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本文共12篇,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我所在的班处在农村地区,班级有40名学生。其中优生的比例约占40%,合格的约占20%,极差的学生有5%。班级总体感觉良好,对学习数学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有自主探索知识的学习习惯,成绩稳定。但是家长的辅导不令人满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数方格的顺序和方法,能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一些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能正确估计不规则的图形面积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能借助方格图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在估算面积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和估算习惯,体验估算的必要性和重要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让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使学生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利用方格图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

教学难点:估算的习惯和方法的选择。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题,学习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从我们牙牙学语到认识数字,从我们拿起笔到记录生活中的开心快乐,同学们每天都在不知不觉中成长。我想:只要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功的道路上必将留下你们一串串成长的脚印。(揭示课题:成长的脚印)

2、情境入题,学习新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小华出生时的脚印图片。怎样才能知道这个脚印的面积有多少呢?

(1)学生自己先独立进行估计,然后小组内进行交流。

(2)全班交流:

生1:我们是用数格子的方法来进行计算的,我先数了数满格的大约是11个,其他不够一个格子的我进行了拼补,这样大约是17cm2。

生2:我们的方法也是这样的,我们把不满一格的按照一格进行计算,这样大约是18cm2。

师:大家都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估计的,还有没有其他的估算法呢?

生1:可以把这个脚印看成了近似的长方形,长8厘米,宽2厘米,所以面积是2×8=16cm2。(课件演示此方法)

生2:我有个不同的方法,我是看成了近似的梯形,上底约2厘米,下底约2.5厘米,高约8厘米,根据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出(2+2.5)×8÷2=18cm2。

(3)课件出示小华两岁时的脚印,学生估面积:

3、小结方法,实践新知:

(1)师:刚才大家对像脚印这样的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进行了估算,想想刚才大家用什么方法进行估算的?

师板书: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所占的格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2)请同学们算一算自己脚印的面积约是多少?

学生自己先独立取脚印,然后借助附页3的方格图估算脚印面积。

二、新知实践,解决问题:

1、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1)学生独立进行估计:

(2)交流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估计的。

2、估算手掌的面积:

(1)师:估一估自己手掌的面积:

(2)学生合作估算并在方格纸上验证:(学生在此环节开展好帮差活动)

三、课后实践,体会环保:

1、估算一片树叶的面积:

2、体会绿树对环保的重要性:

(1)如果一棵树有10000片树叶,估算这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

(2)在有阳光时,大约每25m2的树叶能在一天里释放足够一个人呼吸所需的氧气。这棵树在有阳光时,一天里释放的氧气能满足多少人呼吸的需要?

四、课堂回顾,总结提高:

同学们,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会?说来听听。

板书设计:

成长的脚印

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算:

1、借助方格图数一数。

2、把它看成一个近似的规则图形,测量后进行计算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一直觉得这节课很难教,学生应该很难理解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学生理解掌握得不错,能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确定成基本图形,然后再计算。

首先,在课题引入时,先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通过“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再计算。强化学生“分割”和“添补”图形的能力,为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铺垫。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鱼、布娃娃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他们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相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不规则图形。最后,谈话引入新课: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如何估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呢?这一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并知道学习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学得更投入、更有热情!

在探索新知时,先出示“成长的脚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脚印”的面积,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思路。这时,很多学生还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但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估算过程时,就有疑问,不满一格而且又不规则的,如何更好的估算面积呢?先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最后还是没得到满意的方法。这时,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想要知道如何估算面积。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割”“添补”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再计算。最后再通过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在方格纸的“脚印”中画出近似基本图,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估算的过程,学会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基本图再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最后也用课件演示整个估算过程,画出近似基本图。巩固学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看成基本图再估算的能力。

通过练一练的两道习题,再加强巩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再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估算思路,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判断是否估算正确,最后再用课件演示画出近似图。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估算思路,其他同学一起观察判断,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判断同学的估算是否正确,还能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此种估算的方法,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呢?

《成长的脚印》的教学反思

小学生活令人难忘,五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五年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综合性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

我班根据教材上的活动建议和班级实际情况,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 ,同学们共同制作出一本“班级纪念册”,纪念册里融“师恩难忘”“精彩瞬间”“运动场上”“艺术天地”“集体荣誉”“美好祝愿”四个栏目,在“集体荣誉” 栏目里,学生搜集了五年级中参加学校各项活动所获得的荣誉。 “艺术天地”栏目里有“最难忘的一件事”,用习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有同学们的.合影,并加上了标题,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擅长画画的为同学画像后写下了心里话,记录下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师恩难忘”栏目里不仅有老师对同学们的口头评语、书面评语等,而且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

通过《班级纪念册》的制作,孩子们充分表达了对母校深深的爱。

不足的地方,就是学生在写赠言时,仍缺乏有针对性的语言,虽然知道应“因人而宜”,但在语言的表达上,仍存在表面化、笼统的缺点,有待于进一步指导。

《成长的脚印》属于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的内容,根据《标准》的要求,让学生掌握估计、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方面。因此新教材特别注重图形面积的估计。

学生在第二单元中曾学习过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直线图形的面积,在单元测试中也进行了考查,但是准确率较低,对于不满一格的部分,学生数错的现象普遍存在,为此,在单元检测后我们三位老师还进行了交流讨论。可以说掌握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而《成长的脚印》这一课把这一知识的难度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这里出现的不规则图形是曲线图形,而且随意性更大,以历届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

教参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这种方法数起来速度慢、出错多,我在备课时细细地数了多次,逐渐发现,我们是在不知不觉中边数边拼补的,即哪一格缺了一小块可以用另外的一小块补上,这样补一补,补成整格。于是我联想到可以把整个图看作一个长方形,把长方形外面多余的部分补到里面,要使自己的估计结果接近准确结果,需要我们能准确地判断出多大的长方形和原不规则图形的面积最接近。当然,根据不规则图形的特点,还可以把它看作近似的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看作近似的基本图形后,只需找到相关数据,就可以用计算的方法求出面积了。为此我在教学中自然地从数方格的方法过渡到看作近似的基本图形,提高了教参的教学目标。在学生的估计越来越合理准确的时候,学生遇到了估计枫叶的面积这道题,学生立刻发现看作一个基本图来估计有困难,这时就联想到可以看作两、三个基本图面积的和,学生的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课堂的最后一题可以采用两个基本图相减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估计策略的灵活性。

总的来说,本节课有如下优点:

一、环节清楚,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从比较小猫图和松树图面积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回顾数方格求面积的方法,过渡到脚印这种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从数方格估计脚印的面积过渡到看作近似的基本图来估计,让学生初步认识到看作近似的基本图来估计更快一些。再通过对大脚印(格子数变多)的估计,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方格速度慢,进一步发展了看作近似的基本图估计的能力。然后安排了学生熟悉的大唐芙蓉园平面图面积的估计,体现了数学与实际的紧密联系。通过热带鱼、小丑图、老虎头这些有趣图形面积的估计,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进一步发展了学生估计的能力。其后利用学生思维的冲突,让学生发现几个基本图相加、相减的方法,能力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二、目标达成得好,学生掌握情况好。

教学目标简明,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制定准确集中、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做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整合。经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很好地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估计的结果接近准确值,符合估计结果范围的要求,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教学方法简便、有效,在一堂课中彻底解决了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准确合理地估计不规则图形的面积,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选择合适的估计方法,使估计值接近准确值。

四、教学过程简捷。

因为备课时做了充分的考虑,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力求深入浅出地展开本节课的教学,把复杂的教学内容变得简明,避免了花哨的教学环节和繁琐的教学步骤,展示出一种朴实、扎实的简约课堂。

五、课件展示清晰,突显了重点方法。

通过课件的展示。生动形象地体现了估计图形面积的方法,课件的快捷和便利,有效地节省了课堂时间,加大了课堂教学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为下节课估计实际中树叶的面积做好了准备,构筑了学生能力继续发展的平台。但仍存在一些遗憾: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正式上课时,删去了把脚印看作梯形以及大唐芙蓉园面积用平行四边形加梯形的方法,考虑放在第二课时进行,却使得本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不够丰富,应再思考改进的方法。

《成长的脚印》教学案例与反思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其间充满悬疑和不确定性,整个过程蕴涵着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轨迹,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因此,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些意外包括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学习状态,也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及发表意见等.我和很多教师都十分害怕这种"意外"发生,在听了《品德与生活》中《成长的脚印》一课后,我获得了一些启示。

案例片断:

师:同学们,谁愿意把近两年来的变化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跑步跑得更快了。

师:这可真是一个进步呀!

生:我现在的`字比以前好了。

师:那你能给大家展示一下吗?

生:行。(展示自己整洁、端正的字获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生:我会拉二胡了,还得了奖呢?

师:你能不能现场演奏一曲给我们听听看?

生:好。(于是孩子拉起来,二胡声断断续续,有音阶变化但并不成调。底下开始笑起来,“拉得一点也不好。”“太难听了。”那个女孩低下头,不知如何是好。很明显意外出现了。不知老师如何继续下面的活动。)

师:你们笑什么?

生:拉得不好,难听。

师:那你们会不会?

生:不会。

师:那你们上来试一试。

(在师的邀请下,几个孩子上台了,要么拉不出音,干着急;还有的拉出怪音,弄得全班直笑。)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

生:我现在才知道二胡可不好拉。

生:我先前以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试过之后,发现你比我们行多了!

生:所以你要坚持下去呀!你的二胡一定会很棒的!

师:大家说得对,你今天其实拉得也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会拉得更好的。让我们为她的进步鼓掌!

我们为教师的教学机智拍手叫好,教师灵活地将课堂中的意外转化成大家的问题,让大家都来关注,并积极地参与其中."试拉二胡"的情境,使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他们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学会了认同别人.

反思:

一、教师要善于捕捉利用“生成性资源”

这就要教师善于观察倾听,因势利导。

例如,面对听到的嘲笑,教师并没有指责批评,因为他了解,这个“笑”是孩子们价值观的体现,正是教学的切入点。于是教师创设情境,让嘲笑别人的孩子亲身体验,亲身经历拉二胡的过程。使他们意识到拉琴也不是容易的事,而且能体会演奏者的不容易。以事实说话,从无声处更好地保护了那个孩子的自尊心,树立了自信心,也使教学中“节外”生出的小花,开出美丽的花朵。

二、让孩子成为“生成性资源”的解决者

“问题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解决”,这是充分考虑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许多生成问题,可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或让孩子自己体验感悟。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而没有激情的行程。

小学生活令人难忘,六年来,学生从天真烂漫的幼儿成长为身心健壮的少年,这既是学生自己努力的结果,也浸透着学校、老师的心血。这六年是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开始起步而永远难忘的岁月。在即将毕业的.时候,以“难忘小学生活”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综合性活动,把师生情、同学情以及对母校的感激之情表达出来,并且永久珍藏,成为美好的回忆,是师生共同的需求。

我根据教材上的活动建议和班级实际情况,开展了为期半个月的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共同制作了两本“班级纪念册”,纪念册里融“集体荣誉”“同学情深”“师恩难忘”“我爱我家”四个栏目,在“集体荣誉”栏目里,学生搜集了六年来班级的奖状和同学参加各种赛事获得的荣誉;“同学情深”栏目里有“最难忘的一件事”,用习作形式记录自己的成长历程,有六年来同学们的合影,并加上了标题,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擅长画画的为同学画像后写下了心里话,记录下同学之间的深厚情谊;“师恩难忘”栏目里不仅有六年来老师对同学们的口头评语、书面评语等,而且有老师和同学们的合影,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我爱我家”这个栏目,孩子们更是别出心裁,通过搜寻学校几年来每个角落的点滴变化,利用拍照做展板的形式来记录见证他们成长足迹的母校,表达对母校深深的爱。

今天是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度过的最后一个六一儿童节,同学们把自己六年来成长的点滴进步用纪念册、习作集等形式进行了展示,看着同学们成长的足迹,老师倍感欣慰,于是在他们的展示台前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亲爱的孩子们,校园满溢书香,喜悦在我们心头尽情荡漾。岁月悠悠,时间悄悄走过,六年小学时光这本书,被我们轻轻翻过,在不经意间,已留下串串足迹,今天就让我们把在六年时光里采撷的文化长河的粒粒珠玑,摘下的童年生活里的朵朵美丽鲜花,串成花束,编成心中的缤纷宇宙,绘就心中七彩的阳光,虽然笔触还很稚嫩,但悠悠书香,点点墨趣,会让我们与书为友,天长地久。

近段时间在开展小学阶段的最后一次综合性学习:难忘小学生活。忽然觉得孩子们真的很可爱。他们给我唱《每当我轻轻走过您窗前》,我忍不住热泪盈眶。六年了,朝夕相处下来,能没有感情吗?

是啊,我们的孩子是很聪明的!这一次的活动,他们写下的是心理话,写下的是对母校的留恋,写下的是对老师的深情。六年了,我们批评甚至责骂(还有稍稍的体罚)过他们,而他们也赋予我们诸多的快乐。

同学们商讨着毕业留念册的事情。我知道,去年,就已经有很多同学在偷偷地写毕业留言了。我没有阻止。但我觉得应该以更美好的方式来纪念我们六年的小学生活。班上有个同学的爸爸开了个规模较大的广告公司,我们想请他们给我们设计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的留念册。孩子回去跟家长一商量,马上获得了支持。为此,班里特别成立了留念册策划小组,进行分工。

班里的同学分成了八个小组,来感谢师恩。他们的想法别出心裁:帮助老师打扫卫生、批改作业、赠送礼物、当老师讲课、亲手缝制衣服送给老师等等。

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在进行新课之前,自己心理感觉很没底,因为前一课时《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一些学生还掌握得不是很牢固。因此课前先给学生们预热了一下,强化学生“分割”和“添补”图形的能力,为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铺垫。

在探索新知时,先出示“小华刚出生时的的脚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脚印”的面积,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思路。这时,很多学生还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于是我引导了一下:“除了用数格子的方法估算“脚印”面积外,还有其它的方法吗?”就简单的一句引导,激起了好多火花,如黄道政同学:我把小华的脚印大约成一个长方形,先数数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有几个格子,再算出它的面积。还有几个同学也看出了这种方法,但都表达得还不是很严密。这时我把他们的发言加以总结:刚才的同学就是通过“分割”、“添补”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进行了计算。加上用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在方格纸的“脚印”中画出近似基本图,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估算的过程,学会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基本图再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最后也用课件演示整个估算过程,画出近似基本图。巩固学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看成基本图再估算的能力。整个环节下来,感觉还不错,大部分学生在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都独立完成得挺好。

然后,通过课件展示更漂亮的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鱼、木偶、小鸡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再进行估算,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再用课件演示画出近似图。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估算思路,加强巩固了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我觉得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比较高,所以效果也是比较好的,基本上都能掌握此种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一直觉得这节课很难教,学生应该很难理解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学生理解掌握得不错,能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确定成基本图形,然后再计算。

首先,在课题引入时,先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通过“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再计算。强化学生“分割”和“添补”图形的能力,为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铺垫。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鱼、布娃娃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他们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相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不规则图形。最后,谈话引入新课: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如何估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呢?这一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并知道学习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学得更投入、更有热情!

在探索新知时,先出示“成长的脚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脚印”的面积,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思路。这时,很多学生还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但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估算过程时,就有疑问,不满一格而且又不规则的,如何更好的估算面积呢?先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最后还是没得到满意的方法。这时,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想要知道如何估算面积。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割”“添补”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再计算。最后再通过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在方格纸的“脚印”中画出近似基本图,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估算的过程,学会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基本图再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最后也用课件演示整个估算过程,画出近似基本图。巩固学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看成基本图再估算的能力。

通过练一练的两道习题,再加强巩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再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估算思路,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判断是否估算正确,最后再用课件演示画出近似图。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估算思路,其他同学一起观察判断,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判断同学的估算是否正确,还能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此种估算的方法,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呢?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计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首先,在课题引入时,先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通过“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再计算。强化学生“分割”和“添补”图形的能力,为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铺垫。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鱼、布娃娃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他们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相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不规则图形。最后,谈话引入新课。在探索新知时,先出示“成长的脚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脚印”的面积,再让他们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思路。

赏识,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

——人教版品德与生活《成长的脚印》例谈

浙江省湖州市德清洛舍中心学校张芬

一、案例——一堂《成长的脚印》课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是被人欣赏的渴望。”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著名赏识教育家周弘,凭着感天动地的父爱和独特的赏识教育方法,把双耳全聋的女儿周婷婷培养成全国十佳少年、中国第一聋人大学生、留美博士。赏识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是至关重要的,赏识可以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尊重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可以帮助孩子扬长避短,树立自信心。在实际工作中,我深深体会到: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是促使学生自身充分发展的最好方法,是促使孩子性格开朗、树立自信、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其所能达到的教育效果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前段时间,我上了一堂《品德与生活》课——《成长的脚印》,其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有谁愿意把自己近两年来的变化讲给大家听听?

生:我跑步更快了。

师:是比上学期跑得更快了吧?可真是个进步生呀!

生:我变聪明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我都能答出来了。

师:老师也注意到你这个变化了。

生:我以前的字写得不好,现在写得好多了。

师:能把你写的字展示给大家看吗?

生:行!(孩子出示了以前和现在不同的作业本,现在的作业本上整洁、端正的字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孩子们在回答和展示中,在教师充满赏识的目光和言语中体验到了成长的快乐,个个脸上洋溢着幸福而又自信的微笑)

(这时,一个女孩子站起来了)

生:(满脸自信)老师,我会拉二胡,还得了奖呢!

师:(竖起了大拇指)呀,你可真了不起。你能不能现场演奏一回给同学听听?

生:好!(生拿起二胡拉起来,二胡声断断续续,有音阶变化但并不成调)

(下面的孩子笑了起来,孩子们议论纷纷:“拉得一点也不好。”“你拉的什么曲子呀?太难听了。”听了这些话,那个女孩子停止了演奏,低下了头,不知如何是好)

师:(看着那些哄笑的孩子,亲切地说)你们笑什么?

生:(争先恐后)拉得不好,难听。

师:哦,那你们中间有没有会拉的?

师:不会拉也不要紧,上来试试吧!

(在教师的“盛情”邀请下,几个孩子上齤台了。他们拿着二胡,要么不知如何下手,一脸茫然;要么拉不出声音,干着急;有的拉出怪声音,弄得全班孩子哈哈大笑)

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我现在才知道拉二胡可真难呀!

生:(看着最初演奏的同学)我先前以为拉二胡是件很容易的事,现在看来,你比我们棒!

(听了他的话,那个小女孩的眼睛亮了)

生:坚持下去,你的二胡一定会拉得很棒的。

(听了他的鼓励,那个小女孩笑了)

师:(面对最初演奏的小女孩)大家说得对,你今天拉得不错,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你一定会拉得更好的。(面对全班同学)让我们为她的'进步鼓掌!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个小女孩在同学和教师的赞许声中,头抬得更高了)

我在课堂上始终贯穿赏识教育,关注、赏识、肯定孩子的点滴进步,从跑步快了、字写得好了等细微处入手,挖掘孩子的闪光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尤其是当孩子自信地拉二胡时遭遇尴尬,积极地创设了“试拉二胡”的情境,用我的赏识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小女孩的表情由“低下了头”到“眼睛亮了”,到“笑了”,到最后的“头抬得更高了”。同时,也使许多孩子在实践中获得感悟,使他们欣赏自己的同时,也学会欣赏别人。课堂教学非常成功。

二、反思——有感于赏识教育

这堂品德与生活课,我最大的收获应该是,一堂成功的课背后蕴含着的教师赏识教育的思维,它引导着学生认识着自我,发现着自我,培养了乐观、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引领着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我觉得执教者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对赏识教育进行有效的实践:

1.源于对学生深深的师爱

教育是一种高尚的职业,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有知识,有文化,而且还要有无限的耐心和爱心,还要有发展的眼光,有诲人不倦的情怀和能识千里马的慧眼等。而这一切都源自教师对学生深深的爱。本堂课上,无论是我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点滴进步,还是欣赏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还是到最后课堂上孩子满脸自信的微笑,无一不是师爱作用的结果。它在孩子心中种植下希望、依赖、感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鸡、小狗和小鸭在雪地上跑,留下了各自的脚印,好像在画着竹叶、梅花和枫叶。不仅蕴含着动物脚印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显示出丰富的想象力。

引入课文之后,我让学生看着不同动物的脚印,让他们猜猜像什么,是谁画的,用什么画的。使学生对动物的脚印产生好奇心。并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文中的情景。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如:小猫的脚印像梅花,小猪的脚印像小山等。

实验小学 纪晓燕

教材分析:

《成长的脚印》是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在长大》的第一个主题。学生从入学到现在,即将顺利地完成了小学低年级的学习任务。在这两年里,他们有了很多变化与进步:不仅是身体、身高等身体素质的变化,还包括学习能力、交往能力等心理素质的变化。本课的编排,及时地让学生回顾、发现自己的成长,为成长而兴奋,以使他们充满信心地迎接中年级的学习;并让他们体会到自身成长离不开很多人的关爱,懂得要做个关爱他人的好孩子。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小学生活,在各方面都有了进步。与一年级相比,他们参加的集体活动、接触的人更多,对周围的事物有更多的兴趣。他们活动能力强了,收集信息的渠道也宽了,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二年级学生总结自身生活经验的能力较弱,教师如何帮助他们系统地回忆、交流、展示,则显得很重要。

设计思路:

本课设计,立足品德课的活动性与生活性,从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生活作背景、铺垫,逐层深入:从成长概念的直观引入,到从学习、品德方面发现成长;从“展示自己的本领” 进一步体验“成长快乐多又多”到“对家长说句话”懂得感恩,强化学生“长大”的体验,最后再顺势引导他们体会长辈、他人的爱,做个懂事的好孩子。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感悟成长。 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很多人,特别是父母、老师对自己成长倾注了很多的爱,培养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做个懂事的孩子。

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成长与变化,欣赏自己的优点与长处。知道长大的含义。

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善于学习的好习惯。善于欣赏和表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资料、讨论交流、展示作品、诉说心里话等活动,使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感受到成长,体验成长的乐趣 。

教学重点:

深入挖掘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脚印”,使他们为成长感到快乐。

教学难点:把握二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于细微处入手,引导学生在情境活动中乐于表达、探究。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

(1)找一找小时候的相片及用过的东西,在家里与父母开展“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回忆成长的点点滴滴;搜集入学以来一件“最得意的作品”。

(2)反映自己优点的美术手工作品、奖状、证书、作业等实物,学生自带的各种展示特长的

2.教师准备:课件,成长树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出示教师年轻时的照片。

师: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回答)

2.师小结:随着时间的脚步,老师长高了、长胖了,更重要的是老师成熟了,对不对?实际上不只是老师、你们大家、我们周围的一切、世界万物每时每刻都在不断的成长。同学们,你们看-----

3.课件播放植物的快速成长动画,师制作成长树---引入新课

二、新课:

(一)我长大了:

1.看照片猜猜看

师:刚才的短片我们看出了小草发芽了、开花了、竹笋长成高大的竹子,不知不觉中我们同学已经是二年级学生了,在这里我要给同学看一张照片。

(课件一名学生婴儿时的照片)

师:这是我们班一位同学小时候的照片,可爱吗?

师:猜猜看他是谁?(学生自由猜,师不透露答案)

师:最后一次机会。

师:预设两种情况:一都没猜对,二有同学猜对了。让我们来认识一下吧。(学生上讲台)

师:同学们对比观察一下,他与小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生点评,师小结)

2.说说长大后,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这个同学长胖了、长高了,其实我们每个同学都在成长、在不断地变化。你愿意把自己的变化说给大家听听吗?师强调是“成长中的变化”

(学生自由发言:长高了、长胖了、身体变化了、········)

师追问:怎么知道你的变化呢?(2—3学生回答,展示小的衣服、照片等)

3.师小结:刚才老师听出来了,通过衣服变小、鞋子变小、小时候的照片、等看出我们的成长变化,看到自己的高兴吗?

师板书“长大”

(二)课间休息

1.师:下面我们来听首歌放松一下好吗?(课件播放:儿歌动画我们长大了)

学生跟着唱放松休息。

2.师板书:成长树又长了一层

(三)我进步了

1.炫耀自己的本领。

师:从儿歌里看见同学们真是长大了,就像儿歌唱的那样“小孩子像小树苗,呼啦啦就长大了”,上学以后除了识字、唱歌,老师还知道你们学会了很多本领,有了许多特长,你愿意说一说吗?(学生举手,师环视)

师:老师看出有些同学不好意思,这样吧,我们先在小组内交流或者炫耀一下自己的本领好不好?

师:开始吧。(师参与学生的交流)

师:先点评每个小组的交流情况,我发现我们班的同学很有特长,我们来交流一下吧。

2.展示自己的本领。

师:把你的证书贴在成长树上吧,咱们班还有谁会跳舞,请上来,你们愿意给同学们表演表演吗?

学生表演展示。

师:这几个同学虽然有点紧张,但是都勇敢的、自信的把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了,老师佩服你们谢谢你们。还有谁来?

学生继续展示。

3.师小结:咱们班同学太有才了,上学短短的两年时间不断学会了知识,还会这么多的本领,了不起。有些同学的本领老师没给你机会说,课后我们可以再交流。通过刚才的展示,你们真是多才多艺,老师从心里佩服你们。

师板书“学会”

(四)我懂事了:

1.谁教会你本领。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知识本领,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问问你“是谁教会你的” 学生自由发言

师:通过刚才交流,我知道除了自学成才就是爸爸妈妈、老师、家人教我们的。是老师教会了我们识字、唱歌、跳舞、画画;是爸爸妈妈教我们迈出了人生第一步,是爸爸妈妈教我们说第一句话。

2.成长中难忘的事情。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成长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师点评

师启发:不管到了那里,父母的爱就跟我们那里

学生继续交流

3.我对父母说。

师:我们的爸爸妈为我上,没写完的下课接着写完在贴上。

师:下面谁愿意把对爸爸妈们的成长付出那么多,我们深深的爱着爸爸妈,此时此刻你最想对他们说什么?这样吧,我们把它写在卡片上好吗?开始······

(放音乐动画我爱爸爸妈,师给成长树长大一节)

师:写完的贴在成长树妈、老师、说的话大声说出来。

(学生自由发言)

师:刚才同学们真诚的说出了心里话,这说明你们真的懂事了。

师板书“懂事”

三、教师小结。

这节课,老师看到了同学们不但长大了、学会了本领、更重要是懂事了,在座的老师也都看到了你们的成长变化。老师相信同学们在成长的道路上,会一路阳光更加自信,一步一个脚印茁壮成长。

板书设计:

成长的脚印

懂事

学会

成长树

长大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成长的脚印》这一主题的教学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观察体会,看到自己成长与变化,积极地寻找和发现自己身上成长的方方面面的特点,为自己的成长与变化而感到高兴,从而更好的了解自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形成从低年级到中年级的认识过渡,能真正体会到我要成为一名中年级小学生了。

本节课的亮点:在教学中学生们通过自我介绍、老师介绍、朋友介绍、特长展示、课件等活动,从不同方面找到了自己许多的成长变化,同时也大大的激发了学生们之间的互相了解,互相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孩子们的成长自信心。“自己的变化”,体验自己的成长变化。“特长展示”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真实自我与生活的舞台,成长树”,是拓展延伸的活动,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以让孩子们把每一天、每一月、每一学期成长的点点滴滴的收获与变化,记录到“成长树”上,与班级共同成长,共同进步。通过这些实效性的活动,使学生们比较容易的认识到:在两年的学习、生活中自己的成长变化,让学生为自己的成长进步而感到快乐。在活动中孩子们都做了精心的准备,自己的证书、变小的衣服鞋子等、心愿卡都制作的非常精美,孩子们的投入也反映出了这节课真的走进学生的心里,也起到了品德生活课应该达到的教育目的。

回顾本节课也存在很多应该改进的地方,第一点,本节课我的板书设计成长树是一个亮点,但是在板书的时候安排在学生操作交流的时候,没有让学生看到和参与成长树的成长有待于改进。第二点,在最后环节说出对爸爸妈妈的说的心里话制作心愿卡,这个环节本应该是个感情的升华,但没有起到达到预设的目标,总结原因是在“说出最难忘的事”环节没有深入,感情不到位。第三点,个人素质要提高,评价要多种形式。

总之,每一次精心准备的课上过之后总会有遗憾,每一次也都会有这样一种想法:“如果再重来一次,我一定会把哪个哪个地方处理的更好一些。”以前我埋怨自己,就会亡羊补牢,不能在之前把事情做的更好吗?但后来我发现,不管之前你做了多少工作,做的多好,这种想法还是会如约而至。慢慢的我体会了,是经历,每一次我们都在经历中成长,又在经历中突破自我,原本不会的东西竟在自己的摸索中做的像模像样了。通过这节《成长的脚印》让我在经历中体会到了怎样来上一节品德生活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怎样得到品德的提升,情感的交融。

《成长的脚印》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是如何转化为近似的基本图形。在讲这节课之前,我一直觉得这节课很难教,学生应该很难理解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但是,结果出乎意料,学生理解掌握得不错,能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确定成基本图形,然后再计算。 首先,在课题引入时,先复习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可通过“分割”或“添补”的方法,转化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再计算。强化学生“分割”和“添补”图形的能力,为估算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做铺垫。然后,通过课件展示几幅不规则的图形(如:树叶、鱼、布娃娃等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他们的发现,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相比较,让学生通过对比,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图形都是不规则图形。最后,谈话引入新课:其实现实生活中有很多类似这样的不规则图形,如何估算这些图形的面积呢?这一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有目的的学习,并知道学习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重要性,这样他们学得更投入、更有热情!

在探索新知时,先出示“成长的脚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出“脚印”的面积,再让他们小组交流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估算过程和思路。这时,很多学生还是用数方格的方法,但是学生在交流自己的估算过程时,就有疑问,不满一格而且又不规则的,如何更好的估算面积呢?先不直接告诉学生方法,让学生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估算,最后还是没得到满意的方法。这时,学生带着强烈的好奇心,非常想要知道如何估算面积。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分割”“添补”

的方法,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已学过的基本图形的面积,再计算。最后再通过课件演示这个过程,并在方格纸的“脚印”中画出近似基本图,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刺激,让学生很直观地观察估算的过程,学会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的看成基本图再计算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方法估算小华2岁时的脚印面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他们是如何近似的看成基本图,最后也用课件演示整个估算过程,画出近似基本图。巩固学生把不规则图形近似看成基本图再估算的能力。

通过练一练的两道习题,再加强巩固估算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讨论,最后再全班交流。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估算思路,全班学生一起观察判断是否估算正确,最后再用课件演示画出近似图。这个过程,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的估算思路,其他同学一起观察判断,既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也能锻炼学生集中精神注意判断同学的估算是否正确,还能检查学生是否已掌握此种估算的方法,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