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节选)语段阅读练习附答案
- 文档
- 2024-07-06
- 107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长征(节选)语段阅读练习附答案,本文共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长征(节选)语段阅读练习附答案
阅读《长征》节选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草地上的担架:一条腿的周团长倒在担架上,两个抬担架的战士坐在地上,饿得连头都抬不起来了。
周团长拿起身边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看着低头坐在担架前边的那个战士,无力地:小同志,你吃一口吧?
担架前边的战士依然无声地低着头。
周团长自语地:他可能睡着了。他吃力地转过身,看着坐在担架后边的那个战士:小同志,你把它吃了吧?
这个战士无力地说:周团长我,不行了,你吃了它还能走出草地
周团长生气地:我是个残废,吃了它也走不出草地去。
这个战士:不!不
周团长痴痴地看着担架旁边的.水塘,似在自语:他们都是因为我呀
这个战士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只能微微摇头。周团长依然在自语:他们还年轻,应该活下来沉吟片时,突然把手中所剩不多的那袋炒面扔到战士面前,毅然从担架上爬下来,艰难地向水塘爬去。
战士微微地睁开眼,看见周团长吃力地爬向水塘,他本能地拿起那袋所剩不多的炒面,蓦地站起,又倒在了担架旁边。
周团长回身看了看再也爬不起来的战士,又转过身全力向水塘爬去。
1、选文中哪些词语表明周团长选择了死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2、处于极度饥饿中的周团长和战士互相推让炒面,表现了他们怎样的品质?
3、作为攻占娄山关的英雄周团长,没有勇往直前,却爬进水塘赴死。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4、从该部分的几段文字看,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电视文学剧本主要抓住人物活动来表现社会生活,塑造人物形象。
B、电视文学剧本一般不需要借助景物来表现人物或中心意思。
C、电视文学剧本要有情节。
D、电视文学剧本一般没有大段大段的人物心理描写。
5、红军长征七十多年后,崔永元带着21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再次踏上长征路,他们沿着70多年前红军长征主要路线徒步走向终点,并完成各类体验活动、采访活动及若干公益任务。对此很多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下面材料选自新浪网,假如请你作客新浪嘉宾聊天室,发表自己对这一行动的看法,你将如何说?
材料一:长征不仅是中国的壮举,更是世界的奇迹,我们有理由来发扬这种精神,我建议把它发展成一项体育运动,定期组织活动,让全世界人民都来参加这项比马拉松还厉害得多的运动,以纪念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91岁高龄的李中权将军曾参加过长征,他告诉选手们:我当年长征时,才二十出头,真的是吃过草根,吃过皮带。你们重走长征路是继承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应该千秋万代传下去。
材料二:除了走路外一切都是形式:没有敌人围攻追杀;渡河有人给准备船;洪水过了再下水;爬山给准备向导、绳索并提供天气预报有医生全程跟踪,没有任何危险。这是什么长征呀?分明是在作秀。
材料三:崔永元坦承:的确,现在长征路线的交通等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变,也没有敌人在追我们,但是如果他们认为这是在炒作,那请他们来走一回。我们不光是用脚在行走,更是用心在丈量,在体会一种精神!
参考答案
1、痴痴地、沉吟片刻、毅然、艰难地、全力。
2、表现了红军官兵在生死抉择关头都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的崇高品质和巨大的人格力量。
3、这是在特定情况下采取的特定行动,周团长的赴死,不是消极怯懦的回避艰难,而是为他人着想,从大局出发,把生的希望让给年轻战士,以惨烈的壮举来催唤人们勇往直前,鼓足走出草地的革命信心,其行为充满了悲壮的人格魅力。(意近即可)
4、B 5.略。
语段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 )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 )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 )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是要求背诵的语段,请将语段括号中的词语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层次清晰,下面对于第二段的写作顺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植物到动物
B.由整体到局部
C.由总写到分写
D.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
3.这段文字语言优美,美就美在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下面对这段文字所使用的表现手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和反复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描写时动静结合,动中有静,静中见动,静动交错变化运用,整个画面给人生机勃勃、如临其境的感觉。
C.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来描写动植物的形状、颜色、味道等,把百草园写得有声有色。
D.抓住事物的特点,准确使用大量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连词等,使语言丰富多彩。
参考答案:
1.光滑 紫红 轻捷 缠络
2.C
3.A
阅读《老人与海》中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他现在身体又痛又发僵,他的伤口和身上一切用力过度的部分都由于夜里的寒冷而痛得厉害。他想,我希望我不必再去跟它们斗啦。我多么希望我不必再跟它们斗呀。
可是到了半夜的时候,他又跟它们斗起来,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它们是成群窜来的,他只看到它们的鳍在水里划出的纹路,和它们扑到死鱼身上去的时候所放出的磷光。他用棍棒朝它们的头打去,听到上下颚裂开和它们钻到船下面去咬鱼的时候把船晃动的声音。凡是他能够感觉到的,听见的,他就不顾一切地用棍棒劈去。他觉得有什么东西抓住了他的那根棍,随着棍就丢掉了。
他把舵把从舵上拽掉,用它去打,去砍,两只手抱住它,一次又一次地劈下去,但是它们已经窜到船头跟前去咬那条死鱼,一忽儿一个接着一个地扑上来,一忽儿一拥而上,当它们再一次折转身扑来的时候,它们把水面下发亮的鱼肉一块一块地撕去了。
最后一条鲨鱼朝死鱼的头扑来,他知道一切都完了。于是他用舵把对准鲨鱼的脑袋打去,鲨鱼的两颚正卡在又粗又重的死鱼头上,不能把它咬碎。他又迎面劈去,一次,两次,又一次。他听到舵把折断的声音,再用那裂开的桨把往鲨鱼身上戳去。他觉得桨把已经戳进去,他也知道把子很尖,因此他再把它往里面戳。鲨鱼放开鱼头就翻滚着沉下去。那是来到的一大群里的一条鲨鱼。它们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吃了。
老人现在简直喘不过气来,同时他觉得嘴里有一股奇怪的味道。这种味道带着铜味,又甜。他担心了一会儿。不过那种味儿并不多。
他往海里啐了一口唾沫,说:“吃吧,星鲨。做你们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了一个人吧。”
6.选段对老人(桑提亚哥)的描写,主要采用了__描写和__描写的手法。
行动,心理
7.选段最后一句“吃吧,星鲨。做你的梦去,梦见你们弄死一个人吧”反映了老头儿怎样的内心世界?
蔑视对手,不甘失败
8.在与鲨鱼搏斗后,老人自己认为“他终于给打败了”,你是怎么看待的?
老人认为自己给打败了,是因为他的马林鱼仅剩一副空骨架,因为他的身体、精神疲劳到了极点,他甚至后悔捕到这条鱼。但是,在我们的眼中,他是一位胜利者,不仅仅因为他杀死了许多条鲨鱼,更主要的是从他的搏斗经历中,让我们看到他那高傲、坚强的精神,看到了一个真正的硬汉子形象。
9.作者笔下的老头儿是一位怎样的典型形象?选段中描写老头儿与鲨鱼搏斗时,产生过“这一回他知道斗也不会赢了”、“他知道一切都完了”等心理,这样描写是否削弱了对老头儿形象的塑造?
老头儿是作者笔下最典型的“硬汉子”形象,他能面对险恶形势毫不气馁,不屈不挠地斗争下去,在精神上压倒敌人。在与鲨鱼搏斗时,老头儿有短暂的犹豫甚至是畏惧心理,这是正常的,这是几乎为战斗而耗尽精力的战斗者的本能的想法,但是,当情势危急时,老人又毫不犹豫地投入了战斗,这样,不但没有削弱老人的“硬汉”形象,反而使这个形象更丰满、更真实。
老人与海巧学精练一
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他想:能够撑下去就太好了……我不能过分欺骗自己了。”这一部分,回答下列问题。
5.老人费尽千辛万苦钓到的大马林鱼,为什么说“但愿我没有钓到这条鱼”?
6.此时老人的心理是矛盾的,这矛盾是什么?
7.怎样理解“它是美丽的,崇高的,什么也不害怕”?
参考答案:
5.老人现在已经筋疲力尽,虽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但也希望这只是一场梦。
6.热爱大海,热爱生命,但他却不得不捕鱼来维持生活。
7.表现他热爱大海,热爱生命,虽然是把他累得筋疲力尽的大鲨鱼,在他眼里也是生动的、美丽的。
[知识拓展]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是一部历时一个世纪的巨作,它告诉了我们人生哲学中的诸多道理,同时就我看来,其中也不乏蕴涵着一些程序方面的重大道理。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讲述了一个极为简单的故事,这是一篇让看过它的人都感动其中、感悟其中的故事:一个名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后钓到了一条奇大无比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大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也许,书中的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最终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带着鱼骨上岸,可是他始终没有向大海、向大马林鱼、向鲨鱼妥协,他其实是一个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
在茫茫黑夜的巨浪中,弱小的人类与强大的自然在奋勇抗争,如同面对命运莫测的人生,可以消灭的是肉体,不可以征服的是意志和精神。清晨归来,老人并非一无所有,战胜自然,战胜自我而获得的生命自由就是他胜利的象征。
无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他能否最终战胜自身的这个缺陷,他都是一个胜利者,因为他已经战胜了自己对缺陷的妥协,他是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一艘船越过世界的尽头,驶向未知的大海,船头上悬挂着一面虽然饱经风雨剥蚀却依旧艳丽无比的旗帜,旗帜上,舞动着云龙一般的四个字闪闪发光——超越极限!”作者海明威是这样评价他的作品《老人与海》的。
当我们读到在大海中苦苦鏖战的老人和拼死也要活口的鱼类的时候,我们愿意相信这就是活着之所以应该活着的价值,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对于年轻人以及中年人来说更应该多从这个角度来理会本书的内涵,奋斗可能没有结果,可能一切都会是一场空空的“骨架”,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奋斗的过程是何其令人赞赏?正像某书评作家解读《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一样,读者最喜欢的还是西行中的孙行者,而不是已经修成正果的斗战胜佛
人生就如一片汪洋,很宽,也很危险。它可以把你推向一个高度,也会瞬间让你失去自己所有的幸福。我们为了保留这一丝幸福,会努力地向浪尖奔去,用我们的满腔热血化解有时愤怒的海洋。要知道,一个好渔人,是拥有桑提亚哥的意志和精神的。
我想:人生即是海洋,时而波涛汹涌,时而风平浪静。在风里你可以感受坚毅,在浪里你可以感受激昂!这些都是过程带给我们的快乐和痛苦!
老人与海好词好句好段
1.玛格丽特却不落窠臼,她总是独个儿坐车到香榭丽舍大街去,尽量不招人注意。她冬天裹着一条开司米大披肩,夏天穿着十分淡雅的长裙。在这条她喜欢散步的大道上尽管有很多熟人,她偶尔也对他们微微一笑,但这是一种只有公爵夫人才有的微笑,而且也唯有他们自己才能觉察。
2.他眼下已看不见海岸的那一道绿色了,只看得见那些青山的仿佛积着白雪的山峰,以及山峰上空象是高耸的雪山般的云块。海水颜色深极了,阳光在海水中幻成彩虹七色。那数不清的斑斑点点的浮游生物,由于此刻太阳升到了头顶上空,都看不见了,眼下老人看得见的仅仅是蓝色海水深处幻成的巨大的七色光带,还有他那几根笔直垂在有一英里深的水中的钓索。
3.他们从船上拿起打鱼的家什。老人把桅杆扛上肩头,孩子拿着内放编得很紧密的褐色钓索卷儿的木箱、鱼钩和带杆子的鱼叉。盛鱼饵的匣子给藏在小船的船梢下面,那儿还有那根在大鱼被拖到船边时用来收服它们的棍子,谁也不会来偷老人的东西,不过还是把桅杆和那些粗钓索带回家去的好,因为露水对这些东西不利,再说,尽管老人深信当地不会有人来偷他的东西,但他认为,把一把鱼钩和一支鱼叉留在船上实在是不必要的引诱。
4.孩子走出屋去。他们刚才吃饭的时候,桌子上没点灯,老人就脱了长裤,摸黑上了床。他把长裤卷起来当枕头,把那张报纸塞在里头。他用毯子裹住了身子,在弹簧垫上铺着的其他旧报纸上睡下了。
5.已经是四月份了,天气晴朗,阳光明媚,坟墓不再像冬天时那样显得阴森凄凉了。总之,气候已经相当暖和,活着的人因此想起了死去的人,就到他们坟上去扫墓。我在去公墓的路上想着,我只要观察一下玛格丽特的坟墓,就可以看出阿尔芒是不是还在伤心,也许还会知道他现在究竟怎么样了。
6.这些闪着彩虹般颜色的大气泡很美。然而它们正是海里最欺诈成性的生物,所以老人乐意看到大海龟把它们吃掉。海龟发现了它们,就从正面向它们进逼,然后闭上了眼睛,这样,从头到尾完全被龟背所保护着,把它们连同触须一并吃掉。老人喜欢观看海龟把它们吃掉,喜欢在风暴过后在海滩上遇上它们,喜欢听到自己用长着老茧的硬脚掌踩在上面时它们啪地爆裂的声音。
7.他喜欢绿色的海龟和玳瑁,它们形态优美,游水迅速,价值很高,他还对那又大又笨的蠵龟抱着不怀恶意的轻蔑。
8.离天亮还有点时候,有什么东西咬住了他背后的一个鱼饵。他听见钓竿啪的折断了,于是那根钓索越过船舷朝外直溜。他摸黑拔出鞘中的刀子,用左肩承担着大鱼所有的拉力,身子朝后靠,就着木头的船舷,把那根钓索割断了。然后把另一根离他最近的钓索也割断了,摸黑把这两个没有放出去的钓索卷儿的断头系在一起。他用一只手熟练地干着,在牢牢地打结时,一只脚踩住了钓索卷儿,免得移动。他现在有六卷备用钓索了。他刚才割断的那两根有鱼饵的钓索各有两卷备用钓索,加上被大鱼咬住鱼饵的那根上的两卷,它们全都接在一起了。
9.这回鱼兜圈子回来时,老人看见它的眼睛和绕着它游的两条灰色的乳鱼。它们有时候依附在它身上。有时候倏地游开去。有时候会在它的阴影里自在地游着。它们每条都有三英尺多长,游得快时全身猛烈地甩动着,象鳗鱼一般。
10.他巴不得在船头上歇一下,让鱼自顾自兜一个圈子,并不回收一点钓索。但是等到钓索松动了一点,表明鱼已经转身在朝小船游回来,老人就站起身来,开始那种左右转动交替拉曳的动作,他的钓索全是这样收回来的。
11.因为我怕我的自尊心会再一次激起我的倔脾气,而我身边又不宽裕,我请他们记下我的姓名,把书留在一边,就下了楼。那些目击者肯定对我作了种种猜测,他们一准会暗暗思忖,我花一百法郎的高价来买这么一本书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本书到处都可以买到,只要花上十个法郎,至多也不过十五个法郎。
12.为什么我们要比基督严厉呢?这个世界为了要显示它的强大,故作严厉,我们也就顽固地接受了它的成见。为什么我们要和它一样丢弃那些伤口里流着血的灵魂呢?从这些伤口里,像病人渗出污血一样渗出了他们过去的罪恶。这些灵魂在等待着一只友谊的手来包扎他们的伤口,治愈他们心头的创伤。
13.他从容地划着,对他说来并不吃力,因为他保持在自己的最高速度以内,而且除了偶尔水流打个旋儿以外,海面是平坦无浪的。他正让海流帮他千三分之一的活儿,这时天渐渐亮了,他发现自己已经划到比预期此刻能达到的地方更远了。
14.通常一闻到陆地上刮来的风,他就醒来,穿上衣裳去叫醒那孩子。然而今夜陆地上刮来的风的气息来得很早,他在梦中知道时间尚早,就继续把梦做下去,看见群岛的白色顶峰从海面上升起,随后梦见了加那利群岛的各个港湾和锚泊地。
15.他们顺着大路一起走到老人的窝棚,从敞开的门走进去。老人把绕着帆的桅杆靠在墙上,孩子把木箱和其他家什搁在它的旁边。桅杆跟这窝棚内的单间屋子差不多一般长。窝棚用大椰子树的叫做“海鸟粪”的坚韧的苞壳做成,里面有一张床、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泥地上一处用木炭烧饭的地方。
《老人与海》这部书是世界文学名著,是美国海明威的名著。我很喜欢这本书,我看完这本书,令我深受感触。
一位老人常年独自在海上辛苦打鱼。有一次他钓到了大鱼,但是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成群的大鲨鱼,老人使出浑身的力气和鲨鱼搏斗,鲨鱼把能吃完的肉都吃完了。结果老人拖回去的只是一副大骨架。
这就是《老人与海》。老人没有被任何困难所压服,而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与生活中的任何困难作斗争,就是这种就是所启发了我。
《背影》语段阅读复习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籍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1、画线句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开篇点背影,表达了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并设置了悬念
2、开篇“点背影”后,后文为何宕开一笔,叙写家事呢?
把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全文奠下惨淡哀伤的感情基调
3、“祸不单行”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4、家中“惨淡”,指的是那些情况?
父亲赋闲背景下变卖典质还亏空,办丧事等一系列不幸带来的困难。
5、文中交代“祸不单行”,“家中光景惨淡”,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把对父亲背影的描写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给全文奠下惨淡哀伤的感情基调
6、文段中描写父亲的语言,表现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刚强镇定,安慰儿子,这是慈父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7——12题。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变xū dù 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咐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7、在拼音处填写汉字 须、渡
8、送车一事,父亲本已“说定不送”原因是_____事忙_,但终于决定还送,原因又是______不放心____。
9、文段中两次使用“踌躇”“终于”,有什么作用?
“踌躇”“终于”反映了谋事对父亲是相当重要的,更说明了在父亲心目中,对儿子的关心胜于一切。
10、“他再三嘱咐茶房”中的“再三”与“我再三劝他”中的“再三”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同,前个“再三”表明父亲嘱咐次数多,不厌其烦表达了父亲爱子之情深切;后个“再三”表现我自尊自信,嫌父亲多事、罗嗦
11、文段两次提及自己“聪明”,其中的意思是什么?
贬义词褒用,“糊涂”“愚蠢”的意思,这是作者对当初自以为是、不能理解父爱的一种愧疚与自则的心理
12、请体会画线句父亲的语言描写蕴涵的情味?
父亲认为儿子的事高于一切,惟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
13、用自己的概括上文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父亲决定亲自为我送站。_____
(三)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3——26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a“我买几个橘子。你就在次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买东西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b“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c“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4、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背影___。
15、文段描写父亲背影的句子是____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________。
16、父亲经历艰辛买来橘子,全部给了儿子,从哪个词上可以看出?
[答]______ 一股脑儿___________。
17、“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的原因是什么?“我”为什么又赶紧拭干了泪?
父亲为“我”买橘,历经艰辛,使“我”感动;
既怕别人看见难为情,更怕父亲看见而伤心。
18、作者刻画父亲的背影,主要抓住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特点。 衣着、动作、体态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述内容。
[答]_月台买橘___。
20、作者是怎样描写父亲的背影的?为什么写得这样详细?
作者描写父亲的背影,先写外貌,再写服饰,然后作动作描写,又用特写镜头精细描写爬月台的动作,还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
这个背影,在全部故事中是重中之重,是全文的主脑,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心,所以详写。
21、课文写父亲离去时的背影是怎样写的?有什么作用?
父亲离去时的背影,作者把他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写这个背影能表现我为父爱而感动、对父亲无尽的思念,又想到父亲的前程艰难而生发悲悯、辛酸之情。
22、“当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中“再”“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再”写出作者多次的寻找,表现出对父亲的难舍与依恋;“又”与前次流泪呼应,写出了眼泪一流再流,流而不止,传达出作者对父爱的理解。(这泪是对自己以前不理解父爱自以为是的愧悔,对父亲命运与前途的牵挂,对父亲的敬爱、感激与留恋。)
23、画线句是对父亲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蕴涵的情味。
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心甘情愿的付出;牵挂有惦念;刚走几步就回头;惦记、留恋、为儿着想
24、请画出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并说明词语的作用。
词语略、这些词语写出了父亲爬铁道买橘子的艰难,是对背影的特写,写出了最动情的精彩瞬间最能体现父亲的爱子情深。
25、父亲的身体不好为什么偏要自己去买橘子?
这是父爱的集中表现,分别时,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做父亲的心里感到满足、踏实。
26、有的同学认为作者的父亲没有遵守交通规则 ,随意翻越铁路线,有损于父亲形象的高大。你怎么看的?
我们不能用今天的交通规则去要求80年前的人。父亲此举正是对儿子那份无微不至的关爱,可以为儿子去翻月台、穿马路,这样做的前提是“爱”。爱的力量是巨大的,是不容抗拒的。
27、有同学认为文中流露出一些“淡淡的哀愁”,请你结合课文作具体的分析。
文中思想感情的基调上父子情深,是惜别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现的父亲的感情,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应是在逆境中的镇定、宁静的深沉心情。课文中的另一种思想感情,是儿子对父亲的怀念、怜惜和感伤之情。正是儿子的这种复杂的感情,才衬托了父亲的那种复杂心情。这两种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相互映衬的。
The newborn can se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various shapes and patterns from birth. He prefers patterns to dull or bright solid colors and looks longer at stripes and angles than at circular patterns. Within three weeks, however, his preference shifts dramatically to the human face.
Why should a baby with so little visual experience attend more to a human face than to any other kind of pattern’? Some scientists think this preference represents a built in advantage for the human species. The object of prime importance to the physically helpless infant is a human being. Babies seem to have a natural tendency to the human face as potentially rewarding. Researchers also point out that the newborn wisely relies more on pattern than on outline, size, or color. Pattern remains stable, while outline changes with point of view; size, with distance from an object; and brightness and color, with lighting.
Mothers have always claimed that they could see their newborns looking at them as they held them, despite what they have been told. The experts who thought that perception (知觉) had to await phys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onsequence of action were wrong for several reasons. Earlier research techniques were less sophisticated than they are today. Physical skills were once used to indicate perception of objects-skills like visual tracking and reaching for an object, both of which the newborn does poorly. Then, too, assumptions that the newborn’s eye and brain were too immature for anything as sophisticated as pattern recognition caused opposing data to be thrown away. Since perception of form was widely believed to follow perception of more “basic” qualities such as color and brightness, the possibility of its presence from birth was rejected.
31.What does a newborn baby like to see most’?
A) Bright colors.
B) Circular patterns.
C) Stripes and angles.
D) Various shapes.
32.The newbor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a human face than any other kind of objects because ________.
A) he sees a human face more often than any other kind of pattern
B) he has an inherent ability to regard a human being as helpful
C) a human face is the most complex pattern he can see
D) a human face is often accompanied by a pleasant voice
33.Contrary to what they believe, mothers have been told that newborns ________.
A) care little about a human face
B) can’t track their movements
C) can’t see their faces
D) can easily perceive brightness
34.In earlier researches on the newborn’s perception, scientists ________.
A) ignored evidence contrary to their assumptions
B) believed that perception of form comes before perception of color and brightness
C) opposed throwing away effective data
D) proved that physical skills come after visual perception
35.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that ________.
A) research techniques are of vital importance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B) the findings of earlier scientific researchers often prove wrong
C) newborns can perceive forms from birth
D) more often than not the claims of mothers are reliable
答案:
bacca
The word religion is derived from the Latin noun religio, which denotes both earnest observance of ritual obligations and an inward spirit of reverence. In modern usage, religion covers a wide spectrum of meaning that reflects the enormous variety of ways the term can be interpreted. At one extreme, many committed believers recognize only their own tradition as a religion, understanding expressions such as worship and prayer to refer exclusively to the practices of their tradition. Although many believers stop short of claiming an exclusive status for their tradition, they may nevertheless use vague or idealizing terms in defining religion for example, true love of God, or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 At the other extreme, religion may be equated with ignorance, fanaticism, or wishful thinking.
By defining religion as a sacred engagement with what is taken to be a spiritual reality, it is possible to consider the importance of religion in human life without making claims about what it really is or ought to be. Religion is not an object with a single, fixed meaning, or even a zone with clear boundaries. It is an aspect of human experience that may intersect, incorporate, or transcend other aspects of life and society. Such a definition avoid the drawbacks of limiting the investigation of religion to Western or biblical categories such as monotheism (belief in one god only) or to church structure, which are not universal. For example, in tribal societies, religion unlike the Christian church usually is not a separate institution but pervades the whole of public and private life.
In Buddhism, gods are not as central as the idea of a Buddha. In many traditional cultures, the idea of a sacred cosmic order is the most prominent religious belief. Because of this variety, some scholars prefer to use a general term such as the sacred to designate the common foundation of religious life.
Religion in this understanding includes a complex of activities that cannot be reduced to any single aspect of human experience. It is a part of individual life but also of group dynamics. Religion includes patterns of behavior but also patterns of language and thought. It is sometimes a highly organized institution that sets itself apart from a culture, and it is sometimes an integral part of a culture. Religious experience may be expressed in visual symbols, dance and performance, elaborate philosophical systems, legendary and imaginative stories, formal ceremonies, and detailed rules of ethical conduct and law. Each of these elements assumes innumerable cultural forms. In some ways there are as many forms of religious expression as there are human cultural environments.
1. What is the passage mainly concerned about?
A. Religion has a variety of interpretation.
B. Religion is a reflection of ignorance.
C. Religion is not only confined to the Christian categories.
D. Religion includes all kinds of activities.
2. What does the word “observance” probably convey in Para. 1?
A. notice
B. watching
C. conformity
D. experience
3.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at people generally consider religion to be?
A. Fantastic observance
B. Spiritual practice
C. Individual observance of tradition
D. A complex of activities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ot true?
A. It is believed by some that religion should be what it ought to be.
B. “The path of enlightenment” is a definition that the author doesn’t agree to.
C.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committed believers define religion improperly.
D. The author doesn’t speak in favor of the definition of “the sacred”.
5.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religion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A. Performance of human beings.
B. Buddha, monotheism and some tribal tradition.
C. Practice separated from culture.
D. All the above.
答案:
ACBDB
1.英语六级听力专题练习
2.英语六级阅读的练习
3.英语六级阅读练习
4.英语六级仔细阅读附答案
5.关于下半年大学英语六级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6.六级英语阅读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7.六级英语篇章阅读练习附答案译文
8.20英语六级新题型长篇阅读练习及答案
9.年英语六级阅读匹配题专项练习
10.英语六级阅读材料练习
《七律·长征》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理解及分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6.在《七律 长征》上用“/”划分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朗读重音。
7.解释下列词语。
等闲—— 逶迤——
磅礴—— 开颜——
8.这首诗的中心句是
9.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动宾短语概括),你最欣赏哪一幅图画,说说理由。
10.这首诗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诗;从体裁的角度看,属于_________诗。
11.对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得极有气势。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在内容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同时也为全篇定下轻快豪迈的感情基调。
B.诗的颔联描写红军翻山越岭,紧承首联的“千山”一词,先具体描写山,形象地概括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经过无数座崇山峻岭。
C.诗的颈联描写红军渡江涉水,扣“万水”来写。一个“暖”字,一个“寒”字巧妙地交代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这两场战斗的时令。
D.诗的尾联,是全诗的高潮,“喜”包含了越过岷山,就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的欣喜,也有“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思。
【参考答案】
6.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7.等闲:寻常,平常。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开颜:欢悦。
8.红军不怕远征难9.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勇抢大渡(飞夺泸定)、喜踏岷山
只要贴合文意,言之成理就行。10.抒情 七律11.C
《二柄》阅读练习附答案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为人臣者畏诛罚而利庆赏,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则群臣畏其威而归其利矣。故世之奸臣则不然,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人主者,以刑德制臣者也。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则君反制于臣矣。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故简公见弑。子罕谓宋君曰:“夫庆赏赐予者,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杀戮刑罚者,民之所恶也,臣请当之。”于是宋君失刑而子罕用之,故宋君见劫。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子罕徒用刑而宋君劫。故今世为人臣者兼刑德而用之,则是世主之危甚于简公、宋君也。故劫杀拥蔽之主,兼失刑德而使臣用之,而不危亡者,则未尝有也。
为人臣者陈而言,君以其言授之事,专以其事责其功。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功不当其事,事不当其言,则罚。故群臣其言大而功小者则罚,非罚小功也,罚功不当名也;群臣其言小而功大者亦罚,非不说于大功也,以为不当名也害甚于有大功,故罚。昔者韩昭候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左右对曰:“典冠。”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故明主之畜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不得陈言而不当。越官则死,不当则罪。守业其官,所言者贞也,则群臣不得朋党相为矣。
人主有二患: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妄举,则事沮不胜。越王好勇而民多轻死;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外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治内;桓公好味,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国。故君见恶,则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故曰:“去好去恶,群臣见素。”群臣见素,则大君不蔽矣。
(节选自《韩非子·二柄》,有删减)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君人者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 释:放弃,丢掉
B.田常徒用德而简公弑 徒:白白地
C.专以其事责其功 责:责求
D.任贤,则臣将乘于贤以劫其君 劫:胁迫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明君的制臣之道的一组是(3分)
①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 ②民之所喜也,君自行之 ③功当其事,事当其言,则赏④臣不得越官而有功⑤越官则死,不当则罪⑥人主欲见,则群臣之情态得其资矣
A.①②③ B.②⑤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常向君主请求爵禄而赐给群臣,对下用大斗出小斗进的办法把粮食施舍给百姓,结果齐简公失去了奖赏大权。
B.国家的恩威赏罚不可授之以人。君主一旦失去刑赏大权而由臣下执掌,轻则被蒙蔽,重则导致国家危亡。
C.昭侯同时处罚了掌衣官和掌帽官。他处罚掌衣官,是认为掌衣官失职;他处罚掌帽官,是认为掌帽官越权。
D.竖刁、易牙、子之能表面上投齐桓公所好,暗地里欺君篡位,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君主齐桓公的爱好和欲望。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3分)
(2)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3分)
(3)故子之托于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3分)
13.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
宋人有沽酒者,为器甚清洁,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选自《晏子春秋》)
9、B(徒:仅仅,只是)
10、C(①句是奸臣的.做法。②是子罕的权术⑥是君主的欲望外露后的后果。)
11、D(“子之投齐桓公所好”错,子之蒙骗的是燕王子哙。)。
12、(1)(韩昭侯)睡醒后很高兴,问近侍说:“盖衣服的是谁?”(“觉” “说”“左右”各1分)
(2)(韩昭侯)不是不讨厌寒冷,而是认为越权的危害比寒冷厉害。(“恶” “侵官” “甚于寒” 各1分。)
(3)所以子之假托贤名来篡夺君位,竖刁、易牙借着君主的欲望来侵害他们的君主。(夺、因、侵各1分)
13、宋人有沽酒者,为器甚清洁,置表甚长,而酒酸不售。问之里人其故/里人曰/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沽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卖酒的人,收拾的酒器很清洁,卖酒的标识挂得很高很显眼,然而酒放酸了也卖不出去。(宋人)去问乡里的一个人是什么缘故。乡里人说:“你家的狗很凶猛,别人提着酒壶去买酒,狗就迎面扑上来去咬他,这就是你的酒放酸了也卖不出去的原因啊。”
《落叶》阅读练习附答案
窗外,有一棵法桐,样子并不大的。春天的日子里,它长满了叶子。枝根的,绿得深,枝梢的,绿得浅;虽然对列相间而生,一片和一片不相同,姿态也各有别。没风的时候,显得很丰满,娇嫩而端庄的模样。一早一晚的斜风里,叶子就活动起来,天幕的衬托下,看得见那叶背面了了的绿的脉络,像无数的彩蝴蝶落在那里,翩翩起舞;又像一位少妇,丰姿绰约的,作一个妩媚的笑。
我常常坐在窗里看它,感到温柔和美好。我甚至十分嫉妒那住在枝间的鸟夫妻,它们停在叶下欢唱,是它们给法桐带来了绿的欢乐呢,还是绿的欢乐使它们产生了歌声的清妙?法桐的欢乐,一直要延长一个夏天。我总想,那鼓满着憧憬的叶子,一定要长大如蒲扇的,但到了深秋,叶子并不再长,反要一片一片落去。法桐就削瘦起来,寒伧起来。变得赤裸裸的,唯有些嶙嶙的骨。而且亦都僵硬,不再柔软婀娜,用手一折,就一节一节地断了下来。
我觉得这很残酷,特意要去树下拣一片落叶,保留起来,以作往昔的回忆。想:可怜的法桐,是谁给了你生命,让你这般长在土地上?既然给了你这一身绿的欢乐,为什么偏偏又要一片一片收去呢!
来年的春上,法桐又长满了叶子,依然是浅绿的好,深绿的也好。我将历年收留的落叶拿出来,和这新叶比较,叶的轮廓是一样的`。喔,叶子,你们认识吗,知道这一片是那一片的代替吗?或许就从一个叶柄眼里长上来,凋落的曾经那么悠悠地欢乐过,欢乐的也将要寂寂地凋落去。
然而,它们并不悲伤,欢乐时须尽欢乐;如此而已,法桐竟一年大出一年,长过了窗台,与屋檐齐平了!
我忽然醒悟了,觉得我往日的哀叹大可不必,而且有十分的幼稚呢。原来法桐的生长,不仅是绿的生命的运动,还是一道哲学的命题的验证: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我于是很敬仰起法桐来,祝福于它:它年年凋落旧叶,而以此渴望来年的新生,它才没有停滞,没有老化,而目标在天地空间里长成材了。
1.作者看落叶,得到了什么启示?请从文中找出答案。(3分)
2.揣摩文中画线的语句,简要分析其使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效果。(3分)
3.古人经常会“见落叶而知秋”,那表现的是古人什么样的感思?本文作者见到落叶后的感思与古人有什么区别?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4.你认为本文最突出的写作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5.生活中有许多人或事物和落叶具有着同样的精神,请你试举几例,并简述你对他们评价。(3分)
【答案】
1.“欢乐到来,欢乐又归去,这正是天地间欢乐的内容;世间万物,正是寻求着这个内容,而各自完成着它的存在。”
2.这句话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动静结合,从颜色、姿态、神韵三个方面写出了春天桐叶的美好形象。
3.古人的感思基调是感伤;作者的感思是积极进取的。
4.例:托物寓意。作者借落叶这一具体事物,通过描写它的精神抒发了自己的感悟。
5.略。
《赤壁》阅读练习附答案
【原文】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问题】
1.(·贵州铜仁)在初中阶段我们学习了几十首古诗词,有的咏史,有的写景,有的叙事……请问杜牧的《赤壁》属于那一种写法?本诗在运用这种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2.(2011·贵州铜仁)“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中“东风”指什么?简要谈谈你对这句诗句的理解。
3.(·四川成都)如果把诗歌最后一句“铜雀春深锁二乔”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答:
【参考答案】
1.写法:咏史诗;特点:借史实抒情。
2.“东风”指火烧赤壁一事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3.不好虽然它们表达的意思基本一样,但“铜雀春深锁二乔”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或:通过以小见大(或借代)的手法,借“二乔”被“锁”的命运来写出东吴失败的命运];而“国破人亡在此朝”则过于直白,缺乏诗味(语意相近即可)。
在实验中学教毕业班的老师,人人都有自己的杀手锏。正因为这样,才任教两三年的姚老师,就调到毕业班任课并兼班主任。
这天,全市的语文老师都来听姚老师的公开课。上课时同学们反应热烈,积极参与,一个个踊跃发言,气氛十分活跃,可以说是一节非常成功的示范课。但是,就在这时,姚老师发现我们班的王小路正低着头往抽屉里看什么,看得很专心,一时间似乎把这节语文课都忘了。于是,她沉着地点名:“王小路,请你站起来。”
王小路毫不在乎地站起来,手中竟然还拿着一本本子,那分明是一本代数作业本。
姚老师说:“小路,你对老师这一节课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吗?”
我们都很惊讶,一般的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这好像在暗示学生来挑老师的.毛病。小路要是真说对你的课不满意,你不是给自己制造麻烦吗?
王小路看看四周,低下头不说话。
“没关系,大胆说出来,只要你讲真心话,其它一切都无所谓。”
“我对这一节课非常满意,姚老师。”
姚老师感到意外:“那你上课怎么还做小动作呢?”
王小路说:“我没有做小动作,我是在做数学作业。”说完还扬了扬数学作业本。
“为什么要在语文课上做数学作业呢?”姚老师问。
“老师,我不是每节语文课都做数学作业的。这一次我做数学作业,是因为昨天上数学课我妈有病,我请假耽搁了。”
姚老师想了想,让王小路到讲台上,给了他两段粉笔,说:“你左手在黑板上画个方框,右手在黑板上画个圆形。注意,两只手要同时动作——同时开始,同时结束。”
听课的老师发出了细微的议论声。我们发现本校校长、教导主任都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王小路走到黑板前,两只手同时动作,一手画方,一手画圆,居然同时画完,没有一点破绽!我们都睁大眼睛,一会儿看看王小路,一会儿看看姚老师。在下边听课的老师也发出了窃窃私语声。
姚老师灿烂地笑了。她说:“小路,那么你是说,这节语文课你也完全掌握了?”
王小路站了起来,他把这节课的时代背景、重点词语、佳句赏析、意境感悟都说了一遍,简练而又全面。
姚老师得意地走下讲台,来到王小路的课桌前,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好,好!小路,你有特殊的才能!对你就应该用特殊的教学方法。同学们,条条大路通罗马,如果我们发现自己具有某种才能,一定要珍惜,千万不要放过!但是,如果你不能一手画圆一手画方,那么,还是要专心致志学习,才能取得好成绩。”
课堂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