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刍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本文共14篇,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刍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刍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 要: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学好小学语文基础知识,更有效地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要达到这些目标,就要在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创新能力 培养

素质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而培养人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所在。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新型人才。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要努力营造创新氛围,建立一个教学民主的学习环境

“科学的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的,而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它们”(第斯多惠),为此,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一个创新的环境。注重创新教育的美国非常强调让学生自己试一试,常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发现、创意、沟通、表达、交流的意识和技能。而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现状,“注入式”、“满堂灌”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教师串讲串问牵着学生走,只重思想内容的分析,轻视课文感悟,考试也过分强调标准答案,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和独立见解,严重影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要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应做到“教师是思考力的培养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霍姆林斯基),我们要改变一味让学生保持“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转向“探索——转化——创造”,积极营造自由、安全、和谐、愉悦、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发挥,少制定规矩,不轻易评价学生的创新成果,肯定学生的点滴创新,确保学生在民主氛围里更好地发挥创新才能。

二、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创新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创设语文学习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表现自己,突破旧的思维,开拓新天地。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创新发现人、事、物的闪光亮点;要让学生明确明辨是非的准则,对生活哲理形成新认识;增强学生了解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促成创新意识的树立与巩固。我们在教学中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归纳、总结来获得知识,促进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优化教学过程,致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斯宾塞说过:“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多些。”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优化教学过程,除巩固基础知识外,应侧重创造力的培养。应注意利用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性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的思维训练,发展学生的直观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由此,努力开拓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具有广博的知识,也是十分重要的,它有利于学生发现各种知识的联系,触发联想,形成新认识。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双基教学和训练,又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四、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求异思维

心理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巧妙设疑并多鼓励学生质疑。“学者须疑”,只有常疑问、常思考、勤发问,才能常有创新。要鼓励学生对传统的观念、现成的教材大胆提出质疑。如“有智者事竟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观念,何不来个逆向思维?“近朱者未必赤,近墨者未必黑”,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即使分析错误,也应从积极方面加以鼓励,避免挫伤求异思维的积极性。其次要让学生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对名人名作,要敢于表达自己的主张和新见解。如《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局设想,让学生多几分思考。教师要发展求异思维,还须引导学生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应重视对学生思维过程的分析引导,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信息。

五、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还要重在实践,矢在实效,丰富语文课外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道:“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不能把语文课搞成一门纯粹的知识课,而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主体并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张志公),只有让学生去操作,通过自己亲身活动、亲身体验所进行的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续编课文的故事,改写诗词,开展演讲、朗诵、辩论会、讲故事比赛等活动,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办广播站、文学社、出板报、去社区调查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体验创新的乐趣,增强创新的信心。

总之,在以创新教育为灵魂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教师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下功夫花力气精备教材、精备学生,设计安排好每一堂课,运用生动活泼、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并符合语文教学规律的方法施教,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我相信,我们每一个致力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人类灵魂工程师”,都会在自已的工作中,培养出更多真正有“灵魂”的学生。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根本举措,又是实现民族振兴、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教育要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就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小学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巧设问题情境,促使创新能力的发展

1、独创新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愿意创新学习。课堂教学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从他们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人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境,才能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2、留有空间,创设问题情境应具空间性,才能使学生勇于创新学习。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会各有差异。教师的讲解与提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促使他们自主学习,达到自学的目的。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激发学生问题意识,拓宽思维渠道。从认识关系上看,教师和学生同为主体,且为同一主体,即认识活动的主体。为了实现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这一价值主体的发展,师生共同讨论是激活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生思维活动螺旋上升的同时,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学。“教正是为了不教。”教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而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形成,相对于传统教学的知识传授而言,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需要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让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日积月累,逐渐形成学习能力。

3、改变教学顺序,打破课文结构。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过程。从这一实践关系来看,教师是主体,而学生是客体。尽管客体的属性对主体的活动范围方式性质有制约,但教师在这一实践活动中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使学生由不知到知之,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使其素质由片面向全面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教师。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变式变序教学,体现创新意识,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亦可受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三、发挥小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1、打破常规思维,进行语文课堂思维训练活动。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它具有多向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点,它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索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他们打破常规的思维束缚,克服消极思维定势的影响,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2、强化课外实践,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对于一些知识性强、操作性强或与学生现有生活紧密联系的课文,如果光凭教师在讲台上口干舌燥地讲解,学生可能会觉得索然无味且不知所云。因为这些内容是别人在体验生活过程中所获得的,对于缺乏那些体验的学生来说仍然是无法感同身受的。只有亲自实践才能激发思维,才能有想法,有创新。以我们要开展大容量的课内外阅读活动。如建立阅读课教室,向学生开放图书馆、阅览室,组织学生就近参观工厂、矿山等。

3、激发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现代心理学认为 :想象力的.有无以及是否丰富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创新能力的高低,因为想象力是开掘创新潜能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材具有开放性和弹性,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一切有利因素,尽量给学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想象空间,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的个性在想象中得以发挥,从而激发创新思维。在识记字形时,根据字形的特点,教师启发学生“雨”字怎样识记呢?有一学生回答说:“雨就像一个窗户,透过玻璃窗就可以看到外面的雨点。”多么大胆形象的想像,闪耀着创新思维的火花。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边的,它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科学家只因为有了想像力,才会有那么多的发明创造。所以,我们语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像,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之,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歇动力。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必须把实施创新教育放到战略的高度,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会在我的语文课堂上,继续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懈地探索、追求创新教育新路,自觉从整个教育目标出发,审视和设计自己每一次课堂教学行为,真正挖掘所有学生的创造力,让所有金子在这里闪光!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艰巨任务,本文从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通过教师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中一直关注的问题。作为语文教师,应注意在语文教学中,探索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一、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过去的教学,大多是刻板的“我灌输,你接纳”的教学方式。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未曾听说有人反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但在实施时,这原则却只剩下“教为主导”或变成“教为主宰”。不少教师在课上还是自始至终担当“主演”的角色,学生只是“听众”而已,偶尔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要一些学生“参演”,也只是找一些优秀学生发发言,当当“配角”而已。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关系收到的成效微乎其微。创新教学迫切需要有新的、更有效的“教与学的关系”的存在。“问题”教育就是创新意识培养的一种典型的教学形式,也能有效改善“教与学的关系”。

现代教育组织形式是强调建立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结构,现代教育更突出问题取向的方式。“问题”是学习知识的前导,一切知识的积累都是因为解答了问题。学问,既学又问。学,是学习知识;问,是探索知识。要改变学生光学不问,光学少问的现象。

要把没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的学生;学生越能把老师问倒,越说明老师教学的成功。一个爱问的学生,是好学生;一个常问的学生,是更好的学生;一个问得刁钻的学生是最好的学生。一个老师面对大胆提问、善于提问的学生,他敢有丝毫的懈怠吗?所以,每节课前都设置问题,让学生为课上的“头脑风暴”等创新意识的训练做充分的资料准备。在课堂上,学生汇报自己思想的闪光点,发射性的思维。遇到的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启发,思想的相互碰撞,形成争鸣的局面,然后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了开放型课程的教学。分析、解决问题是学习,发现问题是更重要的学习,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杜威主张教育应“在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方法,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如果只是能够发现问题,却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不够的。解决问题要靠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只是提出问题,把解决问题交给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也没有达到培养学生的教育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作品的反复修改和完善的过程中,来源于社会实践。学生创新思维在人类的创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创新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高级思维形式,通过这种思维,人们可以在事物的现状和科学的现有成果基础上,揭示事物或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其规律性,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并使认知超出现有水平,从而达到探索未知,创造新知的境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常常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等。在满足学生需要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着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把它作为一项经常性的任务。

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安排学生提出问题,有“地震逃生方法?”“怎样震后救援?”“最爱你的人是谁?”“在地震中应该注意什么事项?”

等问题,在问题一个一个解决的过程中,我看到孩子们泪光闪闪,他们感受到了伟大的父爱,而且提高了应付突发灾难的方法和技巧。使课堂变成学生燃烧激情、释放才智、拓展思维、彰显个性的探究平台,既满足了学生的孝敬、回报父爱心理需要,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在课教学中尝试欣赏活动,用探究式教学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其封存的联想,开启学生幽闭的心智。让学生在欣赏中发现、“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智、在“探究”中创新,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尝试成功的体验和乐趣中探究知识、创新思维、拓展能力。

因此,在新时期,语文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学生个性和内心、关注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基础教学上转变思路,由基础性教学向创作性教学转变,促进互动式教学的建立;加深对现当代语文的了解,吸收其优点引入语文教学中,以补充教学中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效能,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创新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有密切的联系。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儿童富有责任感、热情、有毅力、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喜欢自学,勇于克服困难,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较强的独立性,兴趣广泛,爱好沉思,不肓从等。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各不相同,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生独立性、勤奋、自信和持之以恒等优良个性特征的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我们要从根本上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加快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谈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通过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鼓励质疑问难,勇于创新:开启求异思维,利于创新:启发创造想象,自主创新,把创新教育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环节,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为创造性而教”成为学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鼓励质疑,尝试让学生自悟,放飞想象,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发散思维,力求标新立异,多角度地解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在课堂上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注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没有学习的愿望,那么,我们的全部计划、探索都会落空。”语文教育家汪广仁说:“没有求知欲望,就没有学校。”因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创新思维的动力。要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意境,激发创新兴趣。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根据语文特点,采用灵活新颖的教学方法,巧妙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情绪,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欲望,把学生带入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把学习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对学习过程产生兴趣,主动地参与进去,愿意动脑思考,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例如,老师拿出一个足球作为道具,让喜欢足球的孩子画足球、玩足球。当学生们看到老师写下“取足球”三个字时,孩子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足球怎么了?谁取足球?怎么样取足球?当他们疑惑不解的时候,老师随手画下了一颗大树。哦,孩子们恍然大悟,足球掉进树洞里去了!是怎么掉进去的?怎么取出来呢?当老师及时板书一个“巧”字时,孩子们的胃口又被调了起来,是谁巧妙地取出了足球呢?带着一个个的问号,孩子快速有效地读完了课文,并兴奋的讲述了巧取足球的经过。文章很自然的读懂了。老师依旧抓住一个字“巧”字,将问题抛给学生:谁能有更巧妙的办法取出足球?孩子们思维的闸门一下子打开了,奇思妙想,畅所欲言,提出了灌气等十几种取足球的办法。

学生这样积极地参与学习之中,体会到了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学论主张:“要让学生动手学科学,而不是让耳朵听科学”。因此,必须让学生学会观察,在实践中创新。手脑并用是发展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多想想,从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从而点燃他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二、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的课堂氛围

1.要引导、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读文、去学知。由于学生知识少而有限,能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是比较困难的,特别是理解课文的内涵尤为困难。如此这样,就需要教者巧妙设计问题,逐步由浅入深对课文进行探究。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时,我首先启发学生:谁美丽?他为什么美丽?经过讀文后,学生大部分认为人们是被居里夫人的精神所感动。

2.要善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能。有一堂语文课上,我要求学生用“爱”说一句话。一个学生说:“老师爱讲文明、有礼貌的好学生。”我说:“对!”话音刚落,一个学生说:“你们讲得不对。”我接着问:“你说的‘你们’是指谁?”学生说:“他和你。”我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说:“难道有缺点、有错误的学生你就不爱了吗?”我立刻说:“真的错了,对!老师爱所有的学生。”学生敢于向我提出意见,表明看法,充分体现了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间真正的平等关系。

3.要善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如口头造句练习,“骄傲”有两种意思,有褒义和贬义之分。学生说:“我为自己是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小明不因为考了一百分而骄傲自满。”……我启发道:“你们说得对,‘骄傲’一词有两种意思:一是自豪;二是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一个词语放在不同的句子中,其意思也不相同。”这样,学生的思路被打开了,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三、重视发挥教师的楷模作用

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特别善于摹仿,而和学生接触较多的教师便经常成为学生摹仿的直接对象。我在教语文课时经常和学生一起搞一些活动,如“脑筋急转弯”、“故事接龙”等,自己也成为参与者。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带动起来了,思维也活跃了,许多同学回答问题也有了很大的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不论什么课型,都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要教师用心付出,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不至于成为高分低能的高才生,就不至于出现连衣服都不会洗的专家,我们的民族之魂就会得以升华,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兴旺发达!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论文

论文摘要:为适应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转轨的的新形势,迎接未来的挑战,根据新课标中有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原则,笔者尝试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效整合,培养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取得一定的成效。

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教育,探究,创新,能力,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能为学生创设充满情趣、充满竞争意识的愉快学生氛围,发展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探究创新技巧,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善思巧思、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求变求新、勇于开拓、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积极进取、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这种创新能力用于语文学科的创新阅读与创新写作及综合素质的创新训练时,让学生懂得变角以求新、发散以求活、连类以求趣、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对比以求博的思维方式,促使学生主动记忆、积极思考,创新求活、彻底地将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变为有选择性的、积极主动、有反馈的主动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1、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思维训练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是人们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发现新事物,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大脑高级思维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实验的第一步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开设思维训练课。具体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拟定一系列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案,选择媒体的最佳组合,适时适量地把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并将其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突破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从而达到优化训练的目的,着重培养学生养成创造性个性,敢于冲破思维习惯的牢笼,学会从不同角度开拓新的思路,懂得发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的不同方法,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懂得巧妙组合可创新的道理,教给学生学会用演绎推理、类比推理、归纳推理等拓宽创新的领域,或用他山之石以攻玉,或用移花接木出新招。一年多的实践证明:学生一旦掌握了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则事半功倍。

思维的灵活性,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标志之一,下面就此举例阐述:所谓的思维的灵活性即灵活地变换思考问题的角度,不被常识束缚,不固执于一种成见之中。思考问题一旦受阻,能巧妙地转向新的思路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从以下例子可见一斑。链接网络,播放视频资料,画面是1987年,一支探险队历尽了千辛万苦,到达南极,他们准备在这儿过冬,队员们冒着严寒,把一根根铁连接起来,准备铺设一条管道,把船上和油料运输到越冬基地,管道在延伸,眼看就要接通,可突然发现输油管不够了。没有管子,油送不上岸,而船又要尽快开走,怎么办?

面对屏幕上队员们心急火燎的尴尬场面,让学生运用创造思维的方式,去寻求灵活解决难题的办法。

由于平时训练有素,学生出谋取划策,各抒已见,迅速寻到解决难题的佳法:用冰来做管子,并用随身携带的绷带来造型,具体办法是:先将绷带缠绕在铁管上,再往缠在铁管的绷带上浇水。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下,水很快就结成了冰。再把中间的铁管抽出来,水管就造成了。一根根冰管连接起来,通向基地。问题解决得独特而迅速。学生面对难题,能因地制宜,随机应变。这是灵活性创新思维的成果。而多媒体思维训练课则为其插上腾飞的翅膀。

2、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写作能力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表达出较多的概念。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能够提出新的构思和新的方法。并且所提出的方法具有独创性。这种创新方法应用于作文效果甚佳。我们在实验中,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精心设计饶有情趣的教学软件,变换出多姿多彩的趣味性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撩起学生纷至的创作灵感,诱发其敏锐的观察力,准确的判断力,丰富的想象力,激发强烈的创作欲望,于是,一批选材新颖、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表达独到的佳作便会应运而生。

信息技术在此更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指导学生写作《绿叶的联想》时,创造性的发散思维大显神通。先用VCD中一曲《绿叶对根的情意》导入情境,再播放精心制作的动画《叶魂》,并链接植物网站,搜索并了解植物的生长史,启发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尽可能多对绿叶进行联想,并用屏幕上特定的情境来诱发学生灵感,教师再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由叶及花、由叶及果、由叶及根、由老叶及新叶、由叶及秋、由叶及大地等等进行多角度联想,提炼出以花喻人、甘作陪衬;以果喻人,无私奉献;以根喻人,叶落归根;以老叶喻人,无私让贤;以秋喻人,一叶知秋;以叶与大地的关系设喻,来体现绿叶对根的情意等等不同走向、多元化的立意,使发散性思维的成果熠熠生辉。创新写作效果甚佳。

3、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

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更是得天独厚,大有可为,多媒体独特的优势让阅读创新教学如虎添翼。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征表现为思维的突破性发散性和灵活性。这三种思维支持着学生的创造性阅读,使之带着提出新见解的目的去阅读课文。

创造性阅读以积累性阅读和欣赏性阅读为基础,但这种阅读常常把思维的注意力集中在作者身上,而创造性阅读中思维活动的中心则由作者转到了读者身上,可循着作者的思路或深化、或扩展、或创新,走的是读者自己的思维的路线。不仅把阅读当作是一种欣赏,一种思考,也是一种想象,更是一种创造。我们以拟定的阅读课创新教学模式为本,并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实施一整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创新方案。

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目的,或利用教材的故事进行扩展、深化,续写、改写以训练思维的求异性;或利用教材中的思维材料,在想象、评价、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或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系列智力趣味训练题以活跃教学气氛,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或引进与教材同步的课外佳作,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路,训练思维的广博性。方法灵活多样,视情而定。如教学《皇帝的新装》时,利用多媒体生动直观、声形并茂的效果,在屏幕上栩栩如生的再现皇帝癖好新装,骗子行骗有术,皇帝在大众广庭之下,赤身裸体举行游行大典,当众出丑这一情节,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里发展创造性思维,对故事进行扩展、深化、续写,根据皇帝和骗子的性格特征,充分展开想象力,续写皇帝和骗子的另一个故事。于是许多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表达独特的故事便会应运而生。与此同时,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仅从以上诸多创新阅读方法中,举此一例,余不累赘。

4、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设语文活动课,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

开展语文活动课创新系列,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前三项创新内容的扩展、深化和巩固,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途径。笔者在教学的实践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努力寻求多媒体的最佳组合,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创设生动形象、赏心悦目的立体教学情境,构建具有趣味性、教育性、实践性、操作性、创造性的活动结构形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以趣促学、乐此不疲,实现学生多方面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由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丰富的信息资源优化了教学,并创设了竞争机制,探究、创新活动的内容也因此变得形象化、生动化。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1.现行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足

1.1教学方法单调

虽然现阶段我国进行了教育改革,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授课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一言堂,满堂灌”,教师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采取单项讲授为主,课堂上与学生几乎零交流,只有少部分学生能集中注意力于课堂,跟上老师讲课的思维。即使老师留了课后作业,大部分学生是完成了,但理解与否就不得而知。

1.2课堂气氛沉闷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就是好奇心重,爱动,然而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没有对课本的知识进行延伸,授课激情不高,与学生交流较少,导致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1.3作业较多

在现代社会中,教师会给学生留一定的课后作业以复习课堂新知识,许多家长都对自己的孩子抱着望子成龙的心态,给孩子抱一堆的补习班,导致学生的童年都被补习班和作业给覆盖了。

2.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针对现代小学教学课堂现状,笔者特提出以下几点措施帮助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1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为主,然而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以学定教,授之以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以最大的限度挖掘学生的潜力,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引导者,首先自己要大胆尝试,不能墨守成规,不能被学生不能质疑教师所束缚,勇于实践,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江苏省滨海县韬奋希望小学杨习春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

2.2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我们可以打破教室是唯一的教学地方这一限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走出教室,走出校园。比如教师在讲授关于大自然的课文时,带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通过同学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再讲授课文同学们的听课兴趣会大大增加,还可同时对知识进行拓展,启发学生,培养其创新能力。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方式。情境教学不同于以往单纯条款记忆式的学习方式,具有直观性、趣味性和生动性的特点,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授相对学生比较陌生的事物时,可以利用简单的图片使课文情景再现,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创新能力也将得到培养。第三,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对多样化的信息输出,极大的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其想象力,使其身临其境。另一方面神奇的科学技术可以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对于此,教师可以引导其积极学习,积极创新。

2.3创新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教与乐相结合,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其成就感。小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爱玩,教师应利用这一特点,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玩耍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比如可以举办角色扮演比赛,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充分利用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协作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小组辩论比赛,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就同一问题展开讨论并且统一结论在小组间进行比赛。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相互尊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比赛结束进行总结时,教师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全程表现进行评价。通过比赛,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

3.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是小学生的启蒙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教学,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良好氛围,提供自主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运用资料自主探寻新知识,训练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培养其创新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论文

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小学语文教学以教儿童学习语言文字为主要任务,语言文字学习过程中孕育着许多创造性因素,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将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与学习语言文字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按照字、词、句、段、篇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创新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培育儿童创新意识的一片沃土。以下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谈我的一些想法:

一、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是科学发明的巨大动力,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和创新。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有位老师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文时,忽然有同学问:“老师,书上说‘小蝌蚪的尾巴不知什么时候不见了’,那么,它的尾巴到底什么时候不见了呢?”孩子认识世界、学习知识的独特角度总是出乎成年人的预料,看似天真的问题,却正体现了孩子探求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遇到这样的问题既不可能告诉学生具体的时间,因为小蝌蚪的尾巴从有到无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知不觉中慢慢脱落,又不能直白地向学生讲明其中的道理,因为如此虽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同时亦抑制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强烈欲望以及好奇心。这位教师很善于引导学生,首先表扬孩子提出了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问题,随后,面向全体学生:“同学们,小蝌蚪的尾巴什么时候不见了呢?让我们在班上开辟一处‘生物角’养几只小蝌蚪,一起来观察他们、研究他们,好不好?”“好!”一双双闪亮的眼睛更加明亮,一张张可爱的笑脸更加灿烂。灵动的教学,不仅保护了孩子的好奇心,还更加激起了孩子们渴盼探寻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质疑问难,唤醒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小到课题、遣词、造句的质疑,大到联系前后文探究文章思想内容的质疑,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如笔者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当讲到在孙膑的帮助下,田忌利用自己的.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自己的上等马和中等马分别对应齐威王的中等马和下等马,以两胜一负的优势赢了第二场的比赛时,许多同学提出疑问:难道齐威王就不知道要调换马的顺序吗?课堂生成的活力,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在肯定了孩子所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我乘势反问:“那么,齐威王此时会否调换马的顺序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

通过认真阅读课文内容,字斟句酌地分析,最终达成共识——不会调换,其原因关键在于齐威王由于第一场比赛的大获全胜而得意洋洋、骄傲轻敌,哪能想到自己的手下败将已改变了战略呢?

三、给予想象空间,激活创新潜能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调动其创新勇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想象力。想象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驱力,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材中有些课文段落结构类似,如《精彩的马戏》、《黄山奇石》等,作者在安排内容材料上有详有略。教学中,教师可运用知识的迁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文中略写的内容进行想象补充。

如《黄山奇石》一课,文中详细介绍了“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四块奇石,结尾部分提到了“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狮子抢球”等几种奇石的名字。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小结,并运用介绍四块奇石的方法展开联想,想想这些石头的样子及其何以得名,以转换角色的方式让学生当小导游,结合屏幕画面向同学介绍这些奇石,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自我表现欲望。

四、训练发散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发散思维是寻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活动。没有发散,就无所谓“创新”。教学中要精心选择发散点,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逐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例如《卢沟桥的狮子》这篇课文,第二段最后一句采用了总分的写法,文中先总说“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之后分别具体描写四座石雕上的小狮子有的怎么样、好像在怎么样。教师可利用句末省略部分结合有关图片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

五、提供动手机会,增强创新意识

语文教学中教师深入把握教材,根据文本特点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更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平面的语言文字在学生的理解操作下立体直观地再现,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的同时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此外,还可以使他们看到自己的创新成果,体验到创新的乐趣,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探究意识。如教学《詹天佑》,可让学生通过文中的语言文字画出挖掘隧道的两端开凿法、中部凿井法的设计图纸,体会设计图纸的不易。学生通过动脑动手,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更增强了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营造宽松环境,形成创新情感

营造自然放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有研究显示,“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是创新能力形成的两个最重要的条件。因此,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情境,以积极的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新行为,才能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

刍议创新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教育论文

【摘 要】: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创新能力是在智力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综合能力,它是人的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拙见:

一、改变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一切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革。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摆正教与学、知识与时间的关系。用“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之目的来指导、设计和评价自己的课堂教学,正确认识、摆正师生的地位和作用,更新教学观念,强化主体意识。

1.改变思考的角度,教师在备课时不光要考虑怎样教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怎样用,也就是说要把学生语言行为的实践环节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之一,并加以落实。把以往课前备课时习惯考虑的“这篇课文(或这节课)应该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换成“这篇课文(这节课)先练什么、后练什么”;把课后常想的“这节课我讲得怎样”换成“这节课学生学得如何”,这样,教师思考的角度变了,学生在老师心目中的位置也变了,久而久之,教师的着眼点也就自然而然地变了。

2.优化课堂结构,课堂上教师要留尽可能多的时间给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叶圣陶曾谈到:“讲说和指导之后,接下去有一段必要的工夫,督促受教的人多多练习,硬是要按照规格练习。练习所得技能技巧不是别人能代劳的,非自己练不可。”叶先生的这段话对指导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有很好的指导意义。课堂上教师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和无重点、无层次、无深度的串讲分析,空出时间来,让学生去动口、动手、动脑,进行有重点、有层次的练习,以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之目的。

3.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必须抓住一切时机和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要主动读书、主动思考、主动练习。教师若能充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格,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那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就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发挥。

二、激发学习主动性,挖掘创新潜能

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战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改革教学方法,挣脱传统教学的束缚和桎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以挖掘。 1.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是教学民主的重要体现。教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倡导者,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使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参与、思考、交流的良好环境。

2.重视感情投资,唤起学习兴趣。师生关系是教学中最基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以深厚的感情关怀和爱护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虚心听取学生意见,就能调动学生好学的积极性。在近年的实践当中,我总是以一份真诚、一份爱心去组织课堂教学,唤起学生的求知动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发挥语文课“平等对话”的优势。只有进行“平等对话”,才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信息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民主教学思想,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主动探讨和大胆质疑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断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供前提和基础。

3.鼓励质疑问难,“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讨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古希腊鲁塔克说得好:“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激励、启发、引导。疑问是创新之舟。教师在课堂上要大力解放学生的头脑、嘴巴,让他们敢想、敢问。对学生的勇敢行为要予以鼓励,即使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也应循循善诱,以激发他们大胆质疑问难的热情。

三、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思维

实现语文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发展学生个性。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中,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创新思维。

1.质疑的本质是一种批判精神,发明家保尔·麦克克里德说:“唯一愚蠢的问题,是你不问问题”。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人们已“司空见惯”,而牛顿偏偏要问为什么?为了寻求答案而苦思冥想,由此有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卓越发现;正由于对托勒密“地心说”的怀疑,才产生哥白尼的“日心说”。这足以说明创新的思维可以改变世界。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质疑,对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其创新思维而言,亦是同样的道理。

2.搭建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在近年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给自己定了一条这样的原则: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创造;给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自己去实践。总是不断为学生搭建表现自我的平台,给学生以实践创新的机会。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要我们改变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并为之“搭桥铺路”,就一定能使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绽放。

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在大力推广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课题。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拓展学生思维的智力核心,创新能力是思维的最高境界,学生只能在宽松环境下才能思维活跃。创新并不是天才的专利,每个人都有创新精神。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新发现给予表扬、鼓励,为学生营造敢想、敢问、敢说的课堂教学气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做到:

⑴态度亲切。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亲切当作一种奖赏和鼓励,从中感到温暖和甜蜜,这就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在认知满足的同时获得情感的满足。

⑵师生平等。充分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创造的才能。教师就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不仅教师可问学生,学生也可以问教师。教师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善待学习困难的学生,要爱护而不排斥,帮助而不指责,说服而不压服,启发而不包办。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保护他们自我表现的欲望;并把微笑、鼓励、活泼的风格,适度的幽默带进课堂,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在信任中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主动吸取知识的营养,从而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⑶民主评价学生。影响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的影响相当大,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尤其是以班级形式存在的集体环境氛围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能否形成。

4.教师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此过程中给予适当点拨,启迪,并以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调控评价过程,使学生从中受到鼓舞。

二、创建教学模式,诱发学生参与

教师要彻底改变教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诱发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多项交流过程。

①教师要能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设计出使学生容易接受并感兴趣的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

②提问要有新颖性和多面性,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维。对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不要急于说出答案,需展开讨论,尤其是注意不能用统一的标准答案来要求学生,要鼓励学生敢于提问,乐于提问,勤于提问,变传统的“一言堂”为学生自主发挥创造机会。

2.教师在教学环节中尤其要重视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的训练。发散性表现为对一个问题能从多种角度,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然后从多方面提出新假设或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发散思维可使学生拓宽思维领域,开阔眼界,追寻不同事物、事物的不同方面存在的联系,调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获取众多有利信息,开放性地提出多种解决方法、设想、途径或答案;使学生善于调动知识储备,灵活转换视角,跳出常规套路,获得超越构思,求得与众不同的新的理解和认识,形成不同凡俗的新的观念,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使学生善于朝着人们思维习惯相反的方向思考,开辟新的领域,发现新的问题,以表现自己对已有认识、已有结论的`超越 为搞好发散思维训练,教师就得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正确的指导思想确立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则应运而生。

三、加强学法指导,形成创新思维

学习创新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自主发展,同时教师应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行成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行为规则。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发自内心地想学,要改变学生死记硬背为大胆质疑,认真鼓励,积极引导,培养好学生的创新精神。

2.变“任务学习”为“发展学习”。许多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不愿更深地探索未知领域,因而学生的潜能被埋没了,结果培养出了许多知识程度相当,各门功课水平类似的学生,他们由于缺乏某一方面的兴趣和特长,将来极少能有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从小向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发展。

3.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四、注重课外阅读,发展创新思维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但不是唯一阵地。增加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延伸和必要的补充,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要环节。学生课内所学到知识和技能向课外延伸迁移运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就能得到培养和发展。因此,课外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如可以通过阅读在学生间开展演讲会、辩论赛、读书报告会等,可以创办文学社,可以开展个人或集体采访、调查,还可以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思考探究或在自行试验和制作中去大胆创新等。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科学布置作业,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与联想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论文

创新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根本目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不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知识经济逐步到来的今天,大力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一、要营造有利学生思维素质提高的氛围和环境

每一所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心,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氛围和环境,对于学校来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营造出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这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标的全面激活学生主体思维的氛围和环境。作为教育工作者在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潜藏的积极因素,并加以热心的爱护和保护,包括他们的好奇心、求知心、探索精神和创造性的品质。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帮助学生构建符合时代要求的辩证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要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发学生的禀赋与潜能,对他们的创新成果给予积极肯定和扶持,鼓励他们努力探索、努力发现、努力创造。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倡导、推行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树立教师良好形象,以身示教,是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迫切需要。俗话说:“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是学生的效仿者。教师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为己任。不断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教学业务水平,积极投身于教育教学改革,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关爱学生,树立公仆意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自觉地正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创新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禀性和潜能的充分开发。

三、强化教育教学活动

建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科学思维训练体系,促进学生自主自觉地向全面发展的方面健康发展,各方面的教育应当把关注和改善学生的思维状态作为共同的着眼点。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是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统一,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因此,在数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动手、多参与、多操动,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鼓励学生一题多解、一问多答,摆脱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式的束缚,勇于异想天开、标新立异,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科技活动、手工制作,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借助想象力,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作为教师,对学生的“异想天开”不能泼冷水,而应多鼓励、赞扬,引导他们敢于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这样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发起来。青少年的想象力往往是面广而不深的,情节简单而不稳定。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培养,创设激发想象力的氛围,给学生提供感性材料。

3、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志

自我意志是人们依据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发展而形成的有关自己的情感和态度。正确的自我意识对青少年儿童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有了正确的自我意识,学生才能充满信心地进行创造,发挥巨大的创造潜能。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要创造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既要对全体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每一名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视自己为集体的一员,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

4、培养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

人格是指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人格完整指人格构成诸要素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人生观等方面平衡发展。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人生态度,勇于实践、勤奋好问、谦虚诚实的个性品质,远大的理想和脚踏实地的敬业精神都有助于创新潜能的开发。

5、培养学生创新兴趣

兴趣是人的精神对特定对象或某种事物的喜爱和趋向,是人在探索、认识某种对象的活动中产生的一种乐趣。这种乐趣能够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促进人们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对科学有浓厚兴趣,从科学研究中感受到无穷乐趣,才坚持不懈的研究,创造了巨大的科学价值。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融入适当的思维训练,揭示思维方式演进的规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目的。

所以说,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是为学生的主体思维素质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环境和条件。经过学校、教师的努力,必将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出现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维、主动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利局面。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习的创造性源于问题的解决。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设置适当的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再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刺激学生在知识和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使知识在情感的作用下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新学习。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激发创新能力

1、创设问题情景的新颖性,使学生乐于创新学习。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多少,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学中教师只有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的热点、焦点,不断创设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事、实情入手,采用猜谜、讲故事、辩论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乐于发现问题,乐于创新学习。

2、创设问题情景的空间性,使学生敢于创新学习。

由于学生的智力、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生活经验与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问题,他们的思维方式、采用的手段方法也是各有千秋,教师的讲解与细问,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时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的新想法给予鼓励,使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学习、解题途径,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证。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可促使学生多方位地进行联想,自觉地追索尽可能多的问题答案和解题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接受挑战的意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为学生的创新学习提供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

3、创设问题情景的竞争性,使学生勤于创新学习。

小学生具有好胜、好强的特点。夸美纽斯曾说过:“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和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因此在教学中,适时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探索兴趣和独立思考习惯的有效途径,适当的良性竞争,可促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力。只有对学生点滴的创新给予及时的表扬、肯定、鼓励,才能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的能力。

竞争性情景的设置,能够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了一个思考、探索、创新的情景之中,学生再次迸发出新的思维火花,不仅品尝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而且创造潜能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1] [2] [3]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现今的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成为教学工作者面临的`新的课题,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从在观察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待学生的心态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紧密相关、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水平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重要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

当今教育普遍存在的“高分低能”问题严重,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迫在眉睫。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其条条框框远小于其他学科,理论上来说语文应当是促使孩子释放天性的科目,但就目前情况来看,许多孩子抵触语文学习甚至厌恶语文学习,这就意味着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尝试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一、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语文是一门为了造就具有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开放思维的社会人才的学科。根据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发展语言能力、锻炼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掌握综合性学习能力和整体把握能力,促使学生品德、智力共同发展。小学语文是语文中的基础教学,尽管试题简单基础,但面对语文问题需要调动孩子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小学语文学习中重点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既切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能提高孩子对复杂问题的思维性。这种整体思维和对语言的把握能力,能有效提高孩子的理解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学

(一)立足实际,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语文是人文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应当着重培养语文在生活总体运用,不照本宣科,让语文内容大于实质。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正在形成期,也正处于对世界的探索和发现阶段,好奇心处于顶峰,这时候如果强行灌输逻辑性很强的理论知识,强迫小学生掌握枯燥的解题方法,往往会使得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大打折扣。因此,这一阶段,老师应当注重对学生好奇心进行合理的引导,把课本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把课堂与自然相结合。例如:当我们学习四年级小学语文课本(人教版)中的一篇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时,光讲黄河的变化很难将课堂讲得生动有趣。这是因为黄河距离大部分孩子来说比较遥远,“母亲河”概念不清晰,造成的结果就是老师在上面空泛的描绘,而学生们依旧云里雾里,不知道如何掌握。老师可以在课堂前给学生布置几个预习小任务,让学生自行组合先去查找关于黄河近年的变化资料,课堂做一个简单展示作为课程导入。或者让学生想想自己的家乡有哪一些跟黄河一样,发生了巨大变化的地方,并且让学生想想看有什么方式可以解决,这样一来,就把课本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也就更容易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了。

(二)采用小组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语文的实践性还表现在语文课堂的陶冶作用。语境与情感是语文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新课标中也明确表示要学生能珍视个人独特感受、揣摩并理解文章作者内涵与情感。这就十分考验老师对课堂氛围的把握与调动能力。如何配合课本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熏陶学生的感受能力,把好动的小学生吸引住,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良好的课堂氛围能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参与。而对于一些比较羞涩的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制能尽可能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能动性。例如:当我们学习课文《秋天的雨》(人教版)时,老师可以尝试分组教学,一部分学生查找雨的图片,一部分学生查找有关秋雨的诗词,还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对比秋雨与其他季节的雨的区别,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横向比较能力。有条件的老师还可以选择在雨天安排课程,让学生切身实地的感受雨的氛围,体会雨的情感,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能更好的把握课文内容。

(三)鼓励想象、允许质疑

想象力和质疑力是孩子创新能力的原动力。然而语文教学当中,老师们往往会无意识“扼杀”这些原动力。虽然说语文没有标准答案,但是一些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性,让学生考取高分,会直接给学生“参考答案”并对学生的一些异想天开的答案进行批评,或是故意忽视孩子的看似简单问题,或是把那些钻牛角尖提问题的孩子视作破坏课堂纪律的捣蛋鬼。这种做法无疑是缺乏远见的,很容易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多元答案、鼓励学生提问,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从而达到发掘个性与潜能的目的。例如:老师在教学《井底之蛙》(人教版)这一篇课文时,不仅仅只是要让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还要引导学生对造成井底之蛙这一问题成因的反思。让学生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拓展学生的思维面和思维角度。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时间逐步训练的。小学是培养孩子创新思维的基础阶段,老师在这其中充当着重要的引导位置。这就需要老师精心设计课堂内容、把握课堂氛围,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充分发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问题,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和辩证性思维,把语文活学活用,为未来的学科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