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书屏风原文及赏析
- 文档
- 2024-05-31
- 116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草书屏风原文及赏析,本文共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书屏风》阅读答案和翻译赏析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
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表达出诗人看到怀素草书屏风之后惊喜的感情,以询问句陡起,好像在问屏风主人“您从哪里得到怀素的草书屏风啊”。
B.“踪”,踪迹。用“踪”说明他平素就对怀素的去过哪里极为留心和熟悉,所以知道怀素来过屏风的主人家里。
C.“尘色染”有两层意思,一是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显得十分珍贵;二是字幅浸染尘色,有些斑驳,爱惜中流露出惋惜之意。
D.从“墨痕浓”三字中,仍然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
E.主人家所在之处的环境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2.结合全诗,说说最后一联的含义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6分)
参考答案
1.BE(踪,不是指怀素的踪迹,而是指怀素的笔迹,故B项不正确;“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以“怪石”来比喻怀素草书中的字,指笔画中的“点”,好象正向秋涧奔赴。“寒藤”比喻笔画中的“竖”;“古松”比喻笔画中的“弧钩”。而不是指主人家的住处,所以E不对)
2.①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②“以龙喻字”,表现怀素草书飞动的气势和苍劲的形象,仿佛有生命一般;③“恐”,表现出作者对怀素草书的珍爱之情。“怕这些字变成龙飞走”(或对怀素书法的赞美之情)。(一点2分,共6分)
二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写诗人询问对方是从哪里得到这个屏风的,因为他一眼就看出字是怀素写的,说明诗人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很熟悉。
B.颔联上句的“尘色染”形象写出了屏风不被人重视的现实,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
C.颔联下句中的“墨痕浓”的 “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读者。
D.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表达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E.主人家所在之处奇石藤松的环境布局,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2.诗歌的后两联使用了哪些手法?描摹出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BE(B 的“表达出诗人看到屏风被灰尘沾染的伤感”表述错误,从“虽多”二字的分析,表达的应是诗人爱惜中的惋惜之情。故B项不正确;E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以“怪石”来比喻怀素草书中的字,指笔画中的“点”,好象正向秋涧奔赴。“寒藤”比喻笔画中的“竖”;“古松”比喻笔画中的“弧钩”。而不是指主人家的住处,所以E不对)
2.(1)手法①比喻的修辞手法。诗歌把怀素书法中的笔画比作奔秋涧水的怪石,倒挂在古松上的枯藤等。②想象的写作手法(或:化静为动)。诗人想象如果把这个屏风放到水边的话,怀素的字就会化成入水的龙。
(2)怀素草书的什么特点:①“狂(怪)”的特点:怀素草书中的变化“点”就像怪石一样,“奔秋涧”说明笔画迅疾有力。②苍劲有力:“寒藤”“古松”等表现出怀素草书刚劲浑厚的特点。
翻译:
你从哪里得到这一个屏风?上面分明有怀素的书法的踪迹。虽然字幅上侵蚀了尘色,有些斑驳,但还能够见到墨痕的浓重。写字的点就像怪石奔向秋天的山涧,字的竖和勾的笔画就像寒枯的古藤倒挂在古松下。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
赏析
《草书屏风》是晚唐诗人韩偓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
“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用具,为美观计,上面一般都绘有图画或写有文字,所以它在适用中还有书画的艺术价值。这首诗看似咏“屏风”,实际上是咏“屏风”上怀素的草书。它“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是为唐人论书名篇之一”(洪丕谟《书论选读》)。
怀素,字藏真,湖南长沙人。原姓钱,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生卒年不可考,活动当在公元八世纪,即唐代中叶。他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勤奋好学,后遂以狂草知名,兴到运笔,如骤雨急旋,随手万变,而合乎法度,成为一代大师。他的草书在当时知名度就很高,到后来,他的书迹更为人所宝,虽片纸只字,亦价值连城。他留存下来的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和《千字文》等,皆系草书,有影印本传世。其中尤以狂草《自叙帖》最为著名。
怀素的草书到了韩偓所在的晚唐、五代,愈来愈为世所珍。韩偓本人不仅精于诗歌,对书法也有一定造诣。据宋代《宣和书谱》卷十载:“考其(韩偓)字画,虽无誉于当世,然而行书亦复可喜。尝读其《题怀素草书诗》(按即《草书屏风》)云云,非潜心字学,其作语不能迨此。后人有得其《石本诗》以赠,谓字体遒丽,辞句清逸。”由于韩偓本人对书法有爱好和研究,因而他对怀素遗留在屏风上的草书墨迹表示了极大的兴趣。“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一开始就以问句陡起,好象十分激动地问主人:“您从哪里得到的这个屏风啊?”惊喜成分之态,溢于言外。而且紧接着就立刻判定,这分明是怀素的笔迹(踪,是踪迹,这里是笔迹)!这充分说明他平时对书法极为留心,尤其是对怀素的草书风格十分熟悉,如故人相遇,一眼便认了出来。接下来,作者在惊喜中对屏风上的整幅墨迹作了审视:“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前一句从“尘色染”中,见出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弥足珍贵;但由于长期辗转流传,字幅上浸染了尘色,有些斑驳,诗人在极端爱惜中似乎也流露出一丝惋惜之意,后一句说虽然染上了很多尘色,但还是可以看见那浓黑的墨迹,从“墨色浓”三字中,仍然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已经把整幅字中体现的风格和意境初步传达给了读者,十分形象而又准确。
前四句一句一转,“何处”“分明”“虽多”“犹见”,在转折中步步顿宕,峰回路转,引人入胜,作者的惊喜之情在诗行中不停地跃动。但又显得一气贯通,流转自如,其欢欣的情绪,犹如一条活泼的小溪,在曲折中畅流而下。这四句显得极为自然,完全是一片真情的流露,读来仿佛如见当时情状,到后四句,作者采用比喻的手法,对字幅中的点画作了具体描述,把这一高度抽象的艺术,十分具体、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具有怀素书法的特点,使人叹赏不已。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这两句先是从点画来赞美怀素书法的苍劲有力。前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的字,好象怪石正在向秋涧奔赴。这一比喻形象奇特,但却由来有自。晋代卫夫人《笔阵图》说:点,要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里在“石”前加一“怪”字,就表明它不同一般,体现出怀素草书的“狂”的特色。在“怪石”与“秋涧”间着一“奔”字,充分表现了草书中“点”画在映带时那咱迅疾有力的动势,十分生动。后一句是说怀素草书中竖和弧钩笔画,真象枯藤(即“寒藤”)挂在古松上,这个比喻又从欧阳询来。欧阳询《八诀》说:竖,要如“万岁之枯藤”;弧钩,要如“劲松倒折,落挂石崖 ”。“藤”“松”已有劲健意味,再用“寒”“古”来形容,就更具苍劲之感。两句中虽只点出点、竖和弧钩这些个别笔画,但却在怀素草书中具有代表性,其它笔画概可想见,那种中锋运笔时饱满、刚劲、浑厚的效果,鲜明地显现出来。而且,这些“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的点画,构成了狂放、豪纵的整幅气度,无一字不飞动,无一字不活泼,体现了生动的气韵。这是书法作品中很难达到的高妙境界。这屏风上生动的草书,激动着诗人的心,不禁生出奇妙的想象;“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这一想象更为奇特,但也并非无来处。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如李白《草书歌行》;“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如惊电。”因为笔画的盘绕曲折,有如龙蛇迅速有力的游动。从以上比喻中,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夭矫,生动活泼,显现了旺盛的活力。另外,古人常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比喻“书圣”王羲之的字,这里也隐然以怀素比王羲之,可见推许之高。“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有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墨的万分宝爱之情,使前四句那种惊喜神情一直贯穿到末尾,全诗洋溢着充沛的激情。
诗人从屏风写起,然后写怀素草书,写怀素草书又先表现整体感觉,然后再以形象的笔墨作具体的描述,全诗层层深入,步步引进,最后又以神奇的想象结尾,留下回味不尽的余意,并和篇首暗中照应,在章法上显得谨严、完整,表现出精心的安排。特别是形象的生动描写,激情的强烈抒发,使全篇荡漾着盎然诗意,语语动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草书歌行原文及赏析
原文:
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
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
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
笺麻素绢排数箱,宣州石砚墨色光。
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
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起来向壁不停手,一行数字大如斗。
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
左盘右蹙如惊电,状同楚汉相攻战。
湖南七郡凡几家,家家屏障书题遍。
王逸少,张伯英,古来几许浪得名。
张颠老死不足数,我师此义不师古。
古来万事贵天生,何必要公孙大娘浑脱舞。
译文
小小少年,小小和尚,名号怀素。你的草书堪称风格迥异,独步天下。
你用掉的墨水之多,简直就可以养北冰洋的鲸鱼。你用了那么多兔毫笔,难怪中山的兔子都被杀光了。
八九月这里天气正凉爽。酒徒诗人,高堂满座。
地上放着几箱白布和纸笺,都是别人请你书写的。桌子上摆放着宣州的石砚,放射着墨水的黑又亮的光芒。
我的小师傅喝醉以后就在绳床上小眯一会。突然起身,须臾之间就横扫了几千张字。
如同疾风骤雨一样,飒飒惊魂。又像花飞雪飘飘扬扬,一片苍茫。有时候对着粉白的墙壁手不停笔,字大如斗。
观看你书写的人一个个惶惶然如见鬼神。满眼只见龙飞凤舞巨蟒游走。
笔势左盘右收,左冲右突,如同漫天的闪电。也如同汉楚之间的战争来回拉锯。
湖南七郡多少名门大家。那家的屏风和粉壁没有珍藏你的笔墨?
什么王羲之什么张伯英,那也叫草圣?跟你一比就知道他们是浪得了几百年的虚名。
我那位癫狂的酒友张旭,也号称草圣,他现在可是廉颇老矣,饭都吃不了了,现在凑不上草圣的名号了。我的`小师傅的笔法不拘于古人的规矩。
从古到今,万事到了极至的水平都要靠天生的才能。何必要像张旭一样,要观看公孙大娘《浑脱》剑舞才有所启发呢?
注释
⑴怀素(725—785,一说737—799):字藏真,本姓钱,出生于零陵。七岁到“书堂寺”为僧,后住东门外的“绿天庵”,自幼爱好书法,刻苦学习,经禅之余,勤练书法,因无钱买纸,特在寺旁种下许多芭蕉树,用蕉叶代纸练字。经长期精研苦练,秃笔成堆,埋于山下,人称“笔冢”。其冢傍有小池,常洗砚水变黑,名为“墨池”。他好饮酒,醉后每遇寺壁及衣带、器皿无不拿来书写,兴到运笔,情随笔转,意随字生。他曾几次外出游历,“竭见当代名公”,切磋书技。怀素以草书闻名于世,继承张旭笔法,而有所发展,“以狂继颠”,并称“颠张醉素”。永州现存怀素的作品有《瑞石帖》、《千字文》、《秋兴八首》等。
⑵墨池:《法书要录》载:“弘农张芝善草书,改临学书,池水尽墨。”《太平寰宇记》:“墨池,王右军洗砚池也。”《方舆胜览》载:“绍兴府成珠寺本王羲之故宅,门外有二池,曰墨池、鹅池。”
⑶中山兔:《元和郡县志》载:中山在宣州水县东南十五里,出兔毫,为笔精妙。
⑷笺麻:唐代的纸。以五色染成,或用砑光,或用金银泥画花样来做成笺纸,纸以麻来作为材料,称为麻纸。绢素:丝织品的名称。在丝织品中,中等至下等者被称之为绢,绢中精白的织品被称之为素。
⑸绳床:原称胡床,又称交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胡床”是东汉时从域外传入中原一带的,《风俗通》中便有“灵帝好胡床”的记载。这种坐具的最大特点是可以交叉折叠。交椅就是在绳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⑹怳(huǎng)怳:隐隐约约,看不清楚的样子。
⑺七郡:湖南七郡指长沙郡、衡阳郡、桂阳郡、零陵郡、连山郡、江华郡、邵阳郡,此七郡皆在洞庭湖之南,所以说“湖南”。
⑻王逸少:王羲之(303—379),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书法家。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其书法俊逸遒劲,独创圆转流利的风格,擅长隶、草、正、行各体,被奉为“书圣”。张伯英:张芝,字伯英,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善草书。他继承传统,精于草书技巧。凡是家中衣帛,他必定拿来练习书法。临池学习书法,池水全被染成墨色。韦仲将称他为草圣。
⑼张颠:张旭,《旧唐书》载:吴郡张旭善写草书而且喜欢喝酒,每次醉后号呼狂走,索要毛笔挥洒写字,变化无穷,如有神功。时人称为“张颠”。
⑽浑脱舞:唐代舞名。长孙无忌以乌羊皮为浑脱毡帽,大家仿效,叫做赵公浑脱,后来演变为舞蹈。浑脱,指以全羊皮制成的物品。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说:“昔者吴人张旭,善草书书帖,数常于邺县见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自此草书长进,豪荡感激,即公孙可知矣。”《乐府杂录》载:“开元(713—741)中有公孙大娘善舞剑器,僧怀素见之,草书遂长。盖准其顿挫之势也。”
赏析:
此诗刻画了怀素酒后运笔挥洒的形态,如骤雨旋风,纵横恣肆,给人以龙腾虎跃,奔蛇走马的艺术享受。“草书天下称独步”,李白对怀素的书法评价极高。
此诗由于语言率直,与李白以往的诗风稍有差异,曾引起历代学者的怀疑和争论。宋代大学士苏东坡曾以“‘笺麻素绢排数箱’之句,村气可掬”为由,认定此诗非李白所作。与苏轼同时代的书法家朱长文则认为“此诗本藏真(怀素)自作,驾名太白者”。清人王琦“以一少年上人而故贬王逸少、张伯英以推奖之,大失毁誉之实。至张旭与太白既同酒中八仙之游,而作诗称诩有‘胸藏风云世莫知’之句,忽一旦而訾其‘老死不足数’,太白决不没分别至此。断为伪作,信不疑矣。”其实这些多为推测之语,尚不足断定此诗非李白所作。现代学者郭沫若先生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李白与其他诗人每每有率直之句,这是不成其为理由的”。肯定了李白的诗作。
从这首诗的题材形式比较,此诗以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形式写成。李白以诗歌著称于世,作诗近千首。一生最擅长以乐府歌行旧题作诗,而且以乐府旧题写诗成就最高。他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浑然天成,不假雕饰,散发着浓厚的民歌气息。具体表现为语言的直率自然。此诗以乐府歌行旧题体裁形式写成,恰巧与李白擅长相符。而诗中的“笺麻素绢排数厢”句,正体现了他率真的一面。对苏轼的“村气可掬”是一个很好的回应
从这首诗的风格及表现手法比较,此诗豪迈,格调飘逸,想象丰富,音节错综,语言奔放,在民歌体中融入了齐梁体的某些表现手法,而以李白自身独具的俊逸之气将它们统一在一起,典型地表现了诗人“清水出芙蓉”的特色,符合李白的诗风特征。李白作诗喜用夸张之句,此诗中“须臾扫尽数千张”、“一行数字大如斗”与李白其它著名诗句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这首诗的创作状态分析,此诗是在一种醉态中写成。诗中“墨池飞出北溟鱼,笔锋杀尽中山兔”,正是诗人醉态狂幻气质的表露。小小的墨池在诗人的醉眼里被幻化成苍茫的北海,书家狂书疾书的情景,似乎连中山兔都要杀完了。这种狂幻式的语言描写,与李白一生好酒、嗜酒、常在醉态之中“斗酒诗百篇”的状态有关。因此,这首诗的创作状况和李白大量写有酒的诗歌风格极其一致。
后人对《草书歌行》是否系李白所作,一直存在争论。黄锡珪说:“而校者不能删削,以无左验故。”据郭沫若考证:李白的《草书歌行》“当作于长流夜郎,遇赦放回,于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游零陵时所作。”
屏风绝句原文及赏析
原文: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译文
屏风上周昉画的美人丰满而细腰,时间长久画上的颜色大半已褪消。
斜倚玉窗梳着鸾凤形发髻的少女,拂去画上灰尘还在嫉妒美人娇娆。
注释
屏风:室内陈设。用以挡风或遮蔽的器具,上面常有字画。
周昉:字景玄,唐代画家,长安人。工仕女,兼工肖像。
丹青:指画像;图画。
玉窗:窗的美称。
鸾发:鸾髻。
犹自:还是,尚自。娇娆:柔美妩媚,代指画上的美女。
赏析:
周昉是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精描细绘,层层敷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著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相传《簪花仕女图》是他的手笔。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有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
“屏风周昉画纤腰”,“纤腰”二字是有特定含义的诗歌语汇,能给人特殊的诗意感受。它既是美人的同义语,又能给人以字面意义外的形象感,使得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宛然若在。实际上,唐代绘画雕塑中的女子,大都体型丰腴,并有周昉画美人多肥的说法。倘把“纤腰”理解为楚宫式的细腰,固然呆相;若硬要按事实改“纤腰”作“肥腰”,那就更只能使人瞠目了。说到“画纤腰”,尚未具体描写,出人意外,下句却成“岁久丹青色半销”,—由于时间的侵蚀,屏风人物画已非旧观了。这似乎是令人遗憾的一笔,但作者却因此巧妙地避开了对画中人作正面的描绘。
“荷马显然有意要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从他的诗里几乎没有一次偶然听说到海伦的胳膀白,头发美—但是荷马却知道怎样让人体会到海伦的美。”(莱辛《拉奥孔》)杜牧这里写画中人,也有类似的手段。他从画外引入一个“鸾发女”。据《初学记》,鸾为凤凰幼雏。“鸾发女”当是一贵家少女。从“玉窗”、“鸾发”等字,暗示出她的“娇娆”之态。但斜倚玉窗、拂尘观画的她,却完全忘记她自个儿的“娇娆”,反在那里“妒娇娆”(即妒嫉画中人)。“斜倚玉窗”,是从少女出神的姿态写画中人产生的效果,而“妒”字进一步从少女心理上写出那微妙的效果。它竟能叫一位妙龄娇娆的少女怅然自失,“还有什么比这段叙述能引起更生动的美的印象呢?凡是荷马(此处请读作杜牧)不能用组成部分来描写的,他就使我们从效果上去感觉到它。诗人呵,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按:也可是妒嫉)描写出来,那你就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拉奥孔》)
从美的效果来写美,《陌上桑》就有成功的运用。然而杜牧《屏风绝句》依然有其独创性。“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是从异性相悦的角度,写普通人因见美人而惊讶自失;“拂尘犹自妒娇娆”,则从同性相“妒”的角度,写美人见更美者而惊讶自失。二者颇异其趣,各有千秋。此外,杜牧写的是画中人,而画,又是“丹青色半销”的画,可它居然仍有如此魅力(诗中“犹自”二字,语带赞叹),则周昉之画初成时,曾给人何等新鲜愉悦的感受呢!这是一种“加倍”手法,与后来王安石“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明妃曲》)的名句机心暗合。它使读者从想象中追寻画的旧影,比直接显现更隽永有味。
诗和画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直观形相的逼真显现是画之所长,诗之所短。所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穷形尽相的描写并不见佳;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动态写来,便有画所难及处;而从美的效果来写美,更是诗之特长。《屏风绝句》写画而充分发挥了诗的特长,就是它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屏风绝句原文翻译及赏析
《屏风绝句》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古诗全文如下:
屏风周昉画纤腰,岁久丹青色半销。
斜倚玉窗鸾发女,拂尘犹自妒娇娆。
【前言】
《屏风绝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是为画有周昉一幅仕女图的屏风的题咏之作。
【翻译】
周昉是约早于杜牧一个世纪,活跃在盛唐、中唐之际的画家,善画仕女,精描细绘,层层敷色。头发的钩染、面部的晕色、衣著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相传《簪花仕女图》是他的手笔。杜牧此诗所咏的“屏风”上当有周昉所作的一幅仕女图。
【鉴赏】
“屏风周昉画纤腰”,“纤腰”二字是有特定含义的诗歌语汇,能给人特殊的诗意感受。它既是美人的.同义语,又能给人以字面意义外的形象感,使得一个亭亭玉立、丰满而轻盈的美人宛然若在。实际上,唐代绘画雕塑中的女子,大都体型丰腴,并有周昉画美人多肥的说法。倘把“纤腰”理解为楚宫式的细腰,固然呆相;若硬要按事实改“纤腰”作“肥腰”,那就更只能使人瞠目了。说到“画纤腰”,尚未具体描写,出人意外,下句却成“岁久丹青色半销”,—由于时间的侵蚀,屏风人物画已非旧观了。这似乎是令人遗憾的一笔,但作者却因此巧妙地避开了对画中人作正面的描绘。
“荷马显然有意要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从他的诗里几乎没有一次偶然听说到海伦的胳膀白,头发美—但是荷马却知道怎样让人体会到海伦的美。”(莱辛《拉奥孔》)杜牧这里写画中人,也有类似的手段。他从画外引入一个“鸾发女”。据《初学记》,鸾为凤凰幼雏。“鸾发女”当是一贵家少女。从“玉窗”、“鸾发”等字,暗示出她的“娇娆”之态。但斜倚玉窗、拂尘观画的她,却完全忘记她自个儿的“娇娆”,反在那里“妒娇娆”(即妒嫉画中人)。“斜倚玉窗”,是从少女出神的姿态写画中人产生的效果,而“妒”字进一步从少女心理上写出那微妙的效果。它竟能叫一位妙龄娇娆的少女怅然自失,“还有什么比这段叙述能引起更生动的美的印象呢?凡是荷马(此处为杜牧)不能用组成部分来描写的,他就使我们从效果上去感觉到它。诗人呵,替我把美所引起的热爱和欢欣(按:也可是妒嫉)描写出来,那你就把美本身描绘出来了。”(《拉奥孔》)
从美的效果来写美,《陌上桑》就有成功的运用。然而杜牧《屏风绝句》依然有其独创性。“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是从异性相悦的角度,写普通人因见美人而惊讶自失:“拂尘犹自妒娇娆”,则从同性相“妒”的角度,写美人见更美者而惊讶自失。二者颇异其趣,各有千秋。此外,杜牧写的是画中人,而画,又是“丹青色半销”的画,可它居然仍有如此魅力(诗中“犹自”二字,语带赞叹),则周昉之画初成时,曾给人无比新鲜愉悦的感受。这是一种“加倍”手法,与后来王安石“低回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明妃曲》)的名句机心暗合。它使读者从想象中追寻画的旧影,比直接显现更隽永有味。
诗和画有共同的艺术规律,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直观形相的逼真显现是画之所长,诗之所短。所以,“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穷形尽相的描写并不见佳;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从动态写来,便有画所难及处;而从美的效果来写美,更是诗之特长。《屏风绝句》写画而充分发挥了诗的特长,就是它艺术上的主要成功之所在。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