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歌教学反思
- 文档
- 2024-09-02
- 104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唱歌教学反思,本文共18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众所周知,唱歌教学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它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这一学年中,我潜心钻研唱歌教学的方法与途径,积极参加教研员李老师组织的各种音乐活动,从听课、评课中学习别人的长处,并随时与本组教师一起共同探讨研究音乐教学的体会与心得,来促进、提高自己的唱歌教学工作。反思一学年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自己在唱歌教学方面有了一些感悟、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下面就具体谈一谈:
1、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
良好的音乐基本功是唱好歌曲的前提条件。在本年度的音乐教学中,我主要从节奏和声音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节奏训练方面,我根据教材内容依次给学生出示不同时值的节奏型,并按照时值的长短对其进行归类,做到读、写、听、创相结合,集体练习和个别指导相结合,课前训练和课中的歌曲学习相结合,运用多种手段逐步提高学生的节奏感觉。同时我还深刻地认识到,唱歌教学实际上就是声音的艺术,因此声音训练非常重要。我认为声音训练是贯穿一节课始终的`,无论是开始的发声练习,还是在歌曲学习的各个环节,只要听到发扁的、喊唱的等需要纠正的声音,教师就要停下来给予指导,让学生始终用优美、统一的声音歌唱。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演唱方法,我经常提醒他们要张大嘴、轻咬字,用咬苹果的状态来演唱。通过一学年的不断训练,学生的基本功逐步增强,声音效果越来越好。
2、从音乐要素入手感受、表现、处理歌曲。
在感受歌曲阶段,听唱法是我们在唱歌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那么让学生带着怎样的问题一遍遍的倾听歌曲呢?这就要从音乐要素着眼,如:歌曲的节拍是怎样的?什么情绪的?速度、力度上有什么特点等等。在表现歌曲阶段我激励学生要唱出歌曲的情绪与情感,而在歌曲的处理环节,我鼓励学生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突出音乐审美体验,用最美好的声音表现歌曲,形成教学的高潮。在这一环节中,我认为教师一定要善于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对歌曲演唱的速度、力度、连音与短音等做出处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独特的理解力、表现力与创造能力。例如四年级歌曲《老师,节日好》的最后一个乐句“飘香的果实甜在老师的心窝”要连续演唱三遍,试想毫无变化的机械重复会是多么单调乏味,于是我提示学生可以对其进行演唱处理,使它更具结束感。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纷纷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可以在演唱力度上作渐弱处理、可以让我们的演唱速度在最后一遍时逐步慢下来,等等。学生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尝试演唱,参与的积极性十分强烈。
3、让唱歌教学变得更有情趣。
《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小学音乐教学的总目标,即“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我在三年级音乐《我的小绵羊》一课的教学设计中重点突出了“情趣”二字,引导学生在歌曲情境中感受、理解、表现、创造,取得了良好效果,尤其对于二声部的指导练习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
在《我的小绵羊》这首歌曲学会以后,我让学生用轻声高位置模仿小绵羊的叫声,然后问道:“如果把小绵羊的叫声加入到歌曲演唱当中可以吗?你认为加到哪儿比较合适?”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纷纷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可行有的不可行,于是按照大家的建议师生一起合作演唱,比较哪种方法或哪些方法效果比较好,哪些方法不可取,然后全班分成两组,一组演唱歌曲,另一组适时加入小绵羊的叫声,进行二声部练习。孩子们学习劲头很高,当然教学效果显而易见。
那么为什么这一教学环节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呢,分析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1、情境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自然而亲切。2、使得单调枯燥的唱歌教学变得有趣味,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理念。在不同的教学班,孩子们提出的设想是不同的,我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让他们自己去比较、去选择、去尝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增强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这一别有情趣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于是他们积极思考、主动表现,与众不同的心理锻炼了思维的求异性和发散性。5、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我的小绵羊》是一首单声部歌曲,教学中我并没有拘泥于教材,而是灵活地加入了绵羊叫声作为第二声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会互相倾听、学会用和谐的声音演唱,从而为后面的合唱歌曲的学习做好准备。
在农村小学,许多音乐课常常成了“唱歌课”,因为农村小学的音乐课往往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的。在兼课老师的心目中,音乐课只要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了。因此,一节音乐课一唱到底,一节课唱下来,学生唱得累老师教得也累。半学期没过,音乐课本上的歌唱完了,剩下的音乐课时间只能每次翻来覆去唱那些歌,使音乐课变得乏味,又不利于保护学生的嗓子。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主要是教师的观念问题,许多老师把“音乐课”就叫成“唱歌课”,总以为教会学生唱歌就完成了音乐课的任务,其他的什么也不用教;也可能与教师自身的水平有关,因为是兼课,本身懂得不多,那又怎么去教学生呢?结果,就可能造成这种结局:几年音乐课下来,学生只学会唱几首歌,别的什么也不懂或似懂非懂。
怎么改变农村音乐课的这种状况呢?
1、转变观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音乐课本上安排了丰富的内容:除了唱歌,还有欣赏、律动、节奏练习、音乐游戏、乐理知识等等。教师首先要转变音乐课就是“唱歌课”的观念,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同时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创造性地安排这些内容,学唱歌曲之外,给学生欣赏一些优美的曲子,做一做律动,拍一拍节奏,玩一玩音乐游戏,学一些乐理知识,教给学生一些唱歌的技巧。在一节课里,让学生既动口又动耳手脚并用,又充实脑袋,那学生的积极性还会不高吗?要做到这点的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懂音乐。
2、降低难度,变视唱为模唱(哼唱)
在学唱歌曲之前,一般来说总要学唱歌谱。许多音乐教师总以为农村学生音乐素质低,不识谱,学唱歌谱就免了。其实,唱好歌谱对于唱好歌曲有很大的帮助。()但低年级学生不识谱,怎么办呢?那么就让学生跟着琴来哼唱(或模唱),有时用“呜”的声音、有时用“啊”的声音、有时用“啦”的声音,这样对学生来说就容易多了,而且多变的声音,也不易使学生疲劳。
3、改变形式,按节奏读歌词
在学唱歌曲之前,让学生按节奏读歌词,这种做法对于低年级学生比较合适。一可以记住歌词,二可以帮助学生唱准每个字的时值。具体操作时,可以先跟老师分句读,几遍之后再齐读。较长较难的句子可以多读几遍,让学生都记住歌词。熟练之后还可以拍手读,更能起到一种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4、放宽要求,不操之过急
音乐课本上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比较简单,但对于学生而言可能较难。这时,老师可能会这样想:这么简单的动作、这么简单的游戏,教了一节课,你们也不会,真笨!以后再也不搞这样的活动了。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城里的孩子也一样,可能农村孩子的这个过程更长些。一些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可以参加活动或游戏,特别兴奋,往往根本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课堂上显得一团糟。这时,可千万不要急,乱它一会又如何呢?比如:一年级第二册第六课有一个音乐游戏DDD接龙,刚开始做这个游戏时,教室里像炸开了锅,学生到处乱跑,根本不像是在做游戏。在第三次音乐课时又花了大半节课的时间来练习,临近下课时总算有些像模像样了 。在以后的音乐课上做这个游戏时学生总是特别的高兴,也越做也好了。
在课堂上经常做一些游戏、律动,学生上音课的积极性很高,一听要做游戏总是特别兴奋。为了能参加游戏,对于这之前的活动,总能积极地参与,听得也特别认真。
对于农村孩子来说,音乐课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唱歌,更要让他们学会去欣赏音乐,感受音乐的美,享受音乐的快乐。
小班幼儿对于科学活动的学习兴趣浓厚,幼儿常常可以在科学中想一想,动手做一做,通过各种感官活动来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在本次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中,我的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主要1.让幼儿以大胆探索让瓶子发出声音的方法, 并运用“弹、吹、拍、转”等动词完整地讲述自己的发现;2.通过比较感知物体的软硬与声音的关系,这两条为主来开展活动的。
在本次科学活动的中,我出示的材料都是幼儿生活常见,都是幼儿熟悉的。
比如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出示了一个空的瓶子,让幼儿听听瓶子会发出声音吗?小班的幼儿对于声音、动作等十分敏感,因此一个导入环节就可以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然后,我让幼儿猜想怎么样才可以让瓶子发出声音来,在这个环节中,我发现我们班幼儿的思维还是蛮好的,都能很好地回应教师。有猜想就要有操作验证的环节,所以接下来我让幼儿操作玩一玩瓶子,看看用什么方法可以让自己的瓶子发出声音,会唱歌。以上几个环节幼儿与教师的互动都是蛮好的。
在第二个环节中,我出示了许多的材料,让幼儿用材料来制作一个会唱歌的瓶宝宝,比如黄豆、绿豆、红豆、棉花、海绵、珠子等平常常见的材料。在制作这个环节中我缺少了一个猜测环节,如果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让幼儿先想一想哪些材料放进瓶子中,摇一摇可以发出声音来,接下来再去让幼儿操作,验证,这样的环节就比较好了。还有在这个操作的环节中,有个别幼儿可能没有听清楚老师的要求,我的要求是每个小朋友选择一种材料放入到瓶子中,但是个别幼儿在瓶子中放进去了几种材料,这样与我的设想又有点出入了,就不能验证出来致谢是什么材料才可以让瓶宝宝唱歌了。
在这个科学活动《会唱歌的瓶宝宝》中,我发现自己在组织科学活动的不足之处,让我了解要如何能更好的上好一节科学活动,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体验到乐趣,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
教学要求
正确认读12个生字。
借助拼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会讲故事。教育学生树立自信心,不自卑,不怯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爱听故事吗?
生:爱听。
师:很久很久以前,在森林里住着许多小动物,有天上飞的、又地上跑的。它们相处得非常融洽,为了增进彼此的友谊,他们决定隔一段时间就举行一次联欢会。接下来的故事是围绕小黄莺讲的,老是想学完这节课由你们来讲故事,好吗?(出示小黄莺头饰)
导入环节老师吸引人的故事是为了让学生感受讲故事的语气、方法,同时激发孩子讲的欲望。
生;好
师:打开书第24课《小黄莺唱歌》。自读课文提出学习目标:熟读课文,同组交流难记的字,并正确认识12个二类字。
第一次读课文要让孩子们互相帮助交流字的记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掌握多种字的记忆方法。因为学生已经预习了课文,划出了二类字。本次读课文也是让学生在熟悉一下二类字的字形及字音。
接下来就是老师出示几只带有二类字的小白兔,让孩子们帮小白兔找到写有字音的小房子。可爱的小动物激发了孩子认字的兴趣。
老师范读课文,让孩子从老师合理的语气中感受朗读技巧。
让学生再读课文,模仿老师的语气,并思考课文讲了什么。
师:读完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小黄莺第一次唱歌是最后一个上台的。
师:为什么小黄莺最后一个上台的?
生:因为小黄莺不敢上台表演,所以最后没办法才上台的。
生:因为小黄莺胆小,所以最后上台。
师:她唱得怎么样?
生:唱得不好听。
生:因为小黄莺胆小,害怕了声音抖了,所以唱得不好听。
生:我知道小黄莺第二次唱歌唱得非常好。
师:为什么第二次唱得好听了?
生:小黄莺胆子大了,唱得就好听了。
生:因为小黄莺练习了很多次,所以就唱得好听了。
生:我还知道第一次小黄莺没唱好,是因为它缺乏自信,后来经过练习就有自信了,所以就唱好了。
师生、生生交流的过程中因为老师的引导、学生的预习非常到位,所以课文的主要内容很快就树立出来了。此时老师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适时知道朗读。
师:小黄莺两次唱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生:因为这都是妈妈鼓励的结果。
师:找到妈妈鼓励的话语读一读。(指导朗读)
从朗读中指导记忆两次唱歌的时间,及唱的结果。
师:故事学完了,你能把故事试着讲出来吗?现在小组内讲一讲,可以小组成员帮一帮。
组内讲故事时,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的优势。达到了每组由至少一名同学会讲了。
接下来在全班面前讲的同学,老师给戴上了小黄莺头饰,讲得好的老师发给了一个由老师制作的小黄莺的精美图片。
本节课教学安排合理,环节紧凑,尤其在交流主要课文内容阶段,使得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给所有的学生思考和参与交流的机会。而且老师就是通过学生的交流随机板书,肯定孩子能力的同时,更激发孩子探究知识的欲望。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实施交互式学习,让我体会到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凡是学生可以做到的事情,老师千万不能代替。如果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都由我讲解给孩子们的话,我想孩子对课文的理解不会那么深刻,而且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孩子当堂就能讲出故事内容。这样的教学,不仅能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通过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和获取知识,锻炼技能,体验情感,使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一、教材分析
《花喜鹊和小乌鸦》是人民音乐出版社第6册第二课的一节歌唱课,这是一首轻快而诙谐的儿童寓言歌曲。歌词是一个寓言,用拟人化的对比手段评价花喜鹊与小乌鸦的“品格”,前者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却“还真有人夸”,后者说真话“不掺半点假可也有人讨厌他”。这是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不正常现象的写照,发人深思。歌曲词曲结合贴切,平稳的叙述性音调,插入大跳音程加上波音的唱法,生动地表达了两只鸟的形象,两处的“呀哈哈”是发自内心的笑声,耐人寻味。
二、教学目标
1、能用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花喜鹊和小乌鸦》,同时初步认识下滑音和波音记号。
2、这是一首儿童寓言歌曲,通过歌曲的学习,引导学生对花喜鹊和小乌鸦的品格进行深思,并且教育学生在生活中要踏踏实实做人。
三、教学重点
1、让学生体会这首儿童寓言歌曲的情绪。
2、处理歌曲中的修饰符号,并有感情的表演唱。
四、教学难点:
1、让学生初步了解装饰音的唱法,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绪。
2、歌曲中音程跳跃大,要求同学用听唱法完成歌曲。
五、教学准备:电教平台、课件
六、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1、师生问候。
2、发声练习,用花喜鹊和乌鸦的叫声唱下旋律。
13531
小乌鸦:Wuwuwuwuwu-
花喜鹊:呀呀呀呀呀-
【激兴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新朋友,他们分别叫“花喜鹊”和“小乌鸦”,而他们之间有一个寓言故事。大家想知道吗?(学生回答:想!)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看视频。
旁白:在某一农村里,一位农民伯伯正在为秋天的收成而烦恼着。他在农场里走来走去,嘴里不断地说着:“今年的收成会是怎样呢?”这时候一只花喜鹊飞来了,它说:“农民伯伯,你可不用忧愁,现在的麦苗都已经长得够好了!你现在什么都不用做,就等着秋天的丰收吧!”农民伯伯听了后开心地笑着说:“哈哈,是吗?是吗?”就在这时,小乌鸦也飞过来了,他看了看麦苗说:“虽然现在的麦苗看上去是很好的,但是农民伯伯你一定要在麦田上加上保护膜,要不台风来了就损失惨重!”农民伯伯有点不怀疑的态度,说:“你说的话可信吗?”
师:同学们,究竟花喜鹊和小乌鸦谁能正真帮到农民解愁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花喜鹊和小乌鸦》,答案就在歌曲里面了!(设计意图:用故事的方式导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为后面揭开寓言故事的道理做好铺垫。)
【寓教于乐】
1、完整聆听,初步感受歌曲情绪。师:听一遍录音,从歌曲中你感受到怎样的情绪和速度?(学生讨论、回答)(情绪:活泼地,速度:稍快)
2、打开课本,聆听第二遍录音。师:同学们的感受能力非常好。现在我们听第二遍,看看大家有没有听出什么新的发现?找一找有没有咱们以前没见过的标记。(学生举手回答)听完第二遍后:
师:大家都找得非常仔细,那么为什么这个作曲家要把这两个标记写上去呢?它们到底会让歌曲发生什么变化?大家请听教师作一个示范!(设计意图:师较为明显地通过对比做示范,使学生感受带上标志时,使歌曲的感觉发生了如何的变化。)
师:就是有了它们两个特别的朋友,歌曲马上变得活泼、幽默、风趣。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他们的名字。(下滑音,波音)
师:它们名字分别叫下滑音和波音,都是用来修饰它所在的音符,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唱这句。(师引导学生一同唱有下滑音和波音的这个乐句,这样的演唱能更好的表现出花喜鹊和小乌鸦的形象。)
3、听教师范唱一遍,把教师换气的地方用笔标上换气记号。(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聆听发现出,教师换气的地方也正是休止符出现的地方,再次让学生感受到歌曲的活泼。)
4、教师教唱
(1)教师钢琴伴奏,要求学生用la音轻声模唱。(设计意图:用稍慢的速度模唱歌曲旋律,启发学生用富有弹性的声音把两种性格不同的小动物心情表现出来。)
(2)教师再次用钢琴伴奏,师生分句演唱歌曲,随范唱学唱歌词。
(3)师生再次演唱,学生唱好下滑音和波音,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出来。
【创造表现】
师:这首歌曲里面两个主人翁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性格,现在我们分男女同学进行比赛,“花喜鹊”由女同学演唱,“小乌鸦”则由男同学演唱。
比赛完之后,教师点评。并让学生找出歌词中最能表现花喜鹊和小乌鸦性格的句子。(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歌唱比赛对歌曲的认识又进一步加深,在这时让他们自己找出描写两只小动物性格的句子,为后面引申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埋下伏笔。)
【完美结课】
刚开始故事的幻灯片再次打开。
师:但是突然一阵闪电从天边划下,狂风开始向这边袭来。如果你是哪位农民伯伯的话,当初能接纳小乌鸦的意见,那么现在的麦田会怎样呢?(同学们各抒己见)
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结束本课!
【教后反思】
《花喜鹊和小乌鸦》这是一首有趣的儿童歌曲,歌词是一个寓言故事,用拟人和对比的手段评价了花喜鹊和小乌鸦的品格,花喜鹊是不讲真话,报喜不报忧但是还真有人夸,小乌鸦说真话,不掺半点假可也有人讨厌他,这首歌曲告诉学生看人不能只看外表,做人要实实在在。
虽然这首歌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小乌鸦实事求是的品格,但是,我更欣喜地看到,我们的学生怀有一颗爱心,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让人生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本课是一年级的一节歌表演课,由于歌曲中出现了乐理知识(强、弱),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为: 1。 音乐活动: 声音的强弱2。 学唱歌曲《小动物唱歌》,并创编歌词进行表演。
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聆听《森林狂想曲》使学生自己发现大自然中各种动物的声音,如知了、蟾蜍、青蛙、猴子等等的叫声。再由两只小猫的叫声进行对比,使学生自己发现声音强弱的对比。老师用准确地语言,将音乐中的强、弱及其字母f 、p 的概念出示,再让孩子亲身体验强和弱的对比感受,如:击鼓、说话和拍手。这样,通过聆听,再感受的方法,使一年级的小学生们轻松地理解了强和弱。在歌曲的学唱中,学生也已可以发现强弱,并能准确地在歌曲的演唱中表现。
这节音乐课,让一年级的小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聆听――新授歌曲――再演唱。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本课,牢牢的把握住了声音的强弱。但也是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在歌曲《小动物唱歌》的教学中,时间的安排和演唱的教学没能很好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能说是,会演唱歌曲了,并没有很好的达到表演唱的效果。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困扰着我。我想,问题肯定是出自我本身的教学设计及安排。音乐课应该是活泼、轻松的。歌曲学生大部分能够较快地接受并学会,但乐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很难理解的。因此,使我总是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知识的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表现歌曲。所以在我将来的教学中,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演唱及歌曲的表演唱中。在让学生歌表演的环节中,由于我自身对舞蹈不精通,没法给予学生很好的舞蹈动作提示,学生没办法很好的进行表演,这个环节显得课堂不够活泼。
课堂中对教学的组织,我还是不能很好的把握一年学生的心理状态,无法很好的组织一堂有趣、生动活泼的音乐课堂。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 更多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水平。作为音乐学科,要做到生动丰富、机智巧妙,适时适地的评价。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有利于学生表现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只能用 “你真棒”“你唱得真好听”等简单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今后的常态 教学中,我要不断训练自己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如何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整个教学环节比较清晰,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目的,随机式的提问,重、难点的解决都比较恰当。能够从学科角度出发,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关注和理解,从与学生一起分析歌曲,感受歌曲的故事情节。
在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是这样设计的:以视唱的形式熟悉歌曲旋律,然后听录音机范唱,复听,熟悉歌词,了解衬词,画出衬词,就知道歌曲内容了。接着慢慢跟琴声唱出歌词。但讲过去之后我又觉得这个过程显得太仓促,学生缺少一个过渡的环节。我应该让学生多听几遍范唱,并让学生养成安静地听赏的好习惯。要强调听,就是用耳朵听,嘴里不要唱,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学唱时,可让学生先用最小的声音唱,一遍之后用稍大一点的声音,最后再放开声音唱,有这样的过渡,学生才更容易唱好歌曲。
当然,我感觉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从本节课来看,我感觉我存在于失误,首先让学生读歌词时应先了解一下“节奏型”,再加入歌词就容易一些了。“歌词创编”是第一次创编我没想到对学生来说有难度,在创编之前应先给学生示范一次就好了。
我觉得上音乐课并不只是为了教学生唱会一首歌,而是在学唱歌曲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音乐的兴趣,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逐步养成鉴赏音乐的良好习惯,为终身爱好音乐奠定基础。也就是说,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有责任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音乐常识,积累一些音乐经验,学会准确地描述音乐、表现音乐和鉴赏音乐。这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本课是一年级的一节唱歌课,由于歌曲中出现了乐理知识(强、弱),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为: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学唱歌曲《小动物唱歌》,并创编歌词进行表演。
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聆听,使学生自己发现各种声音,如火车行驶的声音,老虎和小猫的叫声。再由动物的叫声进行对比,使学生自己发现声音强弱的对比。老师用准确地语言,将音乐中的强、弱及其字母f、p的概念出示,再让孩子亲身体验强和弱的对比感受,如:击鼓、说话和拍手。这样,通过聆听,再感受的方法,使一年级的小学生们理解了强和弱。在歌曲的学唱中,学生也已可以发现强弱,并能准确地在歌曲的演唱中表现。
这节音乐课,在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环节,设计的环环相扣,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聆听新授歌曲—再演唱。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本课,牢牢的把握住了声音的强弱。但也是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在歌曲《小动物唱歌》的教学中,时间的安排和演唱的教学没能很好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能说是,会演唱歌曲了,并没有很好的达到表演唱的效果。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困扰着我。我想,问题肯定是出自老师的教学设计及安排。音乐课应该是活泼、轻松的。也许是由于主修钢琴的原因吧,我总是对一些乐理知识特别关注。歌曲大家能较快地接受并学会,但乐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很难理解的。因此,使我总是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知识的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表现歌曲。所以在我将来的教学中,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演唱及歌曲的表演唱中。
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更多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水平。作为音乐学科,要做到生动丰富、机智巧妙,适时适地的'评价。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有利于学生表现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只能用“你真棒”“你唱得真好听”等简单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今后的常态教学中,我要不断训练自己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如何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在教学中我尝试着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应用CAI课件创设情景激趣,让学生在声、光、电、流动的画面的启发下走进音乐,让音乐走入学生生活。首先,注重以审美为核心,给学生营造视觉的美、听觉的美、肢体的美,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学习音乐。其次,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入手,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演唱大量描写动物的歌曲,进行体态律动、舞蹈、表演的活动中,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自主地合作、探究、创造性的去发挥想象力,在互动中、情感交流中充分调动学生更深刻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音乐教学实践,产生对音乐的强烈兴趣与爱好,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第三,在活动中肯定学生多种不同的感受,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中感知,在体验中成长。这种激励机制即调动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同时,我觉得教学中教师要设计更多巧妙的环节让学生去实践,去创造。
《谁唱歌》是一首有趣的问答歌,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幼儿做出各种小动物的不同动作,然后带上头饰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演唱歌曲,体会问答歌的乐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说说:“除了刚才我们唱到的小动物外,你还见过哪些小动物?是怎样叫的?”进行歌词替换,此环节是活动的难点。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较高,积极举手发言,以生活经验结合想象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演唱歌曲,活动气氛活跃。尤其是幼儿带上小动物的头饰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唱歌,回答森林爷爷的提问此环节,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兴致较高,并且在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仅知道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动作,还体验到问答歌的乐趣。
《谁唱歌》这是一首轻松、活跃的儿童歌曲。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和心理特征,我让学生通过复习歌曲、游戏、说、唱、演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对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每一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都有我的设计意图,首先通过一首小动物唱歌,把学生带入音乐的氛围,然后用游戏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这首歌的难点,再让学生边听范唱的同时,边感受歌曲的旋律,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认识,学唱歌曲环节以聆听为主,第一次聆听感受歌曲情绪、第二次聆听以找出歌曲中的小动物、第三次聆听找出小动物的叫声,直接试唱,对附点音符多唱几遍突破难点,最后通过表演及续编歌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使课堂得到拓展,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谁唱歌》这是一首轻松、活跃的儿童歌曲。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和心理特征,我让学生通过复习歌曲、游戏、说、唱、演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对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每一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都有我的设计意图,首先通过一首小动物唱歌,把学生带入音乐的氛围,然后用游戏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这首歌的难点,再让学生边听范唱的同时,边感受歌曲的旋律,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认识,再通过段乐的学习,学习歌曲,最后通过表演及续编歌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使课堂得到拓展,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说说不足之处吧:我利用头饰调动孩子的表演的积极性,如何去让孩子拿头饰是个问题要加以思所。还有要加强老师的板书的书写方法,今后要多练学。
总之,在唱歌教学中,只要我们摒弃长期形成的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唱歌教学的审美功能一定会得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与艺术情操也一定能得到发展。我们作为音乐传播者教育者,传播尽善尽美的音乐文化是我们的使命,我觉得这堂音乐课学生们的兴趣盎然,在歌声和笑声中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
这是一首具有童趣的歌曲,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四唱”。
1、引发兴趣唱;
2、发现难点唱;
3、学习节奏唱;
4、创编歌词唱。
学生基本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能够体会歌曲欢快的情绪,用轻快的声音来演唱歌曲,同时掌握本节课的难点知识——四分休止符和反复记号。
根据听课教师建议以及自己实践后的感悟,发现在最后一个环节的创编歌词唱还需要完善,因为是小动物的歌曲,所以在备课时应不仅仅只注意到PPT的制作,还可以制作一些小动物的头饰,更加立体真是,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在评价机制上,仅仅只是采用激励性的语言也会显得比较单调,应思考看看还可以才用更多更好的方式。
《谁唱歌》是一首有趣的问答歌,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幼儿做出各种小动物的不同动作,然后带上头饰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演唱歌曲,体会问答歌的乐趣,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说说:“除了刚才我们唱到的小动物外,你还见过哪些小动物?是怎样叫的?”进行歌词替换,此环节是活动的难点。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兴趣较高,积极举手发言,以生活经验结合想象做各种小动物的动作,演唱歌曲,活动气氛活跃。尤其是幼儿带上小动物的头饰模仿各种小动物的动作唱歌,回答森林爷爷的提问此环节,幼儿都积极参与到游戏当中,兴致较高,并且在玩的过程中幼儿不仅知道各种小动物的叫声、动作,还体验到问答歌的乐趣。不过,此活动在解决难点歌词创编这一环节时,由于我的设计不够完善和引导语具有启发性不够,导致幼儿没能创编出歌词,而是演唱我预先创编好的歌词,没有达到预设的目标、预想的效果。今后,我在引导幼儿歌词创编时,会多加注意自己的引导语,并结合活动的内容以及幼儿的生活经验,准备教具、设计提问,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扩展幼儿的思维进行歌词创编。
《小动物唱歌》音乐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年级的一节唱歌课,由于歌曲中出现了乐理知识(强、弱),所以本课的教学内容为:
音乐活动:
1、声音的强弱
2、学唱歌曲《小动物唱歌》,并创编歌词进行表演。
本课的教学设计,通过聆听,使学生自己发现各种声音,如火车行驶的声音,老虎和小猫的叫声。再由动物的叫声进行对比,使学生自己发现声音强弱的对比。老师用准确地语言,将音乐中的强、弱及其字母f、p的概念出示,再让孩子亲身体验强和弱的对比感受,如:击鼓、说话和拍手。这样,通过聆听,再感受的方法,使一年级的`小学生们理解了强和弱。在歌曲的学唱中,学生也已可以发现强弱,并能准确地在歌曲的演唱中表现。
这节音乐课,在音乐活动――声音的强弱环节,设计的环环相扣,是一年级的小学生通过聆听――感受―聆听新授歌曲―再演唱。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通过本课,牢牢的把握住了声音的强弱。但也是由于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得在歌曲《小动物唱歌》的教学中,时间的安排和演唱的教学没能很好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情况只能说是,会演唱歌曲了,并没有很好的达到表演唱的效果。这个问题,其实一直在困扰着我。我想,问题肯定是出自老师的教学设计及安排。音乐课应该是活泼、轻松的。也许是由于主修钢琴的原因吧,我总是对一些乐理知识特别关注。歌曲大家能较快地接受并学会,但乐理这些专业性的知识,是很难理解的。因此,使我总是将注意力过多的放在知识的教学中,没有很好的表现歌曲。所以在我将来的教学中,要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歌曲的演唱及歌曲的表演唱中。
课堂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很重要的,它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更多地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他们的音乐兴趣和水平。作为音乐学科,要做到生动丰富、机智巧妙,适时适地的评价。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有利于学生表现力创造能力的发展。”在这方面,我只能用“你真棒”“你唱得真好听”等简单的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在今后的常态教学中,我要不断训练自己对于学生的精彩之处,如何通过老师的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随时给予学生评价,传达教师对学生的爱。
听大树唱歌教学反思
前一阵,我们在大三班已经上过听大树唱歌这个活动了,因为有了一次经验,我们觉得,这个活动可以在进行一次,于是今天我们就在大五班再次上《听大树唱歌》,根据在大三班课后的反思,我请许老师帮我剪辑音乐,以便使节奏变换更加明显。同时准备了旧画报、塑料袋、积木等。
活动的开始,我仍旧是直奔主题,请孩子们说说“大树会怎样唱歌”。第二个环节,我故作神秘地把手伸进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包包里,用手将画报挥动,发出“哗哗哗”的声音,请孩子说说这像大树什么时候唱的歌?接着,我分别用塑料袋、积木、沙球模拟出大树唱歌的声音,要求孩子说出这是大树在什么时候唱出的歌?
第三个环节是让孩子完整地欣赏音乐,为了能全神贯注地倾听音乐,我要求他们闭上眼睛,认真聆听,听完说说大树是怎样唱歌的?听到了什么?有个别孩子能听出音乐中节奏的变换,于是,我再次让孩子倾听音乐,并边进行讲述,并b段的讲述改成,“突然间,刮起了大风,小鸟吓得躲进了窝,大树的树枝也在不停地摇晃,树叶飞舞,但是大树不怕大风和大雨,使劲地挺直了腰。风渐渐地停了,大树又静静地睡着了”。第三遍欣赏音乐时,我让每个孩子都扮演大树,边听音乐边进行表演。
第四个环节,是用各种物品根据音乐模拟演奏。我先将准备好的.画报、袋子等发给孩子,请部分孩子示范表演,第二遍,我要求每个孩子在教室内找一个可以模仿大树唱歌的物品,进行演奏,当我从一数到十,所有的孩子都找到了一样可以发出声响的东西,全班孩子跟着音乐进行演奏,一遍下来,意犹未尽,于是让他们重新再找一件物品,再次演奏。
反思:
1.这节课将用物品模拟大树的声音这个环节提前,这样可以为孩子后面的演奏打下基础。
2.将音乐重新剪辑后,故事内容也做了相应的调整,使得音乐形象更加鲜明,更适合孩子。
3.让幼儿自己寻找物品进行模拟演奏,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想像和创造空间,有孩子出人意料地找来了文具盒,用铁皮文具盒不停地开关发出声音来模拟树枝唱歌,让我大开眼界,相信孩子,给孩子空间,孩子会给我们精彩。
《谁唱歌》课后教学反思
《谁唱歌》这是一首轻松、活跃的儿童歌曲。根据一年级学生好动和心理特征,我让学生通过复习歌曲、游戏、说、唱、演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对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每一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都有我的设计意图,首先通过一首小动物唱歌,把学生带入音乐的氛围,然后用游戏式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这首歌的难点,再让学生边听范唱的同时,边感受歌曲的旋律,使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认识,再通过段乐的学习,学习歌曲,最后通过表演及续编歌曲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使课堂得到拓展,使学生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说说不足之处吧:我利用头饰调动孩子的表演的积极性,如何去让孩子拿头饰是个问题要加以思所。还有要加强老师的板书的.书写方法,今后要多练学。
总之,在唱歌教学中,只要我们摒弃长期形成的以技能技巧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坚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唱歌教学的审美功能一定会得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与艺术情操也一定能得到发展。我们作为音乐传播者教育者,传播尽善尽美的音乐文化是我们的使命,我觉得这堂音乐课学生们的兴趣盎然,在歌声和笑声中度过了愉快的一节课。
《拍手唱歌笑呵呵》是一首欢快风趣的儿童歌曲,这首歌曲不同的是在学唱歌曲的同时,还要求学生为歌曲创编拍手动作,可以说这节课对于培养智力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有以下体会:
1,导入环节
我采用谈话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与同桌学生对面坐,注视对方的'眼睛,有的孩子能够在别人眼睛里看到了自己,有的还没有迅速发展,但当孩子们发现别人眼睛里有自己的头像的时候,非常的惊讶。也很开心,在这样快乐的心情下,开始学习歌曲,
2,读歌词环节
为了能更好的学唱歌曲,我先带领他们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学生都读的很认真,然后请个别学生主动尝试读一读,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大大的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在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同时还注重引导学生正确的把握节奏和学习歌曲,
3,创编动作环节
歌曲中有“拍手唱歌笑呵呵”这句歌词,我利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自己动脑并实践练习,总结拍手方式,可以自己拍手,可以和同桌拍手,自己拍手心,与对方交叉拍手,与同桌同学双手对拍等等,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随着优美的乐曲我和同学们一起为歌曲创编拍手律动,课堂气氛达到高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情绪还是有些不够饱满,我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中只注重去完成教学目标,而忽略了他们是否真的能积极并完整的完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真正做到快乐教学,使孩子能够快乐学习,快乐合作。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