和盾吗?(幻灯片)结合图简介矛与盾,在战争中,它们有什么作用?(矛:长矛,古代用于攻击对手的的盾;盾:盾牌,古代用于挡住别人矛的进攻。)

4、你这个小商人是怎样宣传他的矛与盾的呢?(抽生读)

5、小组竟读:

(1)你觉得他的话有问题吗?

(2)为了突出矛的锐利,盾的坚固,他把矛与盾与谁比?

(3)一般人买矛与盾都是成对购买,用来防守别人的矛与盾

(幻灯片)他知道商品要打广告才能卖出去,他聪明,但他夸_________________,他不明智,所以,当有人围观的人问他________________,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那个人的表现是?这是什么描写?

出示:那个楚国人____________,回答不出来了。

(4)你认为,这个商人错在哪里?

(夸大事实,前后抵触,考虑不周)

(5)这个人的矛锐利,盾坚固,如此好的商品不卖出去,实在可惜,让我们来帮帮他修改广告词。

小组讨论一下

7、通过学习课文和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

说话、做事不能相互抵触,要前后一致。(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如果有会有怎样的后果?你应该怎么办?

四、初识古文,激发兴趣。

1、我们知道有些成语是出自古代的寓言和历史书籍,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则成语就出自于古代思想家韩非子写的一本书里。

韩非子简介

韩非,先秦时期韩国公子,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子:古代对有学识男子尊称。

让我们来看看原文是怎样写的: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练读原文

3、对比读现代文。

4、看着原文复述课文。

五、教师总结。

部编版荷花教学设计

教材解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具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教学设计以“听”“读”“看”“想”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语句,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准确生动的语言,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进一步体会景色的美丽,感受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唤起人们对“美”的追求。同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写景物的。让学生在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所创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1、课文重点句段的课件。2、荷塘的挂图及风光图片。

学生准备:1、预习生字新词。2、搜集关于荷花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古香古色赏荷花

1、导语:同学们,宋朝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经写过这样一首很美的诗。(课件出示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画面文字、配乐古筝曲《出水莲》。)大家想读吗?(齐答)你能看出这首诗中描绘的是什么美景吗?(学生读、交流;教师板书:荷花。)

2、(课件出示荷花国画的图片。)同学们,这就是诗人所吟诵的荷花!你对荷花了解多少呢?

3、交流:课前老师请同学们预习课文并搜集了有关荷花的资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呢?(生汇报。师询问资料来历,并适时鼓励。适时展示图画,并指名说说“荷花、荷叶、藕、莲蓬、莲子”分别是什么。)

4、小结:看来,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教别人、请教书本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上网查资料也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快捷的学习方法。

5、过渡:正是由于荷花非常美丽,所以历代文人墨客都喜欢写荷花、画荷花。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也曾写过荷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荷花》。(生齐读题目。)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出示微课:配图的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国画的选配再加上民族音乐的协调配合,从声音、图像、文字等角度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学生对荷花的感性认识,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扫障碍

1、检查预习:这篇课文同学们在课前读了几遍?(询问两名学生,适时鼓励评价:课前应该认真预习!熟读课文也是一种非常好的预习方法。)

2、激发读书兴趣:同学们想把这篇课文读给大家听吗?请同学们选择喜欢的自然段来美美地读一读吧!(配合学生所读的自然段相机出示有关自然段中的生字、词。)

3、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小组成员轮流指读、正音。注意读准“花瓣儿、花骨朵儿”的儿化音。

(2)选择重点字识记:“蓬”在“莲蓬”一词中读轻声。“胀”是翘舌音。区别形近字:“姿”和“资”;“佛”和“拂”;“蹈”和“稻”。

(3)强调“蓬”的写法。(课件演示“蓬”的书写。)

(4)教师选择1~2个生字范写,学生练写。教师把字写得好、坐姿正确的学生照片在大屏幕上展示,增强榜样的力量。

(5)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师帮生,或生生互助,解决每个自然段中不理解的词语,如: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

挨挨挤挤:本课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

清香:清淡的香味。

饱胀:形容饱满。

破裂:(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开裂。

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

4、激趣竞赛读:同学们对文中的生字词掌握得很好,把这些字词回归到课文中,同学们是不是能读得更流畅、更生动呢?老师给同学们一次机会,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受来!(学生轻声自由读、朗读、同桌合作读、小组轮读。)

设计意图: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初学时就要让学生多读课文、读通课文,带着要求读文,边读文边思考,读透课文,从而在精读课文、品读课文时,能够对课文感悟、理解得更深刻、透彻。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过渡:叶圣陶爷爷说过这样一句话:“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说,作者写文章的时候一般是有比较充分严密的思考和准备的,文章是有思路可循的。我们阅读欣赏文章的时候,要遵循作者的思路,才能比较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立意和作者的寄托。

这篇文章作者是怎样观赏荷花的呢?又是怎样描写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请大家再去认真读课文。

2、小组讨论。

3、预设:课文共5个自然段,按照观赏荷花的顺序主要写了“看荷花”和“想荷花”两大部分或者说“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

4、小结:文章叙述、描写、抒情为一体,脉络清晰,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荷花之美,把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一步步推向高潮。让我们再一次美美地读这篇文章。

5、配乐齐读全文。

设计意图:这篇文章,可以分为“看荷花”和“想荷花”两部分或者“初闻荷香”“再赏荷姿”“幻化荷花”三部分,划分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是学会概括文章内容是需要引导的,这里只是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带着两个问题读文,实则是引导学生把握思路、理清脉络,这是学习语文方法的引导,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同时明确了下节课的目标。

四、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询问家长、老师,上网查询”等方法收集古代咏荷的名句。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引领和熏陶,通过多渠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文化积淀将会更加厚重。通过古诗文对荷花的描写与本文对荷花的描写进行对比,感受课文中学生可以描述的荷花之美。

第二课时

一、激活表象,欣赏美

1、复习词语:学生开火车读词语。

荷花、挨挨挤挤、莲蓬、饱胀、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蜻蜓、随风飘动。

2、回顾欣赏:课件呈现多幅荷花照片并伴随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上课伊始,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运用视觉和听觉等感官,将学生带入一个美好的意境之中。此时此刻,婀娜多姿的荷花,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还挖掘了孩子内心深处的审美情感。

二、品读课文,领悟美

1、指导朗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句中的“一……就……”这个关联词语说明了什么?(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传得很远,从荷花池一直飘到公园门口。)

(2)为什么“我”一闻到清香,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呢?

(3)指导朗读:要把作者闻到荷香后,希望看到荷花的迫切心情读出来。

(4)小结:“赶紧”“跑”表现了作者赏花的急切心情,真可谓花香袭人、花香诱人啊!

2、观美景,入意境,品词句,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

(1)过渡:一阵荷花的清香,吸引“我”一进公园就赶紧往荷花池边跑去,“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这样的荷花带给“我”什么样的感受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3自然段。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可以在句子的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再有滋有味地读给同学听。

(2)学生自读、批注,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汇报交流。

(4)引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面对这一池美丽的荷花,作者用了一个什么词来比喻它呢?请在书上找出来读一读。

作者把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为什么?

①请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你觉得这一池荷花哪儿美得像一幅画?抓住荷花的“颜色美(绿叶、嫩黄的小莲蓬、白花瓣)、姿态美(全开的、半开的、花骨朵儿)、整体美”理解一池荷花美得像一幅活的画。(配合学生的答案多媒体出示不同形态的荷花的图片。)

②再读第2自然段,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些荷花像是活的?(抓住“挨挨挤挤”“冒”“才展开”“露出”“破裂”等词语理解荷花的静态美。)(出示荷花生长的动态微课。)

③解读:“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a、这些姿态是什么样的,我们来看看!(课件演示荷花的三种姿态。)

b、看了刚才的画面,你能说说课文描写了哪三种荷花的样子吗?(刚开的、全开的、将开的)

c、引读三句话:刚开的荷花是什么样的呢?(同学们找到课文中的句子回答,并做出动作。)全开的呢?将开的呢?

d、自由练读。你们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这三种姿态不同的美和可爱吗?

④重点解读:“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a、谈体会:你觉得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b、抓住“冒”字体会荷花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利用查字典的方法,引导孩子们理解“冒”字在语句中的意思。

c、表演体会怎样长出来才可以称为“冒”出来?(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争先恐后地、生机勃勃地……)

d、激发想象:这些白荷花冒出来以后,它们想干些什么呢?

e、小结:多么可爱的'白荷花呀!你们看,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而且使它变得更美了。

⑤这么美的一池荷花,可不就是一大幅会动的画吗?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大自然的杰作吧!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你能通过读把荷花的美表现出来吗?

(5)学习第3自然段。

师读:“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这些荷花呢?(千姿百态)

教师引读:荷叶挨挨挤挤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各具姿态,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

这么美的荷花,它们各有各的姿势,你们想不想把这些姿态万千的荷花描绘下来呢?

①请同学们选一种姿势的荷花,自己画一画、剪一剪,再将它们贴到黑板上。

②正像同学们所讲所画的那样,这是一种喜气洋洋的美!这是一种生机勃勃的美!你们想把这些优美的语句记下来吗?那就自己在小组内试着记一记、背一背,并加上一些动作,看看哪一小组的学习效率最高。

(一段时间后,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配乐。)

3、想象美景,学习第4、5自然段。

(1)这美妙的画卷令人如痴如醉,心驰神往。作者站在荷花池边有何感受呢?一起朗读第4、5自然段。

(2)如果你也是站在荷花池里的一朵荷花,此时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想到——“我”仿佛成了翩翩起舞的荷花。)

(3)表演引读:作者之所以会有这些想象,是因为荷花太美了,这一池荷花是多么令人神往,老师也想变成一朵荷花,你们想吗?那让我们一块儿在第4、5自然段中陶醉吧!(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注重引导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荷花的娇艳。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让心随着作者的心一起快乐,让情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同时,关注了语言的训练,既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又加深理解和丰富了课文的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审美表达,升华美

1、想象说话,迁移情感。

小结写作方法。读了这篇课文,谁能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荷花的?(作者从荷花的香味、姿态、颜色等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的美,尤其是对荷花三种不同姿态的描写更是惟妙惟肖。)

2、抒情表达,丰富语感。

其实荷花的姿态还有很多,同学们一定想看!让我们再一次全神贯注地来看看这美丽的、动人的荷花。边看边想,你打算再用怎样的语言来赞美这些荷花?(课件展示千姿百态的荷花图片并配上背景音乐。)

3、品读诗文,回味情感。

这些荷花真是太美了!同学们刚才用丰富多彩的语言描绘并赞美了荷花,老师还能用诗文赞美荷花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你们能用知道的古代咏荷的名句来赞美荷花吗?(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多媒体出示古代咏荷名句,学生速读。)

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对课文的写法的探究思考,有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法”。

四、作业设计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和有关荷花的诗文。

2、读下面的一段话:

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1)想象一下:如果你也是池中的一朵荷花,蜻蜓和小鱼会来告诉你什么?还有哪些你喜欢的小动物会来和你交谈?

(2)模仿课文中的句子写一写。

设计意图:背诵、搜集是一种加深学生文化积淀的有效方式,将学生的学习由课内引向课外更广阔的天地。“小练笔”给爱写作的学生提供了写作的平台,使读和写有机结合,给学生想象、发挥的空间。

【教学目标】

1、读读记记治理、归宿、荡漾、领悟、风雨同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1、教学挂图,课件。

2、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导入新课

1、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在晋西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齐读课题。

评:通过看图或其他资料,初步感知我国晋西北地区环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感受更加直观。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⑴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⑵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小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评: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前的提示,明确要求,教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⑵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引导学生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⑶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些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一至五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⑴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学生用文中语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话。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⑵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教学目标】:

1、能认读虐、踞等生字,理解“肆虐、归宿、盘踞”等词语。

2、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

3、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绿化家园、造福后代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难点】:理解青山不老

【教学过程】:

一、揭题,初读课文

(1)揭题

(2)大声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

(3)学习生字词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二、再读课文,理解了不起的奇迹

1、老人创造了怎样了不起的奇迹

2、老人在什么环境下创造了了不起的奇迹

三、研读课文,感悟老人的精神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老人在植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与痛苦?在困难与痛苦面前,老人仍然种树,说明老人具有什么精神?

2、老人为什么非要种树?

3、议一议,“另一种东西”指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是什么?

四、总结课文,说说青山不老。

五、课堂练习

《青山不老》教学反思

徐琴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了解老人创造的奇迹,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感受老人与青山共存的精神。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样的奇迹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的,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老人的精神。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老人在怎样的环境下创造了奇迹”,“老人为什么一定要种树”,“为什么青山是不老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老人不屈的种树精神,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情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从老人创造的奇迹到老人身上所体现的精神,我设计了一个过渡性的问题,即老人在15年的种树岁月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和挫折,并以排比句的句式呈现,“老人15年如一日地种树,面对一切困难与痛苦,他不改初衷。当五位志同道合的老人相继离世时,他继续种树;当风雨同舟一生的老伴过世时,他仍在种树;当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要接他去享清福时,他还是选择种树;……”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老人身上执着的精神,紧接着追问老人为什么要如此执着地种树,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老人身上的保护家园,造福他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青山是不会老的,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反馈及时

课堂上还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反馈,课堂的最后5分钟,出示自己设计的课堂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这些练习针对性强,是本堂课的重点,学生完成的情况较好,说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了有效的学习。

存在不足:

1、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较单一,引导语表达不够准确,过渡语的表述缺乏深情。

2、在理解大环境的险恶的时候,未设置相应的情境,若给学生出示一些相应的表示环境的图片,会给学生很直观的印象,可以更快地理解险恶的环境。

3、教师在课堂上的关注面太狭窄。

4、课堂上学生的朗读较多,但是老师缺少有感情的读的引导,齐读的形式较多,未让学生读出应有的情感。

在我看来,“高效”的课堂更注重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掌握情况,从高效来看,在这一节课中似乎有了一点儿踪影,可是高效的语文课中的文本的情感如何落实,而且是有艺术性地展开,我的课堂中是缺失的,这也是我的困惑,情感的感染势必要创设一些情境,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可是一堂课40分钟,要实现高效,应怎样处理呢?今后要积极摸索。

万变不离其宗,让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亲历文本,与文本对话,是我必须要做到的,今后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上出更好的课。

部编版草船借箭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列小标题,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自读,资料拓展,引读和情景语言实践,知道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原因,感受周瑜和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3.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平时看过跟《三国演义》有关的电视或者书吗?那你都知道哪些呢?

重点:点一下诸葛亮是刘备的军师,周瑜、鲁肃是吴国孙权的大将。

一、导入

出示背景图: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率领八十万大军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派了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协助作战,草船借箭的故事便发生在这个时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

二、初读

请大家把书翻到96页,大声地读一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完后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又是怎样的。

这个故事比较长,有些词语很容易读错,你会读吗?谁当小老师来领读。

1.生字词:妒忌、都督、草把子、调度、大雾漫天、迟延、擂鼓、丞相、神机妙算

领读——指导——齐读。

2.快速简洁地解说人物关系。

鲁肃

周瑜

诸葛亮

曹操

3.请大家再快速地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草船借箭的起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造10万支箭。(板书:造箭)

结果呢?诸葛亮按期交箭。(板书:交箭)

那经过呢?除了借箭,还写了什么?为借箭做准备。(板书:借箭,准备)

4.谁能连起来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先自己说一说。

指名学生说。今后我们学习课文就可以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连起来来概括主要内容。

三、明“造箭目的”

1.周瑜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好10万支箭,可他暗中却打算想尽办法阻挠诸葛亮造箭,周瑜是怎样打算的呢?

请你快速浏览课文,划出相关的语句。

谁来读一读,出示:……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①你来读一读,周瑜是怎样打算的阻挠诸葛亮造箭的?

②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句来说一说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

学生交流,点评,不会说教师示范。

③再加上这句话,你能用上“不但……而且……”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吗?

学生说。

④周瑜这样想尽办法,百般阻挠,是为了什么呢,这段话里怎么说?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定的是什么罪,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已经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箭,就得死。

整段连起来读一读。

2.我去查了资料,按照当时的造箭技术,三天时间最多只能造一万支箭,即使周瑜不阻挠,诸葛亮三天也绝对造不好这10万支箭的。

3.周瑜这么做是因为什么呢?——

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想除掉他。让他,到时候造不成,引读——“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才是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真正目的。

四、揭“周瑜面目”

1.这是周瑜私下里对手下鲁肃说的,可是他在诸葛亮面前,说造箭是因为什么呢?请你浏览第2自然段,先用横线划出周瑜当时所说的话。

共5处,划对了吗?课件出示:

①“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

②“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

③“十天造得好吗?”

④“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

⑤“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

2.周瑜对诸葛亮说,这造箭是因为什么呢?曹军交战。

你还从哪些字词也可以看出来这造箭是因为要跟曹军交战呢?

军中缺箭、这是公事、军情紧急。

3.这造箭是因为要与曹军交战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中缺箭吗?是为了到时候造不成,引读——

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这是公事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是因为军情紧急吗?是为了,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这所有的一切,其实周瑜都是为了,一起读,引读——

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来说?

阴险,狡诈,公报私仇……(板书:四个有代表性的四字短语。)

五、品“诸葛亮智慧”

1.可是诸葛亮却答应了造箭,而且还提出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甚至立下了军令状,造不好甘受惩罚。他怎么会这样做呢?

请你默读第2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诸葛亮说的话,再快速地浏览几遍全篇课文,静静地想一想你从诸葛亮的话里读出了什么呢?写上批注。

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

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

好,我们一起来重点来交流,你从诸葛亮的这句话里读出了什么?

重点交流:

①“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

机动:你还从这个句子里读出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地说?)

“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言外之意就是说:诸葛亮可以用更少的时间造好箭。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早已经算好了什么呢?

第三天有大雾。带着感受读。

还算好了什么呢?

曹操是不会轻易出兵的。带着感受读。

其实诸葛亮此时,心里早已知道了周瑜要害他了!早已想好草船借箭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必引:必然误了“大事”,对于诸葛亮来说,什么是他的心头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对于周瑜来说,什么又是他的大事呢?

请你读这句话——

读到这里,你又读出了其他不一样的感受吗?

诸葛亮造箭是为了顾全大局,周瑜自私自利……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

②“只要三天”。

于是,当周瑜问他预计几天可以造好,他说:“只要三天”。那是一种怎样的回答啊?

你来回答一下。

还是一种怎样的回答?

你来回答。

2.那么诸葛亮还会怎么样跟周瑜说这一些话呢?他当时的心理、动作和表情又是怎样的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处,联系上下文来写一写。

①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 )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想:( ),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②周瑜说:“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又想:( ),就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 )说:“只要三天。”

③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 )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 )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先写,指名三个学生说,评价。

哪应该怎么说才像诸葛亮呢?让我和大家合作着来说,再选三个学生连起来,师生合作说。

3.其实,诸葛亮早已巧妙地计划好了借箭,早已知道周瑜要陷害他,可是周瑜却还蒙在鼓里,他还在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4.读到这里,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板书。

5.那诸葛亮又是怎样一步步进行草船借箭的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下课!

教学目标:

1、能读懂重点 思想内容。

2、了解抓重点段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1、复习巩固字词。

(1)认读生字新词。

(2)同桌同学互报生字新词,试着听写民,相互检查,有错误的自己订正。

2、指导学习本单元“学习提示”。

(1)指名读:“学习提示”。

(2)讨论:“学习提示”告诉我们怎么样的阅读方法?

(3)教师小结。让学生明白两点。

①表达课文主要内容的段落叫重点段。

②抓住重点段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是,一先细读重点段,读懂重点段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二是以重点段的内容为基础,联系全文及题目,进一步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

3、指导学习重点段。

(1)指名读这一段评文。

(2)细读这一段的第1部分(第2——11自然段)。

①理解“那天晚上……实在很难得‘这句话的意思。告诉学生本文写于1922年,当时作者的父亲在广东做县官,平时公事 很忙,很少回家。这次回来是专门为吃花生的吗?不,是想在花生收获节上,以花生为题,跟儿女们谈话,启发他们臬做人。

②说说花生的,最可贵的的好外是什么。

(运用花生植株及生长过程挂图,让了解花生开花结果的特点是地上开花,花落后在地下结果)。

(3)细读这一段的第2 部分(第12——14自然段)。

①读这几个自然段。

②讨论:“有用的人”怎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理解“体面“的意思)

③说说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4)朗读这段课文。

4、作业:完成叙利亚本第5题。

教学目标:

1、体会课文的思,帮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的,对人民有用的人。

2、能在语言环境中区别“居然”与“果然”“分辨”与“分辩”的意思。

教学过程:

1、复习重点段。

(1)自由读重点段,对“花生的好处很多……才知道”这句话反复诵读。

(2)说说“我”听了父亲的话,体会到要做臬的人,你是怎样理解“有用”和“是讲体面”的。

2、指导学习第1、3段。

(1)指名读第1段课文。

(2)理解词语“半亩、开辟”的意思。

(3)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4)指名读第3段。

(5)说说怎样理解“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3、朗读全文。

4、讨论:作者5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为什么课文用“落花生”做题目。

5、小结。

(1)作者写这篇文章是为了回忆父亲的教导,更严格的要求自己按照父亲说的“像花生那样做人,踏踏实实、不求虚荣”

(2)因为父亲的谈话由花生引出的的,又用花生特点比喻做人的美德,希望子女像花生那样做人,所以用“落花生”作题目。

6、思考后,指名说说学了这篇课文的体会。

7、指导课后练习3。

(1)读题。

(2)讨论,这样理解课文对吗?为什么“(参考答案见教学参考书)

8、指导作业本第3题。

(1)区别“居然”与“果然”、“分辨”与“分辩”的意思。

(2)完成作业。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学会生字7个,正确选择多音字“空、便、种、应、熟、散”在本课中的读音,理解词语19个。

3、初步懂得做人不应只讲体面,应该做有真才实学,对人民有用的人。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意思。

教学难点:

读懂重点段的思想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过程: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提示课题,设置悬念。落花生就是花生,是一种仪器,用“落花生”做题目,你想可能会写些什么内容?

(2)这篇课文并没有写花生的形状、用处,生长过程,那么到底写什么呢?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到底写什么。

(4)指名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2、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1)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2)看看课后练习题1、给课文分段。

(3)指名说说,本课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段,为什么这样分段。

(4)说说哪一段是重点段。

3、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和带生字的词语。

(2)看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3)找出多音字,读准多音字在本课中的正确读音。

(4)查字典,了解词语的意思:半亩 开辟 爱慕

(5)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

4、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读多音字,区别读音。

(“空地、空白、抽空”读kòng),(“空话、天空、落空”读kōng)

买种 种类 种田 种地 黄种 种植

(“买种、种类、黄种”读zhǒng,“种田、种地、种植”读zhòng)

应该 答应 应有尽有 供应 随机应用

(“应该、应有尽有”读yīng,“答应、供应、随机应变”读yìng。)

成熟 熟练 熟悉(均读shú) 散开 散装 分散 散漫 散场 散会

(“散开、分散、散场、散会”读sàn。“散装、散漫”读sǎn)

(3)说说查字典的3个词语的意思。

5、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朗读形式,把课文读准、读通,读出停顿和节奏,并尝试背诵。

2.通过借助注释、结合插图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司马光的机智勇敢,沉着冷静。

3.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古今对比揭示课题

(一)出示图画,引出课题。

1.出示司马光砸缸图片。提问: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个故事?(司马光砸缸)读过这个故事的同学请举手。

2.出示现代文《司马光》:你们以前看到的司马光的故事可能是这样的。

3.出示古文《司马光》:但在六百多年前,司马光的故事却是这样的。引出课题。

4.一起写课题。(教师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司马光姓什么?名什么?像这样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姓,叫做复姓。你能说出几个这样的复姓吗?其实咱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姓氏歌》里就曾经接触过复姓,一起读一读。(PPT出示《姓氏歌》)

(二)感受文言文语言特点。

1.第一次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预设:字数少、句子短、语言不同)

2.揭示文体。

像这样,用几十个字就能表达几百字甚至上千字的意思的语言,称为“文言”。用这样的语言组成的文章,叫做“文言文”,也叫古文。这个故事最早被收录在《宋史司马光传》里。

二、初读文言文

(一)教师范读课文。

(二)学生自由读文。

(三)字音指导:“瓮”和“迸”。

1.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瓮”和“迸”。

2.把这两个字放进句子里面,再读一读。

(四)借助停顿符号,同桌练读,读出节奏。

读文言文,不仅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得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请同学们借助停顿符号,跟同桌一起练一练,看看怎样才能把这篇小古文读的更好听,更有节奏和韵味。

(五)配乐全班读。

(一)图文对照。

1.出示三幅图片,请学生把这三幅画的内容跟课文中句子对应起来,并拿出学习单连一连。

2.指名反馈。

(二)学习课文第一句。

1.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是怎么发生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2.这个“戏”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读懂的?(组词、看图片)(板贴“戏”)

3.“群儿戏于庭”是什么意思?(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

(1)我们平时说“谁在什么地方玩耍”,古人却偏偏说“谁玩耍在什么地方”,这也是文言文的一个语言特点。

(2)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庭”,一群孩子在公园里玩耍是?(群儿戏于园)

一群小鸟在树林里玩耍是?(群鸟戏于林)

4.一群孩子在庭院里玩耍,本来应该是很开心的,可是忽然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5.生字教学“登”。

(1)出示“登”的古体字,根据字形理解字义。

(2)“登”字书写指导。

板贴“登”,教师师范书写,并强调书写要点,然后让学生在学习单上写两个。

6.有孩子掉进了水缸中,现在的情况是怎样的?(危险,危急)

7.从哪个字看出现在情况“很危险”?(没,贴板书“没”)

8.怎么读出这种危急的感觉?

(一)刚才读的这一句,其实就是这个故事的起因。(板贴:起因)

(二)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这个故事的经过是怎样的?(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1.这两句话,一句说的是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时其他小朋友的表现,还有一句说的是司马光的表现。你能分清楚吗?

2.其他小朋友都吓坏了,他们可能会做什么?(一儿呼救、一儿大哭、一儿受惊,呆若木鸡)

3.司马光有没有一同“弃去”?

4.采访一下司马光:“你何不呼救?何不弃去?”(指名作答)

结论:真是一个冷静、镇定的司马光,原来你早已经想到救人的办法了。

5.想到办法以后,司马光一连用了三个动作,请把它们找出来。(板贴:经过、持、击、破)

6.一边做动作一边读读这句话。(边做动作边读“光持石击瓮破之”,读出一气呵成的感觉)

7.最后把什么砸破了?(水瓮)

“破之”的“之”,就是指水瓮。

(三)学习课文最后一句。

这个故事最后怎么样了?

水迸,水流出来了,那个孩子得救了。这就是故事的结果。(板贴:迸、活)

(一)再读课文

再把这个文言文故事连起来读一读。齐读课文。

(二)讲述故事

谁能把它当成故事来讲一讲?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借助图片。(指名反馈)

(三)尝试背诵课文

1.填空式背诵。

2.借助板书背诵。

3.配乐背诵。

1.今天我们学习了文言文故事《司马光》,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冷静、镇定、勇敢、机智)

2.我们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群英荟萃。历史上还有很多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孩子。老师还要给大家介绍一位,他就是“灌水”取球的文彦博。

这也是一篇文言故事,可以运用我们今天学习到的文言文学习方法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