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着的中国》读后感
- 作文大全
- 2024-07-20
- 114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藏着的中国》读后感,本文共1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藏着的中国》读后感
没有比“藏着的中国”更能妥帖地表达我们走进博物馆的感受:中国其实一直在这里,在玻璃展柜后,在聚光灯下,在汉画像的线条里,在六朝人的笑容上,在唐塑的色彩和宋瓷釉面上冰片般的裂纹中……
一百个博物馆,一百个关于古代中国历史和社会生活的话题。本书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而且汇集了当今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精美的图片、生动的文字,全书全部以彩色铜版纸印刷,印制精美,将中国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现于读者眼前。
本书讲述了现代中国对古代中国曾经的无数历史细节的一次从头打量,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而且会集了当今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且情节是根据同名电视片的解说词改写而成,具有较高的参考及翻阅价值。
让历史值得回忆 历史是人类走过的一串串脚印连起来的永远也没有终点的路。这是我读完《藏着的中国》这本书之后的感悟。这本书从中国境内分布的一千八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提炼出最富特色、最具影响力的一百个精品博物馆,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展示给读者,让所有读这本书的人恍若游走在上至恐龙时代,下迄1840年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幕幕历史画卷中。打开这本书,我分明能感受到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氛扑面而来,就象走进了一座座博物馆;打开这本书,我就象找到了藏着的中国,她就在“玻璃展柜后,在聚光灯下,在汉画像的线条里,在六朝人的笑容上,在唐塑的色彩和宋瓷釉面上冰片般的裂纹中”。我还十分欣赏作者那优美的文笔和生动的描述,使人感觉象跟随一位知识渊博的老人在各个博物馆实地游览一样。比如在介绍四川自贡恐龙博物馆时,作者用“我们活着”作为标题,介绍了这种神秘消失在史前时期的大型动物,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至今仍然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生活着。
而“文明的传递”一篇,则把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的起源和发展浓缩在北京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做了详尽的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向读者展示了马背民族的“马上天下”,“梦华东京”则介绍了中原文明之地河南开封市博物馆,想了解服装历史的人可以读“衣被天下”一文,它介绍了江苏苏州丝绸博物馆;想了解交通历史的人可以看“车行千载”——山东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的距今两千八百多年的战国古车;“风吹过”、“望妈阁”、“浮岛浪影”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香港艺术馆、澳门博物馆和台湾史前文化和历史博物馆,使人能亲眼领略两岸三地之间割裂不开的血缘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在这一百个博物馆中,我仅仅实地游览过其中的两、三个,对喜爱了解历史的我来讲,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
读完这本书后,就更加激发了我对书中所述神奇之地的无限向往。也许是受了父亲学过历史专业的影响吧,我从小就对历史特别的感兴趣,非常喜欢溯源而上,找寻人类从起点开始的那一个个足迹,每次去到一个有历史渊源的地方,我都爱触摸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就好似被先人牵着手,穿越时空,回到了历史长河中。正如书中所言,“当第一个人弯腰拣起第一件先人用过的遗物,他的这个动作本身,便有了探寻的意味,……今天,人类生活正在经历从没有过的爆炸性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的文明趋同大势下,我们需要回头再看自己来时的路。”我也常常回头望自己走过的路,让心灵再重温那一段段美好的往事和经历的挫折,让心灵有所感悟。我明白,对自己曾经的是是非非随意地抛弃和遗忘,会使人在前进的道路上迷失方向。只有不断地认识、积累和反思才能促使自己战胜挫折和困难,鼓足勇气、坚定信念、奋发有为,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留下值得找寻的痕迹,让自己的历史可以触摸得到,让自己的历史值得回忆。
中国不是世界上唯一的文明古国。但文明的脉络能贯穿古今,并且还在延续的,只有中华文明。
出现在青海柳湾出土的浮雕彩陶壶上的,是一个大约四千多年前的裸体人。
从山东诸城出土的战国人形铜灯上,可以看到两千多年前的铜人脚踏盘龙,双臂举起巨大的铜灯……
人类已经能清晰追溯自己一万年的来踪去迹。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里,能看到中国历史各个时期不同的文化形态,文物几乎来自中国所有的省市。
天地间最大的秘密,可能就是我们人类自己。几乎随时随地,我们都有可能被拨动内心的好奇: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何以生活在这里而不是别的什么地方?而遥远的以后,我们会不会成为后人眼里解不开的谜?
很长一段时间,“龙骨”只被民间当作一味中药。18,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上面的文字,其实出自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巫师之手。在河南殷墟,曾出土16万片甲骨文。研究认为,中国的汉字就P001是从甲骨文演变过来的。三千个甲骨文字,至今认识的只有一千个。
1939年,河南安阳出土了目前中国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大方鼎。人们一直认为,立足中原的商朝是中国青铜器铸造的顶峰时代。
然而,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一次出现的八十多个青铜面具,却证实,远在四川成都平原的古蜀国,甚至有了更高的青铜铸造技术。
据说四川大凉山彝族人的长相,就有点像古蜀国青铜面具。三四千年前的古蜀国青铜文明,何以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
20世纪80年代,彝族文化学派认为在彝族历史里,还藏着一个更久远的秘密。他们相信彝族的“十月历”,其实就是商朝以前中国的一部官方历法,而这个历法源于一万年前的伏羲氏。
一万年至今,还有多少幕后玄机无人识破?
考古学诞生至今,只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地下的挖掘,空中的俯瞰,海底的探索,那些曾经被久远的岁月湮没的,正在一点一点重现。
1991年以来,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队多次在渤海和南海海域寻找宋元时期沉船的遗址一。公元10到14世纪,在这条古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航道上,曾有各国商船穿梭往来。
水下发掘的文物,叫“出水”。中国历史博物馆的一件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瓷罐,就出水于辽宁三道岗海域元代沉船。
瓷器是古代中国最好的出口商品。其中,最被后人珍视的,是宋代瓷器。然而,中国的制瓷技术为什么不在别的朝代,而恰恰在宋代炉火纯青?
北宋都城开封的大部分,现在被埋在厚厚的黄土下,但黄土无法掩盖我们对这个朝代的好奇。一千年前开封的繁华,可以和世界上任何城市相比而毫不逊色。
宋代文物大多带有私人标识。务实的姿态使宋代生活在中国历史上别开生面。和宋代在席卷而来的游牧民族铁骑前表现的软弱同样出名的,是他们对中国物质文明的贡献。中国许多重大科技发明都出现在宋朝——为什么会是这样?
深入浅出,深入奇出,深入妙出,百花文艺出版社新近出版余秋雨主编的《藏着的中国》几乎囊括了全国各地重要博物馆,就其中的考古和藏品,用“第三只眼”探骊寻幽,串联起几乎贯通古今的文明脉络。用动态的知识追索静态的历史秘密,以及人类自己一万年来来去去的踪迹。
它运用了全新的甚至相当偏僻的材料,它也喜欢采录考古新发现中有趣的历史故事,来考见一时的社会风俗、时代心理,它是在把历史的呼吸,历史的全景和节拍,缩入到叙述里面去。相对于寻常的史述、史料、史论来说,它叙述的调子是新异而不冗赘,致力于见解与深沉,漫然读去,总觉得颇有震撼。也即是说,在其叙述里面,是有背景和再发现的深意存在着的。
不以辨证为目的,却能尽辨证之用。藏着的中国,一个藏字,也可说是大见神韵。它的观察,一是叙述观念的革新,另一面就是内容的变换。其最大要件,就是把历史的背阴处移动到灯下和明亮的地方来,把寻常的历史图景换成足以代表历史生命的途径,并以此途径来沟通现代人的感情意识。这样,历史的干涸图景顿时活跃起来,换算成跟今人一样的活动的人生。在此,我们惊讶地见识了古人的苦闷、寄托、喜悦和创造,见识了他们对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的期盼,即是古代绚烂不灭的余辉。世界、社会、生命的时空距离,就在这再发现的奇异注视中得以打通。这样得来的历史观念,非特不是从前一味的单纯的灌输,问道于盲;反而变成了生命的融合及再生。它生面别开,我们也眼界大开。
所以这种新式的历史叙事方式,携带着一种沉着平缓的情绪,自然凸现它独在的价值。因为它沟通了生命的意识,方令今人打消了遗世而独立的孤单感,从而与异时异地的古人、与他们的生活、艺术创造同出一源,合而流之。时代在变化,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在变换移易,而人类的精神生命,却有着永恒的贯穿。这就是《藏着的中国》,在历史的另一面,在艺术的消长之内,在看似湮灭的历史河流之中,重新发掘的生命痕迹,所带来的波动着的思想和感觉。历史具有永久性,也正在于这种时代精神与人性本质的流露。
这是现代中国对古代中国曾经的无数历史细节的一次从头打量。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而且会集了当今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在中国,有一千八百多个博物馆散布在各个省区,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生活的所有方面。从开始,由中国国家文物局、深圳市委宣传部和广厦海韵文化有限公司投入巨资,用3年时间,在中国1800多个博物馆中精选最具魅力的100个博物馆,拍摄完成了一部大型电视文化专题片《中国博物馆——源自100个博物馆的往事》。这部片子在试播时,即获得了“第1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长篇纪录片优秀奖”,,又获得了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这是现代中国对古代中国曾经的无数历史细节的第一次从头打量。它展现了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当今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本《藏着的中国》,就是根据这部电视片的解说词改写而成的。在这部片子播出的过程中,独特的解说风格,曾引起观众极大关注。
暑假里,我读了董宏猷的《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打开书,我就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
不仅如此,作者还把每一个梦的前因后果用现实做了解释。比如说:现实是一个十一岁女孩不能和男孩一样读书,只能放牛、做家务,她非常渴望读书。于是,作者就将她的梦境写为自己正坐在学堂认真地读书,还被老师点名夸奖。爸爸发现她还在睡,就揪住她的耳朵,而她却在梦中将课文一字不差地背了出来。这种联系实际的做梦写法更写出了十一岁文盲小女孩渴望读书的急迫心情。
我向大家推荐《一百个中国孩子的梦》这本书,因为他能给你带来快乐和遐想!
中国,多么美妙的字眼,多么神奇的国度,还有它所拥有的多么辉煌的历史,无人可比,无人可仿的成就。作为一名中国人,我骄傲,我是龙的传人!
通过读这本《美丽中国,我的中国梦》我了解到了中国的许多知识。当我看到老子、庄子、孔子、。墨子等老者的肖像时,我为她们的道德、才华而敬佩和感叹;当我看到神秘的巴蜀文字时,我联想着巴蜀文字与汉语古文字之间的关系,看着绵延的丝绸之路,我被祖先的艰辛而感动,感激他们为后人所作贡献;秦始皇陵兵马俑,被誉为世界
作者通过此书向读者们详细介绍了中国基层社会的特征,也对其他国家的基层社会进行了比较,抒发了许多观点。
乡村中的社会是熟人社会——因为人口流动率小,所以社区之间的往来较少。那人口流动率小又是为何?乡村人民的生活依靠着土地。“城里人可以用土气来藐视乡下人,但是乡下,‘土’是他们的命根。”乡下的人民们依赖着泥土所提供的农业资源,土地又是不能迁移的,久而久之人们的居所也就稳定了下来,常态是“生于斯,死于斯。”
“土”,基本意义是泥土,形容人本应是“淳朴”的意思,而现今却成为了一个贬义词。这其中的原因引人深思。正是因为基层社会是熟人社会,所以社会中的人与自己的家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大家都是熟人,这样就见外了啊!”对待这样如同家人般的社会中的人们,大家都是如此的心态,哪里用得着担心口说无凭,而画个押,签个字?如同作者所说:“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
反观如今我们所熟悉的“陌生人社会”,多接触的并非熟人。无法揣测对方的意图,无法保障在与对方的合作、交往中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害——于是出现了合同,出现了条约,要双方签字同意。保障自己的权益无可非议,但这也是人与人之间距离疏远的一种体现。“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于是‘土气’成了骂人的词汇。”不得不承认并接受这一事实,因而许多人会感叹城里人们不同于乡村人民的冷漠。
除了“土气”外,乡村人民还常因为不识字而被说是“愚”。然而,文字之所以被发明,是为了运用于两种情况——一是空间上的阻隔,比如人们想要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此时文字就能够跨越距离的阻隔传达于人们;二是时间上的阻隔:显然古人并不能直接将信息传达于后人,于是他们著下书籍,写下自己的感悟与经历。
而在乡土社会中,距离与时间都不具有隔阂,时常都是通过询问熟人来解决问题,似乎没有文字的用武之地。再退一步说,“愚”形容的是“学不会”,而不是“根本没有学,所以不会”。就算是再聪明的人,不经过学习也一无所知。
后文中,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提出的“插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概念,对比了中西社会间的不同,也让我对中国乡土社会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此书书写了我们许多人都没有认真了解过,亲近过的中国乡土社会,全面展现了基层社会的面貌。
今天看完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记录一下读后感。
从王小波的杂文集知道了费孝通,依稀记得有篇论述农村同性恋研究的文章,引入费孝通关于农村社会的研究结论,作为佐证,不知道为何就一直记得这个作者和这本书。正好在找书看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本书,一共也就一百来页,看起来毫无压力,于是带着好奇,开始了。
我看书的习惯就是必须从头看到尾,前文,目录,正文,后记,必须全部读过才算是安心,这样的好处是从前文,后记中可看到写书的一些背景,更有助于理解书本,坏处就是会效率低些,但是我觉得一本值得看的书,前文后记也是非常值得了解的。看书最重要的是先看目录,对于作者如何论述有一个框架的了解,就像是勾勒出了树干和树枝的轮廓,看的过程中将一些点作为叶子,点缀在树上。初看目录,可能因为对论述主题的生疏,无法全然明白和记住结构,没有关系,看的过程中,读完几章后再回头看就会觉得清晰,读完全书再看一遍,如果脉络已深深印入了你的脑海,说明书已经融入了你的记忆,倘若对于某个章节还能有更生动细节的回忆,那就是你和这本书的缘分所在了。
分享了自己看书的一点心得,回到乡土中国这本书。首先,这本书主要论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特征,成因,演化等。乡土社会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农村社会。这本书的妙处在于语言平实,逻辑清晰,章节之间环环相扣,从土地,到人和土地的固定连接,到人形成家庭,形成社会,让你读的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乡土社会的特点,进而通过这个切入点,了解中国社会的特点,以及和西方社会的区别。做产品讲究don't make me think,这本书也可以用这句话来形容。它的内容是值得我们思考,寻味的,而它的论述过程很自然,让你省去了诸如考虑这句话啥意思,这篇和上篇啥关系的总结,验证的过程,会有非常顺畅的阅读体验,丝毫不费力的跟着作者去思考社会学,这样本来会特别让人难以理解的科学。
看完后记,了解到作者的人生可谓命途多舛。在和妻子一起下乡调研过程中,妻子不幸意外去世。wen ge被打压,失去了研究生涯的黄金时期。乡土中国产生于这个中断之前。通过这本书,和这样一个社会学研究者相遇,和这样深入浅出的,朴实无华,逻辑严谨的文字相遇,是一件幸事,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写出这样的好文章。厚积薄发,大道至简。
星期天,我读了《中国寓言故事》这本书,里面的寓言故事可多了:《掩耳盗铃》、《南辕北辙》、《拔苗助长》……其中我印象最深的要算《守株待兔》了。
从前,有一个宋国的农夫,以种田为生。有一天,那个农夫正在田里干活的时候,忽然看见一只兔子飞快的地奔跑过来。那兔子慌不择路哦,竟然“砰”的一声撞在树上,折断了脖子,当场死了。农夫心里美极了。他捡起那只又肥又大的兔子回家了,和家人饱餐了一顿美味的兔肉。农夫心里想:“要是我每天都能捡到一只兔子的话,那我就不用那么辛苦的种地了。”于是他就天天坐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他一只兔子也没有捡到。因为他很久没有种田了,地里已经长满了杂草。
读了这则寓言故事,我觉得我们小朋友可不能像这农夫一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可能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不能抱着侥幸心理。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叫《寓言故事》的书,这本书告诉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
在这本书的众多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愚公移山》,这个故事主要是讲:从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他住在太行、王屋两座大山的北面,出入都要绕很远很远的路,非常不方便。为此,愚公带领着子孙,开始挖山,经过重重困难,日复一日的辛苦劳动,最终,愚公这种精神感动了玉帝,玉帝便派了两个大力神把这两座山给背走了,从此,愚公家门前再也没有高山挡道了。
从这个故事看来,愚公是一个有毅力和敢于创造的人,他不怕艰难险阻,决心以自己的艰苦劳动改变现状,为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回想到我自己,在学习上我遇到一个稍难一点的问题,我就会放弃去玩别的了,做事没坚持到底,相比起愚公这位老人,我真是惭愧极了。我现在下决心:以后不管做什么事,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一定要坚持不懈地完成它,我相信只要这样才会像愚公那样得到胜利的。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精选15篇)】
亲爱的同学们,我相信大家都看过《寓言故事》吧!它是通过人和动物的一些短小精悍的故事来讽刺或赞扬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从而引出一个又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这么多的好看的小故事中,最吸引我的是《毛遂自荐》的故事。来跟我进入《毛遂自荐》的故事里,来了解毛遂为什么要推荐自己了?
首先,让我来说一下《毛遂自荐》的优点吧,也就是《毛遂自荐》为什么让我在看过的寓言小故事里如此吸引我的三大优点:
1、这个故事不仅赞扬了毛遂的自信、勇敢,而且他更是达成了平原君和楚王也可以说是赵国和楚国的一场关于生死存亡的大交易。
2、书的结尾并没有告诉我们读者秦国攻打赵国的结果,我也不知道。如果有兴趣的同学可以上网去查,我想说就是因为结局并没有告诉我们读者们赵国有没有灭亡,才会吸引我们对这个故事后续的想法和了解,这样就无形增加了自己想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3、《毛遂自荐》对我们这些孩子甚至成年人都是有十分大的帮助的。孩子们会在课堂上更积极的发言,大人们会在工作上勇敢指出工作上的不足,大胆发挥想象,更自信的为自己工作和生活锦上添花。
那么就有人会问:“你在开头不是说毛遂为什么要去推荐自己了?”别着急,答案就是毛遂对自己的才能十分的自信,更勇于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所以毛遂就去推荐自己了。
我建议同学们去买一本《中国寓言故事》,里面不仅有《毛遂自荐》,还有更多引人入胜的故事,绝对是一本好书。
【《中国寓言故事》读后感(15篇)】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