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古诗阅读附答案
- 文档
- 2024-06-10
- 108热度
- 0评论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蝉古诗阅读附答案,本文共11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蝉古诗阅读附答案
蝉
虞世南
垂緌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在狱咏蝉 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②客思深。不堪云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①垂緌(ruí):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②南冠:借指被囚禁的人。
1.两首诗从体裁看都是 诗,从题材看都是 诗。(2分)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蝉》中“居高”、“声远”等词语,准确地写出了蝉的.特征。
B.《蝉》中作者以蝉自比,表明自己确实有出众的才华,流露出清高自信之情。
C.《在狱咏蝉》中“谁为表予心”,意思是向谁表达自己的内心真情,句中满含着无奈的悲苦。
D.两首诗描写的对象相同,都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抒发的感情却截然不同。
3.两首诗中都写到了“露”,对写蝉有怎样的作用?请简洁说明。(4分)
【参考答案】
1.(2分)近体 咏物
2.(3分)D
3.(3分)《蝉》中的“清露”,写出了蝉的生性高洁,才会有声高远播;《在狱咏蝉》中“露重”,写出了秋蝉艰难的生活环境,使它不能展翅高飞。对写蝉都起了衬托的作用。
古诗《蝉》阅读答案
古诗《蝉》阅读答案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②“故园芜已平”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平”这句诗的含义。(3分)
③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10分)
①(3分)D(“相警”不是“互相提醒”的意思)选错不得分。
②(3分)意为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已经成片,表达了作者思家归隐之意,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悲凉心情。
③(4分)这首诗以蝉的饮露难饱指自己的清贫;蝉的徒劳鸣叫和树的无情寄托孤独凄凉的身世遭遇;借咏蝉以喻自身品质的高洁。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蝉古诗阅读题答案
蝉(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问题】
1.这两首诗各是从哪些角度来写蝉的形象的?请作简要分析。(2分)
2.这两首诗都是咏物诗,作者借“蝉”的形象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2分)虞诗从“垂绥”蝉的外形、“饮清露”蝉的生活习性、“流响”蝉的声音三个方面来写蝉的高标逸韵。李诗则从居高难饱徒费鸣叫、彻夜鸣叫到五更碧树依旧无情来写蝉的凄惨处境。
2.(4分)虞诗托物言志,诗中的蝉是作者自己的自况,喻指作者虽处显赫之位,却德行高洁自立,决不凭借外在势力。李诗托物抒怀,诗中的蝉却是作者困窘凄凉形象的写照,作者通过蝉这一形象表达了对自己困窘落魄、郁郁不得志遭遇的愤愤不平之情。
阅读理解答题窍门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
早蝉白居易阅读附答案
早蝉
白居易
六月初七日,江头蝉始鸣。石楠深叶里,薄暮两三声。
一催衰鬓色,再动故园情。西风殊未起,秋思先秋生。
忆昔在东掖,宫槐花下听。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两项是( )( )(5分)
A.“六月初七日”,言语浅白,乍看不觉有何诗意,实则含有作者听到早蝉先秋鸣叫时内心的震动与惊悸。
B.时值夏季,让作者意外的是,竟然在江边听到蝉鸣之声。这连绵不断的蝉声引发了作者的悲慨之情。
C.“西风”即秋风。古时人常习惯于将春夏秋冬四季之风,分别以东风、南风、西风、北风称之。西风未起,意即还没有到秋天。
D.“东掖”,宫中东侧的旁门。唐时为门下省的代称,亦称左掖,与称右掖的中书省对称。此联表现作者不无对昔日在宫城槐下听蝉的美好回忆。
E.“今朝无限思,云树绕湓城”此联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此刻对云树缭绕的'湓城的无限思念之情。
15.秋虽未至,但秋思已先秋而生。诗人的“秋思”中包含哪些具体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E 15.①年事渐高的感伤之情。听到蝉鸣之声,作者就想到自己鬓色渐衰,大有岁月催人老的感伤。②困居异乡的思乡之情。蝉鸣之声触动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③被贬离朝的愁闷之情。往昔在东掖槐花之下听蝉,今朝却是在浔阳僻处听蝉,今昔对比,失意无限。(每点2分,概、述各1分。)
满江红古诗阅读附答案
满江红
送李御带珙
吴潜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拚一醉,留春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
这是一首送行词,是作者给友人李珙送行而写的。李珙,字开伯,吴郡人,历官御带国子司业,撰有借春秋以寓时事的《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一书。
本词是借送客以抒发感慨。词的上片作者对友人李珙因欲济时报国而不可得,只能浪迹江湖,表示深切的同情。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红玉阶”,红色玉石砌成的台阶。这里代表宫殿朝堂。“翩然”,即飘然。这两句是问李珙为何离开朝廷,飘然引退。词起句故作设问,引人遐想:好端端的京官不做,却偏偏要飘然引去,所为者何?紧接着写他归隐后又将是一种怎样的生活境遇呢?“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即今后将过着与江上烟雨、鸥鹭作伴的隐居生活。这就告诉友人,辞官归野,虽有摆脱羁绊的欣喜,但亦有风雨如磐的隐忧。这就不难看出友人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自有其难言之隐衷。“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这里作者代友人慷慨陈词,代抒愤懑,即李珙空有报国之心而不能实现;虽有济时良策而无处吐露。于是只有归去!这样写,既是对友人怀才不遇的同情与理解,亦是作者自我心声的吐露。作者吴潜曾任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主张积极抗金,清除奸佞。但却因此受谗被贬。可见他们二人的遭遇是相同的,因而有共同的心声。“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想到友人今后将泛舟湖海之上,寄情山水之间,作者自然地对友人加以关切和叮咛:在你泛海弄扁舟、途经垂虹亭时,不要忘了在桥亭之下系住小舟,去尝尝那著名的鲈鱼。“垂虹亭”,在今江苏吴江县。据《吴郡图经续记》云:“吴江利往桥,庆历八年(1048),县尉王廷坚所建也。……桥有亭曰垂虹。苏子美尝有诗云:‘长桥跨空古未有,大亭压浪势亦豪。’非虚语也。”李珙,吴郡人,归隐乡里,这里用其家乡景物、故事,显得亲切、自然。“鲈堪煮”,是用西晋人张翰的故事,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的莼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就弃官回到松江(见《世说新语·识鉴》)。
词的上片表达了两层意思,首先询问友人为何要“翩然引去?”表示对友人依依惜别而不愿其遽去的深情;其次则指出友人虽“济时有策”,却“报国无门”,这便表达了对友人离开“红玉阶”(辞官),泛舟江湖(归隐)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词的下片作者继续就友人归隐事而表达自己的'劝慰之情,同时亦抒发自己的感慨。
“拚一醉”六句,写出了自己对友人欲送还留的矛盾心情。“拚一醉,留君住。”想到友人即将离京返乡,不知何日才能相逢,因而总想多相聚一会。而多饮一杯酒,便可以让友人多停留一点时间,所以作者甘愿一醉相留。而且临行劝老友多喝一杯,殷殷惜别,亦有“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慨。“歌一曲,送君路。”千里搭帐篷,没有不散的筵席。一醉相留之后,临行愿以一歌相送。这一歌,蕴含着难以言传的无限深情,真是“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唐·韦庄《江上别李秀才》)“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这是作者对友人归隐的忧思,是令人深思的反问。即放眼大江南北,中原沦陷,山河破碎,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左,不思收复失地。对于一个有志于“济时”、“报国”的人来说,何处才是你的归宿呢?答案只有一个,这就是“欲归无处”!这是促人猛醒的劝诫。意在唤起友人对残破现实的关注,做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范仲淹《岳阳楼记》),位卑不忘忧国。“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这是作者进一步陈述自己的感触和想法。意即世事都未了结,而岁月如流,人亦垂老,若再蹉跎岁月,岂不更难“济时”、“报国”了吗?作者殷殷致语,词意愈转愈深。“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举头问天,“何处是归处”?天亦无语。说明自己的感慨无人理解。结语显得委婉、含蓄、深沉。
这首词以问句结构全篇,做到层层深入。词以问句始,以问句终,中间亦以问句道出全词的主旨。起句是问友人因何事要翩然引去?作者代为回答是空有济时良策,但却报国无门。中间是问友人“欲归何处”?这一令人深思的反问,正是此词的主旨所在。结语是问青天,得到的回答是“天无语”。司马迁曾说:“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原列传》)当人们对现实中的一些人事无法理解而苦闷、悲愤时,便不禁仰天而问了。但天却“无语”。这“无语”是不解人意而无法回答呢?抑是深解人意而不愿回答呢?词收束得极其含蓄。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望江南古诗阅读附答案
望江南
金德淑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万里长城横缟带,六街灯火已阑珊。人立玉楼间。
[注]金德淑:南宋宫女,宋亡后被俘入元。
1.本词的特点是情重、语拙、境大。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分)
2.本词 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 这首词抒写亡国之哀,感情沉痛,用笔不可谓不重;用语朴素无华,不事雕琢,此之谓拙;内容包举积雪燕山、万里长城、六街灯火,视野开阔,境界宏伟,是为大。(4分)
2.比喻,把雪中的长城比作缟带(白色绢带,古代的孝服),暗含哀悼宋亡之悲;烘托,以六街稀疏的`灯火,暗示夜色沉沉,烘托词人亡国后黯淡的心情;动作描写,以人物长时间独立玉楼的动作,折射出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悲伤。(答出两点即可)(4分)
赏析:
这首词由南宋女词人金德淑所作。这首词具有很高的价值,写亡国之哀,用笔不可谓不重;用笔朴素无华,此之谓拙;包举积雪燕山,万里长城,悲壮无比,是为大。词为悼南宋而作,调寄《望江南》,别有一番意味。此词堪称亡宋之挽词。
金德淑是南宋旧宫人。她和王昭仪、汪元量都是宋亡后入元的三宫中人。公元1288年(元至元二十五年),汪元量因为道士而得南归。诸旧宫中人为其饯行,赋词相送。
金德淑这首词即作于此时。这首词具有很高的价值。词的意境较为重、拙、大。写亡国之哀,用笔不可谓不重。用笔朴素无华,此之谓拙。包举积雪燕山,万里长城,悲壮无比,是为大。词为悼南宋而作,调寄《望江南》,别有一番意味。此词堪称亡宋之挽词。
春睡起,积雪满燕山。上句点明作词的季节为春天。随之描写空间范围燕山睡起,写出女主人公(被俘至此之宋旧宫人)。缟素,是传统丧服。白雪积满燕山,如山披缟素。万山缟素之意象,实已暗逗全词哀悼宋亡之含蕴。再回味春睡起,令人痛定思痛。起笔造境,沉痛至深。万里长城横缟带。从燕山山脉望见万里长城,如一条巨龙蜿蜒起伏于丛山峻岭之颠,宛如缟带。万里长城,为历史文化凝聚之一伟大象征。缟带,为传统孝仪之一重要丧服。国破山河在。神州陆沉之痛,使山河披上缟素。在女主人公之心魂中,自己与大地山河一道为祖国之亡而服素戴孝矣。此句为全词神光聚照之篇眼。人们常称道吴梅村恸哭六军俱缟素之句,以梅村诗句视此万里长城横缟带词句,着眼亦不同矣。六街灯火已阑珊。六街,指大都城。灯火阑珊,是灯火稀疏。阑珊灯火,反衬夜色沉沉。自春睡起至灯火阑珊,词之意境无限遥深。暗淡的现境,透视出词人暗淡的心态,也意味着同样暗淡的现实。
人立玉楼间。结笔直接描写词人自我形象,总结全文。玉人独立玉楼,从早到晚独立久矣。丹心难灭,是素服缟带亦难全表心肠。全词曲已终,而悲伤无已。无怪乎后来金德淑对人诵其此词,犹感泣下。词人写此,已至举重若轻之地步。
这首词是词人沉郁于腹中的爱国情思的自然发散。作为一个女性词人。能有如此之笔力,高明之艺术,亦属难能可贵了。词虽用笔墨写就,但犹如用血泪汇成。虽未痛哭,但却让人无比沉痛。词中融摄雪山、缟带、玉楼于一体,整合为悼故国之全幅庄严境界。
浣溪沙古诗阅读附答案
浣溪沙
周邦彦
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听林表杜鹃啼。
17.(1)词中能反映时序变化的两句是 (2分)
(2)赏析“楼上晴天碧四垂”一句中“垂”字的妙处。(3分)
(3)请结合“芳草”和“杜鹃”两个意象赏析本词所表达的感情。(5分)
参考答案:
17.(1)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2分)
(2)“垂”,准确地描绘出词人从楼上看四周,只见晴朗高旷的碧天,与四周的旷野浑然一体,难以区分的情景。(2分)着一“垂”字,一个广阔的'立体空间尽收眼底(构成人们自上而下的立体空间感),境界开阔。(1分)
(3)以无边无际的“芳草”,写家乡的遥远;(2分)以“杜鹃”的悲啼,写思乡的悲切(2分)。全词抒发了作者客居异乡、欲归不能的羁旅思乡之情,词中渗透着漂泊的疲倦感。(1分)
蝉出生的那年夏天,天气酷热。蝉睡在泥土里,周围一片黑暗。
一条蚯蚓来到了蝉的身边。“喂!要不要我帮你捡一片海棠花瓣?”蚯蚓拖来了一片海棠花瓣。他拱来拱去,将花瓣垫在蝉的身子下面。蝉嗅到了一阵芬芳,心一下子乱了……“我要睡觉了!”蝉突然冷冰冰地说。蚯蚓耷拉着脑袋走了。“如果没有一颗冰冷的心,那么漫长的岁月,我怎么能坚持下去?”蝉安慰着自己。
有一天,蚯蚓又来了。“我最近写了一首诗,我读给你听听吧?风,吹动树的长发……”蝉心动了,“你说太阳是什么样子?”蚯蚓给蝉讲了很多地面上的事情,每当蚯蚓来的时候,蝉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离蝉不远的地方,两个虫蛹在说话。“我们马上就要到地面上去了!”“是呀,隔壁那家伙还要呆上十七年呢!”“那条瞎眼睛的蚯蚓还胡编些故事来骗他,什么诗!笑得我肚皮都快破了!”他们的笑声刺痛了蝉。“他真的在骗我吗?”
蚯蚓又来了。“我打通到地面的通道了!”蝉气得直发抖,“你明知道我现在上去就会死……”“不是啦!我是想让你听听地面上的声音。听!一只黄雀在唱歌……”穿过厚厚的土层,世界第一次来到了蝉的身边。“也许,我可以当个歌唱家!你知道我出去可以活多久吗?”蝉感叹。“这个嘛……”蚯蚓转移话题,“其实世上好看的、好听的,不止这一两样呢……”
蝉再也受不了了,“你为什么要告诉我这些?那些事都是你瞎编的吧?”蚯蚓默默地走开了……蝉总是想起蚯蚓说的'那些事情,那么美妙,“即使是瞎编的又有什么关系?”蝉后悔对蚯蚓发脾气。然而,蚯蚓再也没有出现。直到一条小蚯蚓来找蝉,“我爸爸已经离开这个世界了,他临走前说,希望你原谅他。”蝉觉得他的心要碎了,“我又为他做过什么?”
蝉就这样在黑暗中等待了十七年。那天,一条小蚯蚓来找他,“你就是十七年蝉吧?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传话下来,让我们在这一年来告诉你一件事情。”“什么事?”蝉知道是那条蚯蚓。“他要告诉你,你在世上只有十七天的生命,你要先想好做什么,别上去之后浪费时间。”“十七天……”蝉听到自己的脑袋嗡嗡作响!
在痛苦的沉思后,蝉心绪平静了下来。这是蚯蚓为他种下的梦想的种子,现在是蚯蚓来通知他:“梦想要开花了,你不要错过每一个瞬间呀!”蝉眼角有点湿湿的。
蝉终于破土而出了!伴着黎明的阳光,蝉登上了树梢。蝉大声唱起了歌。蝉早已把蚯蚓的诗编成了歌曲。第十七天,蝉唱歌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他轻轻松开抓着树枝的爪,缓缓地落在地上。
(选自《意林·少年版》第16期)
1、词句理解。结合文意,解释文中加点词句的意思。
(1)冰冷的心:
(2)梦想要开花了:
2、文意把握。仔细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找出与这句话相照应的句子,并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3、形象概括。文中的蚯蚓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做简要分析。
4、内容探究。怎样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请说说你的看法。
5、材料链接。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请结合下面材料,说说本文具有哪些特点?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文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6、写作拓展。请以“善良的蜜蜂”(或你熟悉的其他小动物)为题目,学习本文的写法,运用文学的笔法,写一篇科学小品文。
答案:
1、(1)不被外界的任何东西所感染,坚持自我。
(2)在地底下蛰伏十七年,终于要破土而出,实现他短暂而辉煌的地上生命。
2、照应的句子:你知道我出去可以活多久吗?作用:内容上,蝉这样问了,蚯蚓当时没有回答,而是让他的子孙后代在第十七年来到时回答蝉,使得内容完整。结构上,前问后答,互相呼应,文章结构严谨。
3、蚯蚓帮助、引导蝉,使得蛰伏的蝉不显得寂寞,而且很善良,处处为蝉着想,让蝉能够顺利完成他的蛰伏,破土而出。
4、本文主要介绍了十七年蝉孵化而出的过程,同时也歌颂了蝉十七年地下艰苦寂寞的蛰伏精神和十七天热情歌唱的生命辉煌。
5、本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十七年蝉的孵化过程及生命历程,语言通俗易懂,生动活泼,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了科学知识,寓科学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
6、略
蝉的音乐阅读附答案总结
蝉的音乐
【法国】法布尔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但是不幸得很,它这样喜欢的音乐,对于别人,却完全不能引起兴趣。就是我也还没有发现它唱歌的.目的。通常的猜想以为它是在叫喊同伴,然而事实证明,这个意见是错误的。
蝉与我比邻相守,到现在已有十五年了,每个夏天差不多有两个月之久,它们总不离我的视线,而歌声也不离我的耳畔。我通常都看见它们在筱悬木的柔枝上,排成一列,歌唱者和它的伴侣比肩而坐。吸管插到树皮里,动也不动地狂饮,夕阳西下,它们就沿着树枝用慢而且稳的脚步,寻找温暖的地方。无论在饮水或行动时,它们从未停止过歌唱。
所以这样看起来,它们并不是叫喊同伴,你想想看,如果你的同伴在你面前,你大概不会费掉整月的功夫叫喊他们吧!
其实,照我想,便是蝉自己也听不见所唱的歌曲。不过是想用这种强硬的方法,强迫他人去听而已。
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它的五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就是比这种声音更轻微,要是一只雀儿,虽然没有看见你,应当早已惊慌得飞走了。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有一回,我借来两枝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就是最重要的喜庆事也只要用这么多。我将它放在门外的筱悬木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在头顶树枝上的蝉,看不见下面发生了什么。
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1。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费掉整月的功夫
A。本领
B。武术
C。时间
正确答案:C
2。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比肩而坐
A。依附
B。紧靠,挨着
C。较量
正确答案:B
3。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悄然
A。qiāo
B。qiǎo
正确答案:B
4。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强迫
A。qiǎng
B。qiáng
正确答案:A
5。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耳畔
A。bàn
B。pàn
正确答案:B
6。给画线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嗜好
A。shì
B。sì
正确答案:A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蝉根本就是一个聋子,根本感觉不到自己的歌声。
B。蝉的歌是唱给自己听的,用来自娱自乐。
C。蝉努力唱歌是为了叫喊自己的同伴。
正确答案:A
8。“要是一只雀儿,虽然没有看见你,应当早已惊慌得飞走了。”作者本来是在写蝉,却在这里描写“雀儿”,这种写法属于什么修辞手法?
A。拟人
B。夸张
C。对比
正确答案:C
①每个季节的到来都是以某种东西为标志的。对夏天来说,是蝉。
②国人对蝉有着复杂的情结。爱之、咏之者众,伤之甚至厌之者亦不少。古往今来,描述蝉的诗文可谓不胜枚举。爱之高洁者,如“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歌之清雅者,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都是因喜蝉声境界高远、卓然遗世所致。但另一方面,蝉鸣又易使人联想到逝去的时光,司空曙的《新蝉》堪为代表:“今朝蝉忽鸣,迁客若为情?便觉一年老,能令万感生。”
③蝉声就这样来了,又是一年。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当是时也,可以簟枕邀凉,蒲扇把风,绿茶啜口,琴书换日,摆龙门阵,逍遥走过漫长而烦躁的时光。在这样的氛围里,人是闲适而从容的,甚至可带点慵懒或倦怠——炎炎烈日,或许是老天爷赐予人们的礼物呢。消夏,尽可如斯。
④一出智取生辰纲把“公子王孙把扇摇”斥为反角,事实上,若是有条件,农夫何不想如此。人的本性总是趋同的。周美成《满庭芳》有云:午阴嘉树清圆。人静乌鸢自乐。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反映的却正是普通的人性。这首词的主题“夏日溧水无想山作”,想来也极富韵味。
⑤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
⑥忽然听见蝉鸣有些异样了。声音不再连在一起,分隔成数段,也不再嘹亮,有点怯怯的尾巴。这是秋的讯息。记忆中刚上大学那年,在校园里听到的蝉鸣,是最难忘的。黄昏,一个人走在陌生的校园,听到蝉鸣,就像电影《苔丝》见过的场景:安吉尔坐在高处,面向西方,吹奏哀怨的长笛。此时方觉得蝉声竟是如此凄婉。以前在老家从未如此。蝉鸣在一瞬间完成了质变,所有与离别、伤逝有关的情绪便统统指向蝉了,也明白了古人感怀的种种缘由:寒蝉凄切、冷蝉声残……由夏入秋,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如同怕见飞花,此时却是怕听蝉鸣了。怕蝉扰乱了本来平静的心思,越往后,秋蝉、蟋蟀这些东西,叫一声,也要令人断肠。
⑦这样的经历多了,直至熟读了姜白石,心中才始告豁然。他说:“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寥寥几句,呼应的是他一贯的清空风格,却耐人寻味。没有过多的情绪寄托,用的是白描,高树,晚蝉,西风,类似于马致远的《天净沙》。但妙在前有“岑寂”二字,蝉鸣在耳朵里似乎听不见了,周围唯有清寂一片。
⑧无论赞美,还是愁怨,对蝉的百般情结,都化归原本的自然。蝉声终于渐稀,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作为长达数月的听众,我们准备好了么?一直呆在高树枝头的蝉,要说再见了。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⑨不能因喜转悲,来苛求这位每年拜访我们的老朋友。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恰如法布尔所说,4年泥土下的黑暗,1个月阳光下的歌唱,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这种体悟的最佳标本应当是听夜蝉。暮云四合之时,万籁渐寂,而蝉还在沉吟。在浓密的暗夜中,对那些虫儿来自心灵的呓语也陡然觉得深刻起来,没有在同样的黑色中长时间的涅槃,何来如此持久、坚韧的声音?
⑩周围的高树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叶儿无声地诉说季节的轮回。我们更应想念那些餐风饮露、择高而栖的蝉,年复一年,它们与我们同在,一起奏响着前方悠远的岁月。
1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篇直接入题,行文扣住蝉声所包含的无限意蕴来抒发情怀,结尾与题目呼应,含义悠长。
B.文中异样的蝉鸣,传达的是秋的讯息,这种讯息凄婉哀怨,让人联想到离别与伤逝。
C.作者说“还是抛开太多的拟人化因素,以科学精神看待蝉好了”,说明我们没有必要赋予蝉太多的意蕴,只需要了解它生命的艰辛和不易。
D.文中“面对西风,那时,再不会有鸣蝉”这句话,表达了要和蝉说再见时,作者心中难以尽数的悲凉、落寞与惆怅。
E.本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抑“人闻秋蝉之声而生愁怨,”扬“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
14.第⑤段说:“蝉有时的确代表着这样的‘无想’象征。”请解释剧中“无想”的含义,并指出这句话的作用。(6分)
15.蝉尽管是一种小小的生物,却在人类的无限思考中赋予了多种意蕴,总结概括作者认为蝉具有哪些意蕴。(4分)
16.文中多处引用了古典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举例简要分析。(4分)
17.根据文章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对:“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的理解与感悟。(6分)
参考答案
13.CE
14.无想”代表着一种闲适从容或悠闲逍遥的心境。(2分)在结构上,这句话对上面两段有总结或收束的作用。在内容上,将“无想”与蝉联系在一起,增添了蝉的意蕴。(2分)
15.蝉是高洁清雅的象征;容易让人想到逝去的时光;蝉是一种恬淡从容的心境的象征;蝉增添人凄婉、离别的情绪;蝉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蝉能体现一种生命的蜕变后的生命的快乐;(1点1分,答对4点即可得满分)
16.要点:使文章风格典雅,意蕴深厚。(1分)(答出其中的一点即可)结合具体诗句,紧扣表达效果进行分析。(3分)
17.蝉经受了漫长而艰苦的生命历程,完成了生命的蜕变,享受生命的快乐。
【解析】
13.C.作者这句话的目的不是为了说没有必要赋予意蕴,而是又赋予了更多的一层意蕴。E.本文中不存在抑扬的手法
14.这样的无想象征,其中这样的承上,所以无想也就是指前面所说的公子王孙把扇摇,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的悠闲生活。而从文中看,作者把无想的悠闲生活与禅联系起来了,使得烦为的蝉声有了更多悠闲的趣味。
1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阅读全文,分段概括。第二自然段,一方面通过列举诗句体现了蝉的高远,一方面由于其生命短暂让人与易逝的时光联系了起来。第三自然段蝉鸣有一种恬静之愉,无蝉,则如无酒不欢,食不甘味,夏意便少了几分酣畅与淋漓,几句话则写出了蝉的恬淡与从容。第六自然段原本无辜或者可爱的蝉蒙上了悲秋的传统色彩。第七自然段,在这段有蝉的长长时光里,我们是否早已宠辱不惊,有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禅”境?第8自然段,经历了化蛹为蝶般的蝉是伟大的,它们完全值得尊敬,唱响的是对生命的礼赞。
16.选取古诗词是为中心服务,作者将诗中对蝉的种种情感分列开来,一一陈述,表达了对蝉的敬重。如果是采用科学的语言则少了韵味。
17.答案分三部分,漫长而艰苦的生命历程1分;完成了生命的蜕变1分;享受生命的快乐1分,共3分)感悟能扣住其中的任何一点阐发,言之成理即可。(3分)
《洞庭酒楼》古诗阅读附答案
洞庭酒楼
[明]邝露①
落日洞庭霞,霞边卖酒家。晚虹桥外市,秋水月中槎。
江白鱼吹浪,滩黄雁踏沙。相将楚渔父,招手入芦花②。
【注】①诗人曾在南明朝廷任职,此时流亡在外。清兵已渡江,洞庭湖此时已落入清人之手。②据《吴越春秋》载,伍子胥遭难离楚奔吴,遇一好心的楚国渔父搭救,渡其过江;他潜身芦苇中,渔父送食物来,向苇中招手,呼他为“芦中人”。
1.请简析第三联上下两句中“白”和“黄”这两个字的精妙之处。(6分)
答:
2.这首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5分)
答案:
1.一个“白”字,显现出满湖银鳞闪烁,一个“黄”字,突出湖滩飞集的.雁群之多。(2分)“白、黄”二字不仅使画面色彩更加醒目,也更符合远眺观景时的心理程序。(2分)本是碧色的湖面,现在因为“鱼吹浪”却显得“白”;本是白色的滩沙,现在因为“雁踏沙”却显出“黄”。(1分)这就真实地反映出观景者的猎奇心理和独特感受。(1分)
2.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的湖畔芦花、渔舟等景,不禁联想起当年伍子胥逃难复仇之事。诗人以伍子胥自况,盼望有像渔父一样热心肠的人,助他一臂之力,去恢复旧山河。表达出诗人虽流亡在外但依然渴望恢复旧山河的爱国情怀。(3分)卒章显志,诗的主题思想至此得到升华。(2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