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阅读题及答案
- 文档
- 2024-09-08
- 109热度
- 0评论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阅读题及答案,本文共11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②,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②安得住。
【注释】①韦应物曾客游广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②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③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此指指处境的顺逆。
(1)“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答:
(2)诗歌的.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4分)
答:
答(1)描写了诗人乘船往洛阳方向渐行渐远,在迷茫的烟雾之中,他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残钟余音,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3分)
(2)后两联直抒胸臆,抒写内心感慨。(1分)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分别容易重逢难,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自己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世事又怎能由个人作主呢?(2分)后两句蕴含了诗人羁縻漂泊、无法自主的身世之感。(1分)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阅读试题答案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⑵安得住。
【注释】(1)扬子:指扬子津,在长江北岸,近瓜州。 (2)沿洄:分别指顺流和回旋的水流。
(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3分)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4分)
(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
9.(1)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
(2)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透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和客观景有机交织。
【评分建议】概括手法1分;分析3分(第一层2分,第二层1分)。
(3)知交难重逢,世事难预料,命运难自主。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阅读习题一
1)“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答:描写了诗人乘船往洛阳方向渐行渐远,在迷茫的烟雾之中,他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残钟余音,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3分)
(2)诗歌的'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4分)
答:后两联直抒胸臆,抒写内心感慨。(1分)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分别容易重逢难,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自己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世事又怎能由个人作主呢?(2分)后两句蕴含了诗人羁縻漂泊、无法自主的身世之感。(1分)
阅读习题二
(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3分)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4分)
(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
(1)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透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和客观景有机交织。
(3)知交难重逢,世事难预料,命运难自主。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世事波上舟,沿洄⑵安得住。
【注释】①韦应物曾客游广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②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③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此指指处境的顺逆。
8.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何效果?(5分)
9.诗歌的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6分)
参考答案:
8、描写了诗人乘船往洛阳方向渐行渐远,在迷茫的烟雾之中,他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残钟余音,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2分)
这两句,以景喻情,融情于景,言简意深。船已启行,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如此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表面平淡,内蕴丰厚。(3分)
9、后两联直抒胸臆,抒写内心感慨。(2分)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分别容易重逢难,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自己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世事又怎能由个人作主呢?(2分)后两句蕴含了诗人羁縻漂泊、无法自主的身世之感。(2分)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
①韦应物曾客游广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②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③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此指指处境的顺逆。
阅读题一:
(1)“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答:描写了诗人乘船往洛阳方向渐行渐远,在迷茫的烟雾之中,他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残钟余音,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3分)
(2)诗歌的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4分)
答:后两联直抒胸臆,抒写内心感慨。(1分)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分别容易重逢难,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自己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世事又怎能由个人作主呢?(2分)后两句蕴含了诗人羁縻漂泊、无法自主的身世之感。(1分)
阅读题二:
(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3分)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4分)
(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
(1)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透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和客观景有机交织。
(3)知交难重逢,世事难预料,命运难自主。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释】
①韦应物曾客游广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②亲爱:相亲相爱的朋友,指元大。
③沿洄:顺流而下为沿,逆流而上为洄。此指指处境的顺逆。
阅读题一:
(1)“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答:描写了诗人乘船往洛阳方向渐行渐远,在迷茫的烟雾之中,他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残钟余音,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3分)
(2)诗歌的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4分)
答:后两联直抒胸臆,抒写内心感慨。(1分)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分别容易重逢难,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自己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世事又怎能由个人作主呢?(2分)后两句蕴含了诗人羁縻漂泊、无法自主的身世之感。(1分)
阅读题二:
(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3分)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4分)
(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
(1)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透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和客观景有机交织。
(3)知交难重逢,世事难预料,命运难自主。
赏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诗人与元大的感情很深,他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此诗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此诗“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非常著名。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练习题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写出对友人元大的离别之情。整理了《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习题答案,给同学们学习!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唐]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习题
(1)“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答:描写了诗人乘船往洛阳方向渐行渐远,在迷茫的烟雾之中,他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残钟余音,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3分)
(2)诗歌的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4分)
答:后两联直抒胸臆,抒写内心感慨。(1分)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分别容易重逢难,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自己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世事又怎能由个人作主呢?(2分)后两句蕴含了诗人羁縻漂泊、无法自主的身世之感。(1分)
二:
(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3分)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4分)
(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
(1)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透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和客观景有机交织。
(3)知交难重逢,世事难预料,命运难自主。
鉴赏: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诗人与元大的`感情很深,他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此诗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此诗“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非常著名。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韦应物离开广陵(今江苏扬州)回洛阳去的途中。韦应物曾客游广陵,元大(大是排行,其人名字已不可考)是他在广陵的朋友,诗中用“亲爱”相称,可见彼此感情颇深。公元763年(代宗广德元年),韦氏被任命为洛阳丞,在乘船离开广陵赴任洛阳的时候,对元大校书非常怀念,于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
(1)“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描写了怎样的情景?(3分)
答:描写了诗人乘船往洛阳方向渐行渐远,在迷茫的烟雾之中,他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残钟余音,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3分)
(2)诗歌的后两联在表达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歌分析。(4分)
答:后两联直抒胸臆,抒写内心感慨。(1分)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分别容易重逢难,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自己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世事又怎能由个人作主呢?(2分)后两句蕴含了诗人羁縻漂泊、无法自主的身世之感。(1分)
(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3分)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4分)
(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
(1)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透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和客观景有机交织。
(3)知交难重逢,世事难预料,命运难自主。
拓展阅读: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赏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整首诗的笔调都是含蓄的,诗人有意遮掩自己过分哀伤的情感,表面平淡,内涵深厚。
此诗首联“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诗人自述怀着离别有人,内心充满“凄凄”的别情。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其中“泛泛”二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一颗惆怅若失的心就如同漂浮在烟雾笼罩的水面上的客船,景物不自觉地染上了诗人的情。
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体现出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其中“残钟”写声,“广陵树”写行,钟声越来越细,树影越来越小,诗人离广陵、离友人越来越远了,友人留在钟声袅袅的烟树背后。世人的离别之情背景物全然引出。“残钟广陵树”五个字能够表现出诗人与元大离情别绪的特殊感情,是和上文一路逼拢过来的诗情分不开的。这便是客观的形象受到感情的色彩照射后产生的特殊效果。
接着“今朝此为别”四句抒发感慨。诗人一方面是申述朋友重逢的不易;一方面又是自开自解:世事本来就不能由个人作主,正如波浪中的船,随波逐流,不能自已。这样既是开解自己,又是安慰朋友。在这平平淡淡的抒情中,达到了非凡的艺术效果,饱含着诗人浓浓的情感,深深的思考
作者: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注解】:
1、亲爱:指好友。
2、残钟句:意渭回望广陵,只听得晓钟的`残音传自林间。
3、沿洄:指处境的顺逆。
【韵译】: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 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 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 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 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评析】: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开头两句写别离之“初发”。三、四句 写友人乘舟归去。五、六句写期望重逢。最后两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 难以自主。
全诗即景抒情,寓情于景。眼前景,意中情,口头语,世间理,如水乳交融,似 蛛网交织,牵人心绪,动人心弦。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鉴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人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自己被罢官以后的心情。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
作者: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
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鉴赏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由送友启程到舟行江上,联想到世事的难测,写得很有情致,也吐露了诗人被罢官以后的心情。开头两句写别离之“初发”。三、四句写友人乘舟归去。五、六句写期望重逢。最后两句以舟行不定,喻世事之顺逆翻复,难以自主。全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面看似平淡,内蕴却是含蓄深厚,于景象描写中揭示出人生哲理。
这是离别时写给好友抒发离情的一首诗。诗人与元大的感情很深,他在还能望见广陵城外的树和还能听到寺庙钟声的时候,就想起要写诗寄给元大了。
此诗前四句写离情。“凄凄去亲爱”,诗人与朋友分离,感到很悲伤。诗中以“亲爱”二字相称,可见彼此友谊很深,一旦分别,自然依依不舍。但船终于启行了,一会便飘荡在迷茫的烟雾之中,友人的身影虽已消失,诗人还不停地回望广陵城。正在这时,诗人忽然听到广陵寺庙里的钟声,从朦胧的烟树中隐隐传来,他的心情更觉难过。
此诗“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十个字非常著名。诗人和元大分手,心情很悲伤。可是船终于开行了。船儿飘荡在烟雾之中,他还不住回头看着广陵城,那城外的树林变得愈来愈模糊难辨,这时候,忽又传来在广陵时听惯了的寺庙钟声,一种不得不离开而又舍不得同朋友分离的矛盾心情,和响钟的'袅袅余音、城外迷蒙中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了。诗人没有说动情的话,而是通过形象来抒情,并且让形象的魅力感染了读者。“残钟广陵树”这五个字,感情色彩是异常强烈的。
接着后四句抒发感慨。诗人望着滚滚东流、一去不返的江水,禁不住感叹道:“今朝此为别,何处还相遇?”分别容易重逢难,这后会之期就难以预料了。
但另一方面,他又自我宽慰:“世上波上舟,沿洄安得住!”意谓:自己的身世飘浮不定,有如波上的行舟,要么给流水带走,要么在风浪里打转,世事怎能由个人作主呢?末两句蕴含身世之感。
表面看来这首诗,写得平淡无奇,但细加体味,却感内蕴深厚。特别是“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以景喻情,言简意深。船已“泛泛入烟雾”,渐行渐远,可是诗人还忍不住凝望着广陵城外迷蒙的树林,迷恋地倾听寺庙里传来的残钟余音。诗人对广陵之物的依恋,实则是对挚友的依恋。这两句“虽不着情语,却处处透出依依惜别之情,可谓情景交融,含蓄不尽”(《唐诗别裁》)。表面平淡,内蕴丰厚,正是韦应物诗歌创作的主要特色。
译文
凄怆地离别了亲爱的朋友,船只泛泛地驶入茫茫烟雾。
轻快地摇桨向着洛阳归去,晓钟残音还远绕广陵树木。
今日在此我与你依依作别,何时何地我们能再次相遇?
人情世事犹如波上的小船,顺流洄旋岂能由自己作主?
阅读训练
1)首联中“凄凄”“泛泛”两个叠词有什么作用?(3分)
(2)“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艺术特色。(4分)
(3)三、四两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参考答案:
(1)增强了语言的音韵美;渲染了离别的氛围。
(2)借景抒情。借钟声和远树,透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无一字写情又字字含情,主观情和客观景有机交织。
(3)知交难重逢,世事难预料,命运难自主。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