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社工福利待遇调研报告
- 文档
- 2024-06-04
- 119热度
- 0评论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城乡社工福利待遇调研报告,本文共20篇,希望大家喜欢!
城乡社工福利待遇调研报告
社区专职工作者作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践者和社区工作的主力军,在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创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省、市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我市于出台《关于调整XX市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待遇的通知》(甬民发﹝20**﹞14号),我区于去年5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镇区委办﹝20**﹞39号),在全区建立起统一的专职社工工薪保障制度。
为切实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政策在我区贯彻落实,我局近期对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情况进行专项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区社工工资待遇福利政策执行情况总体良好,社工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将我区社工工资福利待遇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区上下建立起财政保障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政策体系。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基本工资、奖金、补(贴)津及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简称“五险一金”)等构成,奖金兑现应与年度工作考核结果挂钩。社区专职工作者年平均收入应不低于本市上一年的在岗职工社平工资水平。农村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参照执行。各镇(街道)根据市、区有关政策要求,相继制定社工工资福利待遇的实施细则和考核机制,大部分镇(街道)于去年对待遇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从而,我区建立起区、镇(街道)两级相互衔接的社工福利待遇政策体系,确保社工薪酬发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全区社工工资福利待遇落实总体情况。目前全区共有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296人,农村社区专职工作者369人,社区专职工作者人均年收入(年收入指以货币形式发放的基本工资、津补贴、福利、奖金和单位缴纳部分的住房公积金之总和,不包括单位缴纳部分的社保金,下同)为3.45万元,与社工人均年收入相比,高出7600元,高出幅度为28.25%。其中,城市社工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2.98万元提高到3.65万元,提高6700元;农村从原来的2.4万元提高到2.96万元,提高5600元。各镇(街道)调整待遇落实政策后,社区专职工作者年均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招宝山街道专职社工一年的平均收入已达4.7万元,并实行公积金制度;澥浦镇是城市社工年均收入除招宝山街道外,唯一超过4万元的镇(街道),同时进一步规范了该镇农村社工待遇保障机制,明确农村普通社工工资福利按照村一般干部,年终奖金参照村一般干部70%标准计算,比20增加约7000元。
(三)全区社工工资福利待遇落实具体情况。
1.薪酬构成情况。目前全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人均年收入构成中,基本工资收入(由职务等级工资和岗位工资组成)为16580元,占45.43%:津补贴收入(包括职业资格津贴、通讯补贴、高温补贴、加班补贴等)为3678元,占10.08%;福利性收入(包括节日费、慰问费、单位交纳部分的住房公积金等)为2168元,占5.94%;奖金收入(包括月度奖、半年奖、年终奖、各类先进或创建奖等)为14070元,占38.55%。可见基本工资和奖金是目前我区城市社工薪酬的主要构成,占总收入的83.98%。其中,作为刚性收入的基本工资又占主体,但福利性收入所占比例过小,连总收入的10%都不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薪酬体系,刚性收入一般应占总收入的近一半及以上。从总体上看,我区社工薪酬结构基本合理。
2.“五险一金”落实情况。全区社区专职工作者法定社会保险得到较好落实。政策调整后各镇(街道)为城乡社区工作者缴纳的法定社会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率为100%,均落实了社工的各类法定社会保险。但普遍存在按最低标准为社工缴纳社保金现象。按国家规定,社工参加法定社会保险,其缴纳基数为本人上年月平均工资。但目前全区的社工法定社会保险缴纳基数为我市最低缴纳基数(全市上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60%)。并且,全区社区专职工作者落实住房公积金政策比例仍然很低。除招宝山街道外,其他镇(街道)仍未制定具体措施为社工缴纳住房公积金。
(四)周边县(市)区社区专职社工工资待遇情况。经调查,我区周边县(市)区不分城市社工和农村社工,统称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农村社工以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主体,一般不聘请专职社工,社工队伍结构与我区有较大的差别。目前,周边县(市)区都已普遍执行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提高社工工资福利待遇。全市其他县(市)区专职社工年均收入基本都已达到或超过当地上一年在岗职工社平工资水平。全市80%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已实行公积金制度。XX区、XX区、XX区普通专职社工年均收入达到4万元左右,比调整前增加1万元左右,达到或超过市上一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比我区城乡社区专职工作者年均收入要高。
二、存在问题
(一)全区社工待遇仍低于市上一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虽然我区城乡社工年均收入已经达到3.45万元,但仍然低于我市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82万元。根据市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甬党办﹝﹞45号)文件规定,社区专职工作者年平均收入不低于当地上一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我区部分镇(街道)社工工资福利待遇虽然得到提高,但由于工资起点低,增长幅度也赶不上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的增长水平(20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比年增涨4455元,增幅为13.22%)。与周边县(市)区专职社工将近4万元年均收入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二)各镇(街道)执行力度差距较大。其一,除招宝山街道外,其他各镇(街道)的专职社工都未依法享受住房公积金待遇;其二,镇(街道)社工福利待遇有一定的差距。虽然部分镇(街道)适当提高了社工工资福利待遇,但全区社工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仍不平衡。如最高的招宝山街道和最低的九龙湖镇、蛟川街道社工待遇存在着1.86万元的差距;其三,个别镇(街道)只针对区两办出台的《意见》适当提高了社工工资,并未达到市、区《意见》要求标准,后续保障工作没有到位。
(三)城乡社工待遇差异较大且很不平衡。在全域城市化发展背景下,与城镇和农村户籍相关的政策都在尽力消除城乡差距,但目前的城乡社工工资待遇还是有不小的差别,且很不平衡。通过与去年上半年统计的社工工资待遇数据相比较,镇(街道)农村社工福利待遇的增长幅度低于城市社工,工资待遇普遍偏低。与招宝山街道相比,农村社工工资福利待遇最低的九龙湖镇,待遇差距达到了2.1万元,前者比后者高出了近一倍。福利待遇最高的澥浦镇,与招宝山街道也有近1.5万元的差距。在同一镇(街道)城市社工和农村社工的福利待遇水平也很不平衡。城乡差距最大的澥浦镇有近7800元的差值,差距最小的九龙湖镇也相差了近5000元。城乡社工待遇差异大且不平衡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农村社区建设水平的发展。
三、对策建议
社区是社会的基石,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需要一支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人员相对稳定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经过各镇(街道)待遇政策的落实,我区社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也应该看见,与他们辛勤的劳动付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保障和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提出如下建议和意见:
(一)继续加强社工工资福利待遇落实工作的督查。将社工工资福利待遇落实工作纳入区对镇(街道)城乡社区建设目标管理考核重要内容中来,进一步明确镇(街道)在保障社区建设工作的主体职责。继续督促各镇(街道)应根据区里统一要求,联系各自实际,制定具体的社工工资福利待遇考核办法,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城乡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按时、足额、规范发放。并尽快建立一套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步的社区工作者待遇自然增长的长效机制,确保他们享有合理的劳动报酬,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
(二)适当提高社工工资福利待遇和职业津贴标准。针对部分社工在提高工资待遇后的收入仍旧比较低的情况,部分镇(街道)应继续适当提高社工工资福利待遇,确保每位社区专职社工的年均收入高于上一年全市在岗职工的年平均工资。各镇(街道)应按照镇区委办﹝2011﹞39号《意见》的相关要求,提高专职社工的职业津贴标准,对取得社会工作师证书和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证书社区专职工作者,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200元和100元。
(三)进一步规范社工工资福利待遇结构。针对大部分专职社工尚未享受住房公积金这一情况,建议相关镇(街道)尽快落实该项政策,并适时提高社工社会法定保险的缴纳基数;合理分配好社工薪酬构成结构,明确基本工资和奖金应是目前我区城乡社工薪酬的主要构成,个别镇(街道)应及时提高和规范社工津补贴和福利制度,建立起一套较为合理的社区专职工作者薪酬体系。
(四)统筹实现城乡社工工资福利待遇一体化。在全域城市化目标指引下的今天,如何探索出一种适应城乡社区发展新的管理模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但由于城乡二元体制尚未打破,我区的农村社工不能享受城市社工的待遇,两者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村社工的工作积极性。我区应尽快消除“城市社工”和“农村社工”的待遇差别,统一城乡社区工作者队伍,理顺关系,在全区建立统一的社区专职工作者招录机制和福利待遇机制,统筹实现城乡社工工资福利待遇一体化。有关镇(街道)应参照镇区委办﹝2011﹞39号《意见》精神,进一步提高和规范农村社工待遇,尤其应确保在同个镇(街道)内建立起统一的城乡社工工资福利待遇体系,让农村社工能和城市社工一样享受相同的工资福利待遇。
城乡社工工资福利待遇调研报告总结
社区专职工作者作为社区建设发展的实践者和社区工作的主力军,在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推进基层民主自治、创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省、市党委和政府都高度重视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我市于201x年出台《关于调整XX市区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待遇的通知》(甬民发﹝20**﹞14号),我区于去年5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镇区委办﹝20**﹞39号),在全区建立起统一的专职社工工薪保障制度。
为切实推进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政策在我区贯彻落实,我局近期对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情况进行专项调研。从调研情况看,我区社工工资待遇福利政策执行情况总体良好,社工收入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同时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现将我区社工工资福利待遇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综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全区上下建立起财政保障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政策体系。去年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我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由基本工资、奖金、补(贴)津及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简称“五险一金”)等构成,奖金兑现应与年度工作考核结果挂钩。社区专职工作者年平均收入应不低于本市上一年的在岗职工社平工资水平。农村社区专职工作者工资福利待遇参照执行。各镇(街道)根据市、区有关政策要求,相继制定社工工资福利待遇的实施细则和考核机制,大部分镇(街道)于去年对待遇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从而,我区建立起区、镇(街道)两级相互衔接的社工福利待遇政策体系,确保社工薪酬发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二)全区社工工资福利待遇落实总体情况。目前全区共有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296人,农村社区专职工作者369人,社区专职工作者人均年收入(年收入指以货币形式发放的基本工资、津补贴、福利、奖金和单位缴纳部分的住房公积金之总和,不包括单位缴纳部分的社保金,下同)为3.45万元,与201x年社工人均年收入相比,高出7600元,高出幅度为28.25%。其中,城市社工人均年收入从原来的2.98万元提高到3.65万元,提高6700元;农村从原来的2.4万元提高到2.96万元,提高5600元。各镇(街道)调整待遇落实政策后,社区专职工作者年均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招宝山街道专职社工一年的平均收入已达4.7万元,并实行公积金制度;澥浦镇是城市社工年均收入除招宝山街道外,唯一超过4万元的镇(街道),同时进一步规范了该镇农村社工待遇保障机制,明确农村普通社工工资福利按照村一般干部,年终奖金参照村一般干部70%标准计算,比201x年增加约7000元。
(三)全区社工工资福利待遇落实具体情况。
1.薪酬构成情况。目前全区城市社区专职工作者人均年收入构成中,基本工资收入(由职务等级工资和岗位工资组成)为16580元,占45.43%:津补贴收入(包括职业资格津贴、通讯补贴、高温补贴、加班补贴等)为3678元,占10.08%;福利性收入(包括节日费、慰问费、单位交纳部分的住房公积金等)为2168元,占5.94%;奖金收入(包括月度奖、半年奖、年终奖、各类先进或创建奖等)为14070元,占38.55%。可见基本工资和奖金是目前我区城市社工薪酬的主要构成,占总收入的83.98%。其中,作为刚性收入的基本工资又占主体,但福利性收入所占比例过小,连总收入的10%都不到。一个较为合理的薪酬体系,刚性收入一般应占总收入的近一半及以上。从总体上看,我区社工薪酬结构基本合理。
2.“五险一金”落实情况。全区社区专职工作者法定社会保险得到较好落实。政策调整后各镇(街道)为城乡社区工作者缴纳的法定社会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率为100%,均落实了社工的各类法定社会保险。但普遍存在按最低标准为社工缴纳社保金现象。按国家规定,社工参加法定社会保险,其缴纳基数为本人上年月平均工资。但目前全区的社工法定社会保险缴纳基数为我市最低缴纳基数(全市上年在职职工平均工资×60%)。并且,全区社区专职工作者落实住房公积金政策比例仍然很低。除招宝山街道外,其他镇(街道)仍未制定具体措施为社工缴纳住房公积金。
(四)周边县(市)区社区专职社工工资待遇情况。经调查,我区周边县(市)区不分城市社工和农村社工,统称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农村社工以村干部和大学生村官为主体,一般不聘请专职社工,社工队伍结构与我区有较大的差别。目前,周边县(市)区都已普遍执行市出台的相关政策,提高社工工资福利待遇。全市其他县(市)区专职社工年均收入基本都已达到或超过当地上一年在岗职工社平工资水平。全市80%的社区专专职工作者已实行公积金制度。XX区、XX区、XX区普通专职社工年均收入达到4万元左右,比调整前增加1万元左右,达到或超过市上一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比我区城乡社区专职工作者年均收入要高。
二、存在问题
(一)全区社工待遇仍低于市上一年度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虽然我区城乡社工年均收入已经达到3.45万元,但仍然低于201x年度我市企事业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82万元。根据市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甬党办﹝201x﹞45号)文件规定,社区专职工作者年平均收入不低于当地上一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我区部分镇(街道)社工工资福利待遇虽然得到提高,但由于工资起点低,增长幅度也赶不上市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的增长水平(201x年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比201x年增涨4455元,增幅为13.22%)。与周边县(市)区专职社工将近4万元年均收入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二)各镇(街道)执行力度差距较大。其一,除招宝山街道外,其他各镇(街道)的专职社工都未依法享受住房公积金待遇;其二,镇(街道)社工福利待遇有一定的差距。虽然部分镇(街道)适当提高了社工工资福利待遇,但全区社工工资福利待遇水平仍不平衡。如最高的招宝山街道和最低的九龙湖镇、蛟川街道社工待遇存在着1.86万元的差距;其三,个别镇(街道)只针对区两办出台的《意见》适当提高了社工工资,并未达到市、区《意见》要求标准,后续保障工作没有到位。
城乡低保调研报告
一、城乡低保存在问题
城乡低保是一项群众拥护的民生工程,但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操作不规范,管理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仍有一些不同程度存在,影响了城乡低保工作的开展,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人情保和关系保在农村个别地方存在。村社区干部家属或亲朋好友参保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
二是低保管理不够规范,低保对象确定办法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审核低保对象时有的村社区没有参照低保条件规定和经过集体研究,而是由个别干部确定并且存在未公示或公示时间不够就上报。农村低保对象的公开和评议环节规范不够。
二、存在问题表现形式
1、按规定低保资金的管理首先由个人申请,然后由村委会、居委会初审,群众评议,经乡镇政府审核后,报区级民政部门审批,然后由村委会、居委会公示,由乡镇民政部门发放资金。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某些不合理的因素。一是有的村干部暗箱操作,不按规定召开村民会议进行申报、审核和公开评议,由村社区干部随意指定低保对象或者没有按照低保标准去认真核实,而是草率估计,随意填报,不通过村民评议,直接为亲友办理低保,存在不坚持原则,用权谋私,优亲厚友的廉洁风险。
2、由于低保名额有限,在同一水平线的贫困户很难分别谁最困难,虽然大部分村低保对象评得比较准确,但也有小部分村群众有意见,主要表现为:一是认为自己比别人更困难,却没有得到保障;二是认为自己虽比个别保障对象更困难,但保障人口却比别人少。存在与村社区干部走得近点的优先办理低保得好处的廉洁风险。
3、村社区明知低保对象死亡或已经达到取消条件而不取消,有索取好处任其继续领取低保的廉洁风险。
三、问题原因分析
部分乡、村、社区干部党性原则不强,没有认识到收受、索取好处费的不当之处。对办理低保送人情认为是小事一件,不知小错不断,大错就不远了,违纪违规发展下去就是违法,贪小不解决,就会贪大,等贪大了被抓起来就悔之晚矣。
四、问题治理措施
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低保制度,规范低保工作管理,加强基层低保队伍建设,提高基层低保工作人员素质,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把深入民心的民生工程落到实处。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一支高素质队伍。加强对低保工作人员的工作培训,不断提高政策业务水平。乡民政服务中心会同村社区加大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使低保工作更加规范化。坚持做到公开保障政策、对象、标准和资金“四公开”。
2、重视低保资金补助标准问题。在合理适度范围内适当提高确实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的低保户补贴标准,扩大低保户的`覆盖面,对村社区不下户数指标,确保应保尽保。
3、建立城乡低保户定期报告制度。既要及时掌握已领取低保家庭的收支变化情况,也要掌握因病致贫等的家庭情况,以便及时上报调整低保对象;确保城乡居民符合条件的应保尽保,不符合条件的坚决清退。
4、尽快制定并出台《低保工作岗位责任过错追究制度》,加大低保工作岗位责任过错追究的力度。民政服务中心对低保对象造假骗保的,应立即停发低保金,并追回发放的款项。乡纪委要加大执纪问责力度,会同乡民政服务中心加大对低保办理对象的办理整个过程进行抽查。对低保办理过程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加大问责力度进行处罚。
5、建立长期性的公示栏和举报箱、公开举报电话,接受群众和全社会的监督。
摘要:____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更需要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等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地方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联系城乡居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要紧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变革和创新步伐,确保始终保持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不动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信用社 对策研究
当前,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程中,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也将面临新的问题、机遇、挑战,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给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____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动。农村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正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非农业发展对金融资金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农村居民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也大幅度增加,除了存款、汇兑、结算、银行卡等传统银行服务外,消费信贷、理财、电子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也逐渐走入寻常农民家庭,为农信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
农村整体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和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需要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完善的金融产品;促进农业增收,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方式。因此,农信社必须在信贷管理制度、集约化经营、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创新,加快经营转型步伐。否则,就很难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很难适应现代金融竞争的形式。
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互相促进,要从战略定位、金融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实施变革与创新,增强助推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能力。农村金融业务普遍存在效益较低等问题,农信社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往往面临更大的商业化经营压力。在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情况下,对农信社给予适度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能够让农信社有动力、能安心地去从事“三农”服务。所以,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是基础,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是保障。
(一)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
1、找准并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市场战略定位。从农信社长期的实践看,坚持“三农”战略定位不仅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体现政治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更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找到路径。农信社应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城乡一体化大潮,努力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大的难题。
2、扩展城乡普惠金融服务新渠道。
继续发挥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储蓄、汇兑、代理、便民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从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转变为物理网点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新型渠道并重转变,最大限度地打通金融服务渠道。以开放的姿态致力于同业合作,侧重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特别是注重把小银行的灵活性和地缘优势与大银行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财、保险、债券、外汇、资金等市场上展开全面战略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
3、实施多元化、差异化信贷支持策略。
针对城区、城郊、城镇“三城”客户群体,认真分析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金融需求的差异化特征,实行分层对接、分类管理,落实“双层经营”战略,既满足小额信贷的需求,又支持较大项目的发展。从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等多个层面入手,开发出符合农村实际、有效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产品,完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加快形成一个由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政府、企业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机制,让信息更灵敏、反应更果断、服务更到位,做到一旦有项目,就尽快落地。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共同体等一系列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做到应贷尽贷,大力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
4、创新涉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针对涉农金融服务“风险高、成本大”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涉农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出台单独的准入、担保、拔备和核销等规定,合理设定“三农”业务风险容忍度,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涉农业务的制度、流程,增强制度、流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一整套适合涉农业务需求的信贷制度。以信贷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为支撑,加强对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搭建服务平台,落实反担保措施,借助政府的力量降低涉农业务信用风险,确保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深化农信社体制机制改革。
按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以股份制作为方向,扎实推进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引导农信社进一步强化法人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
健康的董事会、有效的监事会以及负责任的经营层,切实形成科学的权利制衡、利益激励和责任约束机制。建立区别于城市的金融产品研发、客户营销、服务渠道、风险管理、考评体系,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培育本乡本土的金融服务队伍,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涉农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借助省联社“小银行+大平台”的完整的体系,提升农信社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1、继续实施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对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长期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以降低支农金融服务成本。对农村金融机构接受、处置抵债资产给予免征税费,降低不良贷款处置成本。全面落实县域涉农贷款的增量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杠杆作用,激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2、帮助化解历史不良贷款包袱。
因计划经济体制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欠款、农业灾害等造成的不良贷款,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以现有扶持政策化解这些历史包袱远远不够。建议人民银行以专项票据形式对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给予以置换;建议国家在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中,重点解决拖欠农村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把乡村两级拖欠不良贷款纳入政府预算,逐年予以偿还。
3、取消存款开户歧视性政策。
尽快消除有关机构对农信社等禁止开立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存款账户的歧视性政策,使其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全面下放农村资金存款的管理权,允许财政、社保、住房、教育及国家其它基金在农村金融机构开户存款,鼓励地方有关涉农单位、企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实力。
4、健全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
建议考虑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进程,并由财政出资设立涉农风险补偿金,同时,建立涉农信贷担保机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散,解决涉农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
5、实施差异化监管准入要求。
建议考虑农信社的业务规模、所在区域及支农贡献等综合因素,动态调整制定存款准备金率标准,不搞“一刀切”,以增加农信社支持“三农”的资金供给规模。建议考虑农信社历史包袱较重及承担支农的社会责任,造成经营成本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存款保费制度设计上,制定适当低于城市金融机构的费率,以使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实力用于支农。建议对主要监管指标达标、内控管理机制健全、资产质量较高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放宽业务准入要求,如对银行卡等技术成熟、普遍运用的金融业务,允许农信社全面开办。
6、营造良好的城乡信用环境。
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监督和完善征信建设体系,使自然人和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其他财务信息更加完善,便于金融机构准确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以打击逃废债和深化诚信宣传教育为重点,以金融信用环境治理为着力点,进一步拓展信用环境建设范围,促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为了助推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建成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根据区人大会20xx年工作要点,区人大会财经工委组织调研组,在吴继业副主任的带领下,于5月底至6月上旬,对我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调研组深入到沿82省道一级供水管线,头陀镇、北洋镇二级供水管线,北洋镇村民用户三级管线等地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分别听取了区府办、住建局、自来水公司、财政局、发改局等有关单位的工作汇报。根据调研中了解的情况,现将我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所取得的成绩
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是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保障群众用水安全的一项重要民生实事工程,有利于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有效解决我区城郊接合部和农村地区居民供水问题,区委、区政府按照城乡统一供水“同网同质同价”的原则,启动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在项目实施中,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整合全区供水资源,努力筹措建设资金,积极稳妥推进工程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取得较快进展。
(一)高度重视规划设计,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区政府及有关部门始终把改善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把城乡一体化供水和城乡饮用水安全列入本区域的重点工作,努力使建设成果更好地体现在增进百姓福祉上。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建设既是我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又是我区“十二五”规划纲要的重要内容,也是20xx年市对区考核项目。我区编制了《黄岩区城乡一体化给排水规划》。制订出台了“村级供水管线经费补助政策”,明确了补助标准与界限,有序推进供水二、三级管线“进村入户”建设。截至底,我区总计投入三级管线补助资金1800万元,累计新建通水78个村,受益人口约10万人。
(二)积极推进供水工程,供水范围不断扩大。我区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大幅度提高供水能力,为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实施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城乡一体化工程规模为日供水能力25万吨,总投资32035万元。供水一级管网铺设西至潮济、茅畬,南至院桥、沙埠,东至江口上辇,北至火车场站,至20底,一、二级供水主干管线全部完成铺设并顺利通水,基本实现长潭水库库区以下平原片全部乡镇街道一体化供水干管到位。各项工程均已取得较快进展,完成供水管线长度为255公里,其中一、二线管网140公里和三级管网115公里。实际完成投资21574万元,其中一、二级管网18484万元、三级管网2097万元和江口水厂工艺改造993万元,20xx年,我区计划建设一、二级管线15公里。天元路、82省道复线、黄长复线等供水管线工程正随道路建设扎实推进。
(三)加快改造供水管网,供水安全得到改善。自20开始,黄岩区投资1300万元,为25个小区实施了“黄水改造”,管网改造长度31250米,通过三年的努力,改造任务基本完成,让13000余户居民喝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同时,我区认真吸取一期供水工程原水管破损事故的教训,已启动实施多库联动的多水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为城乡群众提供长时间的安全用水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工程建设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供水管网建设线长面宽,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工程建设推进难度很大。一是资金因素制约严重。三级管线“进村入户”改造经费以政府补助和村集体、居民自筹相结合,一些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受资金因素制约,以及水价等因素,三级管线“进村入户”进度迟缓。二是政策处理难度较大。工程建设过程中,涉及部门、乡镇街道、村居协调的政策处理问题,利益交织繁杂,有效协调处置阻力较大。
(二)饮用水安全有待进一步保障。一是部分水管锈蚀漏损,造成自来水二次污染。二是库区水源质量有待进一步得到提高,库区水质保护仍任重道远。三是澄江、头陀、北洋等乡镇街道仍然以各自的乡镇水厂供水为主,这些乡镇水厂制水工艺简单,供水安全性较差。
(三)部分群众对供水一体化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一些农村群众传统的饮用水观念根深蒂固,乡村存在“有水不接、通而不用”的现象。一是受管线倒接的影响,部分乡镇水费比城区高,部分消费能力弱的农民用水积极性很低,甚至水已通至村口也不愿接入。二是部分群众出于用水成本因素考虑,接入户相对较少,用水量则更少,多数是将自来水作为备用水源,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三是存在拖欠水费现象,累计欠费1464.72万元。
三、下阶段工作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的认识,继续抓好工程建设,保障供水质量,完善管理服务,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安全、放心的水。
(一)抓统筹,加快工程建设。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
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注重支持协调,为推动工程建设营造良好氛围。一是立足城乡供水一体化完善规划,坚持“点、线、面”协调发展原则,保质保量加快供排水设施建设,推进城区基础设施向乡镇延伸,努力实现城乡一体供水。二是严格落实政策处理“属地管理”原则,合理调处各方利益,及时协调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做细做实政策处理事项,有效减少施工障碍,加快三级管网“进村入户”改造步伐。三是要筹集管理好资金,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分级负责”的投融资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以确保工程的顺利推进。
(二)稳保障,确保饮用水安全。一是要高度重视长潭库区的生态环境和水源地水质安全,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污染防治监管。加快建立合理的水源地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设立饮用水水源保护专项基金,出台扶持水源保护区人民增收致富的优惠政策,支持水源保护区人民群众发展非污染性生产。二是着手实施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消除单一水源供水的安全隐患,保障用水安全。三是切实加强水质监测和检测。各相关部门要分工负责,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和水量、水质监测,加强对饮用水源的监督管理,进一步完善村镇供水水质的检测网络,加强水质的监测工作。检测的结果应定期向公众公布,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
(三)强服务,节约保护水资源。自来水公司既是自主经营的企业,又是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因此要兼顾管理与服务,提升供水能力,确保用水安全,提高群众满意度。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以饮用水安全宣传为导向,以水质科普知识宣传为切入点,广泛运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方式,深入宣传饮用水安全和节约用水科普知识,提高群众饮用水安全和节约保护水资源的意识。二是建议区政府专题研究用水户拖欠水费问题,采取措施妥善解决,推动供水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三是供水企业要严格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等国家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加强对制、供水过程的技术管理和供水设施的日常维护,提供优质服务,使城乡居民真正饮上“放心水”。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xx年,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8.4亿元,比19增加13.1亿元,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76亿元,比年增加2.03亿元,年均递增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45亿元,比1998年增加2.94亿元,年均递增10.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元,比1998年增加8.14亿元,年均递增21.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调整到了27.4:26.2:46.4。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xx年,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6.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1.4%,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计算),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20xx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14.1万人,比1998年增加4.2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1.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20xx年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2.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4户,20xx年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1.3%。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20xx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2.64万头,比1998年增加2.42万头,年均递增64.4%;肉牛饲养量达到了13.25万头,比1998年增加5.09万头,年均递增10.2%;肉羊饲养量达到了66.2万只,比1998年增加28.6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582.3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蛋)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65.5%。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人,床位4.6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 、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 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02.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03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xx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xx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xx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1.7%。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继续拉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3、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而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兴办各类公益事业都需要农民出工出钱。特别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区、乡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教育、卫生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市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执业医生相对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特别是村级医疗保健设施简陋,农民就医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5、城乡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实。20xx年,城市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达到了1064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达到了1412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达到了102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了13890人。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不落实,目前只为“五保户”提供了低保金,为部分双女户办了养老保险。除此外,农民均不享受社会保障。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情况显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镇和康居工程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如小城镇建设、康居工程、旅游开发等都没有总体规划,目前还停留在探索实施的阶段。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支持小城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不来;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除国家投资以外,基本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负担,筹资渠道越来越窄。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工业化既是城市化、产业化的前奏,也是动力源。而从我区的实际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年均递增率为21.6%,工业年均递增率为4.8%,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相反,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说明,我区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主要是*第三产业推动和规模投资拉动的。城市具备了承载人口的能力,但工业不具备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实施“五大战略”为重点,主攻“一城四镇、一带双沿”(即:中心城市、四个小城镇、城郊、沿路、沿山经济),做强工业增长极,培植城郊经济带,壮大农村产业群,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全区GDP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9%,人均GDP达到1600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21:38:41;全区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5%左右;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普遍过上富足的生活。
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健全,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农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社会统筹保障;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步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优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之路,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品位档次的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明确分区功能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凸现地方经济特色。
2、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乡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出发,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3、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立足当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既要明确政府职责,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又要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模式,运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走经营资本、经营资源的路子。
5、坚持城乡统筹、互补互动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眼于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不断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又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力,引导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大战略的实施:
1、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支柱,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3%,提高6.7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在坚持抓好南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加快实施西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园区道路、水电、通讯、绿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入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入驻手续、项目审批、企业融资、工商税务、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入驻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务,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清水、总寨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大小并举,内外结合,城乡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举全区之力,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既要抢抓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和外商投资,集中精力发展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又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引导和鼓励城乡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项目,培植工业发展的后续梯队,谋求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年,工业经济中园区工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三是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发展支柱。调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术看齐,调整的目标是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的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和名优家具。逐步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公司制改造。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出资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各司其职、相互激励、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管理,提高企业运行质量。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按照“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工企业为龙头,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壮大农村优势产业群。在逐步改造提升粮食、林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沿路乡镇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种,沿山乡镇主攻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规模化扩张,发展集约化经营,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肉鸡、菌菇和特色水产养殖,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特别要支持那些经营机制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辐射面广,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果蔬饮品、畜禽产品加工,向农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大户能人、乡村组织和涉农服务单位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固化原料生产基地,把农民的土地纳入企业集中经营管理,建立企业、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完善运作机制,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按照市人大会20xx年工作要点安排,市十四届人大会第十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城乡居民供水工作情况的的专项工作报告。依据监督法的相关规定,市人大会组成以副主任王琨为组长,部分农牧委委员、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从6月下旬至8月中旬开展了调研工作,并于7 月22日至7月24日实地察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和重要任务,是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关键所在,也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县委的统一部署,结合近年来基层工作实践,就大县城、大新城、中心集镇等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化、构建及实施等进行了调研,现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基本现状
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近几年来,全县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认识明显提高,强化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着力点,在全社会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镇布局和规模更趋合理,城镇化率达到34%以上。
首先是逐步构建起了大交通格局,城市道路交通基础设施逐步向农村延伸,县、乡、村三级公路交通网基本形成,基本实现行政村通水泥(沥青)路;乡镇新建了乡村客运候车厅,公交班车通乡率90%,城乡公交一体化已经形成。
其次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不断加大,积极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业,推广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有部分村庄已开始或正准备实施户集、村收、街道中转、区处理,农村改厕任务基本完成。
第三是大力实施了改水工程,实现了城镇供水网络向农村集镇、中心村延伸,目前,除个别丘陵山区外,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同时,推进了农村电网改造,实现农村用电与城镇用电全部同网同价,农村居民用电质量明显提高。
第四是农村民主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实行村务公开,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二、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从对我县农村的调研情况看,虽然我县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方面有了一个良好开端,但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标准和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受到下列一些因素的制约:
1、农民收入仍然偏低,增收后劲不足。近年来,虽然进一步加大了支农力度,但农村土地有限,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缺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加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过快,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因此仅靠现有土地和种养方式很难实现农民收入的突破。与此同时,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经济效益普遍偏低,对农民增收的支持能力弱。特别是一些“家庭作坊式”的个体私营企业,严格意义上说,是“三合一”企业,经营的规模与效益不佳,发展前景令人担忧,而且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
2、村镇规划建设水平低,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不少村庄建设缺少规划或者规划编制不够完善,执行不严,部分村镇建设无序,管理水平低下。多数村没有生产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村民环保意识淡漠,农户将生活、生产垃圾堆放在院内、大街上,脏乱差现象普遍存在。村中街巷缺乏硬化,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给农村居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农业生产方式普遍粗放,农产品加工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级生产加工上,精深加工很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较弱。此外,农村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推广难度较大。由于农户缺技术、少经验、无资金,无法形成规模效应;高效经济作物比重小,名牌产品少,市场占有率低;优势农产品规模小,布局分散,缺乏产品优势和规模优势。
4、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当前,绝大多数农民的素质不容乐观。突出表现在:农民思想还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要求差距甚远。在思想素质方面,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缺乏干大事创大业的开拓进取精神;在文化素质方面,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由于城市化对于高素质人的迫切需求和较高回报,吸引了有一技之长的农民纷纷流入城市,农村优质劳动力不断流失、日益缺乏,导致种地只能粗放经营不能集约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放工,严重地制约了农民的增收。在道德素质方面,关心集体、热心公益等集体主义观念淡漠,赌博、封建迷信等不良社会风气有抬头的趋势。
5、农村社会事业建设相对滞后。我县农村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农民生一场大病往往意味返贫。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基础差、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未从根本上改变。绝大多数村缺乏文化活动室和相应图书,缺乏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和体育活动,农医保报销额度偏低,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6、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创新意识不强,沿袭于传统工作思路,习惯于行政命令式的工作方法,工作被动、疲于应付。二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三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做“撞钟和尚”、做“太平官”。四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级组织难以正常发挥作用,部分村没有集体经济收入,正常的办公费用难以支付,因此村级组织作用无法发挥,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一些政策、规划在本村因无力参与支持而无法实施。五是农村村民自治工作发展不平衡,村务公开不及时,财务公开内容不全面,无明细帐,当地群众有意见。
三、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优化途径与思路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县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由于我县县域发展不平衡,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本地情况的思路和模式,努力推进和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具体建议如下:
(一)、突出一个创新。从经济中心和经济总量看,城市是大头,从人口分布和地域空间看,农村是大头,统筹考虑这两个大头,是解决城乡发展问题的一个重大创新,把城市和乡村紧密联系起来,综合研究,通盘考虑,做到联系农村研究城市,联系城市研究农村。
(二)、加快两大建设。一是必须加快城市化建设的步伐,要以大西高铁建设为契机,全方位发展城市,扩展城市的规模,推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吸纳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广阔的生存空间,顺利实现农民向城镇转移,着力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迅速改变目前我市城市化建设滞后的局面;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大力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水利设施等重点建设,制订好科学的规划,逐步推进,分阶段实施,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三)、落实三项政策。要统筹城乡发展,缩小不断扩大的城乡差距,有关资金政策必须对农村实行倾斜,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变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资金严重短缺的现状。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应向农村倾斜,主要是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的投入,对中低产田改造的投入,对农用工业发展的投入,对农村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广播电视文化等公共事业的投入;二是金融货币政策应向农村倾斜。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与创新,努力改进对农村的金融服务,加大农业信贷的份额,积极建立区域性的风险基金、行业性的担保基金、农产品贷款担保基金等,以解决银行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招商引资政策向农村倾斜,政府出台相应优惠政策,鼓励外商在农村、小城镇投资建设。加大对高科技农业、旅游观光、小水电开发、绿色农产品、现代化农副产品加工等项目的建设。
(四)、深化四项改革。城乡统筹破解“三农”难题,要通过改革排除城乡统筹发展中种种体制性障碍,为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强有力的体制性保障。当前应深化以下四项改革:一是农村税费改革,要通过改革达到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的预期目标。二是户籍制度改革,要建立城乡统一的、流动的户籍制度,三是城乡就业体制改革,要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让农民与市民在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上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就业竞争。四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努力扩大城市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将进城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五)、实现五个统一。一是统一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包括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镇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统一城乡规划就是要确立科学的规划体系,正确处理近期建设与长远发展、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促进合理布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体现特色,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在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统筹协调和综合调控作用,形成城乡空间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统一城乡发展导向。城乡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为理念,促进城乡整体性发展。三是统一城乡资源配置。要协调好城乡资源流动和配置关系,引导城市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引导农村劳动力资源进入城镇,在促进城乡资源合理流动中切实解决城乡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为城乡协调发展创造基础条件。四是统一城乡发展机制。要促进城乡经济繁荣,实现城乡社会全面进步,尤其应注重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要在城乡广泛开展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优美乡镇、生态村等活动促进城乡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五是统一城乡发展战略。一要抓城镇化,城镇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的载体,城镇化是实现城乡共同进步的枢纽工程,必须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二要抓县域经济,县域经济一头连着农村,一头连着城市,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汇合点,可以起着承上启下连接城乡的作用,努力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荣共进。
为加快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根据中共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部署和《市政协20xx年协商工作计划》,市政协从4月份开始,对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由市政协主席会议成员带队,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牵头协调,经济科技委员会、研究室等有关人员参加,联合区县政协,组织有关界别政协委员,深入区县、深入农村、深入社区,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通报,征求群众意见。5月上旬,市政协召开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与市发改委、经信委、住建局、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就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等涉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进行了对口协商。在全面了解情况、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多次讨论修改,形成了《关于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调研报告》。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淄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发展工作,作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重大举措,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快重大项目建设的九条意见》、《关于扶持“双500强”企业加快发展的意见》、《关于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等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我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按照“全域淄博”、“城乡一体”的要求,坚持“城乡规划一张图”,努力构建多规衔接、城乡统筹的规划体系,充分发挥了规划的引控作用。一是宏观规划框架基本形成。先后完成了淄博市“十二五”规划、淄博市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淄博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20xx-2022年)等一批综合性规划,启动新一轮《淄博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研究制定了《淄博市优化功能区划和产业布局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积极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人口向城镇和社区集中,优化了空间布局。二是“四个层级”城镇规划建设体系不断完善。编制完成了《淄博市城镇化发展规划(20xx-)》,确定了“四个层级”的城镇规划建设体系,形成了1个中心城区、7个次中心城区、30个中心镇、300个中心村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文昌湖区规划建设扎实推进。20xx年,全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05.49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5.3%。三是示范镇规划编制工作顺利推进。按照园区社区同步规划、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省、市级示范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目前,省、市17个示范镇总体规划编制完成,14个示范镇控规编制完成。
(二)示范镇发展步伐加快。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示范镇建设,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示范镇规划建设顺利推进,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一是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1-6月份,17个省、市级示范镇财政收入136090万元,同比增长22.7%。其中11个省级示范镇实现公共财政收入98539万元,同比增长19.4%;6个市级示范镇实现公共财政收入37551万元,同比增长32.1%。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月份,17个省、市级示范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966.1元,同比增长14.6%。其中11个省级示范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93.6元,同比增长15.8%;6个市级示范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457.3元,同比增长11.9%,均高于我市农民纯收入增长水平。三是税收收入实现稳步增长。1-6月份,17个省、市级示范镇共完成税收287841万元,同比增长3.4%。其中11个省级示范镇完成税收198249万元,6个市级示范镇完成税收89592万元。四是项目建设进度加快。1-6月份,17个省、市级示范镇共开工351个项目、完成投资1246413万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92个,完成投资46742.5万元;公共服务项目39个,完成投资58229万元;产业项目159个,完成投资1003946万元,农村住房项目36个,完成投资40398万元;其他项目25个,完成投资97098万元。
(三)城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以示范镇建设为工作重点,突出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一是城乡交通路网不断完善。组织实施了村村通工程、中心城区大外环工程,开通了大十字公交路线,基本形成了顺畅便捷的城乡交通路网。截至20xx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通车总里程达9719公里。二是农村各项公用事业明显改善。通过实施“同源同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市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7.6%,城乡供水一体化率达到60%。扎实推进城乡供气管网建设,目前我市天然气管网已经辐射到“五区三县”,全市天然气管网总长度4007公里,管道燃气居民入户58万户。进一步完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城区近郊镇及具备条件的村(居)已基本实现集中供热。三是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果显著。实施了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等重点工程,目前我市对城镇生活污水实施集中处理的镇有35个,占全部建制镇的59%,59个建制镇全部纳入城市垃圾一体化管理范围。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稳步推进,涌现出临淄区敬仲镇、淄川区西河镇等一批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我市工业经济总量连续三年突破万亿元关口,工业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为以工促农、以工补农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一是转调创步伐加快。20xx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113.9亿元,同比增长7.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367.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9.6%。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276.9亿元,比上年增长11.7%,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29.9%。二是民营经济稳步发展。截至20xx年底,全市民营经济主体达18.75万户,同比增长9.16%,实缴税金86.86亿元,同比增长15.20%,实现增加值占全市GDP的63%,实现利税占60%以上,出口总额占60%以上。20xx年末,全市79个涉农镇(办)范围内共有工业企业16012家,从业人员96.75万人。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认真落实关于促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兑现经济管理权限、财税扶持、融资支撑、用地保障等各项扶持政策。以工业园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为载体,一批工业基础较好的中心镇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示范镇,如桓台县马桥镇工业园区聚集了10多家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成为我市工业园区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典型。四是市场主体发展较快。截至6月底,我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20.8万户,比上年增长14.2%,注册资本2074亿元,增长21.2%。其中各类企业5.06万户,增长14.79%,注册资本1959.8亿元,增长20%;私营企业4.4万户,增长13.87%,注册资本1371亿元,增长26.3%;个体工商户15.4万户,比上年增长17.13%,注册资本45.83亿元,增长26.6%。
(五)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十二五”以来,各级财政逐步增加用于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支出,不断推进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实施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幼儿园171所,农村学前教育和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较好改善。二是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20xx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38.6万人,比上年增加2.5万人。农民最低生活年保障标准由2300元提高至2500元,保障人数8.2万人。完成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整合工作。在城乡村居普及了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服务设施。三是城乡就业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市88个镇(街道)安装全省统一的基层公共服务信息系统,实现市、区(县)、镇(街道)三级联网。20xx年,全市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3.84万人,新增农村转移就业10.25万人。
(六)农村各项改革不断深化。按照中央、省的部署,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稳步发展。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顺利开展,截至6月底,已完成外业测绘的村(居)2727个,占开展村(居)总数的97.1%;已完成农户确权签字的村1898个,占开展村(居)总数的67.6%。开展了农村产权交易和抵押融资平台建设试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达到52.62万亩,占总面积的20.8%。博山区南域城社区率先进行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成立全市首家农村股份合作社。二是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基本药物制度,目前,全市2848所村卫生室全部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切实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在全省率先完成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工作,全市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初步建立。三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有序发展。截至6月底,全市已注册家庭农场254家,经营面积3.8万亩,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553家,出资总额62.2亿元,入社成员15.1万户,带动农户25万户,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74家,带动农户47万户、基地178万亩。
(七)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稳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大力发展高效特色农业,突出抓好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2处、粮棉油高产示范区34处,国家级蔬菜标准园10处,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二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在全市实施“科技兴农十大工程”,有效推广农产品加工、储存保鲜、秸秆转化利用等先进实用技术。20xx年,开展各类科研项目36项,举办培训班45个,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5500个,建成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20个。三是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开展了十万农户脱贫奔康工程和太河水库水源地生态保护治理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先后实施了南水北调地方配套工程、新城水库扩容等重点水利工程。组织实施了森林围城、荒山绿化、中心村镇绿化美化等生态绿化工程,农村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推进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支撑能力不强。20xx年,我市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6:57.1:39.3,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服务业占比较低,比全省、全国分别低1.9%、6.8%。20xx年我市城镇化率为65.3%,服务业发展与城镇化水平不协调。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重化工业比重较高,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比重较低,资源、能源消耗较高,污染排放量大,经济转型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以工补农、以工促农还要持续推动,工农互惠、共同发展还要深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不够,产业集群优势不明显,产业聚集度低。小城镇建设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发展滞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数量还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二是城镇承载能力不足。总体来看,我市20xx年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05.49平方公里,在全省位列第4。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99.5平方公里,在全省位列第6。从城市建成区看,我市城市建设从规划水平、规模质量、辐射带动能力等方面与先进城市还有较大差距。我市7个次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最大的为43平方公里,面积最小的为15.88平方公里,现有次中心城区规模偏小,发展不够平衡。30个中心镇规划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基础设施有待完善,服务体系有待健全,承载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是农民工进城落户的需求动力不足。由于长期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制约,进城农民在土地、户籍、收入、教育、就业、医疗等方面还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待遇和社会保障,使进城农民沦为城市的打工者和临时人员。住房难、上学难等因素制约农民进城,根据市公安局调查分析,我市进城务工农民工总数23.5万人,有意愿落户城镇的农民工为11.3万人,占农民工总数的48%。就业不稳定,收入不稳定,进不来、住不下、留不住,生活成本高等因素致使农民进城的动力不足,许多群众更愿意“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四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不均衡。与城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健全。农村生态环境依然薄弱,农村社会治理和服务水平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实现均衡化发展依然任重道远。目前,我市农村的资源、资金、人才明显存在向城市转移趋势,农村人才匮乏,财政、信贷资金对农村投入仍然不足。由于受农业园区规划、土地流转等因素制约,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育不完善,城市的资金、人才、技术、信息难以有效地流向城镇和农村,市场对城乡生产要素配置有待优化,农业生产规模小,成本高,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三、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的意见建议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推进全市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要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服务职能作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的动力和活力,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增强城镇承载能力,增强农民参与城乡一体化的内在动力,增强政府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一)增强产业支撑能力,夯实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通过产业发展来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产城融合发展、互动发展。一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根据区县域经济发展特点,明确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壮大骨干龙头企业,增强产业带动能力,提升县域经济产业规模和发展水平,把区县经济产业园区做大做强,增强拉动能力和支撑能力。加快发展镇域经济,深入研究各镇村的地域特点、资源优势,实行分类指导,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重镇、商贸强镇、旅游名镇,着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以工促农、以工补农和城乡互动发展。二是着力优化产业发展布局。重点依托现有12个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和其他20个工业园区,加大政策激励和扶持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打造一批综合竞争力强的产业集群。30个中心镇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调整优化现有的产业园区,在有条件的地方,规划建设一批新的产业园区。完善园区规划,提升发展水平,严格准入门槛,提高入园项目质量。充分发挥各类园区资源和产业优势,引导生产要素有序向产业园区集中,实现优势产业的集聚发展。三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用足用活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优良的发展环境是民营经济成长的土壤,要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规范各类涉企收费项目,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规范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项目,改进和完善中介服务,形成重商、安商、扶商的良好环境。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鼓励我市民营企业到创业板、三板市场、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推动民营经济科学发展。四是加快工业转型发展步伐。着力做好“加减乘”促转调三篇文章,促进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推进我市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加大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调推动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实现有序转移,着力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实施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合作,整合提升产业链条的质量效益,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促进我市优势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五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增强城市服务功能,更好地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发展现代物流、设计研发、信息咨询、电子商务、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金融、保险、房地产、会展、养老等具有发展优势的服务业,积极发展文化、体育健身、旅游、教育培训、社区服务、物业管理等具有增长潜力的服务业。突出抓好竞争力较强的大型服务企业发展,促进服务业的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二)增强城镇带动能力,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加大对城镇化基础设施投入,构建我市新型城镇体系,不断增强城镇的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加快中心城区与次中心城区建设。中心城区要立足半岛城市群和济南都市圈的规划发展,立足于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淄博新区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示范引领、辐射带动能力。要加快中心城区南部城区转型升级,高标准规划建设产业园区,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提升中心城区南部城区现代化发展水平。各次中心城区要按照中等城市建设标准,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和城市特色,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基础设施和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增强人口与产业集聚能力。二是科学规划建设城镇配套设施。要进一步完善城镇发展规划,结合城镇发展实际,优化布局学校、医院、养老、公共绿地和商业设施,做到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功能齐全,增强城镇承载能力。新建住宅小区,要配套建设幼儿园、社区医院、公共活动场地等便民服务设施,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三是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充分考虑现代城镇体系的构建特点,统一规划建设城乡能源、交通、通信、水利、环保等基础设施,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心由城市向城镇、中心村延伸。按照“三网合一”的原则,以建设智慧型城市为目标,加快新型城镇化信息网络建设,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四是坚持把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乡一体化全过程。城乡一体化发展要统筹协调好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关系,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尊重自然环境、历史底蕴、文化背景、产业特色,注重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大城镇绿量,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实施生态水系和清水润城等工程。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着重抓好环境脏乱差治理,实施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硬化五化工程,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美丽乡镇”、宜居村庄、生态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加大治理大气、污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问题的力度,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文明体系。五是破除城乡二元体制。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建立居住证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逐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的障碍。
(三)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进一步激发城乡一体化发展活力。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农村各项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的活力和动力。一是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我市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稳步推进“五权改革”(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搭建“两个平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平台),建议加大承包土地、宅基地、林地、水面等确权登记工作力度,抓好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和抵押融资平台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服务机制,促进以承包土地为重点的农村产权要素公开交易和有序流动。二是加快构建新型农业产业体系。根据城镇资源条件,因地制宜,在总结现有农业产业化园区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区县规划建设一批新型现代化农业园区,以园招商,引进工商资本,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经营。制定完善扶持奖励政策,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三是加强对新型农民的就业和技能培训。整合我市职业教育资源,开设涉农培训专业和课程,采取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农民的科技知识和技能培训,提升农民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消除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体制性障碍,着力解决许多事没人做、许多人没事做的问题,推动城乡充分就业。四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努力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建立健全提升农村教学质量的政策措施,实行校长、优秀教师城乡交流制度,引导优质教育人才到农村任教。健全完善镇、村文化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镇村文化中心、文化大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城市文化服务向农村延伸。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加大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建设,增强基层特别是中心镇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创新服务方式和内容,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不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当前正在开展的“两区三村”改造建设结合起来,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在总结桓台马桥镇新型社区、临淄齐鲁化工区辛店新型社区建设经验基础上,加快旧村改造步伐,同步实施城镇道路、供排水、照明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区配套服务,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打造功能完善、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社区。六是加强城镇化人才队伍建设。城镇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薄弱环节,要组织实施好城镇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大力培育农业科技人才、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和城镇管理人才,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鼓励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锻炼和创业,实行机关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到示范镇任职、挂职和交流锻炼。让懂建设、善管理、勇于创新的各类人才得到施展才智的舞台,对在城镇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奖励,为加快城镇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增强政府的服务保障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目标明确,任务艰巨,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要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机制,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优质服务和政策保障。一是发挥市场对城乡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要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要着力打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健全完善我市城乡一体的市场体系,在产业支撑、城镇化建设、农业新型经营体系等都要由市场对劳动力、土地资源、环境、资金、人才等优化配置,提高城乡要素资源的配置效率。二是发挥好规划的引领作用。加强顶层设计,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将城乡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统一纳入政府的决策之中。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要求,在高标准制定各项发展规划的同时,把城乡布局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有效衔接起来,完善规划批准程序,保持规划法律效力,充分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加强规划监督,确保“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三是建立配套完善的扶持政策。要充分用足用活中央、省有关土地、金融、税收、环境治理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各项激励政策,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市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结合我市统筹城乡发展的实际情况,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重点在融资借贷、建设用地、项目融资等方面制定扶持促进示范镇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机制,进一步完善市领导挂包示范镇制度,切实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协调服务和指导帮助。四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充满活力、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治理体制。积极探索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方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推进政务公开,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事项,逐步建立服务优良、效率优先、科学决策的服务型政府。加强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和培育社会中介组织,更好地发挥社会中介组织服务功能。五是转变工作理念和工作作风。明确工作责任,推进市委市政府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相关政策文件的落实。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进程,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城镇化建设发展规律,尊重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意愿,统筹规划,积极引导,协调推进,科学发展,继续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科学发展。
城乡一体化调研报告
摘要:xxxx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促进城乡共同繁荣。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更需要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等提供资金支持。作为地方农村金融机构的主力军,联系城乡居民的金融纽带,农村信用社要紧跟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变革和创新步伐,确保始终保持农村金融主力军地位不动摇。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 信用社 对策研究
当前,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进程中,我国农业农村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村信用社在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也将面临新的问题、机遇、挑战,作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一、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城乡一体化给农村信用社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xxxx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健全机制体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进一步激发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动。农村土地改革逐步推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新型城镇化正加速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以及非农业发展对金融资金的有效需求急剧增大,农村居民对金融的有效需求也大幅度增加,除了存款、汇兑、结算、银行卡等传统银行服务外,消费信贷、理财、电子银行等新兴金融服务也逐渐走入寻常农民家庭,为农信社的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城乡一体化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
农村整体的经济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城镇和农村对金融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需要综合性、现代化的金融服务;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需要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更丰富、更完善的金融产品;促进农业增收,解决农业贷款难问题,需要更便捷、更有效的服务方式。因此,农信社必须在信贷管理制度、集约化经营、金融产品等方面展开创新,加快经营转型步伐。否则,就很难满足农村金融发展的.需求,很难适应现代金融竞争的形式。
二、城乡一体化下农村信用社发展对策研究
城乡一体化发展,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互相促进,要从战略定位、金融创新、内部管理、机制改革等方面实施变革与创新,增强助推城乡一体化的综合金融能力。农村金融业务普遍存在效益较低等问题,农信社提供农村金融服务往往面临更大的商业化经营压力。在农村金融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现实情况下,对农信社给予适度的政策支持,是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供给增加不可或缺的手段。通过强化政策扶持,能够让农信社有动力、能安心地去从事“三农”服务。所以,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是基础,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是保障。
(一)切实提升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综合能力
1、找准并坚持服务“三农”的战略定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深化“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关键在于找准市场战略定位。从农信社长期的实践看,坚持“三农”战略定位不仅符合自身发展规律,体现政治担当,履行社会责任,更可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上找到路径。农信社应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积极投身城乡一体化大潮,努力解决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城乡金融服务差距大的难题。
2、扩展城乡普惠金融服务新渠道。
继续发挥沟通城乡居民个人结算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内容和形式,致力于为农民提供储蓄、汇兑、代理、便民取款等基础金融服务,延伸城乡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从主要依靠物理网点转变为物理网点于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和自助银行等新型渠道并重转变,最大限度地打通金融服务渠道。以开放的姿态致力于同业合作,侧重加强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特别是注重把小银行的灵活性和地缘优势与大银行的规模优势和专业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在理财、保险、债券、外汇、资金等市场上展开全面战略合作,为农村地区提供丰富的农村金融产品。
3、实施多元化、差异化信贷支持策略。
针对城区、城郊、城镇“三城”客户群体,认真分析客户结构、业务结构和金融需求的差异化特征,实行分层对接、分类管理,落实“双层经营”战略,既满足小额信贷的需求,又支持较大项目的发展。从体制、机制、产品和服务模式等多个层面入手,开发出符合农村实际、有效服务县域经济的金融产品,完善涉农贷款产品体系。加快形成一个由各业务条线、分支机构、政府、企业紧密联系、相互协调的机制,让信息更灵敏、反应更果断、服务更到位,做到一旦有项目,就尽快落地。推广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共同体等一系列有特色的信贷产品,做到应贷尽贷,大力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
4、创新涉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
针对涉农金融服务“风险高、成本大”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涉农业务风险管理措施,出台单独的准入、担保、拔备和核销等规定,合理设定“三农”业务风险容忍度,强化涉农业务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涉农业务的制度、流程,增强制度、流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制定一整套适合涉农业务需求的信贷制度。以信贷管理系统等科技手段为支撑,加强对涉农贷款用途、资金流向、客户生产状况的了解和掌握。与地方政府及相关业务主管部门搭建服务平台,落实反担保措施,借助政府的力量降低涉农业务信用风险,确保涉农业务可持续发展。
5、进一步深化农信社体制机制改革。
按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以股份制作为方向,扎实推进农信社改制农商银行。引导农信社进一步强化法人运行机制,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健康的董事会、有效的监事会以及负责任的经营层,切实形成科学的权利制衡、利益激励和责任约束机制。建立区别于城市的金融产品研发、客户营销、服务渠道、风险管理、考评体系,以提高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服务中心,培育本乡本土的金融服务队伍,加强客户关系管理,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完善涉农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借助省联社“小银行+大平台”的完整的体系,提升农信社的综合竞争力。
(二)、建立和完善农信社服务城乡一体化的长效机制
1、继续实施财政税收扶持政策。
对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实行长期的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政策,以降低支农金融服务成本。对农村金融机构接受、处置抵债资产给予免征税费,降低不良贷款处置成本。全面落实县域涉农贷款的增量奖励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的杠杆作用,激励县域农村金融机构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力度。
2、帮助化解历史不良贷款包袱。
因计划经济体制向行政管理、乡镇企业欠款、农业灾害等造成的不良贷款,具有社会性、综合性、复杂性,以现有扶持政策化解这些历史包袱远远不够。建议人民银行以专项票据形式对末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给予以置换;建议国家在化解乡村两级债务中,重点解决拖欠农村金融机构的债务问题,把乡村两级拖欠不良贷款纳入政府预算,逐年予以偿还。
3、取消存款开户歧视性政策。
尽快消除有关机构对农信社等禁止开立社保、医保、公积金等存款账户的歧视性政策,使其与国有商业银行享有同等待遇。全面下放农村资金存款的管理权,允许财政、社保、住房、教育及国家其它基金在农村金融机构开户存款,鼓励地方有关涉农单位、企业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开户,以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支农实力。
4、健全合理的风险分散机制
建议考虑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进程,并由财政出资设立涉农风险补偿金,同时,建立涉农信贷担保机制,对农村信用社进行风险补偿和风险分散,解决涉农信贷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收益低的问题。完善农业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小额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切实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采取税收优惠、财政贴息、财政补助等多种手段,加大“三农”金融服务的政策支持,不断完善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资源流向“三农”领域。
5、实施差异化监管准入要求。
建议考虑农信社的业务规模、所在区域及支农贡献等综合因素,动态调整制定存款准备金率标准,不搞“一刀切”,以增加农信社支持“三农”的资金供给规模。建议考虑农信社历史包袱较重及承担支农的社会责任,造成经营成本较高的实际情况,在存款保费制度设计上,制定适当低于城市金融机构的费率,以使农村信用社金融机构有更多的实力用于支农。建议对主要监管指标达标、内控管理机制健全、资产质量较高且发展潜力较大的农村金融机构,适当放宽业务准入要求,如对银行卡等技术成熟、普遍运用的金融业务,允许农信社全面开办。
6、营造良好的城乡信用环境。
建议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监督和完善征信建设体系,使自然人和企业的财务信息、生产经营情况以及其他财务信息更加完善,便于金融机构准确掌握客户生产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以打击逃废债和深化诚信宣传教育为重点,以金融信用环境治理为着力点,进一步拓展信用环境建设范围,促进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更多相关热门文章推荐阅读:
1.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3.城市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4.2016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
5.关于城市管理的调研报告
6.2016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7.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8.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山市委、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的精神,我区积极开展城乡一体化调研工作,深入基层,紧密结合我区实际,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区城乡一体化的现有基础和优势
(1)区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城乡一体化工作,各部门以及有关单位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区党工委、办事处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一体化工作的重要性,不断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制定了“城乡一体、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落实政策措施,把握工作重点,在全区形成了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
(2)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我区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工作目标,坚持利益向下、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切实抓好各项农业农村工作,农业和农村工作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实现农业总产值14895.74万元,同比增长3.5%;农业增加值8400万元,同比增长3.2%;农民人均所得11297元,同比增长12%。
(3)城镇化扎实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我区坚持以工哺农、利益向下的原则,不断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市、区两级共投资842.8万元对我区隆昌悦生路一期、隆昌三队村路一期、沙朗三队、隆平六冲河岸路一期、隆平六冲河岸路二期、沙朗五队村路6条农路共6.5公里按6-7米的宽度进行硬底化改造建设,全面推进全区主干农路“硬底化”,大大改善我区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环境,并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投入455万元对辖区沙朗片的一河两岸进行改造建设以及河堤砌石清淤以及清拆河边违章房屋,同时为河涌加建两岸护栏,补种新树种,在畅通河道的同时,美化社区,还群众一个舒适、整洁安全的生活环境;投入105万元用于对辖区内电排站改造,彻底解决沙朗片区的排涝问题;投入资金398万元进行绿化建设,主要用于对金港路、金昌路、港隆路、金华路以及隆平乡道5条道路进行绿化工程建设,新种、改造和补种路旁绿化10.31公里,新增西区中心小学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和广丰安居工程绿化面积15000平方米,到底,我区建成区绿地率达31.81%,绿化覆盖率达34.1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1.13平方米。同时,我区已经全面推进水、电、气、电视、电话网络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现了各社区通电、通水、通电话、通水泥路、通有线电视和通公交系统六通,基本实现城乡客运一体化。
(4)农村法制不断健全,文化生活进一步改善。经过努力,我区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治村活动广泛开展,民主公开、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农村基层民主得到发展。同时,随着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民在文化、服务、娱乐等方面的支出持续增加,移动电话、计算机、互联网开始进入农户家庭,农民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区宽带网络覆盖率已达100%,基本实现宽带进村、进家庭。
(5)沙朗片现存土地资源丰沛。全区6个社区现存土地总面积7395亩(其中:耕地面积6935亩、已办证的商住地面积460亩)。今年,我区将完成社区一级统一核算改革工作,届时,社区将对生产队一级的土地资源进行整合,优化配置,统一规划土地的使用情况,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作用。
二、工作目标与设想
按照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发展目标要求,结合中山建设“三个适宜”新型城市的战略任务,我区计划到,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显著增长,农民人均收入力争达到1.5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79岁以上,城乡公共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一盘棋基本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基本建立,城乡一体化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收良好教育的机会,城镇化率达到88%以上。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3.5万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0%,农民人均纯收入力争达到3万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明显缩小,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0岁以上,城乡差别基本消除,公共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社会保障同一化,基本公共服务同质化,城乡社会管理同系化,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
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是我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为了如期实现以上的工作目标,我区制定了一系列的工作计划:
(1)以社区一级统一核算为契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新机制,科学统筹城乡空间布局,维护规划的权威性;提高规划制定的公开性、透明性和群众参与度,推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法制化进程。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在旧城改造的同时新城区建设同步进行。
(2)加快城乡统筹,促进和谐发展。目前,我区农村虽然有较快的发展,但是城乡发展的差距和矛盾依然存在,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第一位,全面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入都要切实向农村倾斜,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要抓好统筹规划、城乡市场的统筹发展、城乡基础设施的统筹建设、城乡教育、卫生、社会事业的统筹发展和城乡社保制度的统筹,让农村和农民真正分享城市化、工业化的建设成果。
(3)继续加大农村的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弥合各项公共事业方面的城乡差距。
(4)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机制。实践证明,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因此在积极抓好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农业产业化投入的机遇,集中力量大力扶持发展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主动融入大市场。通过选择优势项目,制定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做好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此外,要积极组织外出务工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就业率。同时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为进城农民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
按照市人大会20__年工作要点安排,市十四届人大会第十三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全市城乡居民供水工作情况的的专项工作报告。依据监督法的相关规定,市人大会组成以副主任王琨为组长,部分农牧委委员、市区两级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从6月下旬至8月中旬开展了调研工作,并于7 月22日至7月24日实地察看了我市城区及土右旗、固阳县供水企业及居民供水点情况,集中听取了市政府和达茂旗、固阳县、土右旗、青山区、九原区、东河区、石拐区政府的工作汇报,并与市水务局、发改委、城乡建委、规划局的相关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市人大会副主任乌恩孟和、白志强参加了实地调研活动,副市长任福陪同实地调研并参加了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饮水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多年来,市政府和水务部门始终把城乡居民供水作为一项重大基本民生工程来抓,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健康水工程推进步伐逐年加快,农牧民安全饮水基本得到解决,城乡居民供水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城市居民供水情况
我市城市供水系统包括城市公共(自来水)供水系统、包钢供水系统、分散自备水源系统、健康水供水系统。居民生活用水主要来自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健康水供水系统。目前,全市共有4座净水厂(黄河水源总厂、磴口净水厂、阿尔丁净水厂、黄河净水厂),5座加压站(昆区加压站、青山加压站、东河河东加压站、井坪加压站、九原加压站),输配水管线1530公里,日供水能力91万吨。供水水源主要是黄河水占82%、地下水占15%、水库水占3%。目前,城市供水担负着 4.72万户企事业单位及176万城市居民的供水任务。—20__年,城市公共供水系统平均日供水量在36—42万吨之间,最高日供水量达 51.03万吨。
20__年,市政府决定在城市规划区内实施健康水工程。截至20__年底,覆盖人口153.44万人。其中:管道直饮水占覆盖人口总数的51.3%,健康水屋、现制现售水占覆盖人口总数的48.7%。我市成为国内首个基本实现分质供水的百万人口以上城市。
(二)农村居民供水情况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全市共建成农牧区集中供水工程1524处(其中千吨万人工程12处,其余均为小型单村集中供水工程),日供水能力达到13.17万吨,受益人口87.06万,农牧区自来水率达98%。
(三)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
20__年以来,先后制定出台了《包头市供水条例》、《包头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包头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方案》、《关于城市生活分质供水工程建设的若干规定》、《包头市城市生活分质供水(管道直饮水)工程建设的若干规定》等政府规章。
2、水源地建设保护步伐加快
20__年,实施了画匠营子水源地二期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40万吨,其中工业用水20万吨,生活用水20万吨。工业用水系统于20__年投入运行,生活用水系统将于20__年形成供水能力。磴口净水厂20__年实施了改扩建工程,日供水能力由5万吨增至8万吨,目前项目正在实施中。
完善了水源地保护制度,编制了应急预案,对划定的保护区设置了围栏、界桩、标识。20__年,市政府决定封停工业用地下水井,今明两年封停200眼,目前已完成封停59眼,力争到城市规划区内地下水占工业用水量的比例控制在5%以内,减少地下水年开采量1500万吨。
3、供水设施及管网改造建设加强
20__年以来,投资近5亿元,铺设输配水管道138.5公里,完成了36个老旧小区和11条道路供水管线的改造,完成了画匠营子二水厂到神华煤制烯烃项目的管网建设。年内计划投资4亿元,新建和改造供水管线100公里,完成20条道路供水管线改造和北梁棚改工程供水建设任务。从20__年开始建设的青山装备园区、职教园区等北部区城乡供水工程,计划投资6.38亿元,供水人口30万,设计日供水能力10万吨,年底可建成运行。
4、水质监管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
城市公共供水,按照规范要求设置了77个水质采样点,14个水质在线实时监测点。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开展水质监测工作;据统计,20__年以来,城市供水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为95.84%,健康水合格率达到96%以上,均达到了《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规定的95%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提升水质监测的水平,20__年市政府决定组建包头市水质检测中心,投资3000万元建设了标准化实验室,将承担起全市城乡供水水质监测监管的职能,工程将于年底投入运行。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水质污染事件和地下水超采,对安全供水形成风险
以黄河水为水源的供水系统,近年来上游水质污染事件频发,仅去年以来先后发生了来自宁夏、巴彦淖尔市三次大的水源污染事件。虽然及时采取了应对措施,保障了正常供水,但长期以来形成的工业布局不合理,工厂过分靠近取水口造成的历史欠账成为黄河水源污染的隐患,对安全供水形成风险。
以地下水为水源的供水系统,山北地区由于工农业用水的长期超采,自70年代末地下水以每年0.5—1.5米的速度下降,近年来,城镇供水、部分村庄供水在用水高峰季节出现取水困难,特别是一些人口较少的供水点,多为老幼群体,人畜饮水困难成为十分突出的社会矛盾。多数工矿企业污水排放不达标,造成单元水系污染,对周边居民安全供水构成威胁。
(二)老旧供水管网改造严重滞后
城区内35%左右的管网已超期运行,统计为需要进行管网改造的老旧小区有500多个。近年来各级政府作了一定的努力,先后改造完成了36个小区,但改造的进度严重滞后于现实需要。由于管网老化,部分小区水压不足,住宅楼五六层居民供水没有保障;跑冒滴漏损失浪费严重,供水产差率达到近20%;管网的渗漏,造成了一些小区的地面沉陷,也对住宅安全构成影响;管网维护压力大,供水部门疲于应对。
农牧区安全饮水工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陆续开始建设,20__年之前的工程项目,已达到和超出了的设计使用年限。近年来,国家补助建设的饮水工程项目,主要解决未覆盖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城镇和农村牧区的老旧管网改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农牧区新一轮的安全饮水困难开始显现。
(三)供水价格倒挂,供水企业经营困难
20__年,城市供水实施了“厂网分离、制配分离”的体制改革,申银水务承担着制水(水厂部分)环节的经营业务,市供水总公司承担着供配(管网到用户)环节的经营业务。体制改革七年来,居民供水终端水价一直执行每吨2.65元的水价,截至20__年,据测算供水成本与20__年相比每吨上涨了0.97元,致使供水价格与成本长时间倒挂,供水企业经营困难。截至20__年,市供水总公司累计亏损1.32亿元。
土右、固阳、达茂三个旗县的城镇供水公司和万人以上的乡村供水企业,多数处于亏损经营状态,员工工资在800—1200元之间。小型单村集中供水点,经营的模式多样,普遍只收取电费和管护人员工资,日常维护和设备更新等费用没有积累。
(四)水质监管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城市供水系统的每个生产环节都有较为规范的监测规程和技术标准,但在执行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监测过程公开透明程度不够,检测结果在服务人口中的知晓率不高,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有待进一步强化。
乡村供水系统,由于点多面广,生产条件较为落后,多数不具备水质检测条件,政府委托给当地卫生部门检测,但监管工作不到位,普遍存在用户凭视觉、嗅觉、味觉判断水质的问题,一些地区用户对水质安全反响比较大。
(五)二次供水有待依法加强管理和完善配套政策
随着我市高层建筑的大量涌现,与之相配套的二次供水成为城市供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部分供水设施安装达不到国家技术规范要求,造成供水管网压力不足,影响周边居民正常供水;部分二次供水点供水设施长期不进行清洗、消毒,卫生条件达不到国家相关标准。经营主体多元,管理人员多数没有进行上岗培训,有待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
(六)磴口净水厂升级改造有待加强快进度
20__年,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对未达标的水厂升级改造给予5年的宽限期,我市申银水务磴口净水厂升级改造应在20__年7月1日前达到新的供水标准,但目前尚未投入运行,有待加快进度。
三、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供水安全系统建设,严格执行水资源保护的“三条红线”
完善黄河水源地应急预案,建立与自治区和上游地区水务、环保等部门的联席会商制度,及时处置和应对各种水污染事件。加快健康水工程的普及步伐,在实现“分质供水、优水优用”目标的同时,把健康水工程提升到应对水危机的战略高度加以推进。新建楼宇要实现管道分质供水;已建居民小区加快普及进程;城镇和农牧区要把分质供水提到重要日程,开展调查研究。
沿山富水地区,每年农业灌溉采用大量优质地下水,要开展用黄河水置换灌溉用地下水的可行性研究。
山北地区,要更加严格地执行水资源保护的“三条红线”,以控制地下水水位下降和防治水污染为目标,工业逐步实现禁采地下水,农业控制用水总量,污水实现达标排放。在保障山北地区居民安全用水的同时,逐步把山北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的战略储备水源地。
各级政府要将城乡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计划,统筹规划,同步推进,将城乡建设与规划工作同水务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强对水源的安全与保护。
(二)加快老旧管网改造进度
开展全市供水管网普查工作,进一步摸清老旧管网运行的现状。按照改造进度服从于保障安全供水需要的原则,制定全市分年度改造计划。在关注城区、重点地区改造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农牧区和贫困地区等弱势群体的供水安全。管网改造工作,要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合理安排各级财政资金预算。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全力做好供水、排水、供热、供气、道路改造等多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尽力减少“拉锁”工程。
(三)建立供水价格调整机制,加强对供水企业的指导服务
根据我市城乡供水的实际情况,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加快建立我市供水价格调整机制,适时对供水成本变化作出水价调整反应。一是城市供水价格调整,在已做一定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要加快工作进度。健康水、城镇供水和乡村供水点的水价调整,要提到各级政府和水务部门的重要日程,积极开展前期调研准备工作。二是开展对全市供水企业和供水点经营管理情况的调查研究,进一步规范经营管理,帮助存在亏损的企业化解债务,合理提高企业员工的工资待遇。三是总结乡村先进供水点的管理经验,加大推广可复制的成功模式,加强对乡村供水工作的指导服务。
(四)提高居民水龙头水质检测的覆盖面和居民对水质检测结果的知情权
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水质监测制度和强化执行力的基础上,按照供水单元、供水小区,扩大对终端水龙头水质监测的覆盖面,合理增加监测频次,对水质检测结果,约请专家评估分析,并将评估分析报告及时向社会公告。通过终端水质监测结果的公示,推动各级政府解决供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倒逼供水企业提高服务质量。定期组织人大代表、居民代表视察供水企业,进一步提升社会对供水企业和政府监管的信任度。要全面加强对乡村居民供水水质的监管,完善管理制度,明确责任主体,水质监测要实现全覆盖。
(五)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二次供水管理的配套政策
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依法规范二次供水工作。借鉴先进地区的管理经验,结合我市实际,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六)加快磴口净水厂升级改造步伐
按照国家颁布的《生活饮用水标准》,加快磴口净水厂的升级改造进度。
本月中旬,根据县人大会20__年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会成立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县水务局、县环保局、柏梓镇、塘坝镇、上和镇、县疾控中心、自来水厂等单位,采取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对我县城镇供水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城镇供水现状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及其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城镇供水工作,精心组织,加大投入, 不断完善城镇供水基础设施,增强保供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切实保障我县城镇饮用水需求,为促进城镇化建设、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我县城区供水以三块石人工运河为自来水取水源,供水能力达到6万m3/日,服务人口约20万人,用水户总数6.8万户,供水覆盖率98%。其中,梓潼水厂供水能力2万m3/日,负责老城区供水;江北水厂供水能力4万m3/日,负责新城和凉风垭片区供水,年供水总量1000万m3,供水质量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一)城区供水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先后投入8500万元,建成了江北水厂一、二期工程,新建供水主管道86 km,改造老城供水主管道5.5 km,对取水泵站、加压站、净水设施和变配电设备等进行升级改造,确保了正常供水。于今年6月建成日加压供水2万m3的供水加压站,有效缓解了凉风垭片区水压水量不足的问题,已完成城区供水专项规划编制。
(二)场镇供水设施建设不断加快。自以来,全县争取项目资金9800余万元,新建成米心、玉溪、花岩、新胜、柏梓、塘坝、卧佛、五桂、宝龙、崇龛等10座镇级自来水厂并投入使用,同时完成双江水厂升级改造项目,安装供水管道13.5 km,新增净化设施和消毒设备24台,新增供水能力2.8万m3/日。古溪、上和、寿桥、别口、龙形、群力、小渡等7座镇级水厂正在加紧建设,别口水厂年内实现投运,其它水厂计划年内投运。目前,全县有20座镇级水厂,属国有企业镇级代管水厂6座(米心、玉溪、花岩、新胜、田家、群力);民营股份制水厂4座(柏梓、上和、双江、小渡);个人私营水厂10座(塘坝、崇龛、卧佛、五桂、古溪、太安、寿桥、宝龙、别口、龙形)。
(三)水质监测体系不断完善。为确保城镇饮用水质量,建立了疾控中心、环保部门、自来水厂三位一体水质监测机构,目前能够完成42项指标检测。供水主管部门正在扩建水质检测中心实验室,更新配套相关检测设备,充实专职检测人员,不断完善水质监测体系,提高水质检测能力。
(四)服务质量不断优化。一是成立了客服中心,专门处理用户来电来访、投诉咨询等相关事宜,对用户反映的问题实行一对一的专人服务,对处理结果进行回访登记;二是升级收费系统,正在调试银行代收水费系统,年内将投入运行,届时将为用户缴费提供更加方便的服务;三是严格执行停水管理规定,做到计划停水实行申报,并提前采取多种方式发布信息,告之用户做好蓄水准备,尽可能减少了停水对用户生活的影响。
二、存在的问题
(一)供水能力与需求矛盾凸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区和场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人口和企业不断增加,用水量日益增大,尤其在夏季高峰供水时段,现有供水设施超负荷运行,现有的供水能力与城镇发展用水供需矛盾凸显,是制约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
(二)饮用水水源污染严重。一是琼江枯水期,上游来水较少,河水流动缓慢,温氏、荣达等生猪养殖企业的污染,加之上游的安岳县城以及场镇无污水处理厂而直接排放,导致琼江河流污染,水质下降;二是库塘、溪沟由于源水不能循环,水质难以保证;三是城区航电枢纽工程,拦河大坝建成后,将提升县城涪江水位7.5米,导致人工运河水流减缓,也可能造成江水回流,自净能力降低,源水质量将难以保证。
(三)水质监测能力有待提高。一是监测设备严重不足,特别是现场监测仪器。据调查,500 m3/日以上的场镇自来水厂没有按照要求,每天对出厂水进行检测,以保证出厂水水质,更没有配备水质化验室,达到水质常规9项指标检测能力。水质监测按照新的要求106项指标,作为担负监测责任的县疾控中心因财政投入不足,设备设施不全,制约了监测能力,目前仅能检测出35项指标。二是监测覆盖面、监测频率不够。水质监测属行政事业有偿服务工作,场镇自来水厂普遍效益不佳,收费难度大,上级下达的监测任务补助经费少,要求地方财政配套补贴未落实,负责全县饮用水水质监测的县疾控中心无力承担监测费用,导致监测覆盖面、监测频率不够;三是场镇水厂技术力量薄弱。多数场镇水厂从业人员制水技术不强,卫生、法律意识淡薄,部分水厂制水人员基本制水常识都不清楚。
(四)人为损坏供水设施情况较为严重。近年来,一些施工单位缺乏安全意识,在施工过程中,不按程序,不听告诫,忽视对地下管线的保护,损坏供水管道的情况时有发生;安装在人行道上的公共消防栓也经常被车辆撞断。供水管道及设施损坏后停水抢修期间,给群众生活带来影响,同进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五)场镇供水体制不顺。因国有企业改制,我县14座场镇自来水厂产权变卖给民营企业和个人经营,自来水厂产权不明晰,现有民营企业和个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与新建自来水厂的营运产生矛盾,致使有的场镇新建自来水厂多年无法投入运营,原老水厂因设施设备老化,水质处理工艺滞后,供水能力无法满足场镇饮用水需求,没有建立完善的场镇供水体制。
(六)供水企业负债严重。一是水价与成本倒挂导致经营亏损。目前,自来水成本为2.82元/ m3,供水均价为2.29元/ m3,民丰化工生产供水,用水价格仅为0.7922元/ m3(目前月用水量5万m3左右),因涉水材料、药料、原料、电力等涨价,供水设施建设和维护费用大幅提高,导致生产成本不断增大;二是供水设施建设投入致使企业负债。因建设江北水厂一、二期工程,实施旧城管网改造和江北新城、工业园区以及城市拓展区供水管网安装工程,县自来水公司累计负债近7000万元。
三、建议
(一)加强水源保护,注重取水点的科学选址。一是强化宣传,增强社会各界水源保护意识;二是加强监管,督促饮用水源区内现有畜禽养殖企业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依法严惩违法违规行为,取缔重污染企业,禁止饮用水源区内发展新的畜禽养殖等污染企业;三是与辖区外河流上游的地区积极沟通协调,做好水源保护工作;四是加强对涪、琼两江及塘库水污染治理,保证饮用水源安全;五是加快建设大石桥水库,为城区提供后备水源;六是注重城镇饮用水源取水点的科学选址,以保证源水质量。
(二)加快水厂建设,进一步提高供水能力。一是结合城区发展实际情况,前瞻性地搞好规划,加快双水源、双电源的新水厂建设,淘汰工艺及设备相对落后、地理位置不佳、安全生产压力大、双水源双电源建设困难、扩展余地不足的老水厂;二是加大项目投入,逐步升级改造场镇水厂供水能力和供水管网的改(扩)建,增加水质消毒净化设施设备,配备水质自检设备等措施。
(三)科学运用水质监测成果,有力保障饮用水安全。一是政府财政加大投入,逐步装配疾控中心水质监测设施设备,将水质检测费用纳入财政公共卫生一并预算,由财政负担;二是水质监测机构整合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适时向政府报告水质监测情况,为政府决策提出科学依据;三是加强统筹协调,注重水质监测成果的科学运用,加大指导监管力度,为饮用水质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四)形成监管合力,建立完善的供水机制。一是政府尽快研究出台城镇供水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城镇供水监管制度,进一步理顺场镇供水体制,明确场镇水厂产权归属,落实管理主体,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机制;二是政府加强领导,统筹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强化城镇供水监管,积极协调解决城镇供水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统一规划建设高层建筑供水二次加压的设施设备;三是积极规划有序推行城区周边场镇供水一体化,逐步实现由县城自来水厂统一为城区周边村镇居民供水。
(五)加大供水管网管理力度。对老化的供水管网,要加强管理、巡查,及时修复损毁管网;对人为损坏供水管网的,要依照国务院《城市供水条例》进行处罚,以保证供水管网安全。
(六)指导企业科学经营管理,有效化解现有债务。一是进一步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升场镇自来水厂制水工艺水平和服务质量;二是指导企业科学合理节能降耗,挖潜增收,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适时合理调整水价,协调解决民丰化工供水水费问题,逐步化解企业债务,扭转亏损局面;三是积极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力争获得上级政策、资金的最大支持。
近几年来,唐山市**县民政局按照省、市的部署和要求,扎实稳妥地推进城乡低保工作,不断规范低保工作流程,提高保障标准和覆盖率,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低保工作也遇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亟需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为进一步推进城乡低保工作,近期该局对低保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改进思路和建议。
一、城乡低保基本情况
按照全市统一要求,从1月起该县城镇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500元/月,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人3550元/年。截至20底,全县共有城镇低保对象990户、1673人,城镇低保覆盖率为2.23%;共有农村低保对象7448户、15873人,农村低保覆盖率为3.5%。2015年全年共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876万元,其中城镇低保资金699万元,月人均补差349元;农村低保资金3177万元,年人均补差 元。1月,有城镇低保对象953户、1548人,已发放城镇低保资金54万元;有农村低保对象7275户、15297人,已发放农村低保资金254万元。
城乡低保对象主要分六类,一是家庭中主要劳动力伤亡、重病、重残、家庭其他成员无劳动能力的特殊困难家庭;二是家庭成员中主要劳动力伤亡、重病、重残、家庭其他成员劳动能力较差,生活状况短期内不可能有较大变化,需要长期保障的家庭;三是因年老体弱,子女无赡养能力、生活困难的家庭;四是夫妻双方均为重病或重残,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子女未成年的家庭;五是无子女、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特困城镇家庭;六是重残人员超过18周岁,无家庭或无子女靠父母及其他亲属供养的无生活来源的人员,前四类为“按户施保”,后两类为“按人施保”。在运行过程中,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实行“阳光低保”制度。12月,经县政府同意,政府办印发了《**县推行城乡阳光低保实施办法》,从2015年1月开始实行,从申请受理、调查初审、阳光听证、公示、审批等五个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实行“三级审核”(村初审、镇审核、县审批)和“三榜公示”(村初审后公示、听证后公示、县审批后公示)制度,建立了“审批督导在县、初审把关在镇(街道)、民主评议在村(居)”的责任体系。
二是实行入户调查制度。调查由村(居)委会组织,采取入户、邻里访问等方法进行,真实记录低保申请人家庭生活情况,谁入户、谁签字、谁负责。
三是实行动态管理制度。定期审核低保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对困难程度缓解且收入水平已在低保线以上的家庭,及时办理退保手续,停发低保金,收回低保证。对收入发生变动但仍在低保线以下的家庭,及时增发或减发低保金,切实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2015年10月至12月,对全县在册城乡低保对象进行了大核查,城镇低保清退70户170人、新增33户45人;农村低保清退466户1174人、新增293户598人。
四是实行社会化发放制度。城乡低保金实行“一卡通”社会化发放,由财政部门直接将低保资金打入低保对象个人银行账户,减少中间发放环节,从制度上、源头上遏制虚报、冒领现象。
五是实行群众监督制度。向群众公开举报电话,及时调查处理群众关于城乡低保对象资格、低保对象收入变动等问题的检举和反馈。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城乡低保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既有操作层面的问题,也有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
一是收入核查方面。准确认定家庭收入就成为确定低保对象的核心环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人均收入核实缺少统一标准,也缺少相应的核查手段。目前,人均收入的认定,主要采取低保申请人出示收入证明、工作人员入户调查和邻里取证的方式进行,主要靠生活形态的直接观察,这些方式有一定的客观性,但较为粗放,无法消除瞒报、少报或者不报个人家庭收入的情况,低保对象的认定和补差水平的确定主要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依据,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错保”。
二是制度运行方面。由于收入核查难问题的存在,各村委会普遍采取按直观上的困难程度“末尾倒排”的方式确定对象,这样就会出现经济状况相差不大的家庭,有的.享受了低保,有的被排除在低保之外,加之目前低保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内外反差较大,从而引发心理失衡,产生矛盾和纠纷。
三是操作程序方面。为保证城乡低保的公开、公平、公正,城乡低保在制度设计上有规范的操作程序,特别是从2015年1月推行“阳光低保”制度以来,程序性要求更加明确,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各村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听证评议会不组织、听证前后不公示、听证评议记录不全、评议人员不签字或代签字,听证会议组织不规范等程序性问题,从而引发错保、漏保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低保的公平、公正。
四是履行职责方面。根据有关政策规定,镇政府(街道办)负责低保的审核,县级民政部门负责低保的审批。多数镇对低保工作是重视的,履行工作职责是认真的,部分镇从村级民主评议的环节就积极介入,履行好监督审核的职责,确保了低保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但是有部分镇以人员少、工作忙为由忽视入户调查,放任村委会进行评议,对村委会上报的对象不能严格把关审核。
五是人员经费方面。县、镇两级由于从事低保工作的人手少、经费、车辆短缺造成城乡低保工作难以实现精细化管理。该局低保管理中心核定编制为11人,但目前仅有4人,民政局仅有公务车1辆,与之相对应的工作量近1.8万人。按照要求,县级民政部门在进行审批时,应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入户调查,但由于人手少、经费缺、工作手段落后的问题,不能按规定有效开展入户核查工作。在镇(街道),一般只有1-2民政助理员,除负责民政各项工作(低保、五保、救灾、优抚等)以外,还兼职负责残联、危房改造、包村等工作,由于兼职工作太多,难以对低保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
三、改进思路及建议
(一)开展城乡低保核查工作。定期组织开展低保清理核查工作,以制度落实保障低保的公开、公平、公正,解决错保、漏保等问题,健全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标准有升有降的动态管理机制,推进“阳光低保”建设。
(二)加大低保日常监督检查力度。针对目前城乡低保存在的问题,在进一步完善政策,落实制度的同时,建议进一步完善责任追究制,建立低保管理问责制。对群众举报事件,举报一起、查实一起;对违法违纪行为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严肃查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媒体曝光和群众反映属实的问题,要及时纠正,严肃处理。对有渎职行为造成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的工作人员,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和追究法律责任,从而起到震慑和警示作用。
(三)建立低保对象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建立由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调的低保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制定“救助申请经济状况核对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核对对象范围,核对信息构成,核对流程设定以及监督管理等内容,民政部门可以从房产管理、车辆管理、公积金管理、金融、工商、税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社会保险等居民公共信息管理部门获取相关对象个人资产真实状况,从根本上解决因家庭收入和财产核对难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四)推进民政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大力推进“河北省社会救助和优抚信息管理平台”项目建设,建立跨部门、多层次、信息共享的低保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提升民政综合业务管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
(五)尝试引入第三方进行监督核查。为建立更加阳光、公正的低保评议监督机制,解决低保核查人员不足的问题,建议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尝试在低保核查审批中引入第三方评估力量进行核查,既能够解决基层工作人员不足、放不开手脚、绕不开人情的问题,又能够解决“错保”、“漏保”等问题,提高低保工作的整体水平。
(六)责任下沉权力下放。为方便群众办事,简政放权,建议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形式将低保审批权限下放至镇(街道)一级,由县政府授权镇政府(街道办)进行审批,既方便了群众办事,又能够将审批的主体责任下沉,压实,民政部门也能够抽出更多的人力和精力抓好城乡低保的核查督查工作。
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是党和政府为城乡居民中生活标准低于当地人均保障标准人员办的一件大事、实事、好事,是一件得民心工程。低保工作做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困难群体的切身利益。近几年来,我旗低保工作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原则,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维护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权益,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为我旗的社会稳定、经济和谐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城乡低保的现状
全旗孤寡、残疾、困难群众较多,社会救助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近年来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强化制度建设,推行规范化管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精心打造阳光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基本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标准有高有低,时间有长有短,为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困难群众生活基本得到保障
截止到年底,我旗低保对象已达35110人,年发放低保金达7799万多元。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基本得到了保障,低保家庭切实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对党和政府十分的感激。
(二)保障标准底线稳定日趋合理
十二五期间,城镇低保从A类320元/月、B类270元/月、C类245元/月提高到A类435元/月、B类410元/月、C类390元/月;农村低保从A类1270元/年、B类1020元/年、C类820元/年提高到A类2377元/年、B类1812元/年、C类1468元/年。
(三)资金保障机制逐步完善
1、认真展开前期调研工作。对低保标准的制定,家庭收入的测算,低保对象的审核以及低保资金的管理等,做到程序规范,安排合理。做了详细的规定。并结合实际,按照要求加强动态管理,实施分类施保,提高管理水平。
2、操作程序严格。为确保公开、公平、公正,民政部门做到了“五个一定”,即:一定深入低保申请人家中核实,一定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两委扩大会议,一定进行三榜公示,一定做到程序合法,一定按时发放低保金。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实施阳光操作。
3、档案管理规范。为了加强低保档案管理。各乡镇认真填写花名册、报表、申请审批表和领取证,并按照要求输入微机,制作了电子文档。
二、低保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低保准入把关难度大。目前,确定低保对象采用“家庭人均收入”的办法进行,把关难度大。主要表现:城市居民就业的多样性和隐蔽性,申报低保对象的收入情况很难掌握;农村低保对象的收入,由于粮食等实物收入难以货币化,外出务工人员收入不稳定,隐性收入难以统计等因素,核定难度大,导致低保对象的界定较难;一些专项救助,比如医疗救助,廉租房救助、法律援助等,只有低保对象才有资格享受,因此有的人为了得到某项援助而想方设法进入低保行列,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低保工作的压力和难度;部分乡镇对低保对象的收入,特别是入户调查,民主评议及张榜公布等环节,执行不到位,影响了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二是社会救助工作基层压力较大。随着国家对农村低保资金投入的加大,享受低保的标准提高,大多数农民对低保问题更加关注,心态也由过去的“以吃低保为耻”变成如今的“以争低保为荣”。在利益面前,心理失衡,存在个人至上倾向。
三是低保的动态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从低保制度实施以来,一直存在“进低保容易,出低保难”。同时,农村低保面扩大后,对边缘户的确定较为困难。部分生活水平处于低保临界状态的收入户,整天经村里,找乡镇,上旗里以各种理由争低保待遇。
四是个别村存在人情保、关系保。各别村干部没有坚持原则,不经过村民评议,直接为其办理低保。人情保、关系保虽然不多,但影响较大,群众反映比较强烈。
三、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存在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低保工作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确保阳光运行。要联系实际加强低保工作机制调研,广泛征求基层组织和群众意见,及时修订工作和审批程序等办事流程,制定出科学完善的规范化操作办法。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化的管理方式,逐步建立以税务、工商、公安、卫生医疗、人力资源、金融、乡村基础组织部门为主,以房地产、车辆、公积金、养老金、公职人员、户籍等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库建设,完善比对平台,加强城乡低保管理力度。要建立城乡居民家庭收入核对机制,以便及时进行动态管理,真正做到应进的进,应退的必须退,全程接受群众监督,最大限度地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杜绝“人情保、关系保”等问题的发生。
二是进一步加强低保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低保工作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救助体系的不断完善,建立一支政治坚定、作风正派、业务精通、一心为民的高素质低保工作队伍显得特别重要。一是加强各级低保工作人员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建立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对低保工作成绩突出的,及时给予表彰;对坚持探索、推出创新举措的,要给予鼓励和支持,不断激发低保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财政要合理安排社会救助工作经费的财政预算,确保城乡低保工作顺利开展。
城乡一体化城镇化调研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一)主要工作做法。一是抓组织领导。成立了由工作队和北乐村两委班子各屯屯长组成的7个工作组具体负责全村4个屯6个村民小组的城乡一体化推进工作。二是抓宣传教育。通过召开两委班子、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养殖种植大户代表座谈会,统一了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思想,讲清了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各工作组深入村屯和农户家中进行广泛宣传和调查走访,使推进城乡一体化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使广大农民认识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势在必行,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使农民增收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必由之路,提高了农民的思想认识。三是确定工作思路,找准推进工作的切入点。把推进土地流转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在全村4个自然屯都确定了具有一定规模的流转地块加以重点推进,以点带面。在工作中我们运用了对比方法。一是算账对比法。为农民明明白白的算了一笔账,把农民自己种地为收入主要手段的和土地流转后外出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人员的收入进行对比。二是种植技术对比法。把农民自己种的地与附近农场管理的地从地的质量和产量及改良程度进行对比。是农民认识到现在自己经营土地已经不能够成为主要的致富手段,必须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二)深入实地,调查研究,掌握基本情况。一是北乐村基本情况。北乐村有四个自然屯,设六个村民小组。农户总户数673户,人口2600人,其中老年人和儿童占人口总数四分之一。常年在外打工人员980人,在家种地利用农闲期间短期打工人员356人。离土离乡外出打工250户。拥有耕地22148亩。其中,土地自主流转面积7400亩。北乐村在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流转方面已经有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二、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通过大量的工作,已经有户农民工作被做通,可以流转的土地大约可达到6400亩。有名农民有打工意愿。有35户农户同意搬迁进城。一是把市委关于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精神实质传达到了村屯,宣传到了农户家中,使受灾后茫然无措的农民看到希望,有了新的寄托。
(二)切实为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为受灾群众捐款3000元。
三、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情况看,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土地流转还处于开始阶段,此项工作涉及面广涉及农民切身利益,通过调查走访当前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部份群众思想观念落后,法律意识淡薄。有的农户存在老守田园和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一旦有人流转,他们就存在涨价的想法或有的业主租赁土地经改良后,部分农民就有收回土地、出现违约毁约的想法。这种观念势必阻碍经营业主的信心和土地流转政策的贯彻与执行。
(二)部分农户大型农机具和小四轮车流向问题。
(三)部分农户存在后顾之忧。土地流转后就业问题,特别是岁数稍大人员就业难和各种待遇落实问题。进城后城市或城镇住房房价高及各种开销比居住农村大承受不了问题。
(四)受灾后的农民欠银行贷款无法偿还,农民请求市政府与农村信用社沟通一下,能否让他们还上利息后将贷款转接下年。
四、对策与建议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首先,解决好农民的思想认识问题。要打破传统的小农经济意识,牢固树立发展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市场的观念、效益的.观念。其次,要切实把土地流转放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村经济和推进城乡一体化这个大局来认识,正确引导规范,强化服务意识,改进工作方法,切实将农民的积极性保护好、发挥好、引导好。
(二)加强引导强化规范,建立机制。要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促进土地流转的健康、快速发展。一是要政策引导。要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切实做好土地流转示范工作。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通过向农场流转、公司加农户、协会加农户、业主加农户等方式,鼓励、支持、引导农民大胆试点,以点带面,滚动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二是要加强服务。加强信息服务、科技服务,为农民、土地承包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科技信息,主动做好政策、法律的咨询和指导调解工作。土地流转应抓好时机,当前应尽快抓落实,与流转对象对接。
(三)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形成规模。首先,要解决土地难以成片,形不成规模的问题。村委会要统一规划,科学安排,把暂时不愿意流转又处于流转土地夹馅地段的农户土地与进行合理交换,保证土地规模流转。第二,充分尊重农民自愿,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对拟流转的土地集中统一管理,使之形成规模开发。镇政府要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业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土地流转的规模经营,体现规模效应,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四)资金扶持,政策支持。从多方面加大对土地流转所需资金的扶持力度。一是金融部门要积极给予贷款支持。二是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三是通过农场、公司、业主的投入解决资金问题。采取承租反包、购买土地使用权、股份合作等模式,让农场、公司、业主和农户共同投入资金搞高效农业、特色农业,从而降低业主和农户风险,有效解决土地流转资金困难的问题。(www.fwsir.Com)四是政府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五)积极引进,集中流转,增加农民收入。建议村成立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将农户需要流转的土地集中起来,然后转包给业主经营。解决农民直接面对业主的纠纷、打消农户的顾虑。农民在土地流转后可以得到土地租金的收入,还可以外出打工挣钱,农民的实际收入将大大提高。这些措施的实现就需要政府在引进经营业户和农场对接上狠下功夫。另外,在土地流转以后,还可以反雇农民在其租赁的土地上干活,业主付给工资。业主雇佣当地农民干活,其年龄、性别不限。
(六)加强合同管理,防止土地流转合同不规范的问题。要加强土地流转合同管理,进一步明确承租双方的责、权、利,引导承包方和农民遵守合同协议,积极做好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要切实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规范双方的履约行为,建议统一签订规范性合同文本,促进土地流转健康有序发展。
xx县城乡一体化推进区是__市推进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68平方公里,涉及尚集、苏桥、小召3个乡镇37个行政村,5.5万人,6.6万亩耕地。三年来,该县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为目的,大力实施全民创业、环境创优工程,扎实推进农民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项目向园区集中,稳步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就业市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使推进区在项目建设、基础设施配套、村庄改造、生态绿化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按照全市总体规划,坚持立足长远、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现实可行原则,科学编制城乡一体化推进区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切实做好推进区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生态建设和单项工作规划,突出做好新城区分区、尚集组团分区和新城行政区控制性详规及禄马、丈地、西街等“五朵金花”的村庄规划等,形成了城乡一体、定位科学、衔接协调的高标准规划体系。
二是坚持功能配套。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的要求,从完善推进区路网、水网、电网、通信网、垃圾处理、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入手,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累计投入资金3。4亿元,建成许长城际道路、创业大道等14条道路建设,完善了推进区配套功能。同时,以村庄改造为载体,加快推进区水、路、气、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六有五化”的要求,加强村容村貌整治,努力建设饮水安全、能源清洁、村庄绿化、街道明亮、环境整洁、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是坚持产业支撑。坚持从完善城市功能和加快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出发,按照节约发展、突出效益的原则,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着力抓好瑞贝卡化纤发丝、万向钱潮三期、远东公司等速传动轴等重大项目建设。三年来,在推进区新建规模以上项目112个,初步形成汽车零部件及装备制造、物流、纺织、档发等特色优势产业带。
四是坚持培育特色。按照提升档次、培育精品、打造亮点的思路,建设“4个精品园、4个景观带、4条绿化隔离带”,完成花木种植面积4.2万亩,全县建成花木基地12万亩。同时,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功能定位,充分挖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文化书画价值,实行政府引导,统一规划,业主开发,以尚集书画村、小江南国际度假村建设为重点,在推进区形成林水一体,生态、文化、旅游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五是坚持体制创新。以土地流转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基础上,按照村企合作、业主运作、土地入股、协商转包、委托租赁、“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推动土地向经营大户、种植能手和龙头企业集中,提高土地综合效益。积极探索投融资体制改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等,大大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
六是坚持环境创优。启动推进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通道绿化、亮化工程以及整体规划等基础工作,努力塑造推进区新形象。同时,制订完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重点企业、项目推进机制,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切实解决项目入驻和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全力打造全省最佳创业基地。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土地因素制约。中央执行严格的土地政策,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还存在农民宅基地和土地承包权问题,减缓了统筹城乡发展进程。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统筹城乡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另一方面民间资本、社会资金投入不畅,涉农金融机构在支持农村发展方面也存在职责不明、效果不显等问题。
三是社会保障亟待加强。失地农民在就业、养老、救助、低保等方面缺少保障等。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一是着力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和布局是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必须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按照城乡发展规划一体化的要求,把农村和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统一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分区功能定位,统一规划居民生活区、工业区、商贸区、休闲区等,使城乡发展能够相互衔接、相互促进。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坚持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原则,促进城乡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加快第三产业提档升级,以工业化推动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积极探索“公司+农户+基地”模式,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立足花卉苗木特色优势,推进土地流转,搞好规模经营,发展观光农业。按照生态旅游区的定位,充分发掘推进区内三国曹魏文化价值、花卉产业开发价值、风味饮食价值、文艺书画价值,促进文化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着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着眼强化城乡设施衔接、互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切实加大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和垃圾处理设施等方面的建设投入,努力完善服务功能,并与城市有关设施统筹考虑,实现城乡共建、城乡联网、城乡共享。
四是着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按照有利
于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教育和公共卫生等方面转移,在大力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的同时,注重从体制机制上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为了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必须从现在起就做好规划、留好接口、逐步靠拢,一待条件成熟,就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运作。
五是着力推进城乡劳动力就业一体化。人劳、农业等部门要逐步把对城镇失业人员在就业和培训等方面的优惠政策落实到农村富余劳动力身上,促其到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就业。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清理对农民进城务工的不合理限制政策和乱收费。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把农民工及其家属在城镇的计划生育、子女教育、劳动就业、妇幼保健等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和相关社区的管理范围,将相应的管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六是着力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建立健全有利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府管理体系,改变重城市、轻农村,重工业、轻农业,重市民、轻农民的做法,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建立相关制度方面的作用。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进城落户条件。改革农村征地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并完善法规,切实解决好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保障问题。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一、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乡位于××*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处,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78个村民小组,10033人,与金峰乡、大佛乡、分全乡、三教乡、市中区白马镇、童家镇接壤。“十一五”建设的前三年,是我乡有史以来完成投资最大项目最多的一个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0倍。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1、交通建设突飞猛进。20xx年至20xx年,全乡完成通村水泥公路18公里,实现投资400万元,提前3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打通断头路和联网路30公里,修建碎石路1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1个,招呼站15个。
2、电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xx年至20xx年,实施全乡四个行政村(永乐村、罗心村、和平村、田家沟村)农网改造工程,新增变压器8台,提高了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和广大村民的用电质量。
3、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20xx年至今,我乡进入了一个水利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时期。20xx年农业综合开发渠系防渗整治工程,共投入资金400万元,整治毛坝渠系主渠2.7公里,支渠12公里;20xx年元月,国家投入资金4600万元,新修大佛水库右分干渠,我乡涉及5个村15个村民小组约8.5公里,直接受益人口5000余人,该工程的建设,基本解决了全乡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20xx年至20xx年,实施红层找水打井600余口,解决4000余人人畜饮水困难;20xx年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投入资金150万元,解决农村3352人饮水困难。
4、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至20xx年底,全乡安装固定电话1500余门,入户率达50%,移动电话平均每100人拥有40部,实现村村通广播和闭路电视。
5、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全乡集镇新建门市28个,新增集镇住房4500平方米,安装排污管道300余米,集镇人口达600余人。新建自来水厂1个,用水普及率达100%,集镇综合功能日益增强。
6、城乡统筹发展初见成效。20xx年,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点4个,实现农村居住集中居住50余户,“井分路”沿线一幢幢亮丽的新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全乡灾后重建新建农房228户,投入资金20xx余万元。20xx年至20xx年,全乡新建沼气池500余口,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7、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建成了××*医院住院大楼,标准化村卫生室改造2个,逐步改变了农民就医条件;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体育艺术设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二、20xx年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前三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我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总体建设水平相对滞后。我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乡镇,虽然已规划了65公里联网路,断头路,但设计标准低,建设难度大,必须依靠国家政策和项目的投入;现有乡道和村道建设标准低,养护和管理十分困难;农网改造不彻底,村民用电质量仍然较差;集镇用电、交通、饮水、排污等网络建设不够完善。
2、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全乡争取用于发展建设的项目资金虽每年都有增长,但总量仍然有限,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3、资金筹措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不宽广,如何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和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三、20xx年至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1、总体目标
根据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乡发展水产、兔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思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支持,加快交通、电力、城建、旅游、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打造××*后花园,建成乡村旅游环线努力奋斗。
2、基本要求
20xx年至20,我乡基础设施建设要再上新台阶。要实现“项目规划超前化,项目实施打捆化,项目建设网络化”。
①项目规划超前化。即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建设周期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在规划设计中适度超前,保证项目实施后能在一个较长时期满足需求。
②项目实施打捆化。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个项目打捆使用或一个项目重点打造某一片,从而打造亮点,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③项目建设网络化。即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化布局和建设的要求,建成交通运输网、电力网、水网,从而产生循环经济效益。
四、20xx年至年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项目
1、交通
按照网络化的要求,建成四条环线:碑坳儿至土桔子环线,罗心1组经罗心3组至××*医院环线,××*医院经东山红村、尖钵村至××*加油站环线;硬化通向外乡 镇的出境线路,永乐村至金峰平店村线路;田家沟村至金峰乡五星村线路,观塘村至三教乡线路,砖房村至白马镇、童家镇线路,尖钵村至三教乡农乐村线路。从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
2、电力
积极争取东山红村、五一村、砖房村、跃进村农网改造工程,力争2017全部实施;同时根据发展的需求,努力争取已改造几个村的变压器增容改造,达到全面改造电网,实现村民用电满意的目标。
3、水利
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对田家沟、永乐、跃进、尖钵等村毛坝支渠、尾段防渗整治,搞好田间便民渠系改造;努力争取红层找水和安全饮水项目,基本实现家家饮井水的目标。
4、集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提升形象,适度扩张的原则,新建一条商贸街道,实现集镇原有旧房全部拆除重建,改扩建贸市场,完善集镇休闲设施,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电网改造等市政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村镇规划,实现农民相对集中成片居住,不断完善农村交通、文、体、卫设施。
5、旅游基础设施
农村新建农家乐10个,建成集休闲观光、休闲垂钓、生态农业为一体的观光旅游点10个,打造规模花卉苗木基地5个,初步建成以四大环线为纽带的观光旅游带。集镇餐饮服务业上档升位,打造5家以××*无公害特色鱼和特色兔为主打品牌的餐厅。
6、社会事业基础设施
争取项目,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美化、绿化工程,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争取8个村的标准化村卫生室改造,配备各村文化活动室、图书室、老年活动中心等,加大村庄建设的投入力度,努力打造优美村庄。
根据区委、区政府的统一安排,最近,我室重点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开展调查研究,初步提出了城乡互补互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对策。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近五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改革开放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理性思考和认识,我们认为从起,随着国家粮食定购政策的逐步放开,经济结构开始进入了加速调整的时期。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主导产业、工业园区、新城开发和民营经济相继兴起,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城乡经济社会逐步走上了良性运行的道路。
1、城乡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区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了28.4亿元,比19增加13.1亿元,年均递增13.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76亿元,比年增加2.03亿元,年均递增6.3%;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了7.45亿元,比1998年增加2.94亿元,年均递增10.6%;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了13.19亿元,比1998年增加8.14亿元,年均递增21.2%。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1998年的37.5:29.5:33调整到了27.4:26.2:46.4。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农业增加值在全区GDP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这表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取得了初步成效。20,全区人均GDP达到了8281元(折合1001美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为26.2%,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为51.4%,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霍利斯・钱纳里的判断指标衡量,目前我区正处于工业化的前期阶段,已开始进入工业化社会;全区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了72.6%,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按常住人口计算),标志着城市化的特征已初步显现。
2、城镇开发建设步伐加快,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显著增强。近几年来,随着新城区的开发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人口明显增加,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到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与1998年相比扩大了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到了14.1万人,比1998年增加4.22万人,平均每年新增人口8440人,每年转移农村人口3000人左右。与此同时,重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逐步兴起,6个建制镇镇区面积平均达到了1.1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平均达到3200人。其中建成区面积最大的总寨镇达到了1.9平方公里,聚集人口最多的西洞镇达到了4631人。城市和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不仅带动了建筑建材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快速增长,而且也带动了城镇工业园区的发展。特别是南郊工业园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7平方公里,入驻企业85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4亿元,占到了区属工业总产值的26%;清水梧桐苑工业小区,目前开发建设面积已达到2.25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4户,2003年完成工业产值7240万元,占到了清水乡镇企业总产值的81.3%。上述情况表明,我区的城镇开发建设与城乡工业发展已走上了互动融合的道路,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正在形成。
3、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具备了中级发展阶段的明显特征。近些年来,通过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培育规模化生产基地,主攻招商引资兴办加工流通企业,使农业产业化得到了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奶牛、制种、蔬菜、草畜、林果、粮食等六大支柱产业。2003年底,全区奶牛存栏达到了2.64万头,比1998年增加2.42万头,年均递增64.4%;肉牛饲养量达到了13.25万头,比1998年增加5.09万头,年均递增10.2%;肉羊饲养量达到了66.2万只,比1998年增加28.6万只,年均递增12%;鸡饲养量达到了582.3万只,比1998年增加300万只,年均递增15.6%。以洋葱和温室(棚)为主的蔬菜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粮经制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经济林面积稳定在10万亩左右;粮食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从调查分析情况看,我区畜牧业正处于高速增长的时期,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点。目前依*调整种植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空间已十分有限,今后种植业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产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上。全区建起各类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184户。其中,乳品加工企业4户,肉(蛋)品加工企业4户,种子加工流通企业38户,蔬菜加工流通企业28户,果品贮藏加工企业4户,粮油加工企业96户,棉花、啤酒花、牧草等加工企业10户。年加工销售各类农产品55万吨,占到了全区农产品总量的65.5%。全区发展起各类合作经济组织68个。其中在民政部门登记的22个,作用发挥比较好的有7个。总体来看,目前我区的农产品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都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公司+中介组织+农户”的半紧密型联合体,正处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中级阶段。但中介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仍然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4、城乡社会事业持续发展,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共有中小学195所,在校学生48945人。其中农村学校176所,城市学校19所,全部实现了办学条件标准化,“普九”各项指标均达到了部颁标准。教育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就学需求,但资源布局不尽合理,优质资源向城镇集中的趋势明显。城乡文化设施基本完善,城市建起了文化中心、图书馆和博物馆。农村建成达标文化站17个,村组文化室1461个,广播电视站19个,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了59%,比1998年提高了33个百分点;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了58%,比1998年提高了52个百分点。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56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乡镇卫生院20个,医护人员1757人,医疗床位1095张。每千人拥有医生数2.2人,床位4.6张,初步形成了三级预防保健网络。但对照全面小康社会的标准衡量,上述指标中大部分都存在差距。
5 、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在城市,重点完 成了道路交通、休闲广场、污水处理、供水供暖、绿化亮化,以及城市电网改造、住宅小区建设和工业园区的“五通一平”工程。其中,新建拓建道路78公里,城区道路总面积达到了302.3万平方米;开辟公共休闲广场9处,总面积达到了18.5万平方米;新建公共汽车站3处,公交候车亭27个,开通了10路城市公交;新建自来水厂2座,日供水能力达到了18.4万吨;新建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9万吨;建成集中供暖站93处,供热总面积达到了291万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2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了5.8平方米;开发建成标准化住宅小区40个,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了18.4平方米。在农村,累计投资1.5亿元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投资508万元初步完成了农村公路客货运“村村通”工程,投资1300万元配套完善了六个建制镇的基础设施,投资2.03亿元完成了180项骨干水利工程,投资4350万元完成了33项生态治理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得到了改善。
总结分析近五年发展的情况,我们认为,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区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相继起步,城乡各项改革逐步深化,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城乡交流合作日益加强。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五个统筹”的发展方针以后,在这种大背景的影响和推动下,全区上下统筹发展的意识逐步增强,城乡经济社会开始进入了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萌芽时期,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人口城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最近五年,全区常住人口增加2万人,增长了6.2%。城市常住人口增加2.6万人,增长了27.7%。其中,城市人口自然增长3300人,固化外来人口8700人,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2003年人口城市化率达到了40.5%,比1998年提高了11.3个百分点。这表明城市聚集人口的能力在不断增强,农民追求城市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
二是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城市工业和乡镇企业发展的情况看,随着城镇工业园区的兴起,大批企业项目突破区域限制向园区集中,以往乡镇企业与城市工业分割运行的局面被打破,城乡工业发展的关联度逐步加深。从第三产业发展的情况看,在城市批发市场为农村市场供给商品的同时,大批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三产,逐步使城乡商贸、服务融为一体,形成了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
三是城乡发展互为依托的趋势日益明显。集中表现在农村主导产业为城市提供原材料,支撑着城市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农村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土地、农产品、劳动力资源,逐步拉长了城乡产业链条,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另一方面,城市为农村的发展提供了资金、技术和人才,随着城市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向农村的逐步扩散,发达的城市文明在不断影响着农村。由此可见,城乡发展已紧紧交织在一起,互为依托的局面正在形成。
四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各级政府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008万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为550万元,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比为9:1;2003年投入城市基础建设的资金为2.5亿元,投入农村基础建设的资金为1.1亿元,城乡基础建设投入比为2.3:1。城乡基础建设投资的年均递增率分别为49.5%和111%。这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被逐步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投入力度在逐年加大,统筹建设的趋势比较明显。
五是城市文明加快向农村扩散的趋势日益明显。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乡文化相互渗透,科技、信息交流日益广泛,资源共享程度逐步提高,不仅加快了城市文明的扩散和传播,也带动了农民思想观念的转变。农村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在逐步发生变化,农民的法制意识、健康意识、保障意识和追求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愿望都在进一步增强。
从以上分析可以判断,我区随着城乡产业的逐步融合,经济领域二元结构的矛盾趋缓,统筹理念开始向社会发展领域延伸,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突破的趋势初步显现。通过近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不仅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创造了条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城乡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问题
1、城乡经济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受体制、机制的约束,城市、农村在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上不平等。特别在二、三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聚集了各类城乡资源要素,并取得了较好的收益。而农村只是廉价提供土地、农产品和劳动力等基础性资源,大量的收益最终落在了城市,从而导致城市和农村发展不平衡,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特征还很明显。近五年来,全区农业增加值增长了35.4%,年均递增率只有6.3%;工业、建筑业增加值增长了65.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10.6%;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1.2%,年均递增率达到了21.2%。由此可以判断,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增长明显慢于城市。
2、城乡居民收入上的差距。2003年,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达到了758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81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由1998年的1.6:1扩大为2:1。同时,有12个乡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还有9%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元。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民的恩格尔系数为41.7%。虽然这些年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总体来看,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在继续拉大,农民的生活条件远不如城市。
3、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由于资金投入上的“城市偏向”和缺乏统一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同步,存在着明显的二元化现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基本依*政府投资,近些年建设步伐越来越快。而农村道路、交通、通讯、水利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兴办各类公益事业都需要农民出工出钱。特别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区、乡财政支出压力逐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非常有限。尽管每年都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很难满足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4、教育、卫生事业上的差距。突出表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区集中,大量的农村学生涌向城市,导致城市学校班额超编严重。农村校点较多,但教学条件不如城市,生源出现了逐年减少的趋势。城乡师资水平差距拉大,素质高些的教师多数不愿在农村执教。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差,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执业医生相对较少,技术力量薄弱,医疗卫生条件不如城市。特别是村级医疗保健设施简陋,农民就医难的现象依然存在。
5、城乡社会保障上的差距。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逐步得到落实。2003年,城市居民参加养老保险的达到了10646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达到了14122人,参加失业保险的达到了10206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达到了13890人。农村社会保障基本不落实,目前只为“五保户”提供了低保金,为部分双女户办了养老保险。除此外,农民均不享受社会保障。近几年随着城市的开发建设,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突出。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历史形成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格局,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如果像过去那样,单向推进农村改革或城市改革,难以有效地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现阶段要加快城市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立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统筹考虑城乡关系和工农关系,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对市场取向的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进行整合和并轨,从体制上求创新、机制上求突破,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容在于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要通过统筹规划、统筹政策、统筹产业、统筹资源等,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使城市与农村成为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统一体,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调查情况显示,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问题,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简单的让农民进城,而是要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使农村经济发展、社会文明和农民生活向城市看齐;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变相的“劫富济贫”,不能以减缓城市发展速度、降低城市发展层次为代价,关键在于改善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城乡一个模式发展,而是要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要准确把握和认识城乡一体化的本质内涵,必须走出上述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二是发展规划不统筹。集中表现在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标体系,部门之间、乡镇之间协调性差,缺乏必要的规划控制手段;城市、小城镇和康居工程缺乏统一规划,重视单项工作的年终进度,不重视社会投资的整体效益,指导工作上缺乏依据,落实工作上缺乏连续性。由于整体规划不健全,一些具体的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难配套。如小城镇建设、康居工程、旅游开发等都没有总体规划,目前还停留在探索实施的阶段。
三是政策体系不完善。突出表现在支持小城建设和工业园区发展的政策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筹资渠道窄,乡镇拿不起,银行贷不到,土地收益用不上,民间投资进不来;支持社会事业发展的政策不完善,特别是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除国家投资以外,基本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负担,筹资渠道越来越窄。
四是体制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在公共财政体制、城乡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土地流转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不够,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不协调。从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工业化既是城市化、产业化的前奏,也是动力源。而从我区的实际看,近五年增幅最大的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中,建筑业年均递增率为21.6%,工业年均递增率为4.8%,工业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相反,由于大规模的投资拉动,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这说明,我区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之上,而主要是*第三产业推动和规模投资拉动的。城市具备了承载人口的能力,但工业不具备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使城市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受到了限制。
三、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思路、目标和原则
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政策体系,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实施“五大战略”为重点,主攻“一城四镇、一带双沿”(即:中心城市、四个小城镇、城郊、沿路、沿山经济),做强工业增长极,培植城郊经济带,壮大农村产业群,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全区GDP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9%,人均GDP达到16000元;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21:38:41;全区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年均递增10%。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全区人口城市化率上升到7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消费结构明显改善,城市、农村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30%和35%左右;电话入户率达到90%以上,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根本改善,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人民普遍过上富足的生活。
――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体系健全,农村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年以上;文化设施比较完善,农村文化事业长足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完善,90%以上的农村人口参加社会统筹保障;城乡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健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达到3人。
――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普遍加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全面落实,社会秩序良好,群众安居乐业。
――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更加协调,社会步入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优化,生活蒸蒸日上的良性发展之路,提前五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必须坚持以下五条原则:
1、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充分考虑区域长远发展与品位档次的提升,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科学制定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明确分区功能和产业发展重点,合理布局,凸现地方经济特色。
2、坚持因地制宜,梯次推进的原则。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乡村经济条件、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出发,分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做到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
3、坚持以人为本、生态环保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摆在第一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立足当前,科学合理地利用各种自然资源。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的有机统一。
4、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既要明确政府职责,注重发挥好政府在城乡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引导推动作用,又要坚持按市场机制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一切可以放开的领域,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模式,运作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走经营资本、经营资源的路子。
5、坚持城乡统筹、互补互动的原则。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着眼于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能顾此失彼。既要不断增强城镇聚集资源要素的能力,引导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构筑更高的发展平台,又要增强农村产业发展的实力,引导科技向产业集中、土地向业主集中,推动土地集约化经营,逐步形成城乡协调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
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选择
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五大战略的实施:
1、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加快城乡工业化进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扩大工业总量,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支柱,争创名优品牌,提高经济效益,做强城镇工业增长极,拉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到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达到17亿元,年均递增1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3%,提高6.7个百分点。一是加强工业园区建设,构筑招商引资平台。在坚持抓好南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的同时,加快实施西郊工业园区开发建设规划,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园区道路、水电、通讯、绿化等“五通一平”工程,基本满足企业项目入驻的要求。进一步理顺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尽快形成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管理服务机制,从入驻手续、项目审批、企业融资、工商税务、权益保障等方面,为入驻客商提供全程化服务,真正把工业园区建成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清水、总寨等乡镇工业小区建设规划,多渠道筹资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狠抓项目建设,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坚持大小并举,内外结合,城乡配套的原则,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举全区之力,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上项目。既要抢抓机遇,争取国家、省市和外商投资,集中精力发展大项目和重点企业,又要立足资源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引导和鼓励城乡民间投资,发展中小企业项目,培植工业发展的后续梯队,谋求扩大工业经济总量。力争到2015年,工业经济中园区工业所占比重达到80%以上。三是调整优化结构,培植工业发展支柱。调整的方向是向高新技术看齐,调整的目标是加快产业产品升级换代步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调整的重点是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新型建材和名优家具。逐步拉长加工产业链,形成工业发展的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四是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进一步规范公司制改造。要适应市场需求,积极探索实践,建立出资人制度。逐步完善董事会、监事会和股东大会各司其职、相互激励、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企业成本资金、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管理,提高企业运行质量。
2、实施产业富民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按照“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模式,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工企业为龙头,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是壮大农村优势产业群。在逐步改造提升粮食、林果等传统产业的同时,沿路乡镇主攻奶牛、蔬菜和高效制种,沿山乡镇主攻肉牛、肉羊和优质牧草,推动战略性主导产业规模化扩张,发展集约化经营,培育名品、精品,提高生产效益,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发肉鸡、菌菇和特色水产养殖,培育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二是做强加工龙头企业。坚持“扶强、扶优、扶大”的原则,抓好现有龙头企业发展。特别要支持那些经营机制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辐射面广,与农户关系密切的龙头企业,集中精力做大做强。在此基础上,大力开发果蔬饮品、畜禽产品加工,向农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进军。三是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要引导龙头企业、大户能人、乡村组织和涉农服务单位兴办各类服务实体,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要引导一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固化原料生产基地,把农民的土地纳入企业集中经营管理,建立企业、农户之间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紧密型利益联合体。通过创新完善运作机制,促进土地向业主集中,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提高土地集约化经营程度。
下一页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